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学教师心得体会

2024-06-30

2022大学教师心得体会(共9篇)

篇1:2022大学教师心得体会

首先让我代表华南师范大学的老师们,向今年入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表达热烈的欢迎之情,祝贺之情。每年的今天我们都能看到一张张充满喜悦的陌生面孔,你们选择了华师,华师也认定了你们,你们的选择是明智的,华师因你们的明智而感动。

今年暑假我结交了两位新朋友, 一位是高考落榜的大男孩, 他失落、沮丧,悔不当初,痛不欲生,在他的身上,我看不到今天在座各位那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笑脸,也听不到今天现场那种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 我劝慰他, 开导他,但我知道今后他的道路将很漫长,很艰苦。相比之下,你们是幸运的。衷心地祝贺你们在人生道路的又一次转折中获得了成功。更要祝贺的是,你们踏上了新的征程,知识宝库的大门再度向你们洞开,你们要去探幽寻宝,要在灯火阑珊处,寻她千百度, 要在绝处逢生, 去享受登上知识顶峰时的窃喜与欢乐。

我的另一位新朋友是一个小女孩,她手持一张北京重点高校录取通知书迎面走来,生活在她面前像一架和谐的大钢琴。每天清晨,我们一起做“学术散步”,有时长达两小时。她好奇地问我各种问题,其中最难回答的是:“什么是大学?”我思索了很久才告诉她:“大学是人类的精神乐园”。

在大学,积累和凝聚了人类浩瀚的知识财富,它们在图书馆、在实验室,在教室、在沙龙,在教授的头脑、在一切真实的或虚拟的空间,等待你们以正确的方法去获取。

在大学,伟大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舒展,所有创新的理念、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富有魅力的学术活动、以及具有独创精神的人格个性,可以得到鼓励和赞许。

在大学,“尊严”二字具有沉甸甸的分量。每一个人必须保持尊严,而每一个人的尊严不容他人亵渎。大学里不答应斯文扫地,不容忍虚伪诡诈,更不允许伤风败俗。大学是平民的天下, 却具有贵族的气质; 大学是年轻人的世界,却尊重千百年造就的传统;大学生自由、洒脱、奔放,但却是最讲道德、最守纪律、最高素质、最有活力的军团,一旦战争爆发可以立即集结待命,开赴前线。

这就是大学!一个连国王、总统和国家元首也要对她肃然起敬的地方。

小女孩又问我:“如何才能不虚度大学的四年?”

我说:第一,要有责任感。对国家、社会、父母、家庭、老师、同学、爱人和自己都要有责任感,学习要有责任感,工作要有责任感,做人更要有责任感。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如同水塘里的一片秋叶, 飘来荡去, 永无建树。那么,什么是责任感?首先,要知道你自己是什么人;其次,要知道什么你是应该或不应该做的事,第三,知道你做的事情将对他人和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因为站在责任背后的是道德和法律。

第二,要有独立性。既要有独立的精神,更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与独立对立的是依赖,依赖父母,没有出息;依赖老师,难以成才;依赖电脑,失去自我;依赖金钱,反被吞食。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争社会,必须独立!谁今天学习不努力,谁明天将加倍努力地去找工作,这是摆在大学生、研究生面前的一条铁律。

小女孩去学校报到了,告诉我学校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八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宿舍里,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只有一个刚能放下几本书和一串钥匙的小抽屉。我马上联想到了美丽静谧的广州大学城,以及生活在大学城中的你们。大学城华师校园的现代化程度,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而且那些从发达国家来参观的教育家也为之瞠目结舌。 你们在这里能 享受到的有形或无形的教育资源,会让你的同龄人羡慕不已。珍爱它吧,珍爱这片让我们安静读书的净土,珍爱这段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有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一生的治学经验时,得出八个字:天合地合人合己合。我对这八个字有自己的解读,转赠给你们:我以为这要做到天高云淡,为天合;脚踏实地,为地合;与人为善,为人合;一己康乐,为己合。在万物和谐之中,我们才能工作与休闲,才能传承与创造,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们的国家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沉睡千年的东方雄狮要觉醒,要怒吼,要奋起。在这与13亿中国人息息相关的伟大变革中,每个人要做的事情也很多。重任在身,反倒时时想起儿时说的一句话:时刻准备着!童言无忌,童言也无悔。祖国在召唤,相信你们终将当之无愧地站在时代的最前列。

篇2:2022大学教师心得体会

2. 夏天送杯冰红茶,让它带走您的炎热;冬天送杯热露露,让它给您温暖;此时送杯高兴就好,祝福您百事可乐!希望今天是一个艳阳天,明天会更好!教师节快乐!

3. 粉笔书写的是知识与文化,板擦擦去的是无知与愚昧,口中絮叨是坚强与毅力,手指指点的是方向与未来,短信发送的是感恩与祝福。教师节愿您快乐!

4. 您在阳光下孕育着人的灵魂,您在风雨中呵护着人的心灵,您在岁月里净化着人的思想,您在青春中塑造着人的价值。世界因您而更加美丽,日子因您而更加灿烂。教师节到来之际,祝您快乐,一切都好。

5. 春去秋来,你依然守着三尺讲台。人声鼎沸,你仍旧保持两袖清风。课堂上你孜孜不倦的身影,缤纷了我年少的心。校园里你勤勤恳恳的态度精彩了我年少的梦。教师节来临,衷心的祝福您,教师节快乐。

6. ^o^忘不了,您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的身影;忘不了,您在课堂上孜孜不倦的叮咛;忘不了,您在教室里神采飞扬的激情。教师节到了,祝您节日快乐!

7. 种花容易树人难,而您却选择了树人;英才济济笑开颜,但这却是您辛勤的结果!教师节到了,祝恩师节日快乐,您的恩情我们终身铭记!

8.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万千优美诗篇,赞美我亲爱的老师。我是一个诗人吗?不是,所以只能借这条短信表达我的祝福:恩师,节日快乐!

