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教案

2024-06-18

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教案(通用8篇)

篇1: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句子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对本学期学过的句子写作方法进行归类、回顾。

1.“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改

2.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改

3.用给定的词语会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临近期末了。回顾本学期的语文知识点,就像一颗颗珍珠散乱地洒落在我们书本中,这就需要我们用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串起了这些珍珠复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1、小要求:上复习课需要同学们思考更积极,注意力更集中,能做到吗?把梳理清晰的知识点复习好了,在考试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2、我们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读懂组成文章的的段落、句子、字词。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读懂一个句子呢?(思考一下,知道吗?不错,不要紧,今天我们就来一块上句子复习课,复习一下有哪些方法能帮助我们把句子读懂。)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变换句子顺序。

 1、出示例句: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A、自由读,想想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意思相同)

B、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表达的顺序不同)

2.出示句子练习

 1.他是王宁的哥哥。

。

 2.他是新当选的干部。

。 3.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 4.我们的班主任是王老师。

。

小结:比较异同,知道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那老师这里又有一个句式,看看能否难倒我们班小朋友?

三.“把”字句和“被”字句 互相改动

1.出示:

我把茶杯洗干净了。

茶杯被我洗干净了。

2.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

3.那“把”字句、“被”字句互改的方法是什么呢?:先找出句中的两个称谓,(谁或什么)并确定它们之间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再根据要求完成句子。如“把”改为“被”字句可把“茶杯”提到“我”前面,并加入“被”字。

4.出示句子练习

1)、我把礼物送给好朋友了。

2)、我把桌子搬走了。

3).浅水洼里的水被太阳晒干了。

4).地板被我扫得干干净净。

四.反问句与陈述句

一个意思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反问句表达。两个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但语气不同。如: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这两句话中,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

反问句改陈述句要注意三点:1.将“还用“改成”不用“

2、标点的变化。反问句改陈述句后一定要将问号改为句号。

3、语气的变化,反问句改陈述句后一定要去掉疑问词。

五.比喻句

1、看来大家对比喻句很感兴趣,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的找到了比喻句。是呀,比喻句经常在我们的练习题上和试卷上出现。既然大家对比喻句掌握得很好,我就来测试一下。这道题是老师在学过的书上找到的。你们会吗?(出示幻灯片) 天上的星星像

 一片片树叶像。

 红红的太阳像

2、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的,在句后的括号内打“√”

一眼望去,圆溜溜的柿子,像许许多多的红灯笼挂满枝头。()这位解放军叔叔好像在哪见过。()(随机)

六.写句子

学生做练习纸,教师指导、讲解。(附课件、练习题二份)

七.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掌握了规律,以后再做句子方面的练习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为万变不离其宗。

教学反思:

在复习时内容有重点,能以教材为主。注意分层实施教学。复习题设计容量大,题型多。做到充分抓住复习课特点,精讲多练。

篇2: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句子,初步了解句子的类型。2.掌握比喻句拟人句,直述句和转述句的转换。

二、教学流程

教师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句子,(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做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

2.按照句子的类型,我们把句子分为: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1)陈述句:用来叙述一个事实,句末标点用句号。有表示肯定的意思,有表示否定的意思。

3.小学阶段我们必须扎实掌握几种句子的转换及知识。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2)扩句和缩句的运用。(3)用关联词语把两个分句合并。(4)病句的修改。(5)修辞手法的运用。

(6)一般句子与比喻句、拟人句互换。(7)陈述句、反问句的互换。(8)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9)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二)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一般句式:主语+动作(谓语)+动作对象(宾语部分)把字句:主语+把+动作对象(宾语部分)+动作(谓语部分)被字句:动作对象(宾语)+被+主语+动作(谓语部分)2.例如:

↓(主语)↑(动作对象)

一般句式:猴子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动作)

把字句:猴子有趣的动作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

被字句:孩子们被猴子有趣的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教师过渡语:这个知识点我们班掌握得很好,我不做过多讲解。

(二)扩句和缩句的运用。

1.扩句: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题目一般都会要求至少扩两处)

2.例如

(1)树叶飘落。(扩句)金黄的树叶纷纷飘落。(2)同学们回答问题。(扩句)

教室里的同学们争相恐后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蜜蜂飞来飞去。(扩句)

