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学复习

2024-06-26

生物制品学复习(精选8篇)

篇1:生物制品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兽医生物制品学(Veterinary biopreparatics):以预防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得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生物性制品的制造理论和技术、生产工艺、制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及保藏和使用方法,以增强动物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时准确诊断动物疫病,并给予特异性治疗,防止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菌(毒)种:菌毒种就是有毒的菌种,像用于制造和检定生物制品的细菌、立克次体或病毒等,还有病原微生物等,用来制药或其它用途的。

灭活疫苗:该类疫苗由完整病毒(或细菌)经灭活剂灭活后制成,其关键是病原体灭活。

混合疫苗:又称多联疫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合而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对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具有减少接种次数和使用方便等优点,是一针防多病的生物制剂。

多价疫苗:指用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异源疫苗:包含:①用不同种微生物的菌(毒)株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疫苗中并未含有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②同一种中一种型(生物型或动物源型)微生物的菌(毒)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异型病原体的抵抗力。

同源疫苗: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株制备,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和机体免疫机理相结合,生产出能使机体获得特异抗病能力的疫苗。

重组活疫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病源微生物致病性基因进行修饰、突变或缺失,从而获得弱毒株。

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将病原体免疫保护基因克隆于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实现体外高校表达,获得重组免疫保护蛋白所制造的一类疫苗。

微生态制剂(probiotics):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免疫程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免疫,第二阶段为高度免疫。

保护剂:又称稳定剂,是指一类能防止生物活性物质在冷冻真空干燥时受到破坏的物质。

催化抗体:也叫抗体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兼具有抗体的高度选择性和酶的高效催化性。无菌动物:用现有技术手段从动物体内外检查不到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诊断制品(diagnostic preparation):指利用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培养物、代谢物、组分(提取物)和反应物等有效物及动物血清等材料制成的,专门用于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诊断和检疫的一大类制品,又称为诊断液。

抗病血清(antiserum):抗病血清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 冷冻真空干燥:将待干燥物快速冻结后,再在高真空条件下将其中的冰升华为水蒸气而去除的干燥方法。

灭活:指破坏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繁殖能力和致病性,但尽量不影响其免疫原性。

佐剂:凡是可以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均成为佐剂。

二、填空题

1、按微生物学控制程度由松到严,将实验动物分为(普通级动物)、(清洁级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2、一般生物制品制备流程是:(培养增殖)、(分离纯化)、(浓缩)、(制剂)和(质量检验)。

3、基因工程疫苗包括以下几种,即(重组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基因疫苗)、(多肽疫苗)和(转基因植物疫苗)。

4、冷冻真空干燥的疫苗在(—15)℃保存,油苗在(4)℃保存。

5、常用的免疫佐剂有(氢氧化铝胶)、(油乳佐剂)和(弗氏佐剂)。

6、鸡胚培养病毒的途径有(绒毛尿囊膜接种法)、(尿囊腔接种法)和(卵黄囊接种法)三种。

7、疫苗的接种途径有(饮水)、(刺种)、(气雾)、(点眼)、(注射)和(滴鼻)。

8、生物制品成品的质量检验主要内容包括(抽样)、(无菌检验或纯粹检验)、(安全检验)、(效力检验)和(其他项目检验)等

9、对实验小白鼠采血的方法有(尾静脉)、(眼眶动脉和静脉即摘眼球法)、(眼眶静脉丛)、(心脏)、(大血管)和(断头)等。

10、按遗传质量控制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类,即(近交系动物)、(杂交群动物)、(突变系动物)和(封闭群动物)等

11、实验动物通过注射方法给药的方式包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

三、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抗原性最好的是(B)

A、蔗糖

B、多肽

C、丁酸

D、赖氨酸

2、出生后动物进行计划性疫苗接种,是为了获得(D)。

A、天然被动免疫 B、天然主动免疫 C、人工被动免疫

D、人工主动免疫

3、三价疫苗是指(C)

A、由三种血清型制成的一种疫苗

B、由三种病原体制成的一种疫苗 C、由同一种类的三个毒株制成的一种疫苗 D、由三种方法制成的一种疫苗

4、效果相对不好的免疫接种途径是(D)

A、喷雾

B、滴眼

C、涂肛

D、饮水

5、在特定条件下,人工定向培育,使微生物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其良好的免疫原性,或筛选自然弱毒株制成的疫苗为(D)。

A.活疫苗 B.灭活苗 C.基因工程苗 D.弱毒疫苗

6、用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叫(B)A.联苗 B.多价苗 C.活疫苗 D.灭活疫苗

7、在冻干过程中及冻干后使生物制品的生物活性物质免受破坏的一类物质,称(B)。

A.灭活剂 B.保护剂 C.免疫佐剂 D.渗透剂

8、检验合格的卵黄抗体应保存在(C)A.20℃

B.4℃

C.-20℃

D.-75℃

9、利用不同微生物培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合而成的疫苗称(A)。A.联苗 B.多价苗 C.活疫苗 D.灭活疫苗 E.合成肽疫苗

10、一次接种,终身免疫的疾病是(D)