9. 您的每一滴汗水,都是智慧的结晶;您的每一次谆谆教诲,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所以,您的每一个节日—教师节,我们也都记得,祝您节日快乐!

10. 那个孩童嬉戏的校园,那个读书朗朗的课堂,那个诲人不倦的脸庞,那个灯下熬夜的身影,那个毕业后常常忆起的人,那个慢慢开始感激的人,愿你教师节快乐。

11. 三尺讲台之上有您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汗水,春夏秋冬我们一同走过,您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授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我们真诚的说声:“谢谢!您辛苦了,教师节快乐!”

12. 您的声音,时刻在我耳畔徘徊,您的教诲我不曾忘记,您所给予知识,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一帆风顺。真诚谢谢您,辛勤的园丁,祝您节日快乐。

13. 你是传递文明的使者,你是播种智慧的楷模,你把青春奉献给了三尺讲坛,你把汗水挥洒在了菁菁校园。当年的谆谆教导如今仍回响在耳边,足以浸润学生一生的心田。教师节快乐!

14. 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博者为师,长学识;以能者为师,增才干;以仁者为师,修德行;以善者为师,添爱心。教师节,祝所有的良师益友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15. 我忘不了,您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的身影;我忘不了,您在课堂上孜孜不倦的叮咛;我忘不了,您在教室里神采飞扬的激情。教师节到了,祝您节日快乐!

16. 你把我像春天的幼苗灌养,用夏天的甘泉把我培养,看着我秋天收获的辉煌,心如冬雪纯洁把我赞扬;谢谢你,可敬的老师,祝你教师节快乐!

17. 评分记录学生的懵懂,有老师会消除;黑板的斑驳,有板擦会抹去;作业本的错误,有涂改液会修正;你的烦恼,有我来为你驱赶!祝你教师节快乐!

18. 毕业的铃声早已响完,悸动的心雀跃不已,心有祝福万千,汇成秋风细雨,在这特殊的日子,学生只愿您健康如意。祝教师节快乐!

19. 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贵。走上了成功,才知道您的伟大。是您指引了人生的方向,是您的培育了无数的英才。谢谢您,我敬爱的老师。教师节快乐!

篇3:大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一、教学能力

大学是提供给年轻人学习机会的地方, 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 而不是把知识灌输给他们, 并让他们把学者们的观点倒背如流。如何给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呢?这就是高校教学的特点对高校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的一个考验。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 这就要求各位年轻教师尽快进入教师角色。上课前, 应该要吃透教材、备好课、写好教案, 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准确把握, 课堂上要有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效能方面, 表达教育教学观点要明确, 采用教学策略要恰当, 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能够很好把握。教学监控能力方面, 要对教学状况准确预测, 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 擅长营造合适的教学情景并进行教学效果的反思。教学行为方面, 课堂规则要明确, 教学时间管理能力要加强, 能够洞察学生的真正意图, 并且对意料外的学生反应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从而使教学行为顺畅。在平时, 青年教师要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力争博采众家之长, 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认为, 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岗前培训以理论性为主, 实践性、针对性不强的缺点, 能够给予年轻教师一个面对面的学习机会, 它有助于年轻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学教育规律, 解决年轻教师在刚走上讲台时可能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是, 听课的过程中, 年轻老师要做多种准备。要事先设想一下, 假如让我来讲授这部分内容, 准备如何进行, 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在课堂上不仅要听, 还要看, 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 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要仔细揣摩教者对教材的钻研, 重点的处理, 难点的突破, 教法学法的设计, 教学基本功的展示。还要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听课后要马上进行总结与思考, 准确客观地评价其他教师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吸收他人有益的经验, 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每次听课之后, 进行反复琢磨, 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 才能起到听课的效果。

另外, 青年教师还应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有关理念, 学习学校关于教育教学的有关制度。要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要具备一定的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锐化自己的思想, 发现问题, 认真感悟每一个环节, 用于探索, 推陈出新, 因材施教, 提高自身的终生职业能力。另外, 学校组织教师每年进行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 涉及各个行业, 除了有效地丰富了老师们的知识, 教师们还通过不断的自我职能开发, 逐步掌握高超的教书育人技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一位优秀的教师, 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教学的时候, 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 而要与时俱进, 结合目前科研的发展进行讲授。

在这期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 年轻老师们通过对多位教学名师的教学观摩, 亲身体验了各位教学专家们是如何上好一堂课, 深感受益颇多。

二、师德的培养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作为青年教师, 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既要学会做事, 更要学会做人。法国大文豪雨果说,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因此, 青年教师尤其要牢记加强师德建设, 教书不忘育人。

在教育中, 师德培养的前提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 拒绝高官厚禄, 创办乡村师范, 他赤着脚, 穿草鞋, 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 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 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 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我们年轻老师也要能够安贫乐教, 甘于奉献。对学生要以诚相待, 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 宽容地对待学生。举止要温文尔雅, 努力促成自己人格的完美。

三、学生的沟通能力

沟通, 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如果教师和学生沟通无障碍, 那么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将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如果不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话, 将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师生交流, 往往是单向的, 教师一厢情愿地滔滔不绝地说教, 学生被动地无可奈何地接受。这样的交流, 教师虽然煞费苦心, 但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因而也就找不到“因材施教”的突破口。在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 要建立新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必须由权威者转变为指导者、参谋者, 积极引导者。

那么, 应该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呢?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是关键, 而理解别人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因此, 教师要习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想与学生顺利沟通, 教师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 经常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 会希望老师怎么讲授课程?学生出现了问题, 也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学生, 会发生这种问题吗?我做学生遇到了这种问题会怎么办?也就是说, 要以学生的思维来判断事情的是非,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其次, 要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在内心要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尽量少用指责性、劝诫性的语言和口气, 更不能对学生加以训斥甚至挖苦讽刺等;要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陈述, 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动向, 多用商讨的口气, 建议性的语言,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在此基础上, 深入浅出地将学生引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更高境界, 这样才容易使学生感受到信任和尊重。

