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完善2010年粮食直补政策

2024-06-13

关于调整完善2010年粮食直补政策(精选3篇)

篇1:关于调整完善2010年粮食直补政策

关于调整完善2010年粮食直补政策 和做好对种粮农民补贴工作的通知

苏农改办[2010] 7号

各市、县(市)人民政府,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省劳动教养管理局、省农垦集团总公司、省滩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2007年,按照“目标清晰、利益直接、操作简便”的要求,我省将种粮农民补贴办法由按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改为按核定面积补贴,补贴办法一定三年不变。三年来,通过稳定水稻直补政策,逐步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补贴政策对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落实种粮补贴政策工作中,各地按照省的要求,坚持市县长负责制和部门工作责任制,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检查,种粮补贴政策落实情况一年比一年好。今年补贴办法“一定三年不变”的期限已到,有必要根据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根据财政部《关于拨付2010年粮食风险基金中央补助款、抓紧做好粮食直补工作的通知》([财建2010]15号)及《关于拨付2010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抓紧做好对种粮农民补贴工作的通知》([财建2010]17号)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将2010年粮食直补政策调整和做好种粮农民补贴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继续稳定水稻直补政策

今年我省水稻直补政策继续实行“三不变”,即补贴标准不变,每亩补贴20元;核定补贴面积不变;补贴资金负担政策不变,其中省补资金61015万元(详见附表),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扬州、泰州、镇江等八个市和南通的海安、如皋、如东,常州的溧阳、金坛,南京的高淳、溧水、六合等县(市、区)及省属农场、盐业公司、滩涂开发公司补贴资金由省财政负担,其余地方的补贴资金由当地财政负担。

二、调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按照财政部关于“现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保持稳定”的要求,今年农资综合补贴实行“三不变、三调整”。“三不变”:即每亩69元的补贴标准不变;按核定补贴面积发放补贴的办法不变;省核定的补贴面积基本不变。“三调整”:即在省原核定各市县补贴面积大体稳定的基础上,对近年来耕地面积净增较多的县(市)的农资综合补贴面积予以适当调增;对农资综合补贴面积小于水稻直补面积较多的少数县的补贴面积予以调增;对补贴资金结余较多的县(市、区)的农资综合补贴面积予以调减。此次调整后,执行中县(市、区)及有关单位补贴资金如有缺口,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自筹资金解决,确保种粮农民和农场职工拿到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面积重新核定后一定两年不变。

三、规范补贴资金发放工作

各地和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将补贴面积核定到户的要求和全省统一的补贴标准向种粮农民和农场职工发放补贴,以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便于农民和农场职工监督。

种粮补贴坚持谁种地补给谁的原则,承包地转包给他人的,按承包协议处理;抛荒地和非农业征(占)用的耕地不予补贴;补贴不得用于高效农业,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常年不种粮的,要及时从核定的补贴面积中剔除,不再给予种粮补贴。因行政区划调整县级之间补贴面积发生变动的,由各省辖市综改、财政、农业部门办理划进划出手续,调整情况报省备案。

为及时跟踪了解全国各地种粮补贴资金发放进度,监督资金使用情况,财政部2009年发文要求各地必须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软件系统发放补

贴资金。为此,从今年起,全省水稻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改为全部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软件发放。各地要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地向省上报补贴资金发放进度。补贴资金打入农户专用存折后,要采取有效方式将补贴项目和数额告知农户,确保两项直补资金5月底前全面兑付到农户。

四、认真细致地做好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工作

各地各单位要根据本地实际,认真细致地抓紧做好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工作。为保持政策稳定,多数地方到户的补贴面积除个别突出问题进行必要调整外,原则上可以维持不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的县(市、区)和国有农场,要坚持“大稳小调”,调整的重点要放在原来没有享受补贴政策的种粮农户和粮食面积增加较多的农户上,尽可能地缩小调整面,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成本。在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工作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操作方法要简便易行,调增的补贴面积可以采取统一打折均摊的办法核定到农户,以减少矛盾。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工作由县(市、区)农业部门和国有农场负责,县级人民政府和农场主管部门(单位)要加强领导,根据本地实际科学制定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实施方案,督促农业部门和各国有农场履行职责,按照农户(职工)申报、乡镇(农场)审核、张榜公示、县(市、区、农场)核定等规范程序,认真细致地做好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工作。

