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音乐备考:欣赏课《思乡曲》教学设计

2024-06-10

教师资格音乐备考:欣赏课《思乡曲》教学设计(通用6篇)

篇1:教师资格音乐备考:欣赏课《思乡曲》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音乐备考:欣赏课《思乡曲》教学设计

最强推荐:2015年云特岗教师笔试辅导课程

不得不看:2015年云南教师招聘笔试辅导资料

课题:《思乡曲》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2.过程与方法: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3.知识与技能:了解音乐家的创作背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讲授法、分析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音乐情感上的变化。难点: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评价。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诗,有哪位同学能起来朗诵一下?(出示余光中的小诗《乡愁》)如果咱们给这首诗配上音乐的话,你觉着用什么样的音乐合适呢?(提示速度,力度,速度缓慢,略带忧伤)老师带来了两首乐曲,同学们听一下,你觉得用哪段音乐比较合适? 为了检验大家的选择,我们结合《乡愁》这首诗配上这段音乐表现一下好吗?(配乐朗诵)二.新授

1.大家想知道这首背景音乐的名字及作者吗? 这首乐曲的名字叫《思乡曲》,作者是马思聪。(出示马思聪的介绍)马思聪: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同学们最熟悉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就是他的作品,《思乡曲》是马思聪1937年创作的《绥远组曲》中的第二乐章,在文革期间他惨遭“四人帮“迫害,被批斗,无奈出国,一直没有机会回乡。回家的路是那样的遥远,而回家的心情却是更加的炽烈,马思聪病了,长女给他寄去中药,引起了他的思乡,就连在北京带去的一斤普普通通的枸杞子他也舍不得吃,放在冰箱里。回家成了老人魂牵梦绕的词,然而就在老人75岁高龄准备回家的时候,不幸在一次心脏病手术中 突然离世,回家成了老人永远的心结。(点击思乡曲主题音乐,配乐朗读这一段)下面,让我们一起融进老人的心声,去体会一下这浓浓的思乡之情吧!(完整聆听作品并出示问题,1)乐曲中有没有你熟悉的旋律?2)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听到第三部分音乐时,轻声问学生:这段旋律同学们在前面听过吗?)3.刚才大家通过聆听,感受到了前面的这段旋律在后面出现过,在语文上,我们把他叫做什么?(首尾呼应)大家通过聆听觉得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出示ABA图谱)4.下面请同学们重点听一下第一部分,注意:这部分音乐速度是怎样的?力度是怎样的?这样的速度和力度带给你怎样的情绪体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速度慢,力度弱,比较抒情,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5.下面请同学们重点听一下第二部分,注意:这部分音乐速度是怎样的?力度是怎样的?这样的速度和力度带给你怎样的情绪体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速度快,力度强,显得略为激动,感觉作者的思绪如海水般汹涌澎湃,在回忆故乡)6.下面请同学们重点听一下第三部分,注意,这部分与第一部分有什么异同点?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相似,但速度更慢,显得更为缠绵,就像在回忆童年时光,追忆往昔的岁月和欲说还休的乡愁)

7.让我们把乐曲完整的欣赏一遍吧!(欣赏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的演奏视频)8.我们感受到老人的思乡情怀,大家愿意把思乡的主题旋律演唱一下吗?(先用“啊”来模唱,再唱音符)

篇2:教师资格音乐备考:欣赏课《思乡曲》教学设计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嘎达梅林》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嘎达梅林》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嘎达梅林》,感受音乐的悲壮的情绪,激起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和演唱《嘎达梅林》,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知识与技能】

感受歌曲《嘎达梅林》的情绪,了解交响诗,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民歌与马头琴的《嘎达梅林》。

【难点】对比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与《嘎达梅林》,说出它们在民族、节拍、速度、节奏与情绪之间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嘎达梅林》,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

师:当时的王爷大片草原为农耕地,到1928年达尔罕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垦,牧场缩小,牧民被迫背井离乡,引起当地牧民的不满。嘎达梅林为了人民的利益多次到垦务局反对开垦,被免职,甚至还被投入监牢。嘎达梅林被救出后便组织起义,抗垦队伍在今通辽北舍伯勒图附近新开河(今乌力吉木仁河)畔的红格尔敖包屯渡口,准备渡河南去时,被包围歼灭,嘎达梅林战死。

