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事故报告制度

2024-06-12

学校事故报告制度(共11篇)

篇1:学校事故报告制度

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严格执行安全报告制度,使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安全事故报告范围包括:校内校外各种非正常死亡,对校园秩序和师生人身安全造成较大影响的强奸、抢劫、纵火、爆炸、盗窃、绑架等重大刑事案件以及校舍倒塌、校园火灾、交通事故、自然灾害、食物中毒、传染病、师生意外伤害、网络安全及可能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各种重大安全事故。

二、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接报时间、简要经过、抢救措施、初步原因分析等,如详细情况尚未弄清,可先报告事故概况,待详细情况调查清楚后再续报。

三、学校安全事故报告的时限:发生强奸、抢劫、纵火、爆炸、盗窃、绑架等重大刑事案件,事发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内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发生校舍倒塌、校园火灾、交通事故、自然灾害、食物中毒、传染病、师生意外伤害、网络安全及可能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各种安全事故,事发学校应当在2小时内报告。

四、学校安全事故报告方式: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各种安全事故,学校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学校发生涉及学生伤害的违法犯罪案件、交通事故以及火灾、食物中毒、急性传染病症状等情况的,除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外,还必须立即向当地公安、交通、卫生、消防等有关部门报告。

五、对正常死亡(如患病住院后死亡、因病猝死等)及自然灾害死亡的人数不予计算,但发生死亡事故时仍必须及时上报,待有关部门确认为正常死亡或自然灾害死亡后,再不予统计。

篇2:学校事故报告制度

为做好我校师生安全工作,提高师生安全意识,保障师生生命安全,落实安全制度,杜绝安全事故发生,把我校安全隐患降低到最低限度,特制定本制度。

一 实行网络式上报制度。成立有由校长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各班主任为组员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班成立相应的安全小组,一旦出现问题,层层上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二 设立门卫登记制度。外来人员必须实名登记,门卫上报经允许后方可进入,校门必须按时开关。值日老师协助门卫做好放学时段的管理工作。

三 各班每天早晨要上报班级学生的出勤情况,对未出勤的学生要迅速查明原因,记录备案。

四 严格规范教师学生请假制度。在校时间,教师学生出校门,必须报经学校批准,方可出入。请假三天以上须报学校批准。

五 值日教师负责处理记录值日中的偶发事件,特殊情况及时向学校或公安机关报告。

六 双休日,节假日极其其它重要日期,学校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巡逻,有情况及时与领导取得联系。

七 执勤人员每晚要认真检查,对办公室,教室及其它重要场所仔细检查,以防坏人入内。

八 上课时间不会客。发现陌生人在校内要进行查问,发现形迹可疑的要及时报告。

九 各班要经常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班级内,校内出现一般安全问题由班主任,值日老师负责处理,做好记录,出现较大安全事故分别由班主任,值日老师负责及时向校长报告并逐级上报。

篇3:学校事故报告制度

一、调研情况说明

本次调研共涉及19所农村学校,有中学5所,小学12所,九年制学校2所,对学校的固定资产制度情况、账务管理和盘点清查等工作进行了调查、了解。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年来,学校固定资产增长较快,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增长,70%以上的学校增长率超过30%,且财政拨付的比例超过50%。许多学校已认识到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各校都建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校际之间的差异明显:部分学校档案资料不够规范、齐全;大部分学校固定资产卡片账不够完善;固定资产清查不够规范,缺少系统完备的清查资料,几乎没有学校对清查结果进行核算分析;村小的管理资料相对欠缺。具体情况统计如下:

二、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 认识不到位

学校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师对资产的管理认识不到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全民参与意识不强。普遍存在重教育教学管理、重建设购置、轻资产管理的现象。

2. 制度欠完善

一些学校至今还没有健全的固定资产购置、验收、清查、处置、报损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一些学校虽然有了完备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是很随意,规章制度成为摆设。有的学校在固定资产采购前缺乏严密的采购计划,导致盲目购置、低效购置;采购过程中又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导致自由采购、随意采购;采购后又无验收、保管等制度,导致有账无物或账外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

