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2024-06-14

观摩“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通用11篇)

篇1:观摩“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11月27日,我和太仓部分幼儿园里的老师一起参加了苏州市优质课的评比活动,并现场观摩了评比的一些教学活动。这些参赛的老师分别来自苏州市、常熟、昆山等地,有的是园内的骨干教师、有的是普通的教师,还有一些业务园长。一天的时间里,共听了8个教学活动,涉及的领域有社会、语言、健康、艺术。教学活动中,有的活动很吸引人,让大家想从头看到结束。也有的一些教学活动,让人感觉枯燥,老师教的痕迹太明显。这次活动,还是让我有一些收获的。

⒈营造浓厚的氛围。

首先,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参加评比的这八个教学活动,都是用情境教学法的形式,让幼儿在情景中去学习、感知。如社会活动《生日举手表决会》教师就创设了要过生日的情景,从大家选择过生日的方式、过生日参加的人、到过生日要选择的蛋糕,在这一连串的情景中,结合一些白板课件的运用,孩子们了解了举手表决发、口头表决发、投票表决法,在生活中学会民主。如大班美术《剪丰》活动,教师通过课件图片给幼儿创设了秋天果实丰收的情景,用“丰收歌”的音乐给幼儿营造了听觉上的氛围,在展示幼儿作品各种有特色的丰字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也装饰一些辣椒、花生、红红的屋檐,在这些背景的衬托下,一张张剪出的丰字更加有感觉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用情景教学法,但是我们大多数只是用一种形式,似乎有全方位的去考虑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来创设情景。

⒉形式大胆、有创新。

在观摩的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陆小燕老师执教的大班健康活动《马背上的运动》,活动中老师以牛仔俱乐部作为情景,小朋友扮演小牛仔,把小椅子作为马儿(椅背前后都贴着马头)。在牛仔俱乐部里,孩子们都过看图式,自主学习将马儿变化不同的队形,分别将马背、马头(小椅子)拼在一起作为小桥,引导幼儿探索各种过小桥的方式。在每个环节老师都会给幼儿相应的音乐,分别进行曲、斗牛士、江南stlye,为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很动感的氛围。在加上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清楚、简练的运动要求,调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连听课的老师也连连拿出相机拍照。这个活动老师选择的小椅子作为马很巧妙,老师用图式的方式,让幼儿学习变化队形也是很有效的,给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个方法我们好像用得很少。活动中小朋友站在小椅子上做各种动作,有的单腿动作,有的是双腿动作。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考虑到活动的安全,而没有给孩子在小椅子上面锻炼的机会,其实,只要老师清楚的提要求,孩子们还是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的。

⒊基本功扎实、素质好

这次的优质课活动中,有一些教师的基本功和素质都特别好。如:在《大头娃娃》歌唱活动中,示范演唱歌曲时,老师的表情、声音、动作都很到位,一听就知道老师的音乐素养很好。在《剪风》活动中,教师剪纸的方法很专业,教师对幼儿的回应以及指导都很到位。在《马背上运动》活动中,教师的示范动作很规范、语言很简练、提问很有效,活动中也很会关注幼儿的反应,并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指导。这些好的专业素养,是值得我们把青年教师学习的。

篇2:观摩“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在大家羡慕的眼光中,我踏上去枣庄的学习之路,开始为期三天的省优质课的观摩学习。这三天里,不断的听课、听评、思考,感到受益匪浅。

这次活动与以往有所不同,由于参评的优秀老师很多,主办方把老师和课程分成了两个会场,我所听课的学校是位于枣庄市中心位置的文化路小学。这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踏进校门,就感受到校园处处是文化,就被校内浓浓的文化气息所感染。就像我们乔羽小学一样,枣庄市文化路小学也很注重细节,操场上、走廊里、楼梯上到处是爱的体现,有孩子们作品的展示,有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还有领导们对学校的关怀。在这样的校园中学习,孩子们是幸福的。

虽然老师们被分到了两个会场,文化路小学的多功能教室里仍然座无虚席,很多来迟的老师甚至要站着学习。每半天有5节课参评,每节课30分钟。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每半天的课程便会有两位评委点评,我感觉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老师们思考学习,大大减少了集中听课、集中点评时遗忘的情况。

听了很多老师的课,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格,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扎实,口语自然流畅,语音纯正,板书有序,教态亲切,语气神态充满自信和激情。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老师们改变了过去“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设计了诸如问答、叙述、表演、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态度。同时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互助、关心和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她的课前导入很精彩。她设计了一个充满动感的Yes-No小游戏,复习学过的形容词和句子练习描写人物。分明的节奏活跃了课堂,又简单易操作,由浅入深,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到,完美实现了课前热身和师生互动。我为她点赞!

还有一位老师匠心独具,设计了一个鱼骨型的图表来区分英语里男女的不同,分别列出了he/she/his/her的不同用处,清晰好懂、一目了然,孩子们理解起来很方便,节约了讲解的时间,也便于学生理清条理,区分男女不同用词,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的主动性。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教研员们除了认真听课、打分,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前来观摩学习的各地老师们分析、点评这半天五节课的优劣。滨州的教研员刘老师依然向老师们强调“三个关注”的问题,即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语言结构和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提醒老师们注重四个问题:一是英语教师的专业化,也就是教师的基本;二是教师不能过多的控制课堂教学;三要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四要注重评价的艺术性。

