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创新论文

2024-06-12

化学教学中创新论文(精选8篇)

篇1:化学教学中创新论文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阶段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1][2][3]

篇2:化学教学中创新论文

1、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我们在教学观念上必须进一步冲破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应该清醒地看到,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新力量,而不放弃把它放在真实生活中去的需要,在于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在于鼓励他发挥他的才能和个人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在于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新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运用创新的方式使一切人(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差生在内)的一切创造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然而,有些教师总是喜欢学生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热衷于“照我的葫芦画瓢”,在课堂上欣赏鸦雀无声,讨厌质疑问难,尤其对顽皮、淘气、时逾常规、处事幽默的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往往加以批评、警告、呵斥和惩罚,每一个老师要采取一切方法让学生喜欢你,细心呵护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反对管、卡、压。应当看到,在那些顽皮、淘气,甚至不循常规的行为中很可能蕴含学生创新力的幼芽和创造个性的心理特征,如果在教学中不善于剖璞见玉,积极引导,扬长避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力将是一句空话。

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创设宽松的、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在教学中除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外,还有教师与学生在情感领域上的双向交流。在学生的创新力要素中除了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综合的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包括事业心、责任感、意志、毅力、兴趣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两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学生创新力完整统一的有机结构。所以,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采用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目光、及时的鼓励等方法,增强情感交流、传递和感染的力度,激励和尊重学生创新性学习,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力创设宽松的、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根据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要创设宽松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气氛。具体做法如下:

(1)必须对全班每个学生提供大致相等的思维训练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偏爱学业不良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机会,以解脱这些学生思想上来自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的压力而造成的心理上的抑制。并且在对他们的评价上,要充分肯定点滴的独特性或思维的火花,对错误要具体分析,讲清道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自信心,不断获取创造的成功体验。

(2)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防止急躁情绪引起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为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出现一前一后两个高潮,第一高潮往往是一般的设想与解答,但仍有学生进行着第二高潮的思维,而第二高潮的思维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成果。为此教师要控制好思维成果显示的时间,不要轻率中止学生的思维,更不要为了赶教学进度而过早地抛出结论。

(3)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成果越出了教师的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将学生的思想过程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要懂得学生的思维成果出乎意料之外或未曾见过这是正常现象,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即使学生的思维成果一无是处,也不能采用严厉的语句训斥学生,更不能用轻蔑的语言来冷淡、挖苦学生。教师应宽宏大度,肯定学生的创新性,积极引导,给予鼓励,做到教学相长。

2、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核心,提高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索:

(1) 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启发学生提出

问题(或感受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说,发表认识成果,开展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迪和引导下,使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力。创设好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是用什么物质?”

“能否用稀硫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

“能否用碳酸钠等物质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装置可选用前面学过的哪种装置?”“二氧化碳只能用什么方法收集?为什么?”在教师的设问下学生产生了疑惑和好奇,探究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然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问题情景的创设和设问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设问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判别性问题(例如设问“对不对?”“是不是?”),这类问题思维要求较低,难以激发创新性思维。二是叙述类问题(例如设问“是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要求也不高,同样不能激发创新性思维。三是述理性问题(例如设问“为什么?”)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记忆力,可训练思维能力,乃至创新性思维能力,但这样问题的答案多属唯一的,主要达到训练集中思维能力。四是扩散性问题(例如设问“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或“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上述设问类型中居多的第一类和第二类,而第三、四类较少。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好第三、四类问题情景,多些探索与实践,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 多让学生发表意见,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克服思维定

势,发挥激励作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效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看、听、写、讲。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解决或突破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又可在学生间产生相互激励,集思广益的讨论,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克服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不能光讲思维的结果,还要讲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因为创造性思维它不仅仅依靠知识的传授来激发,更重要的要通过创新思维过程的显示来激发,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和成功体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