五、加强补贴资金管理

为确保补贴资金专款专用,省下达到市、县(市)的补贴资金全部纳入粮食风险基金专户管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两项补贴资金要分别在粮食风险基金中专账反映,单独核算,不得混用。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后,因到户面积大于省核定面积补贴资金有缺口的,由县(市、区)政府和农

场自行解决。到户面积小于省核定面积补贴资金有结余的,结余资金保留在县级财政部门和农场补贴资金专户,次年与省结算。省两项补贴资金下拨到市、县(市)后,市、县(市)财政部门要在一周内将补贴资金从农发行专户划拨至信用联社资金兑付专户。

六、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补贴政策落实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种粮农民补贴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落实到位。要抓紧制定完善本地区、本单位补贴实施方案和办法,尽早向社会公布。要加强补贴政策的宣传工作,使政策家喻户晓,调动广大农民和农场职工的种粮积极性。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教育、法纪教育,督促各级干部依法行政。要严明工作纪律,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严禁虚报面积冒领补贴资金,严禁干部收回农户专用存折代领补贴资金,严禁将补贴资金抵扣农民(农场职工)上交费用,严禁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用于高效农业补贴。要强化补贴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综改、财政、农林、监察、纠风、农场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监督检查机制,认真查处违反补贴政策规定的人和事,违规违纪情节严重、农民(农场职工)反映强烈的,要对相关人员作出严肃处理。要重视财政涉农补贴农民信访工作,及时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坚决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补贴资金的专户管理、财务公开、村组公示、补贴旬报、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加强补贴资金监管。各级综改、财政、农林、监察、纠风、信用社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要组织开展种粮农民补贴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县(市、区)和农场主管部门(单位)要逐乡逐镇逐场进行检查;省辖市要

对辖区内不低于20%的乡镇进行检查。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工作结束后,各省辖市和农场主管部门(单位)要对所属县(市、区)和农场工作开展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汇总,于八月底前书面上报省综改办、省财政厅、省农委。九月份,省综改办将会同省财政厅、农委、监察厅、纠风办及农场主管部门对全省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以上通知,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九日

抄送:财政部驻江苏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省政府办公厅、省监察厅、省纠风办、省农业发展银行、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各市、县(市)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篇2:关于调整完善2010年粮食直补政策

根据泰财基层[2010]5号文件精神,我区认真学习、精心组织,周密策划,确保了今年粮食直补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现将我区的粮食直补工作总结如下:

一、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完成情况

今年全区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共计1269.389847万元,已于5月底前由区财政兑付到位。其中,水稻直补面积12.057582万亩,按水稻种植面积每亩补助20元的标准,共兑付直补资金241.15164万元。农资综合补贴面积14.902003万亩,按每亩补助69元的标准,共兑付直补资金1028.238207万元。省下达的补贴资金纳入区财政粮食风险基金,实行专户管理、专帐反映,单独核算。在规定时间内统一进行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的专项经费按规定专款专用。在发放过程中,坚决杜绝资金截留、挤占、挪用和收回农民“一折通”代领补贴抵扣费用等违规违纪现象。

二、加强粮食直补政策宣传

今年水稻直补政策继续实行“三不变”,即补贴标准不变,每亩补贴20元;核定补贴面积不变;补贴资金负担政策不变。按照财政部关于“现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保持稳定”的要求,今年省市对我区农资综合补贴实行“三不变”,即每亩69元的 1

