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精神

2024-06-22

浙江精神(精选6篇)

篇1:浙江精神

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史。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认真研究“浙江现象”、深入探讨“浙江模式”、全面总结“浙江经验”、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对于我们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浙江科学发展,再创浙江发展新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浙江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浙江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缺陆域自然资源、国家资金投入、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浙江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善于“无中生有”,敢于“小题大做”,勇于创业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转变并向经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浙江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富、省强。

——民富,主要表现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增长快、差距小,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1978年到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由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7年和23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33、0.35,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5.6%和59.1%,下降到2007年的34.7%和36.4%。1985年前后全省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9年全省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2007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度接近90%。

——省强,主要表现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协调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从经济综合实力看,1978年到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第15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收入由第14位上升到第5位。

从区域创新能力看,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知识获取能力居第3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4位,专利申请量居第3位,专利授权量居第2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居全国第1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均列全国第2位。

从协调发展能力看,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长期保持在2.5∶1左右,差别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时期,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乡镇全部脱贫目标。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评估公布,浙江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已居全国第3位。

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看,全省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下降,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3吨标准煤,居全国第3位。据国家有关部门评估公布,浙江为全国6个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优良的省份之一,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列全国省区第1位。

“浙江模式”值得深入探讨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浙江模式”的研究日渐深入。“浙江模式”,就是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浙江人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全民创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济体系是浙江模式的重要内涵。浙江工业化发端于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大多数产业根植于本地,从原始资本积累开始,从家庭工业起步,从小商品生产入手,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自我积累、自行生长的历程,呈现出明显的内生工业化性质。民本型、内源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彰显了浙江的经济特色,造就了浙江的经济活力。浙江模式最基本特征是:

——“小商品、大市场”。浙江许多企业生产的大都是小商品,形成以日用轻工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门槛较低,符合群众的创业需求。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是浙江建设了数量众多的专业市场,作为小商品的主要销售渠道,逐步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市场大省”。目前全省已建立起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为支撑的市场体系,有力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

——“小企业、大协作”。专业市场、民间资金、股份合作制共同构成小企业生长的肥沃土壤。小企业通常势单力薄,但浙江小企业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基础、以协作为纽带,依托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细密的分工协作生产体系,“大协作”的机制优势弥补了企业“小而散”的劣势,既保持机制灵活优势,又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具有“无形大工厂”的发展特色。这种经济组织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技术难度、企业管理费用和产品制造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小区块、大产业”。与小企业裂变复制的生长方式相对应,浙江许多地方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地理上高度集聚,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和“块状经济”现象。这种“块状经济”既具有企业相互竞争的活力,又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在小区域内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同类产品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

——“小资源、大制造”。浙江人针对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积极创造和利用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借助市场力量,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优”,形成了生产原料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格局。依托这种“零资源经济”,走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以制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省,并向创造大省迈进。

——“小资本、大经营”。浙江经济最活跃的主体是量大面广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规模小,单个资本量不大,2007年户均注册资本仅为40万元左右。他们敏于“以小见大”,善于“以小做大”,敢于“以小搏大”,实现了小资本、大经营。他们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而且大胆跳出“家门、省门、国门”,努力“走出去”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浙江人经济”现象。浙江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额等4项指标,已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

——“小城市、大经济”。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进浙江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涌现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小城市和中心镇。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城市化格局。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推出“强县扩权”政策,努力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做强做大。

“浙江经验”值得全面总结

“浙江经验”,就是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生动实践的概括,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富民优先、富民强省成功做法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体现。“浙江经验”最具特色的内涵是:探索了符合浙江发展实际的根本动力、根本途径、根本方法、根本追求和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最具有浙江特色的经验主要有:

——率先改革、敢为人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动力。浙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和党建工作创新,在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率先改革,创造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为区域赶超发展赢得了先机。率先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率先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构筑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了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率先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尊重群众、激发创造,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途径。浙江人民具有脱贫致富的创业热情、勇于探索的创新激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法宝,充分尊重、保护、支持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方法。浙江一直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强县(市)扩权,促进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着力打造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发展的首位,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党政有为、科学施政,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保证。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保持“坚定、清醒、有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既放手让人民群众干事业,又积极引领人民群众创大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全面落到实处。

