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乘法法则”教案设计

2024-06-19

“有理数乘法法则”教案设计(精选6篇)

篇1:“有理数乘法法则”教案设计

“有理数乘法法则”教案设计

【课题】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教具】两块小黑板(预先画好)。【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入新课

问题:一辆玩具汽车每次运动a米,运动了b次,一共运动了几米? 如果a、b都是算术数(正有理数和0),我们很容易计算出运动的结果。引入负有理数之后,又怎样进行乘法运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板书课题)

二、探求规律,归纳结论 1.铺路:

提问:一个有理数由哪两部分组成?

因此,有理数的乘法也与加减法一样,既含有绝对值的计算,又包括符号运算。现在规定:

(1)向东运动,a为正;向西运动,a为负。

(2)沿与a相同的方向运动,b为正;沿与a相反的方向运动,b为负。2.探求规律:

(1)提问:根据这种规定和上面的题意,下面算式中的a、b各表示什么意义?其结果应是什么?

(+2)×(+3)(-2)×(+ 3)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拿出小黑板一,加以启发引导或验证。注意强调:+3与a同向运动3次。

然后再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

①有理数乘法的意义仍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②当乘数为正数时,积与被乘数同号。

(2)当乘数为负数时,积的符号与被乘数又有什么关系呢?请看:(+2)×(3)(2)×(3)

提问:-3表示什么意义?这两个算式的积各是什么?

根据回答情况,适时拿出小黑板二,进行启发引导或验证。注意强调:-3表示与a反向运动3次。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当乘数为负数时,积与被乘数异号。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上面的两种情况。请看:(+2)×(+3)=+6,(-2)×(-3)=+6,而(-2)×(+3)

=-6。从这两组算式中,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想好以后,再和教科书92页上的黑体字对照,并记住这一法则。(稍停片刻,将有理数乘法法则板书在黑板上。)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法则中为什么说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想一想,a等于0或b等于0各表示什么意义? a为0,表示原地不动;b为0,表示设有运动。因此,不论a等于0还是b等于0,结果小汽车仍是在原处。

4.例题示范: 例计算:

(1)(-3)×(-9);

解:有理数乘法按照法则应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确定符号,第二步是计算绝对值。

解:(1)(-3)×(-9)=+27;(同号得正,3×9)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93页练习: 1.第 1题口答。

2.第2题让4名学生板演。

根据学生解答中出现的问题与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相互纠正,并强调要说明理由。必要时由教师讲解。

四、总结

1.有理数乘法的意义。2.有理数乘法的法则。3.讲数学历史知识和小故事。

关于“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还有一种解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在我国使用负数之后,阿拉伯人也发明了“+”、“-”号。阿拉伯人在发明“+”、“-”号时,是把正号当作朋友,负号当作敌人来考虑的。当时对“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解释分别是:朋友的朋友还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也是朋友;而朋友的敌人和敌人的朋友则都是敌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熟记有理数乘法法则。

2.书面作业:教科书第98页习题2.8的A组第1、2、3 题。

篇2:“有理数乘法法则”教案设计

由于引进了负数,七年级对数系的认识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难点所在,就是运算的因式含有了负数,如何自然 由原来正数的乘法过渡到带有“负数”的乘法,如何体现这些运算法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困扰很多教师的问题。特别地,对“负负得正”的理解,是关键所在。下面提供一个教学教案,并做简要的评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教学内容: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2.情感体验

让学生自主探索,形成有理数乘法法则,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自信、健康的心理.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2.难点:探索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合规律.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东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若小虫向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2分钟,那么结果有何变化?

(二)合作探索

若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1)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列出式子:3+3=6 根据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同样可以得到:3×2=6 即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6米处.用数轴表示这个过程为:

(2)对于后一问题,根据有理数相加的法则,可以列出算式为:(-3)+(—3)=-6.通过比较,同样可以得到另外一条算式:(-3)×2 【分小组讨论】求出算式(-3)×2的积.显然,其结果为—6,它的意义是两个-3相加。这是两种不同运算的求解过程。我们就此求得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6米处.用数轴可以表示这个过程:

【试一试】求下列算式的积

1)3×3 3×4 5×7 2)(-3)×3(-3)×4(-5)×7 3)3×(-3)3×(-4)5×(-7)解:1)3×3=9 3×4=12 5×7=35

2)(-3)×3=-9(-3)×4=-12(-5)×7=-35

3)3×(-3)=-9 3×(-4)=-12 5×(-7)=-35

【比较】请同学对比观察上面三组算式,有什么发现? 提示:分别从因数和结果的角度看.【归纳】请和小组成员交流,写出发现的结论:

两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想一想】求下列算式的积

(-3)×(-2)=(-3)×(-4)=(-3)×(-5)=(-5)×(-7)= 提示:运用发现的规律,对比前面的2)、3)组算式来思考.再试一试计算:3×0=?(-3)×0=? 0×(-5)=?