一只只小蜜蜂在花丛中快活地飞来飞去。教师强调:不管怎么加,不能改变句子的主干 例如:蜜蜂飞来飞去。

一只只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劳动(翩翩起舞)。

(三)用关联词语把两个分句合并。1.并列关系: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在句子 中,不分先后地分别说出有关的几件事或情况。常 见的表示并列关系的词如下:

一边„„一边„„ 一面„„一面„„

一会„„一会„„ 那么„„那么„„

有时„„有时„„ 不是„„而是„„

既„„又„„ 又„„又„„

(例如: 她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2.递进关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用在句子中,后面的 意思比前面的意思更进一层。常见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 词如下:

不仅„„并且(还)„„

不但„„甚至„„

不但(不仅、不只、不止、不单、不光)„„而 且„„

例子:我们的教室不但宽敞,而且明亮。

3.因果关系: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用在句子中,表示前面说的是原因,后面说的是结果。常见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如下: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由于„„因此(因而)„„

因此(因而、所以)„„因为„„

例子:他之所以成绩那么优秀,是因为他平时非常努力用功。4.选择关系:表示要从中选择一件或者一种情况。常见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如下:

是„„还是„„ 要么„„是么„„

或者„„或者„„ 宁可„„也不„„

不是„„就是„„ 与其„„不如„„ 宁愿„„不愿„„

例子:与其看着别人成功,不如自己努力成功。

5.转折关系:表示转折的关系的关联词用在句子中,表示后面的意思不是顺着前面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与前面的意思相反或者相对。常见的转折关系关联词如下:

虽然„„但是„„

例如:虽然下着雨,但是我们不能迟到。

教师强调:把两个分句合并,中间要把句号改为逗号。

(四)病句的修改

首先要知道病句就是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常见的病句,归纳起来有以下十种:

1.成份残缺

指句子不完整,缺少“谁”,“怎么样”“做什么”(也就是缺少主语,谓语或宾语等必要成份)。如“前几天,送给小玲五本课外书。”这句话,缺少“谁”(主语),应该在“送给”的前面加上“我”或“老师”等,句子才完整;又如“我最尊敬的人是”,缺少“谁”“什么人”(谓语),可在“是”的后面补充“我的爸爸”或“我的老师等”。

2.重复累赘

指句子中用的词重复啰嗦,应删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如“王老师多次反复教育小明要遵守纪律。”这句话中“多次”和“反复”重复了,要删去其中一个就对了。

3.前后矛盾

指句子中前面和后面的意思有矛盾,不统一。如“昨天傍晚刮起了一夜大风。”这句话中“傍晚”和“一夜”有矛盾,应改为“昨天傍晚刮起了大风。”

4.词序颠倒

指句子中词语的位置前后颠倒。如“李老师认真修改阅读了张华同学的作文。”这句话中“修改”“阅读”的词序混乱,颠倒,应该把“修改”和“阅读”调换一下位置,改为“李教师认真阅读修改了张华同学的作文。”

5.搭配不当

指句子中相关的成份不符合语言习惯,在意思上不能配合,搭配不当。如“王丽十分爱护时间。”这句话中“爱护”与“时间”搭配不当,应改为“爱惜”。

6.用词不当

指句子中某个词语运用得不恰当。如“看到这风景如画的田野,我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这句话中“高兴”一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愉快”。

7.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8.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如“黄虹和赵燕一起去登仙楼山,她比她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句子中的“她”有两个,到底是黄虹爬得快,还是赵燕爬得快呢?指 5 代不明。应改为“„„她比赵燕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或“„„黄虹比她爬得快,黄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

9.不符合事实

指所描写的情况和事实不符合。如“秋天,校园里盛开着桃花、梨花、一串红、菊花和芙蓉花。”句子中的“桃花”、“梨花”不是秋天开的,是春天开的。不符合季节的事实,应该删去。

10.关联词误用

指句子中的关联词误用,或搭配不当。如“不但黄山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我很想去游览一下。”这句话构不成递进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此,要把关联词“不但„„而且„„”改为“因为„„所以„„”;又如“你只有认真刻苦地学习,就能取得良好成绩。”句子中“只有„„就„„”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有„„才„„”。

