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县语文主题优质课大赛观摩心得体会

2024-04-12

铅山县语文主题优质课大赛观摩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篇1:铅山县语文主题优质课大赛观摩心得体会

铅山县语文主题优质课大赛观摩心得体会

2016年10月27日,我有幸到南阳参加了“铅山县语文主题优质课大”的观摩活动,这些优质课无论从知识结构和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学习结束,我感慨颇多,既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下面是我的一点感想。

一、教师专业素质高人一筹

每一位老师一上台亮相都让我们感到赏心悦目,他们代表各地市的水平,都是千里挑一的佼佼者,标准的普通话,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足以让我们感到她们深厚的语文功底。不同个性老师的不同课堂,或是沉静扎实,或是激情澎湃,或是平实自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特色来赢得评委的青睐和听课老师的好评。

二、课堂返璞归真、尽显语文本色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执教的观摩课都比较朴实,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淡化了课件等的辅助作用,即使用到也很有分寸:华丽惹眼的课件被几张简单的幻灯片或言简意赅的问题、扎实的读书练习所代替,没有太多的音影文件,真正还原了课堂本色。

三、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恰到好处

1、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这次大赛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些参赛课堂教学中都无一例外的集中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不管是教师的课前预设问题,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获得自身体验,有的完全是非预设性的课堂教学出现。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给他们的课堂注入了活水。

2、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方法指导,在这次的高水平的语文课堂的较量中,方法指导的较量成了这次竞技的主要较量,朗读指导,品析语言的指导,概括总结的指导等,让我们领略到了老师们极高的专业素养。以下两点尤为突出:

(1)重视课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课文、并对文章有所感。当然这个过程老师也参与,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比如语句的停顿、通假字的读音。

(2)教学中重视“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品、读中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经过反复的朗读,自己也能领悟文章的旨意了,以往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在学生还没有读畅文章时,就急于转入串讲这一环节,而此时,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文章的基本轮廓,对所读的材料还没有整体的认识,对作品的语意还缺乏直接的感知,学生还没有通过充分诵读而产生求知的兴奋。这是的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所以“诵读”时不可忽略的。参赛老师均注重了“读”这个环节,他们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品,读中有所悟。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如叶老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再者,教师都参与了指导朗读或示范朗读,用师生的互动让学生领略文章特有意蕴。其次,有写课堂还注意了读写结合,让语文课不再是纯粹的阅读指导,读写结合使课堂更完美。

四、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尽显梯度

从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足可见教师的备课都花费了时间和精力,紧扣教学目标的设计了有角度、有厚度、有深度的问题。在课堂上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质疑,提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课前预设提炼出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而学习探究。这说明老师 们的备课还充分考虑了预设以外的因素,让他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推陈出新。

课文的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步骤清晰、明确,每个环节设计合理,且环环相扣,符合文本及文本延伸,紧紧围绕文本展开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连贯、流畅,整堂课如行云流水,完美结合。

总之,在每节优质课中,都能感觉每位教师的独具匠心,因而每堂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供我学习、借鉴。所以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来逐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高效实用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探索学习对自己终身有用的语文。

五铜学校 林峰

2016.10.28

篇2:铅山县语文主题优质课大赛观摩心得体会

不断的进步

----参加2011安徽省高中地理优质课展评观摩有感

2011年11月21---11月22日我幸运并幸福地参加了在合肥一中举行的安徽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见识了省优秀教师的课堂,领略了省优秀教师的智慧,聆听了省优秀教师的真知灼见。

本次活动中我一共听了八节课。所听的课中,老师们都精心准备,深入钻研教材,别具风格。老师们开发地理教育资源的意识强,课堂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图片。组织学生活动的意识很强,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优势,结合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适时、适当地补充了一些打动人心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当时情景,使学生一下就进入了课堂主题。纵观这些展评课,给我感触最大的有以下几点: 1.营造参与的环境,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一课中,宣城中学老师拿出先派到合肥不同地点学生测量的气温数据,以“我们自己测量气温的活动还要做哪些改进”,“测量出来的数据如何改进”等问题逐步增加课堂的探究性,随后全班学生分角色扮演政府、企业、普通市民发言人共同探讨如何避免“城市热岛环流”的不利影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老师生动的启发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精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如同养鸡,不论教的东西多好,强迫鸡吃,鸡一定会拒绝。只有让鸡自己主动去吃米,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求学,才是成功的教育。

2.教学延伸贴近学生生活。马鞍山十一中的杨老师在探讨城市热岛环流影响之后,介绍全国花园城市马鞍山市“九山环一湖”的城市建设,学生探讨马鞍山市的城市建设有什么好处,追问合肥一中所在的滨湖新区在建设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如合肥一中的陈老师介绍产业转移,首先就以学生熟悉的体育品牌阿迪达斯导入,学生介绍阿迪品牌是德国运动品牌,大部分中国制造,过渡引入产业转移的概念及趋势,接着以合肥所在地区09年以来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案例,分组分角色讨论探究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既落实了知识点,又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篇3:“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之我见

内容摘要:近年来,每年都会接触到优质课比赛,也有诸多机会亲历观摩。上课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优质课大赛不仅仅是教师的风采展示,对于优质课比赛这一课堂教学创优活动,笔者试着结合高中语文学科这一角度,从两大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课堂大赛;高中语文;教师;作用;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93-01

为了实践新课程,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创优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总结具有自己特色的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几乎每个学科都会举办类似的学科性优质课比赛。尽管它有时会被人戏谑成“作秀大赛”,这只是不懂行的偏见,或者极端化的情况。它的初衷或本意是好的,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高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它本着“实践课改精神,倡导新型理念”宗旨,要求参赛教师基本功扎实,人文底蕴丰厚。在课堂教学的展示过程中,能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熟练地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展示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专业素养,又能展示所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它能让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被发现,让教师领略同行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或机智聪慧,或淳朴自然,或创新立异等等。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争取做到能够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适度地拓展,尤其可贵的是,可能我们会感受到浓浓的语文课的味道充溢着整个教室,并抓住抓住语文课的本质。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等,都可能会给当堂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体展开而言,则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较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体现了一个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教给学生学法,并尽力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学法,形成能力。确定教法学法的标准是什么?除《大纲》《新课标》之外,还有文本特点、学情和教师特长等。

