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我国医学留学教育的战略思考

2024-06-18

加快发展我国医学留学教育的战略思考(精选6篇)

篇1:加快发展我国医学留学教育的战略思考

加快发展我国医学留学教育的战略思考

本文从医学教育标准、医疗卫生、教育内容、留学教育需求与管理等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医学留学教育面临的形势,对加快发展我国医学留学教育进行战略思考,为促进我国医学留学教育发展提供相关战略性对策建议.

作 者:胡振 韦波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南宁,530021刊 名:高教论坛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年,卷(期):“”(5)分类号:G642.21关键词:医学留学 留学生 医学教育

篇2:加快发展我国医学留学教育的战略思考

一、国内外农科教结合的不同模式?

(一)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农科教三结合的作法?

1.美国科研、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推广的体系?

美国实行的是政府领导、以州立大学农学院为主体的科研、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推广三结合的体系,同时,建立了全国农业研究、推广、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经济学咨询委员会,由30人组成。职责:一是向农业部长、州地学院提供农业研究、推广、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经济学政策及各项咨询;二是评价有关农业研究、推广、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经济学的政策及各项成果和效率;三是检查农业部有……

对农民进行无偿的技术推广服务,这也是美国农业科技得以快速推广的原因之一。?

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其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联邦政府,占50%;二是州政府,占25%;三是县政府占25%。地方县政府尽管在经费构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在发挥科技推广作用方面举足轻重。每一个县政府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委员会,由3-5人组成。该委员会负责当地农业项目的推广和协调工作。农业需要什么技术,谁能提供技术,由委员会负责人(站长)与有关大学专家及企业取得联系,进行协调。通过委员会这一中介环节将科技与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

美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技与生产三者通过独特的科技推广网相互交融,联为一体。美国的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始终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经久不衰的强大动力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这种具有强大桥梁功能的中介环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农业推广体系?

(1)以农协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如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会组织和农户,农业发展的`受益者是农会组织、农户和政府;推广主体是政府和农协,政府通过农协进行具体的推广活动。由于受农户生产规模小的制约,农业推广一般为非直接获利性的。?

(2)以私营咨询机构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如澳大利亚推广模式。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大中型私人农场,规模生产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迫切,使得农业推广有利可图;推广主体是政府和私营咨询推广机构。由于性质的不同,政府推广以无偿免费服务为主,私营机构的推广则为有偿服务。?

(3)政府推广机构为主的模式。如印度、韩国的政府单一化推广模式。农业生产的主体多是分散的农户或农场,农业推广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建立推广网络进行技术指导,以非营利性推广为主。随着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这一模式有趋于多元化的趋势。?

(4)大学、合作社和私营机构相结合的综合推广模式。如美国、荷兰、法国等国的推广体系。这种模式的农业生产主体是各种农业供销社和规模不等的私营农场,推广主体包括政府、农业合作社和私营企业,其中政府与合作社的推广活动属非营利性的,私人企业的推广服务则是有偿的。美国公益性推广以大学推广中心为主,营利性的技术推广则以企业为主。荷兰从1993年起放开全部推广机构,政府采取补贴的方式支持推广工作。1993年3月起荷兰又将研究机构和大学推向市场,采取先放开、后收购的办法,收效很好。?

(5)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如泰国的政府、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户和农业企业,政府和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政府通过建立完善、高效的推广体系推广农业技术,农业企业通过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3.几点启示?

(1)推广

[1] [2] [3] [4]

篇3:加快发展我国医学留学教育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北京,留学生教育,战略选择

过去几年中, 全国来华留学事业快速发展。北京市在全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我国首都、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大都市, 北京市名校林立, 名师云集, 独一无二的汉语普通话学习环境, 对外汉语等许多学科全国领先, 良好的社会治安, 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留学生教育管理经验等为北京发展来华留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 北京市外国留学生教育如何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北京在未来我国来华留学事业中应该怎样定位?这是北京市加快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必须思考的战略问题。

一、北京高校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基本情况

2007年全国外国留学生达19万多人次, 比2006年的16万多人次增长了20.17%。2007年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为55198人次, 占全国的28.23%。从2005年到2007年, 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占全国外国留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小幅下降, 2007年与2006年相比, 北京市的增长速度也比全国的增长速度慢, 全国的增长速度为20.17%, 而北京市为19.60%。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北京市外国留学生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将会受到动摇, 在全国的影响力将逐渐下降。2007年招收长短期外国留学生总数超过400人次的学校有22所, 超过1000人次的有11所。2007年, 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中的长期生为37931人次, 占68.72%, 短期生为17267人次, 占31.28%。

二、北京市外国留学生教育目标定位

(一) 近期目标

《北京市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指出, 协调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外国留学生发展规模, 力争到2010年达到8万人次左右, 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按此数量目标测算, 以2007年的外国留学生数作为基数, 每年需要递增13.5%才能实现2010年达8万人的目标。

(二) 中期目标

1. 总量目标:力争到2020年北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总数

达到或超过全国高校外国留学生数的一半。在教育部国际司关于外国留学生的中期规划中, 到2020年全国外国留学生总数将达50万人次。而北京外国留学生人次数2020年要达到25万人次以上, 才能达到全国外国留学生人次数的一半。

2. 增速目标:

到2020年, 北京市外国留学生总人次要超过全国一半, 需每年递增速度不低于13.5%。这一增速正好与要达到近期目标所要求的增速吻合。如以13.5%的年递增率递增, 以2007年55198人次为基数, 到2019年, 北京市外国留学生的总数将达到25万多人次, 2020年可达到28万多人。

3. 全国及北京市中期规划目标论证。

全国的外国留学生到2020年完全可能达到50万人次。也许有很多人会怀疑这一目标, 但是, 统计数据表明, 过去8年中, 全国外国留学生人次数净增了3倍, 平均每4年左右人次数就会翻一番 (2007年的19.55万人次是2000年5.2万人次的近4倍, 年平均递增高达22.05%) 。这些数据说明, 全国范围的外国留学生数是快速增长的。那么, 北京市到2020年外国留学生有没有可能达到25万人次以上呢?笔者认为, 在目前的软硬件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我们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努力创造所需的软硬件条件, 就可以把目前的不可能变成未来的可能, 把目前看来很高的指标变成未来的现实。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 必须树立国际教育产业理念

