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练习题

2024-06-16

《一厘米》练习题(精选12篇)

篇1:《一厘米》练习题

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题(一)

姓名

一、1.填一填

7米=()厘米

2米+50厘米=()米

400厘米=()米

24厘米+10厘米=()厘米 40米+5米=()米 1米=()厘米

135厘米=()米()厘米 23米+20米=()米 15厘米+5厘米=()厘米

46厘米—27厘米=()厘米 32厘米-9厘米=()厘米 600厘米=()米

()厘米-7厘米=40厘米 14厘米-8厘米=()厘米

25厘米-10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m、cm)。

(1)一枝蜡笔长10()

(2)姐姐身高是1()46()(3)一条裤子长1()

(4)一把剪刀长13()(5)一幢大楼高56()

(6)一根丝瓜长60()(7)教室门高2()

(8)写字台高80()(9)一条成人围巾长2()

(10)写字本长32()

二。在()里填上“>”、“<”或“=”。

51cm()49cm 33cm()3m

1cm()1m

25cm()2m

6m()60cm

2m()200cm

3米()30厘米

60厘米()100厘米 2米()20厘米

1米()100厘米 4厘米()1米

50米()5米 84厘米()48厘米 44厘米()50厘米

三、将下列各长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1.110cm

40cm

2m

78cm

1m

2. 40厘米

1米

1厘米

10厘米

四、解决问题。

1、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枝蜡笔用去2厘米,还剩下8厘米,这枝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

3. 工人叔叔修一条95米长的路面,修了一天后还剩36米,这一天修了多少米?

4. 服装厂运来白布46米,花布39米,花布和白布一共多少米?

5. 有三条线段,第一条线段长9厘米,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第三条线段长14厘米.

(1)第一条线段比第三条线段短()厘米.

(2)第三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厘米.

(3)三条线段一共长()厘米.

篇2:《一厘米》练习题

“米和厘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内容。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开启了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大门。教材编写这一部分内容时有如下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感觉到,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不可能通过一节新授课就传达给学生,而是要在这一单元教学中延续下去,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体会过程,所以这节练习课就显得尤为重要。2.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能选择正确单位表述物体长度,能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2、通过估测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表象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好习惯。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能选择正确单位表述物体长度,能正确测量物体长度。五.课的类型 :练习课

六.教学方法 :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 七.教学用具

米尺、卷尺、投影 八.教学课时: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1.猜题引入

师:今天要看哪位同学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老师说出一个数你们就知道了,“165()”。师:我们还学过长度单位——米。关于米和厘米你们知道什么?(1米=100厘米 米:m 厘米:cm)2.人身上的三把尺

故事:在童话家族里,有三位勤学好问的兄弟,为了增长智慧,他们决定去漫游智慧河。途中他们结识了很多小动物朋友,一路上有说有笑地前进。不久他们来到了智慧河,河边有一棵枝繁茂盛的老松树。“您就是智慧树吧!”“小朋友们好!你们要想过智慧河必须得回答我提的问题才能通过!”老松树接着说:“我的问题是,我有多粗?”这下三兄弟犯难了,因为他们没有带卷尺,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大哥发话了,他说:“我的一庹(tuǒ)长1米50厘米。”二哥说:“我的一庹长1米30厘米。”三哥说:“我的一庹长1米20厘米。”三兄弟马上用双臂把树干围起来,正好围一圈。老松树有4米粗啊!

这时只见松枝摆了两下,从树上落下许多大松果,老松树问:’1个松果有多长,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和中指一量,正好是一拃,他说:“我的一拃长11厘米。”老松树追问:“我的孙子离我有多远?”他们向西望去,看到一颗小松树,二哥就开始一步、两步、三步„„, 边做边数,走到小松树前,正好走了10步。我的一步长80厘米,10步就是10个80厘米就是800厘米,您离小松树8米远。” 老松树高兴地连连点头,说:“这就是人身上的三把尺子,记住自己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它可有用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前进吧!你们一定会增长更多的智慧。” 师:谁记住人身上的三把尺子了? 一拃:手伸开,大拇指和中指间的距离。一庹:把两臂伸平,两手中指间的距离。

一步:自然行走状态下,前脚尖到后脚间的距离。一拃 一庹 一步

我们认识了人身上的三把尺,现在就测量一下自己身上的三把尺到底有多长。

学生两人一组活动,测量自己的一拃、一庹和一步有多长,并记录。3.估测活动

现在要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我们先用自己的三把尺来估一估,再选用合适的工具量一量,并填写记录。学生汇报。