“浙江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浙江精神”就是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秉承深厚的传统文化,坚持与时俱进的要求,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人文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推动浙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的发展,再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浙江精神的提升,其最本质的核心就是创业创新。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浙江人民把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变为高涨的创业致富热情,无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追求卓越的信念从不动摇。即使在“左”倾思潮盛行的年代,浙江人仍然想方设法发展家庭副业,“资本主义尾巴”割了又长;即使别人瞧不起的艰苦行当,浙江人不畏艰辛,甘于从中干起,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即使在完全陌生的领域,浙江人也敢于摸爬滚打,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修鞋匠、泥瓦匠、理发匠、供销员、采购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开路先锋,创业精神已成为富民强省的强大精神动力。

——敢为人先、开放图强、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浙江人敢想敢闯、敢试敢创,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等。浙江人的创新观念也体现在党委、政府的工作之中,在推进乡镇企业转制、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建

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方面都走在前列。浙江人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创新观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和“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创举,是浙江人民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深入研究“浙江现象”,不断完善提升“浙江模式”,不断总结发展“浙江经验”,不断弘扬丰富“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的新使命,需要继续为之作出更大的努力和新的贡献。

(作者陈一新系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篇2:浙江精神

说到浙江,除了淘宝包邮你还能想到什么?是江南水乡还是断桥残雪?是勾践的卧薪尝胆还是鲁迅的弃医从文?自古以来,浙江便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地方,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优秀的区域文化和独特的精神品格。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浙江人民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言及浙江精神,我就想起了习近平的一段阐述:“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从大禹的因势导利、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钱氏的保境安民、纳土归宋,到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岳飞、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张苍水的刚正不阿、以身殉国;从沈括的博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无论是陈亮、叶适的经世致用,还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无论是王充、王阳明的批判、自觉,还是龚自珍、蔡元培的开朗、开放;无论是百年老店胡庆余堂的戒欺、诚信,还是宁波、湖州商人的勤勉、善举,等等,都给浙江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浙江精神从而凝练成了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观念,求真务实、主体自觉的理性,兼容并蓄、创业创新的胸襟,任我共生、天人合一的情怀,讲义守信、义理并举的品行,刚健正直、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志向。”从这段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浙江精神包含万千,底蕴深厚,其发展道路也是漫长曲折的,并非一蹴而就,同时她也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非千千万万人的智慧不可得。

《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从浙江精神的内涵及特征出发,通过分析浙江地域环境、浙江文化传统、浙江人的品格、浙江经济发展、浙江政治建设、浙江文化繁荣、浙江社会和谐、浙江生态文明等元素与浙江精神的关系,辅以丰富的实际案例,充分论证了传承和践行浙江精神的重要性。“浙江精神充满着地域文化个性与特色,彰显着特有的价值取向与内在风貌,具有悠久的历史根基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浙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是无法系统地阐述浙江精神的。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土地资源是为短缺,再加上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台风肆虐、灾难频发的自然条件,因此,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浙江人的生活条件实属艰难。因此,浙江人为了生存而做出种种努力,修塘筑坝,疏浚河道,变沧海为桑田,形成精耕细作的农耕形式,同时也形成了不畏艰险,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再者,艰难的自然环境使浙江人明白,物质需求比空泛的意识形态更加紧迫,于是求真务实的精神追求深深烙印在浙江人的头脑中并一代一代的传承。他们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运用自己的智慧,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劳动,才可以获取美好的生活。