嘎达梅林的起义虽然失败,但是牧垦草原的计划被延迟。嘎达梅林的起义是为了保护蒙古牧民的利益,而放垦对今天最大的危害是对环境的破坏。

(二)初步感知

1.播放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视频,感受音乐的情绪 老师设置问题:从音乐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东莞中公教育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舒缓的节奏和缓慢的速度,我们不禁感受到了一种悲凉的情绪,好似看到了在蒙古大草原上,我们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带领牧民反抗封建王爷,最后壮烈牺牲的画面。

2.听赏配乐诗朗诵

(1)在欣赏的过程当中,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①你听这段音乐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来烘托嘎达梅林的英雄事迹的? ②在这段音乐中,有没有你所熟悉的音乐? 课件播放配乐诗朗诵《永远的嘎达梅林》,学生听赏并思考问题。

听赏完毕,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音乐的情绪是紧张、抒情、悠扬、开阔……同学们都很熟悉这段音乐,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也来朗读一下《嘎达梅林》,体会一下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三)探究学习

1.欣赏马头琴版本的《嘎达梅林》(1)了解马头琴

老师设置问题:我们能联想到这样一个画面,里面有一件乐器在乐曲中至关重要,大家注意到没有?它是什么形状?有什么样的音色?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就是蒙古草原上独有的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因此叫马头琴,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距今已有九百年历史。(多媒体展示马头琴)

(2)播放马头琴版本的《嘎达梅林》,感受马头琴的音色 老师设置问题:马头琴的音色如何? 学生自由回答。东莞中公教育

老师归纳总结:琴声甘美、浑厚、悠扬、动听,低回宛转,具有辽阔的草原气息,表现了蒙古牧人的深沉情怀,使得音乐更加悲壮。

(3)了解关于马头琴美丽的传说(4)学唱歌曲《嘎达梅林》 ①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学唱乐谱 ②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学唱歌词

老师评价:嘎达梅林为了人民的利益,带领牧民同封建王爷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最后英勇牺牲。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传唱着这首悲壮的民歌,所以我们要怀揣着歌颂的情绪来演唱这位英雄。

③学生有情感的演唱歌曲《嘎达梅林》 2.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1)解释交响诗的概念

教师:什么是交响诗呢?课件出示交响诗的概念,教师介绍交响诗。(2)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

教师:嘎达梅林是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我们不能忘记他。下面,我们就来完整地听一遍交响诗《嘎达梅林》。在欣赏之前,老师还有几个问题:

①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内蒙民歌《嘎达梅林》,你听它是在乐曲的什么地方出现的? ②听了这部作品之后,你想说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录音机播放交响诗《嘎达梅林》,大屏幕以文字形式出现故事的段落。

(在听赏的过程中,教师配以适当的手势和简要的提示语言;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指挥学生放声歌唱。)教师:这首乐曲真是太感人了,你想说什么?(学生用1—2句话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第1、2两个问题,教师归纳。(四)扩展延伸,了解作曲家辛沪光

师:这么感人的音乐,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回答:辛沪光)(课件展示辛沪光简介:辛沪光女作曲家,原籍江西万载。1951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师于江定仙、陈培勋等,毕业后任内蒙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内蒙古艺术学校教。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而一举成名。其作品有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单簧管独奏《蒙古情歌》、《欢乐的那达慕》,双簧管独奏《黄昏牧归》,电影音乐《祖国啊,母亲》等。)(五)课堂小节 东莞中公教育

今天我们通过欣赏和歌唱,重点了解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去了解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喜爱音乐艺术。

五、板书设计

嘎达梅林

1=F 4/4

蒙古族民歌

篇3:教师资格音乐备考:欣赏课《思乡曲》教学设计

一、导入情境化,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初步的审美感受力

上课了, 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 深情地向学生问好。虽然是很简单的语言, 却让学生感到亲切和温暖。学生在精神饱满、齐声有节奏的问好声中, 心中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学生与老师的心灵之间便搭起了一座桥梁。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 尤其是故事中营造的情境, 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他们带进学习的氛围。教师利用小故事的形式导入,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初步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思乡曲》的作者马思聪的生平, 并产生欣赏此曲的强烈欲望。

