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剪纸标语

2024-06-14

非遗传承剪纸标语(精选6篇)

篇1:非遗传承剪纸标语

传承非遗 成就梦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下午好!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过这么两则消息。2005年7月,一件“鬼谷下山”的元青花罐拍出了2.3亿元的天价;2010年11月,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被买家以约合5.5亿元拍下。

朋友们,由此可见,如果用单位能耗来换算的话,我们的瓷器生产是多么的低碳和高回报。而我们龙泉窑就是中国历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业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最高、外销数量最多的历史名窑。

说起来,来自毛主席故乡的我与龙泉颇有缘分,我的一位导师就是龙泉人,从他那里我耳濡目染了龙泉人踏实勤劳的气质。当2009年我来龙泉做研究生毕业创作时,这片土地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诗画江南最高峰,烟雨瓯江第一城”,龙泉的山水美不胜收;“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龙泉的文化丰厚富饶。难怪古陶瓷泰斗陈万里先生会发出“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的感叹,也难怪武侠文豪金庸先生会在龙泉流连忘返……

而现在,更令人欣慰的是龙泉政府和人民对待这些财富的态度。“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的战略举措,让人深感振奋。龙泉政府还特别设立青瓷艺术终身成就奖,免费为获奖艺人做广告宣传、发津贴、指定保健医生、列席两会等。其他陶瓷产区的大师获悉后说:“若政府如此关心,我们做死都愿意!” “我们做死都愿意!”这话道出了一个外地陶瓷大师对龙泉这片热土的向往。而作为一个龙泉人,作为一个龙泉青瓷人,有谁不是立足于脚下的土地,终身孜孜以求的呢?

回顾龙泉青瓷的传承之路,许多青瓷工作者秉承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总让我们感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一个学徒起步,听着党的故事长大,几十年来与泥釉作伴同窑火为伍,在时光的寂寂流转中默默钻研,终于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他们就是以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大师。今天,他们的作品有的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有的陈列在中南海紫光阁、有的成为国礼走出国门,他们常说:“是党和新中国给了我们荣誉与辉煌。”

有这样一个团队,为了能克服语言障碍,正确解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材料;为了能更好的制作青瓷申遗形象宣传片,给评审组织留下好印象,他们耗时近两年,不分昼夜。三上北京、三上杭州、五赴金华„„积累的车票就有厚厚一打,收集的资料可以堆满一屋子,许多成员都熬出了黑眼圈,甚至有成员因此病倒,但再艰巨的任务都没有把他们压倒,因为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们,那就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殷切寄托!他们就是龙泉申遗工作组。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遗成功,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为了这一天,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值了!

正是这样的青瓷工作者造就了龙泉青瓷历久弥新的美;也正是龙泉青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并孕育出了一个个传奇,关于中国青瓷的美丽传奇!今天的龙泉,政通人和气象新,可以说,所有喜爱这片热土,渴望在这里做出奉献,实现梦想的人都会选择留下,而我也会选择留下。

看呐:“青瓷宝剑苑、青瓷博物馆、大师园、国际陶艺村,一张青瓷文化产业之网正悄然织开……”

看呐:“中国意境青瓷展在法国巴黎熠熠生辉,一瓷一剑一水一人家的龙泉为世博会添光加彩„„”

而我,一个湖南人,在大学毕业之后,毅然选择了龙泉,选择为龙泉青瓷技艺的传承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选择在龙泉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挥洒我青春的热血,成就我人生的梦想。“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各位奉献在政府和企业一线的引领者和奉献者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我们用辛勤的工作换来龙泉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用不懈的奋斗,书写龙泉明天的辉煌!我们的未来会因龙泉而多彩,龙泉的明天将因们而灿烂!

谢谢大家!

龙泉中职校:王成武

2011年5月6日

篇2:非遗传承剪纸标语

江南实验学校 王岩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孩子们的兴趣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课堂上,我首先通过展示图文资料以及结合多媒体课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历史和现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关注。另外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师生展开讨论。

重点让学生们了解了黑龙江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了海伦剪纸、方正剪纸、肇源古建筑彩绘、兰西挂钱、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鱼皮镂刻粘贴画、桦树皮画等民间美术;观看了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鞑子秧歌、满族东海莽式舞、鄂伦春族萨满舞、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赫哲族萨满舞等民间舞蹈,这些无不引起同学们阵阵赞叹的惊呼。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简单的剪纸,“看我做的兔子灯!”“这是我自己剪的大公鸡!”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一幅幅美丽的剪纸画作呈现在我们面前,是那么灵动、美丽,大家也初步领会了剪纸这古老而新鲜的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孩子们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油然而生,我看到这个场景,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开心。也许在某一天,同学们回忆起今天自己亲手剪的这幅剪纸小艺术品,她也会被自己感动。因为这其中寄托着每一个孩子的“梦”,而这个梦是无限大的。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篇3:非遗传承剪纸标语

