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之魂读后感

2024-06-27

兴国之魂读后感(精选6篇)

篇1:兴国之魂读后感

提升自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兴国之魂》这本书系列的向我们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践行和意义。读过此书之后我深刻理解了我们国家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我们党员要如何做才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个人而言,读此书,既坚定了我忠党、爱国的信念,又指引我在工作生活中的奋斗方向。具体感悟有以下几点:

在个人信念、理想方面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更是提高个人素质,提升个人品质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指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了我忠党爱国、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提高了我勇做表率,敢于实践的决心;增加了我生活工作中的实用技巧。

在工作方面的感悟提高。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情感、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勤业精业的业务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代我们青年人的要求。在现实工作中,既要做到会干活,干好活,还要学会会干很多活,不断提升自己,做到“一专多能”;工作中厉行节约,创造低碳工作环境;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向榜样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以成为榜样为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有事业心的员工是公司成功的保证,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在生活方面的指导意义。首先,信义为先。就是做到诚实、不疑、不欺,诚是人内在的德行,信是诚外在表现,诚于中,必信于外。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应当信义为先,先义后利;其次要待人于善。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与人交往中抱着学习、平等的态度坦诚相待,才能受人欢迎,更有益于团结和工作的展开;最后,学会宽容和理解。宽容的前提是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多做换位思考,才能化干戈为玉帛,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对个人身体素质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践行,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创建好和谐社会,切实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搞好学习工作,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必须要有一副好身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有一个好身体才有条件更好地创造价值,为人民服务。积极参加活动,带头实践,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者、优秀带头者和忠实执行者。

《兴国之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直观生动的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对现实生活和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会根据要求,做好在个人内在素质的提高,积极在学习和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带头者的作用,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篇2:兴国之魂读后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体现和升华到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将基本道德规范转变成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的强大精神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条件达到的小康,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思想文化达到小康。建设精神小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并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做一个好人、建设好家乡的关键。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要求,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价值目标。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原则,也是实现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价值基础。教育公民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正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把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在巩固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以往开展道德教育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新载体;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篇3:兴国之魂读后感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针对明中期社会风气败坏, 道德水平下降的社会状况, 理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他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强调践履功夫, 事上磨炼。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 这也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精髓所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来越注重对物欲的追求, 即过分追求金钱、权势等, 出现了道德滑坡和道德缺失的现象。在文化发展中, 也屡屡出现理论无法得到践行等知行脱节的情况。所以, “知行合一”这一实践理论, 不仅仅在中国古代起着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 也同样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P80)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党和人民都需要做到“只能必行”、“知行合一”, 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知即必行

在知行讨论中, “真知”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重要观念, 真知指真切之知。就道德知识而言, 真知表示人已获得了高度的道德自觉。回顾中国哲学史知行观念的发展, 在宋儒的理论观念中, 知而不行, 不能把自己所了解的当然之则付诸实践, 表明行动者还没有达到“真知”。因此, “真知”这一观念虽然并不直接包括行为, 但包含了“必能行”这一性质。程朱在知行讨论中也反复强调“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真知未有不能行者”。王阳明所说的“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把程朱的思想作为知行合一学说的一个起点。因而, 真知者必然会把他所了解的道德知识付诸实际行为中去, 从而避免发生知与行互相脱节的问题。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当代中国, 从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传统中可见, 能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是一种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 是人们以自身主体的需要为标准, 对自身之外的事物, 包括人、事、物或现象的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 它往往表现为信念、理想、信仰、追求等形态。核心价值观, 是反应一种社会制度、一个时代的本质的价值观, 每个时代、每个社会形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念。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3 (P3) 一个具有强大社会感召力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一定是个能够有效融入人的个体心灵的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人们的思想、文化面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走向, 这也使我们在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人民论坛曾做过“关于未来十年十大挑战”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 成了严峻的问题之一。现当代社会中, 道德观模糊、道德感缺失也成为主流价值观不明确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学界许多学者把核心价值观比做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信仰。“生无信仰心, 恒被他笑具”, 信仰之意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 并把它奉为自己的准则和活动指南, 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准则和态度。4 (P14) 从客观世界出发, 这种表述准确且充分, 我们建立核心价值体系, 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民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倘若这种核心价值观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和践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又何以谓之。所以,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真知”, “真知必能行, 不行不足谓之知”, 真知一定是具有切实的体验而谈的。“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 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称核心价值观, 定是心中已经认知与存在的一种价值观念, 是实践活动中一种真善美的标准。

