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

2024-06-16

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共10篇)

篇1: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

一.毒品犯罪:

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和国际有关禁毒法律、法规,破坏毒品管制活动,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规定:毒品犯罪是指非法生产、制造、提练、配制、兜售、分销、出售、交售、经纪、发送、过境发送、运输、进口或出口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种植毒品原植物以及进行上述活动的预备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危害行为。

二.我国《刑法》规定的毒品犯罪的罪名有哪些?(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2)非法持有毒品罪;(3)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4)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5)走私制毒物品罪;(6)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7)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

(8)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9)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10)强迫他人吸毒罪;(11)容留他人吸毒罪;

(12)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

(一)什么是走私毒品罪?

1.走私毒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毒品管制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毒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

2.走私毒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刑法》对走私毒品分别情形,规定了不同的刑罚:(1)走私鸦片1000克以上的、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走私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武装掩护走私毒品的;以暴力抗拒检查,情节严重的;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处1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走私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满50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走私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10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是指违反毒品管理法规,贩卖、运输、制造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或者其他毒品,违反国家禁毒管制的行为。4.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刑事责作:

(1)依照《刑法》第347条规定,贩卖、运输、制造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武装掩护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以暴力抗拒检查、挽留、逮捕,情节严重的;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处1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贩卖、运输、制造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满50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10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处刑、拘役或者管理,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非法持有毒品罪:

1.非法持有毒品罪,是指违反毒品管理法规,持有一定数量毒品的行为。2.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根据《刑法》第348条之规定,非法持有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持有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满50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是指明知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而为其进行窝藏或者帮助掩盖其罪行,以逃避刑罚处罚的行为。

(四)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

1.窝藏毒品罪,是指明知是毒品或者毒赃,而为毒品犯罪分子藏匿、转移、隐瞒的行为。2.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依照《刑法》第349条的规定,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于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走私制毒物品罪:

1.走私制毒物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其他经常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或者配剂进出国(边)境,数量较大的行为。

2.走私制毒物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依照《刑法》第350条之规定,非法运输、携带制毒物品进出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量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前款规定的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单位犯该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同一规定处罚,对单位判处罚金或予以罚款。

(六)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

1.所谓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管理法规,非法买卖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经常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和配剂,数量较大的行为。2.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依照《刑法》第350之规定,犯买卖制毒物品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量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单位犯该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按同一规定处罚,对单位判处罚金或予以罚款。3.易制毒化学品的分类: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中对易制毒化学品进行分类: 一类:(1)麻黄素(2)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3)1—苯基—2—丙酮(4)苯乙酸(5)胡椒醛(6)黄樟脑(7)异黄樟脑(8)醋酸酐

二类:(9)三氯甲烷(10)甲苯(11)乙醚(12)丙酮(13)甲基乙基酮(14)邻氨基苯甲酸(15)N—乙酰邻氨基苯酸(16)麦角酸(17)麦角胺(18)麦角新碱(19)哌啶(20)高锰酸钾

(七)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私自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大的行为。

(八)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

本罪是指违反国家对毒品原植物种植的管理法规,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数量较大的行为。

(九)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是指违反国家禁毒法规,以引诱、教唆、欺骗为手段,促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十)强迫他人吸毒罪:

强迫他人吸毒罪,是指违背他人意志,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迫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十一)容留他人吸毒罪:

容留他人吸毒罪,是指行为人利用自己的住房或者其他场所,召集、收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并从中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十二)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

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是指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行为。

篇2: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

毒品在中国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同鸦片的毒害紧密相连。自鸦片出现以来,中国历届政府均制定相关的禁毒法律。

我国关于毒品犯罪的立法经历了从自行立法到与国际接轨的立法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的禁毒法律法规

鸦片来源于草本植物罂粟。在中国,罂粟壳作为一种中草药物使用。最初,鸦片被人们用于镇痛。明代以前,鸦片作为药材合法输入中国。明代万历17年(1589年)鸦片被列入关税表内,作为药材用于医疗,尚未造成灾祸,也就没有禁毒法律。