余泽玲从小跟着姑姑家的女儿学剪窗花, 1999年开始正式剪剪纸, 2005年搬到县城生活, 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创作。现在单靠剪纸一年的收入大概是七八万, 相比2013年1-2季度安塞县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月, 收入非常可观。谈到非遗发展之初安塞剪纸的发展状况时, 余泽玲开心的说:“以前文化馆可重视了, 每年都办学习班, 有时候一期就是一个月, 或是四十天, 我们就跟李秀芳等长辈在文化馆学的剪。”而在讨论到现在安塞剪纸发展的这么好, 政府有何相应的政策支持时?余泽玲毫不避讳的说:“政府也不管, 就是自身自灭。今年妇联、就业局办学习班培养, 谁想学习就报班, 一个班五十个人, 报够了就业局就出钱进行培训。文化大楼在修建, 文化馆这几年也就闭馆了, 前几年还每年出去办展览, 最近几年很少出去了。开会的时候领导说的是做大做强, 说停当就没事了, 都是走形式, 光说不干事。”

从政府公布的相关信息来看, 地方政府对非遗的传承高度重视。县文化馆多次举办县民间绘画剪纸传承人培训班, 采取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介绍我国现代剪纸绘画的发展状况, 认真分析各地剪纸绘画的风格特征, 深度阐述该县民间剪纸绘画的艺术特色及保护传承情况。还邀请李秀芳等老艺人和艺术方面的老师指导年轻艺人学习剪纸技法并传授一些创作元素, 引导他们的创作思维向新的方向发展。2009年的传统技艺盛会—中国非遗技艺大展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开幕, 政府组织安塞三代剪纸艺人白凤莲、候雪昭和余泽玲在会上展示剪纸技艺并出售作品。在地方政府引导和努力下, 安塞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荣获过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 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评审命名为全国“腰鼓之乡”“剪纸艺术之乡”“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民歌之乡”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政府单方面宏观上的保护同艺人微观上的创作需求相差甚大, 在没有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各言所需的情况下, 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对于由政府主导保护的非遗, 地方政府应该对艺人和传承人的自身需求、非遗项目的发展动态以及对非遗项目自身的创新推广进行深入了解, 并开展创新性的传承和发展活动, 积极与艺人交流沟通来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因为他们是传承者, 是体验者, 也是产业的受益者, 更是遗产的创造者。因此, 余泽玲作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人, 要肩负起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责任和义务, 注意培养传承人, 注重传统文化向积极创新的方向演化。地方政府要做好每一个非遗项目的宣传、引导、保护和外联等工作, 为民间艺人们提供健康良好的创作发展平台。

二、艺术传承与时代变迁

非遗的保护不仅是要保护其文化形态, 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传承”。就安塞剪纸艺术目前的传承现状来看, 余泽玲认为存在很大问题。她说:“当地四个女子开的‘红窗花’展览室, 里面的陈海莉剪的很好, 她剪的人物造型都很民俗。其他的三个人也就是临摹她的多。能坐下来剪剪纸的年轻人也少, 他们都是学着模仿的剪, 正式创作的时候难度相当大。年轻人不管是剪的剪纸还是画的画, 内行人一看就能看出来, 他们不管剪纸还是画画都很单调。虽然剪纸现在学的很多, 可是真正学成的没几个。大多数人就是为了学会以打工的形式挣钱贴补点儿家用。”

有学者曾指出:“非遗是依赖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环境而存在的。因此, 保护非遗不仅是要保护其文化形态, 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传承’。而缺少‘传承’又是目前非遗面临的较严重的问题。”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对当地年轻人的吸引力远高于那张剪纸里蕴含的知识和象征意义, 她们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憧憬和向往在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创作上根本得不到满足。而且年轻人在传承时更是缺乏新的创作, 在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对现代文明领悟不透彻的情况下, 所做的作品题材过于单一, 难以将时代文化附着于作品中。对老艺人饱含热情创作出的民间美术品, 她们根本没耐心去探究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所以, 当年轻人面对附着传统元素的剪纸艺术, 更多的是模仿, 根本难以创作出独具特色、富含文化的作品。

虽然地方政府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县妇联多次举办剪纸培训班, “让妇女们进一步转变择业观念, 自立自强??积极创业, 真正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安塞县与陕文投就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园建设项目进行洽谈, 建成后广大游客可在这里??尽享陕北风情。但这些努力并非带给传承人经济生活上的保障, 没有切实考虑非遗的传承需要“人”, 非遗是“以人为主”的流动的文化遗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只有先满足金字塔底端的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的生理需求, 才能够达到并稳固塔尖的自我实现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吃饭、穿衣等等。若不满足, 何来的动力去推动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所以, 好的物质生活需要更多的经济来源支撑, 而对县城里普通的民众来说, 他们更在乎的是能够看的到的眼前的利益, 而不是政府所言的宏观的、长远的利益。

三、艺术接受与市场销售

安塞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 沟壑纵横, 致使交通上的闭塞和自然环境相对单调, 塑造出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就目前剪纸艺术的销售发展问题, 余泽玲说:“从外面来的人少, 我们也走不出去, 我们的剪纸都是传统的、民俗的, 拿出去好多人都喜欢写实一点的, 就搞艺术的人看见这个觉得好, 一般人都看不懂。女儿在网上给我开了个网店, 如果有喜欢这方面的就在网上订, 远路的人就给邮寄过去。文化馆十年以前还常办展览, 现在没有了, 人家有时候邀请文化馆来参加个什么活动, 他们都不管, 谁想去谁去。

