博士论文要求

2024-07-01

博士论文要求(精选6篇)

篇1:博士论文要求

信息管理学院2017年“申请-考核”制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实施细则

2016年11月29日

为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完善研究生招生选拔办法,进一步提高我院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根据《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申请-考核”制选拔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博士生招生选拔的相关要求,制订如下实施细则。

一、组织管理

(一)学院成立2017“申请-考核”制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包括以下具体职责:负责考核工作实施细则的制定与实施;负责组织和指导考核小组的考核工作;负责审定准考名单、候选人名单及考生初录名单。

(二)各二级学科成立包括导师、二级学科负责人及学科点相关博士生指导教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的若干入学考核小组,原则上由二级学科负责人担任考核小组组长,其他为考核小组成员。入学考核小组承担集体审核评议、综合考核等具体评议考核工作,并提出是否进入候选名单、是否录取的意见。

二、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我校的补充规定。

(三)考生学位或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单证硕士学位(无学历证书)的考生应于2016年12月31日前获得学位。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2017年8月3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3、具有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注:在境外教育科研机构获得学位、学历的考生,一般应于2017年1月13日前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

(四)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与所报考专业相近岗位工作满6年(时间截止2017年8月31日);

2、获得国家英语六级水平考试证书(2005年6月以后参加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2分以上)或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成绩60分以上或雅思(IELTS)成绩6.5分以上或托福(TOFEL)成绩80分以上;

3、已取得报考学科专业硕士阶段课程结业证(由校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

4、近三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以上(含2篇)属于所报考学科专业范围的学术论文,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在前五名)。

(五)须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三、程序安排

(一)网上报名:所有考生(含2017年9月入学的硕博连读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报名并缴纳报名费。时间:2016年11月18日-12月31日。

(二)提交材料与资格审查:网报成功后,须及时向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寄送申请材料(寄送地址见后,快递信件上请注明“报考博士申请材料”字样)。学院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对报名资格进行严格审查。不符合报名资格者,不予准考。接收申请材料截止日期(指材料抵达日期)为2017年1月9日。申请材料包含:

1、入学申请。包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

2、《武汉大学 2017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与《武汉大学2017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系统打印);

3、最后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籍证明,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

4、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网报系统生成打印, 将对外公布推荐人姓名、所在单位、职称等信息);

5、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校级主管单位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公章);

6、相关证明、说明材料。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毕业论文摘要、目录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各类外语水平证书或证明材料;说明个人特别成就、能力的其他材料。

7、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免试申请表(符合条件且申请的考生请提供,点击下载)。

(三)参加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具体见第四条。

(四)确定候选人:学院考核专家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参考其外语综合能力,对考生入学申请进行集体审核评议,做出评价结论。根据专家组评议结果按不超过招生计划数1:2的比例确定候选人,在学院网站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五)现场确认:时间为2017年3月-5月,地点为研究生院,现场确认具体安排届时登录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看。

(六)综合考核:具体见第五条。

(七)录取:

1、录取原则:坚持“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原则。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考生综合考核总评成绩确定初录考生名单,初录考生名单须报研究生院审核,经政审、体检合格后,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

2、录取类别:分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即为录取类别,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

四、外语综合水平考试

由学校统一组织,主要考查申请者运用外语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能力。

(一)时间:2017年3月4日(暂定)上午8:30-11:30。

(二)地点:武汉大学(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准考证请于考试前一周在网报系统自行打印)。

(三)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在外语综合水平考试阶段需加试政治理论(文科考试内容主要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科考试内容主要为自然辩证法)。

(四)政治理论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2017年3月4日(暂定)下午14:00-17:00,满分为100分。

(五)考生自带文具:

1、2B铅笔;

2、黑色中性笔;

3、橡皮擦。严禁携带其他物品进入考场。

(六)公布成绩:考生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上查询本人成绩。若对成绩有异议,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申请复查。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认真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在网上公布,考生本人不得查阅试卷。

(七)免试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除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各类专项计划、优秀人才单独选拔、对口支援计划除外):

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英文文章,被SCI、SSCI、A&HCI收录;

