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运动队管理条例

2024-06-18

学校运动队管理条例(通用9篇)

篇1:学校运动队管理条例

学校体育运动队管理办法

学校运动员管理条例

(一)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的教育和管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运动员的教育和管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的运动水平,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二条:任务

1、加强思想教育,严格制度管理,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学习能力和运动水平。

2、促进运动员刻苦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成绩,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为校争光。

3、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专业特长和骨干作用,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4、加强国内、国际间学校体育文化的交流,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5、学校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努力使运动员成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智慧多元的杨中人,努力成为有诚实守信之品质、开拓创新之能力、终身学习之素质、能主动和谐发展的现代公民。

第二章 运动员资格认定

第三条:所有学校运动员在入学后,应经过运动员注册,方具备学生运动员资格。注册事项如下:

1、填写《运动员登记表》;

2、学校体育教师或专业教练的推荐;

3、学校行政审批。

第四条:运动员如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经教育仍不悔改的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以处理,同时取消运动员资格。

第三章 管理

第五条:组织

1.教导处是运动员的行政管理部门,政教处和体育教研组是执行落实部门。2.运动队实行主教练负责制。

3.校运动队根据不同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采用全年制训练和短期集训两种形式。

第六条:管理

1、运动员必须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学生“一日常规”》、《中学学生操行评定与评先奖励条件》、《中学学生违纪处理暂行条件》、《中学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中学学生常规准则》等规章制度,听从老师和教练的教诲。无论在校内、校外,都要时刻牢记杨自己的学生身份,维护学校荣誉,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优异的比赛成绩为学校增光添彩。

2、对运动员参赛成绩的管理采用积分制:参加国家级比赛获第一名的加9分、第二名加8分、第三名加7分;参加市级比赛获第一名的加6分、第二名加5分、第三名的加4分;参加区级比赛获第一名的加3分,第二、三名的加2分,第四、五名、六名的加1分,参赛而未获名次的加0.5分,单人获奖双倍积分。

3、学生运动员的学籍管理,严格按《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中对成绩考核、升留级、毕业、结业、肄业、奖励与处分等的规定执行。

4、运动员要爱护学校和体育场馆的训练设施、设备,学校提供的训练服装、鞋子等物,运动员要自行保管好,如无故损坏或遗失,照价赔偿。

5、运动员要积极参加课间操、各项体育活动和竞赛,带头上好每节体育课,起到骨干带头作用。

6、运动员要认真学习,刻苦训练,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各门课程均要达到会考水平。

7、学校定期(每学期至少 1次)召开全体运动员学生会议。

8、运动员每学期至少写一篇学习锻炼体会,同学与同学之间,队与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9、运动员要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做事,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体育运动水平的优秀人才。

10、学校领导、年级主任和班主任要关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支持运动员的训练,保证运动员按时参加训练和比赛。

第四章 训练与比赛

第七条:训练

1、运动员应刻苦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为市区校争光。

2、运动员要服从教练的指导,认真执行训练计划,训练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完成训练任务。3.每天上完文化课后,运动员要及时离开教室到训练场,准时参加相关训练。

4.运动员要自觉上好训练课,不无故缺席、迟到和早退,无故缺席作旷课论;各队准备专门的训练考勤表,每次训练前集合登记,教练负责保管,每一个月交体艺处汇总。

5.运动员请假不能参加训练者,一日之内向本队教练请假,二日以上须写出书面申请,经教练、班主任、体艺处三方签字方可生效,否则按缺席处理。

6、由于班上老师上课或者其它重要事情而耽误训练者,必须由当堂上课老师或班主任签字证明并交与教练。

7、运动员必须参加规定的假期集训和比赛,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必须报请校领导批准。

第八条:比赛

1、运动员在参加比赛的旅途中要遵守社会公德,尊老爱幼,注意安全;到达驻地后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服从承办单位的安排,不计较待遇,爱护公物,注意公共卫生,损坏东西要赔偿。

2、在比赛期间要准时参加训练、比赛和规定的会议与活动,不迟到和无故缺席。

3、在比赛中要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发扬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坚决杜绝打人骂人,在比赛中有意见应通过领队和教练向大会反映。

4、运动员在比赛中既要勇猛顽强,又要谦虚谨慎,遇强队不畏难,遇弱队不轻视,并做到“宁失一球,不伤一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第五章 奖励

第九条:学校利用喜报、广播、电子大屏幕、校园网、校刊等形式及时宣传、报道为学校和市、区争光的优秀运动员。

第十条:学生运动员均有资格参加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的评选,学校还设立“十佳运动员”、“体育道德风尚奖”等,以奖励每学期在比赛、表现等方面成绩突出的运动员。

第六章 惩处

第十一条:运动员不服从教练员管理,不按时到场训练或训练不认真,经教育不改者,取消运动员资格。

第十二条:运动员训练时无故迟到两次作一次旷课,旷课累计达两次作停训检查,一学期旷课累计达六次者或平时表现不好经教育不改者,取消运动员资格,并要补足其享受的助学金或勒令退学。