二是课堂高效。从课堂信息量看,他们整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使课堂信息容量最大化。从学生的活动量看,他们都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地把思维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三是对学生作出到位的评价,评价及时、客观,正误分明,讲究分寸,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而且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评价还做到了有情,对良好的表现总是能给以热情鼓励,对不够正确者能讲究策略,变直为曲,变严肃为幽默。

优质课大赛这类活动是一次实效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其实比赛本身以及对应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竞赛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要有所提升,既发现优点,也有找到不足。

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意识还不够强。我们语文教师习惯了以一个主人的身份来到课堂中,太过强势,挖个坑让学生往里跳,教师讲的太多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关注学情的课不多,多数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学生,教师忙着走教案、过幻灯片的情况较多,难见到课堂上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师生争论探究的场面。教学中学生无问题,无思维碰撞,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无自主学习,就无精彩的生成,必然没有教学的高效率。

二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有高低之分。如可能打出的幻灯片出现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用错的现象,又如老师读错了字,又如老师的提问指向性、准确性、梯度性、启发性不够强,导致学生或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能会让自己的评价语言过于生硬,显得苍白无力。教师语言感染力方面有提升的空间。

三是现代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我們充分利用,这本身没有错,但当我们过度依赖它时,可能我们忽略了板书。板书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多媒体的不足,可以部分解决 “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多媒体展示只能解决预设问题,生成问题要靠板书解决。多媒体演示是流动的,随着进程,一个个“点”被不断地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关注到“点”却忘记它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将文本解读的整体框架板书出来,学生就可以随时比照,及时了解当下内容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针对以上的不足,这里就简单地举一个教学案例验证。比如我们在执教《赤壁赋》时,可能会做到带领学生几步走 。

首先,找准突破口。以景作为探求苏轼心情的突破口,批文入情,景与情和谐交融;以理解文意带动学生对文言基础的积累,积累的形式多样,特别引出“多词一义”的现象,并举例子:意思为“到”的文言词语有哪些?其次,以读为重点。以朗读背诵带动对文意的理解,抓住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反复指导诵读,引导学生当堂背诵。然后,与词画对照。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文(《赤壁赋》)两相对照,互为解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与画两相对照,相得益彰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可能会留下几点遗憾。

先是欣赏作者所绘之景与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交换太密切,既破坏了景的画面感,又破坏了积累的系统性,结果两败俱伤。后是分析景物的特点过于繁琐,一个意象一个意象分析,占据时间太多,挤占了学生诵读的时间和自主体会的时间,不防把握景物的整体特点,即意境。

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对待每一堂课,都应像对待优质课大赛那样,不仅“走形”,更要“走心”,不落下“作秀”口实。我始终坚持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一要看语文学科特点是否鲜明。好的语文课应该充分的反映出语文学科特点,换句话说,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二要看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得是否扎实有效,是否加强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注重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三要看教学重点是否突出。一节好的语文课讲究一课一得。四要看教学设计是否独特新颖,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效果是否好。一节好的语文课说的到底要看学生最终是否学有所得,如果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热闹化,忽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落实,“‘热闹是课堂上的,下了课 ‘我(学生)什么也没有”,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

篇4:语文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

裕展希望小学 张霞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张掖北街小学语文课堂观摩活动。授课教师都是北街小学非常优秀教师,每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对新课程、新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新课改教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优秀的讲课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

一、新课程概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1.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了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位教师都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注重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读”“练”环节中,培养创新精神。“读”“练”的本省就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敢于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生简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光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要求学生注意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鼓励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并抓住带有普遍意义的见解、疑问引导全班学生思考,给予正确解答。

三、课堂中,鼓励性语言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时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讲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以及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之间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朗读环节中,有一名学生读得不够好,但老师并没有批评他或放任不管,而是给他机会并鼓励了他:“一次比一次又进步”。我想这样的激励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有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或与更使他们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便以后更好的学习。

篇5: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

长途客车中竟然有幸遇到郧西一中的老师们,寒暄之后,知道他们一行八位,全都是年轻人,谈笑风生,好不热闹。偶遇之所以非要加上“有幸”一词绝非似“久仰大名,今日得见,幸何如之”之类的礼貌性客套语,而是实实在在出自内心的敬佩,因为就是他们在生源比三所重点中学都差的情况下却创造了2012年高考语文平均分比我校还要高一分的好成绩,可以想见这些老师用心之苦。好成绩不是凭空得来的,从此次外出学习的人数就可窥见郧西一中对“青蓝工程”的不遗余力。

在听完江陵中学A组十位选手讲课之后,“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不然忘却的救主就要来临,把我从激昂的清醒中带到麻木的混沌里去,这是我所不乐意的。

此次竞赛的主题是如何培养高中生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反思我们日常的教学习惯,提高文言教学效率。比赛篇目是早就拟定好的,选手预先选好篇目进行准备,赛场上的成果展示不仅仅是讲课老师的心血,还浸透着整个学校语文组的努力。主办方要求选手提前一天与学生见面,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同时预习课文,解决文言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问题,这就引起听课老师的质疑——文言文被当成现代文来上!