A、疯牛病

B、禽流感

C、大肠杆菌病

D、痘病

12、临产前动物进行计划性疫苗接种,是为了使新生动物获得(A)。A、天然被动免疫 B、天然主动免疫 C、人工被动免疫 D、人工主动免疫

13、在动物生物制品中最早和最普及使用的佐剂是(C)

A、蜂胶

B、白油

C、铝胶

D、明矾

14、三联疫苗是指(B)

A、由三种血清型制成的一种疫苗

B、由三种病原体制成的一种疫苗 C、由同一种类的三个毒株制成的一种疫苗

D、由三种方法制成的一种疫苗

15、加佐剂的灭活疫苗最常用免疫途径是:(C)

A、口服

B、喷雾

C、肌肉注射

D、腹腔注射

四、判断题

1、异源疫苗是指来源于不同培养物培养的疫苗。(√)

2、多价疫苗是指两种以上疫病的病原体制备成的一种疫苗。(×)

3、所有生物制品制备过程都需要冷冻干燥程序。(×)

4、食用疫苗就是通过口服途径接种的弱毒疫苗。(√)

5、同一疫病病原有的有多种血清型,若使用的疫苗与感染病原的毒型不对或毒型相差甚远、各型之间交义免疫能力又比较弱时,其免疫效果有时也不理想。(√)

6、未吃初乳的新生动物,正常情况下其血清内只含有极低水平的免疫球蛋白;吮吸初乳的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迅速升高,尤其是 IgG,接近于成年动物的水平。(√)

7、任何菌(毒)种,都可用于兽医生物制品的生产。(×)

8、弗氏完全佐剂等于弗氏不完全佐剂加上卡介苗。(√)

9、制备抗菌血清时,基础免疫多为疫苗或死菌苗,高度免疫时一般选择毒力较强的菌株。(√)

10、任何时间都可对鸡群进行饮水免疫。(×)

11、同源疫苗是指来源于相同培养物培养的疫苗。(×)

12、在生物制品中,只有活疫苗才需要冷冻干燥程序。(×)

13、初次免疫时,最好用弗氏不完全佐剂,以刺激机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

14、在进行免疫接种前后 24 h 内不得使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及含有药物的饲料添加剂等,以防影响免疫效果。(√)

15、稀释疫苗只能使用指定的稀释液并按规定进行,做到疫苗现用现配,及时使

用。(√)

16、多种疫苗联合使用效果突出。(√)

五、简答题

1、概述生物制品的质量检测与控制?

答:1)质量检测:①产品的鉴定:a.蛋白质类、b.氨基酸成分分析、c.肽图与氨基酸序列分析、d.重组蛋白质的浓度测定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蛋白质二硫键分析;②纯度分析:a.目的蛋白质含量测定、产物杂质检测;③生物活性(效价)测定;④安全性评价;⑤稳定性考察。

(2)质量控制:①原材料的质量控制:a.表达载体和宿主细胞、b.克隆基因的序列;②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a.原始细胞库、b.有限代次的生产、c.连续培养生产;③纯化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④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

2、制备生物制品用的强、弱菌(毒)种应具备哪些基本标准?

答:a.毒力在规定范围内、b.反应原性与免疫原性优良、c.遗传学上相对纯一与稳定、d.生物学特性明显,历史清楚。

3、简述抗病毒血清的制备过程?

答:以病毒为免疫原,须通过反复冻融或超声裂解方法,将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并尽可能的提高病毒滴度和免疫原性。如抗猪瘟血清,基础免疫的抗原,可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高度免疫抗原,则用猪瘟血毒或肝淋毒乳剂等强毒。猪接种猪瘟强毒发病后5-7天,当出现体温升高及典型猪瘟症状时,由动脉放血,收集全部血液,经无菌检验合格后可做抗原使用。接种猪瘟强毒的猪,除血中含有病毒外,脾脏和淋巴结也有大量的病毒,可采集并制成乳剂,作为抗原使用。

4、GMP的基本内容、作用和特点?

答:(1)基本内容:a.人员;b.硬件,即药品生产企业的厂房设施、设备、原材料等;c.软件,即组织、制度、工艺、操作、卫生标准、记录、教育等管理规定。(2)作用和特点:a.GMP的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政府药政管理部门从管理角度出发,把GMP看成是政府对制药厂(包括生物制品生产单位)提出的最低要求,并作为药品质量监督员检查药厂和药品质量的依据;对制药单位来说,应把GMP视为本厂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水平,即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测应达到的必须水平。

b.GMP是根据通用的原则性规定,针对本国所有的药厂而制定的。各药厂应按GMP要求,制定更具体的实施条例。

c、GMP是为了防患未然。GMP强调药品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应该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过程来控制来保证生产出来安全有效地药品。

d、GMP强调有效性的证实。既对一个工序或一件用具、设备在用于生产之前,要经过验证,证明是符合要求的、有效的,以确保产品质量。

e、在管理系统上,GMP要求有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两权分立的特点,在组织上两者的地位是平行的,在人事上两个部门的负责人不能互相兼任。有人把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称为GMP的两大要素。

f、GMP强调人员素质、卫生要求、无菌要求、核对制度以及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5、细菌灭活疫苗的制造流程?

