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海蒂的天空》读后感

2024-06-27

三年级学生《海蒂的天空》读后感(通用12篇)

篇1:三年级学生《海蒂的天空》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由来自美国作家克比.莱森写的《海蒂的天空》,这本书令我深受启发。

《海蒂的天空》这本书主要内容是:小说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的曾祖母――海蒂.莱特从小失去双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当听说从未谋面的舅舅在蒙大拿州留下一大片土地让她去继承时,她决定尝试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蒙大拿州,朋友们的帮助下,终于战胜重重困难,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园,不但有了很多新的朋友,还获得了一份甜蜜爱情。

当我读到这里时,我觉得《海蒂的天空》它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而且还告诉我们要珍惜友谊,是啊!人们常说:友谊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设想一下,如果海蒂.莱特没有身边的朋友的活,她可能支撑不了这么久,这是因为海蒂她有朋友,朋友给予她帮助,在她经济有困难时朋友尽力帮助。尽管我们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与海蒂不同的年代里,从小被父母宠爱着,感受着幸福的生活,感受不到生活的艰难,在受到挫折时往往一蹶不振。而小说中“我”的曾祖母――海蒂.莱特在逆境中那种坚忍不拔、乐于助人、遇到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我的心灵,它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美好的生活一定要靠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文学是丰富的。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会懂得更多道理,才能学会更多知识,才会收获成功!

★ 《海蒂的天空》这本书的读后感

★ 《海蒂》读后感400字

★ 海蒂性学报告

★ 海蒂性学报告男人篇

★ 海蒂性学报告女人篇

★ 读人物传记有感600字:《海蒂》

篇2:三年级学生《海蒂的天空》读后感

暑假,我从书店里买来了一本《海蒂的天空》。

静静地翻开这本书,怀着期待的心情细细地读了起来。我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但是我的心里一直都不好受,整本书一直让我充满了对海蒂的担心和怜悯。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从小就失去双亲的小女孩——海蒂。她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停地在亲戚家之间“穿梭”,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海蒂还能拥有那种不卑不亢、不屈不饶的精神,让我想起在风雪中独秀一枝的寒梅,孤傲,坚强。这使我不禁又感动、又敬畏。

当海蒂听说到从未谋面的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留下一大片土地让她继承时,她决心离开那个她很不喜欢的家。她只身一人带着胡须先生(她那可爱的猫咪的名字)来到了蒙大拿草原:一个她从来没有去过的遥远陌生而又荒凉的地方。在这里她辛勤地劳动,并且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虽然还是没有收获,还欠下了许多债,但是她并没有放弃。

我从海蒂身上看到了坚强、乐观的品质。她拥有超凡的勇气,她是我生活中的榜样。海蒂虽然到了最后依然很贫穷,但她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她有一种不畏惧、不屈服的精神,她也是个有主见的女孩儿。我希望海蒂的故事一直延续下去,让她找到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她在努力的垦荒过程中领悟到:原来自己离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归宿。她不但有了朋友也有了“家人”。虽然蒙大拿并不是她得终点,但是我相信在她以后的人生路上,蒙大拿一定是一个永远也不会被磨灭的回忆。

阅读时,我仿佛看到了海蒂在太阳下播种,阳光晒伤了她已经黝黑的手臂;仿佛听见了大冰雹落在屋顶,落在刚刚收获的亚麻、小麦上的巨大声响,一切成果在这一刻全化为了青烟;仿佛闻到海蒂过节时亲手制作的小面包散发出的阵阵香气,那是用最后一点粮食做的;仿佛又摸到了海蒂在中暑时那发烫的脑门,真害怕她再也起不来了……

我被海蒂那种不怕困难,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决心已定的精神所感动,所震撼!她为了生活什么也不怕,独自面对着种种困难。海蒂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是当今的孩子们所遇不到的,但是在她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勇气、助人为乐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正如书中最后所说:“仔细想想,蒙大拿确实信守承诺。在草原上的那一年,我确实找到了一个家。我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家,也在别人心里找到了一个家。我带走了所有的书,只有一件东西我没带走:四处为家的海蒂。我不会想她,一点也不!”

