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助推审计成果应用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024-06-13

审计质量助推审计成果应用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共4篇)

篇1:审计质量助推审计成果应用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审计质量助推审计成果应用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阐述了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果应用效果之间的关系;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做好审前准备、审计过程流程控制、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和审计人员素质、建立三级复核、审计审理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八个提高审计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并以实际开展的审计项目为例,说明高质量的审计成果容易得到很好应用,转化为企业的管理措施和经营行为,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审计质量 助推 成果应用 提升管理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管理难免会出现与组织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审计工作经验,就提高审计质量推动审计成果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的概念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广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包括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即审计项目质量,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我们通常说的是狭义的审计质量。

审计成果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经过实施审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审计项目从立项开始整个审计实施过程的最终结果的体现,其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审计成果就是审计报告。

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果应用效果的关系。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审计成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利用效果的好坏,审计成果质量越高,其利用率就越高,转化效果就越好。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就必须提高审计成果的应用效果;要提高审计成果的应用效果,就必须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二、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一)做好充分审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选定审计项目后,应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和管理状况,做好审前摸底调查工作,必要时,可制定下发一些统计表格,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点和风险点,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和方向,在此基础上编制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目的是抓主要问题和环节,突出审计重点。

(二)审计过程流程控制

根据管理学理论,质量管理和控制应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不仅表现为一系列控制政策和措施,更表现为实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把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也不例外,也应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就是要按照审计项目的程序,对实施审计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就好比“木桶效应”,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盛水量。审计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对整个审计项目质量产生影响。

(三)建立三级复核制度

企业可建立涵盖项目主审、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的三级复核制度。明确项目主审、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分别对审计现场实施、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的复核责任。特别是项目主审是一个审计项目的灵魂,其负有现场审计工作复核、归纳、总结、提炼等责任。主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个人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因此,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力保障。

(四)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需要。审计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可运用分析性复核、统计分析法、效益分析法、审计抽样、内控测试、风险评估等适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同时,大力推广计算机审计,研究和运用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提高审计工作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

(五)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是审计产品价值的最终体现,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最终控制环节。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仅要求形式规范,在内容上要做到归纳提炼,如实揭露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该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等,还要从全局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和预防风险的措施办法。让报告使用者既能看到存在的问题,更能了解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研究控制措施,明确整改方向,提高问题整改率。

(六)建立审计审理制度

审计审理作为一种内部管理行为,对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和审查,是内部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审计审理实际是对审计目标实现的一种异体监督,对审计项目质量起到审核把关的作用。企业可根据审计资源情况,进行合理分工,设立审计审理岗位,明确审计工作职责和流程,共同把好审计质量关。

(七)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未按审计准则、规定程序和有关制度要求进行审计,出现审计事项不清,证据不足,造成定性不准;故意隐瞒审计发现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对审计对象提供的资料中存在重大违规问题应查出而未查出。由此而造成审计风险的要进行责任追究。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提高审计质量。

(八)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按照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掌握财务知识、经营管理、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公司运作等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又要熟知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内控流程,还要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丰富的执业经验。内部审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积极践行审计工作的转型,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是为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提高人才保障。

三、审计成果应用成效实例

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尤其是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有效推动其审计成果的有效应用。

2012年,笔者所在单位针对近年来租赁加油站效益情况不佳的现状,立项对全辖区71座租赁加油站开展了效益评价专项审计。该项目从选题立项开始,审前准备、现场实施,到最后的审计报报告撰写等审计过程各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该项目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做好审前调查

在审前准备阶段,审计组为全面了解租赁加油站经营状况,制定并下发了数据统计表,内容包括年销售量、租金支付、费用开支、技改投入及人员情况,由被审计单位填报。审计组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基本确定关注重点和审计方向。在做好充分审前调查基础上,制定了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确定重点审计内容,即租赁加油站的决策评审、合同的签订履行、技改实施、经营管理及经营效益等五个方面。

