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云南的歌会

2024-05-29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共7篇)

篇1:第16课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结合沈从文的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了解沈从文写《云南的歌会》的初衷。

2、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初识歌会的特色,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的艺术魅力。

3、体会歌会的精神内涵,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通过深入研究这篇文章,走近沈从文先生,感受到他的散文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首先我们来欣赏几张照片。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个省份?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她们以歌舞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倾诉爱慕,或劳动热情,或表达丰收的喜悦。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云南去!让自己在纯净的大自然中体验另一种自我;到云南去!领略云南高原湛蓝的天空,呼吸清新的空气;让滇池柔媚的微风吹去您的忧伤;到云南去!把俊秀挺拔的石林、“风花雪月”的大理、丽江典雅的音乐,香格里拉的悠闲自得,雪域风光的清雄险峻、热带雨林的苍翠一一珍藏。)

今天就让我们收拾行囊,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精妙笔触做一次云南之旅。

二、走近云南看歌会

1、思考:默读课文,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南的歌会:

演唱会:

在草丛里、森林里、山野里、山路上、村寨里唱;

舞台上唱

即兴演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

按照节目单唱

作用是传唱,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

为了拥有更多粉丝,传

一代

使大家喜欢他

(可以课件表格,显示不同)

2、在本文中,沈从文先生选择了几个地点的歌会,分别是哪里? 山野、山路、山寨(板书)

3、沈从文先生这一次云南之行,原本的目的是不是直接来看歌会的? 链接材料背景

大家主要兴趣自然在跑马,特别关心本村的胜败,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我对于赛马兴趣并不大。„„可是当时我实另有所会心,只希望从那些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所谓秘密,就是想趁机会在那些来自四乡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再仔细些探索一下究竟。结果明白不仅有犀皮漆云斑,还有五色相杂牛皮纹„„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摘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三、走近歌会赏魅力

1、通过材料我们知道,沈从文先生去云南本来是想去参加云南的跑马节,去研究马鞍上的花纹和传统的油漆工。细心的同学从注解(1)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可是到了那里,却被更新的发现引诱了过去,“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那么“这一回”中,有哪些更新的发现呢?请同学们由“这” 出发,找找文中还有没有“这”字?

第2段: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

第3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段:“在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第5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师:同学们,我们读懂一篇文章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用这种方式:抓几个关键句,抓一个关键字,就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了解文章内容、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尽量读懂它,哪怕有一方面的收获也不错!如果觉得这种方法不错,还可以运用它去读其他文章!接下来,我们就由这几句关键句出发,看看云南这里更新的发现是什么?云南的歌会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如此吸引作者呢?请你也打开智慧的双眼,用欣赏者的眼光,赏析云南歌会的艺术魅力。

2、请大家赏读有关描写歌会的段落,边读边做批注,用“云南的歌会,______最美,因为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发现答:

(1)云南的歌会,歌最美。情歌酬和,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2)云南的歌会,人最美。

年轻女人的美:外貌描写、唱歌态度从容、轻松,(和“这种年轻女人”相照应)赶马的女孩子美:淳朴本色美

传歌的老人美:不因年老而沮丧,将文化传承 七十岁的吹鼓手美:

(3)云南的歌会,“文化”最美。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传给下一代,传歌——文化传承(4)云南的歌会,景最美。

山路漫歌中的景,和“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相照应,衬托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四、走出歌会探内涵

(选择时机讲): 在《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这篇文章中,也就是本文的删节部分,还有这样一句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引自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1、你从这句话中读出沈从文的云南之旅还有哪些更新的发现?最为有意思的是什么? 预设学生的回答:生命的颂歌,活 研究性活动:

沈从文礼赞了哪些生命形态呢?思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体查云南歌会的精神内涵,说说“这是_______ 的生命”。

活动反馈:

(1)、这是智慧的生命。他们唱歌方式多样,贯穿古今,引经据典,随口而出,(2)、这是聪明机智的生命——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3)、这是美丽的生命,你看,她们穿得如此精致而闪亮。

(4)、这是无拘无束的生命,荡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5)、这是勇敢、大胆的生命——打秋千,蹬个十来写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6)、这是惬意的生命,赶马女孩在竹子林的小路上一边欣赏粉蓝色的报春花,一边唱着悦耳好听的歌,在优美的自然环境里,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连戴胜鸟都被她的歌声所吸引。这是多么惬意的生命啊!

