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模式促进广告监管“三转变”

2024-06-25

“三加”模式促进广告监管“三转变”(精选7篇)

篇1:“三加”模式促进广告监管“三转变”

“三加”模式促进广告监管“三转变”

2012年3月

近年来,我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业务立局、民生惠局、队伍强局、作风扬局”理念,立足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局、县区局、基层分局(所)三级监管力量,以创建基层广告管理示范分局(所)活动为载体,深入调研重谋划,大胆探索重创新,全力推进重实效。全市广告监管成效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户外广告登记量明显增加,共登记户外广告1704件,特定场所广告备案15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2.24%、150%;媒体广告监测违法率明显下降,2011年监测市级媒体发现违法广告1.61万条, 监测违法率4.12%,比上年下降1.71个百分点,镇江日报违法广告率降至0.03%,为历年最低;2011年围绕群众反映的重点、热点、难点广告问题,广告专项检查明显增加,共查处违法广告案件67件,有效维护了广告市场秩序,实现了监管执法与服务发展的有效统一。

一、立足“办案+预警”模式,实现“广告监管刚柔并济”转变

我们把查处广告违法活动,作为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把组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行动,作为解决广告突出问

题的有力手段。2011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十几项集中整治行动,切实加大违法广告案件查办力度。去年全系统共立案查处违法广告案件67件,罚没款比上年增长167.13%。镇江市扬中工商局在网络监管时发现该市某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利用其自身网络主页,发布宣传广告“该公司创建于1968年,注册资本580万元,年产值数千万元,拥有员工80余人、技术人员26名……”等内容,经扬中局执法人员调查,掌握了该公司为争取交易机会,擅自更改其注册资本并制作网页发布宣传广告,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相关证据,并依法对其进行了查处,及时遏制了虚假广告的蔓延。

除了加强违法广告的监督管理外,我们还注重强化行政指导,规范广告经营单位行为。针对有些广告经营者因为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擅自设立户外广告,我们先通知叫停、后分类处理,快速预警制止,同时建立了典型违法广告点评制度,分别从主体资格、行为要件、内容要求、法律责任四个方面归纳了户外广告主、户外广告经营者、户外广告发布者三类主体应履行的法定义务以及违法后果;制作《户外广告登记流程图》,利用图表的形式将户外广告申请、受理、登记、发证、备案等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使广告经营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户外广告法律知识。近两年来,全系统共下发行政指导意见书156份,责令改正通知书223份,给予了监管对象更多的人文关怀,赢得了理解和支持,树立了良好的执法形象。

二、立足“监测+交办”模式,实现“广告监管重心下移”转变

实行违法广告定期通报制度,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市县两级、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广告监测体系,实现了对市县两级媒体广告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测,对虚假违法广告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扭转过去因监管技术手段滞后造成的被动局面。对广告监测后,形成分析报告进行通报,内容包括监测对象的违法率、违法量、违法广告的发布者及发布载体、典型案例及相关监管工作的基本情况。2011年共监测媒体单位广告52.25万条,编发广告监测情况分析12期。并通过报刊、工商部门网站、公告宣传栏等众多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违法广告公告及违法广告信息,提醒社会公众注意识别,谨防上当受骗。

同时我们通过案件交办制、上下联动制、齐抓共管制等方法,有效地发挥了基层监管的前沿阵地作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工商分局(所)广告管理开展广告管理示范分局(所)创建活动的通知》、《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工商分局(所)广告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基层广告监督管理工作综合评价指标》等文件,完善了市局、县区局、基层分局(所)三级联动执法机制,实行定期交办、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制度,强化工作督导,落实属地管理。镇江市丹阳工商局云阳分局位于丹阳主城区,辖区内广告经营单位近百家,广告品种、数量繁多,广告监管任务也日益繁重。为了确保广告监管职能到位,该分局以

经济户口管理为基础建立了广告监管机制,将广告监管纳入片区、巡查组的考核范围,责任人负责对其管段内的户外广告进行日常巡查监测,对片区内的广告经营单位实施每年不少于1次的实地检查,该分局还依托广告监测软件系统,接受上级交办的监管任务和案源线索。由于上下联动、职责明确,该分局近年来立案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均超过20件,其广告监管办案经验也被总局网站刊用。