教育应不应该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 目前在国内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然而, 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 高等教育作为一项产业, 毫无争议。国际教育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在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做得非常成功。美国2004-2005学年, 外国留学生对美国经济贡献净值约为132.9亿美元。2004年, 英国高等教育创造的经济收入达169亿英镑, 高于4年前的128亿。目前, 整个英国在校大学生中留学生比例已经超过了15%, 仅高等教育对外出口净利润一项就达36亿英镑, 远远高于同期煤、电、天然气的出口总额[1]。

中国加入WTO已经7年多了, 根据WTO的有关条款, 教育也是一种产业, 在国际贸易中, 教育是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全球留学生总数已超过210万人次 (2006年) , 据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预测, 2025年, 全球留学生人次数将达到760万人次。届时, 中国能从中切到多大的份额, 既需要看中国综合国力和中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情况,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国留学生教育从业者的努力。为此, 我们必须把国际教育作为产业来经营, 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 应建立有利于外国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政策环境

北京市以前制定的有关外国留学生管理的规定在规范外国留学生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 任何政策都有时代局限, 都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北京市外国留学生要实现快速增长必须解放思想, 加大改革力度, 走既具有中国特色, 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之路。前些年制定的政策中有些内容明显滞后, 应及时修订, 如修订《北京市关于外国留学生工作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北京市规定”) [2]中不利于外国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关条款。

1. 第一章第一条“外国留学生应是年满18岁, 具有相当于中国高中毕业或高中毕业以上学历…

…”中关于年龄和学历的要求都应该取消。理由是:第一, 这一规定与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外办和北京市公安局制定并于2005年9月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相矛盾。这一规定中第一条“学生资格”的第一项明确“本规定所称外国学生是指持外国护照来华学习的中小学适龄学生和在京常驻外国人的偕行子女”, 并未对外国学生的年龄做任何限制;第二, 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9号 (2000年1月31日) 《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9号令”) 中第一章第二条对外国留学生的界定是“本规定所称外国留学生是指持外国护照在我国高等学校注册接受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外国公民”, 也未对留学生的年龄做任何限制。北京市法规与国家法规内容不一致时, 应该以上级法规为准。

2.“北京市规定”第一章第二条第 (二) 款“接受留学生的

院校必须是国家正式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规定也有必要修改, 这条规定引用了“9号令”中第一章第二条的规定, 是不是一定要全日制普通高校才能接受外国学生?笔者认为, 凡是具备招收留学生条件的学校都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 不应该区分公立与私立, 否则就有违《民办教育促进法》促进民办教育大力发展的立法宗旨。

3.“北京市规定”第一章第二条第 (三) 款“接受留学生院校至少应有连续5年以上面向中国学生办学的历史。

接受留学生的人数原则上不宜超过在校生总数的20%”这一规定应该取消。理由:一是举办留学生教育与有面向中国学生办学的经历没有必然联系;二是留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一所学校国际化程度的高低, 应该得到鼓励而不是限制。此款规定与目前的发展目标相矛盾, 所以, 应该取消。

4.“北京市规定”第一章第三条第 (一) 款中“汉语言文字是基本教学语言文字”部分之后, 建议加上如下内容:

学校可以根据条件为外国留学生开设使用英语等其他外国语言进行教学的专业课程。使用外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 毕业论文摘要应当用汉语撰写。理由:根据9号令第五章第二十五条规定, 汉语虽为基本教学语言, 但同时规定了可以用英语等其他外国语言进行专业课教学。如果只强调汉语言文字是基本教学语言, 而不提可以用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 一是没有很好地贯彻9号令中关于教学语言的规定内容, 二是不利于学校开发国际化课程, 不利于学校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5. 接受外国留学生学校是否需要审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

问题, “北京市规定”第二章专门规定了从申请到审核与考察, 到最后批准的若干内容。笔者建议, 变审批为备案, 即拟招收留学生的学校将有关材料报到北京市教委登记备案即可招生, 至于是否能招到学生, 则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理由如下:一是国家行政许可法公布实施后, 国务院已公布了取消行政审批的几百个项目, 其中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国发[2004]16号) 中的第25项, 就是“学校招收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审批”, 即从2004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国发[2004]16号) 起, 学校招收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就不需要审批了。如果北京市仍然维持此项审批权, 就属于违法。二是只要政府批准开办的学校, 就应该允许其招收留学生。至于哪些学校能招到留学生, 能招到多少则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北京市教委需要管的是, 学校是否按国家和北京市的有关法规依法办学, 只要依法办学, 就应该允许其开展留学生教育。如果上述论点成立, “北京市规定”中第二章的全部内容都应该删除。

6.“北京市规定”中第三章第十条第 (一) 款中“接受学历

教育的留学生必须通过国家规定的考试”与9号令第三章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关于“高校应当对申请来华学习者进行入学资格审查、考试或考核。录取标准由学校自行确定。对使用汉语接受学历教育者, 应当进行汉语水平考试”的规定发生冲突, 按“北京市规定”, 似乎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由学校组织的考试不管用, 还必须通过某种国家规定的考试。

总之, 要使北京市留学生实现快速增长, 我们还需要营造更具有鼓励性、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 大力发展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

据统计, 全国外国留学生中, 80%以上是来学习汉语的, 而学习汉语的首选目的城市就是普通话环境最好的北京, 笔者认为, 这就是北京能吸引留学生的最大优势, 其次才是首都、学科、文化等因素。然而, 作为学习标准普通话的最佳留学目的地, 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2007年北京外国留学生中的非学历语言生 (含语言生和普通进修生) (1) 的人次数只有18901人次, 仅占全部留学生的34.24%, 语言生和

(1) 考虑到语言生和普进生概念不清, 绝大多数普进生都是来学汉语的学生, 而且许多学校分不清语言生和普进生, 并在上报统

计数据时有混报的情况, 这里说的语言生包括语言生和普进生。普进生尚不足300人次的学校达47所。由此可见, 发展语言生的潜力巨大。

为此, 北京市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把汉语教学作为优先支持发展领域, 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斥巨资投入建设, 不论是非学历教育还是学历教育都要大力发展, 各校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第一课堂教学, 同时要特别重视充分利用北京得天独厚的普通话语言环境优势, 抓好第二课堂教学, 创造出世界汉语教学的最佳品牌。

