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打工实践心得

2024-06-15

食堂打工实践心得(精选6篇)

篇1:食堂打工实践心得

勤工助学之食堂打工心得体会

我时常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成长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经历。也许你会经常在食堂看到一群手里提着抹布、扫帚仔细地擦着桌子、扫着地,弯着身子在倾倒餐盘的人,对,他们就是不怕脏累默默为我们服务的食堂工作者。很荣幸我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所以勤工俭学也成为我人生中一件骄傲的事情,我也经常用这件事来勉励自己,人生道路很坎坷只有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前行才能发现生活中美丽的彩虹。

我的打工经历还要从上学期说起,听说餐厅要招勤工俭学的贫困生,而且老师说只是倒倒餐盘而已,时间也不算长,并且还可以提供食餐,一听说有这样的事情,同学们都很积极,最后我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一个宝贵的名额,随后我们就匆匆的赶到了食堂,但听完经理一番话后,我们便领来了自己的工作服。因为每个档口的餐盘都有所不同,在加上业务的不熟练,所以就有了将筷子餐盘扔进垃圾桶,剩菜剩饭撒一地的场面,于是我的脚下是一片狼藉,手中却是不知所措。在家享受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当自己真真正正的享受到自己劳动换来的果实时,心情却是格外的复杂,体验到了生活得艰辛,也有一丝丝对父母的愧疚。在食堂工作就避免不了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可能只有你身临其境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当你微笑着提醒人拿餐盘时,收到的却是异样的目光时尴尬的表情,这使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自卑感,在心理上总觉得低人一等,所以看到别人笑时总感觉他们有一种不怀好意,但随着工作的进行当我接到餐盘时听到一句轻轻的谢谢后我的心情放松了许多,我也逐渐懂得了,不要把别人善意的表情当做一种无礼的蔑视。

半学期的工作有苦也有乐,有时会感觉生活很有趣,有时也会对社会的不公抱怨一番,因为老天好像总是愿意和我开玩笑,所以我在用餐车运送餐盘时,总会用上那个只有一个轱辘好使的餐车,经常是推的是既不顺手又是东倒西歪,不时的还会掉一些餐盘,吓到人路过的人,所以我只能不停地说抱歉、抱歉。不过这不就是生活吗?只有不断地遇到问题,不断地改正,不断地接受生活的磨练,才能将事情做的更好。在半学期的工作当中,我对勤工俭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仅仅解决的是我经济的问题,它更是我生命当中一笔难以忘怀的无形财富。这段经历又一次让我成长了许多,勤工俭学不仅给了我一个尝试的机会,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能力,还让我感受到了如何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胜利果实,我也在其中用实际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同时我也享受到了成功的那份自豪与喜悦。这段经历将成为我生命挥之不去的记忆,它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起点,为我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篇2:食堂打工实践心得

而我,以前从没想过要到工厂里体验生活的。但,这个暑假我竟会到深圳宝安松岗致高玩具厂打工,真的是纯属心血来潮的想法,而让我心血来潮的原因有两个:一事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事件”让我有了探究厂里打工者生活的欲望,二是同宿舍的刚好有人的姐姐在深圳宝安松岗致高玩具厂打工,可以介绍人到她所在的那间厂打工。所以,当我宿舍人提议到致高玩具厂打工时,我心动了。同时也即意味着着今年我的暑假论文不用再像往年一样无事呻吟了。

就算我一开始就做了心里准备要到工厂里受苦的,但很显然我还没有做最坏的打算。

自从我到了致高玩具厂打工后,我就有点理解在******的人了。一个工厂即使有很完善的管理制度,但那真的只是外表上看起来很完善而已,只是看起来很为员工着想而已,没有谁可以保证那个所谓的完善的制度到底被执行了多少,不过我想致高玩具厂应该比***好吧,除了过长的加班时间可以跟***媲美,至少我知道致高玩具厂的管理比不上***的军事化管理。所以现在我会很讽刺地想我在致高玩具厂打工时应该庆幸至少没有在***那样容易产生厌世情绪。

