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凤凰镇龙潭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规划

2024-04-20

柞水县凤凰镇龙潭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规划(共7篇)

篇1:柞水县凤凰镇龙潭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规划

柞水县凤凰镇龙潭村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3)

为进一步加快凤凰镇龙潭村农业产业发展,强化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构建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龙潭,立足村情实际,坚持科学发展,关注农业、关爱农民,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独具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业,白山羊、土鸡等生态养殖业及袋料香菇等食用菌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和谐。根据柞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深入龙潭村实地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凤凰镇龙潭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龙潭村地处社川河流域中部山区,凤凰镇以西,距307省道洛柞路12公里,通村水泥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雨量允沛,海拔约1200米,无霜期220天,年平均降水量790毫米,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全村国土

/ 10

面积19.8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423户,1457人,其中劳动力850个,占总人口的58%。共有土地2360亩,其中耕地1351亩,人均0.9亩,99年以来总退耕还林面积670亩。全村电视(有线、卫星)、电话入户率达到92%,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境,自来水、通组公路等农业生产设施基本完善。劳务输出、林果业、养殖业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种植业:2010年种植小麦385亩,产量15.4万公斤,产值30.8万元;种植玉米870亩,产量47.8万公斤,产值95.7万元。

2、林果业:林果业以核桃、板栗为主,据统计,现有板栗5000亩,产量140吨,145万元;核桃2000亩,其中核桃建园400亩,产量50吨,270万元。

3、养殖业:2010年存栏牛10头,生猪380头,肉羊50只,家禽4000只,年出栏牛5头,生猪300头,肉羊50只,家禽4000只,养殖业年产值约60万元。

4、劳务输出:常年在外打工劳力约524人,年收入约520万元。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林果产业虽为全村的主导产业,但生产标准化比较低,管理粗放,果树结果“大小年”、“老年树”等现象

/ 10

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林农稳定收入,且核桃、板栗矮化、嫁接及品种改良不到位,经济林果科学管护急需加强。

2、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抗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脆弱,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农业仍需大量的资金投入。

3、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或就地转移比重大,在家务农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仍需努力,村民居住分散,均衡发展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4、主导产业规模太小,如畜禽养殖,多为一家一户零散经营,人均收入少,抵御市场风险差、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要求,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稳步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尽快建立。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新农村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立足县情、镇情和村情,深入调查研究,以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为切入点,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果、畜两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3 / 10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农民科技培训,稳步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改善本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力帮助和引导农民群众“调结构、壮产业、增收入”,以实现全村农业和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围绕初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借助现有的资源优势,巩固发展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业,逐步壮大土鸡、白山羊等生态养殖业,积极引进植桑养蚕、袋料香菇等传统优势产业,认真做好五味子、金银花等中药材科管工作,大力抓好劳务输出等工资性收入,使全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确保群众增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的新机制。

3、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 10

4、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四、规划期限和范围

1、规划期限:2011年1月1日—2013年13月31日。

2、规划范围:龙潭村辖下四个村民小组。

五、发展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建设要求,通过3年的努力,使全村形成1-2个主导产业,“一村一品、一户一技”生产格局初步形成。到2013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到1600万元,年均增长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0元,年均增长18%以上,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

六、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1.粮食生产: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80亩,重点建设100亩玉米高产示范田;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亩,重点建设100亩玉米高产示范田;地膜马铃薯套种玉米面积达到200亩;重点建设50亩脱毒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小杂粮稳定在300亩,重点建设100绿豆、苦荞种植基地。

主要配套措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旱涝保收良田比重;引进优质高产、高抗小麦、玉米品种,加快品种更新

/ 10

步伐;示范推广玉米套种地膜马铃薯、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化学除草、叶面施肥等实用技术;改善农田机耕道路,提高小、中型农机作业水平;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强“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技术服务;培育发展农机、植保、施肥等专业服务组织。力争到2013年粮食单产提高5%,总产达到10万吨,其中夏粮总产实现6万吨,秋粮总产实现4万吨。

2.畜牧生产:到2013年,白山羊饲养量达到1000只,牛饲养量达100头,生猪饲养量2000头,家禽饲养量达到20000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以上,力争培育畜牧养殖大户2个,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一个。

主要配套措施:坚持“良种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思想,按照“生猪、肉羊上规模,增效益,土鸡抓示范促带动”的具体工作思路,以科技为先导,采取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养殖户与各界参与的方式,大力推广生态养殖,结合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积极推进家庭适度规模养殖,重点扶持和加快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建设,发展大户,构建白山羊养殖基地;强化基层畜牧服务体系功能,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和应急体系,增强重大流行性疫病的抵御能力,实现畜牧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菌类生产:到2013年袋料香菇生产达到10万袋,产值75万元;天麻4000㎡,产值48万元。

