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治文明的几点看法

2024-05-21

关于法治文明的几点看法(精选6篇)

篇1:关于法治文明的几点看法

关于法治文明的几点看法

 2010-12-29 10:09:57

——在第三届博士后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刘海年

各位同志,下午好!第三届博士后论坛举行了一天,大家辛苦了!

我很高兴参加博士后论坛,因为能从论坛中获得教益。今天的论坛分“专家专题”和“博士后交流专题”,每个专题两个单元,共四个单元。参加发言的专家享誉国内外,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很高造诣;参加发言的博士和评论人也都是有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法治文明与公平正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发言中有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和如何解决的建议,贯彻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意见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以负责的精神为国家法治建设建言献策。论坛是成功的,我又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如果主办单位能组织相关发言者或请有关工作人员将会议的重要建言写成报告呈递国家决策机构,我想将会发挥比论文更大的作用。我觉得论坛很成功,休息时听到一些与会同志的意见,他们也持同样看法。我代表承办单位感谢论坛的发言人和评论人,感谢所有与会的朋友!

下面我也围绕论坛的主题简要谈几点看法。

第一点,关于法治文明与公平正义的关系。我同意刚才陈岱教授在评论中和上午有的专家发言中说的,法治文明是一种状态,公平正义是法治文明建设追求的价值目标。应补充的是,是否实现公平正义、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是衡量法治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准。第二点,关于法治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上午有的专家在发言中已谈了,这里我只想谈谈它的特点,试做补充。1)法治文明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社会关系说,它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领域;从法治与文明关系说,法治本身就是文明的部分,而法治的文明又包括法律思想、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守法还包括公民、法人、政党和和社会团体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2)由于以上特点,法治文明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它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吸纳全人类文明进程的成果,反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3)又由于不同民族有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一致,法治文明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必然显现不同的特色。我们现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

第三点,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中国是文明古国,有悠久历史。中华文化是支撑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由于时易势移,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有正确态度,这就是党中央所指出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传统法律文化亦应如此。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诸如:法是绳墨、是斗斛,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等应当继承;而对其糟粕,诸如官官相护,亲亲相隐,搞请托,循私情,行政干预司法,则应坚决抛弃。总结现实经验,我们要推崇坚持宪法和法律不畏权势公正司法的干部和机关;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中破坏国家法制,任意干预司法,造成冤假错案的教训,直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认识,不依法律和法定程序办事,搞刑讯逼供,绝非什么“实际情况需要”,尤其不能以什么“实际情况”、“中国特色”作为阻挡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借口。

第四点,关于提高法律文化自觉。我在几次会议上讲了提高法律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文章中也写了。我认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法学工作者,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法律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认识法律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对自己国家要肯定优越性和获得的成就,但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对外国,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和问题,但也要看到人家的长处。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崇洋媚外。立足于我国人民的利益,大胆吸纳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东西。从世界文明史看,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兴起,北美的独立和崛起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没有不是与法治的建立和完备相联的。再从我国的历史看,春秋战国之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著名王朝,虽奉行封建君主专制,但也都重视法律和制度建设。这些王朝都是在开国之初,甚至国家统一之先便注意法律制定。在王朝建立最初几年便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颁行了较完备的法典。它们在当时农业自然经济条件下,能保持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的基本统一和稳定,与重视法律和制度建设是密切相关的。

古代国家和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尚且重视法律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崛起,构建和谐社会,当然更应重视法治文明建设。依法治国已确立为我国宪法原则。正如大家发言和评论指出的,经过努力,我国法治文明建设已获很大成就,当然也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次论坛将此确立为议题,围绕这一议题大家写出了一批有分量的论文,做了精彩发言。现在,虽然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仍然任重道远,不过我们的条件和形势是好的,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努力!

谢谢各位!

转自中国法学网

篇2:关于法治文明的几点看法

(2009-03-25 10:12:12)

转载

标签:分类: 思涵之家

学习乐园

杂谈

关于“创新作文”的几点看法

文/朱株

市里一年一度的创新作文比赛就要开始了,所谓”创新作文”当然就是主张创意表达,写出新意来。怎么写出新意来呢?这有时候是个巨大的难题,但有时又只需要做个小小的思考和改变就可以做到。我觉得凡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时,能指导孩子做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思考,“创新作文”可能就会很简单了。

一、体裁创新。原本普通的记叙文写成诗歌;把教室里、家里发生的事情穿越时空,变成历史或者未来世界的事件,或者变成动物和植物之间发生的事情,只要做个小小的移植,记叙文就会变成童话故事;再就是来点体式改变,写成日记体、书信体等等。

