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镇总结

2024-06-21

文化强镇总结(精选6篇)

篇1:文化强镇总结

关于创建“浙江省文化强镇”的有关事项

根据省文化厅关于开展“浙江省文化强镇”创建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报如下:

一、创建评选范围:符合条件的乡镇

二、创建评选标准:

1、重视文化建设;

2、设施设备齐全;

3、活动丰富经常;

4、注重遗产保护;

5、队伍稳定活跃;

6、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7、管理科学规范

三、名额分配

今年全省计划创建评选“浙江省文化强镇”30个。原则上各县(市、区)只能申报1个。

四、申报要求

1、申报时间:按标准填写申报材料,经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于8月31日前报省文化厅。

2、材料要求:(1)创建单位申报表、工作总结,一式两份;(2)照片等其他证明材料,一式一份。申报“浙江省文化强镇”的,还需提供反映当地文化建设情况的光盘;(3)申报材料准确、翔实、完整。

五、有关准备工作

1、七方面的创建评选要求有原始记录、照片、清单、情况说明,汇编成册。

2、做一张反映全镇文化建设情况的光盘

3、相关硬件设施的增配

六、人员及经费安排

1、陈文娟总牵头负责,具体由宣传社事办线内部调剂。陈平儿、孙莹为责任人,负责落实这项工作。

2、光盘制作需经费8000元。

3、购买图书1000册,需15000元。

七、其他

“浙江省文化强镇”创建评选是全省首次,我镇作为绍兴县唯一一个参加创建的乡镇,如果创建成功,县对镇岗位责任制能加0.5分,县奖励10万元,省奖励8万元,共计18万元。

篇2:文化强镇总结

伏山镇地处大汶河南岸,84平方公里,辖59个行政村,6.6万人。近年来,我镇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将其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做强文化产业,开展群体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镇人民的道德文化素质,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多方筹措资金35万元,建设了占地6600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站。站内设施齐全,内容丰富,功能完善,拥有电脑26台,图书室拥有图书5020册、报刊300多种,集图书报刊阅览、文艺演出、艺术培训、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注重加强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建设,为群众提供高品质文化休闲空间。目前,全镇有25个村建起农家书屋,有5个村建起文化大院,有6个村建起农民娱乐广场,辐射全镇近4万名群众,形成了“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广场、村文化大院”三级共建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快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步伐,投入了200多万元对光纤线路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提高了有线电视传输质量,加大有线电视布网覆盖面,为我镇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做强文化产业,培植增收亮点。做强文化产业,培植增

1收亮点,我们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启动了总投资

1.2亿元的禹王古镇景区项目,按照立足实际、着眼使用、近远期结合、核心建设先行的原则,倾力打造集祈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禹王古镇。目前,景区开元寺项目、入口处景观桥建设顺利,成为今年全县文化产业发展中一大亮点。围绕禹王古镇景区开发,做好“无形”文章,编写出版了《宁阳大禹》一书,成为国内第一本关于大禹及其治水研究的著作。在网络上以“禹满九州”为网名开通了博客,定期上传大汶河、禹王庙、堽城坝等文化资源图片,刊发大禹及治水最新研究文章,打响我县大禹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围绕十字绣这一非遗产业,由镇七名女大学生村官牵头,成立了 “锦绣前程”十字绣创业富民合作社,下设“绣坊室、装裱室、绣品展厅、研发中心”等科室。按照“分散制作、统一经营、保质保量、定时完成”的原则,定期对绣工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研发十字绣新产品,进行订单销售,为广大绣工增收致富、创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目前,合作社现已吸纳当地农村妇女1500余人,绣经营店铺达到35家,各村加工点48处,人均年增收6000元。

开展群众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我们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在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艺的基础上,成立了伏山镇振兴艺术团、金伏山艺术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鼓励和帮助民间文艺人才自编自演,积极参