老艺人花时间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有学艺术的人喜欢, 在普通大众中却没有市场;作为非遗的手工艺人, 他们手里肯定要有绝活, 如果这个绝活不能带给他较丰厚的利润, 或是这个利润被别人侵吞, 那传承对他们来说有何意义?如今剪纸已沦为赚钱的工具, 并非还是过去不以挣钱为目的的民众娱乐艺术。政府在传承方面做了培训, 在销售方面并没有做过多行动。那对于由南向北呈梁、峁、湾、坪、川等地貌, 交通不畅的安塞来说, 网络是一个主要的销售渠道, 但这些艺人中没有人做网络销售, 更没有人懂。因此就面临着不仅要创作, 还要会生存的矛盾, 而这种矛盾不仅在非遗的艺人中存在, 任何历史时期包括今天,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面临着生存和创作之间的矛盾, 如果不考虑生存一心只想着创作, 就有可能像梵高一样最后被饿死。

既然是销售, 就会存在营销手段和产品销售对象的市场定位问题。如果是卖给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 接受对象更关注作品的原创性、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如果是普通接受者, 就得考察其购买剪纸作品的动机, 如若他们只关注剪纸的装饰性, 那便可复制出售。所以, 政府不能只单方面的补贴, 还要在销售上下功夫, 吸引当地一些懂网络、懂销售的年轻人, 集思广益, 开展一系列的运营模式, 针对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定制个性化创作和量化销售。作为文化产品, 如果单靠走量没个性, 则容易被抛弃;而单靠追求个性却也难保艺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所以在电子营销方面不能忽略, 不仅作品需要包装, 非遗艺人也需要包装, 有人来给他们做品牌, 做营销, 他们便可在家里专心做手艺。这样既能降低营销成本, 又能快速见利, 并吸引年轻人加入。因此, 政府需要在电子商务领域里对艺人和年轻人进行培训, 或是政府开办电子商务网站帮助艺人推销, 这样才能让民间文化得以传承, 继续走下去。

四、对安塞民间剪纸艺术的思考

我国的非遗保护一直都是政府主导, 可政府主导的这个投资, 需要投多少?投入成本是难以估算的, 但是投资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较深远, 给他们发钱不如教他们如何挣钱。而政府主导型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资金的补贴上, 应该在现代的营销方式上给艺人们更多的帮助。就文化产业而言, 它的消费主体主要集中在四十岁以下的人群, 所以必须要考虑到这个人群的消费方式、购买方式及其喜好。将传统产业和现代营销模式相结合, 作品通过互联网销售, 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 中间只有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精神需求也就越来越高, 以前的需求是物质产品, 如今是在物质产品上附加精神元素和文化元素, 而到下一个阶段再消费时, 就该更注重个性化的体验和产品。所以, 如果非遗的发展想走产业化道路, 且维持它的手工高端消费, 尽可能降低成本的话, 电子营销模式是很好的选择。只有这样, 非遗可能才会原生态的、活态的传承下去, 并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

摘要:作为地域单元的县域是中国数千年来极为稳定的行政结构空间, 也是传统农业社会保持发展的基础权力层级。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中, 基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非遗, 也同样面临着濒临灭绝和适应时代的转型。由于不同县域非遗资源的差异, 本文选取了近年来非遗保护成绩比较突出的安塞县剪纸艺术作为个例进行较为深入的调研研究。本文通过对安塞剪纸艺人的访谈, 从传承人视角解读了安塞剪纸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关键词:安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参考文献

[1]安塞县政府公众信息网.民建省委会调研组来我县开展调研活动[EB/OL].http://www.ansai.gov.cn/contents/18/11542.html, 2013-9-25.

[2]陕西日报.一把剪刀, 一张红纸, 三代剪纸高手走京城[EB/OL].http://www.sxdaily.com.cn/data/tpxw/06/20090306_9957568_1.htm.

[3]陈廷亮.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J].三峡文化研究, 2008.

篇4:非遗文化剪纸课程走进校园

一、回溯剪纸特色课程历程

1、开展研训一体的教材开发

作为宁波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基地”,2003年开始,我校的剪纸由之前的班级试点向全校学生普及,并尝试在美术课中每周安排一节剪纸课,剪纸特色作为校本课程逐渐形成了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着力打造剪纸特色的实践过程中,积极进行剪纸课程的开发,编写完成了一套剪纸校本教材。这套剪纸校本教材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与操作能力,依照初学、提高、特长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制订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建立健全制度的保障激励

学校制定了《剪纸作品获奖奖励制度》、《校园文化三年行动计划》等制度,为创建剪纸特色学校保驾护航。为了使学生对剪纸保持长期的兴趣,学校对剪纸技能突出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奖励。我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学生每学期都会随时把自己剪的喜欢的剪纸作品装在成长记录袋里,每学期结束,各班将根据这些作品评选“剪纸小巧手”进行表彰。在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对每次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且质量不错的学生,学校让学生从自己一学期的作业中选出一件最得意的作品,由学校出资装裱后奖励给学生,特别优秀的作品在校园的剪纸展示长廊上进行展示。这样,一来可以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剪纸兴趣。同时,学校在2008年开始试行星级学生评价制,在星级评比中,剪纸也作为单独的一颗星对学生进行考评,每学期有40%的学生获得剪纸星。

3、打造剪纸艺术的学校特色

在历次全国书画赛中,多名学生获得剪纸金银奖。指导教师任华央获宁波市“金剪子”奖,被授予“宁波市非遗传承人”称号,王嘉乐老师获得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园丁奖、全国青少年书画摄影大赛艺术教育优秀奖、慈溪市教育教学基本功一等奖、慈溪市美术教坛新秀一等奖等荣誉。 2015年,我校被评为慈溪市艺术特色学校,还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剪纸)”、宁波市非遗“三位一体”保护项目(剪纸)。剪纸教学打造的艺术教学品牌,已然成为了我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二、直面整合式剪纸课程改革