十八大报告中, 胡锦涛同志就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24字表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倡导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工程抓紧抓好。这二十四个字, 就是党在当代中华民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提出的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是广大人民都应该从本心上认同的“真知”, 是我们所要共同追求与践行的价值观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5 (P1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真知”, 就是我们的观念指导, 而知以行作为自己的实现手段。行不离知, 知不离行, 知行两者不可分离是知行合一根本意义所在;“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 只说一个知, 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 已自有知在。”知是行的主导, 行是知的体现, 知是行的开端, 行又是知的完成, 认识和实际活动不可分离。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 也是强调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是一回事, 教人把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密切结合起来。具体来讲, “知”主要指的是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 “行”则内容较为宽泛, 既包括内在的心理行为, 也包括外在的实际行动。6 (P175) 所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知”的方面加强思想教育, 在“行”的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 付诸发展实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教育的中介和制度的实践途径而走向现实社会、走向百姓生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7 (P79)

1.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既不是依赖宗教信仰的形式来构建的, 也不是通过法制或契约的形式来推行的, 主要是通过知识传授与道德教化来贯彻的。这是说, “学孝必须侍奉父母, 学射必须拉弓放箭, 学写字必须拿笔在纸上写”。8 (P327) 我们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就必须从思想培养价值观念上入手。离开这些实际活动是不能叫做“学孝、学射、学写字”的, 离开人自在内心的认知就不能谈核心价值观。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写入青少年的教科书中, 作为指导年轻人对“真知”的认知, 然知而不行不可谓之知, 离开实际活动, 不可谓知行合一, 践行是关键。所以对于操行一块的教育, 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实际生活领域的考核, 用具体的事件来检验学生们的待人态度、诚信意识等。同时, 也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实, 纳入对教师的综合考核, 以引导他们按照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制度建设

“知痛, 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由感觉而来的“知”, 既是“行之知”, 有关道德的知识也一样, “就如称某人知孝, 必是其人已曾行孝。”9 (P59) 核心价值体系亦是如此:核心价值观, 定是经过实践与普遍认同而得出。“知行合一”既不是知先行后也不是行而后知, 而是知与行的统一。且知且行, 且行且止, 即知即行, 即行即知, 是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意义。

制度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规则体系, 具有约束功能、导向功能以及激励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制度建设是一种互动关系。制度建构与改革创新决定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又引导促进制度改革创新。制度不仅具有规约、整合作用, 亦有引导、激励作用。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赖于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健全完善。我们只有锐意改革创新, 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公正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之中,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之成和可靠保障, 才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也才能真心认同、热烈追求和忠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衷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 并化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致良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 使我们对于当代中国必须坚持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有了比较科学和清晰的认知。现在我们所谓提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其实质也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能不能很好地融入广大社会成员的心中、并转化成为他们的个体价值观从而引领社会整体思潮、凝聚成社会共识。究其根本, 以单向灌输的方式是不科学不完整的, 需提高国民整体认识水平与激发主体自觉性。

当年程朱与阳明关于如何才能让人们认同主流价值观的问题, 也成为当代中国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实施注入式的政治思想教育作为让人们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必要和科学的途径。在这种灌输式的思想教育中, 作为个体的人被标准化和模式化了, 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体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良心是个体道德的基石, 王阳明的“致良知”要人们除心中魔,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当然, 这种能引导人们在迷茫中保守“善”的良知, 并不是如王阳明所说是人心中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自己人生旅途中经受家庭之爱、亲友之爱、社会之爱、民族之爱之中日积月累地凝聚起来的, 任何一个社会新道德和新社会价值观出现和发展总是首先是通过在个体意识及实践中的新觉醒, 进而突破传统的社会观念, 不断向其他个体扩展, 最后成为普遍认同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观念的。

综上所述,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对于今天我们深化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有很大的启发。确立当代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行合一, 必须跳出传统的只重“言传”不重“身教”的说教模式, 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引导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增进心理认同、推进制度引导上取得成绩。总之,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就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使我们国家成为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灵魂工程, 只有被国民“知行合一”地笃信与践行, 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共同理想及为之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12.

