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为题中考作文

2024-06-17

以青春为题中考作文(精选9篇)

篇1:以青春为题中考作文

这个雨鞯某醮喊。≌媸侨萌诵姆骋饴遥风又不顾人情地吹,光是抱着腿坐着,阵阵寒意还是往心里钻。

但我相信,参加这中考百日誓师大会没有错。因为老师同学的演讲也让我深思:你满足吗?你是刚睡醒的雄狮,你不能满足。殷厚的期望也不是只有自己给自己的,老师家长,同学,学弟学妹,在言语中流露咄的是激情,是血液的红色,是催人奋进的教导和厚望。

你们,可以乘风破浪,启帆远航,为自己的,为我们。

擂台挑战赛,这场面真是属于的战争,火药味儿蔓延到鼻子里,似乎是一触即发的庞大气势,我觉得在考场上群雄勃发的场面也许不会比这儿精彩。初三每个人兴起右拳,都以青春的名义起誓:决战中考,谁与争锋创造辉煌,唯我独尊。喜欢这句话,更喜欢这种征战考场的气势。不错,这九十五天便是实现梦想,反转地球地转折点。这本不关我的事,可是谁不会被感染呢?磅礴的语气,在他们雄心壮志中更加突显风采。

朝气蓬勃的他们,像朝气蓬勃的夏天,相互比着,生长着,努力着,追逐着。没有惧怕别班惊人的成就,他们看到自己班可以,就去挑战了,我们需要这种勇气,这这傲视群雄的压战场的魅力。在九十五天后,相信会成功的。

在骄阳似火的六月,将迎接士气高昂的你们。

人生能有几回搏?中考百日誓师结束了,就看你们的了。“百日里,追梦想,报亲恩,顶天立地!”

篇2:以青春为题中考作文

我想,他和我也一般大。

江面轻轻被浆划开,漾成一条条波纹,伴随着轻柔的桨声,空气中氤氲着傍晚的水雾,远处是一岸的芦荻,我不知是看得陶醉,还是听得入神。

“你多大了?”他轻轻地问。

“马上初三了,你呢?”

“我……我高中毕业了。”他说得更轻了,“高考没考好,不打算读了。”

“你!你为什么就这样轻易放弃了,你还这么年轻!”我看不惯他这样颓废,激动地脱口而出。他惊讶地看着我,手中的浆越划越慢……

思绪又回到了我的这次月考。

“你最近在忙些什么啊?”在老师的办公室,她慈祥地笑着。

“思考人生。”我敷衍了事,想早点结束这杯“下午茶”。

“思考什么?”

“老师,我知道我这次的成绩不理想,您直接批评我吧。”

“你知道你和班长的差距在哪里么?”她收敛了笑容,恢复了以往的严肃。

“我没她努力。”这五个字,我竟说得理所当然。

她对我的冷傲感到诧异:“还有呢?”

“她还有一个特别理解她的父亲,从不会因为她的成绩波动而责怪她。”

“唔,”她大概是看穿了我的心理,“你的父母不理解你吗?”

“可能还没有您理解。”

她开始捧腹大笑起来,像在看一个幼稚园小朋友一样看着我。

“孩子,班长是很努力,但她超越你的,是她的沉稳。”她站了起来,“她的家境并不比你好,父母也都不是高学历。没有谁能帮助你们,除了你自己!我的家庭也是一样,我也曾埋怨,也曾迷茫,但你看看现在的我,也是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江河虽广,一苇航之’,自己的青春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啊!”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嗨,你点什么头呢?”待我回过神来,天色已经暗了。“江河虽广,一苇航之啊!”我看着晚景,喃喃道。

“芦苇虽有,可谁竟是我的摆渡人啊?”他随口应答,满眼尽是无奈。

“你呀!”我看着他。

“我自己?”他有些愕然。

时光荏苒,初三结束了。这一年,充实自在,我不再轻狂了,更不会轻易就“思考人生”。只是,在这些悲喜交加的日子里,我的心底,时常映出一片江,一支浆,一个人。

在忙碌的高中开始前,我又一次到那个渡口。可我发现,渡船不在了,他也不在了。

据说他复读了,第二年高考,他上了大学。

望着这片江,我仿佛看见,他正拿着他的浆,奋力的划着,身后还是一岸的芦荻。

篇3:以青春为题中考作文

一、关于命题形式

53个中考作文题采用的命题形式共有5种。

一是直接给定完整的题目,即命题作文,约占19%,如:

【上海】没想到,真没想到

【南京】让我想一想

二是直接给定的半命题作文,约占20%。这类题目有的没有额外的限定词,有的给出限定性选项,如:

【河南】我的青春里有____

【安徽】你是我最_____的人(要求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

三是导语或者材料+命题或者半命题或者话题,约占34%,如:

【天津】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请以“值得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四是给定导语或者材料,要求自行拟题,约占22%。此类试题有的提供一则材料,有的围绕某个主题提供多则材料。材料的立意基本上是单一的,甚至命题者会在材料之后加上明确的“启示”。此外,还有提供童话故事类和真实事实材料的,如包头市的试题,要求阅读一段关于节日的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五是富有创新意味的一些形式,约占5%,如:

【南宁】从“数字3”“河流”“梯子”“夏天”“逗号”五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自由地发挥联想与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这种试题形式在中、高考的语言表达考查题中出现过,往往是根据词语写一段话,并且要求运用几种修辞,在篇章中出现实际上为“命题作文”。

【海南】根据下面语境,展开联想或想象,按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文章。

……

16岁的我,茫然地走在小路上……

……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心持勇气,怀揣梦想,我将继续前行!

