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法律高职教育的调整与适应

2024-05-22

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法律高职教育的调整与适应(共6篇)

篇1: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法律高职教育的调整与适应

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法律高职教育的调整与适应

摘 要 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法律职业院校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适合各类法律职业资格准入的人才。实现这一目标,法律职业院校必须从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整合与调整专业、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教师队伍等方面着力探索。

关键词 高职院校;法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司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5-0040-0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在2014年初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和发展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国家要求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对于执法、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法律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作为承担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法律职业院校,应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司法人才。

一、法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法律职业院校必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基层和法律服务第一线,坚定内涵发展之路,多主体、多渠道地开展法律服务。当前,法律职业院校通常以为所在地区以及全国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以“法律知识、法律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并重”为教学模式的定位;以“与公安司法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合作、实行警学结合”为实践教学的形式。

在我国近几年来法律人才过剩,大量法学专业人才择业难、就业难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法律人才与市场对接,与岗位需求对接,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自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生源较之以前大为紧缩,随着总体高中生源的逐年减少,近年生源明显不足,招生质量难以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努力保障学生基本质量,从2008年开始,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将涉警专业列为提前批次录取专业,并实行学校全员参与招生的办法,现已取得良好效果。2015年,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已经开始初步探索实行自主招生考试,共有200余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报到入学。

二、法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式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法律职业院校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不是法学学术研究,而是偏重培养符合司法行政机关实际需要的辅助型技术类专业人员,如司法机关中的行政人员、律师助理、公证员助理等。同时,依法治国离不开高素质的法治队伍,在保障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作为政法类人才的培养摇篮,法律职业教育还需要始终坚持内涵发展,专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人才培养职业化为目标,形成以实务教育和实践教学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实现上述目标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科学论证并精心研究设计各专业和各门课程计划中的教学安排,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有机结合和统一。对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项目、内容、方法程序等作出科学安排,按照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把法律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传授与基本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进行考试考核方法改革,采取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加大法律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二是培养依法治国新形势下各行业所需法律职业人才。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为我国法律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就业途径。这就需要法律职业院校在原有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行业对接。目前,吉林省监狱戒毒系统在面向行业院校有关专业招录人民警察时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这既满足了基层一线需要,也提高了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将进一步争取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人社厅、公务员局等上级机关的政策支持,扩大监狱人民警察、戒毒机关人民警察、司法警察、社区矫正人民警察、司法助理等司法行业内更多的职业岗位面向学校招录人员的规模,进一步拓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使毕业生就业更加直接和便捷。

三是加强对教学研究特别是对直接为司法行业提供智力支持的教学、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如,对于一部分在入职司法警官院校岗位前只有基层司法工作经验而没有教育工作经历的人员,建议重点进行《教育学》《职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法律职业专题》和相关教育法规的培训,对于从司法行业外调入司法警官教育岗位而没有法律背景的,重点进行《法理学》《宪法学》《中外司法体制比较学专题》《依法治国专题》《法律教育学》《法律职业专题》的培训。

(二)专业的整合与调整

专业整合与调整首要问题是处理好专业建设和专业设置与发展规模的关系问题。随着试点改革的推进,相关专业要做到及时调整和完善,进而进行专业建设、专业规模调整及专业群的建设。这需要做好有关调研,确定社会对具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如执行类公务员的需求,升学情况、司法鉴定机构对人才的要求情况等。

法律职业院校应组织市场人才需求调查,围绕需求在未来五年内全力建设好已有国家级或者省部级重点专业,同时整合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做强有市场需求但办学条件薄弱的法律专业。撤销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根据市场调研论证申报新增专业,确定专业调整、整合、优化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建设的完善与调整

当前,高职法律课程体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课程教育与职业类型严重脱节,课程针对性不足;法律职业教育课程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教学模式;法律职业课程缺乏宏观建设统筹与整体课程配置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课程结构不合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实践教学缺乏创新,专业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等。

职业院校要继续深入学习研究法律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师中树立科学的法律高职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进一步明确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目标。各类专业课课程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和探索,打造既区别于技术类高职、也区别于法学本科的法律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鼓励编写具有法律高职特色的实务型、高水平的特色教材。

(四)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任用,学校中层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20%。为更加有力地促进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建立了院长全面负责,教学副院长主管,教务处牵头,各系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系。配齐了校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用制度管人。按照“择优选拔、重点培养、动态管理”的原则,确定高层次人才后备人选,设立专项培养经费,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参加高级研修班和到省内外访学等多种办法培养中青年优秀教师。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并且深入人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积极推行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为了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学校每年寒暑假期都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行业基层单位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培训和顶岗锻炼,专业课教师每年都有2~4个月时间到司法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实践调研。学校积极引导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相关认证类培训。