事实上,在讲课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都注意到了字词句式的处理,主要有两种形式:1、课前以检查预习的方式找学生起来读准字音、注释字词、翻译句子。2、在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文本依据时,老师针对句子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问。究竟是之前系统解决文言基础知识好,还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零散地解决好,有待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验证。评委指出对于字词的处理,我们应该向前辈钱梦龙老师学习,学习他的典型课例《愚公移山》,教会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并把字词句式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很好的融合。

参与比赛的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粉笔字漂亮,普通话标准,朗读声情并茂。特别耀人眼目,冲击我听觉感受的是一位武汉市老师对《项羽之死》的朗诵,完全脱稿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极富情感地朗诵,朗诵的同时还伴有节奏感强的手势,像交响乐指挥。出现不同角色的话语还能自己分角色朗读,把角色演绎的活灵活现。这感觉就像听评书,极具艺术美。

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听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用心细致,能在学生读完之后指出其每一个错误。单个学生朗读后,让同学们起来评论,而后不断改进。如《赤壁赋》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教师指导:节奏先快,凸显其英雄形象,后缓,情感低沉。

导入别具匠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利用学生所熟知的事物设计导语,由荆州市江陵中学引出《赤壁赋》中“破荆州、下江陵”的句子,进而激起学生想要了解的欲望。2、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形式介绍课文主人公,如《项羽之死》根据项羽身高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为楚名将项燕后世子孙,称他为“高富帅”。让学生用与项羽有关的成语俗语猜谜:最有野心的话——取而代之;最不要命的战术——破釜沉舟;最危险的宴会——鸿门宴;最悲惨的离别——霸王别姬;最要面子的羞愧——无颜见江东父老。3、利用主人公的鲜明特点或平生功业让学生猜测姓甚名谁,如《张衡传》老师写了四句话:“浑天地动两仪争辉,科学文学一代巨人。从容淡静勤勉终生,万代景仰名曰科圣。”

提问是一门艺术。如《项羽之死》关于第一段有老师提问:“哪些动词表现项羽对弱女子放心不下?”也有从整篇文章着眼提问:“项羽有哪些可歌(歌:歌颂,赞扬)之处?”这些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迅速思考解决问题,但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老师设定的问题框架之中,完全由老师来主宰掌控,学生发挥空间小。有老师这样提问:“霸王别姬中项羽最打动你的是什么?”有女生回答:项羽身处危难之中,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爱人,这令我非常感动。评委甚为推崇,指出这样的问题既调动了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回答正符合花季少女的情怀。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提问要有可操作性。如《项羽之死》中老师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提示用“地点加项羽行为”的方式,学生自然能较准确回答: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在垓下被围部分老师指导学生通过细节体味项羽性格之后,剩下的两个部分由学生自主鉴赏,提出细致要求:选择细节,放声朗读,抓住具体词句,体会项羽心理,把握其性格。先引导而后放手,学生能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

对学生的回答评点精准,语言丰富。若学生的回答全面而又精彩,评点可套用:本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不可套用的评点语更能体现教师的素养,如在《项羽之死》中老师设计:你想对项羽说什么?学生甲说项羽应该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卷土重来,尚未可知,不可轻易自刎而死。老师评语:爱之深,责之切。学生乙说项羽被困之时,想到的是美人、名骓,让人怎能不爱!老师评语:铁汉柔情。学生丙说项羽少有壮志,力能扛鼎,钜鹿之战,威震天下,然而他刚愎自用、自矜功伐,最后落得个自杀而死的结局。老师评语:批评中有惋惜,惋惜中有深爱。在《赤壁赋》中理解“物与我皆无尽也”,有学生回答人可以繁衍,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老师评点震撼全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世世代代繁衍延续,还有高贵思想在流传。平时我们仅仅是想到繁衍而已。

鉴赏语言的方法——换字比较法。如《项羽之死》第一段:“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老师让学生比较泣、哭、嚎的区别,泣是无声地流泪,哭是有声地流泪,嚎是嚎啕大哭,用泣说明项羽忍受痛苦,内心压抑,此时无声胜有声。如《赤壁赋》第一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泛”改为“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徘徊”改为“挂”,表现效果有何不同?“乘”仅是表明坐船状态,而“泛”表现出船行自由和作者闲适悠然的心境;“挂”只表明月亮的位置情况,而“徘徊”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它依依不舍的情感。

精巧的构思。在教《寡人之于国也》时老师先分析孟子仁政的两个阶段(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及其采取的措施,想象孟子所描绘理想社会蓝图的美好画面,再谈孟子对梁惠王尽心尽力移民移粟措施的评价,打破了文章本身的顺序,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评价是先要了解标准的。

教学以细致深入的解读为基础。解读深入,教学就像论文。如《项羽之死》有老师将课堂主题——悲剧的崇高美贯穿课堂始终,对于项羽的乌江自刎,他用朱光潜先生《悲剧心理学》中的观点来说明:“悲剧正是通过描写悲剧英雄甚至在被可怕的灾难毁灭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自己的活力与尊严,向我们揭示出人的价值。”并用易中天《品人录》中的话表达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敬意:“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评委指出大部分老师讲《赤壁赋》第一段景物描写时解读不够细致深入,只是分析了景美,还有事美、时间美、感受美。

如何引入古人及当今专家学者的评论?有老师没有引发学生思考,就直接展示了前人对项羽的评论,把李清照的《咏项羽》、杜牧的《题乌江亭》、司马迁的“太史公曰”一股脑儿搬出来,冲淡了学生的思考,受到评委的批评。

归纳还是演绎惹争议。在《苏武传》中老师首先就用一个字“节”概括出苏武的品格,然后让学生讨论哪些情节表现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讨论结果:两次自杀、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这是演绎法。听课中有老师认为归纳法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而不是老师将观点强加给学生。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是历史课,须注意语文课本身的特点。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师提问:试结合现实谈孟子的仁政治国措施与今天的国家政策有何相通之处?老师在总结学生的回答时多次提到,并引出朱镕基的一句话:土地不能动,赋税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评委提议可更换为讨论当今文化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与发展。

在学生自我表现的活动设计中如何做到点面兼备?《赤壁赋》教学中老师让两位学生用抒情性语言,像演舞台剧一样,分角色演绎主客问答,学生表现非常优秀,这显然是在课下早就准备好的,如何课堂上变得可操作,如何让更多的孩子活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而不仅是三两个精英分子在尽情表现,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评委指出现在讲课太重内容概括和人物形象分析,而缺乏对语言美、叙事艺术、文化层面的关注。这说明语文教学还有更多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篇6:铅山县语文主题优质课大赛观摩心得体会