2、雅思(IELTS)成绩7.5分及以上或托福(TOFEL)成绩96分及以上或GRE成绩280分及以上(有效期内)。

申请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免试的考生应在2017年1月1日前向报考院系提交申请表,经报考院系批准后可免试外语,未提交申请表的或不符合条件的视为无效申请。

五、综合考核

学院按二级学科组织考核。考核组由5名本学科专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和1名学工老师组成,另设一名记录员。

(一)综合考核内容

1、学术素养。主要考查候选人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学术研究兴趣及研究能力等,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及学术研究能力。

2、外语水平(可包括文献阅读、摘要写作、口语和听力等)。主要考查候选人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外语应用能力。

3、培养潜质。结合候选人学术研究经历,主要考查候选人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

(二)综合考核形式

采取面试的方式进行,分为两个阶段:

1、PPT报告:考生须提交本人科研经历、科研成果、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研究方向的认识、设计思想和展望的报告。报告完毕后,考核组针对报告提问,考生作答。本阶段不少于45分钟。

2、外语测试:每组2名考生,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每名考生单独回答问题,时间不少于5分钟;第二阶段由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题目,2名考生就抽到的题目进行讨论,时间不少于15分钟。

PPT报告阶段主要考核考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潜质(含学术道德、思想品德考察),外语测试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外语水平。综合考核总评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考核总评成绩=学术素养*40%+外语水平*30%+创新潜质*30%

综合考核环节录音录像。

(三)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和跨一级学科报考的考生(判断依据为考生所学专业代码的前4位与报考专业代码的前4位是否相同,不同则为跨一级学科)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学位课程(笔试),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综合考核收费180元,按学校规定收取。

综合考核具体时间及安排详见后期学院网站公告。

六、其他

(一)候选人名单及拟录取考生名单等将进行公示,时间将不少于10个工作日,未经公示的候选人不得参加综合考核、不得录取。

(二)对弄虚作假、提供不实信息的申请者,不论何时,一经发现查实,即取消其申请资格、参加考核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将相关行为及处理结果通知其所在单位,并与推荐人一并记入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失信档案。在当年博士生入学考试中作弊的考生,下一不允许报考。

(三)其他未尽事宜,请查看武汉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http://gs.whu.edu.cn/index.php/index-view-aid-8327.html和武汉大学关于做好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工作的公告http://及其他后续通知。

(四)信息咨询及联系方式:

电话及传真:027-68754939

邮编:430072

联系人:徐老师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14办公室

篇2:博士论文要求

一、申请条件

1、申请人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学术剽窃及其它违法违纪行为。

2、申请人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南京大学规定的体检要求、身心健康。

3、申请人毕业学校或专业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本科或硕士毕业于国内985高校、211高校、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拥有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海外知名高校。(2)、本科或硕士所学专业为国家或省重点学科。

(3)、本科或硕士所学专业为境内外知名学科专业且为本学院学科建设急需专业。

4、申请人应具备良好的学术科研能力。

5、申请人的学位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3)、凡境外取得学位的申请人,须凭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申请。

6、申请人的外语水平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CET-4优秀。(2)、CET-6通过。(3)、IELES≥6.0。(4)、TOEFL≥85。

(5)、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英文国际期刊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6)、其他语种水平要求另行认定。

7、在职人员录取人数不超过本院招生计划数的15%。

二、申请材料

1、南京大学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登记表一份。考生须先参加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间参见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页相关通知),并交纳报名考试费。报名交费后,生成申请考核登记表。

2、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毕业证书、硕士或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各一份。复试时须提供证书原件。应届毕业硕士生须提供《应届毕业硕士生证明》原件。

3、申请人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包括:拟开展研究工作选题,研究综述,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分析,实现研究目标的技术路径,可能取得的研究结果及讨论,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4、本科、硕士生或博士生期间课程成绩单(成绩证明)原件一份(复印件上须加盖研究生管理部门红色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管理部门红色公章)。

5、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一份。包括四六级英语考试、IELES、TOEFL、GRE成绩单。

6、本专业副教授(含副研究员或高级工程师等副高职称)以上职称两名专家推荐信。要求密封、签名。

7、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申请人须提供硕士、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一本。应届毕业生提交论文最新取得的研究成果。

