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024-06-17

《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唐厝小学黄菁菁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2、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教学重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活动一:口算练习,了解学情。开火车

开火车进行10以内的口算练习。活动二:乘车游戏,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闽台缘博物馆,想去吗? 生:想。

师:考考你:乘车是要守规则的,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呢?

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其实乘车也有很多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乘车)老师扮演司机,学生扮演乘客。第一组为第一站,第二组为第二站,第三组为第三站,第四组为第四站。

游戏开始:车上原有3人,在第一站从前门上来2人,到第三站又上来2人,最后到了闽台缘博物馆。请问现在车上共有几人? 根据刚才的提问,你能列式来解决吗?思考后请回答。解决问题:3+2+2=?你是怎么算得? 活动三:角色扮演,深化知识。

1、现由学生当司机、售票员,老师再选5名同学当乘客?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给乘客编号)

2、嘀嘀,汽车就要出发了。乘客同志请注意,现在已经到了第一站,请到站的前1、2、3号乘客下车吧!

3、滴嘀,汽车又要出发了,乘客同志请坐好。嘀嘀,现在到了第二站站,请要上车的2名同志抓紧时间上车吧!嘀嘀,汽车又出发了……

4、思考:刚才车上有多少人?在游戏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哦,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那你估计最后车上的人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那么你又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5、分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列式,又如何计算呢?还有其它列式吗?谁能用摆一摆的方法试试,利用磁性黑板让学生展示其操作过程。活动四:学具操作,知识巩固。

呵,看来同学们不但能仔细观察,还善于动脑思考,真不错!

1、书中试一试,请利用学具摆一摆,并将结果填写在相应的方框中。如果你很快便能知道结果,就直接填下来吧!

2、看来同学们对今天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那我们再开开火车吗!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教学反思:

一、贯穿主线,让学习的脉络更清晰。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始终以课题“乘车”为线索,设计了“开火车出发(复习10以内的口算)——游闽台缘博物馆——乘坐公共汽车(提出并解决问题,学习新知)——学生扮演,深化知识——学具操作(练习与巩固认知)”等几个重要环节,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让估计思想得以渗透。

“猜一猜,今天老师是怎样来到学校的?”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以此作为课的导入,让学生觉得自然而不陌生,在激发学生好奇意识的同时,同样培养了学生有依据的估计思想,当然也非常巧妙地揭示了课题。

三、借题发挥,让行为意识深入人心。

“乘车是要守规则的,你知道乘车时需要遵守什么规则吗?”这个问题看似与本课教学目标无关,但在学生交流中,能让学科知识交互渗透,更能潜移默化的让安全教育、先下后上、注意秩序等行为意识深入到学生幼小的心里,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篇2:《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乘车》教学反思

《标准》提倡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乘车》教学反思。本节课让我再一次地感受到情境教学的魅力,如果没有“畅游动物园”这一情境,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字较大、计算过程相对复杂(有进位退位)的混合式题,最多算4,5道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烦。但是,当把计算融入到“坐车”“采花”“拔河”“赛跑”等具体的情境之中,学生要感兴趣得多,他们不觉得是在做题,只觉得有趣好玩,尽管计算过程比较复杂,题量也不少,但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兴奋点,都让学生意犹未尽,教学反思《《 乘车》教学反思》。特别是“接力赛跑”这一环节,掀起了课堂的高潮,学生的辩论热烈而精彩,这种大胆想像、敢于创新、积极思辨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也是其受用终身的。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甚至很久以后还有学生对我说,最喜欢动物园这节课。

尽管如此,我觉得仍有遗憾。1.对学生放得不开,留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还不够。在“接力赛跑”这一环节,我有意识地培养和展示学生敢于创新、合理想像、积极思辨的精神,但不够充分。2.“小熊回家”这一题,不一定每道题都要计算出准确得数,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指导上略有欠缺,比如可以用估算、直觉思维等多种方法。