此题提示的两句话是整篇文章中的两段,具有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的作用,在行文思路上具有限制性,然而材料的选择又是开放的。

二、关于试题的价值取向

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三个维度对53个试题进行解析,可以发现:指向“人与自我”的超过75%,指向“人与社会”的约占15%,指向“人与自然”的约占7%。很明显,试题较多指向当下“我”的生活世界,较少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世界以及自然世界。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对“记叙文”这一“文体”存在认知性错误,混淆了写作的一些本体性问题,比如“记叙文”中的“我”到底是谁?对这一问题,教师的“教法”往往不一样,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教师的观点有很大不同,考试评卷时也会经常不可避免地出现“争议”。实际上,我们总是矮化了学生,认为只有写“当下的生活”,学生才有话说。殊不知,恰恰是过多指向当下生活世界的“我”,致使学生感到无话可写。

除材料作文外,26个作文题中有13个含“我”,如“为我心中的那片海”“我们一起来”“我相信你一定来临”“我不怕,因为___”等。题目中的“我”到底指谁?如果指学生自己,那么学生写自己的,应该是写实类的,这和“文体不限”是相矛盾的。因为一旦写小说,或者用另外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则意味着在说“假话”了。如“我是城市的哨兵,站立在城市的街道两边,我骄傲”,“每天人们骑着我上下班,我穿着红色的衣服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文中“我”指的是“行道树”和“公共自行车”,不符合题意。还有的试题明确要求“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断”,这就意味着考生写作时必须公开自己的信息,而这和“不得透露学生真实的校名、人名等”考试要求不符。更不解的是在同一试题设置中,要求可以写“记叙文”或者“散文”。

在诸多作文试题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我”,而这个“我”是谁?命题者显然基本上把这个“我”等同于学生自己,那么这在写作上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作文缺少新意、立意不够深、内容不够宽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学生读过的书、学生的阅读经验,很难在作文中体现,尤其是喜欢读书的学生、能写“大文章”的学生,在这样的题目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多数作文题是导向学生无须读书的!因为只要把他自己的事说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作文试题不指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呢?一旦指向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学生如果不关心社会和自然,作文还真写不出来。

按照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两个维度对2016年的中考作文试题进行解析,可以发现:指向前者的超过90%,指向后者的仅为约5%。

指向想象世界的除南宁市、海南省外,还有北京市的试题:

【北京】据报道,在3D虚拟现实的校园实验室里,可以让屏幕里的蝴蝶飞到眼前,可以模拟在不同星球的重力实验,可以置身于恐龙生活的白垩纪,可以探索原子内部的无穷奥秘……在这样奇妙的实验室里学习,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请你发挥想象,以“奇妙的实验室”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这一试题的材料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显然要求学生用“人文的思想”“观照”“自然科学世界”,写作时需要通过平日阅读获得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没有读过这些书”、平时“不读书”的人是很难“编造”出来的,这和那些“虚化”“诗化”的“题目”完全不同,需要调动学生多种经验,把写实和写虚结合起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人文”和“科学”结合起来的作文题真是太珍贵了!

按照“小我”世界和“大我”世界两个维度对2016年的中考作文题进行解析,可以发现:过多的试题指向“小我”,把学生的思维紧紧捆缚住。我们不否认“小我”中可以体现“大我”,但是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试题命制上需要有较高的立意,要有高的格调。如:

【吉林】要求阅读一段梁思礼的文字,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主要材料:

梁思礼,梁启超之子,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1941年,17岁的梁思礼到美国留学,由于战争爆发,他与家里断了联系。为了完成学业,他装过罐头,端过盘子,甚至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冬夜蜷居在储藏室,但求学信念从未动摇。1949年,学有所成的梁思礼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在新中国航天事业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开始导弹研究。生活中的梁思礼,谨记父亲留给他的人生锦囊———“有趣”。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悲观和厌世。2016年4月14日,91岁的梁思礼带着人们对他的敬意与眷恋走了。

此题材料来自真实的“历史世界”,但是在“时间”上又很新,内容有高度、有深意,把我们教育应传承的价值观寄寓在作文题中:我们应该铭记什么,应该批判什么,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追求。试想,一个不去读历史人文大书,一个不会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一个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能写好这篇文章吗?我们常说语文、历史不分家,那么作文题目为什么不多点历史的温度、社会的厚度呢?

三、关于试题的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问题,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学生,是基于学生立场,还是基于成人立场,抑或是基于其他目的,通过题目可窥其一二,从而反思我们的作文题目是否具有“善意”。

如“那些年,_____陪伴”这一试题,“那些年”指“哪些年”?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眼下正是憧憬未来的时候,他们的智力发展以及情感更多是指向未来的,发育慢的学生还处于“幼态持续期”,他们不可能把“童年”抽象出来,置身于人生整个历程中予以反思和考察,也不会到童年的记忆中挖掘出有意义的“陪伴”的东西。再如“我毕竟走过”这个试题,似乎有人生没落之感。显然,类似试题把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看成了历经沧桑的中老年人了。

又如“凡人小事的背后”“那件小事真不小”“因为______,我爱上读书”“我不怕,因为______”这些试题,其潜在的逻辑是:每件事后面必然隐藏着一个人生哲理,一个伟大的精神,学生必须要发现这种真理,而且这种发现对自己的人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不希望学生发现的世界是如此“严肃”的,我们希望学生们发现这个世界更多的“趣味”,更多的“相关性”“类比性”“多元性”,而不是“因果性”。“因果思维”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建立起“相关性思维”去探索世界。学生是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这些试题其实已作了内在的规定,典型地用成人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再如“和谐之美,美在_____(诚信、互助、友善,三选一)”这一试题,让学生写写“和谐”也是可以的,但是把“和谐”和“美”扯在一起,又把“美”和“诚信、互助、友善”扯在一起,到底想让初中学生怎么写、写什么。更令人不解的是,在题目前面还有一段导语,其中有一句是“人与人的和谐需要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这句话实在高深,我想大多数考生无法理解其中内涵,因为它大大超越了学生的认知。当下语境中的“和谐”一词主要是政治术语,这也可从导语中探出其中“深意”。

