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县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2024-06-04

某某县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精选5篇)

篇1:某某县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2012年4月19日,***隆重成立社会组织党工委,标准着该县社会组织掀开健康快速发展新篇章。

因势利导,机制创新促突破

近年以来,***各种社会组织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2012年3月底,该县在县民政局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共有60家,其中民办非企业27家,从业人数640人;专业型社会团体15家,行业型社会团体18家,两者从业人数1255人。但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却存在覆盖面窄、机制不畅、活动单一等突出问题,客观上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借鉴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成功经验,在紧扣“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特色”主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模式,成立了中共***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社会组织工委是***委的派出机构,与县民政局合署办公,工委书记由县民政局局长***兼任,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党办主任等职位均有专职人员担任,机构设置健全。

社会组织工委负责领导、指导和协调全县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研究,指导社会组织开展党的宣传、教育、组织、纪检、统战和群众工作等,做好党员教育培训、管理服务和发展党员工作,履行同级党组织应履行的其他职责。

机制);两监督(实行社会组织注册登记监督和党务监督相结合)。成立党建工作指导站,是成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站,制定出台了《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管理办法》和《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职责》,抽调相关人员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并对其进行了专项业务培训,派驻到各社会组织指导开展党建工作。目前,全县选派的3名“第一书记”、16名党建指导员正在组织岗位上努力工作。

激发活力,措施创新促发展

***三措并举,在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服务会员群众、助力发展等三个方面大胆创新,凝聚组织活力,激发发展活动,推动了全县社会组织健康和谐发展。

文化引领是建设和谐社会组织的永恒主题,该县围绕满足会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强化社会组织软实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业务技能培训竞赛活动、主题实践活动,规范会员群众的工作准则、从业标准,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有为的行业新风。

服务会员群众是社会组织工委及下属党组织的首要责任,***采取技能培训、联系就业、大病救助、救济扶贫等主要措施,心贴心、面对面为会员群众服务,为他们解忧。该县人社局牵头成立“***家政服务协会”,于今年8月成立党组织后,提出打造**地区第一品牌的发展目标。由该家政服务协会主办的第一期服务培训班,参训人数达189人,培训结束后成绩合格的正式家政人员30余名已赴北京就业。

助力发展是社会组织党建的第一要务,全县60余家社会组织党组织,发挥组织能动性,调动会员积极性,全心谋

篇2:某某县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引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中 共 谷 城 县 委

(2011年1月)

基层党的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近五年来,谷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由全省“第三方阵”进入“第二方阵”,全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8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五年增长6.5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国税收入连续七年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100亿大关,总量居全市第二、人均第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谷城县委始终以“抓基层、打基础、强基本”为根本方略,以改革创新为主基调,全方位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的组织引领和强力保证。

第一,创新基层干部选任机制,探索推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激发干事创业的蓬勃活力。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一支能发展、会发展的干部队伍作保证。谷城县委坚持围绕推动跨越式发展选干部,选拔跨越式发展实绩突出的干部,把选拔干部的重点向经济一线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重点探索推行了校验干部选拔工作公信度、满意度的“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同步建立实绩考核、专项考评、年度考核“三考合一”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组织认可、干部认同、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

选拔到引领发展、推动发展的岗位上来。五年来,一大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他们履职为公、勤政为民,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五年中,谷城先后荣获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省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全省旅游强县、全省县域技术创新示范县等省以上荣誉称号100多个,在2008年、2009年的两次民意调查中,该县干部选任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市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一报告两评议”转化为中央“四项监督制度”之一。

