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文化建设

2024-06-13

青岛城市文化建设(共6篇)

篇1:青岛城市文化建设

青岛市建设国际化大城市的经验及启示

青岛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南端,全市共有常住人口715万多人,登记暂住人口约80万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现辖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城阳、黄岛、崂山7区及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5市(其中市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241万多人),全市海岸线总长为862.64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强。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80.3亿元,增长2.5%。青岛市曾于1986年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后于1994年被列为副省级城市,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国家沿海开放城市和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重要的外贸口岸之一,我国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市还光荣地成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其建设国际化大城市的特点和经验主要如下:

一、青岛市建设国际化大城市的特点

(一)规划科学合理。青岛市立足滨海城市实际,构筑了“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框架:以老市区为中心(点)推进肯岛、黄岛和红岛区域三大组团环湾发展(三岛呈“品”字形布局),以长达280多公里的滨海公路为轴线,建设与中心城区紧密联系、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五

个卫星城组团功能区,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为着力点带动重点小城镇迅速壮大,推动周边县级市向都市新区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这种规划以交通纽带为轴线发展城市群,充分借鉴了国际区域与城市规划“发展轴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符合青岛城市发展的实际,突破了城市框架体系的规划设计上大多沿用“摊大饼”的发展模式,改变了沿中心城区周边一圈、一圈地向外沿拓展的旧做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 “城市病”。

(二)定位高,面向国际化。山东省委、省政府对青岛市进行了定位:青岛市是山东的龙头,山东的窗口,代表了山东的形象,要发挥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作用和龙头作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定位,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在实际工作中,青岛市不负山东省的期望,作为中国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自1979年与日本下关市结为第一个友好城市至今,先后同27个国家的3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或友好合作关系。200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36.7万人次,增长18.4%,其中接待外国35.6万人次,港澳台胞6.1万人次。作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正在建设亚洲一流、国际先进的海上运动基地,突出了“新青岛、新奥运”的主题。

(三)城市建设独具特色。青岛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自20世纪20年代就戒为著名的观光旅游城市和疗养避暑胜地。青岛市区西部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老风貌保护区,具有保护完好的典型欧陆风格的多国建筑,东部为现代化建筑风貌区,新、老两区相融相映,形成了“海上都市、欧亚风情”的城市特点,构成中西合璧,“山、海、城”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特点。奥运会帆船比赛系列大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展示青岛“海上奥运”特色。

(四)基础设施完善,海、陆、空交通非常发达。青岛市的青岛港是世界上吞吐量超过亿吨的16大港口之一,港口外向度全国领先。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建成济青、胶州湾等7条高速公路。至2003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2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和密度位于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航空方面,拥有国内航线80条,国际航线8条,港澳地区航线2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348.75万人次。

二、青岛市建设国际化大城市的经验和做法

为了建设国际化大城市,青岛市大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工作,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一)坚持规划先导原则,高度重视城市规划。青岛市把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第一位的工作来抓。坚持规划管理权高度集中,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的重点区域的规划由市统一管理。青岛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曾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青岛市坚

持“每一寸土地都要有规划的用途,没有规划用途的士地一寸也不能开发”的原则,搞好城市概念设计,建立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法定图则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五位一体的规划体系,切实提高控制性详规和法定图则的覆盖面。同时,青岛市强化精品意识,对城市总体、分区规划和重点道路、新区开发等重大建设项目,采取国际招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规划设计,确保一流的建设水准。每年建设一批精品工程,注重城市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丰富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近两年青岛市还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全面展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二)坚持发展拉动原则,构筑坚实的经济基础。青岛市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使大城市发展具有强劲的内在动力。在大力发展港口、旅游和海洋“三大特色经济“的同时,大力建设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船舶集装箱制造、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全力建设区域性制造业基地,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名牌享誉国内外。通过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城市能级,增强了经济的集聚扩张力,实现了经济规模放大与空间规模放大的统一,目前,青岛市中心城区加速总部经济和都市型工业聚集,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产业联动区;以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环胶州湾工业区及市郊工业园区为载体,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区。

(三)坚持生态标准原则,切实提高生态水平。青岛

市注重深入挖掘城市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处理好城市景区、城市形态、历史风貌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注重维护、延续“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自然人文景观特色和“山、海、城”浑然一体的城市风格。结合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展现时代精神,塑造亲海环境,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和海滨旅游城市品质。推进生态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群建设,全面实施碧海行动计划,搞好沿海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加快生态建设市场化进程,加强环境能力建设,实现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四)坚持经营城市原则,运营城市大资源,筹措城建大资金。建设城市,资金第一,城市大发展就是资金大投入。青岛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八、九成以上来自土地使用权出让,一部分来自城市设施经营权转让,一部分来自城市无形资产出让,少量来自财政税收。比如青岛新城区开发,通过市场配置土地质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出让,从土地转资中获得120多亿元的资金,不仅整个新城区的甚础设施建设没化财政一分钱,而且还调剂出近3亿元资金支援旧城区改造和市重点工程。同时,扩大经营城市领域,加快筹集城市建设资金。青岛市将城市建设项目分为可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比如,公路、地铁、机场、港口码头等为可经营性项目,污水处理厂等为准经营性项目,广场、市区道路等为非经营性项目。对可经营性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以出让经营权换取建设资金;对于准经