篇2: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法律高职教育的调整与适应

建设现代化的法治社会需要复合型的法律人才。本文认为只有通过更加完善的高等法学教育才能培养出基础素质过硬的法学人才,通过更加合理的司法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综合能力优异的法律精英,通过更加完备的法律实务技能训练才能培养出业务技能精良的司法工作者。从而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法律职业共同体队伍,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法治文明建设。

现代化的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现代法律职业教育具备三个要素:健全的法学教育制度,科学、合理衔接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司法考试制度,法律职业充分的身份保障制度。我们可以通过健全的法学教育制度、特别是高等教育制度来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通过合理的司法考试制度来选拔优秀的司法工作人员,通过全方位的实践培训来提升司法工作人员的实践业务能力。

一、现代法治要求复合型的法律人才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需要具备多种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的法律人才。这种法律人才应该具备三种基本素质:牢固的法律专业知识、全面的社会人文素质和扎实的法律实务技能。而成为真正的司法工作人员的第一步是大学阶段的法学教育。大学的法律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

这是将来从事法律职业以及相关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性知识准备,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不可能真正领会到法律的真谛,不可能养成法律人的全面素质,不可能获得并增长法律思考与法律思维的能力,更不可能真正掌握自如地进行法律实践操作的技能,从而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法律人。这种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法律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法律素养。

(二)更为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

对大学法学学生来说,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其还必须在获取专业的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扩展知识领域与范围,特别是需要广泛而全面地学习或吸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以及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司法工作中非常重要,它们是我们进行法律推理所必不可少的基石。这些知识能够为法学的学生提供理解法律、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的背景与辅助条件,并且对于学生加深对法律本身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的实质把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这对于将来学生变成司法工作人员之后,能够综合、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判断各种实际的法律争议和法律纠纷,恰当地处理相关的法律问题,意义重大。一个只能教条式地背诵法律条文的人,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对法律实务的处理肯定也是机械而无生气的,这种处理方式难以有效地解决远比法律条文更为复杂的现实社会诸多问题,因此,教条的法律理解对社会矛盾的恰当化解、社会纠纷的合理解决、法律争议的正当了结、良好的生活秩序的长久维持等方面的帮助会非常有限。

高校法律教育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大其他专业优质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提升多学科思考的理论能力。同时,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所有知识解决复杂的实践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理论推理能力。

(三)与实务相关的社会知识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和学问,对于法律的掌握,除了专业的`法律知识,还必须对社会现实具有全面、准确而恰当的把握与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对社会真切的把握,也就是说要有具体而全面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

这是当前阶段的大学教育最为缺乏的一种培养模式,因为大学比较缺乏实践操作的相关设施,大学教师也比较缺乏实践的操作能力。虽然现阶段有很多高校都可以帮助学生争取到进入司法机构实习,比如:检察院和法院进行实习的机会,但是,这种实习大都流于形式,对学生真正提升相关实践能力帮助不大。

所以,高校法律教育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多开展模拟法庭、法律工作者现场讲座和指导活动,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法律实务能力。

二、现代法治与司法考试改革

高校学生毕业之后,还不能直接参加司法工作,其还需要通过司法考试获得资格,这种司法考试是选取优质学生参加工作的过程。司法考试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人才是由高等法学教育培养出来的,系统的法学知识和一定的法律技能都是通过学院式教育方法进行传授的,司法考试是对法学教育的产品进行再次筛查的过程。

因此,司法考试必然与法学教育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设置一种科学的司法考试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法律教育改革。

对于司法考试制度,必须与法学教育、法律职业选任、司法公正、法治国家的建设结合起来加以认识,而不单纯地将其归结为一种考试形式本身。我国的司法考试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是几乎所有法律工作者必须通过的一种考试。这种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法律职业共同体输送了大量有用的人才。但是,这种司法考试本身又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设置司法考试的目标应该是将从高校毕业的学生当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各自法律工作岗位上面。这种考试不是为了选取只会考试的人。现代化的法治建设需要那种既懂法律基础知识,又能够掌握相关技能,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公平感的复合型人才,而单一的司法考试形式似乎难以满足这种人才的需求。

司法考试是一种单纯的考试形式,由于考试的应试性特点,记忆性考题和应试技巧的考题占了考试的相当比例,很多人忙于应付考试,这就使得很多非法学毕业的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通过司法考试,这些学生虽然在基础法律知识上没有欠缺,但是,却可能缺乏我们日常的司法工作实践中所必需的公平正义的理念,以及通过领会法学的真谛来灵活处理现实的司法难题的能力。

