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济建筑学

2024-06-21

关于同济建筑学(精选8篇)

篇1:关于同济建筑学

同济建筑考研总结

几凡学员:刘**

时间走过2013,三月下旬,正是同济樱花最盛的日子。随着研究生复试张榜,也意味着前后断断续续将近半年的考研生活暂时告一段落。

回想从南北楼到图书馆再到彰武北大楼,甚至深夜怒去化学馆跟那十几本书肉搏的日子,外校的考研党们集体在同济抱团、迁徙,就为找一个可以安心看书的地方,等待着一月份的那场考试慢慢走近。

其实成功真的就是正确的方法加执着的坚持,半年的努力之后,研友们基本都有了一个好的结果。不过真的十分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辛苦整理资料笔记的研友们、耐心指导的学长学姐们、同济上课的老师们,还有就是几凡手绘的老师们。

记得还是在八月份的时候,当时的复习满头雾水、一片混沌,快题也只是画了几张而已,大家就这么聚在南北楼猜测揣摩着快题周老师们的点评,不亦乐乎。不过无论是相对于设计本身还是应试,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以及怎样在三小时里展现自己的设计能力,真的没有个清晰的概念、统一的标准。我看着自己蹩脚的设计和混乱的制图,真的一度怀疑考同济是不是个正确的选择。

于是大家开始在众多的培训班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现在想来,真的很庆幸自己当时能够遇到几凡,那大半个月的提高真的是有目共睹,几凡的课确确实实帮助自己少走了很多弯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几凡老师在做设计和应试之间,通过自己亲身考同济的经验以及在同济读书做项目的深刻理解,给大家总结出了一套快速设计的思路:在考虑建筑类型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将同面积的功能拓扑叠加,并将服务、被服务空间完整归类,从而一步一步逻辑推理出你的设计。在这样的方法指导下,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倾向在设计手法上自由发挥,又避免了天马行空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基本的功能问题。再加上一天一张、连续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对于大家基本设计素养的提高是十分显著的。

于是,当初试班结束之后,大家再拿出当初的图,曾经的幼稚和混乱就显得有些可笑。回想初试班的那段日子,只觉得老师每天讲课、画图、点评,哗的一下一天就过去了;大家一边自己画一边看看同期同学以及前辈们的快图,呼的一下一期就过去了。

现在想想,要不是在初试班的时候打下的底子,以及老师“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思想的深刻影响,快题考试的时候也不会在没有画完的情况下还能侥幸过关。否则也不会有之后的复试甚至是现在的这篇文章了。

而到了复试的时候,或许你会惊讶,但身边的同学都像商量好一样,毫不犹豫开始扎堆往几凡跑。于是,从十几人到几十人,289的教室里一下子各种大神出没。在半个月的上课时间里,老师和高分助教手不仅将各类多功能复杂建筑分好类型、找好案例,更手把手指出大家之前各类设计习惯上的小问题。在这样的氛围里,一时间,各种神一样的方案层出不穷,目不暇接,自己身在其中,虽只能仰视膜拜,但也觉得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除了针对每个人自身特点的因材施教,在考试前,老师还结合同济最近的趋势对考试类型和方向做出了大胆和精确的预测。于是,复试的那天下午,刚拿到卷子的那一瞬间,似乎曾经在289教室里艰苦奋斗过的同学们的嘴角都扬起了一丝微笑。因为这个城市设计加单体改造的题目跟老师之前一直反复强调、示范讲解的案例实在是太像了。接下来的六个小时就没有什么悬念,顺理成章的分析,清清爽爽的画图,最后复试得到了85分(第一名的成绩)。其实考研或许本来就没么困难,只要掌握方法,找对组织。

篇2:关于同济建筑学

跨专业——对设计专业的无限向往萌生惊险一跃的念头,像很多投奔建筑的同学一样,我打小放下的绘画梦想迟迟未能熄灭。一句“画画没意思”让我成为了一名纯粹的理工男,怀着对发动机的向往就读了机械学院的能源类专业,然后就发现阴差阳错的高考强大坑爹的一面——专业细分之后我读的是暖通空调,其他被分出来的专业与发动机也相去甚远。由而浑浑噩噩四年,期间自然也没能筹备到转专业的资本。之后毕业了,从事绿色建筑咨询的工作,单位在郊区,租金低廉,房间朝南,外带大阳台;工作不算辛苦,无需加班,甚至有些安逸。因为是国有企业,大家相处地都很愉快,常有聚餐或者体育赛事的福利,但总感觉少了什么,总希望生活能够与众不同,总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完全的发挥,总觉得不该按部就班地去做践行文档的道路,于是想着:考吧,是时候出发向前了。

自然先学画画,对此并不陌生,一直很好奇建筑速写那种独特气质的来源,模仿却难得其韵。初学时,为了克服拿笔的心理障碍,我狠着心临摹照片,国家地理的图够漂亮,艰难的临摹自然有了一份兴趣和快慰。报了海上艺号手绘的课程后,我跳过了素描的部分直接开始了建筑绘画,最早是练线条,是个颇见功底的活,听说有些院校的建筑系排线得练两年...除此之外,我在建筑学方面的积累也少的可怜,毕竟身处垃圾建筑满大街的中国,毕竟平常的生活里缺少对空间的关注,竟然从未对这些庞然大物提起过兴趣。最囧的一次,手绘班老师在课上让画手绘,要求随意发挥,我竟画了个欧式的小房子,门廊用的形式在现在看起来近似于帆拱,也算是历史上的结构奇迹,结果被老师嘲笑不已。看来,开发商对欧式的亲睐,它的影子事实上也存在非专业的民众身上。就是这样,我在 “一穷二白”的状态下起步,在海上艺号老师的指导下开始陷入到对于方盒子们特有美感的迷茫状态之中。

旁听史论课程最后成了太美妙的一次经历,原本分不清欧式中巴洛克与新古典区别的我一边在历史书中找到对应,又在卢永毅老师的课程上逐渐明晰了其发展脉络,现代建筑也仿若历经沧桑之后的自然成果,其不再面目可憎。有了一点甜,便会更加努力地吸吮。王受之先生的建筑史乃至设计史也是相当生动的课程,最有意思的是里面会有和卢老师不相一致的观点,由此可见到这种历史解读一定程度的主观和多元。另外,通过阅读《建筑师》杂志,很多细节逐渐漂亮鲜活起来,无论是对路斯的讨论还是对贝伦斯的剖析都仿佛让这些大师再度复活。历史以别样的姿态自述,实在美不胜收,而对建筑学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富有角度。随着了解一天天变得丰满,兴趣与看待的方式由此变得更加成熟,对于所谓的建筑观,彼时也开始有了模糊的概念。

