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炷香引发的学生联想作文

2024-06-23

由一炷香引发的学生联想作文(精选3篇)

篇1:由一炷香引发的学生联想作文

在书斋里,我们见到了一盏古朴的莲台,上置一莲子薰香,香烟顺着莲叶,缓缓淌下,尽管它只是一枚香,但在此时,它的生命办也得到了升华和绽放。此时的书斋仿佛进入了一种仙境的氛围,偌大的一室间,只剩下这流淌的烟海。忽然,不知是哪个顽童,伸手拂了一下,一方小小的莲池的轻烟霎时飘散,消失于天地间。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这一条烟河,不也是时光的长河吗?一枚莲子也不正是红尘中匆匆走过的行人吗?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中,多少奇事轶闻,都如这丝丝流烟经过,这不是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吗?但这份美好不是一个人能品味的。当一个人迷糊着度过这真实的一生时,时光又如云雾,一去不复回了。

恍然间,这枚香已经燃完了。它的人生,也就这样度过了,对于这枚香来说,这一刻的时间便是一生。它没有体悟宇宙的沧桑;不有经历四季的更迭;更无时间去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鲜花的绽放下飘落,人生的相遇与别离,对它没有任何意义。但它就是真的是浑浑噩噩度过人生的吗?不,不是的。对于花来说,能否结果、能否被墨客记住并不重要,绽放就是它的意义;对于河来说,能否汇入大海、能否润泽生命并不重要,奔流就是它的意义;对于这枚香来说,短暂的一生中,能够燃烧,能够痛快地展示自己的于安静处见神奇的生命,这就是它的意义。而我们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或许,一个人的生命并不尊贵,并不传奇,并不顺风顺水,并不被世界铭记,但只要静静地行素于时间之中,不奢求时间的停留,不怨恨时光的匆匆,只是慢慢以自己的心愿,微笑着面对一生的风雨坎坷,面对幸福,最终无怨无悔地阖上双眼,这便是人生的意义。

作者:张淮诏

公众号:衡水正德国学堂

篇2:由一炷香引发的学生联想作文

点了莲花宝座上的那颗莲香后,一缕白烟袅袅升起,随即顺着莲花宝座的一角流到了下面的一片荷叶上。此情景,十分像几个小孩子追逐打闹,一会儿落这片荷叶上,一会儿又跳到了另一片荷叶上,其乐融融。虽然,这些孩子们很调皮,但是却闹中有静。有一丁点儿风他们就跑开了,与你玩捉迷藏。他们又像一条小溪从“山”上嘻笑打闹地跑了下来,周围也有一些烟,云雾缭绕的。如此美的意境,令我不禁联想起神仙们居住的地方,又为它添了一份神秘感。

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多么希望时光就停留在这里,来享受美好的片刻。可是时间无情地飞逝着,莲香也将要完成了它的“使命”。就像一个人的人生,是那么的短但又那么的美好,令人留恋万分。

我想我们应像这柱香一样,将自己的“使命”尽量做到完美,不给自己留下一丝的遗憾和后悔。让只有短暂一次的人生,更加辉煌……毕竟,人生没有回程票。

作者:王敬涵

篇3:由一炷香引发的学生联想作文

一、明确备学生的重要性

一般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后, 总会有学生答非所问或者胡乱搅和的现象产生, 有的时候甚至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出现教师的鼻子被学生牵着走的怪现象。学生的回答不能想老师所想, 好多老师在课后反思时总爱批评学生基础太差了, 或者说学生不守课堂纪律等。这样的反思好像有点问题吧, 请问出现这样的结果后教师你反思过自己吗?罪魁祸首到底是学生还是老师?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说过:教师教书如同医生开药方, 如果不管什么病, 医生都“拘执一方”, 结果可想而知, “鲜有不杀人者矣”。王守仁的话深刻地说明了教学要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备课时不充分了解学生又怎么能行呢?教师只有课前了解了班上学生的知识层次, 才能在备教材时设计难易程度不一样的问题让学生去回答, 而且让学生回答时还必须注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由什么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教学不仅不会出现上面的尴尬局面, 而且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 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所以, 我觉得备课时“备好学生”也是关键之处。

二、掌握“备学生”的立足点

那备课时到底如何“备学生”呢?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立足点来进行。首先, 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无论在学习成绩上, 还是在操行等第上都会存在差距, 但无论学生是什么层面, 教师都要努力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中,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平等的关爱, 他才会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至于了解学生, 包含了很多的内容, 要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 要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 等等, 而且既要了解班级的整体状况, 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只有了解全面了, 教师才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去预设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再拟订一些相应的教学措施,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 要“备”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大家一定听说过两千多年前孔子和弟子们一起游春的事情吧, 孔子让弟子自由游玩, 他们有的采花, 有的戏水, 尽情畅游在河畔, 玩够了, 才让弟子们坐下来笑谈自己的理想……这是所有学生神往的课堂、那么的真实、温暖, 老师与学生心和心接纳, 情与情碰撞, 学生获得了参与课堂的无形动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是学生中平等的一员,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民主、平等, 要充分交流, 教师不能霸权, 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 只有师生融洽了, 教学活动才得以精彩开展。第三, 教师要考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这是教师课前“备学生”的关键之处, 如果教材的内容学生不熟悉, 或者在学生的阅读经历以及生活经历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 那上课时学生平静如水就是正常现象了。比如说我开始提到的那位老师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 因为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铁路工程师, 学生根本就不感兴趣, 又因事情发生距今已有100多年, 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是那么的陌生, 课前教师没有对学生有所交代, 没有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所以上课时学生不敢交流, 也不能交流。如果课前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有所交代, 课上练习时就会轻松许多。

上一篇:休闲服装解说词下一篇:强党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