6、如何从血液中提取少量血清?

答:采血时尽可能的做到无菌操作,一般不加抗凝剂,全血在室温中自然凝固,在灭菌容器中使之与空气有较大的接触面。待血液凝固后进行剥离或者将凝血切成若干小块,并使之与容器剥离。先置于37℃1-2h,然后置于4℃冰箱过夜,次日收集血清。

7、治疗性疫苗是什么?比较治疗性疫苗与预防性疫苗的主要区别?

答:区别:a.使用对象不同:治疗性疫苗的使用对象为已病者,而预防性疫苗的使用对象为未病者。

b.使用目的不同:治疗性疫苗的目的是治疗疾病,预防性疫苗的目的是预防疾病。c.监测手段不同:预防性疫苗接种后产生保护性抗体,可通过实验室进行监测,结果准确,可靠。而治疗性疫苗接种后疾病是否改善,则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疾病相关的实验指标进行综合测试,较为复杂,且其准确性尚有争议。

d.期望激发的免疫应答类型不同:预防性疫苗接种后,期望产生的是保护性抗体,即激发体液免疫反应;而治疗性疫苗主要用于病毒感染和肿瘤疾病,病毒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内,抗体即失去作用,肿瘤细胞的杀灭也主要依赖细胞免疫效应,因此,治疗性疫苗应以激发细胞免疫反应为主要目的,这是与预防性疫苗最大的区别。

篇2:生物制品学复习

1.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历史。

A.20世纪50年代,生物信息学开始孕育。B.20世纪60年代,生物分子信息在概念上将计算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联系起来。C.20世纪70年代,生物信息学的真正开端。D.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序列比较方法和生物信息分析方法。E.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一批生物信息服务机构和生物信息数据库。F.20世纪90年代后,HGP促进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

2.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内容。(1)生物分子数据的收集与管理;(2)数据库搜索及序列比较 ;(3)基因组序列分析;(4)基因表达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5)蛋白质结构预测。

3.蛋白质的一二三级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i)ą螺旋 ;(ii)ß折叠 –平行折叠 反平行折叠 ;(iv)无规卷曲-没有确定规律性的肽链构象,但仍然是紧密有序的稳定结构。(v)无序结构。(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在二级结构基础上的肽链再折叠形成的构象。

4.一二级数据库(怎样查?)

一级数据库----数据库中的数据直接来源于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只经过简单的归类整理和注释

二级数据库----对原始生物分子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的结果,是在一级数据库、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应用目标而建立的。

5.国际上权威的核酸序列数据库(1)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EMBL。(2)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GeneBank。(3)日本遗传研究所的DDBJ。

6为什么要对protein进行预测?

寻找一种从蛋白质的氨基酸线性序列到蛋白质所有原子三维坐标的一种映射。

7.蛋白质预测的思路和方法。

思路:a. 通过相似序列的数据库比对确定功能:具有相似性序列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b. 确定序列特性:疏水性、跨膜螺旋等:许多功能可直接从蛋白质序列预测出来。c. 通过序列模体数据库等的比对确定功能:蛋白质不同区段的进化速率不同,蛋白质的一些部分必须保持一定的残基模式以保持蛋白质的功能,通过确定这些保守区域,有可能为蛋白质功能提供线索。

蛋白质结构预测主要有两大类方法:(1).理论分析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如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计算)进行结构预测。(2)统计的方法:对已知结构的蛋白质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序列到结构的映射模型,进而对未知结构的蛋白质根据映射模型直接从氨基酸序列结构。包括:a.经验性方法b.结构规律提取方法c.同源模型化方法

8、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数据对象主要有哪几种?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其研究重点主要落实在核酸和蛋白质两个方面,包括它们的序列、结构和功能。生物信息学以基因组DNA序列信息分析作为出发点,破译遗传语言,认识遗传信息的组织规律,辨别隐藏在DNA序列中的基因,掌握基因调控信息,对蛋白质空间结构进行模拟和预测,依据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进行药物分子设计。

9、掌握蛋白质结构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

(1)研究蛋白质的结构意义重大,分析蛋白质结构、功能及其关系是蛋白质组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蛋白质结构,有助于了解蛋白质的作用,了解蛋白质如何行使其生物功能,认识蛋白质与蛋白质(或其它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无论是对于生物学还是对于医学和药学,都是非常重要的。

篇3:学“长征”巧复习

复习前夕,先进行“长征总动员”。我打趣地跟孩子们说:“咱们期末的‘长征’生活就要开始了!同学们要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巧妙利用有限的时间,克服诸多困难,争取在期末考试中打个胜仗!”

