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2024-06-18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精选8篇)

篇1: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

2)雨果芒斯特伯格被人们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3)莉莲吉尔布里斯最早提出管理心理学概念。

4)把心理学应用到管理方面的另一位重要的早期管理心理学家是沃尔特斯科特。

5)埃尔顿梅奥,霍桑实验。结论: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个社会系统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的沟通渠道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6)管理心理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7)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 8)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模型:

(一)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经验总结法

3、现场研究法

4、案例比较法

5、测验法

9)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相对性2整体性3理解性

4恒常性

10)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11)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

12)人际知觉:又称社会知觉即认为对人对群体的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13)知觉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等五种

14)海德是第一位提出归因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归因理论包括三个步骤:1对行为的知觉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3对个性的归因。凯利发展了海德的理论

15)维纳等人运用海德的归因理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问题进行了研究,三个维度

16)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17)四种气质类型: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

18)投射测验是给被试者呈现一种模棱两可的情景图片或陈述,要求尽快作出解释反应,被试者在回答或解释反应过程中往往会投入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价值观和情感,测试者据此分析了解被试者的个性特征。

19)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一般态度。2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员工是被一种满足内在需要的愿望所驱使而行动的21、麦克利兰的需要理仑1权力需要2归属需要3成就需要

22、强化理论主要是利用正性或负性的强化,来激励员工或创造激励环境

23、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24、从众行为: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

25、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有很多:(1)对群体的信任度(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的规模(4)群体的专长(5)个体的自信心(6)责任感(7)性别差异

26、顺从又称依从,是个体为了符合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赞许而表现出来的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

27、暗示指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次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

28、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

29、感染指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或者说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服,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相似性是基本条件 30、群体动力是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内容主要有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等:群体动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

31、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

32、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既不是由上而下明文规定的,也不是强制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是通过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压力去影响个人的行为。群体凝聚力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它可以被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

33、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1)群体规模(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3)外部压力(4)群体的领导方式(5)群体内部的奖励

34、群体士气原指军队作战时的集体精神,现在也应用于企业中,表示群体的工作精神或服务精神

35、影响士气因素:(1)对群体目标的赞同(2)合理的经济报酬(3)对工作的满足感(4)群体成员间的和谐(5)优秀的管理者(6)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7)良好的身心工作身心环境

36、沟通是信息源透过某种管道把信息传送到目的地的过程

37、沟通的意义(1)个人内部沟通(2)人际沟通(3)群体沟通(4)公共沟通(5)大众沟通(6)跨文化沟通

38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它与组织的结构息息相关

39、非正式沟通是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的额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以社会关系为基础,是与组织内部明确的规章制度无关的沟通方式。40、群体决策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进行决策,它一般是由群体中个人先提出方案,而后从若干方案中进行优选

41、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一)优点:(1)集体审议和判断,可产生数量较多的方案,有可能使被选方案正确程度和满意度提高,集体讨论,可相互启发而后综合各成员的各种不同的专门知识和经验,能从多方面对各种方案进行完备细致的分析,提高决策质量(2)有利于组织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协调各种只能,增强各部门的合作

(3)群体成员如果是由各不同利益集团或群体的成员促成时,可激发其参与和实施决策的积极性,还可以协调各方的意见和分歧

(4)决策群体使权力有所分散,这就消除或削弱了独裁现象,使决策更加民主化,充分反应受该决策影响的所有人员的愿望和要求。

(二)缺点

1、耗时费钱

2、在最小共同基础上的妥协,形成决策的折中性

3、权力和责任的分离

4、少数人的专制

42| 群体决策法

(一)会议讨论决策法(2)列名群体决策法

(三)头脑风暴法

43群体决策的改变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高群体决策的速度(效率),决策质量和认可水平

44人际冲突是指被人们知觉到的一种价值观或目标上的矛盾状态,并伴有敌意阻碍对手取得成功的行为以及情绪上的敌意

45伯克曾就各种冲突处理方法的有效程度,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使用“解决问题|”决策能够有益的处理冲突。

有效沟通和改善沟通方法:(1)保证正式沟通渠道畅通(2)学会积极倾听

3、TAC分析

4、周哈利窗口分析 第九章

47美国学者菲德勒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有效领导者的权变模式”

