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因才施教

2024-05-27

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因才施教(通用8篇)

篇1: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因才施教

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政务公开学校建设教师之窗

一、研究概况

研究主题:小学数学课堂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因才施教主要形式:课例研究

参与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二、研究过程

(一)主题生成我校数学教师共同商议并确定研究活动内容,我把收集到的教师教学中常见的疑难困惑提供给大家,我们发现,许多教师都有同样的困惑:课堂中,教师难以兼顾全体,照顾了后进生,优生吃不饱,学习兴趣低迷,照顾了优生,后进学生又跟不上。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后,认为有必要把它作为教研的主要议题。

(二)理论学习

在明确研究主题后,我们数学组的几个同志开始围绕主题自由学习、讨论。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及小组讨论,大家认为提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程度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

(三)课例研究

我们认为,要使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必须要在教学中实践提炼,在课堂中总结经验、得失。因此,我决定上一堂分层教学的研究课,围绕课例展开研究。研究共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课前研讨

围绕王玉飞老师将要执教的《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我们展开了充分讨论,提出了基本的教学设想:

1、学生分层 将执教班级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教师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起,组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

2、目标分层

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后进生只要求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中等生和优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解决较难的求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如“求无盖圆柱水桶表面积”等类型习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后进生只要求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下理解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中等生要求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下理解计算方法,而优生则主要通过自主探究和拼拆图形的方式理解与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每一位学生均能积极、愉快地参与。

3、分层练习将课堂中的练习题、课后的作业题分成必做题与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练习。

4、在分层教学中要继续贯彻好新课程理念。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方式理解掌握。活动中,应倡导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步:课堂观察

围绕如何促进面向全面、分层施教这一主题,参与教研的老师从不同视角对王老师的教研课进行观察与记录。

1、学生参与程度的观察

2、分层施教在课堂教学程序中的基本体现

第三步:课后调查

让参与研究的老师与学生谈话,对学生当堂作业进行抽查,设计学生学习水平问卷,调查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四步:研讨分析

教研组召集参与教研的老师,通过观察及调查资料分析,评价本堂数学课的得失,探讨数学分层教学方式如何运用。下面是研讨分析的实录概括:

李强功老师:

王老师的这堂数学课,较好地贯彻了分层教学的理念,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设计乃至教学实施过程都渗透了个性差异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对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即使是简单的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由来。老师在教学中都赋予了不同的层次要求。后进生重在掌握,中等生重在理解,优生重在探究。让他们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极大程度地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中,复习题、练习题、作业题以不同星号的形式出示,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有机会答问、上台板演,教师的评价体现了对他们的关心与激励。教师的下组辅导后进学生的做法值得提倡。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了

“教、扶、放”的艺术,肯定了学生的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刘俊强老师:

学习这堂分层教学研讨课后,我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首先可以肯定,这种教学模式是受学生欢迎的。在与三个层面的9位学生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学生认为这种练习与学习的方式很新颖,他们愿意自己选择练习题、作业题。

其次对圆柱体表面积公式的理解与运用的调查中来看:我共出了三个不同梯度的练习题。第一个给出圆柱的半径和高求它的表面积只有一个学生出现了错误,还是得数做错了。第二个求圆柱体零件的应用题只有两名学生不会做。第三个求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有五名学生不会,只占12%,可见大部分学生一节课中能理解并准确运用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以我多年教学这一内容的经验来看,教学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于琪老师:

我留心观察了这堂课的教学流程。基本可以概括为复旧引新→探究实践→总结归纳→巩固运用→布置作业五个步骤。复旧引新、总结归纳是合的部分。探究实践、巩固运用、布置作业是分的部分。五步中有分有合,有合有分,体现了老师成功驾驭课堂,进行有效指导的教学艺术。这五步教学流程,我们可以把它提炼成数学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我认为并不十分成功。场面虽然比较热闹,但收场过早,学生状态还没有完

全进入。而且我发现在后进生的小组中,讨论不够热烈,有几位坐在那儿不出声,不发表任何意见,这些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大大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提高。所以,我认为,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多关注后进生组,而且合作时必须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张忠远老师:

我在课堂中重点观察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从发言情况来看,优生举手答问的人数要多,而后进生明显信心不足,举手答问人数较少。熊老师本堂课共提问23个,后进生答问9次,优生答问8次,中等生答问6次。小组合作交流时,优生组讨论积极,能自主探究面积由来。后进生组有4人未积极参与。本堂课上共有3人注意力不太集中,其中优生1人,后进生2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如何让后进生在分层教学中积极参与,是我们大家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五步:领导指导