营性的项目,则通过适当的政策丈持,转化为可经营性的项目,再让社会出资建设;对于不可经营性的项目,则用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来建设。此外,他们还千方百计将城市无形资产转化为建设资金。如将市区主要道路的候车亭10年广告经营权出让给法国斯达克瑞公司,出让价格就是候车亭的造价,侯车亭必须符合政府建设部门规定的要求。还将市区几座立交桥的冠名权出让给青岛市几家著名公司,如海尔、海信、澳柯玛等,每座立交桥冠名权200多万元。一些城市将繁华街道、高速公路的广告经营权也向社会拍卖,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五)坚持基础先行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青岛市注重城市区域发展和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搞好东西快速路、中山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团岛至胶州湾东岸后海一带的规划建设,改善城区西部、北部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集中力量抓好海湾大桥、滨海大道、机场和前湾港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高等级公路网络建设,努力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如投资20亿元的青岛滨海公路已全线开工,该路北起即墨丰城,南至胶南琅琊台,全长283.1公里,是青岛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滨海交通干线。

篇2:青岛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 更新日期: 2007-7-10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和文化的土壤,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又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能为一个城市在综合竞争中提供巨大优势和不竭动力。因此,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地位,彰显城市魅力,培育城市特色,发掘城市文化,构筑城市理念是将城市文化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步入21世纪,我国各大城市逐步融入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开始面对面地竞争资金、人才和市场。在这一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下,“经营城市”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构建城市品牌也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青岛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知名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影响。有人说青岛的工业知名品牌要远远大于城市品牌,这固然是青岛城市经营中的优势和成就。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激烈的角逐中,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这个城市的经济活力与繁荣程度,也最终决定这一城市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优势,因此构建强大的城市品牌与发展品牌城市双管齐下,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青岛的优势,推动青岛早日跻身世界名城行列。

纵观青岛的历史和现实,可以说青岛是在海洋文化产生之后才发展壮大起来的。青岛文化从产生之初就受到海洋文化的滋养,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虽然目前青岛的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厚,但青岛文化中所包含的海洋文化特色,顺应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潮流,有利于青岛文化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建设青岛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发扬海洋文化优势、构建以海洋文化为中心的青岛城市品牌对于青岛未来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优势

青岛的海洋文化由来已久,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今天青岛发展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上看,青岛的文化在发展中融入了海洋文化、异国文化和移民文化,使其具有源的双重性和流的多样性。从文化渊源讲,青岛的文化源自于儒家与道家文化,在既往的文化历史上深受大陆文化影响。青

岛地处齐鲁之邦,与儒家圣地曲阜相距不远,在地域上有受儒家文化熏染的便利条件。从远古至近代,青岛地区出现了三次大的文化交流,东夷文化与夏商文化的交流,以儒家文化为主的齐鲁文化与道家、佛家文化的交流,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绵绵不绝的文化交流形成青岛儒、道、释,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以及中西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独特文化格局,青岛的历史几乎是中国历史的完整缩影,却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出其独特的多元文化格局。

从居民构成上来看,早期的青岛移民,也大多来自山东省内,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思想深处始终有儒家思想的痕迹。地域上的便利和移民主体的本土化特点决定了儒家文化是青岛文化的渊源之一。但由于青岛地处沿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青岛较之内陆地区更多地接受了海洋文化的甘霖。同时,青岛早期的移民,还有少量来自沿海和内地的其它省份,他们共同形成了青岛早期的移民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和移民的接收、涵纳恰恰反映了青岛文化中具有海洋文化开放性、融合性的特点。

从自然条件看,青岛坐拥碧海青山,是我国北方天然良港。城市的三大支柱经济:港口经济、旅游经济、海洋经济无不与海洋文明息息相关。因此,海洋文化对青岛城市精神层次上的影响也日渐突出。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海洋文化已经融入了青岛的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和城市精神当中。