魏吉武

受学校委派,我和魏美新老师于2012年10月23日至26日到济南参加了山东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观摩学习活动。本次观摩活动虽然时间短,任务重,却真正让我们领略了更高层次的教师魅力和课堂魅力。下面,就本次活动学习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作一下汇报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次活动的会期为二天半,共计15节课,听课地点安排在济南市燕山中学,所有课题均为古诗文,每天安排六节课,最后半天安排了三节课和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伟忠的评课总结及选手分数的公布。

二、此次优质课评选课堂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1、纵观15节课堂,每一节课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大部分选手充分运用了小组教学,但小组教学绝不仅仅局限在讨论上,甚至讨论的极少,更多的是在分工合作探究上,比如说对文本的朗读、演读、情景的表演等活动,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又彰显了学生个性特长,拓展了语文课堂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2、所有选手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展现出明显教学环节明显、板块清晰的特点,但环节与环节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不是生硬的结合拼凑,而是浑然一体,巧妙地连缀在一起,不露痕迹,环环相扣,且各位教师都有自己清晰的教与学的主线,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学习效果显著,该掌握的内容学生都掌握了。

3、作为古诗文的讲述,各位选手都注重了普遍重视字音的读法、基本知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所有参赛教师都设置“文言知识积累板块”。对古文中的重点字词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解读,包括猜字游戏、学生自读、教师指读等让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古义、本义等。

4、参赛教师都重视文字和文本在多媒体的呈现,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它能极大增加课堂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但如何把握度的问题,选手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即适时、实事的运用,决不能让多媒体冲击甚至完全替代老师的主导地位。

5、各位选手都极其重视文言文、古诗词的朗读教学,他们都给学生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时间去让学生去品读、朗读、研读、悟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古诗文特有的文化魅力、从读中领略我们先人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尤为称道的是很多老师还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置学习的方法,如诗歌的读法,唱着读,演着读等等。

6、参赛教师都重视教学设计的创新,深挖文本深层的意思,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抓住“事事”挖掘,讲透李清照前后生活的变化在哪里。《天净沙·秋思》为什么写悲秋,为什么全曲没有一个“愁”字。比较式阅读,如《声声慢》与法国诗人克洛岱的译作进行比较阅读。再如:《湖心亭看雪》抓住“痴”,设计了“品痴情”“赏痴景”“颂痴情”“论痴情”等。

三、学习的几点反思:

1、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坚定“以学为主”的信念。必须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同时给学生充分地学习的机会,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以学为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认真研读文本,注重整体把握。教学中不能“工于设计,而疏于品味”,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要采取放得开,收得拢的模式,要树立“整体---局部—整体”的全局意识。

3、教学中,要上出语文味。也就是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要狠抓它作为工具性的一面。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出语文味。

篇7:铅山县语文主题优质课大赛观摩心得体会

都格小学

龚清誉

2018年4月10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水城县第六届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听了13位老师的课,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我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效率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教师的语言有感染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13位老师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他们大多数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带领学生在课文创设的情境中遨游,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她们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他们都根据课文的具体要求,紧紧抓住题眼,步步深入文本。情景导入,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的成功。亲切、自然,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三、注重反复朗读

好文章是用来读的,教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这些教师没有刻意去运用多媒体,没有过度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而是带领着孩子们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和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品词读句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四、课堂气氛和谐、活跃

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而这13课,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教师都能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让孩子们尽情地扮演“主人”这一角色。教师能够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学习、交流,大大促进了课堂的师生互动。整个课堂气氛和谐、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五、课堂教学评价真实、自然

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朴实自然。她们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切实做到了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

篇8:铅山县语文主题优质课大赛观摩心得体会

狮寨镇中心小学

全丽清

阳春三月,2014年梧州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比赛于3月27日至28日在梧州市第一实验小学举行。我非常荣幸成为观摩者观看,学习了比赛和点评的整个过程。参赛者的魅力、对课堂的把握,对课文的分析体会让我感触良多。

回顾比赛历程,此次活动有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彩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对于我,无疑也是醒醐灌顶。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第一次如此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课堂的问题,更明白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这次的优质课比赛的整体情况来看,我觉得有许多突出之处值得学习和借鉴。下面就说说我的体会:

第一,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葡萄沟》这一课,参赛者不但体现了新的理念,而且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老师以猜字谜的形式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这很适合低年段的教学,老师还注意到了纠正学生读音,形近字的区分,“密、蜜”,一个是葡萄叶子很茂密,一个是葡萄的味道甜蜜。老师抓住这两个形近字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借机引导。在《画家与牧童》一课教学生字时,老师采用齐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游戏中读,写字练习;这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就很容易引起他们 对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第二,教师底蕴深、素质好,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感受美,提升审美能力。这次活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及课堂上激情四射的表现力。《“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老师用自己的朗诵让学生感受王熙凤各种的性格特点,《乡下人家》老师用自己的朗诵带着学生去看乡下的美丽景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老师用视频和画面让学生体会德国人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生命 生命》老师先让学生听心跳的声音导入课题,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晏子使楚》老师以读帯讲,读品悟,让学生感悟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以及晏子的巧妙回答。在每一节课上都能看出,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底。以及老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机智突破,对学生回答的巧妙评价,使课堂变得生动而又扎实,真正成为师生和生生真实交往的空间。

第三,追求语文的实效性。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听说的语文课要凸现实效性。在评课中,周颖老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各年段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课时目标要明确,点面结合,取舍适度。课堂上应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心中要装八个字: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莫飞老师也说到:“老师对教材理解要透彻,明白教什么?要先学后道相信学生有自学 的能力。”语文,应该让学生用看的、用想的、用听的方法营造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享受,在享受中学到知识。比如:《七颗钻石》这课,先让学生观看大地干裂、树木干枯动物焦渴的图片体会水的可贵,然后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再体会,再读。学习中还穿插着默读、示范读、分角色读等,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恰当的运用课堂评价。恰当的课堂评价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就像一位魔术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拯救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这些参赛教师在课堂中总能恰如其分的评价孩子们:“有进步!” “能读得再深情点吗?” “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 而不是一味的说“你真棒!” 让我们从中领悟到要不断的锤炼自己的语言,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