菲德勒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情境对领导者是否有利,情境的有利程度由下面三种因素决定(1)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2)工作结构(3)领导者的职权

48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为组织所有的成员所接纳的,成为组织的一种群体意识表现为组织的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

组织文化结构是指组织文化各种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层次关系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

50组织文化的类型: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堡垒型,学习型

51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组织创业者和领导者的素质组织成员的素质

组织文化的结构要素是经营目标和价值观礼仪和仪式,英雄人物故事和语言

53塑造完善的组织文化:加强的企业家的培养,改善组织内部环境。提高组织产品文化内涵培养优良的组织精神建设稳定的组织制度文化

54心理健康包括六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3)行为协调统一(4)自我意识客观(5)人际关系和谐(6)社会适应良好 第十一章

55员工援助计划是由企业组织出资为员工及家属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是心理卫生服务的一种

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互相协调的和谐状态

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帮助来访者找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摆脱困境的对策,缓解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平衡,从中认识自我发掘潜能,促进人格成长达到自立自强的过程。

领导:指领导者对下属施加影响以完成他们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

领导发展三个阶段

1特质理论 2行为理论3权变理论

论述:

一.如何有效沟通和改善沟通?

首先保证正式的沟通渠道通畅组织必须建立发布指示。其次组织必须根据组织特点和具体的环境条件,利用一些可以改进织沟通的技术,改进技术有三种:1建议和咨询制度通过征求非管理雇员改进工作的意见来加强上行沟通,以体现一宗鼓励提出有益意见并防止其通过指挥链条被过滤掉的正式意图.2。主管人际沟通训练。3.雇员调查和调查反馈。二。如何塑造完善的组织文化? 1.加强企业家的培养

(1)企业家通过自我学习,探索,完善超越自我来实现

(2)组织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在职培训,职务轮换,挑战性的工作等

(3)通过招聘的方式面向社会招纳英才。2.改善组织内部环境

组织文化的外壳物质文化设施一旦设定就不会轻易便动,但是在设定之后就能反映设定者的价值观,文化品味,艺术修养等,并从中反应一定的文化价值 3.提高组织产品文化内涵

组织产品文化是组织文化中的基本物质文化内容。组织文化的载体产品,通过被理解为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品,然而产品结构及产品外观的美学成分,又使产品体现出企业的文化特色。4.培养优良的组织精神

组织精神是区别于物质,财富或经济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组织精神是组织的员工群体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信念和追求,是组织基于自身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经过长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5.建设稳定的组织制度文化

组织的制度文化是企业制度演进,企业制度规范,企业制度内容,企业制度运转,企业制度创新等的传统 6.通过社会化过程保存组织文化

由于组织内的新员工很难马上适应组织文化的要求,因此组织中总是出现新员工干扰组织已有的价值观和工作习惯。所以组织要帮助新员工迅速适应组织文化,这种过程称作社会化过程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1.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对个人的意义

(1)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2)引导人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强化环境把握和困难控制能力,突破并塑造真实的自我。(3)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

(4)引导人评估个人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5)引导人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

(6)提供奋斗的策略,使人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的职业竞争力。

(7)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增强成功的机会。

(8)有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和生活其他部分的关系。

2.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对组织的意义(1)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2)实现组织的人力资源增值

(3)能够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更好的实现企业组织目标

(4)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员工的满意度

(5)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每位员工自主开发精神资源的有效管理方式

篇2: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负强化塑造观察学习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元认知 能力 智力 学习风格 认知风格 问题解决 迁移 创造力 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

问答

1.在儿童行为管理中,运用惩罚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2.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3.学习陈述性知识时可以采用哪些有效的信息编码方式?

4.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5.如何利用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6.在教育教学中怎样发挥观察学习的作用?

7.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8.针对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9.能力有哪些种类?

10.简述吉尔福德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11.论述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12.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应如何进行面向能力差异的教学?

13.学习风格的差异有哪些表现?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应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14.认知风格的差异有哪些表现?

15.性别差异现象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待性别差异?