8、申请人须明确拟攻读的博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以及指导的博士生导师。

9、其他能证明申请人研究及其个人经历的材料。包括申请人参加科学研究、出席学术会议、交换生等情况及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含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型论文、专著等)复印件一份;曾获奖项的获奖证书材料复印件一份;以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

10、申请人所在院校相关管理部门或所在工作单位的政审证明原件。备注:

(1)、请严格按照上述要求准备申请材料,在系统报名后将材料通过EMS快递寄到: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电话:025-83593020,邮编:210093。请在快递单上写明“博士‘申请-考核’制材料”字样。截止时间:每年12月15日(以寄出邮局邮戳为准)。要求:材料务必真实,材料中须签名、盖章处务必规范、完整。

(2)、本院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合格后进入考核。次年1月上旬之前在学院网站上公布考核名单和考核通知。

(3)、网上报名后,凡涉及到以下四种情况的考生,须将下列指定材料在2013年12月25日前(以寄出邮局邮戳为准)寄送到鼓楼校区研招办(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邮编:210093)。①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提交由考生所在省(市、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或高等教育处)盖章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登记表”。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复印件。③南京大学的教职员工,提交由人力资源处或人才交流中心盖章的同意报考的证明。

(4)、如因考生个人原因未能及时寄送上述材料而导致无法参加院系考核,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

三、考核科目和方式

本院将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对申请人的学科背景、理论基础、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分三个环节,包括材料初评、面试、笔试。具体安排如下:

1、材料初评(满分:30分)

本院将成立材料初评小组,成员包括由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报考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3人(副教授及以上)。该小组负责评审申请人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就申请人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硕士论文水平、课程学习、学术文章、获奖情况、著作专利等进行初评,并给出得分。

2、笔试(满分:40分)(1)、考试形式:闭卷。(2)、考试内容:专业综合能力测试。

3、面试(满分:30分)

本院将成立面试小组,成员包括由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报考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3人(副教授及以上)。

(1)、申请人须准备15分钟PPT综述。综述重点是:个人教育经历、学习情况、科研工作及成果,拟进入博士阶段的研修方向和计划。(2)、面试小组口头提问,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专业水平、综合素质、英语能力以及就申请人PPT综述。

四、录取

1、综合考核结果,决定录取名单,上报研究生院。

2、研究生院审核通过后,网上公示拟录取名单,经体检、政审、调档等程序后,向拟录取新生发录取通知书。

五、监督机制

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申请-考核制”实施过程的监督,确保选拨的公平、公正、公开。

六、其他事项

1.研究生在读期间奖学金按照我校关于“申请-考核制”入学博士生的规定执行。

2.如发现申请者提供的材料有弄虚作假情况,将取消考生录取资格。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3年10月24日

摘要: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雅思考试也是越来越热门。在这考生中,不乏对雅思考试了解不多、英语基础不算好但又急于考试、拿到理想分数的同学。这些考生一般四级擦边而过,语法、词汇基础不牢,准备时间3-4个月,分数要求一般在6分左右,而且普遍没有单项要求。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群体而言,应该怎样备考雅思呢?以下给出一个框架方案供参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雅思考试也是越来越热门。在这考生中,不乏对雅思考试了解不多、英语基础不算好但又急于考试、拿到理想分数的同学。这些考生一般四级擦边而过,语法、词汇基础不牢,准备时间3-4个月,分数要求一般在6分左右,而且普遍没有单项要求。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群体而言,应该怎样备考雅思呢?以下给出一个框架方案供参考。

说明:本方案以压线通过四级的考生水平为基准,默认的准备时间为三个月,每周6天,每天6个小时左右。每个月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本方案只涉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而不推荐具体的书目,因为这些东西网上很多,大家参考即可。

OK,言归正传。

第一个月:

这个月的主题是——夯实基础。这一个月的目标是打好坚实的基础,将英语水平提升到足够应付雅思考试的程度。

在本月的上半个月,主要要做的事情有:

1、背单词。每天不要背太多,半个到一个WORD LIST即可。背单词的要求不是要求全部掌握单词的用法,而是看见这个单词知道意思。检验方法是头一天背完,第二天早起,盖住前一天单词的汉语意思,一个一个看。没记住的再强化记忆,到睡前再复习。每三天全部复习一遍。重复3-4次之后,基本上单词能够记牢。这个工作不仅现在要做,而且会贯穿整个备考阶段。