师:同学们, 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首《城墙上跑马》。老师边弹琴边深情地演唱这首内蒙民歌。你们要思考:这首民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哀怨、幽怨、悲伤……

师:是啊, 这是一首内蒙绥远民歌。曲调非常简朴、生动, 表达了流落在外的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接着学生开始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思乡曲》, 同时教师播放多媒体音乐, 并要求学生体会乐曲主题所表现的情绪, 渐渐的, 学生处于了陶醉之中。

教师通过对话、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电教等手段, 使“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 从而很快地缩短学生与教师、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 促进学生以最佳学习状态主动投入艺术欣赏, 从而产生初步的审美感受力。

二、渲染气氛, 做到融会贯通,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想象力和理解力

歌唱给予人的感受是最直接、最深入人心的。我让学生先学会演唱民歌《城墙上跑马》, 以此为切入点, 进而使他们直接获得情感体验, 提高音乐注意力, 增强音乐主题的记忆力。我更注重让学生在逐段欣赏乐曲时, 做到融会贯通。如:

师问:你认为这首乐曲是采用什么调式?为什么要用小提琴来演奏?学生们极富表情地给以各种描述。一位学生的回答是:小提琴较接近人声, 表现力极强, 马思聪把西洋乐器与中国的民族音乐融为一体, 真可谓“一种大胆的创举”, 更能表现出缠绵的思乡之情。此时, 我再让学生演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将那种哀婉、忧伤的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当音乐进行到第一变奏时, 我让学生逐步深入作品的结构, 探讨演奏的音色对比、调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的表现内涵。这样, 学生就一步步加强了对作者那种缠绵、凄婉、迷惘、孤寂心情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 发展其审美想象力和理解力, 我着重抓住“听”这个重点, 在欣赏第二变奏时, 设计了两个问题, 其一:第二变奏的旋律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的作用是什么?其二:音乐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受到启发, 学生们带着问题侧耳聆听。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 时而爆出生动又热烈的自由讨论, 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在争执不下时, 有些学生主动要求我再播放一遍甚至两遍。个别同学还用身体语言去模拟和表现作者的心情。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而无需动脑的局面。由于学生做到了主动聆听, 积极体验, 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理解力得到了充分释放。

三、深化情感意蕴, 拓展多彩画面, 引导学生形成审美统摄力和创造力

有关专家指出, “音乐内涵的多义、情感的丰富、意象的飘浮不定, 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 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 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 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 反复聆听、多次体验, 才能想象出音乐背后多彩的画面, 才能体验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 才能获得深层次音乐感知, 进而形成审美统摄力。为求得情感体验的步步深入, 在欣赏第三主题变奏时, 我让学生首先带着问题欣赏:

(一) 第三变奏与前面的音乐相比, 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 通过欣赏这段音乐, 你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三) 能透过这段音乐发现作者内心在想什么吗?

学生带着问题, 配合电视画面欣赏乐曲所描绘的意境, 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引起了感情上的深层次共鸣。这时, 感受、想象、情感、理解开始融合起来, 构成一种“合力”, 即审美统摄力, 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艺术实践表明, 审美统摄力既可弥补某一心理功能的不足, 使之富有新的活力, 又可使诸心理功能共同协作, 和谐发展, 把审美活动引向深入。审美统摄力实质上是人的健全的、完备的审美心理结构。有无这种能力, 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文明、审美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我们高中的审美教育不只是培养人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中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当然, 一般地说, 这种“创造”是初步的、浅层次的, 甚至是幼稚可笑的, 它区别于艺术家、作家、诗人的创造活动。达·芬奇由“画蛋小儿”成为杰出艺术大师的事实告诉我们: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要培养中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必须从小抓起, 从一点一滴抓起, 从每一节艺术欣赏课抓起。随料立意, 因材施艺, 临场发挥, 常常是培养审美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的技艺原理。每一个艺术老师都应该乐此不疲地去挖掘这“一点一滴”, 去激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基于这种思考, 我在本课的尾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这首乐曲, 学生们表现都很积极:有演唱;有舞蹈;有绘画;有乐器;有写短文的;还有激动地即兴吟诗的。一位学生脱口而出, 琅琅吟诵:“千古不朽《思乡曲》, 带着惆怅, 带着永恒, 带着思念和向往, 倾诉对母亲的衷肠。思乡!思乡!此情此义久长!”实践证明, 当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潜能释放的气氛之中时, 想象力的闸门就会把他们带入艺术再创造的天际, 去自由地翱翔和驰骋。

参考文献

[1]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2) .