同时,多山临海,河流纵横的地域环境也让浙江人比其他各地的人们先一步有了商业发展的头脑和机会。由于田地稀少贫瘠,农业发展不利顺,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发展不利,浙江人本着务实思想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商业发展上来。“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拥有杭州和绍兴等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文物之邦’。”唐中晚期后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使得江浙地区的文化愈发繁荣,从而丰富了此处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流派成为浙江精神的主要来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适应不断发展。同时,浙江经济的发达也使资本主义萌芽在此先全国发生,为浙江精神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历史进入近代,自嘉道以后,中国学术界出现一股由虚浮向求实方向转变的新风气,‘经世致用’、‘通经致用’成为当时学术潮流。”“甲午战争前后,亡国灭种的危机日益严重。汤震、汪康年、章炳麟、陈虬、宋恕等一批浙江维新志士引领维新思潮。”“新式教育的崛起和西学新知的养成,加速了知识分子革命化进程。”近代西方文化被引入中国后,中西方实力的巨大差距迫使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在剧烈的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传承发扬、吐故纳新,一直在全国占有领先优势”浙江精神也在此时逐渐转向务实,并更加注重民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间,浙江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在复苏中取得初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教、文、体、卫各项事业在恢复、整顿中踯躅前行”“跨入21世纪,浙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经济转变、社会转变、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浙江文化发展出现了机遇与转折。”“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浙江文化建设出现了大繁荣景象。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在文革时期浙江文化遭受了极大的打击,但总体来说文化是往靠近现代先进科技文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的。同时,浙江精神也在不断向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靠近。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创新创业”的浙江精神的核心,“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最鲜明的标识,“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浙江精神的价值追求。

浙江文化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的萌芽和生成,到古代时候的嬗变和成熟,再到明清后来的繁荣和转型,浙江文化经历沧海桑田,成为历史留在浙江人民身上的烙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浙江人,同时也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在浙江精神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浙商的作用不容小觑。浙江多山临水的特点使得本地人民无法通过农业发家致富,从而使他们要冲破地域束缚,离开祖居之地,冲破重农抑商的传统,造就了浙江人求真务实、敢于冒险的精神品质。

史纲第十组

篇3:浙江精神与高校校园精神的培育

一、浙江精神与高校校园精神是二位一体的

人类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是凝聚人类社会、推动人类前进的重要力量。4人类的精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一方面随着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域的差异,表现出强韧的稳定性和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文明精神也总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远在数万年前,浙江大地就已经出现了“建德人”的足迹。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更是进一步呈现出文明的曙光。自唐代以来,特别是吴越国和南宋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浙江不仅逐渐确立了重要的经济地位,而且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区域。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浙江人民创造自己灿烂文明史的背后,始终跳动着、支撑着、推进着和引领着他(她)们的力量,正是浙江人民的精神。5

民族精神、地域精神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赖以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力量。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6虽然在不同时期,浙江精神呈现出来的具体形态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等鲜明的个性特色,正如涌动的活水,跳跃、翻腾在整个浙江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求真务实是浙江人最具本质的特征,是浙江人一以贯之的精神诉求;诚信和谐是浙江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内容;开放图强是浙江一直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和精神状态。7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复杂交织的局面,我们更要满怀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和培育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关于高校校园精神,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校园精神是校园人在长期共同努力中积淀而形成的对本校自身的角色定位。”8“它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社会人类文明的最高形式。”9它“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存在于大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10“就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权威的角色定位,价值中立、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大学固守其传统、不随波逐流、引领社会文明不断进化的独特精神气质。”11显然,高校校园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表现为高校的一种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还体现于这些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在高校运行层面的实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历史名篇至今仍为我们理解大学精神从内容上规定了出发点和落脚点。抽去这个内容,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何“明明德”?如何“亲民”?每所高校都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发展方向、目标和定位,努力形成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才,以它发展中的文化气息、科学精神辐射社会。这其中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术自由、知识创新、教授治校、独立品格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等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具有大学精神、能否构建大学精神的重要标准。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那么,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具有大学精神,甚至并不是所有大学都能够构建大学精神,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才有可能构建并具有真正意义的大学精神。12

弘扬浙江精神和培育高校校园精神,是当前文化大省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浙江进一步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它们在本质上是历史的辩证的统一。首先,体现在它们的来源上。高校校园精神和浙江精神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时代精神和民族、地域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就好比是大树的树桠,大树之根就是民族和地域传统精神文化,大树的主干就是时代精神。浙江精神和浙江高校校园精神都是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成分在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反映。其次,体现在它们的落脚点上。培育高校校园精神的目的在于要使高校真正成为大学,大学的行为要体现、彰显大学精神,大学培养的人要有科学理性、自由民主、批判创新、人文关怀等精神品质和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的意识。弘扬浙江精神的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人,即要有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品格与追求。培育校园精神和弘扬浙江精神的落脚点都是培养人。