清代贩卖、吸食鸦片流行开来,给国家财政、人民生活带来危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查禁鸦片的政令是雍正皇帝于1729年颁布第一道查禁鸦片谕旨,并且制定了相关条例:“兴贩鸦片烟照收买违禁物例,枷号一个月,发边卫充军。若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为从杖一百,流三千里,船户、地保、邻右人等俱杖一百,徒二年。如兵役人等籍端需索,计赃照枉法律治罪,失察之讯口地方文武各官,及不行监察之海关监督,均交部严加议处。”这一条例将贩卖鸦片,开设鸦片烟馆,引诱他人吸毒列为犯罪,但是没有明令禁止鸦片进口。1760年,嘉庆皇帝下旨,要求查禁输入鸦片和在国内种植罂粟。1813年,清政府制定了《官吏、兵弁及人民吸食鸦片治罪则例》。1815年,制定《查禁鸦片烟章程》。道光十二年(1833年),清政府制定禁止鸦片制造、种植的《禁种条例》,明确规定了种植罂粟、制造鸦片以及包庇种植罂粟、制造鸦片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同时制定对于自首和立功者从宽处罚,对于毒品犯罪附加没收财产。道光十九年(1840年),清政府制定比较完整的惩治鸦片犯罪法律即《查禁鸦片章程》予以颁布,规定了输入鸦片罪、种植罂粟罪、制造烟土罪、贩卖烟土罪、吸食鸦片罪、开设烟馆罪、制造鸦片烟具罪等罪名。

清政府制定完整的惩治鸦片犯罪法律是在清朝末年1907年制定的《清新刑律》,其中用专门的章节全面规定了鸦片罪。罪名种类包括:制造鸦片罪、贩卖鸦片罪、意图贩卖而收藏鸦片罪、走私进口鸦片罪、制造吸食鸦片器具罪、贩卖吸食鸦片器具罪、意图贩卖而收藏吸食鸦片器具罪、走私进口吸食鸦片器具罪、提供吸食鸦片馆舍罪、栽种罂粟罪、吸食鸦片罪、包庇烟毒犯罪分子罪等。还制定了从经济上制裁毒品犯罪、对官吏从重处罚等内容。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其中关于毒品惩治的相关规定沿用了清朝政府后期制定的《清新刑律》内容。1928年3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刑法》(史称中华民国旧刑法),其中第19章专门规定了鸦片罪。1935年1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刑法》(史称中华民国新刑法),其中第20 章规定了鸦片罪,对鸦片犯罪进行了完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禁毒立法

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根据地也制定了相关惩治鸦片犯罪的禁毒法律,如:《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陕甘宁边区查获鸦片毒品暂行办法》、《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严禁播种罂粟的命令》、《晋冀鲁豫边区毒品治罪暂行条例》、《晋西北禁烟治罪暂行条例》。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颁布的禁毒法令有《华北区禁烟禁毒暂行办法》、《绥远省戒吸毒品暂行办法》、《辽吉区禁烟禁毒条例》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禁毒立法

篇3:有关园服事件的法律分析

【问题一】幼儿园是否有权要求幼儿统一购置园服?

幼儿统一穿着园服, 有利于培植校园文化、规范幼儿行为, 减少幼儿攀比现象;有利于为幼儿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但幼儿园并不能以此为据, 强行要求家长购买园服。

【问题二】幼儿园变相强收园服费是否属于乱收费?

幼儿园变相强收园服费应属违规收费。一般来说, 幼儿园收费项目大致有两种:应收费和代收费。保教费、寄宿费、伙食费等为应收费, 这类收费应经主管机关批准或备案。《广州市幼儿教育管理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公民个人及境外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或个人与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合作举办幼儿园的, 可自行制定收费标准, 但应报物价管理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其他各类幼儿园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 按级收费, 不得擅立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本案中该园为公办幼儿园, 任何收费均应获得收费许可证。根据广州市物价局的相关规定, 在公办幼儿园核准的收费项目里, 园服费并不在此列。因此, 该园向家长收取的园服费不是应收费而应归入代收费。

代收费是幼儿园代为收取的与幼儿学习生活有关的费用, 如各类书本费、保险费等。幼儿园若能坚持“幼儿自愿, 据实收取, 及时结算, 定期公布”的原则代收园服费、书本费、保险费等费用, 则并不违反规定。但该园在《新生园服明细和操作提示》中明确要求家长“于家长会当天在班主任处领取园服订购回条, 并于新生家长会后交回”, 从字里行间看不出任何可自愿选择的意思表示, 实际上是利用优势地位而实施的一种变相强制收费行为。

【问题三】幼儿园若存在吃回扣现象, 则应受何种处罚?