1、整合实践

(1)与校园文化布置的整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学校注重显性文化创设,通过富有剪纸特色的校园文化布置,陶冶孩子们的心灵,美化孩子们的生活。学校加大了剪纸艺术墙壁文化、走廊文化建设力度,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剪纸民间艺术气息,让每一个孩子抬眼、转角都能与剪纸艺术不期而遇,让他们每天徜徉在的剪纸艺术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每个教室都按要求开辟了“金剪子展示台”,定期展出班级学生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孩子们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每个教室对应的走廊上设置班级展板,给了班级爱好剪纸的小巧手们搭建了更大的展示舞台。同时也借助伙伴的力量,给班级中其他孩子树立榜样,唤起更多的孩子爱上剪纸艺术。

通过营造浓郁的校园剪纸艺术氛围,使学生对剪纸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与学科之间的整合

剪纸艺术背后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民俗文化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发现很多学科可以与剪纸课程整合展开教学。

①与德育课程的整合:一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动手操作是进行剪纸教育的基础,我们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收拾台面、整理工具、清理纸屑等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自我为中心,利用剪纸艺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分享成功的乐趣。三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利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新技能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如,在课堂上,同学们动手又动脑,不仅要按照老师下发的流程图剪出了很多作品,有的同学还进行了创新,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具有个性化的剪纸作品。四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现在的孩子依赖思想严重,家务活不愿干,不用干,不会干,一遇到困难就请父母、他人帮忙。因此,我们利用剪纸艺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直面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例如,在剪纸过程中,有时需要剪刀与刻刀的交替使用,力度的掌握也不容易,一不小心,剪坏、划破会导致作品前功尽弃。教师就建议在小组同学互帮互学,让许多同学克服了困难,那种喜悦溢于言表。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剪纸教学活动中,我们突破传统习惯“看画”、“临画”,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自己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剪就怎么剪,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大胆地表现生活,表现自然,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六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剪纸课堂上,老师把申沛农先生身残志坚,仍创作了许多剪纸作品作为国礼的事迹讲给学生听。另外,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学生对慈孝文化、移民文化和红色文化更多的了解,并把这些内容作为剪纸作品的创作源泉。

②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剪纸是源,创作是泉。每一幅剪纸作品的呈现,都包涵作者深深的情感。语文课上,老师将课文内容有机地与剪纸相整合,并让学生们进行创作与写作,课文的思想内涵得到升华的同时,感受剪纸艺术的美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

③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数学活动课中,老师可以带学生到剪纸中去寻找数学的精彩。如:二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剪一剪。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结合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活动过程中老师还提出了一些启发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剪纸过程中图形的形成进行简单的推理。另外,也留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其他的图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④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小学生的天性决定了他们相对于绘画课来说更加喜欢手工课,尤其是学生到了高段,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更喜欢动手创作,剪纸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正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剪纸有单色的,也有彩色,寸色和套色,有阴,阳之分,也有适合纹样及多样化的剪纸艺术风格,总让人充满新鲜感。它的简单易操作,会使学生很快喜欢上这门艺术,所以学生普遍对剪纸有着高涨的热情,他们将剪纸技能与大自然的奇趣奥妙生活的丰富多彩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怎么构图,怎样布局,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艺术再创造。在“感知-----鉴赏-----创造-----展示”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将剪纸艺术引入美术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美术的兴趣,培养课堂教学实效,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

⑤剪纸与信息学科的整合:请看一段短片

2、分层操作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春风下,为我校开展剪纸特色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这学期开始,剪纸课程作为拓展课程,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分成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基础小巧手班,提高小能手班,特长绿手指班;其中特长班由宁波市非遗传承人或学校骨干担任,普通班的指导老师也有这方面的特长。我们本着将非遗保护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与办学特色建设相结合的宗旨,将剪纸艺术带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大力传承和弘扬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用剪纸开辟了素质教育新渠道。

3、有序推进

①学生根据自身剪纸水平申报相应的剪纸班级,由教导处汇总、微调,将全校各年级段各各个层次班级的人数下发给指导老师。

②校长室在活动时间段进行监督巡查,确保每次活动井然有序,学生学有所得。

③学校根据不同课程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价,期末结合平时活动的开展情况综合评价。

4、挖掘潜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们同时也发现了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的变化。

(1)开发出了教师的特长。有些教师心细手巧,又对自己开发的课程有兴趣,所以上课的积极性相对也比较高,研究有了新的方向。

(2)课程能因材施教。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剪纸,原先的班级教学有些弊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层次相差大,指导起来教师会很难把握目标,现在打破原有班级形式进行走班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班进行分层教育,指导教师能比较好的把握目标,更好的展开活动,得到良好效果。

5、深度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实施地不断推进,问题也随之而来,这需要进行更深度的思考,以不断完善我们的剪纸课程。

(1)在课程评价体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太统一,评价过程不够严密。我们正着力构建一个重过程、重体验、重实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应有的功能。要实行多主体、多形式、多手段的评价过程。涉及评价成员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等,从形式上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师生评价、他人评价。从方法上可以采用口头评价、实物评价、体验评价等。

(2)师资问题。剪纸特长班每个年级段设置一个,这就需要至少6个骨干教师带班,剪纸课程的骨干教师还不能满足学校开班的需求。其次大多数的老师还缺乏课程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探索深化课程整合突破点