3. 管理有疏漏

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册都移交至会计核算中心,致使报账员和学校资产管理人员不能及时登记核对,对固定资产的具体状况心中无数,管理针对性和及时性不足,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不严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第一,登记不全面。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只登记由学校支出经费的固定资产,很多上级配备或接收捐赠的固定资产等,没有相关增加固定资产的手续。

第二,账实不相符。现行《中小学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比较简单,加之学校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序列,国有资产的处置程序和审批权限非常严格,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都不愿意找“麻烦”,形成了学校“重资产购置,轻资产管理,重资产增加,轻资产减少”的现状,很多已报废多年的固定资产仍挂在账上,存在“不露庐山真面目”的现象。

第三,处置不规范。大部分学校都存在不需要或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个别学校在办理固定资产报废、闲置资产流转时,随意性很大,根本没有履行必要的报批程序。另外,由于学校撤并,对撤并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没有正常开展,对固定资产的处置也未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四,动态跟不上。有的学校固定资产使用者不及时归还资产失管;损益没按规定处理和入账、使用;有的设备早已报废却仍挂在帐上,名存实亡;固定资产维修费用很少,有的设备从不保养与维修,存在“一次性”现象。

第五,界定不清晰。一是资产性质界定不清晰:很多物品由于价值低,易损耗,没有作为固定资产入账;有些设备如计算机硬盘、优盘等,从价值上可以定为固定资产,但因有技术淘汰,会出现使用不到一年就报废,便作为低值易消耗品处理;有些实验材料,价值上不属于固定资产,但是耐用品,不能做一次性摊销。二是管理责任难界定:有些教育教学用的资产,总务部门、教务部门都有责任管理,容易产生“管理打架”或“山阴不管,会稽不收”的情况。

4. 队伍待稳定

现在,我市所有的学校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一般由总务后勤部门和教师兼管,有的学校甚至不予安排,这些人员平时忙于教学和后勤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放在固定资产专项管理上,而且人员设置不稳定,变动大,上岗前也很少经过专业学习和定期培训,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低下。

5. 权属需明晰

由于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在现行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之前,许多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设备添置多由村、镇负责,这部分资产的权属问题比较复杂,造成管理困难。

三、对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 有关制度操作性不强

目前中小学校执行的是财政部、教育部1997年制定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1998年制定的《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两种制度虽然对固定资产金额作出了界定,但对数量缺乏严密的界定,造成操作中“定量”困难;制度未对一般设备和专用设备做出明确的区分,造成工作中“定性”困惑;同时资产科目类别机械,缺乏“折旧”等项目,存在“管理流于形式”现象。

2. 资产管理监督“虚位”

很多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起系统完整、规范有效、责权分明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管理中无章可循;有的学校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力,制度成为摆设。如学校内部采购基本上是一人完成固定资产的采购、付款、入库验收等多步程序,违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另外,普遍存在着未制定固定资产移交变更制度,登记在册的固定资产实物使用人与真正持有人不符的情况;固定资产没有定期进行盘点,固定资产清查核实没有落实。

3. 管理手段、方法落后,效率低下

现在农村学校普遍还是采用手工记账、管理的方式,既费时,又费力,还容易出错,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四、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要堵塞这些漏洞,必须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加强监管。

1. 创新观念

要树立固定资产管理全员、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资产、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实施全员和全过程管理。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资产的申报、招标、采购到资产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责任,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和考核。

2. 创新制度

第一,改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增设“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折旧”等有关科目,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处置等原因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

第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如仪器管理制度,低值易耗、实验材料管理制度,固定资产使用、保管、维修制度,丢失、损坏赔偿制度,处置报废管理制度等,完善国有资产购置验收制度,严格固定资产减少(报废)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册,加强账务管理,严格清查盘点制度等。