16.动机的驱力理论与诱因理论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7.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内容。

18.分析不同目标定向的学生的差异。

19.试比较自我决定理论和自我价值理论。

20.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

21.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22.根据TARGET模型,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3.简述概念的获得与运用

24.怎样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25.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利用迁移?

26.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习、教学的基本观点

27.如何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3: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要形成写作要思路, 就要经常锻炼。列提纲是锻炼这种能力的一种好形式。在“浮想联翩”阶段, 可以用只言片语、几个字词、字母、符号等, 把所想到的东西迅速记下来。在深入思考阶段, 则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条款式的、以一级二级标题形式出现的文章的“雏形”, 可以先列提纲后写作, 也可以只列提纲不写作。

一、提纲写作范例

(一) 文题陈列: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T台本是模特展示美的地方, 可前不久两位模特在T台走秀时因相互碰撞一下, 就大打出手, 打起架来如泼妇, 真是斗秀场变成斗兽场。

读了这段新闻, 你有何感悟?请选准角度, 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 提纲示例。

美在心中 (标题)

引论——提出论点 (第1自然段) :由材料引出“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的中心论点。

本论——证明论点 (第2-4自然段) :

第2自然段段首句:心灵丑陋的人, 即使拥有美丽的外表, 最终也会遭到世人的唾弃。材料:相貌非凡的潘安, 因贪求富贵而被后人所不齿;白雪公主的后母外表漂亮, 但内心阴险狠毒, 最终招来读者的唾弃。第3自然段段首句:心灵美丽的人, 即使没有美丽的外表, 最终也会得到世人的尊重。材料:卡西莫多, 外貌奇丑无比, 但内心善良纯洁, 最终赢得人们的赞美;宰相刘罗锅外表丑陋, 但一心为民, 廉洁奉公, 最终得到百姓爱戴。第4自然段段首句:心灵美丽的人, 即使没有美丽的外表, 最终也会实现人生的追求。材料:嫫毋丑陋无比, 却有着美好的德行, 最终协助黄帝击败炎帝, 杀死蚩尤,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貌不扬的简·爱纯洁善良, 最终收获了她所追求的平等爱情。

结论——总结强调 (第5自然段) :重申中心论点“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呼吁大家做一个心灵美的人。

二、具体写作展示

(一) 文题陈列: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闻名世界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 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墓碑上没有姓名, 没有生卒年月, 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但是, 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 却成为名扬全球的著名墓碑。在这块墓碑上, 刻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 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我将目光缩短了些, 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 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 这也已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 行将就木时,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 然后作为一个榜样, 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 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 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有人说这是一篇人生的教义, 有人说这是灵魂的一种自省。

要求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二) 提纲示例。

提纲1 (理一班兰忠实) :

梦想在细微处升腾 (标题)

主旨:一步一个脚印, 一开始不要有过高的期盼。登泰山台阶, 须拾级而上, 而不是越级攀登。

文体:议论文

例证:竹, 拔节, 节节高, 善于打结点, 才触摸到云端……

金字塔, 一层一层堆砌, 才成就高耸, 难道不是从细微的沙子聚成塔的吗?如果一开始就用石头堆砌金字塔, 塔就必然不能矗立。只有泥沙融合之后, 沉积成巨石, 方才堆出塔顶。

表达:用排比句加强语势, 反复论证观点, 凸显中心。

提纲2 (理一班卢国富) :

万丈高楼平地起 (标题)

主旨:楼要从底部做起, 理想要从最初点出发, 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一步一个脚印, 才能走到理想的彼岸。

文体:议论文

素材:正面——穆里尼奥从教练的翻译成长为最伟大的教练;江泽民同志从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国家最高领导人, 带领中国走向更开放、更强大的美好未来。

反面——新中国成立之初, 想一下子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结果却使国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事与愿违, 极大地阻碍了祖国的发展。

在有时间限制的紧张的考场写作情境下, 有时候, 所拟的提纲不能达到范例的要求, 但只要有个“粗坯”, 就已经达到了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串联的目的, 这与写提纲的要求应该切合。

参考文献

[1]陈贵英.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学周刊, 2011, (08) .