1、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推进课改的首要因素。因此,学校将加大研训力度、提高研训实效,培养更多的青年的教师掌握剪纸技艺,并将剪纸带进更多的学科课堂。

2、课程体系的完善:学校虽有一套剪纸校本教材,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更多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课程发展也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将视野扩展到学校活动、学科活动中去。并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班本课程。

3、继续深化课程整合。这学期我们申报了省级课题《传承非遗文化,推进剪纸拓展性课程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引领,把整合式剪纸课程做深、做实。同时结合我校实际重点选取几门学科与剪纸课程有机整合,打造精品课程。

4、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底色”课程,完善主题教育系列评价体系。

篇5:非遗传承剪纸标语

扬州剪纸的早期表现形式为剪彩, 即用作彩胜、春幡、挂笺、门笺等艺术形式出现, 主要是伴随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而产生。在明末清初时由扬州文人包壮行开创了“包家灯”, 将剪纸与灯彩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 扬州剪纸成为装饰型剪纸。随后由清代扬州文人包钧将剪纸与绘画艺术相结合, 开创了“剪画”这一特殊剪纸艺术形式。其后在扬州刺绣极为繁盛的年代, 扬州剪纸作为为刺绣提供花样稿本的专业“剪花样的”形式, 在扬州剪纸的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一艺术形式, 不仅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极为密切, 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以张氏为代表的杰出剪纸艺人, 实现了让扬州剪纸从装饰型向艺术型的发展过渡, 将民间艺术的审美品格推到一个更高、更宽、更有深度的境界。

一、气韵生动, 传神写照

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论”, 以此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准则。扬州剪纸传承人张永寿先生曾指出, 剪纸要有画意, 因此“六法论”中对作品品评“气韵生动”的标准同样适用于对剪纸艺术的审美准则。“气”在六朝的文论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对文艺创作者的心神均有重大影响, 只有调畅其气, 才能“刃发如新, 凑理勿滞”。气韵论既要求画家调畅其气, 又要使绘画作品气韵流转, 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气韵生动就是指作品中具有一种虽眼看不见的,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精神气质、流转韵律, 气韵使整个画面生发出鲜活的动态或动感。剪纸大师张永寿曾自撰一幅对联:“剪就龙飞虎走, 描成鸟语花香”, 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抱负、志向和理想, 同时也提出了剪纸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百菊图》是扬州剪纸众多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是扬州剪纸大师张永寿先生的经典巨作。张永寿先生生平酷爱种菊、赏菊, 单他亲眼看过的菊花, 就有四百多种, 菊花的一点微妙的变化, 一个偶然的表征, 都能激起他的创作灵感。因此, 人们便称他为“菊痴”。张永寿先生深入生活, 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潜察默记, 以达到“闭目如在眼前, 出手如在剪下”的境界, 也正因为“胸有千般菊”, 才使他“剪下出奇花”。张永寿先生在创作中“外事造化, 中得心源”, 使得《百菊图》中这一百零一幅作品均源于现实而绝不抄袭自然, 妙在变形创作而又非凭空臆想。作品选取折枝型的花卉菊花为创作素材, 作者采用以小见大、以局部见整体的巧妙构思, 截取菊花在某一角度的特殊造型, 一枝菊花单独成幅, 构图精巧雅致, 同时用多变的剪上技巧, 展现了镂空技法下, 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高超技艺, 让每一幅作品都线条清秀流畅, 形象简洁夸张。作品中的“麒麟角”顿角峥嵘, 昂扬可喜;“紫松针”锋芒毕露, 俏拔可佳;“醉红妆”如美人酒后, 不胜娇羞;“芙蓉面”似出水芙蓉, 分外妩媚,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百菊”, 花枝招展, 不同时间段的菊花也呈现出形态不一的美态:清早的菊花如晨曦含露, 黄昏的菊花似晚霞迎风。在创作剪纸菊花时, 菊花花瓣的厚薄, 叶子的大小, 生长的部位, 都要符合实际;而花形的正反偏侧却各不相同, 俯仰伸曲又因时而异, 现实生活中的真菊花往往花瓣繁多, 而一朵剪纸菊花往往寥寥数瓣, 现实中难以找到, 但一看便知晓, 这就是从“形”中求“神”的妙用。

《百菊图》一共一百零一幅, 从整体来看, 蔚为大观, 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多幅画卷。从每一幅来看, 无一不美, 无一不神, 在统一和谐的韵律中, 又各自有着章法上的变化。以《百菊图》为代表的扬州剪纸, 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 传递着扬州剪纸的神韵和韵律。因此优秀的扬州剪纸作品不是拘泥于简单的描摹和裁剪, 表现呆板僵直, 而是努力使作品通过气韵生发出灵动感, 传递所剪之物的精神所在。扬州剪纸的作品在审美表现上, 都更加注重“神似”而非“形似”, 正是由于这种不可言传的精神气质和韵律节奏, 宋代的郭若需才说“气韵非师”, 这就需要通过剪纸艺人通过精湛的技艺, 使作品能意气骏爽, 气韵生动, 传神写照。