当然,它们不是一成不变、凝固僵化的,而是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的,在不断地吸纳时代精神中的有机养分,随着社会对民族和地域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的加深而更加丰富。在浙江,高校校园精神深深蕴涵了浙江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浙江精神在大学的生动体现。

二、传承与弘扬浙江精神是培育浙江高校校园精神的基本前提

地域精神培植了校园精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精神。她是一个地方的人与自然俯仰呼吸而产生的思想精华,是世代百姓为生存繁衍而形成的性格特征,是一个地方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负重而前行的精神动力。13因此我们可以说,“浙江精神”是通过生活在浙江这块土地民众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体现出来的一种共同的生存取向,是根植于历史、体现于现实、引领着未来的,相对稳定又相对独立的一种文化理念。和任何地方的地域精神一样,浙江精神也具有承继性、差异性、层次性等基本特征。浙江高校置身于浙江地域精神文化氛围中,在其校园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地域精神文化的意识和品格,深深地打上了浙江地域精神文化的印记。一是对地域制度规范、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的认同。经统一文化陶冶下的价值观念、城市文明意识、个人品德等,是区域内各单位和个人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也是一种价值认同过程。二是地域传统文化的渗透。任何区域都根据其地域区位、历史变迁及文化传统不同制定区域规划,文化、教育规划是区域规划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建设必须在地域文化的整体性结构要求下,发展其各项功能。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无不渗透着地域文化的精华。传统特色、风俗习惯、历史知识等是一份丰厚的社会遗产和精神成果。三是交融整合。在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交融中充满了碰撞、冲突,是思维和知识极为复杂的变迁过程,最终地域精神文化中某些部分被校园精神文化整合后接纳、吸收。

同时,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高校必须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塑造高校校园精神的价值所在。人是由文化和精神所塑造的。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就是“大学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目标取向”的问题。14人的社会化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社会化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必然受到它所处环境的制约和限制,“是一个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15“源远流长的浙江精神,始终流淌在浙江人民的血脉里,构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阳光雨露,全面激活了浙江人的这种‘文化基因’。”16在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以及“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极大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激发了浙江人民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智慧和勇气,陶冶了浙江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化解危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优秀品行”。17可见,浙江精神是这种“更大的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其具体表现的校园精神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蕴藏在高校校园环境中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以一种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处于这种环境中的社会化个体。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对人进行指导性的学习和价值观教育,从而完成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目标取向。在我国现阶段,高校培养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不仅需要掌握步入社会所必须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需要掌握代表社会历史进步意义的价值观。而融入浙江高校校园精神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便是这种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源远流长的浙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浙江文化精神,是浙江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名片’;作为一名在浙江读书的大学生要了解浙江、热爱浙江,进而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民族,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18“相信浙江精神一定会让同学们终身受益,鼓舞着大家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19所以,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应该自觉地以浙江文化和浙江精神来教育和塑造学生。按照这个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也就是能够也应该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并以自觉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培育高校校园精神对弘扬浙江精神的价值功能

“大学生是浙江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校向社会输送了140万名大学生,他们为推进浙江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浙江精神、丰富了浙江精神。”20在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下,高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交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所蕴育的文化精神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地域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浙江精神的深化和延伸,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

第一,传承浙江精神。浙江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它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的结果,又为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浙江精神既注重历史传承、保留传统精华,又注重改革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现代大学不仅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对民族和地域的传统精神进行选择、认可及整合,还能以其培养的人才作为载体,传承科学文化知识等人类文明成果,传承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思想信仰,传承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第二,丰富浙江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校园精神的培育要具有国际视野,在与国际上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学校形象。同时,浙江的传统文化是在吸纳、兼容外来有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浙江精神是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它本身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培育高校校园精神的过程中丰富浙江精神,就是从全国、全世界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野来坚持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在继承和发扬浙江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品格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全国各地、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以人类文明尤其是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来丰富浙江精神,创新浙江精神。

