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考试重点整理

2024-06-17

职业生涯规划考试重点整理(共5篇)

篇1:职业生涯规划考试重点整理

职业生涯规划考试重点整理

1、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提出者是:帕森斯(人职匹配论)

2、职业生涯规划涵义: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路径,制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

3、职业历程包括:职业选择期、职业适应期、职业稳定期、职业衰退期

4、生涯发展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

5、职业生涯规划的分类(按时间维度):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人生规划

6、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

主观、内在的因素主要有: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

客观、外在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

7、帕森斯提出的职业选择理论:人职匹配论(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素匹配理论)

★帕森斯认为选择职业的三大要素和步骤是:

第一步是评价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性);

第二步是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以及可以提供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因素);如信息的类型(职业的描述、工作条件、薪水等)、职业分类系统、职业所要求的特质和因素。

第三步是使“人职匹配”。{分两种类型:因素匹配(职业找人);特性匹配(人找职业)}

8、霍德兰的职业性向论(六种基本的职业性向):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1)社会型:(S)

共同特征: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够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开发或治疗等事务,并具备相应能力。如: 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

(2)企业型:(E)

共同特征: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典型职业:喜欢要求具备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以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如项目经理、销售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

1领导、法官、律师。

(3)常规型:(C)

共同特点: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注意细节、精确度、有系统有条理,具有记录、归档、据特定要求或程序组织数据和文字信息的职业,并具备相应能力。如: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

(4)现实型:(R)

共同特点: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典型职业:喜欢使用工具、机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对要求具备机械方面才能、体力或从事与物件、机器、工具、运动器材、植物、动物相关的职业有兴趣,并具备相应能力。如:技术性职业(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技能性职业(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农民、一般劳动)。

(5)研究型:(I)

共同特点: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典型职业: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要求具备智力或分析才能,并将其用于观察、估测、衡量、形成理论、最终解决问题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如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系统分析员。

(6)艺术型:(A)

共同特点: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心态较为复杂。

典型职业:喜欢的工作要求具备艺术修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直觉,并将其用于语言、行为、声音、颜色和形式的审美、思索和感受,具备相应的能力。不善于事务性工作。如艺术方面

(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摄影家、广告制作人),音乐方面(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文学方面(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霍德兰职业兴趣测评适合高中生、大学生或工作经验较少的人群,其优点是讲兴趣与工作进行匹配,可以获取高的职业满足。局限性是兴趣是易变的易受环境、任务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不太适合管理人员。

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1)职业生涯规划让人生有目标,目标让人生富有意义;(2)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找到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3)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4)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10、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并实施;反馈、评估与调整

11、生涯目标确定的八大原则:(1)目标的确立要适合自身的特点;(2)目标的确立要符合社会与组织的需求;(3)目标的高低要恰到好处;(4)目标的幅度不宜太宽;(5)目标的长短配合要恰当;(6)同一时期目标不宜多;(7)目标要具体明确;(8)目标要留有余地。

12、自我探索的主要内容: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

13、自我评估的内容包括:

(1)评价内容:自己的才能是否充分施展;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状态是否满意;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是否满意;对处理职业生涯发展与其他人生活动的关系的结果是否满意;(性格优缺点、兴趣爱好、知识储备、能力评估等)

(2)评价标准: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念及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

14、他人评价包括:家人评价、老师评价、同学评价、朋友评价

常用方法:360度评估法、自我分析法、橱窗分析法、职业测评法

15、职业锚理论: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是职业发展、职业设计的有用工具。施恩教授将职业锚分为八种: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

16、职业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职业名称、职业定义、受教育程度要求、职业资格等级要求、职业能力要求、职业人格要求、技术技能要求、执业环境状况、职业报酬状况。

17、职业探索方法:查阅、参观、见习、讨论、访谈、18、职业信息搜索与分析:应注意:要深入分析职业;对职业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去伪存真。职业信息包含职业名称、职业性质、职业内容与特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职业前途、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职业的地域特点、行业特点、单位特点、岗位特点

19、职业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分析、中观的行业环境分析、地域环境分析和企业环境分析,以及微观的岗位环境分析

20、职业生涯决策模式包括七个步骤:界定问题;拟定行动计划;澄清价值;描述可能做出的选择,确定选择方案;依据所定的选择标准、评分标准,逐一评价各种可能选择,找出可能的结果;比较各种可能选择符合价值标准的情况,从中选取最能符合决策者理想的选择;描述将如何采取何种行动以达成选定的目标

21、生涯决策任务:选择哪种职业;选择何种行业;选择行业中的哪种工作;选用何种策略,以获得某一目标职位;在众多就业机会中,挑选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选择工作地点;选择生涯目标或系列的升迁目标。作为大学生,要重点做好自我定位、行业定位、岗位定位、地域定位和收入定位等职业生涯决策。

22、常用决策方法:生涯平衡单(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自我赞许与否、社会赞许与否);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会、挑战);整合决策方法;决策方格法

23、职业生涯决策的4个黄金法则: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世所需、择己所利

24、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和成长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25、验证职业决策:分析自身现状、自我反省、寻求帮助

