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24-06-14

望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共9篇)

篇1:望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请同学听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朗诵。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齐读课题。深情一点,再来一遍。对呀,这才是月亮的声音,月亮的感觉!请大家回忆一下,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是——

生: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那么,这三个月亮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月亮?

多数人印象最深的是心中月。看来,与你们年龄差不多的小外甥对月亮的想象的确让你们也惊讶了。但是,你们也一定清楚,离开了对月亮的观察,是不可能有心中月的想象的,是吧?现在,我们就来读读“江中月”。(板书)

二、赏江中月,感受月色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出美感,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谈谈你的感受。出示投影。

2、从这段文字的内容看,它是写景呢还是写事呢?(写景。)师:没错,是写景。(板书:写景)请在江中月这段文字的旁边注上“写景”二字。

3、读完这么优美的文字,你画了哪个词,有什么感受呢? 安祥:写出了月夜的安静。隐隐约约:写出神秘。

镀:为什么不换成铺、蒙、洒、涂、罩呢?好在哪?写出月光很强。

黑色剪影:写出了一种朦胧的美。因为有月光,才会有剪影,所以也是写月光。

4、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来读一读。听老师说,你们读有关的句子。

那么,作者又是怎么写望月之景的呢?我们不妨一句一句地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师:抬头仰望夜空,只见——谁能接着读? 生:(接读)“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好,我们继续读。低头凝望江面,只见—— 生:(接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谁听出来了,读第一句话前,我用了哪个词? 生:抬头仰望。

师:读第二句话前,我又用了哪个词? 生:低头凝望。

师:这是作者的观察顺序,也是他的写作顺序。这个顺序就是从上—— 生:到下。

师:还没有写完,我们继续读。放眼眺望远方,只见—— 生:(接读)“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谁听出来了,这次我用了哪个词? 生:放眼眺望。

师:放眼眺望,望的是近处还是远处? 生:是远处。

师:那么,第二句的低头凝望,望的是近处还是远处? 生:是近处。

师:这是作者的又一个观察顺序,也是他的又一个写作顺序。这个顺序就是从近—— 生:到远。

师:好,我们连起来看江中月这段文字,它的写作顺序就是—— 生:从上到下,从近到远。

4、没错,赵丽宏就是这样写的。江中月这段文字,写天上的月光,写江面的月光,写江两岸的月光,写江天交界处的月光,除了写景,还是写景,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段文字,欣赏这一幅如诗如画的月下美景!播放音乐,齐读。

5、品写景的散文。我们来看这一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师:(深情朗读这段文字)这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月亮的文字,写得怎么样?

生:写得我感觉就是身临其境的感觉。师:你有很好的感觉,身临其境。

生:写得很好,就好像自己看着那轮满月。

师:就像自己亲眼所见一样,这个评价很高呀!孩子们,你们觉得文中什么地方写得特别美? 生:(朗读)“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里写得特别美,笼着轻纱的梦,像梦境一样美。师:这叫朦胧的美。生:(朗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觉得这个“泻”字写得特别美,月光就像流水一样泻下来。

师:这叫灵动的美。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荷塘月色。(引读)月光如流水一般—— 生:(齐读这段文字)

三、吟诗中月,感悟人文美。

过渡:同学们,如果写望月只是写景,开头写景,中间写景,末尾还是写景,写景一写到底,你不觉得这样写有点单调吗?

1、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赵丽宏写望月,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作者和他小外甥月下背月亮的诗句。师:没错吧,还写了背诗。谁和谁背诗? 生:(齐答)作者和小外甥背诗。

师:请问,写两人在月下背诗,这是写景,还是写事?板书:诗中月 写事

2、谁愿意来当这聪明的小外甥呢?,老师当舅舅。(分角色背诗)出示文中的诗句: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真了不起,读得入情入境啊!你们喜欢这些诗句吗?(喜欢)

3、谁来说一说这些诗句都出自哪首诗吗?是什么意思?比一比,赛一赛。

4、同学们,自古以来,诗人们写亮的诗,有的写月光下的美景,有的则借月抒情。出示投影古诗

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的读一读这些诗句。配乐

5、小外甥小小年纪竟能积累这么多诗句,谁来告诉我,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聪明好学,喜爱月亮)同学们,写月亮的诗句非常多,文中哪儿你可以看出来?省略号你敢和他比一比吗?你还知道哪些月亮的诗。