刘建民校长对本次课例研究做了专题指导。

刘校长:我认为,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十分成功的,具体的说:

1、形式好。以课例研究为基本方式,以课堂为主阵地,训练、研究、培训相结合,使校本教研落到了实处。

2、课堂好。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差异,练习、答问、学生板演照顾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促进了全面发展。

3、内容好。分层教学虽然并不是什么新颖的主题。但研究价值

很大。

4、效果好。整理出了分层教学基本模式,学习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分层教学理论,对老师必定有大的收获。

建议:

1、分层教学实施中要强化反馈,及时了解各层面学生的学习情况。

2、加强训练,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不能流于形式。

3、要重视分层评价,对每个层面学生的要求不尽相同。(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4、将分层教学运用于工作实践。

三、反思

1、主题要鲜明。本次研究问题的生成来源于教师教学中的疑惑,研究主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研究过程中,教师能紧紧围绕分层教学这一主题展开学习、研究、讨论,对教师的思想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系统的洗礼,比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式的听课、评课效果好得多。

2、研究要深入。这次课例研究,课前有集中的研讨,课中有细致的观测,课后有效果调查,用数字说话,从具体事实分析,这样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了深入参与。所以课后研讨时,每位老师的发言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种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值得在以后校本教研中借鉴。

篇2: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因才施教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关键词: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教学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对“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我们说的“面向全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面向全体”则是民主与进步的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既是国家的事业,又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教育要“面向全体”,就是要真正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大众,特别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面向全体”,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面向全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性。“因材施教”狭义的理解是指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

从根本上说九年义务教育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而是所有未来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矗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好、中、差学生都要本着“全面发展、全程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二、研究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面对21世纪的教育,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因素、性格、外部条件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或严词教育,或细心呵护,“大灶”、“小灶”齐开,而无论严慈,都是要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春风不让一木休,苦心换来满园翠”,最终使受教育者都能达到要求的教育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为此就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使每个学生都可构建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教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修改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1、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

初中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每个学生都有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但在有些地方、有些学校,为了多几个学生考取中专和重点中学,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快、慢班”、“好、差班”之类。有些学校虽然没有这样做,但也为少数“尖子”学生开“小班”、吃“小灶”、发“专题”。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失去了平等竞争的基石,而且使占大多数的中、差生背上了被抛弃的思想包袱,不回避免地会产生悲观厌学的恶劣心态,于是种种不安份守已的恶作剧、闹剧屡屡发生,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所以,在教学上应坚持一视同仁。

当然,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并不意味着教学上实行“一刀切”,而是要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思想,使好、中、差学主都能从教学中受益。我们的做法是:(1)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尽可能多的基础题、拓宽题、拔高题,在提问中使好、中、差学生各有施展的机会。(2)每次习题训练或考试都编制A、B两套题目,让好、中、差学生在答题时倾其所学、尽情发挥、各得其所。

2、充分发挥“尖子”学生的“龙头”作用

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个学科都会有几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使这些“尖子”学生的成绩得以维持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的“龙头”作用。我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三点:一是每学期举行之2-3次学法交流会,由教师指定专题,请成绩优秀的或进步最大的学生拟稿发言,学生的现身说法往往比教育单方面的言传更易被同学们接受。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分别由若干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他们负责组织竞赛、收集问题及教学建议、帮助本组的后进生。三是正确对待“尖子”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一些“尖子”学生因为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而产生优越感,一旦出现缺点和错误往往不能正确对等自己,对此教师决不能因为偏爱而有所迁就,要进行耐心的教育,说服和鼓励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承认和检讨自己的过错,之后教师要大力表扬他们敢于正视自己、勇于作自我批评的精神。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尖子”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也会对全体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耐心细致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通常所说的差生一般是差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为学法不当、自觉性差、缺乏耐心、粗心大意等。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有强烈的责任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决不能冷眼歧视或置之不理,而要善于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为差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所提的问题都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以保证他们答题的成功率和准确率,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平时注意记录差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做基础题时所出现的错误,及时做好补缺补差。差生学习状况不佳的原因因人而异,教师要对症下药、具体指导。如在一次单元考试中,一个学生只得了47分,我当面单独对他的试卷进行了分析,结果是:由于精心大意丢11分,由于不愿下功夫记忆丢9分,由于不善于作简单分析丢8分。而这几方面只要稍作努力都可得到改正,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这次考试他至少可以得75分。这样一分析使这位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教育,此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另外,我给差生制订阶段性可能达到的成绩指标,鼓励他们朝着这个指标进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差生都能达到或超过预订的指标,从而实现了转化。