特别是,通过一次考试就确定考生的素质大小的做法最有问题。在现阶段,从中小学开始,机械的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关键问题。学生们本应该在大学阶段摆脱这种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尽量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综合素质。但是,我国的司法考试制度注重一考定终身的模式,而且,考试的题目大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这就又把大学教育导向了应试教育的不良模式之下。在这种考试制度的指导下,学生们只注重对法条的死记硬背,而不注重法条背后的诸多社会现实与理论问题。如果没有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足够的经验和理论基础的话,仅仅依靠几条干巴巴的法条,是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司法工作者的。

因此,我们应该完全避免原有的单词理论考试的模式,而采用一种两阶段的考试模式。我们应该采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的考试,第一个阶段的考试应该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的法律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但是,此阶段的考试重点也绝不应该只是对法条的背诵,而应该是法条订立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条来解决问题;第二阶段的考试是复试,这一阶段主要考察学生熟练运用已有的法律知识,对社会现象和涉诉案件进行批评推理的能力,这一阶段的考试应该特别重视考生的综合业务能力,特别是对那些疑难案件的理解,通过主观题、特别是论述题的形式,考察学生深入分析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考生只有两次考试都合格,才能算通过考试。特别是第二阶段的考试,在阅卷中也一定要注意考生的发散性思考模式,注重考生的创新性思考,从而选拔出那些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业务能力卓越的优秀人才进入我们的司法队伍当中。

而且,司法考试本身还应该注重通过灵活多变的考试形式来满足我国的现实紧迫的需求。比如,在国外完成法律学习的学生也许通过第一阶段的能力比较弱,但是,他们的国际法视野是我们急缺的,这就要求我们适当降低他们在第一阶段的分数要求,从而通过创新考试形式来选拔出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法律人才。

司法考试的这种改革模式反过来也能够促进高校的法学教育改革,学生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注重法律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也会更加注重自身的法律思维、法律推理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加满足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

三、法治建设与法律实务技能培养

作为大陆法系的国家,我国现代化的法治建设要求司法工作人员能够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来处理负责的社会现实问题,这种能力不光是在理论能力,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司法考试来检测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律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实务技能,则很难通过具体的考试形式加以检测,必须通过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业培养。

这种现代的法律教育的基本理念是:

第一,法律的实践和实务能力是通过具体训练来掌握的。

第二,高等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重视理论法学教育,现有的大学法学院不具这样培养的相关硬件和软件,难以独立完成实务训练的任务,因此,需要设立更多独立的司法研修机构来专门进行实务培训。

这些司法研修结构不仅包括司法机关的培训机构,比如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的培训学院,还包括各自社会团体和培训机构所组织的培训活动,以及司法工作这之间的相互交流。司法机关的培训机构组织比较严密,教育模式比较正规,通过它们的培训,司法工作者可以学习到各种实践业务能力和实践案件的分析;其他培训机构比较注重更为细微的层面提升司法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比如法律问题与现实的政治问题或者经济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之间的关联等;司法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扶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提升业务能力的方式,通过这种交流,司法工作者能够时时处处考虑自身的不足,通过相互学习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实践业务能力。

篇3: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法律高职教育的调整与适应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以后10年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定位为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 数学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基于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研究势在必行。

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哈尔莫斯 (Halmos) 讲过一句话:“具备一定的数学修养比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要重要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你掌握多少数学知识, 而重要的是在于培养你一双敏锐的眼睛, 善于从纷乱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发现有规律的东西, 学会以丰富的科学语言、严谨的思辩头脑和科学的研究模式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进而作出发明和创造。高职教育领域中的通识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获得一技之长, 而且具备一个健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足够的文化、社会生活常识及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然而, 高职数学教学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 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内容背离了高职教育“够用、实用、突出应用性、技术性的原则”, 课程体系存在着“供需”矛盾;其二, 课堂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存在“满堂灌”现象;其三, 高职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 学习动力不足;其四, 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传统的考试方式。

要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高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就必须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调动老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深入进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做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实质性转变。本课题“基于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研究”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 从教学的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进行改革创新。课题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在实践中推动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是整个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个难点部分, 本课题能针对本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改革的具体办法。二是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课题组通过这两年的教学改革和试验, 课题组成员对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课题组成员的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教师的阅历、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 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三是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通过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摆正了学生是学的主体和教师是教的主体的关系。四是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通过在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 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 高职数学是公共基础课之一, 理所应当贯彻通识教育的原则。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是基于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综合研究, 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并提出了改革创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数学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项目的总的研究目标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努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本课题是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立项的研究项目, 从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出发, 紧紧把握高职教育所特有的职业性、定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 在研究中实行“调研—实践—总结—调研检验”四结合原则, 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进行创新和研究。通过改革创新,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研究的具体目标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分析, 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 在改革和实践中去发现和认识当前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困惑, 力求寻找解决的办法。

