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江南好古诗

2024-06-26

忆江南江南好古诗(精选10篇)

篇1:忆江南江南好古诗

江南好/忆江南,江南好/忆江南叶清臣,江南好/忆江南的意思,江南好/忆江南赏析 -诗词大全

江南好/忆江南

作者:叶清臣朝代:宋体裁:词 丞相有才裨造化,圣皇宽诏养疏顽。赢取十年闲。

篇2:忆江南江南好古诗

江南好/忆江南,江南好/忆江南吴文英,江南好/忆江南的意思,江南好/忆江南赏析 -诗词大全

江南好/忆江南

作者:吴文英朝代:宋体裁:词 行锦归来,画眉添妩,暗尘重拂雕栊。稳瓶泉暖,花隘斗春容。围密笼香暗霭,烦纤手、亲点团龙。温柔处,垂杨?髻,□暗豆花红。行藏,多是客,莺边话别,桔下相逢。算江湖幽梦,频绕残钟。好结梅兄矾弟,莫轻侣、西燕南鸿。偏宜醉,寒欺酒力,帘外冻云重。

篇3:忆江南江南好古诗

一、识词读词

师:拿在我们手里的是一首———

生:古诗。

师:诗?有些像。你仔细看看, 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诗, 有区别吗?

生:有些句子长, 有些句子短。

生:这是词!

师:词?!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有。

师:真棒!这的确是一首词。学习古诗词, 我们应该像他一样, 多关注课本里的注释。刚才那位同学说了, 这首“诗”, 有些句子长, 有些句子短, 所以, 人们也把词称作“长短句”。来, 我们一起读。

(课件呈现, 学生朗读: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师:它是诗的姐妹, 又叫“诗余”。《忆江南》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词。不知大家留意到没有, 刚才我们其实已听到了这首词。

生: (自由应答) 听到了。刚才那首歌, 唱的就是这首词。

师:对!最初, 词是以诗文配上曲调, 可以演唱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叫“词牌”。我们一起读。

(课件呈现, 学生朗读:古人写成一首词, 会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 这旋律的名称, 就是词牌名)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忆江南》, 它不仅是词牌, 同时也是词的题目。你知道江南在哪里吗?

生:江南就是长江以南。

师:嗯, 不错的。关于江南, 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白居易笔下的江南, 指的是在苏杭一带。人说上有天堂———

生:下有苏杭。

师:是啊, 江南美景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写下了许多诗词。其中, 流传最广的就是《忆江南》。这首词, 才27 个字, 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请同学们各自把这首词读三遍。注意, 前两遍, 读自个儿的, 读准每个字音, 把每一句读通顺, 不会的重来没关系。第三遍, 读给同桌听。 (学生自由读词)

师:读得真投入!来, 谁来读读? (生读。掌声)

师:掌声已经说明一切!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好!请你来读。 (生读。将曾céng读成zēng)

师:了不起!老师发现你其实不太敢举手, 好像没什么信心。但是, 没想到你能读得这么流畅! (稍顿) 只有一个字音有点儿问题, 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曾, 应该读céng。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曾 (zēng) 是指姓曾。

师:哦, 曾 (zēng) 是一个姓氏, 而曾 (céng) 呢?

生:曾 (céng) 是指“曾经”。

师:风景旧曾谙, 连起来理解就是———

生:我对那里的风景曾经很熟悉。

师:你说的“熟悉”, 就是词里面的———

生:谙。

师:真好!看来, 注释的确方便我们的学习。这位同学, 你再来读一遍, 好吗? (生再次朗读, 进步明显。掌声)

师:太好了!以后, 遇到多音字, 咱们不妨停下来思考思考, 看究竟读什么好。或者查查字典来确定读音。来, 咱们一起来读《忆江南》。 (生齐读)

(点评:第一次认识词, 彭老师没有生硬地讲文体知识, 而是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 让学生自己比较诗与词的区别, 发现词的特征。)

二、读词赏景

师: (接学生的朗读) 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是什么意思?换种说法试试。

生:不能不忆江南。

生:非常想念江南。

生:一定会忆江南。

师:是的, 大家说的都对。那么, 为什么要忆江南呢?

生: (自由应答) 因为那里风景美!

师:嗯, 因为景美。 (板书:景) 词中哪里写江南风景很美?