出来工作很多时候听到的训导都是工作的时候要学会全力以付,不要太计较自己付出多少,尽量做到多做事,做有用的事情。自己努力的工作,旁人也会看到。不管怎样,重要的是工作的成效和业绩,这才是领导看重的。就因为这些话,使我老是在想,这会不会就是对社会低层出卖体力的劳动者的盲目指导规则呢?你想获得报酬,就得出卖老劳力,好像这句话成为了工厂打工者潜意识中的认知,这确实是很难改变的观念!

有一种很哲学的说法“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特定的阴暗面”,即使是在工厂里这个小小的生活圈,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社会,在这里也有众多人事纷争。他们辛苦之余,还要为了自己的生计,生存,生活而这样那样的明争暗斗,让我感觉,人,作为一个社会的存在时是多么的不易。

在工厂里打工,我感觉最深的是身体很累,但心更累。就像钱钟书在《围城》所说过的经典话语:“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工厂很多时候像一个封闭的圈子,生活在里面的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身只为活儿累”,即使想出去逛逛,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好像也是一种奢望,长时间的加班时间消磨了里面的人的最初的斗志与期望。我一直以为在生活中被自己的行为弄得筋疲力尽的人是愚蠢的,一切的冲动没有任何的目标。知道我也体验到工厂里的生活,我才醒悟到,这愚蠢的人之中也包括了我自己,说到底,我们大家的思想都是懵懂的,所以慢慢的迷失了自己。

篇3:“打工实习”的实践

一、机械类专业“打工实习”的实施

在机械类专业的机制、模具专业中各选大二一个班级进行短期的打工实习。

1. 建立专门打工实习管理小组与相关制度

成立由企业人员、机械技术学院领导、专业教研室主任、班主任、指导老师、班长组成的打工实习管理小组。制订实施细则、实习相关的制度。

2. 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实习期除了整个寒假外, 还占用了第四学期三分之一的教学周, 对原定的人才培养计划要作局部调整, 实行相应的学分互换, 对与企业生产结合紧密的课程进行相应的内容调整。

3. 明确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工作要求

教师必须定期走访企业, 了解学生顶岗情况, 指导学生如何从工作岗位上去学习知识, 如何适应工作岗位, 如何关注企业等。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学生打工实习情况, 把原在学校中开设的校外实习、生产管理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带到企业中去进行教学, 结合企业的情况向学生讲授有关知识要点, 实现工与学相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的安排, 每周完成一篇周记, 记录每周的工作内容, 工作体会。

4. 及时总结, 积累经验

学生打工实习的总结, 指导老师的工作总结, 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的满意度评价, 企业对打工实习课程的总体评价, 学生企业的工作证明。

此次打工实习两个班共83人, 时间为2008年1月20日至3月30日, 取消寒假。实习结束, 有一周的休息调整, 随即进入上课环节。

二、打工实习的收获

打工实习的目的就是磨炼学生, 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劳动意识、质量意识、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质, 及早感受企业氛围, 对自我、对社会有进一步认识。增加一定的社会生活与工作经历, 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通过本次工学结合实习, 主要收获可归纳如下:

1. 学生方面

(1) 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 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 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 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2008年的春节令参加“打工实习”的学生难忘。学生经历了雪灾, 第一次在外过年。在这期间, 不仅掌握了所在企业的生产岗位的技能要求, 而且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遵章守纪的职业品德。同学们的感受如下: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经过这次实习, 我想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摆正自己的心态, 明确自己的目标,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 学会精益求精, 讲究质量。

“做好每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工作程序, 一个环节扣一个环节, 然后再组装成成品, 真是复杂啊。想起在学校车床实训时, 要车成一个零件也是分步进行的, 有时一步的出错就会引起下面的工作无法进行, 现在更深有体会一个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在生产中的作用, 只有把每小步走好才能走好大步。

