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习标准解读

2024-06-01

专业实习标准解读(精选6篇)

篇1:专业实习标准解读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摘要:《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对教师做出了详细要求。细细阅读每一条要求,无不体现着对学生的爱,对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教师的职业理念、个人修养、工作态度,学科知识、教育知识、通识知识、对学生发展的了解,教育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学生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反思与发展的能力所有对教师的高要求都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由最好的老师为他们的人生做最好的启蒙,为他们创造最好的成长机会。“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老师的重要作用,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正是对学生的负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负责。

关键字:领域 能力 成长

我认真学习了《教师专业标准》,一边学习,一边暗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标准》确立了四条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理念与课程纲要相吻合,与新课改理念相符,实实在在地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的去教好学生,孔子说的:“爱之,能勿劳乎?言之,能勿诲乎?”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爱是甘露,可以浇灌生命之树;爱是春风,可以吹绿人类心灵的荒漠;爱是一条无形的纽带,能架起师生感情的桥梁;爱是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奥秘。学生是稚嫩的幼苗,需要老师的呵护。老师要有妈妈一样慈爱的胸怀,她需要有细致的心,慈祥的目光,温暖的双手,像对待儿女一样精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有家的感觉。学生病了,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并送医院。学生学习上有了困难,要细心的辅导;学生有了错误,要耐心教育;学生取得了成绩,要加以鼓励。关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想学 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要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 不同心理,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真正让学生在校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利益,不讽刺,不体罚学生,多耐心疏导教育。要进行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激励与评价。

一、对基本理念的领悟。师德为先。对孩子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先进积极 的思想理念组织教学,言传身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力为重。学习借鉴中外好的教学理念与思想,不断充实完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网络 资源,学习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人要想不被时代落下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我们这些 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身。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和表现知识的能力。我要努力以教师专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对基本内容的学习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作为一名学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作为传承教育文化的人,我 们要做的就是少抱怨,不要抱怨工作的辛苦.(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待学生的态度,我觉得就是一个字“爱”,作为一 名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那才是合格的。当然,对学生的“爱”的方式很多,那是一门艺术,那是一位老师的水平,对“爱”的理解很重要。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在这里,还是把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对待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学生,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修养和行为。

(五)学生发展知识。读了这些内容后,我们就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不仅是教学生书本 上的知识,任何其他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我们教师的任务和责任。

(六)学科知识。这里对我们的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这门学科,还 要知道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社会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们不能放松,要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武装自己。

(八)通识性知识。对这块知识,如果光靠培训什么的是很难提高的,需要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去建构,去体会、去积累。

(九)教育教学设计。这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功,我们的课堂需要精心设计,我们每天都 要花很多的时间思

其次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标准》从四个领域对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第一,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第二,突出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要“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这即意味着,教师要服务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同时也关注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第三,明确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外在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微观世界里,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理解与行动将会更为直接地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校生活。第四,要求教师要注重修 养性。

《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才将教师作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要求融入进来。在“师德”中把“个人修养和行为”专门作为一个“领域”提出来,更加凸显 “个人修养和行为”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标准》中亮点中的亮点。教师是以心育心的职业,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的个人修养就是一种教育的环境和教育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标准》中提出心理调试方面的要求: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这对我们的心理有极大的帮助。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下,对教师提出这个“标准”非常必要。要想在学生心中播撒阳光,自己首先心中有阳光。新时代,新形势,呼唤阳光教师。一个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具有平滑心态的老师,必将给学生提供优质文化场,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在“专业知识”部分,《标准》从四个领域对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具体要求。

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对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第三,要求教师掌握教育与教学理论。第四,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在这一次的学习中,使我明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人类文明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不断的去挖掘。同时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每天我们都能听到新的讯息。不断的学习,能让我们与时代同步,能让我们感受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学生们也是如此。有句话说“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而作为教师则停滞不前,当你的“一桶水”已经给完的时候,你还能拿出什么?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在适应工作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新需求。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尽自己所能,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篇2:专业实习标准解读

古宋一校

梁华超

各位老师好!