[2]、本书编辑组.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11.

[3]、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

[4]、吴文新, 孙武安.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何以必须被信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9.06期:13-16.

[5]、刘宗贤, 蔡德贵.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 (阳明学研究丛书/吴光主编)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6]、孙宝山.中国哲学史选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

[7]、本书编辑组.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11.

[8]、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 (一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0.

篇4:“兴国之魂”之必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是“兴国之魂”的“魂中之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价值属性;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价值要求。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价值愿望与追求。

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上升到“兴国之魂”的高度,是新世纪、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它的二十四字内容完整而全面地阐释了社会主义中国所应有的、大家共同遵循和拥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我们经历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国争光”、“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和精神型塑,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强大的思想基础;体会到了“大公无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现实主义的激情;得政治之利、于风气之盛,在大学校园真诚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除专业之外,还如饥似渴地吸取西方现代思想,一家一家地去浏览古典著作和当时极为热门的西方学术著作,也因此带动了全民阅读和出版业的兴盛。新的启蒙时代,造就了中国各行业的精英和社会的中坚力量,至今不衰;一代风气之转变和造就,确实与当时的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同时,也在新旧交替之际,寓新于旧,赓续不断,把隐藏在文化中的儒家传统一脉相承,试图借鉴西方理论与学说予以改造,道统和学统已基本恢复,业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在新的时期注入新的内容,成为潜移默化的时代坐标;忠、孝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正在生活与工作中逐步延展并落地生根;爱国主义热情弥漫整个知识界,并在时代的轨迹中留下道道车辙。“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已内化成整个社会的行为规则和做事的信条,这些为我国改革开放起了个好头。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性被压抑已久的、也包括恶的一面在市场经济还没有规整的时期,不断泛滥,直接冲击着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的敏感神经,也颠覆不少正统的观念。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社会福利一派大好的同时,也留下了时代之痛。在这种背景之下,各种思想、观念、方法、手法多样并存,思想的锐利锋芒直接指向人们的道德信仰和灵魂深处的精神实质,伴随着种种诸如环境、人文、风气等话题内容覆盖面的增加,兼之社会种种恶劣现象的丛生,更加使精神世界在价值取向上显得迷茫,各种焦灼的困惑也由此而生。因此,培育社会主义信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国之魂”,又是全体公民精神上的指路明灯。也只有这样,文化与精神的作用、价值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特色之具象与抽象的内容也就在文化与精神的层面完全呈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

《兴国之魂》共十讲。其中第六讲“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旗帜”、第七讲“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第八讲“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第九讲“西方近现代价值文化建构的启示”、第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战略工程”。它们分别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牵引,这是在宏大的理论背景下追根溯源,也是对共产主义成果的吸收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价值共识的统一关系,是对人类文明成果和观念的沟通与融合,并以之予现代人类文明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就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价值基础之上的,文化资源是我们精神上最宝贵的财富,所谓文化与精神创新必须在从源头活水中来;有参照才有说服力,第九讲对西方近现代价值文化建构说明了这个道理,培育是全民族文化建设的大事,而践行即全体公民的自觉自为则是关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指向国富民强,繁荣昌盛,保持持续的再生能力和创新的功能,还指向文化精神的再造和核心价值观的稳定。第十讲则是把培育核心价值观定义为“长远战略工程”,实与“兴国之魂”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这五讲恰是该书的特色,分量格外地重。

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曾痛彻地指出:“华风之弊,始于作伪,终于无耻。”鲁迅对国民性提出了尖锐批判的“吃人的礼教”,乃至台湾地区作家柏杨的“酱缸”文化等等,这些悲观的论断都是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究其实质,还是痛其不争、哀其不幸。时代进步到现在,各种情况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虽然有其阴暗面,但光明面的面积要大得多。而《兴国之魂》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树立起足够的文化与精神自信,对我们民族和祖国未来充满强大的信心,并会将这种自信与信心落实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那么,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心愿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篇5:兴国之魂读后感