接下来,我这个“总司令”给大家分配了任务,然后有序地开展活动。

首先抓好背诵关。我设计了“争当背诵英雄”的表格,添上一些漂亮的图案、激励的语言,再罗列出全册教材中要背的课文。在新课还未上完的前两周,我就将此项任务布置下去,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小组成员集体最先过关。为了集体的荣誉,孩子们在两个星期内见缝插针地背课文,并找人做评委,背出一课签一个名,整组背完全部课文,便得到老师自制的“长征英雄勋章”一枚。与此同时,我通过家校短信及时向家长通报完成背诵任务的孩子名单,同时个别提醒那些背诵能力较差的孩子家长督促孩子背诵。对于这些孩子,我还适当地“开开后门”,允许其一段一段地背,乃至一句一句地背。这样,原先基础好的孩子不用一星期就能把要背诵的课文全背出;基础差的孩子在组员、家长的共同督促下,也结结巴巴、勉勉强强地通过了。虽然是疙疙瘩瘩的,但至少这些孩子认认真真地读了好几遍。

过了背诵关,就是期末考试的最后两个“黑色周”了,到了真正的复习阶段。接下去就是字词关。我们把这一仗称为“智斗错别字”。我利用一个双休日的时间,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每人发一张漂亮的纸,让孩子们把自己这学期出现过的错别字整理出来。因为时间充足,这份作业学生做得很认真。作业收上来以后,我基本上就了解了学生的错别字情况,在平日听写时就抓这些易错字。学生每听写正确一个字,就用斜线将其画去,表示这个“敌人”已被彻底消灭。错别字全部消灭后,再得“长征英雄勋章”一枚。试想,带着激励,带着些许幽默,孩子们还能不积极地复习吗?

长途行军需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为此,在接下去的复习中,我采用“单项击破”的作战策略,给复习减减负,使复习质量大提升。例如,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常犯“思考不够深刻,回答不够完整”的毛病。要提高阅读的答题质量,在练习的设计上就应做到少而精。这需要我这个“总司令”在战略上作重点谋划。比如复习“概括短文主要内容”这项内容,在复习了几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后,课堂上我只出示了三篇短文让学生练习。第一篇是口头概括,师生共同交流应注意的问题;第二篇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批阅,边圈边读学生概括得精要的语句;第三篇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用星级评价学生。每颗星代表一个“生命能量”记在复习本的后面,集满十个“生命能量”,就能换取一枚“长征英雄勋章”。像这样类似积分的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学生做练习时,静静地默读、静静地思考,复习效果大大提升。这样的单项攻关练习,还可以是句式转换、关联词情景练习、联系上文回答问题等等。这样“单项击破”,比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复习效果好多了。

家庭作业也是复习阶段一件令人头疼的大事。由于作业量大,学生叫苦不迭,家长心疼不已,老师看着心烦。如何让家庭作业既不伤“元气”,又三方皆赢呢?我布置的多是口头加书面作业。口头作业需计时,以便教师第二天调整作业的量。书面作业是根据当天的复习内容来布置,同样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实施“生命能量”换取“长征英雄勋章”的奖励措施。

篇4:生物制品学复习

【关键词】学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的特点是,内容多,课时少。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课堂容量大,教师满堂灌,学生昏昏然,课堂上教师一腔热血,学生一无所获,课后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忆、做题,教师花大量时间批改纠错辅导,教师和学生都很困惑。学案导学是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尝试在高三生物第一轮的复习课中,运用学案导学的方法优化复习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案编制环节: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教师整理、设计编写了以下复习学案,课前印发给学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出适合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学案,是实施学案导学教学的重要保障。使用学案导学的方法进行高三一轮复习,重在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因此学案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材料和学习案例的展现,而应该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案。一般来说,一节课要有一个对应的学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的学案应设置以下项目。

课题——因为是高三第一轮的复习课,所以课题基本上可以按照课本上章节的顺序,有需要合并的或同类的内容可以将课题稍作调整。

考纲要求——把本课题涉及到的考纲上知识点及要求的层次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高考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更好地把握复习的范围和尺度。

学习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做些什么,要学习哪些内容,以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基础回扣——这是学案的主体内容,也是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可采用表格的形式,表格共分三栏。第一栏是知识点,也是本课要学习的知识结构,相当于课本上每个知识版块的小标题。第二栏是问题与思考,是围绕着知识点展开的,让学生了解在这一知识点中要解决哪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问题设置是导学的一个关键环节,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第三栏是归纳与总结,需要把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知识点、结构图、曲线图以及一些规律性的重难点内容通过一定形式体现出来,对所学内容进行强化和巩固。

体系构建——要求学生在完成本课知识内容的学习之后,能用框架的形式对本节进行概括性总结,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

知识链接——为了体现复习课的特点,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建立大的知识观,需要学生能够把与本课所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点找出来,并能简单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高考真题——把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题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典型考题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熟悉考题的类型及考查知识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便于对所复习内容深入思考,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层级训练——是学案的练习和知识的巩固环节,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训练要紧扣学习目标选择精彩适量的练习。习题的选择上可分为基础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学案实施环节:课前下发学案,让学生通读学案,培养学生独立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掌握本节基础知识,提炼重点难点的能力

(1)教师引领。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结合学案说明考纲相关的要求和层次,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简明扼要,概括性的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以及本课学习中有关的注意事项等。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的学习内容是学案导学的核心。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要充分扮好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学生要在问题的引领下,阅读教材,积极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并把一些重难点的内容整理到学案的相应位置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课堂的巡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对学困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分清阅读教材中详读和略读的内容,以便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并把相关的问题做好记录。

(3)讨论交流。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在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共性问题,为接下来的精讲和点评做准备。