今天,由我来给各位老师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2012年2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全国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抓紧落实。但要有效地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就必须准确的理解教师专业标准,因此,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是有效落实教师专业标准的前提。那么,我们今天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主要从以下三个主要内容来解读。

一、背景与作用

二、性质与理念

三、内容与要求

我们不仅要问:教师专业标准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呢?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对我们教师以及对中国当下的教育教学有何作用呢?专业标准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理念呢?它的内容和要求具体如何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将通过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一 一落实。

首先我们来了解教师专业标准的背景和作用。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质量提升、均衡发展”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为依据)2.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保障,而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在众多标准中,教师专业标准是基础和前提)

3.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判断教师个体和群体是否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的期待和要求,需要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

阐述:

一、背景与作用

(一)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知道,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质量的提升。教师质量的提升需要有一个标准可以参照。再者是我国复员辽阔,教师专业发展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要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本 的措施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则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所以,《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之后,基础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提高质量。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质量的提升。而教师质量的提升需要有一个标准可以参照。所以,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需要一个标准依据。

——其次就是我国基础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又需要一个可以比较参照的标准。)

2.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开始构建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且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确认了这一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但教师教育在开放化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

①一些不具备培养中小学师资资质的综合性高校,盲目“上马”教师教育项目。②一些师范院校在转型为综合性高校之后,教师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③为追求规模和效益,一些院校盲目扩大师范专业招生数,导致质量受到忽视。因此,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保障,而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机构标准、课程标准等):在众多标准中,教师专业标准是基础和前提:它是制定教师教育机构标准、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是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

所以,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为依据。3.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但“高素质专业化” 只是对教师队伍的一种概括性、原则性的描述,判断教师个体和群体是否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的期待和要求,需要有更具体的教师专业标准。

所以,要细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目标,需要一个更具体的教师专业标准。与此同时,要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教师集体的地位提升:(这包括制定教师素质标准,确保教师队伍质量,可以提高教师职业专业服务的整体水平,从而也就可以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声望。),同时还要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引领和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专业标准》是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的三大背景之下制定的。

那么,专业标准的制定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作用

1.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2.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 3.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4.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 阐述:

1.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我们知道,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严格来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教师职业的。《标准》的制定为教师的准入、考核及退出提供了相对统一、客观的依据,它有利于有关部门严把教师入口关,确定教师管理制度,保证和维持教师的质量。所以,专业标准为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

2.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

有了教师专业标准,不仅可以规范教师教育机构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也有利于对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培训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还有利于各教师教育机构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突出特色,这对于提高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质量是意义重大的。所以,专业标准还是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

3.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行为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按照这些要求,不仅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也有了具体的标准。这对保障教育教学的规范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因此,专业标准是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4.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

教师专业标准对于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等也都做出具体的规定,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清楚地知道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哪些内容,具体要求是什么,可以对照标准了解哪些方面达到了要求,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标。因此,专业标准还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

那么,教师专业标准具有哪些性质和理念呢?下面我们来解读教师专业标准的性质与理念。

二、性质与理念

(一)性质 1.“专业”标准 2.“合格”标准 3.“通用”标准 阐述: 1.“专业”标准

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中就明确: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该法律并没有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那么,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

《标准》是基于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基本理念而制定的“专业”标准,即是对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的基本规定,也代表了当下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2.“合格”标准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和中小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规定的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

因此,《专业标准》是关于教师素质要求的统一标准,也是最低标准。

此外,“合格”标准,还具有标准的统一性与个性化。当然,强调统一性并非要把教师“标准化”、“模式化”,而是为了坚守教师质量的底线;专业标准也不是工序流程,而是框架要求(基本要求),对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留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标准内容也对教师的创新和探究等提出了要求。只是个性化发展一定建立在最低标准之上。

《标准》兼具“评价”和“导向”之特点:

——作为“评价”标准,它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作为“导向”标准,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南”。3.“通用”标准

