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导游词

2024-06-19

萍乡市导游词(精选8篇)

篇1:萍乡市导游词

萍乡市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萍乡

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醴陵市、北与湖南省浏阳市接壤,毗邻长株潭、对接长珠闽,境内有袁河、萍水、草水、莲江、栗水五条河流。全市现辖有3县: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2区(安源区、湘东区),因战国时楚昭王在此得萍实而得名。

萍乡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流风余韵,百世犹师”之称的刘元卿;有才思敏捷的刘凤浩;有浩气长存的文廷式;有“中国保尔”之称的吴运铎等著名历史人物。

萍乡旅游主打两张牌,即“安源”牌和“武功山”牌。萍乡是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坐北朝南,外墙贴淡黄色瓷砖,屋檐四周是金黄色琉璃砖。正面顶端中央是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徽图案,直径6米。部徽两侧是瓷砖砌成的十面大红旗和有机玻璃制成的十个大型火炬灯。火炬灯下方的墙面分别镶嵌着鎏金的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一个典型的革命文物与自然美景相结合的游览地。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萍乡市芦溪县、宜春市袁州区、吉安市安福县交界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特色可概括为高山草甸、千古祭坛、千瀑之山、禅宗祖庭、奇岩丹青、地热温泉、绝特生境和文化荟萃。目前已开发观光旅游的主要有金顶、羊狮幕、明月山三大景区。

萍乡义龙洞距萍乡城区约25公里,义龙洞原称孽龙洞,相传古代鄱阳湖有条孽龙企图把江西变成泽国,到处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后被许真君制伏于萍乡杨岐山下的一个山洞里,孽龙洞因此而得名,后改名为义龙洞。此洞也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的地下溶洞有“无洞不奇”之说。

预祝各位游客在萍乡玩得高兴,游得愉快!谢谢

篇2:萍乡市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萍乡旅游。

名字 来到了萍乡大家知道,萍乡这一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在萍乡渡江时,江中漂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如斗。问遍了满朝文武,无人知晓,于是派使者到鲁国问孔子。孔子道:“此物为萍实,是吉祥物,只有称霸的人才能得到。萍实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得一遇,楚王得到了它,实为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于是,后人便将楚王得萍实之地称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地理 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醴陵市、北与湖南省浏阳市接壤,毗邻长株潭、对接长珠闽。境内江河纵横,主要河流有袁河、萍水、草水、莲江、栗水五条河流。萍乡总面积约0.4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80万。现辖3县(芦溪、上栗、莲花)2区(安源区、湘东区).矿产资源 萍乡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铝、铜等36种,萍乡因此被誉为“江南煤都”。萍乡曾经还是全国十大煤矿之一。目前,萍乡产煤量占全省的40%以上。各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十分广阔。

交通 萍乡交通便利。境内沪昆铁路横贯东西;319国道呈南北向、320国道呈东西向交汇通过;沪昆高速、萍洪高速贯穿全境。萍乡距省会南昌280千米,距长沙黄花机场120千米。客运火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大中型城市。

人才 萍乡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这里有著名抗元将领吴希奭,有“流风余韵,百事犹存”之称的刘元卿,有才思敏捷的刘凤浩,有浩气长存的文廷式,还有勤勉治学的李有棠,矢志革命的词作者凯丰,以及“中国保尔”之称的吴运铎等。

革命 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安源路矿为我党活动的重点地区,毛泽东曾10次来到萍乡安源,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1922年由刘少奇、李立三的直接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使安源成为了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接着毛泽东在安源部署领导了秋收起义。所以萍乡的红色旅游景区也有很多,如由邓小平同志题名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位于安源煤矿附近,由江泽民同志题名的秋收起义纪念碑矗立在秋收起义广场。张家湾军事会议旧址、安源煤矿总平巷等,他们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 萍乡环境优美,山川锦绣,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前景非常广阔。这里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武功山(萍乡部分)、有道教杨岐宗发祥地杨岐山、还有著名“天下第一洞”孽龙洞等。近年来萍乡以“安源牌”“武功牌”为重点,加快了对武功山、安源、杨岐山、孽龙洞等旅游资源的开发。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武功山。武功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萍乡市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等县区交界处,其主峰白鹤峰又名金顶海拔1918.3米。武功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在这里有被乾隆皇帝命名为“天下第一树”的前面古银杏和被誉为“全国第一樟”的千年八股香樟。武功山景区是以高山草甸、千古祭坛、千瀑之山、禅宗祖庭、地热温泉、生态奇景、文化荟萃为主要特色的大型山岳型景区,其主要有五个景区,包含金顶、羊狮幕、大王庙、发云界、九龙山5个景区。武功山夏季的最高温度为23度,低于同期庐山黄山,是良好的避暑胜地。在这里还可以买到武功金片茶、武功山石耳、武功山茶树菇、武功山甜茶等。

