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的诗歌

2024-06-12

青春之歌的诗歌(通用9篇)

篇1:青春之歌的诗歌

孩子,你们的眼眸里

青春在哗哗作响

流向那等待开垦的时光

这是你们的早晨

黎明的歌声多么嘹亮

希望栖息在阳光的肩膀上

你们的梦想

还挂在青青的葡萄架上

风一吹,一粒粒绿色的青春叮叮当当

孩子,从现在起

你们要学会仰视,要学会自强

让目光永远飞向靠近太阳的地方

青春美啊

美在热情

美在力量

美在自信

美在坚强

美在血脉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

孩子,青春是一支动听的歌谣

它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起航

人要活,就活得热烈,活得充实

要活得像一团火焰,把周围照亮

任凭千里冰封,鸟兽藏迹

你们也要燃烧出人生的精彩和辉煌

篇2:青春之歌的诗歌

任敌人把皮鞭举得高高

你始终坚定信念

为祖国的命运奔赴为难

用青春和热血吹响保家卫国的战斗号角

那时的天空乌云沉沉

那时的大地布满伤痕

那时的母亲痛苦呻吟

而那时年轻的你却拥有一个抗争不止的灵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国家破亡,个人何谈

你,你们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用呐喊

抖掉那附着在大好河山上的污泥腐瓦

用热血

融化那将要凝冻的江河湖川

峥嵘岁月里,那满腔热情

沸腾着的是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枪林弹雨间,那高昂的呼喊

回应着“解救中国”的铿锵誓言

狂风恶浪中,那冲天的豪气

血与火的混合,铸就了悲昂壮烈、生生不息的爱国精魂

历史赋予了你救国的责任,你就义无反顾

你用青春和鲜血挥洒在祖国的热土上

是你,搏击黑暗,动天地、泣鬼神,敢叫祖国日月换

青春,是一面鲜红的旗帜

青春,是一首动听的歌曲

加快青春的脚步,点亮理想之光

篇3:青春之歌的诗歌

动听的旋律, 使这首诗在19世纪时被广泛地当作民歌演唱, 在德国家喻户晓, 全球著名。由于海涅出身于犹太人家庭, 在纳粹党执政时期, 他的罗累莱因为众人皆知而不得不收集在民歌本中, 但作者却成了“佚名”。

我国著名诗人及日尔曼文学教授冯至先生为中国读者翻译了这首诗, 其翻译技巧非凡, 优美流畅, 脱俗高雅, 成功地译出了海涅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内涵。让我们先读一遍这首六段诗歌:

Loreley

Ich weiβ nicht, was soll es bedeuten

Dass ich so traurig bin;

Ein Mrchen aus alten Zeiten

Das kommt mir nicht aus dem Sinn.

Die Luft ist kühl und es dunkelt,

Und ruhig flieβt der Rhein;

Der Gipfel des Berges funkelt

Im Abendsonnenschein.

Die schöte Jungfrau sitzet

Dort oben wunderbar,

Ihr goldnes Geschmeide blitzet

Sie kmmt ihr goldenes Haar.

Sie kmmt es mit goldenem Kamme

Und singt ein Lied dabei;

Das hat eine wundersame

Gewaltige Melodei.

Den Schiffer im kleinen Schiffe

ergreift es mit wildem Weh,

Er schaut nicht die Felsenriffe,

Er schaut nur hinauf in die Hh.

Ich glaube, die Wellen verschlingen

Am Ende Schiffer und Kahn:

Und das hat mit ihrem Singen

Die Loreley getan.

罗累莱

我不知道什么缘故,

心中是这样悲哀;

有一个古老的童话,

它叫我难以忘怀。

晚风凉, 暮色已苍茫,

莱茵河静静地流;

那落日灿烂的光辉,

照耀着山头。

有一位最美的少女,

高高地坐在山上;

她梳着金色的头发,

金黄的首饰闪烁。

她用金色梳子梳妆,

还唱着一首歌曲;

这歌声是那样美妙,

有令人神往的魔力。

那小船里年青的船夫,

他感到狂想的痛苦;

他看不见水里的暗礁,

却一心仰望高处。

我相信滚滚的波涛,

吞没了船夫和小船;

罗累莱用她的歌声,

造下了这场灾难。

读完这首诗, 读者也许或多或少地感到了一种优美而哀伤, 浪漫而忧郁的情调。那巧妙的过渡和元音变换一气呵成了这首诗的前后连贯, 作曲家西尔歇的旋律是一元的, 他用粘稠的感情对他所理解的浪漫主义作出了诠释。这首诗同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有着亲缘的关系:夕阳下的莱茵河风光, 不幸的爱情主题, 音乐的感染, 因此《罗累莱》被视为浪漫主义艺术民歌的典范, 也是海涅《诗歌集》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此诗归属于浪漫主义时代的主题链条, 布仑塔诺 (Brentano) 首先创立了这个主题并在他的叙事诗《致莱茵河的巴赫拉赫》 (Zu Bacharach am Rhein) 里塑造了迷人的罗累莱形象, 她被大主教送进法庭, 定罪为女巫, 处罚她进修道院, 押送途中有三个法官在岩石丛中迷路并遇难, 而罗累莱早已从岩石高处跳进莱茵河中。不久有一篇关于莱茵河传说的散文把这个故事列为民间童话。布仑塔诺将这个诗歌童话风格的故事收纳在他的民间诗歌集《少年神奇号角》中, 之后, 浪漫主义时期诗人艾兴多夫 (Eichendorff) 根据这个形象创作了富有紧张情节的诗歌《森林对话》, 也就是女巫罗累莱与孤独漫游者之间的对话。在诗歌中曾提及“莱茵河古堡”, 但却没有精确的位置或真实的水域关系。

另一位诗人罗埃本 (Loeben) 受跃入莱茵河这个主题动机启发而创作了新的灵感, 他的罗累莱不是森林中的女骑手, 而是一个唱着歌的海妖 (Sirene) , 海涅提取了这个题材, 是他直接的蓝本。2 也许正是罗埃本的诗不够充实, 刺激了海涅要创作一个新的, 打动人的形象。