三、立足“主动+互动”模式,实现“广告监管综合治理”转变

工作主动,争取政府支持。我们针对职业举报人反复连续举报市县媒体发布违法广告的新情况,采取专题汇报、呈送广告监测情况报告、广告整治动态和调研报告等途径,把群众反映突出的违法广告问题和省市开展广告整治的有关部署,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争取重视和支持;主动与公安、检察院等部门沟通,商讨联合打击虚假广告犯罪行为。我局抓住镇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将户外广告监管纳入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系统工程,并积极创建“户外广告示范街(道)”,强化广告主、广告经营者自律管理,对城区5处交通中心路口、8家大型商场超市广场等地段广告发布内容进行了规范。

执法互动,争取部门支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广告整治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职责,每半年牵头召开由宣传部、公安局、监察局(纠风办)、经信委、卫生局、文广局、药监局等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及时交流信息,共同研究问题,加强执法协作,积极开展联合专项整治,加大整治力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广告长效监管态势。实行了媒体广告行政约谈工作机制,通过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向电视、报纸、LED等媒体广告经营者宣传法律法规,提出整改建议,纠正违法行为,依法规范发布广告,得到了媒体广告经营者的一致好评。

我局对广告监管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创新,努力开创广告监管工作新局面。

篇2:转变监管模式 提高监管水平

1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确立的“四个结合”的基本原则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确立了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四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安全监管职能变化的趋势和方向。第一个结合是属地管理和层级监督相结合。明确了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管体制,即由地方人民政府承担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控制指标,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对下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第二个结合是监督安全保证体系运行与监管工程实体防护相结合。明确了政府的监管职责在于监督企业是否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去建立和运行安全保证体系,对于施工现场实体防护的抽查只是为了验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效。第三个结合是全面要求与重点监管相结合。既要对企业、工程项目做出普遍性的安全生产要求,又要突出事故隐患严重的重点项目和危险性较大的重点环节。第四个结合是监督执法与服务指导相结合。既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格执法,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企业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大隐患治理力度。

2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措施

2.1 完成安全控制指标 层层落实安全责任

每年国家要求完成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成为考核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有力助手,使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成为硬指标、硬任务。不但增强了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而且通过控制指标的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施工单位,施工现场安全由施工单位负责,进一步强化了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而项目经理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应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应该履行好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职责,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安全、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真正地将安全生产工作摆在与工程质量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紧紧依靠施工现场全员参与安全生产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安全生产工作仅仅依赖安全员的薄弱安全生产环境。因此,必须加强对项目经理履职情况的检查,加强对项目全员尤其是管理层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同时,以公示不良安全行为记录等方式加大处罚力度。

2.2 检查安全检查记录 监督安保体系运行

《导则》提出了监督安全保证体系运行与监督施工现场实体防护相结合的原则,过去,安监员事无巨细地检查工程实体防护的每一个细节,有时甚至成了施工单位的安全员。目前这种监督模式的改变应从哪里作为一个突破口。安全保证体系是对工程安全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发现和排除隐患则是对其效能的最终检阅。因而可以通过检查企业的安全检查记录和抽查工程实体防护来监督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应重点检查企业的定期安全检查记录、专项安全检查记录等。安全检查要讲科学、讲效果,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应明确检查内容、标准及要求,同时应对重点项目关键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应按照“三定”方针严格整改,且及时兑现奖罚措施。施工单位能够通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落实整改措施,认真全面的系统分析,定性定量的安全评价,安保体系便得到了健康有效的运行,同时保障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

2.3 全盘策划安全措施 重点检查专项方案

面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各类问题,必须攥紧拳头,科学发力,因而需向施工企业强调“预防为主、把握重点”的要求。施工企业作为现场的管理主体,应要求其项目部针对项目的规模、结构、环境、施工技术和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等实施安全策划,识别出危险点、部位和过程,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使之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应考虑到安全设施所需要的材料、设备及安全防护用品的采购和分包方的控制等。

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如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等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应加强编制方案的技术人员的交底检查和专职安全员对专项施工方案实施的现场监督,改变“编制方案的技术人员不交底,施工负责人又不按方案交底,工人仅凭经验进行操作”三个环节相互脱节的弊病,使专项施工方案落到实处,防患于未然。

