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高层建设结构设计问题论文

2024-06-14

透析高层建设结构设计问题论文(精选9篇)

篇1:透析高层建设结构设计问题论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多高层建筑迅速增多,随着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建筑类型与功能的愈来愈复杂,结构体系的更加多样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也越来越成为建筑结构工程师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嵌固端有可能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设置在人防顶板等位置,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结构设计工程师往往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方面:抗震设计的多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1、4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地基与基础设计一直是结构工程师比较重视的方面,不仅仅由于该阶段设计过程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后期设计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是因为地基基础也是整个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也有可能更加严重甚至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结构设计,短肢剪力墙,地基与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多高层建筑迅速增多,随着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建筑类型与功能的愈来愈复杂,结构体系的更加多样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也越来越成为建筑结构工程师的重要工作内容。

1、结构选型

对于高层结构而言,在工程设计的结构选型阶段,结构工程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1合理选择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应力求简单、规则、对称,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缩颈部位;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设置楼电梯间;避免楼电梯间位置偏置,以免产生扭转的影响。竖向体型尽量避免外挑,内收也不宜过多,力求刚度均匀渐变,避免产生应力集中。《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在结构的规则性方面也规定了相应的条文,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竖向规则性信息等,而且,新规范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论文发表。”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规范的这些限制条件上必须严格注意,发现问题应及时和建筑工程师沟通,以避免在后期设计中带来麻烦。论文发表。

1、2房屋的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在抗震规范与高规中,对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B级高度的建筑,因此,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B级高度建筑甚或超过了B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没有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的情况,对工程工期、造价等整体规划的影响相当巨大。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A、B级高度高层建筑建筑的高宽比限值也相应不同。但在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中,如何计算高宽比是一个比较难以确定的问题。一般可按所考虑方向的最小投影宽度来计算,对于突出建筑物的很小的的局部结构,比如楼电梯间等,一般不应包括在计算宽度内。对于带有裙房的高层建筑,当裙房的面积和刚度相对于其上部塔楼的面积和刚度较大时,计算高宽比的房屋高度和宽度可按裙房以上部分考虑。

1、3嵌固端的设置问题。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嵌固端有可能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设置在人防顶板等位置,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结构设计工程师往往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方面:抗震设计的多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地上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对于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地下室的现浇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且不宜有较大洞口。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柱子多出的纵向钢筋不应向上延伸,而应锚固于地下室顶板的框架梁内),地下室剪力墙的配筋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剪力墙的配筋。对于边柱和角柱,由于只有一面有梁,为满足该梁端截面实际弯矩承载力不宜小于柱下端实际承载力的要求,可采用增大梁截面,或不增大梁截面而增加梁配筋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设计中都应注意,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导致后期设计工作的大量修改或埋下安全隐患。

1、4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近年兴起的短肢剪力墙结构,虽然有利于住宅建筑布置,也可减轻结构自重,但在高层住宅中,剪力墙肢不宜太短,因为短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较差,地震区应用经验不多,为安全起见,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应布置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墙结构,并且《高规》中对短肢剪力墙的最大适用高度、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纵向钢筋总配筋率等增加了很多的限制,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应尽可能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墙。

2、地基与基础设计

地基与基础设计一直是结构工程师比较重视的方面,不仅仅由于该阶段设计过程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后期设计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是因为地基基础也是整个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也有可能更加严重甚至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高层建筑的基础应选用整体性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的要求,并能调节不均匀沉降的基础形式。高层建筑宜设置地下室以减小地基的附加应力和沉降量,有利于满足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此外,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要注意地方性规范的重要性。论文发表。由于我国占地面积较广,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仅一本《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无法对全国各地的地基基础都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因此,作为建立在国家标准之下的地方标准,地方性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能够将各地方的地基基础类型和设计处理方法等一些成熟的经验描述和规定得更为详细和准确,所以,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一定要对地方规范进行深入地学习。

3、结构分析与计算

在结构分析与计算阶段,如何准确,高效地对工程进行内力分析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处理,是决定工程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由于新规范的推出对结构整体计算和分析部分相当多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因此,结构工程师也应该相应地对这一阶段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1结构整体计算的软件选择。目前比较通用的计算软件有:SATWE、TAT、TBSA或ETABS、SAP等,但是,由于各软件在采用的计算模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各软件的计算结果有或大或小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工程整体结构计算和分析时必须依据结构类型和计算软件模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计算软件,并从不同软件相差较大的计算结果中,判断哪个是合理的、哪个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哪个又是意义不大的,这将是结构工程师在设计工作中首要的工作。否则,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计算软件,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可能使结构有不安全的隐患存在。

3、2是否需要地震力放大,考虑建筑隔墙等对自振周期的影响。该部分内容实际上在新老规范中都有提及,只是,在新规范中根据大量工程的实测周期明确提出了各种结构体系下高层建筑结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

3、3振型数目是否足够。在新规范中增加了一个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并明确提出了该参数的限值。由于在旧规范设计中,并未提出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或即使有该概念,该参数的限值也未必一定符合新规范的要求,因此,在计算分析阶段必须对计算结果中该参数的结果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要调整振型数目的取值。

3、4多塔之间各地震周期的互相干扰,是否需要分开计算。一段时间以来,大底盘,多塔楼的高层建筑类型大量涌现,而在计算分析该类型高层建筑时,是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并按多塔类型进行计算,还是将结构人为地分开进行计算,是结构工程师必须注意的问题。如果多塔间刚度相差较大,就有可能出现即使振型参与系数满足要求,但是对某一座塔楼的地震力计算误差仍然有可能较大,从而便结构出现不安全的隐患。

4、结束语

总之,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任何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对结构造成安全隐患。这就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规范,力求掌握更为合理的结构计算方法。