海涅的诗开始很简单, 一句每天都可听到的话“我不知道”, 这种口语化的表达让人完全看不到诗歌的艺术成分, 但是, 一种强烈的情绪投入正是这个开始, 在故事尚未叙述之前, 一种情感气氛就已经浮现了, 一份心灵情调就被唤起了。这份悲伤被引导到“一个古老的童话”里。

诗人在诗首用忧郁的心情回忆“古老的童话”, 由于主观和童话故事混合一起, 因而这个罗累莱故事没有象童话里面典型的开场白那样:“从前有一个……”, 而是用现在时来讲述的, 这故事与当前有关联, 全诗用流畅的过渡把当前的“我”连贯到过去发生的故事中。此诗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其框架结构, 将一个现代的我放置在有时间距离的古老传说中, 混合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当前发展过程, 叙事者的回忆和船夫的经历互相交织, 让人难以将他们清晰分离出来。

此外, 一个“古老的童话”让人如此“悲伤”, 因为它根本就不可兑现, 因为一个人与一个女妖之间的爱情在真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也因为一个童话般的古老故事却通过诱惑人的抒情诗歌形式摆在当前与之对立的真实中。

第二段也没有带来故事, 而是一幅自然风景图:莱茵河的落日, 这是浪漫主义晚期所喜爱的自然布景。虽然这首诗是民歌风格, 但每一个词都是珍贵的:如华丽的押韵音色“dunkelt (暗淡) ― funkelt (闪烁) ”以及饱含浓郁色调的词“Abendsonnenschein (落日晚霞) ”。在接下来的扣人心弦的叙述之前, 诗人安排了一个相对静止的文学描写情景―夕阳中的莱茵河景色, 为下一步的不平静作了铺垫。风景描写词汇如:“晚风, 暮色, 苍茫, 河流, 落日, 光辉, 山头”这些都是图像元素, 正如海涅描写春天时喜欢用的词“紫罗兰, 玫瑰, 夜莺”等一样, 只是为他的布景服务的, 这些元素总隐藏着难以化解的比喻关联。

在前两段的抒情和弦前奏下, 第三段出现了正题, 但仍然不是情节, 是另一幅画, 这个神话般的形象―罗累莱被描绘了, 形容词最高级被运用了“die schnste Jungfrau (最美的少女) ”, 一个有魅力的、罗曼蒂克风格的、令人陶醉的词“wunderbar (美妙精彩的) ” 听起来悦耳怡人。诗歌中三次出现了“golden (金色的, 金黄的) ”词, 晚霞的余晖与迷人姑娘的金黄饰品混合一起, 这是童话的基调。首饰, 珍珠, 宝石不仅是童话中公主的定语, 同时也属于民歌的传统, 故此诗被列为德国民歌之列是毫无疑问的。这个罗曼蒂克的故事在大众化的理解中以童话般的格调出现并且施展了它迷人魔力。

命运在第四段中出现了, 前两行“她用金色的梳子梳妆/还唱着一首歌曲”, 这位少女在那儿梳头唱歌看起来无碍无害, 可是这个角色很快在下两行转变了, 歌声变成了无法抗拒的魔力, 最终竟然导致船夫死亡。诗人通过置入古典文学中的海妖 (Sirene) 的特征让诗渐入高潮:那就是歌声诱惑。诗人知道如何让一首充满罗曼蒂克情调的诗卓有成效和令人印象深刻。他在描绘罗累莱歌声特点时用了双重修饰语“das hat eine wundersame, gewaltige Melodei (这歌声有着美妙、难以抗拒的迷人魔力的旋律) ”。

提起莱茵河地区所传说的罗累莱故事时, 人们都会自然想到这个故事是童话式的, 但继续探究下去, 就会对其核心主题产生兴趣。也许开始时人们会把故事的主题当作纯文学的问题, 但渐渐的变成了对人充满启发意义的主题, 直至当今仍对我们有效。什么让人感触良多?就是女性的神秘的美丽魅力, 它吸引着人们, 甚至可以让人因此灭亡, 诗歌是反映真实的一种形式, 现实是浪漫派的背景, 作家们只是超越现实的世界, 去寻找神秘、魔力、彼岸。诱惑不单只是人性才有的, 诱惑也是超人性, 有魔力的。在《罗累莱》里展现的就是这种魅力诱惑。罗累莱与海妖相似, 她用歌声迷惑人并毁灭人, 那种无法比拟的魔力通过歌声施展出来, 这个罗曼蒂克的海妖主题的本质和意义深刻地走进浪漫派诗人的灵魂中, 然后将其本质的东西在作品中重现。

海涅提取了海妖原有的魔力, 但他不同于那些曾描写罗累莱的诗人, 他放弃把罗累莱描写成确凿无疑的欺骗者。他更多的是这样描绘她的:她看起来好像与岩石连在一起, 她活动的范围只限于维护外表美貌。她的“美妙歌声”比布仑塔诺和艾兴多夫有更多层的含义, 她的歌声是“权力利器”, 海涅把它安置进迷惑人的综合情景中。这个魅力女精灵罗累莱本性不是雾中之花和幻想, 她不是背景空洞的女精灵, 她属于没有时空限制的魔力故事, 这是浪漫主义的出发点, 被一个最理解她的人下了定义。3

这首诗虽然使用了翻版技术和沿用了流传下来的浪漫主义原型, 但海涅用现代的风格和高超的技能证明了他的不同凡响, 他用简朴的活动布景成功地展现了一幅诱人的图像, 这图像里隐藏了主人公的渴念和包含了对现实疏远的特征, 如评论者阿德诺所言, 是“现代风格的原版”。4

此诗戏剧性的情节出现在第五段, 诗人构建了一个典型的叙事场景, 用强烈的叙事诗式的激情叙说了故事。山岩下的船夫与在山上, 在晚霞中美丽的罗累莱的关系首先是纯粹的视觉的描述, 他看见高处金色的首饰, 金色的梳子, 金色的头发在闪烁光芒, 他向高处凝望并不是发现闪光的东西让他感到快乐, 而是他无法摆脱异性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同时有着迷人“魔力”的歌声也成了诱惑的一部分, 它让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 最终失去理智而不可自拔。为了使事件更加浓稠, 诗人采用了戏剧化的词语重复和头韵:“Den Schiffer im kleinen Schiffe” 和两次“Er schaut” 带来了强烈的紧张效果, 全诗的高潮定格在“Er schaut nur hinauf in die Hh’ (他只一心仰望高处) , 诗人在此注入了激情, 而前面的“他感到狂想的痛苦”是全诗的核心, 预示着不幸的风暴将要降临, 命运在此已注定, 牺牲者的末日已不可避免, 诗中的灾难结局已在这里确定。

