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彩虹的唯美儿童诗篇

2024-06-10

描写彩虹的唯美儿童诗篇(精选5篇)

篇1:描写彩虹的唯美儿童诗篇

痛苦的尽头,

彩虹在天上开放。

行囊背了很久,

漫天的雪花浸透。

挂霜的脸刚劲的头。

携着心痛梦坚定地走。

一个灵魂的宣求。

梦中是秋。

萧萧的围困折走高处的寒意,

流云绕在沙丘。

在空阔中独立,

风的彩虹在天上开放。

痛苦的尽头,

绚烂至极。

篇2:描写彩虹的唯美儿童诗篇

渴求你与我相伴,

漫步浪漫的花园,

感受流云清新的天空;

我不敢,

游戏在梦幻的水面,

象那对嬉水的鸳鸯,

高鸣不渝的爱情;

我不敢,

幻想你化成一道彩虹,

面对阴云密布的一角,

绽露晚霞给你的

篇3:描写彩虹的唯美儿童诗篇

一、对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缺失。

研读目前的语文教材我们发现, 文学作品数量少, 儿童文学作品更少, 随着小学年级的升高, 儿童文学作品骤减。从内容上来看, 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经过删减或改编, 变成了短小、单薄的教材体。从编排上来看, 以成人的角度居高临下编排教材, 道德教化痕迹过浓, 不能贴近儿童生活。从体裁上来看, 文体单调, 以儿歌、童话居多, 儿童小说、科幻小品等诸多儿童文学体裁未进入教材视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单篇零散, 很少以“儿童文学”的名义集群呈现, 课标提出的读整本的书, 教材更是几乎就没有涉及。

2.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缺失。

在教学中即使面对儿童文学作品, 多数教师仍偏重于认知教育, 而且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忽略了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与少年儿童在想象力、创新精神培养上的内在联系。教学缺乏趣味性、文学性、人文性, 缺乏儿童视角, 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严肃、规整的课堂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标准、单一的答案磨灭了儿童的灵性, 琐碎、枯燥的训练消磨了儿童的悟性。忽视文学作品的体裁、特点, 简单化、模式化的教学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和活力, 削弱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3. 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割裂。

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丰富的阅读实践, 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成长方式。然而, 每天仅有的一两节语文课反复读薄薄的一册课本, 导致课内外阅读实践的割裂。一是阅读内容的割裂。教师几乎只关注了课内, 很少延伸去链接课外的相关读物, 对学生课外读什么也缺乏系统的有序安排。对如何选择阅读材料、快速提取信息、比较思辨等实用的阅读策略与方法等, 在课内更是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范的训练。二是阅读时空的割裂。一些教师生硬地将学生的阅读生活分为课内、课外, 课内外无法沟通, 难以互动。课堂上学生想读更多的优秀作品, 却被教师“牵引”着一遍又一遍地读几个句子。学生在课外读到的东西无法返回课堂, 没有时空分享课外阅读的体验和收获。加之课外阅读又往往“功利性”太强, 不是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 就是让学生写读后感, 学生背着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 哪里能进入“悦读”的境界, 导致学生在课内所学的那点知识根本无法结构化, 当然更谈不上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因为二者有相同的服务对象 (学生和儿童) , 有相似的功能 (语言学习和人文功能) 。儿童文学为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 从儿童立场、儿童视角提供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各学段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明确表述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 并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列出的阅读材料以文学作品为主, 儿童文学作品分量也相当重。这意味着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应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由此也可见,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儿童的文学阅读。

三、儿童文学群文阅读, 为课内外阅读架起美丽彩虹桥

我们认为, 研究儿童阅读必须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这两个问题。我们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 将“读什么”与“怎么读”结合起来思考, 提出让儿童文学与群文阅读牵手, 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让最适切的内容与高效的策略实现对接。

我们所说的“群文阅读”指为了某种目的, 在单位时间内, 基于议题聚集多个文本, 运用浏览、略读、跳读、比较等多种阅读方式进行同步阅读。其要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多读, 不断实践, 不断操练, 发现至上。其基本特点是围绕一个议题, 对某一方面进行集中关注, 目标指向更强。其教学取向是:多阅读, 多分享,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多质疑, 多思考, 让阅读过程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多尝试, 多实践, 让学生选择运用真实的、实用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实践。我们所指的“儿童文学群文阅读”, 简单地说就是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来读儿童文学作品, 即以儿童的视野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以一定的议题将数篇作品, 或一本书或几本书组织起来形成阅读材料, 在一定的时空内同步阅读, 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发展儿童的人文素养。