2.4 帮助抓好教育培训 创建安全人文环境

“关爱生命,护佑平安”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旋律,指导施工企业做好一线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尤为重要。要求施工企业应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工地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并在施工现场制作图文并茂的安全警示牌。尤其对特殊工种必须进行培训,要求特殊作业持证上岗率达到100%。积极推动施工单位开展“忆一次安全事故教训、当一天安全检查员、提一条安全建议、做一件安全生产实事”的主题活动,让工人们自发检查安全隐患,形成我要安全的积极的安全文化导向。

面对一线人员素质低、违章操作多、作业环境复杂的实际情况,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就分部分项工程的概况、危险部位应采取的具体预防措施、作业安全注意事项等作出详细的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认真到位的安全技术交底可以预防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杜绝伤亡事故的发生。

要搞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这项工作,必须抓住重点。只有抓住重点,不断突破难点,增添亮点,才能增强我们工作的信心。明确了工作的着力点,就要有计划、有步骤、态度坚决地实施,抱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态度就一定会逐步改善和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局面。

摘要:按照《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所提供的“四个结合”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地区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如何科学使用《导则》的若干建议,以提高安全监督管理水平,推动本市安全生产工作日益好转。

关键词:四个结合,安全监管,安全责任,专项方案

参考文献

[1]姜敏.创新管理理念完善长效机制[J].建筑安全,2006(10):17-18.

[2]翟立,张强.创新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能[N].中国建设报,2007-05-08.

篇3:和龙市三项举措加强农资广告监管

一是严把广告发布关。组织辖区内经营发布农资广告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集中学习新《广告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督促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严格执行广告审查标准,严格查验广告证明文件,完善承接登记、审查复审和档案管理等广告经营管理制度,杜绝发布虚假违法农资广告。

二是突出专项检查。以农药、种子、化肥、地膜等虚假违法广告为整治重点,重点查看广告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真实合法,广告证明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对涉及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资产品的虚假违法广告加大打击力度,重点查处以包装、装璜和说明书上使用“高产冠军、最抗倒伏、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或“保证高产更稳定”、“绝对高效更安全”、“农业专家推荐”等绝对化用语及虚假宣传,打击坑农害农的广告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三是切实加强消费维权。高度重视有关农资广告的举报投诉,认真办理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广告案件,对于因为虚假宣传引发的农资纠纷,快速反应、迅速处理。

篇4:“三加”模式促进广告监管“三转变”

1 大数据的重要性

大数据是与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 一些发达国家的大数据产业已步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 广泛渗透到经济、 政治、 教育、 安全和社会管理等领域。 IBM热衷于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领域的收购, 先后收购了超过30 家大数据企业; 福特汽车公司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创新业务模式, 在硅谷创立实验室, 处理大量汽车相关数据; 英国最大的连锁超市特易购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并分析其客户行为信息数据, 总结特定顾客的消费习惯、 消费需求, 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促销计划, 为特易购提供更加高效的营销模式。 有研究报告指出: 大数据的使用将成为未来提高竞争力、 生产力、 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消费者盈余的关键要素。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 积极推动大数据的应用, 稳步推进大数据辅助决策, 加快了大数据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2 质量大数据的来源

质量是客观的固有属性满足使用者主观需求, 质量的治理就是要尽可能的满足这种主观需求。 质量数据是反映质量特性的数据, 包括反映固有特性的数据, 也包括反映满足需要程度的数据。 消费者是质量使用的主体, 消费者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质量的真实状况, 其评价构成质量大数据的核心来源。

3 质量大数据的技术优势

3.1 提升质监机构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

质量监管部门的存在就是要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质量诉求,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但过去政府部门是关门搞工作, 不能很好地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 原因就是相应的消费者信息量不大, 挖掘不够, 系统也不支持。大数据的使用能够对广大消费者的质量诉求进行统计、归纳, 就能很快知晓哪个企业、 哪个区域、 哪类产品质量问题较多, 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治、 管理, 这样监管就有针对性, 对消费者的服务就会更好。

3.2 优化质监机构对企业的质量管理

大数据使企业的信息不再隐于无形, 便于质量管理部门对企业信息进行综合挖掘, 实施分类监管。 大数据时代, 一个企业在社会上的各种数据, 如生产、 交易、信贷、 被处罚、 被抱怨、 被投诉等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将数据化, 通过对不同区域数据的收集、 挖掘, 就形成了一个企业的综合信息网, 这些信息就是企业的诚信档案。 通过对企业的质量诚信信息的分类挖掘, 就能对企业进行质量信用分级, 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实行远距离监管, 减少监管频次; 对质量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和频次。 通过分类监管能够有效提高监管效率, 减少监管成本。