所谓“标准”就是“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也是“在本质上是对同类事物或活动所作的“统一规定”。但同类事物或活动之中也有不同的类别,所以适用的标准也就自然不同。根据适用对象和范围,教师专业标准可以分为适用于所有教师的“通用标准”和适用于特定教师群体的“特殊标准”或“具体标准”

所以,“通用标准”规定了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活动的基本要求,相对更宏观、综合一些,它是制定“分类标准”或“具体标准”的依据和基础;而“分类标准”或“具体标准”则是“通用标准”的深入和细化,它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按此划分,我国的三个标准分别是适用于各自学段所有教师的“通用标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二)理念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既是贯穿《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发展中应秉持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引领。

1.师德为先:

强调“师德为先”出自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诉求;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强调师德为先,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能以此赢得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信任与尊重,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自身的权益也得到保障。

阐述: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既是贯穿《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发展中应秉持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引领。

其中,“师德为先”和“能力为重” 更多地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的继承;“学生为本”和“终身学习”则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那么,这四个基本理念我们如何解读呢?

教师职业要成为专业,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职业道德守则,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能以此赢得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信任与尊重,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自身的权益也得到保障。

强调“师德为先”出自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诉求:专业化的核心特质之一是专业精神,即把服务对象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

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且,教师职业道德还是影响教育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师德的传统。强调师德为先,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的继承。2.学生为本

“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种新理念只有真正为教师所理解,所信奉,所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变。

《标准》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种新理念只有真正为教师所理解,所信奉,所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变。

《标准》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3.能力为重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

《专业标准》突出了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实践+反思才是教师实现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路径。

阐述:

教师教育教学职责的履行不能只靠一颗“红心”,更要以教育实践能力为根本保障。研究与实践揭示: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

生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

《专业标准》突出了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

——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实践只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实践+反思才是教师实现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路径。为此,《标准》强调教师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阐述:

展示:漫画(信息技术与教育赛跑)

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就像一个巨人在拖着教育奔跑着,图中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对比,显然告诉我们:在现今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育已远远地被泡在了后面。所以,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成为我们生存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标准》就有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师职业是复杂的专业性职业,从事这一职业,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担负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现代人之职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终身学习

《标准》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师职业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

在现今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成为生存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担负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现代人之职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下面,我们将具体的解读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首先,我们对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内容与要求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维度”包含三个: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三个“维度”下,确立了十三个领域。

——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若干个“基本要求”。阐述:

我们接下来逐一了解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与要求。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所谓“专业理念”是关于教育教学的观念和信念;

所谓“师德”是指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所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遵循这些规范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那么,“专业理念与师德”既超越了“专业理念”所属的“认识论”范畴,延伸至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层次;也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师德”范畴,要求教师形成坚定的专业认同和信念。

这一维度主要有四个领域: ——对待职业: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待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对待自身:个人修养与行为。(展示标准内容要求1)1.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职业)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阐述与板书: “职业理解和认识”

主要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以上几个要求中,最为核心的是“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它们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追求。而对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的职业理解与认识是教师“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的前提和基础。

(展示标准内容要求2)

2.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待学生)

(6).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8).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阐述: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解读

主要要求:关爱学生(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信任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开展专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尊重信任学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深化与落实。

(展示标准内容要求3)

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对待教育教学)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13).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4).尊重和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

阐述:

“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解读 主要要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展示标准内容要求4)4.个人修养与行为(对待自身)

(15)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16)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1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18)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9)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阐述:

“个人修养与行为”解读

教师是以心育心的职业,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工作和生活方式,甚至服饰仪表等,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手段。

关于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要求体现了对教师“内外兼修”,“为人师表”的期盼。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故事,它可以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解读做个注脚:(板书)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有三个泥瓦工在建造一座教堂,一个行者路过这个工地,就问一个泥瓦工:“师傅,您在干什么?”,他回答说:“你看不见吗?我在砌墙,因为砌墙我才能拿到工资,才能养家糊口,解决我的生活。”