生 (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1.一读, 玩味对仗

(课件呈现这首词的第3、4 两句)

师:真好听!这位同学, 你也来读一次? (生读)

师:一样好听!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两句里面有些字是一样的。

生:这两句……这两句就像双胞胎一样。

师:是啊, 真有些像呢!来, 咱们可以玩着读这两句!就像照镜子一样。看看谁能和老师一起来“照照镜子”?我读日出, 你读———

生:春来。

师:我读江花, 你读———

生:江水。

师:绿如蓝———

生:红胜火。

师:日出江花——

生:春来江水。

师: (提高声调) 日出江花———

生: (也提高声调) 春来江水。

师:我读的是绚烂的日出, 要提高声调, 你们未必需要。日出江花——

生: (会意, 声音柔和) 春来江水。

师:聪明!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提高声调)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声音柔和)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加快, 赞叹地)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减缓, 沉吟地)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更慢, 仿佛独语)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热烈的掌声)

师: (模仿广告语) 读书的感觉———

生:真好!

师:同学们, 这两句就像照镜子一样, 这叫什么啊?

生:这是“对对子”, 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

师:学过的, 不忘记。真好!就是“对对子”。比如, 天对———

生:地。

师:雨对———

生:风。

师:大陆对———

生:长空。

师:在古诗词里, 我们把它叫作“对仗”。 (板书:对仗) 来, 一、二大组读第3 句, 三、四大组读第4 句。 (学生分组读)

(点评:诗人采取对仗手法描写江南风景美, 这样的表达学生很容易发现, 但要体会这样表达的作用却有一定难度。彭老师运用引读教学法, 在师生对读中学生不仅明白对仗好比“照镜子“”对对子”, 而且明白作者采用对仗手法让这首词更具音律之美。)

2.二读, 想象画面

师:好玩是好玩, 不过, 这样读, 你觉得美吗?生:还不够美, 不能把别人带到这样的画面里。师:哇!你将来可以做个朗诵家!是的, 朗读的更高境界, 应该像你说的那样, 把别人带到画面里。来, 你来试试。 (生读这两句。掌声)

师:果然不同凡响!谈谈你的经验。

生:我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好一个边读边想画面。来, 同学们闭上眼睛, 我们也像他一样, 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去走走。 (音乐响起) 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又是一个明媚的早晨, 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我们跟随诗人白居易来到江边, 只见——— (师范读, 生闭目聆听)

师:慢慢睁开眼睛, 来, 说说你见到的江南美景。生:太阳出来了, 我看见岸边的花, 像火一样红。师:是啊, 像火一样红的, 一定不是一朵两朵, 而是——

生:一丛丛。

生:一团团。

生:一簇簇!

师:是啊, 到处是这样的花, 开得有多热闹!咱们继续看那江水。

生:春天来了, 那江水碧绿碧绿的, 就像蓝色一样。

师:像蓝色一样。注释里说, 就像被蓝草染过一样!你可知道蓝草, 那可是一种染料啊。你以往见过这样绿的水吗?

生:我在九寨沟见过!

生:我在天池见过!

师:是啊, 多美的水!白居易不必到九寨沟, 不必去天池, 在江南, 只要是春天, 到处都是这样绿得发蓝的水哟!咱们一起读这两句。 (生读)

师:江花如火, 江水如蓝。同学们, 我们的眼前只剩下这样两种鲜明的颜色啊!早晨, 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东边升起, 江岸边, 那花儿鲜红如火, 一丛丛、一簇簇, 生机盎然, 明亮夺目!我们一起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天来了!江南的每一条江, 每一条河, 都像是被蓝草染过一般, 绿得纯粹, 绿得深沉!我们一起读——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旭日东升, 花开如火, 男生读———

男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光明媚, 碧水悠悠, 女生读———

女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们接我的朗读, 只读后面三个字。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红胜火。

师: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绿如蓝。

(变换速度再读, 类似二重唱的朗读效果极具美感。掌声)

师:果真美景良辰, 美不胜收!难怪大诗人白居易这样说——— (课件呈现全词。生朗读全首词)

(点评:紧扣“红胜火”“绿如蓝”边读边想象, 朗读就有了画面感, 想象就有了支撑点。在音乐和语言的引导下, 学生身临其境地想, 入情入境地读, 整个课堂犹如美轮美奂的和声演唱。太妙了!)

三、读词体情

师: (接学生的朗读) 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因为江南实在———

生: (自由应答) 太美了!

师:用诗里的一个字, 这景色实在是———

生:太好了!