/ 10

主要配套措施:实施“科技兴菇”战略,示范推广标准化袋料香菇生产技术规程,加大复棚式花菇培育、脱袋覆土畦式地栽、反季节香菇栽培、蘑菇规范化栽培等新技术应用,努力改进袋料香菇产品品质,提高总产。加快农村沼气整村推进步伐,节约清山杂柴,为袋料香菇栽培提供培养基原材料,保护林木资源和林业生态环境。坚持天麻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修枝打杈木材进行天麻生产发展,出台优惠政策,激发农户栽培香菇、天麻热情,重点扶持种植大户,使菌类生产走上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之路,实现菌产业新的飞跃。

4.多经生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300亩退耕还林地套种的金银花进行科学管护,烤烟种植面积达到300亩,总产700担,产值30万元。植桑400亩,养蚕达到800张,年产蚕茧12000公斤,产值达到47.6万元。

主要配套措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多种经营生产附加值,构建特色农业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从2010年起,逐年规划发展金银花、烤烟、蚕桑等产业,通过3年时间,建成300金银花科学管护示范工程;恢复烤烟这一传统种植项目,使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亩,同时加强对烟农烤烟中耕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烤烟生产的整体水平;推广适宜优良蚕桑新品种,建成丰产桑园400亩,形成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切实加大

/ 10

科技服务,推广实用新技术,盒种单产、盒种产值取得较好水平,基地建成后,年增加产值48万元以上。

4、经济林果:开展丰产园创建工作,大力改造低效核桃林、板栗等经济林果,加大优种嫁接,病虫防治、科学管护等实用技术培训。到2013年使全村5000亩板栗,2000亩核桃科学管护率达到100%,丰产园分别达到1000亩500亩,增加产值290万元,人均增收180元。

5劳务输出业:把劳务输出当作一项产业来抓,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入手,广辟就业渠道,合理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年劳务输出总量控制在600人以内,使全村劳务输出业年总收入达到600万元。

6.生态农业:建成沼气综合应用服务网点1个,到2013年,完成“一池三改”300户,基本实现沼气应用普及化。

7.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加大政策扶持等有效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和有经济头脑的农民通过不同的方式,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本村主导产业,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分别组建劳务输出、农产品产销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民有组织的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到2013年,主导产业农产品40%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30%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

/ 10

8.农技推广应用:每年推广良种应用、地膜覆盖,病虫监测、测土配肥等实用新技术,到2013年,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统供率达100%,测土配肥达90%,病虫监测率达100%,科技入户率90%,建成电子农业网络,配备信息收发设施。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加强对示范村工作的领导,强化村委会班子建设,强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完善村规民约,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全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政策保障。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强化政策宣传,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作用和保护作用。要在稳定党的土地承包政策、土地合理流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农业产业实行政策倾斜。

3投入保障。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增加生产发展的投入,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依托农业、农村各类项目加大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环节的投入。金融部门要以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做好商业扶贫信贷为重点,以农民增收、银行增效为目标,转变作风,主动营销,重点解决优势农产品营销、加工的贷款,支持专业种植户、专业养殖户、重点户进行规模生产。

4科技支撑。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和技术

/ 10

指导,建立农业科技应用示范点、示范户;引进科技人才,培育乡土人材,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

5服务支撑。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创业带头人的作用,为群众及时提供市场、优良种子信息服务;依靠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全方位、多层次为农业服务,为农民办实事。机制保障。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完善“一事一议”规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村民代表意志;推行项目建设招标制、项目资金管理报帐制、公益事业决策公示制和村务管理责任追究制。

附:柞水县凤凰镇龙潭村(2011-3013)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表

柞水县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 10

篇2:柞水县凤凰镇龙潭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规划

目前, 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但城乡关系也面临着严峻问题, 城市飞速发展与农村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 乡村地区必须寻求良性发展之路, 才能逐步缩小落后的农村与先进的城市之间、传统的农业与现代的工业之间的巨大鸿沟, 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十八大进一步明确“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我国未来城乡及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现代农业是我国村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业产业化利于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成为村镇经济新的增长点。现代农业产业导向型村镇规划必须符合地区发展实际, 同时又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2 现代农业产业导向型村镇的规划探索

2.1 现代农业导向型村镇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城市规划, 村镇规划的规模较小, 功能上需要更多地考虑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现代农业导向型村镇还具有特色资源突出、农业产业融合的特点, 村镇发展往往是以某种或某几种特色种养殖品种的规模化、集中化种植为基础, 进而向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服务业顺向融合, 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之间的融合, 通过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带来经济效益, 带动村镇发展。