而第二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建造一座教堂,我们都是上帝的信徒,我要为我的家人,我的亲戚朋友,我们这一带的父老乡亲建造一个心灵的寄托所。”

第三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实现我的梦想,要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教堂。

数年后,那三个泥瓦工都谋着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第一个泥瓦工依然还是泥瓦工,而第二个泥瓦工成了一个牧师,第三个泥瓦工成了世界闻名的建筑师。

启示:关注和境界的高度决定了成长的高度(专业理念与师德的重要性);教师要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和快乐,感受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接下来解读第二个维度:

(二)专业知识

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基于分科教学的考虑,要求教师具备:小学生发展知识 ;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

1.小学生发展知识

(20).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21).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2).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

(23).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24).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25).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阐述:

“ 教育知识”解读

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教育知识: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知识主要包括:一是有关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知识;二是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的知识。

2.学科知识

(26).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27).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8).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阐述:

“ 学科知识”解读

学科知识:有关任教学科的知识。

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从事教学的前提。

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

——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实践活动的联系。3.教育教学知识

(29).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30).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1).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2).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阐述:

“学科教学知识”解读

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教育家舒尔曼(1986)提出的一个关于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概念,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问题、议题上.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朱晓民(2007)在博士论文中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结构上表现为多层复合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层面是课程与教材知识(“课程知识”是教师关于“某学科课程是什么”的认识,比如“语文是什么”;“教材知识”是教师关于如何处理教材的知识),第二层面是方法知识(关于教学活动顺序、进程或结构组织与安排方面的知识),第三层面是表征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外显、传达教学内容的方式))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并进行教学方面的知识,是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融合的产物。

主要要求: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

——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板书: 4.通识性知识

(33).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34).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5).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6).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阐述与板书: “ 通识性知识”解读

主要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因为它是信息社会中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是期望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脱离当下中国的教育实际。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修养主要谋求专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平衡。

哈格里夫斯和富兰:教师发展“牵涉的不仅仅是改变教师的行为,它还涉及到改变教师这个人”,“只聚焦于行为技能而不考虑其立足的基础及对态度和信念的影响,是误入歧途,且可能被证明为是无效的”。

(三)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 涵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

进一步归纳可以归纳为三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三个方面教师专业能力中,沟通交往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自我发展能力是保障。

1.教育教学设计

(37).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38).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9).合理设计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少先队活动。

阐述:

“教学设计能力”解读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上课之基,上课之本。主要要求: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导学设计能力。

《标准》把导学设计能力作为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2.组织与实施

(40).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1).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42).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43).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44).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45).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46).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47).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48).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阐述:

“教学实施能力”解读

主要要求:教学环境创设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有效教学能力;探究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从“基本要求”中强调“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等规定来看,《标准》体现了“学生为本” 理念。

3.激励与评价

(49).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位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50).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51).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52).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4.沟通与合作

(53).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54).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55).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56).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57).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阐述:

“沟通与合作能力”解读

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拥有与学生、同事、家长、社区等建立良好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

主要要求: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同事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合作能力。

5.反思与发展

(58).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59).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60).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阐述与板书:

“反思与发展能力”解读

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终身不断的持续过程。特别是在终身学习社会中,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篇3:专业实习标准解读

一、为什么要出台《专业标准》?

⒈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与评价的需要

目前, 全国有普通中小学校31万多所, 每所学校有一个校长, 大部分学校配有一个以上的副校长。这支庞大的队伍, 带领着1000多万名专职教师, 教育和影响着近2亿名中小学生。对于中小学校长的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以及专业发展如何管理和评价?这需要有一定的标准。

2.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促进校长专业化, 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倡导教育家办学”。《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2]41号) 提出:“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 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

⒊健全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需要

2012年, 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完善教育标准体系, 应该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

⒋适应国际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在世界各国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诸多实践中, 制订校长专业标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如, 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 就先后制定了校长专业标准。