篇2:透析高层建设结构设计问题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及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和城市规划的需要,促使高层建筑得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轻质高强材料的开发及新的设计计算理论的发展,抗风和抗震理论的不断完善,加之新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涌现,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以及结构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为迅速发展高层建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本文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仅供参考。高层建筑结构受力性能对于一个建筑物的最初的方案设计,建筑师考虑更多的是它的空间组成特点,而不是详细地确定它的具体结构。建筑物底面对建筑物空间形式的竖向稳定和水平方向的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建筑物是由一些大而重的构件所组成,因此结构必须能将它本身的重量传至地面,结构的荷载总是向下作用于地面的,而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搞清楚所选择的体系中向下的作用力与地基土的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就必须对主要的承重柱和承重墙的数量和分布作出总体设想。对于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竖向和水平向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但是,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竖向结构体系成为设计的控制因素,其原因有两个:其一,较大的垂直荷载要求有较大的柱、墙或者井筒;其二,侧向力所产生的倾覆力矩和剪切变形要大得多。与竖向荷载相比,侧向荷载对建筑物的效应不是线性增加的,而随建筑高度的增高迅速增大。例如,在所有条件相同时,在风荷载作用下,建筑物基底的倾覆力矩近似与建筑物高度的平方成正比,而其顶部的侧向位移与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地震的作用效应更加明显。在高层建筑中,问题不仅仅是抗剪,而更重要的是整体抗弯和抵抗变形,可见,高层建筑的结构受力性能与低层建筑有很大的差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扭转问题建筑结构的几何形心、刚度中心、结构重心即为建筑三心,在结构设计时要求建筑三心尽可能汇于一点郡三心合一。结构的扭转问题就是指在结构设计过程中未做到三心合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发生扭转振动效应。为避免建筑物因水平荷载作用而发生的扭转破坏,应在结构设计时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平面布局,尽可能地使建筑物做到三心合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高层建筑扭转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质量分布。为使楼层水平力作用沿平面分布均匀,减轻结构的扭转振动,应使建筑平面尽可能采用方形、矩形、圆形、正多边形等简单平面形式。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城市规划对街道景观的要求以及建筑场地的限制,高层建筑不可能全部采用简单平面形式,当需要采用不规则L形、T形、十字形等比较复杂的平面形式时,应将凸出部分厚度与宽度的比值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同时,在结构平面布置时泣尽可能使 结构处于对称状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侧移和振动周期建筑结构的建筑结构的振动周期问题包含两方面:()1合理158高层建筑的自振周期汀1)宜在下列范围内:框架结构:T1(=0.1一0.51N)框一剪、框筒结构:lT=(0.80一0.1)2N剪力墙、筒中筒结构T:1邢.40一0.1)0NN为结构层数。结构的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宜在下列范围内:第二周期:犯二(13一1巧T)1;第三周期:竹《115一In)TI。.32共振问题当建筑场地发生地震时,如果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建筑物和场地就会发生共振。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就应针对预估的建筑场地特征周期通过调整结构的层数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别和结构体系,扩大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建筑场地特征周期的差别,避免共振的发生。.33水平位移特征水平位移满足高层规程的要求,并不能说明该结构是合理的设计。同时还需要考虑周期及地震力的大小等综合因素。因为结构抗震设计时,地震力的大小与结构刚度直接相关,当结构刚度小,结构并不合理时,由于地震力小则结构位移也小,位移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此时并不能认为该结构合理。因为结构周期长、地震力小并不安全;其次,位移曲线应连续变化,除沿竖向发生刚度突变外,不应有明显的拐点或折点。一般情况下剪力墙结构的位移曲线应为弯曲型;框架结构的位移曲线应为剪切型;框一剪结构和框一筒结构的位移曲线应为弯剪型。4 位移限值、剪重比及单位面积重度4.,位移限值在结构整体计算的输出结果中,结构的侧移(包括层间位移和顶点位移)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其数值大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结构的整体刚度是否合适,过大或过小都说明结构刚度过小或过大(或者体现结构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是否均衡),以致要引起设计者对其中的结构体系选择、结构的竖向及平面布置合理性的再思考。现行规范中将顶点位移与层间位移并重对待,经实践探索并参照国外经验,得出的结论为: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顶点位移限值决定的不仅是其数值大小而且还有其振动频率,人的舒适感觉与振动频率有关而与振动幅度(绝对位移)关系不大,即摆动频率不太高时就可满足人们的舒适度;其次,防止结构由于变形过大而可能遭受损坏或破坏的控制因素是层间相对位移,而其限值在现行规范中似偏严,可予放松。同一结构用不同的计算程序计算,如果其层间位移数值差异很大,则有可能是其“层间位移”内涵不同所致,有的是指楼层形心位移,有的则专指考虑楼层转动后的最大角点位移,后者通常比前者要大,形心位移对规则建筑有意义,而角点位移则更能反映结构楼层的真实位移,因此角点位移是结构工程师必须关注的一个数值。.42剪重比及单位面积重度结构的剪重比(也即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从即四心是体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反应大小的一个指标,其大小主要与结构地震设防烈度有关,其次与结构体型有关,当设防烈度为7、8、9度时,剪重比分别为aoZl,.0024,.004;0 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35.。的结构剪重比则分别丈.00160.,0犯,0.0640单位面积重度,产„从仪Nlm勺是衡量结构构件(下转79页)万方数据差的精度优于国际一流大港的标准2c0m,并达到了集装箱船到港,42小时内必须离港的世界一流大港的标准。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天津市尚未建立公共型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也没有建立完备的企业与港口之间相连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津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1从外部环境考虑.14.1思想认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天津市近年来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市领导的直接组织下开展的天津市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研究,使各有关方面对现代物流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人与普及。我市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缺少能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大型企业。.14 2经济运行环境还禽改善物流系统涉及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业各个部门。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仍需完善,这就造成了一些影响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问题。4.1.3物流系统的基础设施需要大力发展天津公共数字信息网络系统基本能满足当前物流企业的一般通信需求,但收费标准仍偏高,影响物流企业利用的积极性,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推广造成一定的障碍。.42从内部环境考虑.4.21港口物流企业缺乏信惠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港口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港口物流企业由于缺乏中长期的规划,导致在硬件设备配置、软件开发购买、网络组建等方面只看重眼前利益,使投资成本不必要的加大。不仅浪费了资金而且管理水平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4.22港口内现有各系统独立运行,信息不能充分共享和自动交换天津港属于综合性港口,港内各公司之间、公司与港口调度部门、各业务部门之间、货主与船代、港口部门及海关之间等联系密切,信息交换频繁,同一客户信息往往为不同部门所需要。尽管港口内计算机网络已搭建,但由于各个公司与部门的MSI系统数据格式、系统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目前还没有达到网络环境下的集成,信息不能充分共享,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除此以外,港口的业务要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管理部门。.4.23港口现有系统缺乏管理控制与决策功能港口物流企业的管理控制与决策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就整个港口层面而言,依靠各公司向港务局的各个业务部门提供的月报季报年报和公司领导向上级港务局领导的汇报等人工的方式对整个港口实施管理控制和决策。5 建议与对策针对目前天津港口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港口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天津要实现建成国际化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北方物流集散中心的目标以及将天津港建成世界强港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大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为港口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各级政府部门、港务集团、物流企业也开始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不再只专注于自身的经营与管理,这些转变都为提升港口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莫定了基础。就目前的环境,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5.1进一步提高对物流信息化的认识,提高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在推动天津港口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天津港口物流的重要作用。倒顶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关系,实行统一管理,尤其要加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52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建立标准化制度与国际物流接轨。包括:EDI和电子商务的信息交换行业标准,物流企业信息网络规范化标准等。.53建立以港务局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加强信息中心的职能作用在港口企业的制度改革中要加强信息信息中心的职能作用。建立以港务局高层领导为核心的信息中心,其主要职能应是:制定港口及其下属各公司的中远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负责硬件设备的购买与维护等工作;负责应用系统的统一开发;负责与其他有关行业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部门共同制定信息技术的规范和标准;协调与其他各行业的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54开发辅助港口领导决策的055,完警现有系统中的管理与决策功能港口决策层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往往是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决策所需的信息大多数来自企业外部,而且要求信息的准确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要求建立大型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数据库中与决策问题有关的信息提供给DSs,由DS的推理机制生成所需要的决策方案组,再由高层领导根据经验、事实或其他条件从决策方案组中找出最适合的决策。.55建设现代化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及电子口岸工程电子口岸已经成为现代口岸物流的重要发展趋势,为适应天津滨海新区建立国际贸易信息服务体系的要求,天津港将建设港口电子口岸工程。电子口岸综合系统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公共电信网络,将外经贸海关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涉及口岸物流服务及口岸行政管理的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的电子数据集中存在一个公共的数据库中,企业可以通过nItem te办理报关报检结付出口退税等手续,实现港口一体化服务。.考文献:【1】王述祖.现代物流与天津发展.业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2】张丽君.现代港口物流.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4【3】钱晓江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阂2,01..6【4】张宗成.现代物流信息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1.