四、总结

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牢记以下几点:

1. 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 爱岗敬业, 强化责任意

识, 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认真准备好授课的每一个环节。

2. 授课的同时, 不能放松自己对科研活动的要求, 只

有不断地进行科研活动, 才能够了解与把握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成果。

3. 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关系上, 不要生硬地指导、指挥

学生, 对学生的想法要注意倾听, 善于发现, 及时引导,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篇4:做一名合格大学教师的体会与思考

关键词:教师;教学;总体要求;具体做法;化学

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无疑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就大学教学而言,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结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化学”课程组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简述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旨在抛砖引玉,得到同行的重视。

一、总体要求

1.对教学要有深层次的认识

(1)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教学当作事业,而不是任务。教师只有热爱教学工作,才能主动关注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也就是说,教师要有职业道德。这份职业道德,简单来说就是敬业、认真,包括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安排考试、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有了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就会视教学为崇高的事业,而不是简单的任务。如果把教学简单地当作任务去完成,就是被动的、消极的,付出自然是有限的,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而把教学当作事业,才是主动的、积极的、充满热情的。老师讲课充满激情,学生听起来才会津津有味。很多优秀的老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讲课是一种享受,在教学过程中会获得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一旦上了讲台,教师就像一个演员进入了角色,用激情和技巧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配合,思考问题,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明确高校的任务以及与教学的关系。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教师是大学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学是引导思考,不是灌输知识;是培育和发扬个性,不是标准化的管理。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的教育质量。如果把人才的培养比喻成一栋高楼的构建,那么每一门课程都是一根重要的支柱。

(3)领会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内容是科学,教学方法是艺术。科学与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所以说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要想达到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就不但要努力提高教书育人工作的科学性,还要不断增强教书育人工作的艺术性。教育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活动,要想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就要遵循育人的科学规律,善于运用各种灵活多样、深入人心的艺术手法。具体说来,就是不仅要讲究理性,而且要讲究感性;不仅要讲究逻辑,而且要讲究形象;不仅要讲究说服,而且要讲究感染;不仅要讲究严格,而且要讲究分寸;不仅要讲究认真,而且要讲究巧妙;不仅要讲究一般,而且要讲究特殊。

教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要做到“以情感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非常强调情感激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认为“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当饱含着热爱,渗透着激情。努力把自己对于知识、对于真理、对于智慧、对于高尚、对于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真诚地向学生们表达出来,从而使教学工作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其次,要注意“美在形象”。形象化的力量就是艺术的力量,这一力量也可以为教育所用。运用形象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创造。

2.做教师的基本条件

(1)广博的文化知识。作为教师需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并为学生所喜爱,进而增强教师的威望,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掌握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相关理论和时事政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及外部环境有所了解;二是要重视当代最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的学习,重视对知识经济、电子信息等方面的学习;三是要有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掌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其思想脉搏;四是要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知识,有较高的审美情趣。

(2)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教师任教学科的知识。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对课程的整个理论体系、内在联系、重点、难点、发展历史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等要熟练掌握。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综合运用和讲解这些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专业知识是教师有效发挥影响力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个人魅力除了品格、才能、感情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知识。马卡连柯曾再三强调,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只有课讲得好,能释疑解惑,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拉近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因此,教师不但要有学问,而且还要学问大,这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学高为师”。

(3)先进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工具,学习教育科学,就是掌握教育规律,解决“怎样教书”和“怎样育人”的问题。教育过程、教育对象、教育劳动都有其特殊的规定性,每个教师只有把握了这种规定性,才能从必然走向自由,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还要懂得怎样才能“教得好”;不但要知道“怎样教”,更要知道指导学生“怎样学”。这些都离不开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二、具体做法

教师的主要责任首先是上课,怎么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效果呢?这就要先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不是把教科书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后加上答疑来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集中在教室里,通过听教师讲课来解决问题呢?”其实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引导学生较快地领会新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指导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可见,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

因此,当教师准备登上讲台时,要想到三点:(1)如何尽快让学生领会新知识;(2)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3)如何教会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方法。具体而言,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从课前备课、课堂讲授和课后交流3个方面下工夫。

1.课前备课

授课要经过精心准备,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烂熟于胸,信手拈来,这样才能有出色的课堂发挥和对问题与讨论的把握能力。

(1)研究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大纲来进行,只有通晓教学大纲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要通过教学大纲充分了解重要的知识点、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研究教学大纲时一定要吃透课程的内容。一堂课有多少个知识点?各个知识点如何展开?哪些内容重点阐述?哪些内容一带而过,甚至不讲?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各个知识点如何有效自然地衔接?提什么问题?举哪些例子?采用何种方法讲授?怎样与学生互动?这些问题都要在备课中解决。

(2)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基础、专业、兴趣、态度、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内容的安排,知识点的分布,重点、难点的确定,联系实际的范例以及习题等。

教学方法设计包括:问题的引出,内容的过渡,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化解,板书与多媒体的结合,举例、提问的时间,调动启发的做法,学时的分配,教学特色的体现,各教学环节的安排,考核方法等。

2.课堂讲授

(1)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精神状态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只要一走上讲台,就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全力专注教学,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讲课时,对所讲的内容必须倾注感情。

(2)要有脱离讲稿的能力。教师授课必须有讲稿,而且讲稿尽量要写得具体详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等均应包括。但上课时必须摆脱教案和讲稿的束缚,这样才能情绪投入、表情自然。要把教案和讲稿装在脑子里,并简化为思路,自然地表达出来。