26、制定任何计划都要包括以下四大要素:目标(包括阶段目标和目标主体)、时间、步骤与合作沟通。

27、反馈评估如何做:

★评估的内容:(1)职业生涯目标评估(决定是否需要重新选择职业);(2)职业生涯路经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调增发展方向);(3)实施策略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发展方向);(4)其他因素评估(身体、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机遇、意外情况的及时评估)

★评估方法:反思法、调查法、对比法、求教法

★职业生涯评估时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最重要的内容;(2)分离出组新的需求;(3)找出突破方向;(4)关注最弱点

28、职业生涯规划的修正内容: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

29、职业生涯规划的修正主要的考虑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

30、职业生涯规划行动的调整改进包括六个方面:计划调整、策略调整、目标调整、方向调整、时间调整、心态调整

31、职业生涯规划调整的原则:目标导向、人职匹配、需求导向、人尽其才

32、职业道德的内涵: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33、职业道德的特点:(1)职业道德具有适用范围的有限性;(2)职业道德具有发展的历史继承性;(3)职业道德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4)职业道德兼有强烈的纪律性

34、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风险社会

35、职业道德的休养途径主要有:(1)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2)自重、自省、自警、自励;(3)积极投身实践;(4)努力“慎独”

36、职业生涯规划八条原则(目标确定的八大原则):(1)利益整合原则;(2)公平、公开原则;

(3)协作进行原则;(4)动态目标原则;(5)时间梯度原则;(6)发展创新原则;(7)全程推动原则;(8)全面评价原则。

37、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特点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大学生毕业初期失业率相对较高。

38、什么是自我认知?自我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自我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客体的感觉和观察,从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并形成自我评价。影响因素:社会因素、生理特征因素、实际智慧和能力因素以及个性心理因素。

39、兴趣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职业兴趣是对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当个体所从事的职业与他的职业兴趣类型匹配时,个体的潜在能力就可以得到最彻底的发挥,工作业绩也更加显著。

40、简述MBTI人格理论

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包括四种性格倾向组合:概念主义者、经验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

41、简述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

S:目标要清晰、明确,让自己和别人都能准确了解

M:目标要量化,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或评定

A:目标要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也就是目标不能过低和偏高,过低了无意义,偏高了实现不了R:目标要和工作有相关性

T:目标要有时限性,规定的时间一到,就要对结果进行测量

篇2:职业生涯规划考试重点整理

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研究劳动条件对生产者健康的影响,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门科学。

生产性有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化学窒息性气体: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

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危险度管理:是根据危险度评价结果,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和技术水平,对危险

度进行利弊权衡和决策分析,提出可接受水平和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

健康监护: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

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

职业伤害:又称工作伤害,简称工伤,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

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如因职业性事故导致的死亡及其急性化学物中毒。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职业性病损: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

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有哪几方面?(1)固体物质的粉碎加工(2)可燃物的不完全燃烧(3)蒸汽的冷凝氧化(4)粉末状物质的过筛,包装,混合,搬运等。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都有哪些?

(1)毒物的自身性质(化学结构,理化性质)(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3)联合作用(4)个体感受性(5)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如何预防职业中毒?

(1)根除毒物,改善生产工艺(2)降低毒物浓度(技术革新,通风排毒)(3)个体防护(4)工艺建筑布局合理化(5)安全卫生管理(6)职业卫生服务。简述矽肺的诊断原则和方法?

(1)职业史:必须以确切的接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职业史为前提

(2)X胸片: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线前后位胸片为依据(3)临床表现(4)排除其他疾病。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都有哪些?

(1)毒物的自身性质(化学结构,理化性质)(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3)联合作用(4)个体感受性(5)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如何预防铅中毒?(1)降低铅浓度:工艺改革,通风,控制熔铅浓度,以无毒或低毒物替代铅(2)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戴防尘烟口罩,严禁在车间吸烟进食,下班淋浴,定期体检,定期监测工作环境;(3)职业禁忌症: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疾患,心血管器质性疾患。

12.热辐射能量大小主要取决于辐射源的温度

13.尘肺X线诊断标准中“t”小阴影是指宽度在1.5~3mm的不规则形小阴影 14.职业性中暑诊断及分级标准是中暑先兆、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15.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临床上主要表现毒蕈碱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烟碱样症状 16.反映铅在体内含量的指标是血铅

17.在生产条件下,金属汞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18.铅及无机化合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 19.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依地酸二钠钙

20.急性汞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口腔炎、消化道症状 21.防尘降尘八字方针是指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22.工伤和职业病伤残程度共分为11个门类、14个等级 23.矽肺患者劳动能力鉴定时间可分为4级

24.VDT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不良照明、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微小气候及其他 25.氰化氢的主要毒作用表现特点出现“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26.诊断中度苯胺中毒时高铁Hb的含量应是30%~50% 27.铅中度中毒主要表现轻度铅中毒的基础上加上腹绞痛

28.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急性、慢性、迟发性中毒综合征

29.矽肺病理形态分型结节型、弥漫间质纤维化型、团块型、进行性大块纤维化 30.重度锰中毒患者主要表现锥体外系神经障碍

31.在临床上化学性肺水肿主要分为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32.TNT对机体的主要毒作用表现在肝脏、血液、神经系统、眼晶状体 33.呼吸性粉尘是指直径多大的粉尘小于5微米