[2]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0) .

[3]审美素质教育.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编.时代出版社, 1998.

篇4:音乐《思乡曲》课堂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思乡曲》,了解曲作者马思聪;作品的曲式与风格——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思乡曲》,使学生从情感上愿意聆听,培养学生的思乡情和爱国情。

3、德育目标: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能正确地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音乐情感上的变化。

难点: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等。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乡愁》(屏幕显示),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然后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反馈

师问:假如现在请你配乐诗朗诵,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呢?

生回答:思乡一般都是游子单独在外,感觉孤单时产生的一种情感。所以速度慢的、情绪忧伤的较合适。

今天老师准备了一首音乐,想请同学们配合一下,进行配乐诗朗诵。(推荐一名学生)

师总结:乡愁是绵延于游子心中永远的痛,更是诗人笔下历久不衰的主题。同样,音乐家马思聪借助小提琴特有的柔美,缠绵的音色特点,来表现他的思乡之情。

二、讲授新课

1、点出课题,介绍曲作者;先由一位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向学生介绍,然后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来介绍马思聪,教师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品:乐曲以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为基本素材,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此曲采用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写成,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变奏手法,可谓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成功尝试。

3、完整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听后有何感受?音乐情绪怎样?学生反馈。

4、学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知识拓展,通过练习评价总结等活动,深化情感体验,知识技能迁移。

5、播放全曲,提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主题出现时可进行随唱。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自主回答。

6、分段欣赏:

前段音乐:每个乐句都呈上下翻动的波浪性线条而进行,旋律显得柔和、忧伤而带有怀念情绪。

乐曲中段:运用主题旋律进行了三次变奏,着重体现了主题的内在情调。第三次变奏是乐曲的高潮,音乐着重体现出开朗活跃和亲切的情绪。好似作者正陷入对家乡美好情景的甜蜜回忆中。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再现段。回忆般的主题旋律在独奏小提琴明亮、辽远的高音区,更显现出了深切、浪漫的幻想意境。此时,小提琴甜美的音色揭示出了音乐细腻的情感变化和色彩,并将乐曲中思念和幻想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7、完整欣赏《思乡曲》,要求学生用手势(食指)表示第一变奏,用两个手指表示第二变奏,用三个手指表示第三变奏,学生专著的听,并做出相应的反映,最终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乐曲的曲式,(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三、拓展。学生找出表现思乡的歌曲或诗句。进行演唱或朗诵。师生互动

篇5:小学音乐《思乡曲》教案

——瑞安市红旗实验小学 郑秀秀

教学内容:

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五课《故乡》——《思乡曲》

教学目标:

(1)聆听<<思乡曲>>,感受游子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2)熟悉主旋律,并能准确哼唱。

教学重难点:

(1)熟悉主旋律,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

(2)做填词人,给主旋律加上加上歌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其中诗仙李白写了很多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这幅画,你能想到他的什么诗?

(幻灯片引出《静夜思》)

(1)请生齐念诗句。师: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出思乡之情)

(2)师:我为歌曲准备了两段乐曲的配乐,你觉得哪段更合适?

(《思乡曲》与《乡间的小路》)

师配乐诗朗诵<<静夜思>>

(3)师:如果你是李白,你愿意用哪段乐曲来为你的诗句添上思乡的愁绪?为什么?

(从速度,力度上去分析,《思乡曲》能倾诉出对故乡的魂牵梦萦!)