(3) 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培养创新思维的效益和

质量。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利用自己的旧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探索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认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学生新的水平,每一次正迁移的转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智力水平提高的过程。现在使用的新课程教材从内容上探究性问题多了,从方式上讨论与思考多了,从要求上联系生活、生产的问题多了,旨在让学生去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为此在教学中更要花大力气精心设计教学全过程,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新课引入如何设置问题情景;二是怎样把不同事物横向、纵向地比较或移植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三是怎样促进学生敢想、敢讲和发表创见;四是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4) 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在创造性活动中增长学生的创造才

干。新课程方案增加了活动课课时,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活动课教材,为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活动课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大多数学生创新性个性的发展。化学教学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例如化学实验小组、环境保护小组等,举办有关创造性技法的讲座和小制作、小发明竞赛活动。通过活动课,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把兴趣逐步发展成志向,发展为事业心,为将来献身科学奠定基础。学生通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到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思索。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培养科学作风,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创新力的发展。活动课教学更需要教师进行创新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三多三少原则:三多是多激励,多启发,多指导;三少是少限制,少灌输,少管束。

总之,树立“教学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而是要把没

篇3: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创造良好的实验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 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化学教师应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 特别应当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 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学生亲自做实验, 比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这时学生由观看者变为操作者、实验者。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思考问题之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学生做随堂实验既可以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 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大体上对操作简单、费时不长、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的实验都可以改成随堂实验。

3. 安排适当的实验习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习题既是化学教学中的一种特殊习题, 又是要求较高的特殊形式的学生实验。实验的原理、使用的仪器和药品、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都由学生自己设计, 自己完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 提高实验技能,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首先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讨论能够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集体讨论,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合作, 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的发挥。

篇4: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采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如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等,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的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实验技巧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其方法有:1.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2.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4.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5.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其次,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再次,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且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也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牺牲了终生时间,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所以,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优化环境,活跃气氛,研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3.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就可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路子。4.训练学生抓住一闪之念,及时运算、分析、实验、验证,就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5.训练学生善于从微小的差别中找出本质性的东西。以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和化学家拉姆塞等人发现稀有气体元素为例,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用,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方法。6.培养学生搞创新的群体意识。个人奋斗,身单力薄,智慧有限,火光一点;集体创造,力大无比,智慧无穷,火焰冲天。教育学生不计名利,团结协作,共同创新,为将来集体搞科研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7.要创新就面临着成功与失败,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意义重大。教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创新精神。

篇5:浅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是一种富有极强生命力的发展,“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要想使我国跻身于现代化强国行列,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高中化学教学为着力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

一、化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学生没有学习自主权,因此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能在特定的框架内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超出框架就不知如何变通了。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公式、化学现象,无论遇到什么题,首先是套公式。对于相对简单的问题,套公式有时确实能够解答,于是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习化学就成了“背诵化学公式、化学现象―套用公式、化学现象解答问题”的程式化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化学命题越来越多元化、开放化,考查的知识也越来越趋向综合化,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此时学生再简单地套用化学公式,往往会无济于事。这迫切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找到问题的突破点,整合所学内容,创新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忽然之间萌生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锻炼形成的。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知识装载的容器变为知识加工的个体,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世界上伟大化学发现、化学发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化学家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和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化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光明的前景,使人们充满期待等,使学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化学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向学生介绍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环境、资源、能源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发展既依赖这些因素,又受到它们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生存出现了一些重大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能源枯竭等,这些都与化学有关。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这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