二、无技之技, 法天贵真

自古以来, 中国艺术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剪纸作为用最普通的工具来展现非凡的手工艺术, 同样也体现着这样的审美趣味和美学思想。老子认为:“善行, 无辙迹;善言, 无瑕谪;善数, 不用筹策;善闭, 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 无绳约而不可解。”在老子看来, 人类的任何创造与创作都需要借用技巧, 但是要用得天衣无缝, 有却似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辩虽雕万物而不说”, 大自然的运行, 同样不见任何技巧, 但这却是最高的技巧。庄子认为, 在创造的开端, 人们会根据对象规定有意摸索技巧, 一旦掌握了事物的规律, 就必须放弃感官, 用心去做, 技巧就不再成为束缚, 因此无技之技是技术的最高境界。

纵观扬州剪纸的经典作品, 可以充分感受到炉火纯青的技艺背后“人剪合一”的精神境界。著名扬州剪纸传承人张秀芳也认为, 在创作作品时, 基本规律是“由底向上、先里后外、从小到大”, 但作品的构思要随着个人的习惯走, 不一定从固定的位置剪。简单的造型不需要打底稿, 直接剪即可。在剪纸创作中强调剪纸艺人的“精气神”。她认为剪纸时必须聚精会神, 甚至要控制自己的呼吸, 这样才能创作出“一剪之巧夺神工, 美在人间不朽的作品”。剪纸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善于运用技巧, 却不留造巧之痕, 最终归于看似无技, 才能达到“功成之美, 无一其迹矣”。

从扬州剪纸的艺术作品中, 同样还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将“法天贵真”的思想融入作品中, 这才得以呈现一幅幅打动人心、造诣颇深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用眼睛有意识地去观察世界, 结合敏锐的艺术嗅觉, 把所见所闻翻译成艺术语言, 把平实的生活抽象到艺术的高度, 以此来展现自然之美。这也正是符合庄子所说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一观点。在《庄子·大宗师》中描绘道“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在《庄子·刻意》中又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说明, 在庄子的观念中,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也是美的本原, 道的特点也就是美的特点, 因此道是自然而然且平淡朴素的。以道为美, 道才是绝对真实的。这种崇真的思想是关于艺术创作思想的核心。

张慕莉的经典剪纸作品《古瓶》的构想完全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 设计制作历时三个多月, 最终呈现六幅造型各异, 内容虽多, 但绝不繁复, 画面虽满, 却张弛有度的精美作品。作品《古瓶》六幅作品分别采用梅瓶、葫芦瓶、冬瓜瓶、赏瓶、玉壶春瓶、蒜头瓶。纵观这六种古瓶, 都具备了共同的特征:器型虽不是奇特怪异类型, 但都尽显细腻、娴静、柔和之美, 花瓶瓶体圆润、线条流畅、敦厚稳健, 内部画面题材和内容选自六首耳熟能详且具有画面感的诗句进行表现, 剪纸艺术家在古瓶有限的空间中, 运用高超且不留造巧之痕的技法, 剪出一幅幅灵动有趣的自然风光:作品中荷花、蜻蜓相映成趣, 粼粼水波随风荡漾, 整个画面动静结合, 亦真亦幻。在作品《清明》中, 牧童骑在牛背上, 手指着远处的酒家, 一支杏花从旁伸出, 似在散发清香, 牧童骑牛的动态与远处静谧的人家形成动静结合, 使画面充满动态感和平衡感。

剪纸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秉承“法天贵真”的思想, 进入一种超越日常功利的虚静的审美心态, 抛弃杂念, 潜心创作, 领悟创作对象的天性, 创造并表现由“与道合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再运用驾轻就熟的剪纸技巧, 展现出一幅幅“铅华落尽见真淳”的精美作品。

三、秀丽典雅, 精巧雅致

扬州剪纸作为一种表现形式, 有着自己的艺术语言, 由于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 也形成了艺术语言和风格特点的独特性。扬州剪纸题材众多, 但都体现了南方剪纸的细腻、生动、柔美、典雅的风格特点。

《琼花》是扬州剪纸传承人张秀芳的经典作品, 是她结合自身生活的环境、阅历、性格以及审美习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创作而成。琼花是扬州的市花, 其以“四海无同类”的风姿和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传说, 而被称为“天下无双独此花”。张秀芳在继承张氏剪纸二十字剪法要诀“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的基础上, 创作过程中运用折剪的方法, 取一张正方形纸, 呈四瓣形折叠状, 在描绘出花纹图案, 再以镂剪法以及开口刀法剪出部分花纹, 再用阴剪法刻出琼花树叶, 最后展开作品, 琼花朵朵连接组成花环, 用冰清玉洁的形象欢迎天下宾朋, 外圈采用了卷草的图案, 内圈连续展开八朵琼花, 每朵花以及每片叶子都完整且圆满, 整幅作品构图紧凑, 层次分明, 线条流畅, 具有极佳的艺术性, 不仅体现了扬州剪纸的精巧技艺, 更展现了扬州地域的特点。

作品《佳卉悠禽》呈竖条幅构图, 布局设计雅致别趣, 仅以一两株向上生长的山茶花、梅花或桃花为作品主体, 采用阳剪或镂空的手法表现枝头花朵, 花朵或含苞待放, 或娇艳欲滴, 用阴剪的手法剪去叶脉, 线条剪得干净、利索、轻巧, 与镂空的花朵起到鲜明的对比衬托效果, 再配以一只灵动小鸟作为点缀, 姹紫嫣红的花儿引得鸟儿或低头, 或转头, 或翩翩起舞, 静态植物和动态鸟儿打破剪纸作品沉闷, 动静相宜, 玲珑波俏。虽无浓墨重彩, 精描细画, 无国画中皴、擦、点、染的技法, 仅凭精巧的剪刻技艺, 把花瓣的卷曲、叶片的翻转、树干的斑驳、走向等都表现得立体且真实, 于枝叶花瓣的重重叠叠中, 将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融入剪纸作品中, 巧妙地表现了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 营造出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花卉场景, 让作品富有生机勃勃的灵动感。