二、人称创新。把一般用第三人称写作的文章,变成第一、第二人称的,文章立即赋予了更多的主观情感,变得亲切、生动,更有感染力了。而且采用思维移入的手法,把自己想象成要描写的物体,一定会让你浮想联翩,于是又更扩大了想象空间。当然也可以把原本第一人称改成第二、第三人称来叙述。

三、题目创新。题目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常见的方法来创新:1.用上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问、夸张;2.引用或者化用;3.制造一点悬念;4.逆向思维;5.运用数字或公式。

四、开头和结尾创新。开头和结尾就像一个人的帽子和鞋子,不能一成不变,要经常换新,保持新鲜感,还有就是要注意颜色款式要搭配好,有所呼应。开头不一定非要开门见山、交代起因,结尾也不一定非要总结全文、发表议论、点题。心理活动、语言对话、环境描写、表情动作、歌词诗句等等有可以用作开头和结尾。

五、顺序创新。写事不一定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写,恰当地来点倒叙、插叙也很不错。

篇3:关于《百喻经》的几点看法

本书为天竺僧伽斯 (那) 所集, 其汉译完成于公元5世纪末, 仅次于《众经别录》, 现存最早的经录之一——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九记载有它的翻译缘起:“永明十年九月十日。天竺法师求那毗地出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出譬喻, 聚为一部, 凡一百事。天竺僧伽斯法师集行大乘, 为新学者撰说此经。”可知其汉译者为南朝萧齐时来华的天竺法师求那毗地。

“譬喻经者, 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 敷演弘教, 训诱之要。牵物引类, 转相证据, 互明善恶罪福报应, 皆可寤心, 免彼三涂。如今所闻, 亿未载一, 而前后所写互多复重, 今复撰集, 事取一篇以为十卷, 比次首尾, 皆令条别。趣使易了, 于心无疑。愿率土之贤有所遵承, 永升福堂, 为将来基。” (2) 由此可见, 经中之寓言故事, 常利用故事本身为“喻体”, 并附会上自己的教义为“喻依”, 以解释宣传自己的教义。此书结构形式单一, 主体为九十八篇譬喻, 每篇都采用两步式, 即每则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说理重在明晰佛法义理, 使人读后皆有所悟。在此试举几例。

如有关持戒的: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餧食。时有一虎啖食一牛。尔时牛主即作念言。

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为。即便驱至深坑高岸。排着坑底尽皆杀之。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受持如来具足戒若犯一戒不生惭愧清净忏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为。一切都破无一在者。如彼愚人尽杀群牛无一在者。

——《三七.杀群牛喻》

此则先说一愚人已失一牛而杀群牛的愚蠢故事, 后方说明佛理:即必须严守所持的全部戒条, 方能修成正果, 这是佛教基本思想之一。但这样会把偶一违戒的信徒拒之于佛国门外, 不利于劝人信佛, 故此又劝喻人们违戒后更应忏悔改过, 不可再犯。

又如治贪的:

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即便往债前有大河。雇他两钱后得渡。到彼往债竟不得见。来还河复雇两钱。为半钱债而失四钱。兼有道路疲劳乏困。所债甚少所失极多。果被众人之所怪笑。世人亦尔。要少名利致毁大行。苟容己身不顾礼义。现受恶名后得苦报。

——《一七.债半钱喻》

此寓言先说一商人为半钱债而失四钱的故事, 尔后比喻∶如果光为争求少利, 不惜败坏自己的操行, 结果往往得不偿失, 甚至会名利双失, 现世受了恶名, 世来还须受报, 这种作法, 实在太愚笨了。

此经中借幽默可笑、犀利讽刺之故事以现佛理之处比比皆是。除以上所举例外, 还有诸如治烦恼的第十三说人喜嗔喻、第九叹父德行喻;治恶行的第二愚人集牛乳喻、第七认人为兄喻;开示法义的有第四十九小儿争分别毛喻、第二十二入海取沉水喻等等。

一般说来, 一个好的寓言, 其“喻体”和“喻依”总是联系紧密, 但《百喻经》中的有些篇目若把“喻体”和后面宣扬佛法的“喻依”相联系, 则有些生拉硬扯, 牵强附会, 试以几例证之: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如彼痴人于半番饼生于饱想。世人无知以富贵为乐。夫富贵者求时甚苦。既获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犹如衣食遮故名乐。于辛苦中横生乐想。诸佛说言。三界无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

