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的抒情散文

2024-06-17

流光的抒情散文(精选8篇)

篇1:流光的抒情散文

流光的抒情散文

听一首空灵伴着流水的音乐,名字叫流光,惊叹于曲作者的构想,如此轻柔曼妙的声音,宛若漫天飞花,翩然清丽,伴随着缓缓流动的泉水的声音,清幽明净。好像去到了一处幽静美丽的神秘的森林。流萤飘飞,星星挂在树梢上,一弯新月迷蒙的笼罩,林深处隐约看见奇幻别致的城堡,透着飘摇魅惑的灯光,

不知道里面会有什么。这让我想起那首外国电影里的爱丽丝,这首打击乐器好像还夹杂着西方竖琴声音的音乐,让人深深堕入那片密林深处。幻象着自己是穿着曳地白裙的女子,惊惶地奔跑,却沉浸于迷离梦幻之中。一边害怕一边欣喜。

好累,走的好累,不想再走下去,提着被潮湿的泥土弄脏的裙摆。继续顺着有光亮的地方走去。树很高,浓密的叶子在头顶几乎遮住了天幕,深灰的天幕上有很多流动的星星,因为幽深的密林。它们像在流动,在树的梢头闪烁。我的眼前飞过很多的萤火,点点幽绿,围绕在我身边。

它们大片的飞舞,像从天际洒落的烟火,照亮我身边的灌木和花丛。闻到一阵浓郁的芬芳,顺着香味的指引,我看到一个让人惊艳的过程。一大朵红色的花在慢慢张开它硕大的花瓣,开合里生命如此极致美丽。我去抚摸,它却轻轻地战栗,微微的合拢。不敢再去触碰,久久的凝视,而后深吸一口迷醉的幽香,继续走。

那些羊齿状的古老植物,硕大而旺盛,在微光里泛着潮湿露水样的光芒。一只飞鸟突然迅疾的飞出,在我的惊惧里扑哧地拍打翅膀从我头顶掠过。在急速流动的血液里,逐渐平缓心跳。然后,隐隐听到流水的声音。那是一种美妙宁静的声音,感觉它在不徐不疾的流动,必定是清澈甘甜的,可以看到水底颗颗不同形状的卵石。那细腻轻柔的铮潺声,让人平静和悦。

在玄妙的声音里一步步前进,似乎有一双潜藏在暗处的眼睛,在指引方向。一步步地走向更深处,拨开茂密的灌木,豁然开朗,头上的天因为开阔而让此处变的光亮。一条笼着轻烟的小溪,突然的出现,不知道源头,也不知道尽头,熠熠着像一条镶着月光的轻纱,轻柔的浮在那里。我看到自己在水里摇曳的身影,在粼粼波光里恍然迷蒙,不知道今夕何夕。

蹲下,月色在水面泛着清辉,轻无痕迹的流动,我把指尖没入摇曳的倒影,想触摸自己的脸庞。手指进入的一刻,涟漪晕开了所有的影像,再也看不不到完整的自己。我颓然跌坐在水边。有风柔腻的吹过,一阵雨从天而落,抬头,我看见漫天飞舞的花瓣,轻盈似蝶,无声息的带着淡淡清香坠落。在半空旋转,曼舞。仰起头,它们轻柔冰凉的贴在肌肤上,眼睫上,嘴唇上。

水面迤逦着大片红碎,随着流水往前飘去,不停地坠落,不停的.飘走,震惊于这样的凄艳。直到最后一片花瓣杳无影踪。水依旧平静的流淌,却发出淅沥圆润的声音。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在流水里飘远,再无声息。萦绕的烟雾里有一个声音在说。

你想知道什么,很好奇吗?让我告诉你,我叫流光,这些流动的水永远不会停息,你的容颜,你的身影,你的声音,你的故事,你的爱情,你的一切都会像这些落花,慢慢在不知不觉里流走。你想挽留吗?在你最美或者最幸福的时候。别妄想了,任何东西都抵不过时间的流逝,所以,现在,明天,眼前的这一分钟才是你要真实面对的。

我在这样的声音里,再一次望向水里,而后笔直的跌落。被水湮没,冰凉窒息里闻到花的馨香,还有一束穿过水面倾泻而下的光亮,我看到很多美丽的气泡漂浮在四周。五彩缤纷里眩晕。听到一些空灵明净的音符。穿过我的耳膜。流光,一首让人洗涤疲惫的曲子。我终于浮出水面。