我们开展“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研究”, 试图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关注阅读的“法”与“质”, 统筹学生课内外的阅读, 还原阅读生活整体的本来面目, 使学生回归阅读的自然形态并走向自觉。在教师指导下的单篇阅读与学生独立自主的整本书阅读之间架起桥梁, 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壁垒”,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然状态下的阅读有三种形态, 即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功能各异, 互补共生, 无法替代。综观当前的阅读教学几乎只是单篇阅读一种, 只重精读、有感情朗读, 显然背离了阅读的自然生态, 必将导致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不健全和失衡, 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阅读的需要。群文阅读可以满足阅读者的需求, 填补传统阅读教学的遗漏, 可以使多个文本的阅读与传统的课内单篇阅读形成互补;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容量的不足,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选文短小的不足, 让学生在提升阅读速度的同时, 在对比阅读中发现、质疑、探究, 在矛盾冲突中思辨、批判;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单篇组合的缺憾, 引导学生读一组文章, 读整本书, 读一群书, 巧妙地实现课内外衔接, 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群文阅读贴近阅读生活本身, 更能体现语文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性质。

四、儿童文学群文阅读实施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的首要任务是吸引儿童喜欢阅读, 让儿童感受阅读的快乐, 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儿童文学群文阅读以分享感悟为核心, 以探索发现为乐趣, 关注儿童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思辨, 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式, 最大化地提高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从阅读兴趣、习惯、方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 有效地实现课内外沟通。

1.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与组合应坚持目标先导的原则。我们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的阅读素养需求,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详细研读年段目标, 充分领悟教材编写者的精神来开发学生的读本。我们把《语文课程标准》与现行教材对照起来读, 审视现行教材和传统阅读教学能达成哪些目标, 还有哪些目标不可能达成或低效高耗, 分年段列出系列的具体教学目标, 参照常见的功能性阅读目的 (为了激发兴趣, 为了从信息群中了解某事物或人物的全貌, 为了受到某方面的人文或科学熏陶, 为了对某一作家作品加深了解, 为了对相同或不同观点的材料阅读实现新的意义建构, 为了某种学习方法、表达方法等) 开发多元的议题序列。

在目标指引下, 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 筛选适合不同阶段儿童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 组文建群, 形成校本读本, 与现行教材互补,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组文建群的方式要不拘一格, 可以多样化。我们尝试了以下方式:一是重组课文。现行教材为主题单元, 组织形式单一, 可根据议题进行重组建群, 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阅读相关课文。二是课内外衔接, 以“一”带“多”, 丰富课本内容, 把课外阅读材料巧妙植入课内。三是课外的专题阅读。四是整本书和群书的阅读。

2.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让学生充分地阅读群文, 真正去阅读, 学习、掌握更多的实用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让学生深入思考, 真正去思考, 学习、掌握更多的思维方式, 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交流、讨论、分享, 真正去讨论, 智慧碰撞, 观点交锋, 实现集体建构。教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给材料。准确设置教学目标, 设计议题, 精心选择文本, 用清晰的线索组文建群。二是给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地保障学生自读自悟、质疑探究、讨论分享的时间。三是给方法。在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探索欲望后, 适时搭建“脚手架”, 引导学生“聊书”, 运用整合、比较、甄别、筛选、判断、评价等一系列方法,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比较力、判断力。

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分享———建构意义———习得方法———自我检测”, 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群文材料做适度调整。常见的方式有: (1) 以“一”带“多”, 立“一”举“多”。以课文为依托, 巧妙设置链接点, 拓展延伸开去, 带出多篇材料阅读, 实现课内外衔接。 (2) “一”主“多”从, 众星拱月。以阅读某个文本为主, 从不同角度链接多个文本, 补充材料, 通过阅读多个文本加深理解, 解决某方面的疑惑, 丰富认识等。 (3) 举一反三, 迁移强化。从引导、扶放走向自主, 从单文走向群文。 (4) 举三反一, 异中求同。阅读多个文本, 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再迁移运用。 (5) 读写结合, 读中学写。阅读多篇, 悟法;尝试习作, 学法;交流分享, 得法;自主写作, 用法。 (6) 对比“冲突”, 质疑探究。阅读具有对比性的群文材料, 发现矛盾冲突, 提出疑问, 设计阅读方案, 锁定目标细读深思, 合作探究, 解疑释惑。

进行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定位要准, 一群文章往往集中一个目标, 细分出若干层次, 群内每篇文章的作用要明确、具体。如激发兴趣、形成对比、补白释疑、拓展积累、补充强化、引发思辨等等, 一定要全盘布局, 考虑清楚。二是文本切入的时机要适宜, 巧妙设置连接点, 在学生急切需要的时候再给出。三是各文本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应有所变化, 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文本特点尝试选择运用合适的方法去阅读。