四、关于题目的表达方式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解释:“题,额也。”题的本义是头的前额,目为眼睛,前额和眼睛是人体最为突出部位,文章的题目犹如人之前额和眼睛,应是文章之中心。题目有概括文章内容、点明主旨、提示线索、表明作者感情的出发点、语带双关等作用。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的题目如“春”“济南的冬天”“天上的街市”“纪念白求恩”“秋天的怀念”“散步”等,简洁凝练,让人一看就能大致明白写了什么。这些题目是从写作对象、写作的主要事件等角度表达的,而作者是隐藏其后的,即标题中几乎不出现“我”,也不出现描述情感的词汇。教材的典范意义难道和写作无关吗?一些中考题目如“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你是我最________的人”“他让我感觉到_______”,写一个人至于如此煽情吗?如果把杨绛先生的“老王”改成“你是我让我愧怍的人”“他让我感觉到愧怍”不知意下如何。又如“我品尝了_______滋味”“我们一起来”“让我想一想”“没想到,真没想到”这些题目,很难和“揭示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者情感的出发点”沾边,也很难让我们明白大致会写什么,且甚感造作。作文题目的表达应该基于写作自身,让学生明白从哪里开始写,找到写作的触点,便于架设联想和想象的桥梁,至于“风景”如何,那是写作者自己的事。

摘要:2016年各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较多地指向当下“我”的生活世界,较少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世界以及自然世界;较多地指向经验世界,较少指向想象世界;较多指向“小我”世界,较少指向“大我”世界。部分试题的叙述视角存在着基于成人立场的问题,部分试题的题目过于煽情,不能从写作对象、写作的主要事件等角度表达。

篇4:以“难”为题作文分类点评

“难”这个字,读nán的时候,意思往往与“易”相对。做起来费事叫“难”,使人感到困难叫“难”,不容易、不大可能也叫“难”。和“难”相关的词语有很多,比如,难处、难度、难题、难点、难免、难为、难保、难怪……

请以“难”(nán)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

提示语中“做起来费事,使人感到困难,不大可能等”可归结为“不容易”这一内涵。做起来费事,重心在“费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使人感到困难,重心在“困难”,仍然在“不容易”这一层面。

对“难”做生活(包括工作、学习等)、哲学、审美等层面的解读,均视为切题。在生活方面,比如不向困难低头、挑战难度;在哲学方面,比如与“易”的辩证思考,以“易”写“难”、以“难”写“易”、表面写“易”实则写“难”等,通过对比或者辩证思考突出“难”的主题的,视为切题。

因此,“难”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第一层是因个人(自我、内心)而“难”(感到为难,觉得艰难),个人学业、事业上的困难处境,情感纠结,人生选择的为难,命途的艰难感慨,等等。第二层是因他人而“难”,主要从处理人际关系之难的角度去思考,父母与子女(养育与理解之难)、师生(教育之难)、同学同事(相处之难)、领导与百姓(服务与监督之难)、穷二代与富二代(因差距与歧视而“难”)等。第三层是指因国家(民族社会,大众百姓,历史文化,道德精神)而“难”,老百姓看病难(医保)、出行难(春运买票)、办事难(上头没人)、维权难(不懂法),生活样样都难,越活越难,不活不难。扶起一个跌倒的老人有那么难吗?调查清楚,说清事情的真相有那么难吗?承认错误,担起责任,给公众一个交代有那么难吗?少一些“三公”消费,多买几辆校车有那么难吗?

写作时,要特别注意“难”字在文章中的具体解释。即便用“难”组词,也要将重心放在“难”上。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真实体验,写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或展开具体细腻的情感体验描写,或深入挖掘表达自己对某一领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见解。写作时应注意一个化大为小的问题,切不可罗列或泛谈各种“难”。其实就集中写家庭关系难协调、农民工买票难、做个好人难、爱一个人好难、自我人生中追逐与放弃之难等,不需要在不同层面和角度都提到一些,展开时又“平均用力”,这样的文章往往没有侧重,表达也不鲜明。应当使文章内容更典型,更有针对性,这样的文章才实在。审题思考时可以放开,具体构思布局时就应收拢,切入角度明确,可以的话加入些辩证思考(难与易是相对的),适当深入拓展一下。

【分类点评】

苏州一考生

我从未在舅爷爷口中听到过一声“难”,无论是调侃还是哀叹。

在他回来的前几年,他常常这样告诉我:“人只要能读书,肚子里有了墨水,天下事都不至于一个‘难’字了事。”说这话的时候他蹲在低矮的红砖平房前翻动着晒在场上的草药,屋檐下吊挂的龟甲轻微地摇晃着。

舅爷爷读了一辈子的书,可读书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他是当年下乡的知青,全村敲锣打鼓送出去的唯一大学生,回来时却只带了满面的风霜和到了如今也养不好的一身瘦骨。

不是没有人背地里说些闲话的,仿佛当初的歆羡如今一股恼(脑)儿地变作了毫无道理的轻蔑。除了闲言碎语,舅爷爷的生活也很不宽裕。几十年在外,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可他从未抱怨过一声“难”,也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凭着在大西北自学的中医,他在医院谋了一份工作,即便上班的路程要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他也乐此不疲。