补贴标准不变;按核定补贴面积发放补贴的办法不变;省核定的补贴面积基本不变。为使广大农民了解今年粮食直补政策的稳定性,我区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政策家喻户晓,并开通咨询热线,认真解答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办实,确保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工作开展以来,未发生一起群众来访来信事件。

三、严格规范补贴资金发放工作

我区严格按照将补贴面积核定到户的要求和统一的补贴标准向种粮农民发放补贴,以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便于农民监督。在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按照农户申报、镇街审核、村组张榜公示(村干部及种植大户单独公示)、区核定等规范程序,认真细致地做好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工作。各镇街均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补贴核实面积进行了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各镇街根据公示核实情况,将水稻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核定面积汇总表上报区农委和区财政局。各财政所将到户补贴数据通过“一折通”系统上报区财政局。目前,补贴资金一律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软件发放,统一打入“一折通”专用存折,及时足额向农民兑付。

四、加大督查力度

为使直补工作准确无误,我区加大了对直补工作的督查力度,确保农民得益受惠。区农委会同区纪委和区财政局组成联

合督查组,于2010年6月23日-6月25日,集中对全区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督查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抽查等方式,重点检查了各镇街2010年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各镇街均严格按照“宣传发动、农户申报登记、村委会核实造册、镇街审核、村民小组公示”等工作步骤进行,程序规范、手续齐全、公示结果无异议。

高港区农业委员会

篇3:关于调整完善2010年粮食直补政策

关键词:公平价格,粮食直补,干预

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8年的一期《粮食展望》报告中警告说,全球谷物价格将在2008年继续居高不下。2008年4月17日,国际米价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t。粮价如此之高,证明全球持续了30年的低粮价时代已经结束,这已经成为共识[1]。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粮食危机,各国的解决措施多种多样,而我国采取的措施是粮食直接补贴制度改革。为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2004年国家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对种粮农民实施了种粮直补;2006年又在粮食直补基础上实施了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政策;2007年继续加大农资综合直补的力度,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2008年3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指出: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是保证市场供给、抑制通货膨胀的迫切要求。国务院决定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在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其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这些资金如何正确使用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实现呢?本文拟从粮食市场公平价格学的角度,来构建以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探讨以粮食直接补贴、价格支持、配额生产为保障的多种配套措施相结合的国家干预措施,逐步实现粮食以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粮食直补制度,全面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

1 公平价格理论的内涵

价格是直接表明单位商品或服务交换价值的实际货币量[2]。在任何社会,稀少性的商品或服务,要实现其客观效用,必须用一个共同的标准来衡量,以便人们能对它们进行主观合理选择,这个共同的标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价格。在一切商品经济制度下,人们对商品或服务的选择必须通过一种交易媒介,那就是货币。价格与货币的结合就为交易的完成打下了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公平交易呢?笔者以为应当是建立公平的价格体系。

关于公平价格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种:绝对公平、等级公平和利益公平。

1.1 绝对公平价格论

这一概念是由早期基督教著名思想家奥古斯丁明确提出。他从宗教伦理观念出发,反对贱买贵卖,主张买卖双方都不应吃亏,支付价格必须是“公平”的,其基础就是相等的劳动量。这种对价格问题的关注主要是从个人行为的道德性出发,强调市场交易的绝对公平。强调市场交易的绝对公平,虽有其不足之处,但对我们今天的公平价格体系形成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2 等级公平价格论

主要代表人是13世纪欧洲著名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他对公平价格理论的论述可归纳为:一是公平价格应反映商品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二是公平价格必须保证卖主维持其“相当于他的等级地位的生活条件”,因此,同一商品由不同等级的人出售时应有高低不同的价格;三是公平价格也应反映商品的供求关系。虽然这一理论是根据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解释价格问题,但它毕竟将价格同供求关系联系起来,并且认识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是价格形成的基础,是对公平价格含义理解进一步加深。