——《四四.欲食半饼喻》

六饼不如半饼饱, 此寓言在我国民间也流行甚广。它给人们的启迪, 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 积累的过程, 决不可心存侥幸, 见异思迁。然而《百喻经》作者却牵扯了诸多大道理, 什么人生皆苦, 富贵难求。实际上, 富贵与半饼之间并无什么必然联系, 真是未见其喻, 反增其感。付之一笑矣。

又如:

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觅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鸡鸭食尽。凡夫出家亦复如是。初毁一戒而不能悔。以不悔故放逸滋蔓一切都舍。如彼猕猴失其一豆一切都弃。

——《八八.猕猴把豆喻》

此则寓言与人们常说的丢了“西瓜捡芝麻”相类似, 而其多者 (手中豆或西瓜) 之失, 并非故意, 只是顾此失彼而已。然《百喻经》作者借以说明毁一戒后便放纵自己, 进而一戒不持, 则所用寓意已误, 而纯粹为说教矣。

再如“以梨打头破喻”一则中前面所说的一愚人被他人用梨打破头却不躲避的故事与后面比丘“不能具修信戒闻慧。但整威仪以招利养”之佛理亦相去甚远。

而且《百喻经》中的“喻依”有些太长, 反复说之, 说教比故事还长, 惟恐人们不明所指。如《猕猴喻》《月蚀打狗喻》《欲食半饼喻》《父取儿耳珰喻》等等, 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

《百喻经》借故事扬佛法, 固然有其好处, 但凡劝喻言必及佛法, 就反而多被拘束, 实际上如摆脱讲说佛法的约束, 寓言本身则会更加突出。读者所领悟到的, 自然也就不仅在于佛法了, 兹取几则读之: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

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一.愚人食盐喻》

此则寓言借愚人食盐“过度”以说明“外道”自以为“得道”的节食修行方法就如愚人食盐般无益。除去佛理亦能得出这样寓意, 即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合理”, 若只强调其中某一二种有效成分, 多多善益, 其后果可想而知。真理是相对的, 超过一步, 即成谬误。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君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五.渴见水喻》

此则寓言借一人在口渴之极, 寻得一河, 却因不能喝尽河里之水而一口不饮, 以喻“得道”之人因不能全部修持佛戒, 便不修行领受佛法, 以致将来无法得道, 永受轮回之苦。若从另一角度看, 这则寓言反映的是“或全部、或全无”的人生哲学。其实立志须高, 操守宜谨。如果一味高自标榜, 却又不能从具体的小事做起, 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 徒有虚妄的“雄心”而已。

又如在《蛇头尾共争在前喻》中, 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哲理:世上万物都有结构, 都有次第。只有讲求配合, 才能合情合理;《蹋长者口》一篇则告诉世人:什么事物都有一个时机, 时机未到而去有所强求, 反导致苦恼;《杀群牛喻》则说明了:如果苛求人们做到十全十美, 反会使人走向反面, 对失足者尤其如此。

可见这并不只是一本简单的佛经, 它还是一部生动、形象、可读性很强的佛教文学作品。虽然是佛教为宣传自己的教义而作, 但它的许多寓言都选自民间老百姓的口语故事, 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除去教诫, 独留寓言, ”我们还可读到佛理以外的许多东西。

此外, 阅读《百喻经》还可见到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与我国民间的一些寓言故事及典故传说颇为相似。如《吕氏春秋.察今》中“刻舟求剑”的故事与《百喻经.乘船失釪喻》一则中所讲故事相似;《庄子·应帝王》一篇中庄子所讲“混沌”之寓意与《百喻经.破五通仙眼喻》的寓意相似。

《百喻经》是佛教宣讲大乘法的经书, 其劝喻人们的宗旨正如在书末偈中所言:“就如阿伽陀 (Agada, 佛教所说一种“功兼诸药”之药) 这种药, 是用树叶裹着的;药涂治之后, 树叶也就扔掉了, ——譬喻故事就像包药的叶子, 深刻的含义正寄寓其中。”可见讲寓言故事犹如树叶包药一般, 必及佛法。但实际上此经之寓意不只言及佛法亦言及佛法以外的一些东西。既是宗教的亦是文学的;其价值既是天竺的, 亦是世界的, 这也是其生命力强劲之表现。

