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

2024-06-24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通用8篇)

篇1: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茌平县实验幼儿园

董玉芳  区域活动的幼儿阶段很重要的学习方式  什么是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自由、自助、自选的活动。因此,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的

 区域活动从活动性质上分三个类型:学习型区域活动、游戏性区域、综合性区域

 特点:自由、自主、游戏、教育、实践、开放

篇2: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

名 称 “迷你”大头贴 区 别 美工区

价值取向:

1、学会运用多种美工技巧,大胆制作自己喜欢的大头贴。例如:剪、贴、画、拼凑等,喜欢设计活动。

2、与角色游戏“艺术倩影屋”成为合作单位,能把自己的作品销售到合作单位,并大胆介绍自己作品的优点之处。

3、能自觉爱护操作材料,工作完后会井井有条的收拾物品。

材料设计:

1、各色不同形状的小块卡纸:三角形、圆形、方形、心形、椭圆形等等。

2、操作工具:剪刀、双面胶带、透明胶带、浆糊等。

3、操作材料:彩色吸管、水彩笔、即时贴、毛茛、各类贴纸等。

玩法提示:

首先引导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色纸和操作材料,运用工具进行剪、贴等装饰,制作迷你大头贴。例如:在一张心形卡纸上,利用剪短的彩色吸管,有规律地张贴在卡纸周围,再用彩色笔在卡纸四周绘画出装饰边框的各类线条或花纹,一张大头贴就完成了。完成后鼓励孩子把大头贴销售到“艺术倩影屋”去,为爱美的顾客们带来新的游戏内容。

指导要点:

1、组织孩子欣赏各种较简单的边框装饰案例,给孩子一个感性的认知经验。

2、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制作几张美丽的范例,投放到区域中。鼓励能力弱的孩子可以从模仿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3、在“销售”环节中,引导孩子大胆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表述,让自信的火花在同伴的认可中得到绽放。

篇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或“活动区活动”, 是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 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是让幼儿在活动区角中通过自主选择, 与材料和其他积极互动, 在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一类教育活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区域活动的主要理论支持。而学前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 他们通过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游戏学习无疑是很有效的途径。

二区域活动合理的设计

1. 有计划的区域活动设计

目前, 很多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开展没有足够的重视, 许多幼儿园里区域活动只充当幼儿园的一部分游戏设施, 而不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 而是单纯让幼儿游戏的“小型游乐园”, 虽为区域活动, 实际上却是幼儿自由游戏的地方。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 并不考虑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这些情况使区域活动真正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发挥, 失去了区域活动的意义。我们应正确认识重视区域活动, 让幼儿不仅仅在“小型游乐园”中玩, 而是在“小型幼儿园”中学习。这样就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区域活动计划, 才能让区域活动不失去它真正的意义。

2. 区域活动与其他活动相结合

区域活动展现了顺应幼儿自然发展方面的突出功能, 但同时也体现了将幼儿发展成社会所需的样子的局限性, 由于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经验为基础而展开的活动, 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幼儿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效率。这正是许多幼儿园走进的误区, 即区域活动过于独立性。应将区域活动与其他主题活动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区域活动往往是幼儿自发的, 根据自己的兴趣, 主动进行的活动。若在区域活动中大多数幼儿对某一活动感兴趣, 教师就可以考虑将这一活动形成运用到全班幼儿参与的主题活动。同时, 区域活动还可以作为主题活动的延续而持续地发挥其重要的功能。作为其他主题活动的延伸活动, 可以更好地巩固其他主题活动, 活动因为良好的传授会引发幼儿强烈的学习与模仿兴趣, 从而延伸到区角继续进行感受和分享, 进行有经验的交流, 这有助于幼儿的进一步巩固、自主学习、探索与发现。

三区域活动恰当的实施

1. 区域活动材料充足的投放

实际上, 在许多幼儿园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根本没有区角, 有的也很简陋, 幼儿园里的教师经常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成品的活动材料, 既浪费资源, 使用率又低。对此, 可利用自然物品和废旧物品这样会比成品活动材料更具有探究性、可操作性, 还会节省资源, 更环保。活动区域的材料决不能长期毫无变化, 只有短期、定期进行更换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并不使幼儿渐渐失去游戏的兴趣, 材料的投放还应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层次性, 满足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需要。

2. 教师正确的指导

一些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只是表面, 并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 只是让幼儿按老师规定的方法去“玩”, 虽有指导单并不明显。

要做到有用的指导就需清楚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活动的地方, 即教师可以很好地观察到幼儿不同的个体差异, 了解其个体水平。指导能力较强的幼儿时, 不要过于具体, 进行间接指导, 给他们自己充分发挥的机会, 而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 在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通过言语提示;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 则采用示范法或直接给予帮助。幼儿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幼儿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其次, 也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及每个幼儿的特长, 有效地引导幼儿学习与他人合作和共同活动, 让能力较弱的幼儿在能力较强的幼儿的帮助和带动下进行活动, 达到提高和进步。