(四) 大力建设国际化课程, 满足外国留学生直接攻读学位的需求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到中国攻读学位。然而, 许多人却由于教学语言是汉语而放弃了。目前, 北京市的国际化课程建设仍然十分薄弱, 需要花大力气建设。建议北京市教委拨出专款推动北京各高校大力开展以英语为主要授课语言的国际化课程建设。我国医学类30所大学已开发英语授课课程, 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一些专业已经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清华大学等高校也正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应该大力推广。

(五) 充分发挥首都优势, 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学位教育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世界知名的大都市, 对各国想到中国来留学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同时, 北京也是中国的教育中心, 北京名校云集, 名师济济, 可提供的各层次学位教育的专业众多, 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大力发展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学位教育。2007年, 北京高校共接受学历学位生18641人次, 其中专科生146人次, 本科生14943人次, 硕士生2356人次, 博士生1196人次。目前学历学位生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7所大学的学历生占北京市全部学历生的73.96%, 各校的学历学位生均在1350人次以上, 而其余58所院校的学历学位生都在300人次以下, 占北京市院校89.23%的58所院校的学历学位生总和仅占北京市学历学位生总数的26%。而且有13所院校没有一个学历学位生。因此, 建议把扩大学历生招生的工作重点放在第二集团的50多所学校之上。

(六) 建设国际化大学, 让外国留学生教育走集成式发展与分散式发展的两条腿并用的发展之路

国际化大学是指主要使用英语等外语授课, 师资、课程、教学内容、管理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大学。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对国际化人才的大量需求, 国际化大学既可以招收中国学生也可以招收外国学生。国际化大学将为有英语基础的外国学生提供攻读中国学位的捷径, 外国学生没有必要为读一个用中文授课的学位而学习几年的汉语, 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如果北京有这样的国际化大学, 外国留学生教育就能走集成式发展的道路, 一所大学招收2万人次, 3所这样的大学就能招收5万-6万人次。但是中国缺乏这样的国际化大学, 北京作为首都、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 应率先建立这样的国际化大学, 为全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出示范。从而达到国际化大学与其他大学在外国留学生教育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使外国留学生教育走集成式发展和分散式发展的两条腿并用的共同发展之路。

(七) 创新外国留学生管理制度, 为全国的留学生教育做出示范

留学生管理中, 有些是政策问题, 我们必须执行, 但有些不利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非政策性制度则应予以改革。如“202表”的审批已经纯粹流于形式, 应根据实际需要重新设计。另外, 外国留学生是否可以与中国学生同住的问题本来不是问题, 因为,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外国人一旦取得在中国的合法居留权, 除有特殊规定之外, 留学生可选择居住的场所。但9号令中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八条均未对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住做出任何限制规定。至于18岁以下学生是否必须有监护人并办理监护公证才能办理居留许可的规定能否适当放宽, 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由于中亚等国的学生普遍17岁左右就高中毕业了, 如果将这一规定适度放宽, 那么就可以吸引更多的17-18岁年龄段的学生到北京留学。

(八) 建设一流硬件, 提供人性化服务, 让外国留学生愉快地在北京留学

据初步调查, 北京各高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所需硬件资源普遍短缺, 主要表现在住宿条件严重不足、教学条件在量和质的方面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由于硬件的制约, 许多学校, 尤其是名校基本是卖方市场, 并由此导致房价等费用偏高, 使外国留学生留学成本增加。同时, 由于编制等限制, 留学生管理人员也存在超负荷运转、工作量繁重、心理压力大等问题, 由此导致很多人性化服务没有到位。为此, 北京必须加大外国留学生硬件投入, 为留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 同时增加外国留学生管理人员, 为留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以为外国留学生的增长开辟广阔的空间。

(九) 宣传北京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优势, 加大以北京为整体的市场营销力度

据调查, 虽然北京市教委也曾组织了一些大型国际教育展, 但从总体上来看, 目前北京各高校在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方面, 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 北京市要快速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 非常有必要把北京各高校组织起来, 以整体形象向世界推介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

(十) 建立表彰奖励机制

建议建立北京市外国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奖励制度, 充分调动各校和全体外国留学生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北京市每年均应以北京市教委的名誉评选并表彰奖励外国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吴应辉,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院长、教授, 北京100081)

参考文献

[1]马春.美、英、澳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举措和经验[EB/OL].[2006-09-20]上海情报服务平台.

篇4:加快发展我国医学留学教育的战略思考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特点分析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保险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局面,各有关保险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和社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一,经济补偿功能不断增强。据有关数据,2000年以来我国各保险公司对事故灾害所支付的赔款和给付金额每年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在一些地方、行业、单位发生重大灾害事故后,保险公司的及时理赔和补偿,为受灾地方、行业、单位实现重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第二,资金融通功能日益凸显。保险业运用大量的保险资金余额,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此外,保险公司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券占企业债券总量的一半,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占整个证券市场基金额接近30%,这为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总体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社会服务保障功能逐步显现。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去年全国抗冰冻雨雪灾害及四川“5·12”大地震及其后的灾后重建中,保险公司及时筹集理赔资金,向社会捐助了大量资金,在减灾防损、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特有的作用。

从发展历程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明显呈现出以下显著的特点:

(一)发展时间短,但增速快。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速度及所具有强劲增长态势令世人所瞩目,保费收入较1980年增长了200多倍,平均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国内业务保费、承保金额、职工人数、险种等反映保险业发展的指标都直线上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保险业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二)保险供给快速增长,但市场空间仍然巨大。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保险供给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和潜在的市场需求相比较,仍然显得偏小。据有关机构的预测,目前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还占不到整个保险市场潜在规模的一半。

(三)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仍缺乏公正和规范的竞争手段与规则。市场经济基本原则是竞争机会平等的原则。这个原则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竞争活动的参与,竞争规则的公正,竞争过程的透明和竞争结果的有效。但从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离市场经济的这一要求还相差很远。主要表现在: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太少、太弱;税赋不平等;市场主体的违规行为还较为普遍;保险市场虽然立法,但各项配套法律和法规还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与矛盾

由于我国的保险业是在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的,受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影响,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困难与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不合理的保险费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投保。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保险费率的制订上忽视了行业差别和企业风险程度、技术条件及管理水平的不同,从而造成某些设备先进、管理水平较高、风险程度较低的企业所交保费较多,但赔付却很少,而另一些设备条件较差、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程度较高的企业交纳的保费很少,赔付却时有发生,影响了部分企业投保的积极性。