(3)要注意和学生的交流。教师讲课时,眼睛要看着学生,要经常用目光扫视整个教室,关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看学生目的是为了检验讲课效果,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和讲课方法。比如,学生注意力集中,表情自如,这便说明他们对正在讲授的内容感兴趣,你不妨讲述得更充分一些。相反,学生无精打采,则说明他们对正在讲解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你就要考虑转换话题或教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除了这类无声的交流外,还可以提问学生,通过有声交流等互动起到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教学效果的作用。

(4)要注意板书。板书看起来是小事,但它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构成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除了字迹工整、层次清楚、简洁明了等要求外,更要讲究编排布局。整个板书若像一幅艺术作品,会使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大为增加。

(5)要上好绪论课。讲好绪论课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保证学习质量很重要。我们讲授“大学化学”课程(无论是46学时、32学时还是20学时的课),都要讲2学时的绪论课。在绪论课中我们以报纸报道和电视科普节目中的小故事说明化学在大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大家有必要进一步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学习大学化学的知识。绪论课主要解决4个问题:一是工科大学化学简介(是什么);二是学习工科大学化学的重要性(为什么);三是工科大学化学的主要内容(学什么)四是学习方法与基本要求(怎么学)。其中重点从“基础学科是创新的源泉”、“化学是造就现代工程师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与当今科技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4个方面,并结合实例,说明学习必要的化学知识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

(6)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和结合科学前沿。优秀教师始终关注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及与前沿工作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使课程生动有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结合所讲内容适当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际例子和一些基本原理的应用实例,并适当介绍一些化学领域的前沿知识,这样一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7)要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很多,本无定式,因课程、教师、学生而异。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且越是优秀的教师个性越鲜明。但针对大学化学课程的特点,我们还是以板书为主,有机地结合课上演示实验、趣味实例、实物模型和CAI课件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配合教学,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夸大技术的作用。教学的思想、实物与实验的演示等是技术无法替代的。讲课切不能像做学术报告一样放PPT,而只能结合学科特点适当地使用PPT,不能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8)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又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现象或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当然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回答,但通过他们的表情你就能知道他们可能在什么地方有了症结)。学生在听你的讲解过程中,实际上参与了主动的思考,他们就会将自己想的和你讲的作比较,从而对问题的理解会格外深入。

(9)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这

个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教师的备课,通过板书和讲述使学生很快体会到同样一本书,通过老师的讲解,就能把书的内容分解得清清楚楚。听课后,再去看相同内容的教材,立即会感到心明眼亮,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对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如何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我们所教的“大学化学”课程,通过在绪论课上重点讲授以及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引导学生通过“选择-领会-习得-巩固”4个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同学们基本上都掌握了上述学习方法,并普遍反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后交流

老师讲课只是单向输出,学生也只是单向接受,究竟效果如何?没有直接反馈,不得而知。反馈的形式虽有作业、答疑、小测验、期末考试等,但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更为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课后听取学生的意见,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从中迅速吸取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养料。

要鼓励学生对教材和老师讲课内容大胆发问,甚至可以告诉学生:“不要过分地迷信书本上写的和老师讲的。”真正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质疑并不排斥。事实上,教师对不懂的东西和错误之处坦然承认,非但不会损失“师道尊严”,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双方能在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上共同探讨问题,才是最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盖伊·莱弗朗索瓦兹. 美国教学的艺术[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 Qiang liangsheng, Tang dongyan, Hu lijiang. The practice and effect of accomplishing different teaching levels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applied chemistry specialty[A]. 235th ACS National Meeting, 2008.

[3] 郭九答,王肖群. 北京大学名师访谈及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

[4] 郝素娥,强亮生,范瑞清. 大学化学教学方法初探[J]. 高校教育研究,2009(9).

[5] 强亮生,徐崇泉,郝素娥. 大学化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效果[J]. 中国大学教学,2005(8).

[6] 唐溯飞,杨学栋,徐崇泉. 哈工大青年教师培训材料[Z].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篇5:2022地理教师心得体会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3、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篇6:教师见习心得2022精选体会

作为一名实习教师的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任务就是摸清班级整体情况。当我了解到班上调皮男生较多时,心里不免有些担忧,担忧的是管理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我又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初来乍到,总会有些同学表现出“不买账”的态度。但是,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磨合,通过不断地找同学谈心,主动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慢慢地,我和学生之间开始互相了解了。可是光是管理是不够的,作为一名师范生,就必须要教学。在第二个星期,我主动承担了思想品德、生命生活与安全、科学、美术等科目,一是可以练练胆子,二来可以学习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当与同学们相处融洽后,我开始了语文和数学教学,备课、请教、上课、总结。小数除法、循环小数、观察物体、松鼠、落花生等一次次的训练,一次次的总结,总的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师范技能有所提升,但是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边教边学,利用学校教研课的机会向其他老师学习,汲取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了解当代教育新理念,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快要临近结束时,同学们都表达了对我的谢意和喜爱,都纷纷通过写纸条和送礼物的方式传递他们对我的的感情。以至于在最后一节课许多同学都留下了不舍的泪水。我很感动,因为这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和做人方式的肯定。也许我做的不是最好,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做好。

近一个多月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是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比如:教学缺乏感染力、教学设问模糊、组织管理课堂能力较差、书写不规范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自己的努力实践、勇于探索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在上新的台阶,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篇7:2022年历史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方法体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呢?