篇3:教学反思与课堂教学

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肤浅的。只有经过真正的反思, 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教育高度, 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认为教师的成长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体现在对教学的反思上。同时,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认为要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离不开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由此可见, 不断反思是教师从一个“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育家”的有效途径。那么,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反思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教学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必须反复研究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传统的教学内容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 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 灌知识、灌方法、灌练习, 很少有师生互动探究, 更谈不上激发兴趣、启迪智慧、开掘潜能。而新课程标准理念却要求教师要从片面地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教师还应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 其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究的互动过程。因此,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独占课堂, 学生被动接受单一教学信息的教学方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以探究为主线, 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对学习方式的反思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 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点明了新课改的主要特征, 也说明了为什么现在的教学要求和20年前不一样, 过去谈得多的是教师如何教, 而当前对学生如何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里所说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具体的学习方法, 还包括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得到尊重, 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发挥, 教学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策略是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的变革。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因此, 时代的需要促使了人们对学习方式的反思。

三、对学习对象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具有目的性,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富有创新,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手段是否有效, 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是否明确,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如何等各方面是现有教学中的问题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接受状况存在的差异性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像我们现在实行的大班教学中,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 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现象。如何使这种“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得以缓解呢?这需要教师细心体会, 时常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审视和评价;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多方面及时地进行有意识的反省, 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改正错误。例如, 我们在上每一节课前, 对自己将要讲授的内容用何种方式讲解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要有清楚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 而且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反思。总之, 只有对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反映进行细心体会, 时刻反思, 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实践表明,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有利于教师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教师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有利于教师的监控能力得到提高, 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因此, 在教学中, 每个教师有必要学会真正的反思。

篇4:反思性教学与教学反思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理解、特点、目的、实施;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13-02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师生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它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于这样的理念,针对我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促使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探讨。

一、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是用课程标准对自己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不断回顾和检验,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很大,例如,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和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

二、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主动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并据此及时调整原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2.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标。

学会教学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提高教学伦理水平。由于反思性教学的这“两个学会”目标,因此,它可使教师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将自己培养成学者型教师。

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道德感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责任感,这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也就是说,道德感欠缺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和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反思性教学既注意教师教学的技术问题,又把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摆上重要日程。

三、反思性教学的目的

反思性教学旨在帮助教师以审慎的方式教学,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而这一切都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质。

四、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赋予了我们新的管理内容,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与行为。对反思性教学优势的认同,为我们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我们深入探讨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思路和方法。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

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帮助他们了解新课程各学科、各学段的不同培养目标,从不同的培养目标中体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角色、教育教学行为的潜在变化要求。让教师们明白理念、角色、行为的变化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寻求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则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有效途径。

2.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

我们首先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文章,了解了反思性教学的来源、兴起、定义、特点、目标、意义等;又组织教师们购买了美国作家写的《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等理论书籍。目的是让教师们不但了解反思性教学理论,而且内化吸收,从而变成教师的内在需求。

3.找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按照教材编写意图是不要求教师书写教案的,它只是在教师用书中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与教学实际做适当的填写,这无疑为教师们减轻了书写教案的负担,也为教师们提供了自主发挥的广阔空间,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弊端:原来备课中的小结不见了。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而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决定以书写教学反思作为我们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4.设计书写教学反思的文本。

结合我县教学的实际情况,初始阶段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反思的:首先让教师对本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填写在文本的“问题集锦”中;然后选出本周课堂教学的一个教学流程,简单地填写在“教学流程设计”中;第三部分是让教师先取自己本周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片段写在“精彩回眸”中;第四部分是反思一周中教学存在问题的环节;第五部分是理论结合实践,谈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5.在实际的学习与运用中不断调整、充实。

以上五部分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这样的教学反思还缺少教师自我的、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内容。它对教师的自我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于是,我们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与反馈的内容。

6.结合培训内容,进一步弄清反思性教学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7.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设条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运行,我们发现,我们设计的教学反思文本的要求存在着目标均衡、分散的弊端,致使教师们的反思没有集中的关注点,问题的收集零散无序,难以归并、提炼,不利优化教学和指导区域教学的方向、方针和策略等等。此外,在教学反思书写中,教师们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规定的格式也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挥。鉴此,我们及时调整了现有文本要求,即取消教师们必填写的具体的版块,而是建议重点从教学思路、结构、流程、问题设计、学情效果及反馈等进行反思,还可对关注点、课堂教学情境、困惑等进行描述分析,倡导教师自行设计或发挥,给大家提供了充分自主创造的空间。

总之,对于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已经历了从陌生到初步了解的过程,在继续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还将产生困惑甚至盲点,但是,有我们对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正确认识与执着追求,相信它会为我县的课程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5:安全乘车教学反思