(二)保险资金使用率仍然偏低。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仍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我国的保险公司其保险资金使用率总体还偏低,大量的保险资金存入银行、难以发挥,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

(三)保险投资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的矛盾。保险资金和其他资金不同,其投资首先必须考虑盈利性,这是保险投资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是保险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安全性,保险资金承担着将来到期偿付的责任,因此其安全性不容忽视,保险资金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尽可能投放到不同的领域,分散投资风险;最后才是流动性,保险资金担负着不同时期支付赔款的责任,一旦发生支付,其资产应能够立即变现。但三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

(四)风险总量增大与消费者风险及保险意识滞后的矛盾,保险的目的之一是化解与分散风险。但目前我国经济主体面临的风险总量增大。首先,国民经济的增长将带来消费者财富量的增长,并由此导致风险载体增多,风险总量提高,从而使消费者增加对保险的需求;其次,在高科技发展步伐加快的情况下。风险具有加速增长的趋势;再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是由谁来承担风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承担风险的主体也逐渐从政府转移到企业和个人。

(五)业务迅速扩张与人才匮乏的矛盾。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在我国,保险公司方面的培训水平总体有限,而全国建立保险专业的几十所高等院校,也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匮乏、教材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各保险公司为应付业务急剧发展的需要,只能在人才方面降低要求,在业务上只能以粗放经营的方式来完成“抢占市场”的目标,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来眼前业务量的增长,这将严重制约保险业的长期发展。

(六)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监管力量薄弱的矛盾。保险市场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市场失灵的问题。首先是市场垄断力,在保险市场上,当政府严格限制市场准入的条件,或者当一些大公司有巨大的经济规模时,这些公司可能对保险业的发展存在一种垄断的力量。其次,负的外部性,在保险中这一外部性表现为投保人购买保险以后,故意损毁财产以及为牟取保险金而实施的谋杀。最后,信息问题,在保险领域,投保人与代理人及其公司之间、公司与代理人之间以及公司及代理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之间在信息上实际上存在一种非对称的关系。上述这些问题,由于监管力量的不足,在监管上也还存在薄弱环节、存在难度。

三、加快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的对策性思路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保险业在减灾防损、分散风险、加强保障和确保稳定等方面有着其他力量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仍将长期保持增长的基本格局下,进一步加快保险业的发展势在必行。我以为,加快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应采取以下的对策思路。

(一)加快推进保险意识、保险企业行为方式及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在全社会的保险意识上,要从依赖政府向“自我保障”转变。全社会保险意识的强弱是保险业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全社会对保险的强烈现实需求,保险的供给也是很难增长的。因此,我们应当通过不断扩大舆论宣传,提高国民的保险意识,使人们从依赖政府向“自我保障”转变。其次,在

保险企业的行为方式上,要从官商型向服务型转变,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保险公司经营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对每个公司都应当建立和健全完整的规章制度,公司内部必须设有消费者服务部,专门负责处理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同时要尽快建立起保险公司的评估机构,定期对保险公司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使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的时候能够科学、理性地作出自己的合理选择。第三,在对保险企业的管理方式上,要从行政性管理向法律法规加市场化管理转变,加大市场化管理改革力度,强化保险业的法律监管,以达成以下目标:一是偿付能力目标。因为人们购买保险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得到财政上的保护。如果保险人无偿付能力,它就无法提供这种保护。二是平等目标。平等目标的内容是,保证被保险人、保险人、受益人、第三方索赔者、债权人、股东和所有其他与保险交易有关的当事人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交易。三是效率目标。公司经营得越有效率,保费就可以越低,这无疑对消费者是十分有利的。

(二)着力建立和培育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保险市场体系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仅要求有公正的竞争规则。而且要有相当数量的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现在需要注意:既要积极组建加快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又要稳妥地加快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当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进程、数量是要与我国保险市场法规的完善程度、管理部门的监管水平、国内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国民的保险意识、保险产品的配套市场等条件相适应的。如果不考虑上述因素,片面强调加快步伐,其结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三)合理选择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组合。保险资金是一种负债而不是利润,因此,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向必须符合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对于我国来说,保险资金主要可考虑投向金融市场、不动产投资和直接贷款三个方面,并注意保持合理的投资结构,以优化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金融市场方面,在我国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在内的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为保险资金的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渠道,其中最主要的是债券投资,它不仅具有安全可靠、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等特点,而且也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除了债券以外,股票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已建成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证券商遍及全国,且拥有先进的通讯网络,股票投资方式可转让性强,有较大的灵活性,能满足保险资金即时变现的要求,尤其是最近两年,证券市场迅猛发展,证券交易所股票的上市品种和金额不断增加,为保险资金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要把握好投资额度,因为在证券法规尚不健全,投机成份较大的情况下,这方面的投资风险较高。不动产投资方面,保险资金用于经营房地产,这在西方国家是一种风险相对较小的投资形式,在通货膨胀较高的情况下,还能起到保值作用,但房地产投资流动性较差,不容易及时兑现,急于兑现会发生价值上的损失。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总体上面临资金短缺,而保险公司相对来说却是资金使用不足,所以保险资金投资于住宅建设,不仅可以在风险较低情况下获得较高投资收益,而且在客观上也支持了国家的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直接贷款方面,保险资金用于贷款,一方面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保险公司与其他企业建立广泛与稳固的战略联系,扩大业务范围,但是风险较大。目前,我国的保险资金贷款主要用于短期性的流动资金贷款,而保险资金来源中最主要的就是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这种资金成本率很高,期限较长,我们把这种资金用作流动资金贷款必然造成有限资金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投资的经济效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资金的有效配置,把长期资金运用到长期的、高效益的投资项目上,减少流动资金贷款,同时要做好流动资金贷款的搭配,尽量让短期资金也发挥出长期资金的效益。