我认为教研员所说的“基本功”是一件大事。新时代下,新的教学环境中,老师们所使用的教材、教具、多媒体工具都与时俱进了,除了以前我们要求的语音、语调、语速、口语、书写等基本素质外,对教师的基本功也有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还包括诸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协作教学、教学科研、教学评价等,这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篇3:观摩“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调整学习策略,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不仅肯定了学生取得的成绩, 给学生以成就感, 还可促进和激励学生尚待开发的能力, 也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认识不足, 反思和调控, 恢复自信, 提高学习能力, 转弱势为强势。

课堂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好的评价语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使其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 引发其向上的学习动力,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习兴趣, 促进其思维发展。毫无疑问, 恰如其分的并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来自邯郸的参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了不少恰当的课堂评价语, 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现摘录几个情景如下:

情景一:在扫除阅读过程中的词汇障碍时, 教师要求学生在图片的辅助下猜测“The archeologists areexcavating the site.”句中用下划线标注的生词的意思, 一学生回答:“dig something”,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为:“Right. You have a large vocabulary”。教师的评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 给学生以成就感, 而且增强了学生今后进一步丰富自己词汇量的信心和决心。

情景二:在阅读课文标题和第一自然段获取文章大意的环节, 教师要求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当朗读结束后, 教师的评价语为:“Great! I admire yourpronunciation so much!”教师的评价具体到位, 不仅有助于该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情绪中完成堂课学习任务, 还有助于激励其他学生多多练习, 不断完善自己的语音语调。

情景三:在Scanning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三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为:通过阅读尽可能多地获取有关北京人的洞穴生活, 北京人的工具和出土的项链的相关信息。第二个任务为:同其他组员分享获取的信息并能解答相关的疑惑。在第二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走到一位正在发言的学生面前说:“You should speak louder to make everymember hear you. You can do it!”教师的评语不仅委婉的提醒了该学生要提高音量, 一句“You can do it”也充分表达了教师对该生能做到且做好的鼓励和信任, 促进了该活动的有效进行。

情景四:在课堂结束时, 教师对全体学生说:“I have never seen better students than you. I will miss you!”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通力的配合, 流利的口语和大方的仪态的赞赏, 还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为了将评价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教师还应营造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 鼓励学生们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来自邢台的参赛教师在课堂中十分重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

情景一:在Skim the text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回答五个问题, 并将含有答案的纸条粘贴在相应的问题后面。待大家完成任务后, 屏幕上呈现答案自行核对, 或者组内同学交换核对。核对完后, 教师让答案全部正确的同学举起手中的green card。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肯定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发现问题、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情景二:在输出应用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课文所获取的关于周口店的信息,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导游词, 然后演讲出来。男女各一组分别进行了演讲。演讲完后, 教师要求全班学生进行打分, 认为男生演讲得更好的就举起手中的green card, 认为女生演讲得更好的就举起手中的red card。学生互评可以加深同学间的了解、关心和帮助, 也可以让学生全面地、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优越性, 为学生提供简单明了的评价标准是避免盲目评价的有效方法。来自石家庄的参赛教师为大家做了示范。在输出应用环节, 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

假设你是考古学家, 你被邀请在今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世界文化遗产日”做有关周口店遗址的报告。

教师要求学生四人一组, 分别介绍周口店遗址的概况、早期人类的居所、衣服和使用的工具。此外, 教师还呈现了一个评价展示结果的评价标准。如表1

展示完后, 学生们根据教师所给的评价标准分别从仪态、信息量和发言的清晰度三方面进行了生生互评。这样就避免了简单笼统的good/poor的评判。此外, 学生在以后类似的学习过程中, 还可以从这三方面提高和完善自己。

评价要采用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有促进作用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以发挥评价对于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评价的主体上, 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积极有效的评价应贯穿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应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三节阅读课例中都渗透了新课标关于评价的新理念, 但就学生自评、互评及依据的相应评价标准仍需做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以便更好地提高对学生综合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Z].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吴伯兰.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之管窥[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10.10.

篇4:观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有感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

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了“主问题”阅读教学手段。“主问题”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减少过去课堂上“连问”、“追问”和“碎问”过多的现象,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中,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形成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之对课文内容进行更集中深入有效的思考和探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内容清晰了、学习环节也简单了。

(一)找到牵动全身的“发”。

主问题的设计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找到牵动全身的“发”呢?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丽水钟老师和衢州的郑老师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抓住了“壮”。问学生从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关键词是哪个词?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雄壮”?真的只在表现辛弃疾的“雄壮”吗?

2.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金华张老师执教《杨修之死》,问学生预习后你对杨修怎么评价?文中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惇是怎样评价杨修的?学生找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真知”曹操文中表现在哪里?杨修“真知”曹操吗?真知……思索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通过“真知”这一突破口展开了对文本的阅读,对人物命运的思索。

3.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杭外黄老师的《孤独之旅》抓住“诗意”探索文本。她先把文中的一段文字改写成诗的形式,让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得全情投入时,黄老师说:“其实这不是一首诗,而是文中的一段话。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段落,你把觉得最有诗意的语段找出来,读一读。”从品读诗意的语言到用诗意的语言写作。抓住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特色入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从作者的作品风格入手设计主问题。这种设计适合那些主题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可以借助作者本身要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或他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为突破口设计主问题。如当初我在执教《孔乙己》时,抓住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展开对文本的理解。明白可怜之人孔乙己既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一位不懂思变、不求上进的人,是社会的腐朽物。不能一味地同情,立体式地看待人物,加深对文本地理解。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二)牵“发”动“全身”。

我们找到了牵动全身的“发”,那又如何动“全身”呢?