教师总结:以上就是10种常见的病句。在修改病句时,要认真琢磨推敲,对症下药,才能修改好病句,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清楚、完整。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否则,就不是修改病句,而是另造新句了。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

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本体)(比喻词)

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6(喻体)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教师:比喻句和拟人句经常有同学分不出来,你认真观察这两句子:会有什么重大的发现,或者说有什么妙招可以快速的掌握。

(1)比喻句: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 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山茶花)(红星)名词

(2)拟人句: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淘气)(叫醒)

小闹钟当作人的动作词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

(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如: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换一种说法: 学好了语文,(1)我们才会读书看报,(2)才会写信写日记,(3)才会写作文。

4.夸张: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

例如

(1)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7(夸小)

(2)我家的客厅比两个足球场还要大。(夸大)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

“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教师: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确实是个难点,请记住三点:(1)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2)用对反问词。(3)记得加问号“?”

例子:爸爸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他的启蒙老师们。很多同学写成

难道爸爸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他的启蒙老师们吗? 难道爸爸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是在着他的启蒙老师们吗? 难道爸爸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不是在着他的启蒙老师们吗?

爸爸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难道不是在思念着他的启蒙老师们吗?(正确)

教师解析:当我们看到这句子,先判断爸爸干什么?(思念他的启蒙老师)那前面一大串的句子“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是什么?是一种修饰语,修饰“思念”这个动作,那我们就把难道加在思念的前面。所有我们看到一个句子,先判断什么人(事物),干什么。就把反问词放在它前面,而不是放在修饰语的前面。

6.设问

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8 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7.对偶

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还有一些古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写法。)

例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 事,事事关心。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八)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双重否定句的作用:一个句子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绝对的事实,语气更坚定有力。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比肯定句更重一些,但句意不变,方法是加两个否定词:“不„„不”或“非„„不可”或“没有一个„„不”等。

例如: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肯定句)我不得不去图书馆看书。(变双重否定句)

(九)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下面我们复习的这种类型是第十二册刚学过的,也是这学期的重点,就是把直接叙述的改成间接叙述。它有可能出现的题目类型会是这几种:照样子改写句子;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把句子改为间接叙述。

2、指名分析:把直接叙述改变为间接叙述,要注意三点:一是改变标点;二是改变人称代词直接将第一人称“我”变成第三人称“他”,如果前面提示语你确定是女的,就用女的她,一般都用男的他。;三是看句子的内容。有些句子中个别的和少量的文字须作改动,但不改变句子意思。

3、把间接叙述改为直接叙述也是同样的方法.4、训练:

妈妈对我说:“今天晚上我有应酬,你和爸爸先吃饭吧!” 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姐姐说,她明天送给我一件生日礼物。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不是常对她说吗?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教师语——认识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教师语——句子从语气上和作用上它可以分好几种类型。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我是六年级的学生。

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你吃过饭了吗?

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带有命令的,向别人提出强烈要求时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请你离开这儿。禁止随地吐痰!快把书递给我。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常见标志性词语有太.特别.很.非常.多么等。

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3、下面就请每个同学每种类型说一句话。指名说。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句子,那么我们小学语文常 见的病句有哪些?这些病句都有哪些特点?

巩固练习:

下课了,在操场上玩游戏。(成份残缺)我正在观看优美漂亮的舞蹈。(重复累赘)我敢肯定今天可能会下雨。(前后矛盾)

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词序颠倒)春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搭配不当)

我今天买了冬瓜、茄子、西红柿、西瓜等许多蔬菜。(概念不清)小飞和小米是邻居,他经常到他家去玩。(指代不明)夕阳的朝晖洒满了湖面。(不符合事实)我们只有刻苦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关联词误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

2、扩句和缩句练习。

3、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4、进行句式变换练习。

二、教学流程【知识平台】

教师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句子的各种类型。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句子。

(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例如:我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学习。

教师语——认识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教师语——句子从语气上和作用上它可以分好几种类型。

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

3、下面就请每个同学每种类型说一句话。指名说。

(二)改变句式

【备考点】

教师语——同一个意思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表达。表达样式不一样,语言效果也不一样。变换句式,就是把一个句子改变为另一个句子,意思不变。常见的有: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2、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3、陈述句、反问句的互换;

4、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教师语——第一类型我们在一、二年级就已经学会了,在六年级时一般不作要求。老师在这里也不再强调了。

一、陈述句、反问句的互换

1、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叫反问句?