4、不忽视中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常听到学校教育中有“抓两头带中间”的说法,“带”似有“一带而过”之意,实际上则变成了“重两头轻中间”。其原因在于,中等生在学习上往往是不求甚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平时练习或考试,基础题目错不了,有难度题目做不了,考试得分一般在七八十分左右。这样的成绩教师也会觉得“过得去”,所以相对于“尖子”生和“后进生”,中等生容易被忽视,而他们也会因为很少被教师过问、得不到重视而不求上进。

中等生在班级总是占大多数,如果忽视了中等生就谈不上面向全体,更谈不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存在着担一拉就上去、松一松就下来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该给这些学生以足够的助动力。为此,我坚持广泛地开展谈心活动,让中等生了解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殷切期望,同时帮他们找出学习成绩提不高的结症,帮肋他们坚定向高一层次攀登的信念和决心。

(二)面向全体

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经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环境、条件、学习动机、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教师应该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亲其师,传其道,学其道”的效果,同时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然后,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1、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各有所得

课堂讲授内容分层次,备课时要兼顾优等生与成绩相对落后学生存在差异的现实,加强备课内容的针对性。课后练习分层次,必做题与选做题相结合。考试内容分层次,在试题的分量和难易程度上加以区分,保证各类学生能学有所得。

2、变换辅导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学生学会了多少,而在于是否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辅导方式,重点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各学科的尖子生,教师要有目的的布置题目,压担子,尽量挖掘其内在潜力。对大部分中下等生,教师要在基础课的基础上适量增加提高内容,以促进其知识的加深和拓宽。对差生,采取学生多练习,教师多批改,集中进行训练的办法,以强化基础内容的巩固。同样在词汇掌握的要求上,就不宜“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按四会、三会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此期间,尤其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兴趣点、动情点,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成绩,激发他们转化的内部动因,祝贺、道喜、帮助、安慰他们,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学习自信心,完成自已的学习任务。

3、设计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兴致勃勃地学习,因此要依据全体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兴趣的任务活动,用教育的艺术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引向学习,帮助他们用兴趣之火去点燃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时,直接讲课文学生不容易理解。可首先让学生谈一下最近的天气变化情况,然后再让学生谈一下自己所知道的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这样的话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谈一点,学生根据自已的认识各抒己见,展开激烈争论,一下子就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同学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其它知识的学习就迎刃而解了。

4、运用电教手段,满足各层次学生

运用电化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枯燥的教学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依据教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国的教育正由知识型逐步向素质型转化,而正确处理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则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各种先进教学法之精髓。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面向集体,照顾多数为重点,把主要精力花在集体教学活动上,致力创造民主气氛,培养既合作又竞争的学风和班风。同时,要重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方法,因材施教。对素质优异,理解、记忆能力强,或某些方面有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学生,创造条件,精心培养,课内的练习、提问,提高要求,加大难度,课外作业则增加份量,加强指导,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面对“差生”则给予更多的爱,热情关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孜孜不倦。课堂练习、提问,减低要求,减小难度,消除其畏难情绪,课外作业则关心备致,指点周到,有了点滴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注重激发信心、勇气,逐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尽量使差生逐步跟上进度,达到统一要求。我们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提高和完善,以取得教学成绩的大面积提高。

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接受普通教育还是接受教育,完全取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无法回避的现实:大量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初中毕业生进普高就读,进入学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如果只要愿意上学都能进学校的话,那

么原来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也就成为了学校生。这些既成事实的客观存在,既不是学校、教师所能左右的,也不会顺遂人们心愿一年半载即能改观。既然我们无法选择学生,那么只能直面审视,多方潜心探索,靠船下篙,实施因材施教,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结合的原则,就能够既使统一的要求得到保证,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1、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给学生留有余地”的做法体现了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原则,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尽可能地照顾学生在生理、智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保证教学活动中的公正、平等和无歧视。在课的设计提问,回答问题时,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即便是回答不出来时也要耐心等待,或启发帮助,让这个学生感到教师的耐心期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感到生生平等,师生平等。只有这样智能差的学生才能体验成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2、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学校生源相对较差,因此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成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转变差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1:基础太差,没有兴趣,怎么办?