(4)精讲点拨。经过讨论交流以后,绝大部分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对于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精讲和点拨。教师精讲时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过程分析,归纳提炼解题规律、方法或注意点等。点评时应以激励为主,既要注意对结果进行评价、反馈,更要对过程尤其是学生有创见的地方给予充分肯定。

(5)巩固训练。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近几年的典型高考题,让学生了解高考的方向,体会相关知识的层次、深度和广度。然后进行习题训练,习题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难度要由浅入深。基础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拓展题起拔高作用,主要是为程度较好的学生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三、学案改进环节:学生习惯了以往的填充式教育,在使用学案导学之初可能会导致抵触

通过收集课堂课后反馈,及时调整学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绪,让这种教学模式成为新常态。学案导学能真正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能有效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在学案实施环节,收集学生的各种数据改进学案,使学案导学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做到分层次教学,使学案导学达到优化一轮复习的目的

(1)学案导学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过多地干预和介入学生学习活动,不仅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地位,限制学生的自主发展,甚至会使教学活动又回归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去。相反,教师也不能因为有了学案而使课堂放任自流,没有节奏,变成放羊式的教学,完全失去导的作用。

(2)学案导学要注重评价和反思。有些学生可能完成得并不轻松,但他努力去做了,就应给予鼓励。有些学生完成得很好,应当及时给予表扬。教师应反思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如何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置和改进学案。学生应反思如何能将学案上的要求贯彻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在整个一轮复习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中,利用学案导学优化复习的效果,全面夯实学生生物基础。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学案编写过程中注意精心设计、使用中培养学生学的能力,环环相扣、有效地让学生全面复习并巩固了课本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深刻理解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把课本读厚、掌握了容量最多的最丰富的基础知识、为二轮复习提高“厚积而薄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乾. 生物一轮复习学案使用的反思与改进[J]. 新课程学习. 2012(4)

[2]蒋沂蒙.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中“学案”的编写和使用[J]. 山东教育.2010(27)49-50

[3]李迎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中的有效策略——学案导学[J]. 中学生物学. 2009,25(1)

[4]宫相文.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中学案导学的实践与思考[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

篇5:生物制品学复习

【考纲要求】1.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A)。2.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A)【学习过程】

考点一.动物细胞培养

典型例题1.如图是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容器A中的动物器官或组织首先要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____,在容器B用__________酶处理,这是为了使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

(2)培养首先在C瓶中进行,这时的细胞培养称为,瓶中的培养液成分有______________ 等。此时培养时,细胞增殖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此外,细胞增殖还表现出_______________和接触抑制等特点。

(3)分装后,在D瓶中培养称为。在此瓶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有许多细胞衰老死亡,原因是。

问题思考:

1.胰蛋白酶作用的对象时什么? 位于细胞内还是细胞间? 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的的目的是什么?

2.动物细胞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3.在动物细胞原代培养过程中,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此时瓶壁上形成的细胞是____层。

4.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几次用到胰蛋白酶?

5.“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使植物细胞互相分离开来用什么方法?

6.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植物组培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练习巩固

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保留接触抑制的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 B.克隆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 C.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 D.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

2.某研究小组为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毒性,准备对某种动物的肝肿瘤细胞(甲)和正常肝细胞(乙)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利用两种肝组织块制备肝细胞悬液时,也可用胃蛋白酶处理

B.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刺激细胞的呼吸 C.甲、乙细胞在持续的原代培养过程中,乙会出现停止增殖的现象 D.仅用该培养液也能用来培养乙肝病毒

3.用动植物成体的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需用CO2培养箱 B.都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清 C.都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D.都可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考点二.体细胞核移植(克隆)

典型例题2.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多利”的培育程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多利”面部的毛色是______,请根据遗传学原理说明判断根据:____ _____。(2)继植物组织培养之后,克隆绵羊的培育成功,证明动物细胞细胞核也具有__ ____。问题思考:

(1)1)被去掉的黑面母绵羊的细胞核和白面母绵羊的细胞质,很快都将死亡,哪一个最先死去?

(2)从生殖角度来看,你认为这种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属什么方式?

(3)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一般都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4)与克隆动物有关的亲本有几个?关系怎样?

(5)对比多莉羊和课本高产奶牛的克隆过程,操作过程有什么不同?

(6)课本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的内容

练习巩固

1.下列对动物核移植技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哺乳动物核移植包括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

B 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中可通过显微操作去除卵细胞中的细胞核 C 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卵细胞作为受体细胞

D 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方法生产的克隆动物是对提供体细胞核的动物进行了100%的复制

2.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的生殖过程图,正确的叙述是()

A.个体2为克隆动物,c为高度分化的体细胞 B.个体2的遗传性状与提供b细胞的母羊完全不同 C.产生动物个体2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D.e细胞为完成减数分裂的卵细胞

考点三.动物细胞融合---制备单克隆抗体

典型例题3如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步骤:

a.将________注入小鼠体内,从小鼠脾脏中获得B淋巴细胞,若要生产预防SARS的疫苗,则应用____________感染小鼠。

b.通过图中②过程获得的细胞为____________,它具有 的特点.c.图中③为______________过程,常用________________作为诱导剂。将诱导融合后的细胞,放在________培养基的多孔培养板上培养、筛选,筛选得到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正好是小鼠体细胞中的二倍吗?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该抗体制成生物导弹,则生物导弹的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思考:

1.细胞融合方法有哪些?细胞融合过程有哪些结构融合?