第十三条:对于学习不努力,训练不刻苦,且纪律又差的运动员坚决予以清退。

第七章 附则

第十四条:本条例由校务会负责解释,学校运动员管理条例

(二)一、品德要求

(一)文明礼仪

1、尊重长辈(老师、父母),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守纪律。

2、团结友好,关心集体,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自由主义。

3、不准留长发(男生)、染发、做怪发。

4、不准留长指甲,带手饰和耳环等。

5、学习、生活中不能穿奇装异服,衣服整洁大方,训练中必须穿运动服装。

6、尊重老师,服从组织,遵守规章制度,反对自由散漫。

7、勤俭节约,敢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

(二)不准打架,不准谈恋爱

1、纠集运动员和他人打群架者据情节轻重分别处于留队察看、停训、开除训练队等处分并负责受伤人员的医药赔偿。参与打架的运动员分别处于停训、留队察看、开除的处分。

2、不谈恋爱

运动员谈恋爱,经教育改过者,给予留队察看的处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处理好问题;屡教不改的运动员,给予开除训练队的处分。

3、不吸烟,不喝酒,自觉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一但发现严肃处理。

二、学习管理

(一)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必须服从班主任的管理,严重违纪的运动员,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可以停止运动员的训练,并及时通知体艺处和相关的教练员。

(三)格执行运动员文化学习考勤制度(早晚自习纳入考勤)

(四)积极要求上进,学习态度认真。

(五)认真参加各项考试。

(六)按时交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校运动队教练员管理条例

一、教练员必须思想作风正派,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并能认真履行教练员职责。

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关心运动员的成长,对其政治思想、学习生活及训练、比赛等全面负责,以培养良好的纪律和体育道德风尚。

三、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期及课次训练计划,以科学的训练方法为手段,提高训练质量。

四、教练员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平时严格训练和管理,每次训练都要进行考勤登记和小结;赛时做好赛前准备和临场指挥,赛后认真总结。做到训练育人,比赛育人。

五、刻苦钻研业务,加强学习,不断创新,敬业爱岗,具有奉献精神。

六、坚持真理,发扬正气,在训练、学习、生活等方面做好运动员的表率。

七、发扬民主,爱护运动员,不准打骂和侮辱人格。

八、在比赛中教练员要模范地服从裁判,有意见按规程规定提出,对于比赛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结合平时的训练加以总结,不能随意责怪运动员。

九、切实做好运动员的档案及比赛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和赛后宣传报道工作。

十、积极做好运动员的招生、选拔、调整及比赛分配工作。

十一、以事业为重,处理好工作、学习和家庭的关系。

十二、教练员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团结协作。

十三、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如缺乏教练人才,应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外招聘教练员。

学校体育运动队训练制度 一、一解决

解决好体育运动训练和文化课学习的关系。二、二加强

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运动员遵纪守法,团结互助,成为学校和班级体育活动的骨干。

2、加强运动队的管理,注重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三、三确定

1、通过体育课、体育竞赛或特招等形式,选定各体育运动队的队员。

2、在实践中选定事业心强,专项能力强,能科学训练的体育教师任教练员。

3、定好训练时间、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四、四具有

l、有运动队队员名册,建立运动员个人档案。

2、有严格训练目标,有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和要求。

3、有定期的检查分析、比较和记录。

4、有赛后小结和期末训练工作总结。

学校体育训练及活动

安全预防措施

一、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运动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工作,要使学生知晓每一项运动动作的技术要领,懂得锻炼和保护的方法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和应注意的事项。

二、体育教师要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于有病或体弱的学生,遵照医嘱为学生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

三、体育教师必须合理划分运动场地并根据具体情况规定运动秩序和规则。

四、上体育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准备活动,避免肌肉、韧带拉伤,坚决杜绝“放羊式”体育课的出现。

五、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衣服要宽松,身上不要佩带金属徽章(如团徽)、别针、小刀和其它尖利或硬质物体,女生不得穿高跟鞋、男生不得穿皮鞋,要穿运动服和无跟软底鞋。

六、体育活动要严密组织,严格纪律。

七、体育设施必须安装牢固。

八、学生不得攀爬有关体育设施,如:篮球架等。

篇2:学校运动队管理条例

一、凡进入各类体育场馆者,应无条件接受场地管理人员的管理。

二、所有进场人员必须穿软底鞋或运动鞋。

三、进入场馆者自觉爱护场内的各类体育设施,严禁推拉、挪动体育设备,严禁在体育设备上晾晒衣物,严禁嬉戏打闹、依靠或冲撞四周围网。

四、严禁在场内吸烟、使用明火、燃放烟花爆竹等,严禁随地吐痰、严禁乱扔果皮纸屑、口香糖、啤酒瓶等杂物,严禁携带具有可燃性、腐蚀性、污染性物品进入场馆。

五、严禁各类车辆进入,严禁携带宠物进入。

六、场地应优先保证体育课教学及运动队训练使用,上课期间严禁无关人员入场。无课期间,本校教职员工可凭有效证件进场活动。

七、场馆内禁止用锋利器物和硬物刺、划地面、墙壁,严禁在田径场地上挖、抓橡胶粒和石英砂,严禁故意掀翻草坪底部或破环性的拉扯草线、缝合接口处等,严禁用硬物、锐器等击打草坪。