闲暇的时候,他总爱给我们讲述在大西北的见闻,善于“引经据典”的舅爷爷能将简单的故事润色成一波三折的传奇。待到众人听得唏嘘不已,正神游其中的时候,他便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已然稀疏的牙齿。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忽视了漫天的黄沙,忘记了干裂的土壤,也没能在难以下咽的干菜里体味到某种艰难和辛酸。很久以后,我才懂得了那种快意潇洒后到底是怎样的“不难”。

每当这个时候,舅婆婆总会端着做好的饭菜出来,用她带着西北腔的尖细嗓音打断他的侃侃而谈,再讥讽上两句,也不忘送上个白眼。她总爱抱怨舅爷爷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也对他所谓的“读书无难事”的理论嗤之以鼻,却放任他将屋子堆满了书和工具,时不时还会帮忙整理。

舅婆婆越是跟他叫板,他就越是起劲,仿佛在这种“难”与“不难”的争辩里能获得某种快慰。可这种争辩也戛然而止了。在舅婆婆突发脑溢血去世后的那几天,舅爷爷第一次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闪烁的泪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度让我们担忧不已。

如今他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健谈,又似乎比往日更多话,有点喋喋不休,也不像以前那样妙语连珠。

只是他仍然不说一个“难”字,或许是不知说给谁听。

我去看望他,最后在告辞的时候,他依然告诉我:“要读书啊!就没什么是难事。”说着,眼里有泪花在闪动。

【评 析】

文章摘取了舅爷爷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段,如舅爷爷年轻时坎坷艰辛的经历,舅爷爷返乡后对自己的“传奇”的描述,以及舅爷爷与舅婆婆对“读书无难事”的争辩,一层层地引发了读者对“难”的思考。同时,细节描写精炼传神,如“便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了已然稀疏的牙齿”,“闪烁的泪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个不畏艰难、重情义、豁达乐观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语言朴实真诚,字里行间汩汩流动着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舅爷爷的口头禅“要读书啊,没什么是难事”在文中反复出现,既串联全文,使文章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加深了讀者对“难”的感悟。总之,此文写出了有血有肉又有性格的舅爷爷这个人物。综合评分:68分。

徐燕笑

当青少年争相推崇名牌效应,当青少年对“快男超女”顶礼膜拜,当青少年对中性越来越痴迷,如何恢复青年的豪情壮志已成为难题。

是的,如何恢复青少年的纯洁已成为难题。

青少年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早已经不起物质的诱惑而迷失了自我。他们对耐克、阿迪趋之若鹜,极度追求物质享受。据说,有位年仅17岁的孩子,仅因为要买一部苹果手机而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尼采曾说:“成功只会在远离市场的前提下才会产生。”试问,这样的青少年,还会取得怎样的成就?还能担当得起祖国的未来吗?

是的,如何找回青少年的壮志已成为难题。

我们迷失在“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柔情中,失去了目标,找不到方向。我们是父母眼中的珍宝,富裕的生活让我们不必为温饱而奔波,于是“富二代”“官二代”出现了,于是有了“郭美美炫富”“我爸是李刚”等事件。青少年的志向坍塌了,那么,中国的明天又会在哪里呢?

是的,如何找回青少年的霸气已成为难题。

我们沦陷在“人似黄花瘦”的婉约中,早已没有了“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豪放。当年“五四”运动中激情澎湃的青年,当年高呼“内争主权,外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的青年,如今又在哪里呢?

是时候了,青年们,起来吧!做一个像谭嗣同一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做一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战士。

nlc202309010829

如陈嘉庚一般,有“敌未退出我国土,有敢言和者,以汉奸罪论处”的豪情,有温总理“吾身虽瘦,必肥天下”的壮志。

在《敬告青年》百年之后,我要写下:

战争的而非妥协的;

激烈的而非婉约的;

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热情的而非柔媚的;

在死亡到来之前,

让生命与日月争光辉!

【评 析】

文章抓住提示语中的“难题”展开论述,针对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缺乏“豪情壮志”的现象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批驳,立意准确,切中时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文章脉络清晰,内容旁征博引,语言热情洋溢,震撼人心。文章的不足在于对“难”缺少进一步的正面解读,内容略显单薄。同时,结尾部分还可适当点题,最后几行语意欠明。综合评分:58分。

沈 烨

世上之事,有难易之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难,如前进途中的绊脚石,绕过它,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难,如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难,如穷途末路的悬崖峭壁,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因此,我们要愈挫愈勇,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吳。前进途中的绊脚石不可避免,但不论多难,只要不放弃,坚定信心,就可克服那道难关。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成就“史家之绝唱”——《史记》;孙子遭到陷害,膑脚后写下《孙子兵法》;左丘明失明,写下不朽著作《国语》;孔子四处游说不成功,编著《春秋》。这些人无不遭遇难关,可他们不畏艰险困厄,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留名千古,为后人敬仰。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楚霸王项羽,兵败逃至乌江仅余二十八骑,乌江亭长为其准备一小舟,助其渡江,可他却说:此乃天之亡我也。遂于乌江自刎,留下无限遗憾。试想,若楚霸王渡过乌江,重见江东父老,那他与刘邦的鼎力之势,也许会更为长久,胜负输赢更是一个未知之数。因此,我们不应被眼前的难关吓倒,而应放眼未来,抓住机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历览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其间困难重重,可中国毅然挺了下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长期封闭的大门,西方的物质文明开始进入中国,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一代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走上民族复兴之路。抗日战争之中,全民族心手相连,共同抗日,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尴尬境地。由此可见,只有不畏难,才能赢得自由。

难与易,不在客观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自身。只有不畏艰难,奋发自强,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评 析】

本文从“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入手,围绕面对“难”该怎么做展开文章,切合题意。但文章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文章思路混乱,从“要愈挫愈勇”到“末路之难”再到“中国的不畏艰难”,各分论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层次感。其次,文章素材的使用不够典型,同时因为对材料分析不够,有硬贴标签之嫌。综合评分:45分。

篇5:以迎接中考为题的中考作文

“我就不去了!历史还没背呢!”李现趴在窗子边往下喊。

“怕啥!走呗!”