篇3:萍乡市策应“长株潭”发展思路

关键词:策应,长株潭,发展思路

萍乡位于江西西部, 现辖莲花、上栗、芦溪三县和安源、湘东两区及一个省级安源经济开发区, 全市面积3827平方公里, 人口180万。萍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是著名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 是江西西部的商业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 萍乡在寻求区域合作的途径方面进行探索, 进行过策应省内“昌九工业走廊”建设和“大京九”开发、参与华东区域合作和厦门经济特区合作的尝试, 但效果不明显, 原因就在于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 受区域经济磁场辐射和影响有限。萍乡市虽地处江西省西部, 但素有“吴楚咽喉, 赣湘通衢”之称。萍乡距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 (以下简称“长株潭”) 核心地区仅100公里, 它虽与“长株潭”的隶属关系不同, 但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习惯等原因, 历来交往密切;经济、文化、人员、资源交流活跃。最近国务院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改革试验区。这就为萍乡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萍乡市如何策应“长株潭”的发展呢?

一、发挥舆论宣传作用

谋求经济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策应意识。一要进一步树立“西进”的发展战略意识。“西进”是指萍乡市工业布局必须要向湘东中心副城区进行战略方位发展, 使我市工业实现与“长株潭”工业经济发展区域相互接轨。二是要树立“配角经济”的理念。我们要理性认识萍乡与“长株潭”的战略关系, 找准定位, 树立“全面当配角、局部当主角”的发展理念, 从而主动寻求合作;要积极借鉴“长株潭”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式。三是要树立主动合作的观念。在策应“长株潭”实施战略中, 我们要怀着学习、合作的态度寻求经济协作。四是报纸、电台、电视台可开辟专栏、专题及时报道“长株潭”的发展动态、措施和经验, 及时报道我市策应“长株潭”发展的动态、措施、经验和问题, 在全市形成一种浓厚的策应氛围。

二、打破行政壁垒, 坚持规划先行

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壁垒, 跳出萍乡看萍乡, 把眼光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放在促进中部崛起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来策应“长株潭”的发展。策应“长株潭”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时间跨度长, 工作难度大, 需要协调的问题多, 因此, 要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策应工作领导组组织承担对全市各部门各行业的策应工作的指导、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并要求各相关部门明确分管领导, 建立专门机构, 发挥各自优势, 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接轨活动;要坚持规划先行, 我们在策应“长株潭”中也必须强化规划观念。我市在这方面困难更大, 因为我们与“长株潭”不属一个省管辖,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要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制订部门规划、行业规划;工业、农业、建筑、科技、旅游、高等教育、交通信息等部门都应开展专题研究, 编制相应的专题规划, 形成上下同步、联动策应的格局。

三、努力实现空间的有效接轨

在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 认真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产业网络发展规划。湖南省着力发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的“一小时城镇圈”, 突出建设城镇圈交叉部位的小城镇, 形成湖南东部发达的城镇密集带。

(1) 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 我们要按照“打开通道、拉开框架、东连西拓、南环北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努力扩大城市规模。向东主要建设好安源新区;向西通过长兴立交桥的建设开发好长兴馆区;向南通过中环路的建设与丹江工业区有机结合;向北重点建设好高新工业园区和萍乡新城, 使之成为一座工业新城。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

(2) 合理构筑城市发展框架。在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的基础上, 加强湘东、芦溪、上栗、莲花与市中心城区的对接, 特别是加强湘东副中心城区的规划与建设, 不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加快向“长株潭”城市群靠拢的步伐。

(3) 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抓好道路网络完善和城市功能配套。

(4) 要坚持生态兴城、文化兴城, 提升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文化品位。到2010年力争实现中心城区人口60万, 城市化率60%, 城市绿地率4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0%的目标, 使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实现规划合理、种植良好、景观美化的高度和谐。

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湖南省在促进“长株潭”一体化中, 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来抓, 他们在加快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同时, 努力办好株洲欧洲工业园、湘潭德国工业园等特定投资来源地的新型园区。萍乡策应“长株潭”进程中, 必须坚持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和招商引资不动摇, 进一步加强管理, 优化环境, 继续搞好工业园区的长远规划和布局, 完善工业园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支持各县区加大工业园建设力度, 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全市新型产业的集聚基地和主要带动区。

