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是

2024-06-17

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是(精选8篇)

篇1: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是

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新华字典》

D、《尔雅》

答案:B

【相关阅读】

《说文解字》公元1(东汉)许慎9,353加上重文1163字,共计收字头10516,字头为小篆,按540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龙龛手鉴》公元9(辽)行均26,430字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共242部,其中平声97部,上声60部,去声26部,入声59部。

《说文解字》公元100年(东汉)许慎9,353加上重文1163字,共计收字头10516,字头为小篆,按540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字林》(晋)吕忱12,824按《说文解字》540部首排列,已佚。

《玉篇》公元543年(南朝梁)顾野王22,726字按542部首排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楷书字典。

《龙龛手鉴》公元997年(辽)行均26,430字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共242部,其中平声97部,上声60部,去声26部,入声59部。收录俗字较多。

《广韵》公元10(宋)陈彭年等26,194字按206韵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韵再分小韵,共9300多小韵。

《类篇》公元1066年(宋)司马光等31,319字按《说文解字》部首排列,其中“H”、“食”、“木”、“水”四部各分为上下,故共有544部。同部的字依韵排列。

《集韵》公元1067年(宋)丁度等53,525字编排方式基本与《广韵》同。

《改并五音聚韵四声篇海》公元1212(金)韩道昭35,189字共444部首,按36字母顺序排列,同母的部首,又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同部首的.字头,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

《字汇》公元16(明)梅膺祚33,179字按214部首排列,首创部首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法。同部首的字头,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

《正字通》公元1671年(明)张自烈33,549字编排方式基本与《字汇》同。

《康熙字典》公元17(清)张玉书47,035字沿用《字汇》、《正字通》214部首排列法。正文外有补遗和备考。加上古文字字头共49030字,其中重收字头81个。

《中华大字典》公元1915年(中华民国)陆费逵等48,000多字沿用《康熙字典》部首,但顺序有所调整。

《汉语大字典》公元1986年——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汉语大字典》修改委员会54,678字按200部首排列。部首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每部之字亦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同笔画的部首和每部之内同笔画的字,均按横竖撇点折笔顺排列。正文外有补遗和附录11种。

篇2: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是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一副春联。

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 “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桃木做。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这也就是民间俗称“门神”。到公元七百多年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附:春联寓意是什么

贴春联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后蜀时期,那么春联有哪些特殊含义呢?

过年贴春联意义

贴春联是为表达美好期盼。

春联属于楹联一种,是一种独特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事,总是希望未来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最佳选择。

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一年欢喜和幸福心境,或者表达对新一年期盼与厚望。在他们传统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开端是最惬意事,最吉利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美好感受和对未来一种美好期盼。

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喝好,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一种外在手段。

怎么贴春联

关于春联还有很多讲究。据说桃木是红色,红色可以辟邪,象征吉祥,所以后来春联都是用红纸书写。除此之外,春联还有一些讲究,比如,门心、框对、春条、斗方等都有要求,这比原来桃符有很大进步,它不再是单纯将画像画于桃符上,而是将自己对来年美好心愿写在纸上表达出来。

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传统贴春联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贴对联注意事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ze)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词必须在相同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篇3: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是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是形成“土地财政”的内在根源。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有关土地制度的总称, 包括土地所有、土地管理、土地使用、土地规划、土地保护、土地征用和土地税收等制度。几十年来, 我国的土地制度不断完善,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正是这些不足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提供了制度条件。

(一) 土地所有主体的模糊导致国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化”与“残缺”, 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基础

1、土地所有权的“虚化”使政府或村官成了土地的实际控制者。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由于国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是由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行使, 而法律又没有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属份额进行清晰界定, 这就导致国有土地的具体所有者权属不清。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实际被地方政府所控制, 国有土地就变成了地方土地。