“纸上得来终觉浅, 觉知此事要躬行”——看着别人做得这么轻松的工作, 怎么到了自己手上就变得这么繁锁了呢?虽然我做得很认真, 很辛苦, 但还是把几个试样做成了废品, 我顿时明白了“眼高手低”的道理!真是感到惭愧!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作为检验员, 不能检错一个尺寸。一个产品的质量是多么的重要, 一道道工序下来, 哪里都不能出错, 作为工人我感觉自己要负的责任很大, 我不能让不合格的产品从我手中溜走。

“圆满的句号”——虽然实习只短短的七十天, 但让我们真正地投身于社会中, 总结到了学校里学不到的经验, 感受到了与学校不同的新鲜事物。企业的认可给自己的社会阅历添上了圆满的一笔。

(2) 缓解了学生生活困难问题

这次的打工实习是有酬顶岗, 实习结束后, 学生的合计工资多者四千多元, 少者也有两千元左右。这部分钱可用于支付第四学期学习和生活费用。可缓解家庭支出, 特别是对贫困家庭来说, 减轻了不少压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只是简单的同学关系, 进入企业后, 学生接触社会, 接触到企业各个层面的人员, 特别是直接面对一线的操作工人、班组长, 如何与他们沟通、交流, 如何处理各类事件;同在一个生产小组里, 同在一条生产线上, 工作任务是靠合作来完成的, 如何在群体中团结合作……, 这些都要靠学生自己体会、自己琢磨, 老师加以指点来学会的。通过这次打工实习, 同学们在这方面能力明显增强, 得到班组师傅的认可, 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顶岗实习的实施, 我们的学生长大了, 社会能力大大增强, 在企业中增技能、长才干、磨意志、修品行。这些学生返校后上课准时, 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和在实践项目中的质量意识等明显有所增强。

2. 实习单位方面

(1) 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

目前, 很多企业对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观念在逐渐改变, 有与学校合作的动力。多数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不是职业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已经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职业学校两个人才来源地。对人才培养成本有深刻、长远的认识, 希望“参与培养、培育自己所需的人才”;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企业有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看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

(2) 实现了校企“双赢”

短期打工实习, 从它方需求出发解决企业季节性生产中的劳动力问题。以威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威孚的产品具有典型的季节性, 每年一季度生产任务达到顶峰, 这就必然造成劳动力紧缺, 企业往往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此问题。我们选在这个时候进行打工实习, 无疑是解决了校企双方需求。

3. 学校方面

(1) 较好地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让学生和家长都清楚地看到职业性质、职业未来, 对就业充满信心, 对学校充满感激之情, 学校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同时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良好表现, 为学校赢得较好的声誉, 为学生的就业拓宽道路。

(2) 促进课程改革深化到企业层面

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是学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 又要符合专业教学的教育规律。通过工学结合项目的实施, 学校方面更加了解企业需求, 与企业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资料, 也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机械类专业打工学实习后的思考

为期十一周的打工顶岗实习, 经过精心组织与安排, 学生均按要求圆满完成了顶岗实习任务, 并表现得非常优秀, 深得企业的赞扬。但其中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思考。

1. 打工实习单位的落实问题

在整个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 企业和学校双方仍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现象, 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产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企业在安全责任、质量效益、劳动报酬等方面综合考虑后积极性不高, 从试点到推广还有一定难度。

2. 打工实习期间的管理问题

实行工学结合后, 增加了学校、政府、企业、学生、家长等多方面之间的协调难度。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 校企双方的责任、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学习等环节都有可能会产生问题, 一旦发生, 就要及时协调, 协调不当就有可能导致问题扩大。