(1) 集全市之力办好萍乡经济开发区。坚持“依托园区办工业”, 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 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不断提高进园项目资金密集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土地产出率, 抓好已入园企业的达产达标, 力争我市高新工业园工业总产值有较大的提高。

(2) 加快各县区工业小区建设。加快工业园建设的步伐, 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型的工业发展主要带动区。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 各县区规划建设好陶瓷、制药、电瓷、建材等12个特色工业小区, 构筑工业发展的新载体和招商引资大平台。

五、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 湖南要尽快形成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 构筑“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平台。策应在过程中必须确立“大交通、大流通”的思路, 立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相对缩短时间距离, 实现有效的空间对接。

(1) 打造大交通的公路网络, 形成以沪瑞高速、国道、省道为主骨架, 以320国道、319国道、铁路、高速公路沿线为经济发展轴的十字型生产力空间布局。

(2)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好萍乡电厂2×300兆千瓦机组扩建工程, 大力支持高压、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和抓好萍乡500千伏变电站工程等措施,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3) 抓好供水工程的建设。山口岩水利工程建设尽快开工, 解决我市部分企业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紧张的现实问题。

六、有效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以合作促发展, 争取与“长株潭”相配套的产业纳入其产业链分工体系, 进行纵向合作, 谋求发展壮大。同时, 我们还要以错位发展求竞争, 避开发达地区在某些方面的绝对优势, 合理利用有限资金、资源, 实现与先进发达产业的对接、互动、融入, 不断提升我们的优势产业, 大力拓展外地市场。

(1) 建立现代农业基地。以满足“长株潭”经济区的巨大消费需求为目标, 搞好农业结构和食品、副食品工业结构调整。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萍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突出发展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草食动物养殖、优质稻五大产业和各种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础建设, 优化布局, 形成规模, 突出特色, 增强我市优质农产品竞争力。

(2) 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以策应“长株潭”经济区的重点项目建设为目标, 进一步搞好我市工业结构调整。今后的20年内, 既是“长株潭”经济区的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工程建设的高峰时期, 也是对轻纺、电子、机电、有色冶金、化工、航天等基础产业进行调整、改造、提高的关键时刻。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 采取积极介入的办法, 借助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 抓好建材工业的发展;借助它对基础产业的调整, 按协作、配套的方式搞好电子、电器、化工、机械、冶金等产业的建设。同时, 还要借助它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市场发达等有利条件, 强化电瓷、化工填料、花炮、煤炭等产业、产品的输配机制, 不断提升我市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3) 打造文化旅游名城。萍乡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以安源、武功山、杨岐山为代表, 但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我们可以采取联网的方式同“长株潭”建立旅游网络, 借助网络的作用搞好萍乡的旅游资源开发, 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着力健全市场流通体系

(1) 努力扩大商品双向流通。建立两地市场流通的渠道与网络。实现两地商品的结构互补和双向流通。

(2) 加快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 形成富有特色的区域大市场。遵循市场规律, 建设统一、有序的大市场, 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 促进商品市场的全方位发展和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成长。

(3) 发展互补性的商贸业。“长株潭”经济区的商贸业和市场体系建设都比萍乡发达, 我们要借助它的市场拉动力, 以“补缺”的方式切实抓好一个到几个同它有着较强互补性的特色市场建设, 力争在互补中获得共同发展。

(4) 发展配套型的服务业。在策应“长株潭”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中, 萍乡应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一个主要项目, 不过立足点必须是在配套上。

参考文献

篇4:萍乡市导游词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萍乡市部分中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基本能够执行《新课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存在着学校领导及教师对《新课标》的重视不够,学生对《新课标》的了解不足,学校体育器材设施不足等不利条件等问题。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师教学效果

一、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框架,根据体育自身的特点,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评价方法,强调与教学过程相关的态度、行为、运动参与的程度等。以上这些与原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相比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精神。但由于学校教学条件不够好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校在实施新课标时出现了不同层次的问题。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等方法,对萍乡市部分中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相应建议,旨在为萍乡市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萍乡中学、萍乡二中、萍乡三中、安源中学、萍乡七中的体育教师50名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对五所中学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收回率100%。有效问卷47份,有效率为94%。

3.访谈法

4.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实施现状的分析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所在。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否具体、实用将直接影响一堂体育课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目标都是围绕着三个方面展开的,即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培养道德品质。新课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确定了体育教学的领域目标,这五个方面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应具备的心理、社会适应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发现,新课标实施以来,接受调查的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精神都有所领悟,在各自的体育与健康课中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摆脱了以往只注重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量和度,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思想水平提高、特长培养也做了较多的关注,这点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就可窥见一斑。