[2]黄芳, 夏德刚.试谈作文起步训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

篇4: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关键词】知识结构提纲教学法 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91-01

面对高考进行的复习,教师不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重组,连接成“知识网”,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高考复习效率。

一、问题提出

研究表明听觉获得的知识信息,仅能记住15%,只靠视觉获得的知识信息,仅能记住25%,如果把试听结合起来,则能够记忆的信息量不是两者之和,而是65%。①高考化学复习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法。

二、常见几种知识结构提纲教学法的运用

1.辐射式提纲教学法在化学复习中运用

高三一轮复习时,各知识点就如散落一地的拼图块,彼此孤立、分散。所以教师在复习开始就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梳理高中化学,整理成知识联系图,如图1。

2.表格式提纲法在实验事实性知识复习中运用

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实验事实性知识与概括类知识②。像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类实验事实性知识,学生常常容易相互交叉混乱。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记忆方法。例如,在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的复习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表格式提纲法,把相关性质整理对比进行记忆,如下。

镁、铝化学性质比较

(1)与O2:常温下生成氧化膜,点燃燃烧,

2Mg+O2===2MgO(点燃);常温下生成氧化膜,

4Al+3O2===2Al2O3(点燃)

(2)与其他非金属:Mg+Cl2===MgCl2(点燃);

2Al+3Cl2===2AlCl3(点燃)

(3)与水反应:Mg+2H2O(热水)===2Mg(OH)2+H2;2Al+6H2O(沸水)===2Al(OH)3+3H2

(4)与强氧化性酸:跟浓硫酸、浓硝酸反应,不放出氢气;常温下被浓硫酸、浓硝酸钝化,加热反应,不放出氢气。

(5)与非氧化性酸:Mg+2H+===Mg2++H2;

2Al+6H+===2Al3++3H2

(6)与碱:不反应;2Al+2H2O+2OH-===2AlO2-+3H2

(7)用途:制造合金,制造照明弹、焰火等;制造合金,电力工业上作导线、电缆等,贮存和运输浓硫酸,铝箔常用作食品饮料的包装等。

3.网络式提纲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复习中运用

高中化学教材将有机化学分散在必修2和选修5中,在复习中如按照教材編写顺序,就必须兼顾两本教材,重复复习关于烃、醇、酸的知识,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劳动。复习中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复习,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找不同类有机物之间的关系,使有机化学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图,如图2。

三、小结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构成的,这些因素的有机组合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因而在高三化学复习中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以知识结构提纲教学法为主,选择其他方法与其进行优化组合,从而真正提高化学课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董奇.2000.脑与行为——21世纪的科学前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8-20.

篇5: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复习提纲2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2.纵向研究 3.聚合交叉研究 4.双生子研究

(四)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生态系统理论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1.染色体、DNA和基因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3.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4.显性和隐性基因 5.遗传疾病

(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胎儿的发育过程 2.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四、婴儿心理发展

(一)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1.动作发展的规律 2.动作发展的阶段 3.动作发展的训练

(三)婴儿言语的发展

(四)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2.婴儿知觉的发展

(五)婴儿气质的发展 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2.气质稳定性与可变性

(六)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1.婴儿的情绪发展 2.婴儿的依恋 3.早期同伴交往

五、幼儿心理发展

(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二)幼儿的游戏 1.游戏理论 2.游戏种类及其发展

(三)幼儿言语的发展 1.词汇的发展 2.句子的发展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幼儿认知的发展 1.记忆的发展 2.思维的发展

(五)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心理理论 2.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3.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4.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5.同伴关系

六、童年期心理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三)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1.书面言语的发展 2.内部言语的发展

(四)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2.元认知及其发展

(五)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发展 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3.品德发展

七、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生理发育

1.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2.第二性征与性成熟

(二)认知发展

1.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2.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四)社会性发展

1.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2.反社会行为

(五)情绪 1.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2.常见情绪困扰

八、成年期心理发展

(一)成人期发展任务理论

(二)认知发展 1.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2.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