3. 打工实习学生的心理问题

篇4:打工青年艺术团的实践之路

在这条发展道路上,打工青年艺术团首先坚持的是以“大众文艺”的方式,通过歌声,歌唱“劳动最光荣”,确立打工者的价值观,引导打工者的文化自觉。同时,面对打工群体的现实需求,他们将打工者的群体利益放在首位,以组织的形式,协助工友维权,提供日常服务。2008年他们创办的打工文化博物馆,更是承担了为打工者书写历史、建设打工者文化认同的重要使命。值得注意的是,打工青年艺术团的发展道路,一直是在社会秩序的框架中,随着现实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与基层政权保持着良好的互动,摸索着发展道路。

打工者这个特殊的群体连接着城市与乡村,同社会的发展、城乡的建设具有紧密的关系,而打工者的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是城乡互动、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打工青年艺术团的核心成员、打工文化博物馆馆长许多,从他自身参与的打工青年艺术之家的发展道路入手,描述打工者文化建设与组织建设的动态过程。

从“艺术家”到打工者的身份认同

打工青年艺术团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我们来北京,和广大进城打工的工友们一样,无非是为了“求个生存、图个发展”。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打工青年艺术团的核心成员都有些文艺爱好,来的时候,都带着些“艺术家”的错觉。

演员王德志是我们中最早到北京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带着对相声的热爱与向往,偷了家里为数不多的几百块钱,踏上了进京的火车。一下火车,他打听着路直奔中央电视台,到了央视的大门口,经过一番自我勉励,他鼓起勇气向门卫倾诉了自己的心声。可门卫对他说,春晚的节目是早就定好的,像他这样是根本不可能参与的。失落的王德志在北京街头徘徊许久,最后只好进了一家饭馆干起了杂工。在我们几个核心成员中,王德志干过的工种最多,这在他后来创作的相声作品《漂》中有过生动的描写:“我是东城干过饭馆,西城修过水暖,朝阳跑过广告,宣武掏过下水道……”

艺术团的团长孙恒和我有些相似,当初都是受了些摇滚乐的诱惑,觉得家乡太压抑,“逃”到了北京。我们的想法很简单:生活在别处,因此拼命地要去挣脱地面的一切枝枝蔓蔓,要飞到天空中去。可是,当我们似乎真的自由自在地飞进了天空,却发现天是空空荡荡的,四处满是望不到头的迷茫。后来,孙恒离开了北京,去各地流浪。我则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透过墙上的窗,想象着外面的世态万千,然后闭门造车,去街头、地下通道、地铁站,弹着吉他孤独地唱着自己的忧伤和愤怒。

2001年夏末,我遇到了流浪回来的孙恒,他流浪归来后到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教孩子学音乐,我深受启发,也到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当音乐老师。到了这时,我才发现,原来生活不在遥远的别处,意义不在自由得只剩下自己的天空中,生活的意义在脚踏实地地前行中,在拥挤的人群之中;我们也不是什么高高在上、自我陶醉的艺术家,我们是要靠双手来养活自己的劳动者、打工者。

当我们回到地面,回到脚踏实地的生活中,我们便有了种子找到土壤的感觉。于是,我和孙恒决定要成立一个为打工者演出的文艺队。2002年五一劳动节那天,我们用三轮车驮着一个大堂鼓和两个既小又破的音箱,背着吉他,从北五环外一直骑到二环路内的雍和宫附近,参加在那儿的一家为外来女工服务的公益机构举办的联欢会。就是在这次演出中,我们的“打工青年文艺演出队”宣布成立了。

从高高在上的“艺术家”,到认识到自己是普普通通的“打工者”,这个过程所包裹着的既有我们鲜活的生活体验,也有我们身份认同后的理性思考,体现了我们对社会、对生活的重新认识。

像我们这样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异乡人,刚到北京的时候,总有种强烈的羞辱感。我们在郊区的村子里租房住,最怕的就是联防来查暂住证。有时候在屋里睡觉,也得把门从外面反锁上,制造屋里没人的假象。出去唱歌时,我们也生怕被罚款,更怕被收容。

最开始,我是用一种艺术的审美来消解这种羞辱感的,用一种个人的、摇滚的愤怒来发泄,用一个所谓的艺术家中立的身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而这,只能让我沉浸在一种自我的审美快感之中,时间长了,连愤怒都被稀释掉了,只剩下伤感和迷茫。