2.2 现代农业导向型村镇的规划思路

以现代农业为导向的村镇规划, 是基于对村镇资源禀赋的全面认知, 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村镇建设的角度, 形成一个系统的规划体系, 进而整合和衔接更多的资源。现代农业导向型的村镇规划, 需要经历现状认知、农业产业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三个阶段 (见图1) 。

2.2.1 现状认知

村镇现状资源的全面梳理是做好村镇规划的基础,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村镇自身资源的梳理和外界发展环境的梳理。村镇自身资源主要包括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村镇建设现状、基础设施条件等;村镇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条件, 必然还将受到周边城市的影响, 所以, 在对自身资源充分认知的基础上, 还要对外界环境进行研究分析, 包括政策与相关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周边地区产业的竞合关系等。在对现状充分认知的基础上, 总结村镇建设和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2.2.2 农业产业规划

农业产业规划主要包括主导产业选择、产业规模、产业链发展思路、产业组织、保障措施、效益分析等内容, 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销售业、研发、物流及观光旅游业等领域。此外, 农业产业规划开展的过程中, 还必须与土地利用指标、人口发展指标以及生态循环规划相协调。

(1) 主导产业选择

农业产业规划首先要将主导产业规划好, 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 主导产业的相关问题确定之后, 其他产业才能随之确定, 主导产业的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 效益为中心, 充分利用优势和特色资源, 来实现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 获得经济、社会、生态三效和谐。

(2) 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

农业产业布局的空间布局, 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观光休闲的需求, 坚持因地制宜、节省投资的原则, 以现有的道路和基本水系为规划基准点, 按照服从科学性、弘扬生态性、讲求艺术性以及具备可行性的原则, 一般可将农业园区划分为农业规模种植区、生产加工区、生产示范区、观光旅游区、休闲娱乐区、管理服务区等六大类。

2.2.3 村镇体系规划

(1) 依托产业的新农村职能定位

基于对村镇的现状认知和农业产业的相关规划, 确定农业园区内各村产业发展的类型和重心, 强化产业支撑, 逐步构建比较完整的特色产业集群, 村镇发展要将产业特色与村庄特色融为一体, 即村镇职能定位要突出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产业要有效支撑体现村镇的职能定位。

(2) “产村融合”的规划策略

受到规模的限制, 村镇的发展不可能像城市一样实现功能的“大而全”, 最重要的是形成自身的产业特色, 构建核心竞争力, 要以某种特色产业为依托, 围绕主导产业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实现当地居民的安居和就业需求。比如法国的武弗雷镇, 构建了葡萄生产—葡萄酒酿造—葡萄酒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小镇几乎所有的居民都从事和葡萄酒相关的行业, 以此为生;昆山的巴城镇以大闸蟹、青虾的养殖、加工、出口为龙头, 以特色水产品养殖为辅助, 形成了以特色农业资源为主的产业链, 推动了巴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

3 实践案例:遂宁市安居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

遂宁市安居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以下简称“示范园区”) 隶属于四川盆地中部的遂宁市安居区, 位于遂宁市西南, 安居城区的东北部, 紧临船山区, 距遂宁城区约5公里。规划范围包括玉丰镇、聚贤乡、西眉镇3个乡镇辖区内的32个行政村, 农业户数约1.2万户, 农业人口约4.1万人, 规划面积总计约75.8km2。

3.1 现状认知

从示范园区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村镇建设现状、基础设施条件的内部因素, 以及政策与相关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和周边地区产业的竞合关系的外部因素分析, 总结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见表1) 。

3.2 发展思路

基于对现状的认知, 示范园区应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以及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林果业和大田种植业, 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提高农业附加值, 加快培训职业农民, 缓解劳动力不足, 积极引导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拓展多渠道融资, 加大宣传力度, 避免同质竞争。

3.3 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3.3.1 产业选择

根据示范园区的发展定位、气候水土条件、农业产业基础, 结合安全绿色农产品、农业休闲旅游等市场需求, 立足生态养殖、经济林果、中药材、花卉苗木、大田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基础, 选择发展川中特色农业产业。主要包括:生态畜牧业、特色种植业、经济林果业、农业休闲旅游业。

3.3.2 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根据现状资源的分布状况, 适当进行整合, 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 构建“一心两带四区十基地”的产业空间格局。“一心”指示范园区的核心区;“两带”分别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和乡村旅游休闲发展带;“四区”指四大主导产业经济区, 分别是北部中药材产业示范区、中部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区、东南部标准化柑橘生产示范区和西南部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十基地”指辐射带动全区的十大产业基地 (见图2) 。