(四)不断探索新的保险投资形式,拓宽投资领域。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也不应满足于现有的投资形式和投资领域,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投资领域,从我国现在的情况看,比较可行的主要有产权交易、金融期货和投资基金。产权交易是指出资人或出资人代表将其全部或部分资本予以有偿转让的行为。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产权交易也逐渐发展起来,这就为保险资金的运用开拓了新的领域。保险投资必然产生逾期投资,逾期资产的增加不仅影响保险投资的收益,而且影响到投资资产的合理流动和资产结构的优化组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逾期资产从债权变为股权,进而通过产权交易将资产变现,优化资产的质量和结构。另外,保险公司一般都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良好的商业信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素质较高的金融专业人员,因此,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产权交易的中间业务,即低价买入企业产权,改造后高价卖出,也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渠道。金融期货主要包括外币期货、利率期货、黄金期货和指数期货,金融期货自70年代产生以来,现已成为各金融机构套期保值的重要手段。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出于收益性和安全性的需要,往往持有很大比重的中长期债券,但由于利率经常波动,这些债券将面临贬值的风险;另外,涉外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收取外币保费收入,汇率变动也会给外币资产带来贬值的风险,为了防止利率或汇率变动的风险,保险公司可利用金融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投资基金是一种由不特定多数投资者不等额出资,汇集成基金后,经由专业性的管理者投资运用,获取投资收益后由投资人按出资比例分享的投资工具。投资基金作为一种保险投资形式,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投资基金汇集了众多小额投资人的资金,实力雄厚,可以购买几十种以上的证券,实现证券的最佳组合,降低投资风险i其次,投资基金的经营者都聘有各方面的专家,对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的投资决策;此外,投资基金操作简单,容易变现,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五)强化保险业内部管理,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保险投资效益不仅要强化内部管理,还要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宏观指导,改善保险投资的外部环境。首先,进一步健全资金运用体制,资金运用权必须集中在总公司和省级公司,省级以下公司不得进行资金运用,保证保险资金的统一使用、调度和管理,有效地发挥保险资金的规模效应;其次,严格控制资金运用总量,规模要控制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比例之内,贷款规模控制在总公司下达的指标之内,同时要调整资金使用结构,逐步形成以国有债券等有价证券为主的资金使用结构,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第三,进一步完善包括证券二级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在内的各类市场。为保险资金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要公平税赋,解决长期以来保险业税收负担过重的问题,提高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积极性;第五,政策性保险业务和社会保险业务应逐步移交给政策专门机构,暂时无法移交的也应单独核算。

(六)大力加强保险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保险市场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有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操作和管理这些公司、驾驭整个保险市场的专业人才。可以说,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整个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保证。我国现有几十所大学和院校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但教员本身的培训、教材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与经济学的其它学科相比较,保险学的研究由于受实践发展的影响而显得更为薄弱一些。保险学的研究应当具有超前性,也应当有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不同层次以及单项研究和综合研究的不同层面。比如说从当前来看,怎样将保险业放在国民经济的整个大背影之下进行整体设计,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果没有一个理论上较完善的方案,而是在实践上走一步、看一步,虽然不失为一种办法,但容易引起后患。

篇5:加快发展我国医学留学教育的战略思考

我国的远洋渔业始于1985年。1985年3月10日, 中国水产总公司派出的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 第一次走出国门, 远赴西非开展渔业合作。29年来,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 我国远洋渔业不断发展, 从小到大, 从近海到远洋, 规模不断扩大, 实力不断增强, 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效, 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 成为远洋渔业发展最快和重要的远洋渔业国家之一。

1.1 作业海域不断拓展

远洋渔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已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2年底, 我国远洋渔业的作业海域覆盖38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南极公海水域 (南极磷虾) 。先后开发的海域和渔场有:西非沿岸、东非沿岸、印度洋周边海域, 以及南太平洋和南美洲周边海域的过洋性渔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西北太平洋柔鱼等大洋性鱿鱼类渔场;大西洋赤道附近公海和地中海公海等三大洋大眼金枪鱼渔场;智利外海、秘鲁外海、纳米比亚外海等海域的竹筴鱼渔场;南极附近海域南极磷虾渔场, 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 以及印度洋公海底层深海鱼类及印度洋南部长鳍金枪鱼渔场等。

1.2 渔船规模逐年扩大

2012年, 我国远洋渔船规模达到1 830艘, 其中大洋性作业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由2001年41艘发展到目前的132艘, 大型拖网加工船14艘, 远洋鱿鱼钓船546艘, 金枪鱼围网渔船由2001年的零艘发展到2012年19艘的规模。图1为2011年我国各地区海洋渔船分布情况。

1.3 渔业产量稳定增长

2012年, 远洋渔业产量122.3万t, 其中公海捕捞产量占了世界公海总捕捞产量的6%。境外远洋渔业基地100多个, 在境外兴建了一批码头、加工厂、冷库、船网修造厂等, 远洋渔业产业链初步建立并逐步延伸, 目前专业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0多家, 远洋渔业产品专业冷藏能力超过20万t/次。其中, 金枪鱼加工营销企业16家, 储藏能力达3万t/次。一些企业还在境外兴建了码头、加工厂、冷库、船网修造厂等陆地设施, 充分体现了合作中的互利和双赢[1]。图2为1986至2012年全国水产品远洋渔业总产量;表1为2012年全国各地区远洋渔业数据。

1.4 国际合作日益广泛

目前, 我国已经加入了8个国际渔业组织, 与12个多边国际组织建立了渔业合作关系, 严格履行相关国际义务, 遵守有关渔业管理措施和决议, 坚决支持国际社会打击非法捕鱼行为。与此同时, 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 我国与有关国家签署了14个双边政府间渔业合作协定、6个部门间渔业合作协议。

1.5 南极磷虾渔业进入探捕性开发

2009—2010年渔季, 我国由2艘渔船组成的船队首次对南极磷虾资源进行了探捕性开发, 捕获磷虾1 946 t;2010—2011年渔季先后派出5艘渔船, 捕获磷虾16 020 t;2012、2013渔季派出3艘渔船, 截止2013年5月已捕获磷虾23 934 t。据通报, 2013、2014渔季有6艘渔船入渔, 预计产量为9万t, 由此继续推进我国南极磷虾渔业朝规模化方向发展[2]。