2、指名说:反问句并不是向对方提出问题,需要对方回答,而是用反诘(追问)的语气强调某个问题,表达某种感情。它是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句中,句末用问号。【链接考题】

3、指名(分析)陈述句变反问句,加上“怎么”、“难道”、“什么”等,句末尾加上“吗”、“呢”,句尾句号变为问号。(如果有否定词的去掉否定词,没有否定词的要加上否定词)接着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否定词?无、没有、不

举例子:他是一个好人。(答案)他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

4、反问句改陈述句。也是同样的方法。指名说。

5、训练:

我的心哪,留在祖国的蓝天上。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能不帮助他。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二、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1、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类型。双重否定句的作用:一个句子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绝对的事实,语气更坚定有力。【链接考题】

2、(分析)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比肯定句更重一些,但句意不变,方法是加两个否定词:“不……不”或“非……不可”或“没有一个……不”等。

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变双重否定句)(答案)我不得不去图书馆看书。

3、训练: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一定要讲一点文明。

这次活动的经过你很清楚。人人都说丽水景色优美。

三、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互换

1、下面我们复习的这种类型是第十二册刚学过的,也是这学期的重点,就是把直接叙述的改成间接叙述。它有可能出现的题目类型会是这几种:照样子改写句子;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把句子改为间接叙述。

2、指名分析:把直接叙述改变为间接叙述,要注意三点:一是改变标点;二是改变人称代词直接将第一人称“我”变成第三人称“他”,如果前面提示语你确定是女的,就用女的她,一般都用男的他。;三是看句子的内容。有些句子中个别的和少量的文字须作改动,但不改变句子意思。

3、把间接叙述改为直接叙述也是同样的方法.4、训练:

妈妈对我说:“今天晚上我有应酬,你和爸爸先吃饭吧!” 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姐姐说,她明天送给我一件生日礼物。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不是常对她说吗?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四)扩句和缩句

【备考点】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具体、形象的生动的句子。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应考点】

1、扩句就是先画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找到了主要部分,就可以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份,进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要成份,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扩句还要看清楚题目,如果题目要求扩几处的我们扩写几处,如果没有要求我们扩几处的,我们只要扩一处就可以了。)扩句这节课季老师就不再强调了。下面主要就是讲讲缩写句子。

2、缩句可按三步进行: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

3、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老师把它归总一下其实就是按这三种去缩写就可以了。(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什么是什么。)

3、缩写句子还要注意一点有些规定的词组你是不可以把它分开的。

4、训练:

篇3:谈小学语文句子教学的方法

一、联系上下文读来感悟句子意思

叶老说过: “教学语文课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的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不仅能学习准确地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从中学习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语文新课标中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指的是人对语言的知觉的整体感受,或是对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通过朗读中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的处理,培养语感。学生有了敏锐的语感,势必大大提高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荷花》,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和荷叶的句子就是要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步先理解荷叶是“挨挨挤挤”的,荷花是“冒”出来的,体现它顽强的生命力,可对“展开、饱胀、破裂”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朗读。第二步根据这些词语加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勃勃勃生机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就把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了。老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朗读形式,例如,加动作读、配乐朗读、比赛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句子朗读到位了,学生对重点字词理解了,对段落的意思也清了。

二、通过演示动作来理解

有的句子中有一个或几个连续动作的,老师可以边读句子边做动作帮助理解。如《又是你第一个到》课文中这一句: “这位读者掸了掸衣服上的雪……”在读时,教师只要加一个动作演示一下,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三年级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较多,教师应让学生多动动手演示演示,句子的意思也就知道了。如《瑞雪》中的最后一句话: “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追逐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能够让学生动起手来,把这句话演示出来,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而且让他们更真切的体会到了大雪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理解

课文中有些句子,如写景写场面的,一般可以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情景去理解。如《新型电影》中的一句: “翠绿色的树叶相互交错着,金色的阳光透过这绿叶的空隙洒落在自己的身上。”只要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情节,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不成问题了。学生们还可联想到电影、电视中的类似镜头,脑海里马上绘制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来,从而自然地进入到句子所示的意境中去。