第三,引领浙江精神。高校校园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被高校所内化,成为被全体师生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方式,成为高校的良心和气质,发挥着导向、团结、凝聚、激励和保障等基本文化功能。另一方面,高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辐射源,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价值体系等,往往首先在高校校园中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先导,使得其校园精神起着社会导向、团结民众、凝聚民族的重要作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高校校园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对浙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在高校校园精神培育中弘扬浙江精神的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高等教育事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浙江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发展道路。30年来,浙江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机遇,在国内第一个创办民办大学,第一个建设高教园区,第一个兴办独立学院,第一个创办中外合作型大学,大力推进本科与高职、公办与民办、省级与地方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成为全国最快的省区。高等教育已实现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依托六大高教园区的杭州、宁波、温州三大省域高教中心已经形成。全省各市基本形成了“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校设置布局。2008年,浙江省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已有77所,在校大学生达83万人。“浙江精神的优秀历史传承不仅与浙江人民的历史生命相伴,而且与浙江人民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创造相随。”21浙江省委十二届二次会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把浙江精神的核心,归纳为“创业创新”,强调要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坚持用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鼓舞斗志,进一步发扬浙江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的优秀品行,弘扬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传承,形成鼓励创业创新、宽容失败挫折的社会氛围,在创业创新中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对浙江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烈呼唤高校实现新的文化觉醒,重塑校园精神。

第一,坚持求真务实,培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谓“求真”,就是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崇尚科学;“务实”,就是要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22以塑造高校校园精神为载体传承和弘扬浙江精神,关键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价值目标。高校教育的施教者和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主体,他们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应被视为高等教育价值取舍的最终依据和标准。23高校校园精神的塑造,首先,要坚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校园精神的直接体现者、弘扬者和创造者,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创新精神和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精神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校园精神的人格化象征。因此,培育校园精神要注重强化教师素质建设。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要特别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二,坚持诚信和谐,培育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协调的教育渠道。“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现代社会文明之基”;“和谐”,就是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24诚信和谐也是现代高校校园精神的应有之意。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校的日常工作和各项活动都是围绕其基本功能展开的。校园精神渗透在高校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需要高校自身自觉挖掘和培养,同时也需要各种外部的教育力量和载体来催生。25一是引导高校在各项活动中培育校园精神。高校的主要活动是学校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这是培育校园精神的主渠道。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必须始终贯穿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每一个环节注重培养诚信和谐品格和校园精神。二是在学校校训、校风的建设和发扬中培养校园精神、彰显诚信和谐的浙江精神。高校在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训、校风,并成为规范学校师生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的宝贵精神财富,凝结为校园精神。校训、校风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和凝聚力量,是校园的载体,是浙江精神在一个高校的体现和具体化。高校要把弘扬浙江精神与校训、校风的建设和发扬结合起来。三是在健全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中规范和维护校园精神。一所高校良好的办学传统和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优良学风校风的产生和发展,追求真理、团结向上、自由平等、诚信和谐的校园氛围的形成等,都需要学校章程和一整套规章制度的保证和维护。四是把校园精神的培育和浙江精神的弘扬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努力营造和谐校园。

第三,坚持开放图强,培育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相统一的校园精神的文化内涵。“开放”就是要进一步树立开放理念和兼容胸怀。“图强”就是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各项事业做好做强。26作为社会精神的典型代表,高校校园精神的价值建构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校园精神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必须保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前瞻性,超越社会。适应社会要求,高校要从象牙塔的峰顶回落到尘世社会中,把知识传承、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使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得到社会的认同。但高校的本质特征、价值功能、精神特质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决定了大学发展必须不断超越现实,突破现实的功利性,坚守和发展象牙塔精神,即坚守和发展自己一贯保持的校园精神内涵,将钻研学问、追求真理视为一种崇高的生活方式,崇尚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学者人格,自觉维护大学作为社会良心之神圣殿堂的不屈精神。根据现实需要和时代发展,充实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文化精神内涵,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

篇4:浙江精神

一是要与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省委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央的精神、浙江“十二五”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人民群众的愿望。中国科协“八大”也对科协系统提出了要组织推动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新要求。科协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主动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义不容辞的职责。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网络健全的优势,更好地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增强自身能力,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