测量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先用拃测量,之后再用学生尺测量,并说明选用拃和学生尺的道理。

测量黑板的长度先用庹测量,之后在用米尺测量,并说明选用庹和米尺的道理。

测量教室的宽先用步测量,之后再用卷尺测量,并说明选用步和卷尺的道理。4.生活中的应用

(1)、帮助小明把日记上的()填上。

今天,我们搬新家了。我的家在十三楼,可高了,大概有40()高呢。我最喜欢我的新卧室了,妈妈帮我买了一张长2(),宽180()的大床,旁边做了一张高80()的书桌,书桌上还有爸爸送给我的礼物:一本厚5()的字典和一个长18()的文具盒。以后我每天都会在这里快乐学习和生活。(2)、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树高12()书桌高75()床长2()橡皮长2()黑板长4(),宽1()洋娃娃高40(),小明高128(),小红高1()26()教室长8(),宽6(),高3()

数学课本长24(),宽18(),厚1()(3)、下面的话合适吗,问题出在哪里?

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起来,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米长的大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去上学,路上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大约长2米的课本来看。(4)、发散思维

()个易拉罐摞起来大约高1米。()拃的长度大约是1米。()步大约长1米。

5.总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测量物体的长度,不需要精确测量时我们采用什么工具?需要精确测量时我们采用什么工具?除了今天学习的测量方式,你们还有其他的经验吗?请同学们介绍经验。

十、板书设计

米和厘米练习

m

cm

一庹的长度()1米=100厘米

一步的长度()1m=100cm

一拃的长度()

十一、课后反思:

1、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和厘米的正确表象。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篇3:每次上升一厘米

在夺得金牌之后,记者纷纷将训练师斯贝茨围住,“请问你是怎样将一只笨重的鲸鱼训练成‘飞鱼的’?”

斯贝茨微微一笑:“最初训练时,我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下,这样,鲸鱼要想浮出水面,就必须从绳子上方通过。而每通过一次,鲸鱼就能得到一公斤虾的奖励。”

“哦,那第二次训练时你会将绳子升高很多吗?”有记者急着追问。“急于求成可不行,”斯贝茨说,“每次训练我都会把绳子提高,但幅度不能太大。”这时,斯贝茨似乎故意要卖个关子,他问身边的记者,“你们猜一猜,我每次会提高多少?”“5厘米。”“10厘米。”“20厘米。”……记者七嘴八舌。

“1厘米。”记者们被斯贝茨的回答惊呆了。“每次只升高1厘米,那要训练多少年才能越过7米高啊?”有位女记者惊呼。

“是的,只有1厘米。”斯贝茨肯定地回答,“因为只有1厘米,鲸鱼才可以比较轻松地越过,获得奖励。而时常受到奖励的鲸鱼,就会很乐意接受下一次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鲸鱼越过的高度逐渐上升,最终达到了今天大家看到的7米。”

天下之事,常起于甚微。每次1厘米的提升,最终赢来了7米的飞跃,只要能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都会走向聚沙成丘、集腋成裘的辉煌。

篇4:厘米分米米练习题

5米=( )分米 40厘米=( )分米 2分米=( )厘米

70毫米=( )厘米 4米=( )厘米 100毫米=( )分米

4000米=( )千米 6000米=( )千米1米+2分米=( )

米 37厘米—17厘米=( )厘米=( )分米22毫米+38毫米=( )毫米=( )厘米

5厘米=( )毫米

9厘米=( )毫米

30毫米=( )厘米

篇5:立方厘米重点知识点梳理练习题

一、练习

2dm3=cm31000cm3=()dm3

5dm3=()cm35000cm3=()dm3

18dm3=()cm370000cm3=()dm3

5。6m3=()cm37845cm3=()dm3

0。532dm3=()cm36430cm3=()dm3

3m3=()dm31000dm3=()m3

6m3=()dm33000dm3=()m3

15m3=()dm317000dm3=()m3

2。5m3=()dm35215dm3=()m3

0。418m3=()dm32350dm3=()m3

二、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间的化聚:

1。8m3=_____dm3=_____cm30。8m3=_____dm3=_____cm3

2。3dm3=_____cm30。568dm3=_____cm318dm3=_____cm3

篇6:《一厘米》练习题

一、判断。

别针长5米()