师: (板书:好) 不过, 这“好”字是不是有点“俗”啊?既然是景色美, 干吗说江南“好”呢?咱们可以换个词。

生:江南美。

生:江南秀。

生:江南靓。

生:江南俏。

生:江南丽。

师:是啊, 既然有那么多的词可以换, 为什么白居易会用上这个有点儿俗的“好”呢? (稍顿) 同学们, 咱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呈现背景, 师配乐深情讲述)

白居易任刺史满三年, 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 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 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 首杰出的诗篇, 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

离别的那一天, 杭州人扶老携幼, 提着酒壶, 洒泪而别, 白居易落泪了……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师:后来啊, 白居易又到苏州任刺史。他体察民间疾苦, 勤政爱民, 为苏州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因此, 他受到了苏州百姓的无比爱戴, 以至于他离开苏州北上时, 苏州的全城百姓都来相送。他在诗里深情写道———

(课件呈现:一时临水拜, 十里随舟行。———白居易《别苏州》)

生 (读) :一时临水拜, 十里随舟行。

师:其实, 何止是“十里随舟行”啊!他的好朋友在诗里是这样写的——

(课件呈现: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

生读: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

师:同学们, 此刻, 当你了解了白居易在江南在苏杭的往事, 你认为, 白居易说的“江南好”, 仅仅是指景色美吗?

生:不只是景色美, 那里的人也好!

生:给人的回忆也很好。

生:白居易和江南的人结下的情感很深。

师:是啊, 在白居易眼中, 那湖堤, 那清泉, 那些他曾竭尽全力改造的城市的每个角落, 哪里不是好风景啊?还有那些纯朴的百姓, 哪一个不是给他最深的情意啊! (板书:情) 此刻,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情, 你会用什么呢?

生:深。

生:重。

师:似乎都行。然而, 对江南总是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诗人脱口而出的, 一定还是那个———

生: (自由应答) 好!

师:多好的城哟, 多好的人;多好的江南, 多好的情。 (在“情”字前板书:好) 情深所以景美, 景美更显情深啊!多好的江南啊!叫人怎能不忆她?!让我们一起再“忆江南”———

(音乐响起, 课件隐去诗行, 只剩题目。生背诵《忆江南》)

(点评:怎一个“好”字了得!读懂诗人才能真正读出诗词的意蕴。彭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好”字, 知人论世, 走进诗人的内心, 读进儿童的心里。)

四、歌词书词

师:刚才我们说了, 词是可以唱的。当时光跨越千年风尘, 如今, 《忆江南》可以这样唱!你听! (播放儿童版《忆江南》。生聆听, 哼唱)

师: (歌声继续) 多好的江南风景, 多好的江南人, 这些, 都是多好的回忆哦! 同学们, 拿起笔吧, 伴着音乐, 让我们把《忆江南》写下来。 (生默写)

师:请同桌交换一下。对照课本, 帮你的同桌检查, 他是否全写对了, 提醒他更正。 (生交换检查, 更正)

师:其实啊, 《忆江南》一共有三首。课后, 请同学们去找找《忆江南》的另外两首词读一读, 相信你们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理解。下课!

【执教者说】

“好”一首《忆江南》

——《忆江南》备课思考

自古以来, 写江南的诗文不计其数, 这首27个字的词作, 大概是流传最广的。

宋人惠洪在其《冷斋夜话》里说:

白乐天每作诗, 问曰解否?妪曰解, 则录之;不解, 则易之。

的确, 明白晓畅是白居易作诗的一贯追求。作这首词时, 白居易已67岁了, 同样沿袭了“老妪能解”的诗风。这首词27个字, 个个好懂, 明白如话。这一句最是经典: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真是简洁明快, 那明艳的画面, 那绚烂的意象, 如在眼前, 叫人心生向往;再加上那工整的对仗, 那复沓的音韵, 读来朗朗上口, 齿颊留香。所以, 教学这首词, 这一句成为绕不过去的精彩。玩味节奏, 想象画面, 反复诵读, 都是极常见的教学环节。

然而, 白居易的诗词, 真的那么好懂吗?或者, 我们真正读懂了这首词作, 读懂了诗人白居易吗?如果我们不能坚定地回答这些问题, 那么, 我们的教学从何处开始?要往哪里去?