儿童是用更多种“语言”来表达、表现的, 这也许是儿童的天性。一百种语言与一种语言, 反映了幼儿的主体性, 他们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等待成人去理解、尊重。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尊重幼儿的特点, 通过区域活动合理的设计从而进行恰当的实施去发展幼儿的能力, 让幼儿在一个真正“有准备的环境”中学习, 并通过语言点拨、通过行动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指导。让幼儿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去学习、去适应世界, 不断提升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03

[2]张晓琳、赵春梅、杨东玲.浅论幼儿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互动[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

篇4: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实施

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园常见的组织课程形式,指教育者依据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类型和活动材料,将活动室空间分为不同区域,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感兴趣的区域中通过与同伴、材料以及环境的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它与集中教育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相互补充的。那么,怎样才能开展好区域活动呢?要说的话题会很多,今天我只是从区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两个方面来谈。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设计

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价值使其与差异性教学的先进理念相融合,将会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极为有利。

1.科学设置区域活动的内容

对于区域活动的内容设计类型要丰富,通过设置多种区域来全面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可以分为语言教学、数学教学、感官教育、艺术教育、日常生活练习等。以动静交替作为区域活动的组织原则,可以设置语言区、数学区、感官区、音乐区、美工区、生活练习区、角色游戏区、科学区、建构区等。根据幼儿需要,采用活动区域分时段轮流开放、一区多用的方法来提高其使用效率,避免相互干扰。

2.环境设计要考虑到安全性、秩序性和互动性

对于环境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安全性,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使得在设计环境时必须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例如,教具的大小与重量要适合幼儿、放置要稳固、高度要方便幼儿、避免使用尖锐的物品等;其次要考虑到环境设计的秩序性,因为学龄前儿童对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可以采用树立标志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例如,将材料的颜色与标记颜色一致的顺序摆放、放置玩具的物品框与柜子要对应等。另外,要通过环境的暗示性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间接指引。例如,在分区柜上贴上标志,使儿童了解进入区域的人数。也可以在活动室的地面上贴上线性标志,让儿童自由围坐起来观察老师的示范。通过环境的秩序来引导幼儿逐渐学会自我管理;最后在设计环境时要体现互动性,在活动室为儿童提供互动机会来营造社会交际情境,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忍耐精神与尊重别人的品质。

3.材料投放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指导性

对于材料的投放首先要有针对性,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应幼儿认知、学习的发展规律,加强引导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例如,对于自我服务能力差的小班幼儿,我们可以投放一些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材料,比如,叠毛巾,用投放区角的真实炊具做炒菜姿势等。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操作,对其自我服务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养成有序、独立、专心的良好习惯。由于四至五岁的幼儿正处于阅读敏感期,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图书、文字游戏图、诗歌故事三步卡,从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其次,由于幼儿阶段孩子的需求不同,故需要制作并收集多种材料,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幼儿的大脑;最后要使材料的投放具有指引性,帮助幼儿自我纠正、自我学习,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对于“小猴子上树吃桃子”的活动引导,可以在墙上固定一棵大树的图形,用可以活动的桃子粘在树上,让孩子们拿着小猴子的模具从树下往上爬去摘桃子。活动中,他们就会了解到猴子是可以去树上的,并且是喜欢吃桃子。

二、实施区域活动设计的指导策略

1.营造充满关爱环境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既是环境的管理者,又是幼儿的监护者,在活动室中需要为幼儿提供多种适合其发展的材料,而且也有责任为其营造一种充满关怀与爱、自由的精神环境。在区域活动中要注重活动规则的制定,通过设立标志使幼儿明确区域活动规划,注重习惯的培养。例如,在进入活动区域前给每个活动区域设置标志,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标志性的牌子,让幼儿找到与自己牌子标志相对应的区域进入,这样不仅不会使区域混乱,还能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幼儿在活动时按照规则办事,不会发生冲突而致使场面无法控制。做得好的就对其进行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做得不好的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教育其正确活动。在管理区域活动时,教师的语言要轻声细语,衣着要大方得体,行动要自然友善,举止要文雅优美,从而赢得幼儿的尊敬与爱戴,使幼儿心情愉快地参加活动。

2.认真观察学生,适时帮助其专注活动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善于观察评估幼儿所进行的活动,并及时给予支持。在其活动前期,由于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此时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试探性地了解幼儿的兴趣并评估活动内容是否适合幼儿,从而决定自己是邀请幼儿参与其他活动还是与自己为其选择的材料进行互动,帮助其正确选择材料。例如,三至四岁的儿童适合开发语言能力,此时应为其选择有声读物,让其与有声读物进行互动,从而培养其语言能力。此时也可以为其选择能够发出各种声音的玩具动物,锻炼其识别大自然动物的叫声,开发其艺术能力。