(二)灵活采用审计方法

在审计实施阶段,该项目采取现场审计和远程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由于被审计的加油站较多,涉及2009-2012年四个的经营数据,信息量非常大,审计人员大量采用分析性复核、统计分析法、效益分析法和风险评估等先进方法,尤其是对租赁加油站四年来的销售量、利润、年租金利润率、吨油租金、吨油经营费用等效益、效率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深度挖掘效益影响因素。

(三)精心撰写审计报告

该项目最终形成的审计报告质量也较高。首先,从租赁加油站数量、投运情况、销售量、实现利润、年租金利润率等介绍租赁加油站总体情况。其次,对租赁加油站经营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达销情况分析、吨油租金分析、吨油费用分析、效益趋势分析等,核实影响经营效益的主客观因素。在正确处理量效关系、提高可研销量的准确性、控制租金成本、商品损耗和投运时间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评价建议。最后,对租赁加油站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共性问题分析原因,对个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特别是对租赁加油站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超过租赁期限,期满退租后资产折旧费无法通过经营成果消化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以及对租赁“反承包经营”模式下商品损耗管理、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行了专项分析。审计发现各类问题15个,提出管理建议12条,审计成果斐然。

(四)审计成果有效应用

审计成果引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也触动公司投资和营销环节多次召开专业线会议,专题研究,落实和布置整改措施,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问题。该项目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为公司在租赁项目投资政策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也为被审计单位加强租赁加油站后续经营管理提供了努力方向,充分发挥了审计工作服务于中心工作的服务职能。

四、关于审计成果应用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关键

国家有关审计法规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受企业总经理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但企业执行下来不尽相同,有的企业由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分管审计工作,有的由企业总会计师分管,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即便是审计人员能够完成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分管的领导可能也没有勇气揭自己的“短”,暴露自己的问题,更谈不上审计成果应用了。还有的企业,虽然是总经理直接负责审计工作,但由于不重视审计工作,认为审计工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审计人员是找自己的茬,这样的环境下,审计成果也很难发挥效应。因此,只要领导真正重视审计工作,为审计人员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和氛围,重视审计成果的应用,将是审计人员工作的不竭动力,他们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审计工作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部门配合是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助力

从组织结构看,企业内部会根据不同职责分工,设置财务、营销、投资、运输等若干职能部门,各部门各自分管“一条线”,相符配合。如一项经济业务的完成,往往要经过两个或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或实行联签制,这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如今,审计工作已覆盖企业的各环节、各方面,审计对象有下属单位、同级部门。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问题整改,企业管理进步,才是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结果。无论是下级单位的问题,还是同级部门自身的问题,对问题的整改或制定管理措施,同级部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只要职能部门提高责任意识,针对自身专业线存在的问题,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研究措施,及时整改,将审计成果有效转化为管理措施和行为,实现企业管理进步这一共同目标。

(三)制度流程是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保障

长期也来,我国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偏重于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忽略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以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同样,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企业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时补课,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质量考评制度和质量控制的责任制度等。特别是应建立审计问题整改反馈机制,明确整改责任;可利用现代化的办公系统进行督查督办,通报问题整改情况;还可将审计问题整改率纳入绩效合同,加大考核力度。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流程,确保审计成果得到有效应用。

五、结束语

总之,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管理是审计工作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才容易得到很好的应用,而要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管理措施和经营行为,还需要企业管理层和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付文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1

[2]钟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研研究所,2011

[3]王晓.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C].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2

[4]薛亚云,严士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C],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2

[5]胡文邦,赵豫.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思考[C].黄河勘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12