《宪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为“集体”, 但我国过去对集体土地实行乡 (镇) 、村、村民小组三级管理, 这既导致管理权限模糊, 也使利益层级化, 容易产生矛盾。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则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这样的规定也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的命运无法避免。这不仅因为不同的法律规定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确定, 更因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 而不是以土地产权关系为依据, 由它充当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就缺乏法律根据。而村民委员会既不是经济实体, 也不是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更不是原有土地关系的延续, 也不能成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或所有者的法人代表, 它只是土地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对土地没有最终支配权。集体土地所有者的“虚化”使集体土地的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不是掌握在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手中, 而被少数几个管理者所掌握, 形成“内部人”控制, 有关土地的决策不是由全体村民讨论和投票, 而是由村长或村委会干部说了算, 集体土地所有权就蜕变成少数人的私有产权。

2、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虚化”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残缺”使土地市场完全被地方政府所垄断。

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虚化使国有土地实际被地方政府所控制。国家为了保护耕地, 规定集体土地只有经过国家征收后才能改变用途, 这就意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有“残缺”, 所有者没有通过市场出让土地的权利。农民无法成为独立的土地市场主体, 也就难以分享农地转让所获得的高额租金。地方政府就能通过控制集体土地的最终处分权而成为土地的实际所有者, 就能完全垄断土地市场, 通过征地卖地获得巨大的“价格剪刀差”, 这就会大大刺激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大肆征地的欲望, 使我国土地征收常处于失控状态。正是由于国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化”或“残缺”使地方政府获得了“借地生财”的基本条件, “土地财政”才应运而生。

3、土地所有权的“虚化”与“残缺”对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

由于国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力实际被地方政府掌握, 集体土地只有通过征用才能改变用途, 征用后的性质已由集体所有变成国有, 农民对土地不再拥有所有权, 也就难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对土地的使用与收益进行监督与制约。在“块块为主”的领导体制下, 土地管理部门受当地政府领导, 不能对当地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尽管1998年国家把农地转用的审批权集中到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 2004年又对省以下土地实行垂直管理, 将土地审批权限和国土部门的人事权限集中到省, 这种改革仍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地方政府“土地违法”的冲动。因为这种改革仍未改变土地所有者缺位的状况, 无法通过所有者对土地的征收征用形成有效监督。实行垂直管理后, 人事权虽上收, 但财权、物权仍归当地政府, 机构和人员管理的“两张皮”也使垂直管理难以落实到位。由于垂直管理并没有把农民享有对土地的完全产权放在首要地位, 土地收益对地方政府和土地行政部门的驱动机制仍然存在, 引发土地之乱的制度缺陷就没有消除, 地方政府仍然会热衷于以地生财, 导致“土地财政”愈演愈烈。

(二) 现行土地管理与土地经营不分的行政体制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数十年来, 我国已建立一种以用途管制为导向、以土地登记、土地利用、土地市场、土地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管理制度, 但这种土地管理制度也不完善, 地方政府能够借助土地获得高收入, 致使“土地财政”这一怪胎无法根治。

1、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身份, 使其监督职能难以到位。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中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政府既负责土地管理, 又负责国有土地的经营。经营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动追求的是资产保值增值。政府把经营土地作为其职能, 角色发生了错位, 成了市场竞争主体。由于它既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 又是利益集团的代表, 公益人和经纪人的双重属性以及土地市场调控者与土地出让受益者的双重角色就使其职能错位, 偏重经营, 忽视管理服务, 当二者产生冲突时, 管理职能就会为经营职能让路。正是因制度缺陷使政府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裁判员, 又是运动员, 其自身的监督职能就完全失效, “土地财政”就得不到有效制约。

2、对土地计划管制的不完善难以遏制地方政府借地生财的内在动力。

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是一种国有与集体地位不平等, 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政府对农业用地改变用途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和计划调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业用地在变成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中, 其价值会几十倍、上百倍的往上翻。由于地方政府垄断了农地征收权, 导致土地市场只有一个收购者和供应者, 征用多少, 什么价格, 供应多少、全由政府说了算。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后, 不管用于何种途径, 都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和供应, 这就使地方政府成了真正的“地主”。地方政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 一方面压低征地价格, 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又通过拍卖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 由此两面获利。正由于地方政府垄断了城市一级土地市场, 使经营土地成了一本万利的事, “土地财政”自然难以遏制。