篇3:文化强镇总结

一、成效初现

近年来, 枫桥镇坚持以民为本、共建共享, 科学发展推进省级中心镇建设, 努力培育发展成为诸东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具安全感、幸福感的宜居宜业小城, 群众文化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一) 江南古镇彰显魅力

深入实施“文化兴镇”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 挖掘於越古都和三贤文化, 修缮三贤故居、秦会稽刻石等人文景观, 不断开发旅游资源,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彰显江南古镇的魅力。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 枫桥镇每年接待各地参观团队达300批次、近万人, 红色旅游正迅速兴起, 也带来投资和贸易近亿元;参加各级各类研讨会、现场交流会达10多次, 将“枫桥经验”、枫桥文化、枫桥品牌推介到了全国各地, 枫桥在全国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二) 文化设施形成规模

充分发挥乡镇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 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2011年以来, 镇、村二级已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农村文化阵地设施建设, 其中占地80亩的文体公园已启动建设、占地14000平方米的红枫广场基本完工。到目前, 镇、村公共文化设施齐全, 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镇文化活动中心, 内设有图书分馆、培训室、共享工程、健身室、排练厅、历史文化展示, 占地14000平方米红枫广场等, 文化活动中心常年向群众免费开放, 镇文化站在2012年省文化站评估被评定为特级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普及, 全镇28个村都建有图书阅览室、文化培训、排练、棋牌等设施配套的文化中心, 并免费向群众开放。

(三) 文化活动全面繁荣

群众文化有活动才有生活力、吸引力、影响力, 为此, 镇采取各种措施, 推动群众文化活动, 满足群众基本文化要求。积极实施“2131”工程, 每年免费放映电影在340场以上。同时, 组织有关部门及文体骨干, 经常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进村活动, 使僻远山村的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农村实用技术、卫生保险、法律、文艺演出等服务。这些活动的开展, 极大的激发了群众对群众文化的热情, 促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目前, 文体队伍遍布各村, 已经成为枫桥群众文化的主体和枫桥文化品牌, 如镇文化站的民间吹打乐、舞龙舞狮队每年参加市元宵表演, 枫桥铜管乐队还走出诸暨, 走向全省, 已成为群众致富的一个产业。枫溪威风锣鼓队还多次参加省、绍兴市、诸暨市重大庆典和文体活动, 武术协会多次组队参加国际性武术比赛, 取得了优异成绩, 为枫桥争了光。可以这样说, 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已在全镇兴起, 群众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已成为一种潮流。

(四) 文艺创作亮点纷呈

近年来, 枫桥镇文艺创作成果显著, 创作了一批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具有时代气息和浓厚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如陈炳荣老先生编纂的《枫桥史志》;陈佐天先生的《枫桥之歌》诗集, 骆伯锦先生著《枫桥轶事》, 枫桥籍骆焉名教授、葛焕标中将编著的《王冕》《杨维桢》《陈洪绶》等, 以“枫桥经验”、梁焕木事迹为题材, 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广播剧, 多次获得全国大奖, (电视连续剧《枫桥故事》《水魂》、广播连续剧《枫桥民警》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电台播出, 其中《枫桥故事》获全国“飞天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枫桥民警》《水魂》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 在2007年“文化大省建设在浙江——浙江省百镇新貌图片展览”中获铜奖, 调查撰写的《诸暨市枫桥镇枫溪村农民文化生活调查》获文化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 (服务奖) 。我镇与诸暨市文化馆联合创作的舞蹈《水乡渔娘》获首届浙江省农民文化艺术金奖, 为宣传枫桥、弘扬枫桥、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主要做法

文化强镇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抓好规划引领、财政投入、队伍建设、保护遗产等保障措施的配套和落实。