从未有过像快题这样快节奏的经历,在本专业“养老”四年,最让人纠结的还是时间限制,三小时的题目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好在之前上了海上艺号的手绘班,在手绘方面做了积累,时间都花在方案上了。毕竟初学建筑毫无概念,最可怕的莫过于不知道好的建筑究竟应该是怎样。缺少标准,缺少常识,还缺少方法。如何理解建筑成为那段时间最困扰的事情,为此在海上艺号老师的要求下我在文远楼做过实测,在C楼蹲过点,揣摩过B楼,测绘出平面后,研究过平面图纸与实际空间的对应。读建筑评论也是那时的必修,印象最深的有马清运的父亲住宅,最为佩服的是墙体的构造形式,简单普通的建筑材料产生了别样却也和谐的建筑外观;还有刘家琨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稳健的体量和粗犷的外表一下子让我领略了现代建筑的美,入口以及流线的别样处理让人感叹其匠心独运的细致。不过最有帮助的还是卢老师的课,那些对于建筑大师及其代表作品的专题解析,让我获得不少阅读建筑的视角和方法。路斯的缪勒住宅算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了,毫不起眼的外表之中竟藏有多变而个性鲜明的空间。这点直到后来读了一篇名为“七个住宅的剖面路径研究”的论文,才让我领略这种空间设计的强大之处。

略懂空间之前,每每挣扎于游离在门外的状态,偶尔瞥见一眼门内的精彩便会雀跃不已,现在回想,这种状态也许是最好的,可以耽于一根筋似的傻学。此时便会感受到另外一种魅力,就会需要一些宁静的力量,所以像《空间组合论》这种早期国内大师的作品便足够感人。整本书的阅读方式还是蛮有趣的,开篇部分虽然是枯燥抽象的文字,但后篇占据整书大部分的就是图示说明了。彭一刚老前辈的线稿非常精彩,精准而自如,内容虽基础却能受用很久。欣赏着这些严谨而自然的美,连抄绘他的图示都成为了一种乐趣。更多的基础方面学习来自《建筑概论》,组合论中的部分内容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更多的解释,结构与空间,空间与尺度...学习快题之后,这些体会就会更加深刻。之后因为考试改革的缘故(2012年考研第一次由历史与理论改成建筑基础的综合科目)又读了构造、建物、节能等,都能有所获益。所以,也许要多亏了同济突如其来的改革,我对于建筑的理解才会更为全面自信。

快题自11年5月份始是就报了海上艺号快题班,在老师的指导下几乎一直在练的,从最初的不堪入目到后来技法的稳定成熟,积攒下来的量估计不下80张。相关的笔记也堆得厚厚的一摞。唯一的感慨是快题在快题之外,每一次的突破都不会是在对快题本身的研究上,随着量的增多,快题的表达乃至读题解题会自然而然地成熟起来。对节能、对构造、对物理的学习则会增添别样的理解角度,做法也会丰富。设计是富有创造力的活动,但是谈创新,先得有积累。

考研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随着导师做了次课程设计,是与大四学生同堂的联合设计,旧城区更新的项目。与著名的同级本科生共事甚感压力,好在有强势的也有随和,个人觉得后是者更为成熟的设计态度,毕竟团队作战,要懂得什么时候妥协。所以过程还算顺利,R的模型表达能力和速度都让我震撼;S的小空间做的相当别致精彩,让我对本科生的设计能力有了深刻印象;Z的总体协调能力怎么看都极具领导气质,却谦虚得一塌糊涂;而两个随和的美国人Stephen和Ashwin总是鼓励我们,对我这个一口烂英语的半调子尤其有耐心。拼死拼活最后总算赶出了成果,不糟糕也不牛叉,第一次的课程设计以此谢幕,不算遗憾。

篇3:关于同济建筑学

关键词:表皮,空间,结构,实体,非理性

一栋建筑的表皮代表一个时代的建筑技术水平,从传统建筑来看,建筑外立面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说明有什么样的内部空间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外立面 。基于这一点,有的建筑师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是用它当代的技术来创作自己的建筑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拥有过象我们现在在处理建筑上所用的这样神奇的技术[1]”。从这个角度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C楼立面表现出了特殊的建筑外立面形式。

1 背离空间逻辑的表皮

在C楼南立面外墙处理中,3层~7层没有完全均匀地排列窗洞,玻璃幕墙和窗洞组成一种梅花形的手段,表现出一种游戏现象的手法,第7层的窗户布局和其他楼层完全不一样,外立面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内部空间的反映,而且有优美的韵律感。这5层作为研究的主体部分,只通过阳台和凸窗的组合变化,使该立面产生少许随意的表现。这种处理手法,使墙和窗洞之间产生的关系是非理性的,体现了建筑师个人的风格和自由想法。从北立面看,北立面对应的空间比南立面复杂,它所对应的空间类型有办公室和公共性的中庭空间,设计师在办公室部分用了不锈钢折板,在中庭空间则用了大面积的透明玻璃。按照传统的理性主义设计,不同种类空间在外立面上必须用不同材料来形成不同的表皮,在C楼设计中,设计师更多地应用了非理性的游戏因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理性的。建筑师在C楼北立面采用大面积优美的玻璃采光,使建筑物的功能和艺术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建筑的北立面上建筑师用发亮的材料——镜面不锈钢板来包裹。这个太阳无法直接照射到的面因此获得另一种光的感觉。因为施工无法保证大面积镜面不锈钢板的平整度,建筑师又在这里采用了折板。镜面不锈钢板忠实而完全地反映着周围的光线与景色,给人新的视觉体验。镜面不锈钢板在不同时间与气候环境中能表现出剧烈的变化,其色彩时暖时冷调子时深时浅不断幻化[2]。”就是说北立面显示出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处理手法。

2 背离结构逻辑的表皮

从结构的表皮来看,C楼南立面有7根柱子从地下层到二层,它们的设置是出于结构的需要,保证结构的合理性,它们和玻璃外墙是脱开的,柱子从地下层到二层可见,二者的对比关系在传统的建筑中并不常见。从南侧的道路上看,建筑师设计了一个下沉广场,这样使建筑的支撑体系看似从地底下钻出来,与地面完全脱开,造成一种柱子没有落在地面上的虚假感觉。而且对结构构件的表皮处理用的也不是一种传统的手法,建筑师在这些混凝土构件上有意刻画细密的线条来模仿砖材料的质感,使这些构件的尺度失去了混凝土材料应有的重量感。另外,3层~7层的表皮把结构体系完全隐藏起来,这与20世纪初期法国的结构理性主义设计思潮——古典的外立面加上严谨的钢结构体系相比较,C楼的结构表皮也存在着非理性的因素——表皮并未突出结构的位置,体现结构的逻辑。

3 模拟实体的表皮

把C楼的南立面看成一种实体的组合来分析它的表皮。如上图所示在传统建筑设计中,挖窗洞普遍采用了规则的手法——横平竖直,上下对齐,大小一致。可是在C楼南立面中,建筑师分析设计该实体的表皮时没有按照传统的理论和想法,而是用他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艺术手段将原本均质的空间在立面上表现成一个个相互错开,整体感觉跳跃的实体。这些实体掩饰了C楼的框架结构的一个个平板叠合在一起。C楼北立面则是多种不同形态的立面实体的组合,各种看似有所差异的实体正是由不同的表皮材料所塑造的。它的外部空间表皮也代表着现代建筑的一种时髦的设计手法,所以说这种立面体现了设计师自身的一些喜好和思路,并没有完全按照结构需要来塑造表皮,所以从实体来看,北立面的开窗、材料都集中体现了建筑的非理性因素,融入了很多建筑师个人的意志。