3.介入和隐退有序,鼓励幼儿自主发展

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适宜。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得由教师决定。只有当幼儿由于其本能与经验不足,导致无法继续活动的时候,才需要教师给予一定支持。当孩子在刚开始还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时,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帮助其找到适合发展的材料。当孩子在很顺利、很专注地进行某项活动时,教师应适时隐退,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打扰而中断幼儿的思维,影响其活动进程。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将自由还给幼儿,让其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专注其中,从而获得愉悦、自主的发展。教师只需随时听候幼儿召唤,为延伸活动预备环境并管理区域活动的秩序。可以通过点头、嘟嘴、眼神、手势等无声语言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尽可能多地使区域内儿童专注其活动。如,在美工活动区中,刚开始请孩子练习编辫子,能力较强的孩子编了几次就掌握了,觉得活动太简单了,孩子不感兴趣了,于是老师让幼儿在编好的辫子上做文章,有的幼儿就用编好的辫子练习粘贴杯垫,有的孩子把辫子做成门帘,还有的孩子尝试盘贴成花朵的形状或其他好看的图案,这就加强了操作的难度。尝试中孩子们互相模仿学习、互相讨论,这样一直调动着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通过自己发现、探索、讨论、总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如果老师只限制他们固定用一种方法,则幼儿的情绪和活动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可见,给幼儿一些自主和权利,对孩子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其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环境设计的安全性、秩序性和互动性,材料投放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指导性设计方案对于开发儿童智力非常重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提高个人素养,营造有准备环境、认真观察学生并适时帮助其专注活动、介入和隐退有序以鼓励幼儿自主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海燕.优化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三步曲[J].基础教育研究,2009,8(1):13-14.

[2]廖晓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0,4(2):70-72.

[3]梁海云.自主、规范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之设计与实施[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1):71-73.

[4]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篇5: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

提到区域活动,在我们的老师中间可能有人把它作为集中教育活动的一种补充或者把它看作集中教育活动后幼儿的放松游戏,这两种看法都是有偏颇的。区域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它与集中教育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相互补充的。

那怎样才能开展好区域活动呢?要说的话题会很多,今天我只是从区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两个方面来谈。

一、区域活动的设计、准备

我这里要说的区域活动的设计,设计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活动,而是活动的材料、环境。

在幼儿园每个班都会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身心特点、发展需要及本班活动主题等开设若干活动区,活动区设置好以后,接下来教师就要创设活动区的环境了。那么怎样才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呢?

1、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1)突出特色。

要根据各个区域进行有特色的布置。一般来说,各活动区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材料。语言区通常投放一些图书、头饰、手偶等资料,张贴一些有趣的图画和一些幼儿仿编的儿歌,同时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纸,铅笔等习作物品。美工区投放的东西除一些常规的幼儿练习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纸、彩色笔、油画棒等,还可以再投放一些简单手工作品的示范图,在美工区最重要的是要设置一面幼儿作品的展示墙或一块展示台,可以让幼儿粘贴、摆放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在科学区通常提供一些幼儿操作材料,操作材料与主题相关。在音乐区、表演区投放一些简单或自制的乐器、头饰、自制服装等。当然各个活动区环境的创设还要考虑不同班级、不同时期的主题,根据每班主题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做相应的调整。

(2)引发学习兴趣。

在创设区域时,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儿童只有在新颖的创造性活动中才能体会到在其他任何活动中无法体会到的快乐。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物设置悬念,例如:美丽的春天到了,在自然角中饲养了一些小蝌蚪,孩子们围着小蝌蚪看呀、说呀充满好奇:小蝌蚪的眼睛长在哪里?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小蝌蚪变成小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教师利用这些悬念激起幼儿渴求知识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每天进行观察,从而让幼儿对小蝌蚪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展开思维的翅膀,去主动探究有关小青蛙的知识。

(3)让幼儿与环境互动。

互动的前提是幼儿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看懂、读懂环境。“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隐型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指示牌”的意思,往往这种解释是一种曲解,造成活动预定目标的偏离。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班的教师

布置了一个小剧场的活动区,两边有积木搭成的台阶,中间是舞台,上面摆有各种表演道具,可是活动时孩子们却跟着背景音乐反复地走台阶,根本没有理会旁边放置的各种表演道具。后来另一位老师把“台阶”撤掉,其他老师坐在“舞台”前的椅子上,安静等待,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拿起来“道具”,随着音乐跳起舞。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言语上的指导,造成幼儿前后行为的不同,实际上是环境在起作用。先前的环境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设的,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因为成人去过剧场,知道要通过舞台两侧的台阶才能上舞台,但这点恰是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中缺乏的,在他们的经验中,“台阶”就是意味着“上楼”、“下楼”,所以才会造成最初幼儿反复走台阶的现象。当后来把“台阶”撤掉后,教室的空地符合了幼儿对“舞台”的认识,才使幼儿的活动得以朝着预设目标进行。因此我们创设区域环境首先应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要让环境能与幼儿对话,这样幼儿才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原有经验。

2、活动材料的准备和投放。

这方面的内容专家学者们都进行了很多探讨,大家对此已经有不少了解,我只是把一些观点和我自己的一些理解综合了一下。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我们怎样投放材料,有哪些可遵循的原则呢?