第三,建立资产“共享制度”。将区域内的一些学校进行组团,施行资产“互补性”管理,即将A学校闲置的资产调剂给紧缺该资源的B学校,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第四,实行信息化管理。运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间统计数据、统计报表“即时共享”,方便核对,减轻管理强度,增强统计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强监管

第一,核算和监督强调“捷”。在通过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提高资产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基础上,在财务入账时及时通知资产部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确保信息畅通。

第二,清查和盘点强调“勤”。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清查之后及时分析核算、及时发现问题,堵塞固定资产的管理漏洞。

第三,内部控制制度强调“密”。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使申请、审批、采购、入库、领用、清查、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确保账一账、物一实相符,帐一管、物一管相随,扎密固定资产的监管之网。

第四,检查考核强调“严”。要把固定资产管理做为考核学校及校长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和校长的考评范围,督促学校抓实、抓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只要主管部门、学校财产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在资产管理方面认识到位、行动落实、各司其职、协同努力,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一定能踏上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校财务制度,1997.

篇4:学校事故报告制度

这项期限为3年的行动计划提出在3年内职业院校管理状态“大数据”初步建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等多方参与学校评价的机制更加健全,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逐步完善。

行动计划强调:要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把学习者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强化人才培养全程的质量监控,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充分发挥数据平台在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逐步提高年度报告质量和水平。

行动计划要求实施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包括诚信招生承诺活动、学籍信息核查活动、教学标准落地活动、实习管理规范活动、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财务管理规范活动。

根据行动计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本地区职业教育质量统筹监管的力度,建立和完善质量预警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审核,编制并发布省级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教育部定期组织质量年报的合规性审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篇5:学校重大事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紧急重大事故的报告工作,确保学校和上级主管领导及时准确地掌握并妥善处置紧急重大事故,使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点,特制订本制度:

一、遇有重大事件类、案件类、事故类、自然灾害类、敏感性事件类,都要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及领导,不得延误破案时间,造成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二、实行岗位责任制,各岗位负责人即为责任人,有相应的考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必须尽职尽责,履行义务;

三、责任人遇有紧急情况,应以最快速度报告主管领导及值班保卫人员,可先口头报告,然后补报文字报告;

四、责任人如遇紧急情况应在最短时间内,根据现场条件和自身能力对事故作最好的应急处理;

五、对未履行重大事故报告制度的人员,可根据情节轻重做相应处理,对不坚守岗位,不履行职责或工作不到位造成延误的要给与严肃批评或纪律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篇6: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为了贯彻实施学校安全与稳定工作方案,便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掌握情况,及时指导,特制定我校安全报告制度。

1、学校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由学校办公室具体负责安全事故报告工作。

2、学校发生安全隐患,应在积极采取措施的同时,及时想市教育局及相关部门报告,以利及时排除隐患。

3、学校发生学生非常死亡、重大伤害、流行性传染病等重大事故或疫情,应立即报告市教育局,不得延误,不得不报、少报、迟报。

4、发生校舍倒塌、火灾、交通安全、流行性传染病等重大事故或疫情,应立即报告市教育局和市政府,同时按有关规定报告公安局、消防、交通、卫生、防疫等部门,全力组织抢救,力争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5、事故处理结束,及时将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处理结果以及应吸取的教训和今后改进工作的措施等形式书面材料逐级上报。

昌吉市第五小学

篇7: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处理制度

1、学校发生一般安全事故,应在事故发生12小时内报告县教育局。

2、学校发生师生伤亡、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重大、特大安全事故以及危及社会安定,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事件,应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将简要情况报告县教育局和当地政府,并在2小时没报告事故详细情况。事故处理结束后,学校应在一日内以书面形式将事故处理情况报县教育局。