【解说词】

每个伟大的时代,都有伟大的精神。2018年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成果的全面巡礼,这是中华大地四十年奇迹的豪迈展示,这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化的自信呈现。

【字幕】2013年3月17日 北京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

【同期】习近平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推出片名:第六集 兴国之魂】

【解说词】

今天,春晚,是神州大地除夕夜必备的文化年夜饭。

从1983年开始,家家户户、老老少少聚拢在屏幕前看春晚,渐渐成为新年俗。在1983年的首届春晚上,歌唱家李谷一唱了一首通俗歌曲《乡恋》。这首歌,是在各方面顶着很大压力下登上央视舞台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舒婷的《致橡树》,用诗歌的语言,抒发美好情感。朦胧诗等文艺作品以一种崭新的气象出现在中国文坛。这都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推动的结果。

改革开放四十年,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相互激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快改革开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成功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强大的、先进的、创新的理论为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之魂,国之魂,人民之共同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也是一篇不断续写的大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党的理论思想不断创新的引领下走向繁荣兴盛。

【字幕】2017年10月1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同期】习近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说词】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教育活动。党的十二大,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战略方针,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1996年,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行业写进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

改革亦有春潮带雨、亦有乱云飞渡,终究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花葳蕤绽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沧桑巨变。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奋勇向前。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谢伏瞻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文化是国家、民族的根脉,是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是选择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点。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就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解说词】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同期】中央党校副校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甄占民 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果,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让13亿多的中国人民有了强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这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用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发展方向、凝聚攻坚力量的奋斗史。

【解说词】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字幕】2016年11月30日 北京 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

【同期】习近平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鲁迅先生1925年就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解说词】

一本好书,可以记录一个时代。这本书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正如书中所说:“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从1986年到1992年,王卫国倾尽全部心血,写出了一部现实主义著作,描写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给中国乡村的冲击,刻画了两代农民在变革潮流中的命运沉浮,塑造了艰辛劳动和敢闯敢拼的新农民形象。这部著作叫《平凡的世界》,作者署名是王卫国用的笔名——路遥。《平凡的世界》以人民为主角,为改革立传,为奋斗歌唱。

这部小说被拍成电视剧,再次赢得如潮好评,片中那种靠奋斗赢得幸福的精彩人生,引发无数人的共鸣。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了时代弄潮儿和改革闯将的典型形象,用艺术形式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各个领域深刻变革,激发了人们改革热情,推动人们从陈旧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社会改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思想启迪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都以多种形式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话。

《亮剑》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它的成功也掀起了网络影视改编的热潮,图书领域也增添了影视小说的新品类。

从BBS到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从18位作家集体签约到网络作家频出,从千万点击率到影视改编,网络文化走出了一条时代化的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辞去了陕西省长安县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经典史诗之作《创业史》。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陈忠实的《白鹿原》、阎肃创作歌词、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禄》《杨善洲》等,活跃在中国文艺领域的文艺工作者,无不如此。离开人民生活,文艺作品就是无根的浮萍。

扎根基层,记录新时代,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走进生活,用他们的艺术形式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为人民而创作,写在了纸上,也印在这片土地上。

【字幕】甘肃 酒泉

【解说词】

从河西走廊酒泉出发,穿越茫茫戈壁,辗转100多公里,才能到达玉门小金湾民族学校。金淑梅老师在这里教农村孩子学跳舞。

绝大部分孩子将来不会以舞蹈为职业,但美的熏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心灵,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教育工作者,术业有专攻,但共同的使命,都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公民和现代化人才。改革开放,社会巨变,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根本方向和方针不会变。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上联:一日两餐有味无味无所谓; 下联:爬冰卧雪苦乎累乎不在乎。横批:志在林海。

这副对联,出自塞罕坝建设者之手,豪气干云,英勇无畏。

五十多年前,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369位建设者来到塞罕坝,洒下第一滴汗,种下第一棵树,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4岁。这55年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用生命呵护绿色,用心血浇灌大地,把戈壁改造成了林海。