(1)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原则

① 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 ② 材料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③ 材料的目标性和探究性

④ 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

⑤ 材料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安全性: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艺术性:注意操作材料的造型美观、色彩搭配漂亮和便于操作,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针对性和计划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同样是建构区,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而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则要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社会性区域在设置上也应注意针对性,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超市购物可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可设在中大班,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引导幼儿开展系列的活动,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的服务设施是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便于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可设在大班,让幼儿在充分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展。

目标性:以每班当前主题活动中孩子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并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为达到多项目标服务。孩子的发展目标与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入区域。如结合《欢欢喜喜迎新年》的主题活动,围绕“让幼儿感受新年的节日气氛,体

验过年的忙碌、热闹,参与新年的准备活动”这一活动目标,在社会性活动区域——超市里,为幼儿提供大量红色包装纸、纸卡和各种礼盒等,让幼儿通过在超市里的加工、分类、采购和互赠等活动,从而达到落实活动目标,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探究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架飞机模型,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扇窗几个轮子,有些什么不同,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飞机模型中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飞机,就是一种探索活动。因此,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应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

层次性:一方面从材料的加工程度来讲,可为同一个活动区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另一方面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动态性: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材料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各年龄段及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丰富性:主要包括形式多样、功能多样、品种多样。

形式多样:就是材料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比如在美工区投放不同形式的材料可以开展多种美工活动。除常见的画彩笔画、蜡笔画、折纸、贴画等,还可以进行彩绘、泥塑、剪纸等活动。

功能多样:实际就是一物多玩,我们要在挖掘材料的功能上多下功夫。

品种多样:就是种类要多。比如小班“生活区”,孩子们学习系扣子,活动区为孩子准备了钮扣、粘扣、子母扣、拉锁等,通过练习使幼儿掌握了系扣子的生活技能。

一提到“丰富”可能不少老师会发愁:去哪儿找那么多材料?其实我们可以挖掘并利用一些本土的自然资源和废旧物品来开展区域活动。沿海地区有各类贝壳、虾蟹壳,农村有芦苇、麦秸、玉米皮、泥土、沙子等都是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废旧材料就更多了,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一切可为我所用,如卫生纸筒,可能会是小电筒、擀面杖或卷发筒,还可能是漂亮娃娃或望远镜的制作原材料。

趣味性: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过难或过于简单的材料投放,都不利于幼儿活动兴趣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一定要明确教育对象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如在小班的“生活区”,让孩子学习“喂食”,如果仅让孩子把不同的“食物”从一个碗中夹到另一个碗中,他们就会觉得单调乏味,从而失去练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做出多种动物的头像,并提供给孩子不同的喂食工具,这样,孩子就可以饶有兴趣地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工具给小动物喂食,他们一边喂,一边还会跟小动物交谈呢。另外,对于孩子在美工区制作的头饰、纸偶、花边等,我们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投放到表演区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自由表演,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2)材料投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丰富的材料≠越多越好

活动区材料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其实,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尽管能吸引幼儿投入活动,但也容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花了眼。

有价的材料≠越美越好

精美的材料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这一点无可非议。然而,我们更应注意材料有没有促进幼儿学习和探究的价值,绝不能仅看其外表。如果只是好看,幼儿拿着玩玩,厌之而后弃之,那么,再精美的玩具又有什么用呢?看起来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想像与创造的操作平台,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价值。

推广的材料≠人人适宜

老师们在投放材料时,都十分注重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利用自己先前积累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并不一定长盛不衰、处处灵验、人人适宜,我们应将投放依据重点放在孩子身上,依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做出准确、科学的选择。

投放了材料≠解放教师 有些老师说:“孩子手中有玩的,打闹现象明显减少,我们也轻松多了。”投放材料后,教师真的可以袖手旁观了吗?大家都能给出否定的答案。因为开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教师减少幼儿打闹,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这其实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质要求。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的指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主要环节,是区域活动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在这个环节里,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包办的多、幼儿主动的少;教师提供的成品多,幼儿动手制作的少;教师灌输的多,幼儿体现自主的少„„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观念,在区域活动中大胆冲破陈旧观念,放手让幼儿自由、自立、自主地活动。