6、月光的清辉洒在我们的身上,优美的诗句滋润我们的心田,此时,(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引读:诗,和月光一起,——

四、品心中月,体验想象美。

1、过渡:是呀,吟诵诗中月,让舅舅陶醉了,外甥又陶醉了,在诗人眼里每一轮明月代表着一份情思,那么,在小外甥的心中,月亮又像什么呢?(板书:心中月)谁来读一读?

生读: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理解“不假思索”假:借助,依靠。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2、为什么说月亮像天的眼睛?小外甥是怎么说的?(出示: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出示图片:睁大眼睛的月亮、眯着眼的月亮)

这说明小外甥什么样的特点?(板书:爱幻想)

3、这句话是小外甥绘声绘色的说的,你能绘声绘色地来读一遍吗?

你有什么建议送给他吗?(生提建议)(你真是个出色的评委!)听了这么多同学送给你的建议,你有信心读得更好吗?

4、你看,小外甥的描述让我们感觉到仿佛在听一个什么?童话故事

5、老师感觉更像一首诗。出示 月亮像什么,像眼睛。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

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的睁大一次

„„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谁来读一读。

(你们读得真棒,把我也带到了诗的境界中去了!)

6、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像眼睛,那在你的眼里呢?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想一想,月亮像什么?

月亮像什么,像,这是。

它。过渡:(你很了不起,你的诗诞生了!)

五、写心中月,激发创造美。

月亮困了,小外甥也打了哈欠,回舱里去了,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齐读最后一节。

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说说,你会想到些什么?(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浩瀚的太空,想到了动人的神话传说„„)

展开你幻想的翅膀,把你想到的话写下来。

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五、总结全文,感受月之魅力。

月儿本无情,可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充满诗情画意,而在小外甥的眼里却是情趣盎然。同是一轮明月,心情不一样,望见的月亮就不一样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能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多姿多彩的世界。

六、作业。

1、读一读:有关月亮的文章或诗词。

2、写一写:你见到的月光下的美景。

板书设计: 21.望月

江中月 写景 从上到下 从近到远 诗中月 写事 聪明好学 心中月 写事 爱幻想

篇2:望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描写月亮的诗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说出自己心中的月,并把它下下来。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无数的诗人作家用文字去讴歌,音乐家们用音符来赞美,画家们用画笔来描绘。夜深人静,我—赵丽宏,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月,悄悄地成为夜空的主角,成为夜晚的天使。

(轻柔的音乐响起)师范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PPT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月光()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在江天交界处(),月光为他们()····· 点名背,集体背。(相机板书:江中月)

二、品语言,积累“诗中月”诗句。

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同学们精彩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美丽而清幽、空旷而辽远的美好意境中。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我今晚是睡不着觉了,(读课文)“偶尔回头,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我现在就是舅舅,谁来做我的小外甥呢?

生:“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师: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和他一起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生:“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师:小时不时月,呼作白玉盘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是啊,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这就是(生:诗中月,板书)刚才是“我”和我的外甥对诗,你们也来对诗。

(学生相互对诗)

师:同学们读得太快,能表现外甥和我的挑战。如果能把握诗意,一定能把小外甥的在融融月光下的挑战劲读得更好。

出示:

小时不时月,呼作白玉盘(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师:(引读)师:月亮,有时化作了李白的天真烂漫、稚气可爱。生:小时不时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师: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苏轼只借月亮来宽慰自己。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明月,是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啊!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月亮,她是孟浩然独身在外的无尽愁思 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月亮,是张继在江南旅途中孤独时的寄托。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师:月亮,是李白初出四川时依恋家乡的情怀。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音乐)

师:他们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不分胜负。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他们吟诵的诗句,注意体会他们赛诗时的那份热情。

(学生读书本上的咏月诗)