二、熟悉主旋律

(1)师:古人都用他们擅长的诗句来表达远离故乡的思乡之情。现在我们除了用文字之外,也用我们的音乐来传达给我们所思念的故乡。

(引出主题旋律)

A:师范唱:你听(师哼唱主旋律)

B:师:老师刚刚所哼唱的就是这条旋律(出示旋律)

今天我们也来学唱一下这条思乡的旋律吧。

C:生演唱曲谱

(步骤:1)聆听师弹奏旋律。

2)再次聆听旋律,默唱。

3)生轻声演唱曲谱,师进行指导。

4)情感处理:旋律的速度怎么样?上行的还是下行的?下行的旋律,特别是结束处要唱得更轻柔,更深情.D:根据刚才的要求,用“U”深情地哼唱旋律

(2)师:刚刚我们所哼唱的旋律哀怨缠绵,如泣如诉。这段旋律就来自这首《思乡曲》

三、揭示课题

(1)完整聆听全曲,乐曲可分为几部分?你是怎么分的?

A部:主题旋律,表达思乡之情。

师:第一部分展现的就是我们刚才哼唱的旋律,这条旋律就是这首《思乡曲》的主题音乐,这段旋律是来自内蒙古的民歌《城墙上跑

马》的曲调,作者引用了这曲调,放入这首《思乡曲》中。演奏了两遍主旋律之后,作者在主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奏,使这种思乡的情绪更加高涨。

B部:本曲的高潮,给人温暖的感觉,仿佛对往事美好的回忆。

师:这部分情绪上跟第一部分形成了对比,速度上也有了变化,显得活泼欢快多了。想起了故乡的点点滴滴,心里自然就温暖了。

C部:仿佛思乡之情挥之不去,久久回荡。

师:第三部分出现的旋律还是主题旋律,但是音高上有了一点变化,使思乡之情久久回荡。

(2)师:再次聆听全曲,说说你对哪段旋律印象最深刻?

四、创编与拓展

(1)师:老师也对这段旋律印象最深刻,脑子里时不时就出现这条旋律,我还经常哼唱一下,一次望着天上的月亮,我又想到了《静夜思》,把这首乐曲和古诗联系在了一起,也能唱出动人的旋律呢!(板书出示曲谱和歌词),请同学们来唱唱老师写的思乡之歌吧。

(2)师:那请你来当一回远离故乡的做词人,给这段旋律加上你们的思乡之情?

方法:A:四人一小组,进行活动。

B:并请四位同学唱一唱你们创编的歌词。

C:同学们也可以给你们的歌曲加上曲名,就更完整啦。

(3)师:这首乐曲的思乡之情是如此深切,是什么样的情感才使作者写出这么动人的乐曲?

(引出马思聪)

篇6:教师资格音乐备考:欣赏课《思乡曲》教学设计

马思聪于1923年赴法留学 , 后入南锡音乐学院学习西洋乐器小提琴,在1930年再度留学法国,师从毕能蓬学习音乐作曲方面的内容,在1932年的时候,学成归来的马思聪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院校,广州音乐学院并任院长。在1935年,他在北平进行个人的独奏音乐会,取得很大的反响,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小提琴音乐。他演奏《G大调奏鸣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些新鲜的音乐事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和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就像一阵春风吹来。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思聪曾任云南中山大学教授、重庆中华交响乐团指挥。多年来,在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上面仍是沿着马思聪的思路。马思聪的音乐对于中国音乐来说是具有领导指引的作用。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高超的技艺谱写了大量精致优美的作品,这些优秀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无疑是开创了中国西方音乐的先河。为我国新型器乐创作领域开创了丰富多彩的一代小提琴民族乐风。马思聪是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优秀音乐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按照作品的风格和内涵 , 早期是抗战之前的创作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家汪毓和先生指出 :“当时国内老一辈的、比较全面的知名作曲家中 , 还没有像马思聪那样在如此广阔的领域作出如此突出的贡献,并且从未以之计较高酬、低酬、无酬 , 此事不影响对写作之热忱。”[1]

