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2024-06-18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通用6篇)

篇1: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中特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篇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篇3: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研究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 随着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改善, 银行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不断尝试金融业务产品的创新,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带来两个益处:第一, 为银行提供新的业务, 同时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第二, 通过供应链连带担保关系, 提高了中等和小型企业的信用等级, 为这些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 达到了银行和企业的共赢。

1.2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中小企业融资综合解决方案, 它合理地搭配或有机地组合几种不同的自偿性贸易融资服务产品。它利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特点, 引入新的风险控制措施, 如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等, 把短期结构性融资方式应用于预付款、存货、应收账款的交易中。在该融资方式中, 借款人没有独立的还款能力。因为他们既没有实质性的资产, 而且除了以销售商品所得回款作为还款的来源外, 没有其他任何来源, 也没有实质性的资产, 因而他们没有独立的还款能力。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风险主要反映在融资的自偿性程度以及授信人对交易进行结构化设计的能力, 而不是借款人本身的信用等级[1]。

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支撑, 将资金注入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 进而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同时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有效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 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在供应链中往往以某核心企业为中心, 周围是与之相配套的中小企业, 供应链金融依托于该核心企业, 将资金注入与其配套的中小企业, 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流问题和整条供应链的资金畅通问题。

1.3 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传统融资模式中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关系是:供应商将原材料销售给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将产成品销售给分销商;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分别向不同的银行贷款, 银行分别为各成员提供贷款;银行只愿意为核心企业提供贷款优惠, 而为供应商和分销商提供的贷款很少, 条件也很苛刻。

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关系是:上游供应商为核心企业提供原材料时给予其较长赊账期, 核心企业没有资金压力, 也为下游分销商的销售减少了压力;而且供应链金融业务中, 商业银行是为整条供应链融资, 他们在为核心企业提供核心支持的基础上, 也会给其上下游配套企业适当放宽授信条件。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一个核心企业, 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 为整条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 将资金注入处于弱势地位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 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 可以增强其商业信用, 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 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 资金注入配套企业, 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 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而且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 还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1.4 供应链金融研究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现如今, 企业资金占用严重, 现金流周转面临挑战, 正需要金融机构提供特色融资服务。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为拥有大企业客户、扩大销售、实现利润往往采取赊销, 形成大量应收账款, 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供应链金融在较大程度上有助于与核心企业打交道的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应收账款, 提升企业信誉, 减轻资金占用压力, 保障企业资金链安全, 从而缓解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供应链融资模式通过整合信息、物流、资金等资源, 提高资金使用率并为各方创造价值, 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2]。

2 供应链金融问题分析

2.1 完整信用体系的缺乏

上下游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紧密、稳定的协作关系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基础, 而这一协作关系中需要维系的重点就是企业之间的信用问题。因此同一供应链条中的企业如果缺少这种稳定、紧密的协作关系, 势必会加大银行操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目前, 我国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和社会信用征集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的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 因信用缺失对市场交易造成的无效成本巨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拓展。同时, 我国在国际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国际跨国公司的加工企业以及与之服务配套的国内企业, 很少有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因此, 要想建立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供应链金融信用体系还需要长期的努力[3]。

2.2 企业之间的风险传递

2.2.1 核心企业的角度

核心企业将整条供应链条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整合, 由此而掌握着整条供应链的核心价值。由于大企业没有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利益驱动, 而且很多国内企业的供应链意识淡薄, 即使很多企业开展了供应链金融, 大多也都没有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实行制度化管理。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一旦核心企业的信用出现了问题, 就会扩散到供应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 进而威胁到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安全。

2.2.2 上下游企业的角度

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人员更替频、经营透明度差、财务制度不健全繁等问题比较突出, 银行不易监管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供应链背景下, 中小企业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 而且还受整个供应链条运营绩效、业务交易情况、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其信用风险已发生根本改变。

2.3 业务的操作风险角度

当前业界普遍认同, 操作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作为一项系统业务, 供应链金融服务既要对核心企业以及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有总体的把握, 还要熟悉行业的竞争模式、风险表现和特征。因此, 该项业务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银行的内部管理大都仍然沿用传统业务模式, 各环节均存在操作风险, 如银行内部人员的欺诈和作弊等行为造成的风险, 从业人员能力不匹配、操纵失误给银行造成的风险等。