学生基础差,由于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就产生了学习障碍。如果障碍未能及时排除,就会给后续学习带来更多的困难,最后导致学生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对策:学习是一种在非智力因素参与下的活动,它不能强制、不能代替。只能诱发主体的内部动因,调动其学习兴趣,使主体主动进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首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充分理解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所处的不利位置,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真正做到与学生心理换位,实施因材施教。增大他们在课堂上的实践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教师也才能因势利导。这样,培养学习的能力才有了前提。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疑难不断地获得解决,兴趣也就会不断发展,于是学习也就能不断提高。

问题2:过分迁就,不断降低目标要求对吗?

外语教学最忌迁就。由于学生基础差,教师往往因畏难而降低要求,减免课业要求,认为降低要求之后,学生易于达到要求,可能愿意学,其实适得其反。

对策: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对于差生,一周教一个单词与教五十个词可能同样不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目标要求。这些要求必须是经过学生努力即可达到的,如:培养其阅读能力。对于差生,他们的思维对象多集中于语言本身。扫除文字障碍和了解文义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教师教其学会不如教其会学,授之以法。指导学生词汇的学习应放到篇章中进行,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词汇的学习才有意义,记忆才长牢固。

问题3: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目标要求一刀切,可行吗?

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的不同,导致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一个群体。如果教师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无疑是无视个体差异,造成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

对策: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只有当教师的教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性格、气质、知识、智力的发展水平上又有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分层次教学。对差生的要求,要适合其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分类指导,使学生获得成功和自信心,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克服困难的毅力。

其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始终牢记,在同样的学习任务面前,差生具有较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准备态度,但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能。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悟学相结合来实现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其潜能未完全开发前,表现为学习速度慢、学习策略低劣。所以教师必须使各阶层学生都有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个别化学习过程,都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不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终达到开发其潜能的目的。

问题4:差生学习情绪不稳定,出现反复,怎么办?

对策:首先,一个好的教师应懂得深厚的教育爱对学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人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争取到学生的信任,消除他们对学习的畏惧心理,树立其信心。

其次,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只看到作业和试卷上的分数。要珍惜他们已经付出的和正在付出的努力;要能够看到他们的“灵犀”,看到他们在智慧、意志、感情、个性等方面的特长,因势利导,培养能力,使他们感到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一种对自由的剥夺,而是一种愉悦,是一把通向他们从未涉猎的、更大的自由天地的钥匙。

总之,在做差生的转变工作时,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严格要求,不迁就,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措施,实施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差生转化才可取得预期的效果。

3、发挥提高自己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实施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每堂课的设计都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强烈欲望,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笑一笑”,时时刻刻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知识。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功而产生成功感时便信心大增,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想更上一层楼。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

检查教学效果,及时查漏补缺,进行堂堂课听写教学。听写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的最有效的方法。最初上了三个单元,我校进行了阶段测试,我发现单词拼写能力相当差,原因是学生没重视,自觉性不够。于是,我及时采取了堂堂课前听写单词和短语的办法,每次抽查10多个同学的听写本。这一措施促使学生上完课后不得不复习当天的课,一改以往放学一身轻,不复习的状况。同时,一天三、五个,只要有复习,学生很容易正确地听写出来,可以说每天都多了一份成功感。对听写情况好的学生,给予班级表扬;听写不好的学生,则课后找其指出,并给予鼓励。根据学生的成绩状况,提出其“跳一跳,能够得到”的要求。绝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

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我在口头作业的检查上,针对学生怕开口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的方法,比如一个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自己先说读得怎么样,然后

再由其他同学评论,大家一致认可就算通过,否则,大家一起指出他的问题及原因,这样读的学生认真,听的学生仔细,是否能够过关由学生自己决定,没有偏见,人人平等。这种方法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不是总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也同样有机会去评价别人,指出别人的不足,学生们在互评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全员参加,增强了自信。

运用以上种种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靠船下篙,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具有真挚、深厚的爱生之情。正确对待有困难的学生,同时实施因材施教。

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学生的素质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性格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学习好一些的,还是基础差一些的,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因材施教。

三、结论

总之,正确处理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关系是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为主要条件的,产生一些消极教育现象的根源通常在于有关领导和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目标有偏差。治理上述那些消极的教育现象,必须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学习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只有端正教育思想,校正教育目标,改进教育措施,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坚持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才能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取知识,并且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素质教育理论丛书》(国家教委)