八、学生上课、训练等需由体育教师带领入场,不得跨、钻、跳跃围栏(门)进入场地。严禁在跑道上踢足球,跑道上只允许进行田径及徒手类项目。严禁在草坪、跑道上进行标枪、铁饼、铅球、杠铃、哑铃等活动,投掷必须在投掷区进行。跑步时沿逆时针方向跑进,并请使用三、四、五、六跑道,内道尽量减少使用,以维护和提高内跑到的使用寿命。

九、各系、各部门使用场馆组织体育比赛,需提前一周向基础部提出申请,待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按要求使用。

十、经批准的各类比赛、集会在使用桌凳时,一定要符合有关规定,并经管理人员查看批准后方可带入。

十一、场地周边均架设监控设备,请进入运动场地活动者应自觉遵守上述各项规定,服从管理。

十二、凡人为破坏橡胶场地或体育设施的,一律以平方米为单位(不足一平方米按一平方米计算)或设备原有价格照价赔偿。

十三、学院乒羽中心对师生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16:20--19:20

周末及节假日:14:30--17:30

十四、田径及球类场地对师生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6:30--21:50

周末及节假日:7:30--21:50

篇3:学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

一、科学训练是立足点

学校运动队的成绩既是学校课外体育开展的广度与深度的体现, 也是学校体育综合实力的体现, 更是学校体育展示的一个窗口, 科学训练既是运动队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 更是学校运动队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1. 选材要精细

运动员的选拔是运动队训练管理的重要一环, 选拔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必须杜绝那种单凭运动成绩和教练员的经验与直觉进行选材的做法, 应根据《人体测量与评价》中相应的各项指标及遗传因素进行科学预测评价, 并结合实际制订出各项目选材考核项目和标准, 使运动员的选材更加科学化。

2. 目标要确切

训练目标是运动训练的起点和归宿, 目标的确定过程既是一个教育队员的过程, 又是组织团队的动员过程, 要发扬民主, 组织队员充分讨论, 要把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结合起来, 把团队长期规划的远景目标与阶段性的近期目标结合起来, 使运动员既立足于今天, 又着眼于明天, 既引导个人目标的实现, 又有力保障团队目标的实现。从而, 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进一步增强团队凝聚力。

3. 计划要严密

优异的成绩与完善的计划是分不开的。训练计划应以教学、训练原则为依据, 结合训练对象、训练任务、竞赛日期、竞赛环境等因素, 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周密地制订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及课训练计划。既要明确地提出各阶段训练目标和任务, 又要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更要有动态变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既要有基础训练的内容, 又要有发展个人技术特点的手段;既要注重整体训练的要求, 又要有因材施教的措施。此外, 在设计时, 应突出计划的现实性、预见性和应变性。

4. 制度要严整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是运动队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运动队可视情况制订诸如学习检查制度、作息考勤制度、参赛制度、考核制度、选拔制度、奖惩制度、档案制度等,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发展。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经常按制度的要求进行检查、总结, 保持制度的约束性和严肃性, 并在实践中始终如一地规范队员的言行, 不断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团队舆论, 建设优良的队风、训风, 实现运动队的科学化管理。

5. 训练要严格

对于科学合理的训练任务, 只有严格要求, 不折不扣地完成,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日常训练中, 要严格按照训练计划的方法、手段来保证训练的量与强度的完成, 确保技术教学、战术教学的反复演练和素质、技能的不断提高与发展;要通过训练观察、日记、测试等对训练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定, 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修正、调节, 确保训练进程的严谨性、严密性, 使训练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二、人文管理是支撑点

管理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门艺术, “管”应重在引导, “理”应重在发展, 既要有刚性的管理, 更要有柔性的引领。人文的管理既是运动员成长的现实需要, 更是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必要。

1. 注重协调, 赢得支持

影响运动队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练员应关注每一个队员的思想动态、课堂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文化考试情况等;要以诚恳、主动的态度, 通过多请示、勤汇报取得领导、班主任、家长的关心、支持, 做到协同作战, 共同抓好学风、训风, 实现文化、体育两手抓, 让队员“两条腿”走路。

2. 把握脉搏, 激活潜力

做好队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是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关系到一支队伍整体的精神面貌和训练的效果。教练员要因势利导地启发队员树立起正确的训练目标和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做好运动员的文明道德教育, 首先是要他们学会做人, 然后才能谈训练;注重对运动员的精神激励, 通过考核让队员对自己的成绩作纵向、横向比较, 看到自己的进步, 增强自信心, 充分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力, 使他们取得学、训的优异成绩, 成为学生们崇拜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