也许, 我们该重新读读《忆江南》。

重新读, 我们的目光当然不能直扑那一句经典, 那样只会让我们仍然迷失在它绚丽的色彩里, 不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收获。 我们需要“升起警觉”, 从第一个字就开始慢慢地读, 细细地想。

于是, 咱们读——“江南好”。这三个字, 可以拆为两个词:江南, 好。“江南”的含义, 无外乎两种:广义的江南, 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 也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狭义的江南, 当然需要联系白居易的生平来理解, 更多学者认为这里指的是江浙一带那一片水乡。

接下来就是那个“好”, 容易理解吗?白居易的诗风就是明白如话, 所以, 这里的“好”嘛, 就是与“差”相对的“好”。

打住!如果你这样读下去, 就注定了这一次重读仍然空手而归: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个熟悉的、平易的、明白如话的“好”, 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且让我们在这个“好”字上面作些停留, 停留……于是, 脑海里就会冒出一个问题:

即使追求“老妪能解”, 非得用这个“好”?有很多字可以代替它啊, 例如秀、美、俏、靓、丽等等。用这“好”字, 既非押韵, 又显“俗气”, 为何用它?

这个“好”, 不是那么好懂啊。这个时候, 我们要以婴儿般惊奇的目光, 重新打量起这首词来。为什么白居易这样写?我们得去问问他啊。

于是, 自然而然地, 我们会去搜索了解白居易与江南的那一段生命纠缠。

白居易真正在江南的时间其实并不长, 然而, 江南的山山水水却如烙印一样刻在他的生命里。最早是在十一二岁时,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任徐州别驾, 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可是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 战火不息。为避战乱, 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可以想见, 从战乱之地漂泊而来, 美丽而宁静的杭州, 对于少年的白居易意味着什么。后来, 则是中年以后的事了。生性耿介正直的白居易因积极上书议政, 却不被唐穆宗采纳, 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 可以想见白居易有多么苦恼和郁闷;加上朝廷中朋党倾轧, 仕途险恶。于是, 他主动请求外放。最后, 穆宗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此时, 白居易已年届半百, 又一次外放他乡, 不禁感慨万千:

退身江海应无有, 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 冷吟闲醉二三年。

可以庆幸, 等待白居易的, 真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 那个使无数诗人画家抒写、描画不尽的江南。从此, 在这里, 他热情吟咏那西湖的山水、吴地的风光;在这里, 他勤政爱民, 不知留下多少造福百姓的政绩善举;在这里, 他结下多少友情, 无论是布衣平民, 还是贤士僧人;在这里, 他远离党争, 身心独善, 闲适而超然……

如此, 江南在白居易的心里, 岂止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关于江南的回忆, 除了景色, 分明还有那里的人, 那里的事, 那里的情啊!

如此, 每忆起江南, 白居易岂会只说江南秀、江南美啊!要表达他对江南的情感, 似乎哪一个字都不全面, 哪一个字都不够淋漓。或许是左右权衡了一番, 也或许是完全不假思索, 一个“好”字, 终于夺笔而出, 落在了江南之后。

且让它“俗”吧, 此刻唯有这“好”才好!

如此, 我们才对结尾句“能不忆江南”有切入生命的理解和领悟。走遍大江南北, 看过无数风光, 却唯有这方土地, 让他魂牵梦萦。写下《忆江南》时, 诗人已是垂垂老矣, 身处“花寒懒发鸟慵啼”的洛阳, 他知道江南恐怕只能是个回“忆”了。我们这才明白, 这重重的反问里, 有多少深情难诉:能不忆江南?

于是, 教学这首词, 不仅要在想象里再现江花江水的艳丽色彩, 不仅要在吟诵里咀嚼巧夺天工的整齐对仗, 还要绕到词句的后面, 争取与诗人打个照面, 问个心事。然后, 让学生在心里轻轻感叹:

江南好, 真好!

【名师声音】

人如诗, 课如歌

应学员需求, 国培计划 (2015) ———重庆市市级教师培训团队脱产研修课程需安排一个古诗词教学专题。我想到了才华老师, 之前我听过他执教的《渔歌子》, 感觉他应该对古诗词教学有深入的研究。果然, 他执教《忆江南》, 给我和学员们很多启迪。

一、依照文体特征, 遵循一个“路”字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说:“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对读者而言, 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 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 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 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的过程。彭老师执教《忆江南》, 深谙“遵路识斯真”的道理, 遵循词的文体特征, 引导学生从感受意象意境入手, 在分析意象的选择、赋形、着色中体会其中的韵味, 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营造中体会境界的高低和作者的匠心。为什么要忆江南?从意象“红胜火”“绿如蓝”入手,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体会江南的景美。为什么要忆江南?从诗眼“好”入手, 引导学生品味词语, 知人论世, 体会江南的情美。情深所以景美, 景美更显情深, 多好的江南啊!能不忆江南?教得到位, 学得透彻。