2.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细胞融合方法有何区别?

3.制备单克隆抗体中融合细胞有几种?

4.融合后的细胞要进行筛选,用什么培养基筛选?几次筛选?

5.单克隆抗体比常规抗体有什么优点?

练习巩固

1.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先利用特定的抗原蛋白饲喂小鼠,再从小鼠脾脏中分离B淋巴细胞 B.为避免病毒感染,应用聚乙二醇诱导骨髓瘤细胞和淋巴细胞融合 C.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需要在培养液中添加动物血清和抗生素 D.经过选择培养基初次筛选的杂交瘤细胞即可进行体内或体外培养 2.下列有关生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筛选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 B.应用基因诊断技术,可检测受体细胞中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C.茎尖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离体培养时不需要脱分化即可培养成完整植株 D.将牛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获得克隆牛是一种培育新物种的方式3.下列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正确的是

篇6:生物制品学复习

四川大学生物信息学考研复习冲刺经验总结

在漫长的考研长跑比赛中,如果你穿着一双合脚而又便利的跑鞋,那么你注定要比别人跑得轻松、跑得愉快。为了帮助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同学更好地复习,切实地利用好第一轮复习这个考研过程中关键的时间点。下面说说四川大学生物信息学该怎么复习。

初试: 考研中除了需要斗志,还要坚持,坚持着自己的目标,坚持着每天按部就班的学习,坚持着忍受一些不可回避的痛苦或者寂寞等等,只要坚持了,相信天道酬勤。我的考研分为几个阶段,我认为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考研复习整个的计划还是需要思考的,比如要复习几轮,每轮做些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都是需要心中有数的,即使每天的计划有时会更改,但是大的方向需要把握住。

以下主要谈谈专业课的复习,公共课各个学校都是一样,可以广泛参考经验。4到6月第一轮复习,生化我是先找了一本薄的看了一遍并简单做一些习题,主要是一些选择填空,以巩固知识;细胞大体上进行一遍,也是做王金发老师的习题集,主要是小题。同时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做了一些笔记,整理出框架加深印象。7到10进行第二轮复习,由于其中一些事情的影响,放慢了复习进度,其实我觉得暑假7和8月份就可以把第二遍进行完,第二遍是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本,并进一步做习题,将一些基础性的习题进一步做做,并开始思考一些大题,细胞是王金发老师和翟中和老师的书兼顾,生化这个时候就是简要看一下薄本的,后来就开始看王镜岩的两本厚书,因为对生化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此时看生化会看得很快,而且收获很大;11到1月第三轮复习,做真题并多研究真题整理答案,真题我是用《四川大学计算机基础考研复习精编》这本书的历年真题,对于答案有重点解析,方便理解,当然有人会问,你读生物怎么会看计算机呢?那是因为生物信息学的生物软件需要懂一些计算机专业知识,很麻烦的。然后在真题的基础上再看一遍书,同时完善答案,注重细节,相应的做一些笔记,第三轮的时候看了一些基础生物化学这两本,这两本书重点很突出,都有相应的标记,而且与川大的生化真题是相接轨的,可以对王镜岩的书作一定的补充,同时一部分真题的答案可以在上面找到相关知识。

考研前一个月时我们就要反复的做题和看教材,而且要对自己进行模拟考试,按照考试时间进行模考,检测自己的实力,也能更快的进入到考试的状态。临近考试,复习方法应当有所调整,不能再继续题海战术,要在记忆知识点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建议大家使用提纲记忆法,将所学知识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再把内容填充进去。一来列提纲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点的整合梳理的过程,二来填充的过程是对知识点的又一次强化。同时,考生在记忆时可以记忆关键词,这样减少了记忆的量,使记忆由多变精。

篇7:生物制品学复习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如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国中小学全面铺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学改革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生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现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即探索性地学习生物课程,养成终生受用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探究性学习中的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

然而在传统的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许多教师埋头于全讲全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主宰了课堂。即使有提问,那些问题也是教师根据教材设计的,提问权牢牢地抓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思考的思路和问题的答案都是现成的,也就是前人解决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线索,并非真的疑问,目的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接受前人已经确定了的知识,并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老师安排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也算是完成了。很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而是表面的、复现性的问题,只是为了引诱学生接受、记忆现成的结论。问题只不过是一种陪衬,只是获取现知识的跳板而已,已最终消灭学生的问题为归宿。由于它常只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试题越来越向能力型方向转化。如高考试题中文字说明类、实验设计类题目的增加,强化了对学生分析、推理、综合、表达等能力的考查。因此,能力的培养应始终贯穿在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的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发展性教学。它符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变灌输学习为发现学习。它能促进知识积极的和有意义的建构,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当前“削足适履式”的问题教学,积极研究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为核心的问题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1.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了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思路。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有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环境中,有关研