首先,要学会区分史料和史实。史料不等于史实。史实是指对史料进行考证、鉴别后,提炼出来的客观事实。如梁启超对戊戌政变的记录是史料,而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则是史实。

其次,要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一些史料有很强的主观性。引用时要考虑其时间、背景和作者(立场、动机、倾向)等因素,剥离史料中的主观因素。此外,史料可分为一手资料和转手资料;原始史料和非原始史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和遗址遗迹;等等。史料形式不同,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不一样,其证据力也有所不同。

再次,知道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证据链方可成立。

再次,知道一个史料可能支撑多个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比如上述肯尼迪的言词。

最后,知道常常是史无定论。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提出初步的假设,或者提出进一步寻找史料的方案。懂得随着新史料的出现,结论往往会发生重大变化。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或史实,不同素养的人、不同立场的人、不同史观的人、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差异很大,甚至尖锐对立。

篇8:2022大学教师心得体会

教师的质量与水平是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培养高层次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提供高水准服务,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而教师的高水平获益于教师发展。 高校教师发展是教师的全面发展,即高校教师作为一个人、一种职业、学术界的一个成员的发展[1]。 多年来“教师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利用“关键词抽取技术”我们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以“高校(大学)教师发展”为主题的2948篇核心文献(检索日期为2015 年7 月21 日)进行了关键词抽取,发现研究者对大学教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 个关注点上:教师专业发展(883 次)、高校管理(630 次)、 评价考核(412 次)、 生存状况(299次)、教学活动(236 次)、科研活动(172 次)、教育信息化(87 次)、师资队伍建设(73 次)①。 这些关注点是研究者基于自身经历、经验、感悟等得出的理性思考,却不是大学教师群体真正的关注之处。 那么,我国大学教师群体在教师发展问题上到底最关注什么?教师发展面临的阻力有哪些?发展需求又是什么?为此,本研究以“2014 中国大学教师调查”中开放题回答内容为分析对象,通过严格的程序化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发掘出高校教师群体在教师发展问题上的关注点,找出现阶段高校教师发展变革中的阻力及改革着力点。

二、调查实施

1. 文本资料来源及说明。 2014 年5 月20 日至7月20 日,本团队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学教师评价的效能研究”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大学教师工作与发展调查”。结合配额抽样和随机抽样,调查共抽取了来自东、中、西的全国13 个省(市、区)的88 所普通公立本科院校。按照样本院校名单,通过检索各院校网络主页上的“师资力量”介绍,共获取教师邮箱35418 个。 利用在线网络调查平台进行调查,在设定单一链接单次回答的规则后,将问卷以超链接形式发送至样本教师邮箱。 统计显示, 成功投递21533 份,成功回收5186 份,回收率为24%。 由于调查采取在网络页面上填答,调查系统默认设置为“若回答不完全则无法提交”,因此,回收的5186 份问卷100%有效。 剔除在调查问卷上唯一的开放题空白的2113 人, 填写 “ 无” 的249 人, 以及填写无效信息的444 人之后,开放题部分有效问卷为2380 份,占总有效问卷的46%。

2. 样本分布。 2380 份有效问卷的地域、 院校层次、学科和个人特征分布见表1。

三、研究设计

1. 主观开放题的作用。 主观开放题也称为“开口题”, 是被访者主动输出, 是主体建构视角的一种表现,是“让生活告诉我们”的思路[2]。 这种形式的问题不设固定答案,让答卷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出的建议会比较深入,收集到接地气、个性化的资料,对大面积标准化的问卷题目是一个较好的补充。调查过程中采取的匿名、自愿、网络填写的方式,又为教师“开口说真话、说心里话”扫除了心理上的屏障。

本调查开放题的问题是“请写出您对促进中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建议”,此题为选答题,填写与否和答案长短全由答卷者把握。 2380 份有效问卷对此题的填写总字数为150902 字, 每份问卷回答的平均字数为63 字,最长的为917 字,表明许多教师对中国高校教师发展真的有话想说且有话要说。 因此,本研究以对开放题的回答为透视窗口,深入解读高校教师对其发展的群体关注是可行的。

2. 研究方法的选择。 马克斯·韦伯曾提出的 “理想类型”概念成为本研究在方法上的第一个指引,“理想类型是通过侧重突出事物一个或数个方面,并将从属于这些方面的大量孤立、混乱、分布极不均匀的个别现象归纳为统一的想象图像而获得”[3]。

有了“理想类型”概念的指引,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开放题材料。由于文本数据分析是“对所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排序、结构化并赋予意义的过程”[4],将复杂、凌乱的资料分解成组成部分,再通过编码、删减、分类和重构等程序来获得对资料更为深入的理解[5]。而分析的关键环节在于变量的抽取和属性归类[6]。所以,我们若能对开放题文本材料进行合理的编码、归类和分析,就能有效提取高校教师群体在教师发展问题上的主要关注点。参照文本分析的一般过程,本文采用以下4条分类逻辑。

第一,先大类后亚类。首先通读所有问卷开放题的文本资料,梳理出文本所含的大致命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教师岗位职责、教师发展特点和现代大学的实际,我们划分出八个大类: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生存状况,大学管理,校园环境,评价考核。八个大类产生的逻辑如下:①教学、研究和服务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大学教师所需承担的基本职责,所以产生了“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服务”三个大类。②根据两分法可将大学教师发展分为专业能力发展和个人生活发展,进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生存状况”两个大类。③如何管理好组织结构日益复杂的现代大学是各国高校管理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7],而组织环境是组织成员发展所必须面对的,由此“大学管理”和“校园环境”分别作为一个大类得以凸显。④统计中发现“大学管理”大类下的“评价考核”亚类的被关注度非常高,其统计数值几乎为其他亚类之和,按照类型学逻辑有必要将其另列为一个独立的大类。然而,大类分组方法仍过于粗放,所以,在逐一研读每条回答内容的基础上,细分大类,产生亚类别,如果遇到难以归到原有亚类别的回答时,则建立新的亚类别,力求分类准确,确保研究效度。

第二, 先分层再进门。 2380 份答案文本资料显示,各问卷答案的形式、格式、字数各异,所含主旨也纷繁复杂,为分解条目语意,实现各问卷答案的清楚归类,研究提出“先分层再进门”,即首先将目标文本按照语义逻辑分层并逐层提炼出各层主旨,再将各层主旨逐个送进各类别的“大门”。如4960 号问卷“职称评定规则必须改,不能过分看重论文、科研成果。要有良好用人机制,能让真正需要的能人进来。”按照语义逻辑可将其分为两层, 主旨提炼为:“职称评定规则”和“用人机制”;再将二者按照逻辑分别送入“评价考核”和“高校管理”两大门中的“职称考评”和“人事管理”两小门。