尽管我国对土地实行严格的计划管制, 但由于制定计划、指标的中央与省级政府并没有真正掌握土地, 指标要分解到市、县一级, 由当地政府配合才能落实到位, 这就使市、县政府有条件与上级讨价还价。地方政府通过征地卖地, 既能促进经济增长, 又可增加财政收入, 让领导者的政绩增光, 就会以种种托词扩大征地范围, 强化“低进高出”的“卖地机制”。

(三) 征收制度中的缺陷助长了地方政府对征地的嗜好与偏爱

1、对“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 使地方政府能够肆意扩大征地范围。

根据法律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集体土地实行征用。但法律又未对“公共利益”做出明确解释, 这就为政府借“公众利益”之名行谋利之实在法理上开了方便之门。在实际操作中, “公共利益”往往成了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挡箭牌”, 掌握行政权力的地方政府就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 凭借国家权力强行征地, 甚至一些经营性用地也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来征收。

2、过低的土地补偿标准使地方政府能够从征收与出卖中获取巨大的土地价差。

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 政府征地要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至10倍, 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4倍至6倍,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的上限。修改后的补偿费虽然较以往有所提高, 但由于其依据是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 在农村地区就是指农业收益, 与二、三产业相比, 我国农业生产效益明显偏低, 这就导致征地补偿费也偏低。由于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 地方政府将低价获得的土地一转手, 就能获得巨大的地价差额, 就更助长了地方政府对土地征收的嗜好与偏爱。

3、不规范的征地程序, 导致政府的征地行为难以受到制约。

我国法律赋予地方政府征用集体土地的权力, 但法律对政府的征地行为在程序上缺乏有效制约。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 征地方案先由政府确定, 然后张榜公告、征求被征地集体组织和农民的意见。这样的征地补偿方案就不是由独立产权主体通过协商来确定, 而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 农民基本上没有谈判和讨价还价的余地。在这种强制征收的制度安排下, 政府的强势行为就缺乏程序上的有效制约, 就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四) 分配关系的不合理, 催生了地方政府极大的征地卖地热情

土地财政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经济现象。但其他国家是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等方式来创造财政收入。而我国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 即通过征地卖地来创造财政收入, 我国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方式, 与我国现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也有直接联系。一是土地批租制使地方政府能够透支财政收入, 让圈地运动愈演愈烈。目前我国的土地转让是借鉴香港的作法, 采取的是批租制。由于政府出售的是土地40到70年的使用权, 而非土地所有权, 获得的土地出让金本质上是一种地租, 采用土地批租制, 实际是把土地40至70年的地租收入一次性收取。这是典型的寅吃卯粮, 透支未来40到70年内的地租收入, 容易诱发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一些领导者为把未来几十年的地租收入都转变成自己任期内的财政收入, 给自己的政绩增光, 便会积极征地卖地, 造成“土地财政”的畸形发展。二是土地收益分配地方占大头, 使地方政府对征地有强烈的冲动。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由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只有通过征用变为国家所有后才能进入市场流通, 因而依据我国法律, 土地增值收益都归政府所有。其中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费由中央和地方分享, 30%上缴中央财政, 70%留给地方政府。城镇土地使用税50%上缴中央财政, 50%留给地方。由于土地转让收入中的大头留在地方, 在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 地方政府要改变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 自然对“卖地”有极大热情, 于是纷纷打出“经营城市”的旗号, 在“经营土地”这一冠冕堂皇的口号下, 地方政府成了最大的开发商, 卖地生财成了他们自觉的追求和强烈的利益选择, 这也是催生土地财政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 现行土地财税制度使政府成了高地价的受益者, 形成了促使政府征地扩张的内在机制

根据我国现行的财税制度, 地方政府是高地价的直接受益者。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 既能直接获得土地出让金, 增加预算外收入, 通过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进行土地开发, 又可增加房地产税和建筑税等预算内收入, 这种循环效应大大强化了土地财政的内在动能。对地方政府来说, 较低的补偿标准与较高的出让价格使经营土地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种土地财税制度就使地方政府从征地卖地中获得了一种利益激励, 必然导致地方政府非法圈地、盲目征地等违法行为产生。