1、发生安全事故后,学校应立即联系公安、急救中心等部门,全力组织抢救,并通知学生家长,取得家长对学校安全监督的密切配合。力争是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序并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篇8:学校事故报告制度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对调查专业进行分类, 分为5个系。各系所包含的专业如下:饭店管理系包括酒店管理 (含丽嘉、万豪) 、旅游会计, 旅行管理系包含旅游管理 (含高尔夫) 、电子商务, 国际导游系包含旅游英语、旅游日语、应用韩语、应用西班牙语, 会展系包含会展策划与管理, 烹饪系包含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餐饮管理与服务。然后对这5个系, 每个年级选一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 共计15个班, 以每班40人作为估计对象, 估计600人。通过调查以上15个班级的同学, 基本可以了解学生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回收问卷543份, 有效问卷501份, 问卷回收率为90.5%, 有效率为83.5%。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的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对《办法》认同度调查整体情况。

(1) 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布情况分析。从表1看, 在性别分布上, 这次调查没有做到男女生基本等量的设想, 这是由于旅游院校特色决定的。虽然这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鉴于被调查总数较高, 男生绝对数不低, 最终分析结果还是可信、可效的。

(2) 调查对象对《办法》了解程度及途径情况分析。表2中学生对《办法》了解程度大部集中在了解不多和基本了解这两项上, 说明学生对其了解、学习程度不高。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方面, 通过学校发放的学生手册和老师组织学习几乎占了全部, 说明学生还是较为被动地去了解, 也很少去关注学校网络上公布的电子版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3) 调查对象对《办法》中关注度情况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 第六题学生都是以奖学金评定作为最为了解的方面, 较为了解是校服月规范, 遵纪守法和寝室管理排序略有变化。在是否赞同这四个选项内容方面, 奖学金也是占了绝大多数。这一现象说明, 学生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管理制度或者时间跨度较长、执行较为严格的制度较为关注和认可。

(4) 调查对象对执行公信力认可度情况分析。表4中学生对《办法》执行过程和其规定的程序认为不一致的情况占62.5%, 基本一致情况占36.3%, 表明学生对《办法》执行公信力认可程度不高, 说明学生对制度认同方面会把该制度的执行公信力考虑在内。

(5) 调查对象对比外校学生管理制度情况分析。表5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会关注并对比校外管理制度, 有相似制度的地方学生认同度比独有的制度认同度高。

(6) 调查对象对《办法》满意度、不足情况分布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对现在运作的《办法》持不满意态度的占绝大多数, 达到了89.6%, 表明现在运作的《办法》有修改的必要性。在认为现今《办法》不足方面选择前三项的占了绝大多数, 也即学生认为现今学生管理制度存在条例太多, 限制自我发展、过度强调理论课重要性, 不重视实践课、较少考虑学生提出的制度改进措施等不足。

(7) 调查对象对《办法》制定过程是否清楚及是否参加其制定过程情况分析。表7中学生对《办法》制定过程不清楚的占94.4%, 说明学生很少参与到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去。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制定《办法》时, 绝大部分同学表示愿意参加, 说明参与度是影响学生对管理制度认同度的一个因素。

2. 相应背景下学生对《办法》认同度差异性分析。

(1) 不同性别学生对《办法》认同度差异性分析。以男女生为角度来检验不同性别对调查问卷各题的差异性 (表8) 可以得出, 在第四题选择上即对《办法》了解程度上, 男生和女生选择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在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一显著差异现象, 一方面调查样本女生占大多数, 另一方面, 女生综合成绩普遍比男生好, 《办法》又涉及到奖学金、评优等内容, 导致女生比男生较多关注该制度。