篇4:有关代孕问题的法律浅谈

关键词:代孕;法律问题;立法完善

一、代孕的概念

代孕,俗称“借腹生子”。目前在医学界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其基本概念是明确的,即指将受精卵子植入非妻子的女性的子宫,替代妻子对受精卵进行孕育,或者是将丈夫的精子植入非妻子的女性的行为。广义的代孕一般可以被划分为四种情况:1.丈夫提供精子,妻子提供卵子而委托他人实施代孕;2.丈夫提供精子,由第三人提供卵子,再由其他人实施代孕;3.丈夫提供精子,由代孕母亲提供卵子进行代孕;4.由夫妻外的第三人提供精子和卵子委托他人实施代孕。

二、代孕的相关法律问题

(一)我国的立法现状

关于代孕,仅以卫生部的规章形式标明了我国目前禁止的立场。卫生部2001年出台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卫生部2003年制定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相关技术规范、基本准则和伦理道德》也明确禁止代孕的实施。总体说来,关于代孕的有关法律规定,不仅内容上难以覆盖周全,法律效力也较弱,难以起到应有的制约和保障作用。

(二)代孕子女亲自关系的确定问题。

代孕子女,是指经过代孕而出生的下一代。代孕子女的法律地位,则是指代孕子女与其父母的法律关系。如上文的分类,代孕子女的父母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其一是“基因父母”,即提供精子和卵子的男女,也就是代孕下一代的基因提供人。其二是孕育母亲,即为代孕子女提供孕育条件的妇女。其三则是养育父母,顾名思义,是抚养代孕子女长大的人。此三类父母的角色会有相互重叠的可能,因此也会引发道德和法律上的冲突。按照法学界的传统学说,父母和子女关系的确定原则是“谁分娩谁为母”,父亲的确定则是按照母亲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来推定的。这样的判断方法是基于传统时代孩子出生的唯一途径就是从受孕者(此时也是孩子的基因母亲)的子宫中出生的。那么,在代孕的语境下,应该如何合理的判断代孕子女的法律父母呢?目前理论界对代孕子女亲子关系的确定主要有分娩说、血缘说、合同说、子女最佳利益说几种观点。各个国家与地区对代孕的立法态度不同,故立法安排也就各有特色。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做法:第一,采分娩说,禁止代孕,代孕母亲是法律承认的代孕子女的母亲,被代孕的夫妇可以通过收养等程序与代孕子女建立亲子关系。第二,采用其他三种学说,适当开放代孕,以被代孕父母为孩子的法律父母,一般由法院颁布“亲权命令”建立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有关代孕的法律各国各不相同,这与各国的历史文化等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缺乏,亲子关系难以认定。

(三)代孕协议的法律规制问题

代孕的显示关系存在。“代孕”商业化不az可否认。但是我国对于代孕协议是否合法?代孕主体、代孕双方的权利义务、违反代孕协议的法律责任、终止妊娠的法律责任、因必要费用和合理报酬的给付二产生的法律责任等问题都亟待立法的解决。

三、代孕的立法完善

(一)确定“代孕”的法律性质

确定代孕的性质是代孕相关立法的基础。本人认为在当今时代,适当的开放代孕的相关规定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进行严格的规定,不能使代孕利益化,违反公序良俗。

(二)对代孕子女的亲子关系进行规定

代孕子女是现实的存在,不管“代孕”如何被法律规定,代孕子女的权利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对于代孕子女的亲子关系的规定势在必行。

(三)保障代孕子女知情权的实现

代孕子女式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志。相关法律的出台,是对其基本尊重。同时也有利于避免一些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件发生。

(四)确立非商业化的原则。

代孕的出现之时满足人们能够拥有子女的美好愿望。各国允许代孕的存在也是为了人们的幸福。确定代孕的非商业化原则,才可以使代孕的开放有价值。同时对追求利益的不法行为进行打击惩治。

“代孕”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育观念同时,其带来的价值冲击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对“代孕”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民法学》(下),四川大学出版社

[2]杨芳.潘荣华.台湾地区代孕合法化之争.台法研究论坛.2006(3)

[3]李志强.代孕生育的民法调整.山西师大学报.2011(5)

篇5:禁毒教案之法律法规

1.通过毒品专题教育,使学生了解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2.使学生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是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教学重点、难点

法律如何惩处吸毒,毒品犯罪。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以案说法。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知道

1.有关禁毒的国际公约,声明

2.我国对吸毒,毒品,禁毒的法律法规内容,条款。

教学设计

禁毒法律法规(板书)

[导入] 我国政府历来对吸毒,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给予严厉的打击。不仅加入国际禁毒公约认真履行权利和义务,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禁毒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开展禁毒工作。

一、禁毒法律法规(板书)、我国加入的国际禁毒公约(板书)