二、破解“土地财政”难题的有效途径与治本之策

正是由于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种种缺陷, 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提供了制度条件, 我们要破解“土地财政”的困局, 必须从完善土地制度入手, 消除“土地财政”产生的内在根源。

(一) 完善土地所有权制度, 建立权属清晰的土地产权制度

要改变国有、集体土地所有权“虚化”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残缺”的问题, 就要建立权属清晰的土地产权制度。首先, 要明晰产权主体, 国有土地实行政府分级所有, 要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作为所有者代表的职权。对集体土地要以村民代表会议作为所有权代表, 并将集体经济组织转化为企业型合作经济组织, 引入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解决土地产权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要赋予集体土地使用者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继承、转让的完整产权, 用“土地持有产权”替代“土地承包经营权”, 允许农民享有土地租赁、继承、质押、入股、转让等权利, 使土地产权明晰到各级政府、集体和农民个人名下, 在法律上得到确认与规范。其次, 理清权益关系, 要允许集体土地进入市场, 让政府、集体和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所带来的收益。再次, 权利关系要明确。对土地与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的产权关系要予以明确, 使收益与成本能在不同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得到合理补偿。这样, 就能有效解决土地所有权的“虚化”与“残缺”问题, 既维护农民的财产权, 又抑制地方政府过度经营土地的行为, 为破解“土地财政”创造条件。第四, 允许集体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进入市场, 只要其符合规划与相关法规, 不经过征用也可以转让, 价格由市场确定,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产权制度, 使农村集体土地获得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的平等地位, 这不仅能减少土地交易中的腐败, 从源头上抑制“土地财政”的形成, 还能建立合理的土地产权转让价格机制, 让农民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二) 完善土地征收制度, 对政府征收征用土地加以严格规范

1、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

严格限定国家征地的条件。由于公共利益的范围非常宽泛, 内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同的人对同一土地征收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也可能作出不同判断, 这就使政府能巧立名目, 扩大征地范围。要破除“土地财政”, 就要通过法律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 即它必须是基于“公共工程”和“紧急需要”。若法律不能通过正面列举法对其加以界定, 也可采取反面排除法, 即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土地开发都不在公共利益之列, 以避免政府将“公共利益”作为滥用职权大肆征地的工具与借口, 使人们能对公益性用地与经营性用地加以严格区分。

2、完善征收征用程序, 严格约束政府征地的权力。

征地过程若缺乏正当的程序保障, 就容易导致政府滥用职权。由于公共利益的受益人往往是不特定的多数, 通过法定程序来确保“公共利益”正当就比单纯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显得更为重要。要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 需要通过法律设定政府征地的程序与步骤, 如征地前要召开听证会;要实行“两公告一登记”;要让农民参与征地活动的全过程;要邀请多方代表参与听征, 通过议事程序解决是否体现多数人利益的问题, 等等。同时还要规定, 即便出于公共利益, 政府也应在征地前先与土地所有者协商, 尽量通过市场购买, 只有在对方拒绝协商或在合理期限内协商无果时, 政府才可以依法直接征收。这样, 才能对政府的征地行为形成有效制约。

3、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切实保护被征用土地所有者的权益。

首先要建立公平的补偿机制。征地不是强取豪夺, 政府不但要按照城乡建设用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补偿, 还要建立国有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平等的权能体系, 为集体土地平等进入市场提供条件。其次, 要提高土地出让金的补偿标准, 使被征地的农民与农民集体能获得合理补偿。再次, 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补偿, 对纯公益性项目用地, 仍由国家统征后拨付, 但应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对开发性项目用地, 要引入谈判机制, 使农民和农民集体获得的补偿符合土地级差和市场增值原理。