省级优质课就做了很好的解答:有整体感又要有节奏感。整体感:课堂是一个整体,不能让它支离破碎,缺乏联系。要任务集中,脉络清晰。有了主问题的设计,教师的课就有了主题,线索,教师往往可以把握住课的整体感。所以我想多说一下节奏感。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用语。歌曲演绎要有轻重缓急,高亢低沉。引之用于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做平面滑行,而要由浅入深式地探究。并要形成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韵味无穷的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课教学就应如一篇美文:享受中又能引起思索。

杭州李老师在节奏感的把握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香菱学诗》中通过文本看到人物的内心是教学的难点。上课伊始,李老师以原著题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与文章的题目对比。领悟原著题目表明了香菱学诗的态度“苦”,文中哪里道出了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透过香菱的笑,觉得她以苦为乐,学诗到了痴迷的程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可改为“慕雅女雅集痴吟诗”。如此痴迷人人欣赏吗?引入对香菱的身世、死因的了解。再读“笑”,慕雅女雅集吟苦诗啊。苦吟诗——痴吟诗——吟苦诗,学生、课堂都在随之笑、悲。学生起初读描写香菱笑的语句,笑逐颜开;再读香菱的笑,感同身受,脸色凝重,声音低沉。

课堂有起有伏,教师很好的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掌控全局,把握节奏。在教学设计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抽象的原则设计。对知识点的安排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对教材内容的解析披文入情,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体悟情感。此外,教材的处理也立足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以一篇课文走进香菱的内心,以《香菱学诗》开启了阅读《红楼梦》的一扇窗。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西方教育理论上,有一种木桶理论,就是说人的成长发展像木桶盛水,往往受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限制。一个人的知识必须尽可能的全面。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些还颇有思想性。可总归有些零碎,缺少体系。理解上也往往会存在局限性,就事论事,只绕着文本,缺少思考问题的深度。所以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才能做好引导的作用。

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乡村教师的课,非常赞叹。问这位教师:“你备课用了多少时间?”老师说:“我用一辈子时间备课,如果说是这节课的直接备课时间是15分钟。”这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让年龄与学识成正比。不要在吃老本,不要让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掏空自己。

听课后常有老师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究竟何处不同呢?就是教师们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营造出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气场。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还在馨香中“传道”。

三、春风化雨点“心灯”。

(一)春风化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心灵,却要做到无声无息,适时而来。教师有自己的水平见解,又怎么让学生也深有同感引起共鸣呢?

学生理解有迹可循。教师们很好地立足文本,激发思维。老师的思路源自文本,学生的理解也出自文本。不会对教师的理解感到高深莫测,而把自己拒之门外。文本是形成师生“对话的”依据,也是平台。每堂课都能听到老师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文中有证据吗?”“把这个词圈起来。”“如果我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可以吗?”把学生的眼光拉回到文本。品味语言,概括内容,体会情感。使学生站在与作者同一纬度上,把情融入在文本中。琅琅书声萦绕课堂,老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全文,读段落,读句子,读字词。读中悟情,以情促读。不再是以繁华掩盖空虚,以形式替代内容。

适时补充加助理解。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要掘地三尺深挖、深探。但也不能止步于文本,缺少教学的延伸拓展。就需要根据课文的重点,教学的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外材料。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著作中整体理解,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加助理解。学生临场的各种反应,都成了教师素质的展示平台。杭州的李老师提到香菱的死,学生中有人说是扶正后难产而死;有人说是被薛蟠的正室夏金桂害死的……李老师没有以权威的姿态介入而是引入了曹雪芹的判词:

“根并莲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学生通过对第三句拆字诗的理解,明白是被夏金桂害死的。对学生没有以简单的对错去定论,在课外资料中自己领悟。

衢州的郑老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在体会题目的“壮”时讲了辛弃疾弱冠之年率50骑直闯5万之众的敌营,将叛贼张安国当众处置。然后鼓动万余名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南方。往事中理解辛弃疾当年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壮”又以《鹧鸪天》和临死前大喊:“杀贼!”“杀贼!”理解辛弃疾空有壮志却华发早生的“难酬”。课外材料的引入自然营造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无需多讲,早已入情。适时、适度的课外材料引入何尝不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教师的满腹诗书此时化作春雨,在无声无息中学生在受到了熏陶,得到了提升,激发了思维。

四、点燃心灯。

用言语感染学生。语文课堂不应是平淡冷漠的,而应该是充满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内容所决定的,教师的教学语言如同讲演一般,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而要让自己情感为之所动,惟一的办法就是投入,投入地去讲,因课文内容而喜而悲,因文章情感而情绪化,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外化为语言、表情、眼神,以及肢体的动作,置身其中,融入课堂,全身心去演绎教学的内容,倘能如此,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呢?衢州郑老师在教授《破阵子》时,辛弃疾的壮志难酬透过她或低沉,或高亢的语言;或振奋,或忧郁的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最形象地表现出来。使我们如临其中见证他的人生历程,触摸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听课老师都被感染了。

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朗读式结尾。打破了以往一贯的课堂总结模式,教无定法,适合就是好方法。优质课评比中的结尾,就有推波助澜,意味深远的作用。师生的情感再次碰击,思维在延伸,火花在闪烁。

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应用多媒体,这当然不是稀奇事。以往课件就像教案本,教师就在读教案。教师被课件牵制着,思维也凝滞了。早就设计好的答案也套住了学生的思维。可这次多媒体成了一个助手,教师没有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设计以文本为基础,色调、字体、版式都用心良苦。杭州李老师大篇的采用魏碑体,来加重香菱不幸的身世。丽水钟老师的课件从头到尾六张片子,黑底白字,凸显词的悲壮。杭外黄老师用黑白底色承载了杜小康的成长之旅。课件中适时响起的合适音乐,使课堂中洋溢着和作品相吻的气氛。学生在配乐中,很快地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提高了朗读水平,加深了情感理解。