篇3:建设工程预算管理问题透析及对策

关键词:建设工程,预算管理

加强建设工程预算管理, 控制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是建设工程预算管理的首要任务, 它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三超”现象起着关键作用。

一、建设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目前许多工程出现了投资失控, 概算超估算, 预算超概算, 结算超预算的情况,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大多是处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 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勾通。工程监理单位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 很少做投资决策分析。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做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 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在施工招投标阶段, 标底和标价估价不准。使得工程在实施阶段, 或者由于资金短缺, 或者成本管理不严, 导致投资管理失控。工程不能按期完成。贷款利息不断增加, 原本紧缺的资金在恶性循环里运行, 给企业、金融机构和国家都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是我国现行的工程预算确定方法多为静态、滞后的方法, 其确定往往是以定额为依据, 定额单价又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这种静态、滞后的价格取定方法, 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

三是预算管理人员素质较差, 不能适应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首先, 专业技术素质差, 不能独立果断地处理复杂的工程技术经济问题, 投资预控能力差, 大量的工作仍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其次, 不能组织协调工程项目各主体问的关系;最后, 缺乏经济和法律知识, 处理索赔能力差, 尤其是缺乏对国际工程管理中的FIDIC合同条件的理解。

四是设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限额设计未得到全面推行。建设单位没有采取应有的措施促使设计单位去精心设计和限额设计, 大量的工程项目没有推行设计招标, 没有去优选设计方案。不少设计单位管理体制不完善, 片面追求设计的工作量和经济效益, 缺乏精品意识。

五是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很多建设单位急于项目的开工, 又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 对投资额度的要求, 建筑标准的把握, 设计深度的审查, 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没有严格把关, 造成边施工边变更, 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 有的项目一改再改, 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监督, 对更改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责任制约。

二、解决建设工程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要提高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工程预算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工程造价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加强工程造价信息的可靠性、公正性及时效性, 使工程的人、材、机等各要素的价格市场化提高, 透明度提高; (2) 加强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与管理。在加强工程造价人员业务培训的同时, 应提高执业道德规范, 进一步规范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注册管理和跟踪管理; (3) 加强工程预算编制的审核和考核制度。各个造价咨询单位应自觉加强工程预算编制的审核工作, 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进而提高其造价咨询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工程预算的审核工作是加强预算工作管理的重要环节。一个比较大的单项工程往往有几十张图纸、几百万乃至几千万投资, 作为工程预算人员难免有遗漏或错误之处。这就需要设立审核制度。此外, 工程造价咨询协会应配合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 加强工程预算编制的考核工作, 如采取抽查、年度检查等形式进行考核, 建立有关的档案并逐步纳入工程造价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

二要加强工程预算的动态管理。在进行工程预算管理过程中, 不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企业都应力求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任何一方偏颇都不利于工程项目管理其他目标的实现及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 必须全过程实时跟踪工程预算中“量”和“价”方面的变动, 分析其变动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 发挥工程预算管理的能动作用, 加强工程预算的动态管理, 关键是加强工程预算的全过程管理:一方面要求工程预算人员不仅要参与编制工作, 还要参与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工作, 全过程跟踪工程预算;另一方面, 要求工程项目管理人员, 不仅要懂技术、懂管理、懂法规, 还必须懂经济、懂工程预算。