(一) 抓规划引领

在高起点修编镇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上, 不断完善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专项规划, 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筹协调的中心镇发展规划体系。一是把文化强镇规划列入镇村一体发展规划, 在镇村建设中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确保投入到位、建设到位;二是加快对枫桥江穿镇段的整治和两岸明清故居的修缮, 加速对三贤故居、小天竺、紫薇山、东化城寺塔等人文景观开发;三是加紧建设文体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建筑, 逐步形成沿江文化、旅游、商贸、住宅等三产集聚中心, 繁荣枫桥文化, 提升城镇品位。

(二) 抓财政投入

镇党委政府把文化建设作为增强综合实力,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把文化工作列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文化经费专项列入镇财政预算, 同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近三年来, 镇财政用于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达600多万元, 2008年预计投入文化建设经费320万元, 其中数字电视250万, 文化活动等70万元。政府每年对村兴办文体设施建设以及文化特色村创建进行奖励补助, 每年补助经费在30万元以上。

(三) 抓队伍建设

基层文化建设关键在人, 枫桥镇政府对文化站干部给予政治上关心、经济上保证, 使文化干部安心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目前, 全镇有在编文化干部5名, (均获得群众文化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 其中2人专职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干部数及业务素质在全市名列前茅。同时,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鼓励, 村、企、单位、社会人士, 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 企业出资举办文体活动已成为回报社会平常事。群众文化需要文化骨干去带动。通过镇文化站组织、辅导、培训, 全镇的民间文艺骨干队伍不断健全、壮大。到目前, 全镇有枫江书画社、铜管乐队、腰鼓队、威风锣鼓队、舞龙舞狮队、文艺演唱队、戏曲队等10多个门类的民间文艺团队, 文艺骨干有2000多名, 如全镇有铜管乐队60支, 腰鼓队60多支, 镇级文体队伍11支, 村、社区文体队伍90支, 每村、社区一支以上, 同时各村均建有文化指导员、文化设施员为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几点启示

枫桥镇党委、镇政府在文化强镇创建过程中, 立足长远发展文化, 以超前眼光谋划文化, 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和有效利用, 为新型城镇化夯实文化发展根基。

(一) 规划编制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市、镇、村三级结合。实行市、镇、村一体规划, 充分发挥枫桥镇在公共文化范围内的带动辐射作用, 形成一个统筹协调、相互衔接的中心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功能定位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 编制特色明显、定位准确的中心镇文化发展规划, 力争彰显特色、彰显形象。三是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结合。注重规划的协调性, 把中心镇的总体规划与文化专项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走出一条以科学规划促进协调发展的中心镇文化培育新路子。

(二) 功能拓展要理顺三种关系

一是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的要求, 处理好城镇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加快基础设施配套与有序推进的关系。在扎实推进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的同时, 要防止投入过快、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发生。三是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努力做到挖掘文化底蕴, 放大个性, 延续文脉, 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开展浙江省文化强镇、浙江省文化示范村 (社区) 评选活动的通知》2012.8.

篇4:彰显文化特色,推进富民强镇

一、坚持集镇与农村并进,建设文化精品

把文化广场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按照高邮市级重点镇“六个一”要求,精细规划、精当实施。一是突出文化引领。坚持发展为民、文化惠民,按照“一体两翼、科学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发展定位,把文化作为集镇发展之魂。嵌入古文化、水文化等多种元素,注入文化强劲活力,集聚人气商气,拉开新型小城镇建设框架;二是突出广场建设。采取财政投入、市场运作、成功人士资助等方式,新建了卸甲文化广场、鼎汉文化广场、康华苑健身广场,建成了一平、金家等八个村级文化广场。卸甲文化广场建成面积1.4万平方米,融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灯光艺术于一体,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景区;三是突出亮点打造。在镇区文化广场设置了国防园、法制园、计生园、廉政园,开辟了名人廊,将镇区飞龙街打造成了文明新风宣传一条街,东风街打造成了廉政法治宣传一条街。以绿带、灯带、水带为主要景观特色,体现浓郁文化氛围,扮靓了境内周八路、邮汉路、车伯路三条“主干道”,打造了四个进镇“主入口”。