(7)、这是热爱生活的生命——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慢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赶马女孩子在如此辛苦的十里路上还把歌声唱得那么美妙有情、悦耳好听可见她们那种对生活的热爱。

(8)、这是内敛、含蓄的生命——“轻轻打了个吆喝”、“理理头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尘,向大家笑笑”,一连串的动作,把妇女虽然歌技超群,洋洋自得,但她表现的委婉、含蓄,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含蓄美。

(9)、这是和谐的生命,全村的男女老幼百多号人聚集在一起,看出他们对传歌的热爱,3(10)这是激情的生命,吹鼓手年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但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在纯朴、本色的云南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生命力,云南女子的勇敢、活泼;那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透露着健康、勤劳;她的比拼在强手如林中取胜,让我们看到了她们的聪明、智慧。在作者细腻的工笔描写中,看到了她的漂亮、淳朴的本色美。山路漫歌中惬意的赶马女孩子,山寨中传歌活泼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教师设问: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生:还有戴胜鸟、云雀、报春花

师:所以我们来看,作者的这种拟人修辞的运用使得云南本地的一些原本普通的、平常的、土生土长的花、鸟都具有了一种人的情感、人的活力。所以它们的生命也是鲜活的。

2、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 “原来如此” 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什么叫“金满斗会”,它有什么特点? ——人多、时间长、装胜、民族文化传承,(3)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有哪些人?如果平时你见到他们能将他们和音乐、歌会联系在一起吗?

——所以这些普通人他们不因自己身份的卑微而失去唱歌的快乐。(4)我们都看到在演唱会中最活跃的是哪个年龄段的人?而金满斗会呢?

——年近暮年的老人不因年老而沮丧,相反他们却成为了金满斗会上最活跃的人群,他们要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而且要反复唱下去,知道大家熟习为止。

(5)反馈总结:

沈从文的这次云南之旅发现的不仅仅是云南人每天生活在美妙的歌声里,也不仅仅是他们鲜活的生命。他还发现原本在俗人眼里那么卑微的生命、看似很难和音乐相提并论的形象,在云南的歌会中都焕发了异彩。在云南的歌会里没有灯光闪烁的舞台,没有妩媚多姿的歌者,没有字斟句酌的曲目,有的只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淳朴本色的情感,也正是这份原生态的生活和情感,让他们忽略了俗世的种种困扰,拥有了从容不迫的心态。

五、今日的云南歌会 沈从文的云南之旅已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情形了,而今的云南的歌会有没有被继续传承呢?同学们想不想一探究竟?2006年著名的民族声乐演唱家宋祖英在在美国最高艺术殿堂———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演唱了云南民歌《猜调》,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宋祖英肯尼迪演唱会云南民歌《猜调》 欣赏后,学生谈感受:

我们倍感欣慰的看到云南的歌会,不仅没有失传,还在世界上唱响,登上了世界民族音乐的殿堂。

六、作业:

沈从文的创作一贯追求表现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的人性美,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人情美。课外阅读他的中篇小说《边城》,那里有更多这样鲜活生命的影子。

教学反思: 优美的语言与思想的内核

文学作品的教与学,一定要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以文本语言的学习、品味、赏析、运用为最重要最基础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朗读、品味等,透过优美的文学语言,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核。

任何写作技巧的学习是为文章的内容服务的。

使学生不单单是学习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得到人文的情感、思想的升华、灵魂的触动和生命的感悟。所以,沉浸其中、涵咏语言,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篇2:第16课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教学过程

一、导人

1.播放视频片段“蝴蝶泉边”。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2.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自评、互评。

三、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4、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环境:树林、山坡、花。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讨论第五段。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四、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 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五、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六、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课后反思:

上完《云南的歌会》一课,回顾课堂,我深有感触。就这堂课,我想谈几点感受: 首先,在确定上《云南的歌会》这课之前,我就想着,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既要上出语文的本色,又要凸显语文的灵性。本着出新的原则,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看了许多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还翻阅了沈从文的一些书。他在《浅谈湘西的艺术》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我觉得,这句话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对云南的印象。于是,我就抓住“美妙有情的歌声”作为切入点,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是,找一找美妙有情的歌声。二是,说一说美妙有情的特色。三是,品一品美妙有情的生活。

根据这样的定位,我设计了整节课的内容,探究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作者本就是苗族人,他对云南及云南民歌有着不同一般人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积淀下,写出的文章,是情真意切的。作者想借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云南民歌的热爱和赞美,从而歌颂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基于这一点,我把课文的情感目标定为: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 热爱。

其次,上课一开始,导语尤为重要。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这样的解读,“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导语的设计上,我先展示了“云南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云南风情,引发学生的兴趣,走进云南,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在对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快速理清文章脉络,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用一个大问题带动其他小问题,然后在各个小问题的设计上根据课堂的需要灵活调整,这样就使得整节课条理非常清晰,比如,用“找出文中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个问题,提携整个课堂,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又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课文,品位语言,达到“文”“言”的绝妙结合。