布仑塔诺的女魔虽然有吸引人的魔力, 但缺乏大胆的天性, 比起艾兴多夫的女巫她是一个牺牲品, 是典型的懦弱形象, 布仑塔诺塑造的罗累莱会使用欺骗手段, 而海涅则相反, 他用最现代的版本, 展示了她掌管人的权力, 掌管自动体系运行得非常微妙, 因为它隐藏在整体的意识中, 像谜一样难以捉摸。5

在第五段里, 诗人已把醒悟注入其中, “我”已渐渐退出船夫的观点, 最后一段是对梦幻的理智反省。诗人并没有把船夫遇难明显地、恐怖地进行描绘, 而是用了一个情景中断, 是用委婉的遮盖的方式暗示出来的: “我相信波涛吞没了……”。诗歌结尾中天真的, 民歌风格般的指责也有了点感人和美化:“罗累莱用她的歌声, /造下了这场灾难。”

值得一提的是, 诗歌中叙述者保持的距离和自省通过最后出现的连词“und (和) ”6 显得尤为特别。这个连词“und” 改变了什么呢?在一首叙事诗中, 最重要的位置往往是诗末, 这个位置总是会有强烈的特性突破。这首诗的结尾, 也就是灾难的结局却象是一个对不可抗拒命运的庆贺, 在这个悲剧结束时, 海涅放置了一个不合时宜的“und”。通过这个词, 前面所叙述的故事以及最后的灾难都变成了一堆的罗列, 无关紧要, 轻描淡写。“我”只是附带地报道了故事的悲剧结尾, “我” 对故事的结局早已预料。这个连词“und”与最后一段中对灾难表现出无动于衷和傲慢的“我”透露了一种嘲弄讽刺口吻, 7 这个与故事保持距离的“我”成功地防御了被卷入灾难漩涡里的危险。

海涅的《罗累莱》在那些容易伤感且“幼稚”的人面前展现了一个罗曼蒂克的世界, 其实里面安排好了使人受骗的布景, 让人陷入自我的幻想中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诗首以“我”开始, 紧接着是用现代的目光引导至闪耀光芒的黄金前, 他三次使用了“金色的”形容词, 给人固定不变的形象。然后他将全诗中的忧伤情调使用陌生化的手法, 让痛苦的回忆作为假象出现。可以说, 罗累莱是一个有情调有魔力的女妖, 是一幅在熠熠发光的晚霞遮掩下欺骗人的图画, 她以美丽少女的假面具出现。她的美丽超出了所有的形容词, 她是一束魔力四射的光芒和一曲令人神魂颠倒的旋律, 而这些带给人的不是幸福, 而是不幸。返乡的奥德赛也会让他的伙伴用蜡将耳朵密封并将船栓在船桅上, 为的是让人不被女海妖的歌声倾倒, 因为那只是用美丽魔力蒙蔽真实而已, 谁听了歌声和向上仰望, 谁就会灾难临头。也就是海涅诗歌中的船夫和小船, 他的生命被漩涡卷走了。这里引述评论者勃特勒的话:

“一个深不可测的歌声旋律力量可以在海涅那里寻到, 这个旋律可以把船夫拉进深深的漩涡里 (……) 魅力之歌其实是悲剧, 而不再是爱情。”8

《罗累莱》的最后一行挑起了已衰退的兴致, 读者会问:为什么结局会走向不幸?这个美丽的少女是故意制造灾难的?仅仅用她的歌声吗?“我”感到有点无聊, 不再对这个问题追究, 转过背退出了。可是读者呢, 却要尝试着寻找答案。

船夫只是被动的角色, 他向上仰望是被诱惑吸引, 所有主动的行为都来自罗累莱, 现在的问题是, 如上述所提的:这些有目的的行为是否可以被理解?这位美女设置了忽悠人的“瞧望”为的是故意让船夫陷落?她忍心看到翻船吗?或者她扮演无动于衷的角色, 梳理头发唱着歌, 不管船夫淹死在水里?也许她忙于自身的事, 根本没有感觉到, 她为一个不幸铺平了道路?又或者她根本就是一个冷酷无情, 斯芬克斯 9 般的陷害者, 她让人陷落只是出于乐趣?

这首诗允许各种不同的理解观点出现, 就是否蓄意这一点, 让罗累莱这个形象象谜语般并且蕴涵多重含义。当然, 人们要有意识地避免对这个人物那些固有的性格特征印象, 如女魔, 女巫, 魔力小姐, 象布仑塔诺和艾兴多夫笔下的罗累莱。

人们对罗累莱的魅力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一点是明显一致的, 就是这首诗不仅仅是讲述罗累莱的故事, 而同时也包括了“我”, 在回忆这个童话般的形象。

“我不知道”和“我相信”这两个词确定了这首诗是以我主观为出发点的, 一前一后勾略了诗的架构, 在里面嵌入了被回忆的童话。这种框架结构保证了叙述者对罗累莱故事的一定距离, 这个古老的带有铜绿的形象颇为合适地镶进现代的框架中。这一前一后中有“我”的理智思考和反省, 而不是仅仅的浪漫主义呈现, 正如评论者刘敏的评述:

“从开头的 ‘我不知道’到结尾处的‘我想’, 叙述者一方面无法摆脱古老童话的感染力, 一方面也不得不对这一悲伤的故事进行思考。换言之, 《罗累莱》包含着情感与思想的对立, 包含着对自身所激发的浪漫主义情怀的置疑, 而‘幼稚’的读者却片面地把目光集中在当中四节诗句上, 一味沉湎于浪漫主义情感之中。”10