而当我们打破了“艺术家”的幻象,真实地回归到一个劳动者、一个打工者的身份认同时,我们便找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个鲜活的主体,确立了一个真实有力的立场。有了这个主体,确立了自己的立场,我们犹如找到了土壤的麦种一样,扎根进结实的泥土中,麦芒锋利地向上生长,我们对现实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种成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们当时创作了一批全新的作品。王德志根据自己的打工生活创作了相声《漂》;我和孙恒的歌,也都不再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忧伤,而是抬起头来写周围工友们的生活;曲风不再自我陶醉,而是变得朴实粗犷。当时孙恒创作了《打工打工最光荣》《团结一心讨工钱》《天下打工是一家》,我创作了《打工号子》《走南闯北》等歌曲,我们还根据真实事件创作了一个反对身份歧视的短剧《月英的故事》。

从艺术团到草根NGO:确立劳动价值,建设打工文化

2003年春天,我们得到了乐施会的支持,添置了一批演出设备,准备五一时去南方作一次巡演。在排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人加入我们,演出队开始壮大,于是,我们就将“演出队”更名为“打工青年艺术团”。

虽然那一次巡演因为非典 的原因而被取消了,但在非典过后,我们就带着自己的节目去工地、工厂、社区、学校给工友们义务演出。艺术团的口号是“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我们演出的主题是“反对身份歧视”。像这样由打工者自己发出的声音,在当时的环境中,非常稀少。或许也正因如此,很快就有媒体自发地对艺术团的行为进行报道。为打工群体发声的打工青年艺术团,就这样进入了大众的视线。

打工青年艺术团,是在实践一种大众文艺,它与精英艺术绝对无关。一方面,艺术团就是要为广大打工者提供一个发声的平台,让工友们有权利、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因此,我们从来都没有把艺术形式与技巧放在第一位。孙恒演出的时候经常会说:我们的歌唱得不好,我们唱歌也会跑调,但我们唱的是这个群体真实的声音。另一方面,在为工友们演出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和工友们一起建立打工群体自身的文化。我们把真实的生活写进歌里,力图打破主流文化对工友的“洗脑”,希望他们打破生活的幻想,直面现实,认同劳动的价值,认同自身的价值,互助合作,维护权益。

在为工友们演出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遇到了工友们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工友们下了班没事干,想学习又没有合适的地方;权益受侵害了,不知如何维权;在城市里,工友们经常感到孤独,但也无处可去,等等。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逐渐意识到,许多问题已经超越了艺术,也超越了艺术团的承载能力。现实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也没有回避这个要求。于是,打工青年艺术团扩展成为“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这是个专门为工友提供文化教育及权益维护的公益机构,这个机构的性质是时下人们常说的NGO——只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NGO这样的概念,我们在成立了“工友之家”之后,有人说这是家NGO,我们也就说这是NGO了。

移民社区的文化建设

工友之家最开始就将打工者集中居住的社区作为开展工作的地点。工友们工作的工地、工厂,一般都很封闭,而工友们居住的社区,相对来说,就有自由得多的空间和时间。所以,我们决定立足社区,然后再向外辐射。

我们在社区的工作首先是在打工子弟学校展开的。在学校里,通过学生,可以和工友们建立亲密联系。2003年下半年,我们把自己的活动地点搬到了海淀区肖家河社区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开始的时候,我们每周六、日举办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打工青年文艺小剧场(说是“文艺小剧场”,其实就是工友们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现场再现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的简单表演形式)、工友论坛(由工友来主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文艺联欢等活动。活动虽然简单,但工友们还是在这里感受到了平等和尊重,开始勇于表达自己。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也增强了自信心。慢慢地,我们的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陆续在这里办起了工友互助图书馆、工友电脑教室,还和工友们一起创办了《社区快报》。不久,我们以三方(居委会、社区打工子弟学校和工友之家)共建的方式,成立了“肖家河社区打工者文化教育协会”,并在民政部得到合法注册。