【概括】综合以上各种情况,我们有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巩固提高】 例:计算

11(-0.8)(1)0×(2)(2)512141(3)(1)()(4)(3)()0(0.7)

4531(5)(1)()(6)(6)(1)

411答案:(1)0(2)(3)1(4)0(5)(6)-6

415点评:按乘法法则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分数与分数相乘,带分数应先化为假分数,小数应化为分数;

在连乘运算中“有零快写零,无零先定号”;

一个数与(-1)相乘,积与这个数互为相反数,一个数与1相乘,积与这个数相同.练习: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写T 错的写F.(1)同号两数相乘,符号不变.(F)

(2)异号两数相乘,取绝对值较大的因数的符号.(F)

(3)两数相乘,如果积为正数,则这两个因数都为正数.(F)(4)两数相乘,如果积为负数,则这两个因数异号.(T)(5)两数相乘,如果积为0,则这两个数全为0.(F)(6)两个数相乘,积比每一个因数都大.(F)(7)如果ab0,且ab0,则a0,b0.(T)(8)如果ab0,则a0,b0.(F)

(9)如果ab0,则a,b中至少有一个为0.(T)

【拓展】对于两个负数相乘的意义的理解,同学们可以通过代入实际背景,如路程,温度,水位等去帮助理解,还可以运用数轴进行操作帮助理解.可以看这样的一个问题:

水池的水位每小时下降2米,已知现在的水位是0,问:(1)2小时后,3小时后的水位分别是多少?(2)2小时前,3小时前的水位分别是多少?

分析:我们把水位上升记为正,下降记为负,那么下降2米的水位就为—2米,所以对问题(1),2小时后的水位容易计算,(—2)×2= —4米,同样3小时后的水位为(—2)×3= —6米。在掌握了负数的基础上,这是容易理解的。对于(2),我们记现在以后为正,现在以前为负,那么自然地,2小时前,3小时前的水位就分别为(—2)×(—2)= 4米,(—2)×(—3)= 6米。现在的水位,也就是0时刻的水位可以计算为(—2)×0=0米。通过类似这样的客观模型,可以帮助说明含负数相乘法则的现实意义。

从上面还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事实,要求几小时后的水位,就用“几”乘以—2,而每增加1小时,水位就随着减少2米,那么,每减少1小时,水位就随着增加了2米。所以,符号“-”的实质可以看作是相反的量或相反的操作.两个负数相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理解.例如(-2)×(-3)就是把(-2)相反的操作3次,(-2)相反就是(+2),操作3次就是把(+2)连加3次,得(+6).从而也可以得出乘法的符号法则.【小结】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回顾法则的发现过程,熟记法则.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实质上是符号法则,符号确定后,其余的绝对值相乘与小学乘法运算完全相同.以上的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前面的部分,从正整数的乘法过渡到“正负相乘”。正整数相乘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运算,从这一基本定义出发,通过类比,在问题设计中,自然得出了“正负相乘”的相似定义,并且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一个重要事实——两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2.后面的部分,由“正负相乘”过渡到“负负相乘”,这对于教学进程又是一个飞跃,通过上面得到的改变一个因式的符号就改变结果的事实,得到了两个负数运算的计算法则,这是在原来的抽象基础上再一次抽象提高,再经过不完全的归纳,就得出有理数相乘的一般法则。