摘要:《百喻经》是一部关于佛教的作品, 它常借寓言以申佛法义理, 使人读后皆有所悟;然其间某些篇目其故事与佛理之间关系不大, 读来方显生拉硬扯, 牵强附会之感, 有其局限性;且凡劝喻言必及佛法, 就反多被拘束, “除去教诫, 独留寓言”则意义更大;同时此书中的一些寓言故事与我国我国民间流传的一些寓言故事及典故传说颇为相似。以下就将对上述问题作一一论述。

关键词:百喻经,寓意,佛理,局限,相似性

参考文献

①《电子佛教词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篇4:关于法治文明的几点看法

近年来工程事故频频发生,正值国家大量基础建设时期,安全文明施工显得越来越重要,减少甚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保证职业健康、确保文明施工,使项目、社会及个人的利益最大化,本文将对安全文明施工进行探讨。

继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大手笔的经济刺激计划,大量的基础工程投入运行。保证安全生产作为正常的生产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其成败不仅决定着我们施工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并且关系着工人的生命安全,更关系着众多家庭的幸福。在国家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从重从严处罚安全事故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施工安全涵盖了所有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并且涉及到管理、财务及后勤保障的相关内容。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建设主体历来重视生产安全、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筑工程本身作为高风险的行业,建筑事故所造成的人员、经济、社会的损失范围影响广泛。在本人所经历的项目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安全事故不在少数,必须吸取血的教训,提高认识,防患于未然。在此,本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来谈谈对安全文明施工的一点看法。

1.事故发生主要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个人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类:1)人的对于安全意识的麻木,操作人员甚至施工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安全意识薄弱,为攫取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要求;2)机械设备安全性能差,施工人员由于操作不小心而出现安全事故;3)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后续抢救工作不到位,导致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上认识的不足和松懈,对此必须找到药到根除的方法,对症下药。

第一,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提高警惕

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上的强大会对事物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保证安全生产不能仅仅靠强制 靠事故后的惩罚措施,更要从思想意识培养做起。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建筑业伤亡事故80%以上都是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而出现的违规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造成的,因此安全培训,用血的教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的安全认识,成为项目安全管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利用典型性事例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家庭强大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把安全生产的思维带到日常生产当中去,使之成为工人恒久的劳动思维模式。

第二,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施工工地主要的操作人员都是农民工。据调查显示:73%的农民工教育水平为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没有专业特长的占了89%。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职业培训更应该加强。我们管理人员往往忽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技术交底也是流于形式,员工知道不能怎么做,却不清楚地知道违章操作的后果,与此同时,有限的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不专业,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的需要。70%的农民工对技能培训也是采取不信任的态度,究其原因,心理不适也会不同程度上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引起心理不适的原因可能是家庭矛盾、人际关系、家庭困难等等。同时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工吃好睡好休息好,保证工作时精力充沛;教育他们养成达观开朗的性格,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解除各种烦恼对工作的干扰,始终保持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心理健康确保行为安全。

第三,关心工人生活,了解工人动向

施工中大部分工人都来自全国各地,项目部,特别是各个施工队伍要以人为本,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动向,做好后勤工作,这个工作不可忽视。例如,在施工人员中经常出现工人厌倦工作,以至出现对管理人员的抵触心理,疏于防范,这对安全生产来说是一大隐患。针对这一群体,项目部以及各施工队应当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掌握他们的日常动向,做到对每一人了如指掌,并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2.施工安全应急演练,安全教育重在效果

适时地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通过安全应急演练,强化农民工安全意识。譬如脚手架搭设、施工井架搭设等等工程,在暑季、台风季等环境,通过模拟应急技术小组分析险情、启动预案,采取相应应急措施,使险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近乎真实的模拟效果中强化员工心理素质与施工技能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将人员、工程损失降低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现代的科技愈加进步,而在工地的施工人员往往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面日新月易的科技发展给他们带来生活的便利与快乐。安全教育的培训方式非常之多,但是重在效果。好的影视作品不但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还能启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同样,好的宣传教育片也是如此,通过幽默轻松富有启发意义的宣传片,让员工意识到问题,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在笑声中,他们可以学到很多:上工时一定要穿上施工鞋,否则工地上的钉子很可能就会穿透脚掌;作业时一定要戴上安全帽,否则高空坠落很可能会将自己砸得头破血流;深井作业不要太靠近周围的护栏,否则有掉下去的危险;施工时不能抽烟,否则一点火星就可引起大火……我们可以搜集这样的宣传片,经过筛选在业余时间甚至在上班时间安排专门的宣教,我们只有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做好宣教工作,将工地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落到实处,所有这些对施工人员的人文关怀也将愈加精致细化。