篇9:铅山县语文主题优质课大赛观摩心得体会

观摩体会

西峰中心学校

林丽

2013年12月13日,我有幸参加2013年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观摩,课堂上我时时被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表现所感动,也联系教学实际而反思,与听课的老师交流心得,共同评点优劣,商讨合理的处理方式,所得颇丰。以下是本人从这次优质课评选观摩中获得的几点启示。

1、古文文的教学着重落实了“诵读”。

我所听的优质课评选,教学内容全是文言文,有《隆中对》、《出师表》、《杨修之死》、《送东阳马生序》,从总的情况来看,选手们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重视落实了“诵读”。老师们在指导学生的“诵读”上下足了功夫。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读并非只为朗读而读,而是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的读,每一句,甚至每一字都要揣摩作者的情思,读出作者的心思来。这些文章有的比较难以读准,优秀的老师是在指导学生理解明确每一个词或句子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反复试读,直到读准含义、读出情味。这样的指导不仅解决了课文的理解和诵读问题,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理解、读诵古文的方法,让学生尝到了欣赏诵读古文的乐趣,也从中不知不觉地悟到了鉴赏的技法。

同样,古文的诵读则强调了语感,在断句、抑扬、强弱的处理上与文意结合,反复体会揣摩诵读,以至背诵。

2、古文的教学在掌握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的前提下突出了鉴赏。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是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解决阅读障碍,熟读文本,而课上则采取“预习检测”的形式强调重点实虚词的理解记忆及重要句子的的理解翻译,这一环节用时较少而效率较高。课上主要的时间是对文本的鉴赏。往往是将文本设计成许多个问题,由学生自学解答,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老师予以评价、点拨、指导。重视学生的个性理解与体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法巧妙,令人印象深刻。

3、上课教师丰厚的知识底蕴,突显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文化特点。

教材所选的古文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精品,本身就带给学生一股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又时时围绕传统文化特色组织教学,教师本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大大增强了课堂的文化气氛。课堂上,教师适时地引用与文本有关的古文名句,既启发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教给了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更加深了学生对读文应与作者合作而读出个性的感悟。

4、“探究”已成为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环节的重点。几乎听每一位老师的课都能看到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有的是作为一个环节出现的,有的则是在问题研讨过程中体现的。既然是探究,老师就把思维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只是要求学生根据文本而探究思考。对探究问题或探究环节,学生们的兴趣是高昂的,思维火花的绽放与碰撞往往掀起一个个课堂活动小高潮,深感“探究教学”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其他教学环节所难以替代的。

本次优质课评选,尽管老师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不一,教学风格多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指导学生研究文本出发,指导学生自主主动学习。也时时体现合作、探究精神。方向是明确的,理念是领先的,教法是新颖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评选选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使用“PPT”设计,整体上有助于学生课堂的学习,但也还存在一些现象,匆匆展示,走马观花,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本次比赛的“诵读”也还存在只是凑时间的现象;也存在面对学生的回答老师不予以评价、点拨的现象,让学生回答完问题就完事大吉了,殊不知适时的评价与点拨最能体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是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有的问题是细节问题,只要稍稍注意就会有所改进,但也有些小问题(如适时的点拨评价)的解决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长期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学素养才行。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10:铅山县语文主题优质课大赛观摩心得体会

芦南初中——王爱民

10月15日—10月17日,2012年安徽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在蚌埠举行,赛场分设在蚌埠五中和九中。我有幸观摩了此次历史课堂教学竞赛,在仅有的一天半的观摩课学习中,我感受颇深,更是受益匪浅。

来自全省的50名参赛选手和前来观摩的学科骨干教师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参加了启动仪式。此次优质课评选活动采取说课比赛和课堂教学比赛两种形式对参赛选手进行考评。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同课异构各有千秋;说课比赛同样精彩,各选手把自己的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三人行,必有我师”,观摩优质课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而且能学习很多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利于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在知识的象牙塔里穿梭了这么多年,我想我最需要的是阅历,是行万里路。蚌埠便是我万里行程的重要一步,而最为难得的是,在此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不少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历史学名师。远的不说,与我同行的芜湖市教科室历史组朱启胜老师、芜湖镜湖实验学校的张全球老师、县教研室李应平老师、芜湖二十七中的万明老师、峨山初中的方建强校长、新林初中童燕燕老师、代表芜湖市唯一参赛的钱玉宁老师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与良师同行,其中益处,怕是难以一一道来。他们对于教材的解读,他们谈一课的教学设计,真可谓匠心独运,吾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下面主要就此行我的观摩情况谈一些个人感受。