二、基于学习起点, 把握一个“度”字

特别欣赏台湾李玉贵老师的一段话:“试着重新将自己过多的教学专业归零, 真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眉目与气息。缩小教, 放大学;试着让‘学’成为课堂的前景, 努力使‘教’淡化为背景。时刻聆听与观察、探究与理解:何谓儿童?何谓学习?何谓教育?何谓人?”彭老师执教《忆江南》, 没有将成年人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而是基于儿童的学习起点, 基于课标的年段要求, 深浅有度地展开教学。比如认识词, 建立在诗的认知起点上, 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词的文体特征。比如认识对仗, 建立在对对子的认知起点上, 通过师生对读让学生感受对仗的表达效果。比如体会诗眼“好”, 通过换词比较, 知人论世, 落实第二学段“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年段要求。

三、聚焦学习能力, 落实一个“招”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知识不能凭空得到, 习惯不能凭空养成, 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 使学生试去理解, 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 (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 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 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 ;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 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 才正确而精密, 揣摩不出的, 由教师帮助;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语文课上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 让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彭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适时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 用有效的导和引促成学生从自学到会学, 从学会到学好, 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本节课上彭老师随机渗透了阅读古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查工具书、借助注释、知人论世、互文阅读、咬文嚼字等等。这样的学习, 学一首, 会一类。

四、巧用教学艺术, 实现一个“美”字

彭老师的古诗词教学给我一个极深的印象: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 跨入语义学与美学领域。他执教《忆江南》一课, 将“解诗题、识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句”等传统教学环节贯穿于师生诵读主线之中, 起承转合, 一唱三叹, 行云流水。彭老师强调“字字落实———感受诗词的声气之美”, 所以他在意“曾”的读音, 在乎“谙”的意思;强调“朗朗上口———品味诗词音律之美”, 所以他巧用引读, 认识对仗, 对诗词如歌的音律有“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的真切体验;强调“历历在目———想象诗词意境之美”, 所以他抓住意象, 展开想象, 把静止、不变的画面活化为流动、自然的境界;强调“津津有味———体悟诗词意蕴之美”, 所以他紧扣“能不忆江南”, 在津津有味的诵读中艺术地引导学生去触摸、去咀嚼, 去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思想, 以及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文化意蕴。

篇4:“好”一首《忆江南》

宋人惠洪在其《冷斋夜话》里说:

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的确,明白晓畅是白居易作诗的一贯追求。作这首词时,白居易已67岁了,同样沿袭了“老妪能解”的诗风。这首词27个字,个个好懂,明白如话。这一句最是经典: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真是简洁明快,那明艳的画面,那绚烂的意象,如在眼前,叫人心生向往;再加上那工整的对仗,那复沓的音韵,读来朗朗上口,齿颊留香。所以,教学这首词,这一句成为绕不过去的精彩。玩味节奏,想象画面,反复诵读,都是极常见的教学环节。

然而,白居易的诗词,真的那么好懂吗?或者,我们真正读懂了这首词作,读懂了诗人白居易吗?如果我们不能坚定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学从何处开始?要往哪里去?

也许,我们该重新读读《忆江南》。

重新读,我们的目光当然不能直扑那一句经典,那样只会让我们仍然迷失在它绚丽的色彩里,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需要“升起警觉”,从第一个字就开始慢慢地读,细细地想。

于是,咱们读——“江南好”。这三个字,可以拆为两个词:江南,好。“江南”的含义,无外乎两种:广义的江南,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也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狭义的江南,当然需要联系白居易的生平来理解,更多学者认为这里指的是江浙一带那一片水乡。

接下来就是那个“好”,容易理解吗?白居易的诗风就是明白如话,所以,这里的“好”嘛,就是与“差”相对的“好”。

打住!如果你这样读下去,就注定了这一次重读仍然空手而归: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个熟悉的、平易的、明白如话的“好”,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且让我们在这个“好”字上面作些停留,停留……于是,脑海里就会冒出一个问题:

即使追求“老妪能解”,非得用这个“好”?有很多字可以代替它啊,例如秀、美、俏、靓、丽等等。用这“好”字,既非押韵,又显“俗气”,为何用它?