3. 化解矛盾, 全力以赴

妥善处理学、训矛盾是中学运动队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运动员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其次才是训练。教练员既要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也要会掌握训练时间, 课紧少练, 课松多练, 让学生以学习为重, 不能因训练而耽误学习;更要让运动员学会怎样合理安排训练和学习时间;对学习成绩下降的运动员及时进行帮助和辅导, 对因参加比赛而影响学习的队员进行及时补课。这样, 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来, 取得优异的成绩。

4. 刚柔相济, 注重实效

没有刚性“管”, 不成高效“理”, 但管理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应注重刚性“管”与柔性“理”的和谐统一。在管理过程中, 既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教练员、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严肃批评、严厉处理队中的违纪行为, 也要抱以宽容的态度, 用一如既往的真诚、真情, 换回队员训练的全力以赴, 因此, 管理应严而有格、严而有情、宽严相随、刚柔相济。此外, 还要注重管理对象的差异性、管理方法的针对性、管理绩效的显露性。

5. 寓情管理, 人文关怀

在运动队的管理中, 既要刚, 也要柔, 更要“爱”。教练员应对队员的健康、营养、作息、学业、伤病、冷暖多一分关心, 让他们能感受到师生的一体性、团队的温暖性。农村中小学运动队中很多是农村困难家庭的孩子, 甚至有的是留守学生, 他们更渴望家庭的温暖, 更需要家长般的关爱, 教练员应当也必须给予他们如同父母一样细心的呵护、倍加的关怀, 让他们享受到与亲人一样融合的幸福。让队员成才、升学、前途有着落是队员的家长最关心的事, 也更应是教练员的责任、义务, 这是人文管理最直接、最突出的体现。

三、突出业绩是落脚点

篇4:学校运动队管理条例

摘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形式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一个学校要在课余体育训练方面有更长远的发展,就必不可少的需要加强体育运动队课余训练的管理。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统筹,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管理的各方面关系需要进行梳理,对于我们的管理工作自然就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顺着这些具体的管理思路,有利于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和学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

学校体育运动队的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课余训练的管理,对于保证训练效果,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管理牵涉到各关联方的因素,良好的管理就是要把关联方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使这些相互关联协调起来,形成一个运转正常的整体,从而完成预定的任务与目标。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首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必须服从学校体育的目标要求,提高体育运动队的水平,既提升学校的体育工作的水平。为此,学校领导必须切实加强学校课外体育训练工作的管理,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训练与竞赛时,要实行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确保训练目的实现,并与学校的教育工作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合力,使得运动员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

其次,运动队的训练还有培养体育人才的作用,所以训练的同时要与学生学习有机合成才是真正的成功。而且,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性的过程。组织者和领导者要采用最佳的手段和方法,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发挥最大的效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实现训练的预定目标。

二、课余体育训练管理整体规划

首先,先制订“五年”规划及各学年和学期段具体目标,并且为制定实现这些规划具体实施方案,以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不断完善队伍内部的管理机制,根据规划落实每个小周期的目标计划,制定小计划的实施方案,落实内容。再运用管理机制方法和手段,合理有效地发挥教练员与受训对象、有关工作人员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各项工作能高效率地顺利进行。

三、课余体育训练管理的内容

课余体育训练管理的内容有很多,简单的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組织规划管理

组织规划管理是体育课余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首先制定详尽的“五年规划”,在整个规划当中落实具体学年学期的目标,然后根据具体实施目标制定个运动项目的规划和目标,由此确定运动训练项目和队数,并结合本校师资力量、运动员情况等条件,确定运动训练的项目的目标;其次是要严格选材,兼顾品德、学习与身体条件等相符合某项运动学生,在征求家长和学校同意后,办理入队手续;最后就是组建运动队,课余体育训练的最基本训练单位,训练工作的好坏取决于运动队的建设。

(二)各计划管理

根据学校的规划,各课余体育训练要制定相应目标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是训练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训练目标的重要手段,训练计划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学校要对各计划制定情况进行督察,并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让计划真正落实到实处,一般每一阶段检查一次为宜。

(三)训练课质量管理

课时训练计划内容主要通过训练课完成,训练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终端目标的实现。训练管理工作首先要抓好训练课的质量管理,学校对训练课提出质量要求:训练的目的明确,训练内容安排得当,训练组织严密,训练方法科学,训练步骤合理,运动负荷适当,因材施教得法,思想教育及时,处理偶发事件得当等。

(四)教练员管理

运动员训练的质量,需要教练员队伍的管理与落实。因此一支高水平的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队伍,是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在教练员管理上一定要得当与合理,防止出现教练员的矛盾,一般情况下,可以落实目标对其进行相关考核,对没有实现目标的缓用或不用,只有落实好考评机制才能做得更好。