2.4 来自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风险

从法律的角度看, 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动产质押及应收账款担保, 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担保法》、《物权法》、《合同法》、《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供应链金融包含三大主体, 即银行、企业 (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 和中介机构, 主体的复杂性决定了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一项业务创新, 银行、中小企业、物流公司及整条供应链的产品在不断地创新, 业务模式多样, 相对于传统业务其标准化程度较低。现有法律还很难完全覆盖, 从而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风险, 危及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4]。

3 风险防范对策

3.1 改善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

为了把商业银行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系统, 同时对企业和个人也要建立相应的信用登记制度及信用档案。同时为了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在依法维权保权方面减少行政干预, 需要创造一个公正、合理的法制环境。商业银行对可能面对的法律风险问题,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设计金融产品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并尽可能地完善法律合同文本, 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把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2) 构建一个综合服务网络平台。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通过搭建公共金融服务平台, 协调各参与方对业务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和管理, 实现规模效应,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5]。

3.2 实行严格的准入标准

由于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企业的管理方式存在着较大差别, 不同行业之间差别更是明显。正是在我国供应链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的这一大前提下, 需要结合供应链总体运营状况对授信企业进行相关的评审, 如主体准入标准, 交易质量评估等。从供应链关联的角度来看, 则需要对链上各主体履约情况、业务能力以及与对手的合作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授信前调查, 即商业银行要严格遵循实地调查原则, 实地了解授信主体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和交易记录, 认真核实其存货、预付款、应收应付账款等科目的变动情况, 坚决杜绝贷前调查流于形式, 严格评估周转速度及相关财务指标的合理性, 制订授信前调查实施细则, 明确详细的调查步骤和要点。

3.3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不仅可以减少不同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而且可以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失误。首先应由政府出面构建统一的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双方的信任问题。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平台追踪这些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动态。作为核心企业, 银行应尽快搭建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加强客户信息管理, 及时跟踪、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 并进行贷后管理的动态分析。作为供应链的上下游, 中小企业之间应该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 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 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同时要建立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中的信用机制, 探索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机制[6]。

3.4 加强贷款后的动态跟踪管理

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是供应链条中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流与物流的结合。因此, 根据业务的不同阶段做好货物流转、资金流去向的监控对于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至关重要。在保证货物流转与资金流转相适应的前提下, 控制住现金流也就控制了还款来源, 实现了业务自偿性。

4 结论

作为一种供应链管理模式中的新的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为核心企业、中小型企业和物流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供应链金融降低了核心企业的整条供应链的融资成本, 解决了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难题,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为形成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利条件, 并致力于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本文对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系统应对措施以防范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从而有利于实现整个供应链条上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2]闫俊宏, 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 2007 (2) .

[3]Rutberg S.Financing the supply chain by piggybacking on the massive distribution clout of united parcel service[J].The Secured Lender, 2002, 58 (6) .

[4]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 2007.

[5]Danie lM.Friedman:fied ware housing[J].Columbia Law Review, 1942 (42) .

篇4: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

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考核企业资质、业绩、财务特征和担保方式等,从单一主体经营、财务、市场等角度对企业综合实力、还款能力进行的信用评价。但在供应链背景下,链上企业的风险已发生根本变化,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供应链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较高的信用水平和增级效用以及真实贸易项下产生的自偿性还款现金来源降低了上下游交易方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供应链上各环节主体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传递的风险因素又使各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不仅包括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同时还涉及到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风险、交易对手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交易资产风险、操作环节风险以及来自于物流监管合作方的风险等。

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担当了整合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角色,商业银行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增级及其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程度,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一方面,核心企业能否承担起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担保作用是一个问题,核心企业可能因信用捆绑累积的或有负债超过其承受极限使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兑付危机;另一方面,当核心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变相隐瞒交易各方的经营信息,甚至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融资,利用其强势地位要求并组织上下游合作方向商业银行取得融资授信,再用于体外循环,致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恶意信贷风险。

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虽然供应链金融通过引用多重信用支持技术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通过设计机理弱化了上下游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但作为直接承贷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人员更替频繁、生产经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透明度差、财务报表缺乏可信度、守信约束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与此同时,在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已发生根本改变,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而自偿的根本依据就是贸易背后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是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为质押/抵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合法性出现问题、或质押物权属/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情况出现,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业务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当前业界普遍认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以及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环节流程安排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关系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被有效屏蔽。