抗日战争时期小提琴作品 :《秋收舞曲》(又名《跳神》,1944年)等。这些作品,尤其是《内蒙组曲》中的《思乡曲》和《塞外舞曲》,不但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而且已经成为了中国小提琴音乐的经典之作。40年代前期在苏联创作的《红麦子》小提琴作品如《第二回旋曲》(1950)、《山歌》(1953)、《春天舞曲》(1953)、《新疆狂想曲》(1954)等,作品中洋溢着一种欢乐、欣喜的情绪和清新的气息。还写了一些钢琴作品,如《三首舞曲》(1950年,由《鼓舞》、《杯舞》和《巾舞》组成)、《粤曲三首》(1953)等。歌曲体裁方面,1954年完成了组曲《山林之歌》,1959年写了《第二交响曲》,1960年完成了《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这些作品代表了建国初期音乐创作的重要成就。[2]

二、《思乡曲》的艺术构思及乐曲分析

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在纷乱的战火中,马思聪携妻带女四处漂泊。也正是从那时起,马思聪创作出了各种体裁形式多样风格的音乐,多姿多彩的作品也随着他的思想流动出来。《思乡曲》的问世便是马思聪那时创作的经典之作,它是作品《绥远组曲》中的第二乐章。《思乡曲》的创作也使马思聪进入了用民歌创作的新途,正式步入了民族风格的行列。

(一)民族性的旋律音调及其发展手法

《思乡曲》的主题旋律是借用与绥远地区的一首民间歌曲类型 :歌曲叫做《城墙上跑马》,又被大家称为“爬山歌”或“小曲儿”,是带有一些凄凉幽怨愤怒的歌曲风格,这首歌曲具体就是反映在过去的旧社会人民为了生计在外漂泊离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歌词这样唱到 :“城墙上跑马,掉不回那个头,思想起咱们的包头,哎哟我就泪蛋蛋的流。”马思聪就是根据首民歌创作出《思乡曲》,也是音乐这首带有多种情愫的音乐成为我国第一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的小提琴音乐曲,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第一首堪称世界精品的小提琴作品。本身民歌的旋律质朴、优美,在用小提琴将这谱写在中低音区中,演奏出来,就好像是如歌似诉地为大家展现出来了一幅人们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马思聪几乎原封不动地挪用了民歌旋律作为整个乐章的主题。作品开始是由四个短小、均等的乐句组成,这些音符都像是呈波浪型线条下降,加上曲调上面的柔和的和旋色彩,使得整个的旋律色彩具有怀念和忧伤的情调。而后从第十七小节开始 , 马思聪带着从民歌中捕捉到的那种意蕴扬扬洒洒地开始了独立的创作。作品中运用了转调的手法 , 旋律由d商调转为E宫调 , 因而把原本忧伤的民歌主题发展成具有欢快节奏特点的旋律 , 充满了明亮喜悦的色彩。作曲家通过钢琴织体的变化、音区的提高及力度的变化 , 使乐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戏剧性。

(二)民族化的和声写作技法

在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当中的旋律线条上基本由小提琴独奏来完成,所有的音乐都是音乐家表达情感的一种方,伴奏乐器在当中只是起烘托的作用。马思聪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根据民间歌曲作为素材、材料进行创作的。在他的创作中 ,一直致力于探索出具有中国音乐语言特色的音乐,更好的用音乐表达出具有中国人民传统民歌的曲调淳朴、真挚的风格。在他的作品当中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动力性不强 , 在和声音响上具有色彩性的描绘作用。这种和弦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欧洲传统三度叠置的功能性和声效果。

总之 , 马思聪配写的和声始终与民歌旋律的风格内涵相一致。他在创作织体上虽然没有摆脱西方音乐旋律一一和声的基本模式 , 却在和声的色彩与布局上慢慢发展开来,试图探索出一套独立的中国和声创作方法。这一愿望几乎成了马思聪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

摘要:马思聪,是广东海丰地方人,也是中国著名的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很高地位。很大的促进了中国的音乐发展。马思聪少年时曾学过一些中国乐器的演奏,会奏粤曲和广东音乐。在法国学习作曲时,一边严格地学习传统技法,一边从感性上直接受印象主意风格影响,一边又非常欣赏拉威尔的“法国风”,这是他音乐创作上民族倾向的萌芽。本文将介绍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成就,并通过对他的代表作《思乡曲》的介绍和分析来看他的创作风格。

上一篇:国土办公室下一篇:关于销售技巧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