(五)运动员管理

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对运动员的管理主要是:加强思想教育,明确训练的目的,端正训练态度;同样要督促文化课程学习,文化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这是关系学生长远的学习任务,也是搞好训练的需要。对于训练教练员不要只顾及学生运动成绩而忽略学生文化成绩,一般在训练时尽一切可能不影响学生学习;建立运动员档案管理制度,及时记录训练情况等,对个别破坏纪律、违反规章制度或缺课过多的学生要采取管理措施,不能姑息迁就。

(六)科研管理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课余训练的科研水平也在同步发展,这就自然需要教练员的科研水平进行同步提高,但要如何让教练员不吃老本又要提高科研水平,这就需要考核机制的跟上,如教练员需要有训练心得、有读书笔记,在考核中教练员写文章作为加分内容之一,来鼓励教练员多看一些科学杂志等方式来提高教练员的科研水平,这样可以更好提高学校的体育课余训练的质量与效果。

(七)竞赛管理

训练与比赛是密不可分的,训练是为了能在比赛中出好成绩,而比赛是检验训练效果的直观标尺,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因此,制定规划中体现年度需要参加的比赛项目,比赛的日程,比赛的目标,把竞赛纳入运动体系之中,让竞赛对教练员评价进行检阅,对于好的进行奖励,都形成一种制度,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训练积极性。

(八)场地器材的管理

体育场地器材是训练的物质基础。场地器材的管理主要是建立使用与保管制度,做到物尽其用,提高使用率。首先制定规章制度,器材必须有借还制度,落实到人使用结束后必须还器材,将纳入教练员评价制度中,保证器材的使用,同时场地上在年度计划中要体现出来使用的协调性,保证场地正常使用,不出现相互干扰,这样还能够及时填补易耗器材,保证正常的训练。

(九)加强生活管理

要保证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顺利进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解决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饮水、饮食和卫生等问题,这需要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这时后勤保证十分重要,学校的食堂要创造条件保证运动员的正常饮食,学校的医务室同样也是学生的重要保证,这样教学训练就能顺利进行。

(十)运动员的输送管理

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成效,不仅表现在运动成绩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对运动队的人才输送方面,现在家长所需要的不是成绩本身,更要关注学生的升学方面,这是目前家长的普遍心理,所以这与前面所说的运动文化方面必须得到保证,才能让家长放心,才能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管理工作中必须关注的因素

运动队中教练员拥有管理权力和责任,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的主体,对学生来说,他们是训练工作计划的执行者。由于,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是通过集体活动使自己和他人发生关系,成为自身的对象和客体,产生双向作用,教练员们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双向互补作用。我们教练员一定要尽可能把训练工作搞扎实,使各方面工作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产生正向交叉效应,使现有的基础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对课余体育训练运动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学生的纪律约束与政治思想工作。现在的学生成熟早、反应快、见识广、思想敏捷、自信心强,但可能认识事物会片面,同样易受环境的影响,防止发生思想情绪的波动,还有一些学生对简单的强制性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服管。所以,一方面要运用正面教育激励他们产生起自我约束的概念,形成自我强制的意识;另一方面又要用外部的纪律约束机制迫使他们自我强制自己,自觉地自我约束。这不仅是运动员自身素质提高的标志,这也就是运动队管理成熟的标志。

六、评估奖励

通过评估检验训练结果,发现问题,调节控制训练过程,实现预期训练目标,是管理中常用的方法。因此,学校应根据训练目标要求,确定其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经常开展训练评估,辅以奖优罚劣,以保证训练质量。

课余体育训练领导与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且在教学科研、后勤保证等方面予以良好的服务,以保证教练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篇5:学校运动场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学校运动场地管理,充分发挥运动场地的功能和作用,避免运动场的设施、设备给学生造成身体伤害,特制定以下管理规定:

1、学生上体育课或到操场活动要求不穿皮鞋。

2、体育组定期对运动场上的器材检查、维修,避免器材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人身伤害。

3、在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立警示牌,提醒学生玩耍时注意安全。

4、学生休息时间校警加强巡视,引导学生正确参加活动,不做有危险性的游戏,不到健身路径前追逐。

5、禁止学生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下参加竞技性强(存在一定危险性的体育活动)

篇6:学校塑胶运动场管理制度

二、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无关人员不得入场。教学、训练活动结束后应及时退场。

三、所有进入场地人员不得穿有铁钉或是尖底高跟鞋,因比赛所需要穿的跑鞋钉长不能超过7毫米。

四、用跑道时限定跑道的跑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以保证训练安全、有序。

五、严禁翻越防护网,严禁各类车辆进入运动场内,违者严惩。

六、严禁在运动场使用明火、吸烟、携带具有易燃、易爆性、腐蚀性、污染性物品入内,违者按实价赔偿经济损失。

七、严禁在运动场携带玻璃、磁片、铁钉等利器进入运动场,严禁用任何利器在塑胶跑道上划、扎、切、割。

八、爱护场内一切设施,固定器材未经允许不得随意挪动。

九、禁止挖、抓胶粒、石英砂。如人为破坏草皮和塑胶场地等体育设施,一律以平方米为单位(不足一平方米按一平方米计算)照价2倍赔偿,并按照学院有关规章严肃处理。

十、进入运动场地必须维护场内清洁,进入场地前须将鞋上泥土擦掉。不准在场内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乱扔瓜皮、果壳、废纸等杂物,违者罚款10元/次。