物流监管方风险。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为发挥监管方在物流方面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降低质押贷款成本,银行将质物监管外包给物流企业,由其代为实施对货权的监督。但此项业务外包后,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质押物所有权信息、质量信息、交易信息动态了解的激励,并由此引入了物流监管方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监管方会出于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自身经营不当、不尽责等致使银行质物损失。如个别企业串通物流仓储公司有关人员出具无实物的仓单或入库凭证向银行骗贷,或者伪造出入库登记单,在未经银行同意情况下,擅自提取处置质物,或者无法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要求尽职履行监管职责导致货物质量不符或货值缺失。

抵质押资产风险。抵质押资产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对应贷款的第一还款源,其资产状况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回收的成本和企业的偿还意愿。一方面,抵质押资产是受信人如出现违约时银行弥补损失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抵质押资产的价值也影响着受信人的还款意愿,当抵质押资产的价值低于其信贷敞口时,受信人的違约动机将增大。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抵质押资产主要分为两类:应收账款类和存货融资类。应收账款类的风险主要在于应收账款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应收账款的账龄、应收账款退款的可能性等。存货类融资的主要风险在于质物是否缺失、质物价格是否波动较大、质物质量是否容易变异以及质物是否易于变现等。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提升对全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主体的综合准入管理

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对链上各个交易方开展的综合授信业务,因此,需要结合供应链总体运营状况对授信企业的主体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的评审,需要从供应链关联的角度对链上各主体业务能力、履约情况,以及与对手的合作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规范授信前尽职调查工作,提高对授信主体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授信前调查是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经营机构的贷前调查指导工作,制订授信前调查实施细则,并根据不同业务的具体特点明确详细的调查步骤和要点。要严格遵循实地调查原则,实地了解授信主体的从业经验、与上下游合作关系、交易记录、购销情况等,认真核实其存货、预付款、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科目的变动情况,严格评估周转速度及相关财务指标的合理性,坚决杜绝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要立足供应链金融业务特征,注重对授信主体和交易信息的并重调查,在加强对主体承贷能力、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调查的同时,还应深入了解客户经营动态和交易情况,认真调查贸易交易的基础背景、核实购销合同的真实性、分析交易的连续性,全面、客观地反映客户真实的经营情况。

强化对核心主体的授信准入管理。供应链金融各种业务模式直接或者间接都涉及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核心企业在对上下游企业融资起着担保作用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具有直接的传递性,直接决定着供应链业务整体的荣损,对其准入管理尤为重要。

真实反映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通过交易结构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将企业的授信风险与主体信用分隔开了,但债项授信与主体授信的分割并不意味着银行就能忽视授信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银行也不能单纯凭借债项自偿性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增级,而盲目地降低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准入要求,而应该将主体信用与债项评级相结合,通过综合考察授信申请人的综合实力、财务报表、经营效益、交易活动、自偿程度,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重点选择与核心企业合作紧密度高,已建立稳定的商品购销关系,并得到核心企业的推荐或认可,生产经营正常,主业突出,主营产品销售顺畅,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和存货周转率以及销售额和现金流量稳定,历史交易记录和履约记录良好的合作主体。

优化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各操作环节职责要点

供应链金融操作流程环节众多、操作风险复杂多变,商业银行应根据供应链融资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岗位职责,通过设置专业的业务部门、制 订专门的业务操作指引、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健全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

要细化各流程操作指引,建立起明确而又细致的操作规范要求。在贷前调查阶段,考虑到信息要求比一般企业授信更复杂,银行应建立专业的调查、审查模板和相关指引,调查人员应按照模板要求的框架进行信息搜集,有效降低调查人员主观能力对调查结果有效性的影响;在授信业务落地环节,应细化与授信主体及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合同协议签订,印章核实,票据、文书等的传递以及应收类业务项下通知程序的履行等事项的操作职责、操作要点和规范要求;在出账和贷后管理环节,应明确资金支付、质物监控、货款回笼等事项的操作流程、关注的风险点和操作的步骤要求,使得操作人员有章可循,严格控制自由裁量权。

要针对业务管理需要,明确权责。建立起专业的管理部门、设置专业的管理岗位、明确流程环节中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并细化到岗、到人,实现由专人专岗负责业务推动、业务管理、价格管理、核库、巡库、合同签署、核保、资金支付和回笼监管等相关工作,使得各岗位之间能够做到既相互衔接配合又相互监督检查,真正实现通过流程化管理落实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封闭操作和全程监控,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运作和集约化运营。

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加快建立电子化信息平台,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总量、业务结构、融资商品、监管企业合作情况等相关要素的电子化统计,实现日常融资货物质押及解押操作、报表统计、风险提示信息、库存和赎货情况分析等工作的电子化,使业务操作流程化、透明化,降低业务操作对人员的依赖,减少人为的随意性。