“不了不了!我得赶紧背书了!不然我妈又得唠叨了,你自己去玩吧!”李现想起了上次不及格的历史试卷不禁就打寒噤。

在星期一的历史课上,老师突袭检查背诵。

“潘晓瑜!”

“到!”班长潘晓瑜听见后迅速站了起来。不知道为什么,以往回答问题比子弹还快的她,今天总是结结巴巴的,这儿不会,那儿卡壳。老师看她那着急得快要哭的样子,只好让她坐下。

“李现。”

“到!”

“开国大典在什么时候举行?”

“一九四九年!”历史老师直接说出了答案。

“最可爱的人指的是哪些人?”

“唔这个好像背过!”李现感觉到手在抖,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流了下来。

“坐下吧!看来大家还得多加强呢!林涛同学!”

“到!”林涛略带滑稽的声调回应后站起来。

谁知他的嘴像打印机一般“啪嗒啪嗒”地一字不漏地回答起来。

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林涛同学,不错啊!大家多向他学习学习!”

林涛听了后模仿古人双手抱拳作揖道:“不敢当!不敢当!”

下课后,李现觉得纳闷,跑过去问林涛:“涛子,你不是去打篮球了吗?难道;&h小子骗我?”

“怎敢呢,我只不过是方法用对了而已。”

“我就觉得奇怪!我每天5:50起床读书,却没你一个7:00起床读书的厉害!什么方法呢?”

“你把不会的给全部罗列出来,标上序号,一天读几个,背熟了在后面打一个勾,效率会很高。”

“行啊涛子!以后我得多向你学习学习!”林涛听了挠了挠头傻笑。

篇6:以青春为题目的作文

清晨,在冬日的晨光展露之前。一个个穿着不同制服的学生正匆匆赶往一个个“聚集地”,他们呵着寒气,跺着脚,却不得不在无聊的车站等着,或是迫于一种无形却很强大的力量在硬实而冰冷的路上无奈的走着……

晨曦微微亮相,一栋栋彩色的教学楼持续不断地传出一阵阵单板机械的读书声。而自由的行动则限制在偶尔仅有的几节体育课上,在几轮为了中考而拼命的跑步之后,方可喘着气,享受着片刻自由的欢欣……

在沉闷的教室外面,八九点钟的太阳已经挂起,它无私地照耀着蔚蓝的天空和湛绿的大地。而学生们正对着黑板和滔滔不绝的老师拼命地抄写着笔记,一些学生昨晚发奋读书,现在正昏昏欲睡。却还是不得不撑着脑袋,尽心像将所有知识一字不漏的灌入脑中……

早餐?学生只能课间抽时间在走廊匆匆解决,或者干脆不吃,挤出的时间用来写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日,中国的中学生也能脱离死板的课堂,更好的融入社会中去。他们的情商和财商也会得到充分发展,而不只是智商。新的教育使他们也能有一个一生难以忘怀的童年,有一刻一生都善良美满的心灵。

黄昏,夕阳西斜,窗外的霓虹灯散发出来了梦的颜色。学生任然在拼命赶写完家庭作业,希望在忙忙碌碌中今晚早些睡去……

篇7:以青春为题的作文

美丽的梦

当然还是有竞争的,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为了排行傍上的名次前赴后继,默默的努力.因为这里蕴涵着我们的梦想,我们为了梦想起飞,到达自以为是的彼岸,不停的遨游,还很危险.为了心中的美丽去努力。

篇8:以青春为题中考作文

1. 吕剧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 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 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 多根据鼓词, 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20世纪五十年代是吕剧的辉煌时期, 名角荟萃, 新戏迭出, 《李二嫂改嫁》等享誉全国。

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 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2. 山东梆子

传统剧目有《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此后又先后编演了一些现代戏, 如《三回船》《前沿人家》《老王卖瓜》《铁马宏图》《柳下人家》《程咬金招亲》等。《泰山石敢当》属新编神话剧。

想。她的这些内心感受都体现在举手投足的动作和气质神韵上, 因此她的眼神应该是温柔却又坚定的, 她的动作仪态不会是小家碧玉般地忸怩作态, 举手投足之间是婉约地、大方地、得体地。

比如, 仆夫将婵娟带至关押屈原的东皇太一庙, 婵娟见到了先生, 急切地奔至先生怀中, 为了展现此刻人物的心理变化, 可借鉴戏曲的表演手法, 比如起范、趋步、跪步等许多步法, 同时还可以运动一些舞蹈化的程式动作表演, 将婵娟欣喜、激动地情绪逼真地表现出来。又如, 第五幕中, 在监牢里, 面对张仪、宋玉的威逼利诱, 她大声喝斥宋玉, 然后转身站在高高的石阶上, 动情地呼喊出跟随先生而去的心愿。为体现婵娟内心深处的向往与期盼, 深刻地表达她与先生共存亡的渴望, 演员表情要勇敢、坚毅, 眼神要坚定、执着。动作手势根据音乐语言的节奏可以稍稍夸张, 比如, 斥责宋玉时的用力甩袖、转身、刻画出婵娟对小人宋玉变节求荣的不耻。通过这种真实的艺术设计及动作表演, 能产生强烈地舞台效果, 使观众完全融入剧中, 激起他们对婵娟精神的肯定与强烈共鸣。