[6]中国内部审计发展报告第三号,201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报告[R].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篇2:审计质量助推审计成果应用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审计整改是指通过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改正,落实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意见、建议,达到促进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目的的活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审计成果利用水平、实现审计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审计整改愈来愈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省审计机关“抓建设、练内功、提效能”五年行动计划活动开展以来,蚌埠市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整改作为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强化整改责任、加强督查督办、完善相关制度等有力措施,加大整改力度,形成人大监督、政府督办、审计部门指导、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落实审计决定和建议的整改工作机制,审计整改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审计整改工作增强了被审计单位财经法纪意识,促进了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规范财政财务行为,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针对部分单位和部门在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建议方面重视不足,一些违反财经法纪问题在少数部门和单位屡查屡犯,一定程度上给经济运行和管理带来不良影响的实际情况,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就审计整改工作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市委书记陈启涛在听取审计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严格审计执法,必须切实抓好审计整改,审计整改应该成为我们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及时发现问题仅仅是审计工作的第一步,督促整改、杜绝问题再次发生才是审计工作的真正目的。通过审计结果运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从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把问题解决好,遏制某些问题反复发生,这是维护法律尊严的需要,是保证政令畅通的需要,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要加强对审计决定的跟踪检查和落实,做到专人负责,一抓到底,确保每一项审计决定都能落到实处,提高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在听取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报告后,都及时形成审议意见,要求政府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人大主任会议多次听取审计整改工作情况汇报,从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高度提出要求;近两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都亲自过问,多次主持召开审计整改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强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提高对审计整改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整改到位,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各审计整改责任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建议的意识也进一步增强,绝大多数单位都能在规定时间内采取措施积极整改,及时报送审计整改报告。

(二)强化责任,明确分工

审计整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单位密切配合,才能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此,市人大财经委、政府办公室、市审计局共同研究审计整改工作方案,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保证了审计整改工作的有序推进。市人大财经委及时将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印发政府及有关部门,规定政府报告审计整改结果的时限;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发出审计整改通知和督办通知,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整改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限期报送整改情况报告,整改报告包括: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和处理情况,问题未整改的原因和责任,以及继续整改的主要措施和整改时限;市审计局及时督促指导审计整改工作,将各单位的整改情况汇总后向政府汇报,经政府同意后向市人大常委会正式报告。上述措施有效加大了审计整改工作的力度,提高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认识,促进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保证了审计整改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督查,确保成效

为使审计整改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由市政府秘书长牵头,市政府督查目标办负责督促相关部门、单位采取措施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将审计整改工作情况与各部门目标考核挂钩,进一步加大了督查力度;市审计局综合法规科负责组织协调全部审计整改工作,相关审计业务科室项目组长(主审)负责督促指导,跟踪审计整改情况,确保了审计整改的有序进行和富有成效。多数被审计单位都能在规定时间积极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时报送审计整改情况报告,部分单位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就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整改。但也有少数单位对审计整改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以种种理由拖延或敷衍了事,整改措施不力,进度缓慢,效果不佳。为此我们及时启动督办机制,利用政府和人大的力量推动审计整改。如2008年相关部门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发现的污水处理费征收、截留应上交财政资金等问题迟迟不予整改,在审计部门多次督促无进展的情况下,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府目标办及时督办协调,约见两个审计单位主要领导,指出其态度和认识上的问题,帮助分析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方法和措施,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四)完善制度,规范整改

为促进审计整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蚌埠市在审计整改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完善制度,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2007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监督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的若干规定》,要求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认真做好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以及有关专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整改情况应作为市人大常委会专项监督和政府目标考核的内容。同时明确由市人民政府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决议或审议意见情况,及时掌握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并在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后4个月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被审计单位应在审计报告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书面报市人民政府,并抄报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9月市政府转发了省审计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审计整改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一是建立三级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在规定时间内,被审计单位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情况报告;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综合报告全年审计整改工作情况;本级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工作情况。二是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公安、监察、财政、税务、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协助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三是落实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要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工作的内容之一。四是实行审计整改公告制度。

市人大、市政府相继出台的整改制度,为审计整改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保证。通过上述制度建设,蚌埠市审计整改工作已初步形成人大监督、政府督办、审计指导、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

(五)加强宣传,扩大效果

一是通过审计信息、政务公开网站等载体及时宣传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审计发现问题的情况,营造良好的整改氛围;二是召开审计整改专题会议,通报审计整改情况,表扬整改措施有力,进度快、效果好的单位,鞭策整改落后单位;三是借助新闻媒体,在公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同时,一并公告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2006年以来,我局连续5年在《蚌埠日报》公告了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及住房公积金、福利彩票资金等专项资金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社会反响强烈。