3.3 增加风险预警功能

大数据能准确监测质量安全风险, 开展风险预警, 增强质量监管的前瞻性。 通过海量的市场商品数据的挖掘、 整理, 包括商场退货信息、 消费者投诉信息、 各地政府部门执法监管信息、 网络交流信息、 媒体传播信息和技术研究信息等, 就能找到一些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或潜在质量风险, 然后进行简单的技术检测验证, 政府质量管理部门就能提前了解风险、 化解风险, 防患于未然。

3.4 革新管理方式

通过大数据, 将颠覆质监机构传统的管理方式, 提高其管理的有效性。 过去, 质监机构内部的管理依赖于层级组织和严格的流程, 依赖信息的层层汇集, 依此制定正确的决策, 再按程序传递下去, 确保决策得到贯彻落实, 这是传统条件下的一种有用但低效的方式。 在大数据时代, 可以重构质监部门的管理方式, 通过实施远程数据传输、 监控, 对企业实行实时数据比对监管, 对新的监管数据及时录入, 从而进行远程在线指挥;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 大量的管理业务可依赖于既定的规则来自主决策, 不必要依靠庞大的组织和复杂的流程, 层层报告, 浪费时间; 对每个管理人员每天的工作行程、 任务进行数据化管理并定期统计分析, 管理人员的计划完成情况、 业务工作量、 管理对象、 工作绩效等就能一目了然, 目标绩效管理与年度评优不再是凭印象的投票, 而是用数据来说话。

4 大数据助推质检机构转型升级

随着全社会质量意识的不断增强, 人们对质检部门工作的关切度也越来越高。 新形势引领质检把握新机遇, 随着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的深入, 质检工作也将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新使命推动质检开创新局面, 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质检机构必须改革传统以抽检统计为核心的小数据监管方式, 转型为以大数据获取与分析为重点的发展模式。 通过整合资源, 优化布局结构, 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全面增强检验检测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

5 结束语

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 在于对安全潜在风险的监测, 并通过科学的预警, 防止区域性、 行业性和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的发生, 而不是被动的、 事后的质量安全事件的处理。 发挥消费者的主导作用, 将大数据与质监工作结合, 提高政府的质量风险监管能力, 构建质量发展大环境, 拓宽管理内容, 优化管理方式, 可有效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马建光, 姜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 2013 (2) .

[2]冯海超.透视美国大数据爆发全景[J].互联网周刊, 2013 (1) .

篇5:“三加”模式促进广告监管“三转变”

关键词 健康 模式 原则

从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健康促进”定义来看,不难得知健康促进活动含有鲜明的社会属性。所以,健康促进同生物医学在方法、目标以及认识论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别。再以此作为基础来探索健康促进评估所面临的由注重效果影响层次的生物医学评估模式向注重人们健康的过程评估模式转变。健康促进评估需要强调应该是系统以及具有权威理论依据支撑的原则,然后结合综合分析以解释健康促进评估的研究发现。

一、健康促进评估的概念

1986年1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健康促进大会上提出健康促进的定义:“健康促进死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加强人们提高对自身健康的掌控。”还有一则比此定义影响更为深远的便是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之时所提出的健康界定:“健康是生理、社会、精神处于良好状态,而不仅限于摆脱疾病和虚弱。我们从健康和健康促进的概念可以看出健康促进活动通常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其目的不单只在于在促使个体或群体能够脱离病痛,更主要的目的是要促进人们健康获取能力;

(二)健康促进是一个系统且持续的过程,单一的活动不能构成健康促进,此过程是由一系列动态活动有机组成;

(三)在多个方向的文化熏陶下,使人们对论理、社区、权力方面的问题有着各自的理解,进而促使人们对健康促进这一概念有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理解。

关于评估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对事件的意义进行判断”。此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确立判断的标准;二则获取相关信息并计算出要达到多大程度方能够符合该标准。从狭义上来讲,不同领域则对评估有着各自的理解。美国家庭健康国际组织(Family Health International)认为评估是对健康促进活动所获效果的判断,并且将健康促进过程的测量定义为督导。然而大部分专家则以为评估应是对一系列健康促进活动整个干预周期的测评。EWLES又认为:“评估是一个过程,它用以测量达到标准的程度,以及如何达到的。这意味着审视健康促进的各项活动,思考哪些是好的,哪些不足,如何提高。”