5.对提升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对于明确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提升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必将对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专业标准》是怎么出台的?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出台, 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一是课题研究阶段。为扎实做好校长专业标准的研制工作, 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委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牵头整合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力量, 开展专项课题研究。课题组对全国31个省 (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54万名普通中小学和职业初、高中校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普查, 形成全国普查报告1份、分省普查报告32份;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深度访谈对11个省 (区、市) 的近2万名校长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撰写调查分析报告12份, 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课题组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国际比较的基础上, 经过10多次大的调整和修改, 完成了校长专业标准文本及相关课题成果。

二是政策文本起草阶段。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织力量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部政策文本, 凝练聚焦和修改完善校长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和实施建议。多次召开由师范大学校长、相关领域专家、知名中小学校长和校长培训机构负责人代表参加的专家会, 就校长专业标准政策文本听取意见, 对校长专业标准政策文本进一步修改完善, 形成校长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阶段。2012年7月开始,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就校长专业标准先后征求了部内有关司局、有关专家以及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征求意见工作, 普遍召开市县教育部门负责人和校长代表座谈会, 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部内司局和有关专家对校长专业标准提出修改意见300多条。教师工作司对各方面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汇总, 对校长专业标准文本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形成校长专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 于2012年12月下旬公布, 在全国征求意见。2013年2月以教育部文件形式正式印发了《专业标准》。

三、《专业标准》的整体架构如何?

《专业标准》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等三部分内容组成。结构图如下: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结构如下表所示:

四、《专业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专业标准》主要有3个方面的特点:

⒈着力体现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专业标准》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 提出了“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5个基本理念, 明确了校长的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以及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和持续提升要求。

2.着力体现促进校长专业化和倡导教育家办学的导向

《专业标准》首次系统建构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 即“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明确了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 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同。

⒊着力推进义务教育领域若干现实问题的解决

《专业标准》将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校长考核的根本出发点, 在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健全学校应急管理机制、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等方面, 对校长的办学行为提出明确要求, 着力推进义务教育领域相关突出问题的解决。

五、怎样学习和理解《专业标准》?

1.对“基本理念”的学习与理解

《专业标准》提出了5条基本理念 (具体条文见附件, 下同) 。一是“以德为先”, 这是校长的道德使命, 也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二是“育人为本”, 这是校长的办学宗旨, 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特别强调校长要“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扶持困难群体, 推动平等接受教育”, 体现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特别强调校长要“始终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体现提高质量的要求;三是“引领发展”, 这是校长的角色定位, 也是推动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四是“能力为重”, 这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 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五是“终身学习”, 这是对校长的个人素养要求, 也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

2.对“基本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专业标准》在“基本内容”部分按6项专业职责、3个领域 (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 , 提出了60条基本要求。

第一项职责“规划学校发展”和第二项职责“营造育人文化”, 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 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 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第三项职责“领导课程教学”和第四项职责“引领教师成长”, 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 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第五项职责“优化内部管理”和第六项职责“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 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

3.对“实施要求”的学习与理解

《专业标准》提出了4个方面的实施意见:一是明确适应范围;二是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具体实施要求;三是对校长培养培训机构提出实施要求;四是对校长提出实施要求。

附件: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为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 建设高素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 特制定本标准。

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本标准是对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是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培训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 以德为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热爱教育事业和学校管理工作, 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职业道德规范, 立德树人, 为人师表, 公正廉洁, 关爱师生, 尊重师生人格。

(二) 育人为本

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 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扶持困难群体, 推动平等接受教育;遵循教育规律,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始终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 引领发展

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 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 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 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 能力为重

将教育管理理论与学校管理实践相结合, 突出学校管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与完善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强化专业能力提升。

(五) 终身学习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将学习作为改进工作的不竭动力;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与时俱进, 及时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 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家园。

二、基本内容

专业职责一:规划学校发展

专业理解与认识:

(1) 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2) 注重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 凝聚师生智慧, 建立学校发展共同目标, 形成学校发展合力。

(3) 尊重学校传统和学校实际, 提炼学校办学理念, 办出学校特色。

专业知识与方法:

(4) 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

(5) 把握国内外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学习借鉴优秀校长办学的成功经验。

(6) 掌握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与测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专业能力与行为:

(7) 诊断学校发展现状, 及时发现和研究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8) 组织社区、家长、教师、学生多方参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 确立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

(9) 落实学校发展规划, 制订学年、学期工作计划, 指导教职工制定具体行动方案, 并提供人、财、物等条件支持。

(10) 监测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根据实施情况修正学校发展规划, 调整工作计划, 完善行动方案。

专业职责二:营造育人环境

专业理解与认识;

(11) 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12) 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13)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教育价值, 重视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专业知识与方法:

(14) 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

(15) 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掌握促进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6) 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了解学生思想与品行养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专业能力与行为:

(17) 绿化、美化校园环境, 精心营造人文氛围, 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设计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

(18) 精心设计和组织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以及学校组织特有的仪式,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19) 建设绿色健康的校园信息网络, 向师生推荐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和先进模范人物, 努力防范不良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和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0) 凝聚学校文化建设力量, 发挥教师、学生及社团的主体作用, 为共青团、少先队、学生社团、班集体活动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保证活动时间。

职责三:领导课堂教学

专业理解与认识:

(21)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 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知识与方法:

(24) 掌握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

(25) 了解课程编制、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评价的相关知识和教材、教辅使用的政策以及国内外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

(26) 掌握课堂教学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专业能力与行为:

(27) 有效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落实, 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资源。

(28)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 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及少先队活动等课程的课时, 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29) 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 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 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

(30) 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 建立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不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职责四:引领教师成长专业理解与认识:

(31) 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 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

(32) 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将学校作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阵地。

(33) 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业知识与方法:

(34) 把握教师职业素养要求, 明确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35) 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以及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方法。

(36) 掌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方法以及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策略。

专业能力与行为:

(37) 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 推行校本教研, 完善教研训一体的机制, 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

(38) 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 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专业发展计划,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支持教师轮岗交流,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

(39) 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

(40) 维护和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 关爱教师身心健康, 建立优教优酬的激励制度。

职责五:优化内部管理专业理解与认识:

(41) 坚持依法治校, 自觉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42) 崇尚以德立校, 处事公正、严格律己、廉洁奉献。

(43) 倡导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 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专业知识与方法:

(44) 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对校长的职责定位和工作要求。

(45) 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了解国内外学校管理的变化趋势。

(46) 熟悉学校人事财务、资产后勤、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

专业能力与行为:

(47) 形成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 认真听取党组织对学校重大决策的意见,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48) 尊重和支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 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

(49) 建立健全学校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 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化水平, 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 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50) 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建立和完善学校各种应急管理机制, 定期实施安全演练, 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学校突发事件。

职责六:调适外部环境专业理解与认识:

(51) 坚持把服务社会 (社区) 作为学校的重要功能,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52) 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学校对外关系准则, 积极开展校内外合作与交流。

(53) 坚信学校与家庭、社会 (社区) 的良性互动是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专业知识与方法:

(54) 掌握学校公共关系及家校合作的理论与方法。

(55) 了解所在社区、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 积极获取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相关的信息。

(56) 熟悉各级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教育功能。

专业能力与行为:

(57) 优化外部育人环境, 努力争取社会 (社区) 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58) 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 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接受改进学校工作的合理建议。

(59) 建立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机制, 建立教师家访制度,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 指导和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掌握科学育人方法。

(60) 积极发挥学校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鼓励并组织学校师生参与服务社会 (社区) 的有益活动。

三、实施要求

(1)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副校长。幼儿园园长、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另行制定。鉴于全国不同地区的差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区实情的实施意见。本标准可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2)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本标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和校长管理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充分发挥本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 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规划, 严格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选拔任用制度, 推行校长职级制,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形成科学有效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 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 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将本标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职业特点, 加强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 完善培养培训方案, 科学设置校长培养培训课程,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注重校长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校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校长培养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校长专业成长的科学研究,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篇4:护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关键词】课程标准;中职护理专业;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06-03