2、练听力。用VOA慢速英语,每天听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是最低限度,低于这个时长没有刺激效果。忘掉关于泛听和精听的区别,所有的精听都是针对考试的精听,而我们锻炼的是听力本身。听的要求是,在掌握句子大意的基础上争取听懂每一个单词。雅思听力常考细节题,听清每一个单词很重要。在这一段听力时间中,要拿出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跟读,材料说一句跟着说一句,不要暂停,模仿语音语调和发音方法,纠正口音。

3、做语法。可能这个让人很不解,但是语法对于雅思考试的重要性被忽略了。雅思的阅读需要语法帮助理解,写作需要语法作为骨架,口语也需要语法才能顺畅。而对于大部分四级压线过的考生来说,语法基础都不是那么牢固。建议去买一本高三第一轮的语法书来做一做,检查自己的语法水平,尤其要注重句法,包括各种从句的使用。每天的时间不一而足,随语法书的内容而定,但是半个月必须保证所有的语法点过一遍。

4、朗读文章。文章的长度以雅思文章长度为准,开始阶段可以短一些,持续一个星期,习惯了之后,渐渐加长。但是,要选择简单一些的文章,生活化一些,生单词少一些。有很多英语教材的文章属于此类。

如果你成功地做到每天坚持以上这些,恭喜你,到了下半个月的时候你已经可以开始接触雅思考试了。在下半个月,复习的基本内容包括:

1、背单词和练听力。这两项都是常规任务,不再多说。但是,听力的时间应该逐渐增加到一个小时。

2、做语法。这一阶段做语法的重点,从全面复习语法知识转移到查漏补缺。翻开语法书,找到语法点,用看到的语法现象造一个句子。如果造句很顺畅且自己能说清句子的含义,那么这个语法点算是掌握了。反之,则需要再复习一遍。

3、开始进行雅思备考的“接触性准备”,了解雅思考试的基本题型、要求,并且自己模拟一场考试。了解雅思考试的难度和难点。可以先看看各种辅导资料关于雅思的简介,然后一周做一套模拟题。

4、每天阅读一篇长文章。文章的长度参考雅思阅读文章的长度。要大声地朗读出来。这一阶段文章的难度要有所上升,可以参考《CHINA DAILY》之类的报纸文章,有生单词要及时记录和消化。在这一阶段,注意朗读文章的速度。建议先把文章浏览一遍,找出生单词,记录完后再开始朗读。

第二个月。

这个月的主题是:转向雅思。经过一个月的基础练习,现在可以说已经大大提升了。下一步,我们就要直接面对我们的目标——雅思考试。在这个月的前半段,我们要做的有:

1、常规任务,背单词、听听力和朗读长文章。

2、有针对性的进行雅思专项训练,一天训练一个科目,包括改错、总结在内的时间在3小时左右。对于听力,听不明白的地方要反复听,争取不看听力稿件就能弄明白。对于阅读,着重训练信息定位的技巧,同时注意判断题当中NO(FALSE)与NOT GIVEN的区别。这一点需要慢慢地体会,仅仅靠几遍题是不够的,要反复揣摩。对于口语和写作,要开始有意识地积累词汇和句型。口语部分每天练2-3个话题,将自己说的话都写下来,看看怎样更精彩,并且反复强化。找一个合适的人,帮忙修改作文。在四天过后,针对自己觉得薄弱的科目,再训练一次。

3、一周进行一次套题训练,可以放在这半个月的最后一天。建议这个时候开始使用真题而非模拟题进行训练。练习时要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早上9:00开始,2个半小时结束。注意控制每一部分完成的时间。

4、注意练习时,尤其是阅读练习时积累词汇,将生单词全部记录、消化。

时间进入下半个月。这一段时间的计划跟上半个月比,基本相同,除了以下变化:

1、将每天一小时的听力材料换成BBC。这一转换会很痛苦,但是对于雅思听力的高分很重要。继续坚持模仿跟读不变。

2、将朗读材料从《CHINA DAILY》换成更本土、更原汁原味的路透社、纽约时报新闻等;也可选择《经济学人》等杂志。这些资源网络上非常易于得到。

第三个月:

这个月的主题是,最后冲刺。经过两个月暗无天日的复习,我们渐渐看到雅思考试就在前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不能松懈,要继续努力,将良好的状态保持到最后。

在这一阶段,我们要转换到考前模式。具体如下:

1、停止1小时听力练习、背单词和朗读训练。

2、专项训练和套题训练相互配合,隔天进行。例如,周一阅读专项,周二套题;以此类推。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阶段的专项训练以最薄弱项为主,甚至可以全部安排为最薄弱项。套题训练仍然严格遵循考试时间。

3、在最后一周,恢复1小时听力练习。同时,对以前记忆过的、但是不能一眼认识的单词进行回顾性记忆。

4、在最后一天,停止所有训练。也不要想任何关于考试的事情。如果觉得紧张,可以拿出英文报纸看一看,或者听一听英文歌曲。

5、到最后,让我们信心满满地上考场吧!

篇3:博士论文要求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了针对学术学位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以下简称《要求》) , 它的出台, 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依据, 也意味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首部“国家标准”。那么, 这个“国家标准”对于研究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又会给研究生的在校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观点一:《要求》的出台, 为硕士、博士学位的含金量提供了保障

《要求》从学科前沿、社会需求、知识结构、综合素养与能力、基本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各学科研究生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时必须达到的要求, 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从制度上规定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可以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提供了依据, 从而避免了因标准模糊、人情等各种主观、客观因素在对研究生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评审时产生的“掺水”现象;在不同的研究生培养单位, 水平相差很大的研究生同时获得同样的学位这一问题将得到改善。同时, 《要求》的出台, 对于在校研究生来说也是一个鞭策, 它要求研究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必须学有所成;不依靠真才实学, 不去认真钻研所学知识, 平时混日子, 临时抱佛脚, 想依靠突击备考、突击撰写论文来“蒙混过关”将成为不可能。攻读硕士、博士的研究生必须进行认真地对本专业技能主动地去掌握, 时时刻刻将学业放在首位, 满足相应的标准, 才能获得与自身努力相应的硕士、博士学位。

由此可见, 《要求》的出台, 有效地避免了“博士一礼堂、硕士一走廊”的学位“批量生产”, 为我国博士、硕士学位的含金量提供了保障。

观点二:《要求》的出台, 为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提供对接

目前, 尽管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但是,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标准, 不少研究生, 尤其是学术性研究生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生, 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在学习了相应的理论后, 不是去实践中检验、理解理论, 而是凭空想象该理论如何应用到实践中, 例如学习应用法学的部分研究生, 从未进入过法庭旁听一个案件是如何审理的, 从未感受过庭审现场的完整流程;而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 不知道怎样将书本上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尤其是工科的学生, 从高新技术的出现到进入教室来学习已经有了一段时间, 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去主动探索或与导师共同研究该技术的最新信息, 导致了毕业之后只会空谈理论而没有实际的动手能力。《要求》的出台, 在“法理”上杜绝了目前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存在的“空中楼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对于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做了规范, 确保了研究生之所“研”与社会之所需的有效对接。

观点三:《要求》的出台, 让在校大学生考研时专业选择更加理性

目前, 在考研的大军中, 社会在职人员对于自己所要报考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 而在校大学生在进行专业及院校选择时, 往往还是停留在理想主义的道路上, 对所报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前景、就业方向不太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 看名字选专业、“随大流”选专业的现象颇为普遍。此外, 由于教育部颁发硕士学位的种类是按照“学科门类”进行颁发, 而与社会行业相对应的划分则是按照“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进行划分, 如“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五个一级学科都属于“法学”的学科门类, 都颁发“法学硕士”学位证, 因此, 很多学生愿意选择比较容易的专业进行报考, 希望毕业时获得预想的学位证, 来打“擦边球”, 觉得“有证就行”。《要求》按照一级学科进行指定, 进一步规范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建设等工作, 让在校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根据学科及自身特点等诸多因素进行理性地做出决定。

此次印发的是35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其余75个一级学科的基本要求将于年底前印发。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国务院学委员会已委托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 拟于明年完成。

篇4:男博士话说女博士

曾经有同学向我咨询关于是否应该继续读博的建议。我发现,她们往往对收入、职业定向问题都已经有相当理性的考虑和分析。于是我会告诉她们: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梦想并且做好了准备,为什么不去做呢?同学一声长叹:“天哪,难道我真的要成为一名女博士?”