流光飞舞流光飞舞流光月影,飘零梦语

篇2:流光的抒情散文

那些在懵懂的岁月里曾发生过的事情,在这日光的投射下,显得格外青翠剔透。总是傻傻的想,如果可以将那些不愉快的记忆,彻底焚毁;如果可以将那些不堪的往事,从我的心底彻底拔除;如果,如果曾经的一切都能尽如人意,于那现在的我,该是多么深沉的幸福啊。

其实,我本不该有如此缠一绵的愁思。因为这几年来,我过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而机械。我像个苦行僧一样,在文字、书本、生活的三点之中,循环往复。一头扎进我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不愿将往事再提,不愿将自己的心情过多得泄露。尽管常常有胡思乱想的时分,也宁愿用最绮丽华美的文字,来掩饰我内心的憔悴与忧伤。变一态之于我,又何尝不是一种宽慰。

当我的双眸感受着蓝天深邃的宁静,心底也会泛起阵阵颤栗,像是期待的叶子,渴望这温暖的陽光能将所有的空虚都斟满。常常锁眉沉思着,想着,这几年的潜心修行,是否足以将当初所招致的非议和内心的谴责都统统抚平、熨直。当我依然艳若梨花般得浅笑时,是否还有甘露般的清甜。那夏天还未开放的心情,此刻,也如秋天的行云般,无止息地四处追寻。

渴望在这和煦的陽光下,沉睡在翳郁的森林里,听溪水潺一潺悠悠,听鸟儿雀儿的柔声细语,听素馨花恬静地开放在这风中。想着那已经随着夏天而飘然逝去的温馨、甜蜜,又有什么样的美好景象,才能在这样的冬日,填补我心头的遗憾呢。曾想要说却又未说出口的话,就像一叶扁舟,日日夜夜随时间的浪潮而颠簸起伏。

曾有一曲清新的流畅的曲调,和着那个夏天的熏风,滴进我萌动的心间。我不自觉地为之心魂飘荡,情思也变得圆一润精美。当夏天的陽光在落霞里隐匿,那一支曲调也在我的心底渐渐消逝。直到有一天,一股的幽愁将我从梦中惊起,在半夜的风里,心头又感觉到了那样一阵奇香的芳源。我才恍然想起了,曾经拥有过的,那完整的温馨、甜蜜,如那一曲清新的流畅的曲调。那时,我不晓得它们离我是那么近。而如今,这苍白的想往让人心痛想流泪。那些还来不及去细细体味的情思,在年轻的岁月里,都早已戛然而止。

当这午后的微风,如蜻蜓薄纱似的双翼在轻轻震颤,还依然掠过我的思绪,将我从奔驰的原野上牵扯回来。才很是难过得低首徘徊在这树下,叹息着,这缤纷的落英飘洒,这慷慨的红叶满径。有一种清幽清幽的情怀,在这个沉默的冬天,消隐在斜陽余晖里,消隐在山涧青岗里,消隐在我心中的日月里。偶尔还有一种迷茫的温馨,像萤火虫似地在我的心里熠熠闪光,在绝望的黄昏,探求它的深意。

篇3: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4: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5:流光里做个淡然的女子抒情散文

时光如水缓缓的流着,人生的际遇让人感怀,经过了期盼,经过了狂躁,经过了忧思,终于学会了淡然。

不再去纠结那些信誓旦旦的誓言为何变成了谎言,不再感慨为何牵着的手会不知不觉的松开,不再过问未来的路上是否还可以一同走天涯。

我深信,那些爱在爱的当时都是真的是诚的,那些关怀与挂念都是纯的是暖的,这就够了。我会珍惜与珍藏,珍惜所有的感动,珍藏所有的真诚。

将心的房间整理好,一半存放过去,一半留给未来。闲暇时我会将那些美好拿出来翻晒,浅笑着怀念,而后继续带着期待与微笑前行。

缘分天定,缘来不惊缘去不怨,缘来那是上天的恩赐,缘去那是命里的注定。缘浅是自己修炼不够涵养不够福分不够,不放手只能苦自己。缘深就算真的挥霍也还会绕缠你,就算刻意驱赶也还会尾随你,这是福份,该好好珍惜。我深信有缘自会相聚有缘定能相依,如若无缘就淡然送之。