(三)人格发展 1.自我发展理论 2.稳定性与可变性

(四)临终心理直觉性物理知识(Intuitive knowledge of physics):婴幼儿在正式学习自然世界

只是之前就具有的,关于物理规律的直觉性认识。

2.儿童朴素理论(Children Naïve Theory):包括对物理现象、生物现象和心理现象的认识。

3.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指音乐学习,特别是莫扎特音乐的学习,能够有

效促进个体的空间推理能力的现象。

4.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关于心理如何运作,以及它如何影响行为的知识和信念。

5.进化发展心理学(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研究社会能力与认

知能力发展背后的基因与环境机制,以及基因与环境机制在特定社会文化中的表现的学科。研究个体发生发展过程中进

化的、渐成的程序的表现。

6.微观发生法(Microgenetic method): 通过在变化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对行为进行

高密度观察和反复试验分析,可以提供关于认知变化的路线、速率、广度、来源以及变化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的精细信息的方法。

7.发展认知神经科学(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是研究认知发展的神经机制、脑发育与行为能力和认知发展之间关系的科

学。

8.心理韧性(Mental toughness):指人的心理发展并未受到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严重

压力或者逆境损害性影响,甚或愈挫弥坚的现象。

9.认知老化(Cognitive aging):指老年人认知能力随增龄而下降的现象。

10.听写困难儿童(Children with spelling difficulties):主要是指在没有阅读障碍病

逝的情况下,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儿童的特定拼写技能显著受

损(包括口头与笔头正确拼写单词的能力受损)的儿童。

11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教育及社会

文化机会,没有明显的神经或器质上的损伤,而难以获得有

效的阅读技能,在阅读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学习状态。

•12.年龄特征(Age characeteristics):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具

有相对稳定性

•13.关键期(Critical period):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

• 14.妈妈语(Mother language):与年龄较小的孩子们说话时所用的那种独特的言语形式。

15,依恋(Attachment):将个体与他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厚而持久的情感关系。•16.成熟(Mature):在发展过程中,受遗传密码控制的机体发生变化序列

17.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在某一水

平下儿童几乎能够,但又不足以独立完成某一任务,但是在更

具能力的人的帮助下是可以完成的。

18.同辈效应(Peer Effects):很多重大社会事件对生于相同时代、相同地域的人类

群体(或者说有着相似特征的一类个体)产生相似的影响。

19.追踪研究设计(Tracking Study Design):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研究。

20.横向研究设计(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在某一特定时间里,同时对不同

年龄的个体进行相互比较的研究。

21.社会性微笑(Social Smile):回应其他个体的微笑(而不是对非人刺激作出的反应)。

22.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

:当婴儿遇见一个不熟悉的人时,所表现出的小心与谨慎。

23.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所表现出来的紧张情绪。

24.洛伦兹的“印刻”:(Lorentz “engraved”)发生在关键期,涉及对观察到的第一

个移动物体产生依恋的行为。

25.两难故事法:

26.守恒(Conservation):物体的数量与排列和外在形状无关的知识。

27.类包含(Class contains):指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

28.自我中心(Self-centeredness):不能采择他人观点。

29.学习失能(Learning disability):在获取和使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

力方面存在的困难。(成就与学习能力之间存在差异)。

30.个人神话(Personal mythology):(青少年)觉得自己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别人都不会经历。

31,假想观众(Imaginary Audience):(青少年)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别人的关注。

32.成人感:

篇6: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

一、判断题(20分)

 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科学。()

 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是主观唯心论。()

 个案研究法是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研究,不可以将群体作为单位。

()

 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 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 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是自我实现理论。()

 控制加工可以节约注意资源,但不能提高加工速度。()

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 逻辑决定论是皮亚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前面学习的内容对后面学习的内容造成的干扰性遗忘叫倒摄抑制。() 马斯洛认为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是安全需要。()

 潜在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在遗传和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才能变成实际能力。()

 负强化就是惩罚。

 心理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

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 影响一个人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文化因素。()

 害怕和焦虑是两种几乎一样的情绪状态。()

 教学效能感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之一。()

 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大约在青少年末期就结束了。()

 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研究。()

 穿着、行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 心理辅导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有一定心理问题的人。()

 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有影响着个性

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 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二、单选题

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规律的科学。

(1)行为(2)客观现实(3)心理现象(4)抽象思维

2、心理现象分为。

(1)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2)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与个性倾向性(4)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是通过_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4)心理过程

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_。

(1)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2)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3)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4)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5、_ 被誉为近代心理学第一人或心理学之父。