第二,创新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索推行人才引领战略,增强全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人才的风云际会,就没有跨越式发展的风生水起。谷城县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针对内陆欠发达地区人才难引、人才难留的实际,坚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大活动为依托,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注重引进高端人才。以三环车桥公司为依托,建立了全省县级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在骆蓄公司、金洋公司建立了博士工作站和高校大学生见习基地,三环车桥公司“出口汽车前轴万吨级自动化精密锻造生产线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得到了高端人才支持。按照立足本土、内生发展的理念,重点培育本土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先后有22人获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企业家“金牛奖”等奖励,5家企业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其中三环车桥公司跃居全国最大的汽车前轴生产企业,锻造公司跃居全国最大的汽车转向节生产企业,骆蓄公司跃居全国最大的车用蓄电池生产企业,金洋公司跃居全国最大的合金铅生产和出口企业,恒立公司跃居全国最大的精密铸造生产基地。按照抓总量、扩增量的理念,海量扩充基层实用人才。2006-2010年连续五年实施“六个一百”基层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使205名村干部成长为具有大专学历、懂管理、善带领的“新型村官”,185名乡村医生被评为优秀执业医师,453名农村土专家成长为种植、养殖、加工大户,237名乡村教师被评为县以上名师,145名人士成为返乡创业明星,形成了一批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等专业村和产业基地,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创新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探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凝聚团结向心的发展合力。党内民主凝聚党的智慧力量、决定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方向。2008年谷城被确定为全省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县以来,县委以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凝聚跨越式发展合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围绕系统推进常任制工作,在制度建设上大胆探索。研究出台了《党代会年会制度》、《党代表任期制度》、《党代会代表团活动制度》、《党代表提案、提议制度》、《党代表调研视察制度》、《党代表民主评议制度》等十项配套制度。围绕扩大党内民主,在党代表产生方式上进行大胆探索。2009、2010两年采取无候选人的“一票制”直选方式,补选21名党代表,激发了党员的政治热情。围绕发挥党代表作用,在活动方式方法上进行大胆探索。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党代表“三联四访”、视察调研

活动、质询评议活动,为县委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谋作用。围绕增强常任制功能,在党代会年会模式上进行大胆探索。理顺了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外三会”和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内三会”关系,党代会统揽大局、凝心聚力作用日渐凸显。

第四,创新基层组织架构,探索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整合城乡发展的最佳给力。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跨越式发展的桥头堡。随着农业进入无税时代,围绕更好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知识反哺资源,谷城县委探索推行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新模式,实施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三位一体”,交叉任职强职能;实施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为内容的“三会治事”,村务决策讲民主;实施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为内容的“三联共建”,富裕路上不掉队。“三三制”模式集中了城乡各种优势资源,使村级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村级经济发展势头进一步强劲,五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34家,建成集体经济项目447个,集体经济纯收入过5万元的达147个,占全县建制村总数的58.6%。全县实现了路、电、水、低保、教育、合作医疗、广播电视等“十个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城镇化率提升10个百分点,达到45%,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多元,五年分别增长84.5%、98.1%,人民信访保持了较低水平,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县。

篇3:某某县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1 构建积培养教育工作的新体系

(1)对新生开展教育,不断壮大党组织力量。我院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就是请院党委员讲党课。学院党校邀请有丰富党建工作的专家,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新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已经形成了制度和传统。以军训为契机,积极组织新生申请人听讲座、报告。召开面向新生的民主生活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同时,通过生活会,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接受党员批评、帮助和监督,加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向往和入党意愿,让新生了解只有品学兼优的,思想政治上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关心他人、成绩突出的学生才能加入党组织。发挥榜样的作用,优秀的学生党员会带动一大批学生,是整个学生群体的思想觉悟提高,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2)学生党员发展重心“前移”,建立党建一体化程序。学院应该把发展学生党员工作重心“前移”,做到“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从学生党建的基础工作抓起,逐步建立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集“选拔-培养-发展-教育”一体的学生党建工作体系。针对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党团工作衔接不畅、党员教育“前紧后松”、发展学生党员集中在毕业班等情况,加大对低年级入党申请人的培养力度,力求形成梯队,使学生党员按年级分布比例趋于合理。通过量化标准,对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硬性的规定,从思想、生活、学习、实践等方面考察学生,严把参加党课培训的入口关,为形成优中选优的良性循环提供保障。在不断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的同时,严把质量关,严格入党工作程序,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始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及时把先进分子吸收到支部中来。不盲目追求数量,杜绝“带伤发展”,杜绝“批量发展”,杜绝特殊化。

(3)重视对学生预备党员、毕业生党员的继续培养和教育。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预备党员实事工程”等活动,要求预备党员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积极组织预备党员参加学校预备党员培训班,加强预备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并填写《预备党员培训(学习)情况登记表》、《预备党员半年考察鉴定表》。学院还对预备党员转正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党支部接到预备党员转正申请后,进行预备党员转正公示,审查并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及时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其能否转为正式党员。预备党员要在会上汇报自己在预备期各方面的表现。支委会要说明对其进行教育考察的情况。针对毕业班党员,召开毕业生党员教育大会,向毕业生党员具体讲解了党员组织关系办理原则、要求、程序和注意事项,以及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管理和毕业生党员档案处理等规定。