4 室内表皮

建筑的核心也就是真正为人们使用部分是它的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则是由内部表皮所限定出来的。室内表皮包括墙体、天花板以及地面。室内墙体采用了与室外几乎相同的材料——混凝土涂料,U型玻璃。总体上讲,室内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非透明玻璃对室内光线的塑造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没有了教学楼室内空间该有的通透明亮,地面材料则用了深灰色的自流平环氧树脂涂料,颜色昏暗,也没有传统学校所需要的轻松舒适的感觉,有些压抑。天花板则主要是通过金属网对各类管道的包裹体现出一种工业化的倾向。从建筑技术上讲,这些做法都有理性的因素,但从使用上讲,建筑师对内部空间过于注重体现自己的意志,而有所忽视教学空间所应有的品质,从这个意识上讲,室内表皮也是一种非理性的存在。

5结语

建筑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建筑必然由理性的因素组成,但理性的因素并不是绝对的,没有离开非理性的理性,建筑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建筑中往往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是那些艺术化的非理性将建筑从死板的工程上升到了一种人类艺术的高度。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总有非理性因素,只是在不同时代所体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相比传统建筑,C楼体现了一种新时代的非理性。

参考文献

[1]沙里宁.功能、结构与美[J].建筑师,1983(7):74-75.

篇4:关于同济建筑学

谭洪卫提到的比赛是被誉为“可再生能源的奥林匹克”的“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大赛)”。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研讨会上,谭洪卫的发言刚结束,便有人开始向他提出有关此项比赛的问题。

一本书厚的参赛规则

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是由美国能源部发起、主办的全球大学生的实验创作竞赛。比赛的目的是借助世界顶尖研发、设计团队的创意,将太阳能、节能与建筑设计以一体化的新方式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发展和实践进步。

其中的“十项全能”是指建筑物、市场吸引力、工程、对外交流、成本可接受程度、舒适性、太阳能热水、电器用具、家庭娱乐以及能量平衡。只有在结合成本效益、对消费者有吸引力、设计能融合优化的发电方式及最大效率等方面表现最为优异的团队,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该竞赛每年会有大约20支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学团队参加。自2010年起,同济大学已经连续两年参赛,同时也是唯一一所连续两年参赛的来自亚洲的高校。

“比赛要求包括很多方面,同时包含很多细节。比如说竞赛时间是一个月,但参赛代表队必须在一周内将建筑搭建安装完毕,且不允许破坏地而。参赛建筑面积约为90平方米,室内装修需要安装照明、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电脑等电器设备,且建筑总花费不超过25万美金。而在评分上,总的原则是参赛代表队建造的房屋在同样面积、造价的条件下,建筑物产生的能源要大于消耗的能源。在细则上,评分项目为十项,每一个大项中义包含若干个小项。例如说在家庭娱乐的烹饪环节上,竞赛周内要成功完成4次烹饪,每次烹饪任务为2小时蒸发掉5磅水等。”

谭洪卫介绍说,真正的比赛规则更为繁琐,“在国外比赛,比赛规则要按照国外制定的技术安全标准认证,有一本书那么厚,而且2010年和2011年的比赛的设计与建造过程是交叉进行的。”

“他们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2011年9月下旬,在华盛顿特区邻近杰弗逊纪念堂的潮汐湖畔,同济大学第二次参加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代表队由30余人组成,包括学生24人(硕士生比例70%,博士生和本科生占30%),老师3~4人,工人6人,其中学生是主力军,也是核心力量。和他们同场竞技的有来自包括马里兰人学、纽约大学、普度大学在内的16所美国本土高校,以及来自新西兰、比利时、加拿大的3所高校。

“我们的学生需要完成从构思、设计、施工、结构、物流运输、宣传,甚至到商业谈判的一系列工作,老师在其中只是做一些可行性指导,工人只负责安装搭建,而我这个领队就是在合同上‘签签字’的。”谭洪卫对自己的学生赞誉有加,顺带也调侃起自己来。

“这次比赛是一次联合了多专业多学科的活动,参赛学生来自建筑、暖通、管理、土木、电信等多个专业。比赛为期一个月。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从最开始的紧张,到慢慢熟悉进入角色,虽后到独挡一面,可以说,每个人都完成了蜕变。记得还在参加比赛时,就有企业来向我索要这些学生的资料,企业负责人所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们说‘这样的人才就是我们的企业最需要的,他们是可以立刻派上用场、发挥作用的。”’谭洪卫自豪地说。

据悉,同济大学此次派出的参赛人员并不是最多的,但同济大学的师生发挥了团队智慧和集体力量,在20所大学代表队中脱颖而出,某些单项成绩甚至名列前茅。

从竹屋到集装房。用“太阳”创新

2010年,同济大学首次参加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参赛作品名为“太阳能竹屋”。同济太阳能竹屋最大的特点是将中国古典建筑元素与太阳能光伏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反宇”造型,形成曲线的屋顶,既能实现光伏电池板发电效率最大化,又有利于通风散热,还能自然排水,而且竹子可就地取材,其废弃物也可以回收,既环保又节能。

它还采取了“院落”这一中国典型传统居住模式,结合赛场条件将庭院面向河流,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水乡民居特色,亦可改善室外环境的微气候。

同济太阳能竹屋还集成了多项被动式、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无论外墙还是内饰面均采用生态竹子;墙体装有高性能的新型真空保温板,具有最高保温隔热水准的真空+中空的玻璃外窗;将相变材料涂抹于室内墙表面,缓和室温变动,增强居住舒适感;在光伏组件背部设置散热或热回收装置或散热风道,既回收热量,又确保高发电效率:将太阳能热水集热器与热泵空调机组,集成为多热源一体化节能型综合设备系统等。

除此之外,它还能实现信息化智能控制,住宅的产能、能耗、环境等数据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并能在3G手机上呈现。据估算,该太阳能屋自产能源是自耗能源的近三倍,多余能源还可并入城市电网。

2011年,“阳光集装房”成为同济大学的创意之作。在设计参赛之初,团队进行了市场调查,他们发现市场不接受太阳能房屋的主要原因是造价高,而不是太阳能设备本身的能效比。为寻求到性价比的亮点,参赛队采用了集装箱的模式,此举一则降低了房屋的造价,二则让房屋具有十分稳固的结构,三则房屋可以轻松地运输和组装。

从空中俯视,阳光集装房呈夹角形同Y形,每个分支由两个集装箱合并而成。阳光集装房的3个分支分别承担厨房和卫生间加动力房、卧室、起居室加门廊的功能,而它们的三角形结合部上下封闭后形成了多功能区域,如用作餐厅。由于房屋内采用活动墙来分割空间,因此活动墙收起后,会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感。