3.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活动开展策略。

篇4:集中营里的儿童诗篇

特蕾津坐落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北面60公里处,城市符号是一颗六角星。看起来很美好,可那个符号的交叉线条,让人感到一股凛冽的寒光和锐气。

这座老城,也如同一大一小两颗美丽的星星,挂在易北河支流奥塞河的两岸,还没见过哪座城市有这么美的轮廓。不过,当初修建城堡,显然不是出于美学上的考虑,这是法国著名军事工程师沃邦的设计模式。

当今捷克地区,有大约400年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80年,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他同时也是德王、奥王、匈牙利王和波希米亚王,针对北面的普鲁士,扼守水陆,选择花费10年时间在这里修建要塞,并且用他母亲,有“欧洲丈母娘”之称的女王玛丽亚·特蕾莎的名字命名。

特蕾津堡垒建成后,没有派上大用场,就转作驻防城镇。一战结束时,这里有整整20年作为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使用,其中就包括在萨拉热窝刺杀费迪南大公夫妇的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的意外遇刺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费迪南大公的妻子是波希米亚人,他们夫妇的主要寓所在布拉格东南的王子猎宫,刺杀他们的激进分子也被关在波希米亚的监牢,直到1918年因肺结核病死狱中。那年,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诞生。

二战,特蕾津永远的伤痛

坟墓中的坟墓,谁能分辨,

时间久久扫过,逝者的脸。

证言,如此恐怖地,折磨心,

我们来到这里,朽蚀黑暗。

只有夜晚和风的嚎叫,

落在坟墓的一角,

只有那片草地,那苦涩的草,

五月前花开料峭。

这是捷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献给二战中特蕾津死者的纪念。

经过墓地,就是特蕾津纪念馆的入口。门洞漆成黑白相间的颜色,增加了几分沉重和肃穆,守门人发给我们参观门票,和一张指示图,我们一步步接近里面的故事。

经过冰冷的囚室区域,过桥,从一扇小鐵门拾级而下,走入一人高、一人宽的幽暗深长的地道里,曲曲折折地行进500米。入口处边上那个小房间,曾经用来停放被折磨致死的尸体,出口处就是死刑执行场,我们走在中间。

当年的死刑犯也是从这里到达刑场。1945年5月2日,纳粹末日来临前,在这里穷凶极恶地枪杀了52名希望就在眼前的囚犯。

这就是特蕾津“小堡垒”,地图上那颗“小星星”,从1940年6月起,成为布拉格盖世太保的政治犯监狱。1941年11月,“大星星”主城堡垒成为盖世太保的犹太人集散和中转营。1944年春,附近的利多梅日采还开设了地下囚犯工厂。

1940年到1945年之间,超过30个国家的20万人,分别关押在这三处地方。犯人中,每五人就有一个在这里惨遭迫害致死,还有9万多人在转到其他集中营、灭绝营后死亡。那些集中营、灭绝营的名称,镌刻在特蕾津的一座石碑上。

可是,战争结束并不就意味着死亡和痛苦的结束。1945年4月到5月上旬,纳粹撤退过程中,这里的混乱、拥挤、肮脏和暴行更加恐怖,恶劣的境况导致斑疹热和其他疾病蔓延,很多已经解放的囚犯、医务人员、救助志愿者和参与救助的红军都因病死亡。付出重大牺牲,传染才被控制住,最终挽救了2.5万个生命。

“小堡垒”于1947年开始,改建成纪念馆。据最新统计,特蕾津的年参观人数在23万左右,其中来自国外的参观者就有十七八万人。我们到的时候,看到一群德国学生正准备离开,停车场也经常停着来自德国的大巴。

《汉娜的手提箱》诞生于此

这里与两本著名的书有关。

《汉娜的手提箱》,获得多个世界性奖项,2002年至2006年间,仅英文版就印刷了17次。旅美著名作家林达夫妇将之译成中文发行,打动了无数中国读者。

故事是这样的:日本东京的浩劫博物馆向世界寻求可以用来展示的真实物品,奥斯威辛博物馆寄给他们汉娜的手提箱。为了搞清日本孩子对手提箱来历的追问,奥斯威辛的馆长坚持不懈地追索,发现特蕾津纪念馆保存的囚犯名单中有汉娜的名字,还说她被转往奥斯威辛遇害,她幸存的哥哥叫乔治·布兰迪。在工作人员和幸存者的热心帮助下,乔治·布兰迪老人终于肯打开记忆的闸门,翻出特蕾津的伤心往事。

这个故事中涉及到的每个活着的普通人,都是那么真诚,都毫不敷衍。和汉娜一样打动人们的二战故事很多,而这个幼小女孩的不幸、失去亲人痛苦的故事,由来自几个国家的真诚的普通人共同分担着、传递着,感动了更多当今时代的人。