二、健康促进评估所面临的模式转变

(一)模式的转变方式

在明确了健康促进以及评估的概念后,接下来还要了解健康促进评估面临的模式转变。从库恩的观点看来,模式转变具体是指问题观察的维度有了改变,进而促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新的世界和新的思考。在此,健康促进评估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健康问题上。要脱离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评价模式,然后从健康促进的特点、目的出发来探索更为适宜的评估模式。ANTONOSKY中明确指出:“人们一生都生活在安逸和痛苦之间,特别是在充满风险的现代社会,人们不断在积极调动资源,在安逸与痛苦之间寻求着平衡点。”由此看来,重视人们调动资源的过程和获取健康的能力是评估健康促进的关键部分,而不是将重点摆在体现效果和影响层次的生物学指标上,如流行率和发病率等。要从多方面视觉、学科、利益上来思考健康干预活动中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二)健康促进评估所面临的多元性

PERKINS等人强调:“在对健康促进活动进行评估的实践中,人们往往会面对诸多矛盾。”健康促进反复强调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知道如何获取健康,这样一来还直接影响到了政策、媒体等一系列社会环境。由此看来,健康促进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进一步广泛、成为社会上的一个动态也是大势所趋。其一,在动态交错的过程中想要呈现明显的因果关系是比较困难的;其二,实施者、媒体、政府、社区、资助方等利益相关者在健康促进的动态过程中阐述了各自对此问题的理解。这样一来便体现了健康促进活动的强烈构建性,加强了评估“客观性”的挑战。

三、健康促进评估的两个原则

健康促进评估的两个原则应与健康促进模式转变相互配合,包括系统实施原则和理论支持原则。

(一)系统实施原则

在评估过程中由开始到结束一直坚持惯有的框架即为系统实施原则。健康促进评估过程中总会碰到一系列决策上的问题,譬如,评估的具体目的是什么?评估者是谁?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然而此类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评估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评估结果的获取。在防止艾滋病领域,联合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不断强调“三维一体”,并建议每个国家建立一套行动框架、一个强大的协调机构、一套国家级的评估框架,其原因在于许多国家在健康促进评估上存在因缺乏系统设计和实施力度而造成指标不统一,无法详细参考对照的现象。所以,系统实施原则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原则,应该将各方面因素都考虑进来。如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将连贯的指标体系连贯起来以促进系统框架的形成并将实施落到实处。

(二)理论支持原则

健康促进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当制定一套明确的理论来作为指导,并且要使理论对评估活动有着实际上的意义。理论支持作为收集评估证据的指明灯,还能强有力的支持干预过程的解释与效果间的联系。

在此通过欧洲健康促进指标模型(EUHPID)为例来进行说明。EUHPID模型有两个维度,其一是重视与个人或社会见的互动,其原因在于要将个体层次的健康行为充分体现出来,此种行为并不完全体现于主观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区与社会的环境;其二,从致病方面来看要避免致病风险,从健康方面来看要鼓励人们有效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如技术、文化、政策等。所以在EUHPID模型指导下的评估活动要加强对个人态度、行为、知识等指标的收集与整合,然后将之同个人或社会的环境结合起来以激发现有资源的测量,最终达到促进人们健康的目的。于是在众多的健康促进评估活动中要加强与学科的合作,如流行病学监测、行为监测、访谈、参与式观察等,增加信息收集来源,促进健康促进评估过程与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健康促进与评估首先应从其含义出发,然后从认识论的出发点的角度分析它同生物医学之间的区别,从而清晰认识到健康促进的障碍同难点。根据健康促进评估原则,结合理论指导框架实现健康促进评估,并将传统的生物医学评估模式向现行以提高人们健康获取能力为目标的健康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NAIDOO J. WILLS J. Health Promotion: Foundations for Practice[M]. 2nded. Edinburgh: BailliLbre Tindall.2000:45-47.

[2].BAUER G, DAVIES JK, PELIKAN J. The EUHPID health deve-merit model for the dassifieatlon of public health indicators[J].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006.2l(2):153-160.

[3].劉谦.健康促进评估的模式转变和两个原则[J].中国医科大学.2008(6).

[4].李贤华,徐丽华,健康促进模式(2002版)及其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4).