务实而不失活泼,丰富而不失深邃。师生在这里碰撞,擦出火花,照亮课堂,也感染了我这位观者。猛然发现自己已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氛围中了,度过了或喜或悲的两天。

篇5:观摩“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金秋十月,我有幸观摩了临沂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此次活动有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对于我,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庞艳丽老师在《纸船和风筝》这课中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她不但体现了新的理念,而且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庞老师注意了纠正学生读音,“筝”字单独出现时读一声,而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这个知识老师没有单刀直入地引入,而是请学生读课题,学生自己就读正确了,教师借机提出如果这个“筝”字单独出现读几声?这样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庞老师抓住这两个音同义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庞老师小结时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第二,教师底蕴深、素质好。这次活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及站在讲台上激情四射的表现力。例如《称赞》这节课,除了教师对这节课的设计上有独特见解之外,留给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王华静老师优美生

动的语言。四十分钟过去了,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同时在每节课上都能看出,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对教学重难点的机智突破,对学生回答的巧妙评价,使课堂变得生动而又扎实,真正成为师生和生生真实交往的空间。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会读,能读好。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例如高年级的《慈母情深》这课,先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母亲挣钱不容易,然后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再体会、再读。学习中还穿插着默读、示范读、分角色读等,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层次非常清晰。

总之,这次的听课我学到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最让我感触深刻的就是老师自身应具备的高素质,这对于课堂教学极其重要,也可以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向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 生涯,洗尽铅华始见金。

篇6:观摩“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山东省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评比观摩活动总结

学期:2011-2012-2学习人: 张旭

怀揣学习的心,带着求知的眼睛,参加了山东省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评比观摩活动,聆听了来自各市区最优秀的语文老师精心准备的精彩课堂,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此次活动课型之全之精令人赞叹,有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课、语文实践课,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至于授课老师的风格方式则可谓各具千秋,精彩纷呈,但都能做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多元性,体现了新课标下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各位参赛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穿针引线的教学思想,努力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教学模式,让我心生感慨:原来语文应当这样教。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可见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清晰画面的呈现,生动场景的再现,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19号参赛老师在执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题之后》这课中,播放了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事件的平常与奇妙,最后又出示了一些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加以描述,很多学生自然而然的用本课学到的知识点进行问题的延伸与扩展。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再现,学生是很难体会真理这么高深的东西跟小小的,最初时的小问题会有什么关联,那么课文的难点就会很难突破。

二、启发引导,教师的语言具有无穷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当,就能让你的课堂梦笔生花。如21号参赛老师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时,他的整个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又步步为营,一环套一环。教师的启发、引导、总结,精典到位,不留痕迹。这一切就得益于她精练、流畅、生动的课堂语言。由于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河道即是马路。学生缺乏这些实际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难度,体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更难了。所以21号参赛老师首先适时适度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介绍威尼斯是一座“水城”、“百岛城”、“桥城”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同时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与一般城市、马路、汽车的比较,展开合理的想像。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

三.提纲挈领,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每一篇文章理解时切入点都很多,如何把握重点,果断取舍,这本身又是一门艺术。这些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有的把准文章命脉,让学生进行探究,在22号参赛老师执教《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时,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段里:医生夸爱迪生“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从什么地方看得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25号参赛老师在执教《广玉兰》,则以“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绘广玉兰的?“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这三个问题入手,扣关键词,让学生思考感悟,层层推进,使学生体会到广玉兰“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四、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注重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这几位老师,都是在学生展开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并且读的形式多样,让人深切感受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新定位并有效运用

一句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这几位老师的课就向我们诠释了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引导。从阅读文本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这样,学生的理解深刻,也能更好的掌握其内在的东西。把发现给学生,不正是我们应追求的吗?

五、扎实、夯实,重视积累基础知识

虽然赛课时间只有短短的35分钟,但几乎所有的参赛老师注重到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将生字词语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27号参赛老师面对一年级学生,更是将生字词语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她运用多种方式对生字词语进行处理,如多种形式的读、联想记忆、写等方式,尤其是写,专门出示了田字格,让学生把握好字的结构。

作为同行,她们如扬帆之舟渐行渐远,她们的成功比之你我似乎有这么几个共同点: 第一,把握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这些语文教师的功底非常扎实,粉笔字一个赛一个,语文素养也很高,能写会说善讲,他们都能深入研读教材,这点对于语文课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很高。他们都能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备课,都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都有各自他色的教学风格;

第三,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而在这32节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是重要的参与者,教师则成了引导者、组织者,能使不同程度学生的阅读感受得到发挥,教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整节课的。

泰安之行,不虚此行!这次学习,让我深深感悟到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朴实、扎实、求实;感受到这32位优秀老师对语文的热情、激情;感受到他们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制定,对教学方法的慎重选择,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对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关注。感谢学校领导提供的好的学习机会,对我是一次提高,更是一次促进。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积淀教学经验,精心打造属于自己教学课堂模式下的“完美课堂”。

篇7:观摩“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4月26日-2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巩义市举行的“河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暨观摩会”。聆听了19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此次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堂追求花样,华而不实。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直面学生的教学现实,注重学生的感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其次,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非常的精彩,能适时的激励学生,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你真细心” “你知道的可真多”“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你的想法真有深度”“老师太佩服你了”“再想一想,就接近准确答案了。”“真是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通。”等等。让学生紧绷的心弦松开了,学生的心理得到了释放,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第三,将 游戏、竞赛与所学知识巧妙结合。

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潘虹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开始,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从一个盒子里摸出一个长方体,用手感知长方体的形状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特点,为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打好基础。