(1)弗洛伊德(2)华生(3)冯特(4)马斯洛

6、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

(1)冯特(2)华生(3)弗洛伊德(4)马斯洛

7、_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大势力”。

(1)精神动力学派(2)行为主义学派(3)人本主义学派(4)认知主义学派

8、心理学的认知学派强调研究人类的。

(1)认知过程(2)行为(3)思维活动(4)潜能

9、一个人刚刚能够看见的光线亮度是他视觉的。

(1)差别感受性(2)绝对感受性(3)差别阈限(4)绝对阈限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______现象。

(1)反应(2)对比(3)适应(4)刺激

11、短时记忆的信息如果加以组织,记忆的容量可以扩大到_______。

(1)3±2(2)5±2(3)7±2(4)9±212、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粗枝大叶为特征的气质类型是。

(1)胆汁质(2)黏液质(3)多血质(4)抑郁质

13、价值观属于。

(1)个性心理特征(2)个性倾向性(3)心理过程(4)性格

14、主题统觉测验属于。

(1)投射测验(2)自陈测验(3)能力测验(4)智力测验

15、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1)发现法(2)头脑风暴法(3)掌握法(4)先行组织者

16、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1)能力(2)努力(3)任务(4)运气

1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

(1)社会促进(2)社会抑制(3)社会进步(4)社会退步

18、心理辅导的对象是。

(1)精神疾病患者(2)心理疾病患者(3)心理失调者(4)正常人

19、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1)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2)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3)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4)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20、个体无力应付困境的一种状态,称为。

(1)自卑(2)危机(3)困扰(4)心理疾病

三、多选题

1、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_______。

(1)本我(2)自我(3)忘我(4)超我2、自动加工的加工方式是_________。

(1)依赖大量注意资源(2)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3)应用灵活

(4)加工模式难以改变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1)动机(2)定势(3)功能固着(4)问题呈现的方式

4、印象具有______三大特点。

(1)间接性(2)直观性(3)稳固性(4)综合性

5、儿童依恋的类型大致有________。

(1)安全依恋(2)焦虑—回避型依恋(3)焦虑—矛盾型依恋

(4)焦虑—不安型依恋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__________。

(1)主动性(2)社会性(3)情境性(4)强化作用

7、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_______等三个阶段。

(1)有趣(2)情趣(3)乐趣(4)志趣

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

(1)熟悉性(2)相似性(3)互补性(4)对等性

9、群体决策的优点有________。

(1)多方面收集信息(2)利用集体智慧(3)增加群体凝聚力(4)费时费力

1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________。

篇7:小学生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心理学、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小学儿童心理学、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遗传与环境的争论(主要理解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大脑活动特点;大脑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主要为一节课中的节律变化)

第三章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哪四个阶段?它们的时间、名称、特点是什么,(主要是

第三阶段)以及对教育的启示;同化、顺应、心理运算;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及对教育的启示。

2、注意;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注意

3、知觉;知觉的基本特性;方位知觉的发展;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阶段;指导小学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4、记忆的分类(主要是书上第二和第三种分类,短时记忆广度);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小学儿童记忆在量上的发展特点;小学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趋势或特点(以笔记内容为主)。

5、小学儿童想象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

1、小学生口语发展的特点及培养。

2、小学生书面言语与口语发展的趋势(看笔记);小学儿童识字的基本情况(即特点)

3、小学生内部言语发展的阶段。

第五章

智力发展的趋势(贝利的智力成长曲线);智商的稳定性;智商发展的个体差异(以书上内容为主);韦克斯勒的智力分类。

第六章

个性(人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前五个阶段、名称、主要的发展任务、培养方法);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自我意识;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篇8: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英美新批评的理论的观点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它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色姆提出的术语, 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 用以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本体论又被称为“第一哲学”, 是西方哲学史的核心与精髓。兰色姆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第一次用到文学研究方面。他宣称“诗歌作为一种话语的根本特征是本体性的”。“诗歌提供一种知识, 这种知识有着迥然有别于其他知识的本体个性”。新批评主要认为, 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 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文学作品的文本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以作品为本体, 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持有同样观点的文萨特和比尔兹利则从另外的角度来阐述他们的主张, 他们为此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一是意图谬误。二是感受谬误。