铅笔长50厘米()

小明高2厘米()

二、填空。

(1)32厘米-9厘米=()厘米

(2)()厘米+8厘米=38厘米

(3)()厘米-7厘米=40厘米

三、在○里填上>、<或=。

84厘米○48厘米

44厘米○50厘米

四、填空。

40厘米+60厘米=()厘米

15厘米+5厘米=()厘米

五、画一画。

(1)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2)试着画一个每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曲别针长3()一张儿童床长2()

七、判断正误。

(1)人的大拇指指甲盖大约是1厘米。()

(2)300厘米=100厘米+200厘米。()

(3)一条线段长8厘米。()

参考答案

一、×;×;×

二、23;30;47

三、>;<

四、100;20

五、略

六、分析:学习长度单位很重要的就是要了解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则用米作单位。1米大约有两臂伸开的长度;1厘米约只有图钉的长度。由此可以判断:铅笔和曲别针的长度可以选择“厘米”作单位;大树和儿童床则应该选择“米”作单位。

答案:铅笔长18(厘米)一棵大树高10(米)

曲别针长3(厘米)一张儿童床长2(米)

七、分析:“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常用的两个长度单位,因此不但要掌握它们各自的实际长度,还要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即1米=100厘米。

第(1)题的错误是没有记清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这题正确的应为2米=200厘米。

篇7:一厘米的良心

这就是“一厘米良心”故事的由来。

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最近在参加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论坛时,和一个记者聊天,她提到“归真堂事件”时说,既然政府给予了企业这样的许可权,那么企业就完全有权进行这样的经营活动,没有什么好指责的。我惊讶的是她作为一家著名财经媒体的记者,竟然对企业完全不做道德要求,同时也深感,尽管我们提倡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多年,但是公众,甚至是应该站在前沿的媒体同仁,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边界,仍然没有清晰的认识。

某种意义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边界,也就是“一厘米良心”的范围。

之所以是“一厘米良心”,一方面,这是法律义务之外的,一方面,这来自于企业秉持的道德平衡。

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七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2011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发布典礼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金蜜蜂2020”倡议各发起企业在过去一年间所做的种种实践和努力,很多并不是法律所强制的,经过一年来的行动,伴随着“金蜜蜂2020”倡议所涉十大议题的全面展开和逐渐深化,一大批金蜜蜂的先锋企业在实践中有意识地通过借助于自身的核心优势,选择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过程中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领域,通过技术研发、产品先导、管理深化等方式,自上而下、国内外联动,不断创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交流的形式,积极鼓励和带动更多的企业参与到

“金蜜蜂2020”倡议的实践中来。

而在“2011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榜上有名的37家“金蜜蜂企业”,能在参与评选的348家企业中脱颖而出,更是因为其在进行社会责任实践中起到了先锋榜样作用。(详见本期封面文章)

没有“一厘米良心”的道德秉持,是不可能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的。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只有与所有利益相关方达成‘和’的境界,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延续,而只有积极担负起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各种责任,我们的前行也才更有动力。”叶氏化工集团的创办人及主席叶志成说。(详见本期人物专访)

如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从“要不要履行社会责任”向“如何做好社会责任管理”迈进,2012年,也因此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元年”。本刊副社长殷格非说:“所谓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指有目标、有计划、有执行、有评估、有改进的系统性开展社会责任实践的活动。它要求企业把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融入一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之中,融入到每个管理职能中,融入到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直至融入到公司文化,公司使命和佘司的核心价值观中,达到提升企业经营理念,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详见本期专栏)。

篇8:《一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能概括出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会做一个体谅父母、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难点:心理活动的刻画。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究竟。

二、走近作者: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1952年生于新疆,1969年入伍,在西藏的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回到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这后,她就成了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三、初读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 皲裂(jūn)②锲而不舍(qiè)③脱臼(jiù)

④狡黠(xiá)⑤彬彬有礼(bīn)

⑥挑剔(tī)2.解释词语

①皲裂:因干燥而开裂。

②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③检点: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

④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⑤释然:形容疑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⑥秉公:依照公认的道德或公平的标准(办事)。⑦脱臼:关节脱位。

⑧狡黠:本指狡猾奸诈,文中指耍小聪明。⑨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四、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