(三) 完善土地收支管理制度, 从制度上弱化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

要从法律和体制层面消除“土地财政”的负外部效应, 就要完善土地收支管理制度, 弱化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首先要废除批租制, 实行土地出让金分期支付制度, 改变地方政府寅吃卯粮的“透支卖地”行为。要变批租制为年租制, 实行土地出让金逐年收取, 使在任领导不能通过大量卖地迅速增加财政收入, 新上任者也不会急着通过卖地大干快上, 从而遏制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卖地行为。其次, 要完善土地增值分享机制。要废除集体土地“溢价完全归公”的规定, 农民集体和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也应分享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要重新划定中央与地方对土地出让金的分成比例, 减少地方的土地出让金留成, 以消弭地方政府不遗余力抬高地价的欲求。再次, 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土地出让金要进入财政预算, 减少其在预算外而成为地方政府随意支取的“零花钱”现象。要明确规定土地出让金必需用于补偿农民的支出比例, 并将这一比例定在比较高的幅度上。最后, 要进行土地税制改革, 尽快实行土地出让收入的“费改税”, 并设计历届政府可常年分享的财产税, 如物业税、房产税、资源税等地方税种, 使地方政府拥有与事权相匹配的永续的收入来源, 既解决地方因土地出让金收入改革而减少财政收入的问题, 也能遏制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

(四)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强化国土资源部门的监管职能

1、成立“土地国资委”, 完善土地管理机构。

改革政府机构, 成立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 分离政府经营土地的职能, 由其作为专门负责管理国有土地的机构, 主要是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 运用地租杠杆对土地进行调节, 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行使监督权, 以在政府内部形成一套有关土地决策、执行与监督权适度分离的权力体系与管理体制。同时成立国有土地开发公司作为市场主体, 接受政府的调控和监管, 按照市场规则经营国有土地, 并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 必要时也承担一定的参与宏观调控的职责。这样, 就能改变政府既是“裁判员”, 又是“运动员”的角色, 就能大大强化政府的土地监管职能。

2、转变土地管理职能, 从服务政绩转向服务民生。

要强化国土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 不仅要改变其集土地管理与土地经营于一身的行政体制, 改变其在土地管理上政企不分, 与民争利的状况, 还要求其转变土地管理职能, 由过去的服务政绩转向服务民主。如过去服务政绩, 注重的是经济增长, 而征地卖地既能增加财政收入, 又能抬高地价, 让房地产业有虚高的“业绩”, 作为土地资源的监管部门就会对地方政府滥用职权大肆卖地的行为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而要服务民生, 就要积极行使职能, 对各种违法征地, 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进行查处, 为被征地的农民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服务与保护。这样, 就有利于规范土地市场, 使其由土地交易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秩序维护者和纠纷裁决者。

3、完善管理方式, 由指标管制转向规划管制。

在加强加强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同时, 改变管理方式, 由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 由过去偏重微观的具体指标转向注重宏观的总体规划, 变指标管制为规划管理。要按照工业、农业、商业、居住、绿化等不同功能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分级规划, 并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地方政府征地不能突破规划, 也不能随意修改规划。这样, 国家既能通过规划实现利益的再分配, 实现私人土地财产权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又能依靠规划的总量控制和中央与省政府对土地用途变更的严格审批, 使土地滥征滥用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4、健全管理体制, 使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更加规范有效。

第一, 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土地管理职能, 要强化土地问责制, 加大中央对地方政府在土地违法上的查处力度;要建立土地重大案件专项报告制度和土地督察制度, 中央派监察员到各地巡视, 监察员只对总督察负责, 不隶属地方, 发现问题立即上报, 这就能强化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监管。第二, 要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 削弱地方与中央的讨价还价能力, 弱化其因土地收益带来的利益驱动。第三, 要理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财、物与事权的关系, 只有实现人权、财权和事权的完全统一, 才能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第四, 要完善土地执法中的协作机制, 加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 共同促使土地市场形成自律与约束机制, 引导农地按耕地保护的要求合理流转。第五, 要尽快理顺乡镇基层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垂直管理体制的关系, 明确乡镇土管所的地位与作用, 充分发挥其事前监督的作用。第六、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 加强市场监管, 对各种土地违法案件要严格查处;对已经规划为农业用地的土地在改变用途时要加强监管, 不允许随意转让。第七, 中央与省国土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批, 既要严格限定每年征用农地的总额, 又要严格限定每年各地土地批租的数额, 防止无限量批租土地。要通过限制供地数额来限制地方政府组织“土地财政”收入的能力, 从源头上遏制乱征地行为的发生。