34.有机粉尘按性质可分为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人工合成有机粉尘

无机粉尘按性质可分为_矿物性粉尘,_金属性粉尘__和_人工合成无机粉尘_三类。35.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粉尘的成分和浓度 36.粉尘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作用。致纤维化、刺激、中毒、致敏

37.粉尘分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粒子分散度、质量分散度。后者卫生学意义更大

氧需: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粉尘分散度: 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生物监测: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组成部分,指定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指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限值.在此浓度下,几乎全部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而不致产生有害效应。热适应: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接触评定: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短时间接触阈限值: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要间隔60分钟.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工作有关疾病: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因而不是每一病种和每一病例都必须具备该项职业史或接触史。

职业性有害因素:不良劳动条件下存在的可能危害劳动者健康,影响劳动能力的各种因素。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高温作业: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铅线:为铅中毒特征性体征。铅中毒在口腔里的特征性表现是:沿着牙龈乳头边缘上发生一条约1mm 的蓝灰色或蓝黑色“铅线”,口腔不清洁的人这条铅线特别明显。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如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大手术等过程中继发的一种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肺循环障碍性呼吸衰竭。农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保障、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所施用的杀虫、杀菌、杀灭有害动物(或杂草)的一类药物统称。

矽肺: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职业卫生服务:是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期提供和维持安全和健康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和发挥劳动者的工作效能,从而达到促进职工健康、提高职工生命质量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影响个体发生职业性损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生产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化学因素(毒物、粉尘);生物因素(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国民生产总值、财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劳动立法、医疗卫生制度等;(3)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劳动组织不完善,作业制度不合理;换班和夜班工作;工作过度紧张,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或过量饮酒;精神性职业紧张;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务工;个人缺乏健康和预防的观念;劳动强度过大等;(4)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医德是职业卫生服务的重要条件。简述防尘措施“八字方针”的内容。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2)湿式作业;(3)密闭抽风除尘;(4)接尘工人健康检查;(5)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6)立法和执法;(7)规定了9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简述影响噪声危害的因素。

(1)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噪声强度大、频率高则危害大;(2)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同样的噪声,接触时间越长对人体影响越大,缩短接触时间可减轻噪声危害;(3)噪声的性质: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4)其他有害因素共同存在:振动、高温、寒冷或有毒物质共同存在会加大噪声的不良作用;(5)机体健康状况及个人敏感性也有影响。简述氰化物中毒特效解毒剂的解毒原理。

原理:应用适量高铁血红蛋白生成剂使体内形成一定量的高铁血红蛋白,利用高铁血红蛋白

——的Fe3+与血液中的CN络合成不大稳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血中的CN被结合后,组织与血液

——

间CN含量平衡破坏,组织中高浓度的CN又回到血液中,继续被高铁血红蛋白结合,使组织中细胞色素氧化酶逐渐恢复活性。再迅速给予供硫剂硫代硫酸钠,在体内硫氰酸酶的作用下,使氰离子转变为硫氰酸盐,经尿排出。简述职业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1)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状况的定位和规划;(2)工作环境监测;(3)作业者健康监护;(4)健康危险度评估;(5)危害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6)实施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简述发生职业病的主要条件。(1)有害因素的性质(2)作用于人体的量(3)人体的健康状况 简述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1)全身作用:①尘肺: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粉尘;②中毒:吸入铅和锰等→金属中毒;

(2)局部作用:①肥大性鼻炎:毛细血管扩张→粘液↑→保护作用;②萎缩性鼻炎:营养不良;③咽炎,喉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3)变态反应:①全抗原性物质:蛋白质,微生物,霉菌,植物,花粉等;②半抗原性物质:金属铍,镍与细胞大分子结合→复合物→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与铍、镍结合;

(4)光感反应:沥青粉尘引起光感性皮炎;

(5)致癌作用:①放射性粉尘→肺癌;②金属性粉尘→镍、铬→肺癌;③石棉→间皮瘤,肺癌;(6)感染作用:粉刺、毛囊炎、脓皮病。简述从事苯作业的就业禁忌证。

血象指标低于或接近正常值下限者,各种血液病,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月经过多或功能性子宫出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的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脏疾病。简述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1)控制噪声源: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的一种方法。(2)控制噪声的传播:应用吸声和消声技术。(3)制订工业企业卫生标准:制订合理的卫生标准,将噪声强度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4)个体防护: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一项有效措施。(5)健康监护: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6)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适当安排工间休息,休息时应离开噪声环境,使听觉疲劳得以恢复。

简述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的主要内容。(1)对职业病防治组织管理的监督:各级用人单位的主管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机构和专兼职人员,负责本系统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有职业病危害作业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做好自身的职业卫生监测与健康监护工作。用人单位必须执行职业病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职业卫生档案,以便掌握职业卫生基本情况和职业危害现状,并努力改善作业条件。职业卫生监督部门有权对上述内容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2)对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的监督:用人单位有努力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的义务。(3)劳动者健康监护:就业前健康监护和定期健康监护。试述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的共同临床表现并举例说明。