二、主要成效

2006-2010年,蚌埠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整改发现的问题整改110个,纠正违规违纪金额12.7亿元,促进财政等部门制定完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40多项,进一步规范了我市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维护了经济秩序,严肃了财经纪律,扩大了审计的社会影响,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得到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更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审计整改促进财政增加收入6.2亿元

5年来,通过审计整改增加财政收入6.5亿元,其中:清收土地出让金5.3亿元,清收漏征漏缴税款2230万元,其他非税收入入库近1亿元。

(二)审计整改促进了财政、税收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促进财政改革和管理进一步深化。近年来,市财政部门根据审计建议,不断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先后出台了预算编制、非税收入管理、市对区财政体制改革、政府采购等多项财政管理制度,促进了财政管理进一步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特别是2009年以来市政府制定的《蚌埠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蚌埠市清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工作实施方案》、《市本级财政预算追加审批管理办法》,建立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新体制,确定了财政预算追加审批管理基本原则和程序,为从源头上根治一些屡审屡犯顽疾提供制度保证。5年来,促进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资金3.5亿元,促进财政部门及时下拨专项资金,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税收征管的进一步加强。市地税局近年来积极整改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征管方法,促进地方税收快速增长。5年来清收审计发现的漏征税款1600多万元。今年5月份以来,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市地税局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管税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地方税漏征漏管户专项清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普通发票专项检查的通知》等加强税收征管的意见和办法,构建信息化立体化的税收管理新体系,并组织力量对税源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清查,全市共清理出地方税漏征漏管户2048户,其中1280户已补办了税务登记并补缴了相关税金。

(三)审计整改促进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进一步规范

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市近5年对土地出让和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了5次审计或审计调查。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有关区政府积极清收欠缴的土地出让金,并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制定有关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土地转让和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2007年,蚌埠市政府出台了《蚌埠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市区土地出让金收入由多头分散管理改为“全部缴入市级国库、收支两条线管理”;2010年3月,市政府根据审计建议,再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金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土地出让金分层级、分类别划拨使用的细则内容,使得管理体制日臻完善。2010年7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市区土地二级市场建设管理的意见》,加强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监管,2010年8月,经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市政府又下发了《蚌埠市关于深入贯彻〈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的处分办法。

(四)审计整改促进了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

5年来,被审计单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如:2006年市公安局制定了《关于开展清理整顿预算外资金及其他收入账户工作的通知》等11项财务管理制度,要求所属单位坚决制止无依据收费,所有收入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并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2007年,市卫生局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卫生系统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各单位收入必须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管理规定;市环保局规范了污染治理项目预算编制;市房管局制定了《蚌埠市物业维修资金管理细则》;市粮食局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及粮食收储工作。2008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针对保险基金征缴中的问题,采取缴费基数“五险合一”和单位及个人缴费基数分开申报等办法,防止出现新的欠费等问题,并联合市财政局、地税局、监察局、审计局等7部门制定了《蚌埠市社会保障基金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专项治理不依法核定社会保险基金缴费基数、不及时征缴社会保险费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基金征缴,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2009年禹会区区委、区政府根据审计结果和审计意见、建议,制定了在全区加强管理的11项制度、办法。相关单位还根据审计建议,加强了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认真清理往来账务。有效促进各单位内控制度和内部管理跃上新的台阶。

(五)审计整改维护了经济秩序,促进了依法行政

5年来,审计纠正行政事业单位无依据收费问题500多万元,全部予以清退或收缴财政,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审计处罚,维护了经济秩序和企业利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如2006年市法院多收取的诉讼费23万元、高新区和新城区无依据收取的定额测定费等216万元全部没收上缴财政。2009年,市规划局清退无依据收取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项目规划押金53万元,并将无依据收取的建设单位项目规划评审费12.5万元上缴国库。