从表1中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特长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上,这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一致的。但体育教师们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情况应达到什么要求却没能很好的体现。另外,从体育教师的访谈中也了解到,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敢过多的涉及运动技术,好像一谈运动技术就又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了。其实,新课程五个领域的学习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运动技能”目标又是实现其它几个目标的基础,离开了运动技能的学习,其它几个目标将无法实现,体育课也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因此,虽然说实施新课标的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新课标的理念,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二)教学内容实施现状的分析

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这次新课标最受争议的一个方面,原因是原有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甚至每个教学内容用几课时去完成都有具体规定。长期以来体育教师都习惯了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现在突然对教学内容不作具体规定,使得很多的体育教师都感到无所适从。新课标对教学内容不作具体规定,只是提出一些建议,给教师们留了很多的发展空间,但是经过调查,能很好的利用这个发展空间的人却是少数,多数体育教师都觉得很难适应。可见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见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排位的依次是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46.81%、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29.79%和教师自己创编、改造的内容23.4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较以往进步了很多,具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像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选择教学内容,这比单纯的竞技运动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

新课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给广大教师留下了非常大的空间,但是现在这些实施新课标的教师基本上都是通过旧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多年的教学已经使他们习惯了原有的教学大纲,现在突然给教师很大的选择权,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课程实施指导,因此,很多教师都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怎样选取教学内容、选取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课程改革意识不强、教材观念滞后、知识结构单一等,因此限制了教师的创新发展空间。

(三)教学方法实施现状与分析

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由于体育课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都处在相对活动的状态,因此教学组织活动更为复杂,这就更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方法。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比较重视教师的教法,而现代教育思想却十分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新课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提倡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采用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

从表3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之以前有了一些变化,像合作学习法、游戏法、情境法等就被体育教师们放在了教学的重要位置,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相一致的。但是,从与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虽说教师在思想上比较赞同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究竟如何操作才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因此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另外,交谈中还了解到,体育教师们也想通过这次课程改革使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新的变化,在课余时间也经常思考采取什么方法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但是由于自身知识有限,又缺乏必要的指导以及其它方面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感觉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渐渐的放弃了,因此,现代教学方法的选用变化不是很大。

(四)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分析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通过评价还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原有的评价只注重学生运动技能、技术的掌握情况,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情感等方面则很少关注,从而使得大多数的学生不能理解体育精神的真正含义。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从表4、表5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评价方式,增加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情意表现的关注,这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相符合的。但从交谈中也了解到,体育教师们思想上虽然接受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评价方法及评价内容,实践中也在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尝试,但在实施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每个班级学生人数都很多,而且每个体育教师任教班级也很多,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很难逐个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对学生按新课标的精神进行评价还处在摸索阶段,大多数教师都没能形成一个很好的评价体系,如何按新课标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是困扰体育教师的又一个难题。

四、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在学生中的宣传,提高学生对新课标内容的认识。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努力把新课标的评价要求,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评价体系中。

(二)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依据等方面已经体现出新课标的基本理论要求。能够依据学生的运动兴趣及身心特点选择游戏法、合作学习法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

(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较以前有很大的变化,但应进一步完善学习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孙保全.浅析体育教师如何应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J].赤峰学院报.2006.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陈绍文.论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

篇5:萍乡市武功山导游词(最终版)

武功山奇峰罗列。瑰崎壮丽;怪石林立,形态诡异处处深壑幽谷,美妙绝伦;峰峰悬崖峭壁,涌泉飞瀑。站立远眺,村庄、田野尽收眼底,大有“万进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之意境。早在宋代,武功山就小有名气。

宋代诗人郑强曾登临武功山,并赋诗一首《登武功山》:“绿色青黛梁群山,院锁屋恋迭嶂间,金顶插天云漠漠,飞瀑泻地不潺潺。拔地凌穹吊马桩,巍然在望葛仙坛。灯荧星点清霄静。炉烟燎绕白云还。俯瞰日山齐到眼,江南尽境属吴邦。疑是神仙真洞府,公余幸得一跻攀。”1638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冬游武功山。为山中奇景所陶醉,写下了《游武功山》:“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武功山游记当然地成为《徐霞客游记》中的一部分,因而名声鹊起,成了文人雅士,僧侣道人游览凭吊的胜地。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武功山也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多少珍禽异兽,奇花宝树生长在这里。如黄腹角雉、华南虎、短尾猴、水鹿、白鹇、娃娃鱼等就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珍稀植物有台湾松、云锦杜鹃、猴头杜鹃、粗榧、水桠木、独花兰等。被誉为“植物三元老”的银杏树连片成林,最大的一株高达24.5米,树围12.1米,直树径3.63米,年逾千载,相传乾隆帝曾名这曰“山中树王”。