二、发展海洋文化的积极意义

正如企业经营靠企业文化,城市经营要靠城市主题文化。追溯一个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寻觅到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核,还可使城市精神植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从而提升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涵。城市主题文化属于经营城市的一门最前瞻的学科——政府软科学技术设计系统。根据城市历史发展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区域经济环境等特质,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战略决策对城市的各种景观特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城市主题文化。从而有利于形成城市文化良好的发展态势、科学的发展格局、打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由此使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运作下科学、有机地运转,在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青岛现在适时地提出增强海洋意识,弘扬、研究海洋文化,对于构建积极合理的城市主题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历史已经证明,海洋从未间断地给我国带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经济利益。中外文化的交往,亦多通过海洋而来。在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海洋文化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纵观当今世界上的大中城市,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多是位于大陆腹地和海洋腹地的交接点。今天,面对全球多极化发展的时代,青岛要实现与世界的接轨,海洋仍然是重要通道。对此,青岛近些年来适时提出的海洋强市的新观念就是基

于海洋文化的理念。但是“海洋强市”应该是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军事和海洋文化实力的综合体现,而目前对于青岛来说,海洋文化基础构筑还是远远不够的,尚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青岛要建设海洋强市,就十分有必要深刻认识、总结和研究海洋文化,逐渐构筑坚实的海洋文化基础,将海洋文化打造成青岛闪亮的城市品牌。

三、深化海洋文化主题,打造青岛海洋文化品牌

城市品牌战略规划并非综合性的整体规划,它是在功能层面与经济、环境、社会、政府等战略平行,并协同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职能的一部分,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促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城市品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整体品牌和旅游品牌。整体品牌是对某一地理位置的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的综合,以提炼出城市品牌核心,并以之对全体品牌受众,进行品牌体验管理。旅游品牌从功能角度出发,为某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其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的独特吸引力,进而对旅游业经营者、游客的整体体验进行管理。城市品牌战略是城市有目的的通过物质手段作用于受众的精神以及心理层面的所有方法、手段的整合,而社会、经济、环境、政府等城市战略则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以及物质财富,与品牌战略的紧密结合构成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城市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

篇3:青岛城市文化建设

一、从历史文化传承中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坚持诚信精神

青岛是一座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制百年的城市历史一定不算久远,但青岛文明史有一定厚度。青岛市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大汶口文化和龙口文化等说明青岛人类繁衍的轨迹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以前。从东周建市到始皇东巡,从明清繁华到德日殖民,一路走来,青岛这座城市不仅仅具有传统儒家文化的色彩,还有西方文化的侵染[1]。回忆“五四”运动时期誓死力争的爱国运动,一声声震彻人心的口号下是不屈的铁骨铮铮;遥想从古至今涌现出的无数仁人志士,地灵人杰的土地孕育出的是鲜活的生命;犹记茶余饭后耳熟能详的民间佳话,谈笑风生间彰显的是这片兴旺土地的风土人情。沧海桑田,物事人移,纵使旧时的街道早已变得斑驳,曾经的风流也已不复存在,但那些精神财富,却是深深根植于依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青岛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在城市文化建设上,依旧有不容乐观的情况出现。在对于旧城区改造上曾有过盲目崇拜之风、脱离科学的规划、缺乏文化保护观念、急功近利的情况出现,使得原本记载着城市历史,蕴含城市精神,融入了城市人情感的建筑被拆除,改造后的城市建筑不仅丧失了城市原本的特色,而且丢掉了历史的象征,失去了城市的灵魂。同时缺乏对于历史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偏安一隅导致的目光短浅,以及盲目排外的狂妄自大,使得海纳百川的胸襟消失不见。又因其精致小巧的土地和城市历史的分外短暂难免使其缺乏不似北京西安那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青岛应当结合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文化支撑城市发展,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城市。首先将厚实的文化产业作为根基,通过不断深入研究齐文化、青徐海岱文化、东夷文化、蓬莱文化以及崂山文化、琅琊文化、海洋文化等成熟文化的历史内涵,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整合凝练出青岛市城市文化特色。着重加强对于艺术、哲学、文化、民俗、历史等学科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富有特色,有益身心的民俗活动的开展以及全市范围内的大力宣传,使得当代的青年人能够学习和传承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认识到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引发对于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铭记历史,不改初心。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精髓,是一个城市的脊梁,是一个城市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和逐步发展的精神动力。尊重历史、接纳历史、牢记历史,也是诚信精神的要求。一百年前,由于德日的占领,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留下了大量的异国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历史的证物、凝固的艺术和无言的史诗。历史是一座城的记忆,不论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不论是自豪的还是沉痛的,都应尊重、接纳和牢记。这些经历的存在,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和发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青岛市不论是开放发展还是招贤纳士,都将以开放的态度去拥抱和迎接所有奔向它的人们,都将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外来移民的冲击和殖民文化的印记。