主要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及肝脏损害。(1)轻度中毒:口唇、指(趾)甲、耳廓、舌发绀。可伴有头晕、乏力、胸闷、嗜睡等症状。高铁血红蛋在10%~30%以下。一般在24小时内可以恢复正常。(2)中度中毒:皮肤、黏膜明显发绀,可出现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高铁血红蛋在30%~50%之间。尿呈深红葡萄酒色。(3)重度中毒:皮肤粘膜重度发绀,并出现意识障碍,高铁血红蛋高于50%尿呈酱油色。试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并举例说明。

篇3:职业生涯规划考试重点整理

一、半开卷考试的含义及其使用方法

所谓半开卷考试是介于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之间的一种考试方式, 也就是相关论述中提到的“一页纸”考试。

其具体用法是指半期或期末考试前一个星期, 由任课教师发给学生一张印有“职业生涯规划考试专用纸”字样且盖有学校公章的A4 纸, 由学生将该门课程进行复习后梳理、筛选相关知识点并摘抄在这张纸的正反面, 考试时学生只能带上这张专用纸进入考场答题, 不允许携带教材及其他书籍等相关资料, 考试后, 考生必须将试卷和这张专用纸一并上交, 这张专用纸记载的内容也根据试卷的题目涵盖的范围估算相应的分值, 并记入学生该门课程考试的综合得分。

二、半开卷考试的尝试

本人于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就所任教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了开卷和半开卷两种形式的考试。

其中, 该科目是全校统一的考试, 采用开卷考试形式, 半开卷考试实验的班级是2014 级护理班。两次考试成绩情况如下:

从表一同一个班两种模式的考试成绩比较分析可知, 半开卷考试80 分以上学生人数明显增加, 70 分以下的人数明显减少, 半开卷考试能让学生作好考前系统复习。

本人选择了2014 级农村医学班作为对比班, 该班18 人, 该班学生人均年龄22 周岁, 主要为大龄学生, 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开卷考试中, 60 分以下1 人, 60~69 分9 人, 70~79 分2 人, 80~89 分5 人, 90 分以上1 人, 班人均分69.94 分。

表二显示, 在开卷考试中, 实验班无80 分以上学生, 对比班80 分以上者也仅占该班人数的30%。开卷考试并非都能使学生取得良好成绩。

三、实施半开卷考试的好处

(一) 帮助学生做好课程知识点的梳理归纳

由于那一页专用A4 纸是要求计分的, 因此, 学生要将教师发的那张专用纸填写好, 为考试时给自己提供更多的答题帮助, 学生在考试之前必定会认真去准备该抄写的内容, 这就要求学生对课程作系统、全面的复习和总结。

(二) 免除了学生死记硬背名词术语概念的痛苦

如试卷中判断题, 让学生在“ ( ) ”内打“√”或“×”。

例题:“只要有报酬有收入的劳动就是职业 ( ) ”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职业内涵”的四个要点的理解, 不需要死记硬背。教材中明确“收入必须合法”, 题目中“有报酬有收入”, 但未明确报酬和收入是否合法, 所以只能判为“×”。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职业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又不至于让学生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受害者。

(三) 消除了学生应试的紧张心理

半开卷考试让学生作好资料充分准备的过程也是学生系统学习课程的过程, 学生可以名正言顺地拿出专用A4 纸抄写的内容来参考作答, 丝毫没有紧张之感。

总之, 教师对半开卷考试要做好宣传和引导, 使学生认识到半开卷考试并不是对他们放松或降低要求, 要重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思想转变。

参考文献

篇4:土地整理规划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整理工程:土地整理工程是为实现土地整理目的而采取的各项物理性工程措施的集合。

2、引水工程:引水工程是指将水从水源引到水库或者田间,通过灌溉系统将水输送分配到田间的灌溉工程设施。

3、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是指采用机械或人工对高低不平或者有一定坡度的土地进行挖高填低,并修筑田土坎,实现增厚土层,防治水土流失,达到改善生产条件等一系列工程的总称。

4、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是指为了修建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业的主要道路,以实现运输的功能,还起田间作业供应线的作用的工程的总称。(个人解释,仅供参考)

5、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了实现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定,而修建的包括引水、蓄水、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一系列农田水利设施的总称。

6、田间道:田间道是居民点到田间的通道,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7、生产路:生产路是指联系田块之间、通往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货物运输的作用,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

8、典型田块:典型田块是指为了便于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计算土地整理区新增耕地率和挖填土方及田土坎工程量而在规划图上截取的具有代表性,其面积为一公顷以上的田块。

9、灌排建筑物概念:灌排建筑物是指保证灌溉输水和分水、田间排水和交通等设计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渠首、渠和路及排水沟等交叉位置处修建的过水建筑物。如:

水闸:水闸是灌溉,除涝等工程中的主要建筑物,它在土地整理工程中应用很普遍。它主要是通过闸门的启闭来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作用。