抖落一地繁华,还身心一份最纯最朴的素雅,在流光里做个淡然的女子,笑看花开花落,笑迎朝来暮去,静赏星月点缀的浩瀚天际。

如果可以自在就别刻意束缚自己,如果懂得自爱就别无限的`放任自己,凡事得有个度。

想要的东西,值得的,努力追求,不要畏惧别人的目光,别人不是你,不会知道你真正的需求。

想扔的东西,想清楚,扔了你或许一辈子就都捡不回来了,不扔你会垃圾满屋。所以如果是宝贝就好好留着吧!如果是累赘就狠狠心扔了吧!有舍才有得,腾出位置来留给美好与贵重入住。

篇6:细雨湿流光的散文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啊,时光无时无刻改变着我们,容颜、情感、以及我们生活周围的一切,可以说光阴这个问题古今俱谈,历史的长河也在流淌着,滚滚急流,无情且不可逆。问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揉碎牡丹,纵意让牡丹香染铜樽千年,轻挼月色,将其融入山水清音,古时文人雅客恣意狂啸,长风起兮花翩然,艳唐千年,多少墨客的壮丽诗篇把山河描绘?宋雨飘飘,欲沾文人公子盈盈佳人衣袂,蛛网竟惹,鹅毛飘飘,宋时的绮丽词篇,多少文人才女挥毫墨染?是啊,光阴也并不是没法记住,古时朝代的`美以及文人墨客的时代,以及他们的情感都用文字留下了,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食粮。

流光来去不复返,匆匆来也匆匆去。抓住时间和把握时间成了我们现在的问题,但是随着现在高科技等的一系列发展,出现了很多可供我们年轻人娱乐的,但是一定得把握好度,该享受是享受,但是一定不能耽误自己的正事,自己的梦想。就如《代悲白头翁》诗中所写,:“伊昔红颜美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之后便“一朝卧病无相识,唯有黄昏鸟雀悲”。

人的一生也不过数十载,上天也没留给我们多少时间。我们就更要关心自己身边事物,比如有空多看看父母,一两句叮嘱,两三句问候,一声我爱你,就能给予他们温暖,或许有人会说太肉麻了,况且你会说父母他们也知道,但是我觉得话说出来比不说来更能体现你对他们的温暖,或许这样待到他们走后,你不会因此太愧疚。

细雨把流光湿,光阴把箭追。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个人或许会在不同地方成家立业,就如鸿鹄踏雪泥一样,停过后便不复东西。但是我觉得这样会更有趣,是啊,如果一个人永远困在一个地方,那怎么行,男儿志四方,岂久困泥沙?世界这么精彩,我们都应该到处看看逛逛,到了老的时候才有资本与自己孙儿孙女谈奇遇,谈远方的那片田野、蓝天、精彩。……

我就喜欢自由自在,不受高科技等的束缚,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比如旅行,都说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嘛,看看各地不同风光,不同的习俗,或者兴致大发与自己的朋友喝酒聊心里所想,亲身所经历的奇闻怪事,这样不是很有趣吗?或者无聊时间看看书,通过别人所写的来启发激励自己,又或者听听音乐,慵懒晒着阳光,看看庭院树,细数流云,这样岂不妙哉?

时光每天都在流逝,而我们过完这一天,就再也没有这一天了,取而代之的是新一天,人世也有代谢,我们这一代走后取而代之的又是新一代,周而复始,大自然也在改变,可能时间更长,几百万年或者更长,我们是有思想的人,不是没有意识的事物,所以请为自己而活吧,不要为以后没珍惜时间而后悔。

篇7:岁月流光散文

风过,雨丝如棉,踏足走在小镇田野,看一缕缕吹烟,红瓦粉墙金联,小桥流水,燕子飞过杨柳稻田,鸭子交颈戏水荷塘水面,笑颜如风卷帘。

凊幽小院看夕阳笑脸,莺莺燕燕,秀秀纤纤,雨过天蓝,花开蕊香,映透了期盼,坐在流年两岸看青春逝远,那一种烟雨,最喜欢。雨里秋千,梦里水烟,暖暖季节,一起将风雨忧郁抹走。相信心如往昔,不会随着每一天淡去无痕迹。