3.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观察化学现象、发现化学问题、验证化学结论的过程。通过实验,不仅能使学生观察到神奇的化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化学实验是一项科学实验,要求必须严谨,任何一个环节即使出现一点点偏差都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不能因为得到的结论和书本上或别人的不同,就舍弃自己的结论,要鼓励学生反复实验,查找出现不同结论的原因,这既是反复学习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化学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教材为中心,常常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学习到的是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如何运用却鲜少涉及。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做实验,而很多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认为做实验既不安全,也没有必要,只要记住实验的步骤、出现的化学现象、得出的化学结论就够了,导致学生腹中空有知识,却没有能力;一味地墨守成规,却不知创新;习惯单一思维,却不会变通。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设备,在实验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拿出一个生了水垢的水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除去水垢。紧接着问题来了,实验室中的盐酸是化学物质而具有强腐蚀性,如果用于除水壶中的水垢不仅容易损坏壶,还容易残留化学成分,用起来不安全。那么,有没有什么代替物既可以除去水壶,又不至于残留化学成分呢?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学生们寻找盐酸的替代物,进行实验验证,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更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既包括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还包括创新实践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1.加强双基教学,打牢创新基础

拥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创新的前提,离开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谈创新,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因此,教师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要重视双基教学,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打牢基础。

2.加强实验教学,从观察中创新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方法,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留心观察教师的操作步骤、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的化学现象、反应发生后得到的化学产物,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学习到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学生在观察实验时,除了发现共同现象外,有的学生还能够发现不同现象,教师要鼓励发现不同现象的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全面分析,找出现象发生的原理,总结出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实验活动,从实践中创新

教师除了进行演示实验外,还应该给学生实验的机会,使学生亲自验证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并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探索研究,这是学生创新和提高的良好途径。在实验前,教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实验小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相互讨论交流,对方案进行优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不足,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安全、完美地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篇6: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更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初中教育是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创新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或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或用动画与视听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这样设计:课一开始,我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说“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下,我将四个事先已沾有不同液体(都是无色的)小烧杯摆在桌上,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注入四个小烧杯中,奇迹出现了,四个无色杯子中分别出现了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的“饮料”。此时,全班沸腾起来了。学生们既惊讶又不可思议,个个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我说:“这魔术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我边说边扬起化学课本,开始正式的讲课。这一课上,学生由于急于知道问题答案,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如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我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我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并驾驭其中,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挑起思想的火花,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的培养。

三、巧妙设疑,设置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来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问题是创新之始。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才能启迪新的思路,开拓想象的空间,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例如,初中化学教学中讲授一氧化碳还原性时,涉及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但教材中并没有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这时巧妙地对学生设疑:实验室如何操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这时学生会想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而回答:⑴通入纯净的CO(排净试管内的空气)。⑵加热。⑶停止加热(继续通CO防止Cu重新被氧化)。⑷停止通CO。我作进一步启发设疑: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步骤是否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想到CO和H2不一样,因为CO有毒,尾气必须处理。因此,在上述步骤上应加上:⑸尾气处理。当讲到尾气处理时,进一步提问如何处理剩余的CO。学生经过思考会想到几种处理CO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四、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教学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当他们探究成功时便会产生愉悦感,从而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兴趣提高。例如:在讲到铁生锈的条件,可按科学探索的思路: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进行探索性实验。首先出示一只生锈的铁钉,然后⑴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铁制品最烦恼的是什么?那么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⑵对问题进行分析:铁的生锈可能是与氧气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空气中水分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氧气、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⑶实验:根据上述分析,设计如下实验:a、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水接触。b、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c、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将三支试管放置在教室中,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智慧和才能。

篇7:化学教学中创新论文

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深入地强化国民的创造意识,发展 民族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杰出的创新型人才”,是学校 教育 的奋斗目标。化学创新能力是进行化学创新活动,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是一般创新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

(一)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性格、意志、动机等。

(1)激发兴趣。化学教学首先要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创造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帮助学生以 科学 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2)协调师生感情。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正如《学记》所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化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于备课、课堂教学中,做好中、差生的良师益友。