2.创新教学方式, 正确处理好数学教改中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的关系。

3.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4.数学建模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更好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课题研究内容

高职数学内容广, 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数学课程, 有高等数学、经济数学、还有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数学工具, 综合性强且具有极端广泛的应用性。国家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大多适用于一般的专科院校, 作为新秀的高职专科院校的数学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需要进行新的教学改革。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需求关系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尤其是在现实教学中, 存在各地域、各校的差别, 学生来源的不一致, 教学条件的不一样, 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 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 甚至某些方面问题还比较严重。目前惯用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高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由于高职院校数学的重要地位, 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项目首先是课题组成员思想明确, 找准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在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下工夫, 在长期的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在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用创新的思维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 以下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强化教师观念转变的研究, 展示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首先, 在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观念滞后极不利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 教师要摒弃旧观念、旧思想,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要努力把“通识教育理念”真正地落实和渗透到高职数学的课程中。其次, 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然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 善于学习, 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2.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强化培养目标的研究, 注重研讨性课程建设, 倡导研究性学习。在课程建设方面, 应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目标来开展, 教师应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所在, 将数学与各专业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尽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开发出适合他们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淘汰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 创新教学方式, 提倡问题课程、讨论课程, 要求学生训练思维, 学会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 倡导研究性学习, 利用创新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大胆鼓励学生创新与实践, 在教学方法上, 通识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启发式教学, 注重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方法。

3.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加强数学文化通识教育, 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高职数学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教师应把数学从单纯的计算技能训练中解放出来, 更多地阐述数学的文化内涵, 推行“数学文化”的教学。

4.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强化数学思想的渗透, 注重在概念、命题及问题解决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教师应当以知识为载体,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隐含于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挖掘、提炼、概括, 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 并及时强化,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重要的概念、方法和结论, 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

5.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内容和方式改革的研究。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平时授课、考试、考核和小论文等形式收集信息, 主要获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信息, 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改变了平时不努力, 考试搞突击的不良风气,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并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成果

高职数学是高职教育各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 成功的教学改革辐射面广, 对高职院校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对其他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 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 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 接受企业的委托, 或者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 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 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 推动企业的发展, 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如课题组梅峰太老师设计的机器人避障优化方案解决了企业难题。本课题组主持人毛大会和课题组成员努力工作, 通力合作, 一心一意, 刻苦攻关取得了较好成绩。并且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的试验,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的提高。本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 共撰写论文4篇, 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精选数学在生活中及专业课中的案例, 形成讲义, 开设选修课《生活与数学》, 具体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设计调查问卷, 找出通识教育与高职数学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契合点, 通过问卷的分析总结, 盛晓玲, 毛大会撰写论文《基于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数学教与学调查问卷》分析总结, 在CN级刊物《教育教学论坛》第35期上发表。重点阐述如何应对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增强学习动机, 主动地学习;其次是要认识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面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需要变换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扩大高职数学课程的影响, 使更多的师生了解和认识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 以达到推广该课程的目的。盛晓玲, 毛大会撰写论文《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的困惑与策略》, 在《社科论坛》总第21期上发表;该论文明确指出目前高职学生困惑有4点: (1) 教学效果的认可度不高; (2) 教学内容不合理; (3) 教学方法手段不科学; (4) 考核方式太单一。

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4个观点: (1) 创新教学方式, 倡导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2)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3) 优化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满足教学需求; (4) 注重数学文化渗透,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创新教学方式, 倡导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毛大会老师在论文中阐述了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高职数学的合作互动型学习探索。在通识教育教育背景下, 高职数学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 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偿试: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 按成绩好差均匀搭配, 讲完定积分的“分割取近似, 求和定极限”后, 要求学生计算我学校体育馆侧面 (不规则) 的面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在老师的指导下, 互相讨论, 查资料, 问老师, 反复修改, 做成课件, 在班上讲, 老师点评, 学生做得非常不错。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激发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摆正了学生是学的主体和教师是教的主体的关系。

3.毛大会撰写论文《在高中新课标下高职高专数学的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与策略》, 在《时代经贸》总第266期上发表。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中最关键、难度最大的就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以及师生交流和合作机制的建立, 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重新调整高职数学教学目标、教师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策略、教学手段。