海涅的《罗累莱》取得广为流传, 空前绝后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用新奇的方法对神话加工, 而是这首诗注入了两股自由的力量, 这是布仑塔诺和艾兴多夫所缺乏的:神话和现代, 古代和当前。海涅把它们捆绑在一起。将自然赋予生命, 风景赋予灵魂, 重返褪了色的诗情画意的过去时光中。在传说、童话、神话和寓言中寻找人类原始文明, 再次运用它们古老的, 富有神奇魔力的咒语, 所有这些都是浪漫派渴求的, 在海涅的诗里都可寻得。这个成功归因于浪漫派所缺少的, 也是畏退的一种掺合物: 换言之就是摆脱纯粹的乡愁艺术风格和包装, 直接地、无条件地把人的内心自省放置在诗歌里, 海涅让这成为了可能。他释放了古老尘封已久的故事, 把它变得新颖, 然后用古代和现代结合构成了奇特紧张情节揉进在《罗累莱》里, 可以说是诗歌艺术风格的一种演变和突进。11

最后, 话题归结到诗人海涅身上, 诗中的“我”与作者有关联吗?让我们来分析解谜。诗首的“我”有说不出缘由的悲伤, 这份忧郁在前后关联的诗行中让人察觉到, 陷于不幸爱情中的我是对一位女性而言的, 他对她来说不爱也不恨, 而是忽视。框架中的“我”是与船夫的身份一致的, 船夫仰望美丽少女的目光至少有一部分是诗人自已的目光。在山上高处和霞光中的少女与在山岩下面和阴暗处的船夫是一个对立关系, 也就是渴慕相思的男士与遥不可及, 无动于衷的女士的对立关系。诗中的“我”与船夫之间的距离通过主题结构而明显地取得一致, 这是海涅诗组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小船里的船夫是有“我”身影的“双重人”。在《罗累莱》情景的华丽布景后面都可以找到“我”的身影, 这个布景是用极罗曼蒂克的风格画成的, 只是站在明亮的, 给人印象深刻的舞台上的不是挑战死亡的击剑者, 而是忍受翻船痛苦的船夫, 他用渴慕的眼光凝视上方, 直到触礁沉没。12

篇4:诗歌,让青春和梦想飞扬

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目的是促使全国的出版社利用假期走到校园中去、走到学生当中,让作家能够进入校园捐赠图书,开展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从而实现“书香童年”,最终通过书香童年实现书香中国的梦想。作为全国少儿出版优秀代表,接力出版社积极响应“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自觉承担起出版的责任和担当,竞选全国50位诗人创作的202首优秀少年儿童朗诵诗歌,组织出版了《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这套丛书非常大,内容涉及祖国篇、校园篇、自然篇、亲情篇、成长篇等六方面。丛书的出版,旨在通过诵读中国梦主题诗歌,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让更多的少年与祖国齐奋进,与青春同成长。与此同时,专业人士录制的朗诵示范音频被制作成二维码印刷在图书封底,为读者提供了实用、专业、权威的诵读指导。朗诵会后,接力出版社启动了在全国开展的“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校园诗歌朗诵大赛。据悉,参赛者将按省市(区)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比赛,7月开始报名并展开初赛,11月在北京进行决赛。本期出版广角沙龙,精选了活动期间嘉宾的精彩发言。

金波(《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丛书主编):实际上朗诵诗这种形式应该是诗歌最本质的表现形式。诗歌它是讲究音乐性的,而使得它具有音乐性表现的是人的声音。人的声音这时候就表现得比音乐更重要更亲近。一首诗编出来,印在了纸面上,它还是躺着的,真正让一首诗可以站立起来,可以飞翔,是朗诵者的声音。所以朗诵者朗诵一首诗的时候,朗诵者就赋予了这首诗新的生命。这个新的生命也融入了朗诵者的心血、朗诵者的爱、朗诵者的追求、朗诵者的亲情。当朗诵者朗诵它的时候,这首诗就有了朗诵者的呼吸,就有了朗诵者的心跳,就有了朗诵者火热的身体温度,这首诗就飞翔起来了。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是附丽于声音的一种艺术。事实上诗这门艺术的诞生很复杂,也许是起源于劳动,也许是起源于巫术,也许纯粹是起源于快乐的游戏。总之,一些复合因素使人类拥有了诗歌。拥有诗歌的同时,诗歌的声音也鼓动、燃烧着人们的灵魂,所以,和谐与共鸣的声音是诗的载体,在没有文字与书写工具的岁月中,诗依靠声音而代代相传;在产生了文字和书写工具之后直至当今的电脑时代,谁敢断言无声的诗能永垂不朽?诗永远离不开声音的帮助,它们事实上已被一句“言为心声”牢牢地焊接在一起了。“无声的诗”当然存在,不过这指的是另一种艺术——绘画,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如果不是大言欺人兼欺世的话,全是上口成诵、过耳不忘、音韵和谐、意境曼妙的,而朗诵诗这一诗歌百花园中无比鲜艳的花,恰是诗歌借助声音而传之久远的力证。真正意义上的诗,都应是可以朗诵的。1995年的一个秋日,我在贝尔格莱德聆听了一场由世界各个国家的诗人们举行的街头诗朗诵,他们分别吟唱出属于自己民族和祖国的诗意,虽然语言不通,但借助于诗人们淋漓尽致的手势和张弛有度的吟诵,我感觉领悟了诗人们的心声。不同国度的诗人们的声音,仅仅是借助于扩音器传达出的声音,使我坚信,人类最钟爱的艺术只能是诗歌。中国的诗人们不应忽略朗诵诗,朗诵诗的作者们也应努力执着于提高诗的艺术品质。诗歌离不开声音,但不等于三分诗意七分朗诵。我殷切地希望诗歌界与朗诵艺术界直至电台、电视台通力合作,把好诗付诸声音,传递到我们读者和听众、观众的心底,去鼓荡、振奋他们敏感的神经,从而让他们在诗意的关照下坦然面对人生与社会,成为心理上的一名强者。

柳斌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世代留下的无数优秀的诗章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朗诵诗又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以“中国梦”为总主题,分为祖国、校园、亲情、自然、成长、未来六个分主题,抒发中国少年儿童对祖国、对自然、对亲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展现他们对祖国、未来和成长的憧憬与期盼,主题鲜明突出,基调积极向上,体现了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旨在为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希望,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青少年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成为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奋斗的“中国梦”的追梦者、圆梦人。