(1)国际禁毒公约 指国际性的反毒品条约

(2)加入的国际禁毒公约

I.1985年加入《麻醉药品单一公约》和《精神药物公约》

II.1989年加入《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3)1990年2月我国参加联合国禁毒特别会议。在美国纽约举行,包括中国在内一百多个国家派团参加。会议通过《政治宣言》和《全球行动纲领》,严正声明,“发动决心与麻醉药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麻醉药品精神药物的祸害进行斗争,使人类免于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的祸害”。

大会将每年的 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纲领和宣言,对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严惩国际毒品犯罪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2、我国禁毒的法律法规(板书)

我国政府依据国际公约,加强对麻醉药品、精神药物的管制,开展国际禁毒工作合作,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1)《关于禁毒的决定》(板书)

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为禁毒斗争提供有力法律武器。

(2)《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板书)

对吸毒、毒品犯罪惩处,都做了明确规定

二、毒品犯罪(板书)

[教师讲] 国际公约,我国的禁毒法律法规,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为了对吸毒、毒品犯罪的行为给予严惩

1.什么是毒品犯罪(板书)

(1)国际规定

是指非法生产、制造、提炼、配售、兜售、分销、出售、经营、发送、过境发送、运输、进口或出口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种植毒品原植物,上述活动的行为是毒品犯罪

(2)我国的法律规定

是指违反国家和国际有关禁毒法律法规、破坏毒品管制、从事毒品危害社会治安和公民身心健康的活动,依法要受到刑罚的行为。

毒品犯罪是具有典型的,跨国性的国际犯罪行为。2.常见的毒品犯罪行为(板书)

(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行为

法律规定

1)论数量多少(少到0.几克),都构成犯罪,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2)利用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举例——见图

(2)私藏、拾得、保存毒品的行为也属于非法持有毒品的犯罪行为

见图——案例(3)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也是一种犯罪行为

见图——案例

(4)暴力、胁迫或以其他手段强迫他人吸毒属于强迫他人

吸毒犯罪行为

见图——案例

(5)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行为也是违法犯罪行为

见图——案例

以上五种违法毒品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规定》,无论情节轻重,法律都将给予严厉的惩处。

3、吸毒行为的处罚

吸毒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它不同于毒品犯罪,区别在于危害的是个人身心健康、家庭,会导致危害社会,违法犯罪,因此吸毒行为应受到法律法规的处罚

[法律规定] 《关于禁毒的规定》(板书)

人大常委会通过第八条规定:

1、一般吸毒行为

吸食、注射毒品,由公安机关处 15日以下拘留,可单处或者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吸食注射器具。

2、吸毒成瘾行为

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

篇6:有关禁毒的国旗下讲话稿

大家好!今日我演讲的题目是:拒绝毒品,筑起爱的高墙。

鲜红的花瓣缠绕成花,上边泛着银色的白边,中间点缀星点花蕊,高傲的枝蔓笔挺地立着,是醒目的绿色。远远望去,一片灿烂的红海,滚滚红色同风一起像麦浪般的翻滚,好像一束束火焰随风摇曳,妖冶迷人……这,就是罂粟花,却是害人的花。落红过后,它将结出饱含毒汁的果实。

罂粟花,本是作为止痛、镇静和安眠的药剂提取原料,然而,即便在灿烂的阳光下也有阴影。当英法殖民者以毒品的名义播下罂粟花的种子时,它那鲜艳的红就成为杀人的恶魔。肉体,在被它蹂躏;灵魂,在被它吞噬;生命,在被它玩弄;爱,在被它折磨……一切的一皆因它而改变。过往成殇,不堪回首。

灿烂的生命之花在毒品的侵蚀下,渐渐枯萎腐烂消失。我看见他们在死前的挣扎,在寻找最后一根稻草的疯狂,扭曲的脸庞,抽搐的身体,瘦弱的身躯,青黑的肤色,以及久久不能闭上的双眼……亲人眼中含泪亦不掉落的绝望,是淡漠,抑或是痛到深处泪有何用?唯有黯然神伤。

毒品,这一切罪恶的深渊。摧残意志,泯灭人性。曾有多少次伸出邪恶之手助推邪恶。王祖文,在吸毒后杀害祖父母;陈旺,高升与林昌清,吸毒后产生幻觉伤18人,撞死5人……它,麻痹人的神经,让人失去理智。不知道是怎样邪恶的力量,能够让一个人去杀害自己的养祖父母!待自己如至亲的人,这血浓于水的真情岂是此生能报?然而在恶爪的驱使下就真的下得了毒手,那又是怎样扭曲的灵魂?不知道。但可以肯定毒品万不可染。

人人都知道毒品危害健康,但是为什么我国每年的吸毒人员在不断增加呢?是以身试法吗?不,少年轻狂害了他们;不良氛围害了他们;盲目从众伤害了他们;倔强叛逆害了他们;现实残酷害了他们……我想,如果可以让他们再做一次选择,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远离毒品,可是永远没有那一天,我们能做的只是阻止此类事情发生。筑起爱的高墙,温暖每一颗孤寂的心,点亮每一颗向上的心,照耀让每一颗心拥有希望。当世界有爱有希望时,又有谁会去吸毒买醉呢?