4.推动高职院校数学基础课程的改革, 探索出高职院校数学基础课程为专业学习服务的新途径, 充分在教学中体现高职院校特色。毛大会撰写论文《基于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在CN级刊物《教育教学论坛》第35期上发表。在加强高职数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要求高职数学教师在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重视数学知识适应专业学习的需求时, 还应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人文精神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学生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纽带, 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 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将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渗透到专业技术里面去, 使他们受益终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蕴含于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挖掘、提炼、概括, 领会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 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多年以后, 知识可以忘却, 但根植于科学知识中的文化将让学生受益终身。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 必须重视数学文化的转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介绍一些数学史, 了解数学产生于发展过程, 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譬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教学中, 为验证“抛一枚硬币, 正面向上的概率等于二分之一”这一事实, 教师向学生介绍抛掷硬币试验结果表中的费尔玛、蒲丰、威尔逊等数学家, 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家对数学真理的孜孜追求, 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同时要加强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的学习, 让高职数学教师参与专业实训活动, 派高职数学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 增加高职数学教师专业的职业体验,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5.高职数学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点, 同时也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难点。为了提高职数学的教学质量, 高职数学教育中出现了高职数学实验教学。梅峰太老师撰写论文《分学科大类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研究与思考》在《湖南社会科学》杂志2014年第2期上发表, 文章根据高等数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特点, 按照不同学科与专业进修差别化的授课改革思路, 并且通过近几年来对这种教学的方式的研究, 针对分学科大类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指出了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6.收集整理数学与生活结合、数学与专业课融合的典型案例, 形成讲义, 于每学年第二学期在全院开设《生活与数学》选修课, 如“手机号码的奥秘”、“数学与战争的关系”等案例, 学生非常感兴趣。

7.为了全面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校企之间的合作,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使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生产一线的水平, 课题负责人毛大会教师下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积累工作经验, 结合行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对高职数学教学进行改革, 如教学内容的重构, 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式的创新等, 为学院的教学改革, 专业的结构调整, 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应用数学建模的知识服务企业实践, 为企业提供相关模型, 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8.由于论文在《社科论坛》、《教育教学论坛》、《湖南社会科学》和《时代经贸》上发表,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 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一定的社会影响。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 通过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创新, 高职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加强数学思想的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是学的主体意识和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 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从而达到高职数学教学的目的。

七、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以“通识教育”和“现实数学”理论为指导, 从基层教学实际着手, 结合学生实际和各专业课程特色, 探讨高职数学课程新的教学模式, 形成论文;精选数学与生活及数学与专业结合的案例, 形成适合全院数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讲义。

2.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 对在通识教育背景下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通识教育理解现状, 并收集师生对高职数学教学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改革建议, 作出调查问卷分析和总结。

(2) 文献查阅法: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高职院校在高职数学教学方面改革的最新进展, 从而确定教师教学素质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具体方法。

(3) 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 收集资料, 总结阶段性成果, 撰写案例和论文, 完成课题的理论阐述。

(4) 行动研究法:针对教学活动和实践中的问题, 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八、课题研究过程和措施

本课题通过调研、实践、总结和调研检验等几个环节, 积极探索基于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 (2013.01-2013.04) :1.召开课题研讨会, 组织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 结合平时学习情况, 交流学习心得。商讨课题申报工作;向基础部领导汇报申报事宜;完成课题申请立项。2.运用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收集资料, 课题研讨会, 学生对通识教育理解现状, 深刻了解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状况、教师的教学状况, 并收集师生对高职数学教学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改革建议, 作出调查问卷分析, 制定阶段研究计划和内容, 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论证。

实施研究阶段: (2013.03-2014.8) :1.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信息、分析研究实验结果、社会调研验证结果;2.运用经验总结法, 收集资料, 总结阶段性成果, 撰写案例和论文, 完成课题的理论阐述;

总结结题阶段: (2014.8-2015.01) :1.信息反馈, 调研检验, 反思补充。2.档案资料整理, 总结研究成果, 撰写结题研究报告;3.展示, 推广研究成果。

九、存在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基于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研究需要不断深化, 不断发展, 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反复分析, 认为仍有以下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1.课题组老师平时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需要要尽可能的多组织活动, 让所有老师都参与其中。

2.课题组老师和高职学生对通识教育理论知识的认知度不够, 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3.加强课题研究成果在实际教学中的推广实施, 使课题的成果切实为教学服务。

4.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 学习的方式是被动还是主动, 不在于是“接受”还是“发现”, 而在于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参与程度, 而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恰恰是不够积极参与数学思维。