渡槽:渡槽是输水渠道跨越河渠、道路、山冲、谷口等的架空输水建筑物,是灌排建筑物中应用最广的交叉建筑物之一。

倒虹吸:倒虹吸是设置在渠道与河流、谷地、道路交叉处的压力输水建筑物。

涵洞:当渠道采用填方通过沟溪、谷地、道路时,为了宣泄沟溪水流、通行车辆,往往在渠下修建涵洞;有时渠道、排水沟穿越道路时,亦布置成涵洞。

跌水:跌水是水流经由跌水缺口流出,呈自由抛射状态跌落于消力塘的连接建筑物。

10、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在平行等高线或近平行等高线上修筑的排水沟,沟底具有一定坡度。作用是将坡面上部的径流导引至天然沟道,保护下部田地或设施免遭冲刷。

11、土地复垦:是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12、土地开发: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

13、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是指以批复的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在施工前对土地整理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拆迁、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阐明在既定地点、时间和投资内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最后提出作为施工依据的设计文件及图纸的全过程。

14、土地整理工程布局:指在该土地整理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土地整理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问题、土地适宜性和土地整理潜力的调查、分析,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和布置各类工程,以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选择题

1.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方法:方格网法,散点法,横断面法。方格网法适用于地面坡度变

土地整理重点

化均匀和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散点法适用于非均匀变化的凹凸不平地面和挖填分界不明显的地段;横断面法适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和挖填深度较大又不规则的地区采用。

2.南方北方灌溉水源来源于:南方丘陵地区来源于地表水,北方平原地区来源于地下水。3.道路路面的结构:面层、基层、底基层与垫层。

4.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工程主要有: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拆迁工程,北方还包括农田防护工程。注意:梯田,田坎等坡改梯工程属于土地平整工程。

5.坡改梯的坡度要求:一般为25°以下。

6.坡改梯涉及到的工程:爆破,翻挖,田坎,客土,排水沟,筑埂,培肥(×)7.引水工程涉及到的工程有:水闸,灌溉渠,渡槽,倒虹吸,截留沟(×),蓄水池(×)8.土地整理平原和丘陵地区的防护工程(农田防护类型):南方以工程防护为主 北方以生物防护为主。

9.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一般不大于2米。

10.排水沟布置的依据:设计人员因素 降雨大小。

11.梯田最优断面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田面宽度和埂坎坡度。12.单体工程设计图图幅的大小规定:A3图幅。

13.梯田按修筑的断面形式分为:阶台式梯田和波浪式梯田。阶台式的梯田又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

14.土地整理工程常用材料:砂,条石,块石,水泥,砖,碎石。

15.引水工程灌溉渠 排水沟涉及的工程有:挖土,砌砖,抹面,回填土,砼底板。

16.土地整理工程采用的设计标准有:新增耕地率,灌溉设计标准,除涝设计标准,道路设计标准。

17.蓄水池包括有哪些单项工程:池壁,池底,护栏,散水,门洞,梯步。

18.梯田的断面要素主要有哪些:埂坎高度 田面宽度 埂坎坡度 地面坡度 以下为次要的:田面斜宽,田面毛宽,埂坎占地(宽)。

19.土地整理的蓄水工程有哪些 :小型水库,塘堰。

20.灌排建筑的工程包括:水闸,渡槽,倒虹吸,涵洞,隧洞,跌水、陡坡。(灌排工程主要包括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和排水泄水系统等几个部分。)干支渠应按续灌方式设计,斗农渠应按轮灌方式设计。

21.渠道断面设计的主要参数:渠底比降,渠道断面的宽深比,渠道边坡系数,渠床糙率,流速,渠道超高和堤顶宽度。

22.土地整理工程设计主要图件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工程图,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图,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图册,土地整理工程布局图,土地整理工程单项工程设计图。

三、填空题(也可能在选择题里)

1.乡村道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生产路

2.田间道路的横断面有:路面,路肩,边坡,边沟,截水沟,护坡道,错车道。

3.土地整理的方法:按精度来分:大平,粗平,细平;根据地形纵向的变化分:平面法,斜面法,修改局部地形法;按平整的方式分:结合耕作平整,大平大整,放淤平整,机械平整。

4.土地整理工程需要石料:条石 块石 片石 石子(碎石 卵石)

5.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布局的底图是:带有地形标志(等高线,高程)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6.山丘型的灌区干渠支渠的布局形式:沿等高线和垂直等高线。7.田块布局的基本要素(北方):田块长度,宽度,方向,形状,规模,高程。8.广义的土地整理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农村居民点),土地开

土地整理重点

发(荒草地)。

9.北方农田防护林的主要作用:防风固沙。

10.地形是排水沟布局的主要依据。根据地形把灌排区分为:山丘区,平原区,圩垸区 11.我国表示灌溉设计的指标:灌溉设计保证率 抗旱天数(南方常用)。12.水闸选址条件要注意的三个方面:地质条件,水流条件,施工管理条件。

四、简答

1、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变更的概念,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变更?