三要加强工程预算的统筹管理。具体包括: (1) 加强限额设计及其考核工作。限额设计有利于投资估算及设计概算的有效控制, 有利于投资估算及设计概算的合理修正, 有利于提高设计者的经济意识与责任意识, 有利于提高整体设计水平。建设单位必须以限额设计为源头, 做好投资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 (2) 加强施工过程的投资控制。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投资控制重点是加强合同管理、设计变更的管理。规范并严格实行设计变更管理有利于合同造价的实现, 也有利于工程预算的有效控制。 (3) 加强成本分析及成本管理。施工企业是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最重要主体, 其预算管理的核心是加强人、材、机的成本分析、核算, 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 有利于从本质上降低工程造成价。建设单位要从建设项目的整体效益出发去分析和考核工程的成本, 重视时间价值, 重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经济。

参考文献

[1]陆非春陈俊:工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建筑经济, 20007 (3) :82~83

[2]何速奎:工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事业财会, 2006 (3) :12~14

篇4:透析高层建设结构设计问题论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微课建设;应用难题

“微”字是2012年年度汉字,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微生活,例如微信让我们更方便快捷地和朋友交流,微博通过简短的文字分享信息和想法。国内的微课有很多种叫法,例如微讲座、微课程等,简单来说,微课的核心就是“微”,一般教学载体是长度为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某个知识点,利用微课件、微教案等开展教学,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灵活易开展的特点。

一、微课概念分析

微视频、微课堂等概念的出现让微课迅速发展起来,但是教师对于微课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掌握微课的本质,结合实际情况开发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微课。笔者认为,微课的划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课程资源组成,例如微型网络课程就是由多种教学资源组成的,而微课件、微课例以及微教案等则是由单一的教学资源组成的;第二是微课的载体,可以是多种资源并存的形式,也可以是以微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第三是运行方式,可以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共享方式,也可以是单独的离线方式;第四是学习空间,可以是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也可以是有固定的地点和时间;第五是学习方式,是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接受教学还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被动学习方式。

二、微课的类型

1.根据教学内容划分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对应的微课类型分别是传道型、授业型和解惑型。

2.根据教学方法划分

笔者认为微课可以划分为11个种类,即表演、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实验、演示、练习、问答、讨论、启发以及讲授类。一个微课既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及以上的类型,需要注意的是微课类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不断完善和不断拓展。

3.根据传递方式划分

具有多样的授课形式,教学重点是学科重点、难点以及考点,这是讲授型的微课;针对某种类型的试题、习题,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这是解题型微课;将学科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归纳总结并集中解答,这是答疑型微课。

三、微课存在的若干问题

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得知,现有的微课研究重点大多是讨论微课的概念和意义,虽然这些理论有一定作用,但是很难应用于实际教学,对于中小学及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微课的教学价值,在我国微课研究发展时间仅有三年,缺乏丰富的成果,因此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被家长和学生认同

虽然我们组织过微课比赛,让部分地区教师对微课有所了解,但是大部分地區的教师对微课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学校本身也比较重视传统教学。家长和学生缺乏自主性,微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没有评价机制

在实际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并不多,并且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微课教学的意义很难体现出来,就像学生做作业教师不批改,因此无法得知对错一样,长此以往,教师会敷衍了事,对微课不重视。

四、微课教学的优化

1.积极适应

现在大多是各地区教育部门推动微课发展和普及的,学生和教师都是被动接受,因此存在抵触心理是肯定的,因此除了行政推行,还要通过移动端、网页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学生和教师了解微课的优点,扩大用户群,有效应用微课。

对于设计微课教学,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重点难点精炼表达,而不是简化,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及时切入主题,将课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达,在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评价。

2.组织竞赛

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有了优秀的微课才能提高微课标准,将微课引领至更高的层次,目前的微课大赛上普遍缺乏优秀微课,承办单位比较混乱,甚至企业都可以参加,因此必须完善相关制度,让微课比赛更加规范,形成良性竞争。有竞争就要有标准,微课建设同样需要体系和规范。在微课比赛中,参赛者不仅要上传自己的作品,还要对其他参赛者的作品做出客观评价,完善微课评价体系。

3.优化资源

建设微课资源需要多个环节,微课是否成功决定于每个环节的实际情况,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学视频的录制,如果视频画面出现抖动、不清晰、编排混乱等问题,很难带领学生开展学习,因此学校要聘请专业摄像人员,优化视频录制。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发展时间尚不长,在运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问题,让微课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为提高学生成绩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陆纪燕.微课程教学法之初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篇5:关于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问题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节能原则;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电气设计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电气设计对于高层建筑重要性就好比中央处理器对于计算机的 重要意义。电气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住户对高层建筑的满意度高低及整个建筑物设备能否安全运行,同时对投资商的基建投资有重要影响。所以探讨如何在高层建筑中合理进行电气设计以确保高层建筑的质量和满足住户对高层建筑必备设施的需要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2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高层建筑由于照明及空调负荷多,电梯等运输设备多,给排水设备多,所以用电量特别大,且供电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因此, 电力负荷是供电设计的依据参数。计算准确与否,对合理选择设备,安全可靠与经济运行,均起决定性作用。高层建筑的电力负荷计算,基本上采用负荷密度法和需要系数法。

2.2在高层建筑中,照明与动力基本上不共用干线。动力负荷多采用放射式供电,照明负荷则多采用母线槽配电,与动力分开。为了保证供电可靠性,现代高层建筑至少应有两个独立电源,具体数量应视负荷大小及当地电网条件而定。两路独立电源运行方式,原则上是两路同时供电,互为备用。

2.3由于在结构上多数采用大柱距,形成大空间,使墙面安装的设备增多,必然使地面管道增多。

2.4由于建筑构件的预制装配化及干法施工;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顶棚一般采用标准化、系统化的吊顶。

2.5电气设备的管线应采取防火措施。

2.6空调设备等主要用电设备分散,多数要求集中管理,即要求采用电脑管理和监控系统。

2.7采取防震措施。如配电屏、灯具等电气设备的防震;管线的层间贯通和建筑伸缩缝与沉降缝的耐震处理等。

2.8消防要求高。因为高层建筑高度高,体量大,人员密集,设备多,装饰豪华,建筑本身火灾隐患多,故对消防要求很高。

2.9在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中,要把电能消耗指标作为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电的设计方案,应根据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确定。