扬州剪纸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之中, 艺术构思巧妙, 精致典雅, 在白色的宣纸上剪出繁复细致的花纹, 利用剪纸中有疏有密的线条表现, 让作品充满灵动效果, 追求对比中的和谐, 才使得一幅幅清新秀丽的剪纸作品如诗如画, 表现了“花开无声, 花落无言”的典雅之感, 令人陶醉。扬州剪纸构图精巧雅致, 技艺娴熟精湛, 细腻传神, 雅俗共赏, 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给扬州剪纸“剪中有画, 其味无穷”的褒奖, 扬州剪纸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张永寿先生也提出, 剪纸的艺术必须达到写实 (求其真) 、变化 (求其美) 、概况 (求其活) 、夸张 (求其神) 的创作标准, 也凸显了扬州剪纸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趣味。

扬州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美术领域中的独特艺术形态, 用它特有的图形符号, 特殊的艺术语言, 展现出巧法造化、技以载道、精巧如画、典雅清丽的审美趣味, 使作品具有装饰性和观赏性的艺术作品。因此, 扬州剪纸的价值, 不仅仅在于它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 同时它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同时具备人文价值、鉴赏价值、收藏价值等。扬州剪纸的线条审美、文人格调以及剪纸艺人的修养, 是扬州剪纸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其独特魅力的根本保障, 使这一艺术形式不仅蕴含浓郁的传统民间特色, 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特色。扬州剪纸传承人的队伍在壮大, 逐步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物质化的成果, 进行活态传承, 让这一富有“刀味”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得以更好地丰富和发展。

摘要:扬州剪纸作为传统美术领域中的独特艺术形态, 用它特有的图形符号, 特殊的艺术语言, 展现出巧法造化、技以载道、精巧如画、典雅清丽的审美趣味, 使作品具有装饰性和观赏性。扬州剪纸的线条审美、文人格调以及剪纸艺人的修养, 是扬州剪纸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其独特魅力的根本保障, 使这一艺术形式不仅蕴含浓郁的传统民间特色, 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特色。扬州剪纸传承人的队伍在壮大, 逐步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物质化的成果, 进行活态传承, 让这一富有“刀味”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得以更好地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扬州剪纸,审美品格,生动传神,法天贵真,秀丽典雅

参考文献

[1]田宗祥, 王京.爱上剪纸[M].扬州:广陵书社, 2014.

[2]王京, 张秀芳.张秀芳剪纸艺术[M].扬州:广陵书社, 2014.

[3]王京, 张慕莉.张慕莉剪纸艺术[M].扬州:广陵书社, 2014.

[4]熊崇荣.熊崇荣艺术剪纸[M].扬州:广陵书社, 2013.

[5]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篇6:传承“非遗”彰显学校特色

一、与时俱进, 理念先行

只有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办学思路, 才可能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能够促进师生尽快成长、学校快速发展的最优化的思路上;需要我们找准自身具备的适应客观发展要求的“生长点”, 再经过全体教职员工长期的经营逐步形成特色。特色学校的建设理论有许多新的突破, 基本解决了诸如“特色学校”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学校特色的结构与功能、文化选择与构建、特色学校的创建策略和途径等问题。但在特色学校研究和实践中, 依然存在着“肤浅化”理解, “去特色化”仍占主流, 以“特长”代替“特色”。有眼光的校长应该审时度势, 从优势项目到项目特色, 从项目特色到学校特色, 再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 最后实现从特色学校到品牌学校的飞跃, 从而找到学校发展的准确定位。

“文化的力量”正日益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动力。“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在目标设计和构建学校文化时, 必须突出并形成学校的“主题文化”, 一个学校没有主题文化, 学校规划就没有章法。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尤其是主体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长需要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彰显学校特色, 提升学校内涵。课程、课堂、学生是体现学校特色的核心因素。

位于黄海之滨的古老而神奇的苍梧大地, 沐浴着古中华文明的慧泽, 北接治国以礼、至仁至义的齐鲁文化, 南融平和婉约、细致精巧的淮扬文化, 西通气度雄浑、孜求大同的楚汉文化, 融汇成就连云港以海古神幽为文化特质的精致典雅、开放包容、勤勉大气、敢为人先的海洋文化。