摘要:目前在我国, “土地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已占有相当比重, 很多地方由土地直接或间接带来的税收占预算内收入的四成以上, 由土地出让获得的非税收入更占到预算外收入的六成以上。这种“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 有内因也有外因, 其中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缺陷是产生“土地财政”的内在根源, 我们要破解“土地财政”, 就要认识现行土地制度与“土地财政”的内在关联, 并由此寻找对策, 消除“土地财政”的制度因素。

关键词:土地制度,土地财政,征地补偿

参考文献

[1]罗必良.农地产权模糊化:历史、现实与变革.http://www.docin.com/p-17418671.html

[2]胡文政.现行征地补偿、垂直管理和占补平衡体制的弊端与成因—以若干个案为例.http://www.cenet.org.cn/cn/CEAC/2005in/ae011.doc

[3]赵颖.政府产权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地方财政研究, 2008 (10) .

[4]赵国玲, 胡贤辉, 杨钢桥.“土地财政”的效应分析.生态经济, 2008 (07) .

[5]胡能灿.破解“土地财政”困局.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0 (4) .

篇4:浅析我国的土地储备制度

关键词:土地储备;法律制度;特点;存在问题;建议

1.土地储备制度的定义

土地储备制度,是指为实现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授权的土地储备机构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通过征收、收购和置换等方式取得土地并对其合理开发整理与储存,并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供应城市各种类型的建设用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在此,明确了储备制度的主体是政府授权的土地储备机构,目标是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2.我国土地储备法律制度的特点

(1)政策先行

由于在土地制度实施之初,地方政府大多缺乏经验,所以各地在开展土地储备时间活动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急于出台效力比较高的地方性法规或者是政府规章,而大多则是以政府出台的政策性文件或者是行政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来作为推动土地储备运作的依据。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各地的运作都差别不大,土地储备机构的成立以及运作之初,基本上都是遵循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文件,等到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再以地方规章予以规范。

(2)地方立法先行

地方政府对各地土地制备制度运行以及发展的起了很大的对同作用,很多开展土地储备运作的城市,如上海、北京、重庆等都出台政府规章。相比之下,国务院以及作为土地主管部门的国土资源部,反而没有急于立法规范。国家层面的早期关于土地储备的有关规定,也只是是具体体现在有关的政策性文件中,一直到了 2007 年国土资源部才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3.我国土地储备法律制度所存在问题

第一,在现存的土地储备法律制度上,立法滞后,缺乏立法上的支撑。在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很难找到关于土地储备的法律规范。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土地储备制度体系是脆弱的、不完善的。

第二,各种规范性文件、规章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与矛盾,缺乏统一性。由于土地储运行,是以地方政府推动为主,各地在土地储备的政策规范上存在内容上的差异是正常的。这些差异,涵盖了土地储备运作机构、土地储备范围、运作程序等各方面。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差异不仅只体现在各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之间存在差异上,更体现在地方规范与国土资源部以及相关部门的规范性性文件之间存在着差异甚至矛盾。

第三,土地储备制度与相关法律制度规范之间的有效衔接不足。土地储备的运作,涉及一系列的程序与权力义务的调整,如立项审批、规划调整、征收动迁安置、权属变更等,但是由于现有的法律规范体系没有便利而直接的与土地储备进行衔接的渠道,从而使得实践中的土地储备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

4.对于完善我国土地储备法律制度的政策与建议

第一,要立足于土地规划,以其为原则,在土地储备的运行过程中要与土地规划的要求相一致。土地规划是的含义是:政府在土地上进行各种合理用地配置的综合性活动,在土地利用中,土地规划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在编制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时,要明确指出地的用途,并且土地的使用单位和个人则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的,在土地储备中运行的过程中,如征收、收购等都要服从土地规划的要求,必须在服从土地规划的前提下进行。

第二.加大在土地储备方面的立法建设,建立并完善土地法律制度体系。要加快专门正对于土地储备制度方面的立法,使其能在土地储备运行的过程当中为各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改变土地储备制度体系脆弱、不规范的现状。

第三,要增强各种规范性文件、规章之间的协调性与统一性,尤其是要增强地方性规章、规范性文件与国土局资源部及其相关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协调与统一性。