结语

一个歌唱演员在演唱作品之前, 通常先要做好扎实的案头工作, 如熟悉作品, 对作者的生活背景、作品内容、体裁形式以及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还应对作品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认真的学习了解。以此为基础, 运用各种声乐技巧和表现手法进行诠释作品时, 才会有的放矢, 丝丝入扣。对于歌剧表演来说, 则要求表演者既要有纯熟的声乐技巧, 还要求

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程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一样, 表演动作粗犷, 架式夸张。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 山东二夹弦

山东二夹弦有《王莽篡朝》《贺后骂殿》《三拉房》《孟姜女》《打狗劝夫》等50多种传统剧目, 剧目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且农村题材居多, 乡土味很浓。

二夹弦唱腔是在“纺纱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 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

4. 柳子戏

代表性剧目有《白兔记》《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张飞闯辕门》等。

柳子戏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较大, 现存的200多个传统剧目中, 由俗曲联成的约占二分之一。俗曲曲调委婉曲折, 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 素有“九腔十八调, 七十二咳咳”之称。

二、山东地方戏的现状与抢救、整理、传承山东地方戏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 而我国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正是“和谐文化”的基石。齐鲁大地历史悠

具有以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真实动人的演技, 挖掘出人物的艺术内涵和价值, 尽可能地发挥出自身潜能去表现人物情感, 准确、自然的塑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音响资料:

歌剧《屈原》VCD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文工团合作演出

著作类:

[1]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年[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

[3]储声虹徐朗余笃刚:《声乐教学曲库中国作品第二卷——中国歌剧曲选 (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

[4]施光南:《我怎样写歌》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年[5]游国恩:《屈原》, 中华书局, 1980年

[6]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论文类:

[1]龚琪:《施光南与歌剧<屈原>》, 载《人民音乐》, 2003年第6期[2]孙允文:《歌剧<屈原>启示录》, 载《人民音乐》, 1999年第4期, P22

[3]房长永:《歌剧舞台表演艺术我见》, 载《音乐生活》, 2006年第4期

[4]周进华.《谈歌剧表演与歌剧艺术》.载《艺术教育》.2001年第5期.

久, 山东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众多的地方戏就是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山东地方戏的种类丰富, 优质资源众多。秧歌、柳子戏、柳琴戏、五音戏、茂腔、道情戏、一勾勾等已经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平调、大弦戏、四平调、柳琴戏、道情戏、皮影戏等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吕剧、柳腔、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等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剧种的代表剧目内蕴丰厚, 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历史价值, 表现了山东人民对生活的高度热爱和对乡土的深沉眷恋。

但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这些代表山东传统文化精髓的山东省地方戏各剧种普遍遇到了演职人员流失、资金严重缺乏、观众日渐稀少等问题, 只有少数剧种的个别剧团比较红火, 如吕剧、五音戏的个别剧团。有一些剧种已经名存实亡, 如柳腔、茂腔。原因主要包括:第一, 许多剧目缺乏新意和创意, “老戏老演, 老演老戏”, 具有现代气息、契合时代精神风貌的代表性剧目较少。时间已经进入二21世纪, 各地方剧种的多数剧目在形式上依然没有摆脱慢慢悠悠、咿咿呀呀的特点。许多剧目信息量较小, 往往是“一人一线一故事”, 情节进展比较缓慢, 适应现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口味的剧目很少。第二, 宣传意识不够, 市场化运作不成熟。许多剧团存在“吃老本”的思想和做法。目前, 有关部门对一些地方剧种大力扶植, 但一些剧团本身也产生了惰性, 不考虑创新剧目和发展市场, 造成了恶性循环。第三, 缺乏一批艺术水平高、领导能力强的“台柱子”和“领头羊”, 剧本创作人材也很欠缺。据统计, 目前我省专业的戏剧剧本创作者不超过10人。

而在市场的诱惑下, 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正在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生产文化产品。因此, 应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挖掘和延伸山东地方戏中的文化张力, 打造山东新的文化品牌。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对山东地方戏展开抢救、整理、传承工作, 这也是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戏曲与动画结合的实践

戏曲与动漫的结合早有先例。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便大量吸收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特点,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长恨歌》以昆曲唱腔为基调, 人物造型、服饰仿古, 布景艳丽;《神笔》的造型设计将戏曲的脸谱演化为近似漫画的夸张手法;《猪八戒吃西瓜》《丝腰带》等均源于中国民族戏曲艺术;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也大量借鉴了传统戏曲元素, 从动画人物造型到人物角色、动态、配乐都有浓厚的戏曲元素的影子;著名动画片《大闹天宫》和《三个和尚》也融入了部分中国戏曲的特色。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内许多事业单位、公司已经涉足戏曲动画的策划与制作。青岛新旋律传媒公司制作的戏曲动漫《西厢记》, 15分钟成片已完成。这部工笔重彩的戏曲动画, 以戏曲《西厢记》为内容框架, 已经在市级电视台播出, 获得了2009年中国国际动画节“美猴奖”最佳短片提名奖, 并入选山东省“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奖”。该公司制作的《贵妃醉酒》5分钟成片已完成, 属工笔淡彩的戏曲动漫, 以戏曲《贵妃醉酒》为内容框架。该片已被推荐参评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该公司制作的京剧《三岔口》戏曲动漫15分钟样片也已完成。事实证明, 将戏曲做成动漫不仅可行, 而且已在业内取得共识。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早已开始晋剧《凤台关》, 楚剧《站花墙》, 京剧《智取威虎山》, 《红娘》和花鼓戏小戏《补锅》《打铜锣》《打铁》等的动画剧本创作和动画片的试制。在2007年4月第三届中国国际动画节“美猴奖”原创动画大赛上, 该公司选送的晋剧《凤台关》脱颖而出, 成为“五个奖项”的入围作品, 并最终获得“最佳FLASH入围奖”。