3.紧跟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节奏,做好文明施工小细节

从事城市建设的施工人员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的每一分钟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们。施工单位的修建噪音、震动、扬尘等给周边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譬如改建道路时,我们应仔细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在完全熟悉了地下可能埋设的水管、煤气管、电缆等情况后制定完备的技术措施,报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才能破土施工。为了进一步落实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用到实处,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预交“安全文明施工费”的政策,例如: 2010年8月25日昆明市提出整顿建设工程市场,实行开工前先交“文明施工费”的制度。首先要在指定账户存入“文明施工费”,额度相当于工程总造价的3%;每一工地都要有洗车槽、沉淀池,实现废水零排放等。文明施工费存入指定的银行专用账户后,由工程项目监理单位签字,建设单位批准监督使用。工程开工拨付40%,工程中期主体施工阶段拨付40%,工程后期装修及水电安装阶段拨付20%。对于工地务工人员出行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各工地要做到“3个管好”,包括“一是管好自己的嘴,不要随地吐痰;二是管好自己的手,不要随地乱扔垃圾;三是管好自己的腿,不要横跨隔离栏”。同时要求各工地做好务工人员个人卫生文明习惯的宣传教育工作。工地文明施工标准化的出台,对施工文明方向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施工文明与城市文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进的措施至少有一条,当工程进行到某一栋楼的时候,通过居委会、物业管理处提前在电梯里、大堂处贴出通知,通知内容除了安全问题和“带来不便,深表歉意”之外,也有必要提醒居民保护个人隐私,如果有关部门工作做得更深入一点,其实类似施工队伍的招标进入也应与其他项目有所区别。比如在标书中可以考虑写明要求施工单位对员工做如下培训:工作中,应高度注意保护市民隐私以及“非礼勿视”等等规则,如有违反,则需要接受相应处罚。一个粗野的施工队会增加市民对工程的不理解与反感,这几乎是无可置疑的,一个有礼貌的施工队则会为理解和沟通搭建桥梁,同样是完全可以想见的。我们不能在把城市打扮得很靓丽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施工秩序、基本礼仪这一块草地的修整,施工文明同样是城市文明的一部分。但是即使如此,大部分城市依然欠缺有效力的文件来规范施工单位的施工,确保其文明、科学。昆明市所采取的措施值得借鉴,但并不能有效根治因为安全文明施工不到位造成事故的本源,在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变化中我们必须共同努力,致力于施工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分享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总之,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于安全文明施工有着迫切的要求和期望,作为我们工程管理人员应该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努力学习,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安全无小事”切实做好安全文明施措施为我们的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5:关于学生评教的几点看法

无论是认为应该是以生为本,还是倡导教学相长,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很多学生在特定的知识领域内超越教师是及其正常的,这些观点都将学生的评教活动推到了一个相当之高的地位,很多学校甚至将其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来决定教师的薪资待遇。可以说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好的,在促进和规制教师利益中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但同时笔者有发现评教活动过于简单甚至粗暴,以一次学生的打分来判定教师对于老师来说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教师接下来面对的又是另外一批“顾客”,原来的再也不会回头。一、一次评教为什么是不合理的

涂尔干讲的教育是“成年一代向尚未为社会生活作好预备的那一代人施加的某种影响”的行为,即有知者(或相对有知者)对未知者的知识传递,成熟者对未成熟者的意志影响。1由此可见,学生从课堂上不仅仅是获得了表象的知识,还受到教师意志的影响,或者把高点说,是教师人格品质的熏陶。但是正由于“当局者迷”,再根据涂尔干的观点学生还未为生活做好预备,似乎学生评教活动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葛老师您在讲学生评教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这一点,现在的老师似乎有向学生献媚讨好的嫌疑,这不仅是对教师人格的伤害和对教师职业的误导,另外更为严重的是对于那些正在“为社会生活做预备的学生”的消极影响。

那么这种消极影响如何避免,笔者认为,我们的学生评教不能是“一评终评制”,也就是说,无论是事前、事中、或者事后,学生并不是一次评教就定教师终生,因为学生既然在为进入社会作准备,那么这个阶段的成长是必然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处于一个日渐成熟的过程中,教师教育也是在慢慢的被消化吸收的,其价值也是处于逐渐被放大的过程。如果以一个节点来判断教师 1 葛大汇.对“评课”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争鸣.2006,(9)所授之价值,无论如何总是显得有些断章取义的。在此,笔者提出,我们应该抛弃“一评终评制”,而是灵活的采用“多评终评制”,灵活就体现在这个“多”字上,需要情境下来阐释。这里暂且分为“校内多评终评制”、“校外多评终评制”两个部分阐释。