篇7:有关禁毒的观后感作文400字

毒品的危害特别大,所以老师让我们观看禁毒片,让我们了解毒品的种.种危害。

禁毒片开播了!当我看到人们吸食毒品后的模样时,我真的震惊了!他们双手抱头,躺在床上,皮肤呈暗黄色,骨瘦如柴,如行尸走肉般恐怖。吸食毒品有许多危害,它会让每一个吸毒者失去一生的财产,还能剥夺吸毒者的生命,使吸毒者跌入犯罪的深渊。最难熬的还是毒瘾发作时全身上下如蚂蚁啃噬般的钻心痛苦,那真是生不如死啊!毒品,用它艳丽的外表引诱别人来吸食它,导致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些制造毒品的人真是可恶,我真想让每一个制毒者、贩毒者接受法律的制裁,让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洋溢着爱的世界里!

篇8: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民间借贷,法律法规,立法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我国金融市场呈现出“二元性”———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是指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 而非正规金融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 即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由于我国民间借贷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我们应当通过立法来规范民间借贷, 正确引导民间借贷, 使其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间借贷的概述

(一) 民间借贷的定义

民间借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借贷是各种民间金融的总称, 泛指不通过官方正式金融机构的一切民间金融活动。通常包括合会、社会集资、一般居民之间的借贷、民间典当业、农村合作基金会等融资活动。狭义的民间借贷是以私人之间的借贷为主, 同时还包括个人向集体企业和其他资金互助组织的借贷。根据我国法律、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的解释, 合法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之间以及自然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

(二) 民间借贷的特点

1. 借贷主体多为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及自然人等, 不包括金融机构。

民间借贷是个别企业、个人自主、自发的行为, 随意性较大。

2. 民间借贷的利率由借贷双方自行协商确定。

民间借贷主要是为了解决自然人、企业临时性资金不足, 利率由借贷双方自行协商确定, 其高低比较随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 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

3. 与正规金融相比, 民间借贷的借款金额小, 期限短。

因为民间借贷的出资人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或个人, 与金融机构相比, 他们的资金积累有限, 能够出借的金额相对较少, 再加之他们对借款人的信任不足, 只想收到短期回报, 无力承担长期放款的风险, 另一方面, 借款人也因为民间借贷利息偏高而不愿长期借贷, 所以导致民间借贷的借款金额小, 期限短。

4. 民间借贷手续简单易操作。

民间借贷手续简单, 一般只要借贷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合同即告成立, 并且资金能够很快到位, 及时解决借款人的燃眉之急。

二、有关民间借贷法律法规现状及评价

(一) 有关民间借贷法律法规之现状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之中, 民间借贷行为实质就是合同行为, 受民法及《合同法》的直接调整。从法律层面来看, 《民法通则》第90条规定相对笼统, 没有明确涉及民间借贷主体的问题。而《合同法》规定了一般借款合同的问题, 其范畴比民间借贷合同的范畴要大, 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借贷主体的情况。《担保法》亦是主要规定了一般借贷的担保问题。从部门规章层面来看, 《司法部关于办理民间借贷合同公证的意见》明确指出“为合法保护民间借贷活动……办理民间借贷合同公证”。从司法解释层面来看,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印发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这是针对借贷行为所产生的纠纷作出处理的专门性法律文件, 是一个最具直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意见》第1条、第2条、第4条、第6条分别涉及“公民之间的借贷纠纷”、“借贷有价证券”、“人民法院审查借贷案件的起诉时, 应要求原告提供书面借据。”“民间借贷利率”。除了上述规定外, 《意见》第10条、第12条以及第20条有关执行程序中债务清偿方式的规定等, 都是专门针对民间借贷行为而作出的特别规定。1999年国家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 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认定无效: (1) 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 (2) 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 (3) 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 (4) 其它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另外2008年施行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第89条将借款合同纠纷划分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同业拆借纠纷、企业借贷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