究认为应先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等环节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把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方式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即以常态化下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将有价值的问题“课题化”,采用小课题的研究方式加以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构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在限定学时内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首要目标,改进师生课堂教学行为,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建构主义关注人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性学习是一种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学习。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学习是主体主动作内部心理建构的过程;二,学习中的理解是运用已有经验和提供信息的结果,学习中的建构既有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又有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三,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问题定向教学是建构性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定向教学要求学生针对一定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问题定向学习的基本途径是:问题的呈现与陈述;列出已知的相关知识。根据已有知识针对问题展开陈述;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发现与填补知识缺陷,引导学生探索与搜寻;学生列出可能采取的行动、可能提出的建议,尝试解答并检验;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交流各自的发现、解答和建议。问题定向教学实质是促进学生认识的螺旋性发展。问题是促进学生认知的动力机制。

2、问题教学理论。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3、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它为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打开了通道。构建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规范要求,运用理论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等思维方法进行具体设计、验证、修正和完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应用“问题导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生物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研究形成生物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问题导学”让学生根据问题,根据老师设置的情景,有目的地探索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具有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把他们的智慧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3.“问题导学”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通过教师的正确“导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五、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与听课,了解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包括新模式运用与传统教学法的成功点与不足处,以及学校课堂教科研的成熟与制约因素,了解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呼声,摸索符合生物课堂教学的新途径。

2.优化“问题导学”的教学环境

在实验的初期,实验班的教学不一定顺利,可能出现学生害怕答错,或者有问题不敢提的情况出现。研究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养成好问的习惯;且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遇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等。3.问题导学研究的小课题:(1)、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类型及策略研究。(2)、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指导策略研究。(3)、问题解决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整合研究。(4)、问题解决学习的类型和方式研究。包括问题对话、问题研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5)、问题导学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研究。(6)、问题导学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归纳。(7)、如何有效利用多面小黑板。(8)、多媒体技术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9)如何关注帮扶课堂学习困难学生。(10)、如何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板书。(11)、问题导学法在多种不同类型学习内容中的运用。(12)如何设置有效达标检测。

4.构建生物问题知识体系,注意问题“度”的设置。对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深入研究,针对各个知识点列出问题,构成知识体系,并且注意问题的角度、难度、密度、广度等方面的设置。5.问题导学中的引导技巧。

找出关键知识点,在学生方法技能上给予指导,在学生情感上引导,多提鼓励性和赞赏性问题,让学生经常处于跃跃欲试,若有所思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6.问题导学模式实验。该模式的主要教学流程是:

教师

学生 创设问题 启中导学 感知受启 分析解决 综合再启 收获发展

具体操作是:

一、问题情境导入。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目标认定。师生共同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复习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找出疑难问题或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答、交流、展示,学生不再是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探究,爱动脑,会动脑。

四、总结升华。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好的做法、讲解教学的难点。

五、达标检测。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势和方法进行训练,要有坡度、密度、难度,结合教学内容可选取基本练习、对比联系、综合联系、实践联系等,拓展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做到“放优生、促后进生”。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力求完美。

六、课题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上学习、查找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相对集中地选定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并定时作阶段成果汇报。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实践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二)研究对象

高三理科班,每四个班为一组,课题组成员分组具体负责实施

七、课题的实施策略

1、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课题组成员的意识。本课题研究活动的定位即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理论学习开始就一边学习课题方案,一边学习“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教师如何做研究”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理论和经验;在对教育研究与课题研究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才着手研究“课程论”“自主探究的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课标的解读”等材料。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有收获。通过学习,使成员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2、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确保课题研究出成效。建立以学校监督指导——课题组具体实施的课题教研制度、材料缴交登记制度、教研成果汇编制度等,变制度为习惯。

3、课题进入课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为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参与面、力求子课题的研究有深度、有实效,本课题研究以课题组为火车头,非成员教师都能有机会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对教师的实验成果或课题研究中碰到的问题汇总并进行集体讨论、交流。力求最大限度地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八、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培训,提高认识,形成共识。2.聘请专家来校指导课题研究。

3.组织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交流、研讨。4.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每月召开一次研讨总结会,及时交流实验中的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5.办家长学校,取得家庭和社会上的支持。6.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加强资料管理。

7.联系学校领导给予研究、实验等工作上的支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孔锴.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5.1 【3】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出版社,2005.1 【4】杨秀治.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3 【5】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6】陈红兵.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张汉光.生物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0】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问题导学引领生物课堂的策略摘要

运用问题导学法,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问题应该是有思考价值的,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假设检验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关键词 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

问题导学

问题意识

问题导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编制成各种问题,以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分析、研究探讨、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的提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行中学教学中是一种比较实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就这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以下尝试。问题设计要精细

为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设计恰当数量的问题。这些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难易适中。力求达到布鲁克所说的境界:“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1.1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施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性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时,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探究:(1)提出探究的问题:植物向光生长的条件。(2)做出假设:固定方向的光线。

(3)实验检验:达尔文及其他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单侧光引起胚芽鞘两侧生长不均衡。

(4)进一步提出探究的问题:光是外部条件。从植物体的内部条件分析,向光性生长与植物体的哪个部位有关?