“买不买票”是课文的线索,而这关键就是那“一厘米”。

陶影为了满足儿子“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替本不应买票的儿子买车票,后来在参观寺庙时因没买票与红衣青年产生矛盾,致使儿子误会了她,为了解除儿子心中的误会,她写信给红衣青年的领导,终于讨回公道,并让儿子知道“妈妈没有错”.2、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从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写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交车,不但没有逃票,还为儿子多买了一张票。

(开端)

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写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到结束。陶影经过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在做母亲的尊严,保住了她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结局)

五、小结

本文描写了一位普通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所做出的艰辛努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六、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为了在儿子面前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陶影为儿子付出了哪些努力?(六件事)陶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多买一张并不需要买的票。

38页

2、放弃用票根报销的计划。

38页

3、特意倒休陪儿子逛寺院长见识

。40页

4、面对红衣青年的刻薄无礼,强压怒火不与其争吵。44页

5、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苦等了一个月。48页

6、她拒绝数目不小的补偿和价格不菲的赠票。50页

她是一个善良、宽容、大度、自尊,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

二、研读理解

1、文章为什么以“一厘米”为标题?

(因为这“一厘米”系着小也小小男子汉的尊严,关系着一位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和小也的健康成长。所以这“一厘米”就成了文章的关键,因此以“一厘米”为题。)

2、小说《一厘米》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作者用小中见大的选材来突出文章主旨。作者所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正巧差了一厘米。在许多关注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在一位母亲的眼中,这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

文章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3、课文中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

(1)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比喻教育孩子的困难,表现出了陶影教育孩子的决心。

(2)陶影爱抚的目光像蚕丝包裹着儿子,随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把原本无形的目光比喻成蚕丝,生动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温柔和慈爱更体现她对儿子的无比关爱。

(3)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用面粉作比,生动形象地写出她焦急等待回音时的心理,渴望讨回公道却毫无音信,日子显得空虚而苍白。

4、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试找出几处,加以分析。

(1)为什么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地开,也不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气油。这是她为自己的行为找的可笑的借口,她也是由此减轻自己逃票的不安心理与内疚心情。

(2)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一张无形的古筝。怎么办?吵一架吗?她不怕吵架,可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理斗争是多么激烈。但她为了儿子,强压怒火,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三、拓展

小说的主人公形象自身并不完美,家境也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苦心吗?请谈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新的体验和认识。

四、作业

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小也,你不够的。还差一厘米。”她温柔地说。

(语言描写)

(2)陶影一个箭步冲过去,啪地一下打在孩子的头颅上,声音清脆,仿佛踩破一个乒乓球。

(动作描写)(3)陶影觉得见了鬼:莫非孩子像竹笋一样见风就长?

(心理描写)(4)她勃然大怒了:“谁叫你把瓜皮啃成这样!”

(神态 语言描写)(5)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篇9:一厘米教案

漳州八中

吴莺莺

一、总体构思:

《一厘米》这篇小说篇幅略长,但情节并不复杂,小说通过截取几个生活场面来展现主人公为培养儿子的良苦用心和对完美的全力以赴的执着追求,以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揭示深刻的主题,耐人寻味。针对文章比较长,课前要强调学生预习,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效果也许会好些。预习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认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尝试复述课文;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勾画出文章的生字、词、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语段;将阅读中产生的疑惑记在预习本上,并试着自己解决。

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挖掘课文的人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平凡中的伟大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教学课时安排三课时。

二、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揣摩、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尽量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通过各学习小组的学习和组间的交流,领会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及独特的构思。

课堂学习以讨论式学习为主,以学生课前的自学为基础展开课堂学习。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自学要求:反复阅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第一遍朗读,边读边记下生字词,然后查字典自己解决文字障碍;第二遍默读,边读边画出认为写得精彩、生动的句段,可以在文字旁或者在预习本上加以评注、写下自己的心得。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结构,复述课文内容。学习过程:

(一)口语交际

提示:教师可作必要的指导——(1)口语交际活动原本由学生自行组织、主持,话题也由学生自主选定。但鉴于本课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建议轮到这节课主持口语交际的学生采用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话题,如:“可怜天下父母心”,以利本课的组织教学。

(2)帮助主持人预先设置几个问题,以便于学生有话可说,能直接切入主题。如: ◎ 生活中你父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件事?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何感受? ◎ 你知道你父母对你的期望是什么?