另一本书,是布拉格犹太博物馆1993年编的诗画册,封面是红、黄、绿、蓝、黑色涂抹出来的太阳和地平线,和我们在幼儿园里看到的儿童画没有丝毫区别。扉页下面黑底白字写着书名——《我从没看过蝴蝶在这里飞》,里面收录了40多幅儿童画和近30首诗,选自1942年到1944年间被关押在特蕾津监狱的孩子们的创作,他们一共留存下来4000多幅画和上百首诗。书里有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特蕾津孩子们的狱中艺术生活。编者对每个留下名字的小作者,都作了简单的备注。书名选自23岁遇害的诗人巴维尔的诗《蝴蝶》。

林达夫妇也出版了一本介绍特蕾津孩子诗画的书,人们说,这是一次最残酷的赏析。这些稚嫩无暇、美好无比的画与诗,出自生存环境极为恶劣、随时被死亡笼罩的孩子,哪怕是最小心翼翼的珍藏,也无法令我们的心情感到平静和放松。

我觉得不应该说他们过着地狱般的生活,这反而是对他们的不敬。准确地说,他们在地狱里,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间生活的诉求和实践。

这儿有一首名叫《全在于你怎么看》的小诗,作者米罗斯拉夫,遇害的时候只有12岁。

特蕾津充满美丽,

在你眼中,这很清晰。

我听到行军的脚步声,

在街道中穿行。

特蕾津犹太区,(特指集中营,本文作者注)

对我而言,就是这样,

地球上一平方公里

从自由的世界割离。

这个小哲学家兼诗人还写道,死亡将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而整个世界的正义,也许能够帮助可怜的人们把疼痛和悲哀变甜。

鲜为人知的历史另一面

我问书店店员,有没有1945年到1948年之间历史的介绍,她摇摇头,因为我们查到这里有长期举办的小型展览,她抬手作了一个横扫的动作,“这里完全没有这段!”

她是捷克人。

我们有点担心,在纪念捷克苦难为主的特蕾津,不依不饶地向一个捷克人追问关押德裔的资料,也许会引起不满。

其实,我们在正前方的四号院看到一幅绿色的海报,上面写着“1945-1948德国战俘营历史长期展览”,但海报旁边却并没有能打开的门。我们特意拍下了海报照片,去大门那里问,怕说不清楚,还把照相机拍下来的图拿给她看,那上面有捷克语、德语和英语三种文字,那个接待员却摇摇头表示不知所云,然后给我们介绍另一处利多梅日采地下工厂的展览。

特蕾津纪念馆的网站上有一小段介绍,1945年到1948年,小堡垒作为俘虏收容所,收入了第一批德军战俘,还包括那些被驱逐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裔。这部分相关历史,曾被尘封,直到1989年民主革命以后,才对历史学家正常开放,随后,战后情况的图片也公之于众。

历史的另一面就是,1945年7月以后,特蕾津转由捷克斯洛伐克内政部管理。1946年起,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这里再次成为集散转运中心,转移犯人和被驱逐的德裔多达24万人。1948年2月29日,随着德裔人口被完全驱逐,特蕾津囚营才告关闭。

据说,当时有“超过15万人生活在拘留营,其中1.6万名15岁以下的儿童,只因为他们是德裔”。好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然,德裔和捷克斯拉夫人历史上的民族纠葛,说来话长。

而特蕾津是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最坏的拘留营之一,特别是拘押德裔人口初期,由于疾病、缺乏食物和非法的屠杀事件,关押犯人的死亡率极高。战争结束,并不意味死亡就结束了。

二战以后,有关各国虐待战俘的记载很多。谈到当年苏联的行为,英国军事历史学家马克思?阿瑟认为,“1945年,几乎所有的苏联人都认为那时应该是纳粹德国付出代价的时候了。”残暴和仇恨的惯性,其杀伤力也不容忽视。

篇5:描写彩虹的现代儿童诗阅读

刚放手了春

放手了我

你的美丽和笑容

随春天去了

你的路边

是否开满白菊

为你送行

你一定听见了长鸣的汽笛,和

阵阵的呜咽

希望点点如星的烛光

祈亮了你陌生的旅程

我们捧着心、流着泪

送你

一路走好

即使黑暗

也让你有阳光和温暖

我们会照顾好你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

我们会把你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们会让所有失学的孩子回到课堂

我们会让所有的伤口

都愈合

你会在天堂看到我们的笑脸

一如你和我们在一起时的快乐和幸福

到时候

你一定要让我们在阳光灿烂的天空

看到你

上一篇:学校自律委员会工作计划下一篇: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