(2) 各年级学生对《办法》认同度差异性分析。以年级为纬度进行差异性分析, 得到结果如表9所示。大一、大二、大三在第四题即对《办法》了解程度、第五题即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办法》、第七题即对《办法》赞同内容、第八题即是否觉得《办法》执行过程跟其规定程序一致、第九题即是否会对比本校和外校学生管理制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在十三题即是否清楚《办法》制定过程上, 差异不明显, 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问卷调查显示, 年级越高, 对《办法》了解程度越高, 通过阅读学校发放的学生手册关注学生管理制度越多, 对《办法》赞同内容也越集中在奖学金这一板块内容上, 也越关注制度执行的公信力, 也越想参与到制度制定过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年级增长, 学生思想成熟程度提升, 涉及到的相关制度增加, 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越来越多。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女生对《办法》认同度普遍高于男生, 年级越高, 对该制度了解认同越高;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较为关注外校学生管理制度, 会对比本外校相似的制度, 对于相同的地方会更深入地了解, 对于不同的地方了解不多, 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学生较为关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效果是否和其规定的章程内容一致, 对于执行效果一致的制度较为认同, 执行效果严重偏离规定的, 认同度最差;学生对制度内容是否符合其特点和利益成为学生对制度认同高低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此外, 学生对参与制度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鉴于此, 为了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认同度, 建议如下: (1) 采取讨论、宣讲、组织活动等形式, 提高学生对规章制度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学生管理制度教育和学习应贯穿于学生在校整个期间, 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阶段性, 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教育和引导。如可以通过讲座、班会等形式, 使学生事事有规范, 处处有规矩, 增强自觉遵章守纪的意识和能力。 (2) 扩大宣传学习力度, 增强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度。学校应提高教师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热情, 自觉采取有力措施, 维护学生管理制度;使教师意识到只有落实、抓好学生管理制度, 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3) 注重提高学生在管理制度制定中的参与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承担的是引路人或障碍扫除者的责任, 学生才是管理制度制订的主体。教育自由意味着教育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限制, 以保证没有任何外在的权威强迫教育者朝某个规定好的目标前进。只有这样, 个人才能摆脱外在设置的障碍, 同时教育必须提供条件和引导, 以促使个人摆脱内在障碍 (如虚假意识、内在压抑、自我蒙蔽等) , 这两方面都会破坏精神的自我创造。所以, 学校应该主动提供学生参与制度制订的途径和机会,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激发学生参与校园建设的热情。 (4) 改善教育管理方式, 体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可以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管理制度, 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建设美丽和谐校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制度管理制度时, 要考虑学生的特点, 尊重学生, 维护学生权利, 把学生视着对等的主体, 以激励引导学生为主, 惩罚教育为辅, 真正做到“依法治校”, 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人性化, 才能把硬性的管理扭转为人性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都玉洞.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2]盖晓芬.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模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走进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马焕灵.高校学生纪律处分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5]黄红霞.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6]孙文琴.基于学生满意度的新疆高校留学生管理现状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12.

[7]尹红, 等.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对策——基于权力来源视角[J].教书育人, 2012, (11) .

[8]丁淼.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探索[J].文教资料, 2007, (1) .

[9]蒋本桂.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9) .

篇9:学校事故报告制度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18-03

教育发展实践证明,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建立独立的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时代和社会所需,也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有鉴于此,为了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课题组成员对相关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以对建立独立的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起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研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等方式进行。课题组成员在查阅相关文献和教师资格认证政策制度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对象,并设计调查表(仅在中职学校范围)和调查问卷。选择了南宁市7所中职学校(其中包括3所民办职校)、1所含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综合性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了中职学校校级领导、中职学校教师、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共三大类问卷。共发放问卷348份,经过整理和筛选,剔除回答不完整以及回答一致的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为96.6%。其中大学毕业生176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师范类毕业生78份,非师范类毕业生90份,有效率为95.5%;中职学校共发放问卷172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中职公办学校领导23份,专业教师75份;民办学校领导9份,专业教师61份,有效率为97.7%。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中职学校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经统计,以上7所中职学校2013年教职工总人数为109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79人,管理人员55人,其他人员160人。为了解中职学校教师基本情况,课题组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分为八大项,33个小项,主要涉及职工结构、学历构成、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等内容。数据汇总主要情况如表1所示。