3.《河南教育》

4.《教育时报》

篇3: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促进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是说, 在从大多数中等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数学教学的基本前提下, 应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推行因材施教.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差异,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有针对性地推进分类分层教学,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既能“吃了”, 也能“吃饱”, 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一、教学目标弹性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 它对教学的实施具有诱发、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教学目标的弹性, 反映在教学要求方面, 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应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例如, 教科书的正文和练习、习题中的基础题是要求全体学生都会的内容, 而灵活运用和探索研究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同一高度的教学目标, 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弹性, 应是在把握学生基本状况和数学素质教育基础要求的大前提下, 既体现《数学课程标准》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又体现部分优等生能够达到的更高层次要求.变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 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围绕弹性化的教学目标, 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并据此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有助于诱发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 并有利于促使学生自我激励心理的产生.弹性化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教师灵活把握课堂教学, 调控教学进程, 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学实施层次化

“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 它既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普遍提高.真正落实“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1. 备课分层

所谓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备课不仅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在依据课程标准, 吃透教材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设计教法和学法, 重点考虑排除学困生的学习障碍, 提出对优生的高层次要求.

2. 授课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 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分层授课, 应采取“大班导学, 小组议学, 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低起点, 缓坡度, 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

(1) 提问分层.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依据教材,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 都有机会得到提高.而对于那些已具有一定思考解答能力的学生, 则要设置梯度, 知难而问, 使他们在自己的“发展区”中有更高的突破, 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

(2) 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 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 及时反馈、矫正, 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 反馈教学信息, 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 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

(3) 反馈分层.

教师的主要注意力不在于系统传授知识, 而在于从各类学生学习中, 从他们的语言、文字、表情、神态中及时地、最大限度地取得反馈信息,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点拨, 从而更好地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 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 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 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

3. 辅导分层

根据各层学生的学习特性进行分层指导.对学困生指导要求全面、耐心, 既要补知识的漏洞, 又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特别是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对中等生, 要培养他们勤奋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尤其要指导中等生养成竞争意识, 去掉“甘居中游”的思想;对优等生的指导重在提高, 强化他们的创造意识, 要指导他们多做一些思维难度大的题目, 如课本中的思考题、选做题等, 尽量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 提高数学能力.

三、测验命题多层化

测验是对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 目的在于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 把握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据此来调节教师的教, 改善学生的学.测验具有多重功能, 如达标检测功能、矫正强化功能、层次反馈功能等.这就要求命题结构要层次化、多能化, 如在练习与测验中设必做题、选做题、提高题, 在保证基础要求的同时,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所以必须用不同试卷分层考核.这种分层次命题、多能化的测试, 对学困生来说, 不至于考得太糟, 减少了他们的学习挫折感, 保护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优等生来说, 解答有较大难度的问题, 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竞争心理, 培养他们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反思理性化

篇4: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因才施教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分,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的深情呼唤。而素质教育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资质等具体情况而施行相应的教育措施。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因材施教”体现的是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面向全体学生”则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可以说,没有“因材施教”做前提的“面向全体学生”乃是虚假的“全体”;同样,不能以“面向全体学生”为根本目标的“因材施教”,也是无谓的“施教”。所以说,“因材施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前提,而“面向全体学生”则是“因材施教”的根本目标,二者之间是并行不悖、熔融统一的辩证关系。那么,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在农村英语教学中如何恰当处理因材施教與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促成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呢?我们课题组通过两年的调查研究认为,以下几点做法是值得尝试。

一、悉心关注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首倡者,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由此可见,古人育人,已注重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中,由于诸多复杂原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学习兴趣、动机、气质、性格、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并予以及时而恰当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进步。法国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导他。”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资质差异而采取相应的引导措施,帮助他们进步。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每个学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教师就要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并予以及时而恰当的鼓励和指导,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自信心得到激发。使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教的良心在于公平,教的目的在于不教。校园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圣地,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教师不仅要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涵养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而且要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对他们更是少批评多鼓励,营造民主和谐教学氛围,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怀揣一颗诚挚的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感染学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增强学习兴趣和生活激情。

三、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优点得以发展

应试教育只注重教育的选拔功能,却忽视了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放松了对绝大多数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掘与培养。”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建立“人人都有发展潜能,人人都能进步提高,都会自我发展,人人都能适应未来。。”的育人理念,做到不遗弃、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才能使“因材施教”的目标得以实现。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是不可限量的。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怎样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且要亲近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内在潜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管理,促进全体学生的提高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以上的智力,只是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只是他们的表现不同罢了。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各得其所的发展。使全体学生“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以实现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