(二) 有关民间借贷法律法规之评价

1. 法律规定零散, 无专门法律法规调整。

除了《合同法》《意见》以及其他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存在某些直接针对民间借贷进行规定的法律规范, 目前尚未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或是行政法规对民间借贷作出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制与调整。这种法律现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我国对于民间借贷的肯定局限于法律主体之间发生的相对简单、普通的民事借贷关系, 而相对复杂、特殊的商事借贷关系不包含在内。

2. 现有法律法规本身科学性、协调性差。

现有的部分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调整的内容不一致, 易冲突。比如《意见》规定在约定利率不明时按同类贷款计息, 而《合同法》中则规定不计息。根据上法优于下法, 后法优于前法的法律适用原则, 《合同法》应当得以优先适用, 但事实上, 在许多法院的审判实践中, 往往把《意见》作为一种更直接、更密切的上级指导文件优先适用。

除此之外, 不同法律法规之间所调整的民间借贷的主体、客体以及内容不同, 这就造成其调整民间借贷法律之间的不同。而在上述法律中针对民间借贷这一问题, 其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方面。从法律法规内容上分析, 我国目前对于自然人之间一般民事关系借贷是允许的, 然而对于企业间的借贷以及非金融机构所参与的借贷分别做了禁止性和限制性的规定。对于借贷这一行为, 根据法律主体所希望产生的法律后果, 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民事借贷行为, 另一类是特殊性的商事借贷行为。虽然我国是实行民商合一制度的国家, 但也不能将民事行为与商事行为混为一谈。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 明确借贷主体行使借贷行为是否用以连续性的营利性活动。一般性的民事借贷行为的发出者可能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只是偶尔的, 因此就不属于商事行为。普通的为生活所需的借贷更谈不上是商事行为。然而, 特殊性的商事借贷行为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商事行为连续性、营利性的特点。

三、关于民间借贷的立法建议

(一) 立法应选择重点规制的路径

民间借贷立法应选择重点规制, 而不是全面规制, 即在多样化的民间借贷中确定一些重点借贷加以限制即可。根据这样的思路, 规范民间借贷的立法体系应当是一般性规制与专门性规制相结合的多层次立法体系。在多层次的立法体系下, 根据借贷主体、借贷行为及借贷目的等不同因素, 采用由普通法律和专门的民间借贷法律进行分别规制的模式。

(二) 立法应对民间借贷主体进行规制

自然人之间的普通民事行为性质的借贷为法律所支持, 但企业之间和带有经营性质的商事性民间借贷则一直受到法律的排斥。从民间借贷的作用及国外的立法经验来看, 商事性民间借贷能够有效地克服国家信用的诸多弊端, 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应当获得法律的肯定。

1. 对民间借贷主体的准入制的完善。

对于商业性放贷人准入的规范笔者认为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一是通过确定注册资金的方式对主体范围进行限定。二是通过申请人资格审查方式对主体范围进行限定。我国应当重视对申请人和主要股东、高管人员的背景严格审查, 包括教育经历、从业经历、过去十年的民事诉讼和破产诉讼记录、信贷历史记录、犯罪记录 (包括重罪、轻罪和违规) 等等。

2. 放松对企业之间借贷的管理。

笔者认为立法上应当分类定性, 区别对待。笔者建议我国修改现行法律, 区别对待企业之间的借贷问题, 如具有上下游供应商关系、母子公司关系且因生产需要发生的借贷等, 应当规定为合法有效的借贷。但是, 不可完全放开企业间的借贷, 因为完全放开此类借贷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放弃了银行业资产业务的准入门槛, 金融市场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势必会受到影响, 因此, 对部分企业之间的借贷通过列举的方式放开的同时, 仍应保留法律对企业之间借贷的一般管制。

(三) 立法应对民间借贷利率进行管制

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 不能盲目地放开民间借贷市场, 而应通过立法直接规制民间借贷利率, 并设置合理的利率上限。笔者认为我国民间借贷立法可借鉴香港《放债人条例》的立法经验, 设置两个利率限制标准, 对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要求其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 建立梯级过渡性的双层法律责任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打击和遏制高利贷, 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滥用刑事制裁手段, 实现法律责任的梯级过渡。

(四) 立法应对民间借贷资金来源进行限制

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依赖大客户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很容易导致风险过于集中。因此我们可以有限度地通过信贷配给方式培育商业银行贷款零售商来分担银行的信用风险, 构建多层次贷款渠道。