二、从地域空间特点中拓宽城市文化特色,发扬包容精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空间,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自然风物,必然造就不同的人文特点,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精神内涵。依山而建,便具有山的高远;因海而生,便具有海的胸襟;居于内陆,便保守本分;处于边界,便奔放自由。不同的地理位置决定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建设目标必然决定着不同的城市文化。青岛是一座依山傍海的城市,不淤不冻的天然优良海港为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舒适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是大自然赠予的弥足珍贵的财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洋赋予青岛的是博大宽广。“层峦叠嶂,巍峨高远”,崇山赋予青岛的是刚毅挺拔。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政策的偏向性,使得青岛市民产生了排外、盲目自信、自我陶醉,目光狭隘的“小市民”思想,这与青岛市作为国际名城的形象十分不符,同时也和开放包容的山海和谐的地域文化极不相称,使得原本与山海浑然一体,蕴藏其中的精神品质背道而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度的自我感觉良好,必然造成整个城市的惰性,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不思进取,缺乏对于城市竞争的危机感,削弱对于城镇化建设的使命感,长此以往,必然对整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城镇化进程中,在城市之间优胜劣汰的博弈中陷入被动。在城市建设中,青岛应当摒弃一些盲目的优越感,发扬真正的博大包容的海洋文化,传播宽厚雄浑的高山文化。在经济政策、市民素质、文化习俗等方面都体现出强大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真正发挥山海和谐的文化精神。同时,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思想的指引下,构建生态宜居,幸福人居的环境体系,高效利用自然、技术、人文等元素,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在全市范围内,为市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建立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山水相依间,挖掘城市的独特内涵,将山海的精神融入到城市精神的拼图之中,打造山、海、城一体化,和谐共处,井然有序的新面貌。在打造山海文化的建设中,形成崇尚力量的品格,向往自由的天性,和谐共处的理念,都将成为青岛城市建设的精神瑰宝,赋予城市文化独特的内涵。这座城市所独有的个体自觉意识、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将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包容性、兼容性、冒险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性。这样的城市精神不仅有利于青岛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青岛市走向国际化道路。使之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清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不论寓居还是旅游,不论贸易还是创业,都将成为最具魅力、最具情怀、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

三、从城市色彩组合中思考城市文化特色,坚持和谐精神

“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著名学者余伯平的诗,生动形象地总结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形象特点。这不仅仅是青岛对生态色彩的选择,而且是对人文色彩的选择。单就颜色来看,绿色代表年轻与生机,生命伊始,孕育希望,是植物的颜色,象征着这座城市的欣欣向荣和朝气蓬勃;红色代表热情与活力,烈日如火,繁荣兴旺,是太阳的颜色,象征着这座城市的活泼友好,自由奔放;蓝色代表深邃与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海洋的颜色,象征着这座城市的包罗万象和细大不捐。这种多元的色彩组合,避免了单调和沉闷,也是青岛文化和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彰显着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异域风情。色彩搭配得当则会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纷繁复杂则会眼花缭乱、有碍观瞻。日益严重的雾霾,侵害着青岛的蓝天;肆意改造的老城区,剥夺了青岛的红瓦;行为不当的绿化,破坏了青岛的绿树;不断滋生的垃圾问题,污染了青岛的碧海。这些悬而未决的城市问题,损害的不仅仅是青岛的社会环境,更会影响城市文化的建设,破坏城市整体的市容市貌,削弱青岛市的精神内涵。城市色彩是城市活力四射的体现,是一种艺术创造的情怀,是生活跳动着的音符。在注重城市色彩整体性的同时,也应合理规划色彩在特定的时间与固定空间的科学运用,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赋予色彩具有时代意义和现代气息的关系和结构。城市色彩应该在保持多样性的基础上和谐统一,切实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优美风光融为一体,打造成城市品牌。城市是社会生活的统一体,单调的颜色只会让人感到冰冷,城市更是色彩的表现载体,人们生活在城市里,就是生活在某种色彩之中。居于其中的市民不仅能够看到风景怡人的自然风光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还能真切地感受到一草一木的呼吸,一砖一瓦的律动,在和谐悦目的色彩里倾听着城市的心跳,抚摸着城市的脉搏,在得到视觉舒心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灵的享受。青岛市在城市色彩的选择与定位时,应当与自身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特色、传统文化及市民文化的色彩偏好相结合,将色彩理念注入到城市精神中去[2]。著名哲学家卡西尔曾经说过:“现实生活的人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实在性之中,而是生活在诸形式的节奏之中,生活在各种色彩的和谐和反差之中,生活在明暗的协调之中。审美经验正是存在于这种对形式的动态方面的专注之中。”和谐统一赏心悦目的色彩,不仅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还象征着城市的精神内涵,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欣赏能力和时尚引领能力[3]。同时,和谐的城市色彩组合还可以为旅游资源的建设增色加分,充分展示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四、从名牌企业培育中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发扬卓越精神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企业的精髓,是企业声名远播的证明,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青岛便是山东半岛的城市品牌,这种品牌的构建,不仅仅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还得益于青岛市内的驰名企业所创下的企业品牌。近年来,随着名牌企业的相继崛起,为城市个性的构成和城市精神的塑造提供了条件,为青岛获得“品牌城市”的称号添砖加瓦。家电业的龙头海尔,饮品业的楷模青岛啤酒,制造业的代表双星,在经济上与青岛互利互惠,在文化上也与青岛荣辱共生。企业的经营理念离不开本土特色,企业的文化内涵离不开本土的历史底蕴,企业的知人善任离不开本土的城市精神。从海尔砸冰箱事件到品牌企业家精神,都彰显了青岛海洋文化的拼搏进取和儒家文化的诚实守信精神的影响力。作为人才集散地和文化、商贸、旅游中心,青岛凭借其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人才济济的人力优势,繁华昌盛的城市景观等成为我国城市品牌的典型代表。据统计,青岛企业中拥有世界知名产品两个,中国名牌产品有69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有5家企业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4]。青岛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崛起,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些问题,青岛企业在中国众多名牌企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世界性知名品牌还不多。随着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跨国经营和投资已经成为当今经济活动的主流。怎样将企业发展壮大,拓展海外市场,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已经成为青岛名牌企业的重大发展战略。青岛是孕育名牌企业的摇篮,名牌企业根植于青岛这片土壤,汲取精神营养。注重企业文化与城市特色相结合,充分发挥海洋文化的扩张性和冒险性精神,树立超前意识,发展走出去战略。将儒家文化诚信和谐的准则运用到企业经营和选拔人才中,将友爱、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注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同时通过打造名牌企业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品牌城市。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发掘有价值的文化品质,从西方文化中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逐步发展壮大。打造一座城市精神与企业文化浑然一体的名牌城市,继续强化企业名牌发展战略,塑造青岛品牌城市形象。品牌经济是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成为应对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青岛的很多企业文化都具有本土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意蕴,这是一种将企业自身与当地特色紧紧维系的地域情怀。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优势,必然会带来独特的品牌效应。不论是海尔的“开拓创新”还是澳柯玛的“诚信厚道”,都是这座城市内在的文化品质的彰显,是值得所有民族企业学习的精神内涵,而这种文化精神也必将成为支撑整个城市发展的动力。