五、坚持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跟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征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学生至始至终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才能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处理因才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始终把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施教准则,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效帮助机制,定会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5: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因才施教

一、悉心关注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首倡者,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可见,古人育人,即已注重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中,由于诸多复杂原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学习兴趣、动机、气质、性格、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并予以及时而恰当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进步。法国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导他。”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资质差异而采取相应的引导措施,帮助他们进步。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教学实际也是如此。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每个学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教师就要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并予以及时而恰当的鼓励和指导,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自信心得到激发。

二、公平公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熏染学生的品德。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是矛盾的,他们把二者截然割裂,只注重对少数人的“施教”,而忽视对绝大多数人的关注,以致无数人才被埋没或备受戕害。有言道,教的职责在于帮助,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教的良心在于公平,教的目的在于不教。校园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圣地,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教师不仅要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涵养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而且要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视生为友,怀揣一颗诚挚的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熏染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从而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增强学习兴趣和生活激情。

三、尽力捕捉和发掘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只注重教育的选拔功能,却忽视、甚至漠视了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内在潜力这一事实,放松或放弃了对绝大多数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掘与培养。殊不知,“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也同样需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工人和农民。”因此,今天的教师应建立“人人都有发展潜能,人人都能进步提高,人人都能按其个性选拔,人人都有拿手绝活,人人都会自我发展,人人都懂得发明创造,人人都能为社会所容纳,人人都能适应未来。”和“全才通才,偏才怪才,人人是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做到不遗弃、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惟其如此,才能使“因材施教”的目标得以实现。加拿大的病态心理学专家汉斯·塞耶尔在他的《梦中的发现》一书中专门研究了人的潜力估测,他提出了一个迷人的观点,认为人的大脑所包容的智力能量犹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一样巨大。因此,至少可以从理论上说,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是不可穷尽的。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怎样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且要亲近学生、关爱学生,透彻了解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内在潜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掘,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使他们的才华放射出灼灼光彩。

四、善于分类指导,注重整体推进,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各得其所的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以上的智力,只是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只是他们的表现不同罢了。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各得其所的发展。

篇6:面向全体和因人施教

关键词幼儿教育因人施教爱鼓励尊重信任

当冬懒懒的不肯退去的时候,心已在想,一定会有最后一场冬雪为新春洗尘;当春悄然而至的时候,就已知道,最早为那一抹初绿喝彩的一定有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是花朵,是太阳,是希望,而我是一个快乐的园丁。我将永远快乐,因为我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我拥有一个爱心的世界。我喜欢听孩子们一声甜甜的“徐老师”,我喜欢做他们的大朋友,走到他们中间听他们倾诉,和他们游戏,更喜欢给他们讲好听的故事,唱欢快的歌曲,回答他们那总也问不完的“为什么”。孩子那颗小小的心和那纯真无邪的目光丰富着我的人生和梦想,让我用整个生命来热爱他们,心跳不停,爱无止境。

“将爱给每一个孩子,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这是一句用得最多、说得最勤的话,然而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现在的孩子不仅身体健康,而且见多识广,思维敏捷,自主意识强,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与教育,爱孩子是每个教师应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爱那些聪明伶俐、漂亮乖巧的孩子容易,而爱那些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孩子就需要一颗真正的爱心了。多一份爱心,便多一分收获收获。爱,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爱心,必须是脚踏实地的辛勤劳作之后的喜悦与欣慰,不必吝惜我们的爱,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深深地爱上孩子们,爱上这神圣的幼教事业。

如何爱?如何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幼儿呢?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沉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有一颗“博爱”之心,无私,公正。只有真正的爱上了每一位幼儿,才能谈如何施教,如何施好教。其次,要有耐心,学会倾听。这是幼教工作者的基本功。第三,对孩子的信任是日常教育的“必需品”。信任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教师的信任可使孩子们感到他们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更加喜爱、亲近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增进老师对幼儿内心世界的了解,而且可以使老师的教育更能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效果。第四,要遵循基本的教育原则:①使所有的幼儿均能适应的原则。②促进思维的原则。③依靠自身发展的原则。④重视能力培养的原则。⑤面向未来的原则。⑥追求人格平衡发展的原则。

幼儿教育是一个深远博大的主题,永远也无法穷尽,而面向全体幼儿的教育则更需要我们多花心思去实践,正如陈鹤琴老先生说的:“一个热爱幼儿的老师,才会全心全意为幼儿谋幸福,继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是啊,只要心中有爱,就一定会有每一位幼儿和对他们的责任。