二、坚持为民与富民并举,提升文化内涵

把提升居民整体素质作为加快发展的主要抓手,引领群众致富、培育时代新风。一是开展活动提素质。以建设“学习型”乡镇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不断提升卸甲的知名度和群众的幸福指数。连续七年举办“乡村之声”歌咏赛,举办“百名扬剧票友唱响卸甲”等专场演出,组织“送戏、送电影、送文化”三下乡活动,开展“文明新风户”评比活动。以农家书屋为载体,组织开展“读书日”活动,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开展“文化帮扶,结对帮学”活动,194名镇村两级干部全部结成帮学对子;二是创新冬训树典型。以“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为引领,以冬训为契机,开展“卸甲好人”和“创业标兵”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双带之星”大学生村官邹主东、“纳税之星”张庆奇、“创业之星”巧妹子、“道德之星”冯红英等一批身边典型。让他们在冬训班上登台露脸、“传经送宝”,在全镇范围内掀起了“百姓创家业、企业创新业、能人创大业、干部职工创事业”的热潮;三是优化环境育新风。以创建江苏省文明乡镇为抓手,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文明、友善等道德规范。结合全面小康创建活动、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悬挂过街标语百余条,刷写文明标语千余条,发放公开信万余份。不断增强舆论感召力,形成视觉冲击力,激发群众创造力,营造新农村建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居民文明程度。

三、坚持传承与保护并重,激活文化底蕴

把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利用作为文化惠民的创新内容,把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提速跨越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一是细心挖掘。组织开展全镇民间文化资源专项调查,涵盖传说、地名、习俗、民谣、戏剧、舞蹈、技艺等门类。至2011年底,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近百项,遴选51项,确定纪念碑、古遗址、古牌坊、古民居、古街道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十项;二是精心保护。编印了《卸甲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收集了5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卸甲肩担木偶戏列入江苏省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送亲奶奶习俗、肩担木偶戏、卸甲农谣等三项列入扬州市首批非遗保护名录。周邶墩遗址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毛伯勤烈士纪念碑列入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三是悉心整理。新建了一座500平方米的民俗馆,对收集的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民俗馆共设四个展区,东为“农耕文化”展区,收集了数百件明清以来群众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南为“非遗”展区,收集了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为民间收藏区,收集了民间藏品千余件。北为文物展区,收集了周邶墩遗址出土的20多件珍贵文物。

四、坚持产业与事业并抓,打造文化名镇

把文化作为推进发展的助推器,一手抓文化事业大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大发展。一是推进文化事业。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强化人才支撑作用,整合镇村文化资源,将3名具有文化工作经历的同志充实到镇文体站,着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能干会干的文化队伍。抓基层、打基础,不断提升老年健身队、广场舞蹈队、企业艺术队、戏剧演出队、学生鼓乐队、木偶展演队等六支群众性文化队伍表演水平。加强文化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考核权重,不断增强镇村干部关心文化、重视文化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发展文化产业。依托西接城区、东临机场的区位优势,积极呼应城市发展,接长文化产业链。通过建设文化广场、民俗馆、周八路集镇段风光带、张叶沟集镇沿河风光带等一批文化景观和特色景点。拉动集镇发展,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产业融合;三是打造文化名镇。充分利用丰沛的人脉资源、充足的人才资源,赴北京、上海、浙江等城市举办成功人士座谈会、经济社会发展汇报会,宣传卸甲、推介卸甲。精心包装民俗馆、周邶墩遗址阵列室、文化健身广场、数字影院等项目,组织向上申报,争取专项资金。集聚文化资源,集成各类要素,激发全民参与,倾力把卸甲打造成为魅力四现、生机勃发、文明开放的经济重镇、文化名镇。

篇5:文化强镇总结

张弓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先进事迹材料

“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两千多年的古酒文化,折射出的是张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张弓是中国酒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的故乡;是戏曲《抬花轿》剧本改编现实故事人物的来源地。这里有张弓造酒的历史传说;有王莽赶刘秀的民间故事;有路氏家族一榜三进士的真实记载„„