(六)审计整改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

5年来,我局先后对福利彩票、教育费附加、城市维护费、农村饮水安全、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等民生工程资金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揭示和反映了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依法进行了处理或提出了审计意见和建议。相关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如:2006年,市民政局归还了占用的福利彩票公益金304万元;2007年,市房管局收回被蚌埠房地产集团公司经营使用的物业维修资金969万元,保证了物业维修资金的安全;2008年,审计促进财政部门拨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918万元;促进市建委制定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三项措施,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费的征收;2009年,五河县政府出台了《五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五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五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监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审计调查发现的市区132户不符合条件的住户隐瞒住房真实情况骗取廉租房补贴问题,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审核发放工作的通知》,完善了廉租房补贴的发放和管理;2010年,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蚌埠市医疗废物中心工程和淮上区承建大板楼危房改造配建廉租房项目地方配套资金3450万元未到位问题,目前已全部落实资金来源并拨入建设单位账户;市民政局制定了《关于做好优抚对象年检及抚恤补助经费发放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优抚对象有关经费发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优抚对象的档案管理,建立了年检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有效防止虚报冒领专项资金问题再次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思考

(一)审计整改面临的问题

5年来,我市审计整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体会有:提高认识是基础,领导重视是关键,工作机制是保证,被审计单位支持配合是根本。审计整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审计整改工作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一是部分单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整改问责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不到位;三是由于制度、机制、利益等原因,收入支出超预算、未实行政府采购等不可逆问题无法整改,屡查屡犯;四是整改不全面,当前人大、政府主要关注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对其他方面的审计整改关注不够。五是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不力的单位尚无有效处理手段,这些问题影响了审计整改的成效,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努力。

(二)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思路

篇3:审计质量助推审计成果应用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开展绩效审计是高校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2004年7月颁布的《绩效审计实施准则》认为, 审计的总体范围包括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效果性 (Effectiveness) 审计的总称, 也叫“3E”审计。经济性要求保持低成本, 用最少的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强调资源的节约;效率性关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要求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效果性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情况。高校绩效审计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为重点, 促进提高资金和资源使用效益, 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提升管理水平为目的。

1. 开展绩效审计是适应高校事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纵观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高校审计工作是伴随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自1989年12月审计署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后,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逐步建立。当时主要围绕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开展审计工作, 对规范财经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建立和持续扩大招生规模, 高校进入了空前大发展时期, 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基建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干部经济责任也日趋加重, 内部审计机构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 扩展到基建工程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经济管理审计等方面。特别是近十年来, 不少高校通过贷款等自筹资金方式启动新校区建设, 大量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固定资产呈几何级数增长。加之国家对高校的教育投入、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高校的资金规模日益巨大, 高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伴随中国社会民主法治意识普遍增强, 现在人们不仅关注资金的投向, 也开始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

现代审计理论普遍认为, 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运动是绩效审计的内在依据。高校是社会公益事业单位, 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费, 属于国有资金, 资产也属于国有资产, 管理和效益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加强绩效审计也是高校规避自身风险, 经受国家监督的有效手段。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高校越来越重视投入的方向及绩效, 因此高校审计工作适应形势方可有所作为。

2. 开展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管理效益的重要环节

在财政拨款统一标准, 学校收费政府定价, 学校自身造血功能有限, 高校内部大量资源配置效益低下的情况下, 怎样做到科学决策, 有效投入, 发挥投入的最大效益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加强绩效审计, 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决策服务, 提高决策质量, 防范决策失误。通过绩效审计工作, 从更深层次揭示问题, 分析原因, 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促使被审计对象和其他责任主体更好地管理使用资金资源, 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急需、紧迫和长期见效的项目上, 避免投入方向失误, 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通过审计工作, 监督和评价投入的前期效益, 提供相关信息, 为学校决策后续投入的规模和方向提供参考。

开展绩效审计, 能推动绩效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审计工作, 促使管理者树立绩效意识, 不仅做到不越规逾矩, 而且注重资金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关注资金资源的使用效益。通过审计工作对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 发现管理漏洞和风险, 帮助改进和完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从而提高管理效益和水平。