篇3:三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的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1. 学生的感知不精细

在三年级教材中,由于计算相对集中,计算形式单一,口算、笔算、验算交替出现,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感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对计算数量、计算速度的要求,学生对计算过程急于求成,经常会出现计算符号错误、把数字写错、加减混用等现象。

2. 学生的注意不集中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三年级学生注意力发展还有待完善,不能同时兼顾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初学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老师强调了笔算的计算顺序,同时讲解了算法算理,让学生尝试计算时,学生就会出现格式准确,但用加法计算,或者计算顺序颠倒的情况。

3. 短时记忆出错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作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进位加法,向前一位进1,可忘了进上的1要加上。这样的错误在计算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时候,就更常见了。

4. 思维定势影响

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作出行为反应。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后,老师加入了混合运算,学生就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递等式格式等含糊不清,出现了以前不曾出现的问题。

二、教师教学方面

1. 注重基础知识,不注重基本技能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三年级刚刚进入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等计算,学生的计算错误较多,主要因素是口算不过关。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基本知识点介绍比较透彻,但不注重基本技能的长期训练。如乘法口诀、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等基本计算,课标要求每分钟的计算8道,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降低了要求,只要学生会算就可以了,从而导致后续的计算出现错误。

2. 注重算法,不注重算理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方法和规则,是算理的具体体现。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算理不清自然影响对运算的正确表述。今天有幸观摩了杜亚萍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讲23×8的竖式时,她着重指出: 用8去乘23个位上的3得24,个位上写4,2写在十位上。再用8乘23十位上的2得16,6写在十位上,并且要加上进上来的2,所以十位上写8,最后在百位上写上1。杜老师反复强调用一位数乘23十位上的2其实是乘20,所以得数是160,学生明白了这个算理,自然就知道计算结果写到哪位上了。所以,明确算理,就会防止实际计算及表达发生错误,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算法。

3. 注重算法多样化,不注重方法提炼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但出现多样化的算法后,教师仅仅以“你想得真好”“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那种算法计算”“比较哪种算法更好”等模糊的表述进行评价,使得学生要么按教师指定的算法计算,要么对多种算法无所适从。题紧密结合,我们有的老师因未能很好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出现了算用颠倒现象,学生基本算理未理解,急着进行大量生活应用; 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大量时间化在探究算法上,不注重算法提炼,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不会,更不用说能熟练、灵活地进行计算。

三、非智力方面原因

态度不端正,习惯不良。由于部分学生本身不重视计算,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如,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0写得像6,6写得像0,把题目抄错,数据漏抄,等等。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计算频频出错。

三年级学生在计算时,总喜欢争第一,计算书写潦草,不注重格式美观,书写习惯差。还有的学生,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烦琐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拖沓、不愿动手等现象,草草完事,造成计算错误。

篇4:海蒂的天空读后感

海蒂从小失去双亲,不停地在亲戚之间“穿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每天要看别人的脸色过活,她感到厌倦,渴望自由。当她听到她从来没见过面的查特斯舅舅在蒙大拿州留下一大片土地让她继承时,非常兴奋。于是她决心离开这些不属于自己的家,去寻找完全属于自己的天空,做个不再流浪的海蒂。

于是她就坐火车去蒙大拿。可是到了蒙大拿人生地不熟的海蒂才发现这里并不像她想像的那样美好,简直是困难重重。生活充满了种种挑战和意外。她养的牛的尾巴被狼吃了,她养的鸡淹死了,她种的农作物被冰雹砸得一塌糊涂,她还得买自由债券和爱国券等等。在那里她知道了现实的残酷。

在她努力垦荒的过程中,虽然碰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她的朋友卡尔。慕勒一家人的帮忙和公鸡吉姆、莉菲等人的拼死相帮使她有勇气继续苦撑下去。她始终坚信明年会更好!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她不再是四海为家的海蒂,她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找到了更好的归宿。

篇5:《海蒂的天空》读后感

故事中的海蒂是一位失去爸爸的孤儿,她不停地在亲人家之间穿梭。当有一天,海蒂偶然听见她的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留下了一大片的土地给他继续时,她马上就坐着车子离了她亲人的家里,很快来到了蒙大拿。

查斯特舅舅给她留下来的土地上,一个大约9岁的男孩迎面走来,他一手拿着一把小钥匙,一手牵头一牛和一头马,对海蒂说:“来,这是小屋的钥匙,这头牛和这匹马是你舅舅给你的,时间不早了,我要走了,再见。”