二是要与全力以赴开好省科协“九大”结合起来。认真按照中共浙江省委的批复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八大”精神,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全面做好代表、委员的遴选推荐和会议材料起草、组织人事、会务安排等各项筹备工作,切实把省科协“九大”开成团结、民主、鼓劲、和谐的大会。严格按照要求推选一批出类拔萃、成绩显著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及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并在大会上进行表彰,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大力宣传五年来浙江省科技、科普和科协事业的新发展,宣传浙江省科技战线和科协工作岗位上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人物,充分肯定科技工作者为实施“两创”总战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不断扩大科协组织的社会影响面。

三是要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按照中国科协“八大”精神和年初省科协全委会议的部署,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进度,努力在学术交流、科学素质、人才服务、对外交流、自身建设等方面迈开新的步子。进一步按照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巩固、发展、提高、创新,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站建设。继续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工作,加强与中科院、工程院和院士专家、企业的沟通联系,建立《院士专家信息库》、《企业难题需求库》和《科技成果库》。着力组织好全国科普日和中国科协“会员日”等科协品牌活动,努力提高活动的整体实效和受惠面,不断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公众参与度,切实增强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品牌效应。面对当前严重的汛情,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努力开展科学防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所需实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及时修复科普设施,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会议还总结了省科协上半年主要工作,部署了下半年重点任务,研究了省科协“九大”的各项筹备工作,审议通过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审议稿),并通报了当前全省抗洪救灾的总体情况。(涂旭明 编辑:房晶)

篇5:浙江精神

摘 要:近年来浙江涌现了一批来自普通岗位的先进典范,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最美人物”。他们血液里流淌着“浙江精神”的精髓,这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新时代的召唤。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激发着浙江精神的觉醒,唤醒了一批批坚守信念,向善向上,自强不息的最美浙江人。他们以实际行弘扬孕育自己的浙江精神,感动更多的人。

关键词:浙江精神;最美浙江人;感动

近年来,浙江涌现出一批来自普通岗位的先进典型,他们用爱心和善行,用勇敢和坚强,于危急时刻做出英雄壮举,于平凡生活中坚守信念与美德。他们的善行义举感动了浙江,也感动了全中国,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最美人物”。这些“最美人物“无疑是最美浙江人的典范,他们为千万浙江人民树立榜样,将饱含着“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正能量撒播在浙江大地上,滋润浙江人的心。而最美浙江人纯洁善良的心灵,则是在世代相传而又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孕育下,绽放绚烂的光芒。

“最美妈妈”吴菊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1 ]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太平村村民马福建设立“孝敬父母奖”、创办养老院,他帮扶济困,把孝心献给父母之外的更多老年人。小小农民,为树立敬老爱老的正气新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尽一点绵薄之力,他觉得很美很开心。他们在向善向上的浙江精神熏陶下,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许他们只是一名平凡的浙江人,但因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而变得不再平凡。他们在“浙江精神”的摇篮里孕育纯洁的心,也将这精神化作一缕清风,拂过千千万万人的心。

宁波慈溪市供电局职工钱海军14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恪守工作,为人民群众工作,哪怕他只是一名电工,却是一名无私奉献的“万能电工”;烈火熊熊的生死关头,台州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副班长叶凯靖他奋不顾身,救人在先。火灾扑救战斗中,他搜救被困群众的英雄壮举,让人们赞美他为“最美消防战士”。“最美司机”吴斌在被迎面飞来的制动毂残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致肝脏破裂后,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乘客安全疏散。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24名乘客安全。他们坚守岗位,以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展现最美浙江人坚守信念、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正因有千千万万的他们,才描绘出了浙江美好未来的宏伟蓝图,撑起了浙江经济迅猛发展的一片天,逐渐实现流淌着浙江精神的沃土上每个浙江人的中国梦。