梁欣欣老师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在课结束时,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她准备了三个信封,第一个信封里装着“老师们”三个字。第二个信封里装着“再见了”三个字,第三个信封里装着“你们辛苦了”五个字。

首先从第一个信封里抽出一张纸,露出一个“老”字,然后对同学们说:“这个字是这个信封里字的个数的三分之一。猜一猜,信封里有几个字。同学们冲口而出:“三个”。教师此时把纸条抽出露出:“老师们”三个字。

接着,老师从第二个信封里抽出:“再见”两个字,对同学们说“这两个字是信封里字的个数的三分之二。让同学们猜猜这个信封里装了几个字。。。就这样最后露出了:老师们,再见了,你们辛苦了”。然后让同学们面对听课的老师这句话齐声读出来,我觉得这样安排不仅巧妙,而且与本节内容遥相呼应,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陈娟老师教学的《分数大小的比较》,知识点有两个:一个是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的大小,一个是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在课结束时,安排了“比一比谁的分数大”的比赛:先拿出一个盒子,里面装个写有1-20数字的乒乓球。第一个环节,先选一个主持人,任抽一个数字作为两个组分数的分母,然后由两个大组各推选一人从盒子里抽数,作

为他们组的分数的分子。当时第一组抽出来一个数后,老师就问还没有抽的哪一组,你们希望你们组能抽到几,继而再抽,最后选出获胜组。第二个环节是让主持人抽一个数作为两个组分数的分子(当时抽的是2),再由选出代表来抽分母,有意思的是他们抽到了最大的数20,也就是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这下可把另一个大组的同学高兴坏了,他们组同学说无论我们抽到几,我们组的分都比他们大。这样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巩固了新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至于在下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

新颖有趣的“课堂游戏”,巩固了新知,检查了效果,一举多得,灵活巧妙,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是望而却步,而是个个跃跃欲试,其间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使学生树立了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第四,在突破重难点时,教师都能实时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如:张丽老师在教学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时,运用课件演示“3厘米、4厘米和7厘米”的一组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由于学具的原因,学生在摆这组小棒时都认为可以摆成。教师如果说不能摆,学生可能不会相信。但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潘虹老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用动画演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非常生动形象,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

第五、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些优质课中,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南阳的郭昆明老师老师讲《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拉一拉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再如,周口的李影老师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探究,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几天的课听下来让我感受更多的就是每节课中,老师的话总是很少,而且只是在学生的思维受阻的时候,进行适当的点拨,无效的语言是少之有少。决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观察、交流、动手操作和游戏。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研究数学的科学方法就从小得到了培养,也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教学理念。这样的学生探究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是什么,不仅是一种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能力,一种合作的能力,一种欣赏的能力,一种学会评价的能力。

篇8:观摩“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一、分层解读, 有效铺垫

阅读教学是写作的积累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借鉴文本来积累写作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和信息, 如话题观点、写作结构与技巧、文本分段、核心语言等。[2]在本次比赛中, 选手们对Using Language课型的解读和设计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从“结构、语言、情感”等三方面来体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巧妙设计和有机融合。

1. 略读文本, 勾勒框架

【课例回放1】教师请学生略读全文, 关注标题、图片和主题句, 并用一句话归纳全文的概要;然后出示表格请学生填写作者在三天内主要游览的地方及相关的评价 (形容词) 。

T: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itle, pictures and the topic sentences.Then make a list of the places, adding the comments.

T:Can you think of other adjectives to make comments?

S:Wonderful, attractive, imaginative, well-known, fantastic...

然后用“If I have a one-day trip, I will make a trip to...because...”句子结构进行自由发挥。

【课例回放2】教师让学生快读全文, 以问答的形式提炼三天行程的主要经历, 并在提问内容导出的同时关注下列句型:

Her first delight was going to...

There followed...

The second day the girl visited...

【观摩感悟】教师在简洁导入后请学生快速阅读, 并关注标题、图片、主题句, 勾勒出了全文的框架结构。这些教学设计并非简单地只为培养学生略读、寻读的阅读技能, 而是同时为读写结合课型的总体设计和最后的输出做了两方面的准备和铺垫, 即篇章结构和重点语言。可见, 一节课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步步深入但环环相扣, 前者是后者的铺垫, 后者是前者的提升。

2. 细读文本, 提炼语言

在教学中, 教师以美丽的图片引领课堂, 通过巧设问题疏导了信息, 提炼了好词和好句, 而且教师在课堂中特别关注了难句的分解和整合:即先用问题呈现简单句式, 然后请学生结合语法结构输出长句难句。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排除了阅读中的难句障碍,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运用长句难句表达的能力。只有通过语言知识的搭建, 才能帮助学生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实现语言运用的目的。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情感体验正处于高峰阶段的机会, 适时组织仿写或创作活动。这样就能达到以阅读促进写作, 以写作提升阅读的目的。[3]

【课例回放3】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设问”这一教学策略十分重要, 可以帮助提炼词汇, 理解内容, 打开学生的思维。本课例中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 引出并解读重要的词汇, 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关注这些词汇, 期待在输出中能运用这些词汇。

Q:How long did it exist? (have remained standing...)

Q:What style does it keep alive? (...remain...combined...)

Q:Where did Pingyu take a picture? (...have...taken...)

【课例回放4】文本中承载信息的语言除了词汇, 还有句子, 尤其是携带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的好句和难句。教师通过信息梳理巧妙地引出了简单句, 然后请学生优化成复合句。这样的教学策略远比说教复合句的语法功能更能深入人心, 学生在信息流中自然内化了好句长句的功能和意义。

(1) There followed St.Paul’s Cathedral.