我们在肖家河社区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个在移民社区开展打工者文化教育活动的可行性模式。肖家河社区是个很大的移民社区,大约有两万外来打工者居住在这里。在这样的社区,外来工友的人数一般都会超过本地居民的两三倍,社区的移民问题因而也是基层政府、居委会面对的新问题。因此,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直积极地和社区的居委会建立良好的联系,进而向上渗透到街道、区市政府部门——这后来也形成了我们的工作模式,以自下而上的倡导,努力争取各级政府的认同和支持。

除去文化教育之外,工友之家的活动也介入到为工友维权的活动中。2003年,在温总理为打工者讨工钱之后,打工群体工资被拖欠的问题浮出水面,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维护打工者权益的相关政策。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没有官方背景的民间组织,此时也可以大力开展打工者维权工作。2004年下半年,我们在朝阳区东坝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内新设了一个办公地点,成立了打工者问题协助中心。我们还开设了工友热线,展开针对打工者权益问题的个案协助工作。在协助工友维权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只是关注一个维权个案是否成功,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协助,增强工友维权的能力,也希望在这样的过程中,将一些工友培养成维权骨干,日后可以协助更多工友,增强打工群体的维权能力。

面对现实问题的自主发展道路

随着工作的展开,我们想建设一个具有更多自主性的根据地,于是决定创办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什么选择建设学校呢?一方面,一般的打工子弟学校只能保证孩子们有学上,而我们却想更深一步,探索一条更适合流动儿童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随着学校的自我运转,我们也可以以此为根据地开展具有更多自主性的活动。

恰好在2004年9月,艺术团发行了首张唱片《天下打工是一家》,我们也得到一笔版税。于是,我们就用这微薄的版税作为了学校的启动资金。经过艰苦的筹备,2005年下半年,我们在朝阳区皮村创办了“同心试验学校”,随后就把工友之家的主要办公场地也迁到了这里。白天,孩子们在学校上课,晚上,我们在学校里开办工友夜校,为工友们开设了大众文艺课、法律课、社会基础课等等。学校逐渐成为社区的学习中心。

有了这个根据地,开展活动就变得更为自主了。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们在这里做了两件重要的事:一是开办了“同心互惠”二手店,二是建立了“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开办“同心互惠”二手店,是因为我们注意到:在消费主义主导的城市,城市人的物品更换很快;而工友们的消费水平有限,必须务实地消费。我们就想搭建一个资源流动的平台,将城市人过剩的资源转移到工友手中。于是,我们就去学校、居民小区募集各种闲置物品,然后将各类物品加以整理,再拿到二手店,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工友。这个二手店的确降低了工友们的生活成本,非常受他们的欢迎。对于我们来说,二手店的所得盈利可用来支持工友之家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每个二手店又是一个为工友提供服务的窗口,它与工友之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理念价值及其他服务相链接,这也是我们把这个店取名为“同心互惠”的用意。之后,有学者跟我们说,“同心互惠”二手店的这种模式叫做“社会企业”。

如果说开办二手店,是我们想探索一种通过和工友们的日常需求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既协助工友解决生活问题,又能完成自我造血的发展模式,那么,创办“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则是为了打造一个能够辐射全国的打工群体的文化阵地。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设在离同心小学不远的一个院子中。2008年五一劳动节,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首先要承载的任务,是记录打工群体的文化及历史变迁——没有文化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也就没有将来。我们用不着等待学者来记载我们的文化,我们自己也可以保存我们的历史。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传播一种新文化——一种体现劳动价值的文化。我们希望,这种文化观能真正促进打工群体生存状况的改善。