对民间借贷资金来源进行限制可通过规范商事性民间借贷经营者的融资渠道。首先, 必须严格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合法借贷。在制定民间借贷法律规范的时候, 要根据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相结合的原则, 确定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必要条件下用列举方式枚举合法借贷行为和非法集资行为。同时修订刑法相关条文, 明确非法吸收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罪名的构成要件。其次, 在商业原则下, 积累一定经验后, 可逐步放开商事民间借贷经营者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再次,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可将部分政策性金融资金借给专门或主要服务“三农” (农业、农村和农民) 的民间借贷者, 包括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募集的资金、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或者其他财政扶持资金等。最后, 前瞻性规定商事性民间借贷人发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吸收非金融类企业的大额存款、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渠道。

(五) 立法应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

由于民间借贷具有多层次性、盲目性等特点, 一旦对其疏于监管, 极易被一些企业和个人用来从事非法活动, 从而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对民间借贷进行强化监管:首先, 要完善监管的宏观体制。其次, 要建立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和监测制度。

民间借贷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引发纠纷的多样性, 一旦发生纠纷, 不易解决。因此, 相关部门应明确规定登记备案的民间借贷享有更高的法律保障, 如优先清偿权等。同时应在目前人民银行已经建立的民间借贷定点监测制度的基础上, 根据民间借贷动态, 增加监测样本数量, 扩大监测范围, 提高监测准确性。最后, 应当改进监管方式, 完善监管手段。监管民间借贷的与监管其他大型金融机构不同, 其监管方式自然应得到区分, 监管部门监管不同形式的民间借贷时应采取灵活的监管方式, 实行更加多样化的监管手段。

四、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民间借贷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 我们应尽快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 引导民间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应做好监管工作, 保护借贷双方的权益, 以期能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抑制其消极一面的发展, 为我国的金融改革、经济发展以及民间借贷理论的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军, 李娜.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研究[J].学理论, 2011 (35) .

篇9:有关名人代言广告的法律思考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广告作为商品借助媒体的一种独特而又有效的宣传手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明星代言广告在有力的推广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舆论的诱导。那么质量问题后,代言明星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呢?

关键词:公众人物;名人代言合同;广告法;名誉权

一、名人代言的法理概念与范围

(一)名人代言的实质

在我国,公众人物只是社会学名词,在法律上不具有实质性意义。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都规定了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没有赋予公众人物特有的权利与义务。

名人代言商品通常是由其在各种媒体上以艺术化和包装过的形象,通过艺术化表演或者言语来表示对某个商品的支持与推崇,并且以其态度在媒体上暗示了其本人的好恶以达到影响受众感官的目的。

在我国,名人与“常人”都属于自然人,在拥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民事活动,享有充分的民事权利并对自己的行为独立的负担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名人与“常人”毕竟有所不同。在商业活动中,名人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与成就,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常人所没有的知名度,而这种知名度被商业化之后的直接产品便是产品的代言广告。

商品经营者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生产商品的目的是盈利,很显然通过广告、乃至名人代言广告的目的就是通过扩大宣传,从而得到更大的销量,以求利益最大化。经营者不惜血本聘请名人参与到该产品的宣传活动中,那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最大限度的利用名人的商业价值,将名人与产品捆绑销售,以求得产品销量的提高。

那么,我们的答案出来了,商品经营者是高昂的代言费是用于获得名人不菲的影响力的使用权。这种影响力实质上就是名人本身的名誉权的使用,是一种商业化的名誉权使用方式,而这种权利的行使会不会对其他人造成损害呢?

(二)名人代言相关法律关系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101 条规定:“公民、犯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由此可见,名誉权是一种中性权利,单单名誉权本身是不包含褒贬之意的。然而,我国法律在名誉权的规范中忽视了这么一点,就是名誉权的刻意贬低会损害到当事人的权利,但与此同时名誉权的滥用同样会损害到公众利益。

故此,笔者认为,有关名誉权的侵权类型应该增加这样的一种类型,即当事人滥用自身的名誉权致使误导他人,并对他人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侵权。从法理上来讲,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权利,任何权利都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之下行使,而目前随着名誉权的保护力度逐渐加深,滥用名誉权的案件也越来越多。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名人代言广告并非一本万利的好买卖,恰好相反,代言活动在给名人带来巨额利益的同时也给名人带来了同等的义务,那便是充分认识到自己名誉权的行使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从而慎重的行使自己的名誉权。

(三)名人代言法律责任分析

正是由于名人进行代言本身就是一个仅仅依靠自律的商业行为,其广告代言的真实性就理应受到质疑,而因代言的广告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发生后,名人个人究竟需不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應当多少份额的责任?