四、运用课文插图来理解

不少句子内容是课文插图上有的,那就充分利用图画去理解。如《捞铁牛》一课中怀丙和尚指挥捞铁牛的句子,学生通过读还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个做法,但只要仔细地看看插图,再去读句子,意思也就明白了,教师也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图片、幻灯、投影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中的重点、难点,画难为易。如《田忌赛马》中的有关比赛时出场顺序的句子较多,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课文的理解,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做投影演示,也可与学生一起制做三种马的图片进行演示。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孙膑帮助田忌巧妙的变换三种马的出场顺序与结果转败为胜之间的必然联系。

五、引导理解关键词来理解

学生不懂句子的意思,经常是因为句子中有不理解的字、词。有时句子中并没有什么新词,而是因为句子中运用了这个词的引申意或这个词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意思。这时,理解这个词语就成为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从关键字词入手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地下功夫。如《当炸弹爆炸的时候》中毛泽东说: “飞机呀,喧宾夺主,讨厌! ”这句话中“喧宾夺主”是个关键词。首先,说说这里的“宾”是指谁,这里的“主”是指谁? 然后,联系上下文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样,通过对“喧宾夺主”这个词的理解、分析、结合课文再理解,最终达到对这个句子的正确理解。

六、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学生理解句子是一个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就是启发学生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联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还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说明性比较强的文章。学生会觉得这些离生活实际比较远,学起来会很枯燥、难理解,这时就需要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做比较。??? 例如《长城》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教学这句话时,我以居庸关一带的长城为例,告诉学生城墙高达8. 5米,宽6. 5米,顶部宽5. 7米,内墙高1米。接着,又以学校的教学楼为例,告诉学生楼高15米,宽7米,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从现代建筑技术来说,建造长城并不比建造摩天大厦高超。紧接着出示问题: 在古代,建造长城用的是什么设备? 引导学生抓住“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句话进行朗读指导,并启发想象,最后学生都能从内心里发出啧啧的赞叹: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总之,句子是词语、段落和篇章的桥梁。在小学语文句子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认清它的重要性,准确的把握内容,扎实训练,以提高句子教学的效率,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句子教学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搞好句子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思想认识,乃至语言表达,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篇4:谈小学语文句子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句子教学 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中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学过一些方法,但往往学了还不能灵活运用,独立的理解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时碰到一个句子不知从何着手。我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扎扎实实地进行学法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要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学生首先应在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读一读,把句子读通,这是最基本的方法。比较简单的句子通过读就能理解意思了,但是有些句子不是一读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我在教学中一般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一、联系上下文读来感悟句子意思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的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不仅能学习准确地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从中学习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语文新课标中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指的是人对语言的知觉的整体感受,或是对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通过朗读中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的处理,培养语感。学生有了敏锐的语感,势必大大提高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荷花》,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和荷叶的句子就是要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步先理解荷叶是“挨挨挤挤”的,荷花是“冒”出来的,体现它顽强的生命力,可对“展开、饱胀、破裂”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朗读。第二步根据这些词语加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勃勃勃生机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就把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了。老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朗读形式,例如,加动作读、配乐朗读、比赛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句子朗读到位了,学生对重点字词理解了,对段落的意思也清了。

二、通过演示动作来理解

有的句子中有一个或几个连续动作的,老师可以边读句子边做动作帮助理解。如《又是你第一个到》课文中这一句:“这位读者掸了掸衣服上的雪……”在读时,教师只要加一个动作演示一下,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三年级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较多,教师应让学生多动动手演示演示,句子的意思也就知道了。如《瑞雪》中的最后一句话:“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追逐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能够让学生动起手来,把这句话演示出来,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而且让他们更真切的体会到了大雪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理解

课文中有些句子,如写景写场面的,一般可以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情景去理解。如《新型电影》中的一句:“翠绿色的树叶相互交错着,金色的阳光透过这绿叶的空隙洒落在自己的身上。”只要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情节,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不成问题了。学生们还可联想到电影、电视中的类似镜头,脑海里马上绘制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来,从而自然地进入到句子所示的意境中去。