爱上一座城市,不是因为它有多少摩天大楼,不是因为它有多少灯火辉煌,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繁花似锦,而是身处其中,便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呼吸。它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有着鲜活的生命的存在,而这些恰好是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的魅力所在。它们是一座城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等的不断沉淀和累积形成的,它们应该是对现有城市形态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青岛市城市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琅琊文化和蓬莱文化的争奇斗艳,又有儒家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水乳交融,在百年历练中,不断完善、持续发展。历史文化、山海文化、色彩组合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是青岛市凝练城市文化特色的四大着力点,要让浩然的正气、坚韧的锐气、蓬勃的朝气、无比的生气紧紧围绕青岛这座日新月异正在飞速发展中的年轻城市。诚信、包容、和谐和卓越,则是新时期青岛市要传承和发扬的城市精神。

参考文献

[1]张静静.浅议建设青岛特色的城市文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谭业庭,杨奎臣.“美丽中国”视域下“美丽青岛”解读[N].青岛日报,2013-05-11.

[3]洪永稳.论卡西尔艺术“生命形式”的理论价值——兼及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1,(2).

篇4:青岛城市文化建设

今年年初,青岛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新目标,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文化愈发彰显其软实力作用,如何用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推动青岛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对青岛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文化特征等多方面,进行深刻挖掘、归纳整理、总结提炼,该套书系的出版发行,无疑对展示青岛历史文化积淀、彰显城市文化活力、提升青岛文化凝聚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据青岛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孟鸣飞介绍,《文化青岛书系》在青岛市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青岛出版集团与青岛大学文学院合作,青岛大学文学院组织全市相关专家学者,对《文化青岛书系》内容、结构进行多次专题讨论,最终确定八位专家学者为该套书系作者。青岛出版集团抽调骨干编辑和设计人员,组成专门编辑团队,精心组织编辑制作,确保《文化青岛书系》高效率、高品质出版,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顺利出版发行。

这套全面反映文化青岛历史积淀和最新文化研究成果的书系,对青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这套书系将通过新华书店系统,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市民手中,让更多的市民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方便地阅读。

篇5:青岛城市文化建设

中国(青岛)城市特色街文化节

品牌盛典

工作方案

2008年7月

一、指导思想

为使今年九月我区召开的“中国(青岛)城市特色街文化节”更为有利的助推商街经济的发展,特举办“特色街品牌盛典”系列活动。特色街品牌盛典活动秉承此次文化节“文化引领,特色市北”的主题,以文化艺术的表现手法,宣传、推广、展示国内外著名品牌及特色街商户品牌和服务。