【作者简介】季诚,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通,226007)护理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教学和人文护理教育。

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在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等教育层次均有培养,但中职仍是我国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日趋减少,高职及其以上学历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日趋增加,但由于护理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渠道拓宽,学生可以通过成人继续教育、全日制高等教育满足升学的愿望。因此,中职学校宜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护理专业应启动“3+3”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即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毕业生,通过对口高职院的招生考试,可入读3年全日制大专,毕业获大专文凭,以此扭转中职护理专业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为中职护理专业拓展发展空间。

那么,如何为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工作指明方向?如何指导学校和教师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课标与江苏省职业教育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致,对中职护理专业的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职业能力为依据,对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如下:

一、课程标准的方向与内涵

课程标准是对某一专业的某门课程所期望达到的学习效果所做的描述,涵盖课程定位、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内容。国际上对课程标准通俗的解释是: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的界定和表述。[1]它对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了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既是课程资源良好运转的前提,又是课程改革的平台。[2]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标准遵循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护理工作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护理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所以说,教学质量的终结性评价根植于学生发展和就业两方面。课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专业课教师应在教学全过程中有意识地执行课标内容,落实课标要求。

课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学习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易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而不可即的。它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教师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的范围应该涉及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技能与情感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将之细化于教案和备课笔记中,并时刻谨记主体是学生。对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学习成果的具体要求,要经常使用“复述”“解释”“独立完成”等词汇,突出能力培养。

此外,教师还应认识到,课标是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规定该课程要达到的能力标准,只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与教材没有必然联系,教师选用的教材,只是教学文本资源之一。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标准重点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活动形式,合理选择活动的场所,设计教学过程,确定考核方式,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二、课标开发的原则

江苏省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和“儿科护理”五门课程,编制过程中主要遵循五大原则。

(一)能力本位原则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力求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护理工作岗位一线高素质初、中级护理人才。

(二)普遍适用原则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学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为所有学生设立了符合其自身条件的基本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个别或少数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课程标准是基本要求及合格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或选拔标准,是课程实施后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衡量标准。

(三)终身发展原则

课程标准是对教学工作提出的动态要求,它既考虑到毕业生在当下胜任岗位工作的需要,又兼顾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此次课程标准建设所选课程均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关注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关注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迁移和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能力。如“外科护理”,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护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结合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要求,外科护理基础、手术室护理及外科典型疾病护理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

(四)整体系统原则

五门核心课程遵循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护理职业岗位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够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场所从事临床护理、口腔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岗位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五门课程标准的构建者从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处理好各课程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关系,体现其整体性和系统性。五门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则根据中职护理专业人才规格的不同定位进行整体设计,注重前后课程合理、有效的衔接。

(五)全人教育原则

五门核心课程不仅仅是培养掌握护理实践技能的护理岗位人才,更是培养既拥有护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又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护理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又不能片面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协调发展。

三、课标的建设路径与内容

(一)建设路径

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课标建设团队首先在全省二十多家二级医院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采用调查法调查,确定基层护理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实际需求情况,同时查阅护理职业能力和课程标准方面的文献资料,分析护理工作岗位对内、外、妇、儿和基础护理能力的需求,并邀请专家及一线护理专业的教师进行论证,形成完整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和编制说明七部分。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目标要求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要求,两者之间保持一致,是上下位概念的关系,即目标要求的实现依赖于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的分解,实现教学目标以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课程目标是包含认知、技能和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三者并非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相互依存、渗透,尤其情感态度目标是在认知、技能目标的实践教学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在教学单元中,要注意细化分解教学目标,并考虑教学单元之间体现出的目标连续性,以确保学生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中职护理专业五门核心课程的课标在制订时,首先针对每门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实际需求,组织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调研,并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展开分析,把护理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作为课程标准建设的基点和依据。