这个“好”,不是那么好懂啊。这个时候,我们要以婴儿般惊奇的目光,重新打量起这首词来。为什么白居易这样写?我们得去问问他啊。

于是,自然而然地,我们会去搜索了解白居易与江南的那一段生命纠缠。

白居易真正在江南的时间其实并不长,然而,江南的山山水水却如烙印一样刻在他的生命里。最早是在十一二岁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任徐州别驾,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可是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战火不息。为避战乱,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可以想见,从战乱之地漂泊而来,美丽而宁静的杭州,对于少年的白居易意味着什么。后来,则是中年以后的事了。生性耿介正直的白居易因积极上书议政,却不被唐穆宗采纳,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可以想见白居易有多么苦恼和郁闷;加上朝廷中朋党倾轧,仕途险恶。于是,他主动请求外放。最后,穆宗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此时,白居易已年届半百,又一次外放他乡,不禁感慨万千:

退身江海应无有,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可以庆幸,等待白居易的,真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那个使无数诗人画家抒写、描画不尽的江南。从此,在这里,他热情吟咏那西湖的山水、吴地的风光;在这里,他勤政爱民,不知留下多少造福百姓的政绩善举;在这里,他结下多少友情,无论是布衣平民,还是贤士僧人;在这里,他远离党争,身心独善,闲适而超然……

如此,江南在白居易的心里,岂止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关于江南的回忆,除了景色,分明还有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情啊!

如此,每忆起江南,白居易岂会只说江南秀、江南美啊!要表达他对江南的情感,似乎哪一个字都不全面,哪一个字都不够淋漓。或许是左右权衡了一番,也或许是完全不假思索,一个“好”字,终于夺笔而出,落在了江南之后。

且让它“俗”吧,此刻唯有这“好”才好!

如此,我们才对结尾句“能不忆江南”有切入生命的理解和领悟。走遍大江南北,看过无数风光,却唯有这方土地,让他魂牵梦萦。写下《忆江南》时,诗人已是垂垂老矣,身处“花寒懒发鸟慵啼”的洛阳,他知道江南恐怕只能是个回“忆”了。我们这才明白,这重重的反问里,有多少深情难诉:能不忆江南?

于是,教学这首词,不仅要在想象里再现江花江水的艳丽色彩,不仅要在吟诵里咀嚼巧夺天工的整齐对仗,还要绕到词句的后面,争取与诗人打个照面,问个心事。然后,让学生在心里轻轻感叹:

篇5:忆江南古诗原文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⑵。

日出江花⑶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⑷,

能不忆江南。

【题解】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⑴ 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⑵ 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⑶ 江花江边的花。

⑷ 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翻译】

篇6:古诗忆江南相关内容

《忆江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文诗句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翻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全文诗句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相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全文诗句如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翻译】

篇7:《忆江南》白居易古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背景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白居易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白居易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白居易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白居易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白居易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白居易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白居易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白居易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白居易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白居易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白居易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白居易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篇8:忆江南江南好古诗

中晚唐时期是词这种新文体刚刚发倪之时,它不像宋初的小词那样受到晚唐五代花间词的强烈影响,而更多的是在使用一种写诗的手法,个人诗风对词体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论是刘禹锡、张志和还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歌以平易自然为主要特色。宋初,白体是被称为破除晚唐旧体的三大诗体之一,宋代诗人认为平淡的诗风追求是区别唐诗的最好选择。这其中,欧阳修是代表之一,他用平易自然的语言叙事、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的行文中让读者体悟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或者可以说平易自然是白居易和欧阳修在艺术风格上一致的追求。试看两首作品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其一)

在《忆江南》(其一)开头,作者以一句类似口语的“江南好”起始 , 总写江南给予作者的整体感受。次一句“风景旧曾谙”, 又是如白话一般,引导读者走到江南的世界中。三、四两句作者用两个简单比喻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描写 :太阳出来,江畔的花如火。春天到来,江中的水绿如蓝草。末一句,又以一句口语“能不忆江南”作结。没有生僻字,没有难解的典故,没有拗口的音律束缚,全词看上去似乎是一位游者在回忆游览地时脱口而出之词,简练自然。而《采桑子》也同样如此,作者在第一句中用“好”总括自己的感受,接下来是对绿水、芳草、笙歌、船与沙禽等一系列白描,自然而具体展示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感触。

诚然,用语简约自然并不是词作成功的唯一条件。重点是抓住最触动人心的一刹那感受。在《忆江南》(其一)中作者舍弃江南的不可胜数的美景、古迹、名人、旧事,而是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两样平凡的景物在作者笔下呈现出非凡的美丽,虽是写的静物,但静中有动,“江花”、“江水”似静非静,静开的花儿在风中摇曳,似火焰跳动,娇艳而又充满活力。绿如蓝草的江水泛着涟漪,平静的水面上跳跃着日光,似眼中的波光流转,明澈而又清纯。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层次丰富,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再看《采桑子》(其一),这又是一片怎样的天地 :轻舟短棹,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绿水轻绕,芳草掩映下的西湖美景。水自流,船自动,禽自飞鸣,人自悠乐。作者带读者直接进入到了一个悠然自在的天地之中。所谓 :“皆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大概如此。