1、让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活动,主动探索学习。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 与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幼儿可自由选择 “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自主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不光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习,可以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学习产生互动、与老师产生互动、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为让幼儿拥有真正的自主,我们要将权力下放给幼儿,让他们自主地决定、主动地探索学习,如在美工活动区中,刚开始请孩子练习编辫子,能力较强的孩子编了几次就掌握了,觉得活动太简单了,孩子不感兴趣了,于是老师让幼儿在编好的辫子上做文章,有的幼儿就用编好的辫子练习粘贴杯垫,有的孩子把辫子做成门帘,还有的孩子尝试盘贴成花朵的形状或其他好看的图案,这就加强了操作的难度。尝试中孩子们互相模仿学习、互相讨论,这样一直调动着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通过自己发现、探索、讨论、总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如果老师只限制他们固定用一种方法,则幼儿的情绪和活动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可见,给幼儿一些自主和权利,对孩子的发

展是多么的重要。

2、教师协助参与,促进幼儿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中间同幼儿游戏而忽视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要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

区角活动的指导中,教师的介入要适时适度。

适时指何时介入,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求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时要介入,如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或有放弃的迹象、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时等,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

适度是指介入到何种程度,适度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介入时的语言表达及行动支持要留有余地,善于等待,多给幼儿以鼓励、启发、挑战、暗示,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与探索。前面舞台的例子,教师看到幼儿一个劲儿走台阶并没有直接去告诉孩子怎么走、怎么表演,而是直接撤掉台阶,孩子们注意力就到了舞台上。

篇6: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些幼儿必须合作才能玩的游戏,使幼儿体会到合作游戏比一个人玩更有趣,几个人的智慧胜过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从而体验合作的快乐,萌发合作的兴趣和愿望。

如中班手工区游戏“乌龟爬”的合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作乌龟时,我们引导幼儿在画好的小乌龟下面粘两根吸管,并从吸管中穿线:我们有意识地投放较长或较细的吸管,这使幼儿在穿线时必须一个人在管子一头将线穿进去,另一个人在管子另一头把线头拉出来,从而不得不与同伴合作。二是玩游戏时,两个幼儿必须合作拉动绳线(一张一合),才能使“小乌龟”爬起来。

二、规则约束,促进合作

教师经过观察发现,如果只提一些宽泛的要求,而不对幼儿的合作行为作出明确规定,幼儿的合作便会流于形式。如以“我和好朋友的画”为例,教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好朋友共同作画来促进幼儿分享绘画经验,提高绘画能力。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发现由于没有提出明确的合作要求,制订合作规则,孩子们或各自为政,或由能力强的幼儿全权包办,幼教之友《在区域活动中学习合作》。于是师幼经过协商制订了以下规则:

①两个好朋友共同商议,确定主题,每个幼儿至少要表现一点以上的想法,保证那些内向、能力弱的幼儿有表达、表现的机会。

②绘画内容由两人根据各自特长,分工来画。

③作品完成后,各组每个成员都要在全班幼儿面前表述合作的过程及经验,促使每个幼儿都有一种强烈的任务意识,自觉合作作画。

又如,在小班表演区的“手偶剧场”游戏中,经常可见一个幼儿抱着好几个手偶漫无目的地玩耍。他们感兴趣的是手偶而不是表演,更谈不上合作了。为此我通过以下规则进行干预,引导幼儿合作表演。

①每次游戏只选一个最喜欢的手偶,扮演一个喜欢的角色。

②找一个小动物手偶做自己手偶的好朋友。

③对好朋友说一句好听的话,与它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这些规则使幼儿在选择手偶时有了取舍,他们在教师精心布置的故事背景的提示下,自编角色间的对话,丰富表演情节,从原来的自娱自乐逐步走向合作表演。

三、情境暗示,推动合作

幼儿的合作行为易受一定情境的暗示和推动。如,在手偶表演区,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投放几个手偶或头饰,幼儿往往因表演素材和经验的.缺乏而茫茫然。如果教师以连环画的形式张贴角色形象,展示故事情节,或投放录音磁带作为参照对象,营造表演氛围,便能很好地推动幼儿的合作表演。又如,在“垒高王”(用建构材料垒成)的游戏中,每天都有幼儿进入这个区域和“垒高王”对擂,但他们发现凭一个人的力量已无法超越“垒高王”的高度,便自发地结对合作:一个人负责维护“地基”,一个人往上垒高,终于超越了“垒高王”的高度。