江西井冈山导游词 ·南昌市导游词 ·九江市导游词

篇6:萍乡武功山导游词讲解

武功山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山景雄秀、瀑布独特、草甸奇观、天象称奇。这里,春赏如茵草甸,烂漫山花,夏观如烟云海,清泉飞瀑,秋望如同日出,金色麦浪,冬览如诗雪景,奇绝雾凇,四季变幻,美景万千。整个景区“蕴钟灵毓秀于眉宇,藏天下奇珍于胸中”,自成一方胜境。

武功山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各类动植物达多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就有中华小鲵、华南虎、短尾猴、水鹿、台湾松、红豆杉、中华伯乐树等,世界罕见的巨型活体灵芝也生长在这里。

武功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道教、佛教文化源远流传,流光溢彩。历代前来登山游赏、吟诗作赋的文人名士络绎不绝,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登临后吟出了“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的千古绝句。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 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发展方针,围绕“抓开发、重管理、强营销、树品牌”的工作要求,全力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步伐,景区规划、建设、资源保护和勘探、文化挖掘等方面工作全面展开。完成了金顶客运索道、武功山文化园、武功大庙、中庵三星级宾馆、万龙山温泉休闲中心、旅游公路等旅游设施的规划建设。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开发主要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普启智和宗教游览为主,目前开发的有武功金顶索道游、生态休闲游、高山草甸风情游、宗教朝圣游、科普求知游、石林观光游等游览项目。景区区位环境优越,距萍乡市区为45公里,全境处于人口稠密、经济实力雄厚、交通体系发达的华东、华南、华中腹地,属武汉、长沙、南昌三座大型城市三角区域中心,并处在湘赣两省黄金旅游带上,320国道、沪瑞高速,浙赣铁路复线横贯东西,319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从西穿过,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景区距交通枢纽中心株洲仅96公里,距长沙黄花机场仅160余公里车程,距省会南昌仅两个半小时车程。目前,景区内食、住、行、旅、购、娱各项旅游要素已经完善,医疗卫生设施齐全,旅游安全保护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规范。

篇7:萍乡市导游词

【发布文号】萍府发〔2005〕19号 【发布日期】2005-09-09 【生效日期】2005-09-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萍乡市

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萍乡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

(萍府发〔2005〕1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萍乡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O五年九月九日

萍乡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4〕37号)、省委组织部《关于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干部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赣组字〔2004〕12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一、调整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体制

(一)调整县(区、开发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干部管理体制,是这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县(区、开发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县(区、开发区)要按照省、市委组织部有关规定执行。

(二)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其机构编制仍由同级人民政府管理。安源区、湘东区土地管理体制仍按《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有关问题的决定》(萍府发〔1999〕42号)文件规定执行。

(三)县辖乡(镇)国土资源所为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编制由县人民政府管理。县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按乡(镇)或区域设置国土资源所,依法履行土地、矿产资源和测绘行政管理职能。县可根据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由2个或2个以上乡镇设立国土资源中心所,中心所编制5―7名,县(区、开发区)国土资源所编制人员、经费管理的具体办法,可参照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事局、市劳动局、市土地管理局《关于对萍乡市土地管理局安源分局、湘东分局有关人员编制移交的通知》(萍土发〔2000〕15号)文件规定执行。

(四)切实加强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机构编制的管理。市、县(区、开发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承担行政职能为主的事业单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市、县(区、开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乡(镇)国土资源所使用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要合理核定编制总数,从严控制编制,坚持“凡进必考”,严把进人关。对2004年以来调入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人员要进行清理,对2004年3月19日以前超编进入的人员和2004年3月19日以后进入的人员(除按规定考试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和接收军队转业干部外)要予以清退。今后在核定的编制总数范围内进人,应事先征求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意见,并须落实好经费。市、县(区、开发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超出核定的编制总数进人。

(五)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市、县(区)矿产资源行政管理职能必须落实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莲花、芦溪县维持现状,上栗县单设地质矿产局。安源、湘东地质矿产局更名为安源、湘东地质矿产分局,为市国土资源局的派出机构,确保矿产资源行政管理职责到位。

(六)安源经济开发区国土局改为国土资源分局,为市国土资源局的派出机构,其编制仍由市政府管理。

(七)加强国土资源财务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保证国土资源部门正常的人员、办公及专项经费支出,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其经费按机构性质全额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转。市、县(区、开发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加强对国土资源专项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具体实施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国土资源局共同制定。