寄情山水是中国文人在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一种抒发自我情感的方式,白、欧也不例外。从《忆江南》和《采桑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两组词所要描述的主要对象都是美轮美奂的山水,特别是《采桑子》,以十三首词的庞大规模,或写轻舟短棹 , 惊起沙禽掠岸翩飞 ;或写残霞夕照,野岸无人孤舟自横 ;或写绿荷深处,画船载酒烟雨霏霏……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颖州城郊西湖的秀美风光,一处山水在他们眼中似乎拥有着无尽的美和乐趣。

只有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光才能在最细微之处发现别样的美,只有拥有享受美的心境,也才能拥有发现美的眼光。这种心境既是“中隐”之道。“中隐”由白居易提倡并躬行,主张主动脱离险恶的政治环境,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中隐》)。他的这种思想特质及实践却启示了后来的士人尤其是宋朝的士大夫们[1]。使得他们从以往文人士子中那种非进即退的无奈和进退维谷的两难中开拓出一条新的生活体式。“最高境界,不再于仕还是隐,山林还是庙堂,而在于一颗心,有了一颗最高的彻悟的心,仕就是隐,没有这种彻悟,隐犹如仕”。[2]在朝政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在政事之外享受自然,让自我的人生境界的完善与人生的抱负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种进退自如心理态度。他们用对山水景物的迷恋来消解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苦闷,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便于更加积极实践抱负 ;也可以用吟唱山水景物来表现热爱祖国 , 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怀于是在闲暇之余,他们相比前人用更闲适洒脱的心态去寄情山水,宴请游乐。

《忆江南》和《采桑子》正是这样的作品。《忆江南》是白居易晚期在洛阳时的回忆之作,《采桑子》也是欧阳修晚年归隐颍州时的作品。他们有着大量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去体味自己所处或曾经所处的那一片风景。白居易的那一条江,欧阳修的那一片湖,无不表达着作者流连山水自然的恬淡闲适的心境和意趣。

结语

美丽的江南风景给了二人一片闲适欢乐的世界,在这片世界中白居易在月上当头时寻觅山寺里的桂子,在郡亭中自得的看着钱塘潮起潮落。欧阳修也是在片片笙歌中,载酒而来,纵乐言欢。他们的一切都好像融入的自然的柔情和欢宴之中,但渗透在骨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及二人与民同乐的精神却依然可见。

摘要:白居易和欧阳修二人生活后期在文学思想、风格以及处世方式上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本文以白居易《忆江南》和欧阳修《采桑子》为例,浅析二者后期词作的艺术和思想特质。

篇9:江南好,最是忆美食

短短两年时间,滨江大道边上的上海浦东文华东方酒店的58°扒房就已经积攒起了强大的人气。扒房的领军人物Richard Ekkebus 是一位屡获国际殊荣的顶级名师,才华横溢,58°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他根据自己多年烹饪牛排的经验而得出的私房结论:58°是烹饪牛排最好的温度。而除了牛排,这里的其他很多菜品,甚至桌边的小食都充满个性,比如辣味的黄油。这些以用心来创造的小心机正是给食客不停带来惊喜的地方。

谷饲牛排

谷饲牛排,顾名思义,其牛排是从纯稻谷饲养长大的牛身上取得的。谷物喂养的牛肉纹路清晰,更香更嫩,并采用低温排酸和手工分割以确保质量。这种牛排带一点点脂肪,在高温的作用下,散发出迷人的香气。需要注意的是谷饲牛排千万不能煎熟,以五分熟到七分熟最能表现其的美味。大厨煎好之后撒上新鲜的迷迭香就会马上呈给食客,牛排切开之后肉的切面是富有光泽的玫瑰红,颇有几分撩人之姿,确实是一道口感和气韵兼修的肉食主菜。配菜是煎的刚刚好的小洋葱,和牛排是多少年的经典搭配,也更衬其香气。

最后再说明一下草饲和谷饲的差别,除了草饲牛通常脂肪含量更少,谷饲牛更肥美柔嫩,在营养成分上也有些差异,两者的单一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以及omega-6脂肪酸几乎相同,但草饲牛的omega-3脂肪酸是谷饲牛的5倍,另外共轭亚油酸(CLA)含量是谷饲牛的2倍,它能促进脂肪燃烧,保护心脏等一些其他的正面作用。澳洲牛多是草饲为主,美国牛则以谷饲为主。