3.4 村镇体系规划

3.4.1 村镇空间布局

结合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 基于“产村融合”的发展理念, 将示范园区所涉及的村庄划分为三大片区, 分别为北部聚贤乡新村体系, 中部玉丰镇新村体系, 南部西眉镇新村体系, 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和村镇建设的相互依托 (见图3) 。

(1) 北部聚贤乡新村体系

以凉亭沟、快活岭、吉林村为中心村的村镇体系, 位于示范园区北部聚贤乡。

(2) 中部玉丰镇新村体系

以黄林沟村、红火村、鸡头寺村为中心村的村镇体系, 位于示范园区中部玉丰镇。

(3) 南部西眉镇新村体系

以天台村为中心村的村镇体系, 位于示范园区南部西眉镇。

3.4.2“产村融合”的规划策略

“一心两带四区十基地”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为项目区空间功能全面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产业功能布局的基础上, 将渐次发展南部以优质甜橙种植及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西眉镇新村体系。北部以中药材、红豆杉等规模化生产为主导产业, 兼顾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的聚贤乡新村体系, 中部以现代农业种植为基础, 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玉丰镇新村体系。

(1) 西眉镇“产村融合”发展策略

按照“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理念, 西眉镇以优质甜橙种植及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 新农村建设采用相对集中的方式, 现代农业产业走规模化、特色化、链条化道路,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为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撑, 改变以往“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生产格局, 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使甜橙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升级促进村庄空间布局、生产生活方式调整,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2) 聚贤乡“产村融合”发展策略

聚贤乡新农村大力发展以中药材、红豆杉、猕猴桃、葡萄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 引进生产企业, 组织专业合作社, 以“公司—合作社—农产”的发展模式, 走集约经营、产业化的道路。通过基地规模化生产、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树立地方品牌, 建设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万亩红豆杉示范基地和精品猕猴桃示范基地, 形成现代农业与新农村融合的新格局。

聚贤乡为北部新农村的核心, 在葡萄规模化种植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其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 开发主题旅游、专业葡萄酒品鉴、休闲度假等功能, 不断提升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区的游客接待能力, 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3) 玉峰镇“产村融合”发展策略

玉丰镇新农村积极发展以当地资源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 在确保区域生态格局安全的前提下, 全力打造新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并以此为基础, 带动镇域及周边服务业乃至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镇域整体以苗木花卉、果蔬、川茶等农业元素构建景观生态, 建立规范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结合各村特色, 将不同主题的文化旅游、运动休闲、健康养生、生态体验放在不同村庄进行开发, 与新农村建设有机融合, 根据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和特点, 以市场为导向, 区域联动的同时差异发展, 变资源优势为农业休闲产业的品牌优势。

4 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 基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村镇建设是目前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缩小城乡二元差距的根本方法。本文提出了“现状认知—农业产业规划—村镇体系规划”的现代农业导向型村镇的规划方法, 以期对此类村镇的规划提供参考。 (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导向的村镇展开研究, 提出“现状认知—农业产业规划—村镇体系规划”的规划方法, 探索现代农业产业与新型村镇互促发展的路径。在理论研究基础上, 以遂宁市安居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例作出具体阐述, 为其他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导向的村镇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村镇规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参考文献

[1]郑金兰.论农业产业化主导型小城镇发展模式[J].山东文学, 2000 (5) :51-53.

[2]张天柱.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337.

[3]张天柱.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规划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147-148.

篇3: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设和谐新农村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新农村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三改一化”的历史任务,其第一位的任务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重中之重又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为深入了解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情况,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委组织部的倡议和大力支持下,成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调研小组,深入到自治县靠山种畜场、克尔台、白音诺勒、江湾、巴彦查干、他拉哈、一心等乡镇以及县直主管单位畜牧水产局等典型示范和主管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探索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一、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相关问题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认真贯彻黑龙江省委 “主辅换位”、“农转牧”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牧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的战略目标,决定把农业产业化问题摆在该县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型”产业,确立“绿色”牧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探索该县“奔小康、建设新农村、探索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或骨干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一种在该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的机制,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实践证明,只有走这样的路子,该县的农业发展才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才能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农产品有效增加;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民才能顺利进入市场。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绝佳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条捷径。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以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的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

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乡镇。县、乡镇党、政领导每年必须亲自抓一个产业或一片基地的建设,真抓实干,连续抓几年,抓出成效。这一条可以作为乡镇年终考核指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指标。