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体制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做好本级国土资源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除依法应报国务院审批以外,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县(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改或调整,一律由市人民政府审核,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县(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镇以外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改和调整,由省人民政府依法授权委托市人民政府审批。但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基本农田指标、土地用途分区图等规定内容,应事先报省人民政府核定,规划经批准后,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或调整,涉及上述规定内容的,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总纲,要切实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提高运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用地转用计划进行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强化国土资源规划职能,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四)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必须依法行政,提高透明度,扩大广大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完善建设用地报批程序。新增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依法足额付给农民征地补偿费,必须履行耕地占补平衡义务。

(五)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计划是法律赋予政府调控土地供需的重要手段,必须依法维护计划的严肃性。各类开发区新增建设用地属于农用地的,要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统一管理。擅自突破土地利用计划的,要追究有关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的责任,并扣减下一的用地指标。

三、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能

(一)进一步健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制。建立国土资源督察制度,聘请国土资源监察员。市、县(区)分别设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和大队,隶属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受上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的业务领导。

(二)切实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等重大违法行为,以及县(区)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部门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直接查处,对大案要案要公开曝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行政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及时向行政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移送涉嫌违法违纪案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切实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监察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公开的土地违法立案标准,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直接给予行政处罚。认真落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报告备案、动态巡查等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全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体系。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一)加强领导。全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大力配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精心组织,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稳步推进。这次改革采取自上而下、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式。

(三)严肃纪律。要严格遵守人事纪律、工作纪律、财务纪律和组织纪律,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体制改革期间,市以下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现有人员冻结,禁止突击提拔干部和提高干部的职级待遇。对违反规定突击进人、突击提拔干部、转移资产、乱发钱物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四)精心组织。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好具体工作方案,妥善处理好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国土资源部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交接有序、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篇8:萍乡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70号

《萍乡市地名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1月3日市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即日起施行。

市 长 李小豹 2014年4月9日

萍乡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名管理,适应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江西省地名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以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山、河、湖、岛、洲、山洞、泉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市、县、市辖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等行政区域名称;

(三)工业园区、农区、林区、矿区、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等专业区名称;

(四)城镇街(路、巷)、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住宅小区、居民楼以及自然村等居民地名称;

(五)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公园、公共广场、文物古迹等游览地、纪念地名称;

(六)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码头、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库、灌溉渠、堤坝、电站等专业设施名称;

(七)具有地名意义的商贸大厦、宾馆饭店、综合性写字楼等建筑物

—1—

名称。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标志,是指为社会公众使用所设立标示地理实体名称的标志,包括:

(一)行政区域名称标志;

(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居民地、街(路、巷)名称标志;

(三)门(楼)编码名称标志;

(四)山、河、湖、岛、洲、山洞、泉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标志;

(五)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和台、站、港、场名称标志;

(六)其他起导向作用的辅助地名标志。

第五条 地名管理工作实行市、县(区)人民政府领导负责制,市、县(区)人民政府地名委员会负责统一组织和综合协调辖区内地名管理工作。市民政部门是本市地名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县(区)民政部门按照权限划分,负责辖区内地名管理工作。公安、规划、市政公用、房管、财政、工商、文化、旅游、国土资源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六条 民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实施地名管理法律、法规;

(二)编制、组织实施地名规划;

(三)审核、承办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等工作;

(四)指导地名标志设置与管理;

(五)发布地名信息,推广标准地名,开展地名公共服务;

(六)保护历史地名,宣传地名文化;

(七)建立和管理地名档案,编纂地名工具书,开展地名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名学术研究;

(八)依照本办法规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查处违法行为。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开展地名工作相关经费予以保障。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

第八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尊重当地地名的历史和现状,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地名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的规定实行审批制。

—2—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第九条 地名命名除应当遵循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江西省地名管理办法》的规定外,还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标准地名原则上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用字应反映所称地理实体的地理属性(类别)。不单独使用通名词组作地名。具体技术要求,以民政部制定的技术规范为准;

(二)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名规划,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特征,尊重当地居民意愿,名实相符,含义健康;

(三)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同音字、贬义字,以及字形字音易于混淆或易产生歧义的字;

(四)乡(镇)名称不与全省范围内的乡(镇)重名,市辖区范围内的街道名称,台、站、场名称,较大自然地理实体和公共设施名称,一个县(区)范围内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称,一个乡(镇)范围内的村庄名称,均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五)各行政区划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场、厂、矿、学校、医院等名称应当与当地地名统一;以街道名称派生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应与主地名统一。