热情散发美丽,愁绪用歌声代替,终有些温暖能让我停止哭泣。用力鼓起一些绚丽的妩媚,起起伏伏风中徘徊,天空依然明浄,蔚蓝色彩不会褪,春天的冷香还在,心情怎么飞,阳光轻轻开出蓓蕾,梦想依然很美。心中的灿烂路线无限尽温软,一抹香开在梦河边。

想着更美好的明天,心在夜奔脱轨,唱着歌拥抱温暖。那些跟记忆有关的美,变成蓝色的蛾脱茧飞越,重现拥挤在心间。岁月流逝的风景里,不确定昼夜轮回的年华里,微笑是否能一如当初的美丽。

随着秋去春来,穿梭在繁华和萧瑟之间,渐渐淡忘了许多,不经意间却又轻轻露出心灵深处的曾经,很想握住那所有的美好,沐浴在无边璀璨里,在匆匆岁月之中留下记忆的年轮。

挽一朵天边的云,驻脚在斜阳的余晖下,轻松享受一下自然的美好,欣赏着如画美景,即使如烟般从身边溜走,依然记住了那缕缕痕迹。

想想往昔,是何等的一丈柔情,逍遥云天,憧憬所有美好,燃烧那一份渴求。本已过了爱做梦的年纪,可仍旧任思绪浮想。

繁华弹指间,岁月画卷,被定格在那一瞬间,带着点点风痕,漫过旑旎时光,缤纷了流年色彩。

如今,暖风在耳边低吟,纷纷扬扬。细数缕缕光阴,每一缕,毎一缕,都有心灵的歌声在吟唱。

时光伊始,留下了太多的`缅忆。打紫陌红尘走过,一切都还来不及一一握手告别。喜忧参半的人生交响乐中,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时候真的并不是很多,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故事来渲染。

弹指岁月逝,暗叹流年月下痕,执笔沉吟,茶靡花开旧时景,花径追忆旧时欢。

邀风长吟,握一掌如水月华,摘几枝园中桃花,醉饮这满园幽芳,将思绪化为枝间花蕊,侍来年,春风一度,再抽新芽。

篇8:韩愈散文的明道与抒情

一、“文以明道”的阐释

《原道》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是儒学复兴的宣言书, 系统地阐述了他所提倡的儒道的基本内容, 韩愈自称“约六经之旨”《上宰相书》, 但是他却推陈出新, 富有独创性。清人刘开“夫退之起八代之衰, 非尽扫八代而去之也, 但取其粗而汰其精, 化其腐而出其奇。其实八代之美, 退之未尝不备有也”。他认为只有把文章写好, 摈去陈言、文从字顺、气盛言宜、辞事相称, 才能更好的明道。《原道》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博爱”一词出自《孝经》, 借来作为仁的定义, 涵义很广, 但也有它涵盖不了的部分。如孔子《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可见仁不仅是指爱, 还得得好恶之正。接下来“行而宜之之谓义”又是据《中庸》而来, 弥补上面的缺陷。接着两句由仁义出发, 谓之为道, 意象明确。而“无待于外”是韩愈对《庄子》文章的一点融化。虽然韩愈的上述论断是源自经典, 但却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富有新意。这开头四句是全文的总纲, 韩愈在这里告诉我们先圣先王的教导, 是人人必须遵守的, 强调“圣人之道”。在上者 (皇帝、大臣) 遵先圣、先王之道, 是所谓“相生养之道”, 是必须以民为本, 施爱于民。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 在各自分工的行业做好自己的工作, 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互济互利、互相帮助, 充分体现了韩愈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政治观点, 可见其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所谓“原道”就是探讨道的本原, 韩愈在《原道》中又云:“斯道也, 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道之源的揭出, 也就形成了韩愈的道统思想。

《原道》影响巨大深远不仅在于作者的思路精密、透辟, 还在于其态度真诚。并且对佛老的抨击, 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其语言准确精练, 长句、短句配合, 整句散句相间, 读来琅琅上口。