安全乘车教学反思

现在的孩子安全意识特别薄弱,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不正确的乘车方法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学会正确安全的乘车。本次学习时,通过一些不正确乘车图片,以及造成伤害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可能造成的悲剧,加深学生的印象,明白不正确乘车的危害,然后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安全乘车方法,让学生总结出怎样安全乘车,应该注意什么。课堂上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能够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安全没小事,后期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安全教育。

篇6:乘车教学反思

1、注重情境设计。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了“小仙女”奖励“智慧星”的激励评价机制,使课堂气氛热情洋溢,充满情趣,时时刻刻闪动着合作与竞争的光彩。

(2)以笑笑乘车上学贯穿全文,使全课有浑然一体的感觉。课始以笑笑要坐公共汽车上学引入,自然地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学生情绪激昂,不知不觉地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整节课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乐中求学、学中求乐、和谐发展的良好效果,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2、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表示什么。 本节课做得不足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的时候,应把机会多让给学困生,让他们模仿、重复其他同学的说法。这样才更有利于他们理解。

篇7:《乘车》教学反思

学生能在具体的乘车情境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发展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分别有三个乘车情境。

第一个乘车情境我分为以下几个小环节来讲解。

出示情境图,请孩子们在通过仔细观察以后,叙述完整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邀请几位小朋友到讲台上模拟表演上车的过程,使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上车以后车上人数是逐渐增加的,考虑用到加法来解决问题;摆学具,逐渐引导孩子能够列出算式,说出算式每一部分的意义;引导孩子能够自己说出算式的计算顺序和每一步这样计算的意义;最后通过和之前所学算式的对比来引出“连加”算式。

第二个乘车情境我分为以下几个小环节来讲解。

同样地出示情境图,请孩子叙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邀请了几位小朋友到讲台上模拟下车的过程,使孩子们能够直观地体会下车车上人数减少,考虑用到减法来解决问题;让孩子自己动手画一画来表示车上人数的变化,逐渐引导孩子能够列出算式,说出算式每一部分的意义;引导孩子能够自己说出算式的计算顺序和每一步这样计算的意义;通过和之前所学算式的对比来引出“连减”算式。

第三个乘车情境我分为以下几个小环节来讲解。

出示情境图,请孩子叙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让孩子自己动手摆一摆小棒来体会车上人数的变化,逐渐引导孩子能够列出算式,说出算式每一部分的意义;引导孩子能够自己说出算式的计算顺序和每一步这样计算的.意义;最后引出“加减混合”算式。在本节课中,能够用到贴近生活的公交站台,以这样的方式来使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选择用模拟表演的方式,使孩子直观感受公交车上的人数变化;也尝试了用活动的形式,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来画一画,摆一摆,体会公交车上人数变化。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出改善,对本节课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要检查孩子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有部分孩子没有提前做好课前准备,没有准备好课堂练习本,导致在第一项活动“画一画”时不知所措,以后要检查孩子的课前准备,来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课前习惯。

第二点,要注意提问语言的指向性。教师的提问语言不准确的话,孩子的回答有可能会偏离到错误的方向,或者不是预期想要的结果。

第三点,要注意教学语言的正面引导。要通过正面鼓励,激励表扬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不要出现过于负面的语言,比如“老师想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没有认真听讲”之类的话应尽量少得出现在课堂上。

第四点,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希望孩子解决问题时要明确指出希望孩子用哪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待孩子列出算式后,追问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或“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解释算式的意义。

第五点,要明确课堂活动的要求。在讲完课堂活动的要求,明确活动的内容以后,再让孩子开始行动,在活动讨论结束以后,告诉孩子用抱臂坐直的方式或者其他合适的方式来示意老师,可以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多些鼓励性的语言。

第六点,对孩子的评价语言不能过于单一。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多多注意多多积累对孩子的评价性语言。

第七点,备课时要注意教材上的小细节。有关于教材上的情境图是以图片形式出现还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这点在以后的备课工作中要特别注意。

第八点,不要害怕课堂上会出现一些预设之外的情况发生,很多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活动的方式来体会探索知识的过程。

篇8:课堂教学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 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 (活动) 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 作为活动的“双边”主体, 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反思, 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推进, 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前反思, 未雨绸缪

思在课前———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课前反思, 就是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决定教师如何教?教什么?学生如何学?学什么?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备好课。