仅仅以拍摄中的劳动化为名人高昂的代言费用是不合理的,那么这笔费用的源于何处?必然是广告播出后对社会受众的巨大影响力,名人的代言收入的绝大多数是为这项资本买单,那么根据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这项资本的增值也必然会有相应的义务产生,那么就是名人应当承担的有限责任义务。

所以,笔者认为名人代言这项复杂的法律行为中,名人一共要承担两大块法律责任,其一是拍摄广告中勤勉劳动的义务,其二是承担广告播出后对公众承担的有限的责任义务。那么名人的这种有限责任的限额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令名人承担与之代言费用相当的产品赔偿责任。

在责任形式上,名人毕竟仅仅是进行了代言活动,而非产品的实际生产商与经销商,他所应承担的责任应当是在商品的经营者能力范围之外的部分。但是,鉴于名人本身具有社会公众人物的特点,名人的名誉直接关系到其本人的收入及事业发展态势,名人在赔偿消费者损失时的迫切性更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所以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名人与商品经营者连带责任的形式,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首先向名人索赔还是首先向商品经营者索赔。

当广告本身为虚假广告,商品的经营销售涉及欺诈消费者,那么在归责原则上就应当加上广告商。这种虚假广告实际上是商品经营者与广告商联合欺诈消费者的活动。在商品的推广宣传上名人对受众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其责任同样不能免除。

当名人在涉及药品与医疗器械产品广告之中,不论商品质量如何,广告宣传内容真实与否,一旦以专家或者患者的身份出现都直接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四条“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有下列内容:(四)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之规定。

二、结论

名人代言广告是全球广告行业的一种优良的经营模式,同样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可逃避的话题,能否让这种市场经营模式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法律规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目前关于名人代言广告引起的产品责任是否由名人本人承担责任没有一个定论,但不可忽视的是作为最广大的消费者群体发出了自己最真切的呼声,消费者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弱势的一方,自身的权利几乎是暴露在商品经营者的眼下,消费者急需能够保护自己的法律工具,法律界应当有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贺卫方,1998,《名人的名誉权官司》,《南方周末》载1998年4月17日

2003,《名誉权要有界限》,中国民商法律网

[2]魏永征,2000,《舆论监督和“公众人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3期

[3]刘信业,杜文聪,梅龙生等,2006,《人身权法论》,青海出版社

篇10: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大麻等一些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对人体生理心理危害极大,它损害精神健康,影响消化功能,危害心脏和大脑。毒瘾使人四肢无力,异常痛苦,并易患艾滋病、乙肝等直接威胁生命其他疾病,此外吸毒易上瘾,戒毒是非常艰难的。

毒品不仅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毒品问题诱发其他违法犯罪,破坏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毒品问题渗透和腐蚀政权机构,加剧腐败现象。总之,毒品的危害,可以概括为”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十二个字。

毒品既然万恶无比,为什么目前世界上吸毒者有3500万人,而我国吸者已达50多万人,其中青少年竟占80%以上呢?

一个吸毒者说:是朋友给的,不吸白不吸;又有吸毒者说:“吸毒有身份和品位;另一个吸毒者说:看别人吸时,样子似腾云驾雾,仿佛进入仙境一般,自己忍不住想试一试……就这样,这些人不健康的心理被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利用,他们从此沾上了毒品,倒在毒堆上。

毒品之所以毒,就在于沾上它后甩不掉,毒性在全身不断蔓延,毁坏人性,毁坏家庭与社会。

云南一家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染上毒瘾后,不顾一切贪污公款,后被判处无期徒刑;重庆南岸区有一名吸毒人员,毒瘾发作时向母亲要钱未成,用刀将亲生母亲活活砍死;她年仅15岁,已是第三次进戒毒所,每当毒瘾发作时,她浑身颤抖,涕泪横流,痛苦不堪,用手使劲扯头发,用头猛烈撞墙,失去了上学的大好时光……

毒品,它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是一个不吐骨头的白色恶魔,被毒品这个恶魔附身而演出一幕幕惨痛悲剧还在继续上演!切记,吸毒只会引人走向深渊,陷入死亡的沼泽,毒品千万沾不得,因为它害人!毁家!祸国!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还等我们去肩负,我们正处于人生最美妙的时节——花季,绚丽多彩,如诗如画,花样年华,为此,就让我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吧!

上一篇:圣诞节宣传语下一篇:虐心的爱情故事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