加强对物流监管方的准入管理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物流监管方起到“监管者”、“中间者”和“信息中枢”的作用。物流监管方不仅受银行委托对客户提供的抵、质押物实现专业化的监管,确保质押物安全、有效,而且掌握了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货物出库、运输和入库等信息的动态变化。银行正是通过物流监管方对质押物的监管来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但当前物流监管方中存在的缺乏专业技能和诚信、企业资质参差不齐、运输和仓储监管的规范不标准以及借款人和物流企业联合欺诈银行等现象,使得对物流监管方的准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防止物流监管方操作不规范、管理制度缺陷给银行带来损失,应重点选择经营规模大、知名度高、资信情况好、仓储设备专业、管理技术先进、操作规范完善、监管程序严谨以及员工素质高的监管方进行合作。要建立起对物流监管方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加大巡查频度,重点检查监管方是否严格按照流程进行质物保管及出入库操作,出入库台账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质押货物是否足值、货物储存方式和库容库貌是否符合要求、日常管理是否到位等,对于不符合管理要求的监管方,要即使督促改进,必要时要坚决退出。

提升对抵质押资产的动态管理

抵质押资产作为银行授信的物质保证,其变现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标。为确保抵质押资产的足值性和有效性,银行要落实好以下两方面管理要求:

注重对抵质押资产的选择。在选择抵质押物时,应选择市场需求广阔、价值相对稳定、流通性强、易处置变现、易保存的产品。为明确抵质押物的权属关系,要让质权人提供相关的交易合同、付款凭证、增值税发票、权属证书以及运输单据等凭证,通过严格审查相关凭证,有效核实质物权属,避免质押物所有权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引发权属纠纷;在选择应收账款时,应选择交易对手实力强、资信高,双方合作关系稳定、履约记录好、交易内容和债权债务关系清晰的应收款,应确保应收账款所依附的基础合同真实有效,应收账款处于债权的有效期内且便于背书转让等。

加强对抵质押资产的价值管理。要建立质物价格实时追踪制度,完善逐日盯市操作和跌价补偿操作要求,依据各商品的信贷条件设置价格波动警戒线,一旦價格跌至警戒线以下,及时通知经销商存入保证金或补货。与此同时,要建立起对授信主体销售情况、经营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定期跟踪其销售情况、财务变化、货款回笼等影响银行债权的信号,严格要求其根据销售周期均匀回款,有效控制抵质押资产的价值变化风险。

篇5: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摘要:供应链金融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一个分支,能够较好地为企业提供由上至下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在此影响下,许多企业都会运用供应链金融的方式进行融资。但是,随着供应链金融在企业间的广泛应用,其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并为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基于此,文章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分类及影响因素出发,深入探究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所存在的困境,最后基于困境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解决对策,以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商业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并为双方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以及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通过供应链金融,能够将资金作为供应链中的一个容器,从而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信贷模式。但是,供应链金融在扩大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依然存在诸多风险。例如,在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的企业能够拥有更强势的地位,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则要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最终导致整个供应链失衡。由此可见,通过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展开研究,能够有效缓解甚至解决这个问题。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在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各种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随着资金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快速流动,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而这种金融风险,主要分为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两种。其中,内在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信息传递风险、操作风险三种。首先,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供应链线条上为各企业进行贷款,但是在归还贷款的时候却有多家企业因为自身因素未能及时归还贷款,导致供应链金融中的资金流水受阻。在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是最常见的风险类型。其次,信息传递风险。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主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企业,但是由于企业大多都是独立经营的个体,而在供应链金融中也并未签署各种协议,因此当供应链金融的规模不断扩大时,必然会加大信息在供应链上错误传递的概率。而随着信息传递风险的产生,将导致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传递出现偏差和分歧,同时商业银行也难以准确预估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而为商业银行引来诸多风险[1]。最后,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处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的操作不规范,由此给银行带来的各类风险。而外在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三种。首先,政策风险。每当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调整和改变时,都会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资金筹集、投融资模式带来影响,从而放大供应链金融的经营风险。其次,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导致企业原定的销售计划无法顺利执行,资金没有回收到位,致使无法正常偿还商业银行贷款。最后,法律风险。为了对经济体制进行管控,国家会出台相应的经济法律政策。正是由于经济法律政策制定存在不确定性,随时都可能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运转带来负面影响。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