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又具有深厚文明积淀的大地上, 产生了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承载空间, 它们不仅印鉴了云台山麓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更蕴涵了黄海之滨横亘古今的文化意蕴。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又具有深厚文明积淀的大地上, 秦始皇东巡朐阳, 徐福浮槎渡东瀛, 孔夫子登山望海, 齐鲁夹谷大会盟, 麋竺慷慨助刘备, 宋江鏖战白虎山;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又具有深厚文明积淀的大地上, 苏轼赋诗古海州, 石曼卿情系石棚山, 吴承恩构思《西游记》、李汝珍著成《镜花缘》;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又具有深厚文明积淀的大地上, 孕育了流行两淮及海赣沭灌地区的淮海戏、将祭祀与表演融于一体的海州童子戏, 汉代的虎戏和角抵戏、宋元明清时的叶子戏, 活泼高亢的淮海锣鼓、罗阳锣鼓, 明清盛行于海州地区的海州五大宫调;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又具有深厚文明积淀的大地上, 催生了充满乡土气息和浓郁地方特色的锻铜艺术、黑陶艺术、贴画艺术、淮盐制作、剪纸柳编以及葫芦艺术等。这些郁夷先民们给我们留下的“非遗”文化, 是港城人民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 它蕴含着先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 体现了先民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些连云港非遗文化是地方厚重的文化载体之一, 是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 是我们进行“民族根”文化教育的好材料。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 也基于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 我们确定了传承“非遗”文化, 作为我校的“特色名片”, 经过长期的实践, 从而完成特色学校的构建。

二、历练队伍, 丰厚底蕴

温家宝总理说:“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 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经过“普初”“普九”, 继而经过“两基”建设, 学校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具有一定的质量, 够上一定的档次时, 要与时俱进, 寻找新的“生长点”, 显然, 通过特色学校建设, 就会激活整个学校向前持续、快速发展的活力,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特色学校的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为发展而教育的能力, 这是教师高素质的综合体现。具体包括:

其一, 具有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能够敏感地捕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归纳、总结、评估和创新。

其二, 具有引导和研究学生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最主要最显著的效果体现在, 要使一个人开始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人, 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如果不引导学生观察自己, 思考自己的命运, 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毫无用处的。”因此, 新世纪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

其三, 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能力。教师应当有能力将心理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中, 培养学生具备开放的思想、宽阔的胸怀、进取的精神、合作的意识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其四, 具有科研和创新能力, 富有教育机智。“科研型”教师日益为世人所关注, 并成为新世纪教师形象代表。这就要求教师热心教育改革, 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创新就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 给受教育者自由的空间。

拥有一支高素质、有个性的管理队伍和一支高素质、有特长的教师队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学校指派管理人员市文化局非遗中心研讨参特色学校建设, 邀请专家进行特色理论专题讲座, 参观名校, 开阔视野, 启迪思维, 增强策划能力和推动力。每年利用暑期, 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邀请专家做专题辅导, 举办个人才艺展示, 组织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成长。形成一支有先进教育理念、优良的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群体。

三、整合资源, 引领课程

学校主题文化是一种具有学校核心价值的文化形态, 它首先体现在总结、提炼并孵化出教育管理哲学上, 通过管理哲学来凝结学校的品格、气质、智慧和思想, 学校管理哲学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灵魂。学校的主题文化只有用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做支撑才具有生命力。课程文化史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主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表征。从课程入手, 构建学校主题文化, 能够充分的展现学校的历史和传统, 呈现学校丰富的内涵和品质, 内在地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

1.通过校本课程来拓展主题文化。校本课程是根据本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着眼于打好学生的生命底色。连云港有着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地域文化, 这些遗存着原汁原味的文化资源, 有着的鲜明的个性、地域性和时代特征, 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是我校主题文化的底色, 涵载着蓬勃的精神冀望, 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的生生不竭的资源。我校和市文化局非遗中心密切合作, 开发非遗校本教材《山海印痕》, 把千百年来流布连云港地区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工艺美术、民谚童谣纳入其中, 将“非遗”带到孩子身边, 让他们与港城传统文化来个“亲密接触”。使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主动爱上了文化, 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技艺的热情。因为, 有爱才能传承。使新海校园能够成为“非遗”保护的一方沃土, 让留存千百年的“活态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通过活动课程来实践主题文化。学校特色, 主要表现为特色项目建设, 特色项目代表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学校建设必须以此为突破口。而特色项目的建设以活动作为支撑, 并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延伸, 由量变产生质变, 最终形成学校的一种持久的文化和精神, 这就产生了特色学校。活动课程通过对话 交流, 实践活动, 建立一种知识性、社群性与文化性沟通的文化场, 体现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化精神。我校建立连云港市第一家学校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和收藏非遗传承人代表作品的非遗展览室, 在非遗传承人及其作品和师生零距离接触中, 通过活动课程、社团活动等有效载体, 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久远浓缩成他们手中的绝活, 得以传承和褒扬。

新海小学以深厚的乡土文化为底蕴, 挖掘传承内涵, 开发本课程, 注重学科渗透, 引领学生传承非遗文化;依托本地特有的民风民俗, 凝炼校园文化, 丰富社会体验, 开展社团活动, 构建有效载体, 脚踏实地推动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摘要:“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学校, 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特色学校追求的是内涵发展, 创建特色学校需要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 历练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共同发展学校的优势项目成为学校特色, 带动整个学校发生质的变化, 形成特色学校, 并朝着优质化、品牌化方向持续发展。新海小学把传承非遗文化, 通过“做中学”, 引导学生做中探究作为构建特色学校, 打造特色品牌的核心工程, 强势勃发, 促进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特色学校,传承非遗,内涵

参考文献

[1]傅国亮.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J].人民教育, 2009

[2]王建强.别滥用了特色学校这个“筐”[N].中国教育报, 2009-07-28

[3]彭智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特色学校建设[J].人民教育, 2009, (3—4)

[4]陶西平.谈高中特色办学[J].中小学管理, 2009, (8)

[5]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中国教育报, 2009-10-12

[6]现代教师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面料中英文对照表下一篇:三年级摘草莓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