师:作者和小外甥仅仅吟诵了这几句诗吗?不是的,一个长长的省略号告诉我们他们的对诗继续进行。我们继续对诗吧。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怎么背也背不完。(吸气)我们班的同学也和小外甥一样聪明好学,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三、读文本,想象孩子眼中的“月”

师: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为月亮所倾倒,被月景所陶醉,留下了无数被后人传诵的咏“月”诗。月亮给了诗人以灵感,也给了小外甥以灵感,令他产生了奇妙的幻想,那小外甥幻想中的月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生:在小外甥的心中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读书上的句子)师:我把小外甥说的话,换一种排版方式,就变成了一首诗。(出示)

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师:前面的古诗都是描写月亮的,我们称之为“诗中月”,那么这是小外甥心里所想的,我们可以说这是„„(板书:心中月)

师:小外甥诗一般的幻想,耐人寻味。咱们再来读一读,尝试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生练读,师个别指导。)

师:多美妙的语言呀,储备到我们的“文学仓库”里来,好吗?(屏幕上出示:

月亮像

这是

,。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播放音乐《小白船》)试着写一写。

(学生书写)

生:月亮是一只闪着金光的蜘蛛,织了许许多多的网,吞进了我们天真的梦想。

生: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

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

生:月亮爱照镜子,每经过河边、湖边,他都不忘记留下自己的影子,看看今天,是胖了?还是瘦了?

生:月亮像块大月饼,它的缺口一定是被馋嘴的小朋友咬的。

生:月亮喜欢到处走,每一棵树梢,挂一个月亮,每一湾池塘,漂一个月亮,每一个脸盆,盛一个月亮。

·····

师:你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和小外甥一样,是多趣多变的,在作家的眼里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每个人心中的月都不一样。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眼里感受是不一样的。关键看人所处的环境,人的心情如何。

四、回全文,沐浴诗和月的光辉。

师:望月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咱们再来回顾课文:(师读开头)“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朗读课文,过程略)

篇3:望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从教师那里学来的也有可能会有所偏离, 也会出纰漏的, 那么到底谁是谁非?是代代传承的从师正确?还是溯本求源的书本正确?大家莫衷一是。

1981年11月, 中小学通用教材体育编写组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体育教材》 (教师用书) , 可以说是很经典的教材了。其324页《少年拳》第二套“望月平衡”的动作要领如是说“右脚后撤一步起立, 同时右拳变掌, 两手左右分开上摆, 左手在头左斜上方抖腕亮掌;右手至右侧平举部位抖腕成立掌, 掌心向右;左腿屈膝, 小腿向右上提贴于右月国窝, 脚面向下。眼随左掌转动, 在抖腕亮掌的同时向右转头。眼向右侧平视。”

1987年7月, 马欣熙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 是我国中师体育专业的第一本体育教材, 其565页, 《少年拳》第二套“望月平衡”的动作要领与上面所说的《中学体育教材》的“望月平衡”的动作要领描述只是一字之差, 就是“后撤一步”为“后撤1步”, 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从这两本教材的图示看, “后撤一步”的右脚并没右转, 而现实是:右脚不右转, 左小腿还要“向右上提贴于右月国窝”, 此时身体右转是很难完成的。换言之, 身体要右转, 右脚不右转, 左小腿就很难“贴于右月国窝”。从这个角度分析, 好像身体不应右转之说更顺理成章了。分析上述动作要领的描述, 确实没有“右转”之意。而为什么从这样的教材教出来的学生都出现了身体右转的情况呢?

再翻阅其他有关教材, 只在1989年9月, 罗希尧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体育教材教法》一书369页, 《少年拳》第二套“望月平衡”的动作要领:“右脚后撤一步起立, 身体右转, 重心移于右腿, 同时两臂由腹前向左右分开上摆;后举左腿成望月平衡。眼向右侧平视。”发现“身体右转”字样。但该动作要领描述得也太简洁了, 且与上述描述出入很大, 让人难辨孰是孰非。

其实,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就清楚了。所有教材的《少年拳》第二套“望月平衡”后的“跃步冲拳”的动作要领都是“上体左转前倾”开始, 照此演练下去至结束, 身体不右转的“望月平衡”的《少年拳》第二套结束动作不能还原于起势的方向部位, 而身体右转的“望月平衡”的《少年拳》第二套结束动作则能还原于起势的方向部位。由此可见, 后者更符合套路动作的运动方向规律。