◎ 你受父母委屈的时候,你是怎样待你父母的?(3)口语交际活动中,主持人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处理。活动过程:

1、主持人简要导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及要求。

2、学生讨论、交流,时间约为5分钟。

3、学生自由发言。

4、主持人小结,请老师作点评。

(二)学习新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各合作学习小组组长组织组内互查、互评,并记录到《预习情况评价表》上。

(2)教师点击电脑,借助多媒体投影或者利用小黑板展示题目,要求学生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皲裂()捺()无可挑剔()矜持()....温馨()噗()战战兢兢()湛凉()....脱臼()甭()锲而不舍()犀利()....狡黠()酬谢()彬彬有礼()内疚()....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1)教师质疑:这篇小说写了哪几件事?

(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见解。(3)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交流学习心得。

(4)班级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或者因势引导。

要点: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三件事。先写故事的主人公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共汽车,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经常因生活窘困而逃票的她,毫不犹豫地为儿子买了一张本不需要买的票;再写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问题受到查票人的刁难,以致受到儿子的误解。最后写陶影经过努力和一个多月的等待,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做母亲的尊严,保住了她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3、复述课文。

(1)各合作学习小组分别承包一件事的复述任务。(2)每位同学在各自的座位上拟写提纲,尝试复述。

(3)小组合作学习: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轮流复述课文,确定本组参加组间复述的同学。(4)组间合作学习(相邻两个小组):代表本组参加组间复述的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评议,确定其中一位同学参加班级复述。

(5)班级复述: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各组代表先后上台复述课文。(6)教师点评,并将上台复述的同学名单记录下来(期末综合评价加分)。

4、布置作业:思考并尝试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第二课时

自学要求: 独立思考课后【思考与练习】,然后与同学交流看法,或者展开讨论;感到疑难的问题,请教同学或老师。

教学要点:本课时重在于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通过阅读、探究、理解,把握人物形象,逐步体会小说的主题。

学习过程:

(一)口语交际:话题由主持人自选,但要求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口语交际时间为5分钟。

(二)根据屏幕上展示的问题,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独立思考,并在书本上勾画批注,或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教师巡视,指导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自学。

问题:

1、为这篇小说的三件事加上小标题。

2、主人公陶影形象的分析。

先在课文中画出关于陶影平时处世的语句,然后思考:

(1)她为何要为不用买票的儿子多买一张票呢?作者如此构思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2)陶影对自己的儿子关怀备至,可在庙门口却给了儿子“凶猛的一掌”,这是为什么?(3)陶影回来后就急着核实儿子的身高,求人帮助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其目的是为什么?

3、小说中运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请找出一句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这小说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是多处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请找出一处来,说说它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学习过程:

1、学生按合作小组围成一圈,各组组长组织交流讨论,负责代表本组发言的同学负责记录本组同学的发言。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班级交流:各组代表发言,教师作点拨或是小结。

(三)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试着对课文进行质疑,或是发表学习感受,并将质疑或者感受写在预习笔记本上。

(2)初步阅读毕淑敏的另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课时 自学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在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小说运用多种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通过质疑、发问和探讨,明确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并运用课上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延伸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要点:以质疑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用课外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悟父母的关爱,学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探讨主题。

1、进一步熟悉小说的情节,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多媒体展示小说情节结构)一厘米

公共汽车——少也买票——责任感

公园门口——多也不买——正义感 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母亲

陶影家里——给也不要——价值观

2.如果让你谈谈你觉得陶影是什么样的人,以“我觉得,陶影是一个-----”这种句式来表述自己的看法,你会怎么说?

明确:陶影是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一个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母亲的人;一个不完美,有缺点,但却真实感人的母亲;一个善良自尊,有责任感,大度的人。这个小说人物形象也是符合小说人物典型性的要求的。

3.思考、交流:通过陶影这个人物形象,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我们应该学会体谅热爱父母。

我们应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为人父母者,在孩子面前要诚实守信,言传身教胜于一切。……

4.主题归纳:

小说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情节, 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肯定了主人公为培养儿子的良苦用心和对完美的全力以赴的执着追求,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

(二)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另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队你纯真无暇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面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就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同年人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你之后,我都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他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谨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象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会遭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次打你,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比较阅读。

(1)为什么《一厘米》中的母亲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的母亲却经常打自己的孩子?同为一位作者所写,这是否说明作者的思想存在矛盾?

(2)你更喜欢哪一个“母亲”?为什么?