二、“校内多评终评制”的解读

“校内多评终评制”的内涵是在学生评价某个教师及课程时,不是在某个时间节点做出粗略的判断,具体的时间安排应该在其当下所受教育的周期内完成,比如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本科4年等等之类别。在这个周期内应该针对每一位教师及课程做出评价。当然,这就涉及到评价量表设计和使用的问题了。根据“前测和后测”的原则要求,笔者认为在这里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即量表保持一致性,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第一,可以很好的判断量表的有效性。如以大学四年本科为例,第一年的评价和第二年的评价相差超过预设范围的话,次量表即可以作废,便于挑选有效量表,而不是一锅端,不分有效与否,统统纳为测量范围;第二,有助于学生成长,增强其认知水平。真正认真对待评价量表的学生,自身会有意识的比较教师所授在时间推进中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受,促使自身的成熟和发展;第三,有利于师生的沟通。笔者虽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但是做出当下学生对所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的假设相信是没有人反对的。这就往往导致学生上完课以后,基本上很难再与原来的授课老师去交流互动,那如果在多次评价的影响下,我相信很多学生会成为老师的回头客的;第四,促进教师的发展。一次评价的偶然性很大,教师也利用学生特点和自身的拥有相对的“有知”来糊弄学生,因为学生的不成熟反而是追求当下的即时的快感,这种行为会导致对教师的“逆向选择”,具备完备人格的教师反而容易会给学生以距离感,不够亲切。

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入学到毕业这样的一个周期内对教师及课程评价显然要客观且有效的多。但是这里也有个问题。笔者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个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然后记者问他觉得哪里所受的教育最重要,诺奖获得者答道:是幼儿园。在那里他学会了饭前要洗手,待人要有礼貌,懂得和小朋友分享,尊敬老师,爱护环境等等。这里就出现了与上述的一个矛盾,就是一定教育阶段内的教育功能往往不一定只是显现在这个阶段内,而可能是长期影响乃至一生。所以,上述的评价仍显的有些狭隘了。

三、“校外多评终评制”解读

针对“校内多评终评制”的局限性,笔者提出了“校外多评终评制”。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学生毕业了之后,仍然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评价其在学校内所遇到的教师及上的课程。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完成人的社会化,但是检验学生是否完成社会化的社会却没有了发言权,当然,这个发言权的重要的显性主体就是我们的学生,因为他们是自己是否社会化的最直接体验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现在有能力评价自己当年的老师以及其授予的过程是否对其社会化有帮助时却没有了发声的权利和路径。这个是及其荒谬的,就像我们的公司只注重生产产品的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检测,但是却忘记了市场的需求和反馈。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个制度,就是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仍然有一定的路径来评教,及时反馈信息。当然,具体如何设计,笔者在这里不多谈了。

这个设计听上去是不错,但是也有些疑问之处。第一,如何保证学生来评教。走入职场之后,学生分散到各地,完成这个校外评价需要学校做大量的工作,且很多事隐形的。第二,校外评教是否一定客观有效。试想一下,很多年过去了,还有几个学生愿意说老师的不好的地方,似乎很少,但是笔者要说的是,不好的地方纵然学生说的少了,也就是没有“意见”,但是别忘记了,经过社会大浪淘沙的洗礼,曾经学生的“建议”价值是无可比拟的。第三、这个周期可能需要很长。学生即便是走上社会趋于理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身外的评价受到当下幸福感的影响。所以,中国有盖棺定论之说,这需要我们长期的做工作。虽然存在着疑问,但是“校外评价”仍是十分必要的。比方说现实中在面对学生时,我们的教师有着某种天然的自信的,也是符合涂尔干对教育特点的描述的。这种自信是需要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师生沟通的障碍,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教学的价值方向,存在经济学上所说的“路径依赖”,固化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价值取向,但是如果当学生经过社会洗礼重新与教师对话时,这种状况必然会得到改善。笔者再举一个功利的例子吧。尽管高校去行政化很艰难,中国的高校在未来必将走上独立办学之路。独立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经济上有一定的独立性,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也必将是社会捐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校友赞助。那么如何取得校友的赞助呢?中国文化是内敛低调的,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大抵是如此。高校如果能有校外追踪评教制度的话,将不失为校友公关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评教将走上一个长期的过程,以期更加合理有效。还有必须要谈的是我们的学生评教的价值取向。笔者在这里认为学生评教的价值如果仅仅是定义在规制或者促进教师利益的层面就肤浅了,毕竟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评教的过程中,我们最终希望这个手段操作过程中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成长。如果评教只是简单的让学生画画钩钩,那么是毫无意义的。