设计变更:设计变更是指在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会审中决定对原设计图纸进行较大修改,或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发现原设计有差错或与实际情况不符,以及当施工条件变化、工程使用意图的变化、用料变化等原因不能按原图纸施工时对设计文件的修改。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引起工程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工程设计深度不够。工程设计的深度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招投标的需要,更不能完全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因此,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对原工程设计进行修改和细化,从而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第二,施工条件的变化。施工条件的变化有多方面,一是地质勘探深度不足,开挖不符;二是遭遇特大洪水、地震、灾害性的地质滑动等人们无法预测和抗拒的自然力作用;三是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社会**、罢工、战争等;四是国家政策、法令、法律和地方政府政策、规定的变化。这些施工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工程设计变更。

2、土地整理的任务,意义,内容

任务:在农村,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数量与质量);改变土地权属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发展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在城镇通过对土地进行整理 解决城市发展用地;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用地。

内容:农地整理⑴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⑵土地平整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⑶农地改造⑷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⑸农村建设用地管理⑹规划地界,确定权属⑺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镇用地整理⑴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⑵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⑶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意义:①土地整理是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的重要措施。

②土地整理是解决我国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③土地整理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绿箱政策”措施。④土地整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⑤土地整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直接体现。

3、骨干排水沟布局的原则 ①低处布置:各片低处。

②分片排水:高水高排、低水低排。③洪涝分治:修堤防、撇洪沟等。④滞蓄结合:减少排水量。

⑤统筹规划:与渠道、道路、林网、居民点、行政区结合。⑥灌排分开:各成系统 有利于灌、也有利于排。

⑦降低造价:可利用天然河道、顺直、减少交叉建筑物。⑧安全可靠:土质好、防止坍塌。

土地整理重点

⑨综合利用:如引水灌溉、船运、水产养殖等。

4、工程设计时候做哪些前期工作

答:⑴成立工程设计专班。⑵熟悉项目可研及其批复意见。⑶开展实地踏勘。⑷收集设计资料。⑸提出工程初步布局方案。设计时进行哪些基础资料分析

答:基础分析:⑴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分析⑵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及适宜性分析⑶水土资源分析⑷新增耕地潜力分析⑸土地利用问题分析⑹公众意见分析

五、论述

1、我们在野外进行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得时候要进行野外调查,踏勘。野外踏勘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进行踏勘,踏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踏勘(目的:为布局和设计做准备)。

篇5:法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1、法的基本特征 14 法的基本特征是法所独具的并以此区别于其他上层建筑现象的种种重要属性。①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它向人们提供的行为模式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即在相同的条件下,一项法的规范可以被反复适用;其还具有可预测性,法的这种属性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去做或不做一定的行为。

②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在众多的行为规范中,只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即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③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④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的渊源 即法的表现形式 17 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人们知晓、遵守,也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种用以表现法的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法学上称为法的渊源或法的形式。

从历史上看,法的渊源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另一类是国家认可的不具备文字形式的习惯。

①规范性文件是指国家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文件,亦即通常所说的成文法或制定法。

②国家认可的不具备文字形式的习惯,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法或不成文法。判例也是一种不成文法。

除上述基本形式外,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某些思想家、法学家的著作或宗教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法的渊源。

3、法系 18 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

西方法学家在法系的划分上也很不一致,但不少法学著作在论述法系问题时,多举英国法系、大陆法系、中国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五大法系。这五大法系除大陆法系和英国法系外,其余的基本上已经成为法制史上的概念。

大陆法系是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也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英国法系是指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法律和效仿英国法律传统的各国法律。

4、法与道德的关系 21 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评价、褒贬人们的行为,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所以,道德也是一种社会规范。法和道德既然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且又都是社会规范,它们之间必然会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但是,法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又有着质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为:

①两者的产生和发展趋势不同。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道德则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没有法,却有自己的道德。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法消亡了,道德则依然存在,并将得到充分发展。

②两者形成的方式和表现方式不同。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通常以国家机关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发的、逐渐的形成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当中。

③两者实施所凭借的强制力不同。法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现则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

④两者调整的范围不同。法调整的只限于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的那部分社会关系,而且通常只限于对人们的行为提出要求,只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要广泛的多。它不但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还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提出要求。

⑤两者在体系上也有所不同。法是表现为国家意志的阶级统治意志,只有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才能使自己的意志被奉为法律。所以,一国之内只有一个法律体系。道德则不同。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并形成各自的体系。

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体现同一阶级的意志,完成着共同的使命。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法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则是相互对立的,对法来说,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一种异己的力量。

5、行政法规 32 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它是我国重要的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法的渊源。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6、法的适用应遵循的原则 35、36 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正确、合法、及时”六个字。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适用法律时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一项宪法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法在适用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对案件作出处理时,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不能以其他任何别的东西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并且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处理案件。

第三,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相互关系。在适用法律时必须明确各种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规范性文件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它们的效力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7、法不溯及既往 36 这是关于法律溯及力的问题。凡是法律对其颁布前所发生的行为或事件不具有约束力的,就是不溯及既往。由于人们一般不可能按照尚未颁布的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因而法律不溯及既往应是法律适用的一项原则。

8、法律关系 40 法律关系是由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它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就必然要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都有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这三个要素构成。