第三,只进一个门。严格来说,对每一条主观题答案,都应以“紧密度”在其能够从属的各个类别中赋值,但按此方法操作工作量之巨大,人工难以企及,而且若将过多变量纳入分析, 很可能造成系统崩溃;同时,紧密度概念本身的定义原则和衡量尺度也会面临严峻的科学性检验。 因此,在“先分层再进门”原则基础之上,再遵循每一条主旨都“只进一个门”,即一条主旨只归入与之紧密度最强的类别。

第四,先目标后形式。 “先目标后形式”原则是指对形式相同但目标不同的文本,采取目标优先标准进行分类。如3893 号问卷“高校应该回归人才培养这条主线,设立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这里所言的设立教学及科研团队是教师发展的形式,而回归人才培养为目的,故将其归于“教学活动”。

3. 分类数据库。 数据库搭建遵循自下而上、由细节到整体原则。 首先,在逐条研读开放题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各条答案主旨,产生细类事件,然后根据细类事件形成亚类集合。为了更简洁有力地展示高校教师群体的关注点, 笔者只展示了各大类下位次排前三、答案比例从高到低排序的亚类数据,若遇亚类不足三个的大类,则展示旗下所有分类,见表2。 最后,根据具体事件和亚类数据汇总整理出大类数据,详细结果见表3。

四、研究发现

表2、表3 直观地显示出评价考核、大学管理、教师生存状况和教师专业发展四个大类位居前列,各自所占意见总数的比重均在10%以上, 四者累计权重达81.5%,成为最受大学教师们关注的问题。 教学活动、校园环境、科研活动、社会服务虽然也受到一定关注,但遵循主成分分析原则我们决定,仅对前四个大类按所受关注度从高到低依次分析。

1. “考评体系”在评价考核大类中独占鳌头,受到被访教师的重点关注。 表2 显示,“考评体系”除了在所属大类中遥遥领先,在展示出的所有亚类统计数值中,它也是以745 次的提及率位居榜首,这意味着在2380 位受访教师中, 几乎每有三人便会有一人提及考评体系。 然而,透过对考评体系亚类集合的详细解读我们发现,只要提及评价体系的教师几乎都在批评现有的考评体系,如考评体系过分科研导向(221)、考评标准一刀切(149)、过分指标量化(119)、重数量轻质量(66)、考评周期不合理(56)、外行评价内行(21)、重资历轻能力(7)和考评形式严格(3)①。这反映出, 我国大学目前所采用的考评体系已饱受诟病,不合理的考评体系成为最受大学教师关注的发展问题。“民主-多元主义”政策模型认为,政策制定过程中自下而上的议程设定可提高政策的可行性[8],我国大学教师在大学教学评估等学术性政策中的影响力非常有限[9],由此便决定了我国大学考评体系在制定过程中会出现相关利益群体参与不足,考评制度存有天然缺陷,“大陆高校‘以人为本’,即一切制度都是因人而异的,一任校长(书记)一种制度,基本不流动的教师反而没有学校制度的参与权”。 982 号问卷的回答支持了这种观点。 另一方面,由于考评体系在大学教师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作用重大,这更加剧了不合理的考评体系成为大学教师们重点关注对象的可能。

注:①大类1 中的“考评体系”指对考评体系的总体看法,由于部分教师在提及评价考核时没有明确指出其所关注的是职称、 科研还是教学考评,只笼统地谈及对考评体系的看法,故将此类意见仅归入考评体系亚类,而对评价对象明确的意见则仅归入相应亚类。 ②大类2中的“政府管理”指政府对大学的管理,而其他亚类所指则为大学内部管理。③大类5中的亚类“教学”本应归入“人才培养”,但在文本资料分类过程中发现教师提及教学活动时或明确提及人才培养,或明确提及教学,为更清楚表示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上的关注,此处将教学和人才培养分开统计,两者互不包含。

2. “行政化” 是大学管理中的突出表现, 受到被访教师的严重关切。 在大学管理全部亚类别的频次中, 行政管理亚类以627 个频次占据了该大类1361个频次中的46.1%,而在行政管理亚类集合内,事件“行政化严重”出现了429 次,占该亚类69%。 分类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行政管理亚类集合内的其他事件虽未直接提及行政化, 但所含主旨均与行政化有关,如活动、评奖等“杂事”太多、行政腐败等。 这说明,行政化问题成为大学管理中的突出表现,受到教师的严重关切。 “中国教师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高校过度行政化,十多个教授争一个处长职位在我校很常见。 说明教师待遇低,压力大,在学校没有话语权。而这种话语权往往直接和课题获得、职称、住房、留学机会等挂钩。 ”一位“985 工程”高校的副教授如是说。 在我国行政权力泛化致使大学校园活动主体的本末倒置,行政活动成为各种活动的中心[10],教师发展所依赖的各项资源多由行政部门配置,这种权利结构下行政权力成为大学教师发展进程中一道必须直面的门槛,行政化问题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便不难理解。

3. “工资待遇” 是改善教师生存状况的核心, 表达了教师生存与发展之诉求。 教师生存状况大类中,工资待遇亚类为558 个频次,占74.8%,同时也占教师总人数的23.4%,说明约有四分之一的教师直接关注工资待遇问题,再结合亚类集合看,工资待遇亚类集合中事件“提高待遇”出现527 次,占94.4%,几乎完全替代了该亚类。压力大、收入低、收入与工作量不成比例是高校教师谈及要提升教师工资待遇时最常用的表述。 调研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380 名有效样本中65.4%的教师表示自己从所在学校能获得的应发年收入在10 万元以下,69.2%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科研负荷为超负荷状态,其中17.3%的教师认为当前工作负荷已达到超负荷状态;2380 位受访教师中有57.4%的教师对目前工作的整体满意度较低,若有选择机会50.4%的教师表示自己有转岗、转校的意向, 更有教师现身说法,“就算本人这样的教授月薪8000 (备注: 每年还有两个月没有津贴, 薪水只有3000 多),每周工作40~50 小时,算下来每小时薪水也就40 元人民币。 而在我们这儿最普通的钟点工也要30 元/时,您说这高校教师的薪水合理吗? ”