张弓镇辖27年行政村,66个自然村,总面积40.6平方公里,人口4.4万人。在这次全省开展的非物质文化化遗产普查工作中,该镇党委、政府在县文化局指导下,认真贯彻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即时调整工作部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的指导原则,高度重视、科学部署、认真组织、狠抓落实,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镇共收集非遗线索1358条,调查项目226个,完成数码照片312张,录音资料28小时,录像资料36小时,收集实物29件,其中发掘整理了《卧龙桥的传说》、《刘秀勒马回头望张弓》、《耳聋农民诗人李林经》、《张弓特色婚俗---大搬亲》、《张弓通华寺的由来》等多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圆满完成了此次非遗普查工作的艰巨任务。受到了县文化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切实加强领导,保障措施有力。

非遗普查工作是一项广泛的、复杂的、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领导是否重视、措施是否得力、人员是否到位、方案是否落实是非遗普查成败的关键。全县非遗普查工作动员会召开以后,张弓镇党委、政府及时制订普查工作方案,成立了镇长为组长,宣传委员为副组长,镇办公室、文化宣传服务中心、民政、财政、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挑选了16名大学生村官和11名文字水平高、工作责任强的包村干部组成一支精干的普查员队伍,同时又在各村聘用了一名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知识、熟村史、口才好并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干部、老艺人、老教师、老会首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线索联络员,并对他们进行了系统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普查的内容、程序、步骤和要求,镇政府又拿出三万多元资金,购置了数码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电脑等必备的普查设备,对下村的普查员和提供项目线索的群众给予适当的补助和奖励。领导的重视、组织的健全、普查队伍的壮大、资金设备上的保障,为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全民动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众多的干部群众来说是个新名词,镇村两级干部以及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普查工作的质量,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此项工作任务,使全镇人民群众都参与、支持到这项工作上来,镇政府把宣传动员作为突破口,层层召开不同形式的动员会,印制宣传条幅近百条,录制磁带30盒,充分发挥村大喇叭的作用,经常在群众吃早饭、晚饭的时间段召开广播会,同时利用放电影、村集会等形式向村民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内容,以及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讲解普查的程序和要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印在农民群众的脑海里,同时安排中小学老师向学生宣传讲解非遗的重要意义,教学生怎么从家长和上辈人那里得到非遗线索,再把线索提供给老师,老师提供给本校的普查员。总之,通过各种宣传方法,我们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名词达到了家喻户晓,进一步增强了全镇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提高了广大群众对非遗普查工作的参与热情。