3. 开展绩效审计是推动内部审计转型、提升审计水平的客观要求

现代审计发展的规律表明, 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审计工作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期。从国际审计发展历史看, 人均GDP3000美元正是西方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快速发展的阶段。

以往, 内部审计主要通过账项审计关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 主要作用是查错纠弊, 查误纠偏。随着单位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 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更加健全, 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 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单位管理的需要和民众的期望。以风险为导向、控制为主线、服务为目标、增值为目的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要求, 内部审计不再是事后查错纠弊的简单手段, 要高度关注管理流程, 促进健全内部控制环节, 做好风险防控, 服务单位的内部管理和目标任务的实现。

这就要求, 审计不仅要努力发现问题, 促进问题的整改, 更要注重预防问题的产生, 从发现问题中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找出问题多发高发的环节, 思考避免问题产生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推动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发挥建设性作用。审计不仅应关注资源配置、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 更应该关注其投入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效益的提升没有止境, 绩效审计总的追求是确保投入的经济性更强、效率性更高, 效果性更好。可以说, 绩效审计在一个单位的重视和运用程度, 已经成为衡量该单位审计发展水平及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开展每一个项目审计时都关注其效益, 才能不断提高审计的水平, 更好地凸显审计的价值和作用。

4. 开展绩效审计, 是国内外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绩效审计是合规性审计的延伸, 是伴随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 公共支出规模的扩展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从世界范围看, 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 以后得到较快发展, 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有数据显示, 美国审计总署对联邦政府财务活动的审计不足目前工作量的15%, 而绩效审计占政府审计工作量的85%以上, 澳大利亚占50%, 瑞典和日本则占40%以上, 绩效审计已经成为部分国家政府审计的主流。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管理流程比较规范, 法制比较健全并能够得到严格执行, 基本不存在真实性和合法性问题, 国民对政府管理绩效的呼声很高。对政府及其公益组织的“问责”和公共财政资金的“问效”逐渐成为现代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势。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自1971年开始每两三年联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 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绩效审计。许多国家已将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实施。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 为当时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增收节支发挥了积极作用。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 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 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 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 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当时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 加之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财务管理不很规范, 因此审计工作的重点是检查资金资源收支的真实及合法。

近几年, 国家审计机关越来越重视绩效审计, 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绩效审计工作都明确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 要“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 争取到2007年, 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指出,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 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 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 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标志着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进入了全面推进时期。

二、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 2009年9月1日施行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分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基建工程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四类。国家审计署曾经要求, 在财务收支审计中既注重真实合法审计, 也重视效益审计, 做到并重, 并逐步加大效益审计的分量。而现在则更加明确要求在每一个审计项目中都开展绩效审计。因此, 在我国倾向于将绩效审计融于各个审计项目之中, 既进行合规性审计, 也注重绩效审计。

1. 建设工程项目绩效审计

在我国高校基本建设如火如荼的近十来年, 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精力放在建设工程的审计上。对建设工程普遍已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介入了工程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 从项目的立项、招标、施工、结算、决算等方面审核工程的管理及其造价, 大大拓展了以往只关注工程最终造价的竣工结算审计。开展基建工程的绩效审计要求, 不仅关注工程的最终造价, 即工程本身投入多少, 还要关注这些投入值不值得, 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怎样用较少投资完成工程内容;不仅关注项目的施工各阶段, 还应对项目的使用效益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价。可见, 如果说以往基建工程的竣工结算审计其实质是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资料的复核计算, 对竣工结算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那么在基建工程的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 则要求对工程的整个管理过程、造价等情况进行效益分析和评价。

内部审计机构在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效益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参与项目立项论证, 根据学校现有资源状况、需求和规划情况发表审计意见; (2) 参与设计方案选择, 工程设计对工程造价影响巨大。方案选择不仅要关注外观, 更要关注其内部设计的合理性和单位造价; (3) 审核招标文件。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施设备的采购等招标文件。重点在招标文件特别是工程量清单的合理性和招标文件是否存在明显漏洞; (4) 对工程的变更和增加进行经济性审核和论证, 看变更和增加是否必须和较优; (5) 竣工结算, 对施工单位虚报冒领的予以审减; (6) 竣工决算, 对整个工程的管理、造价、决算编制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发表审计意见。