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 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 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 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 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备课时, 尽管教师会预设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 但在实际教学中, 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 这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和“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从而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二、课中反思, 灵活调整

思在课中———使教学过程高效有序进行。

课中反思, 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及时发现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具有及时性,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和教学效率, 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首先, 要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教师需要做到活动目的要明确, 活动内容要适宜, 活动质量要高。其次, 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 启发他们的思路, 引导他们进行质疑、探究和创新。要把案例学习反思、困惑问题反思与教学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师生在教学反思中学会反省, 学会发现。最后,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 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又要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与同伴、教师的合作学习中学到新知识, 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教学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关系, 而是“我和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 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更是老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 与教学中进行反思, 能够更好地处理师生间的关系, 摆正师生的位置, 从而使教学过程高效有序地进行。

三、课后反思, 总结积淀

思在课后———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

教学后反思, 是指总结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课后反思是在教学后进行, 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具有批判性,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促使教师成长。那么如何写好课后反思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 写成功之处: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 以便延用和完善。

(2) 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 吸取教训, 使今后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3) 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要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4) 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5) 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写出“再教设计”, 这样可以为课前反思提供素材, 以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总之, 写课后反思,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 及时记下,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长期积累, 必有“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的收获。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 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 (活动) 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本文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的角度, 对教学反思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课前,课中,课后

参考文献

[1]陈平初, 李武客, 詹正坤.社会化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6.

[2]李莹, 李志伟等.集宁师专学报, 2001, 23, (4) :73-74.

篇9:教学反思与教学叙事

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学行为的改进,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成为教学反思的实践者,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增强其进一步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一、 教学反思

(一) 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或他人)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个定义揭示了“反思性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3) 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学生 “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学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二) 教学反思的类型

从反思的对象来分,教学反思包括对教师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反思和对学生怎样学的反思。从反思的范围来分,教学反思可以是对个人整个教育历程的反思,对一学年或一学期课堂教学的反思,对一单元教学的反思,对一节课的反思,对一节课中某个片段的反思。从时间的角度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下面具体阐述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

1. 教学前反思

教学前反思的主要根据是经验,它的实施有利于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教学前反思要求教师在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已有教学经验,并借鉴他人教学的长处,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学准备、设计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充分酝酿、反复比较和选择,形成教学设计和准备的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准备状态。

2. 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反思的主要根据是学生的反馈信息,它有利于教师及时、自动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面对课堂复杂、变化的情况,能够敏锐地洞察,迅速地做出判断、发现问题,并及时对教学进行调节、修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 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反思的主要根据是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的新信息,它是在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教学整体结果进行归因和评价,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以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反复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概括,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西方学者萧恩在他广为引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中提出了“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的反思”。教学前反思和教学后反思是对教学行动前和行动后教学行为的思考,是一种“对行动的反思” ;教学中反思是在教学进程中,教师为解决出乎意料的课堂生成而进行的思考,是“在行动中的反思”。

(三) 教学反思的途径

1. 个体反思

个体反思是以教师自主反思为主要方式的反思,它是反思性教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教师个体反思应该是多视角、多维度的,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经常思考“我要做什么”、“我做了什么” 、“我的做法有效吗” 、“我的做法合理吗、“我还能怎样做”。

2. 集体反思

集体反思是教师共同体结合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的集体研修活动,它以同伴互助、相互学习为特点,能弥补个体反思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缺点。常见的有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反思、以全市教研课为载体的公开课集体研讨、学校内部不同教研组间、兄弟学校间的互学互访和主题研讨等。

实践中,通常将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有机结合,寻求最佳操作策略和效果。

二、 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这种反思方式由于其直截了当、易于操作、简单直观而常为教师使用。

(一) 教学叙事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叙事是指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课堂或其他场所里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其意义在于把教育理念引入到教育教学经验中,通过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探索教育规律,升华教育理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教学叙事具有以下特征:

亲历性——通过自己的教育故事说明自己专业发展的心路历程,通过自我反思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感受。

生动性——所叙之事生动具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而不是简单的铺叙或描述。

典型性——所述之事能折射当前教育教学方面的热点问题。

启发性——所叙事例具有一定的意义,使其他人看后能从中受到教益,得到启发。

教学叙事是“故事+议论”的一种文体,它与其他文体有一定区别。

(1)与教学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而教学叙事文本则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写作的思路一般表现为演绎思维,其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教学叙事文本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其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教学叙事与教学实录都有对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录的是全过程的全部内容;而教学叙事则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可以是教学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