3照明要求

3.1混合照明

它是由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共同组成的照明方式。混合照明中一般照明的照度应不低于混合照明总照度的5—10%,并且其最低照度不低于201x。否则,过低的一般照明和过高的局部照明所形成的照度对比度过大,亮度分布不适当而产生不应有的眩光。

3.2事故照明

当工作照明因故障全部熄灭后,供暂时继续工作或供人员疏散用的照明称为事故照明。

3.2.1应设置事故照明场所

a在正常工作照明熄灭后,由于工作中断或误操作,将引起爆炸、火灾等严重危险的厂房或场所;

b在无照明的情况下,由于设备继续运转或人员的通行,将造成设备、人身事故的场所;c高层建筑中的疏散楼梯间(包括防烟楼梯前室)、疏散走道、消防电梯室、消防控制中心、消防水泵间;公共建筑中的旅馆、礼堂、影剧院、展览厅、百货商店、体育馆等人员出入的走廊、楼梯、太平门等处。

3.2.2事故照明应采用能瞬时点燃的照明光源,一般采用白炽灯或卤钨灯,当事故照明作为工作照明的一部分而经常点燃时,又在发生故障不得切换电源的条件下,也可采用其它照明光源。

3.2.3事故照明的灯具应布置在可能引起事故的设备、材料周围和主要通道、危险地段、出入口等处,还应在事故照明灯具上明显位置涂以红色标记,以资区别。

3.2.4事故照明的照度要求

用于暂时继续工作的事故照明其工作面上的照度不应低于工作照明总照度的10%。但标准较高的宾馆等建筑,其事故照明所占工作照明的比例应当为:出口指示灯为100%;楼梯照明为50%;公共场所照明为20%;客房走道照明为50%;一般走道照明为20%;总服务台、收款出纳、外币兑换等照明为100%,用于人员疏散的事故照明,其照度不应低于0.51x。

3.3警卫值班照明

值班照明宜利用工作照明中能单独控制的一部分,或者利用事故照明中的一部分或全部。警卫照明是用于警卫地区周界附近的照明。是否设置警卫照明,应根据单位的重要性和当地保卫部门的要求来决定。警卫照明应尽量与室内或厂区的照明结合。

3.4障碍照明

障碍照明应按民航和交通部门有关规定装设。障碍照明应采用能透雾的红光灯具。装设障碍灯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般高层建筑物只在顶端装设。水平面较大的高层建筑物或群集高层建筑物,除在其最高顶端装设障碍灯外,还应在其外侧转角的顶端装设障碍灯。烟囱的高度在lOOm以上者,除在顶端装设障碍灯外还应在其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的高度处装设障碍灯。为了减少烟囱顶端的障碍灯污染程度,可在低于烟囱口4~5m处装设。为了保证障碍灯有一盏损坏时仍能从前进方向看到灯光,应装设排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盏障碍灯。

3.5高层住宅室内照明要求

厕所及厨房应采用瓷质灯头或其它防水灯头;有条件时居室灯等可采用节电开关或节电灯头;楼梯间、电梯厅、公用走廊、配电室、消防控制室、消防泵房电梯机房等应设置供继续工作和疏散的事故照明。供电继续时间:作和疏散的事故照明兼作正常照明。事故照明的最低照度不应低0.51x,但配电室、消防控制室和消防泵房必须仍保持正常的照度水平;事故照明及疏散标志一般采用白炽灯,应具有玻璃或金属灯罩,并安装在非燃烧体结构上;大居室宜设置插座两组(其中一组为个单相二极插座及一个单相带地三极插座;另一组为一个单相二极插座)。小居室、大厅宜设置插座一组卜个单相工极插座及一个单相带地三极插座)。厨房、卫生间根据需要设置,个单相带地三极插座;二极插座需采用扁、圆插孔两用型;有条件时宜采用二极加三极的连体式插座;供洗衣机的单相二极带地插座,宜带电源开关;插座的高度一般为距地0.3-0.5m(暗装安全型)或1.4—1.8m(明、暗装普通型);楼梯及公用廊道宜采用自动熄灯开关,但需在火警时能保持长明,每层的电梯前室灯应采用一般开关。

4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原则

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也就急剧增加,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因此,各行各业提出了节能的要求,节约二次能源——电能,也就成为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焦点。建筑电气设计节能的原则建筑电气节能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4.1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即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满足舒适性空调的温度及新

风量,也就是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畅通无阻;满足特殊工艺要求,如娱乐场所的一些电气设施的用电,展厅的工艺照明及电力用电等。

4.2考虑实际经济效益节能应按国情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4.3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节能的着眼点,应是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民用建筑的节能潜力很大,应在设计中精心考虑。但是在选用节能的新设备上,应具体了解其原理、性能、效果,从技术、经济上进行比较后,再选定节能设备,以达到真正节能的目的。

5总结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层建筑中的电气灾害也时有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气设计者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所以做好电气设计不仅体现着一个电气设计者的职业道德更是关乎许许多多人的工作居住环境、甚至关乎着他们的生命健康。为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电气设计工作者在电气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认真细心的关注每一个细节和电气设计的深度,在设计前进行详细严谨的调查,搜集大量资料,为我国高层建筑的进一步平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潘宗英.高层住宅电气设计探讨[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尉向荣.高层住宅配电设计的负荷计算研究[J].大众科技,2005年04期

[3]胡龙才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节能方法讨论[J].广东科技,2008(22)

篇6:透析高层建设结构设计问题论文

关于高层建筑天然气管道设计问题的探讨

文章针对高层建筑天然气管道设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结合管道天然气的供气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高层建筑天然气管道设计进行总结,可提供同类工程借鉴.