2. 财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坚持进度和效益并重的原则, 既关注预算执行的进度, 也看预算执行的效果。首先应当关注预算执行的整体情况, 是否通过预算执行完成了年度工作的目标任务, 也就是关注学校资金的整体效益。同时应当分预算部门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完成情况, 评价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效益。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对大额专项资金的支出情况进行效益审核和评价, 重点关注是否经过集体决策论证、是否坚持招投标程序、报销签字是否规范、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3.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绩效审计

新形势下, 干部的经济责任不再局限于“合规”的责任, 而且还包括“绩效”责任。对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充分考虑其岗位职责任务, 在此基础上看其怎样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履行好岗位职责, 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决策民主、管理规范、注重程序, 往往管理水平和效益较高。因此首先着重关注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效益如何, 决策是关键。重点关注“三重一大”决策是否民主, 决策有无明显失误, 是否造成明显的损失和浪费。其次关注经济管理水平, 包括管理的规范性、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资金收支的合法性和效益性。还应关注经济行为, 特别是招标、采购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等方面, 是否严格按程序办事, 有无规避招标等现象。

4. 内部控制绩效审计

主要评价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业务流程和管理效率。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越细越好, 好的制度应是少而精又管用, 既规范、可操作又不影响工作的效率。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涵盖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比如人力资源配置绩效、财务资源配置绩效、投资融资绩效、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物资采购绩效等。

三、高校绩效审计的难点和原则

绩效审计对高校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合规性评价, 而且要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由于管理本身的多样性、复杂性, 绩效审计是一项要求具有灵活性、想象力和分析技巧的调查评价工作, 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目前各高校审计力量参差不齐, 有些还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 有些高校审计工作范围还比较局限。绩效审计是个新事物, 是伴随绩效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由于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还不成熟, 尚处于摸索完善之中, 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构建也存在诸多困难, 绩效审计表现出审计标准的模糊性、长远性、宏观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审计评价比较困难。笔者认为, 可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1.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审计的定量评价主要根据审计采集的数据通过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定量评价具有准确性、客观性特点, 能够增强审计评价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因此对可以定量评价的项目应尽量多角度、多层次、多指标地评价。但客观上, 有些项目无法进行定量评价, 只能评价其综合效益, 因此针对不同项目, 在确定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定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2. 普遍和个别相结合

审计项目可根据部门或资金确定。可以根据资金的流向为主线进行一些合理分类, 高校一般分为教学单位、科研单位、教学辅助部门、党政职能部门、后勤部门等, 不同使用范围的资金有不同的效益和体现方式, 工作性质同类、资金用途相近的可制定一些审计评价指标, 在此基础上根据部门工作的不同还应分项目分情况具体项目具体分析, 从而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

3. 一般性和重要性相结合

同一审计项目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往往很难同时具备。有些项目经济性好, 但效率性和效果性差;有些效果好, 但经济性和效率性较差。审计人员应坚持重要性原则, 看学校对审计项目更关注哪方面。一般而言, 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都好的项目给与肯定性评价, 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接受。

4.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高校资金来源于纳税人, 资金投入应考虑经济效益。但同时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 不以赚钱为目的, 更应关注社会效益。绩效审计评价也应以社会效益为主要指标, 经济效益应服从于社会效益。

5. 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

有些审计项目短期来看, 效益不高, 但后期投入少, 维护成本低, 效益逐步显现, 就整个生命周期看效益较好;有些项目短期看效益好, 但后期投入大, 维护成本高, 不可持续。因此审计人员应既立足当前, 又放眼长远, 尽可能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

总之, 绩效审计相比合规性审计倾向于运用相对固定的标准不同, 它在选择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和发表审计意见时更具有灵活性, 是一种独立的、自由的审查活动。高校应适应形势, 积极探索、稳步推进、逐步完善, 有重点、分步骤地逐步展开, 走出一条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绩效审计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四能, 叶晓钢.绩效审计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