4. 提高 “教师素养” 是专业发展的重心, 教师们自我判断真实诚信。 表3 显示,教师专业发展是最后一个占意见总条数的百分比在10 以上的大类, 累计频次605 次,即有25.4%的受访教师直接提及专业发展,说明该大类虽没评价考核、高校管理、生存状况那么备受瞩目,但较之其他,却仍获得了较高关注;再从所辖亚类数据看, 相较于专业发展的主体和途径,大学教师更注重发展内容, 而在发展内容亚类集合中,事件“教师素养”占据了55%的份额。 这说明专业发展内容可谓是教师专业发展大类中的“皇冠”,而教师素养则又成为了“皇冠上的明珠”,提升教师素养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重心所在,受到普遍关注。 教师素养不仅包括教师从事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包括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和抱负,但现实却是“高校专业新教师大部分都是博士,科研能力很强,却严重忽视教学能力提升,再加之他们不是师范类毕业,教学技能低下,但胆子很大,一到教学岗位,任何课程都敢接,而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普遍都非常不重视,流于形式。 ” 一位省属重点高校的教授对目前大学教师的素养流露出深切担忧。

五、结论及讨论

上文分析显示,考评体系不合理、大学行政化严重、改善工资待遇和提升教师素养是本研究得出的4个备受大学教师们瞩目的发展问题。利益群体压力是教学变革的源泉[11],群体关注则是群体压力产生的先兆,因此,若能通过大学教师的群体关注发掘潜在的群体压力生成点,那么所得结论将更有利于决策部门有效地促进大学教师发展。

1. 机械的考评体系使大学工作异化为考核至上,教师无暇真正发展。 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12]。 行政权力泛化背景下,考核任务成为大学教师各项工作的轴心,完成考核则被视为教师的基本职责。 表2、表3 数据显示,教学活动大类累计频次占意见总数的比重为8%;社会服务大类累计提及频次为28 次,提及次数占意见总条数的比重为0.6%, 是一项几乎无人关注的大类。 这些数据说明,大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基本围绕考核内容展开,对考评体系不涉及或涉及比重较小的项目他们很难投入大量精力, 教师发展片面。“中国的科研主导已经步入歧途。 除了有极少数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孜孜教学,大部分人已经沦为体制的附庸。”除了评价体系调控下的工作科研导向,大学内部位于生产第一线的教师承担了过多的考核任务,教师发展无奈让位于工具主义,成为考核制度的牺牲品。“考核大棒只打一线教师,处级干部拿行政人员绩效工资,系主任、系支部书记工作量减25%,还有若干兼职行政教师免工作量,绩效考核额定工作量由领导的发展目标分解,任务只落到一线教师身上。 这种考评机制下,我周围大多数教师只能解决温饱,根本就没奢望晋职称。 ”此外,在完成日常考核之余,大学教师还要不时应对许多突发考核, 如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重点学科评估、重点实验室评估等, 这些无疑又会占据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发展问题大学教师着实分身乏术。

2.大学管理部门过强的行政思维妨碍教师自由发展。我国大学职能部门基本是参照教育行政部门内设机构对应而设,政府公共资源大多经由行政部门配置,行政管理注重效能和效率,因此,高校内的许多活动都以追求高效为准绳,有时甚至会忽视教育基本规律,显得急功近利。表2显示,校园软环境亚类累计频次为233次,占据校园环境大类的83.8%,其中“急功近利氛围过重”事件出现160次,占该亚类的68.7%。这表明,受访教师在谈及校园环境时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大学校园环境中充斥着较为浓厚的急功近利氛围。曾接受我们访谈的中科院某院士指出“行政部门遵从行政的那套秩序,对科研基层的事情不甚了解,基础学科的研究不是想象出来,也不可能靠顶层设计来规划,科研人员需要真正自由的发展空间。”汤因比曾说,科学研究只有在不带任何功利意图,只是为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之时,才会有种种发现[13],学者还不应受规定期限的限制,时间限制可能会使他们匆匆忙忙,也会使他们的研究进程失常[14]。易言之,急功近利氛围不为学术职业所容,大学教师发展需要真正自由的环境。遵循上述逻辑建构,被誉为“聪明王国”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以“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为理念,让学者能够天马行空地思考一切命题,不论什么方向,不管耗费多少时间,无需汇报,更无考核,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让她孕育了2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照来看,我国大学管理遵循的依旧是行政管理思维,偏好按照级别为教师、研究者们设定条件、期限、任务量等不同形式的发展目标,在过强的行政逻辑管控下,许多大学教师面对发展什么以及怎么发展问题时,都必须按照行政规划的既定清单,自由发展似乎变得愈发艰难。

3.中西部地区及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收入水平相对偏低,教师发展缺乏物质保障。每一个组织、职业都存有一种核心激励,它是从业者发展的内驱力。就大学教师而言,得到学术共同体认可、获得学术界较高的声誉是其所能获得的最宝贵财富,但并不意味着收入不重要。双因素理论认为,薪水、工作条件等属于保健型因素[15],这些因素的满足不足以提高工作满意程度,其不足却会引发不满。调查数据显示,2380位教师中年收入不高于10万元的有1557位,占65.4%;年收入不高于7万元的有718位,占30.2%,其中来自东部地区313人,占43.6%,中部地区190人,占26.5%,西部地区215人,占29.9%。由于来自东部地区的样本基数较大,若按绝对数值比重衡量将会产生解释偏差,为了增强数据的可比性,研究引入相对数值,即对各大区年收入不高于7万的人数占本大区样本总数的比重进行比较,得出:来自东部地区的教师年收入不超过7万元的概率为0.237,中部地区的这一概率值为0.37,西部地区为0.388。按同样方法以院校层次为分割单位可得:来自“985工程”高校的教师年收入不超过7万元的概率为0.204,来自“211工程”高校教师的这一概率值为0.25,一般本科院校为0.417。以上数据说明,尽管大学教师中的多数年均收入小于10万,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院校层次的差异,中西部地区和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收入相对更低。40%左右来自中西部地区或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其年收入在7万元以下,就此收入水平来讲,无论是与历史时期相比还是与同时期国内其他行业相比都存有一定差距,教师发展尚缺乏有力的物质保障。