第四,整节课,我本着一个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体现两个“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学生。

尊重文本,从文章内容出发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理想答案。

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见解。比如品析文章时,我就特别尊重学生的发言。有个学生在“生长的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的时候,我提出: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个学生回答说“生机”,这个学生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招徕了学生的一片嬉笑,我非但没有一口否认这位同学的发言,而是认真倾听,耐心对这位同学进行引导、点拨、鼓励,最终达成共识。试想如果当时对这位同学的发言一口否决,或是直接进入下个环节,就有可能让这个学生因为这次回答问题的阴影而影响以后上课的热情。打击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自觉性。所以,整节课中我时刻注重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鼓励有见解性的发言。

最后,在设计结束语的时候,我依然是从文章和生活联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抒情性的结束语,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从文本走向生活,把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迁移到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很好完成了从文本到生活的拓展。不但完美结束了课堂,而且总结了课文内容,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回味中走出课堂。

篇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 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佚事, 文笔生动, 妙趣横生。此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 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 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对每一场景的描写又都各有特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 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 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 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 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 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 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情况。

3.了解云南的歌会, 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意, 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3.延伸拓展, 横向比较, 体味各地民谣民歌,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从教室走向社会。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 思考生活, 欣赏生活, 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中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 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 品位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四.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介绍的民风民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 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与教学过程相照应, 教法为: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朗读——概括———合作探究———赏析品味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唱本地的民歌《黄四姐》, 再让学生说说其他地区的民歌民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

(1) 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工具书理清文中的字词, 此步骤目的在于让学生积累文中的词语。

(2) 学生练习表情朗读, 要求读音准确, 语调抑扬, 读出感情。此步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学生简要概括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内容。

3.合作探究, 深入研读, 把握要旨

(1) 提问:在“歌会”的大标题下, 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所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 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此步在于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 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 有什么特色?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此步让学生把握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以及作者借云南歌会所流露的情感。

4.赏析品味, 揣摩语言

(1) 请同学说说, 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此步目的在于让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师择其精要, 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2) 学生齐读文中特写年轻女子和山路漫歌的语段。此步让学生近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增加积累。

5.回归生活, 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不同民族的情趣, 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 进行拓展延伸, 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 投影一段文字, 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各抒己见, 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 感悟生活, 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延伸拓展, 沟通课内外

让学生课余时间走访当地民间艺人, 或者上网浏览, 或去图书室查阅, 搜集材料并对其分析整理, 上交一份研究性报告。此步骤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 珍惜传统文化, 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 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在文本阅读中, 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文本的学习, 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篇4:说说《云南的歌会》的教学

非常清晰的结构层次,非常浓郁的别有风味的生活气息,非常丰富的富有美感的语言,非常精美的人、事、景、物片段描写。

也可以这样说:

本课表现的是美丽的云南的歌舞特色。

课文层次明晰,内容丰富: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课文写男女情歌酬和,写赶马女孩唱歌,写乡村热闹歌会;课文写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歌会;课文写美女,奇人,趣事,胜景。

有趣的事物、奇异的人物:

围裙秋千云雀 赶集柞木 箍桶匠阉鸡匠江米酒毛蓝布报春花 戴胜鸟针线花样吹鼓手绣花透孔鞋

语言生动,别有特色:

生面别开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蹲踞

贯穿古今 引经据典哑口无言酬和

悠游自在 若无其事美妙有情譬喻

呼朋唤侣 悦耳好听晨光熹微柞木

扶摇盘旋 淳朴本色舒卷张弛熹微

龙吟凤哕 唱和相续逢年过节淳朴

避疫免灾盛会难逢 箍桶阉鸡

更值得强调的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其片段描写的丰富与精彩程度没有其他课文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如:

“事例描述”片段: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事件描写”片段: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人物描写”片段: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景物描写”片段: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动物描写”片段:

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场面描写”片段:

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以上,都是十分有用的优秀的课内教学材料。

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本课的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整体了解,全面把握;深入课文,选读精段。

主要教学板块:文意理解,要点感受,精段品读。

板块之一:文意理解

1.教师快速导入课文。

2.同学们速读课文,以“我从课文中读到了……”为话题说话。(这是第一步进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同学们自读课文,广泛发言。)

老师与学生对话,最后要形成三个方面的小结:

(1)课文写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第一部分,写年轻女人山野对歌;第二部分,写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第三部分,写男女老幼村寨传歌。