篇6:浅谈如何促进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

1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现代医学向纵、深发展,精尖科学技术在医学检查方面的应用 越来越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医学实验室检查技术必须同临床诊断治疗密切 结合,传统的医学检验只重视试验技术已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于是,有关人士提出了检 验医学一词,也就是强调了实验室检验技术如何更大地发挥对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参考和 引导作用。林发全、李山指出,在检验医学教学中应开展检验与临床沟通的专题教学。丛玉 隆、朱士俊指出,跨入21世纪,检验医学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如 不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就难以改变其现状。

2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紧迫性

由于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使得不少从事临床医学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不看重自身的经济 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医治不利,从而让患者辗转求医问药,最终不但浪费有限的医疗资 源,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而且使社会贫富不均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当今,政府 正着眼于医药费用的制度改革,如在广大的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在城市实行大病统筹等,目 的在于让经济生活水平较低的人群不会因病更穷,这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可行性

实现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切实可行的。因为这并不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而是需 要从教育和医学实践管理入手,从而实现机制的转变,建立起现代检验医学教育及实践的模 式,最终实现检验医学同临床疾病诊治的最佳结合。

目前,医疗单位在检验方面的投入较大,实验室引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的新项目 同本单位临床医学相比较是超前的,许多高新技术和成果没有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得以充分应 用,这需要检验与临床的距离不断缩小、靠近。所以,需求的是有一种运行机制,只要主要 权力部门重视此问题,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不难实现的。

4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设想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医学检验已经演变为检验医 学,而检验医学的发展又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的效率。因此,临床医学与检验 医学的关系是医学科学实践中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为更好地实现医学科学发展观,应实 现以下转变。

4.1 高、中等医学院校教学规划的转变

4.1.1 医学院校教材内容应当加强临床医学各科理论知识同医学实验室检 查技术的结合,增加实验室检查技术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将来要面向临床的医学生。医学实 验室检查技术的学生要增加临床各科知识学习的教学内容。4.1.2 开设有关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如有人建议改革检验医学学士学位 教学计划,开展临床与实验室对话,加强检验同临床的沟通,帮助学生发展及解决问题、人 际关系和检验结果评价的能力等。

4.1.3 引入富有临床经验、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医务工作者担任相关学科 的教学任务。

4.1.4 高等医学院校要设立医学教育后教育,其学位要高于过去的最高学 位,也就是适应临床疾病诊治的复合型医学高级技术人才教育战略。

4.2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 检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主要从检验医学技师(士 )、检验医学医生(士)、检验医学继续教育3个系列入手。

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得以实现,检查结果就能更好地同临床疾病的诊治相结合,并能充 分发挥对临床的参考和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财、物等医疗资源浪费,让患者从根 本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5 参考文献

[1]林发全,李山.从现状看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在检验医学教学中的必要性[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6,21(1):66

[2]丛玉隆,朱士俊.检验医学面临的挑战与学科建设和管理[J].中华检验医 学杂志,2002,25(2):116

篇7:“三加”模式促进广告监管“三转变”

动物福利起源于欧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畜牧业大规模、工厂化发展过程中,欧盟各成员国为治理环境污染,保证公共卫生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在动物行为、需求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理念、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目前欧盟主要成员国已形成了先进、成熟的高福利生产模式,既能满足农场动物的基本行为需求,又适合集约化生产,保证了其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猪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动物福利问题不断显现,直接危害到生态环境、食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学习欧洲动物福利理念,借鉴欧洲产业发展经验,避免欧洲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后曾经出现的问题,对促进我国猪肉生产模式转变,保证我国猪肉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市场稳定和上市肉品的质量安全,构建“人、动物、自然”的和谐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作为我国政府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双边财政合作可以为我国利用欧洲动物福利技术,促进畜牧业生产模式转变发挥引导作用。2013年初以来,在财政部金融司指导下,中意发展合作项目办公室会同中国兽医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安华动物产品安全研究所等机构,对我国和欧洲,特别是意大利猪肉产业发展及动物福利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比较,并提出了初步建议,为国内提供借鉴。

一、欧洲农场动物福利发展简况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针对猪肉产业普遍存在的生产效率偏低、生产规模偏小、设备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欧洲主要的猪肉生产国通过不断的政策激励、行业重组和技术研发,大力推进规模化、工业化和标准化,逐步形成了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但由于片面追求生产效率,过度强调工业化生产手段,忽视对生猪自身行为和需求的研究,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出现了环境恶化、养殖效率下降、疫病传染爆发、猪肉中有害物质无法控制等严重问题。