十一、课外活动时间学生需凭学生证进入运动场,无证者不予入场。

十二、运动场开放时间内,非教学时间学生可举行比赛,但须到体育组登记备案,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比赛;体育教学及训练期间学生不可举行比赛。

十三、该运动场开放日为周一至周五。时间:7:30——18:30(根据天气调整)。双休日、节假日原则上是场地维护保养时间,运动场不予开放,但如有我院学生要组织正规比赛或外单位来我院举办活动则收取部分租金对其开放。

十四、外单位或校外人员借(租)用场地举行活动或比赛,必须经学院批准,并严格遵守上述规定方可使用场地。场地管理人员需做好记录。

十五、凡违反规定经劝阻不听者,将按学院相关处罚规定进行相应处罚。

篇7: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机制

为防范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保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学校把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作为教育管理与督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制订适合本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指导意见或工作方案,明确风险防控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落实防控责任和措施。根据《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一、管理职责

1.学校建立校内多部门协调配合、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制订风险防控制度和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明确教务、后勤、学生管理、体育教学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组织和督促相关部门和人员履行职责,落实要求。

2.学校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产品和质量标准选购体育器材设施,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要求供应商提供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安全检测及评估报告。应当建立体育器材设施与场地安全台帐制度,记录采购负责人、采购时执行的标准、使用年限、安装验收、定期检查及维护情况。

3.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应当严格按照安装要求,由供应商负责完成安装,安装完成后学校应当进行签收,签收结果记录在体育器材设施与场地安全台帐中。

4.学校应当按规定安排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按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纳入学籍档案管理。学生新入学,应当要求学生家长如实提供学生健康状况的真实信息。转学应当转接学生健康档案。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学校负有保密义务。对不适合参与体育课或统一规定的体育锻炼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应当减少或免除其体育活动。

5.学校主动公示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管理制度、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等信息,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二、常规要求

1.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体育活动及体育训练前,应当认真检查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体育课教学、体育活动及体育训练中,应当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对技术难度较大的动作应当按教学要求,详细分解、充分热身,并采取正确的保护与帮助。

2.学校组织开展大型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应当成立安全管理机构;制订安全应急预案;检查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设置相应安全设施及标识;设置现场急救点,安排医务人员现场值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大型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需要第三方提供交通、食品、饮水、医疗等服务的,应当选择有合格资质的服务机构,依法签订规范的服务合同。

3.学校应当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具有安全风险的体育器材设施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需要在教师指导和保护下才可使用的器材,使用结束后应当屏蔽保存或专门保管,不得处于学生可自由使用的状态;不便于屏蔽保存的,应当有安全提示。教师自制的体育器材,应当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评估合格后方能使用。

4.学校对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使用安全情况进行巡查,定期进行维护,根据安全需要或相关规定及时更新和报废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5.学校利用开学教育、校园网络、家长会等进行体育安全宣传教育,普及体育安全知识,宣讲体育运动风险防控要求和措施,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理解体育运动风险防范。

三、事故处理

1.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当按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要求及时实施或组织救助,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2.发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情形严重的,学校应当及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属于重大伤亡事故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结束,学校将处理结果书面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3.学校应当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妥善处理体育运动伤害事故。

篇8:学校运动队人本管理模式探讨

1.人本管理的模式

当前提出的人本管理模式只是一个理论模式, 并不一定适用所有的学校运动队。对于不同学校, 应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的人本管理模式。另外,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人本管理模式也会不同。

1.1学校运动队管理的内在要求

学校运动队管理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切管理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的指导思想, 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人的因素在学校运动队管理中显得特别重要, 教练员和队员不仅是管理的客体, 更是管理的主体。学校运动队人本管理模式强调“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作为学校运动队各层次的管理者的学校领导, 在履行管理职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 履行教师的职责, 从这个意义上讲, 又是学校管理的客体。总而言之, 在学校人本管理中, 强调教练员和队员的主体地位。

1.2人是管理的出发点与目的

从管理要素的角度看, 人是最具能动性和创造力的要素, 通过科学的人本管理, 能调动队员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 提高运动队的管理水平, 促进运动队实现自身的目标。然而, 从管理的目的看, 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运动队的管理者首先要尊重队员的人格, 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因此, 在学校运动队管理过程中不能采用老一套的管理方式, 把学生当做是纯粹的被动的管理对象, 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 尊重他们的人格, 采用引导的方法, 给予一定的自由, 但并非放任不管。对学校运动队工作的管理, 既要看结果, 还要看过程更要对实施教育的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设立质量标准, 及时肯定队员在工作、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绩, 使管理者的激励行为及时得以强化。