第十条 城镇道路的通名按照建设规模分为下列三级:

(一)大道、大街:指城市的主干道;

(二)街、路:指城市的次干道、支路;

(三)巷:指除主次干道、支路以外的一般道路。

地名命名应当与规划或者建设同步进行,城市道路名称应当保持系统性、相关性。

第十一条 居民区的通名按照下列规定命名:

(一)小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住宅区;

(二)园、花园(苑、花苑):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有较多人工景点和绿地的住宅区;

(三)别墅: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绿地面积一般不低于用地面积的50%,以低层建筑为主的高级园林式住宅区;

(四)公寓:适用于公建性质,配套设施完善,提供物业管理和相关

—3—

服务的住宅楼;

(五)山庄: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依山而建的低层住宅区或以休闲娱乐为用途的建筑物(群);

(六)新村:用于命名城乡结合部农村拆迁后或库区、深山移民集中安置的居住区;

(七)度假村:位于郊区或风景区作度假使用,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有较完善设施的大型旅游场所。

第十二条 建筑物的通名按照下列规定命名:

(一)大厦:楼层达到10层以上或者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高层建筑物或者大型楼宇;

(二)大楼:楼层达到7层以上或者建筑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的单体综合性办公楼或者商住楼;

(三)楼:楼层7层以下的商务楼、办公楼或者综合楼;

(四)商厦:楼层达到6层以上且商场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以商贸为主、办公为辅助的高层建筑;

(五)馆、宫:以文化、教育、娱乐、体育等功能为主的建筑物;

(六)城: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具有商住、办公、娱乐等综合型多功能的大型建筑群;

(七)中心: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者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且具有某种专门功能的建筑物(群)。

第十三条 公共设施的通名按照下列规定命名:

(一)广场: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四周由道路围成相对完整的非居住用途建筑群,且有3000平方米以上集中的公共场地(不包括停车场);

(二)公园:具备水域、花草树林、娱乐设施等条件,可供群众观赏、娱乐、游玩的公共场所;

(三)大桥:单孔跨径大于等于100米,小于500米的桥梁;

(四)桥:达不到大桥标准的桥梁;

(五)立交桥:互通的立体交叉的公路桥梁或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互相跨越的桥梁;

(六)人行天桥:横跨城市道路上空,且专供行人通行的桥梁;

(七)隧道:公路、铁路从地下穿越山岭、河道的人工构造物,以及城市交通埋置于地层内的地下建筑物。

—4—

第十四条 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审批:

(一)涉及两个以上设区的市之间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民政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市内著名的或者涉及两个以上县(区)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有关县(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县级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所在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居民地名称的命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审批:

(一)城镇街(路、巷)名称的命名,涉及两个以上县(区)的,由市民政部门会商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区范围内的,由区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区人民政府同意,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县范围内的,由县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其中与主城区接壤的县范围内的道路命名,应当征求市民政部门的意见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二)住宅小区名称的命名、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的命名,由建设单位在项目立项前报所在市、县民政部门审批;

(三)自然村名称的命名,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县(区)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县(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工业园区、农区、林区、矿区、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专业区名称的命名,由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审核后,按照其隶属关系,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七条 专业设施名称、游览地和纪念地名称的命名,由有关单位向其专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在征得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后有关单位应当向当地民政部门告知。

第十八条 门牌号的编排,由建设单位或者房屋产权所有人向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公安派出所根据标准地名拟定门牌编号方案,区或者县公安机关确定,报市或者县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申请地名命名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地理实体的性质、位置、规模;

(二)命名的理由;

(三)拟用地名的用字、汉语拼音、含义、来源;

—5—

(四)申报单位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及相关材料。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涉及公众利益,需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进行协调的,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审批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对新批准的地名,审批机关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更名:

(一)因行政区域调整,需要变更行政区域名称的;

(二)因道路走向发生变化,需要变更路名的;

(三)因产权所有人提出申请,需要变更建筑物名称的;

(四)因路名变更、路型变化或者道路延伸,需要变更楼、门号码的;

(五)经省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批准变更地名的。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地名,地名所在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发出地名更名通知书,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收到通知书之日起3个月内办理更名手续。

地名更名的申报、审批程序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地名命名的申报、审批程序进行。

第二十一条 因行政区划调整、自然变化、城乡建设等原因消失的地名,应当根据地名管理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公示销名。

第二十二条 行政区域名称的命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三章 地名的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三条 经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下列范围内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一)涉外协定、文件;