(3)利用化学实验开发学生思维。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看见了某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变红,红的“现象”引起了思维,此时溶液呈酸性。在电解滴加酚酞试液的nacl溶液时,可观察到两极上有气泡生成,阴极附近溶液很快变成红色。启发学生分析两极上是什么气体,怎样检验,为什么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色?电解产物是什么?两极上析出的气体体积有什么关系?边实验、边讨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步步深入,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4)运用 现代 化教学媒体。现代化媒体正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化学教学领域。其教学方式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特点,可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和图象传输,同时还配有悦耳的 音乐 和图象描绘,这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的欲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有关“ 电子 云”的教学,可利用 计算 机设计一幅三维空间画面,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5)利用化学史。化学的 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纯碱时,先讲一下比利时人索尔维制碱法,然后在讲一下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冲破索尔维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使盐的利用率高达98%以上,把纯碱 工业 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加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退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实验是乙烯跟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学生没想到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问答。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实验,又引导他们结合加成反应的过程进行讨论。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弄清了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的差异,理解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良好开端。

创新性思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准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一道练习题:在实验室里做硫酸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操作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1)把少量硫酸铝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2)把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铝溶液里,得到白色沉淀。这道题涉及了铝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较快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1)中如果连续把硫酸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在(2)中继续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硫酸铝溶液中,又有什么现象?白色沉淀会消失吗?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篇8: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不是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和过程, 发现“新”现象, 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 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这就是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他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创新思维

(一) 激发好奇心, 惊奇感。

爱因斯坦说过, 他没有特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 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好奇心、惊奇感, 从而产生了重大的发明创造。中学时代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的时代。学生们的求知欲旺盛, 好奇心强, 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利条件。充分激发其好奇心, 并加以正确的指导, 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各种奇妙的化学现象随处可见。例如, 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 然后把滤纸挂起晾干, 不到半分钟就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 然后燃起来。这些奇妙的化学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多举一些与生活有关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化学现象, 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中迸出创新的火花。

(二) 恰当质疑, 营造问题环境。

疑而启思, 疑而生变。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恰当质疑, 在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 而是主动的以开放式的思维去解疑。在学生掌握了某种化学原理后, 我们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发展性、应用性的疑问,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来解决实际问题。质疑, 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创新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在表现出来的。因此, 营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平常的化学教育中, 要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巧设疑问, 以趣激趣, 以问设疑, 以疑导思。通过恰当的质疑和解疑。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 而是从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学生有创新的, 我们要加以鼓励, 积极扶持, 对于有的学生有新颖、独特见解, 即便不合理。老师也不能批评, 要加以引导, 不能扑灭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培养创新能力

(一) 想象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化学教学中, 运用化学知识纵横联想,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比如, 讲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时, 联想到与盐酸、酒精等的反应现象;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 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 NH3气体;讲到浓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

硫酸的强腐蚀性时, 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利用这些联想的方法, 不但学生学习更灵活, 而且掌握知识更牢固;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想象能力, 还要大胆猜想、幻想, 甚至异想天开。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提出一些奇怪想法, 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 虽然不符合常理, 但是老师还是要及时加以肯定、称赞。并正确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去联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 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 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培养, 即培养学生的观察的目的性、针对性、真实性、综合性。例如:我们把鸡蛋放在盐酸中, 观察其现象。然后对学生提问:“为什么鸡蛋时而下沉时而上浮呢?这个现象就需要学生具有观察的综合分析能力。

实验时,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 仔细观察, 善于发现共同和不同现象, 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时, 要求学生弄清其结构名称、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时, 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从静到动, 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状态, 要弄清观察现象的主要特质及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的重要部分, 实践能力是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 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要留有“空白”和“开发区”, 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创新, 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现在教材中的实验一般都是验证性的, 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实验教学, 注重对学生进行改进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方面的指导。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现象, 从而得出结论。在化学教材中有许多试验并不是都完美, 有的操作复杂, 有的现象不够明显, 有的可能发生危险等。针对这种实验我们就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 激发他们去改进, 从而培养其能力。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 是新课改的要求。要使我们在未来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在现代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顾玉琴, 重要的是问题的提出,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上一篇:必须知识点梳理下一篇:给自己一片阳光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