(4)注重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带头作用。为了解当前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志向等价值取向,以及全体学生对学生党员和党支部的看法与评价等问题,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党员基本素质、改进学生党支部工作,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等方式,面向学院全体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学生党员基本素质状况进行了调研。这样做的结果是对学生党员产生触动,引发了他们的深思,及时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经验表明,学生党员基本素质良好,理想信念坚定,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党员的爱国精神、集体观念、道德品质等比较强,能比较好的开展各项工作。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党支部各项制度建设都比较健全,在组织和发动党员群众,推进学习生活及各项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2 创新培养形式,保证学习效果

(1)以分党校为依托,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学院各学生党支部都制订了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管理。院党校每年组织两期党课。每期党校开班前,都要举行开学典礼,学院领导做开班动员并提出学习班的具体要求。学习过程中加强考勤管理,2次请假不允许参加考试。在培训内容上,抓住端正入党动机这个关键问题。从入党的深层次问题解答大学生的困惑。使入党积极分子认识到入党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奉献,青年人要以振兴国家为已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党课中增加了研讨、交流环节(分为小组讨论、全体交流、典型发言),讨论时聘请专门指导教师参加并评析,既促进了学生的自学与提高,又使党校教师了解学生思想。此外,要求每期党校学员除完成统一考试之外,在自学、研讨的基础上,每人在规定时间内撰写一篇论文,聘请教师负责论文的评审及修改指导工作,每学期选取其中的优秀论文与院研究会联合出版院级文集,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总结学习研究成果。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使申请人充分认识到入党的严肃性,提高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自觉性,端正入党动机,不断提高申请人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2)注重学生党员实践养成,推进党建工作蓬勃发展。注重学生党员的实践养成,是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力依托。在主题意识的引导下,在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和党员主体机制的保障下,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更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具体来说,要以理论为基础、以信息网为依托、以开展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组织生活为平台、以“旗帜工程”为契机,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形成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带头和引领作用,提升学生党员队伍的素质,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开展理论学习,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提升学生党员以及预备党员的理论水平,为学生党员发挥积极性、参与党建“指明路”、“掌好舵”。信息网是以学生党员为核心,沟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组织、党支部的畅通的信息网链,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上传下达的作用,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活动为平台是指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学生党员提供一个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

(3)充分利用学生宿舍开展党员教育。开展“党员下宿舍”活动,高年级党员帮助低年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使每一间宿舍都有党员工作的身影,“像树根输送养料一样”把学生党员分派到每个宿舍,将党组织的关怀及党建工作的层面延伸到宿舍推进到基层团小组,形成院党委→党支部→党员→对应宿舍成员的立体工作网络。学生党员通过与学生宿舍“结对子”活动,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深入到了学生生活中,增加了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在学生宿舍区建立学生党员宿舍,让他们时刻牢记党员的身份,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接受群众监督。

摘要:近年来,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在学生党员党建和党员发展工作中,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创新培养方式,进一步规范党员发展工作程序,科学地把握学生党员发展的力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了一套培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体系,引领学生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党员

参考文献

[1]杨建科,陈建兵.高校学生党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科学决策,2008(12):116-117.

篇4: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

着力扩大组织覆盖、优化组织架构。夯实创新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

社会管理的根本是对人的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党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形成无缝衔接的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对党员、群众的全员管理。一是适应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新形势,积极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中心村党建模式,把党支部建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在现代农业项目上、建在专业合作组织中,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新架构。二是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迅猛发展新形势,积极推行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组织设置形式,在“两新”组织建立起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核心,最大限度将“两新”组织纳入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总体布局。三是适应大量“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的新形势,突出抓好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建联席会议等共驻共建机制的统筹整合功能,加快构建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大党建工作格局,使各种组织和各方面力量都能在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四是适应社会人群加速流动的新形势,依托市级党员管理中心,设立流动党员总支部,建立“月询、季会、年慰问”制度,在最大程度上将外来务工党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

着力创新工作载体、明确工作重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一是调整工作重心。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致富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协调劳资关系、培育企业文化,引导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引导社区党组织整合区域资源、发展社区服务,形成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党组织共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动局面。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启动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动员和引导广大党员带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带头做好群众工作,带头化解矛盾纠纷,带头参与治安防范,带头遵纪守法;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督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社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继续深化“党员关爱工程”,通过困难帮扶、大病救助、弘毅助学等方式,让广大党员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继续深化“靖江星期六”党员义工品牌建设,使义工服务成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经常性活动。三是建设服务平台。全面落实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统筹整合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站、村综合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点以及其他各类服务平台建设,承接机关部门延伸到村的公共服务,充实村级组织自主提供的公益服务,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规范、统一的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