我爱孩子,可我更深深地知道要爱的公平、爱的得法是不易的。面对着一个个性格各异、爱好不同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这就要求教师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由于每个幼儿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教育条件等不同,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该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孩子努力做到:提问时注意要求及难易的不同;操作活动中,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幼儿注意个别指导;对不同体质状况的幼儿注意特殊的照顾。

幼儿教育的面向全体和因人施教是一对同时存在的互存体,他们互依互存,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因此,幼儿教育不仅需要面向全体同时要因人施教。二者各有着正确与独立的一面,然而单独存在总感到不那么完整,只有完美的结合才能给予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我们不仅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勇敢地想象,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还孩子一方自由的天地。每一个孩子都将是祖国明天蔚蓝天空的一只雄鹰,而想象就是他们的双翅,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才会飞的更高远。

从事幼教工作近20年了,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我都教过,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因为各个年龄段的幼儿的思维是有很大差别的,当然不能用一种方法、一种模式与他们相处,然而也有共同的一点就是:他们都需要爱、鼓励、尊重和信任。一些在我们成年人眼中不以为然的小事对孩子来说却有可能极为重要。他们纯洁的心灵没有丝毫掩饰,他们稚嫩的思维单纯得可爱,哪怕是教师无意中流露出的一句关怀的、鼓励的话,或者一个简单的抚摸的动作都会使幼儿受到莫大的鼓舞,感到无限的快乐。

以前带小班时,班中有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却调皮好动,每当上课时他总要离开座位,这看看,那瞧瞧。一次上美术课贴画,这是他最喜欢的了,所以坐得直直的,举起小手用期待的眼睛看着我,我很认真地说:“今天老师请表现最好,坐得最直的桐桐小朋友到黑板这儿来贴画吧。”他听到后非常高兴,特别认真地贴起来……从那以后,他上课总会坐得很端正,而我则不会忘了及时地给他表扬和鼓励。

篇7: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

例一:某一次公开教学活动, 班级里有四十名幼儿, 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请到回答问题的只有四、五名幼儿, 其中一名幼儿回答问题的次数竟达10次之多。

例二:户外活动时间, 孩子们在玩“袋鼠”游戏, 一位很好动的男孩对老师说:“老师, 我从来没当过猎人, 今天能不能让我当一回猎人呢?”“你呀, 那么调皮, 你能当好袋鼠就已经不错了!”这个孩子一气之下坐在地上, 一动不动。

例三:一次美术活动中, 一幼儿作业做得又快又好, 他对老师说:“老师, 我画好了, 我还想画些别的东西, 行吗?”“不行!不行!你又要画得乱七八糟了, 你趴下休息, 等大家画好了一起出去玩!”这名幼儿只好趴在桌上休息了。

例四:游戏活动开始了, 教师对班里的孩子说:“今天我们请第一组小朋友到音乐区活动, 第二组小朋友到美术区活动。”话未讲完, 一个孩子说:“老师, 我喜欢画画, 不想去唱歌, 我能不能到美术区活动呢?”“不行, 老师叫干什么你就去干什么!”这孩子非常无奈地走向音乐区。

以上所举事例看起来很平常, 但它却存在很多问题。例一中老师只注重了几个活泼聪明、口齿伶俐的幼儿, 而置绝大多数幼儿于不顾;例二中的教师对好动儿童抱有成见, 看不到他们的长处与进步;例三中的幼儿画得好而快, 老师应该让他充分发挥想象自由添画, 或者再多发一张纸给他, 让他画一些意愿画, 这样才能使他的艺术天赋更好地发展;例四中的教师更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 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 阻碍了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上述现象在现实教学中还有很多, 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这一原则呢?结合自己的实践, 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了解幼儿、关心幼儿, 给幼儿平等的学习机会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 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作为教师每接到一个新班, 首先应对孩子的基本情况 (包括个性、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 做深入调查, 并将调查的结果以表格形式填好, 这样便于需要时查用。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及游戏中, 老师要细心观察, 坚持写观察日记, 这样积累的素材就较真实、可靠。在教育过程中对于班级中的每一个幼儿, 不论是聪明的、懂事的, 还是迟钝的、调皮的, 教师都应一视同仁, 尤其对那些因父母离异、家境贫困而性格孤僻或因病理原因而略显痴呆、愚笨的孩子, 再或那些无人管教、蛮横霸道的孩子, 我们更应该付以更多的爱心, 让他们健康成长。