(说明:比较阅读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体会平常生活中父母用不同的方式给成长中的自己的爱,感受父母的用心良苦,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懂得敬爱自己的 父母,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能够自立自强的人。学生的回答,能够符合这一命题意图即可。)

学习过程:

1、学生自学。

2、全班讨论比较阅读题。

3、小组间互相质疑。(提示:被质疑的小组可以展开讨论再作答。)

4、教师点评或小结。

(四)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重点表扬表现突出的同学,并将评价意见记载下来(期末综合评价加分)。

三、迁移: 同学们,你们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中,你平时都用心感受了吗?有没有同学说一说自己父母、亲人对自己关爱的小事例呢?

(学生自主回答,师生共同点评。背景音乐:Eyes on me)

四、作业

篇10:《一厘米》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他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情。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图画。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

感。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对自己的关怀。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 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

学生活动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

对自己无私的关怀。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他亲人

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

法,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

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

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教师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

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

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

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

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

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温文尔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

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

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妙处。

学生活动

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

子无私、伟大、真诚的母爱,表现了母寿

内心的苍凉。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母亲为了让孩寻

能获得尊严,主动买票,为了让孩子具

有大家风度,全力以赴地对孩子进行正

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学生交流体会,补充答案)

3.讨论回答:“捺”字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所能感

觉到的巨大责任感,更能刻画一个普通

母亲心里的所思所想,对于深化主题、丰满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约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对

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2.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

“母爱”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形

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图纸的许多内容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勾勒出来。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母爱”的内

涵,并对之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图

画中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形象不一定非

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结合想象和联想

进行勾勒。

教学步骤(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2.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前后所发生事情的 2.学习课文。

区别与联系。

3.研讨作者对于陶影心理活动描写的作 3.畅所欲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用。本文的主旨。

4.比较阅读,教学生学习鉴赏小说的技 4.比较教师所列其他文章与本文的异 巧。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会迁移运

用。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方式,读

出重点词、句子的音律,并回顾上节

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文中所举第三件事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

次课的知识点,并感受作者的写作技

巧。

2.回答,踊跃略述其经过,认真听取教师

情的经过,并请一个同学略述其经过。

的补充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文童结构(约 分钟)教师活动

1.提问: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

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孩子到一位

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这样写有

什么特别的作用? 3.总结:这件事情应该说明母亲心中的无奈与苍凉,因为外部环境的力量强

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构建的防

线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园里的一

幕与此又非常相似。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

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

有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升华,而在后几

件事情里,母子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的结

尾得到和谐统一,这就将感情升华了j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环境对

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影响。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外部环境如何对

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面对这些

影响,如何趋利避害。

4.经过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

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师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教师活动

1.列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

去了》以及梁晓声的《年轮》的部分内

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三篇同是反

映母爱或亲情的文章。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积极社

会意义。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

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

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

和收获。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虽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小说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亲历人的角度,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小说的内容纷繁、庞杂,抓住重点事例,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板书设计

一厘米

毕淑敏

篇11:一厘米的成功

消息一出,应者云集。不到半个月,啤酒公司就收集了上千幅广告作品。分管宣传的刘经理从中选了一件较为满意的作品。

作品内容是这样的:一只啤酒瓶的上半身,瓶内啤酒汹涌,瓶颈处,紧握着一只手,拇指朝上,正欲顶起啤酒瓶的瓶盖。广告标语是“忍不住的诱惑”!

但是,作品最终定夺时,总裁却立刻否决了。理由是:这个创意略显生硬,并且用拇指来开酒瓶,既危险又违反常情,要是给消费者造成不舒服的感觉,那就得不偿失了。

看到啤酒公司的总裁如此挑剔,策划公司纷纷望而却步。

一个艺术系的学生听说了这个消息,当即胸有成竹地拨通了啤酒公司的电话,说他打算试一试。

两天后,这个学生拿着作品,敲响了总裁办公室的门。总裁看过作品,激动地说:“太棒了,这才是我想要的。”

第二天,啤酒公司的海报就铺天盖地地刊登到各大平面媒体上。

想知道这幅海报的内容吗?

其实很简单:一只啤酒瓶的上半身,在瓶颈处,紧握着一只手,瓶内啤酒汹涌,几乎要冲破瓶盖冒出来。这时,瓶颈处紧握的那只手用拇指紧紧压住瓶盖,尽管这样,啤酒还是如汩汩清泉溢了出来……

这幅作品的广告标语是:“沁河啤酒,精彩按捺不住!”