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壮大基层社会管理的骨干力量

基层党员干部是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最前沿队伍和最基本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一是坚持重心下移。继续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适时组建“和谐靖江建设工作队”到基层帮助工作,公开招选“退二线”党员领导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组织专职副书记,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任职,在班子配备时注意保留和充实熟悉群众工作、懂得社会管理的骨干成员,不断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力量。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将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纳入干部教育主体课程,加强沟通协调、应急处变等社会工作能力培训,把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工作人才,把社会工作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干部。将基层党员干部纳入社会工作者队伍序列,鼓励村和社区干部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三是重视保障激励。合理确定城乡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定期评选“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对成绩突出的社区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采取“变身份、提职级、进班子”等办法,拓宽社区工作者发展空间,通过经济、政治两个方面的保障和激励,吸引一批优秀社会管理人才到基层工作。

着力创新制度设计、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制度建设是社会管理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必须以科学的制度作保证。一是深化联系基层制度。结合中心任务和部门职能,普遍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定期开展集中下访、驻点调研等活动;结合党代会代表任期制,督促和引导党代表联系服务基层,及时反映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诉求表达。二是建立舆情引导机制。按照建管并重原则,切实加强各类党建网站建设,拓展党组织网上活动空间,主动发出声音,强化主流言论;建立网络舆论搜集、研判、处置机制,增强党员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敏锐性和有效性。三是健全民主共建机制。坚持以党务公开带动村(居)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坚持党建带工作、带妇建、带团建,发挥群团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汇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强大合力。四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考核,积极探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履职情况考核办法。把社会管理绩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以考核导向引领政绩导向、形成科学的发展导向。

篇5:某某县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一、高占位, 树立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社会责任理念

大学必须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 这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大学能够服务社会的, 首先是培养合格人才。人才质量就是服务质量, 就是社会责任心的水平。河北传媒学院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培养能敬业、有专业、有专能的合格人才。几年来, 学院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次是优秀教学成果对社会的服务。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 学院坚持主旋律, 鼓励师生创作贴近社会生活的作品。经过逐年积累, 学院已经有了一批歌颂改革开放、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歌颂文明和谐社会的声乐、舞蹈、小品、短剧以及摄影、美术作品, 并坚持把这些作品推向社会, 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对社会文明的引领。大学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守卫者。大学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推之于社会, 形成社会文明。如我国近代的北京大学所倡导的“爱国、科学、民主、进步”, 就对开启中国近代文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大学的教师则以“内圣”自守, 独善其身。所以, 以自身创造和拙守的文明引领社会文明, 是大学的社会责任, 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学院坚持把校园建设成“文明净土”, 为社会做出榜样, 要求师生能够以文明举止示范社会。为此, 学院领导率先垂范, 向全院承诺, 坚持校务公开, 廉洁奉公,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鼓励师生员工参与管理, 行使监督、批评、建议、举报、申诉等权力;要求教师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依据, 遵守共同制定的教师文明公约;学院组织学生实行文明自律, 编写了“除陋习、树新风”新三字经, 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收到较好实效。

二、创新教学模式, 以优秀的特殊内涵建设最优社会组织

改革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是大学这个社会组织的特殊内涵。我们认为, 从目前大学教学改革的现状看, 教学内容的改革比较容易, 进展也快。相比之下, 教学模式改革却相当难, 进展也慢。现有的教学模式, 通过师生之间的代代相传, 已经成为“习惯”和“传统”。要打破它, 必须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从一所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角度看, 其应该有自己的“标识”, 这种标识是这所大学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特质、优势、独有风貌, 也就是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能够立足于大学之林的依据。学院办学历史短, 缺乏历史积淀, 还没有形成自身稳定、持久的特色。但是, 如果明白了办学特色的意义, 就可以自觉地发掘、总结自己的亮点, 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持续积淀, 使“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逐渐鲜明起来、亮丽起来, 最终成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据此, 学院把重视实践教学作为改革教学模式的切入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 学院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两个思路:一是校内教学在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 以作品的创作和再创作为纽带组织教学, 通过作品把需要学习的知识连接起来;二是“把学生推到舞台上, 把舞台搭在社会上, 让学生德艺双修, 在为社会的服务中学习”。这两个改革思路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意义,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音乐舞蹈系是这一改革的先行者, 而且成果突出, 他们以此为题申报并获得了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学院选择上述两点思路出发转变教学模式, 几年来, 学院的办学不仅符合学院实际, 而且富有时代气息, 在办学上取得了成功, 为学院成为最优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