此外, 教师作为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者、组织者, 要给每个幼儿提供相对均等的表现机会和舞台, 这种思想丝毫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或任何其他原因而有所动摇, 特别是在组织教研活动和上观摩课时, 我们更应让那些胆小、能力弱的孩子在你设计的活动中有表现的机会。

二、多进行分组教学, 让每位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一个班的孩子在智力水平、知识经验上都各不相同, 要想让他们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发展, 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针对同一教材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并根据这些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我在教看图讲述《聪明的鱼妈妈》时, 我综合幼儿的智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情况将幼儿分为三组, 第一组幼儿智力及口语表达综合能力较强, 我就让他们自己看图片讨论, 然后用语言完整讲述, 这样能充分发展这些孩子的观察力、分析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第二组幼儿智力及口语表达综合能力一般, 我就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鱼妈妈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鱼铒的?帮助幼儿抓住中心, 使得幼儿讲述不会走入误区;第三组幼儿智力及口语表达综合能力较弱, 我就通过有顺序的提问, 逐步使幼儿了解图片内容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另外, 在许多操作活动中, 我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诸多不同的操作材料, 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组来活动。如学习数的组成时, 设计了“穿珠子”、“剪方格”、“填补数”、“找家”、“对数”等小组活动, 活动时有的幼儿选择了实物训练, 有的选择了绘图训练, 有的选择了数字训练;能力强的幼儿还完成了好几项活动, 能力弱的幼儿在教师的个别辅导下也能完成一至两项活动, 这样操作活动更易使每个幼儿学有所获。

三、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 给每个幼儿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

篇8: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因才施教

关键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层次化;最优化

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学生也是一样。我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的性格不同,志趣爱好也不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孩子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特点。

现实生活中,后进生、偏科生、学困生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事实,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孩子受社会和家庭影响很大,个体差异大,要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必须以人为本,用爱心教育调节学生,使优生全面发展,后进生全面转化。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我的主要做法是“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手段最优化。”

一、提问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问题不仅要问在点子上、问在着急处、提得明白准确,而且还要因教学内容、因学生实际而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

1.设计全体学生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如什么叫质数、合数?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当然更主要的是设计同一问题,让学生得出不同程度的回答。如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指出没记清楚的可以翻书(实际指成绩中下游学生),中上等生当然能熟练地回答。又如,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类问题,既是学生对这堂课知识的回顾、总结,起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哪怕中下等生也会思考、能回答其中的一二,当然中上等生就要求能完整地回答。

2.设计中下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新授课中的复习铺垫部分和练习课中的问题多适宜中下等生回答。如应用教学中的找出已知和问题:这题直接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要我们求什么?当然对于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教师启发就能回答的问题就让他们回答,并适时予以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设计中上等生回答的问题。要设计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推理的问题,让中上等生回答,可发展他们的思维,如:你能找出其中的奥秘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练习有层次性

课堂练习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1.同一练习不同要求。课本上的习题(思考题除外)都是要求全体学生掌握的,做这类题时中上等生没困难,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些题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巡视发现并予以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又如,一题多解的题,中下等生能用一种方法解决就应肯定,中上等生的解法就要多且巧。

2.练习数量不同要求。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有意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以满足中上等生的求知欲。对于中下等生就只要完成基本题。如学习了多位数的读法后,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用3个7和4个零,分别组成一个零都不读、只读一个零、只读出两个零的七位数。

三、指导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任务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末,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1.对于优生要多引导他们做一些思维难度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思考题,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数学活动课、兴趣小组,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还可在数学活动课上给他们介绍我国数学方面的成就,给他们讲数学家的故事,激励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为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打好基础。

2.对于中等生要指导他们去做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励兴趣,争取进步。

3.学困生缺乏自信心,知识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学困生的指导要全面、要有耐心,要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指导。如指导回答问题既补授了知识,引导学生准确地、有条理地进行了表述,又训练了表达力。通过指导解题,在补授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思考方法,逐步使他们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既重视培优又不忘转差,更要扶持中间力量,从而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来说,既要看到差异,更要重视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因此,教学时,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照顾到他们的差异。教师要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集体性的优点,同时又以个别施教作为集体教学的必要补充,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董淑慧.如何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的关系[J].教师,2013.

上一篇:新教师大会发言稿下一篇:浅谈如何让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