(3)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写在教学之前,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是预期;叙事文本则写在教学之后,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是结果。

(4)与教学案例(研究)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教学叙事叙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案;而教学案例是教学的整体,可以是在教学叙事的基础上,以某个核心主题为对象,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故事从多种角度来进行研究、反思和讨论,是综案。可以说,教学案例是多个教学叙事的综合。

(二) 教学叙事的功能

教学叙事集理念、实践、反思于一体,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1. 有助于总结教学经验

教学叙事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它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哪些教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哪些教法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在反思中提炼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能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2. 有助于推动教师理论学习

撰写教学叙事,要把事例分析透彻,需要有足够的教学理论。这就促使教师带着实际问题深入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这样的学习,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较强的动力,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撰写活生生的教学实例学到的教学理论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干巴巴的教条,而是非常有用的思想和方法,这有利于教师内化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 是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有效载体

教学叙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不同的人对所叙之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学叙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帮助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

4. 有助于形成科研成果

教学叙事文本是撰写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具有典型性, 因此撰写教学叙事是撰写教学论文、课题材料、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教学研究才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三) 撰写教学叙事的实际操作

1. 撰写教学叙事的前期准备

(1)关注教学事件。教学叙事所叙之事可以是教育教学尝试活动(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或外出听课、教育教学突发事件、个案研究追踪、教育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等。

(2)选择有意义的教学事件。在教学过程中,可写的事件很多,如何选择?你可以考虑:这个事件是否具有启发意义,事件是否对你有情感力量,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问题的、进退两难的境况,还是你已经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他人可能进退两难的问题,事件是否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事件是否使得你必须以一种不熟悉的方式或仍在思考的方式去解决。根据这些考虑选择进行的教学叙事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更富有成效。

2. 教学叙事的基本内容

(1)问题产生的背景。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这些背景对后面的分析有何意义。

(2)问题情境描述。教学叙事文本要有一个主题,写作时应该从作者感到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在问题情境描述过程中,应围绕主题,不要有闻必录,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

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是否出现过,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在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了还是使之恶化了,你接着如何变换解决办法,在新办法下事情进展如何。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阐明你所采取的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4)评析和反思。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对教学的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在评析中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揭示教学成功的原因和其中蕴含的科学规律,可以提出如果再出现同样的事件情景,你的行为不同之处是什么,如果让你重新考虑,你是否要选择一个不同的解决方案。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

篇10:《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1、充分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实际意义。

教学中,创设了乘车的情境,并请学生上讲台来模拟乘车的过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的高,个个希望上台表演。通过模拟表演,在游戏中学生充分感受上车和下车的动态过程,为了加深理解,还请学生借助直观手段用摆学具及画图的方式表示表演的过程。由于学生有了亲身感受,所以画起图来,还有不一样的方式。如车上有8个人,下来4人,又下来1人。学生有的用箭号的方式表示下车,有的用画斜线的方式,有的则用画虚线的方式来表示。这样让学生建立直观,借助形象思维较好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实际意义。

2、充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三个数之间的运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两步口算才能得到结果,学生容易忘记第一步的结果而导致计算错误。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在理解算式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共同点: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外,还要求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写出来,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表示要先算这一步,并记住这一步的结果。有效的避免了计算错误的发生。

篇11:《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乘车小常识,增强幼儿的交通安全意识。

2、激发幼儿主动关心别人,愿意做一名文明小乘客。

3、在绘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4、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教学图片、音乐《叭叭叭、汽车开来了》、A4白纸若干、油画棒每人一盒

活动过程:

一、放音乐带领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引出主题。

在音乐声中,幼儿与教师一起开汽车进入课室。

“小朋友,刚刚我们一起开着我们的小汽车来到了我们的课室,那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乘坐过公交车?

”公交车是什么样子的,和其他车子哪里不一样?

“公交车前排座位是留给谁做的?

”我们在乘车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二、教师出示教学图片,与幼儿一起讨论图片上的幼儿做得对不对?为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文明小乘客呢?

(1)出示图1:有个小朋友在公交车上与其他小朋友大声吵闹,走来走去的。

教师:这样的小乘客能做文明小乘客吗?为什么?他该怎么做?