不难看出, 《少年拳》第二套“望月平衡”的动作要领应该有“身体右转”的字眼。

篇4:《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6-02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而神聚。

一、复习导入,在整体把握中向往望月之乐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望月》,一起读课题。(多媒体出示:江月图)

(师引导概括课文结构: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设计理念】精炼概括,明快导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对望月之景的赏读学习中。

二、细读文本,在交流品味中感受望月之乐

1.精品细读,感受“眼中月”的静谧之美

(1)品读学习“眼中月”(点击出示第2自然段)。

(2)这里的”镀“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你觉得用哪个词比较好?为什么?(师生交流)

(3)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读这段文字:天上月,水中影。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经融入到了——江面、水中,这就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就是“江——中——月”。(生配乐品读)

师: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属于你的独特的月光。(生齐读)

(4)品析写法:

师:你认为这江中月写得好在哪?这段话中,作者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设计理念】美好的景物我们很容易看得见,但是要把所见到的美好景物栩栩如生地描述下来,让读者如入其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细品慢悟,在品析中体会写法。

2.师生吟诵,感悟“诗中月”的意境之美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诗中月(出示文中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联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

师:同是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望月时由于心情不同,感受不同,体会也不一样。想象这时候也有清幽的月光,我们也来比赛背有月亮的诗,好吗?你们当小外甥,我来当舅舅。

(师生吟诵书中的诗句,接着对诵描写月亮的诗)

【设计理念】游戏性的教学最符合儿童的天性。师生合作诵读古诗,童趣在诗情画意中流淌,在接力诵读中形成心灵的对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3.走进想象,感受“心中月”的创造之美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5至第18自然段,走近小外甥的“心中月”,感受小外甥的机灵、聪明、爱幻想。

师(出示文段):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绘声绘色”,将上述一段话变成一首有趣的童诗,并相机出示:

(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

师:小外甥的诗多有趣啊,从中你可以体会到小外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1:月亮把我叫醒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生2:胆子不小,主动向“我”挑战。

生3: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设计理念】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外甥的想象之中,进一步体会望月带来的诗情画意之乐、灵动神奇之美。

三、联系生活,在放飞想象中延续望月之乐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静静地想一想,试着写一写。

师:和小外甥一样,月亮在我们的眼里是有趣、多变的,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落在人的眼睛里就不一样呢?

师(归纳):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心中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板书)

【设计理念】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小外甥的想象感染并照亮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童心纵情飞扬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精神的提升。

四、课后作业布置,在多维思考中感受月亮之美

【必做题】

由班长组织举办一次“月亮诗会”,评选出我们班的“月亮诗王”。

【选做题】

1.多渠道寻找资料,了解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

2.观赏月亮,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成片段佳句。

篇5:《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单元第24课《望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望月的乐趣和小外甥聪明好学、富于幻想的特点。

3、初步感知月亮文化,激发探究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品词析句和朗读训练中感受课文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

1.在品词析句和朗读训练中感受课文描绘的意境。

2.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思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并背诵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课前活动:

说词语,想画面。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图片)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古往今来,月亮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更是文人墨客久写不衰的题材。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近那片江上月色,随作者赵丽宏一起《望月》。

(单击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学习新课

(一)温故引新,整体感知。

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望月?

2、快速浏览全文,找找文中哪个段落描写了“我”看到的月色?

(二)品读第二段,感受月色美。

1、自读课文第二段,动笔读书,把你认为最美的一句话标出来,用课前游戏的方法,读文章,想画面,透过文字去感受那片江上月色。

2、交流: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美?