2017年8月,总书记在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的重要指示中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始于红船精神,历经革命战争烽火淬炼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锻造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迸发的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女排精神,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丝路精神……不断延伸的这条精神大河,标注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成为共产党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

【字幕】2018年3月20日 北京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同期】习近平

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解说词】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是文化自信日益鲜明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由被动转为完全主动、焕然一新的历史,是中华文化浸润下英雄辈出的历史。

2017年9月25日,一个哀伤讯息迅速传遍网络和各大媒体。这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钟扬的名字为人们熟知。走近钟扬,我们才知道53岁的他,承载着如此厚重的人生。

他16年坚持学术援藏,不畏艰险盘点世界屋脊的植物家底,寻找生物进化的真实轨迹。

【同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钟扬

高原反应,差不多有17种,在过去的13年间,基本上每次我都有那么一两种,像呼吸困难,像头疼欲裂,还有时候流鼻血,还有一次拉肚子就拉了10多天,可是我们也不能因为高原反应就怕了。

【解说词】

从藏北高原到喜马拉雅山区,从阿里无人区到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江畔,到处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他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粒种子,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种质资源库。

他说,人活在世上就要做事,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为社会做事,为时代做事,就是最大的意义。【钟扬原声旁白】

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解说词】

他的梦想还未竟,他走了,但是那颗名叫“钟扬”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他的精神,会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追梦人。

像钟扬一样默默无闻的人太多太多,他们燃烧着生命的力量,烛照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勾勒出了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是多元化社会中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点到面,从个人到群众,从学校到各行各业,从基层到国家,从最美人物到时代楷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走在城市大街小巷,白山黑水,江南塞外,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人在平凡的岗位做着伟大的事。

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守护开山岛32年,不论风雨雷电,王继才都和妻子一起,护送国旗走过208级台阶,迎着东方的鱼肚白,挥舞手臂、徐徐升旗,立正肃穆、庄严敬礼。

【同期】王继才生前采访

老一辈抛头颅洒热血,我蹲在这边牺牲一点,又有多难呢。

【解说词】

2018年7月,王继才永远离开了他守护的开山岛。

总书记称赞他: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像钟扬、王继才一样,许多人在不同岗位点亮奋斗的明灯,感召世人、汇聚力量、同心协力,推动驶入改革深水区的“复兴号巨轮”,破浪前行。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字幕】浙江 良渚古城遗址

【解说词】

这里是位于杭州郊区一片风景怡人的山水。旷世悠悠,雨疏风骤。

人们尽享美景,却没有想到,这里的地下埋藏着五千年中华文明身世的秘密。考古实证,早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已点亮文明绚烂的火花。

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在这里被发现,这是目前已知的五千年前中国最大的城址。专家们通过目前良渚古城遗址,加上水利系统残存下来的土石方量测算,已体现了一种超越原始部落的国家形态的出现。【同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刘斌

良渚到目前为止,我们是研究最清楚的一个区域,整个长江下游,那么对于良渚古城的这个范围,我们也是研究得最清楚的一个范围,那么这些都足以证明在五千年左右,这个地方,已经是一个早期的国家。

【解说词】

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到良渚调研时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精神之源,是中国精神的立足点。他叫雷海为,一个80后外卖小哥,奔波街头而胸怀经典。在每天忙碌辛劳之余,他沉浸在古典诗词歌赋中,乐此不疲,暗暗用功。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他凭借强悍实力,一举夺得了冠军。

【雷海为现场同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13年前的刻苦读诗背诗,能够在13年后站在央视的舞台上,来参与这场诗词的盛宴,跟大家一起互相交流,一起学习,一起分享,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经历。

【解说词】

像雷海为一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吸引的不在少数。《龙的传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栏目持续升温,就是一个鲜明的注脚。及到《见字如面》等节目,更是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到了一个新高度。

【同期】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十八大以后,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叫文化自信。应该说它是配合了我们在新时期、新时代的总任务,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必须适应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民主建设、社会治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使命面前,我们提出的新主张,就是“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解说词】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方针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一脉相承,又结合新时代要求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成为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

【字幕】北京 故宫博物院

【解说词】

故宫,经历近六百年风雨洗礼,浓缩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故宫就用各种办法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次成为国外重要元首参观和文明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