四、运用课文插图来理解

不少句子内容是课文插图上有的,那就充分利用图画去理解。如《捞铁牛》一课中怀丙和尚指挥捞铁牛的句子,学生通过读还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个做法,但只要仔细地看看插图,再去读句子,意思也就明白了,教师也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图片、幻灯、投影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中的重点、难点,画难为易。如《田忌赛马》中的有关比赛时出场顺序的句子较多,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课文的理解,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做投影演示,也可与学生一起制做三种马的图片进行演示。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孙膑帮助田忌巧妙的变换三种马的出场顺序与结果转败为胜之间的必然联系。

五、引导理解关键词来理解

学生不懂句子的意思,经常是因为句子中有不理解的字、词。有时句子中并没有什么新词,而是因为句子中运用了这个词的引申意或这个词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意思。这时,理解这个词语就成为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从关键字词入手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地下功夫。如《当炸弹爆炸的时候》中毛泽东说:“飞机呀,喧宾夺主,讨厌!”这句话中“喧宾夺主”是个关键词。首先,说说这里的“宾”是指谁,这里的“主”是指谁?然后,联系上下文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样,通过对“喧宾夺主”这个词的理解、分析、结合课文再理解,最终达到对这个句子的正确理解。

六、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学生理解句子是一个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就是启发学生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联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还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说明性比较强的文章。学生会觉得这些离生活实际比较远,学起来会很枯燥、难理解,这时就需要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做比较。???例如《长城》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教学这句话时,我以居庸关一带的长城为例,告诉学生城墙高达8.5米,宽6.5米,顶部宽5.7米,内墙高1米。接着,又以学校的教学楼为例,告诉学生楼高15米,宽7米,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从现代建筑技术来说,建造长城并不比建造摩天大厦高超。紧接着出示问题:在古代,建造长城用的是什么设备?引导学生抓住“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句话进行朗读指导,并启发想象,最后学生都能从内心里发出啧啧的赞叹: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总之,句子是词语、段落和篇章的桥梁。在小学语文句子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认清它的重要性,准确的把握内容,扎实训练,以提高句子教学的效率,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江.如何理解句子含义[J].语文教学之友,2014,(06):46.

[2]萬增香.对小学语文阅读中句子教学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3,(45):38.

篇5: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教案

(四)第四课时

一、交待复习任务,板题。

1、分组整理收集积累的对联、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古诗名句等。

2、交流、反馈。

二、巩固练习:

1、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幅对联(其中一幅是春联)

2、写两句歇后语。

3、写出你喜欢的两句谚语。

4、写两句关于治学和做人的名言警句。

5、写出两句你喜欢的古诗名句。

作者:古诗名句:

作者:古诗名句:

三、提高练习

1、你认为教室里应贴怎样的名人名言?(写两幅)

2、用你喜欢的歇后语写一个句子。

3、写出下列对联名句的下半句

1)两个黄鹂鸣翠柳()

2)横眉冷对千夫指()

4、学校的图书馆要重新布置,你会在墙上贴怎样的一句话?

篇6:小学语文句子教学经验

“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教学处于字词和段篇教学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因此,认真进行句子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思想认识,乃至学习运用语言进行表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指导句子的朗读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不仅能学习准确地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从中学习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语文《新课标》中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指的是使人对语言的知觉的整体感受,或是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通过朗读中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的处理,培养语感。学生有了敏锐的语感,势必大大提高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荷花》,第二自然段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就是要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步先理解荷叶是“挨挨挤挤”的,荷花是“冒”出来的,体现她顽强的生命力,“展开、饱胀、破裂”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朗读,第二步根据这些词语加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勃勃生机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就把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

老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朗读形式,例如加动作读、配乐朗读、比赛读等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句子朗读到位了,学生对重点字词理解了,对段落的意思也清晰了。

(二)注重句子的理解

句子教学的重点是要学生掌握常见的句子结构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要用多种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有: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子

在一句话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往往蕴涵在一些关键性词语之中。在讲解句子时,抓住这些词语认真理解,对正确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有好处的。有些句子中有难懂的字词,如果把这些词的意思弄懂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例如《鸟的天堂》一课的结尾: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以先理解句中带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树”;“的确”就是“确实”的意思。不带引号的天堂是“乐园”的意思。再联系起来理解,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那大榕树确实是鸟的乐园啊!句意明白了,再从感叹号中领会到作者抒发了喜爱大榕树、赞美大榕树的感情。然后联系全文,认识到这句话在文章中有着点名中心的作用,这样,就真正学懂句子。