这里将运用语言渲染法、示范读、换词比较法、以评促读法、借词发挥法等多种朗读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欣赏、评析,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顺序不固定,根据学生的选择可任意调换)

(1)第一句:抓住“安详”与“安静”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板书:喜爱月亮)

(2)第二句:指导学生抓住“千点万点”、“晶莹闪烁”、“跳动”等词去想象画面,进行个性化朗读,读出情来,读出味来。

(3)第三句:借助画面理解“剪影”,从中感受月光下江景的朦胧美。(课件出示图片:山峰剪影和江面事物剪影)

(4)第四句:抓住“镀”字体会月光无处不在,神奇美丽,从而感受作者用词的绝妙。

3、(课件播放和第二段相符的影片欣赏)师配乐配画面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生欣赏感受,进一步体会月夜之美。

4、自由再读这一段,读出自己新的独特的感悟来。

5、(课件出示和课文第二自然段四句话相匹配的四幅图,配乐)学生有感情,带表情齐读。

6、同类文本推荐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节选。

(课件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节选)

(三)学习3——13段,体会诗句的情感美。

1、男女生分角色读舅舅与小外甥的对话。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六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寄托在诗中的不同情感。

3、组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4、(课件出示江面月景并配乐)师生配乐分角色,有感情地诵读文中的诗句。

5、集体探究: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

(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心情、经历、想法等不同,望月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但不论何种情感,都表达着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

6、理解诗句后省略号的用法。

(出示唐诗宋词中含月诗句的相关资料。)

7、(课件出示江上月景并配乐:春江花月夜)比赛吟诵课前收集的关于月亮的诗句。

(四)学习14——20段,感受幻想之美。

1、(课件播放剪辑后的儿歌:《小白船》MTV)欣赏儿歌《小白船》,感受孩子眼中月的神奇。

2、学习小外甥“喻月”部分。

(1)那小外甥把月比作了什么呢?(课件出示卡通月亮图片)他是怎样阐述这一比喻的呢?指名读一读小外甥的话。

(2)理解“绘声绘色”,指导学生有感情、带表请读小外甥的话。

(3)换一种编排方式,这个现成的童话故事,就会变成一首儿童诗!(课件出示重新编排儿童诗,配乐)

学生在配乐声中有感情的吟诵这首儿童诗。

(4)从背诗、喻月这两部分中,小外甥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联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小外甥聪明好学、富于幻想的特点。)

(五)激活思维,自由幻想。

1、引读最后一段,学生闭眼展开想象:月亮像什么?

(课件出示画面并配乐:春江花月夜)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独特的视角进行想象,并准确表达。

三、总结拓展

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知识延伸:

(课件出示中国月亮文化的相关资料)生自由读资料,简单了解月亮文化的形成和表现行式。

3、(课件出示课外大问号)激励学生课外开展中国月亮文化的寻根探秘。

板书设计:

赏月

喜爱月亮

望月诵月

追求美好事物

篇6:《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感悟作者、小外甥和诗人眼里的月亮,明白景随情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课文语言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设计理念:

1、依据教学原则:①独立性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进行探索。②主动性原则:使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有目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③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动起来。

2、创建人文环境:首先,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其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充分地沟通与合作。

3、适时放权启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教育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自己分析课文、自己理解句子、自己根据文字去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2、入境说话: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望着这轮明月,你想说些什么?

3、小结导入:望着同一轮明月,同学们的感受是那样的丰富多彩。那么文中的“我”、小外甥和众多诗人望月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望月》一课。

二、自主探究,研读课文

1、自主探究:清幽的夜空,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她是一位天使,把那满腔的爱意普洒人间,月光下的万物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夜深人静,文中的“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月下江景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谈谈你的体会和感受。

作者仰起头,静静地望月,深深地沉醉其中。谁先来谈谈你的体会和感受?

2、汇报交流:体验―试读―评价―补充―练读―背诵

这么美的一段文字,老师真想把它美美地背下来;这么美的一幅图,老师真想把它美美地画下来。我们分工合作好吗?我来背,你来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这幅图,注意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用这种方法帮助我们记忆背诵。请同学们也来一边背,一边画,不会背的同学一边读,一边画。

3、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小外甥向我发出了挑战,让我和他――。请同学们自读6―11自然段,同桌先对对看。

你为什么这么读?

4、文中用了一组标点符号,仔细看看想想,你想说什么?刚才他俩背得挺起劲,我们也来和他们比比――写月亮的诗真是多如繁星,怎么背也背不完。吸气――我们周围都充满了诗的气息。正如文中所说: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月亮所倾倒,被月景所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诗人凭借月亮,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独身在外的无尽愁思、异乡做客的孤独清冷、绵长深远的思乡情结、思念朋友,思念亲人、对月亮的喜欢和赞美等)

5、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是又什么样的呢?