在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是产生次数最多的一种风险。而导致信用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自身资质。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察中,企业自身资质是考察的重点。和传统信贷风险考察不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不仅要考察企业的资质,同时还要考察和企业业务存在密切往来企业的核心素养。因此,当企业的自身资质,以及业务来往企业的核心素养开始下降时,很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出现信用风险。其次,行业因素。在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往往会出现各行各业的企业。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部分行业火热,而部分行业萎靡的现象。其中,随着部分行业发展,从事该行业的企业就能快速扩大企业规模、业务规模,从而很好地为供应链资金进行输送。而对某些从事夕阳行业的企业,其企业规模以及业务规模将开始停滞不前,同时利润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由此阻滞了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流转,最终为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再次,供应链运营状况。在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容易对供应链上的各种企业带来负面效应,进而对企业的偿还能力带来影响。最后,融资模式。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中,主要受到质押物、委托、法律风险、自然风险四种因素的影响。当这四种风险的任意之一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爆发时,都会引起信用风险的产生。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困境

(一)管理理念及风险规避策略有待创新

当前阶段,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以及风险规避策略方面存在偏差、滞后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商业银行管理者对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依然认为通过完善抵押物担保手续就能降低信用风险,而没有兼顾授信主体、物流、信息流方面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其次,商业银行各部门信用风险规避策略缺乏创新。在商业银行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对具体落实到各部门执行,却始终缺乏明确要求。同时,商业银行也未能在各部门间有效实行内部控制,导致信用风险上升的概率加大。最后,人力资源水平有待提升。在我国,许多商业银行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员,多由传统信贷部门员工担任。在此影响下,许多员工不仅在供应链金融经营方面并不熟悉,而且在相关的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也存在不足,多重因素影响下信用风险将更加难以管控[2]。

(二)风险管理优化措施缺乏完善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优化措施缺乏完善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企业资质的评估过于依赖历史数据。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资质评估过程中,主要评估的是企业经营中的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而这些指标的获取,主要通过企业上一年财报获得。但是这种单调的评估方式存在一个弊端,即商业银行过于根据企业以往行业的数据为资质评估依据,而没有根据今年的行业发展设置新的评估指标。在此情况下,如果企业所处行业在今年发生动荡,而商业银行过于关注企业以往行业数据时,很容易影响商业银行的评估判断。第二,核心企业资质评估信息不对称。在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需要及时了解核心企业的还款来源。但是有部分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知名度不足、资金受限严重,导致授信额度达不到核心企业的要求,因此难以掌握核心企业的还款情况。第三,信息建设缺乏完善。许多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依然以人工操作为主,而没有及时应尽电子化信息平台,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

(三)缺少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根据2020年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中的数据指出,我国约有63%的商业银行,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预警体系依然处于进阶阶段,而尚未彻底完善。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缺乏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导致信用风险频繁出现。除此之外,在行业风险控制方面,大多数商业银行也并未建立系统性的控制,同时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行业经济分析团队以及部门,导致商业银行难以预估供应链企业的行业动态,自然无法做到提前预警,最终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掌握。

(四)供应链业务准入资格欠缺

当前阶段,由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和其他金融业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其供应链业务准入资格依然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供应链金融企业开展相应活动时,商业银行无法对企业的商品、应收应付账款、质押物等授信提供真实性评估,从而导致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业务无法通过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规避。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中,由于缺乏真实性,导致其资金流转出现阻滞[3]。其次,除了企业质押物的真实性难以评估外,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企业的信息也难以提供完善的评价流程。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都会基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状况、产品状况、供应链间企业关联度等内容,对其准入资格进行查证。但是,对质押物的查证如果没有深入市场价格、营业额度占比等方面,则会导致准入资格的查证过于片面,由此为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

(五)质押物风险管理水平及程序缺失

和常见的信贷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的流程无论在主体还是程序都更加复杂,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质押物的风险管理上。当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招工难,质押物的风险管理主要依托《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条款对其操作流程、管理内容进行规范。但是,一旦这种风险管理程序出现漏洞,就会影响质押物的真实价格变化。随着质押物价格变化,轻则导致质押物变质,重则使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不再履行合约,而这些因素爆发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对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以积极的、进取的、全面的管理理念为主。例如,除了加强对企业质押物的管控外,还需要加强对供应链经营过程中,授信主体、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掌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渗透于整条供应链中。其次,加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并细分工作部门。商业银行唯有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并将该系统落实到银行各部门中,才能有效降低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的产生。第一,商业银行不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人员从事供应链金融的运营工作,以期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第二,商业银行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所制定的各项操作规范,需要依托内部控制在各部门中予以落实,进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失误。第三,为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员工,定期开展供应链金融相关业务及技能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供应链金融专业水平,提升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4]。最后,积极培养供应链金融业务人才,加大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的开发力度。一方面,为了有效地控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产生,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培养或是外部招聘的方式,吸纳具有供应链金融从业经验的人才。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又能使企业资质调查等工作更好展开。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金融中涉及的企业较多,商业银行需要聘请专业的开发人员,开发出一套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借助该系统,能够对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信息实时更新,方便商业银行随时掌握企业动态。