1965年,英国农业渔业食品部设立了Brambell委员会,对集约化生产体系中的畜禽福利问题进行调查,并随后公布了相关报告,首次提出了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对动物行为的过度干预,给畜牧业生产、动物源食品安全以及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为此,欧洲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大量经费,对生猪生理和行为需要、饲养方式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动物福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欧盟及各成员国陆续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其主要目标,是为了减轻动物痛苦,提高动物健康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经营损失和对环境的损害。

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目前欧盟主要成员国已形成了先进、成熟的猪肉生产模式,既能满足生猪的基本行为需求,又适合集约化生产,保证了其猪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欧洲猪肉产业的主要福利措施

在猪、牛、羊等农场动物的福利保护方面,欧盟起步最早,内容也最为具体和全面。欧洲猪肉产业的福利要求和措施,基本涵盖了生猪饲养、运输和屠宰的整个产业链。

(一)养殖

养殖环节的动物福利要求主要集中在降低饲养密度,为公母猪和仔猪提供适合其生理习性的丰富的环境,禁止限位栏的使用,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饮水等。其目的是减少周围环境、设备设施及人员操作等导致的应激,提高猪只的自身健康,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药物残留及药物投放造成的污染。

(二)运输

运输过程中的主要福利问题包括热应激和冷应激、脱水、过度拥挤、因地板湿滑造成的摔倒、装卸车时造成的伤害和恐惧等。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式包括限制运输距离和时间、改进运载工具、培训操作人员等。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一是减少动物痛苦,二是避免因挤伤、摔伤、打斗造成肉品品质缺陷,三是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从而减少经营者的损失。

(三)屠宰

屠宰环节的动物福利问题主要集中在卸载、驱赶、待宰、击晕、刺杀等环节。欧盟指令(93/119/EC)适用于饲养动物的运输、驱赶、待宰、击昏和刺杀处死过程。在该指令的基础上,各成员国又制定了本国的相关法规,对欧盟指令的内容进行必要性补充,特别强调了对待宰区域和致昏点的员工进行特殊训练的必要性。其目的主要是尽量减轻因痛苦造成的应激对肉品品质的影响,更有效地保证肉品安全。

三、动物福利对猪肉生产的积极作用

欧洲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动物福利在改善肉品质量、保证肉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益、促进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改善肉品质量

长期试验证实,动物福利和肉品质量存在密切关系。差的福利状况会使动物产生应激,最终导致肉品质量缺陷,尤其是白肌(PSE)肉和黑干(DFD)肉。此外,运输或屠宰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会造成猪只身体损伤和淤血,而淤血肉不但不适于食用,且容易滋生细菌,导致肉品腐败。

提高动物福利待遇,减少对动物身体的伤害,可大大减少应激,尽可能避免出现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改善肉品质量。

(二)保证肉品安全

欧洲经验证明,改善养殖环境和处置方式,可以提高动物自身免疫能力,预防传染病、群发病,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控制药物残留,从根本上保证肉品安全。

(三)提高生产效益

欧洲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提高动物福利标准,从总体上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根据欧盟科学兽医委员会(SVC)对荷兰猪场的一项测算,虽然在实施动物福利措施后,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但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收益。一是仔猪死亡率明显下降,二是劳动力收入明显增加,三是猪只生长速度加快。此外,饲养、运输及屠宰过程中福利待遇的改善,使PSE肉、DFD肉及胴体损伤几率明显降低,肉品质量大大提高,从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加了企业效益。

nlc202309031855

(四)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畜禽粪便、牧场的污水和臭气已成为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畜禽粪便的污染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量相当,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量占工业与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畜禽养殖环节所产生的污物和污水,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采取动物福利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发酵床系统以木屑或谷壳为基础,其产生的固体粪便污染小,灰尘和氨气可降低50%,硫化氢和其他恶臭气体也有所减少。粪污经过木屑或稻壳发酵后,可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低密度的饲养方式,也可减少废气和粪污排放。