作 者:徐华 XU Hua 作者单位:合肥市燃气工程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41刊 名:工程与建设英文刊名: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年,卷(期):200923(1)分类号:UT996.62关键词:高层建筑 室内燃气管道设计 附加压力 沉降 热补偿 燃气计量 安全措施

篇7:透析高层建设结构设计问题论文

一、消防电气设计应遵循的规范

目前设计者应该熟悉和掌握的与高层建筑消防电气有关的设计规范主要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以下简称“报警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以下简称”民规“)等。前两部是国家标准,后者是国家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三部规范对高层建筑中一、二类建筑的划分以及对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置与要求总体来讲是一致的,但从各自不同角度三部规范也各有侧重,有所区别。对设计者来说,国标是带有强制性的,必需严格遵守,部标或行业标准应服从国标。

二、火灾报警系统基本形式的划分及设备设置

火灾报警系统的形式应根据具体设计对象来确定,设计者首先必需搞清楚设计对象的建筑形式、规模、分类、建筑个体的分布等诸多因素,再根据这些因素来确定火灾报警系统的形式。

如表一,按“报警规范”,将火灾报警系统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而“民规”把报警系统分为四种基本形式:区域系统、集中系统、区域集中系统、控制中心系统。随着新技术不断出现,火灾报警设备和元件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认为,报警系统设备的设置不宜复杂过多,过多会造成投资增大,可靠性降低,也不宜过于简单而达不到报警联动要求。应该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强调注意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还应注意不要单纯追求消防技术的先进性,而应结合国情充分考虑维护方便和维护水平。

表一

规范名称

报警规范

高规

民规

一类建筑划分

1.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和超过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2.200床及以上的病房楼;每层建筑面积1000m2及以上的门诊楼

3.每层建筑面积超过3000m及以上的商业楼、展览楼等。

4.大型以上影剧院、会堂、礼堂

5.地下铁道、车站

1.高层住宅、十九层及以上的普通住宅

2.医院

3.建筑高度超过50

m或每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的商业楼、展览楼等。

4..级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楼

5.重要的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

6.建筑高度超过50m的教学楼和普通的旅馆、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等

1.高级住宅、十九层及以上的普通住宅

2.高层医院病房楼、300张床位以上的多层病房楼

3.每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m及以上的商业楼展览楼等

4.1200座以上的影剧院

5.特大型和大型铁咱旅客站

6.省(市)级及重要开放城市的航空港

7.一级汽车站及码头客运站

控制系统形成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同报警规范

篇8:透析高层建设结构设计问题论文

随着微课的发展, 微课堂、微课例、微教案、微视频等诸多“微”概念迅速升温, 这些名目繁多、叫法各异的“微”概念正是当前我国微课热的真实反映。一线教师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分, 掌握其本质特征, 以利于开发出符合教与学规律的优质微课。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来区分。 (1) 资源构成:是由单一类型的教学资源, 如微教案、微课例、微课件、微视频等, 还是多种资源有机组成, 如微型网络课程。 (2) 课程载体:是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主要呈现方式还是各种资源并存。 (3) 运行方式:是单机版的离线方式为主, 如微课堂、微讲座、微课例, 还是基于互联网可在线共享交流的运行方式 (如微课等) 。 (4) 学习空间:只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习, 还是可以支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 (5) 学习方式:是以支持传统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 还是能够实现用户自主学习、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学习。

综上比较和分析, 我们中小学所倡导的“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的、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问题二微课由哪些资源构成, 它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 “6”是指与所教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教学设计 (微教案) 、素材课件 (微课件) 、练习测试 (微练习) 、教学反思 (微反思) 、师生评论 (微点评) 、学习反馈 (微反馈) 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 (如图1) 。

微课是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到Web2.0时代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 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 资源类型多样、应用情景真实, 交互性强、使用方便, 短小精悍、应用面广, 半结构化、动态生成等特点。在中小学开展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对于实现我国“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资源建设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有效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提升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三“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资源, “微视频”时间多长最适宜?

笔者对佛山市两届微课大赛的微课程作品视频时长进行了抽样统计分析发现:87%以上微课教学视频长度都小于10分钟, 75%的视频时长在5~8分钟之间, 小于3分钟的也不到6%, 超过10分钟的不到13%。可以看出, 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5~8分钟最为适宜。事实证明, 这样的微课既能让教师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 学生也能花较少时间学到最关键的内容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心理学相关研究也证明, 这个时间长度非常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

不同性质的学科, 其微课视频长度也应该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 理科的微课平均视频时长要小于文科。针对不同学科应采取不同的微课设计策略, 不应该以一种时长标准来定义微课。

另外, 对于不同的学习对象, 也要考虑微课程的视频时长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一般来说,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保持时间不长, 微课程设计制作时要形式新颖、尽量短小;而对初高中生、大学生的微课程, 由于内容较难则可适当延长。

问题四微课的主要开发方式有哪些?一节完整的微课需要包括哪些环节?

“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 (1) 加工改造式, 适用于对教师、学校、区域内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进行加工使其符合微课的特点。这样既可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 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 (2) 原创开发式, 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根据区域教育教学实际和师生的资源需求特点, 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一批新的微课资源库, 供全区域内师生共享。

一个完整的微课程的开发环节, 既要包括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同时也包含微课的应用过程, 把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开发的微课程才具有应用价值 (如图2) 。

问题五中小学常见的微课类型主要有哪些?

1.按教学方法来划分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 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 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 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一个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 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组合而成。同时, 微课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教学内容性质划分

(1) “传道型”微课:对应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2) “授业型”微课:对应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 (3) “解惑型”微课:对应新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3.按最佳传递方式划分

(1) 讲授型微课: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的讲授为主, 授课形式多样, 不局限于课堂讲授。 (2) 解题型微课:针对某个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 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适合于理科类的学科知识传递。 (3) 答疑型微课:针对学科教学中疑难性的、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或解答。 (4) 实验型微课:针对理化生等学科的典型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的视频, 具有较强交互性。 (5) 活动型微课:反映学生针对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任务等, 所进行的思考、探究、讨论 (辩论) 的学习情景或过程。

4.按“微视频”的主要录制方法划分

(1) 摄制型微课:通过摄像机、智能手机、网络摄像头等外部设备, 对教师及讲解内容、学习过程等真实情境摄制下来的教学视频。

(2) 录屏型微课:通过录屏软件 (如C a m t a s i a Studio6) , 录制通过PPT、Word、画图工具软件、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同步录制教师在电脑屏幕上的演示内容或讲解操作过程, 或者通过交互电子白板、一体机等数字媒体的录制功能, 同步录制讲解声音或旁白。