鲁景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语言,蕴藏着本民族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倾情朗读这些珍贵而美好的文字,就是在与历代先贤进行高贵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追寻一段浩瀚而优秀的思想历程。朗读会让人们更为真诚和朴素。“朗读”绝不仅仅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的“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那样简单。从文字世界到声音世界的过程,需要朗读者自身的情感置换和梳理,理解和感受是桥梁。声情并茂的表达,彰显和丰富了文字的内涵,又不断深化了对文字世界的开掘。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提出质疑了:你这里强调的是“朗读”,而我们是在舞台上“朗诵”,“朗诵”具有很强的舞台表演性,当然要强调形式,强调技巧,太老实、太“朴素”就吸引不了听众。“诵”与“读”是有差别的,但“诵”也好,“读”也好,它们均要向文字作品本身进行认真追问,“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以真诚为骨,以朴素为容,空洞的声音和花哨的形式是朗读的大忌。朗诵时恰当使用声、光、电等附加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入一些表演元素,固然有助于刺激视觉观感,有助于增强语言的塑造力,但过分依赖或强调,又会削弱对语言功力的锤炼,分散对内容本身的关注。一个或几个人站在舞台上,仅凭着“说”就能抓住全场人的心,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其独特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说到底,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把功夫下在理解和感受文字作品上,下在语言本身的表现力上。朴素,不是不要技巧和形式,但要处理好“朴”与“巧”、“浓”与“淡”的关系。我们要追求的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愿朗读成为我们的习惯,愿朗读“返璞归真”,让朗读丰富我们的人生。

nlc202309051229

陈醇(著名播音艺术家、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专家):朗诵一首诗既是一种语言艺术再创造,又是一次诗情画意的陶冶,同时还能从中得到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要想把一首好诗朗诵得好,一定要下些功夫去钻研。首先,要有真挚的感情。朗诵一首诗,是朗诵者代表诗人在说话,是一次有声语言的艺术创造,也是一次思想感情的熔化、燃烧。这就是说,朗诵者应该进入到诗人创作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把诗人在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再一次在朗诵中燃烧起来。我们要刻苦探索,努力掌握这种燃烧的本领。真挚饱满的感情来源于对诗篇精神的透彻领会和具体感受,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有情感上的共鸣,任何虚伪的感情都是不可取的。其次,要进入诗的意境之中。意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朗诵者要像入梦似的,进到作品所形成的境界中去,把身外的一切,统统忘记掉。在准备朗诵时,不能只从文字表面去捕捉形象,而必须把作品放在自己的心中去揣摩感受,用丰富的想象把文字所描绘的意境在头脑中变成一个个生动具体可感的活动的画面。朗诵时尽量不要从意境之中跳出,努力保持自己进入意境的感受,同时把听众引领到诗的意境中。最后,要朗诵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诗的语言精练,有它的节奏和韵律。诗的朗诵如果不能体现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朗诵诗不应侧重表情,更不能近似表演,而是要努力将诗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朗诵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诗人心灵中的思想传达给听众。

瞿弦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主任):朗诵是语言的表现艺术,它具备表情达意的功能,使人从朗诵中感受情感的冲击,领悟思想的提升。朗诵的要求,看似简单,但同样需要正确的方法,并需要进行认真的训练。首先,要让观众或听众听懂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这就要求朗诵者在接到一首诗歌时,先进入作者的心灵,了解这首诗是为谁而写,要告诉观众或听众什么道理,这个道理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事物,这个事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这个事物这样感动作者,使他有感而发。这里包括创作的年代、诗歌的主题、描写的层次,朗诵者要真正理解作品。不要小看“理解”这两个字,朗诵者不要急于背诵或表演,一定要静心阅读。理解有偏差,朗诵的基调就不会准确。当你读懂了、理解了、感动了,进入了作者的心灵,才能把握朗诵的基调。而当作品融入你的心灵,你就能排除朗诵时的紧张感,就会像平常说话一样,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了解你要告诉观众什么,清楚地知道表达这种思想需要怎样的层次,需要强调的是哪个段落或哪些诗句,你就会像讲述一个故事一样,脑海中浮现出具体的情景和鲜活的形象:是静是动、是美是丑、是哭是笑、是愉悦是伤感等,这就会让你的朗诵自然朴实。其次,朗诵要有相应的技巧,技巧是表达情感的手段,手段越多,表现的方式也就更多,语言的表现力就更丰富,就能使诗句插上翅膀,飞进观众或听众的心灵。重音、停顿、语调是体现作品的外部技巧。重音最能突出“语句目的”词或词组,它可以使逻辑关系更严密,使感情色彩更鲜明;而停顿、语调可使感情更加生动,意境令人回味,形成鲜明的节奏感。朗诵时也要准确地把握站姿、手势的分寸。至于呼吸调整,吐字归音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老师的具体指导加以提高。朗诵是“会说话就可学习”的一门艺术,可以普及,但朗诵却不是“会说话就能掌握”的,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

篇5:与青春的诗歌:轻叩虚掩的青春

暖风吹来阳光灿烂的季节

初夏露出轻柔羞涩的笑靥

柳絮随风漫天轻舞

飘落在年轻的土地

青春踌躇满志

降临在年少的十六岁

每个少年的青春,

都长着一双翅膀

它怀揣坚定的誓言

飞越群山,飞过海洋

追逐梦想的`足迹

即使追梦的路崎岖坎坷

青春无悔

每个少年的青春,

都是种子的萌发

它满怀生命的希望

经历黑暗,经历绝望

追求花儿的怒放

即使盛开的路满是荆棘

青春无悔

每个少年的青春,

都长着风的模样

它伴着成长的烦恼

时而迷惘,时而彷徨

却从未放弃过自己

即使被遗落在天空的角落

青春无悔

愿青春呼啸而过时

被铭刻的理想不会显得苍白

愿青春悄然而逝时

远去的华年给予我们成熟

十六岁的我们轻叩

篇6:青春的长篇诗歌

青春容不得等待,梦想期待着怒放,

背起行囊,唱着青春的歌,

怀一颗追梦的赤子之心,

我们奔向青春的路……

我的青春在路上,

岁月卷走了我年少的轻狂,

少年强则国强,有一份责任在肩上,

怀揣着我的梦想,让青春的诗更华丽张扬。

也许多少年后,我站在了青春路途最后的街角,

回首,看我最美年华为梦想奋斗的模样,

我会高歌赞扬青春的无悔与美好。

我那在路上无悔奋斗的青春,

你是我的骄傲!