后记:我的这个不成熟的想法是受上次沙龙的启发,我不知道是否学界有这样的提法,因为我没有查到,所以向葛老师请教。另外还有就是上课的一个例子:葛老师每每劝我们上课要插话,我也是绞尽脑汁想办法挤出些词汇来。上次您谈到高校是否需要二次评估时问我的想法,我说需要,并且解释了一通。您笑着说:您这是狡辩。实话说,我当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仿佛是引蛇出洞,我对您的印象较之前有点改变。但是后来却发现自己是真的经不起推敲的,等到您提出知识要建立系统的观点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毛病真正在哪。在短短的一两周内,我对您的认识不断改变,可见对于学生的教师评教万不可采用某个节点或者短期内形成结论,这个结论应该在长期甚至是超长期过程中形成,甚至是盖棺定论。所以,我想我们要做这个工作,它是有好处的。

篇6:关于军校管理的几点看法

一、积极搭建人才作为和发展平台

军校人才教育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把人才的培养、使用、创新和发展等几个关键环节统一起来,为教学人才服好务。为此,要克服和摆脱传统人才观和服务价值观的束缚,真正在认识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行动上将人才的发展和院校的发展捆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人才资源利用的如何?关键在于人才的管理。对于优秀人才而言,要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学术得到发展,除其自身加以努力、院校给予晋级和提升,以及生活上的高待遇外,更重要的是院校要为其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空间,做好成才成长空间留人、特殊待遇留人,真正把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员队伍中来。1.1为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提供条件。我军几十年来一直重视院校人才建设与教学管理,把院校当成部队建设的开路先锋和“重工业”基地。一个国家的军队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外军十分重视把优秀的人才选调到院校教学一线并设法让其安心工作。俄军对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员都给其相应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特权。美军在选拔使用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时更加严格,从任职经历、实践经验、全面素质、专业技能等都有严格的标准。我军在长期的院校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视选拔任用德才兼优的同志充实到教学及管理一线。现在,全军院校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注重发展自己的特色,争取建设全军全国甚至国际上的一流院校。但是,不管处于哪一个竞争层次,其核心任务都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从而为学科的发展、学校层次的提高打下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人才的数量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要有一批“能适应院校发展的、有利于形成创新成果的、自身知识结构优化的”人才。

1.2抓住支持人才成长的最好时机。近几年来,全军院校经历了布局结构调整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期,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实行教学考评、质量评估、综合评价等,聘用非现役人员,既弥补了军校教研力量的不足,又减少了现役军人的编制员额;既可使学员接受新知识,又可精简教学机构。为便于教学和管理,教学管理人员既要懂得如何与学员沟通,以达到心理相通、志趣相近等。对教研和管理人员也要实行“轮换制”、“聘任制”、“淘汰制”等一系列制度。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环境。为有力推动了院校人才队伍的发展,必须努力探索给予人才成长的最佳时机。在教学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中,人才培养往往滞后于人才的实际需要,使不少人才或潜在人才在依靠自己的奋斗艰苦地成长着。如,人才需要进一步学习深造和扩大知识量时,总有一些与人才成长不相适应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的措施挡住了去路;人才最需要科研经费支持时,他可能会因为年轻资浅而得不到支持;在他最需要潜心钻研业务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生活压力而分散了注意力。对此,院校应当及早发现优秀的教学、科研骨干,并提前做好人才投资和人才选拔工作,在人才“爬坡”的时候给予有力的支持,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事业发展提供最及时的支持。

1.3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和谐环境。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提高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相同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条件下,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便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教育效益。目前,我军院校对如何加强优秀人才队伍建设都有自己的新招,给出了各种优惠待遇,对人才的流动起到了促进作用。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应该进一步完善已有人才和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长期为我所用的机制。目前,随着人们对人才重要性认识的逐步加深,人才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特别要重视对优秀人才资源培育工作,多问一问为教研人员做了什么,而不过多要求教研人员应做什么。把人心调舒畅,把气氛调舒心,把环境搞美化,营造人才快乐成长的环境。