阳光集装房采用的集装箱模式提供的是一种创新型的模块设计形式。房屋可以按照功能模块加以定义,如厨房模块、卧室模块等,客户可以根据模块下订单。在实际生活中,房屋并不仅仅限于Y形,它们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组成更多分支或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建筑。

阳光集装房采用光伏和光热两种系统利用太阳能,房屋三个分支中有两个的上方安装有40块高效光伏太阳能板,余下分支的上方则是太阳能热水器。阳光集装房没有安装蓄电池,太阳能板产生的电能通过逆变器送入外网,房屋的用电取自外网。太阳能集热系统为房屋生活热水以及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热水提供热能。

为监测和调节能源供应和消耗情况,阳光集装房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据介绍,整个房屋的能源供耗可以通过自动和人工两种途径来调控,人们在具体操作时能选择现场或远程控制,切换到远程控制模式。只要连接网络,就可以利用手机或手提电脑控制热泵、水泵和照明灯等设备的开或关。在室内墙壁上,一台平板电脑显示了阳光集装房能源供耗电基本信息,如家庭能耗、能耗平衡、能源系统工作原理,同时人们可以通过触摸屏调节房屋各环节的能源使用。

谭洪卫说:“通过这两年连续参加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首先是我们通过比赛,结合当今世界最重大问题和社会实际需求,让青年学子在亲身参与实践中,增强对能源环保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并通过这一领域的国际交流,进一步推动同济大学可持续校园的未来建设与发展;其次,这项赛事能够充分展现高校师生们的创意构思以及研发成果,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再次,该项赛事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最新技术的平台,起到了一定的技术普及作用和引领作用,为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

从2013年起,中国也将首次举办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赛事由中国国家能源局、美国能源部联合主办,北京大学承办,举办地为山西大同。

篇5:同济校园建筑调研报告

(一)同济大学大礼堂

076029 图木扬专业建筑学

同济大学大礼堂

四平路校区大礼堂改造工程建筑面积

7000平方米,计划投资5000万元。工程于

2005年11月开工,2006年9月完成加固工

程和结构工 程,2006年10月开始进行装修

工程和空调、幕墙、安装等工程。工程于2006

年12月底基本竣工。2007年1月5日晚,百年校庆系列活动揭幕典礼暨 新年音乐会

在新建的大礼堂拉开序幕。

大礼堂建成于1962年,原建筑面积

3600平方米,为装配式现浇钢筋混凝土联方网架结构。期间,学校曾多次对大礼堂进行大修改造和扩建。

大礼堂此次保护性改造工程建筑,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建筑设。结构工程由上海百世建设有限公司承建,建筑装饰工程由上海新国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 公司等承建,音响及建筑声学工程由上海义诚电子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改建调试。

主要功能-结构形式

大礼堂改造工程除

了对大礼堂进行外立面

改造、室内环境装修和放

映、音响设备更新外,设

计更是将建筑节能理念

充分融入到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过程中。其主

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首

先采用屋面外保温和室

内主立面内保温的室内

外相结合的保温方式;在改建层面上,将老门窗改

成断桥铝并在表面贴木

皮的方式,既保持建筑物原有的样式又起到保温节能的效果,同时在采光窗上安装机械联动装置,能在开会和放电影 时自动开启和调节通风和采光,还利用庭院式的采光和通风方式达到自然节能的目的;在新建层面上,采用“地源新风”、座椅柱脚送风方式等多种建筑节能技术。所谓“地源新风”,就是利用热传递原理,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如在大礼堂旁地下5米处,人工挖出一道数十米长的用以采风的地下道,地下道的一端与空调系统 相连,地下5米以下温度为13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外界空气通过地下道经热传递后,再送入空调进行适度降(升)温,大大节省了空调运行费,比传统空调系 统节能2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礼堂的音响系统改建,具有关专家评说,改建后大礼堂的音响效果与上海大剧院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相比不逊色。

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整个礼堂没有配置空调系统,对自然光也缺乏有效控制,从而使大礼堂在使用功能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为充分发挥大礼堂功能,学校把大礼堂改造列入百年校庆筹备的重要项目。

平面-立面造型分析

大礼堂的东面广场面对校图书馆,南

面有立孔子像的千秋园,向西为学生食

堂,北面为西北学生公寓。大礼堂以及

周边成为同济校文化生活聚集地,大礼

堂珍贵的历史价值表现在:富有特色的礼堂正立面以及它和图书馆的轴线关

系;大跨度的结构空间体系以及结构与

屋顶之间的逻辑关系。大礼堂的未来则

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当下,并融入了同

济的生命进程之中。大礼堂改造的过程

便成为一种历史与未来的重构,一种记忆重生的过程。主体建筑外观改造工作的重点是如何更好维持原来的风貌,这也是建筑保护的重点内容。建筑东立面即主立面的入口门廊和细部被保留,落水管重新布置,使得柱子简洁利落。远远望去,门廊的折型雨棚——最初的建筑创作构思在阳光下依旧明亮。建筑南、北立面的屋顶侧窗,它既是建筑的鲜明特征之一,同时有利于自然通风,降低能耗,因此被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稍加改动的是,利用南北的侧向加固横板,围合成玻璃侧廊,原侧墙改为内部的实体墙,杜绝了外界环境对内部的干扰,也让视觉和光线自由穿越进入门厅,屋顶的“拱形网架薄壳结构”则是同济大礼堂的主要价值所在。改造强化了这一特征。首先,屋面分割尺度真实表现结构网格单元,以暴露其肌理;室内屋顶采用结构露明的做法,无论建筑内外都表现了纯粹的结构形态,展示了结构的韵律美。其次,屋面材料选择油毡板,其质感和色彩与礼堂保持整体上的一致。

如何通过改造,在提升使用功能的同时,又不违背历史建筑保护的要求,既保留原有设计中的精华,又能体现最新的“节能”要求,是该项目从开始立项到最后实施,学校有关方面始终坚持的理念。目前,大礼堂改造工程基 本完成,从实际效果来看,很好地贯彻了学校一开始的设想:作为保护性的历史建筑,大礼堂改造之后,在形态上其“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拱型网架薄壳结构”丝毫没 有改变;就使用功能而言,通过更新改造,视听质量、采光控制包括座椅的舒适程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基本满足了演出高水平音乐会的要求,从而也为进一步活 跃和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尤其重要的是,大礼堂改造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应有要求,采用了空气源冷热泵技术、分区空调控 制系统、座椅送风、自然通风和全新风自然供冷等,可使整个礼堂的空调系统较之传统方式节约能源30%以上。建筑结构方案

人们对同济大学大礼堂最深的印象源于它新颖别致的结构造型。近半世纪风雨剥蚀,如今大礼堂仍屹立在校园主干道上,展现其独特风姿,成为学校大型集会、文艺演出的首选场地。不久,一室建筑小组提出的长方形建筑平面方案顺利通过,建筑方案一定,结构方案也要马上配套。考虑了五、六种结构方案:钢筋