2 我国远洋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渔船及其装备研发严重落后

由于渔船装备设计研发无利可图, 到1995年左右, 绝大多数渔船设计单位转做其它行业, 而建造单位也仅限于小打小闹, 多为中小型渔船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后, 在国家重视和支持下, 经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 我国远洋渔船装备设计建造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 我国成功自主设计建造了30艘金枪鱼延绳钓渔船, “十五”期间, 获得了2.8亿元的中央补助, 扶持远洋捕捞企业建造了3种船型共72艘远洋渔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 我国共建造各类远洋渔船840余艘, 对推动我国渔业走向远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近20年, 国家对远洋渔船建造方面支持较少, 仅有少量的研发投入。由于资助设计建造的远洋渔船船型少, 设计水平落后, 总装集成能力差, 因此, 我国远洋渔船航速较低、能耗大, 燃油成本占40%~50%, 比国外先进国家相同功率的远洋渔船要高15%左右。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仅有深冷金枪鱼延绳钓船和大型远洋鱿鱼钓船, 但其建造质量仍远远不如日本, 且主要设备从日本引进。此外, 由于远洋渔船装备复杂, 建造集成度高, 需要科学的系统集成。按国外同行分析, 在大型鱿鱼钓船的制造上, 相同尺度的鱿鱼钓船, 在日本、韩国建造的可装载近1 000 t渔获, 而我国建造的装载量仅为其一半, 生产能力较低。因此, 我国虽为世界造船大国, 但高附加值渔船建造少, 船舶工业先进的设计、建造技术未能惠及远洋渔船。

2.2 捕捞船型偏小, 老龄化严重

我国远洋渔船中, 长度在24~45 m之间的占82.47%, 吨位在150~400 t之间的占58.23%。船龄10年及以上的远洋渔船占比68.86% (图3) 。我国现有远洋渔业主力船型为过洋型底拖网渔船、冷海水和常温金枪鱼延绳钓船、冰鲜金枪鱼延绳钓船等传统船型, 占比80%以上[3]。

2.3 高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

我国目前较为先进的远洋渔船主要依赖进口国外旧船。现有远洋渔船中进口船有186艘, 占全国远洋渔船12.35%, 其中近5年进口60艘。进口旧船中, 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87艘、大型金枪鱼围网船12艘、大型拖网加工船12艘, 船龄大多在20年以上。

我国远洋渔船动力及占整船价值量1/3左右的捕捞机械系统, 如大型液压网机、液压动力源、液压捕捞集控系统等完全依赖进口;其次, 助航探渔设备、仪器 (声纳等) 、大型拖网起网机设备、集鱼灯设备和钓机等渔捞设备、通讯和定位监测设备等国内还无法自主生产, 多属引进。另外, 某些设备虽国内已能建造, 但在储备功率、稳定运行等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

2.4 作业类型仍以拖网渔船为主

我国远洋渔船作业方式主要以传统的拖网作业为主, 作业类型构成见图5。从2011年中国渔船检验局登记的1 625艘远洋捕捞渔船情况看, 拖网渔船占全部远洋渔船的40.9%, 除12艘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外, 其余均为过洋性沿岸作业拖网渔船。鱿鱼钓船425艘, 占比28.22%;金枪鱼钓船361艘, 其中, 超低温金枪鱼钓船139艘, 仅占全部远洋渔船的9.23%;中大型围网渔船只有12艘。

3 发展战略思考

3.1 将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列为国家战略

远洋渔业是直接关系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争取发展空间的重要产业, 有利于我国走向深海, 拓展国际空间, 获取更多的资源, 关系到国家利益、外向型贸易与国内水产品市场补充。

远洋渔业船舶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移动国土, 也是其海军的后备力量。远洋渔船具有数量大、抗风浪性好、自持力长、海上过载能力强、活动区域大、隐蔽性好等普通商业运输船所不具备的优势, 稍加改装即可作为战时补给、救捞医护船使用。同时, 远洋渔船还可以起到保护我国远洋航道安全 (如印度洋、马六甲海峡) 、海洋油气开发 (如东海、南海) 等作用。

另外, 远洋渔业涉及国际合作, 开展远洋渔业都要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谈判协商后得以进行, 通常需要多国间的合作。一个国家的远洋渔业越发达, 得到的海洋资源就越多, 获取的国际发展空间就越大。因此, 发展远洋渔业不仅有利于扩大我国的海洋权益, 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共有的公海、极地海洋渔业资源, 同时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3.2 加大远洋渔业投入, 提高资源调查与生产能力

加大远洋渔业科技投入, 加快远洋和极地渔业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研究, 以及远洋和极地渔业资源现代化开发装备与工程技术研究。利用参加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 (CCAMLR) 、北极理事会相关会议以及其他途径, 收集、分析极地渔业资源资料, 包括两极传统渔业资源以及北极海冰消退所形成新水域内渔业资源的状况, 评价其渔业开发潜力、经济社会效益及其潜在的极地事务权益。

加大远洋渔业生产投入, 优先发展太平洋海域和东印度洋海域包括围网、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等在内的金枪鱼渔业, 适度发展西印度洋海域的超低温沿绳钓渔业;慎重开发利用大西洋的金枪鱼渔业资源;主攻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鱿鱼钓。要利用三大洋发挥渔业资源丰度差异不同, 在巩固和稳定现渔场作业区规模的基础上, 有重点有选择地加大对各大洋渔场开发投资, 改善渔船装备, 提高渔业作业水平[4]。

3.3 提升远洋渔船及其装备的研发能力与水平

目前, 我国远洋渔业受配额等因素的影响, 产业比重正由过洋性渔业向大洋性渔业转变, 效益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 装备水平落后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我国远洋渔船多为国外淘汰的二手设备, 在公海捕捞作业中的竞争力明显落后, 因此, 增强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 实现高效捕捞, 迫切需要整体性提升渔业装备水平。

加大远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力度, 新建一批符合国家资助规定的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冷海水金枪鱼延绳钓船和大型鱿鱼钓船等远洋渔船。

此外, 大力发展远洋渔船及其装备有利于调整现有的渔业产业结构, 势必降低我国近海渔业作业密度, 提高我国远洋渔业捕捞产量和高经济价值的渔获物比例。反过来说, 我国远洋渔业捕捞能力扩大的需求, 势必带动远洋渔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规模适中、技术能力较强的船厂可以迅速转型制造渔业船舶, 同样技术力量雄厚的商船设备配套企业, 也可以在渔业装备制造领域找到新的增长点。因此, 发展远洋渔业装备, 抢占优质的国际渔业资源, 对于我国调整渔业产业结构, 形成新兴的远洋渔业装备制造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大远洋渔船及其装备技术研发的投入,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 整合科研资源, 建立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 培养渔业知识和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兼备的人才队伍, 系统开展渔业装备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 全面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 培育一批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加强渔船建造管理, 落实好老旧渔船报废工作, 逐步建立定点拆解和木质渔船退出机制, 坚决取缔违法违规造船, 严格限制建造对渔业资源破坏强度大的底拖网、帆张网和单船大型有囊灯光围网等作业类型渔船, 为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兴远洋渔业装备制造业的形成、国际海洋渔业资源配额和话语权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5]。