一、亮点精彩纷呈

1.教材的整合,别具一格。执教老师每个人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创造性的合理编配,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实践设计,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这些贯穿新理念的教学,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来自淮南七中王璐老师执教的《中华文化勃兴二》,她把课程分第一部分:历史名人馆,把学生分组并要求找出历史名人生平、主要观点、著作;第二部分:穿越时空,取法古人,建设良好校风,针对这目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来改善不良校风,使同学们自觉爱护好学校公共财物?为此,王老师又设计了三种方式加以突破,方式一:以德来教化同学们;方式二:用“刑罚”来限定同学们,做错一点也加以“处罚”;自觉遵守,“无为而治”。同样是《中华文化勃兴二》,而阜阳实验中学周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展示两位思想家名片(生活时期、学派、观点、地位),然后学生浏览课本再次认识孔子、老子两位思想家;其次是展示思想领域的变革时代—百家争鸣;再次是我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把学生分成五大小组讨论,即分别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这些学派观点如何应用到现在班级管理中)。再如:10月17日上午参赛选手同课异构执教八上第10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来自蚌埠裴彬老师以感动中国为线索对该课设计重新洗牌,设计为两部分,一是感动中国,近代青年专场,并请学生写出五四青年入选感动中国的颁奖辞(既五四精神);二是感动中国,一大代表。安庆选手采用典型常态课形式予以整合,一是阅读教材后,归纳并完成表格内容;接下来是学生齐读五四传单思考:我们能够感悟到“五四”青年学生的什么精神?,师生齐读五四运动的意义;三是展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外部条件),然后是中共一大的召开,接着请同学们思考“焕然一新”的新的含义;最后是本课学习完后,当代青年用怎么样的语言激励自己呢?。我县钱玉宁老师对这节课设计新颖、独特,她把本课分成爱国之运动篇、爱国之建党篇、爱国之理性篇,首尾都以现阶段热门话题钓鱼岛事件做铺垫。在课堂结尾部分,让学生为钓鱼岛事件谈谈你的看法,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陈述表达感受,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和热爱祖国的感情。整节课的基调定为爱国主义,由时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到历史事件的再现,再到议一议的形式,首尾呼应,主题再一次升华。让学生明白爱国是每一个国人义无反顾的责任,但更需理性爱国。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再到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体现了历史新课程的理念,非常值得我学习。如何让学生理解好“焕然一新”的新的含义,她采用了视频:霍元甲主题歌做背景,该影片以中共成立为分水岭,前一段视频着重阐述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处在水生火热情况,后一段视频着重介绍中共成立带领全国人民如何翻身当家作主,如何过上幸福生活等概况。视频在此处应用恰到好处,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情感。钱老师在整堂课中分析问题丝丝入扣,评价问题一语中的,表达问题言简意赅,且一改传统“背景、过程、结果”的呈现方式,彰显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教学策略。她用心钻研了教材,用情设计了教学,用课堂展示了自己,用行动引领了他人:原来历史课可以这样上!没有深厚的功底,没有好学的精神,没有大胆的创新,就没有优质课。以至于,课后,许多观摩教师来到钱老师身边,纷纷询问该课如何进行设计的,都抢着拷课件,其当时场景类似于明星签名情景。

2.新课导入,“一石激起千层浪”。

根据教育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自是毋庸置疑的,竞赛性质的新课导入更是如此。这里先以我县的钱老师执教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课为例。教师:首先自我介绍,我的老家是蚌埠怀远县,我和你们都是老乡;学生小声议论,对这个陌生人好像有着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接着钱教师微笑着展示图片(9月18日蚌埠人民广场反日游行场景),让学生猜猜,学生异口同声答:“人民广场”;接下来钱老师问:你们想不想参加这种类似活动,生答:“想”,然后钱老师笔锋一转,指出近代青年在国难当头,勇担先锋,多媒体展示本课课题,并展示出本课第一版块:爱国之运动篇。钱老师这种层层递进的以“同乡、爱国热情”为切入点导入本课,顿时将学生调动起来了,也吸引了评委和观摩教师的眼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被调动起来了,整节课都非常地活跃,非常地配合,而在这次大赛的评分标准中,学生的参与度及课堂气氛的宽松度、融洽度是占35%的,这种评分标准同样体现的是新课改的要求,评课不仅是评价老师,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要考察他们对于这位老师的认可度。

安庆选手首先问:近代史上安庆最著名的一位名人是谁?学生:陈独秀。接着展示“陈独秀纪念馆”。这种导入看似简单,实则暗涛汹涌,简单明了承前启后,即回顾了上一课内容,又顺其自然过度到本课。

淮南七中王璐老师首先播放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关于论语经典诵读视频,其后问:此段视频展示的是什么?这种导入方式生动有趣,既让学生聆听了论语,重温一次短暂的道德讲堂,又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了课堂效果的优质高效。

3.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自然,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比如黄山叶老师课堂语言:“举起你的手,让我看到你的智慧与勇气”,还有钱玉宁老师在课的最后,结合钓鱼岛事件谈谈你的感想,带领学生说出自己的誓言: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等。还有阜阳实验中学周燕老师的语气亲切自然,面带微笑。有的老师过渡语说得非常到位,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很流畅,比如“实力对比,图表说话”“口说无凭,材料为证”。还有提问形式新颖多样,如制作名人片、写颁奖辞、情景再现、PK抢答等。

二、瑕疵美中不足

1.少数选手对课件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在课件里,以课件代替板书,黑板上一字不写,有的只写副板书,一节课下来,教师如放映员,学生如观众,自始至终都是在操纵课件。另外,字体颜色与模版底色的对比模糊不清,图文大小比例不当。不管教学手段如何的“现代化”,终究是一种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处于从属地位,切不可喧宾夺主,变“人灌”为“机灌”,更不能因为设计的失误而直观地色彩鲜明地误导了学生!

2.师生互动还仅仅限于师问生答,包括学生的讨论,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也没有给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机会。少数教师授课中间缺乏过渡或者过渡不自然,机械地用“下面我们来学习„„”“接着我们来看看„„”“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框内容„„”这种单一的方式把学生拽过来。

3.忽视了学法指导,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的根源,可能还在于教师对师生角色的定位不妥。对学生不放心,或者说不信任,或者背时间包袱,于是教师就越俎代庖,学生就坐享其成。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少数教师在“渔”字上下的功夫不够。比如,我们知道,图表法是掌握历史知识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尤其适合初中生。教师可以先做示范,把设计表格的基本要素告诉学生,授之以渔,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完成表格,比较一下,将现成表格请学生填,或者干脆自己填的效果,哪种更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但此次优质课大赛大多数选手在表格应用上都采用“授之以鱼”,如《中华文化勃兴二》三位选手在讲述“百家争鸣”时都设计了表格(学派、代表人物、时期、主要观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四位选手都设计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表(名称、时间、领导阶级、指导思想),所有表格都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也许考虑时间问题,多数老师几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机械地给予答案。

4.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够科学,以至于少数教师出现拖堂现象。钱老师过分的关注了现实的时政,在中日钓鱼岛的问题上所用的时间我的感觉是有点多了,没有时间去做本课小结。