我的青春在路上,

青春的路,曲折坎坷,

当我翻山越岭,迷失了方向,

想到心中一直的信仰,又抬起头继续起航。

我在路上,明白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有道路总会有泥泞,有鲜花总会有凋零,

笑对挫折,直面困境。

我的青春,即使惊鸿般短暂,

也要努力让她夏花般绚烂。

我的青春在路上,

路上风景让我迷恋,让我为之疯狂。

路上的风清爽,沉醉那芬香的花草味道,

默然遥望我最初梦想的地方,

幻想自己站上最高山峰时的英姿飒爽,

淡然一笑,

因为前方的路还很长,

现在的我寂静蓄势,只待破晓。

我们的青春在路上,紧握梦想,

勇往直前,不可阻挡。

追梦的年轻人啊,

篇7:三毛青春的诗歌

成长89——梦中草原

静静春雨飞落和悠悠秋风秋叶

在青春年少的日记里

梦里花开花谢和心情起起落落

在三毛漂泊的日记里(不要问)

亲爱的孩子为什么忧郁

什么时候多愁时节才会远去(等待成长)

初恋轻轻离开和爱人无言离去

在淡淡如水的月光里

阵阵撕裂的痛苦和苍白闪烁的泪

在无法忘却的记忆里(不要说)

亲爱的孩子请不要哭泣

伤心总会留在成长的等待里(时间带走记忆)

一年一年我们学着怎样去爱

用所谓的成熟来装扮着自己

一天一天我们学会怎样去爱

也在最美好的感情里迷失了自己

真情渐渐淡去和梦想随风远离

在分手变幻的季节里

彷徨冷漠麻木中学会隐藏逃避

那心灵深处的失落里(不要说)

亲爱的孩子请不要叹息

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会保护自己(成长中学会)

静静雨散黄昏和淡淡阳光飞离

在旧日熟悉的老歌里

风中隐隐传来那曾说过的话语

在青春无悔的歌唱里

请给我颗谅解岁月的心

让我能够回到当初的心情里

孩子

没有孩子的女人是特别受祝福的

养一个小人,没有问题

为这份爱

担一生一世的心,担不起

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去问孩子

孩子脱口而出的意见

往往就是最精确而实际的答案

成年人最幼稚的想法就是

小孩子又懂得什么?其实

打扮的孩子都不很享受作为一个孩子的滋味

这种情形

在中国偏偏又多些

可能使孩子的心灵更有安全感

中国夫妇

对于不圆满的婚姻

大半采取瓦全

理由是——为了孩子

欧美父母

处理不愉快的`结合

常常宁愿玉碎

理由也是——为了孩子

孩子并不以为自己小

是大人一再灌输大小的概念

才造成孩子的“承认事实”

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显现时

才成就了那份完美

岁月

我们三十岁的时候悲伤二十岁已经不再回来

我们五十岁的年纪

念三十岁的生日又多么美好

当我们九十九岁的时候

想到这一生的岁月如此安然度过

可能快乐的如同一个没被抓到的

贼一般嘿嘿偷笑

相信生活和时间

时间冲淡一切苦痛

生活不一定创造更新的喜悦

小孩子只想长大

青年人恨不得赶快长胡子,中年人染头发

高年人最不肯记得年纪

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

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

成长是一种蜕变

失去了旧的

必然因为又来了新的,这就是公平

孩子和老人

在心灵的领域里

比起其他阶段的人来说,自由得多了

因为他们相似

岁月极美

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有意

我看书,这使我多活几度生命

我写字,这使我免于说话

我说话,这使我不必写字

我赚钱,这使我证明能力

我花钱,这使金钱高贵

我生病,这使我了然健康必要

我健康,这使我提高警觉

我旅行,这使我没有东西拴住

我安居,这使我懂得乐业

我穿衣,这使我活用衣服语言

我吃饭,这使我活得下去

我哭,因为我爱

我笑,因为不能不笑呀!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样我觉得清爽。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路不可能回头。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苦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

——三毛

你问我追求什么,我想我追求的,是认识自己的生命,我热爱生命。你问我追求什么,我想我这一生追求的就是,生命的燃烧,在这一生里,能够得到一些结晶,而不是一堆灰烬。我相信永生,这种对来生的盼望,给我一种力量,要自己好好的,快乐的活下去。我知道今生是多么宝贵,我要好好地活一活,而且一定要活得快乐,我是诚诚实实的快乐。

——三毛

我们结合的当初,不过是希望结伴同行,双方对彼此都没有过分的要求和占领。我选了荷西,并不是为了安全感,更不是为了怕单身一辈子,因为这两件事于我个人,都不算太严重。荷西要了我,亦不是要一个洗衣煮饭的女人,更不是要一朵解语花……我们不过是想找个伴,一同走走这条人生的道路。既然是个伴,就应该时刻不离地胶在一起才名副其实。可惜这一点,我们又偏偏不很看重。

——三毛

我不怕等待,你始终不说的答案。但是行李理了,箱子扣了,要走了要走了要走了,这是最后一夜了。面对面坐着没有终站的火车,明天要飞去,飞去没有你的地方。没有你的地方,钥匙在你紧锁的心里,左手的机票,右手的护照是个谜,一个不想去解开不想去解开的谜。前程也许在遥远的地方,离别也许不会在机场,只要你说出一个未来,我会是你的,这一切都可以放弃

晓梦蝴蝶-

那夜的雨声,-

我还记得说了什么话,对你、却都遗忘,-

晓梦里,漫天穿梭的彩蝶,-

扑向枕边说,说这就是朝生暮死,-

不,我不再记得什么,除了夜雨敲窗,-

爱情不是我永恒的信仰,-

只等待,等待时间给我一切的答案。-

篇8:青春之歌的诗歌

一、诗歌大赛组织方法

1. 参赛对象

江苏省内初中、高中(含职业高中)在校学生

2. 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必须是尚未公开发表过的诗歌,要求原创,严禁抄袭,文责自负。题材不限,诗型不限,提倡内容健康、贴近中学生生活、立意新颖、艺术创新、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短诗。