2、从文章中心入手理解句子

凡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句子,有的甚至点名中心,因此可以把句意跟中心联系起来思考,这样会使学生对句子理解更加透彻。例如学习《夕照》一课,“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光读这句话,让人不解作者为什么感慨,为什么激动,但是联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把夕照描写地很美,正式面对这如诗的夕照,让人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激动与赞美。理解了这句话,也知道它正好点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3、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

句子是若干个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教学是词、段教学的桥梁,是段篇训练的基础。句意教学是句子教学的中心环节,一篇文章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每一段又是由若干句子组成的。一个句子虽然能完整地表达意思,但是段落中的每个句子却不是孤立的。每个句子均有语境,即句子所处的上下文。因此,认真研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联系语境讲解句意,有助于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田忌赛马》这篇文章,第二次田忌赢齐威王的原因是课文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光读这句话,会让学生产生误解,是不是其他的比赛也可以调换顺序就能赢?不是的,这时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调换顺序是要有一定条件的,要联系第三自然段孙膑的话“从刚才的情形看,他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来理解,让学生清楚这是要仔细观察、分析得出的结果。

(三)加强句子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学习知识重在与迁移运用。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就是要加强训练,把句子教学落到实处。可以根据句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使训练扎实有效。

1、读和抄写句子

读和抄写是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一种训练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对句子进行初步认识。特别注意标点符号,对于不同标点如句号、问号、感叹号就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含义。

2、补充句子

补充句子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句子,并把句子写具体的一种训练,是学生学习造句前一种过渡性的训练形式。例如用“树叶落下来”,进行补充“( )的树叶,地从( )落下来。”可以让学生把句子意思表达更完整,也为习作打下基础,使文章生动具体。

3、造句

这是一个常用的训练方法,老师在学习到好的词语或者一些关联词时,会让学生练习造句。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体会在句子中的用法。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要注意句子是否正确,例如在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时,学生往往容易漏掉主语“谁”;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写出内容各异的句子。

4、仿写句子

这是一个难点,出题者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仿写一个怎样的句子,这时需要学生仔细审题,分析句子的特点,弄清楚作者到底让我们写一个怎样的句子,写时只要求模仿例句的表达形式,在内容上则应该有创新。

例如“节假日,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这个例句就应该抓住“人山人海”这个词,知道这是一句夸张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句,读懂句子意思,抓住关键词语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再动笔写话。

篇7: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学校生活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在教室里读书、画画、做作业,在操场上奔跑、呐喊、做游戏,在音乐室唱歌、跳舞、练乐器,在植物园赏花、浇水、追蝴蝶……本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安排了《识字二》、《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等内容,还有一个《语文园地》。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会认49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读文并初步体会文章感情,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措施:

本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进行教学,并注意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前,可指导学生先读一读导语,然后再进入识字、课文的学习;教学中可以举行主题班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学校生活的感受。本组语文园地安排了学习部首查字法的内容,可在教学本组生字时做些铺垫,引导学生按部首给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教学建议: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6课时。

识字2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是一项艰巨的教学工作,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地总结、积累和探索识字教学的经验方法,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避免了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学生就一定会牢固地掌握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会认“棋、弹”等11个生字。会写“胡、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校园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展示校园生活的图片。

3、轻音乐磁带。

4、生字、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学习生字、看图读词、指导书写)

一、导入

1、展示学校生活的图片,学生边看边议,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学校生活,以及对学校生活的感受。

(运用图画,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生字

1、借助图画读本课词语,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学互读互听,相互正音。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重点读准“琴”(前鼻音)和多音字“模”。

4、我考考你们,下面的字你会认了吗?(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

5、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咱由交流识字经验,总结识字方法。如,“戏”字用“加一加”的方法或者熟字“鸡”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特别注意“琴”字的下面是“今”,不是“令”。)

(学生在游戏中对识字产生兴趣,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又提高了识字的效果。)

三、看图读词

1、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语在图画中能找到?再读一读。(难点:“观天气”,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知道一个女孩在做记录,一个男孩在观察百叶箱中的温度表。)

2、哪些词语是图中没有的?找出来读一读。

篇8:对小学语文阅读中句子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句子教学,教学方法

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必须理解课文的句子的意思。笔者认为,课文中有三类句子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一类是对表现课文思想内容起较大作用的句子;二类是含义深刻、结构复杂的句子;三类是新出现的句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这三类句子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运用比较之法,进行讲解