5.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要在“亲和力”上下工夫。数学因为抽象, 被很多学生看作是非常枯燥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上, 我们应该用特别的方法,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 呈现数学的美感, 展现数学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激情, 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高职院校所学习的数学内容, 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 都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千锤百炼得到的精华, 这些概念是水到渠成的产物。教师怎样将它的背景、它的形成、它的作用,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讲得和谐自然, 使学生真正对数学有亲切感, 兴趣盎然的学习, 也是教改中很重要的、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摘要:本课题2012年12月提出申请, 2013年3月获省教育厅批准立项。经过两年的努力, 完成了该课题提出的任务。课题研究报告全面的论述了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的指导思想, 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研究的问题和内容,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的主要过程, 阐述了研究取得的成果及该成果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并指出了在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深入研究的问题与设想。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数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2010-2.

[2]李政涛.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方法论——兼论现代教学转型过程中的方法论转换[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1) .

[3]张楚廷.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

[4]蔡湘文.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之探析[J].广西教育, 2011 (3) .

篇4: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法律高职教育的调整与适应

关键词 高职院校;法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司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5-0040-0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在2014年初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和发展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国家要求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对于执法、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法律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作为承担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法律职业院校,应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司法人才。

一、法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法律职业院校必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基层和法律服务第一线,坚定内涵发展之路,多主体、多渠道地开展法律服务。当前,法律职业院校通常以为所在地区以及全国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以“法律知识、法律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并重”为教学模式的定位;以“与公安司法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合作、实行警学结合”为实践教学的形式。

在我国近几年来法律人才过剩,大量法学专业人才择业难、就业难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法律人才与市场对接,与岗位需求对接,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自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生源较之以前大为紧缩,随着总体高中生源的逐年减少,近年生源明显不足,招生质量难以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努力保障学生基本质量,从2008年开始,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将涉警专业列为提前批次录取专业,并实行学校全员参与招生的办法,现已取得良好效果。2015年,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已经开始初步探索实行自主招生考试,共有200余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报到入学。

二、法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式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法律职业院校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不是法学学术研究,而是偏重培养符合司法行政机关实际需要的辅助型技术类专业人员,如司法机关中的行政人员、律师助理、公证员助理等。同时,依法治国离不开高素质的法治队伍,在保障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作为政法类人才的培养摇篮,法律职业教育还需要始终坚持内涵发展,专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人才培养职业化为目标,形成以实务教育和实践教学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实现上述目标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科学论证并精心研究设计各专业和各门课程计划中的教学安排,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有机结合和统一。对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项目、内容、方法程序等作出科学安排,按照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把法律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传授与基本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进行考试考核方法改革,采取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加大法律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二是培养依法治国新形势下各行业所需法律职业人才。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为我国法律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就业途径。这就需要法律职业院校在原有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行业对接。目前,吉林省监狱戒毒系统在面向行业院校有关专业招录人民警察时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这既满足了基层一线需要,也提高了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将进一步争取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人社厅、公务员局等上级机关的政策支持,扩大监狱人民警察、戒毒机关人民警察、司法警察、社区矫正人民警察、司法助理等司法行业内更多的职业岗位面向学校招录人员的规模,进一步拓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使毕业生就业更加直接和便捷。

三是加强对教学研究特别是对直接为司法行业提供智力支持的教学、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如,对于一部分在入职司法警官院校岗位前只有基层司法工作经验而没有教育工作经历的人员,建议重点进行《教育学》《职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法律职业专题》和相关教育法规的培训,对于从司法行业外调入司法警官教育岗位而没有法律背景的,重点进行《法理学》《宪法学》《中外司法体制比较学专题》《依法治国专题》《法律教育学》《法律职业专题》的培训。

(二)专业的整合与调整

专业整合与调整首要问题是处理好专业建设和专业设置与发展规模的关系问题。随着试点改革的推进,相关专业要做到及时调整和完善,进而进行专业建设、专业规模调整及专业群的建设。这需要做好有关调研,确定社会对具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如执行类公务员的需求,升学情况、司法鉴定机构对人才的要求情况等。

法律职业院校应组织市场人才需求调查,围绕需求在未来五年内全力建设好已有国家级或者省部级重点专业,同时整合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做强有市场需求但办学条件薄弱的法律专业。撤销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根据市场调研论证申报新增专业,确定专业调整、整合、优化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建设的完善与调整

当前,高职法律课程体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课程教育与职业类型严重脱节,课程针对性不足;法律职业教育课程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教学模式;法律职业课程缺乏宏观建设统筹与整体课程配置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课程结构不合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实践教学缺乏创新,专业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等。