我国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公民(自然人)、国家、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此外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或经我国认可的外国社会组织也可以成为我国某些法律关系的主体。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权利是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权益,义务是法律规定的,人们应履行的某种责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物(可以为人们控制和利用的一切物质财富)、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行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体(包括生命,健康和身体以及与此相关的人身权益)。

9、法律事实 41 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法律关系,但这不是说法创造了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必须有法律规定的一定情况的存在。这种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就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按其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可区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行为是最广泛最普遍的法律事实。行为按形式可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按其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可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10、实现法治的必备条件 52(1)维护法律的极大权威。法律的极大权威表现在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方面是人们普遍的对法律的认同,以及由于崇尚法律而形成的情结即法律信仰。外在方面是人们普遍的以其自觉的行为来实践法律。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法律就会成为毋庸置疑、不容动摇的社会调整力量。

(2)完善法律体系。法治就是依法治国,因而法律就成为绝对必需的基本手段,而且法律的体系也必须是完善的。这就是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事先制定出来的法律的调整,并尽量避免法律的空白和漏洞。

(3)强化民主法治。法治和民主是密切关联的,没有民主就是没有法治,没有法治也就意味着没有民主。

(4)坚持依法行政。一切行政行为只能在法律规定的界限内遵照法定程序实施。(5)保障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公民权益受到非法侵害而得到法律救济的最后关口。所以,公正司法对于维护公民的权益进而对于国家的法治非常重要。

(6)搞好法律监督。搞好法律监督,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对于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公正、廉洁、有效地开展工作,对于全社会一体地守法都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证。

11、自治机关 91 自治机关是指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行使自治权的部门,也是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部门,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12、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 94 宪法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一系列规定是确保宪法的根本法的地位,维护宪法的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的总要求。

(1)宣告本身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最高法律地位

(2)明确规定,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3)现行宪法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协助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行使宪法监督权(4)规定了严密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即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撤销常委会的不当决定(5)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采取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

(6)规定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1)-(6)来自百度百科

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为了人民的利益改正错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是宪法得以实施最根本的保证。

保证宪法实施,各级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也都要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3、对公务员奖励处分的方式 101 对公务员奖励分五个种类: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和授予荣誉称号。对获得奖励的公务员、公务员集体,由审批机关颁布奖励决定,颁发奖励证书。获得记三等功以上奖励的,颁发奖章或奖牌。对获得奖励的公务员,按照规定标准给予一次性奖金。

公务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公务员法给予处分。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14、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 123-125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我国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同时在第十条中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得依自己的意思表示,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的能力,因而他不是一切人都具有的,也并非始于出生。法律确定公民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根据是公民的意识能力,即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法律根据年龄和心智的因素,把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完全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

15、物权 131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具有如下特征:(1)支配性。物权的支配性是指物权人可以直接对物进行支配,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人的行为。(2)对世性。物权的对世性是指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3)排他性。物权的排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权具有直接排除他人不法侵害的效力;第二,同一物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内容相互冲突的物权。(4)绝对性。物权作为一种民事主体对特定之物直接进行管领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属绝对权的范畴。

16、所有权与债权的区别 134 139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财产所有权是财产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债权是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民法上权利。

(1)债的主体是特定的两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在债权关系中,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而在所有权关系中,义务主体是除所有人以外的任何人,是不特定的。

(2)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履行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和履行此项行为的义务。债权人的权利一般只有通过债务人的行为才能得到实现。而所有权人的权利的实现则无须以其他人一定的行为为条件,所有权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均负有不妨碍和不侵害所有人的所有权的义务。

(3)债的标的,即债权人的权利和债权人的义务的共同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智力成果,还可以是行为,而所有权关系的标的只能是物。

债权所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流通、分配和交换方面的财产关系。所有权则反映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占有、生产、消费方面的财产关系。

17、合同的担保形式 142

(1)保证。其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保证的方式有两种: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

(2)抵押。其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权,而将财产抵押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抵押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3)质押。担保法规定的质押分为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权利质押指依法可以质押的权利作为债权担保的质押方式。

(4)留置。其是指在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合同中,债权人按照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法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5)定金(143)。其是指为担保合同的履行,当事人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一定的金额。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18、不当得利 144 没有合法根据(即合同与法律上的原因)取得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害的,称为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人应负向受损害一方返还这种得利的责任,从而形成不当得利之债。不当得利的构成有以下要件:①必有一方获得利益的事实(从而与侵权行为有区别);②必使他人蒙受损害;③上述得利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④得利并致人损害没有合同和法律上的依据。

19、知识产权 145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集体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这种专有权的内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知识产权主要包括:①版权(或著作权);②专利权;③商标权。

知识产权具有以下三个特性:①专有性(或称独占性、排他性)。它只能由特定的主体享有,非经其许可(或有法律的强制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其著作、专利和商标,以谋取利益。②地域性。即在一国取得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要寻求别国的保护则需按国际条约和该国国内法的规定,在别国重新取得知识产权或经别国承认。③时间性。即不得超过法律允许的保护期限。20、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163 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其中前三者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后,三者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法定继承人以外,依靠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曾经扶养死者较多的人虽不列入继承顺序,但在分割遗产时应给以适当照顾,以保证他们的生活需要。