1.3 利益公平价格论

主要代表人是坎提隆和亚当·斯密。他们认为只有在个人理性的私利下才可能有公平价格。坎提隆在《商业本质通论》中提出了一般均衡思想。他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中,交易者的理性私利可以形成价格和交易量的协调与均衡,人类的理性可以使经济有序化[3]。亚当·斯密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自由体系论”。这一观点在于他认识到,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资源交易中出现的价格能够协调千百万人的活动。人们各自理性谋求自身利益,却能使每一个人都得益。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平价格理论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学者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使他们对其有不同的见解。但从根本上来说其包含了以下观点:一是公平价格的涵义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本质含义是要求通过价格实现社会相对公正;二是都希望通过公平价格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三是人们都在不断关注怎样实现价格均衡和逼近均衡状态,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四公平价格的实现需要相关制度配合。这些理论对我们今天的价格理念仍有很深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启迪尤为深刻。我们应当树立公平价格理念来构建我国粮食的价格,特别是在国家对粮食进行直接补贴基础上如何实现粮食的公平价格。

所谓公平价格的粮食直接补贴,就是以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粮食直接补贴、价格支持、配额生产为保障的配套措施相结合的国家干预措施,逐步实现粮食以合理价格进行交易的粮食直补制度。

2 以公平价格理论确定粮食直补之必要性和合理性

2.1 粮食的特质性需用公平价格的粮食直补来保持市场平衡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一方面价格不能太高,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因此他具有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应由政府来满足的“共同需要的那部分物品”的特质。从表面特征来看,粮食具有纯私人物品的属性,但这种属性只有在粮食安全得到保证和粮食生产资源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达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才能成立。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个前提并不存在或并不稳固[4]。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产品“剪刀差”客观存在,粮食产业是典型的弱质产业。如果依靠市场来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即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粮食产量和价格是波动的,而且粮食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呈一个发散型蛛网,波动的幅度将越来越大。这充分说明,粮食供求平衡和粮食安全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获得,它是市场失灵的领域,靠“看不见的手”带不来粮食安全,需要政府来矫正和弥补,而矫正比较理想的手段那就是建立公平价格的体系对粮食种植进行直接补贴,使粮食的价格始终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这样来避免出现发散型蛛网效应。

2.2 我国粮食价格不当干预的历史教训呼唤公平价格

我国过去实行的补贴政策没有真正体现公平价格导致大量农地被抛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建立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平价格粮食直接补贴体系。主要体现在:

(1)补贴的主体倒挂没有体现公平价格。1992年以前,我国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粮食统一购进,统一销售,国家通过压低粮价方式,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民补贴城市居民。因此,统购统销制度下农民成为名符其实的粮食补贴主体。这样工农倒挂的现实情况谁还会去种地呢。

(2)补贴措施多变性不利于公平价格体系的建立。1985年国家把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国家定购”的同时,实行了“三挂钩”政策以补贴粮食生产。1993年粮食购销同价后,粮食补贴的重点开始从流通企业、购销差价转向粮食企业以及随之而建立的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风险基金。1997年实行了按照保护价格收购农民余粮,1998年实行“四分开、一完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同时,粮食风险基金用途调整为粮食储备补贴和粮食企业利息、费用补贴,2001年提出了“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制、加强调控”的改革思路。这些措施由于不是以公平价格理论为基础来合理确定粮食补贴,没有能够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最终都未能阻止粮食产量连年下滑的局面,粮食产量由1998年的5.12亿t跌至2003年的4.31亿t(理想的警戒线为4.85亿t),粮食年人均占有量从1996年的414kg下降到2003年的333kg[5]。

3 公平价格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粮食直补政策中的特点

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确保我国的粮食市场价格的安全,提高农民收入,顺应WTO相关规则要求,2002年开始以公平价格理论为基础的粮食直接补贴试点全面推开,农民得到的实惠逐步增加。在整个过程体现了公平价格的粮食直补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3.1 政府高度重视公平价格在粮食直补中运用