二、活动名称

中国(青岛)城市特色街文化节品牌盛典

三、主题

文化引领〃特色市北

四、模式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

五、时间

2008年9月17日至9月21日(5天);

六、地点

市北区十条特色街

七、参与人员

全国知名品牌产品和服务、特色街商户及消费者

八、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青岛市市北区政府重大节庆活动办公室 支持单位:中共中央统战部华兴经济咨询服务中心、世界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世界华人青年企业家大会秘书处、承办单位:中国(青岛)城市特色街文化节品牌盛典组委会

办公室

拟邀媒体:青岛日报、半岛都市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青岛电视台、青岛广播电台、青岛新闻网、中

央电视台、新浪网、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中国

日报、和讯网、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南方周末、财经文摘、金融界、环球工商。

九、组委会各工作机构职责

综合办公室

负责确定活动主题和工作流程的制定;负责活动议程方案的制定,负责有关领导、专家、外宾的涉外活动安排;督促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活动的决定和要求;负责活动服务保障工作的日常工作指导和管理;对组委会各部门上报组委会的请示、工作报告、和重要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制定活动总体方案,汇总、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方案,提交活动经费预算和使用方案,活动其他安排。

策划推广部

负责活动总体宣传方案的制定并实施;负责活动的新闻发布、广告宣传、氛围营造、对外新闻宣传、邀请国内外媒体记者、组织协调采访、组建新闻中心、承办组委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招商经贸部

负责活动期间的各项招商推介、经贸活动的组织筹备;招商项目签约。

安全保障部

负责活动与会领导和贵宾的保卫;负责活动的安全保卫及相应的制证、安检等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活动期间水、电、通信设施安全运行,各项消防安全措施符合要求。工程部

负责展览搭建,设施安装和维护等。

外联接待部

负责活动嘉宾的联络、邀请、接待等保障工作。

十、主要活动一:品牌盛典大型巡回展

(一)巡展简介

活动内容为整合全国品牌商品和服务集中展示、全方位促进特色街商业和品牌商户的发展;

(二)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品牌征集招商6月16日-9月16日;

第二阶段巡回展示9月17日-9月21日;

(三)展览内容和形式:

内容一:实物展,形式为标准展台和特装展台;

内容二:文化展,抽象的利用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品牌,形式为连幅展板。

(四)场地安排

主展地点:台东商业步行街(实物和文化展);

巡展地点:啤酒街、文化街、婚纱街、天幕城、文具街、体育街、科技街、家具街、电子街(文化展);

(五)展区划分

商业步行街展区、啤酒街展区、文化街展区、婚纱街展区、天幕城展区、文具街展区、体育街展区、科技街展区、家具街展区、电子街展区。

(六)规模

由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主流商品,服务等多种类型参与,组成青岛规模最大,参展品种最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盛会之一。

十、主要活动二:《中国(青岛)城市特色街文化节护照》

(一)护照简介

联合品牌商家和服务场所凭此护照享受特色街文化节折扣大礼,让消费者感受过节气氛,给商家以促销途径。

(二)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编辑整理6月16日-9月7日;

第二阶段:印刷发行9月7日-9月17日;

第三阶段:互动使用9月17日-9月21日;

(三)内容和形式:

内容一:消费打折(整合特色街商家联合打折)

内容二:消费地图(搜集整理特色街商户的产品和服务,使消费者能快速查询最佳商品和服务)

内容三:特色街纪念

(四)发行安排

主发行范围:青岛市消费者;

篇6:青岛城市文化建设

为全面推进我市无障碍建设工作,迎接“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验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加快提高我市无障碍建设管理工作为目标,扎实推进我市无障碍城市创建工作,科学提升城市功能,为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群体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力度,完善无障碍设施的配套建设及功能,在提高我市无障碍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聚集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对象,提高无障碍硬件设施质量和软件管理水平,基本建成公共服务领域和中心城区无障碍设施和服务框架体系,推动青岛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组织机构

青岛市无障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胡绍军副市长任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残联、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统一组织协调全市无障碍建设工作。市无障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督促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无障碍建设工作,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问题,向市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政府汇报工作进展。各区(市)、各行业也要成立由主要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相应工作推进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全区(市)、行业无障碍建设工作。

四、市无障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一)市委宣传部

负责协调组织新闻媒体加强对无障碍设施城市建设、管理和推进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市发展改革委

负责城市无障碍建设改造项目立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审批;负责无障碍建设项目计划的审批。

(三)市经济信息化委

负责指导、落实全市信息无障碍的推广工作,协调有关单位开发和建设残疾人、老年人求助信息系统,参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各类宣传活动。

(四)市教育局

负责教育建筑中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工作,编制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通过教育系统的宣传教育,培养市民的无障碍意识。

(五)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负责城市道路无障碍通行的各种交通信号设施、标志标线等设施的建设、技术指导和监督落实等工作,配合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宣传工作。