职业院校要继续深入学习研究法律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师中树立科学的法律高职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进一步明确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目标。各类专业课课程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和探索,打造既区别于技术类高职、也区别于法学本科的法律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鼓励编写具有法律高职特色的实务型、高水平的特色教材。

(四)教师队伍建设

篇5: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法律高职教育的调整与适应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 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 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通识教育是为更高级的专业教育服务的。其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生命智慧、分辨思维能力、表达沟通技巧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高职数学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 达到高职院校培养服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一、高职数学教学的两类问题

一类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师队伍建设。一些高职院校数学教师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的要求, 表现在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教育观念陈旧后, 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教学目标不明确, 多数教师现有的专业技能不足, 知识结构单一, 使高职数学课与专业课难融合。另一类是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数学有困难。许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和正确认识, 还没进入大学校门就被认为高职数学对将来的工作起不了作用, 有的学生数学基础本来就差, 有畏难情绪, 因此学生学习意志薄弱, 学习方法不正确, 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 进而产生应付的学习状况, 无法适应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数学的学习。

二、应对策略

1.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加强高职数学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高职数学教师观念转变的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对于高职数学来说, 它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重视数学知识适应专业学习的需求, 还应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人文精神的渗透。首先, 教师要转变观念。在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观念滞后极不利于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贯彻, 教师要摒弃旧观念、旧思想,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要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地落实和渗透到高职数学的课程和课堂中。其次, 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平等交流。再次, 善于学习, 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很多学生数学基础差, 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巧, 包含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和课程开发等能力在内的教育教学能力, 用最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学生听懂所学的内容,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收集校企结合的实际案例, 研究企业的运行模式, 建立数学模型。除此之外, 人文素养积累沉淀也很重要。数学教师必须熟悉数学专业以外的知识, 如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文化学等基本原理, 了解一些历史、军事、地理风情、文学艺术等等, 要有较宽的知识面, 才能在课堂上纵横驾驭。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的学习, 让数学教师参与专业实训活动, 派高职数学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 增加高职数学教师专业的职业体验,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2.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高职数学教学目标的改革。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人格的公民。从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出发, 高职数学教学紧紧把握高职教育所特有的职业性、定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 在研究中实行“调研—实践—总结—调研检验”四结合原则, 对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进行创新和研究。首先, 通过改革创新,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塑造学生完美的人生。其次, 通过改革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高职教育不是造就学术精英, 而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他们不仅需要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还需要熟练的工作技能, 更要具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能力, 特别是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职业综合能力,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数学作为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的学科,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 应按照尊重科学性、强调应用性的原则进行改革。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 体现“重视创新, 提高素质”的特色,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学生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及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出发点, 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3.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高职数学的合作互动型学习探索。

在平时的教学中,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摒弃那种封闭、保守的状态, 要建立开放积极的心态参与合作学习。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高职数学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 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尝试: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 按成绩好差均匀搭配, 讲完定积分的“分割取近似, 求和定极限”后, 要求学生计算我学校体育馆侧面 (不规则) 的面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做成课件, 在班上讲, 老师评分。学生下来后, 互相讨论, 查资料, 问老师, 做得非常不错。这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4.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纽带, 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 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将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渗透到专业技术里面去, 使他们受益终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蕴含于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挖掘、提炼、概括, 领会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例如, 在引入定积分概念时, 先引导学生计算曲边梯形面积, 让学生感受到“以直代曲, 以曲代直”的极限思想, 领略用极限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再如, 用凑微分法计算积分时, 将被积函数不满足公式的凑成满足公式, 用到“划归”的数学思想。

5.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 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多年以后, 知识可以忘却, 但根植于科学知识中的文化将让学生受益终身。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譬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教学中, 为验证“抛一枚硬币, 正面向上的概率等于二分之一”这一事实, 教师向学生介绍抛掷硬币试验结果表中的费尔玛、蒲丰、威尔逊等数学家, 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家对数学真理的孜孜追求。

总之,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 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不断地进行完善, 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新.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教学研究, 2002, (1) .

[2]蒋莱, 王颖.研讨型课题;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9) .

[3]冉彬.通识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J].教育与职业, 2010, (23) :58-59.