第四,要增强土地储备制度与相关法律制度规范之间的有效衔接,改变现有法律不体系中没有便利、直接的与土地储备相衔接的渠道的现状。

第五,要改变授权方式,让法律授权代替行政授权 。目前关于土地储备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现有运行的依据大都地方政府的行政规章,使得政府机关行使权力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在为数极少的关于土地储备的行政规章中,大部分都采用行政委托方式,将土地储备的行使权力授于土地储备机构。我们可以从这些土地储备机构的业务范围看出,大部分的业务都是由政府委托,其自身很少开展业务。所以只有让法律授权代替行政授权,才能解决土地储备机构行使权利的合法性问题,才能使其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第六,要明确土地储备制度中的公共利益范畴,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土地储备过程当中会涉及多方的利益,所以公共利益的保护应该是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土地储备的核心目的。然而“公共利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范围难以确定,因而在实践中非常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却没有对“公共利益”的范畴作出具体的解释,完全由政府自由裁量,从而使得我国各地政府为了所谓的开发而乱征用土地,造成耕地的非农化,进一步造成我国耕地数量的不断减少。所以,土地储备立法时,应该对“公共利益”的概念以及范围等相关方面在法律上作出具体的界定。(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楼建波、张双根、金锦萍、吕飞飞主编.土地储备及土地一级开发法律制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

[2]楼建波等.土地储备及土地一级开发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

[3]郑兴隆.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年

[4]苏晟.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5]沈开举、程雪阳.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法治化[J].行政法论丛.2009年.第 12 卷

篇5: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篇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注释】

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① 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②贯:侍奉也。

“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指统治者。③“逝”读为

誓。“去女”言离去。④“爰”犹乃。“所”指可以安居之处。⑤德:惠

也。⑥“直”就是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⑦劳:慰问。⑧“之”犹其。“永号”犹长欢。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

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欢呢?

【品评】

这首诗反映农夫对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诗人把剥削者比为大老鼠。

农夫年年岁岁辛苦地供养了“老鼠”,却得不到它们丝毫的恩惠。忍无可忍的诗人发出愤怒的呼声,发誓要离开“老鼠”,去寻觅安居的“乐土”。尽管这

片“乐土”是不存在的,但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鼓舞着人民进行抗争。

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重章叠词的手法来加强感情力量。比如开头“硕鼠”叠

用,表达出农夫苦苦祈求之意;最后两个“乐土”叠用,则表达出无限向往之

情。

【注释】:

交交:鸟的叫声。

穆公:秦穆公,名任好。卒于周襄公三十一年(公无前621 年),死时以177人殉葬。

子车奄息:人名。子车为姓,奄息为名。

惴惴:恐惧的样子。

针虎:人名。

【赏析】:

《黄鸟》描写秦穆公死时,以大量的活人殉葬,其中子车氏的三兄弟都被殉葬。诗描写三兄弟殉葬时的情景,表现了对三壮士的哀悼和惋惜,也表现了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抗议。诗以黄鸟止于棘树不得其所,暗示了子车氏之子殉葬的不得其所,这样的能勇士临穴也“惴惴其栗”,正在控诉殡葬的残酷。诗的写实性很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篇7:灵宪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吗

《灵宪》的主要内容

《灵宪》总结了有关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思想,记录了2500颗恒星,画出了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灵宪》比西方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早了10,它在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甘石星经》的主要内容

篇8: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一、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征收土地随意性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 土地逐步成为紧缺性资源, 同时征收和出让土地也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这就为部分地方政府提供了滥用职权随意征收土地的机会,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获取土地财政收入, 未能严格按照相关的土地征收法规, 而是通过制定政府规章或者红头文件的形式进行土地征收, 或者将经营性土地按照公益性土地的标准进行征收, 低价买入然后再按照市场竞价的方式高价将该土地卖给房地产开发商, 并从中获取暴利, 有法不依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贪污贿赂和滥用职权的现象严重, 对土地征收工作不但责任心不强,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执法犯法, 以权谋私, 使得土地征收工作程序混乱, 现有的土地法律法规未能得到有效地贯彻和落实。