从2004年起中央每年的第一号文件都有粮食直补的规定,并且都体现了公平价格理论,即2004年通过多方筹资对农民进行直补来体现公平价格,即中央依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2005年通过减税和限价政策来实现公平价格。即中央规定:国有农垦企业执行与所在地同等的农业税减免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自主决定进行农业税免征试点;同时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2006年通过“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来深化公平价格。2007年通过健全相关直补制度来保障公平价格,即中央认为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2008年要求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补贴机制来实现公平价格,即中央明确要求巩固、完善、强化惠农政策;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持;扩大补贴范围,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使其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以充分体现公平价格。

3.2 粮食直补政策提高农民收入的有限性

(1)农民获得的收益较少。从理论上看,粮食的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所以国家虽然将钱补到农民手中,但消费者更多地得到了粮食补贴。因为商品价格由市场关系确定,政府给予农民粮食直接补贴降低了粮食市场均衡价格,政府补贴通过市场价格的降低隐性地流给了消费者。[6]实际上也如此,2007年,全国直补资金仅为225元/hm2。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其中人均粮食直补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0.48%,农民得到的直补微不足道。

(2)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与农产品价格下降使直接补贴效益削减。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尤其是2008年初上涨的幅度达到30%以上。农资的上涨使一部分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无力进行生产投入。如,对吉林省长岭、乾安、前郭、农安等县的调查,有90%的农户纯收入都没有增加。就玉米的收支情况看,国家粮食直接补贴“多予”300元/hm2,减免农业税,取消乡、村统筹分别“少取”138元/hm2和124元/hm2,三项总计增加562元/hm2。而化肥、柴油价格上涨多支出350-400元/hm2,玉米价格下降减少收入450-600元/hm2。两项使纯收入减少800-1000元/hm2。比没直补前,收入减少260—300元/hm2[7]。

3.3 体现公平价格的粮食直补配套政策运行低效

在我国粮食直接补贴的仅有化肥、农药、农膜、农用电价差补贴等配套措施,且效率很低。据财政部的测算,我国的价格补贴效率是14%,即国家补贴1元钱,农民只能得到0.14元[8]。这样效率很难满足公平价格对粮食的需求。

4 以公平价格理论为指导,完善我国的粮食直补政策

4.1 以“公平价格”为理念确定粮食直补制度的目标

要建立以“公平价格”为理念的粮食直接补贴体系,就必需确立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宗旨,以粮食直接补贴、价格支持、配额生产等多种配套措施相结合的国家干预目标。由于粮食的物质性决定了其市场价格的非均衡性。价格支持可以部分弥补直补的不足,要实现价格支持可采取目标价格方式,即每年年初,政府根据工农产品比价关系确定当年的粮食目标价格,当粮食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政府(或政府委托的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顺价销售,政府不需要支付财政补贴;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或政府委托的企业)按目标价格收购,政府需要支付财政补贴[9]。

4.2 采取真正符合公平价格的措施推动粮食直补发展

(1)加大财政支持提高粮食直接补贴的标准。我国粮食直补无论是从总量来看还是从每户来看都比较低,我国2008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预算安排1335.9亿元,比去年增长23.4%,这些钱平均到每个农民只有大约167元,占农民的收入非常少。这就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财力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提高补贴标准的资金可以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来。把粮食直补资金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基金,通过扩大资金来源。粮食直补基金可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1)粮食风险基金;(2)中央财政提供;(3)地方财政安排;(4)向上级财政或农发行借款;(5)政策粮销售盈利等。而且加强管理来提高资金利用率。