海蒂接过钥匙、牛还有那匹马,开始在小里整理东西,小屋实在太乱了,火堆旁木柴这里一根那里一根,角落里还都是蜘蛛网,地上还不时窜出几只吱吱叫的老鼠。还有床上的床单简直跟破布没什么两样,补丁这一块那一块的,洗在碗槽里碗碟堆得跟小山一样,不过这些还都不困难,头疼的是海蒂的经济问题,不过幸好有卡尔一家的帮忙,她才在小屋里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篇6:《海蒂的天空》读后感

一个四海为家的孩子――海蒂,收到了舅舅在蒙大拿的三十二亩土地继承权要她耕耘。这个巨大的任务对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儿是一个挑战,但她没有迟疑,毅然走向了西部那片未知的土地。海蒂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辛勤的耕种农作物,不仅要料理好田地,还要搞定那些鸡和两头牛。每到冬天,海蒂就受不了寒冬和那些吵闹的鸡了。正因为如此,海蒂要照料农场需要朋友的帮助,她交到了朋友和一个“两面派”――马丁。最后,海蒂因为没有照顾好农场的地被迫交地而继续向西探索。

这是一本描述田园风情的故事,也是一本激励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小说,就像海蒂,遇到狼,遇到失火,遇到酷暑,遇到寒冬,遇到冰雹,甚至战争。海蒂逃跑了吗?海蒂退缩了吗?没有!她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正义感,赶走了这样的困难,获得了快乐。虽然她没有成功,但她会继续挑战失败,取得成功!这是什么?这是信心与勇气,让你前进的力量!

篇7:如何增强三年级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我认为,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 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 仔细地观察事物, 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 写作时才有话可写, 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 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 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 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 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 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 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 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 就比较容易了。这时, 教师应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 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 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 激起学生的兴趣, 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 编故事, 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使想象更加充实, 更加生动, 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 充分表现的机会, 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 写作兴趣也提高了, 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 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 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 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 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 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 要求他们熟读成诵, 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 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 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 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 从生活中去领悟, 去积累, 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 做实验, 咨询别人, 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 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 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 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 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 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其次, 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 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 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 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 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 深入发掘题材, 要给学生创设情境, 把生活搬进课堂, 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 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 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 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 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 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第三,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 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 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 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 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 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 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 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 很多人跃跃欲试, 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 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 真切生动, 充满感情。

另外, 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 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 修改方法等, 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提高文采。

篇8:《海蒂的天空》这本书的读后感

这就是荣获20xx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的,让人深深为之感动的――《海蒂的天空》。看完这部小说后,我非常佩服书中的主人公――海蒂,虽然她只有16岁,但是她独立、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她在足足有320亩的土地上辛勤地垦荒,其间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有一次,海蒂为了筑篱笆,光是用尖嘴锄和铲子挖洞,就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第一个晚上,她手上就全是水泡,到了第三个晚上,她又累又饿,双手甚至失去了知觉。除了疲倦和疼痛,她还要找到一块够坚固的石板,还要在柱子上钉铁丝网……虽然困难重重,但都被海蒂一一克服,这就是我佩服她的原因。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像海蒂一样学会独立,因为我们终究会离开父母,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即使天塌下来了也不怕,我们可以重头再来,因为我们有本领。本领不像父母留给我们的其他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用完或被别人遗忘,本领会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最终被人们发现、认可。只有本领,才能在自己身陷困境之时拯救自己。

看完这部小说,我想到一些上大学的学生,洗衣、做饭都不会,还得让父母去陪读。我又想到了去年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我爸是李刚”事件:20xx年10月6日晚,在河北大学内,李启铭开车撞倒两名女生,他非但没有表示歉意,还冷漠嚣张地说了一句:“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们告去!”我觉得很奇怪,他爸爸权势再大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吗?正是因为他有这样错误的思想观念,所以被判了6年刑。

篇9:四年级学生《海蒂》读后感

主人公海蒂是一个活泼,烂漫并心地善良的小女孩。一天被她的阿姨蒂提送到了阿鲁姆山上,跟性情古怪的爷爷住在一起。阿鲁姆大叔是一个非常孤僻的人。但在海蒂的种种感化下,阿鲁姆大叔重新点燃了自己的生活,不再孤僻,友善的对待每一个人。最后人们都不再认为阿鲁姆叔叔是一个性格怪怪的人,每个人也开始用友善的眼光去望着阿鲁姆大叔。并且在海蒂和阿尔姆大叔的激励下,克拉拉用自己的力量学会了走路,也拥有了健康。

当我看完了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到人间的温暖,友情的滋润。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十分的自私,自己拥有的东西从来就不愿与别人分享;当别人指责他的时候,不但不承认错误,还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当别人有病时,他不但不去鼓励别人,还嘲笑别人;当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编织出许多理由去推卸……为什么不去帮助、关心、尊重别人呢?