3.在扩展部分,通过水位现实的模型说明“负负得正”的现实意义,这是非常必要的。负数的学习中,是通过方向问题,上下问题,盈亏问题等单一的实际模型引入的,而这里同时涉及到了水位变化,时间进程的一个“二维”变量问题,这既有和前面的对比,又是前面的再度提高。通过现实模型来说明学习对象,是将抽象和具体结合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学生对学习对象理解的深刻度,也培养了学生结合具体抽象的思维能力。4.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涉及了类比和不完全归纳两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利用类比,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的事物进行比较,对学习和研究新事物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将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进行类比,通过旧事物的某一特征来研究新问题,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另外,通过不完全归纳,可以得出一些容易得到而缺乏证明的事实。如“负负得正”,这在形式上是不能够证明的,这样,用不完全归纳去发现这一结果就非常的有意义了。

A.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过程与方法: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概括过程,学习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解决问题方法;

3.情感与态度:体验有理数乘法法则源于实际的需要,初步理解法则的实际意义.B.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

难点:规则“两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的概括;“负负得正”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C.没有突破由(-3)×2=-6到3×(-2)=-6的过渡。

建议利用学生脑中已有的规则——乘法交换律(abba)进行推广过渡。

D.注意文章是教学设计,对象是教师,不能窜位。

篇3:“有理数乘法法则”教案设计

我们考察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不同的教科书有不同的设计,但研究发现它们有共同的规律,都是首先使有理数乘法算式具备逻辑意义。

一、各版本教科书对有理数乘法的设计

(一)人教版教科书以“如图,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点O。”

一句简短的语言交待了问题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有学生熟悉的时间、速度和距离及其数量关系(时间×速度=距离)。交待了一个时间轴,一个距离轴,并且把两个轴的原点重叠在了一起。正因为有了“现在”,所以相对“现在”才有了“现在”之前和“现在”之后,有了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时间。正因为有了蜗牛“恰在l上的点O”,在点O左右的距离,才具有了相反的意义,有了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距离。“沿直线l爬行,”自然会有向左爬行或向右爬行,为了区分开向不同方向的爬行,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正数和负数表达。

面对此情景,教科书提出了四个问题:

⑴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⑵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⑶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在什么位置?

⑷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在什么位置?

教科书进行了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对以上四个问题,分别用下面四个算式表达:

⑴3分后蜗牛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2)×(+3)=6.

⑵3分后蜗牛在l上点O左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2)×(+3)=-6.

⑶3分前蜗牛在l上点O左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2)×(-3)=-6.

⑷3分前蜗牛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2)×(-3)=6.

先有事实,后有表示事实的算式。四个算式是对四个事件数量关系的真实表达,于是,这四个算式就都具有了逻辑意义。

写出了有逻辑意义的算式后,设计对算式的归纳活动。归纳活动紧紧抓住符号变化情况;紧紧抓住乘积的绝对值与各乘数绝对值之间的关系。

于是,有理数乘法法则才能作为学生的发现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仍得零。

(二)河北版教科书也是从交待情景开始

“测量某校实验楼的楼梯得知,每一级台阶的高度都是15厘米”。之后展开规定:

1. 大厅高度为0,———规定原点;

2. 从大厅上楼为正,从大厅下地下室为负———规定方向;

由上面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带有实际意义的数轴。明确了原点、方向和单位。

然后,从情景中提出问题:

小亮从一楼大厅向楼上走1、2、3、4级楼梯时,分别用算式表示小亮所在的高度。

大华从一楼大厅向地下室走1、2、3、4级楼梯时,分别用算式表示大华所在的高度。

针对问题,让学生用算式表达各个高度。

小亮所在的各个高度是:

大华所在的各个高度是:

上面的算式, 学生用学过的有理数加法容易获得理解, 15+15+15+15=15×4=60, (-15) + (-15) + (-15) + (-15) = (-15) ×4=-60。与人教社的设计相同, 先有事实, 后有表示事实的算式。八个算式是对八个事件数量关系的真实写照, 于是, 这八个算式就都具有了逻辑意义。

写出了有逻辑意义的算式后,设计对算式的归纳活动。与人教社所不同的是有理数乘法法则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 通过对两组八个算式的比较, 归纳概括出:两个有理数相乘, 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 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第二步,演绎上面的概括,对演绎的结果再次归纳概括,从而获得有理数乘法法则。

(三)北师大版教科书创设了甲乙两个水库水位的变化

两个水库,甲水库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每天下降3厘米。

规定:升高为正,下降为负。

情景中回避了用负数对时间的刻画。

从情景中提出如下问题:

4天后甲乙两个水库水位的变化量如何,用算式表示。

让学生写出反映问题的有逻辑意义的算式。

甲水库4天后水库的水位变化量用算式表示为:

乙水库4天后水库的水位变化量用算式表示为:

先有事实,后有表示事实的算式。两个算式是对两个事件数量关系的真实写照,于是,这两个算式就都具有了逻辑意义。

写出了有逻辑意义算式后,设计对算式的归纳活动。与前两个版本的教科书不同,因为开始只写出了两个算式,不足以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教科书由算式(-3)×4=-12,以探究规律的形式演化出一串变化着的算式。

这一串变化的算式脱开了“水位变化”的情景,设计者要求学生此时只关注算式的变化规律,对算式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概括。对这串变化的算式,学生在观察中会发现:第二个因数每次减小1,而它们的积总是在增加3。如果愿意,按照规律,算式可以继续写下去。对足够多的算式进行概括,进而得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从对三个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分析研究,发现有理数乘法教学中的共同的本质是:(1)从现实的情景中写出反映问题的具有逻辑意义的算式;(2)对具有逻辑意义的算式进行归纳概括。

不同的是,如果从现实的情景中写算式,多花费一些气力,在归纳环节上就可节省一些气力。相反,如果从现实的情景中写算式,节省一些气力,那么在归纳的环节上就只能多花费一些气力。

把握了其中的规律,我们就可以自如的对有理数乘法教学展开设计了。为了便于教学设计,从上面概括出的两个关键环节,可以进一步演化出更细致的教学步骤:

⑴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

⑵从情景中提出问题;

⑶写出反映问题的有逻辑意义的算式;

⑷对算式进行归纳概括,让法则成为学生的发现。

二、探究有理数乘法教学的新设计

(一)从练习正负数开始,夯实同化新知识的背景知识

⒈如果把现在的时间当作分界点,那么,“现在”前与“现在”后就是相反意义的量。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任务:画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现在的时间、“现在”前3分钟与“现在”后3分钟。

⒉如果把一只蜗牛现在的位置当作分界点,蜗牛左右的里程就是相反意义的量。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任务:画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蜗牛现在的位置、蜗牛左边6cm与蜗牛右边6cm的位置。

3. 如果选定上面的图2,蜗牛的爬行速度是2cm/分钟, 那么当蜗牛的爬行的方向与数轴的方向一致或相反时, 如何用有理数表达蜗牛的爬行速度。

答案应当是:与数轴的方向一致时表示为+2,与数轴的方向相反时表示为-2。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在什么位置?

4.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在什么位置?

(三)写出反映问题的具有逻辑意义的算式

我们选用前面的图1和图2,辅以说明。

对于问题1,“3分钟后,”可以用+3表示;“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其中的速度表示为+2。数量关系表示为(+2)×(+3),因为3分钟后,它在O点的右侧,且距离O点6cm处。所以有等式:(-2)×(+3)=6;

对于问题2,“3分钟后,”可以用+3表示;“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其中的速度表示为-2。数量关系表示为(-2)×(+3),因为3分钟后,它在O点的左侧,且距离O点6cm处。所以有等式:(-2)×(+3)=-6;

同理可写出其它二式:

(四)对算式进行归纳概括,让法则成为学生的发现

把算式的符号与乘积的绝对值分开研究。

先研究符号的确定,算式2、3是异号相乘,积的符号为负,所以概括为:异号得负;算式1、4,是同号相乘,积的符号为正;所以概括为:同号得正。

再研究乘积的绝对值,观察4个算式,得到: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乘积。

最后得结论: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仍得零。

篇4:“有理数乘法法则”教案设计

关键词:改进;导入;教学设计;高效

笔者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乘法法则”这一课教学时,对情境引入环节产生了质疑:这样的情境导入有价值吗?这就是“数学生活化”的完美体现吗?以往的导入部分设计是这样的:

有一只蜗牛在一条笔直的路上爬行。(为了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为了区分时间,我们规定,几分钟后为正,几分钟前为负)

(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解:(+2)×(+3)=+6】(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解:(-2)×(+3)=-6】(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解:(+2)×(-3)=-6】(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解:(-2)×(-3)=+6】

教师希望在这样的情境中能使学生有所启发,从而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可是问题(4)的情境,将时间分为正负,比较牵强附会,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即使对这一情境接受了,也绝不是基于对生活情境的理解,而是对前三种情形的一种顺应,而且这样的导入也比较耗时。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教学这一课,教师几乎无不从类似的生活情境导入,不同的是把蜗牛爬行问题换为水位升降或者温度升降问题。我疑惑:难道数学新授课非实际情境不能入吗?难道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让学生轻松高效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吗?