(2) It was built after the terrible fire of London in1666.

(1) (2) 结合:There followed St.Paul’s Cathe-dral .

(3) It is an imaginary line.

(4) The imaginary line divides the eastern andwestern halves of the world.

(3) (4) 结合:It is an imaginary line the

【课例回放5】教师设计了表格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关于旅游胜地“The Tower of London”的很多相关信息。首先根据每个关键词的提示填写局部的信息, 然后请学生尽可能用好句 (结合语法结构) 来整合全部的信息。其实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写句子的能力, 学生的篇章意识也得到了培养。这一过程很好地完成了信息输入与语言输出的阶段性实践。

根据表格信息输出的语言:The Tower of London, a royal palace and prison combined, built by the Norman invaders of AD 1066, was guarded by special royal soldiers who still wore the four-hun-dred-year-old uniform.

【观摩感悟】教师在解读本文好词好句的时候主要关注了文本意义与本单元已学的语法“过去分词作定语或宾语补足语”的整合。这些词与句又恰好是承载文本信息的难点和重点, 也是文本承载意义的好词和好句。教师的精心设计体现了语言和意义的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有目的的语言梳理为后来的有效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3. 品读文本, 体会情感

【课例回放6】本文是一篇游记, 游记体裁决定了文本内容是旅游经历和游历感受的结合。教师在解读这一文本的时候特别关注了下面四处景点以及体现游历感受的四个形容词和它们所在的句子, 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To her great surprise, Zhang Pingyu found the Queen’s jewels guarded by special royal soldiers. (To one’s great surprise, ...)

◆What interested her most was the longitude line. (What interests sb most is...)

◆It seemed strange that the man who had developed communism should have died in London. (It seems strange that sb should have done...)

◆She was thrilled by so many wonderful treasure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displayed in the museum. (be thrilled by...displayed...)

【观摩感悟】品读文本, 读出思想和情感是文本研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阅读教学的深度解读。这些形容词或拓展形容词以及它们所在的句型为输出环节情感的表达奠定了语言基础, 是学生书面表达的依托。这样的解读梳理了信息, 品位了情感, 而且为终结目标写作又增加了筹码:表达需要句型, 体裁需要情感。

二、多元设计, 优化输出

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必须有“intake”的积累环节, 即在读中与读后阶段的拓展活动之间应设计以语言知识学习和运用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从而为后续说写活动作好铺垫。[2]本次教学评比中教师在读与写之间都创设了任务, 主要是“围绕主题”“运用语言”进行段落或篇章的口头输出, 起到了搭桥过河的作用。

【课例回放7】Pair Work:You are supposed to speak for London as a member of British Olympic Committee (申奥委员会) , work with your partner andmake a speech.

【课例回放8】给出开头, 并出示部分重点词汇和句型, 如:first delight, remained standing, find sth done, to your great surprise, What interests you most is..., It seems strange that sb should have done..., be thrilled by...displayed...,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有选择地进行部分输出。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 学生不仅要准确地阅读材料内容, 还要学习材料中蕴涵的语言知识, 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4]可见, 读后活动的设计是阅读教学的必然, 通过有理有序的读后活动学生才能在吸收文本信息的同时真正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本次比赛中,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 在读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结构、语言、情感”三位一体式的游记写作任务。

【课例回放9】续写文本, 创新写作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The next day Pingyu was leaving London for Windsor Castle.“Perhaps I will see the Queen?”She wondered as she fell asleep.有教师机智地解读并合理地运用这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 把作者提到但未成行的景点作为写作的素材, 在主题吻合的情况下又合理地运用了语言和结构, 使读与写又一次和谐传承。下表是教师提供的有关Windsor Castle的信息。

【课例回放10】联系本土, 有效写作

教师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提炼了语言、结构和情感, 并把话题迁移到身边的景点:湖州的莲花庄、飞英塔和新建的项王公园三个有文化的景点。下表是学生在写作中将涉及的“结构、语言、情感”的内容。

让学生阅读异国的风景, 书写身边的美景, 由远及近, 由抽象到具体, 使学生的表达更有意义, 更富真情实感。当然由于学生对于这三处景点的历史和文化也并不是十分了解, 教师通过预习学案和课堂呈现为学生的写作作好了内容的铺垫, 并同时提供有用词、句的表达以及结构的提示。课堂中, 学生的产出更真切、更适切。设计真实的交际任务,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用能力, 在感知新语言知识后, 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进一步熟悉它, 记住它, 然后创造性地使用它。[5]

三、结语

先读后写, 读是写的铺垫, 写是读的提升。文本的解读对于这样的读写结合课型十分重要, 因为深入的解读使阅读教学更加立体, 更加多元, 为读后的“写”做好充实有效的准备。同时教师应在课堂实施的关键点上耐心地等待, 有效地引领, 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课堂的生成。如果学生的阅读输入没有充足的时间, 就不可能进行及时到位的有效输出。正所谓“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Using Language板块永远没有既定的教学模式, 除了本案例中读和写的有机结合之外, 是否还可有机结合“读和说”或“读和听”?此类典型课型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究。

参考文献

[1]朱惠芳.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互动模式的探析及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 (8) :42-46.

[2]戴军熔, 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14.

[3]庄志琳, 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材料处理:解读与使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26.

[4]赖朝晖.例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4) :27-32.