篇10:四年级学生《海蒂》读后感

海蒂的故事内容十分有趣,感人至深,耐人寻味。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海蒂出生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就失去父母,戴特姨妈从海蒂出生就开始带她,一直带到五岁。后来姨妈为了不影响她,就把海蒂送到他爷爷那里去了。她的爷爷是个外表冷酷严肃而内心充满爱心的人,因而不愿听到人们对他的流言蜚语。就一个人孤独地住在高山牧场上。海蒂姨妈把海蒂送了过来,小海蒂就和爷爷生活了起来,她们干着搞笑又有意思的事情,她每天都跟着小羊倌彼得一起去山上放羊,在花草中蹦蹦跳跳,观看阿尔比斯山壮丽的日落和左右飞翔的雄鹰。

日子一天天过去,正当海底生日那天,戴特姨妈把海蒂带到法兰克福一个有钱的人家。海蒂在那里过得很不舒服,每天睡觉都能想起在高山牧场上的快乐生活:和爷爷一起干活,吃奶酪;和彼得的奶奶聊天;和彼得放羊。每天晚上她都哭很长时间才能睡着。克拉拉是这家的孩子,他身体很虚弱,但她很喜欢和海蒂一起玩,海蒂却不喜欢待在这,最后又回到了爷爷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篇11:三年级学生《海蒂的天空》读后感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始阶段, 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 而作文的要求从二年级的写话训练一下子过渡到三年级的段、篇训练, 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 感觉无从下手。如何让学生写好起步作文, 打好写作的基础,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关键, 也是老师在作文指导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 通过作文的综合训练, 一方面, 可以使学生掌握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表达技能;另一方面, 有助于他们发展观察、想象、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智力技能, 还可以通过学生作文的自我情绪体验, 陶冶他们的审美感情,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加强说写结合

据统计, 学生在入学前, 已经在头脑中储备2000多个常用词汇, 且能熟练地用母语和他人交流。但是要他们把较熟练的口语交流语言转化为文字, 尚需要一系列的“输出”工程。三年级是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阶段。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时, 要为学生创设说话情境, 锻炼学生把内部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三者结合为同一发展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 先引导学生“想”和“说”, 再让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怎么说就怎么写。为了加大训练密度, 说时可采取同桌互说, 四人小组相互评说,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导, 要求学生说得连贯、有条理, 然后留下20~2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下来, 学生就有把握写好作文了。

二、加强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教学渗透“怎样写”作文的问题。

在三年级作文起步训练中不必对学生提出中心、立意之类的太高的要求, 而要多与二年级衔接, 学范句、用恰当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 使句子连贯通顺。同时要在范段中学习构段的方式, 训练学生习作时的条理性。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 第四自然段写“原野热闹非凡。”分别从“大豆、高梁、榛树叶子”三个方面来写原野热闹的,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总——分”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总——分”的句式。教师可以以本为本, 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段落段式改写“课间热闹非凡”、“操场上热闹非凡”等, 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 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 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 仔细的观察事物, 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 写作时才有话可写, 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 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 学习描写一种水果, 可以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石榴》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观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 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 石榴的形状、颜色、味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并拿出石榴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 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 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四、激发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 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 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 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 教学苏教版第五册《习作七》编写童话,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动物的动画, 激起学生的兴趣, 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动物确立关系, 编故事, 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使想象更加充实, 更加生动, 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 充分表现的机会, 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 写作兴趣也提高了, 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五、鼓励积累语言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 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 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 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 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如: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 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 要求他们熟读成诵, 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诵读课时, 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 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 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 从生活中去领悟, 去积累, 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 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 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六、创设情境训练