四、我国猪肉产业与欧洲的差异

近年来,我国猪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我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饲养量的49%,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7%,是世界第一的猪肉生产大国。但是,我国生猪养殖长期以来一直徘徊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经营模式上,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养猪场布局存在一定问题,养殖从业者素质不高并且养殖技术薄弱,缺乏质量安全控制意识,造成生猪疫病危害难以有效控制。同时,屠宰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多是半机械化或手工操作,工艺技术落后,动物福利意识淡薄。以上这些涉及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的问题,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直接危及公共卫生与人类健康,也制约了我国猪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产业结构

猪肉产业结构主要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封闭式结构是指,猪肉生产、销售过程中,养殖(包括饲料加工、疫病防控)、运输、屠宰、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整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相关企业通过自营、联营参股、契约加盟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封闭式结构的最大特征是以销定产,即猪肉生产的数量和品种由市场需求确定,需要多少生产多少,需要什么类型的产品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下游企业拉着上游企业走。相反,开放式结构是指养殖或屠宰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进行生产和销售,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其最大特征是以产定销,生产多少销售多少,生产什么销售什么,上游企业推着下游企业走。

封闭式结构形成的产业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企业相互的利益关系直接、紧密,上下游之间通过最终产品实现充分、合理的利益分配。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准确可控的质量追溯系统,确保产品质量责任层层落实,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同时,由于合理的利益分配带来的激励,系统内各企业一方面可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和管理机能,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欧洲发达国家的猪肉产业基本以封闭式结构为主。如丹麦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进行封闭式生产,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6%;意大利采用封闭式结构的猪肉生产企业超过全国总量的70%;荷、德、英、法等国也普遍采用封闭式的生产结构。

开放式结构下,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都增加了中间环节,如饲料贩子、兽药贩子、猪贩子和肉贩子等,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不稳定,原料来源和产品去向不固定,上下游之间基本无共同利益关系,同业间恶性竞争,行业内无法建立可靠的质量控制体系,产品质量失控,相关责任无法落实,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同时,开放式机构会造成市场价格、供应量的大幅波动,增加政府管理成本,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猪肉产业仍以开放式结构为主。以屠宰行业为例,雨润、双汇等年屠宰量超过2000万头的龙头企业,自己养殖的生猪比例不到其屠宰总量的5%,其余大多通过中间商收购。而养殖企业中,超过90%的企业饲养的生猪没有固定的销售对象,大多通过中间商(即猪贩子)收购并转卖给屠宰企业,价格随行就市,流向无法查证,质量更无法控制。

(二)产业规模

1.养殖

欧盟能繁母猪存栏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除波兰外,能繁母猪存栏量大于100头的企业基本占主导地位, 20头以下小猪场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一般低于总量的10%。在荷兰、丹麦、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家,100头以上猪场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甚至超过全国总量的80-90%(详见表一)。

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从能繁母猪的数量上看,存栏母猪小于20头的猪场比例超过70%,总体上仍是小规模生产占主导地位。

2.屠宰

欧洲生猪屠宰加工行业的集中度和生产效率高,设备设施先进,工艺技术成熟,产品差异化明显,加工产品的比例可高达70%以上。以丹麦为例,科王公司是全欧洲最大的屠宰联合体,拥有13家屠宰厂、熏肉加工厂和6家熟食加工厂,年屠宰猪1600万头以上,占丹麦出栏肉猪的75%-80%,年营业额达到26.5亿美元。

根据商务部有关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有14720家生猪屠宰企业。其中机械化屠宰厂3000余家,其余为半机械化或手工屠宰企业;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约2000家,注册肉类商标500余个。而在上述企业中,超过75%的企业从事的是代宰加工业务,超过80%的企业以白条肉作为主要产品进行销售。以上数据说明,我国生猪屠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设备设施落后、工艺技术水平偏低、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产品加工程度低。

(三)生产效率

1.养殖

欧洲发达国家采用集约化的生猪养殖方式,以高度发达的饲料营养、遗传育种、饲养管理及疫病控制为技术支撑,生猪养殖效率极高。丹、荷、法、意等国每头母猪年产断奶仔猪均在24头以上,每头母猪年提供上市肉猪超过20头(见表二),其中意大利更高达26.2头。

目前,我国母猪生产效率有关数据未纳入官方统计范围。根据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定点调查,每头母猪年产窝数平均为2窝,断奶仔猪数少于20头,上市商品猪少于18头,单头胴体重小于75公斤,每头母猪年产瘦肉重量低于1000公斤。从各方面相比,我国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存在明显差距。

上一篇:企业融资租赁需要提供哪些资料下一篇:小学语文教研组2012下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