三、深挖项目线索,力争不留死角。

普查摸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普查员必须入村串户或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面对面的坐谈交流、详细记录,有时还要启发和引导他们把所掌握的内容回忆出来。所以普查员既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还要有能说会拉和群众亲切交谈的口才能力。在调查摸底普查工作中,我们镇的普查员严格按照普查的工作要求,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户、不漏种类、不漏项目、不漏艺人”,每一个村委都要分别召开“五老”(老干部、老会首、老教师、老农民、老艺人)座谈会,摸排普查线索,然后走家串户详细询问。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大等困难,全面完成了普查一览表、普查调查表的填写工作。在普查工作中,做到每天进行小汇总,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抓面上普查,确保普查工作的全面性。各片普查员分头逐村进行走访调查,只要有人提到的、讲到的,都要到实地走访了解,找当地的老艺人调查相关情况。二是抓重点项目普查,确保普查工作的代表性。把各片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汇总,由镇普查办公室分类整理和输入电脑,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项目,突出重点,再由镇级专门的普查人员重新进行走访调查,完整记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及相关的数据。三是抓普查工作的真实性。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录音、拍摄照片、录像等多种方法并举,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为了使普查项目全面真实,详细可靠,镇长李红旗亲自过问,抓好检查和督促,对于工作不深入、普查不彻底、不负责任、应付了事的普查员和村委要求翻工重做,并采取下达任务数量的办法,迫使他们必须深入下去,详细普查,不折不扣地完成分配的目标任务。在这项工作中,该镇涌现了好多尽职尽责、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普查员、信息联络员。如镇文化宣传服务中心主任李道亮同志由于工作压力较大、日夜加班加点,休息不好,导致大脑血管痉孪供血不足,身体虚弱,头晕目眩,连续打了一周的点滴才慢慢康复。退休干部李道德同志由于曾在镇办公室担任过办公室主任,对张弓的镇情较为了解,在这次普查工作中,担任了南村的信息联络员,他热情高涨,积极提供项目线索,详细讲述所知内容,提供了南村高跷舞狮队发展史、北村通华寺的传说,南村村民李振宇的蛋壳微雕艺术,卢堂村毛刷制作技术、西村聋子烧鸡制作技术、大搬亲、张弓庙会、北村烟花节等数十个非遗项目线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璨的张弓文化。随着非遗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卧龙桥的传说》、《张弓造酒的传说》、《刘秀勒马回头望张弓》、《张弓特色婚俗---大搬亲》、《路氏家族一榜三进士》、《抬花轿》、张弓传统庙会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为更多世人所知,也为河南的文化建设做到了锦上添花。今后,张弓镇政府将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更好的对全镇非遗项目传承光大,同时制定长效机制,继续抓好本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极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做好申遗工作,为我省的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篇6:富民强镇建设全面小康工作总结

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孙书记在市加快老区“推进富民强镇、建设全面小康”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围绕目标任务,发挥部门职能,积极开展工作,按序时进度较好完成了目标任务。

一、目标任务

1、支持新街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镇加快实施在建重大农业项目。力争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加强、新街两个省级“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设,加快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新增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

2、抓好国家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

3、为家庭农场和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服务。

4、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入,连片打造、整体帮扶。

二、完成情况

1、省级农业园区和“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做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提档升级,上半年新街镇“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新建蔬菜面积4850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450亩,新增“两网一灌”面积1500亩。镇“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新建基地795亩,其中建设温室大棚、露地喷灌、露地滴灌、单体防虫网室545亩,建设“两网一灌”新增面积760亩。新街基地主要生产茄果类、瓜类、叶菜类、萝卜等蔬菜,基地主要生产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甘蓝类,今年2个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产销情况良好,特别是一季度大白菜亩效益在4000元左右,产品在田头批发的同时,主要销往苏锡常和上海市场。

2、省级龙头企业申报工作。根据省农委统一部署,我市已经启动省级龙头企业申报工作,宇辰面粉有限公司、菇本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凯菊面粉有限公司、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积极准备材料申报省级龙头企业,7月25日前完成申报工作。

3、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申报工作。根据农委统一要求,7月15日前上报申报材料,目前老区的、等乡镇正积极准备申报。

4、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一般都是跨年度实施,20在镇村村实施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已完成项目招投标,因目前田间有作物,需使用现有沟渠涵洞,预计8月份中旬进场施工。

5、为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搞好服务。市良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销售信息服务。

6、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今年以来,为老区乡镇上争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引导资金、粮食高产创建等各类财政资金3000多万元。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强化技术服务,促进园区建设转型升级。围绕园区和高效设施农业建设,重点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栽培、生物农药、绿色植保等技术。通过技术人员与蔬菜基地和园区挂钩,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农业科技培训、市场信息发布等,提高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区农民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幅射带动全市蔬菜生产水平的大幅提升。

2、加强沟通协调,推进申报工作取得实效。认真学习研究省级龙头企业和市级园区申报文件精神,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的沟通,吃透上情,做好与乡镇政府和农业企业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做好申报材料的核对工作,确保省级龙头企业和市级园区申报工作取得成功。

上一篇:写山的美景的作文范文下一篇:语文教学与研究专业参读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