混凝土双铰拱、双曲扁壳、多波圆柱长薄壳、圆柱短薄壳以及联方网架等。在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

网架结构上,认为它

既经 济又美观,结构

外露、轻巧、爽亮。

钢网架结构好像是当

时建工部推荐结构改

革的五种新型结构之

一,刚刚起步,而钢

筋混凝土的网架结构

在国内似乎未有一

例,模拟短薄壳受力

情况来布置网架,问

题蓦地间豁然开朗。”就这样,开始对连续结构进行离散化,使之成为网架结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拱形网架薄壳结构”是大礼堂的主要价值所在,但原有的门厅高、侧窗等对建筑主体造成了干扰。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减去了薄壳整体之外的非结构作用的部分,留下一个单纯的几何形体来显露拱壳的特征,而室内仍保持网架露明的做法。节约能源

改建后的大礼堂不仅修旧如旧,还充满了全新的节能技术,比如采用了最新式的地源新风技术。据了解,改建后,大礼堂两侧增加了侧廊。其实更大的奥妙在侧廊地下,通过深5米,长近30米的地下防空洞,将附近的小树木中的风吸引进来,恒定在15℃的地下5米的空气就能够进入礼堂,从而直接预冷制湿,大大节约了能源。据了解,改建后的大礼堂总体节能效果达到60%。让历史建筑拥有了第二次生命。自我评价

据说这个是代表同济大学建筑辉煌的典

型,貌似号称多少年前大海还是中国第一个无梁的礼堂,看外表看不出区别,不过到里面一坐会发现一些改变了。

顶的结构没变还是无梁的,不过好像新

了,有了两个大的液晶背投显示器,不

过是博世赞助的,其他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出口改进了,本来出口出去就出

去了,现在出口出去先是个过道然后再

出去,当然散场就更慢些,不过更像了

礼堂的感觉了。每次去大礼堂总觉得是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了,因为 大礼堂经常办活动,什么校园演唱会,一些活动什么的,大礼堂空间里 能容纳5000人的空间内没有一根柱子。同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音响效果也特别的好,据说能和上海大剧院媲美的,很多音乐活动校园行都在这里举行。很有特色的建筑,里面没有一根柱子,相当有年代,坐在里面听讲座,居然发现里面没空调没电扇,灯泡也就那么几个...后来装修过了,礼堂很经典,虽谈不上是建筑奇迹,但绝对是件优秀的作品,不懂建筑的人就体会不了了!为迎接百年校庆重新装修后,更

篇6:同济大学建筑给排水试卷B

班级:给水排水工程任课教师:高乃云

一.填空题

1.1室内给水系统按用途分为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室内给水系统由 引入管、水表节点、给水管道、配水装置和用水设备、给水附件、增压和贮水设备组成。

水压力40 400 kPa;4kg/cm2。

1.3 湿式报警阀的作用是用于湿式系统,开启和关闭管网的水流,传递控制信号至控制系统并启动水力警铃直接报警。

常用的喷头耐受温度为68℃,显示颜色为红色。厨房间的喷头耐受温度为93℃,显示颜色为绿色。

1.5 一个水泵接合器的流量为10 -15 L/s。

1.6室内排水系统由 卫生器具和生产设备的受水器、排水管道、清通设备、通气管道、提升设备、局部处理构筑物组成。

1.7居住建筑的生活给水管网,自室外地面算起的最小水压往往是估计的,请估计5层住宅楼需水压 240kPa,即 24米水柱。

1.8据经验,民用建筑水落管间距为8-12米。

1.9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危险等级分为 轻危险级、中危险级、重危险级和仓库危险级。

1.10 排水立管上的检查口距地面的高度为 1.0米;安装在横管上的间距一般为 12-15米。

1.11消火栓的安装方式有 栓口向下和垂直墙面两种;距地面高度为1.1米。

1.12公用厨房间的排水需经隔油池处理。

1.13管道进、出水箱壁和水池池壁时应安装防水套管。

1.14 一个喷头的理论喷水量为 1L/s;设计喷水量为1.33L/s。

1.15 终限流速的意义为当水膜所受向上的管壁摩察力与重力达到平衡时,水膜的下降速度和水膜厚度不再发生变化,这时的流速叫终限流速;

终限长度的意义为从排水横支管水流入口至终限流速形成处的高度。

1.16坐式大便器和蹲式大便器排水管安装的不同之处在于 坐式大便器排水管上不需安装存水弯;蹲式大便器排水管上需安装存水弯。

1.17雨水内排水系统由雨水斗、连接管、悬吊管、立管、排出管、埋地干管和检查井组成。

1.18解决管道热胀冷缩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利用管道自然形成的L型或Z型弯曲管段或设置伸缩器。

二.简要回答问题

2.1气压给水设备工作原理怎样,有何优、缺点?

气压给水设备是根据波义耳-马略特定律即在定温条件下,一定质量气体的绝对压力和它所占的体积成反比的原理制造的。它利用密闭罐中压缩空气的压力变化,调节和压送水量,在给水系统中主要起增压和水量调节作用。

其优点:灵活性大,设置位置不受限制,便于隐蔽,安装、拆卸都很方便,占地面积小,工期短,土建费用低,便于维护管理,水质不易受污染有助于消除水锤的影响。

其缺点:调节容积小,贮水量少,压力容器耗用钢材较多,压力变化大,耗电量大。

2.2 室内生活、生产、消火栓系统给水管网如何估算局部水头损失? 生活给水管网按沿程水头损失的25%-30%计;

生产给水管网;生活、消防共用给水管网;生活、生产、消防共用给水管网按沿程水头损失的20%计;消火栓消防系统给水管网为10%;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给水管网为20%;生产、消防共用给水管网为15%。

2.3 规范对消火栓的充实水柱有何要求?

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4m时,且体积小于5000 m3的库房,可采用1支水枪充实水柱到达室内任何部位。水枪的充实水柱长度由计算确定,一般不应小于7m,但甲乙类厂房、超过6层的民用建筑、超过4层的的厂房和库房内,不应小于10m;高层工业建筑、高架库房内,水枪的充实水柱不应小于10m。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0m;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3m。

2.4热水的直接加热和间接加热各有什么优、缺点?各适用于哪些场合?

热水锅炉直接加热具有热效率高、节能的特点;蒸汽直接加热方式具有设备简单、热效率高、无需冷凝水管的优点,但噪声大,对蒸汽质量要求高,由于冷凝水不能回收致使锅炉供水量大,且需对大量的补充水进行水质处理,故运行费用高。

间接加热的优点是回收的冷凝水可重复利用,只需对少量补充水进行软化处理,运行费用低,且加热时不产生噪声,蒸汽不会产生污染,供水安全。缺点为热效率不及直接加热。

2.5 屋顶水箱放空管与溢流管排水至何处?为什么?

排至屋面,空气隔断。因为可避免排水管道中的臭气进入屋顶水箱。

2.6 室外消火栓的作用是什么?每只室外消火栓的水量是多少?