3.4 加速建立一批大型远洋渔业综合保障基地

远洋渔业是一个以远洋渔业捕捞为核心的涉及多个行业的产业, 并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远洋捕捞, 围绕其海上捕捞船作业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远洋渔业涉及捕捞船只及相关渔具、渔机的建造、维修和更新, 涉及渔业码头、加工厂、冷库等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产, 还涉及水产品的加工、贸易、储运和物流等多个环节, 跨越第一、二、三产业, 这些环节链接形成了远洋渔业生产的完整链条[5]。

因此, 国家有关部门应按照远洋渔场分布, 有计划地选择相应沿海国家建立三大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远洋渔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综合保障基地, 重点建设深水渔港、专用冷库、远洋渔业产品交易中心、渔船维修点、仓储库及办公用房。通过资本运作、企业兼并重组、内引外联、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多种经营等方式, 快速提升我国远洋渔业发展新格局。

3.5 加强远洋渔业信息技术体系与设施建设

渔业信息技术体系的发展, 直接关系到远洋渔业的生产和渔民安全。应加快建设远洋渔船信息动态管理和电子标识系统, 进一步规范渔船流转管理, 加强远洋渔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尽快普及配备渔船救生筏、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卫星监控系统、渔船通信设备等安全设施。

3.6 加快南极磷虾渔业开发步伐

国际公海和南北极是目前地球表面仅存的未明确主权的公共空间。近50年来, 随着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 深海大洋和南北极蕴藏的丰富资源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美、欧、日等海洋强国加大了对深海和极地科研的投入, 在有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从近50年来的发展趋势看, 随着一系列国际条约的签订, 未来不能排除通过构建有关国际法框架将公海 (包括海底) 和南北极逐步纳入一定的国际管辖秩序范畴的可能性, 因此, 应将远洋和极地渔业资源开发列为国家战略, 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深远海和极地开发。

加快南极磷虾产业效益分析与发展途径研究, 包括国际磷虾产业发展状况与国内外市场需求趋势分析、我国磷虾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和我国磷虾产业应采取的发展步骤等;加快南极磷虾渔业的现代化发展工程研究, 包括国际磷虾渔业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磷虾渔业技术装备研发与建设需求及其实现途径、磷虾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需求、磷虾渔业管理以及树立负责任渔业大国形象的措施对策等;加快南极磷虾综合利用与高值利用工程研究、包括南极磷虾的大宗利用模式与工程技术需求研究;南极磷虾高值利用模式与工程技术需求研究等。

3.7 加大对远洋渔业的财政和税收支持

远洋渔业是利用国外和公海的渔业资源进行捕捞, 然后销往国际市场的外向型产业, 具有资源与市场“两头在外”的特点, 应将远洋渔业列为国家重点支持和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制定、修订有关减免税收、造船补贴、贷款贴息、劳动保险以及专项资金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扶持远洋渔业企业开展远洋渔业新渔场、新鱼种探捕、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和开展国际渔业交流与合作。对我国渔业企业在境外从事渔业捕捞、加工、销售及相关产业发展, 对渔业资源探捕费、资源回运费给予补助;鼓励远洋渔业企业对回运自捕远洋渔业产品进行加工。

将远洋渔业企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 对符合条件的远洋渔业企业的远洋渔船建造、购置和改造等方面的贷款给予贴息;对渔业合作项目建设及运营的境内中长期贷款给予适当贴息;对远洋渔船技术改造项目纳入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支持范畴。建议每年在基本建设项目中, 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远洋渔业项目建设;对远洋渔业企业招商引资发展远洋渔业给予适当奖励等[6]。

4 展望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 相信将有一批重大远洋渔业渔船及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建立一批大型远洋渔业综合基地, 带动远洋渔业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促进我国远洋渔业及其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形成。

到2020年, 基本具备大型远洋渔船及装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 初步形成远洋渔船及其装备研发、制造的产业链。

到2030年, 实现完全具备新型远洋渔船及装备体系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 建成体系完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 实现远洋渔业强国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启升, 主编.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水产养殖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2]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2013.

[3]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C]//第14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4]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2.

[5]徐皓.我国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 (2005—2006) [J].渔业现代化, 2007, 34 (4) :1-8.

篇6:加快发展我国医学留学教育的战略思考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行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影响素质教育的主要因素,对这些阻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剖析并寻找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 发展战略

21世纪的中国,科技日益发展,国际竞争压力骤增,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不拘一格”的创新性人才。人才的培养最终归结于教育,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解读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指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已久,不同时期社会赋予素质教育不同的含义。近现代,素质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者有提出“自由思想,兼容并包”的教育家蔡元培,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学家陶行知。

二、现行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影响素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几个方面

笔者认为,影响我国现行基础素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对于教育的观念是否改变;二是教育机会是否均等;三是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有效;四是除学校之外是否发挥家庭社会教育优势。

除了上述几点,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例如:学校创新教育是否有效;教学体制改革是否到位;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评价制度是否合理,等等。

三、对在基础教育中阻碍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的深层次剖析

(一)从当今社会对于教育的观念角度分析。

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在我国提出已久,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一直强调给学生减负减压,学校采取教师尽量少布置甚至不布置课后作业,考试不排名,学校增开素质拓展课程等种种举措,打破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但实际上,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给予太多期许,“知识改变命运”、“不读书没有未来”等观念在中国人观念中生根发芽,教育理念功利化导致教育培养方式和教育培养方向的功利化。学校减负催生了一系列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社会出现教育怪象:学校在减负家长在增负,学生变成“周末上班族”。

(二)从教育机会不均等,城乡教育质量悬殊角度分析。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全民性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民性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它体现了教育公平性原则。尽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的基本教育理念,城乡居民无论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如何,都有统一资格免费获得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但是城乡基础教育资源供给配给不均衡现象在我国仍然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流失严重。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各种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无法做到优化配置,阻碍了素质教育在社会中的全面推行。