(5)做出假设: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6)实验检验:科学家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7)再提出探究的问题:胚芽鞘尖端怎样影响其他部位的生长?

(8)做出假设: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怎样验证假设?(学生讨论后提出:切断一个胚芽鞘尖端与下部的联系,另一个不切断。然后比较它们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

(9)实验检验: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物质有促进生长的作用。(10)提出深入探究的问题: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11)做出假设:单侧光的作用是造成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在尖端下部不均匀地分布。(12)实验检验:科学家的实验间接证明。

(13)继续提出探究的问题:这种物质是什么?(14)结论:科学家经分离得到了这种物质——吲哚乙酸,并用实验证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人们将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1.2问题时机和问题的发展性。

我们所说的教学问题,实际是一个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构建完整知识网络所设计的具有阶梯性、完整性、系列性的,一组思维要求由低到高的问题流。

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如果教师采用先讲述减数分裂的概念,再讲述精子形成过程的

方法进行教学,那么提的问题应当紧扣减数分裂的概念。①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发生在哺乳动物的什么部位?②在减数分裂的什么时期“染色体复制一次”?③“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形成几个精子?④“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原细胞中的减少了一半”,是由两次细胞分裂中的哪一次分裂决定的?由此引导学生详细分析减数

要提问的问题,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再根据学生的反应确定谁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忌先点拨后回答、学生齐声回答。3.2关注全体学生。

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忌只点个别学生(差生或优生),问题难易不同请不同的学生回答,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不能让你的问题提出后无人能回答或者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回答,也就是说要使你的问题适应各类学生的水平,让优生有思考的余地,让差生有提高信心的机会。

3.3对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

忌急躁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对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不管回答正确与否,鼓励是不可少的,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一句“回答有创新”、“很好!”、“不错!”、“角度不错!”的肯定,都可以让学生信心倍增,以至于学习动力十足。3.4做好每堂课的归纳与总结。

在最后阶段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堂课的要点和重点难点,使之对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得更全面,更精确。4 问题导学依程序

4.1 前置诊断 导入课题 上课开始,教师采用提问或小练习等形式组织学生有重点地对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测评。如“光合作用”的教学,为了检测学生的认知程度,可设计以下问题: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好一派生机勃勃、春意浓浓的诗情画卷,是谁为我们创造了生机盎然的世界?⑵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⑶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是什么物质?我们如何验证产物?等,很自然地导入课题。4.2 展示问题 讨论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问题的出现自然会激发思维。通过一系列“问题链”形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解决这些问题与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科学家们做过的实验,二是录像,播放与教材配套的录像带。4.3 发现问题 点拨引导

篇8:轻松快乐学生物

一、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孩子无论大小, 都有自尊心, 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特别是中学生,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对自尊心有着强烈的需求。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特点, 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如同是自己的父母, 什么话都愿意跟我们说, 尊重他们成长的需求, 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并且要充分地信任他们, 以最真诚的心来对待他们, 以激起学生对老师感情地认可, 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和引导。

二、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感受成功的机会

成功感是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他能让孩子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感受到喜悦和欣慰, 从而激起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所以说, 我们在生物教学中, 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形式, 从不同难度、不同方面的题型和练习等,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问题去解决, 从而得到应有的进步和收获。因为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能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燃起学习生物的熊熊烈火, 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生物的活动中去。这样, 即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 但是一想到自己也曾经多次成功过, 相信这次经过自己的努力也一定会战胜困难, 从而信心百倍, 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最后取得成功。

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爱

“爱”有利于人的智慧发展, 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有爱, 就有力量, 有爱, 就有激情, 有爱, 就会创造奇迹。老师的爱, 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的言语、眼神、身体都无不影响着学生, 我们可以用爱的语言去教育学生, 可以用爱的眼神去鼓励和赞许学生, 还可以用爱的手势去感召学生。我们要做到不轻易去责备和批评学生, 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学习,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的心理是轻松的, 心情是愉快的, 思维也会变得非常活跃, 创造力也会大大增强。在充满爱的环境中, 同学们体会到了被爱的感觉, 自然也就会充满爱心, 也会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义不容辞地去帮助同学, 团结互助共同得到发展。同时, 生物老师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生物教学中去, 用自己热爱生物、献身生物的真挚情感去感化学生, 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生物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爱心教育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和高尚品德, 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促进他们对生物的求知欲望, 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制作教具

教具可以使学生更加通俗易懂的接受知识, 使已经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仿制或设计代用教具, 对原来的教具进行更高级的改造, 甚至研制新教具, 开发新实验, 学生在制作中对学到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 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 会明白许多单听教师讲课不能领会的原理。使学生在能力和技能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 学生只有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才能乐于学习、巧于学习, 而且会学得生动活泼, 有趣有效, 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生物是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 而且初中生大多都有强烈的操作兴趣, 总是希望自己能亲自动手做实验。因此, 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 满足学生的新鲜感、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生动形象的类比, 深入浅出的解释, 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社会中有趣的事例, 不断出人意料的问题和激烈的学生讨论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8个月婴儿智力发育的状况下一篇:中学医务室医疗安全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