国家对于戏曲动漫的制作也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已于2009年底启动, 目前已筛选出首期制作100集的剧目, 既包括了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常见剧种, 更选取了耍孩儿、碗碗腔等珍稀剧种, 54个剧种中32个剧种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戏曲与动画结合的理论依据与宗旨、方法

1. 戏曲与动画结合的理论依据

戏曲与动画在艺术上有诸多相通之处, 这就为戏曲动画的制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1) 性格的符号化。人物内在性格特征的概括在戏曲当中体现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而动画形象当中这种人物内在性格的符号化、外向化更加突出, 我们往往从外形也能判断出形象的性格特征。

(2) 外形的意象化。所谓意象化, 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戏曲演员本着超越自然的自由精神, 按照主观意念来处理自然时, 就会产生意象化。意象化的动画造型也很常见, 它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夸张变形, 也可以是设计师理念的表达, 甚至可以是人们臆想出来的某些形象。

(3) 造型的夸张与变形。夸张与变形不仅在戏曲艺术中很常见, 在动画造型中也是常用的手法。通过夸张和变形可以让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一些形体更加典型, 更易于传达感情和增加叙事效果。夸张有无穷的魅力, 其主要功能在于强化视觉效果, 制造幽默诙谐的气氛;而变形则是根据艺术家的独特理解与构思所赋予对象的装饰化变形, 使形体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前提下又有新的突破。

(4) 动作的精细化。动画是运动的艺术, 动画之所以吸引人, 靠的不仅仅是出色的人物形象和华丽的舞台背景, 更源自于对动画角色的精细动作刻画。这与戏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 戏曲与动画结合的宗旨与方法

(1) 戏曲的元素、动画的手段和电影的语言相结合是戏曲动画的创作宗旨。

(2) 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到现代动画设计中去, 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交叉累计, 而是以动画技术为间架支撑起戏曲艺术的创造性活动。

五、戏曲与动画结合的意义

1. 戏曲动画是弘扬民族文化特色的需要, 也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结果

把山东地方戏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论是对弘扬传统艺术精粹, 还是传播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乃至于开发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 都是一件具有独创意义的工作。近年来,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出现空前危机, 一些地方剧种更是销声匿迹, 中国现存戏曲剧种267种, 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减少上百种。与此同时, 国产动画作为近年兴起的一个朝阳产业, 尽管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但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主要是日本、韩国、美国的动画产品。国外动画占据中国文化经济市场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青少年的“历史记忆”。如何摆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危机以及国外动画的挤压和自身原创力不足等问题, 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及动画产业的当务之急。戏曲动画的出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道路。

2. 戏曲动画的产业拉动作用明显

戏曲动画是由动画片的生产、营销、播放及动画片衍生产品的研发组成的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这其中又会带动出版、广告、玩具、游戏、服装、礼品、纪念品等多个行业。

在日本, 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一体化的格局, 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其动画产值已经超过了钢铁业。调研表明, 动画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是2-50倍。正是动画产业投资的高回报率创造了迪斯尼神话。戏曲动画的起步, 必定会给动画产业带来新的思路与创新。当务之急是, 政府应该加大对戏曲动画制作的支持力度, 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摘要:山东地方戏主要剧种包括吕剧、山东梆子、山东二夹弦、柳子戏等, 特色各异。山东地方戏的现状不容乐观, 抢救、整理、传承山东地方戏的意义重大。将戏曲与动画相结合是挽救地方戏的新举措, 相关实践已为数不少, 而对两者相结合的特殊规律展开研究自然意义非凡。

篇9:以记叙性散文为例谈中考作文写作

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好的作文也是如此。记叙性散文的关键在于情感的炽热,只有源于生活的记叙性散文,在情感上才有鲜活的生命力。但是,源于生活不过是取材的方向,并非是最终的目标。作文应该“高于生活”,应该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加以提炼,找出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价值内涵等,这样的文章才具备“艺术性”。

记叙文写作素材的提炼侧重于对人或事在情节上的再现,更多的是强调事件的完整性和人物的丰满性,而记叙性散文则不然。

记叙性散文在选材上应该如何进行有机提炼呢?

首先,要结合所写主题来筛选多个符合的人物或事件,而不满足于一件。在具体筛选时,要围绕多个方向来寻找,同类事件不需要重复。

其次,要找出所找事件的闪光点。每个事件都有其内在的价值点,或充满趣味、或让人感动、或给人启迪,总之要找出这些关键的点加以呈现、加以提升。

最后,要理清所找事件的逻辑顺序。围绕主题初步判断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而理清之间的写作层次。

比如,优秀佳作《守望》一文,作者选择的素材是“亲情”,这是初中生最为普遍的写作源,可以说是最直观的生活。作者在文中写了两次“守望”,一次是妈妈“守望”我,一次是我“守望”妈妈,在选材时,作者就选择了两个不同方向的“守望”,就避免了写作素材的重复性。同时,两次守望之间有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这样写作的层次感和逻辑也就出来了,应该说,作者这样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去选择记叙性散文的素材呢?