四、混龄交往,探索合作

为了使幼儿多层面地体验、探索人际交往和合作,我们每周开展一次全园混龄区域活动,扩大幼儿的交往面、合作面。如,手工活动“美丽的拖鞋”要求小、中、大班的三个幼儿为一组合作制作。刚开始,大多由中、大班幼儿合作制作,小班幼儿则站在边上观看,无所事事。教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哪些事可由小班幼儿来做,哪些事由中大班幼儿来做。后来,他们进行了分工,小班幼儿用印章画制作鞋面,中大班幼儿先合作搓纸绳,然后由大班幼儿将搓好的绳子粘贴在鞋底上,并将小班幼儿印好的鞋面粘贴在绳子上,装饰拖鞋。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担负着整个制作活动的一部分工作,既增强了年幼孩子的观察学习能力及模仿能力,也增强了年长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他们友好谦让,共同体验了合作的快乐。

篇7: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区创设背景

区域活动是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幼儿自由、自主、自选进行的活动,因而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我班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教育目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也在创设和指导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调整,获得了发展和提高。

在开展《神通广大美猴王》的主题开展过程中,以动画片《孙悟空大闹天宫》为切入点,带领幼儿走进《西游记》,为了使幼儿感受到《西游记》的独特魅力,发展幼儿表征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活动区域,如美工区、科学区、表演区、建构区、阅读区、益智区,让他们在有趣的游戏中,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专注愉悦。

二、活动区设置说明

本班结合主题教学目标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活动室空间、楼道空间设置了6个区域,活动室四周的墙壁布置了5个相对独立、动静分离的区域,并采用玩具橱、吊饰、纸箱等进行了隔断,充分利于公共区域走廊布置了相对声音稍大的角色表演区。区域设置做到在每个区域中做到常规与主题相结合,其中美工区体现常规区域与主题区域、特色区域相结合。6个区域中,投放了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常规材料,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采用星级标识,满足不同幼儿需求,星级越高,难度越大,星级越低,难度越小。园本课程特色花泥画制作、班级特色区域“太空泥”小制作,充分与主题相结合,用废旧纸盘制作西游记人物以及各种武器的花泥画作品,张贴在美工区主题墙上,既为幼儿制作西游记人物形象提供了范例,又体现了园本课程特色和班级特色区域,让园本特色课、班级特色区域与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机融合。

美工区:该区角提供卡纸、水彩笔、胶带等,让幼儿制作面具、邀请函、门票;利用大量的废旧材料创造性制作《孙悟空大闹天宫》中人物的服装、道具;为了激发幼儿对国画兴趣,环境创设中张贴国画作品,同时提供毛笔、墨汁、调色盘,让幼儿以国画形式画小猴,体验作画的快乐;结合农村幼儿园资源优势,投放玉米粒、玉米皮、黄泥等材料,制作《西游记》中人物形象以及各种道具。

科学区:本区角让幼儿通过探索小猴在斜坡上翻筋斗的现象,来探索重心移动使小猴翻滚的密密;提供手电筒、鞋盒自制幻灯机,了解光和影子关系;提供大量材料让幼儿探索,制作成《卡通孙悟空》《小鸟进笼》《陀螺》,来感知视觉暂留现象;为激发幼儿探究的需要,提供大量适合大班年龄特点材料如:小灯泡亮起来、磁性玩具等。表演区:孩子们喜欢模仿《西游记》故事中各种人物形象,为满足孩子表演需求,设置了该区角。提供的音响、话筒、西游记人物的面具,让幼儿自由舞蹈、游戏,提供打击乐器为音乐、儿歌配伴奏,;提供的故事挂图、道具等从材料,发展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建构区:在区角中投放了木质积木、雪花插塑以及各种辅助材料,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搭建花果山,能主动学习与同伴进行协商,分工合作,发展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并在搭建完后,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劳动成果。

图书区:设置本区角前,请幼儿共同收集《西游记》故事中的图书,供幼儿自由翻阅,让幼儿认识书中的角色,理解其内容。并积极与同伴交流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及故事主要内容。此外,提供水彩笔、白纸、订书机,让幼儿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表征创编的《西游记》故事,并制成小人书。

益智区:通过让幼儿玩《小猴子捉迷藏》游戏、《猴子摘桃》游戏,能熟练进行5以内数的分合,提高5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能力;愿意与他人合作,共同交流分享,体验与同伴共同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区名称:美工区(创意DIY)、科学区(好奇的小猴)、表演区(美猴王剧场)、建构区(搭搭乐)、阅读区(快乐书吧)、益智区(智慧屋)

四、活动区目标:

美工区:掌握用剪刀镂空的技能;能创造性地设计、制作邀请函、门票。

科学区:探索并发现重心移动使小猴翻滚的秘密;进一步了解光和影子形成的关系。

表演区:体验与同伴随音乐自由舞蹈的乐趣;能跟着音乐演唱歌曲并进行游戏,快速模仿他人的动作;能用打击乐器为儿歌配器,边演奏边朗诵儿歌。

建构区:尝试用立体建构的方式和同伴搭建天宫、花果山。阅读区:独立阅读《西游记》故事,能够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并佩戴指偶进行表演;自觉爱护图书。