(2)出示图2:有个小朋友把头伸到窗外东张西望,而且把手伸出去。

教师:这样的小乘客能做文明小乘客吗?为什么?他该怎么做?

(3)出示图3:有个小朋友在公交车上吃东西,而且把垃圾乱扔。

教师:这样的小乘客能做文明小乘客吗?为什么?他该怎么做?

三、教师小结:

我们在乘坐公交车时都要做一个注意安全,讲文明、讲礼貌的小朋友,不能像图中的小朋友那样不注意乘车安全,不讲文明礼貌。

四、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教师鼓励、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的绘画,同时细心的添画细节部分,丰富内容。

活动延伸:

1、展示幼儿作品,讲述作品内容。

2、在交通安全模拟城,组织幼儿玩“文明小乘客”的模拟游戏。

教学反思:

在看图讲述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积极讲述图中所发生的事,并能正确判断图中的小朋友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做得不对,这样做有哪些危险,从而了解正确的乘车规则。活动小结时,我请幼儿说说自己乘坐公交车有没有注意礼貌,遵守交通安全守则,大部分小朋友都能积极回答,有的幼儿还说:“以后我要主动为老爷爷、老奶奶、还有行走不方便的人让座。”通过这次活动,我班幼儿对安全乘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交通规则。

篇12:《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新闻报道中的儿童走失事件越来越多,一张张寻找孩子的焦急面面孔告诉我们,不仅要叮嘱孩子安全乘车还要下车后知道赶快回家能够通过乘公交的方式回家。

活动目标:

1、能够较准确的说出自己家的大体方位及周围的明显建筑。

2、认识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

3、会看公交站牌,能够通过乘公交的方式回家。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教学课件、交通标志若干。

2、知识准备:幼儿认识基本的交通标志,初步了解一些交通规则。

活动过程:

(一)谈话、观看课件导入活动

提问:①小朋友,我们每天回家都要过马路,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呢?(.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②我们一起来看看马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幼儿观看课件:十字路口上,汽车、自行车川流不息,一个小朋友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横穿马路,差点被汽车撞倒。)

③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展示红绿灯、斑马线课件教育幼儿掌握交通常识。)

学习儿歌:小朋友,过马路,一定要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看见黄灯停一停。

教师温馨提示:斑马线是人行横道,小朋友过马路时一定要走斑马线,可别乱走。

教师小结:小朋友,过马路时一定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才能安全回家。

(二)再次认识学习过的交通标志。

师:”马路上除了红绿灯和斑马线,我们还认识哪些交通标志呢?”引导幼儿交流:将自己收集到的交通标志与同伴分享,请个别的幼儿将自己画好的安全标志用展示台展示给其他小朋友看并说说它的作用。

教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大家认识的标志,让我们来认识认识吧。”(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展示交通标志,并告诉幼儿此标志的作用),引导幼儿复习已经认识的交通安全标志。

(三)竞赛游戏交通安全问题判断。请幼儿自由结伴分成四组,进入问题抢答环节并告诉幼儿游戏规则,幼儿依次观看图片中小朋友的行为,四组幼儿观看完进行抢答,抢到了要说出做得对还是不对?应该怎么做?答对的小组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以得到小红花最多的一组或胜。

四、活动结束

和孩子们再一起念儿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儿歌:

小朋友,过马路,一定要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看见黄灯停一停。

教学反思:

通过让孩子们观看课件,告诉幼儿在放学回家时要注意什么,我们在马路上应该怎样做,并以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加深印象,并可以带孩子认识各种交通标志,并告知幼儿放学后腰抓紧时间回家。

篇13:《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深秋登高时的有感而作。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全诗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全诗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二(1)学生。这个班是文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课堂气氛活跃。

设计理念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诵读文本、咀嚼字句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根据诱思探究教学“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读”、“议”、“思”、“说”等活动,使其读而有其情,议而晓其义,思而明其理,说而动其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深刻感悟情与景的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诱思探究学习;

3.情境教学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九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孤鸟在天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但他时刻不忘国家此时战乱频繁的现状。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更是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大家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他在哪里?这是历史上的哪天?