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中职学校教职工总数在增加,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在不断增大。从职工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的71.9%,兼职教师占28.2%。从学历构成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74.7%,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5%。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情况分析,各职校新进教师必须全部上岗培训,开始注重教师专业化培训、企业实践、为企业和周边社区服务,更能体现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是开始重视培训兼职教师的理论知识。从教师资格证来看,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总数为900人,占年末教职工总数比例的82.2%。因为南宁市的职校基本上从普通中学转化而来,所以普通中学教师资格证所占比例达48.33%,差不多占了一半。中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占51.1%,另外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占0.5%。从职业资格证来看,公办中职学校比较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民办学校因为教师流动性比较大,在职业资格证方面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总的来说,获得中级证书的中职教师比例占了61.1%,能获得高级证书的教师占17.5%。如果按教职工总人数来计算,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总数仅占42%,比例有待提高。

(二)中职学校问卷调查情况

1.针对校级领导的调查问卷情况。本次中职学校校级领导问卷调查中,在对现有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进行了解时,77.8%的校级领导认为现有的教师资格终身制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54.2%的校级领导认为中职学校教师制度建设滞后,缺少对中职学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具体规定。在怎样发挥中职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作用的调查中,87.5%的校级领导强调实行培训制度化,每5年在师资培训中心分别进修一次;加强校企合作,定期去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参加企业培训;将教师在职培训与教师资格、职称评定、地位待遇相联系。在询问中职学校教师应有几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时,50%的校级领导认为应有3-4年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45.8%的校级领导认为应有1-2年,4.2%的校级领导认为要有5-6年的实践工作经验。95.8%的校级领导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实习指导教师都应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只有4.2%的校级领导持相反意见。在讨论是否可实行多样化的教师资格证,100%的校级领导赞成设置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特殊资格证,另有20%-30%的校级领导还希望设置因师资短缺问题的临时教师资格证以及从外国聘请的“外籍教师资格证”。100%的校级领导认为职校专业教师短缺的原因是专业教师福利待遇低宁肯进企业。在询问对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看法时,83.3%的校级领导认为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最重要的。假设在我国中职学校实行独立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只有25%的校级领导认为改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主要途径排在最前面的应是建构多元教师资格评鉴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资格评价标准,强调教学的专业性;建立教师资格认证的配套制度与措施。

在征求“作为中职学校校长,您对我国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有何具体建议”的问题中,笔者将建议归纳为以下几点:(1)具有高中教师资格证应转为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确认),对部分企业工作有丰富经验专业教师适当降低认证标准。(2)希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及人员管理,重视落实该项工作,形成制度,纳入法规管理。(3)应注重教师专业性的因素、实践能力、生产经验。(4)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突出的问题:由文化课教师转型的教师实操能力不足或欠缺;从企业行业聘请的人员普遍欠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欠缺,所以尽管实际操作能力不错,但表达能力,教学的基本规律、方法的短板导致他们的上课吸引力不够。这两个方面都应引以重视。