(3) 软件合成式微课:运用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 (如Flash、PPT、绘声绘影、Movie Maker、GIFAnimator等) , 通过微课脚本设计、技术合成后输出的教学视频短片。

(4) 混合式微课:应用上述提及的多种方式, 制作、编辑、合成的教学视频。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获取的视频素材都要经过一定的后期编辑制作后才可发布。

5.按使用对象和主要功能划分

(1) 教师专业发展型微课:主要为教师服务, 通过教师的观察、观摩和反思, 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培养出一批具备现代化教育技能的“超级教师”。

(2) 学生自主学习型微课:这是微课建设的主流方向, 也是微课最基本的功能, 上述所列的所有微课类型都应该是适合学习自主学习的。

(3) 社会大众学习型微课: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某个学科或课堂教学, 而是涵盖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开放资源, 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与沟通, 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实现教育帮扶, 构建职业学校公共服务体系, 使大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问题六请推荐几款适合中小学教师微课制作的常用软件。

调查表明, 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微视频质量不高, 这是由于视频拍摄或录制过程中对视频技术不熟悉或视频技术支持跟不上造成的。因此, 有关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及编辑技术是制约当前微课质量的一个重要瓶颈。

微课视频的制作一般要用到视频编辑、音频处理和视频、动画合成等技术, 相应的免费软件有:绘声绘影、QQ影音、Cooledit、Camtasia_Studio等。这些音视频软件的文本教程和视频教程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方便地找到。在此, 向大家重点推荐一款高性能的录屏软件——Camtasia_Studio6.0中文版, 该软件录屏功能强大, 主要录制PPT的演示、操作的内容和教师讲解的音频, 可选择有无头像, 录完后自动生成微课。该软件操作简便, 有强大的整合编辑功能, 即使你是新手, 只要稍微动动手, 也可编辑一段完美的教学视频 (下载地址和视频教程网址:http://bbs.jxteacher.com/showtopic~672254.html) 。

问题七中小学微课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1.微课设计必须紧扣一个“微”字: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 体现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时要考虑到微课的完整性, 要突出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配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2.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 问题导向, 反馈互动”的原则, 课程设计要引入有趣, 逐步推进, 层次分明, 适当总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 可重点借鉴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理念和策略。

3.微课设计不仅要注重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更要体现微学习环境的互动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设计, 如提供微课应用过程中的教师反思、用户评论和学习反馈等。

4.微课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微课的应用:是为谁服务的?适合哪种类型学生学习?达到何种学习目标?适合何种学习方式?适合什么时间学习?如在开设微课时, 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这些都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说明或引导。

5.教师要善于把“微教案”转化成拍摄与制作微视频的“微脚本”, 把好的微课设计变成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视频拍摄与制作脚本, 既便于理清自己的讲课思路和重点环节, 也便于视频拍摄和编辑人员的后期加工。

6.要注意微课的单元整体设计。教师不仅要掌握单个知识点微课的设计方法, 更要掌握基于一个单元、一个专题、一个学科的微课设计方法和策略, 因为只有系列化的微课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当前重点要把微课建设的方向从“单一微课建设”转向“单元微课建设”。系列化、专题式、完整性的微课开发是当前微课开发的重点领域。

问题八我国正在建设的微课与当前最热门的在线视频课程有何区别?

可汗学院的视频制作方式非常简单:一台电脑、一个话筒和一套简易的录屏软件, 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把辅导的讲解内容制成教学视频发布到Youtube上, 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 在国内也广受欢迎。

我国正在建设的微课与美国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有许多相似之处:核心资源都是微教学视频, 且都属于微课的范围, 具有短、小、精等特点。但两者的“视频”表现形式却存在较大的差别:我国的微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视频片段, 虽然情景真实, 但由于信息量太大、拍摄编辑水平不高、交互性较差, 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和教学反思而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可汗学院的视频基本都是录屏式视频, 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都在电脑屏幕上出现, 教师选择不“出镜”, 而只在“幕后”进行旁白和讲解, 并且节奏得当、语言幽默。这种看上去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相对“单纯”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让学生更多关注教学内容的讲授、分析和演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 可汗学院比我国微课更有优势的原因在于, 它可以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支持系统, 并提供学习诊断、学习建议、咨询答疑等功能, 互动性强。

国内微课建设要打破从真实课堂教学情景中进行课例拍摄录制的单一方式, 开发多种教学视频的录制方式, 重点向可汗录屏微课转向, 并在学习支持工具和个性化咨询答疑辅导方面有所加强, 要提升微课的学习支持功能, 而不能仅定位于微课资源的提供。

问题九评价一节微课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由于微课建设与应用是有机关联在一起的。一节微课的质量, 既取决于其设计制作的水平, 还要看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二者的有效结合才是微课质量的综合反映。依据笔者经验, 微课的评价应主要从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教学效果、网络应用五个维度来考虑, 详细指标请参见“中国微课网” (www.cnweike.cn) 。

问题十微课有没有比较成熟的应用模式?微课的应用前景如何?

在国外, 较为成功的模式是将微课 (在线视频课程) 应用于“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中, 并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影响最大的就是可汗学院教学模式。目前, 国内微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大规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成熟模式较少, 基本处于应用探索期。

对于教师而言, 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 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 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 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 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既可查缺补漏, 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对于我国正在建设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而言,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 与微博、Facebook等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 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 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2]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2) .

[3]胡铁生, 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11) :65~69.