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 其基本思路就是“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 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 使学生在习作中“正如说话一样, 心中所积累, 不吐不快。”写作文就是让学生写想说的话, 表想吐的情。为了开启学生的情感之源, 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回味, 情到深处自然发乎于外, 表达也就水到渠成。在教学中要始终扣住学生的“趣点”, 以多种方式营造体验和表达的情境空间, 温和地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使表达成为他们的需要。

三年级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在指导时一定要学生如实表达, 事实是什么样, 就写成什么样。教师在指导写作时, 要善于引领学生丰富课内外的生活积累。抓住生活中作文教学的契机, 让每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都成为写作的源泉。还可以加强科际联系, 在美术、科学、音乐、体育中开发写作因素。

此外,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交流平台。编印班级优秀作文集, 设立班级作文园地, 向各电台报刊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 开展作文竞赛活动, 等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被编成书籍或在电台报刊上发表时, 其喜悦心情总是溢于言表。

作文教学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 贴近学生实际, 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 让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 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 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摘要:通过作文的综合训练, 一方面, 可以使学生掌握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表达技能;另一方面, 有助于他们发展观察、想象、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智力技能, 还可以通过学生作文的自我情绪体验, 陶冶他们的审美感情,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篇12:给学生一个自学的天空

一、课始制订目标, 课终进行目标检测, 引导学生自学

在初读课文后, 根据课后练习, 师生共同制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教《飞机遇险的时候》, 学生根据课后练习, 制订如下的目标:

(1) 周恩来同志听到孩子的哭声, 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2) 大家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 他是怎么说的, 为什么用命令的口吻?

(3) 飞机脱险了吗?

(4)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后, 学生就知道这节课将要理解哪些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在根据目标自学课文, 学生先自学, 老师再教, 有明确目标前提下, 每节课保证10—20分钟的自学时间。在讲课时, 也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从“立刻站起来”这个词语看出:反应很迅速, 没有反复考虑的余地, 一下子就作出宁愿牺牲自己的决定, 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关心别人重于关心自己的伟大精神。这样, 答案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 不是老师讲答案, 学生作记录。在讲完一节课后, 再让学生根据目标, 看看我们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通过这样的做法, 不仅给了学生一个自学的空间, 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培养学生“我能行”的成功感, 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语文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占学生在校时间的绝大部分, 是学校中最有规律的教学活动形式, 是教学的主战场, 也是学生获得知识, 发展智力, 培养实践能力, 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因此, 这几年来我在掌握学生一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语文教学任务和语文科特点, 改变教师当主角, 唱“独角戏”, 一讲到底教学模式。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让学生实现耳、眼、口、手、脑“全频道”式的参与和接受, 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 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教生字时, 我让学生当“教师”, 而我则当“学生”, 让他们上讲台对生字进行分析, 教学生怎样记住生字。这样使他们感到新鲜, 自觉学习生字。又比如学生认为第1、2句是一层, 有部分学生认为第1句是一层, 这时候我不发表任何意见, 让双方学生讲讲自己这样分层的理由, 经过一番说理后, 使同学明白, “透过云层, 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 好象波涛汹涌的大海。”这句话是在飞得又快又稳的飞机上看到的情景, 因而第2句话出应合并为第1层。通过争论, 学生印象深刻。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既能使学生逐步掌握由粗到细的读书方法, 懂得怎样读书, 提高自学的能力。

三、激发语文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也叫认识兴趣, 它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积极探究和心理倾向。如果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以至入迷, 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 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以前学生怕上语文课, 为了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感兴趣, 我从自己做起, 下功夫, 花力气, 精备教材, 精备学生, 设计安排好每一堂课, 运用生动活泼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方法施教。比如教《古井》一课时, 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的有关部分, 完成填空任务;再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形象感知, 训练看图说话;然后再读课文, 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安:“晨曦熹微到暮色降临”“络绎不绝、湿漉漉、老是, 像……春雨”以及“这个……那个……、总是满满的、总是这样劝说”让学生在读议中将原有的朦胧的认识逐步明朗化;最后引导学生从对两个事例的比较中感悟到古井为人们提供源源不绝的生命的泉水, 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以及古井精神对乡亲们的陶冶, 进而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中又领悟到读书的方法。

上一篇:护理“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下一篇:大学入学生会申请书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