篇9:优质课评比活动应增加“研”味

一、 传统优质课活动的缺失

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导致一线教师对评优课活动不满的原因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组织不够严密,致使活动在助推教师群体专业素质提升上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概括地讲,活动中存在着以下三种缺失。

1.基层选拔缺失

强调基层选拔是优质课评比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其根本目的在于调动教师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与中实现共同提升。然而在现实的活动中,参赛选手的确定往往不是通过“赛马”的方式来“竞”出,而是用“相马”的方式来“相”出的:即由基层领导指定一位教师参赛,从而使全员参与选拔的目的落了空。究其原因,除个别基层领导对活动意义认识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组织上有许多不够科学、不够严密的环节。如活动方案不能尽早地公布于众,而是事到临头才告知基层。而选拔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这就使基层选拔只能走走过场,然后由领导拍板确定。此外,在活动方案中,对基层选拔活动的程序没有明确的说明,也没有严格的检查措施,只有名额的分配,这也是基层单位对选拔推荐环节简单操作的重要原因。

2.研讨交流缺失

虽然优质课评比活动具有鲜明的甄别、淘汰性质,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教研活动方式,理应遵循“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个人反思”等有效教研的基本规律。但现实活动中,组织者往往采用“车轮战术”:参赛选手轮流上阵,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就使得观摩者一听再听,昏昏欲睡;评委们打分再打分,麻木应对;执教者只管讲课不能谈思路,讲时全力以赴,讲后只剩下忐忑的等待。整个评比现场讲、听、评(分),无任何交集,研讨交流根本谈不上,从而导致所有参与者、尤其是作为一线教师代表的观摩者有想法、有感触,却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学习提升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3.总结推广缺失

实事求是地讲,每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总是能总结梳理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很有价值的教训。但现实的活动往往是具体课堂评比活动结束就意味着整个活动也结束了,没有大家共同研讨之后的成果总结,更别说形成文字材料了。这种戛然而止的活动使得宝贵的经验和很有价值的教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活动树标学标的目的也就落了空。

二、 增加优质课评比活动的“研”味

针对以上问题,我区教研室经过充分调研,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评优课模式,从而使评优课的“研”味“浓”了起来。

1.提前预告,让基层众教师参与进来

为使基层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选拔推荐工作,我们规定每一次区优质课评比活动方案必须提前一学期完成并告知基层。也就是说,要给基层一个学期的时间,围绕确定的活动主题来进行评优课选拔的发动、组织工作。同时要求活动方案必须要有程序方法上的规定和检查督促的措施。具体讲,我们主要是实行了多轮组织的方法和基层推荐选手公示一周的检查措施。即小学学段农村教师选拔分别以学校、街镇教办、联合体(农村小学为解决规模小、教师数量少而组建的校本教研联盟)和区教研室为主体进行四轮比赛;区直小学、中学选拔则以教研组、学校和区教研室为主体,组织三轮比赛。此种形式能更好地发挥评优课活动的激励作用,调动教师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优中选优、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基层上报推荐的参赛选手,区教研室在教研网站上公示一周,如果选手不是通过多轮组织程序确定的,该选手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对有关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减少的名额由教研员根据其他单位教师人数的多少和轮次成绩予以增补。

2.批次进行,使现场参与者互动起来

针对优质课评比的现场活动严重缺乏互动研讨的现象,我们在严格科学地确定选手总名额的前提下采用了批次进行的方式。即在同一活动主题下确定若干具体的执教课题,同一课题的2~3名选手为同一批次,每批次评比活动时间为半天。具体程序安排:先由选手依序上课,然后由教研员组织一个小时左右的互动研讨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执教人简要说课、随机确定的若干观摩者议课和评委组长评课引领等。为确保互动研讨的效果,我们还以教办和学校为单位,将听课者分为若干小组,并指定一名干部为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听课议课的组织工作。对于小组的议课表现,教研员除现场口头评价外,还要根据教研组量化考核规定给予量化考核。批次进行的方式能让优质课评比活动的现场生动起来,不仅执教者能讲能言、观摩者能听能议,而且评委们的作用也得到了全面发挥,从而使整个评比活动的研究氛围浓厚起来。

此外,随着我区学校网络配套建设进一步到位,我们还打算在今后开通网络直播,让在校的一线教师也能同步分享评比活动现场的成果。

3.及时跟进,把活动的成果推广开来

为改变以往优质课评比活动戛然而止的现象,我们实行了巡回送课制度。在每次评比现场活动结束一周后,各学科教研员都要本着既方便一线教师,又有利于推广成果的要求,选择某几处学校为点,将临近校的教师组织起来,共同观摩优质课一等奖获得教师的课,然后再互动交流各自的体会。活动结束后,教研员要求每位参与者将启发、体会以论文的形式形成书面材料并上报,经组织专门力量评定后,除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外,还将他们的作品编辑成册,供区域内教师交流学习。

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初步探索,不仅使教师全员参与的热情高涨起来,而且促成了一批年轻教师从中脱颖而出,催生了教师之间大范围的研讨活动开展;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以深刻启发:不管教研活动的方式是新还是旧,只要活动契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就能受到他们的欢迎,教研的效果也就得到了根本保证。

篇10:观摩“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参加济南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本人参加2011年11月21日至24日为期四天的济南市小学语文科优质评选活动。认真聆听了市教研室江红春老师的讲话,用心感悟了来自不同区县名几十位教师的精彩的课堂,感触颇深,记下点滴。

第一,我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深入把握课改的精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整体感悟与品词析句相结合”,“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识字写字与阅读相结合”“作文教学与口语表达相结合”等等。帮助我们听课教师深入理解课改理念,把握教学方向的重要步骤,为我们引领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

第二,教学方法遵循了精到、有效、激励、互动的教学原则,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教材处理合理,课堂组织到位,教学智慧巧妙,教学表述精到,课件资源运用得当,激发动机正确,师生互动积极等等。这是帮助我们听课教师反观自我,反思自己在课堂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知道要上好一堂课,的确需要用心准备,精心讲解,用智慧攻破每一个教学难关。