2.学校运动队管理理念的新突破

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 基本精神是:“人是活动的主体, 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 , 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1如何正确理解人本管理

一个运动队的管理水平, 直接影响运动员积极性的调动、运动员潜力的激发、运动队风气和比赛成绩。管理效率、成效, 与人的主观动机、思想状态、精神境界等成正比。因此, 在学校体育运动队管理中, 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上体现出关注人的心理, 重视人的精神需求, 尊重人的个性展示与发展, 实现人的自信、尊严和价值。

2.2新理念的特点

体育管理的功能性突出的表现是运动训练目标实现, 学校运动队如何培养出既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又立足于国内的体育人才。“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从运动队的整体出发, 是一种非权利的管理模式, 把管理者的思想、目标潜移默化地成为运动队中每个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完善中。实践证明, 许多优秀学校运动队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教练员相信运动员, 尊重运动员, 善于用建议、提示的方式开展工作, 而不是强加于人, 尽可能地发挥每个队员的主动性与特长, 采取的措施、决策有针对性, 并使运动员有责任感和信心, 在比赛中表现出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大胆果断的决策, 从而取得好成绩。

3.人本管理在职业学校运动队中的体现

在职业类学校运动队中, “以人为本”就是确立和尊重运动员在训练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运动员的个性特点, 让运动队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运动员的成长成材和发展而设计组织, 着力培养他们攀登体育高峰、创造出最好成绩的能力和自信心

3.1学校运动队管理的特点

“人本管理”要求满足运动员的需要, 那么, 我们是否应如企业那样, 将队员视为“客户”、“上帝”呢? 需要澄清的是, 学校中的人本管理不同于企业中的“人本管理”, 有其特殊性。学校与企业不同, 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 其产品和客户的分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运动队的管理人员不能由着队员的性子, 既要保证产品的质量, 又要不断提升客户的需求层次, 引导客户正确需求, 而不是一味地被客户牵着鼻子走, 否则就是对运动员不负责任。

3.2实施人本管理应遵循的规律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本质上说, 人本管理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思想规律, 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 才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人本管理自我超越的自律意识, 把运动队的发展与每个成员的人生价值融为一体, 从而把组织意识转变为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 达到无需运用权力和制度进行制约的境界。

4.以人本管理为要求制定运动队管理方法

对于运动队来说, 管理的基调是具有相对弹性的人性化正面教育, 但严格的刚性制度管理也必不可少。规章制度既是正面教育的补充, 又是管理取得实效的保证。只有受到绝大多数人拥护的规章制度才具有约束力, 才能管出团结, 管出战斗力。运动队科学管理涉及的问题面广量大, 难题多多, 这是不言而喻的, 通常可以在以下方面下工夫。

4.1强调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方法如运用得当, 可以在运动队管理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运动队的终极目标往往非常具体而明确, 这就是奋斗方向。为了全队终极目标的实现, 应将对应的管理目标进行分解, 构制一个由不同层面、针对不同对象子目标所组成的目标管理体系, 如长期和近期目标、集体和个体目标、文化学习和政治进步目标等。要从思想上提高全队成员对目标管理的认识, 明确各自实现目标的内容和步骤, 自觉接受管理者对目标落实情况的检查, 促使全队上下都能为实现终极目标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个具体管理环节中, 做到言之有据、以理服人、奖惩分明, 从而在竞技体育终极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自始至终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2重视民主管理

重视民主管理, 就是提倡人性化管理, 要求管理者摈弃压制和居高临下的传统说教方法, 改变完全由领导主导的管理模式, 在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 如让运动员对班队事务有建议权, 对实施处罚有申诉权, 对重大决策有参与权, 等等。同时, 根据具体情况, 在某些管理环节上可以鼓励运动员开展自我管理、自主安排和自觉监督, 充分信任其管理能力, 既增强管理的和谐性和有效性, 还锻炼运动员的管理能力。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当代运动员的个性和权利意识越来越鲜明。对于自我意识强烈的运动员个体而言, 离开民主管理, 就谈不上有效管理。为此, 每个运动队都要花大力气培养善于民主管理、适应发展需要的管理者, 坚持现代民主管理理念, 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5.结语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要从运动员出发, 把尊重运动员、信任运动员、培养运动员、发展运动员作为根本目的及终极目标的运动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运动员为本管理, 要求学校运动队的管理者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运动队管理的出发点, 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运动队管理工作的落脚点, 使运动队成为运动员全面自由发展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桃作为.人本管理研究述评[M].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1) .

[2]顾荣芬浅谈体校运动队的人本管理模式[M].贵州体育科技, 2011, (89) .77.

[3]李安娜.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的运用[J].体育文化导刊, 2008.10 (58-59) .