参赛作品均以word格式进行书写,每人限2首(可用笔名)。

3. 参赛方法

来稿请投电子邮箱qingchunshige2014@163.com,参赛作品文末请注明:①作者姓名及笔名;②性别;③所在学校及年级、班级;④详细通讯地址;⑤联系电话、电子信箱;⑥指导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上述信息供组织单位评奖用,不公开)。

为作品展示需要,投稿时请附作者照片(生活照)1—2张。

4. 截稿时间

2014 年 9 月 30 日

5. 媒体支持

《江苏教育报》《初中生世界》、江苏教育新闻网等。

二、活动组织

1. 所有符合要求的作品都将在江苏教育新闻网和“高中生周刊”官方微信(订阅号)平台上刊载发布。

2. 江苏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将组织专家对参赛稿件进行初审和终审,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对获奖者及指导教师、相关组织单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优秀获奖作品将在《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青春文学”专刊和《初中生世界》杂志上刊登。

3. 11月21日—22日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举行颁奖典礼。

4. 活动联系人:何书勉,联系电话:025—86275709。

篇9:青春之歌的诗歌

“最好的青春应该像诗歌一样,激情、浪漫、快乐、富裕幻想,并且充实。这样的青春很美好,令人向往。”汪国真说自己的青春并未如此鲜亮,而是有些灰色。但实际上,谁能一直活跃于聚光灯下,谁又能永远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今年,频频出现于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上关于汪国真的报道,将这18年前“轰动朝野”的著名诗人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又见汪国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18年前,電视还不普及,人们印象中的汪国真就是《年轻的潮》那本诗集上的一张肖像,金丝眼镜,儒雅的笑容;而18年后,面前的汪国真,还是一样的金丝眼镜,一样的笑容儒雅,如果你不仔细看,你甚至很难发现他眼角的细小皱纹。

这18年,时代的沧桑巨变似乎将汪国真遗漏,发生在他身上的变化,让人疑惑时间是否凝固。如果追寻,你会发现,也许是因为青春的快乐和浪漫一直都在诗人身上活跃,这无意中抹掉了时间的痕迹。

“青年是属于诗歌,诗歌也属于青年,诗歌是浪漫的、激情的、幻想的,这些更多是属于年轻人,更多地属于青春年华。”诗人汪国真,他的青春年华也正像诗歌一样,演奏着抑扬顿挫的悠扬旋律。

扬:“汪国真年”

1991年被称为“汪国真年”。这一年,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甫一出版,诗集引起的轰动几乎让所有的人惊呆。

“(那时),20多家出版社在组我的稿。《年轻的潮》再版了很多次,其中的一版就达到15万册,正版总共大约有60多万册,盗版是正版的三倍左右。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想也出乎喜爱我的读者的意料。”

很短的时间内,汪国真应邀去了40多所高校演讲,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

当时场面的狂热令汪国真都不敢相信。

“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医科大学,我第二天去演讲,而在头一天晚上,学生们就纷纷拿课本去占位子。还没到第二天,位子就全占满了。”

而在首都师范大学,由于演讲时学生人数太多,会场人员只好事先在门口摆张桌子,堵住大门,可到后来,学生们竟然把桌子给踩翻了。

那时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汪国真每天安排两场演讲,演讲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冲上前去要签名,汪国真根本走不了,这样往往耽误了接下来的行程。学生会只好事先安排好学生,由他们手拉手围出一条通道,这样,汪国真才能慢慢挤出去。

在与学生们交流中,汪国真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关于“那些动人的诗歌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为什么您的每一首诗都能够说出我们的心里话?”

“这些诗歌都是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的,是我对生活的所思所悟,借用了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所以才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面对学生们真诚的眼神,汪国真也真诚地回答。

读者的热情更是以大量的信件传递给汪国真。

“有一个女军官,给我来信,说她生日那天收到了8份同样的生日礼物——8本同样的《汪国真诗集》!”

而让他记忆深刻的来信还有一封是一个叫维玲的读者写的。

维玲是个高考落榜的学生,本来在班里学习成绩最好,但因高考失误却没考上大学。那时,她情绪极度低落。一天下午,维玲的母亲从外面回来,拿给她一封信,是同学们写给她的。大意是说:“维玲,我们还是特别想看到你的笑容,希望你还想以前那样开朗,在信的结尾我们送给你一首诗,是汪国真的《跨越自己》——

“……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一座高山/也就跨越的一个真实的自己”

看着这首诗,维玲的眼泪顿时涌出。她说,从那时开始,她知道了一个叫汪国真的诗人。“您是我们年轻人的朋友,永远的朋友。”在信的最后,维玲这样对汪国真说。后来,她真的振作起来了。

那时,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上有个栏目——《一句话书评》,其中的一期这样评价汪国真的诗:“与其说是读诗,不如说是读自己的心声。” 还有一句话写道:“众多年轻人的心事,都被这位极富才华的青年诗人一语道出。”以其诗歌的清新洒脱、豁达乐观,汪国真成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偶像。

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这样解释了当年的“汪国真现象”。

“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关注政治斗争,都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他的诗非常特别,述说个人的情感和心声,这在之前是没有的。就像邓丽君的歌,有一种很亲切很柔美的味道,所以风靡一时。”

抑:“热爱生命”

而在风靡一时的前两三年,汪国真的人生还处于迷茫状态。

1988年,汪国真已到了而立之年,是一家出版社的普通编辑。“当时,我的事业没有着落,虽然有工作,也只是一名普通编辑而已;感情也没有着落,还没有结婚。真的有一种一事无成的感觉。”

而那时,他的投稿仍然经常被退。从大学起,他就很爱写诗,写完觉得不错的,就给全国及各省市的刊物投稿。工作以后,他仍然坚持投稿,但因为常常被退,就出现一些风言风语,嘲讽他,讥笑他。

此时的汪国真开始不安,开始怀疑自己。“说不上是人生的低谷,但至少有一种一事无成的感觉。到了30岁还什么都没有立起来,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压力,很失意,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知音太少。”

无数个夜晚的踌躇之后,一首著名的诗《热爱生命》诞生了——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情/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这首诗是在有点困惑、有点迷茫、有点失落的情况下,写给自己的心声。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为了激励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困惑一个回答,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探索。”但没想到,这首写给自己的诗歌,后来却激励了好多人,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处于迷茫和困惑中的年轻人。