(二) 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过低。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竞争的观念深入人心, 当然在土地征收领域也不例外, 政府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片面地违反规章制度以及中央部门的有关会议精神, 过分克扣上级分配给失去土地群众的补偿金, 或者以各种借口如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等对公用补偿金进行侵占和挪用, 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失地群众的合法权益, 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 如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均明确规定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农村集体所有,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进行侵害。在很多情况下, 政府使用行政命令等方式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借口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强制征收, 然而失地农民却无法享受到数额巨大的土地转让收入所带来的利益。与此同时, 按照我国目前实施的法律法规, 对土地进行征收的补偿标准是依照该土地的农业产值来统计和计算的, 却没有意识到土地农业产值无法真正体现出征收土地使用价值这一问题, 导致征收土地的成本过低, 土地补偿的标准过低, 很多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这不但无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也具有消极影响。

(三) 土地规划不合理。

征收土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城市建设, 而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但是,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不高, 无法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规划, 导致重复建设、过度开发等现象普遍存在, 既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土地资源, 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对于城市整体发展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却不具有太多意义。公益事业用地和经营商业性用地的界限模糊, 在土地规划的过程中, 为发展商业而侵占公益事业用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 政府部门的土地规划缺少一套完整的程序, 规划过程缺少规范性, 由于缺少制度规范和权力约束机制, 导致了行政腐败行为大量产生, 据有关部门统计, 土地管理部门是我国当前职务犯罪的高发部门之一。

二、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的重要意义

土地征收问题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越来越被世人关注, 可以说, 土地征收关系着各方的利益, 不仅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 而且还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甚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具有重要影响。必须对我国现有的土地征收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使其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更加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科学合理的土地征收制度还能够有效地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的行使, 使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运行, 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在制度的监督和约束下, 相关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无疑会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 使其更加深刻意识到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的深刻含义, 时时刻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并将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各行各业都实现了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 在土地征收制度方面, 尽管也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 但是在具体操作细则上缺乏应有的实践性和合理性, 尚未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因此, 完善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体制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三、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目前土地征收工作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和工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使得很大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仍然保留原有的思维模式, 未能正确定位政府的职能位置, 在工作方面消极被动, 工作效率不高。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本部门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 提高其服务意识, 积极提高其责任心, 并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 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和评测, 对于成绩优异者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 对于违法违规者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 有计划地对本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二)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相关立法部门应当在广泛社会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认真研究和制定一部全国性的法律规范, 以更好地为各级政府的土地征收工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 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将一部分土地征收方面的立法权下放给各地立法部门, 使其在遵守基本法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 以增强这些规章制度的实践性、灵活性和操作性。通过立法的形式严格区分商业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 严禁以发展公益事业的名义进行土地征收, 严格控制发展商业用地的征收土地规模。对于发展商业用地适用更为严格的国家征用土地程序, 由更高级别的行政部门进行审查和批准, 通过这种制度的方式来减少地方政府的征地范围, 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限制和约束行政权力的形式, 防止公权力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

(三) 建立合理的土地补偿机制。

建立失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土地管理部门应联合财政部门设立专项土地补偿基金,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失地群众进行生活补助, 该补助的具体标准应当在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进行制定, 但是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建立失地群众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失地群众处于年老体弱的生活状态, 不具有足够的劳动能力, 因此, 针对这些情况, 必须建立起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 该保险制度的适用人群应当定位在达到一定年龄的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险的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保险金可以采取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募集的方式, 该养老保险的管理和运行可以适当参照城镇居民的相关养老保险规定, 通过办理保险业务的方式来全面维护失地群众的合法权益, 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此外, 有关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建立失地群众的就业保障机制和医疗保障机制, 重点解决失地群众看病难和住院难等问题。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土地补偿机制, 才能够切实保障失地群众的合法权益, 对于顺利开展土地征收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从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大量的土地供应为前提。在这种大背景下, 土地征收制度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是, 由于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还不尽完善, 因此, 在实际土地征收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使我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关键词:土地征收制度,补偿机制,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双良, 孙钰, 马安胜.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J].甘肃社会科学, 2009

[2].党国英.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思考[J].中国土地, 2009

上一篇:公司新年年饭开场白下一篇:作业辅导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