有人不免要问,是怎样的“浙江精神”孕育了众多平凡而又高尚的最美浙江人? 是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的浙江精神。“浙江人民自古以来总是为理想执着最求,对真理和人生价值的锲而不舍,这是浙江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2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科研处长乐承耀在《略论浙江精神》中如是说。浙江人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信念与道德的坚守,体现在其百折不挠、临危不惧,保持心中最纯真的善意里。自古,这份浙江精神就以一股坚持信念的执着渗入浙江人民的心中。历史上出现了虞世南、史浩、方孝孺、张苍水等刚正不阿、以身殉义的清官。秋瑾、马宗汉为推翻清王朝,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古人的浩然正气充分体现了浙江人民坚持正义,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这般伟大的精神世代相传,在每个浙江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或在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体现不能感动众人,但在危险、困难来临之际,浙江精神支配着我们,不退缩,不放弃。由此涌现众多最美浙江人,感动浙江,乃至感动全国。

是与时俱进、向善向上的浙江精神。构筑当代浙江人的精神家园,必须凝炼出与之相匹配的共同价值观。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 3 ] 《从浙江精神到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一文中曾提到,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是由“浙江精神”凝练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顺应潮流,2000年7月,浙江省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概括形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十六字浙江精神。2006年又在继续“坚持和发展”基础上,概括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十二字精神。直至今日,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的今日,浙江精神中提炼出了“向善”、为人民服务的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浙江人在向善向上的大旗的号召下,弘扬最美精神、争做最美浙江人。在浙江的道德沃土中,让一个个最美盆景连接成最美风景,于无形间激荡起浙江人的中国梦。

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浙江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 ]浙江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确证,每一家成功的企业,每一位富有成就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浙江企业家为了创业,求得经济发展的一席之地,他们想尽千方百计,走过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在创业的过程中严酷的竞争环境迫使他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雅戈尔集团从2万元知青安置费的乡镇小厂,经过艰苦努力,成为拥有15亿元净资产、26家经济实体、销售23亿元、创利2.08亿元亚洲最大最先进的衬衫和西服生产基地。飞翔集团的“方太之路”也靠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不轻言放弃,在夹缝中闯出一片新天地。从原来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亿元资产、1200多名于昂、产值超3亿、创汇6500万元的“全国文明乡镇企业”。[ 5 ]他们也许没有“最美人物”的头衔,但他们确确实实是以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传承着浙江精神的最美浙江人。

只要用心观察,身边不乏感动人心的最美人物,他们血液里流淌着“浙江精神”的精髓,这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新时代的召唤。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激发着浙江精神的觉醒,唤醒了一批批坚守信念,向善向上,自强不息的最美浙江人。他们以实际行弘扬孕育自己的浙江精神,感动更多的人。

附参考文献:

[ 1 ] 2010感动中国颁奖词之“最美妈妈”吴菊萍

[ 2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5期《略论浙江精神》20页-32页 [ 3 ] 《观察与思考》作者段治文、王学川、钟学敏。[ 4 ] 《周易·乾象》

篇6:浙江精神达到

浙江精神概括地讲,就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

自强不息。浙江人不等不靠,自强不息,锐意改革,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坚持以市场为取向,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他们卧薪尝胆,埋头苦干,跑码头、闯天下,兴起了艰苦创业的改革大潮。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他们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苦活、累活都肯干。自强不息的信念,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浙江人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浙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坚忍不拔。浙江人一旦确立了奋斗目标,就会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干下去,有一股志在必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对于认准了的事,想尽千方百计,走过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绝不半途而废。一个地方没有发展余地,就换个地方接着干;一种办法行不通,就另找路子,开辟新的发展天地。浙江人从不言败。失败了,不怨天,不尤人,放下包袱,一切从头再来。破产了,不灰心,不丧气,打工赚钱,另起炉灶。没有放不下的架子,没有抹不去的面子,有一股愈挫愈勇的韧劲,就像醇厚的绍兴黄酒,后劲十足。

勇于创新。浙江人敢于冲破各种僵化观念和陈规陋习的束缚,具有一种钱江大潮弄潮儿的无畏气概,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具有“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敢闯敢冒,敢走天下路,敢为天下先。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有浙江人哪里就有市场。浙江人还大胆地走出国门,闯国际大市场。正是这样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使浙江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抓住了一个个机遇。

上一篇:团日活动策划书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下一篇:宠物医院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