总之,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大赛,特别是观摩优秀教师选手现场借班上课,我感觉到优秀教师的风采就是不同凡响。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交流中,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名师风范,回味他们课堂上的精彩之处,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学。

篇11:铅山县语文主题优质课大赛观摩心得体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几”村

——观摩安徽省2011年历史优质课大赛有感

2011年10月27日-28日,参加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竞赛活动的各位领导、评委、选手和观摩老师齐集马鞍山,古老江东大地上崛起的这座新兴工业城市与“历史”的此次结缘,使得山水诗城的魅力更加凸显。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学校派我去观摩如此高规格的大赛,我感到十分荣幸,所以一开始就准备好好学习,力争不辱使命,争取有所得,真正地学些东西回来。为期两天的观摩学习,我获益匪浅。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得名师指点。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在知识的象牙塔里穿梭了这么多年,我想我最需要的是阅历,是行万里路。马鞍山便是我万里行程的第一步,而最为难得的是,在此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不少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历史学前辈。远的不说,与我同行几位,都是安庆市区历史学科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对我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一路上耳濡目染,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教学成就,无不让我钦佩。他们对于教材的解读,他们谈教研论文的写作,无不让我折服。

我们于26号抵达马鞍山。此次比赛在27日上午正式开始,28日中午以前全部结束。27日上午是简短的开幕式,之后立即进行说课比赛,27日下午和28日上午进行的是上课比赛。说课和说课都是分为三个场地,三个场地同时进行比赛,每个场地内选手的课题相同,课题与选手的比赛顺序都是提前一天抽签决定的。对于比赛流程的了解是我此行最基本的收获,也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一般的学科竞赛都采取这种形式,事先了解则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如果将来自己或者同事去参加各个级别的比赛,这次比赛的流程是可以拿来作参考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熟悉了真正了解了学科竞赛的一般流程与规则,才能够发挥出比较好的水平,否则即便再充分的说课稿,上课稿都有可能被竞赛场地的突发状况所打乱。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满打满算,截止到这次观摩之前,我从教也才一月有余,这一个月,是师生互相了解的阶段,有利也有弊,弊端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新鲜感开始下降,也基本了解了教师的脾性,所以一贯使用的教学方式学生感到乏味,从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始逐渐失灵,我开始被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弄得焦头烂额,我要求学生提意见,为了彰显民主,我特意要求以匿名的形式,意见书收上来以后,我发现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有几位同学表示历史课一点意思都没有,一点也不生动。我不断寻求改进,不断尝试又不断失望,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为什么我的课堂不够生动?这是我一直反思的问题。自我剖析,我认为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作为年轻教师,我是背诵着新课改的要求去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的,可事实上,我的教学模式,还是照搬我的初高中历史老师,尤其是我毕业于农村的初高中,这一点更为严重。从不看课标要求,只是照搬教材,照本宣科,偶尔补充一些材料,也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治标而不治本。虽然熟知《礼记·学记》中的那些个教学原则,可到了实际教学中,却统统作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我从不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可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个度怎么把握呢?甚至怎样的问题才是具有启发性的呢?如何根据课标设计这些启发性的问题呢?这对于我来说,都是极大的困惑。

我关注学生,希望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到我为他们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来,但这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这个设计是我强加给他们的,这个设计深深地打上了我思维的烙印,事实上对学生是一种无视,基本上还是一种自我讲授。虽然认识到了这点,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究竟怎样才能统一起来呢?这对于我来说,不折不扣地,还是个问题。

二、柳暗花明又“几”村

此次马鞍山之行,似乎部分地解决了我的困惑,我惊讶地发现,历史教学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自己真的是落伍了!

(一)教材的整合——别是一番新意在里头 这一个月以来,我只是按部就班地教学,从不轻易打乱教材各个子目之间的顺序,文字表述也鲜有改动,基本上是照搬教材。诚然,教材这样的安排自然有它内在的逻辑理路,可是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还是免不了落一个“老学究”的称号,还是传统的教书匠,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强调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我想对于教材的整合就是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2011年10月21日石化一中的教研活动中,焦革新老师的新课改示范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将教材分为“新国新问题”、“新法新体制”、“新党新局面”三个主题进行解读,这几个“新”字,也让我的耳目为之一新。而教材原来的三个子目分别是“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相比之下,我认为焦老师对于教材的整合使本课的脉络更加清晰,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整合教材的妙处所在。

而这次观摩省优质课大赛,我发现不少选手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从而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蚌埠十二中的宋家新老师所授《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课即是如此。此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的第16课,教材原来的三个子目分别是“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宋老师却将其解读为三个主题:“孙中山的1894”、“孙中山的1905”、“孙中山的1924”,选取三个标志性的年份并由此突出了孙中山一生思想的演变,同样使本课的脉络显得非常清晰。

虽然两位老师基于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解读和重新整合,或许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上可能存在不足),但这仍不失为新课改的一种有益尝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学案导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坦白说,在这之前,我是不知道“学案”为何物的,但在这次观摩之后,我开始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准确地说,是在听了安庆一中的参赛选手乔勇老师执教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课之后我才明白的。作为安庆地区的“亲友团”成员,我全程观摩了乔勇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并与所有学生一样,获得了乔勇老师事先编好的学案一份。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事先设计好的学习方案,课前由教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内容。乔老师的学案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是说明课标,二是探究活动,包括四个小活动,对于课本上介绍得比较仔细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和艺术特点,乔老师将其列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这样就避免了照本宣科,很快地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时期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乔老师又设计了第二个活动“亲近文学名著——薄伽丘《十日谈》”,师生共同研读了《十日谈》中的一个情景故事,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对于教会和教皇的腐朽和贪婪,乔老师设计了第三个活动“读故事谈感想”,学生轻松研读“卡诺莎觐见”和“兜售赎罪券”两个小故事,明白了教皇的腐朽,了解到宗教改革其实是要冲破教皇阻碍从而实现“与上帝直接对话”。第四个活动则是对比中世纪神学思想,要求学生完成表格,理解人文主义内涵。通过这四个活动,学生充分地享受着历史课堂的快乐,教师编写的学案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自然也乐在其中。

学案导学的模式,符合新课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要求,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体现课标要求的学案,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

(三)新课导入——最是夺人眼球

根据教育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自是毋庸置疑的,竞赛性质的新课导入更是如此。这里先以宿州市第二中学的王晓杰老师执教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为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吗? 学生齐声回答:10月27号

师:好的,那你们知道在141年前的今天的德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学生小声议论,教师微笑着展示课件“1870年10月27日,普法战争,14万法军向普鲁士投降”。师:你们知道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什么吗?