(2)课文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歌会。

(3)课文中的佳词美字。(反复落实。)

板块之二:要点感受

1.教师导入:本课有不少的美丽的“看点”,所谓“看点”,就是值得我们慢慢走、细细看的地方。现在请大家进入课文,进行“看点扫描”,找出文中精彩的描写片段,进行朗读。

同学们讨论,品味,找本课看点,交流看法。(这是第二步进入课文,深入理解文中重点的内容。)

2.教师用各种形式和手法引导学生朗读好课文中的写人、写景、写物、写场面的精彩片段。

如“景物中的女性”描写段: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3.对各类描写段进行概括。

4.教师小结:所谓“看点”,实际就是课文的要点。本课中的要点,就是精彩的描写片段;这一篇课文,就好像是精彩描写片段集中的“歌会”。

板块之三:精段品读

1.教师导入,请同学们重点欣赏“在昆明乡下”这一段。(这是第三步进入课文,深入理解文中最精彩的片段。)

2.同学们朗读这一段。

3.教师组织同学们合作探究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对这一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

欣赏方法:两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这一段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美的地方,写得生动的地方。

4.教师举例:

(1)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这个句子写得好。“晨光熹微”写出了时间,“人家屋脊”写出了地方,“郭公郭公”写出了声音,“欢喜”和“坐”将鸟儿拟人化了。

(2)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这个片段写得好。色彩美,声音美,动静美,画面美。“模仿”一词用得好,写尽了报春花的色彩。

(同学们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之中。)

(同学们发言,教师相机点评。)

5.教师讲析与小结:

(1)这段文字美在“有声有色”。花儿是那样的美丽,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鸟儿是那样的可爱,戴胜鸟叫个不停,云雀在不住地唱歌,还有赶马女孩子歌声在飘荡……

(2)这段文字美在“点面结合”。写“各种山鸟呼朋唤侣”是略略的一笔,写戴胜鸟是简笔的勾勒,重点是写云雀,写云雀是精致的描写,是工笔的描画。

(3)这段文字美在“高低分明”。老马在地上慢吞吞地行走,报春花在山坡上开放,戴胜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而云雀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4)这段文字美在“详略分明”。写赶马女孩子唱着好听的歌是略,写美丽的景物是详。女孩子的歌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这就叫做烘托,景美人更美……

篇5:第16课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云南的民俗介绍

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 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 授知识的工具。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 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默读课文,疏通字词

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四、理清框架,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1.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你概括一下它们的内容及特点。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生面别开、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以人衬景。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以环境衬人。第三部分:金满斗会。民歌的展览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点面结合。2.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先自读,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意见,最后派代表在班上发言)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写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为什么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全满斗会部分既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写热闹的场面作者怎么写?)

五、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会对村寨传歌的目的不太理解,对一些句子的含义存在疑问,可自由质疑,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文章优美抒情的语言。教学步骤:

一、导入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一下他那优美抒情的语言。

二、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并说明理由

三、以下内容若学生没有提及,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人物及环境描写)

1.学生齐读课文:“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思考、讨论: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南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出人物的这些特征的?

提示:作者写云南妇女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第三段)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2.阅读课后练习二中另一段人物描写,思考:这段文字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来写?

提示:这一段作者着重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为了写出人物的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3.学生探讨:你喜欢哪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什么?

4.练习:使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方法为班上的一位同学或老师做画像。(应视时间多少而选择是否进行)

(教师可选择一两位同学的作品在班上朗读,与学生共同品评)

5.齐读文章第四段,请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将自己当作“赶马女孩子”,说一说路上的旖旎风光。思考:作者着力描写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是什么呢?

提示:此处的环境描写,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山 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这图给“赶马女孩 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 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另外,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思考

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俗,风景,风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如诗一般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六、作业设计:

学唱一首民歌,唱给同学们。搜集沈从文的其他散文去阅读品味。

七、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1.山野对歌 2.山路漫歌 3.村寨传歌

篇6:16 云南的歌会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本来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骑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象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在龙街村子里举行,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利索,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分挨桌看去,很多人都象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此外打铁箍桶的工匠家属,小杂货商店的老板娘子,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和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辟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好听歌声,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规矩传歌,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象是一个“歌库”。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这种会,只有正当金星入斗那一年才举行的。

同是唱歌,另外有种抒情气氛,而且背景也格外明朗美好,即跑马节跑马山下举行的那种会歌。

篇7:第16课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3.掌握本文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酬(chou2)和

铁箍(gu1)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1.本段侧重写什么? 2. 明确:歌声不断。(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上一篇:中外美术史复习题更下一篇: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