首先,根据护理职业能力最基本的需要和目前的工作方式,依课程要求进行单元及模块设计,如“内科护理”以内科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遵循初中起点的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和护理执业要求设置教学模块,将“内科护理”分为11个模块,模块一到模块三为健康评估内容,为学生在后续模块的学习做铺垫;模块四到模块十一为内科各系统疾病的护理。“基础护理技术”根据护理岗位要求确定教学模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认识医院—懂得生活护理—实施各项治疗—观察抢救记录”的基础护理技能形成过程为路径,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教学设计,用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对每一模块中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目标进行描述,如对认知的教学目标描述为“陈述、解释、归纳”等,对技能教学目标描述为“模拟、能进行、解决、独立解决”等,对态度情感教学目标描述为“形成、具备”等。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层层递进,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尝到学习的甜头,获得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对初中起点的中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中体现生本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思考,如何引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准发力,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学的客体——老师来发力。只有学生努力学习了,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充足的学习动力,教师的努力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研究的课题。

(二)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而学生又是教师的影子,可以说,怎样的教师造就怎样的学生。作为教师,有责任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从培养“全能的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力争实现“做中学、做中教”。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教学过程,不仅学习了知识和技能,还收获了体验和感悟。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结合实物、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内科护理技能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仿真教学和病案讨论,创设贴近内科护理岗位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在感知教师关爱的行为中不知不觉地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关心、爱护、尊重患者的行为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现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评价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评定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不能仅仅选择单一的传统评价方式,而是要勇敢尝试新方法,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口试、笔试、在线答题和综合实训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考核主要通过笔试、在线答题等方式进行评价。在综合实训中可以设置典型的内科护理案例,利用仿真模拟人进行模拟演练与考核,既注重评价学生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关注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慎独精神的养成以及关爱患者等职业素养的形成。同时还应注意,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并指出其需要改进的方面,共同讨论改进的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姚琪.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篇5:幼儿园专业标准解读

学习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的重要性,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幼儿教师重任在肩,任重道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极其不易的。我也理解了“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基本要求有了基本的了解。从中也可以用“爱和能力”四个字来表达,“爱”,一是要求幼儿教师要热爱工作岗位,二是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关爱幼儿。“爱”是“专业理念和师德”的最好阐述,唯有拥有这两个“爱”才能够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能力”是在“爱”的基础之上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唯有掌握了这份“能力”才能够做好幼儿园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者、引导者,在启蒙教育的阶段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保育、教育并重,在各项活动中,我们要以幼儿为主体,使幼儿在探究中学习,在玩中学、做中学,而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每天我们都费劲心思思考,怎样能让孩子在每次活动中受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哪怕是小小的一个小动作。因为这个幼儿带来的是一种模仿和榜样。幼儿教师是一名爱的使者,她传递一份份浓浓的爱意,却不求回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把更多的爱给予每一名幼儿,我也会严格的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我们要在教育中的一点一滴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未来,创设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才会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充分的展示,开心学习,快乐成长。

萧山区蓝天幼儿园赵飞燕

篇6: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使教育和教学理念得以升华。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和教学应该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应该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使我对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认识得以深化。新课标下,应该改变传统的程序化的教学模式,要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应该改变单一的考试测试评价法,而代之以形式多样的多元化和智能化的评价方式,多一种评价就多一群好学生。《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我们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一、用理念坚定信念。

“学生为本”的理念让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时时处处以人为本,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组织和提供合适的教育活动,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师德为先”的理念指导我们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能力为重”理念警示我们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终身学习”的理念是让我们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这四个基本理念,更坚定了我们专业信念,从我做起,做一个勤勤恳恳永不停歇的学习者。

二、用行动践行理念。

无论是新的教育理念还是师德修炼,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能力,都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学问,教育理念、师德修养是一辈子都要不断修炼的课程,他们没有一个定量的标 准,是一门没有定量的教科书;他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用行动去实践,用智慧去反思,用自己的专业和心智去践行。我相信,只有用心付出,坚定信念,努力学习,我们定能 用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教学理念,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不辱历史赋予“教师”这个职业的使命。

上一篇:《重塑上海人》读后感下一篇:初中作文片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