在记叙性散文中,叙述还是主要的,但为了呈现深层次的思想、主题,还有必要就源于生活的素材进行议论、适当抒情,这样,文章在思想性、艺术性上会有更好地表现。如《守望》一文中,作者开头和结尾是这样写的:

开头:无论时间的齿轮如何转动,我相信总会有一些守望触动人的心弦,总会有一些守望让我们充满温暖。

结尾:妈妈对我的守望是温暖的亲情,我对妈妈的守望是纯粹的感恩,人类不正是因为这种守望而延续着相互的爱与温暖吗?感谢守望,因为守望,我们的生活才会被许多感动所充实,才会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开头部分,作者对守望抒发的情感,引起了下文的事件,对守望进行了解读。文章结尾通过议论将守望上升到人类的群体性、普遍性情感,深化了文章主题。

二、有曲有折,有详有略

文如看山不喜平,记叙性散文毕竟还是记叙类文章,自然也需要在曲折有致,详略得当上做好文章。但是,记叙性散文不同于记叙文,记叙文要求事件叙述的完整性,如对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都要有所交待,往往写得比较具体,同时也就少了一份灵动。记叙性散文往往对于无关主题的一些内容采取略写,一笔带过,而对能直接反映主题、反映人物的主要事件则大笔泼墨,尽可能展现其中的价值点、感动点、动情点。

记叙性散文中如何进行详略繁简的合理调配呢?

具体来说,一般是要结合写作内容来进行科学调适。如写人的记叙性散文,如果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手法,则先写的一些事件肯定应该是略写,简笔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初步的、相对固定的映像,而后面的事件则应该是重点描绘,大笔如椽,让读者来个大逆转,这样才会起到鲜明对比、强烈反差的效果。如果是“二三事”的写法,那么这几件事应该在位置上是平行的,但在实际写作中,肯定有一件事和主题最为契合、紧密的,要加以详写。同样,如果是叙事的记叙性散文,那么铺垫类的事件叙述肯定是略写,而反映主题的重点情节则需要加以详写。

比如,在优秀佳作《守望》一文中,作者是这样来写妈妈如何守望自己的:

我不喜欢阴晴不定的天气,小时候一到阴雨天就会闷闷不乐。

又是一个阴雨天,清晨妈妈让我带上伞,我却烦闷得什么都不想说,没有理会她就径自走了。度过一天烦闷的学习,我看向窗外,果然,雨在没完没了地下着。

走出班级,看着同学们成双结对的撑起伞走了,我郁闷地向楼下看去,楼梯口站着一个平凡普通而又十分熟悉的身影,这时心中立即温暖起来,那是妈妈在等我。

这几个情节都是略写,首先是铺叙自己对阴雨天的讨厌,引出下文对妈妈的不理会;对妈妈的不理会是反衬下文的懊悔和感动。这几个情节起到的作用是为“妈妈守望我”的主情节做铺垫,故而略写,再看下面的详写部分:

她时不时抬头看看,手中拿着一把伞,那守望的姿态让我想到早上自己可笑的错误行为。我加快速度下了楼梯,来到妈妈跟前。妈妈看到我,喜悦的神色在脸上流动。我看到妈妈那被风吹红的鼻子,心里不禁难受起来。她却说:“我怕你提前放学,就早点来等你了,时候不早了,咱们回家吧!”我“嗯”了一声,便挽着妈妈行走在这雨中,无意中抬头发现妈妈那边的肩头早已湿了,眼前的情景让我的眼角也湿了,我小心地又将伞向妈妈那边靠了靠,这阴冷的雨是妈妈守望我的见证,这长长的归途丈量着妈妈守望的距离。

从详写部分可以看到,是妈妈守望我的具体行动,和我对守望的感悟和理解,这是文章的主题,故而应该详写。并且,这样情节略写来铺垫、情节详写突出主题,就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显得有层次、有逻辑,读来一波三折、跌宕有致。

三、细节直击,扫描现场

记叙性散文不提倡纯粹的散文化,支撑记叙性散文的还应该是事件和细节。细节是记叙性散文是否动人、是否感人的关键所在。记叙性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不同于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可以求多、求长,而记叙性散文中则求精、求短,关键在于那最闪光的点、最动人的点、最动情的点。在记叙文写作中细节描写要有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其中最动人的场景。

比如,在优秀佳作《守望》一文中,作者这样写“我对妈妈的守望”:

双休日,妈妈却因公司事务繁忙还要工作,我一个人在家,窗外已染上了黑色。白天还是万里无云,晚上却又在淅淅沥沥的下雨。我想妈妈一定没有带伞,我得给她送去。我看了看时间,还来得及,便拿着伞出门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铺垫,紧跟前文妈妈给我送伞、守望我归来的情节,这时候可供作者写的细节有很多,比如给妈妈打电话的对话描写、要不要送伞的心理描写、送伞过程的动作描写、妈妈见到我的情态描写、下雨的环境描写等等,很多可选择的细节,但是怎样写才能更靠近主题?怎样写才能更加动人?怎样写才能给人更多启迪呢?这就是记叙性散文写作时,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关键。作者是这样写的:

经过公车一路的颠簸,我来到妈妈公司楼下。抬头一看,三楼妈妈工作的地方灯还是亮着的。刚准备进去,门卫便拦下我说是没有工作证不让进去,我只好在楼下冷风中等妈妈了。

这还是我第一次给妈妈送伞接她下班呢,一想到妈妈下楼后一眼惊喜的样子,我就觉得等待也是值得的,即使只是守望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妈妈下班了,看到我在等她,“你怎么来了?”她意外而高兴地问着,我说:“当然是来接你喽,走吧!”我撑开伞,并略微将伞向她那边倾斜,又一边说笑着分散她的注意力,怕她担忧地问我是不是冷着了、淋着了,此刻我才体会到妈妈给我送伞时守望的心情。

作者很聪明,送伞路程一笔带过,门卫阻挡是情节铺垫,重点是等到妈妈前后的细节,第一次为妈妈送伞的心理,妈妈的表情、害怕妈妈担忧的心理等,构成了我对妈妈的守望,让读者如在目前,最后对妈妈守望的理解,更是让人感动。

写好记叙性散文,还有很多诀窍和技巧,但只要提炼好素材、写出层次、写好细节,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上一篇:“六一”节目串台词下一篇:安全生产责任制1-1-2项目经理部设备员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