益智区:加深5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提高加减运算的能力。

五、材料投放说明:

区域环境创设、活动材料投放围绕主题活动目标进行设计,成为孩子们的又一位“老师”,启发幼儿的思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做中学、玩中学、操作中学。我班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及本土资源,如挂历纸、酒盒、纸箱、玉米皮、玉米粒、黄泥等让幼儿操作、探究、实验。每个区域材料一般多于进区人数的2倍以上,另外,当幼儿都能熟练地操作且慢慢失去兴趣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更换材料,激发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每种材料投放进行分类,每一类采用文字标注,一类一筐的放置,摆放有序,便于幼儿取放。美工区:主题区域投放废旧挂历纸、纸盘、卡纸、铁丝、水彩笔、剪刀、松紧带等制作西游记人物面具、制作邀请函、门票;常规区域投放各种绘画纸、宣纸、毛笔、即时贴、彩色纸、折纸、彩泥、黄泥、白色瓷瓶、罐罐、农作物种子、玉米皮等制作各种美工作品。特色区域投放三合板、鸡蛋壳、纸盘、瓷瓶、彩泥、镊子、牙签等材料,制作彩泥作品。

科学区:主题区域投放胶囊做成的“小猴”、斜坡;自制幻灯机、《西游记》故事幻灯片。常规区域中投放u形、条形磁铁、磁性玩具、小灯泡、电池、电线、陀螺。

表演区:主题投放西游记人物头饰、服装、武器,录音机、音响、话筒、各种相关的音乐、假面舞会面具、打击乐器、小猴子毛绒玩具等;常规区域中投放相关的故事挂图、头饰、服装、化妆用品等。建构区:墙壁上张贴天宫、花果山图片,以及木制积木和雪花片拼摆的各种图案,供幼儿参考。投放木制积木、易拉罐、薯片桶、纸盒、雪花片插塑、美工区裁剪的各种动植物图片等。

阅读区:各种《西游记》图画书;各种成品的连环画册,幼儿创作的《西游记》连环画。适合大班幼儿诵读的绘本,有关尊敬长辈、爱护牙齿、文明礼仪、安全知识等。

益智区:主题区投放5以内计算题卡、骰子、桃子卡片若干,自制粗细不同的金箍棒、长短不同的九尺钉耙、大小不同的芭蕉扇等卡片。常规区域投放的各种拼图、斗兽棋、飞行棋、五子棋、创意魔术钉等分别按照星级进行分类。

六、活动区规则:

美工区规则:1.小心使用剪刀2.彩笔不乱涂乱画3.一人一盘操作

4、保持衣服干净

科学区规则:1.多用眼睛观察2.多动脑思考3.多动手操作4.做好各种记录

益智区入区规则:1.物品要轻拿轻放

2、玩伴间要互相礼让,不争不吵。

3、玩伴间要要互相合作。4.爱惜集体材料。游戏完把物品收回摆好。

建构区规则:

1、安静进区,不吵不闹

2、进区不得超过8人

3、互相合作、发挥想象,保护好完成的作品

4、收拾整理,放回原位 阅读区进区规则:

1、本区最多能进10位

2、安静看书、认字,玩语言游戏

3、有问题请小声交谈

4、爱护书本、字卡、操作材料

5、操作材料分类放回原处

表演区规则:

1、每次入区人数7个人

2、我会和好朋友一起玩,互相合作。

3、表演时,声音要响亮

4、爱惜玩具,结束后把物品摆放整齐。

七、进去卡说明:幼儿自制进区卡,幼儿选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剪下,完成进区卡制作。区域游戏进行时,将自己的进区卡插在相应的位置。

八、组织指导:

每一个区进区前都要提醒幼儿注意活动规则,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持卡进区,在幼儿进区活动时,教师细致观察幼儿表现,扮演好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及时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启发;让幼儿积极探究玩法,获得经验,乐于合作,活动结束能将材料放回原处整理好该区域。

九、活动评价:

篇8: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实施

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园常见的组织课程形式,指教育者依据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类型和活动材料,将活动室空间分为不同区域, 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感兴趣的区域中通过与同伴、材料以及环境的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因此,它与集中教育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相互补充的。那么,怎样才能开展好区域活动呢?要说的话题会很多,今天我只是从区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两个方面来谈。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设计

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价值使其与差异性教学的先进理念相融合,将会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极为有利。

1.科学设置区域活动的内容

对于区域活动的内容设计类型要丰富,通过设置多种区域来全面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可以分为语言教学、数学教学、感官教育、艺术教育、日常生活练习等。以动静交替作为区域活动的组织原则,可以设置语言区、数学区、感官区、音乐区、美工区、生活练习区、角色游戏区、科学区、建构区等。根据幼儿需要,采用活动区域分时段轮流开放、一区多用的方法来提高其使用效率,避免相互干扰。