2.针对中职教师的调查问卷情况。在所设计的中职教师调查问卷中,20-30岁的教师占18.5%,31-40岁的教师占55.6%,41-50岁的教师占22.2%,51岁以上的占3.7%。参加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占33.3%,11-20年的占44.4%,21-30年以上的占20.4%,31年以上的占1.9%。1.9%教师拥有硕士学历,90.7%的教师拥有大学本科学历,7.4%拥有大专学历,学历都达到中专以上的水平。拥有高级教师或高级讲师职称的教师占20.4%,中级或讲师职称占50%,初级职称占22.2%,无职称的教师占7.4%。在问及是否支持在中职学校建立独立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方面,77.8%的教师表示全力支持,1.9%表示不支持,14.8%表示无所谓。“双师型”教师占53.7%,但在“双师型”教师中,只有27.8%具备在企业工作的经历。38.9%认为自己的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58.5%认为发挥仅一般,5.6%认为难以充分发挥。88.9%肯定学校经常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近三年参加过三次以上培训的教师达50%,其中31.5%认为效果很大;参加1-2次以上的教师占42.6%,其中13%认为效果很大。中职学校教师认为专业教师短缺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教师福利待遇低,他们宁肯进企业;其次是学历资格标准的限制和继续教育培训的缺乏。74.1%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资格认证低效具体表现在教师资格认证方式不能有效审核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24%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不能有效反映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性,1.9%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现有的教师资格证书缺乏有效的预测效果。77.8%的教师同意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应与定期的专业培训、教学考评、修满教育课程的学分以及评职称挂钩,并以此促进教师的成长;同时50%以上的教师认为,当所在单位有着同样资历层次的教师拿到比自己高的工资奖金时,都表示替他们高兴,并表示自己会更加努力。75.9%的教师赞成在中职学校建立兼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中31.5%的教师说明自己所在学校是通过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吸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或能工巧匠等方式引进兼职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中,第十四条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据此征询是否国家采取法律法规等措施实施中职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结果显示85.2%的教师赞成,11.1%的教师持不赞成态度,还有3.7%的教师认为无所谓。如果在我国中职学校实行独立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只有37%的教师认为需从教学标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考虑,且多数不赞同从社会交往能力去认证教师资格。

在征求“作为中职学校教师,您对我国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有何具体建议”的问题中,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1)增加中职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条件,如专业能力、企业工作经验、专业操作技能能力。(2)明确教师资格有效日期,设置期限为5年,再重新确认教师资格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3)增加教师工资等福利待遇,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位升迁相结合,提高社会对中职教师的认同度。(4)建立中职教师资格认证破例制度,一是针对专业技能高(如持有高工或高级技师)但学历未达标本科或中专高龄的教师;二是针对非师范类专业但中职学校又特别缺乏的专业教师;三是针对从企业行业聘请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

(三)师范类、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调查基本情况

在所设计的师范类、非师范类准大学毕业生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女生占绝大多数,共计142人,占总人数的84.5%,男生仅占15.5%。经调查,在这些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中,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考取任何教师资格证,获得普通中学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占30.4%,仅6.6%学生的考取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89.8%学生认为校领导重视学生去考教师资格证,因为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培训时间基本上是1-3个月,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校领导对大四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采取不干预的态度。51.1%的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目的是热爱教师这门职业,38.1%的学生是为了增加就业砝码。以上调查表明,教师资格证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比较大。

在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基本上是教育学考试、心理学考试以及普通话测试,笔试、普通话测试过关后,再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和体检过关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但这种考试方式过于笼统,既没有时间限制,更不利于中职学校选拔专业教师。在这次问卷调查中,64.3%的学生认可现有的教师资格认证方式,只有1%的学生持不支持态度,可见学生对教师资格认证的意义暂时还没有一定深度的认识。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起点,51.7%的大学生赞同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更具体化,需涵盖职业道德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教育教学知识专业化、教育教学实践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针对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证终身格局,61.9%的学生希望打破终身格局,赞成逐步推行5年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在涉及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这个问题中,根据我国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所给的四个答案都可入选,因此学生仅从字面上即可找出答案,但如真的想成为中职学校的教师,那么“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则是最佳答案。68.8%的学生认为中职学校有必要设置教师专业标准,并且认为教师专业标准是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基础和依据,能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能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由此看出,大学生对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的认识虽不成熟,但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中职学校教师应有的水准还是有着很清晰的概念。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制定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应以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为基础

从调研可知,中职学校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相应的文凭学历,具备承担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职业经历或经验和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专业素质。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不管教师如何分类,任何教师都应具备职业教育特性,必须掌握所教班级的相关行业专业基本知识和行业专业能力。其次,中职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在学历方面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在专业能力认定方面可以提高要求。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是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关键,这样可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价值取向。另外,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认证制度强调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还应重视教师师德等基本要求,如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常规等方面的培养。