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以“双创”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人尤其年轻人了解故宫,感受和热爱中华文化。目前故宫文创产品已突破1万种,年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物质极大丰富的四十年,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极大丰富的四十年。

文化,从来没有缺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伟大实践,贯穿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始终,为理论持续创新、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和精神需要默默提供着绵长的力量。1979年,广州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

1988年,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颁布文化市场管理法规。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文化提升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改革开放浪潮推动下,伴随着信息化革命,跃进到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中国人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新闻舆论宣传都产生深远影响。

【解说词】

2018年年初,电影《红海行动》“燃爆”春节档,2月内地电影市场票房创下世界纪录。2017年,电影《战狼2》拿下56亿元票房,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新纪录。

这两部电影的成功,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蓬勃展现,也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推动文化市场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市场繁荣的生动注脚。

回望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中国生产的故事影片只有46部,进入21世纪,2003年以前的影片年产量也徘徊在100部左右。进入新时代,电影产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到2017年,年产量已达798部,电影票房增长到559亿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仅仅是党中央的一份承诺,也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越走越宽,从文艺工作者到群众百姓,从图书报刊到电视电脑移动端融媒体,从大城市到偏远农村,文化浸润着整个中华大地。

【字幕】广西 来宾

【解说词】

在广西来宾市的广大偏远农村,灯光球场、文艺舞台、文体广场、阅览室随处可见,农民足不出村便可享受各种公共文化服务。

来宾市10年来持续开展文化惠农工程,以“小财政”办“大文化”,建成阵地全覆盖、体系较完备、服务较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同期】广西来宾桐木镇文化站原站长 廖祖安

原来我们还没有文艺队的时候,我们剩下的就是打麻将、打牌、喝酒、玩耍之类的,现在有了我们的文艺队和健身队,打牌赌博的少了,社会风气也好了。

【解说词】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大提升,老百姓有了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各地各部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补齐短板、提高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截至2017年末,全国文化系统所属及管理的文化单位共有32.64万个,从业人员248.3万人。艺术表演团体15752个,全年演出293.77万场,其中赴农村演出184.44万场。公共图书馆3166个,图书总藏量9.7亿册。群众文化机构44521个,文物机构9931个。

【解说词】

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更重要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育新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字幕】2017年10月1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同期】习近平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解说词】

这里是山西大剧院,一场“时代新人说——平凡的力量”大型讲述活动火热进行。从2017年11月22日开始,太原市开展“时代新人说”大型讲述活动,以岗位、人物、故事为主线,分“时代新人之我见”“时代新人我先行”“我眼中的时代新人”三个板块,发动群众通过讲身边人故事,发现时代新人、学习时代新人、争做时代新人。

【演讲者同期】

那激荡起千层的浪花,就是我们每一位时代新人,在复兴大道上迈出的,那铿锵有力的步伐。

【解说词】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类文明花园才百花盛开,芬芳绽放。

中华文明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始终都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并蓄的心态与世界各国文明进行交流学习。

【字幕】泰国 曼谷中国文化中心

【解说词】

这是中国在东南亚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

成立6年来,中心举办数百场各类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泰文化交流合作,也成为中国近年来全面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一个缩影。

中国在海外设立文化中心始于20世纪80年代。截至2017年底,在世界各地建成运营的中国文化中心已达35个。

【同期】孔子学院总部党委书记、副总干事 马箭飞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这样的一个窗口和桥梁,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中外合作的一个产物,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为整个世界发展作出它的贡献。

【同期】求是杂志社总编辑 陈扬勇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中国理念,贡献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价值。【解说词】 2017年11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版,加上2014年出版的第一卷,这两本著作为世界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打开了一个权威窗口。

面对剧烈的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国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对外传播持续发力,声音嘹亮,充分阐明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界着力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推进学术理论创新。首批25家试点智库的工作频频创新。中国智库正成为站上国际舞台、阐明中国理念的重要力量。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各国与中国的丝路文化交流如火如荼。

第三届巴黎文创会2018年10月17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本届文创会围绕“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主题。

2018年10月26日,中国宁波“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中心奠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之路,友谊之路,互相借鉴之路,共促发展之路。