对表现课文思想内容影响较大的句子,往往包含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连带成分的运用,描写生动,用词准确。如用反问来加强语气,用排比来加强气势,用比喻来描写形象,用双关来表现含蓄,用复迭来加深印象,等等。对这类句子,学生自行理解往往有困难,所以老师必须讲。那如何讲呢?笔者采用比较法来讲,即在课文中换上一般的句子与原句比较。一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原句所表达的意思。如课文《开国大典》第二段中的“四个传到”的排比。对这个句子的教学,笔者先让学生找到这个句子,读一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长城内外”、“大山南北”、“白山黑水之间”、“大河长江之南”分别代表什么。再用教学媒体出示没有排比的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明,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全中国,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让学生与课文原句比较写法上有什么区别。并请学生发挥想象,这消息传到祖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耳里时,他们会有什么反应,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反复朗读原句。这样,学生就体会到这一“四个传到”排比句的意思:是具体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这个喜讯传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四面八方,毛泽东同志这个宣告不仅使天安门广场上的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而且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表达了全国人民无比喜悦的心情,既写出了人民群众对党、对毛泽东、对新中国的热爱,又写出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通过比较,学生既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又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确实,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抓住句中关键之处,加以点拨

含义深刻的句子,内容深广、结构复杂。它既有字面的上意思,又隐含着更深的意思。这类句子常常是课文的重点。因此,理解这类句子就成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所以学生必须理解。可是学生对这类句子往往不易理解,尤其是对隐含的意思更难以捉摸。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碰壁”、《老师领进门》中的“春雨点点入土”、《少年闰土》中的“高墙上的四角天空”等,包含什么意思?教师不讲清,学生就不懂。因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包含的意思。那么,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点拨,同时联系全文、联系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句子隐含的意思。如教学《老师领进门》中的“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一句时,笔者先指导学生理解“门下受业”的意思(就是我在田老师指导下学习功课)、“春雨点点入土”的意思(就是春雨点点下来,渗入土中滋润大地,滋润庄稼)及其象征意义(就是田老师那些讲说、编故事的方法及生动的语言都被我接受了,使我产生了编故事的欲望,给我打开了文学之门)。接着,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时,对老师讲的第一个故事听得如何?(听得入了迷)。为什么入了迷?(因为田老师口才好,故事编得动听,引人入胜。)“我”受业四年收获如何?(不仅记下了许多故事,还学到了编故事的方法,丰富了语言,提高了表达能力,为“我”打下了文学的基础。)然后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说说整个句子所包含的意义。这样,学生对整个句子的字面意思和包含的意思就都明白了。

又如《少年闰土》中“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教学这个句子,笔者采取上述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只点清“海边”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所隐含的意思。即:“海边”含广阔的天地的意思。闰土在那里生活实践而视野宽广,知识丰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含高门深院的意思。少年们在那里关起门来死读书,脱离生活实际而视野狭窄,知识贫乏。这样,学生对这个句子的意思就理解了。

三、多用例句说明,多做练习

新出现的句型,如单句的各种形式,复句的各种关联词的联系,教师要向学生作必要的讲解。低年级不必分析句子的结构,主要通过练习达到理解掌握。高年级要讲些道理,多举例子,多做练习,达到理解,学会使用。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发现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在教学“不但……还……甚至”这个递进复句时,笔者先向学生讲清这种句式的特点:1.概括,这是这种句式的前提。“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说明我军离敌近,这是概括;2.分述,分三种情况加以说明。这三种情况是一步推进一步,程度不断加深,第三种情况更为突出。这三种情况的排列要有一定的次序,位置不能变换。如句中的“铁丝网和胸墙”、“地堡和火力点”、“敌人讲话”这是由看到大物体到发现小目标,由视觉到听觉。这个层层递进复句是为了强调我军敌距离近。在学生了解这种句式的特点后,再让学生练习,出示词语:咳嗽、蜷腿、挪动、微微摇头,进行仿句练习。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句意,又积累了句式,还提高了表达能力。

上一篇:旗帜鲜明反对民族分裂齐心协力维护学校稳定下一篇:描写广州塔夜景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