篇12:《一厘米》教案

语文版九上第二单元 第六课

一厘米

毕淑敏

【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情节,分析陶影的性格特点。3.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赏析写作手法。

4.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情节,分析陶影的性格特点。3.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赏析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优课轩资源网http://www.enteach.net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衣食无忧的成长环无环境中,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为我们的付出常常被我们忽视。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我们能感受到她们的苍凉和对我们锲而不舍的挚爱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当代作家毕淑敏《一厘米》去体会这份真挚的母爱吧!

二、作者简介

毕淑敏,汉族,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短篇小说集《女人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8卷)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三、字词积累

惩(chéng)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优课轩资源网http://www.enteach.net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挑剔(tì)

允(yǔn)诺

逻辑(jí)

矜(jīn)持

吮(shǔn)吸

磕(kē)头

骄横(hèng)

顷(qǐng)刻 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相同的话

四、聆听课文朗诵

五、整体感知文章,理情节、析人物、探主题、品语言、赏写法。

1、请以买票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

以“买票”为线索:

开端

乘公车

特意买票

发展

大庙口

买票**

高潮

讨公道

买票余波

结局

护尊严

重获信任

2、析人物

结合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具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

小组讨论:我认为陶影是一个()人,因为她 优课轩资源网http://www.enteach.net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第一组: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可一想孩子„„(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第二组: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一米一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第三组: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没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3、探主题

⑴小说写一个经常逃票的母亲形象,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呢?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陶影逃票实出无奈:家庭经济拮据。

①“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②“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③“如吃西瓜,只要小也在,她一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皮啃 优课轩资源网http://www.enteach.net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得太苦。其实在她看来,西瓜瓤与西瓜皮没什么大分别,一路吃下去,不过红色渐渐淡了,甜味渐渐稀了,解渴消暑是一样的。瓜皮败火,还是一味药呢。”

有自己的逃票逻辑:

①“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②“当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也为自己节约一点钱。”

③“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

⑵尽管如此,陶影还是为不够1.1米高的儿子多买了一张票,为什么? 为了满足孩子的自尊心

⑶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为什么在儿子面前表现得截然相反? 因为他要对儿子进行正面的教育,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影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⑷简要叙述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而发生误会的过程? 误会起因:红衣青年认为陶影应该多买一张票。

误会发展:陶影向红衣青年解释未买票的理由。

误会高潮:当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为此误会了小也,甚至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年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

误会加深: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让陶影的努力适得其反,误会越来越深。

⑸有人认为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是多余的,你认为 优课轩资源网http://www.enteach.net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呢?

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节,陶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很惨,这也是对陶影坚持讨回公道、挽回尊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

⑹陶影通过了怎样地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①核实小也身高;

②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③讨回公道,挽回尊严。

⑺对于两毛钱都很看中的陶影,为什么拒绝赔偿?为什么说“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因为她讨回了公道,讨回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最重要的。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⑻通过陶影这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小说要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 小说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情节,以此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捍卫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儿子心灵世界的纯洁与美好,她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形象,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寄托着作者的欣赏、赞美和深深的悲悯情怀。

4、品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言,仔细品味其妙处。

⑴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 优课轩资源网http://www.enteach.net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面教育。这很难,就象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说明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但同时也表明了她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⑵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温柔和慈爱,这种爱是绵延不断的,这爱里有责任,她要好好地养育儿子,保护他,让他快乐,让他健康成才。⑶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陶影意识到小也对自己的不信任后的惊愕神情,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将被击碎,陶影感到巨大的不安,甚至是恐惧。

5、赏写法

谈谈学了本文你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以小见大;情节曲折;烘托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6、写母爱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母爱,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间流淌,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抒写那深沉的母爱!

六、结束语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路上,给我们快乐的也许是我们 优课轩资源网http://www.enteach.net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的朋友,给我们美好的也许是我们的爱人,但是永远不及母亲的爱,带给我们永远的温暖与感动。她用她的心为我们抚平创伤,为我们释放绵绵不绝的关爱与温暖。世上的爱有很多种,只有一种爱不计回报,只有一种爱可以永恒,也只有这种爱最无私。

上一篇:高一物理上册期末测试下一篇:我的父亲优秀作文高一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