(二)注意企业的规模经营问题,加强政策扶持,狠抓骨干企业

“规模约束”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该县农民“小而全”的经营方式,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诸如买难、卖难、实行机械化难、采用新技术难许多困难,要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近几年,国家为了扶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在财政、税收和信贷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财政方面,国家已经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专项资金达10万亿元以上。此外,国家还把重点骨干企业纳入国债资金技改范围。税收方面,今年国家将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率由10%提高到了13%。信贷方面,今年国家农业银行计划安排150亿元贷款的同时将资产超过亿万元的1000多家骨干企业纳入农业银行总行的重点支持范围。

而骨干企业发展缓慢,主要制约因素有资金不足,信息不灵,人才缺乏、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落后,不合理负担沉重。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缓解资金的紧张局面,重点扶植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同时要研究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注重品牌的树立。尤其是骨干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体系,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提高企业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骨干企业要在提高质量和科技进步方面走在前头。要抓标准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推进全程质量控制;抓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要培育拳头品牌。搞好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逐步规范骨干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三)骨干企业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利益”。没有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企业与农户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就会出现松散关系。处于产业化中间环节的企业与下联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关系,是一种自由的意向性的非紧密关系,是一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被动的关系,或者是一种非理性的契约关系。这样经常使企业与农户的根本利益一致性与现实利益对立性发生矛盾,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骨干企业与农户之间必须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比较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骨干企业毕竟是企业,不是扶贫机构,不是社会公益单位,企业首先就是要赚钱,只有赚钱才能生存,所以在利益联结方式上要从实际出发,主要是自愿、平等、互利,这是最核心的。农民的要求关键是要有稳定的销路,是要把产品卖出去。所以,对骨干企业,最低要求是要有订单,否则不能叫骨干企业。对农民来讲,只要有了订单,就有了稳定的市场,就可以放心的去进行生产。

(四)农民组织化问题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农民共同抗御市场风险、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另外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培训农民的教育基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市场诚信意识。

(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

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说了算,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动态观察市场走向。农业产业化就要到市场上去选产品,要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首先搞好市场调查、选好产品,通过这个过程挑选一批“拳头”产品,作为“推进剂”,形成主导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格局。

(六)大力发展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不触动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链条。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有利于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同时它也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

(七)搞好基地建设,强化“规模效益”观

基地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物质基础。如何加强基地建设,可以用16个字概括:“政府引导、利益驱动、品质优先、规模效益”。过去政府总是要求农民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些都是市场的功能。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和农户会自发地有机结合。政府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广大农户看到可获得的实际利益。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大量的劳动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八)对外加大宣传力度

该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污染小,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宜生态农产品生产。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商品琳琅满目,“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过去,不作宣传,特色的“绿色纯生态产品”就不为人知,所以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推出具有典范效应的品牌,依托典范品牌发展产业。

(九)外部环境问题

调研中发现在外部环境中:政府服务错位,政府服务不到位,政出多门、缺乏必要的协调和配套措施。必须明确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其“指导、协调、服务”作用,同时政府还必须把扭转农民的发展意识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这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综述

篇4: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但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广大农村出现了就业不充分和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伴随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步伐的加快, 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推广应用, 农业生产水平、劳动效率逐渐提高, 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 然而, 城市吸纳劳动力的数量是动态变化的, 受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等因素影响。在我国,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还受到户籍的制约;同时, 城市劳动力也存在就业不充分现象, 城市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 这些因素显然给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一定的障碍。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这就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简单地等同于将农民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从长期看, 城市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一个主要渠道, 然而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简单看成是向城市转移, 是片面的认识。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使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充分。在当前的农村人口中, 小学文化程度以及文盲、半文盲的比重仍较高, 而近年来许多企业经过内部改造和转轨生产, 对新增劳动力在文化和技术素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仅此就使城市大约有3000万劳动力闲置, 而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和技能相对较低, 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 这无疑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添了困难。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式

农村劳动力转移首先应该是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 是在此前提下的劳动就业形式的转移, 是劳动力由农业生产领域向其他生产领域的转移, 在现有城市无法完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尽管目前国内对农业产业化的具体表述有所不同, 但其核心内容却是一致的:即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本为纽带,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企业化生产为龙头, 带动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农户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通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实现贸工农一体化, 增加农民收入, 延长农业产业链, 带动农民就业,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这种转移可以是离土不离乡, 也可以是离乡不离土, 以农村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 合同契约为纽带, 立足当地资源, 发挥区域优势, 向当地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有序地输入劳动力。它有利于打破城乡阻隔和工农商业之间的差距, 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防止了农村社会的动荡, 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荒村”现象。因此, 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转移向城市, 只能是一种形式, 绝不是唯一的形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同样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在21世纪的中国, 农业的根本出路不仅在于农业机械化, 更在于农业产业化。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有利于扎实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三、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