我这才发现,她们所顾虑并非学术的漫漫长路,而是对女博士形象的社会偏见。以下是关于女博士最典型的三种臆想:一是相貌平庸;二是性格古板;三是嫁不出去。网上搜索包含“女博士”三个字的新闻标题,也很容易找到诸如“第三性、潜规则、剩女”之类的字眼,比起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就,她们的婚恋观、私人生活似乎更吸引人们的眼球。媒体乐于炮制一些带腥味的标题,比如“海归女博士情陷骗局、女博士男友婚前玩失踪、女博士为爱痴狂状告母校”等,烘托出一派愁云惨淡的景象。相反地,另一些“突破常规”的女博士形象同样吸引目光,如“美女博士、萝莉女博士、最萌女博士”等,表面上似乎是对前者的颠覆和纠正,但实质上都是对既有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强化。

人们习惯于用熟悉的图景来臆想他们不熟悉的事物。现实生活也往往以一种滑稽的形式,与那些高处不胜寒的东西发生碰撞。这种反差越大,产生的笑料就越多。正如美国情景剧《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 Cooper、Leslie Winkle,Leonard、Howard、Rajesh等几位天才,智商高人一等,情商发育不良,IQ和EQ差值很大。什么宇宙大爆炸理论、哈勃定律、星系演变,什么正粒子、质能转换、核聚变、超爆,这些学术专业名词离生活太远,但并不妨碍我们用身边的逻辑对他人进行虚构式的想象。这正如没见过喜马拉雅雪人,却完全可以想象一个巨型大猩猩在雪地里奔跑的样子,从而产生他们或凶悍或温柔的联想。

在这种臆想下,女博士要么就是一群蜗居在实险室里没日没夜地倒腾试管和液体的科学狂人,要么就是一帮终日浸泡在图书馆里废寝忘食刻苦啃书的学术腐女。她们只会写论文,没有女人味,充满书呆气,与时尚和幽默绝缘。

如果我谈谈我认识的女博士们,我实在无法说出你预期的种种“奇葩”般的故事。因为在我有限的经验中,我实在看不出她们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学历高以外。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偶像都是被媒体塑造出来的,悲催的女博士也是。当女博士遇到大众媒体,一个“不幸福”的群体俨然浮出水面。江苏卫视的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中高知剩女们上演了一场场捍卫个人尊严、努力追求爱情的故事,有的声称“我不是美女我很自卑”,有的号召“女博士也是女人”,她们在婚姻市场上饱受冷遇的形象被放大和强化。在一片黯然、孤独、挑剔,甚至愤怒的身影里,电视完成了对女博士形象的选择性建构。在这场大众媒体精心策划的叙事里,女博士成为被围观、被戏谑、被争论和被评判的对象。观众在电视娱乐精神的鼓舞下,完成了对自身固有价值观的再次确认。

博士之路充满艰辛,在此面前原本男女平等。但事实的情况是,“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语)。这部分群体中又以男性占据主要比例。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女博士来说就属于边缘和弱势的部分。此外,学术收入分配体系也是造成大家对女博士抱有成见的原因:与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智力投入不相称的是,大多数博士(及年轻教师)的收入水平与同龄人无法同日而语。对于女博士而言,承受着巨大的科研、社会压力外,很多还必须忍受窘迫的经济状况,时尚的服饰、体面的妆容对于她们来说更加是奢侈。因此,“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的状况倒也颇具代表性。

篇5:博士后出站报告要求八

博士后出站报告要求

博士后申请办理出站手续必须对在站期间的工作进行总结提交研究报告我所博士后流动站对其科研工作进行评审;也可以根据其在站期间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工作成果按照有关规定为其评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或提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建议。

申请人根据本人出站时如申请副研资格需填写《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并送同行专家评审(至少5人)全部为研究员。