2.环境设计要考虑到安全性、秩序性和互动性

对于环境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安全性,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使得在设计环境时必须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例如,教具的大小与重量要适合幼儿、放置要稳固、高度要方便幼儿、避免使用尖锐的物品等;其次要考虑到环境设计的秩序性,因为学龄前儿童对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可以采用树立标志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例如,将材料的颜色与标记颜色一致的顺序摆放、放置玩具的物品框与柜子要对应等。另外,要通过环境的暗示性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间接指引。例如,在分区柜上贴上标志,使儿童了解进入区域的人数。 也可以在活动室的地面上贴上线性标志,让儿童自由围坐起来观察老师的示范。通过环境的秩序来引导幼儿逐渐学会自我管理;最后在设计环境时要体现互动性,在活动室为儿童提供互动机会来营造社会交际情境,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忍耐精神与尊重别人的品质。

3.材料投放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指导性

对于材料的投放首先要有针对性,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应幼儿认知、学习的发展规律,加强引导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 例如,对于自我服务能力差的小班幼儿,我们可以投放一些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材料,比如,叠毛巾,用投放区角的真实炊具做炒菜姿势等。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操作,对其自我服务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养成有序、独立、专心的良好习惯。由于四至五岁的幼儿正处于阅读敏感期,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图书、文字游戏图、诗歌故事三步卡,从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其次,由于幼儿阶段孩子的需求不同,故需要制作并收集多种材料,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幼儿的大脑;最后要使材料的投放具有指引性,帮助幼儿自我纠正、自我学习,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对于“小猴子上树吃桃子”的活动引导,可以在墙上固定一棵大树的图形,用可以活动的桃子粘在树上,让孩子们拿着小猴子的模具从树下往上爬去摘桃子。活动中,他们就会了解到猴子是可以去树上的,并且是喜欢吃桃子。

二、实施区域活动设计的指导策略

1.营造充满关爱环境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既是环境的管理者,又是幼儿的监护者, 在活动室中需要为幼儿提供多种适合其发展的材料,而且也有责任为其营造一种充满关怀与爱、自由的精神环境。在区域活动中要注重活动规则的制定,通过设立标志使幼儿明确区域活动规划,注重习惯的培养。例如,在进入活动区域前给每个活动区域设置标志,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标志性的牌子,让幼儿找到与自己牌子标志相对应的区域进入,这样不仅不会使区域混乱,还能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幼儿在活动时按照规则办事,不会发生冲突而致使场面无法控制。做得好的就对其进行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做得不好的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教育其正确活动。在管理区域活动时,教师的语言要轻声细语,衣着要大方得体,行动要自然友善,举止要文雅优美,从而赢得幼儿的尊敬与爱戴,使幼儿心情愉快地参加活动。

2.认真观察学生,适时帮助其专注活动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善于观察评估幼儿所进行的活动,并及时给予支持。在其活动前期,由于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此时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试探性地了解幼儿的兴趣并评估活动内容是否适合幼儿,从而决定自己是邀请幼儿参与其他活动还是与自己为其选择的材料进行互动,帮助其正确选择材料。例如,三至四岁的儿童适合开发语言能力,此时应为其选择有声读物,让其与有声读物进行互动,从而培养其语言能力。此时也可以为其选择能够发出各种声音的玩具动物,锻炼其识别大自然动物的叫声,开发其艺术能力。

3.介入和隐退有序,鼓励幼儿自主发展

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适宜。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得由教师决定。只有当幼儿由于其本能与经验不足,导致无法继续活动的时候,才需要教师给予一定支持。当孩子在刚开始还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时,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帮助其找到适合发展的材料。当孩子在很顺利、很专注地进行某项活动时,教师应适时隐退, 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打扰而中断幼儿的思维,影响其活动进程。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将自由还给幼儿,让其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专注其中,从而获得愉悦、自主的发展。教师只需随时听候幼儿召唤,为延伸活动预备环境并管理区域活动的秩序。可以通过点头、嘟嘴、眼神、手势等无声语言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尽可能多地使区域内儿童专注其活动。如,在美工活动区中,刚开始请孩子练习编辫子,能力较强的孩子编了几次就掌握了,觉得活动太简单了,孩子不感兴趣了,于是老师让幼儿在编好的辫子上做文章,有的幼儿就用编好的辫子练习粘贴杯垫,有的孩子把辫子做成门帘, 还有的孩子尝试盘贴成花朵的形状或其他好看的图案,这就加强了操作的难度。尝试中孩子们互相模仿学习、互相讨论,这样一直调动着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通过自己发现、探索、讨论、总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如果老师只限制他们固定用一种方法, 则幼儿的情绪和活动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可见,给幼儿一些自主和权利,对孩子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上一篇:如果我会变随笔下一篇:高考地理问答题答题模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