2、结构-肌质论。兰逊又试图为“本体论”提供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 即他的“构架-肌质”论, 他在演说稿《纯思辨的批评》 (1941) 中提出:“诗是具有局部肌质的逻辑构架”。他理解为一首诗的构架是可以用散文加以转述的东西, 近于诗的概念内容, 是作品意义的逻辑体现。肌质是无法用散文加以转述的东西, 近于诗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作品本质的真正核心。他认为构架的作用只是肌质的载体, 文学作品的肌质是与构架分立的。诗的本质和精华不在具有内容意义的构架, 而在于“并非内容, 而是一种内容的佚序”的肌质。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 所谓结构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 它是一首诗可以用散文转述的部分, 它给予一系列感性资料以秩序和方向。诗始终把握着具体事物的形象, 这些具体事物和形象就是诗歌的肌质。这一观点在“新批评”派内部引起了激烈争论。但在本质上, 他们都属于文学的“本体”, 执形式先于内容的立场。可以说这场争论不过是如何实现“本体”批评的探寻。

3、语境理论。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 也是深入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该理论由瑞恰兹提出, 与其他批评方法相比必新批评派排斥了被视为“外部因素”的一切对象, 全力聚焦在对本文形式的研究上。他们的态度是尽量客观, 尽量科学, 尽量去发现本文中隐含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分析的对象又是从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单位—词语入手, 仔细地斟酌每个词, 思考其中含义, 理解言外之旨, 强调句与句之间的各种微妙联系。通过彻底的分析, 弄清结构方式从而揭示作品整体的形式特征。特别注意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 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 瑞恰兹进一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一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 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 这里词语蕴含了历史的积淀, 一个词可能包含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事件, 可能爆发出一种强烈的情感。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交互的语义场, 词语成了作品批评的主要角色。

4、英美新批评的这种重视文本的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 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 像是细致的解剖文本, 批评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 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这也造就了新批评的“细读法”, 大概分成三个步骤:一是了解词义, 二是理解语境, 三是把握修辞特点。

二、英美新批评派在批评诗歌中常用意义含混、反讽、张力、隐喻这些术语

由于新批评采用细读法, 强调对诗歌开展详尽的分析和解释, 注意诗中词语的选择和搭配、词句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句型、语气、比喻、意象的组织、词句之间的微妙关系等。同时新批评认为这个统一体内肯定存在对立调和的因素, 所以“含混”、“反讽”、“张力”、“隐喻”、“悖论”等术语应运而生。

1、“意义含混”: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 指的是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也就是说, 意义含混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 (字、词) 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 一句话包含多种意义, 一种修辞手段会产生的多种效果。在以前“含混”被视为文学创作中的一大弊病, 但新批评把它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 将它解释为“丰富”、“巧智”的意思。这一术语的提出和运用将使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更好地对诗歌的复杂性和幽微曲折性加以解释, 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2、“反讽”:反讽这一术语源于古希腊戏剧中的一个人物。指说话人的意思与他所说的话恰恰相反, 也就是所谓的说反话, 也常指希望与结果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对立。布鲁克斯提出了著名的新批评的概——“反讽”, 他认为反讽“几乎是显示诗歌重要整体唯一可以使用的术语”。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语境的外部压力加上语言内部自身的压力, 使诗歌意义在新的层面上达到了动态平衡。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倒, 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得受制于语境, 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的左右, 所以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3、“张力”:“张力论”的主要问题, 便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诗歌文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内部矛盾调合的辩证问题。张力原为物理名词, 在艾伦·退特《好诗的张力》一文中, 为张力下了明确的定义。认为:我们公认的许多好诗, 都有一种共同点, 也就是都具有一个单一的性质—张力。退特认为张力作为好的诗歌的性质, 就是诗歌要兼顾内涵 (intension) 和外延 (extension) 。因此两者结合的品质可以用。少个词的相同部分来表示, 这个共同的部分 (tension) 便是退特创造的词“张力”的英文。