(二)明确中职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应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主线

中职学校教师应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中职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包括入职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一方面,根据我国中职学校实际情况,入职资格可灵活放宽,可引进中职学校毕业留校、高职院校或者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的专业教师以及从行业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先缓解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现象,再通过教师资格考证培训、考试和考核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应严格审核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按照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以及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中级实习指导教师和初级实习指导教师的评定要求,达到合格才能给予中职学校教师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促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

(三)完善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教师评聘、绩效实施的前提

1.更新中职学校教师资格。我国部分中职学校是普通高中或者普通初中转化而来,其中大部分教师仍持有当初的普通中学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这既不利于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岗位的成功转型,也对成功转型教师今后的职称评定和任职产生影响。另外,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推行5年一周期定期注册,应打破教师终身制。

2.教师资格认证与教师评聘一体化。以往教师评聘一致的做法偏离了择优聘任的目标,不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终身教育观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完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如对教师资格证书采取年限政策、按照中职学校生师比增加中职学校教师的人事编制等。笔者建议,建立教师资格认证与教师评聘统一的社会机构,提高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职业教育工作质量。

3.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先实行“双证书”资格标准。“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成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专家,还要成为职业道德的表率,因此“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除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外,还要有行业企业的从业经历,这样才能提高中职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建立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有益于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益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益于教师的评聘机制建设。通过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渠道,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定会有一个质的变化,这样就更易实现中职学校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查吉德.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R].北京: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课题组,2009:44

[2]曹茂甲.我国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评述[J].职教通讯,2012(13)

篇10: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落梅河中学

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其它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一、学校建立健全各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和预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把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二、事故发生后,学校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和处理,学校负责人不得在事故处理期间擅离职守。

三、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学校负责人接到安全事故报告以后,除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外,按规定程序上报教育局和相关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四、学校发生一般安全事故,应在事故发生后的一日(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将事故发生、处理情况报告校委会。

学校发生师生伤亡、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重特大安全事故、群体性伤害事故以及危害社会安定、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事件,应在第一时间(1小时内)报告校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随后应当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随时补充报告事故的最新情况,8小时内向校委会写出书面报告,事故处理结束后向校委会写出书面报告。

五、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应当按事故的类别、性质向相关部门报告:

1、火灾事故。拨打火警电话“119”,向消防部门报告和求援施救。

2、治安(刑事)事故。拨打匪警电话“110“,向公安部门报告和求援施救。

3、食物中毒事故。拨打急救电话“120”,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和求援施救。

4、其它事故(意外伤害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等)。分别报告相关职能部门

篇11: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1.事故发生后要及时报告,对于不报、漏报、迟报和伪报、篡改数字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安全事故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

(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3)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和控制情况;

(5)事故抢救的简要情况;

(6)事故报告单位;事故报告者的姓名及电话号码。

2.安全事故分级界定

(1)特别重大安全事故: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的事故,或一次死亡30人以下但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性质特别严重的事故,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万元及其以上的事故。

(2)特大安全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及其以上、一千万元以下的事故。

(3)重大安全事故:一次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重伤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及其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事故。

(4)一般安全事故:一次死亡1人以上、2人以下,重伤3

十万元及其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事故。

3.安全事故报告时限

各部门要做到及时报告事故,校长接到事故报告后,必须立即报告县教育局、县政府。最迟时限为:

(1)一般安全事故,报告时间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后20小时;

(2)重大事故,报告时间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后8小时;

(3)特大事故,报告时间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后4小时;

(4)特别重大事故,报告时间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后2小时。

4.重大事故发生后,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并服从指挥、调度,参加或者配合救助工作,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5.重大事故发生后,应迅速成立事故调查组。事故调查组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9人或直接经济损失

上一篇:小学生紧张的期末考试作文下一篇:作文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