博士后出站任职资格评审专家组应由7-9位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研究员(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组成(合作导师不能做为专家评审组成员)。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博士生指导教师一般不少于2/3。评审组成员应有3-5名博士后出站任职评审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设主席1人秘书1名(由研究生部工作人员担任)记录人1人(由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或科研人员担任)。

出站报告会设秘书1名。报告会秘书应由责任心强、办事认真并具有中级以上职务人员(或在学研究生)担任。秘书参加出站报告工作全过程并对答辩过程中专家组的提问、报告人的回答及专家组决议等情况做客观、详细的记录。出站秘书没有表决权。出站评审专家组组长应是该学科论文所涉及学科领域中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

博士后研究报告的编写必须符合《博士后研究报告编写规则》其中4份交研究生部(可以在完成所内报告后根据评委意见修改完毕再交)。申请人出站时不申请副研资格者只做博士后期满出站报告。请直接登录中国博士后上办公系统办理出站填表(HYERLINK “htt://.chinaostdoctor.org.cn/”.chinaostdoctor.org.cn)注:用户名和密码均为申请博士后用的用户名和密码申报后提交页打印版4份(双面复印)。

提交博士后在站成果发表论文复印件或抽印本等(详见清单)。提接受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接受函(原件加盖公章):进站前有定向协议的必须回原单位除非原工作单位出具同意其自主择业书面证明方可办理去其它单位的相关手续。如果出站后没有联系接受单位的必须把本人的所有关系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由其出具相关证明。提交其他材料详见清单。

10、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联系:62335024。

:中国博士后基金会评估与服务处(北京科技大学南门院内直行约20米博士后公寓2号楼2单1层玻璃门内)。

注意:博士后期间办理的北京市户口并非长期户口出站时一定要重新办理方可。过时不能补办。

11、办理离所手续(停发工资、转户口、档案)办

理转住房公基金手续(财务处:许弘82995030)

研究生部 2008年8月

篇6:硕士、博士发表论文的要求

中地大京发„2011‟52号

关于印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

现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附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暂行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学校工作研究生学术论文暂行规定通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办公室2011年6月23日印

(共印20份)

附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暂行规定

(2011年6月20日校学位委员会修订)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是反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根据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具体要求,对我校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一)博士研究生在学位申请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论文第一署名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下同)发表三大检索(SCI、EI、ISTP)论文1篇;或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国际学术刊物或正式出版的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

2、申请两年毕业的博士生,以及本-硕-博或硕-博贯通式培养的博士生,至少以第一作者发表SCI(SCIE、SSCI)论文1篇。

(二)硕士研究生在学位申请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两年及两年以内申请硕士学位的学术型研究生,要求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国际学术刊物或正式出版的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其他学术型研究生以及全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暂不作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二、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

(一)评选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且至少有2篇国内SCI或1篇国际SCI论文。

(二)评选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国际学术刊物或正式出版的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上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或发表被SCI、EI、ISTP及CSSCI收录的论文1篇。

三、其它说明

(一)本规定的“发表论文”指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已经正式发表或学术论文集正式出版、与本人的学科专业或学位论文研究领域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待刊学术论文不予认可。

(二)本规定的“发表论文”不包括摘要文集中的论文摘要和学术期刊中的插页短文、短评或报道,也不包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核心期刊论文的界定: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收录的期刊。

2、凡在期刊上注明为“中文核心期刊”者。

以上核心期刊如有变动,以研究生入学时的版本以及其后的修订版本作为核查依据。

(四)指导教师第一、研究生第二署名发表的SCI论文,等同于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

(五)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获得国内外授权的发明专利,等同于发表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

(六)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等同于核心期刊论文;其他作者,等同于一般期刊论文(要求作者简介中标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七)因学科专业的差异,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可以有所差异,具体由相关学科专业所在院(系)的分学位委员会制订,并报研究生院学位办审核备案实施,原则上不能低于本规定的相关要求。

(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必须附在其学位论文最后,与学位论文统一装订。有三大检索论文或获奖论文的,还需附上相关证明、证书复印件。

(九)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人员发表论文要求,按照我校《关于开展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上一篇:环保局2010年上半年党风廉政下一篇:唯美空间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