(三)从现行的课堂教学效果偏离了素质教育初衷分析。

素质教育不是脱离现实条件的“理想化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成为贯彻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评价体系。但如今,有些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过度化了,在他们心中,自有一套工业流程的细化标准衡量一堂好的优质课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是否体现素质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下,优质课堂演变成展现教师技巧的课堂,教师如何导入课程,站在哪个位置讲课,板书如何设计,字该写多大,什么话题可以和学生互动,与哪个学生互动……这些种种都已经在上课之前全部预设和安排好,一堂看似精益求精的课,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老师,符合素质课堂教学的重要评价指数,但如此的教学方式失去活力和温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从家庭教育对基层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分析。

素质教育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学校教育问题,它有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从素质教育涉及的精神实质和关照的生命个体看,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能仅靠教育系统完成,它需要每个家庭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为支持素质教育营造一个良性氛围。而纵观很多基层教育现状可发现,现在很多基层教学责任过度化,学龄段的孩子一旦进入学校,一天近乎八小时待在校园,与父母和社会联系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学校文化成为他们接受所有文化的来源站,家庭社会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力极低,无法发挥除学校之外获得教育渠道的辅助功能。

四、针对上述四点阻碍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推进因素的解决对策

(一)确立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观念。

中国的教育选拔制度,从最初的科举选拔到现在的高考选拔,都是一种以考试成绩论优劣的所谓“精英式”选拔,“学而优则仕”“一考定终身”等思想导致国人对教育功能的解读过度化。打破传统的教育“功利化”观念,需要社会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学校转变办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育部门改变高考模式,改革考试内容;用人单位改变人才录用规则,质量评价制度等多方合力。

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必须从观念上去教育功利化,要社会从观念上转变,则首先需要相关部门从制度上进行改革。

笔者认为问题的归结点在于改革考试选拔制度和教育考核体制及人才录用规则。从考试选拔制度进行改革,可考虑打破高考一考模式,变成多考制;从考试选拔内容进行改革,把学业、道德、体能、综合素养等纳入考核选拔范畴;考试选拔人才时考虑地域差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学子进行政策性扶植,确保受教育的公平性。

改革教育评价体制,首先是改革教师考核体制,不能以传统的分数排名量化一个教师,可以采用新型教师考核方式,例如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评教,评教参数可由单一的考试分数为系数转变为以教师教学水平、专业水平、道德水平、奉献精神等多元因素为参考系数。其次是改革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制,不以学生升学率为考核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数,可把学校的升学率、满意度、组织质量、文明系数等作为静态参考指标。再借鉴国外中小学的做法,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教育质量评价依据,强调学生多元、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内在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校把教学重点转到基本技能的提升和对必要知识的掌握上。

从打破现有的人才录用角度讲,单位或企业录用人才,不应以学历为唯一的敲门砖,全社会应着力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观的人才选拔录用制度。例如公务员选拔,可效仿英国公务员的录用办法,人才录用过程中可突破身份、年龄、学历等种种限制,选拔人才采用“唯能是用”原则,把素质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从而激发社会对于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教育的目的,由对重学历的追求转为对重视能力素质的追求。

(二)政策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民教育,但由于我国现存的地区经济分布不均匀现象在短期内还将长期存在,因此政府应该努力出台相应政策改革拓宽城乡学校均衡发展途径,全力提升偏远地区教育水平。

针对教育机会不均等、城乡教育质量水平相差悬殊现象,政府主导部门应联动部门出力,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按需要撤销一些生员匮乏的极小规模乡村学校,合并一批中等规模的乡村学校,采取领办、合办等多种形式,推进名校进入贫困落后地区。对于留存的乡村学校,统一要求按照城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配齐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专职教师,加大经费投入和待遇职称倾斜确保城乡师资水平均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教师的年龄和学历结构。开展多种授课形式,例如城市名师巡回授课,中小学优秀教学资源大规模在线开放的“慕课”形式,尽量实现优质资源城乡共享。推进城市优质学校和贫困地区学校的帮扶结对活动,政府出资乡村学校教师进入优质学校免费培训学习,提高乡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甚至可以出台政策对于骨干教师扎根农村学校的,给予提高工资补助和职称晋升等各方面的奖励。

(三)进行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更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际的情况进行改革和创新,否则就只能是“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的自欺欺人式教育。中小学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是关键,课堂教学效果强化了,才能为中小学学生真正减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真正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讲,一堂真正的优质课讲授的知识应该是尊重现在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其次从课堂气氛上讲,真正的优质课堂应该是既有老师传授又有学生积极参与,自由和谐,气氛活跃的灵活教学,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命质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而不是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排名,毕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再精彩是失败的;再次从培养目标上看,真正的素质教育课堂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教学思维的精髓、欣赏文化知识的美妙、揭示自然真理的奥妙为目的;最后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优秀的素质教育者不仅需要有恰当的教学手段,还需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知识业务水平,以及灵活机智的教学方法,超越课堂教学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最关键是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爱。

(四)家庭教育助力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广不能只寄托于学校,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起“泛教育”理念,家长也是教育家,家庭也是教育场所。适合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和谐、民主、自由而充满爱的氛围,这里讲的“爱”应该是以能激起孩子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适度的有原则的爱。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子或少子家庭,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期许和爱都倾注给自己的孩子们,殊不知,这样的爱往往不是过于苛刻就是过于宠溺,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规律。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既给孩子们足够的爱又不至于过于宠溺孩子,导致他们丧失生活的基本能力;父母应该懂得爱孩子的方式,爱不是物质上的给予和满足,而是精神上的鼓励和信任,是尽可能多地陪伴左右,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孩子才会懂得信任他人信任社会,只有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孩子才能真正在爱中成长;同时,父母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并给予他们足够自主活动的空间,每一个孩子都是落入凡间的天使,我们不应用成人的眼光和规矩束缚他们,只有给他们足够多的包容和空间,他们才可能创造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奇迹。

五、结语

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成为当前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能再以陈旧的教育观应对全新局面,教育改革重在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只有从基层教育开始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为实现和平崛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晓强.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10.

[2]成尚荣.弘扬传统文化的“照着讲”与“接着讲”[N].中国教育报,2015-7-15(09).

上一篇:对公司建议和意见下一篇:新员工工作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