(一) 健全农业经营管理体制。

我国农村管理体制中, 存在着行政管理机构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界定不清的困惑。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一直延伸到农村, 村一级组织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层政权组织 (乡、镇) 的派出机关, 组又是村的延伸, 村组是行政组织, 而非经济组织, 它所担负的是行政管理和监督职能。然而现实农村里, 村委会常常担负着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行政组织不应该成为市场经济实体, 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健全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关键。

(二) 大力兴办龙头企业, 全方位、宽领域扩大产业辐射。

目前, 许多地方已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 如“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今后应按照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则加以培育, 突破部门利益和地区封锁。二是要重点扶持, 造强“龙头”。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通过资产重组、兼并、合并、股份制等形式, 解决企业资金制约问题, 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规模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要转换机制, 夯实“龙头”。企业改革的重点应从产权制度改革转向搞好企业内部管理上来, 抓好企业运行机制的创新, 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并积极探索更高一级的合作经营形态, 解决由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而形成的产业化规模小、发展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 形成新的良性经济循环。

(三) 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只是农民对自己的承包土地可以有偿出让、转让;从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看, 以农户间流转的形式较多。据调查, 绝大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 以农户之间自发转让使用权为主, 主要包括转包、转让、互换、委托、反租、倒包等形式;而土地抵押、折价入股等形式是稀少的。这也意味着土地仍然以实物形态与农民联系在一起。今后的改革方向应完善农村土地的流转机制或建立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替代形式。

(四) 抓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产业化必然要求更加完善和高效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一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继续加大对农业信贷支持的力度, 切实落实国家各项扶持农业的信贷优惠政策, 保证支农资金足额到位;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积极筹措资金, 主动为产业化发展服务;规范各类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 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有条件的可直接纳入产业化组织之中。二是需要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 鼓励农业科技单位和技术人员更多地面向农业主战场;提倡兴办民间科研组织, 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科研投入,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而且社会化服务体系各个环节自身就能够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同时也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发展农业产业化对推进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抓住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关键, 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的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把我国农业产业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业产业化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

参考文献

[1]陈少强.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发展观察, 2006, (5) .

篇5: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业的“四高一低”,即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要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走出贫困状态,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近年来双辽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定生态牧业、花生业、棚膜蔬菜业、米业等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突出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农村。做到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个产业要快速发展壮大必须充分调动产业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紧紧把握住政府引导、农户自主发展和市场化运作3个环节,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双连市采取市级领导挂点。以城带乡、以乡互动、以工促农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两者互动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围绕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还要加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和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使基地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必要的体制基础。

2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优势,促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把农业生产空间扩大,延伸到了第二、三产业。使广大农民除了传统种植收入之外,还可以获得养殖业、经济作物种植业的收入,甚至可以分享加工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扩大,可持续性也大大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广大群众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课堂。通过学习、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抓紧出台税费优惠等配套政策,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切实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相对接。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抓好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地大型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举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促销活动,培育壮大农村各类流通服务组织、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一大批专业村、屯,通过多种形式,如集资、捐资等完善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使得道路畅通、房屋整齐,环境卫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3注重集约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要坚持按照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则,培育产业化的龙头。一要突出培育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立足双辽市实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把培育扶持的重点放在特色农业的深加工上,积极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该市现有的博莱德工贸有限公司、天华花生公司、永超牧业、光明乳业等等优势主导龙头产业,还应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对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产品有特色、发展前景好的外向型中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优先扶持,用地优先安排指标,扶持等一批企业发展壮大。二要实施集团化战略。在抓好产业化龙头企业挖潜改造的同时,运用现代资本运营手段,通过实施改组改制,引导协调一些规模小、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兼并联合。组建若干企业集团,做强做大,增强综合实力、开拓创新能力、抵御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能力,争取进入全省乃至全国

(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支持乡镇企业、国有工商企业、外地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向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发展龙头企业同时。要对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对建立基地面积大、带动农户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和利税水平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奖励。

篇6:柞水县凤凰镇龙潭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规划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 200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指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立足发展国内生产,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经济危机以来,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召开了十七届三中全会,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推动科学发展, 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我们不仅要解决原有农业中存在的问题, 还要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道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与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近几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实行“以工补农”, 90年代初强调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等的不断探索, 农业产业化是对解决农业弱质产业问题、农业发展实行两个转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带有根本性的飞跃和深化。实行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的, 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的问题;它的最基本的含义, 是在一定的经济组织范围内, 在农产品的生产联系上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在经济复兴上实现各大生产环节间一体化, 即形成生产、利益共同体, 把农户与市场联结在一起。