4. 管理制度的急功近利倒逼教师不重视其长线发展。 专业能力是大学教师立足于教师岗位的根基,其发展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由关键词抽取技术提取的理论研究关注点可知,“教师专业发展”出现的频次为883 次, 占总频次的31.6% , 是高校教师发展研究领域中最受研究者瞩目的问题,所受关注远胜其他。 定量文本分析结果显示,现实中最受大学教师关注的发展问题是“评价体系”,占据了意见总条数的27.4%,“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度仅有12.1%,不足评价体系的一半。 这些数据说明在目前高校急功近利、考评至上的大环境中大学教师更重视能带来切身利益改变的变量,注重发展的实际效用,而对于专业能力发展之类的长线建设则缺少踏实认真的态度。 “国外的专家研究一个问题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可是我们若是那样,职称就真的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但是没有几十年的数据与调研的积累,研究的价值真的让人怀疑。”一位受访教师的回答体现出了这种矛盾。这种现象的产生或是因为,一方面,从目前的体制来看,即便教师在发展道路选择上以专业能力建设为先,但专业能力建设的落脚点终将回归评价,教师发展成效仍需借助各种考评尺子衡量, 并且由于专业能力建设周期长,会经常面临考核标准变动、人事变动、组织机构变动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所以,在既定制度倒逼下为了规避风险, 许多教师在发展路径选择伊始便 “按方抓药”,长远的专业能力建设不得不让位于现实收益。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能力发展是一项耗时较长且发展成效不易评价的事业,而作为“人”的教师具有生物属性和多种需求,他们无法马上就满足所有需求,而只能间断地满足[16],于是在发展道路选择上一些教师便选择优先满足实际效用而忽视长远。

通过对“2014 中国大学教师调查”开放题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师群体与研究者群体的关注焦点明显不同,不同于研究者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热衷,高校教师们最为关注的是“高校考评体系”。 目前来看, 机械的考评体系使大学教师无暇真正发展,大学管理部门过强的行政思维妨碍了教师的自由发展,中西部地区大学及普通本科院校相对较低的收入,让教师发展缺乏基本保障,管理制度倒逼下大学教师对长线发展重视不足已成为大学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阻力所在。针对此状,大学管理部门可调整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摒除行政思维、营造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提高教师基本待遇、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此外,大学教师也要摒弃功利倾向,以类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责任感投身于大学学术职业。

摘要:对“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开放题回答内容的文本分析发现,中国大学教师群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考评体系、大学行政化、工资待遇和教师素养上。目前来看,大学管理部门的行政思维妨碍了教师的自由发展;机械的考评体系使教师难以聚焦到真正的发展上;中西部地区及普通本科院校收入水平的相对偏低让教师发展缺乏保障;人事管理的急功近利倒逼教师不重视其长线发展。上述已成为妨碍大学教师全面发展的四道藩篱。

篇9:大学教师“找茬”英语教材

针对此事,11月17日,教育部高教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收到施兵的信件后,他们高度重视,并已向涉及的9家出版社发去了关于协助调查相关问题教材的函件。有关出版社对查证属实的问题,将采取措施进行更正或在教材的修订改版过程中更正。该负责人还表示,目前教材已经市场化了,在选择什么样的教材上,学校拥有自主权。但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材建设、选用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将对高校教材建设与教材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多维解读

严把教材质量关呼唤深耕细作

教材出现常识性错误,不仅会损伤学生们的教育权益,也会给他们精神家园的培育带来负面效应。然而近年来,“给教材挑错”似乎已经算不上新闻。究其原因,从直观上来看,在“互联网+”不断深化的当下,普通人以往难以获得足够关注的“沉没的声音”找到了更多表达的出口;从深层次上来讲,在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影响下,一些教材编写者被商业目的遮蔽住了双眼,部分教材的质量底线被越拉越低,有的甚至进入了“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责任”的怪圈。

教材出现常识性错误,与教材编写的功利化不无关系。当商业资本的逐利逻辑遭遇浮躁的社会心态,教材的粗制滥造也就难以避免。脱离了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这一根本,教材编写难免就会轻率而出现错误。在工具理性的驱动下,钱袋满当当、脑袋空荡荡的人们赚得盆满钵满,却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甚至是误导。教材的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图谱。教材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容不得竭泽而渔式的利益变现。说到底,一本优秀教材既需要编写者的深耕细作,也离不开一套成熟完善的审定、监督、纠错机制。只有将质量意识和品牌观念融入教材编写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给教材挑错”这样的案例才会越来越少。

敢于质疑比挑错本身更可贵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比教材出错本身更可怕的是对教材的迷信。这就要求教师、学生要敢于质疑,从质疑中找到书本、教材的错误。即便没有找到错误,质疑和解惑的过程也是知识的积累、学識的进步。

尽管很多人都知道质疑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但由于当下的教育评价更注重标准答案,因此导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都显得很不足。在这种大背景下,施兵老师对教材的质疑,以及对这种质疑长久的论证和坚持,就显得尤为可贵。不管这次质疑最终能达到何种效果,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其他教师和学生做出了一次很好的示范: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无比重要。

上一篇:巅峰记忆作文下一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市容环境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