二、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模式与机制

美军院校几乎无一例外都视教师队伍若生命,十分注重青年教员的培养和高质量教员队伍的精心构建,是其成功的基石和办校的核心。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环境条件是基础,管理模式与机制是关键。就是说,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必须对院校人才资源管理模式与机制进行系统变革与创新。2.1建立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当前,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非常大,特别是在用人机制、引人机制、选人机制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如职称评定、工作考评等。军事院校要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使人才成长和使用价值永远走在世界军事前沿,取得长足进步,必须走创新教学管理之路,使人才资源得到深层的挖掘。事实证明,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军事服务的重要职责,既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又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目前,我军院校正处在变革的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资源的管理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而且随着世界军事变革的发展,军事使命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院校人才知识结构和学科专业在不断调整,人才的内涵也在随之变化。因此,人才资源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创新和谐教学管理模式。

2.2建立岗位责任管理机制。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力,人才发展是第一位的。胡主席:“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目前,我军院校的人才管理主要以学历职称要求为条件,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为主要抓手,并且职务与待遇、地位、评价相对应。它一方面把人才的发展引入了“独木桥”,无论是培养人还是使用人都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的发展也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为目标;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管理人才队伍中的“仕而优则专”现象,就否定了管理是一门科学的理念。在西方军校人才资源管理中,人才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提倡术业专攻,让教官岗位成为军人最向往的职位,享有很多特权,实行院校教育岗位补贴制,院校教官工资水平普遍高于部队和机关同职衔军官,生活环境优于岗位的军官,采取不同军衔不同待遇,每晋升一级军衔增加工资10%的办法,激励教员安心工作,不断学习。每年除寒暑假外,俄军院校还组织教官定期疗养。由于俄军实行社会化保障,加之工作稳定,所以,教官队伍思想稳定,有荣誉感和进取心。对外军院校的做法,我们应该借鉴;对我们过去的一些传统做法,在落实的质量和效果上应该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质疑,如我们一直所提倡的“两员至上”“教员是核心”问题等。

2.3综合系统地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机制。教育的真正意图在于引导和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注重个性的发挥,并给予其很大的发展空间。人才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效建设工程。必须改变只管使用、不管培养的做法,必须改变单兵作战、作坊式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系统思维的管理模式,对人才建设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布局;必须形成竞争淘汰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与约束机制之间的配套运作;同时,要在体制、制度、政策、岗位聘任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创新。院校对人才资源管理要常抓不懈,要强调综合管理、目标管理、系统管理的理念,不能期望出台一项或几项政策就能解决人才建设的所有问题。

2.4实现人才价值与院校作用的统一。人才资源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含量是一个变数,就像能买到学者的成果而买不到学者的智力一样。所以,在人才资源管理中,院校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实际能力,更要重视人才的发展潜力。对教学人才的考评,应以业绩为核心,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考评体系。在学历学位、政治思想、教学科研工作数质量等方面制定量化考评具体指标,改变“科研成果代替实际工作能力,论文数量代替质量”的现象,使人才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人才成长进步规律。随着市场意识的提高,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程度有所提高,人才竞争也更加激烈,使人才构成、人才管理和分配机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无论是培养还是引进人才,都要有超常规的举措,要变静态式管理为动态式管理。

三、提高管理水平,创造最大的人才使用效益

人才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一个很大的变革,也是人才建设工作的新变化,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作用发挥中,必须变革人才资源管理理念、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水平,使人才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价值。

3.1端正教学管理思想。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规划是院校办学成功的向标。要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理念及与之相适应的战略规划。美军院校非常重视其教学管理理念,美军在教学管理中认为,办学思想越端正以及办学理念越稳定、越清晰,就越能产生促进效应、引导效应、规范效应和激励效应;就越能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其办学行为、教育质量就越能得到明显的提升、改善和规范。因此,从院校自身看,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一个清晰、稳定的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

3.2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培养和使用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挖潜人才资源,发展院校的人才量。在人才资源管理上,要转变长期形成的“管人”的观念。要转变单位与人才之间“管与被管”的隶属关系,淡化行政色彩,尊重人才的教学价值和学术地位,尽量创造人才自主发展的空间。为此,要把“管”转变为“资源开发”和“服务”,做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要注意把单位与人才之间的关系用真情这个纽带来维系,给予人才更多的温暖与信任、关心和支持,落实人才在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上一篇:2024年度呼市第十七中学关工委工作计划下一篇: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