(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告、文件;

(三)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电视和信息网络;

(四)城镇街(路、巷)标志,住宅小区标志,建筑物标志,楼、门号码牌,景点指示标志,交通导向标志,公共交通站牌;

(五)商标、牌匾、广告、合同、证件、印信;

—6—

(六)公开出版发行的地图、电话号码簿、邮政编码册等地名密集出版物。

第二十四条 标准地名应当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汉字书写,并以汉语普通话为标准读音。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时,应当符合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涉及住宅小区、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有关部门办理下列事项时应当查验标准地名使用证,发现不能提供的,应当告知建设单位向民政部门办理申请手续:

(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主管部门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或者房屋所有权证;

(三)公安机关编制门牌号。

第二十六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纂本行政区域或者本系统的各种标准化地名出版物。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编纂标准化地名工具图书。

第四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第二十七条 经常被社会公众使用的标准地名,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设置地名标志应当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做到美观、大方、醒目、坚固。第二十八条 设置地名标志应当按下列规定布局:

(一)公园、名胜古迹等点状地域至少设置一个地名标志;

(二)居民地等面状地域应当视范围大小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名标志;

(三)城市道路等线状地域除在起点、终点、交叉口必须设置地名标志外,必要时在适当地段增设地名标志。

第二十九条 重要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住宅小区、城镇街(路、巷)等地名标志,由市或者县(区)民政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农村的地名标志由县民政部门会同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规划,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门牌号标志由公安机关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其他地名标志,由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管理权限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新建住宅小区、城镇街(路、—7—

巷)、桥梁、隧道和公共广场的地名标志,应当在工程竣工前设置完成。其他地名标志,应当自地名公布之日起60日内设置完成。

第三十条 地名标志的设置、维护和管理所需经费,按照下列规定承担:

(一)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城镇街(路、巷)的地名标志以及原有的住宅小区、居民楼的地名标志,按照地名标志设置、维护的管理权限由同级财政承担;

(二)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居民楼的地名标志,列入工程预算,由建设单位承担;

(三)农村的地名标志,由县级财政承担;

(四)其他地名标志,由设置单位承担。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玷污、遮挡、损坏或者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因施工等原因确需移动、拆除地名标志的,应当事先报所在市、县(区)民政部门或者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同意,并在施工结束前负责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二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地名标志设置、维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通知设置单位予以更换:

(一)地名标志未使用标准地名或者样式、书写、拼写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二)地名已更名但地名标志未更改的;

(三)地名标志破损、字迹模糊或者残缺不全的;

(四)设置位置不当的。

第五章 历史地名保护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历史地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

第三十四条 历史地名保护应当坚持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研究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传承弘扬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第三十五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指派专(兼)职地名文化遗产管理人员,负责本市、县(区)地名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申报、宣传、保护等工作。

—8—

第三十六条 列入重点保护对象的六类地名,分别为:

(一)千年古城地名文化遗产;

(二)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

(三)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

(四)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

(五)著名山川地名文化遗产;

(六)近现代重要地名文化遗产。

列入重点保护对象的六类地名可申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相关标准条件按照《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市实行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制度。民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的历史地名进行普查,做好资料收集、记录、统计等工作,建立历史地名档案。市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历史地名评价体系,科学论证,提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经市地名委员会评审并征求社会意见后,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三十八条 变更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仍在使用的地名时,应当充分论证、确定保护方案并经公示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未使用的地名应当优先启用;未被启用的,应当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护。

第三十九条 规划、建设部门在城市建设改造中,需要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涉及的地理实体拆除或者迁移的,应当会同民政部门制订地名保护方案。

第四十条 对列入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应当由市民政部门设置历史地名标志。标志上应当载有名称、释义、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

第六章 地名档案管理与信息服务

第四十一条 全市地名档案工作由市民政部门统一指导,市、县(区)地名档案管理部门分级管理,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民政部门和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

第四十二条 地名档案的管理规范,应执行民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地名数据库

—9—

和地名信息系统,及时反映新地名信息,实行地名年报制度;加强地名档案、地名数据信息的开发和应用。

第四十四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地名公共产品,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原则下,向社会提供地名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的;

(二)不按照第二十三条规定使用地名的。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擅自编纂标准化地名工具图书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涂改、玷污、遮挡、损坏或者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的,由市、县(区)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第四十八条 从事地名管理工作的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各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名管理办法。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萍乡市地名管理规定》同时予以废止。

上一篇:五四青年节100周年演讲稿,高举五四火炬,争当时代先锋下一篇:物业暑期亲子嘉年华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