然而,这首诗的发表很不顺利。诗作完成后,汪国真自我感觉很好,就投给北京的一家文学刊物,结果被退稿。然后,他又寄给四川省一家文学刊物,依然没有音讯。就在汪国真已对发表不抱什么希望时,这首诗却在青年出版社的《追求》杂志上发表。很快,多家媒体转载。1988年第10期《读者文摘》以这首诗作为卷首语刊载,而几乎同时,另一本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杂志——《青年文摘》也转载了这首诗。

汪国真开始走红。向他邀约的稿件和专栏越来越多。

挫: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

随着汪国真的走红,他所受的置疑也越来越多。当时有很多专业的文学刊物,以及许多教授学者,都指责汪国真的诗歌形式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直白,缺乏诗歌应有的意境。

10余年后,汪国真说起这些争议和指责时,只是淡然微笑。“这些争议都不会影响我的生活,也不会影响我的创作。我属于越挫越强的人,不容易向困难屈服,无论顺境逆境,我都会按自己的内心去选择。”

事实上,他也从来都不认同那些对他的批评和指责。

“有人批评我的诗歌没有意境,不够含蓄,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有意境。我承认,有的诗是需要意境。给大学生讲课时,我举了两个例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很有意境,这是好诗;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诗有意境吗?没有!但它是一首好诗,没有任何人敢否认;它含蓄吗?它也不含蓄!那这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好诗不一定都要含蓄,都要有意境。含蓄和意境不是判定诗歌好坏的标准。”

而面对那些说他诗歌过于简单的批评,他也完全不以为意。

“事实不是这样,像谷建芬、徐沛东这样知名的老艺术家,也很喜欢我的诗歌。而我去演讲的场所主要是高校,对象是大学生,他们的知识和阅历也不能说‘简单’。即便是‘简单’,安徒生写童话,都是写给儿童的,但你就不能说他的童话不好,人家是世界级的文豪。評价文学作品好与不好,也不是按照读者的年龄来区分。”

似乎,他也确实有这样的理由自信。

10多年前,蔡国庆给他打电话,要他的地址,说要给他寄稿费。汪国真很惊奇,不明就里。原来,他有一首诗《挡不住的青春》已被知名作曲家徐沛东谱曲。这首歌作为辽宁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剧《万岁高三(2)班》的主题歌风靡一时。

“当时我并没有请徐沛东谱曲,他只是在杂志上看到这首词,就谱了曲。我想,他应该是喜欢的。我也觉得很荣幸,毕竟他是我很欣赏的作曲家。”

而跟知名作曲家谷建芬的交往则更有趣。诗集出版以后,汪国真收到一封谷建芬的来信,向他索要电话和诗集。信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汪国真同志,我在一家报纸上,知道了您的地址,现在给您写封信。您的诗写得很好,很清新,我想我们是能够合作的,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诗集。”

后来,他们成为朋友。一次,谷建芬跟他讲了件趣事:有一天他正津津有味地阅读《汪国真诗集》,边读边往里面夹纸条。爱人问他为何要夹,他说是为了将来谱曲用。爱人随即说,我看你每首都夹了纸条,干嘛还要夹?干脆别夹了!

说到这里,汪国真笑着。对那些批评他的言论,他更不屑了。

“如果我按照批评我的人的思路去写诗,结局就会像那些走不出来的诗人一样。你觉得那是含蓄的、深刻的,但读者不喜欢、不满意,市场不认可你。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你不能自封为诗人。”

“评价作品的艺术标准,一是读者,二是时间。没有读者的作品很难称为好作品,有读者但经受不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也不是好作品。”

让汪国真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诗歌经受住了这两者的考验。有大量读者认可,同时时间跨度也足够长。

他一直保持收藏自己盗版书的习惯。“从1991年到2008年,每年的盗版书我都收藏了。不久前去外地,一下子买到2007年和2008年的盗版诗集。有的地方错得离谱……”说到这里,他语气里分明是兴奋。

而在2000年和2003年,汪国真的诗歌也相继被收入中学课本。“初一和初三的全国统编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他记得很清楚,“如果没有艺术魅力,这些诗歌10年之后早被人忘记了。而现在已经过了18年,却得到专家和成年人认可,这就说明它肯定具有一定艺术魅力的。”

“手抄本和盗版代表一种民间的认可,收入课本就意味着得到专家学者和官方的认可,而正式出版物则两者兼而有之。这说明我的诗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他高兴地总结。

顿:浮躁是青春的大忌

回首当年的青春岁月,汪国真总会提到15岁进工厂的日子。

15岁那年,汪国真没上高中,直接进了工厂。由于工厂要充分利用机床,员工常常得“三班倒”。“当时最头疼上夜班。15岁正是贪睡的年龄,但却要整晚睁着眼睛,不能睡,很痛苦。”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挺幸运,“我还有不少同学下乡插队,那里条件更艰苦。”

在工厂,汪国真一干就是7年。对于这段时光,他很感激。“到社会上历练了7年,有好处。思想和感情更成熟,对社会的认知少了许多学生气,更接近实际。”

在他看来,正是这7年,让他有了日后的辉煌。“在工厂的7年,我了解了普通人的想法。如果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我的思维更多地带有学生气,跟大众会有距离,会妨碍我走向社会。如果没有这7年,我的诗歌不会有那么广泛的受众。”

如今,汪国真已不太写诗,也远离了当下的诗坛。他独处一隅,静心作曲,目前已有几首曲子入选中央音乐学院教材;而不久的之前,他还静心练了几年的书法,并得到中联部礼宾局的国礼聘书。在每个领域,他都取得一定造诣。

如今的汪国真,淡定如常。曾经的那个时代,青年的汪国真们过早地走入社会,体验到社会生活的艰辛,但无形中也锻炼了他们,磨炼出不屈的意志。“当下年轻人,也许他们不如当年刻苦,却更有活力,更有想法。同时,在众多的选择面前,也充满困惑。”

在汪国真看来,如果当下年轻人把他们的见多识广,和当年青年的刻苦努力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暑期培训学习汇报下一篇:快乐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