(二)构建动态化供应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作为量化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基础,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有效对供应链金融提供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防范信用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构建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以及服务对象,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企业,建立全新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引入模糊优选以及智能动态算法等技术,不断调整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的权重,使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准确、灵活[5]。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制定不同行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等级划分与客户群体归类标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债项评级的方式,对诸如企业业务品种、业务流程、抵质押物、行业等风险进行度量,从而更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在违约之后的债项损失情况。

(三)建立供应链信用风险预警系统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市场不确定性等,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供应链信用风险预警系统,以达到对信用风险的控制。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为供应链信用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节点,这些节点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节点、市场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节点、信用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节点、操作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节点。通过设置好四项风险节点,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关注供应链企业在资金、业务、市场等方面的表现[6]。另一方面,构建全面风险预警系统。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供应链上不同企业的行业特点,并结合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拓扑结构,进而将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各项因素容纳其中,以便更好地开展预警工作。

(四)制定授信企业的主体准入和交易评审机制

在供应链金融中,授信环节是信用风险发生的主要根源。基于此,商业银行应该摆脱传统信贷业务中,仅对企业发展、经营、财务等情况展开评估,而应该加强对供应链企业财务的出库、进库加强审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强化企业质押物的真实性和透明度。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需持续完善供应链金融平台企业准入资质的审查标准,并加强对企业仓储、运输等情况的审核,并将审核情况置于交易评审机制中,方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快速掌握彼此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业务。

(五)强化质押物担保风险防范规则

为了强化质押物担保风险防范规则,商业银行可以将《物权法》《担保法》作为基础,并根据不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情况,制定出风险防范规则。同时,在不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质押物的市场价格、性质等展开评估,并通过制定不同质押物审核方式的举措,确保质押物的合理变现能力,此举能够在加强供应链企业稳定度的同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产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世界金融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也逐渐趋于完善。但是这种完善依然没有达到万无一失的水准,信用风险这种最常见的供应链金融风险依然持续存在。而为了有效避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产生,以及提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创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动态化供应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建立供应链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制定授信企业的主体准入和交易评审机制、强化质押物担保风险防范规则的方式实现,最终促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获得持续性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市场周刊,2021,34(4):130-132.

[2]李光荣,官银学,黄颖.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分析框架与管理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20(13):167-169.

[3]王睿旸.试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相关问题[J].现代商业,2021(24):107-109.

[4]曲丽.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商论,2021(21):82-84.

[5]陈帅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纳税,2020,14(1):257.

篇6: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银行服务产品,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推出和超常规发展,有其深厚的产业经济背景,同时也和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密切相关。从银行层面来看,它是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对企业而言,它则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那么,到底什么是供应链金融呢?

它指银行向客户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及管理,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及存货融资服务。概括的讲,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所具备的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时间、价格、应收账款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企业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

“供应链金融”理念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而且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还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总结起来,供应链金融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还款来源的自偿性:

表现在通过操作模式的设计,将授信企业的销售收入自动导回授信银行的特定账户中,进而归还授信或作为归还授信的保证。典型的应用产品比如保理,其应收账款的回款将按期回流到银行的保理专户中。第二、操作的封闭性:

表现在银行要对发放融资到收回融资的全程进行控制,其间既包括对资金流的控制,也包括对物流的控制,甚至包含对其中的信息流的控制。典型的产品如动产抵/质押授信业务,银行将企业所拥有的货物进行抵质押,授信资金专项用于采购原材料,企业以分次追加保证金的方式分批赎出货物,随之进行销售。第三、以贷后操作作为风险控制的核心:

同传统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相对降低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评价权重,在准入控制方面,强调操作模式的自偿性和封闭性评估,注重建立贷后操作的专业化平台,以及实施贷后的全流程控制。

第四、授信用途的特定化:

上一篇:一场轰轰烈烈的辩论会优秀作文下一篇:百年校庆接待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