篇6: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2014年是国家深入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 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为核心, 我国深化了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领域的改革, 构建了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体系。中央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时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 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抓手,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第三,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第四, 以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在这一重要的教育改革背景下, 我们应该如何抓住这一契机,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公共英语的积极作用, 着力培养具有高人文素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背景分析

当前, 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研究表明, 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多有重叠、与市场脱节严重;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而忽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学方法陈旧, 只注重知识传授, 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英语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结构单一;考试形式单一, 评价标准欠合理。这些都是高职英语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尤其在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英语提出了多层次的需求, 而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之间存有巨大缺口。因此, 如何针对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综合能力, 如何建构比较合理完善的学生英语能力评估体系, 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稳步推进英语教育改革, 切实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 培养出符合市场与社会需求, 具备一定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具体策略

(一)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为专业服务, 为就业服务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张力明确指出, 职业教育改革重点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 实行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对接,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 高职教育始终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着眼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不仅要不断加强和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与各行业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 并开展模拟情景训练;要结合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特征, 整合出岗位英语职业技能清单,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训练,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 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对接就业, 紧贴行业

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是针对高等专科学生、高职专科学生、成人高校学生, 或艺术、体育类专业的本科生。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词汇量小, 语法知识不牢固, 口语表达能力欠缺。他们往往不了解英语对他们未来就业是否有益, 潜意识中认为英语课堂所教授的内容与其未来就业毫无联系, 所学无用武之地, 何须枉费时间, 因此,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不重视英语学习, 更有甚者彻底放弃了英语学习。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动力不足, 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最大瓶颈。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必修课, 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服务于专业人才整体培养目标要求, 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强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基础。然而, 目前的课堂英语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展开, 一本好的教材从一定意义上奠定了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在教材的选择上, 在保证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巩固提高的同时,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为其专业服务, 与就业市场形成对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整合授课内容, 创设情境, 模拟实际业务场景, 为学生搭建未来就业所需的实用英语学习平台。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与未来就业的紧密联系, 不断培养其学习并运用英语的习惯, 加强其学习兴趣。

(三) 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填鸭式的被动消极教学, 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学习效果低下。这种重在知识讲解, 而缺乏实际操练的教学方式, 无法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平台, 学生感受不到使用英语的乐趣, 久而久之便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因此, 大部分高职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低下, 无法实现《基本要求》中培养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领域“实用性”英语人才的目标。因此, 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在注重英语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逐渐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 结合其专业特点, 设计教学环境, 积极创设英语应用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积极探讨研究, 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 帮助学生学习巩固英语基础知识, 开创中外教师同台授课的新模式。要创造有利条件, 模拟实际场景, 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 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课下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 如组织英语演讲比赛, 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活动, 举办英语小品、话剧、故事分享等活动, 帮助学生策划万圣节、圣诞节晚会等, 这样既增加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最佳的英语学习应用情境, 有效提高了其英语综合应用技能以及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动力:“双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微时代的到来, 给人类带来了传播知识与智慧的新途径, 同时也给整个教育界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在时间与信息逐渐碎片化的时代,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研究开发新的授课方式, 保障基础知识的精讲精练, 同时应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工作, 走访企业, 注重自身职业技能培养, 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另外, 教师还要实时关注就业市场需求, 将课堂内容和学生专业巧妙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校则应为教师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平台, 鼓励校际间教师相互观摩、交流学习, 鼓励教师到企业实地考察学习, 挂职锻炼, 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五) 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估:基础到位, 突出实践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各行各业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 其英语应用能力主要围绕“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因而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估和考核, 要在保证基础知识到位的层面上, 突出其英语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要调整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比重, 以英语应用为目的, 将英语语言知识考试和英语应用能力考核相结合, 适当调整考试与考核的比例, 适当增加学生课后英语实践的时间, 并将其计入考核体系, 形成个性化的考核方式。与此同时,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应当适当调整知识性考试和能力应用型考试的比例, 使其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测评。

四、结语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核心目的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 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高职英语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许多问题还处于摸索阶段, 如何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听说训练环境;如何实现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与专业英语、行业知识融为一堂;如何为学生搭建英语应用平台;如何改进学生学习评估体系, 以更好地发挥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如何拓宽学生的发展通道, 实现与就业市场的对接等, 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我们深信, 随着英语教师和社会各界对英语教育改革的不断摸索与探讨, 高职英语教育在提升人才资源开发水平, 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会不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当前, 国际经济融合往纵深方向发展, 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也呈多样化的态势。各大院校都在大学英语改革之路上不断地探索前进。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公共英语改革必须要抓住机遇, 剖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并积极寻求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职英语,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N].人民日报, 2014-6-24.

[2]刘鸿章, 孔庆炎, 陈永捷.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 2010 (4) .

[3]刘晓玲.高职英语教学作用、定位、现状与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S2) .

[4]胡海青, 倪方.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5]倪宇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外语界, 2013 (4) .

上一篇: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下一篇:北京东路小学教师家访方式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