《师说》也包含其明道倾向。《师说》仅31句话的短文, 有19处论“道”。韩愈以先秦两汉的古道为准则, 竭力倡导儒家的道统观念, 开篇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韩愈“障百川而东之, 挽狂澜于既倒”, 抨击社会积习, 力排世俗讥议, 提出了崭新的师道思想。他主张“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意思是说不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 也不论年长还是年少, 只要谁掌握了道理, 那就拜谁为师。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功, 如是而已”;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圣人无长师”。韩愈强调, 教师的三大使命中, 传“道”居首位, 但韩愈遗憾地指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不惑也难矣”。文章层层深入, 借用古今、幼长、下层艺人与上层官僚等多方面的对比, 如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而齿学于师”等, 先立后破, 对比鲜明来阐述其思想, 文中可见韩愈的勇力胆魄及其对流俗的冲击力量。

韩愈在《论佛骨表》这一篇章中也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以大量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作为例证, 指出佛教不过是“夷狄之一法”,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与中国传统的“先王之道”相违背, 最后请求将佛骨“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韩愈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秩序, 需要指出《论佛骨表》对佛教的批判主要是一种政治批判, 从事实上揭露佛教的危害, 并不是对佛教神学的哲学批判, 对于打破人们的宗教迷信有其积极作用。

二、抒情鲜明突出

韩愈散文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积极的“文以明道”的古文理论, 还体现在其有强烈的抒情特征、个性鲜明的散文特色。读韩愈的散文, 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情感浪潮, 会感到令人心悸魄动的鲜活灵魂体验和生命力。

韩愈有明确的理论主张, 有“不平则鸣”说。我们看《送孟东野序》, 文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所谓“不平”, 主要指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我们看文章来自现实生活对韩愈的感发而造成其思想感情的郁积, 而其指出“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 则阐述了作家的生平遭际和他的创作的关系问题, 从文中我们看到作者围绕这一观点从自然界推论到人事, 由上古谈论到当代, 多方取譬, 由远及近, 由浅入深, 反复论证, 文笔纵横恣肆, 那种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鲜明、醒目, 从中我们也看出韩愈横决奔放的气魄, 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也正如其《伯夷颂》中伯夷“士之特立独行, 适于义而已, 不顾人之是非, 皆豪杰之士, 信道等而自知明者也”。与其说伯夷, 不如说是作者自己鲜明的写照, 体现出韩愈有“不平则鸣”, 勇于向世俗挑战, 也敢于坚持到底的性格特征, 从而将其抒情个性鲜明、性格“特立独行”展现于我们面前。

韩愈抒情之所以如大江大河澎湃流转、气势壮大, 不仅是源于韩愈本身那种自信心, 也源于韩愈极力提倡宣扬的儒学的力量, 尽管儒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 由盛到衰, 又由衰转盛, 但韩愈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而使其文章纵横恣肆, 富于论辩色彩, 鲜明生动。如其《论佛骨表》, 文中写道:“今无故取朽秽之物, 亲临观之, 巫祝不先, 桃茢不用, 群臣不言其非, 御史不举其失, 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 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这是就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大内奉养一事而上的谏表, 当满朝上下如痴如醉, 奉佛骨如神明之际, 韩愈敢于直斥佛骨为“朽秽之物”, 并对宪宗亲临观之的行为表示耻之,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量啊!他正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使文章呈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强烈的战斗性和持之以恒、无所畏惧的奋斗精神, 使文字更具强大的气势,

其他如《原道》、《师说》诸文所论, 也都莫不具有无可辩驳的气势与力量。《原道》批判佛教“弃而群臣、去而父子, 禁而相生养之道, 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我们知道, 吃饭穿衣、忠孝观念在当时都是天经地义的, 就是现在不谈“忠”, 但吃饭穿衣与讲求孝道都是很重要的, 佛教徒们也必须依赖于现实生产生活, 这本身也是违背佛教教义的。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 而善辩源于他的胆壮气盛, 源于那种“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鸣”的个性, 于是其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 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使其散文形成了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感情激烈、抒情个性鲜明的特点。

韩愈以儒学道统为根本, 吸收了别家之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入时代新的思维, 并呈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使得其文章血肉丰满, 富有生气。也正因为韩文具有这种特色, 加之其独立的人格力量, 使得这一历史人物牢记于后人的心中。

摘要:韩愈创作出许多典范型的散文作品, 并有其明确的理论主张“修其辞以明其道”。韩愈的典范型散文《原道》、《师说》、《论佛骨表》、《送孟东野序》等充分体现了明道与抒情的关系。

关键词:韩愈,散文,明道,抒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韩愈.韩昌黎文集[M].马其昶, 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上一篇:瑜伽毕业总结下一篇:关于执行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