三、更新教师观念, 培养最优“组织人”

建设最优社会组织首先要培养最优“组织人”。教师 (含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是实施教育的主导力量。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从总体上说存在总量少、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差和流动性强等缺陷。所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尤其是加强专职的师资队伍建设, 是民办院校最迫切的任务。学院高瞻远瞩, 集聚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学院特别注重对在职教师的培训, 特别是注重引导教师更新观念, 鼓励教师不仅要发扬“红烛”精神, 还要像“红萝卜”一样, 通过“细细的根”在实践中通过钻研教学、继续学习, 使自己成长为大师;鼓励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 不仅要做学生的榜样, 还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不仅要给学生“一勺水”, 为适应教学需要, 自己至少要有“一河水”, 还要带领学生寻找“水源”;鼓励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还要成为做人的楷模, 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学院成为最优社会组织创造了主观条件。

四、养大气, 育校风, 打造最优社会组织的软环境

大学需要大学精神, 这是一种超然于世的独到精神。我们认为, 大学精神还应该具象化, 即形成“大气”或优良校风。在优良校风的建设上, 学院狠抓了“3×4”工程, 即:政风、教风、学风三个方面, 每个方面都有物态 (器) 、制度 (制) 、行为 (行) 、心态 (意) 这4个从低到高的层次。在“三风”建设中, 一般论及校风时, 多指教风、学风, 而实际上, 政风 (行政之风、管理作风) 才是教风和学风的统帅。学校的院校长及领导班子, 有没有正确的办学方向, 先进的教育理念, 高瞻远瞩的办学思路, 民主、包容、合作的气质, 敬业、严谨、廉洁的作风, 高效率的管理方法等等, 往往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抓校风建设应先从政风抓起, 以优良的政风带动优良教风和优良学风的形成。对于四个层次的理解, 学院认为, 心态层次即是强调理念是行为的先导, 是大学精神之所在, 是校风的灵魂, 为此, 学院领导首先带领师生员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树立校风建设的目标, 统一大家的意志, 提高大家积极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制度层次则重在建章立制, 树立行为规范, 并认真落实, 做到“有章可循, 照章办事, 守章必奖, 违章必究”;行为层次就是把理念和制度变成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 这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内容;物态层次就是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保持整齐、洁净、温馨、清新、和谐和美的状态。由于学院在校风建设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使学院呈现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气象, 为学院建设最优社会组织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五、建立专家治校、相关者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

河北传媒学院和其他多数民办学院一样, 在管理体制上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但如何具体设置学院机构、设计运行机制, 尚需探讨。考虑到在办学过程中对某些利益相关者关照不够, 学院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举办人、管理者、教职员工、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 他们对办学都有自己的诉求, 都有参与管理的冲动。为此, 学院在机构的设置和机制的设计上, 注意给他们预留相应的位置, 保证他们行使相应的权利。学院构造了“专家治校、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学院的决策机构是院长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 院务委员会由院内专家组成, 党委负责人参加;党政联席会议负责执行院务委员会的决议, 并对日常工作做出决策;咨议机构是院长领导下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除院内专家外, 吸收院外专家和用人单位参加, 听取教学工作汇报, 讨论教学指导思想, 指导制订修订教学计划、新专业的申报与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 重要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等;督导机构实行党政双重领导, 下设教学督导组和“双代会” (职工代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 教学督导组接受集团督导办指导, 吸收院外专家参加, 核心任务是检查教务处和各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 听课并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 检查各教学环节, 反馈督导意见, 参与培训教师等;“双代会”邀请教育厅领导、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列席, 主要是听取和讨论学院工作报告、财务报告, 讨论学院发展的重大举措, 接受个人的或联名的提案等;党政联合主持成立申诉办公室, 接受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来自社会的各种申诉、来信、来访。这种设置, 一是保障了专家治校;二是院长能够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 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也有了表达的机会;三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保证了学院管理上的和谐和力量的凝聚, 从而为打造最优社会组织奠定了体制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晓声.论大学[N].光明日报, 2006-09-20.

[2]尹晓敏.大学的社会责任[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02) .

[3]胡寅生.教育学是一门什么学问[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01) .

[4]程斯辉.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办学的八大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2) .

上一篇:电力施工现场应急预案下一篇:展现美食魅力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