第三、教学特色鲜明,各具特色,各显千秋,对教材处置精到、高妙,课堂组织清晰、从容,每位授课教师在情感的处理上或深蕴或激扬,教学语言上或简净或幽默,问题的设计或准确或精妙,板书的设计或规整或奇形等等。加上准确的提问,真挚的咏叹,温和的聆听。这些独特的教学的机智都值得我们教师学习啊。

思考:

1、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侧重点的分配

2、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合理的使用和操作

篇11:观摩生物实验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

泰安东岳中学 李金英

2012年3月27日—30日,我有幸观摩了在我校举行的市首届生物实验优质课评选活动,并且聆听了各位评委的精彩点评,受益匪浅。

探究实验,是生物课教学的灵魂。参加评选的每一堂课都凝聚着老师的智慧和汗水,每位老师都能精选课题、精心准备,用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艺术,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以及精彩的实验创新,充分调动了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散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创新和探究。

如李老师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节课,教给学生课本以外的另一种取唾液的方法:学生漱口三次,然后喝一小口凉开水(约15毫升)含于口中,2分钟后吐入小烧杯中,即可得到唾液的稀释液,简单易操作,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取到足量的唾液,为实验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李老师善于改进实验;李老师还能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如滴加碘液太多等,指出科学探究必须在严格规范的操作下进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又如宗老师在《土壤潮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课中,能把《自我评价表》引入学生的课堂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中不断提升自己,由此不难看出宗老师在课堂评价方面做了较多的尝试。还有孟老师的《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一节课,能引导学生比较新鲜的果蔬与久放的果蔬维生素C含量的不同,从而有利于指导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更好的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孟老师经过多次实践还对实验中使用的滴管进行了改进,减少了实验误差,这种做法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实验不是只有一种方案可以解决的,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思考、观察的意识,树立学生的创新理念。

市教研室汲老师在点评时指出,实验课没有必要过多地加入知识的传授、知识的训练,不能一次给学生的信息量太多,应把重点放在强化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强化过程及学生的体验,强化学生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邹老师也提出:探究实验的“问题”及“假设”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不同小组可以不一样,实验的材料用具也应该由学生自己选择,可以允许学生殊途同归,这样才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新结论,即便出现新问题也是好现象,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通过观摩和聆听市教研室领导的精彩点评,我认为学生如果整堂课都在一步一步按照老师的引领完成实验,老师一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绝不是一堂好的实验课;为了参加评选,把本来简单的实验由老师改为复杂的实验,也不应算是一堂好的实验课;单纯要使课堂生动,而播放多个视频,减少学生动手实验以及思考分析的时间,同样不能是一堂好的实验课。实验课就应该把较多的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科学家探究过程,体验沉浸在科学实验中的乐趣,体验科学实验有成功也会又失败,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败后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体验有时出现的创新和灵感。如有一节《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老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方案去操作(初一的学生),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其中有一个组的同学没按照老师的要求向等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滴滴加蔬菜的汁液,而是自己尝试向等量的蔬菜汁液中逐滴滴加高锰酸钾溶液,虽然他们没能得到准确的结论(我认为可能是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太低),但我很欣赏他们的奇思妙想、大胆操作。作为老师,应该鼓励和保护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评价,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逐步形成。

这次实验优质课的评选活动,不仅为我市生物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观摩学习、提高成长的平台,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和提高。

以上是我在这次活动中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2012年3月27——30日,我有幸在泰安东岳中学参加了“泰安市首届初中生物青年教师实验优质课评选”活动的学习,四天时间里分别听了23名教师的参赛优质课,各位老师课堂教学风格各异,都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更有很多亮点值得我们学习。从听课中,不但收获很多,同时也认识到了自身平时教学上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对自己今后的实验课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每位教师都做了充分地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师们的每一堂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出来的。无论是从选题还是教学思路设计都可见一番功夫。例如东平的张冬梅老师讲的“草履虫的应激性”,没听之前就引起的我们的兴趣,因为大多数老师都没亲自做过,听讲课的老师说那些草履虫是她和自己的爱人采集了一只然后又培养的,因为担心草履虫不够用,在家时也没有试讲。我县的戴士国老师讲的“水对气孔开闭的影响”也很抢眼。泰安博文的乔宁宁老师讲的“比较不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虽然大家都讲过但是乔老师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拓展,增加了高温烹调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和使用注射器定量。

(二)大部分教师教学都体现了新的教师角色定位。在课堂上体现继承与发扬、改革与创新的特点,摒弃了以讲为主,以师生对话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起到了启发和引领作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设计上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都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事做,有目标追求,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在小组长的指导下进行分工有的学生负责发言,有的操作不同的步骤等。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始终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三)大多数教师注重了对实验过程、结果和学生表现的及时评价。老师们的语言准确规范,带有鼓励性,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当有的学生出现实验现象与结论不符时,教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客观的记录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四)老师们的教学能体现密切联系实际。生物知识的教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生物知识,更需要的是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理解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例如,在比较不同果蔬的维生素C含量,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等实验中都有所体现。

(五)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手段。课件投影、实物投影,每节课老师们都充分利用了场地中能够利用上的多媒体设备。例如有的老师播放了视频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有的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实验的不同步骤或阶段等;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把本组的实验结果直接录入到电脑上展示;有的老师用照相机把学生观察到的物像传到电脑上,这些都显示了当代教师对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的利用能力,给学生以美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上一篇:学校元旦晚会计划书下一篇:国际金融学课堂测试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