4、“隐喻”:新批评极为推崇隐喻, 布鲁克斯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隐喻。”新批评对隐喻的看法与西方传统修辞学也是极为不同的。西方传统修辞学视隐喻为一种修辞工具, 强调运用隐喻应注意语义明确、论理严密。新批评将比喻主要划分为明喻与暗喻, 兰色姆明确阐述了明喻与暗喻的区别:暗喻是由局部一致“并继续进入完全的同一性”, 明喻说“仿佛”或“好似”, “并且小心翼翼地把同一性保持在局部的地步”。对于隐喻色姆表示:“比喻的两造之间, 不但距离越远越好, 而且如果他们的联结是完全违反逻辑的逻辑, 那含义就更见丰富。”这就是隐喻中“远距离”、“异质”的原则。

5、“悖论”:悖论 (paradox) 这一术语源于瑞恰兹的“拟叙述” (指与客观、准确的科学叙述截然相对的叙述方式) , 但最终由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布鲁克斯提出。1942年中, 布鲁克斯在《悖论的语言》中, 以“悖论”作为诗歌的语言特征, 排除了“不存在任何悖论痕迹”的科学语言。悖论是指那种在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包含着真知灼见的陈述, 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布鲁克斯认为, 悖论不仅是语义陈述上的特征, 而且是文学结构上的特征, 特别是是的结构上的特征。他宣称:“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 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 是不必处处合乎逻辑的, 因而常常具有悖论的性质。

三、英美新批评是在“五四”时期进入中国

1929年, 伊人译瑞恰兹《科学与诗》由华严书店出版。然后, 瑞恰兹本人也于1929年~1931年在清华大学讲授比较文学。瑞恰兹等人的学说引起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注意, 钱钟书即在当时的文章中谈到瑞恰兹和艾略特。随之, 曹葆华也译出了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值得一提的是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是以叶公超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他在任清华、北大的英美文学教授期间, 第一个向当时的人们介绍了艾略特的诗歌理论, 并在借此讨论了中国新文学中的许多问题。叶公超1934年在为曹译《科学与诗》所作的序中曾提到:“瑞恰兹 (I.A.Richards) 在当下批评里的重要多半在他能看到许多细微问题, 而不在于他对于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 “我希望曹先生能继续翻译瑞恰兹的著作, 不是浪漫主义, 不是写实主义, 不是象征主义, 而是这种分析文学作品的理论。”这表明, 叶公超等人已经对细读和文本分析有了初步认同。卞之琳1934年为《学文》月刊创刊号译出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 (新批评的“宣言”之作) 。不过, 虽曹葆华是当时翻译新批评著述最多的译家, 也曾翻译《传统与个人才能》, 但与卞译相比, 笔力显然不逮。除上述《科学与诗》、《传统与个人才能》外,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现代诗论》中, 尚有他所译艾略特的《批评底功能》、《批评的试验》, 瑞恰兹的《诗的经验》、《诗的四种意义》、《实用批评》等。这应当是新批评本体观念正式登陆中国的标志。迄今, 卞之琳的译本最被推崇。其后, 赵增厚译出艾略特《诗的功用与批评的功用》。理查兹、燕卜逊来到中国讲学, 为日后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培养了大批学者, 李赋宁、吴世昌、废名、穆旦、赵萝蕤、许渊冲等人, 都是当年叶公超、理查兹、燕卜逊的“门生”。

英美新批评这一流派的本质特征是把作品看成独立存在的实体的文学本体论, 这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 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源远流长的影响。由于新批评极力凸显对文学文本的本体研究, 也被称为“本文批评”“、本体论批评”。新批评的本体论认为, 作品是文学活动的本质与目的, 作品应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 文学批评也应以作品为本体, 把作品视为作家与读者的中介, 反对浪漫主义文论家把作家当作文学的起点、作家表现自我才有了作品的观点。新批评排除作品以外的任何因素, 把批评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作品本身。在新批评家眼里, 一首诗不仅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天地, 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诗的意义存在于诗自身的结构之中, 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新批评的这些理论在进入中国后对中国的诗歌批评起到重大作用, “五四”时期的“九叶诗派”等受到英美新批评的影响, 为我国的新诗批评带来新的气息。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美]约翰·克罗·兰色姆.新批评[M].王腊宝, 张哲, 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上一篇:重庆大学学生下一篇: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征文修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