篇9: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现存问题透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51-02

在《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与结构,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1]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在2002年达到15%,正式进入马丁·特罗教授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了在高等教育的变革期,完成“十二五”期间对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要求,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结构优化策略。

一、高等教育结构现存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在层次结构上,虽然经过不断的调整已经缩小“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平衡比例,但本科教育比重仍然过大,专科教育薄弱,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并不乐观;在科类结构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岗位人才紧缺;在形式结构上,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被割裂开来,造成资源的浪费。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质量欠佳;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校间的比例关系。一些院校急于发展,盲目追求“全面”与“综合”,渐渐淡化自身原有的职能,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和教育内容趋同使培养对象呈现“千人一面”的状况,无法突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地域结构上,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发展。西南、西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与发达地区有明显的差距;高等教育管理结构按院校的所有权不同可以分为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民办高校只能夹缝求生,部分民办院校被并购或者倒闭。

二、高等教育结构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层次结构问题分析

专科教育薄弱主要原因在于:1.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缺乏区分度。专科教育应主要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目前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却没有突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术特性,变成本科的缩小版。2.社会地位低。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专科教育层次低,不愿选择专科教育,这种思维定式影响专科教育的发展。3.缺乏国家给予的针对性指导,让专科教育发展摸不清具体的方向。在研究生教育上,由于近几年研究生不断扩招,研究生人数大幅上涨,使研究生在社会上已不再那么“珍贵”。

(二)科类结构问题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人才需求方向上发生偏移。由于专业设置本身的滞后性和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导致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即使一个专业当前的社会需求大,可是当高校培养出这方面人才后,已经过了三或四年,社会需求可能发生转变。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只在乎眼前的利益,盲目设置一些受家长和学生推崇的热门专业,却不在乎专业的长期发展问题,造成人才滞留。

(三)形式结构问题分析

成人教育、自考、电大和网络教育虽与普通高等教育同为高等教育,但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在管理规范程度上和教学质量上还有差距。主要原因有:1.国家没有对其他形式形成系统的规划,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只是进行试点上的维护,没有全面推进。2.多数高校对自身的成教院和网络学院没有投入过多精力,而将精力主要放在普通高等教育上。3.求学者自身要求过低,抱着只为学历的心态,导致管理人员和教师不断对其放低要求,学历虽然与全日制普通高校学历一样被国家承认,但获取的知识量却没有达到应有水平。

(四)能级结构问题分析

部分院校想提高自身的能级领域,盲目“上层次,求综合”。这是因为每个学校都想让自己发展,发展光靠学生的学费和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国家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国家对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重点院校投入要比其他院校多,为了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提高学校能级成为一条可选之路。能级提高意味着等级提高,为的是把身份转变,专科变成大学,普通高校变成重点高校,这样却忽视原有的角色。

(五)地域结构问题分析

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受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各中心城市,西部地区高校数量少。在各省内部,大部分高校聚集在中心城市,这样的高校分布,必然造成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以及人才流动的失衡。一些欠发达地区拥有的教育资源相当匮乏,存在教学条件差、教师水平低、人才引入量少等不足。

(六)管理结构问题分析

民办高校难以维系的原因,主要有:1.资金缺乏。民办高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和自筹资金,国家的补贴量起不到关键性作用。2.公办学校的竞争。民办高校发展起步晚,尚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3.内部管理混乱。民办高校由于对学校管理有自主权,所以容易出现“一言堂”、“家族式管理”等现象。

三、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策略

(一)层次结构的优化策略

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层次比例应该是金字塔式,为了层次比例的循序发展,应适当控制本科生规模,将专科教育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培养社会上紧缺的专业技术人员。精英教育机构曾一度受到大众化教育的冲击,并影响到精英教育的质量。对此,学者们提出大众化进程中保护精英教育的原则,认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必然要向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个方向发展[2]。笔者认为在发展研究生教育时还应以精英教育为主,不能只图数量上的发展。层次结构在人们的观念中仿佛形成等级分明,难以逾越的鸿沟,专科意味着低等,想跨越这道鸿沟,需要层次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专科院校、普通高校和重点院校之间的联系,同学科的共建。同时,增加专科院校学生升本科的机会,还可以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学历共同判定个人的能力。

(二)科类结构的优化策略

我国学科现在增加到12个门类,各门类发展程度不同。随着科技的更新和社会的复杂化,学科逐渐从单一模式演变出综合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淡化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优化科类的结构,推动学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打破原有学科单一的发展模式,将一些传统学科、冷门学科及时加入时代的元素,满足未来一段时期该学科所处领域的知识需求,还应进行学科间的融入、互补,不断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在专业设置上,首先,教育部门要事先做好未来市场需求的调查。其次,科学分析历年的专业发展、市场的需求量、人才储备量。最后,请专家对未来趋势进行评估,对已有不合理专业进行调整,对缺失专业及时补充,还要控制专业设置的规模,对各个院校都有的专业进行整合,保证专业的稀缺性。

(三)形式结构的优化策略

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及网络教育是被割裂开来的,这种封闭式的情况造成学校、专业大量重复设置。应整合教育资源,对成人高校、网络高校、电大等分布点进行合理的划分,取消不必要的教育点,对一些小的学校进行并购。为了高等教育多种形式能够共同发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等教学质量是必要的。应明确办学主体,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放高校的学习资源。同时,应适当增加学生获取学历的难度,减少与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获得的难度差距,还要制定严格的学生考核体系,形式与质量兼顾。

(四)能级结构的优化策略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各个层次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各类人才需要不同特长的学校去培养。各类院校要明确自身的职能,是属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研究型大学,还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大学,或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专科院校。正因为各类高校的明确分工,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正确定位,合理地发展规划,才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为确保各类院校不过分提高各自的能级,国家应该对高校进行评估,成立专家组,建立严格的审查体系。对不符合能级标准的学校降级,对符合条件的学校适当提高级别,及时作出调整。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评估后的优秀院校给予嘉奖。

(五)地域结构的优化策略

发挥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方针和策略。坚持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加大对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学校办学条件,为落后地区高校教师提供学习与培训的机会,适当扩大落后地区的招生规模,增加落后地区高校与发达地区高校的交流。同时,鼓励各地方政府支持高校办学,尤其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增强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利用高等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六)管理结构的优化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一章第三条指出:“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3]作为公益事业,单靠民办学校中个人或组织集资和“以学养学”是难以维系的。需要政府对民办学校进行管理方面的监督,规范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结构,还要对民办学校进行办学以及教学的指导,对民办高校的教师进行考核、培训。此外,还应对民办高校进行相应的经济补贴,用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结构的秘密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相互作用[4]。在高等教育结构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协调、影响,共同完成整个系统的运转。为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完善和大众化教育的推进,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调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Z].2011.

[2]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30年[J].教育研究,2008,(10).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Z].2002.

上一篇:先进食堂事迹材料下一篇:合同制消防员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