[2] .蔡春, 刘学华等.绩效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3] .刘研杰.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篇4:审计质量助推审计成果应用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坚持四结合四注重,着力提升审计工作服务水平

(一)坚持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注重提升审计公开力度。近年来,铜川市审计局不断健全完善审计公告制度,让社会参与监督,群众参与监督,提升审计公开力度,推动审计结果公开常态化。在日常审计中坚持审计报告与审计公告相结合,逐步实现审计项目公告全覆盖。在公告审计发现问题的同时,不定期地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等内容进行公开,使审计整改工作更加透明化,以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有效结合来推动整改工作,促进审计整改工作效率。

(二)坚持部门联合与政府主导相结合,注重发挥合力推动作用。加强与纪检监察、财政、人社、住建、民政、税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按照《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要求,明确各自职责,联合抓好审计移送事项的查处和落实。另一方面,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政府主导,从制度上推动审计整改工作落实到位。

(三)坚持审计责任和审计质量相结合,注重完善审计整改核查体系。一是要求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审计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做好审计整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审计整改与审计查出问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决杜绝“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发生。二是加强引导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使审计提出的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真正帮助被审计单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三是不断完善审计整改核查工作制度,确定审计项目组长或主审负责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后续的跟踪和检查核实,用审计整改工作能否有效落实作为衡量标准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量化考核,由审理稽核科负责考核整改结果,作为评定优秀审计项目的重要依据。

(四)坚持问题查处与审计服务相结合,注重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并重。该局坚持“审、帮、促”三管齐下,将问题查处与审计服务相结合,注重发挥审计服务的建设性作用。在审计前要求被审计单位对问题进行自查梳理,积极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政策咨询、财务管理指导等服务,帮助被审计单位自行整改,促进自我完善;审计期间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对属于政策理解不透、会计基础薄弱等因素形成的问题,督促被审计单位边审边改,帮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审计结束后开展审计回访,帮助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措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进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监督与服务并重的新突破,进一步提升审计服务水平。

二、积极完善六项机制,不断提高审计整改落实效果

(一)在工作推进上,加快建立完善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和强化审计整改跟踪检查。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建立完善多部门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信息共享、联系畅通、查处及时的协作联动机制,要求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依法对审计机关提请协助落实和移送处理事项作进一步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反馈审计机关,形成促进和监督被审计单位全面整改的整体合力。二是不断强化审计整改跟踪检查,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亲自布置落实审计整改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书面报告整改情况,通过定期、不定期回访,对被审计单位制定的整改方案、整改时限、落实措施跟踪检查,对整改不认真、不彻底的查明原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督促整改落实。

(二)在结果运用上,积极推进完善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和审计整改结果公告机制。一是积极推行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在审计项目实施结束出具审计决定后,由各派出审计组在被审计单位召开专题通报会通报审计报告内容,以避免审计时轰轰烈烈,而审计结果知情者甚少的情况,进一步保障被审计单位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二是进一步完善审计整改结果公开机制,逐步实现审计结果公告全覆盖,要求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对全年重点审计报告及审计整改情况,除向本级政府报告外,还要通过网站、媒体或其他方式依法公开,最终实现公告项目全覆盖。同时,对审计查出问题拒不改正的被审计单位,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审计机关网站等依法予以公开曝光,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

(三)在责任落实上,全面实施审计整改台账机制和建立完善整改问责机制。一是注重审计整改落实效果,全面实行审计整改台账机制。该局将审计机关审计问题清单与被审计单位整改清单相比对,通过审计整改销号递进式管理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形成完整的整改台账体系。二是落实审计整改责任,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问责机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主动向审计机关报送审计整改情况及尚未整改到位问题的原因及进一步的整改措施等,重点监督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中“屡审屡犯”、“避重就轻”的问题,对因整改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和损失的相关责任人,按照审计整改问责办法提交纪检监察或政府主管部门处理,增强审计问责力度,进一步提高整改落实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上一篇:让每个孩子都爱上音乐下一篇:关于学校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