(二) 相关概念分析

产业, 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 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 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户为基础,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市场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系列化服务手段, 通过实行种植、饲养、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是将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实现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运转模式。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农业的生产和经营, 通过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农科教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之,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在农业经营管理上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扩大农业经济效益。

二、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在利益机制上, 不规范, 不完善, 真正在经济利益上结成共同体的还不多。现在普遍实行的产销合同制是一种初级形式, 村基层组织通过签订合同、契约, 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良种, 收购农户的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但实际操作中, 因为这些组织不是经济组织, 产业化组织还比较脆弱, 在执行中履约率要打折扣, 很多遇到市场风险后就夭折了, 而且有的企业对承担风险还存有疑虑。

(二) 龙头企业数量少且带动作用不突出。黑龙江省兴十四村便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就:1988年, 村里建成了一座以玉米为原料, 年产1500吨、创产值5000万元的甜蜜素厂;之后又陆续建成了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3家企业, 组建了8.7亿元总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 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业体系。但是我省大部分龙头企业还存在货源不稳, 资金缺乏等一系列不利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从而导致我省龙头企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缺少核心的技术产品, 市场开拓能力有限, 利润增值空间较小。

(三) 缺乏农业科技人才, 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缓慢。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要力量, 在农业产业化改革、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是由于我省过去对农业科技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岗位机制不灵活, 政策落实不到位, 人才投入较少等原因, 导致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缓慢、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多数地区仍在沿袭多年一贯制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 新品种、新技术没有得到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含量低,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仅靠出售原始农产品不仅价格低, 而且市场规模小, 产品附加值小、认可率低。严重影响了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 市场流通体制不健全。目前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到农产品购销, 都还存在着部门垄断和市场分割等弊端, 需要针对不同产品研究建立起平等竞争的机制和健康的市场环境。小规模的分散的农户无法预测市场变化, 无力抗拒市场的风险, 无法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目前我省还普遍存在农业的生产与流通分离, 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附加价值流失到农业之外去的现象。这使农户与市场脱离, 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买难卖难周而复始地困扰着亿万农民。

(五) 政府部门管理体制不适应需要, 存在包办、求快、求全现象。在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政府职能不够完善是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 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盲目求快。政府为了加快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体现政绩, 不顾当地实际的农业状况和市场情况, 急于确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有的地区甚至出现虚报发展数据等问题。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只能起引导作用, 而不能急于求成, 更不能人为地改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其次, 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缺乏针对性过于求全。没有从本地的实际资源情况和市场情况出发, 而是求大求全, 盲目地发展不适合本地资源、人文状况的项目, 最终造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在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 盲目的调控和低下的行政效率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发展我省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一) 培育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融通能力方面的实力要比分散农户、小型单个的企业强得多。在创立品牌、形成规模、占有市场份额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尽管发展农业产业化不能只靠龙头企业的单一力量, 但能否形成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 应当是农业产业化发达程度的标志, 拥有这样一批龙头企业, 就能够带动全局, 把握全局。

(二) 引进人才,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离不开农业专业人员的贡献, 要有目的的引进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和农村科技人才到农业企业和农村基层工作, 要对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农业技术人才, 给予奖励。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的教育力度, 提高农民科学技能的总体水平。

(三) 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科学的农村产业支撑。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新格局, 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坚持市场为导向, 效益为中心, 科技为依托, 因地制宜, 确定主打产品, 并划分特色产业区域, 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格局。积极引导农村把“一村一品”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格局, 形成发展长效机制。同时, 将产业规划到户, 引导农户根据各自实际情况, 将生产、加工、销售的每一环节链接到“一村一品”中去, 帮助农户做大做强致富项目。

(四) 各级政府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加强领导, 积极支持, 重在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转变职能,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社会经济条件和宽松的环境, 做好产业化发展规划,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 将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之一就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产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更加完善和高效的社会化服务, 对于那些在经济上具有外部性, 农户和企业均无力做好的农业基础项目, 政府必须投资建设, 或支持农户、企业建设。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农村水电路建设、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代的发展。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 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 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表现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弱等。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水平, 应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向综合性、集团化方向发展。

篇7:柞水县凤凰镇龙潭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规划

[摘要]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分析湖南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特点入手,针对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 对策

湖南益阳是一个农业大市,有460多万人口,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1.1%,农村居民生活从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近年来,该市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特点

1.构建了农业主导产业链。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依据益阳农业实际,构建了优质稻米、林纸竹板、水产畜禽、棉麻纺织、油蔬果菜五大产业组成的产业链。从目前情况看,基地规模扩大,科技含量提高,龙头拉力增强,经济效益趋好,整体成效明显。