腌三文鱼

腌制和烟熏三文鱼最早是由爱斯基摩人发明的。他们发现三文鱼的肉经盐腌和烟熏之后,能更持久地保存,味道不失鲜美,后来这种吃法就在全世界流行了开来。切得薄薄的鱼片看上去诱人极了,直接吃,伴以新鲜蔬菜,或吃时再淋上一点柠檬汁都是推荐的食法。鱼肉入口不似刺身三文鱼的软糯,而是一种硬啫喱的口感,外观是几近通透的肉红色凝胶状,鱼肉表面干爽硬朗。由于腌料使用量大,成品口味融合了鱼肉的鲜美和香料的香辛,使一些本来从不吃生鱼的朋友尝了后都很喜欢,是绝好的前菜。

香煎羊排

这道意态撩人的肉食主菜香煎羊排的登场昭告了午宴的正式开始。下刀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羊排的韧性,入口是肉自然的鲜香,仔细咀嚼,也没用太多调料的味道凸显,单纯肉类的香气直逼喉头。大厨介绍,这道羊排是用坑纹锅煎的,选它来煎羊排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坑纹设计,其最大程度的接近了BBQ的铁栏,使高温后析出的油份与水份被隔绝在坑纹里,不会形成平底锅那种被油水煮着的状态。口感会比平底锅煎的更好。

大厨同时也介绍道其实这道香煎羊排做法其实也不难,在家也可轻松完成。先将羊排洗净,放入红酒,盐,黑胡椒,新鲜迷迭香腌制两至三小时。大厨在这里特地提醒说羊排的腌制时间不可太长,因为腌料里有盐的原故,若腌的时间过长,羊排的水份会逐渐流失而影响最终的口感。配菜土豆放锅内煮熟,洋葱和红椒切块,放锅内煸炒出香味。将所有配料都放入烤盘中,撒上盐,黑胡椒,200度上下火烤20分钟翻面,再烤10分钟。值得注意的是,推荐选用带骨羊鞍,质地细嫩没有膻味。土豆尽量放在羊排正下方,这样烧烤时羊油会滴上土豆上,会让土豆更有别样滋味。

章鱼色拉

章鱼色拉是典型的地中海美食,在西班牙或意大利的很多馆子里你都可以看到这道清爽的前菜,海味十足还经济实惠,颇受当地人的喜爱。这道菜因为颜色看上去清爽诱人,从色泽上就能激起食欲,让挑剔的食客也不禁频频下箸,吃个畅快。入口的口感极其有韧性,在咀嚼之后,橄榄油的香气会浓浓的泛上来,更添香气,同样也是下酒的好小菜。章鱼色拉的食材的取得和做法都不难,首先洗净章鱼,整只冷水下锅,煮开后撇净白色杂质漂浮物,然后加入意大利醋和提前切好的蒜片,转中小火煮大约40到50分钟。筷子可插入章鱼,代表已煮好可关火。有个小tip是煮章鱼水开之后还可以挤三分之一个柠檬汁进去,可以达到去腥的作用。煮熟之后的章鱼放进冰水里冰起来,然后章鱼切成一片一片的片状,把刚才挤剩下的柠檬汁都挤在上面,用橄榄油拌匀即可啦,因为章鱼本身就有咸味,口味清淡的就不需要再加盐了,其余可以按各人喜好加盐加胡椒来调味。

手工冰淇淋

甜点吃冰淇淋怕是没有人会反对的吧,文华东方用心在这道甜点上可见一般,完全是纯手工制作的冰淇淋看上去诱人极了,而且还有多种口味可选,每一种口味分量的不大,解馋的同时还能满足好奇心,轻松尝遍七种口味。做手工冰淇淋的原料天然,包括冰冻各式水果块 500g, 有机希腊式优格500g和流质蜂蜜或龙舌兰糖浆4 汤匙。先把希腊式优格,流质蜂蜜或龙舌兰糖浆和你喜欢的任意一种水果一起放进搅拌器内, 搅拌至完全软滑, 期间要把机器停下数次,用大匙把四周的果碎拨下来埋进底部,才再继续搅拌。重覆至完全搅拌光滑。倒进一个宽底的大容器内。把优格放进冰格( - 18C ) 冰冻 8 小时以上,吃之前20分钟取出稍为软化再食用口味更爽滑。

篇10:忆江南白居易古诗朗诵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江南》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此指蓼蓝。《旬子·劝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译诗、诗意]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然后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然后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然后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然后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上一篇:消防知识的学习下一篇:团支书演讲稿:我为中国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