[4]周之华, 武英满.我国学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篇9:学校运动队管理条例

一、我国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现状

总体上来说,我国民办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仍处于探索和提高阶段,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对于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管理尚未給出一个统一的模式,虽然具体列出了很多规定,但各个学校在操作的过程中受到自身实际情况的限制,难以有效执行规定中的各项措施,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限制了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一)学与训难以合理安排

运动队与职业运动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运动队的队员要面对大量的课业压力。“学训矛盾”是目前运动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在校运动员的全面成长与参与训练的积极性。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没有大量的训练作支撑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运动员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完成学业也是妄谈。在校运动员原有的文化基础普遍偏差,沉重的学习压力将直接影响教练员训练计划的落实,也影响着运动员体力的恢复。解决学训矛盾成为摆在提高我国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水平面前的一块顽石。

(二)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各地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的体育特长生;二是专业运动队退役队员;三是在学校挂学籍的在训运动员。笔者认为,发展高水平运动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的体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更高层次的运动员和体育人才。如果单纯为了在全运会或省运会中取得优异成绩而招收“挂名”运动员,则与这个初衷背道而驰。在招生时,应以地方高中的应届毕业生为主,建立系统的培养计划,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三)教练员队伍建设未能跟上体育发展的步伐

我国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普遍缺乏高水平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未能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而在管理方面对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和考核力度不足、缺少相应的任用激励机制,则恶化了这种情况。

(四)运动与校园文化未能实现良好结合

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因其竞技水平较高而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能够带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亦可以在学校举办体育文化节与普通热爱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体育文化节为契机带动整个学校建立一种良好的校园风尚。而现在的状况却是体育与学校生活“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体育活动失去了根基,难以真正提高学校的体育运动水平。

二、提高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合理安排,解决“学训矛盾”

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与学习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措施是完全可以调和的。每位运动员的时间有限,而且根据课程安排,各自的课余时间会有多样的差异,如何做到学习和运动时间之间的合理分配是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建议,将运动员的选课与一般学生课程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学习文化课程、思想教育课程;对运动员的学分实行弹性的管理办法,将运动员完成学分的时间要求比一般学生相对宽裕,个别情况下可以将时间适当延长,给予学生运动员更多完成学业的时间;也可以将运动员的训练成绩与课业完成情况相挂钩,对于训练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分计算时给予适当的比例加成;或者根据赛事的安排,将大量的训练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而平时则以学习为主。

(二)构建系统的培训体制,解决生源问题

在目前的研究中,较为主流的观点是:系统的培训体制更有利于学生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能有效地解决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所面临的生源问题。这种“一条龙式”的体育生培养模式是将小学、中学和大学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三级训练网络,最终走出一条小学时期打基础、中学时期崭露头角、大学时期拔尖出彩的系统培训体系。在具体实行时,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挂钩”式的层级关系,明确彼此间的权利与义务。例如,某大学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方面成绩较为突出,便可以与一些具有优秀体育生培养条件的中学建立一种对口输送的合作关系,这些中学则可以专门招收或培养具有某一运动项目特长的体育生;同样,中学也可以与小学之间建立类似的对口合作关系。

这样一来,学生从小到大能够获得一个系统的体育训练环境,更利于体育人才的培养,学校也在这种“一条龙”的培养模式中收获了优质的生源。

(三)增加体育教育投入,提高教练员水平

针对目前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带队教练员教学水平不高、难以适应体育教育教学要求的情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民办学校应当重视对教练员的培养,教练员一样需要不断地进修和锻炼来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水平,重视选拔和培养学校内部具有优秀教练员潜质的年轻教师送到专业的运动队进行锻炼学习与交流,学习最新、最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力提拔和重用有水平、有能力的教练员;第二,加快学校内部教练员的更新换代步伐,将具有优秀任教能力的教练员及时派到教学一线,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业务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教练员,提高学校内部教练员的竞争力度,重点改革体育教练员的考核制度,将训练成绩与绩效相挂钩;第三,灵活采取合同聘任的形式引进短期执教的高水平专业教练员,在大赛前夕对运动员进行更加专业的训练,帮助运动员完成参赛任务。

对于民办学校而言,要有效提高教练员水平,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采取多渠道的筹资办法是目前主流的观点。积极主动地申请省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局在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更多的支持;申请与专业运动队进行联合训练,实现部分训练资源的共享;利用举办各种体育赛事的机会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学校负责运动员的住宿、训练和管理,企业负责各种经费开销,通过赛事为企业进行宣传,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四)校内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打造学校文化

利用竞技体育特有的参与性和观赏性,带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能吃苦忍耐、刻苦勤奋的良好风尚。校团委、学工处和体育部等相关的学校行政部门要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通过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我国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措施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作为一线教练员,我们需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教学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辅助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霍琳.陕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2]刘同众.地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王光军,马小平.对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2).

[4]卞小涛,张建辉.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现状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上一篇:九三游记散文下一篇:采购业务工作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