今年再教七年级时,我大胆对这一课做了改进。改进后的导入设计: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几道算式,思考后小组交流,不仅要得出结果,并能说出理由。

(1)(+2)×(+3)= (2)(-2)×(+3)=

(3)(+2)×(-3)= (4)(-2)×(-3)=

学生进入思考状态,然后小组交流,六七分钟后,就已经有一大半学生举起了手。下面是小组代表的发言。

生A:第(2)题看成是3个(-2)相加,所以结果是(-6);生B:第(3)题利用乘法交换律,可以写成(-3)×(+2),看成是2个(-3)相加,所以结果是(-6);生C:我是这样理解的,既然第(1)题结果是6,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为相反数后,结果自然也改为原来的相反数,所以第(2)题和第(3)题都应该等于(-6);生D:我同意C的意见,所以第(4)题和第(2)题相比较,因数(+3)换成了(-3),那结果就又从(-6)变回(+6);生E:第(4)题结果肯定是(+6),因为我们以前学习符号化简时,就已经知道“负负得正”了;生F: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两数(绝对值)相乘。

至此,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已经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了,而且事实证明,再后来的练习环节,学生的正确率特别高,说明这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改进后的这节课,至少节省了10分钟的情境引入时间,可以用在对法则的理解和运用上。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的目标,所以尽管情境导入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它也能高度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但我认为并非每节课都得找一个情境来引入,毕竟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眼光,有的时候,我们不要低估学生,十三四岁的孩子抽象概括类比理解等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再说,如果某个知识点学生不费力气就能够触及正题,并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还要硬得把他们赶回头一步步去“发现”吗?那样多少有些矫枉过正、为“情境”而“情境”之嫌。就好像吃点话梅可以开胃,但如果每餐饭前都要求你吃上一碟话梅,就有点腻味且多余了。

我认为如果在一节课上,学生都能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勇敢表达,无形中就已经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类比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思维品质的提高正是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理念更深入、更长远的体现。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的科学,数学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准”“简”二字,所以有时候我们开门见山,直入正题更符合数学的精神。

篇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教案设计

2、掌握求有理数倒数的方法,并能熟练地求出一个给定的有理数的倒数。

3、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4、体会比较、转化、分类的思想方法,在探索有理数除法法则时的应有

学习重点:有理数除法的法则及应用;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

学习难点:在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时,能根据题目特点,恰当地选择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学习过程:

一 前置复习: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

举例说明。

2、多个有理数乘法:(1)几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 时积为正;当 时积为负。

(2)几个有理数相乘,积就为零。

二 探究新知:(教师寄语: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数学上加与减,乘与除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学课本58页至59页例4之前的内容,并且认真体会在探索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时,用到的比较、转化、分类的思想方法。,一定要熟记:

(1)有理数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的法则:除以一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除以任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以前学过的倒数的概念一样,___________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如,3与____互为倒数,-6与_____互为倒数,2.25是____的倒数,___是 的倒数。

三 新知应用:

1、独立完成课本58页例4,然后对比课本上的解答,思考交流:在两个________数相除时,可选择法则(1),在两个_______数相除时,可选择法则(2)

学以致用 计算:

(1)(42)7(2)()()

2、计算(1)()()()(2)()()

(温馨提示:

1、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应把除以一个数转化成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统一成乘法来进行计算。

2、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小学一样。)

四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课本P59练习2,3题。(将完整的计算过程写在下面空白处)

五 达标测试:(独立完成)填空:(1)2 的倒数与 的相反数的积是_______。

(2)(1)(3)()=______。

(3)两个数的商为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_________。

(4)一个数的倒数是它本身,则这个数是____________。

2、计算:(1)(2)

(3)、(4)(+)

六 总结反思:

1、说一说:

本节课我学会了;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我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

2、:评一评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七 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60页习题A组3,4题。(要求:做在作业本上)

篇6: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乘法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基础知识精讲】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同号相乘:两数相乘,同号得正,绝对值相乘. 如:5×6=30(-5)×(-6)=+(5×6)=+30(2)异号相乘:两数相乘,异号为负,绝对值相乘. 如:(-3)×7=-(3×7)=-21 32322×(-)=-(×)=- 53535(3)与0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如:3×0=0,-7×0=0 52.几个有理数相乘,如何确定结果的符号? 几个有理数相乘,结果最易错的是“符号”.那么怎样才能一次确定结果的符号呢? 记住: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0时,若负数有奇数个,结果为负;若有偶数个负数,结果为正.若因数中有0,结果为0.