教师多媒体打出本课标题,即导致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王晓杰老师这种层层递进的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切入点导入本课,顿时将学生调动起来了,也吸引了评委和观摩教师的眼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被调动起来了,整节课都非常地活跃,非常地配合,而在这次大赛的评分标准中,学生的参与度及课堂气氛的宽松度、融洽度是占35%的,这种评分标准同样体现的是新课改的要求,评课不仅是评价老师,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要考察他们对于这位老师的认可度。

安庆一中的乔勇老师以此次活动承办地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的校门的图片导入(校门设计酷似汉字的“人”字),由以“人”为本,“人”文主义导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课,也给评委和观摩教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更显功底的是乔勇老师在本课结束时,又以一个“人”字,分析这一撇乃是指人的本质属性,这一捺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包括精神、理性等等,无论少了哪一部分人都不可能成为人,将“人”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凸显了人文主义是指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撑,再一次升华了主题,首尾呼应,尽显大气磅礴!

各位参赛选手都充满自信,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显师者风范,这里尤其钦佩宿州二中的王晓杰老师,在视频播放《大国崛起》片段时出现电脑与投影仪分辨率不匹配,导致投影仪无法显示画面时仍然从容不迫,后来因故电脑自动重启,三番两次突发事件,但这位老师始终没有显示出一丝的慌乱,始终保持微笑,这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篇12:冯语文优质课观摩学习总结

教师:冯仕川

很幸运参加了上级举办的语文优质课观摩学习活动,通过一天半的现场观摩学习,听取了三位名师的课题教学,当听了吴建英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通过这堂课,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而且还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知音。在课堂上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吴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如果你就是伯牙,假如能再见到子期,你最想说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写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文言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吴老师注重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整堂课,教师反复多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从刚开始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想像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自愿读、范读还是通过填空帮助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吴老师的教学语言、评价语言精当巧妙。课堂中老师自始至终都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并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课堂的精彩源于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经验分享是谈到了阅读的一些方法,老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生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等等。

王红梅老师的《天火之谜》和《诺贝尔》。我觉得很纳闷。一个人,一节课,怎么上得了两篇课文?课一开始,王校长就用小电影的形式把孩子们拉进了课堂,我也兴致盎然,想看看这是一节什么样新鲜的课。我心想,是不是对比教学呢?孩子们在概括段意时步步精简,而且越来越准确。两篇文章的脉络便清楚地呈现在黑板上。此时我的疑惑依然存在:概括段意的方法是差不多的,但两篇文章脉络走向完全不同,为什么要放到一块呢?直到王校开始设疑:“换个题目行不行?”我才开始有了一些头绪,这是要比较记叙文和写人的文章的不同吧。学生在比较当中发现了不同。也会根据新换的题目给文章内容做适当调整。我想,这对学生的写作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写人和写事的文章,是学生习作中遇到最多的两类作文,通过这次的比较、换题,以后学生写作偏题走题的情况一定会得到改善。最精彩的部分是对比阅读,两篇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学生体会到了过程描写的精妙,王校长在课件中用梯形来呈现,步步紧逼,让学生体会到了层层推进,渲染紧张气氛的作用,学生的朗读也一下子注入了感情。王校又把两组词语放在一起来对比,再次强化写人与写事的不同方法。最后,她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些课文能放到一起来学,孩子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说出了很多合理的想法。我想这一节课,真的让学生学到了方法。经验分享时主要谈到了人脑的使用,大脑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开发使用,要学会创新。

吉春亚老师的《乞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吉老师真正展示 “智慧教学,高效课堂”。整节课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图片导入,二、初读古诗,三、品读古诗,四、练习书写生字。从这样的结构来看跟我们平时的上课似乎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实际上吉老师的教学智慧真正隐藏在她的一言一行,巧学善导,每一句教学用语上。第一个导入的环节吉老师采用的是图片导入,选用的图片是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第二环节是先自由读三遍,然后解决本课的生字,并能了解难字在诗中的意思,随后学生对本诗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我觉得值得学习的是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出示资料袋,并要求学生围绕同学或自己所提的问题读资料袋,并用红线划出自己找到的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资料袋真正起到了很好补充作用。解决完问题后吉老师还不忘说了一句“以后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借助资料袋自己来解决。”强化了学生对资料袋的理解以及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在品读诗歌这个环节中通过精美的课件以连环画的方式为学生们讲述了“牛郎织女”这个凄美的神话故事,同时引出唐代诗人杜甫的《牵牛织女》的诗,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更好地理解本诗的情感。而在解决诗中“家家乞巧”这个难点时,吉老师采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老师自己先起头“老师姓吉,吉家乞巧望秋月”,接着问几位学生,用同样的方式来说这句诗,最后全班同学换上自己的姓同时说。就这样让学生们理解当时乞巧时的热闹场景,以及人们的美好愿望。在每个环节中,吉老师都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到了这个地方,全班同学已经基本上会背了。第四个环节是写字,吉老师出示四个难写的字,并问了一句“你们觉得这些字要写得好,哪一笔是关键。”同时用这样一个句型,比如:“霄”字要写好,横勾要拉长;“渡”字要写好,捺画平又长。这样学生的对这些印象就会深刻而且还能写得好,不愧一箭双雕。在这个环节中,吉老师还出示了古诗补白的方式进行填空,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印象。实现当堂会读会背会写的效果。

上一篇:湖北恩施地区猪瘟流行现状与防控下一篇:那一次我流泪了四年级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