(1)画出描写小外甥对着月亮展开想象的句子。

(2)为了把这些语句读好,我们还要画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吧――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等。

(3)质疑:读得懂吗?有什么问题吗?(体会到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读出他眼中月亮的活泼,明白月的圆缺规律。)

6、研究总结: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它以其旷远和神秘寄寓着人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那同一个月亮,为什么在不同人的眼里就不一样了呢?正如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眼里是不一样的,关键看人所处的环境,人的心情如何。

7、演示课件,创设情境:受小外甥的感染,我也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展开了幻想的`翅膀……让我们也尽情地放飞想象……(《水调歌头》、嫦娥奔月、神州五号……)

8、聆听着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月亮是一首恬静的诗,是一曲委婉的歌,是一幅含蓄的画,是一段绵长的情,让我们在《小白船》优美的旋律中,再一次领略一下美丽的月景带给我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

9、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月亮,让我们好好珍藏吧!

三、拓展延伸,补充积累

课外实践,任选其一:

我们将举行古诗朗诵会,请同学们分专题广泛搜集、积累古诗,例如写山的、写水的、写雨的、写雪的、写风的,写春夏秋冬的,写花草树木的等。

现在你是一个艺术家,请你用编歌、写诗、书法、画画、朗诵、写话等形式通过月亮来表达你的情感。

教学随笔: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望月》这么美的一篇文章,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发展他们的个性呢?我主要是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气氛,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地、大胆地表现,师生共同研究课文,品味课文。这节课上学习的形式多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篇7:《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横林实验小学 蔡小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交谈)

1、默读,思考。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1)同桌分角色朗读。并想一想,他们对背了几次,每一次对背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联系呢?

(2)分角色对背古诗。讨论交流上述问题。(三次,每一组诗的作者教师都是明知故问,第二组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第三组都是写在江上看月亮。)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你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20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思考:“我”有没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为什么?

(2)检查交流。

(3)自读,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5)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在月光下进行交谈,交谈了多长的时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束的?

1、范读。

2、交流。

3、指名朗读。

四、总结深究课文。

1、作者写小外甥主动向“我”挑战,对背颂月古诗,问“我”“月亮像什么”。想向我们说明什么呢?

2、质疑赏析。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的?

3、提示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期盼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呀!

“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会幻想些什么?(从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篇课文写的景很美,写的小外甥很可爱,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整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的。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并背诵写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附板书:

“我” 小外甥

赏月

望月 颂月 聪明好学

交谈

论月 爱幻想

简评:

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读高级文艺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说,高级文艺作品宛如“贞娴的淑女”,低级文艺作品就像“媚惑的娼妇”。高级的文艺作品,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蔡小玉老师选择《望月》,上了一堂研究课。她是有胆量的,上课也是成功的。我揣摩她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我认为,她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她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她安排教学过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她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8:《祝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说《祝福》列在《彷徨》集的首篇,可见鲁迅对其重视的程度。分析这篇课文时,大家往往把目光集中在祥林嫂的身上,其实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对典型环境——鲁镇及鲁镇人们的“看客”心理——描绘的同样非常精彩。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能使学生们更深入地把握课文,对祥林嫂的悲剧的认识自然也就加深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鲁迅小说中“看与被看”的情节模式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2.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对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完成了两个小的任务,一是疏通了字词,二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清了主要人物祥林嫂的生平经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作者始终把祥林嫂放在鲁镇这一典型环境下来表现。今天我们就来着重探讨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看看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2.细节解读

(1)年末的时候,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准备什么?

明确: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活动,每当旧历年底,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祈求来年“幸福”。

(2)在小说中找一找,“祝福”主要是谁在忙?

明确:鲁镇的女人们。

(3)那么当拜鬼神、拜祖宗的时候女人们干什么?