(六)市民政局

负责对福利设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提出指导性意见;负责编制各类福利机构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配合无障碍设施规划、投资计划、建设和管理有关政策的编制和制定工作,配合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工作。

(七)市财政局

负责城市无障碍建设和改造项目资金(全市市级管理单位负责维护管养的道路、桥梁、广场、公园、景区、景点等公共基础设施及市直部门办公建筑及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和日常维护经费)及无障碍工作经费的筹措、核拨和监督使用工作。

(八)市城乡建设委

负责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负责根据国家有关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法规、标准及规定;负责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及有关规定做好新建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监管和监督;负责市区城市道路(含过街人行通道、天桥)桥梁及广场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负责组织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负责全市无障碍建设改造项目计划的编制。

(九)市城管执法局

负责做好城市道路(含商业步行街、过街人行天桥、通道)、桥梁、广场等公共部位的无障碍设施的执法检查,对侵占无障碍设施的行为进行查处。

(十)市国土资源房管局

负责督促、指导已建成物业管理小区、市直管公房、廉租住房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

(十一)市规划局

负责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编制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参与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项目计划的制订,负责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及有关规定进行专项审查。

(十二)市市政公用局

负责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指导、检查;负责编制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配合编制全市无障碍公厕规划;负责督促各区、市做好道路上占用无障碍通道的垃圾箱等市政环卫设施的清理和迁移工作。

(十三)市交通运输委

负责管辖范围内各类交通建筑、交通设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指导、检查;负责编制管辖范围内交通建筑、交通设施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十四)市商务局

负责商业建筑、商业设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指导、检查;负责编制全市商业建筑和设施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十五)市文广新局

负责文化、观演建筑和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指导、检查;负责编制全市文化、观演建筑和场所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监督和落实全市各类广电机构的对外办公建筑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及电视台配套手语综合节目等工作;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的宣传,大力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发动市民关注和支持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十六)市卫生局

负责卫生系统医疗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指导、检查;负责编制全市卫生系统医疗建筑无障碍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十七)市体育局

负责体育建筑和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指导、检查;负责编制体育建筑和场所无障碍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十八)市旅游局

负责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旅游A级景区等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指导、检查;负责编制全市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旅游A级景区等无障碍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十九)市金融办

负责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建筑及营业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指导、检查;负责编制以上各场所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十)市残联

负责编制本系统范围内各类建筑、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无障碍改造;负责对各区(市)残联系统的无障碍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成立无障碍社会督导队,积极反映社会的无障碍需求;配合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配合做好全市无障碍设施现状调查;参与无障碍设施规划、投资计划、建设和管理有关政策的编制和制定工作,参与残疾人、老年人求助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十一)市老龄办

成立无障碍社会督导队,积极反映社会的无障碍需求;参与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计划的编制和残疾人、老年人求助信息系统的建设,配合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等工作。

(二十二)市邮政局

负责邮政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指导、检查;负责编制邮政建筑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道路上占用无障碍通道的邮政设施的清理和迁移工作。

(二十三)市通信管理局

负责通信建筑及营业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指导、检查;负责编制以上各场所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对全市道路上占用无障碍通道的电信设施的清理和迁移工作。

(二十四)各区、市政府

负责区内市政道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设施管护;负责辖区范围内区直单位办公建筑、住宅小区以及除市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范围以外的其他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完善及监督检查;开展辖区范围内道路、桥梁和各类建筑物的无障碍设施现状调查;负责制订和上报辖区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和投资计划;负责辖区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的宣传和教育等工作。

五、工作内容、要求及责任分工

根据《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标准》,对我市创建无障碍城市工作的具体内容、计划及责任分工如下:

(一)对全市市区范围内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现状情况进行调查,提出调查报告(附件1)。完成时间:2010年6月底前。

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委;

配合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市)政府。

(二)编制改造计划和费用预算。完成时间:2010年6月底前。

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委、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残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市)政府。

(三)根据国家有关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技术规范及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相关技术文件。完成时间:2010年6月30日前。

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委;

配合单位:市规划局、市民政局、市城管局、市财政局、市交警支队、市老龄办、市残联。

(四)编制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2010年6月30日前完成)牵头单位:市规划局;

配合单位:市城乡建设委、市残联、市老龄办、市发展改革委、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市)政府、市邮政局、市通信管理局。

(五)制订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计划。(6月30日前完成2010计划)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残联。

(六)拨出专门经费用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组织管理。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无障碍设施改造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已建项目的无障碍设施,其改造资金由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各自负责,从楼宇(小区)公共维修基金开支;道路、桥梁、广场等城市公共设施和机关办公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其改造经费根据分级管理原则由市、区(市)财政根据管辖范围分别安排专项资金。