(2)继续实行政府干预逐步提高粮食价格的政策。由于目前的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甚微,所以不能高估粮食直补对农民收入提高的贡献率。粮食直补不能代替价格支持,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除直接补贴外,并没有放弃价格支持和市场稳定政策。鉴于目前粮食价格仍是决定我国农户种粮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现阶段要保护粮农的利益:(1)要采取干预手段,重点是要解决粮食过剩时农民“卖粮难”和价格下跌的问题,只有通过政府合理干预才能有效解决。(2)要看到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价格机制本身就为农民带来了利益,2007年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虽然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有相关性,但粮食价格上涨的相关性可能更大。所以对粮农的补贴不能只有固定的支付,政府还必须提供必要的保护,保证农民在价格下跌时的合理利益,同时解决农民粮食的变现问题。(3)政府应放开粮食购销价格,让市场经济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只有当粮食价格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形成价格,再由价格信号引导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由此推动价格回升到合理水平时,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减轻粮食补贴的财政负担[10]。(4)引导粮食流通市场,稳定并逐步提高粮食价格,必要时稳定生产资料价格,或给农民以生产补贴。当然,价格支持的手段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不能随意干预。

(3)完善预警机制,实现双向微调休耕政策。由于粮食的需求始终变化不大,为既保障粮食安全又保护农民利益。我们应建立粮食生产预警机制,就是在补贴达到一定力度或产量、播种面积达到一定数量,就要进行适度调控,避免由于产量增长过大带来粮食市场的过度波动,尽量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为了使预警机制更加完善就必需实行土地休耕补贴制度。具体措施是可在粮食出现连续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选定一定范围的主产区进行以耕地整治、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为内容的粮食供给能力提高计划。对计划实施地区的农户发放一定数量的补偿性补贴和劳务性补贴。藏粮于地的成本要小于藏粮于仓,由于避免了财政在过剩粮食购入时和过剩粮食处理时所要支付的双重补贴,所以这样的计划具有较高的财政补贴效率。

(4)完善粮食直补政策相关配套措施。为了真正实现体现公平价格的粮食直补制度,我们可运用多种配套措施来完善该制度:(1)适时推出对粮农的生产补贴。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粮农的补贴还应包括生产环节的补贴,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2)开办粮食作物贷款率计划。实施贷款率计划,一方面通过为农户提供资金,为农户在出售粮食的时机上提供选择权,缓解主产区粮食集中上市后对粮食市场价格的压力;同时为农户提供最低保证价格,保护主产区以粮食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的收入。(3)用补贴措施引导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确定粮食补贴的对象和范围。就是要对粮食生产的环境保护补贴,如可对农户因为减少农药、化肥、除草剂等投入而减少的收入予以足额补贴,稳定收入水平,激励农户广泛地进行无污染生产、清洁生产,自觉地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逐步地走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轨道[11]。

(5)提高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运行效率。现在我国执行成本费用很高而效率以很低。想要改变现状,(1)财政、审计和农业三个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拨款的审计,防止资金挪用和不到位。(2)提高政策执行基层组织的政策执行能力。农村政策执行最直接的机构是农村基层组织。因此,可通过建立健全基层机构、提高基层组织干部的素质等办法执行好党的农村政策。(3)加强直补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直补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直补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要加强监督,防止弄虚作假现象发生,防止直补政策失去意义和激化社会矛盾。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政策资源,发挥各政策要素的作用,优化政策执行系统,创建一个动态的执行系统,以最佳的方式和途径实现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培树.透视世界粮食危机[J].福建理论学习,2008(4):44-47.

[2]温桂芳.新市场价格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8.

[3]漆光瑛,蔡中兴.外国经济学说史新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30.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21.

[5]朱定.时刻惦记国人的“饭碗”袁隆平在京谈粮食安全[N].湖南日报,2004-03-04.

[6]肖国安.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学解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3):25.

[7]刘丽霞.我省粮食直补中的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J].新长征,2006(12):51—55.

[8]李国璋,张冀民.对现行粮食补贴政策的福利经济学思考[J].三农问题研究,2005(3):40.

[9]李成贵.粮食直补政策不能代替价格支持[J].中国农村经济,2004(8):20.

[10]何忠伟.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进与绩效分析[J].科技导刊,2006(4):78.

上一篇:论基于公民美德和个人权利的公共精神下一篇:观沧海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