室外消火栓的作用是向消防车提供消防水,直接扑灭火灾或通过水泵接合器向室内消防系统供水。每只室外消火栓的水量10-15 L/s。

2.7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什么情况下需将喷头朝上安装?为什么?

汽车库需将喷头朝上安装,以免碰坏;吊顶高度大于80cm且有可燃物在吊顶层中时,以扑灭吊顶层中的火灾。

2.8 写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动作过程。

失火→喷头承受温度超过耐受温度而爆破喷水→水流指示器向消防控制室传信号→湿式报警阀→延时器→水力警铃报警→压力开关完成电动警铃报警或向消防控制室传送电信号,启动喷淋泵→消防车可通过水泵接合器补充水至喷淋系统。

2.9 室内消火栓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水枪、水带、消火栓、消防管道、消防水池、高位水箱、水泵接合器、增压增压水泵等。

2.10为什么要计算最高日最大时给水量、给水秒流量?

按照最高日最大时给水量选用设备;

按照给水秒流量确定管径。

2.11通气管有哪几种类型?伸出屋面高度有何要求?

伸顶通气、专用通气管、主通气立管、副通气立管、器具通气管、环形通气管和结合通气管。伸出屋面不小于0.3m,但应>该地区最大积雪厚度,上人屋顶应>2m。

2.12 什么叫充盈度?哪些管道采用?为什么?

水深与管径的比值为充盈度;建筑内部排水横管按非满流设计,以便使污废水释放出的有毒有害气体能自由排出;调节排水高度系统内的压力;接纳意外的高峰流量。

2.13 居住小区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如何确定?

服务人口<3000人,采用公式qg=0.2αNg+kNgg计算

服务人口>3000人,Q1=(kh·qd·N)/86400;Q2=幼托、中小学、菜场、浴室、饭店、旅馆、医院等公共建筑分别计算累加后计入。

服务人口>13000人,应按《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规定的公式、用水定额和时变化系数计算管道的设计流量。

2.14 底层排水管为什么要求单独排出室外?排水系统中的清扫口如何设置? 为避免污水排出横管堵塞时,污水从底层冒出,特别在靠近排水立管底部的排水支管的连接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时,须单独排出。在连接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大便器,三个和三个以上的卫生器具的污水横管上应设置清扫口。

2.15住宅水表直径一般为多大直径?如何设置?室外水表如何设置?

住宅水表直径一般为20mm,水表前需安装阀门,设置在厨房间的水表一般安装高度为1m;室外水表一般安装在水表井中,水表前后均须安装阀门。

三、某工厂中一个车间的卫生间设有自闭式冲洗阀5只,自动冲洗水箱或小便器4只污水盆2只,两个阀开淋浴器10只,求给水总管中的设计秒流量。已知数

gΣ00

×10×100%=5.432 L/s

四、某集体宿舍的厕所间及盥洗间共设高位水箱大便器8个,小便器3个,洗脸

α=1.5解:

Np=4.5×8+0.3×3+0.75×12+1.0×2=47.9

qu=0.12αNp+qmax=0.12×1.547.9+1.5=2.75 L/s

五.如图所示供15只淋浴器的冷热水系统,每只淋浴器的小时用水量为500升(水

2温40℃),采用蒸汽直接加热,蒸汽表压为3 kgf/cm,蒸汽量足够,蒸汽热焓为

3738 KJ/Kg,汽化热为2137 KJ/Kg,冷水温度为5℃,热水温度75℃,冷水压力足够。

1.计算每小时耗用热水量(75℃), 冷水量(5℃), 混合水量(40℃);

2.计算小时耗热量和蒸汽耗用量;

3.图中管道A、B、C、D中的设计秒流量为多少?

注:淋浴器:一个阀开时,当量为0.5,额定流量为0.1升/秒;二个阀开时,当量为0.75,额定流量为0.15升/秒,同时使用率100%。

解:

1.计算热水量(75℃), 冷水量(5℃),混合水量(40℃):qr〃n〃b=500×15×100%=7500(L/h)

每小时耗用热水量(75℃):7500×〔(40-5)/(75-5)〕=3750(L/h)每小时耗用冷水量(5℃):7500-3750=3750(L/h)

2.计算小时耗热量和蒸汽耗用量:

Q=CB(tr-tL)〃Qr=4.19×(75-5)〃3750=1099875 KJ/h

Gm=1.2Q/(I-Qhr)=1.2×1099875/(3738-4.19×75)=385.5kg/h

3.图中管道A、B、C、D中的设计秒流量为多少?

篇7:关于同济建筑学

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课程编号:2900027 任课教师:魏崴 贺永 章明

一、专业实践主要阶段

1.实践动员 2.实践指导 3.中期检查 4.成果提交 5.成果抽查

二、专业实践周期要求

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累计时间必须达到6个月。对于参加双学位、或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与学术活动但实践环节及成果内容不足的研究生,最少需参加2个月以上的设计院实习工作。

三、专业实践单位要求

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可选择的专业实践单位包括:

1.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的研究生科研实习基地的实践工作(具体单位包括: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导师横向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现场和实工作;

3.学院的大型实验室(含中心)和实践基地工作;

4.学生自行联系,得到导师及学院认可的具备设计甲级资质的实践单位。

四、专业实践计划安排

1.实践动员 1.1时间安排

2011级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安排在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之间进行,研究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时间段完成在设计机构或实践单位的专业实践活动。

1.2实践通知

2012年6月20日发布专业实践通知,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布:

·海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C楼布告栏)

·网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网站、建筑系网站、研究生网站)

1.3实践动员

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早上8:30在B楼钟庭报告厅举行实践动员会,布置实习任务、实习要求和实习计划,并进行相关规章讲解。

2.实践指导 邀请2-3家相关设计机构、单位和签约企业负责人或建筑师,对设计机构、单位的概况,用人要求,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简要介绍;邀请1-2名结束实践的同学介绍实习实践阶段的注意事项、工作安排、设计机构选择等相关问题。

实践指导结束,个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具体格式按照附件-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要求填写)。

3.中期检查

3.1时间安排

2012年12月31日之前提交专业实践中期检查成果。

3.2通知发布

专业实践中期检查要求的通知将通过以下途径发布:

·海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C楼布告栏)

·网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网站、建筑系网站、研究生网站)

3.3成果内容

中期检查提交成果内容包括: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

·设计机构中期回执(包括录用证明、参加培训和参与设计项目情况)·学校导师签字及意见; ·实习周记(不少于5篇)。

3.4成果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单独装订。其他中期成果要求A4普通白纸打印(单双面打印都可),页面左侧订书机装订,具体格式参照(附件-2:2011级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中期成果)提供模板制作。(在上海以外地区参加实践的研究生可将中期成果邮寄致学校,并在信封注明中期实践成果提交字样。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办公室

贺永 老师收,邮编:200092)

·以上文件统一装入信封提交,信封外请注明姓名、学号、实践机构等信息,具体格式参照附件-6:《2011级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中期成果信息(信封)》提供模板制作贴附。