2.产业化组织模式多样。出现了三种产业化组织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75家。二是中介组织型,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10家,社(会)员16万多人,共带动农户37万人,占农户总数39.6%。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型,全市有综合市场45个,专业市场11个。四是专业大户带动型。

3.产业化内在运行机制日益完善。一是建立了规范的组织保障机制,制定了《龙头企业监测管理办法》。二是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订单生产等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基本建立。三是建立了公平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风险基金,由农业产业化主体共同承担自然风险,经营风险与市场风险。

4.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按照大农业、大体系、大服务、大发展的思路,整合了农业、农机、畜牧水产、乡镇企业等部门资源,建立了大农业综合模式。

二、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指导有待改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的积极推动与农民的观望态度存在一定的反差,以及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希望快出成果、早出成果的愿望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进展的相对缓慢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有待政府部门的进一步探索,使行政手段与市场行为有效结合。

2.龙头拉动仍然乏力。益阳市有实力、有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还不多,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产权单一、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资金分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不高,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如何把一些有基础,有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做成真正意义上的龙头,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3.政策支持存在障碍。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难以得到与工业企业同等待遇。与工业企业比起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础差、规模小、实力弱,更加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但是,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银行融资、土地使用、税费优惠、项目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工业企业同等待遇,农业产业化建设在摸索前进中付出了过高成本,发展速度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对策

1.突出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构建具有益阳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一是要大力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支柱产业,即优质稻米、棉麻纺织、水产畜禽;二是着力扶持新兴农业产业,即竹木加工、柑桔;三是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即食品加工、茶叶、油茶、水产、蔬菜。特别是要把销售收入率先过亿元的稻米加工业、棉麻纺织业、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竹木加工业,具有战略地位的种植业、养殖业,作为重中之重。依托益阳市五大产业链,带动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依托实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的企业集群;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发展集群,尽快形成一批规模大、品牌响的大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向高端发展和升级。要把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和壮大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

2.突出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头作用。要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来抓,采取切实措施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对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优势企业重点扶持,使之成为支撑当前、推动今后发展的骨干;对有一定规模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帮助其加快技改步伐、加强经营管理,并通过政策、信贷扶持等措施,促其发展。同时,要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内外、省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使龙头企业在短期内有较大发展。

3.突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坚持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培育,始终把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议市财政每年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中心技术,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企业的科技开发,鼓励驻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优先在市内转化,使科教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构建研发、中试和孵化平台,建议市政府设立科技成果中试专项资金,抓住重大优质项目,集中进行中试环节的战略性投资,使之迅速向产业化、规模化迈进。制定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允许和鼓励各类人才以专利、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4.突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国内外实践证明,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备条件 和重要的组织模式。可以预料,将来各种合作社会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模式。其理由是,合作社作为农民联合自助组织,其惟一宗旨是为社员服务,消除中间盘剥,增加社员收入,增进农民福利。这正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追求的目标。益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以优质稻等五大农业产业为依托,按照“围绕产业建组织,建好产业兴产业”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引导发展一批销售型合作组织和加工型合作组织,使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紧密结合起來,既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专业合作组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5.突出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市场流通渠道。提供健全的生产系列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润滑剂。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如科技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农机服务中心、种子服务中心、物资和产品服务中心等等,从优良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的指导、病虫害防治、生产要素的扶持、产品的销售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各地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农产品特点,进一步加强生产和流通部门的仓储、冷库、运输、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宗、重要农产品产地,要充分发挥国有、合作商店和农民购销队伍的作用,并组建实力强、信息灵、渠道广、网络广的营销实体,使之成为化解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有效载体。

6.突出扶持农业、农村,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农业是弱质产业,人所共知;农业需要扶持,上下认同。因此,市、县(区)、乡(镇)都要拿出硬措施让益阳的田野进一步充满希望。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农业直接补贴的力度。市财政对补贴范围要进一步拓宽,对所有农产品的生产都应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应逐步提高,要使补贴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在投入目标上,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小流域治理、水土改良与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改良等方面。三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彻底解决好部分地方仍存在的“行路难”问题,农村饮水和农村卫生环境问题。

7.突出引导多元资本关注“三农”。首先要加强金融信贷对“三农”的服务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列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市人民银行要充分应用再贴现、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其次要引导国企关注农业。国企改革与发展要有战略眼光,不要总是把目光盯住城市,广大的农村也大有文章可做。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产品、现代农副产品加工都是有前途的朝阳产业。此外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一批民间资本投向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农村中小水利水电基础设施。要通过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吸引农民投资,把吸引社会闲散资金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还要吸引外资投入,加快企业上市吸纳社会资金的步伐。

上一篇:游艺世界下一篇:回撤巷道安全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