【解说词】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钟面上,总有几个刻度,因文化而闪耀世界。

【字幕】2008年8月8日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010年10月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2016年9月4日G20杭州峰会

【解说词】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一起奏出世界和平之歌,人类社会发展之歌。

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解说词】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四十年,是理论不断创新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四十年,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四十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四十年,是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提升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文化自觉走到文化自信又迈上文化担当的四十年,是中国形象重塑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人民群众精神完全主动的四十年,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爆发的四十年,是中华文化不断与世界交流交融的四十年。

篇6:《花之魂》读后感

佟希仁先生是一位老作家、老学者,也是一位“超级花草迷”。他的《花之魂》是比卢梭的《植物学通信》更具文学色彩也散发着浓郁诗意的一部清新、明媚、隽永的花草之书,不仅散发着芬芳馥郁的大自然气息,也表达了作家对生活的热情、对大自然的挚爱。作家选取了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或者人们平时并不关注却又一直默默生长和开放在我们周边的100多种花草,用清新、平实的语言,写成百篇优美的小散文,并按照这些花草的生长和盛开时节,分列在春夏秋冬四季之中。

每一朵花,都是大地母亲温馨的微笑。二十四番花信风轮番吹过,无论是梅花、山茶、水仙,还是迎春、桃花、棠棣、蔷薇,也无论是牡丹、芍药、丁香、菊花……不同品格、不同气质与风骨的花朵,也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坠、曾经风雨而未泯的信念与追求的象征。一部《花之魂》,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录,也是作家献给大自然的赞美诗。这种人性与自然的交融,也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真、寻美、向善的特征,显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淡泊世间名利物欲、杂花生树而共生共荣的人文价值观。全书中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都连接着大地的血脉,传递着生命和生活的正能量。

作家惜花爱花,对每一种花草的生长习性和特点,都怀着盎然的观察和探访之心,包括那些一般人不会稍加注意的乡土之花,如南瓜花、黄瓜花、枣花、稻花、落花生等等。在这位老作家童心未泯的文笔下,每一种花草植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态特征和生长规律,其中又有一些带有生存智慧、生命启示,富有哲理和诗意的东西。作家不仅观察和描写了它们的自然生长特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准确和有趣的科普知识,同时也揭示了许多花草高洁的品性、气质与美德,让笔下的每一株花草植物都具有了“人格”和“灵性”,都彰显了俄罗斯散文家普里什文所说的“合乎规律的美质”。所有这些发现,既源于作家对广博的、富于诗意的植物特性的观察与了解,又与作家对自然的钟情、对花草的爱惜、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息息相关。

例如在《五味子花》这一篇里,作家观察到,五味子花儿谢落后,在秋天里会结出一串串红宝石般的浆果五味子。“大自然是多么的有灵气,小小的浆果竟然能凝聚人生的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儿。”作者进而想到人生境遇中的各种可能、各种滋味,很自然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大自然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又是一位含蓄的哲人。透过小小的浆果告诉人们深奥的道理。小小的浆果五味子啊,不仅有安神镇静的功能,还能帮助人们理解人生中的大道理。”

花草树木是大自然中神奇的精灵,它们不仅有各自的生命,还有自己的语言、感情、性格和故事。我很欣赏作者在《覆盆子》那篇小散文的结尾写到的,一位生物老师对孩子们说的话:“这绿色的大自然,包藏着数不尽的神秘和奥妙,它需要我们大家去研究,去探索。”

爱花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古代的人们甚至还设想过,所有的花儿有一个共同的节日,这便是旧俗中二月十二日的“花朝节”,又称“百花生日”。许多史书上也记载过,在这个富有诗意的“花朝节”里,人们都会庆贺一番,妇女头戴蓬叶,读书人和孩子们游玩于乡间田野。在山水明秀的江南一带,人们在这一天还会用彩绸或五彩纸剪成一面面小旗子,称为“花幡”,挂在花卉、树木上,以此为百花“祝寿”。这样一个风雅的花朝节,一个用百花装饰的“美育节”和“文化节”,在今天却失传了,未免太可惜了!

上一篇:我心目中的教师(演讲稿)下一篇:南昌市2015年中小学生消防寒假作业(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