21、诉讼时效 168 时效是指时间在法律上的效力。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成为诉讼时效。它的特征是:(1)必须已届满向法院请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定期限;(2)有时效期限届满以前权利人未行使其请求权的事实;(3)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超过法定期限的请求权,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即权利人的胜诉权归于消灭,义务人可以因此不再履行义务。

诉讼时效制度的作用,是为了稳定社会生活秩序,并便于人民法院及时调查案情和收集证据。

22、罪刑法定原则 222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3、犯罪构成 226 犯罪构成,就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每一个犯罪构成都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共同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基础。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它反映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的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该类犯罪的共同本质。直接客体是各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所特有的客体,它反映该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个直接客体的叫简单客体,有两个以上直接客体的叫复杂客体。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的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任何犯罪都必须是人的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可言。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分为作为和不作为这两种基本形式。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客体造成的损害。在分析犯罪的客观方面时,必须查明行为和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内在的、合乎规律的联系。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罪行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的主体应是:第一,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第二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应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第三,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主体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犯罪主体就是一般主体。在某些犯罪中,犯罪主体除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外,还必须具有特定的身份,只能由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称为特殊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的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及其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具有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状态。

24、故意/过失 228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有两种:一种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这种故意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直接故意。另一种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这种故意在刑法理论上称为间接故意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有两种:一种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这种过失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另一种是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却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这种过失在刑法理论上称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25、正当防卫 229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第二,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第三,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第四,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26、自首/立功 241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自首是犯罪分子改恶从善、悔过自新的具体表现,因而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刑法规定,犯罪分子有上述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7、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262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进行调解,或者根据物质损失情况作出判决、裁定。

人民法院对于附带民事诉讼,原则上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之后,由同一审判组织(合议庭)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28、不起诉 267 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刑事案件审查后,确认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或可以免除刑罚,不将犯罪嫌疑人交付审判,而自行终止刑事诉讼的一项诉讼活动。

29、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275

(一)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对双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应一律平等。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当事人不能享有比对方更多的诉讼权利。

(二)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现行法明确规定,这种调解必须是双方自愿的,协议的内容必须是合法的,而且不能将调解理解为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不应久调不决。

(三)当时人自由处分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时,还须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从而应受到法院的监督。

(四)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监督。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事诉讼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往往与国家和社会利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五)社会支持起诉的原则。这种社会支持起诉的原则,是国家干预原则的补充。这种社会干预只适用于对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

(六)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一是外国人(包括外国企业和组织及无国籍人)在中国法院诉讼,同中国公民和法人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二是外国法院如果对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法院对该国的诉讼当事人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加以同样的限制。

(七)诚实信用原则。这不仅仅具有法律上的意义,也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30、国际法的渊源 313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国际条约是国家间的明示协议,是国际法的首要渊源。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主要是那些含有一般性国际关系准则的多边国际公约

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另一个主要渊源,国际习惯是国家间的默示协议,是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并被认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结果。

各国法律体系中共有的一般法律原则也被认为是国际法的渊源之一,但是一般法律原则不是独立的国际法渊源,它只有经过所有主权国家的承认,才能构成国际法的渊源。

31、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主要体现为:

①产生的根据相同。都是基于行政争议的存在,用以解决争议的法律制度。

②目的和作用相同。都是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效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③审查的对象基本相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都要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④产生的条件相同。都是一种依申请启动的活动。两种程序的启动,都有赖于相对人的申请。

⑤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一种权利救济手段。两者都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纠正违法和不当。

⑥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作为行使行政权的一方当事人行政机关无权提起。二者均适用不告不理的原则,都是一种依申请的行为。

⑦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适用的原则和程序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的受案范围基本相同,所作出的裁决种类和执行手段也基本相同。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主要体现为:

①处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处理机关是不同的,前者是行政机关,后者是人民法院,即司法机关。

②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行为属于行政行为,它是一种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制度,对相对人来说,这是一种行政救济的手段;而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属于司法活动,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活动,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权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对行政相对人来说这是一种诉讼救济的手段。

③受案范围不同。行政复议范围大于行政诉讼范围。属于行政诉讼范围的,必然属于行政复议范围;但属于行政复议范围的,未必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

④审查标准不同。行政复议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审查;行政诉讼原则上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对不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予审查。

⑤处理权限不同。行政复议以变更原处理决定为常见,而行政诉讼则只能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予以变更。在行政复议中,审查机关与被审查机关属于同一系统主体,而在行政诉讼中,审查机关是司法机关,被审查机关则是行政机关,是两个不同系统的主体,它们受到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分工的约束。

⑥审理方式和审理制度不同。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监督制度,是高层级的行政权对低层级行政权的监督,行政复议一般实行书面复议制度;而行政诉讼一般不实行书面审理制度,当事人双方必须到庭,相互答辩。行政复议实行一级复议制,也就是说对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一般不得再请求复议;而行政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对一审裁判不服的,可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⑦法律效力不同。行政复议一般没有最终的法律效力,相对人对复议不服,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则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无论有没有经过行政复议的案件,一经行政诉讼,诉讼的裁判结果就是有最终效力的结果,不能再由行政机关复议。

上一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下一篇:保密单位基本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