工友之家这些年的发展道路,并不是我们设想好的,我们只能从现实出发,从打工群体的需求出发,不断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从最开始为了发出自己的声音,创办打工青年艺术团,到为进行工友文化教育,成立工友之家,开展维权工作,再到创办同心试验学校,建立自己的发展根据地,开办同心互惠的社会企业,创办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一步步的脚印,都不是理念推导出来的,而是不断地根据实际需求,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与此同时,我们的每一步发展,又都是在中国社会现存秩序中展开的,是在现实的框架下拓展出来的空间。因此,这是最鲜活的例证、是最具生命力的实践、是最可推广的经验。

资源整合的现实路线

工友之家这些年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发展,也是因为我们在现实中不断地调整运作方式,整合一切可团结的资源。

在整合资源的道路上,当然不是一帆风顺,最开始也都经历过失败的教训。2002年下半年,我们想在一个移民社区里为工友们办一个文化活动室,但当时我们只是埋头忙碌,没有和社区基层组织有任何联系。我们到处张贴海报,结果被当地派出所顺藤摸瓜取消了我们的活动。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我们并没有剑走偏锋,与基层政府对立,反而很注意和社区居委会建立良好的联系,争取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哪怕是默认也可以。在移民社区,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基层政府也在谋划现实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新一届政府的领导下,打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所以,民间组织和政府——特别是和基层政府组织之间,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我们在皮村建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时,也积极争取政府的资源。在这里,我们得到了区文化馆的支持,建立了工友影院、工友图书馆;我们又和村委会积极合作,共建了皮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工友,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整合资源中,我们不但和基层政府合作,也和上一级政府开展合作,积极参加团中央、文化部、司法部等举办的活动;我们也充分争取媒体的资源,借助媒体最广泛地传播我们自己的声音,传播我们的文化理念。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如何广泛地发动社会各界志愿者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工友之家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许许多多志愿者的主动参与;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倡导的新文化的凝聚力。

一点思考

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劳动者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劳动者的声音也非常微弱。事实上,两亿打工群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这两亿人的何去何从关系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而打工群体生存状况的改善,首先需要的是打工群体自身的觉醒,需要打工群体争取更多的话语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是要“熬得住”!中国的劳工NGO和打工群体有着共同的生存处境,大家都要先放弃幻想,认同工人身份,认同劳动价值。身份认同和自我觉醒,需要的就是建设打工群体自身的文化。只有有了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才会应运而生。

然后就是得“死磕”,不急不躁,从实际情况出发,勇于创新,不拘泥于任何已有的模式,创造新的组织方式,也要不断地把经验推广出去。

再就是得“靠谱”,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要团结整合一切可团结的资源,不激进,不消沉——就是那句歌词:“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努力干一起干,共同发展”。

这些年来,打工群体总的生存状况也是在不断改善。这次全球经济危机,或许也打破了不少人的幻觉。我们朴素的、艰苦的、活生生的劳动,终将是我们存在的力量。我们不是在想象中前行的,我们在现实的碰撞中塑造我们自身,寻找我们的希望。

篇5:超市打工实践心得1

超市打工实践心得

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这个寒假,我根据时间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一家超市找到了服务员的工作。虽然仅有十多天时间,但我觉得受益匪浅。短短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了就业的压力、自己能力的欠缺及社会的艰辛。

篇6:打工实践心得体会

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于21号上午出发,怀着一份份坚定的信念,我们在烈日下奔跑着,饱满的热情使我们忽略了烈日的炎热。每个人头顶志愿者帽子,手拿清理工具,我们分成2组,成从2头向中间“进军”的架势沿街清除小广告,墙体、围栏、路灯、站牌等每一个都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先是用刀子刮然后用手撕下来放进已经准备号的垃圾袋里。我们不仅仅用行动告示这大家保护环境关爱城市,同时我们还沿街对每一位路人进行宣传及解说,看见路人们对我们认可的目光我们明白这是多么有必要啊!

实践结果: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得到了院团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及效果。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公民的环保意识。

实践意义及总结体会:

上一篇:万圣节晚会初二作文下一篇:华侨大学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