如:(-1)×(-2)×(-3)——三个(奇数个)负数:负 =-(1×2×3)=-6 如:(-2)×3×(-3)——偶数个负数:为正 =+(2×3×3)=+18 如:3×(-2)×0×4——因数中有0 =0 3.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1)乘法的交换律: 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3)乘法的分配律

a×(b+c)=a×b+a×c

注:以后在用字母表示相乘关系时,乘号可以省略.如a×b可简写为ab. 4.倒数

(1)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即:ab=1a、b互为倒数

1互为倒数,223-和-互为倒数. 32如:2和(2)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有:1和-1.(3)0的倒数:0没有倒数.(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征. ①乘积为1 ②符号相同

【学习方法指导】 [例1]计算:(1)(2)(4257×(-)×(-)5310111+-)×48. 346点拨:(1)三个有理数相乘,先数一下负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即可.对于(2),利用乘法分配律就可以,注意每一项的结果的符号,是易错部分 .

4257×(-)×(-)——两个负数:正 53104257=+(××)——绝对值相乘

531014=+

3111(2)(+-)×48 346111=×48+×48-×48 346解:(1)=16+12-8=20 [例2]

图2—16 如图2—16所示,a,b,c在数轴上的位置,用“>”“<”“=”填空.(1)a-c_____0(2)b_____c(3)ab_____0(4)abc_____0 点拨:这道题首先要确定a,b,c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及它们本身的正负号.由于“数轴上的数,右边的总是比左边的大”,所以可知a>0>b>c.知道了这个关系,可用“大-小>0,小-大<0”确定(1)的结果.再用乘法法则确定(3)(4).

解:(1)因为a>c,所以a-c>0(2)b>c

(3)a>0,b<0,异号相乘为负,所以ab<0(4)a>0,b<0,c<0,三个数相乘,负数有两个(偶数个),结果为正,即比0大.所以abc>0.

[例3]选择:

如果abc=0,那么一定有„„„„„„„„„„„„„„„„„„„„„„„„„

()A.a=b=0

B.a=0,b≠0,c≠0

C.a、b、c至少有一个为0

D.a、b、c最多有一个为0 点拨:三个数乘积为0,说明因数中有零.但不能确定零的个数,也不能确定零的个数,所以只能选

C. 解答:C [例4]若ab>0,且a+b<0,则a_____0,b_____0.

点拨:先由这两个条件判定a,b可能的符号,再看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结果是哪种情况,由ab>0知a与b是同号的(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则a与b可能同时为正,也可能同时为负数.而a+b<0.若a与b同时为正数,和不会是负数,只能是“同时为负”这种情况了.

解答:a<0,b<0 [例5]若c,d互为倒数,则

cd=_____ 5点拨: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为1.所以cd=1.代入式子即可. 解答:cd=1,所以

1cd= 55

【拓展训练】

1.|a|=6,|b|=3,求ab的值.

点拨:分别求出a,b的值,再求ab,不要漏掉各种情况. 解:|a|=6,所以a=6或-6,|b|=3,所以b=3或-3.

①若a=6,b=3,则ab=6×3=18 ②若a=6,b=-3,则ab=6×(-3)=-18 ③若a=-6,b=3,则ab=(-6)×3=-18 ④若a=-6,b=-3,则ab=-6×(-3)=18 所以ab=18或-18两种结果.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14×35.2+6.28×(-23.3)-1.57×36.4 点拨:若按一般的方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此题较麻烦.仔细观察-3.14,6.28,1.57都是1.57的倍数,再将乘法分配律a(b+c)=ab+ac逆用即可.

上一篇:2015年度浙江省安康杯竞赛活动优胜单位汇报材料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公开课《果酱小房子》完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