完成时间:2010年6月30日前。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乡建设委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各机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七)坚持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与无障碍设施建设“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后投入使用)的原则。组织对新建、扩建、改建和在建项目的无障碍设施配套设计进行复核,并督促项目业主具体组织整改,确保市区新建、扩建、改建和在建的道路、建筑物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监理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1、道路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等处缘石坡道设置率达到100%。盲道设置科学、规范、安全,满足可达性、提示性要求。

2、各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到100%。

3、与残疾人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教学校、福利企业、康复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设施应实现无障碍化。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标准》等技术要求。

4、居住小区、居住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到100%。完成时间:2010年6月30日前。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各区(市)政府、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残联、市旅游局、市商务局等行业主管部门。

(八)按照《关于加强青岛市无障碍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标准》,对市区已建成(2010年6月1日前竣工验收的,下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具体要求和责任分工详见附件2。

根据行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市)政府负责指导、督促和落实,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负责具体实施。

完成时间:2010年8月31日前

(九)组织市区无障碍设施整改、改造项目的验收,做好验收工作各类资料台帐(汇报材料,无障碍设施建设说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划、计划和法规及相关文件、创建活动资料准备)的收集、整理,组织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的验收工作申报,迎接建设部等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实地考核验收。

完成时间:2010年9月30日前 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委;

配合单位:市规划局、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残联、各区(市)政府及其他各成员单位

(十)推进无障碍信息交流工作,开发我市残疾人、老年人求助等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应用方便盲人、聋人的信息交流产品、服务。市级电视栏目加配字幕或增设手语栏目;建立残疾人专用网站;对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手语培训。

完成时间:2010年9月30日前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文广新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卫生局、市金融办、市商务局、市残联、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各区(市)政府。

(十一)加大力度开展无障碍宣传工作,制作并播出2-3条无障碍公益广告、制作并播出1部宣传片或专题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全市“无障碍宣传周”活动,加大教育系统的无障碍宣传教育工作力度,逐步提高公众的无障碍意识,教育公众维护、爱护无障碍设施,形成无障碍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完成时间:2010年9月30日前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广播电视台、市残联、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各区(市)政府。

(十二)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方面反映老年人、残疾人等的无障碍需求,成立无障碍社会督导队伍,对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使用提出意见。同时切实抓好本部门老年人福利设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发挥示范作用。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残联; 配合单位:各区(市)政府、市城乡建设委。

(十三)加强督促和监管,保证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管理、使用情况良好。

牵头单位:各区(市)政府; 配合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城管执法部门。

六、实施步骤

(一)动员准备阶段(会后一周):各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无障碍建设工作方案。

(二)全面实施阶段(自2010年6月起):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制定的无障碍建设工作方案全面开展工作。

(三)验收整改阶段(2010年8月):各部门、单位完成自查,申报市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组织验收,提出问题,整改完善。

(四)迎检准备阶段(2010年9月30日完成):各单位根据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要求完成书面材料准备和集中上报工作,迎接“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检查验收。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部门密切协作、互相配合的工作运作机制,各区(市)政府和市各相关部门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明确责任部门,负责各管辖范围内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工作。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了解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的进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的重大事项。

(二)落实资金来源,保证资金投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市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创建无障碍城市的组织、建设、管理和宣传、培训等专项资金,落实无障碍城市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和残疾人、老年人求助信息系统的建设经费。各级政府、各成员单位应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和在建工程项目配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资金的落实,同时加大力度落实已建项目无障碍设施的改造经费,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动社会各单位和各界力量多渠道筹措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和维护管理费用。

(三)严格把握标准。市城乡建设委加强对无障碍设施设计的规范指导,督促设计单位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等强制性标准;组织各实施单位开展《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技术讲座、培训,编印有关资料等;加强对已建项目无障碍设施改造方案的指导和审查,确保无障碍设施改造达到规范的要求。

(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市无障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调研的基础上,选择若干重要的城市道路、商业步行街、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城市广场、景区公园等进行重点指导改造,形成一批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区、示范街、示范点,以带动全市的创建工作。

(五)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检查、监督。严格按照任务目标和职责分工,由市政府督查室对各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落实市无障碍设施项目建设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行政不作为而延误我市无障碍设施项目建设进程的行为,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六)坚持建管并重,维护无障碍环境。对已经建成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完善配置统一格式的引导标志牌。无障碍设施的日常养护和管理按照资产权属和管养职责分工进行,由建设项目产权所有人或者其委托、授权的经营管理者负责。行业行政执法部门对损坏、占用无障碍设施或改变无障碍设施用途的现象,应予以行政处理,坚决杜绝占用、损坏无障碍设施和在无障碍设施上设置障碍的现象。

(七)制定并不断完善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法规、政策,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使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变为日常工作持续开展下去。

上一篇: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8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给妈妈画张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