4.成果提交 4.1时间安排

2013年的5月1日前提交全部专业实践成果。

3.2通知发布

提交成果的通知将通过以下途径发布:

·海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C楼布告栏)

·网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网站、建筑系网站、研究生网站)

3.3成果内容

·专业实践考核表(按照附件-3:《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内容认真填写); ·实习单位鉴定表(请设计机构负责人或指导教师按照附件-4:《实习单位鉴定表》内容评定成绩、签字盖章后用普通信封封口后交予学生提交或直接邮寄至学校。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办公室

贺永 老师收,邮编:200092);

·实习周记(不少于20篇);

·设计图纸(精选不少于20页初步设计或施工图纸;或达到相关专业技术设计要求的图纸;要求提交本人完成或主要由本人完成的图纸或报告,强调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不强调完整性;对于参加双学位、或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与学术活动的研究生要求不少于10页,并需导师出具相应证明文件)。

3.4成果要求

·专业实践考核表请用A4普通白纸打印(单双面打印都可),页面左侧订书机装订,共1份;

·实习周记与设计图纸以A3文本形式提交一套(不少于40页,单面或双面打印都可),要求白色普通网纹纸封面胶装装订,·电子文件以光盘形式提交;并与设计图纸文本、专业实践考核表、实习单位鉴定表一同装入档案袋提交。档案袋外请注明姓名、学号、实践机构等信息,具体格式参照附件-7:《2011级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最终成果信息(档案袋)》提供模板制作贴附。

5.成果抽查

5.1抽查比例

随机挑选5-10%左右的实习成果进行面试汇报。

5.2时间安排

2013年5月15日公布抽查名单,一周内进行面试汇报(具体时间以最后通知为准)。

5.3考核人员

考核组由建筑系主管研究生工作系主任1人、研究生实践工作主管教授1-2人、研究生导师1-2人、设计机构导师1-2人,共5-7人组成。

五、实习成绩评定

实践的最终成果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各阶段的所占比重如下: 1.中期考核 20% 2.实习成果 30% 3.实习周记 20% 4.实习单位鉴定 30%

六、公共信息平台

以上专业实践相关文件将通过学院网站统一发布,请各位注意下载。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

篇8:关于同济建筑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设计创意学院。学院内建筑、规划等各个专业均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直坚守“注重实践”的优良传统, 凭借学科与专业优势, 并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抓住实践教学这个关键所在, 从而大大提高了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以该院为案例, 对其经验进行了挖掘与归纳, 试图为工程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一、秉承“关注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 养成高级工程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问题, 而且是专业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指向问题。基于这一思想, 学院在发展过程中, 始终遵从“关注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 鼓励教学和研究工作密切联系实际。

某种意义上, 联系实际正是学院老一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术思想的传承和体现。学院老一辈教师一贯强调规划建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所倡导的是真正扎根基层, 从事“具体为人民服务, 想人民所想, 解决好人民衣食住行问题”的实际工作。早在1953年, 当时作为学院前身的建筑系的教师和建筑学毕业班学生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 协助组织成立学校校舍设计处, 为本校及华东地区多所高校设计建造了多所校舍, 例如华东水利学院整体规划及工程馆、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楼、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 (漕河泾校区) 琴房, 以及同济大学内和平楼、文远楼多处校舍等。这些工程一方面解决了当时刚解放各高校所面临的校舍紧缺的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培养了其设计和综合能力。1958年, 建筑系又借鉴医学院设立附属医院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做法, 提出成立建筑设计院, 使高年级学生可以在设计院学习的同时, 与老师一起参加工程实践。当时师生们共同完成了上海及华东地区的大量实际建设项目。同年, 规划专业学生在教师带领下, 走遍江西省各地, 为80个城镇编制了总体规划。这些都是学院师生面向社会、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实践。[1]之后在各个年代, 学院一直秉承“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 从未中断过教学结合实践, 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汶川地震灾区家园重建的土地上, 倾注了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人的真情与汗水;近年来, 针对国家城乡住宅发展的迫切需要, 完成或正在承担“长江三角洲地区节约型居住的软技术体系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上海中心村住宅设计标准研究”“上海地区资源节约型小区规划导则”等一批课题, 并围绕节能省地型住宅展开了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馆等标志性项目,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方案在国际招标中脱颖而出;2010年世博会, 学院又承担了世博园区规划项目。

可以说, 学院的实践活动总是针对各个时期最为普遍的社会建设问题, 始终具有面向最为广大的群众的特点。注重实践是专业性质的需要, 同时也是专业思想的体现, 这在学院发展中延续至今, 形成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基调:造就大批能心怀大众、担当得起社会责任的建筑师、规划师。服务大众已根植于学子的心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 2007年, 一本专为江西泰和县农民制作、指导乡村规划的《村民掌中宝》, 荣获第十届“挑战杯”特等奖, 作者童志毅来自于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汶川地震灾区家园重建中, 学院大四学生阳旭与其十多人的团队赴四川德阳做灾后农房重建现场调研, 使得“灾后重建中的集合住宅模式”诞生在灾区最基层。[2]

二、紧扣工程设计环节, 打造高级工程人才的创造力

工程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相应地, 工程师的能力构成应是系统而完备的。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 (Accreditation Board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简称ABET) 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 其中涉及多项能力指标, 包括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以及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等等。从这些能力构成可知, 现代工程师应具有多方面能力。但在这些能力构成中, 创造力应居于“能力金字塔”的顶端。因为工程师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的技术劳动或低水平的、循规蹈矩的设计, 而是高端的设计、开发和创造活动。中国科学院李伯聪先生提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 他认为,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工程设计是三种不同的社会实践, 科学活动的本质是反映存在, 技术活动的本质是探寻变革存在的具体方法, 而工程活动的本质则是创造一个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物, 是超越存在和创造存在的活动。正如20世纪著名流体力学家Theodore Von Karman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区别所做的界定:“科学家致力于发现已有的世界, 而工程师则致力于创造从未有过的世界”。[3]由此可见, 没有创造力, 工程人才在职业发展中就没有竞争力。在工程教育中, 强调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就本学院专业特点而言, 无论是建筑设计, 还是城市规划, 都具有浓厚的“创造”“创作”特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创造力的培养也必然是本专业教育中的基本目标和关键环节。同时, 创造力不是靠传授能够获得的, 不是通过某几个孤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设定就可以培养的, 而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大量的实践。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环节。而对于工程教育而言, 工程设计环节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所在。据统计, 现代生产过程中的设计工作量虽然仅占劳动总量的20%, 但它却决定着其余80%部分的命运。有关学者指出:设计的价值还在于它是创造物质的一种文化。与人文文化 (第一种文化) 和科学文化 (第二种文化) 一样, 作为“第三种文化”的“设计文化”是人类发展和开创未来所必不可少的。[4]并且学院的专业特点与“设计”有着“与生俱来”的必然联系。