明确:“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女人们是没有资格的,她们不被看作是正式的家庭成员。

小结:其实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鲁镇是一个沿袭着男尊女卑性别秩序的地方,是一个封建思想浓重的地方,这就是祥林嫂生存的现实环境。

3.合作探究

(1)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都存在一种“看——被看”的情节模式,请你想一想,鲁镇的男女(鲁四老爷、四婶等)是如何“看”祥林嫂的?

明确:①祥林嫂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觉得是寡妇不吉利,而鲁镇的人们称赞的是她的勤快。

②祥林嫂被婆婆劫去,鲁四老爷的两个“可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四婶的抱怨只觉得失了大户人家的体面,人们很快像忘记孔乙己一样忘记了祥林嫂,没有人真的关心祥林嫂之后的命运。

③祥林嫂再到鲁镇,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鲁四老爷照例皱了皱眉头,与上次不同的是还禁止她参与祭祀活动,因为祥林嫂再嫁在他看来是“败坏风俗”,是不符合三纲五常的,四婶则严格地执行了鲁四老爷的吩咐。

鲁镇的人们也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评判祥林嫂,“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善女人柳妈还间接给祥林嫂制造了巨大的精神恐惧。

(2)阿毛的故事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鲁镇的人们如何“看待”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明确:阿毛的故事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感动了四婶,四婶的眼圈红了,这里面有真实的同情成分。

第二次出现阿毛的故事,作者准确地描绘了鲁镇人们的反应:男人们本来是打算调笑祥林嫂,没趣地走开;女人们则瞬间以“宽容”之心怜悯起她;一些老女人“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最后还要“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们的地位其实与祥林嫂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她们却不自知地伤害着自己的同类,通过赏鉴别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空虚的精神需求。

第三次出现阿毛的故事,鲁镇的人们连赏鉴的兴趣都失去了,在他们看来,祥林嫂和她的悲惨故事完全没有了任何存在的价值。

小结: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对待这样一位死了儿子,又两次死了丈夫,精神上孤苦无依的女人,鲁镇的人们的表现是冷漠的、嘲讽的、助虐的,这对祥林嫂来说无疑是给她的生存之路制造了更艰难的困境。

4.能力拓展

通过之前我们的种种分析,请你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祥林嫂置于“鲁镇”这样一个环境下?

明确:环境和人物都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作者将祥林嫂置于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下,预示在鲁镇这样一个封建思想观念浓厚、“看客”云集的地方,祥林嫂一定不能逃脱她的厄运,从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认为尽管鲁镇的人们“正常”地按照他们所以为的准则来“看”祥林嫂的“失节”行为,但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中,他们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鲁迅曾称这些人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对于祥林嫂的死,这些人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作业设计

结合课文内容,试以祥林嫂的口吻描述一下她再次来到鲁镇以后面对鲁镇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

【板书设计】

看 被看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祥林嫂

鲁镇→“祝福”

→鲁镇的女人们

(四婶、柳妈等)

鲁镇的男人们

(鲁四老爷等)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调动不太够,学生有所思考但是未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不能着急收尾。

(纵薇薇 安徽淮南二中 232001)

篇9:望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交谈)

1、默读,思考。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1)同桌分角色朗读。并想一想,他们对背了几次,每一次对背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联系呢?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你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20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思考:“我”有没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为什么?

(2)检查交流。

(3)自读,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5)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在月光下进行交谈,交谈了多长的时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束的?

1、范读。

2、交流。

3、指名朗读。

四、总结深究课文。

2、质疑赏析。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的?

3、提示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期盼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呀!

“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会幻想些什么?(从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篇课文写的景很美,写的小外甥很可爱,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整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的。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并背诵写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附板书:

“我”

小外甥

赏月

望月

颂月

聪明好学

交谈

论月

爱幻想

简评:

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读高级文艺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说,高级文艺作品宛如“贞娴的淑女”,低级文艺作品就像“媚惑的娼妇”。高级的文艺作品,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蔡小玉老师选择《望月》,上了一堂研究课。她是有胆量的,上课也是成功的。我揣摩她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我认为,她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她采取了三条措施: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她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这是我听到的最满意的一堂课。就教学而言,我希望大家多上课,多思考。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

上一篇:家门口的树作文下一篇:党员如何过好组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