课件投影:回顾并展示已学过的杜甫诗句。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课件投影: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7岁学诗,15岁扬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首,其中著名的是“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杜甫时年55岁,但只能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为了排遣郁闷,于大历二年(767)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写下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即通过深入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体悟诗歌的丰富意蕴,达到了说教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课件投影:

指导学生七言诗的读法,以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节拍吟诵,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音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情读———要求学生饱含感情朗读。告知学生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必须把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是你自己写的。如读杜甫的这首诗时,把自己化身为那个老病孤苦的杜甫———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鼓励一、二名学生主动范读,给予肯定表扬。

学生大声齐读,要求把握诗脉,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重在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置身于课堂音读、情读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学生在朗读中自觉地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作意境,为下面的分析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二、鉴赏品味,体悟感情

(一)把握意象,体会感情

课件投影: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1《.登高》这首诗哪联写景,哪联抒情?

(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 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颌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萧萧”、“滚滚”来描写。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分析,整体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简单的问题导入,由浅入深,循序渐渐,化解了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的畏难情绪,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二)入情入境,体悟情感

课件投影:“三秋图,杜甫心”

有评者把杜甫的这首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1. 寄意遥深“三秋图”

“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

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不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永恒的江水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壮志难酬;

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2. 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宋人罗大经评颈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这就是:远离家乡、感伤时令、羁旅漂泊、久旅难归、苍颜暮齿、衰疾缠身、登临伤怀、孤独伶俜之悲。

仅十四字,传达出八层悲凉之意,真可谓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能包容以上八重悲的“感伤时世”之悲: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这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如此多悲,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的感伤。

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次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大而言之的国家:国运衰微———国难当头

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更要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学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启发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层层深入进入情境,培养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也贯穿着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的“文道统一”原则。

(三)合作探究,感悟人生

课件投影:杜甫,不仅给我们以诗歌之美的享受,他的人格精神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从《登高》及以前学过的诗中可以获得杜甫的哪些精神财富?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自主探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养成互相切磋、互相协作的习惯。

三、迁移拓展,观照人生

课件投影:阅读以下几段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进一步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以“杜甫和我”为题,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为国事尽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仍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触摸到了一个诗人震颤的心灵、高洁的灵魂,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发散点,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眺望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从而观照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板书设计

遵循应尽量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之要求,将板书设计如下:

五、教学反思

篇14:情景式教学与教学反思

关键词:语文课;情景;主人公;教学反思

进入高中,学生们往往压力大,学习紧张,而语文课是学生最可以放松心情去学的一门课了。情景教学就能很好地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利用同学们自编自演的情景来反映所讲文章。

情景教学主要关注的是课堂呈现,而课后就需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

例如《离骚》这篇需要背诵的文章,首先要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小组去了解这首词的背景,然后让他们以这个背景体会诗人心情,拿出一个情景剧的剧本。在课上让每个小组做简短的情景演出。当然这篇课文可以引出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所以要重点介绍这个节日。

课上老师先来一段导入语: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那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传说人们是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这个节日的。那么,为什么他如此受人爱戴呢?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来了解他,了解他的作品。

请各小组上台通过情景表演来演绎一下《离骚》所产生的背景。在演绎情景剧的同时,让大家了解其作者以及本诗的意思。

情景剧的中心内容为:屈原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知道后,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争相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就演变成划龙舟的习俗。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lià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法,这样就发展成粽子了。另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就发展为在这一天要喝雄黄酒。从这里可以看出,屈原被楚国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敬仰了2000多年。然后通过演绎情景剧和文章结合来了解屈原,理解文章。

1.屈原的生平和基本情况

屈原,名平,字原,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他常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馋害。……屈原悲痛欲绝,于这一年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2.背诵诗词,感受作者爱国忧民的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屈原的政治理想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统治和民本思想。但是,他的“美政”思想却并不能得以实现,因为他不愿意与腐朽贵族同流合污。然而,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楚国人民,坚强不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充分表现了屈原执著于理想的高尚情操。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来概括,那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绝大多数人对屈原而言,是“只会敬仰,而不会效仿”。

教学反思:通过对《离骚》的学习,这首诗词中表现的屈原的理想和高尚情操有没有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节奏的把握是否合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不高?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学生对重点文言词句的掌握情况如何?有没有落实到位?

通过这样的情景式教学和教学反思,我相信学生们可以得到最完善的知识和积累更多的素材。

参考文献:

张敏琴.学习情景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

上一篇:十八岁的高二随笔下一篇:轻松的新学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