基于以上认识, 学院从系列的课程设计到最后阶段的毕业设计, 都围绕培养学生创造力这个目标, 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和强化。以建筑设计专业为例, 在进行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时, 在学生毕业前应获得的229学分中, 设计类课程占整个专业性课程的48.7%, 为各类课程中学时量最大、年级跨度最长、参与教师最多的主干课。以创造力培养为主线, 对设计课程进行系统化建设, 对各个阶段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组织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 明确从本科低年级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创造力培养的侧重点。在低年级 (一、二年级) , 形成了强调实践性、研究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让学生认识、掌握建筑空间与形态、材料与结构构造的真实意义, 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实践操作强化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完成一、二年级由设计启蒙到设计入门的系统训练, 以及从中学阶段面向考试的知识获取到大学阶段面向实践的创造力培养的思维方式的转换;在三、四年级, 围绕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文环境, 建筑流线与空间组织、建筑结构与造型等问题编制设计题目, 强调对建筑设计本质规律的探索, 而建筑类型则退居其次, 使学生从掌握知识逐步走向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在毕业设计阶段强调设计课题的综合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结合工程实践选择设计题目, 并超越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大学阶段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艺, 创造性地应对实际问题, 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学院持之以恒地紧扣“设计”环节不放松, 在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思维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绩斐然。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每年的设计大赛, 多次获得各类大奖。如2002年上海国际美术双年展 (都市营造) ·国际学生展的大奖;2003年上海美术大展·设计艺术大展 (家·从传统到现代) 的作品入选参展;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 (建筑·非建筑) ·国际青年学生作品展的一等奖、二等奖;2006年上海双年展 (超设计) 优秀奖;2007梅园杯上海藏书票邀请展。

三、以创新实践基地为支撑, 全面提升高级工程人才的整体素质

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教学的媒体。课堂教学的媒体是教材 (书本、课件) , 实践教学的媒体是实践场所 (仪器、设备等) , 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如果说教材在教学中是起中介作用的话, 那么实践场所在实践教学中则起主线作用。[5]因此,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 是确保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开展的重要依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4年成立的教学创新基地由10个分基地组成, 分别为: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基地 (木工车间) 、艺术教学创新基地 (陶艺工场) 、美术教学实习创新基地、城市规划综合实践创新基地、风景区规划综合实践创新基地、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教学创新基地、传统建筑测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上海优秀历史建筑资源调查实践教学创新基地、中国传统家具研究教学实践创新基地和社会实践创新基地。各基地规模和使用性质都不尽相同, 地点有的在校内, 有的则是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共同建设。

学院创新基地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增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目标设定上有意识地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 知识的深化与拓展

针对学生各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基地项目的设置首先要保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一个良好的衔接, 因此, 这类项目的制定主要是为了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

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基地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尤其是围绕建造活动的内容, 在课题的设定上尽量充分利用基地的场地和设施, 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创造了一大批新颖生动的课题形式。如依托基地优良的技术与设备, 完成了《座具》《电话亭》《步行桥》《墙体砌筑》《纸椅子》以及《纸板建筑建造实验》的设计和制作;同时也进行了《经典建构案例》《居的建构》等一大批课题研究;与课程设计相结合还进行了《城市边缘生存空间影像调查报告》。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不仅深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 同时拓展了学生涉猎知识的广度, 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针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除了具有深厚、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外, 还需要在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此, 这类项目的制定主要是寻找一些课堂知识以外的项目作为切入点,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院所有分基地的指导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 艺术教学创新基地和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基地指导教师联合开展的《艺术实践》活动, 从材料和工艺角度出发,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材料特性及其形态塑造的可能性, 内容涉及到纸浆、木材、陶土、砖、铅玻璃、纤维等艺术材料;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创新基地进行的《同里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项目为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 还有上海优秀历史建筑资源调查实践教学创新基地、城市规划综合实践创新基地、风景区规划综合实践创新基地、传统建筑测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基地, 他们都为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供了优异的平台。而社会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更是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的目标引向了社会这个大课堂, 通过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的开展,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此外, 各分基地的项目除了一部分来源于课程教学计划以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学生自由选择和自发参与的各类实践活动, 以及每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国内外院校组织的主题夏令营等活动, 极大丰富和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了组织能力和具体实践能力。

(三) 素质的提升与整合

学院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地创造性潜能, 使他们成为富于想像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竞争机制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各种展览和竞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 指导教师有意识地寻找一些适合学生参与的相关展览和竞赛作为项目课题, 通过以赛代训、以展代练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竞争和严格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近年来, 学院各分基地指导教师通力配合, 先后组织学生参与了2002上海双年展、2003上海美术大展、2004北京双年展、2006上海双年展等大型展项以及《中国陶艺展》《同济大学历届艺术节年展》等专业展项;同时也积极开展了《纪念构架》《设计基础实验展》等活动。通过这些展览和竞赛, 不仅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整合了各专业学科的知识, 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获奖学生,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依托各基地进行实验的兴趣, 也坚定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信心。

学院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 组织学生及早参与工程实践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 开展多层次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践,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成果卓著, 譬如, 近两年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试点项目)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项目就有《三维动画创作流程研究》《城市开放型污水处理公园设计》《公交车内部设施的布局改造》《地震灾区临时住房建设与规划的探究》《居住表情——社区信息辅助交流光装置》《残疾人辅助用品设计》《对发扬民族建筑的探讨与尝试》《虚拟地下空间中人类逃生行为的决策机制研究》等等。

四、结语

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反映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 体现在学校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活动中。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社会需要的满意度、学校目标的符合度、学生主体的发展度”的综合体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秉承“注重实践”的学院的优良传统, 进一步突出了“重实践创新”的规划建筑设计类学科的专业特点, 实现培养目标的最优化, 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形成了学院——学生——社会“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成为所在单位、地方的总工程师、重要学术带头人或管理者, 他们的影响已是全国性的。譬如, 徐毅松博士, 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总工程师,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副总规划师, 参与和主持完成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上海2010年世博会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上海黄浦江两岸规划》等重要规划制定工作。毕业生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后续的学生就业带来了良好的前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场招聘会连续举办了七届, 在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2009年招聘会共有65家单位参加, 单位数为历年之最, 包括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一大批业界知名单位参与其中。招聘会结束后, 有的用人单位收获颇丰, 满载简历而归, 有的用人单位则在现场与毕业生达成意向。[6]优质的培养过程、良好的就业前景吸引了优秀的生源, 每年本科招生, 来自各省市的最优秀生源, 多半集中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这也使得学院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吴长福, 钱锋.多学科、重实践、国际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A].//吴长福, 吴志强.传承与探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百年校庆教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7.

[2]同济大学新闻中心.工程教育系列报道之二:烙上深深的“同济”印记——建筑城规学院工程型人才培养实践[EB/OL].http://news.tongji.edu.cn/show.aspx?id=26108&cid=6, 2009-12-07.

[3]项海帆.改革工程教育培育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5) :1-6.

[4]董元篪.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基于实践的工程教育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22) :28.

[5]洪源渤, 衣晓青.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最优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3) :5-8.

上一篇:廉洁文化进校园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土地转让租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