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全区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2024-06-29

加快发展全区现代服务业的思考(共8篇)

篇1:加快发展全区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十五”期间,全区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解决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今后几年,随着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全区服务业将面临较好的发展良机,如何加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全区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全区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富民强区”、“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深入落实“三产联动、二三并重”的发展方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促进了服务业的总量扩张,发展态势良好。2004年,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2.3亿元,同比增长40%,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4.1:56.06:39.5上升到2.8:51.1:46.1。

(一)主要特点

一是传统行业不断壮大。商贸流通业加快扩张,去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83亿元,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亿元,增长16.7%;消费结构悄然升级,汽车成为最主要的消费热点,宁南汽车专卖市场2004年销售各类汽车2.1万辆,实现销售额49.3亿元;建材市场发展良好,赛虹桥市场群全年成交额近20亿元,年纳税额1000万元以上。旅游业发展繁荣,2004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243万人次,同比增加25.4%,实现旅游总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16.4%,分别占全市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 8.5%、0.9%,在全市郊县中名列第一和第二;房地产业继续扩容。2004年房地产总投资11.9亿元,同比增长19%,市场交易活跃,全年房屋销售面积23.5万平方米,销售额达7.5亿元。

二是服务业税收比重进一步提升。2004年,全区服务业税收总额达到6.2亿元(其中地方税收3.6亿元),比上年增长2.9亿元,同比

1增长91.9%,占财政总收入的55%、地方税收的77%。从税收结构来看,主要税源来自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税收比例占服务业总税收的76.9%。

三是服务业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柱。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就业和再就业提供了广扩的空间,2004年全区服务业从业人数4.3万人,占全区从业人员11.2万人的38%。服务业法人单位数913家,从业人员26183人,分别占全区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数的49%、28%。发展服务业个体工商户9566户,从业人员16745人。当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6.04亿元,占全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36%,由此可见,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促进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是软件产业及新型商业业态在快速发展。软件基地加快启动,一批颇具实力的省内外著名企业纷纷落户我区,舜天集团研发基地已基本建成,中兴通讯二期、三胞、苏豪科技研发中心、万全医药、宽频科技等研发基地已开工建设,东软、华为软件正在加紧推进;“第四商圈”内涵不断丰富,以宁南商业区为中心,奔驰、现代、陆风、北汽联合等新一轮汽车专卖店陆续竣工开业,沃乐沃、凌志、猎豹、华兴、长安等汽车专卖店正在加紧建设。石林家乐家广场、花神家具商场、国大国季红服装商城等相继竣工开业,与享有盛誉的麦德龙商场、欧倍德商场一起构筑了城南商贸集聚区,“第四商圈”已初具规模。

(二)主要问题

过去几年,全区服务业在逆境中前进,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完全一致,没有像抓工业、抓城建那样把服务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部分同志对当前服务业发展

新形势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思想解放不够,机遇意识不强,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还有很大的市场,抑制了生产要素的发挥。

2、服务业发展总量不大,比重偏小。从纵向来看,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36.6%,南京市比重为47.9%,江宁区的比重为31.9%,而我区服务业的比重为23%,差距明显,而与苏南第一方阵相比,差距更大。

3、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与生产性服务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业、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从内部结构看,我区服务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低层次的服务业,而新兴产业所占比例不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低。

二、加快我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关健是加强组织领导,解放思想,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紧抓发展机制,提升发展水平,创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考核力度。全区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营造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提高组织程度,协调和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强化目标考核,加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社会就业贡献率的考核比重。各相关部门,街道、园区要安排领导专人负责服务业工作,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网络,明确职责,切实推进服务业的发展。

2、加快发展宁南商贸集聚区。围绕“第四商圈”的发展目标,加快宁南商贸区的建设。一是紧紧抓住“南京城南商贸集聚区”重点项目的发展机遇,放大麦德龙、欧倍德、石林家乐家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龙头拉动效应,继续加大引入大型综合性市场,同时配套建设一批

中、高档购物、餐饮、商务茶社、休闲娱乐等商务服务设施,进一步拉动该地区的商业气息,提升购物档次,将商贸区发展成为种类齐全,商业配套完善的市场集聚区。二是加快宁南汽车贸易区的扩张与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宁南汽车贸易市场,在现有专卖店的基础上,再引进一批品牌专卖店,建设1-2个综合性的汽车大卖场和汽配销售中心,完善汽车贸易区的功能配套,融入汽车会展业,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华东地区名列前茅的汽车贸易服务区。

3、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坚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举,形成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提升服务业层次,培育和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知识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比重;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需要的商贸流通、旅游、餐饮、汽车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等新型消费性服务业。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服务业投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拓展服务业投入领域,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外资、民资、外地资本等社会各类资本,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要加强资金引导,积极发挥各部门、街道对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服务业的重要环节。

5、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强化宏观引导,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设立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服务业项目给予支持,促进项目的推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三、我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针对我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区域优势条件,今后几年,我区服务业发展要突出重点,快速突破。要在IT产业实现新突破。随着中兴

通讯二期、华为科技等项目的落户,加快了我区IT产业的发展步伐,要以此为契机,整合宁南、铁心资源,加速推进IT大项目的建设,加快把宁南、铁心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IT研发基地。要在现代物流业上实现突破。要充分发挥区域交通、临江产业等优势,围绕板桥新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滨江物流园,进一步拓展我区现代服务业新空间。要在构建“南京第四商圈”上实现新突破。要以麦德龙、欧倍德、石林家乐家等大型购物超市和汽车市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做大做强宁南商业区,突出商贸和汽车市场两大主营方向,把宁南商业区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品牌的南京城南商贸区。要在旅游发展上寻求新突破。贯彻落实生态雨花战略,重点抓好牛首山景区、大石湖景区、渤泥国王墓景区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等特色旅游,形成南京城南特色休闲旅游带。

三产科:石建清

二〇〇五年七月

篇2:加快发展全区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排除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放宽管制,加强监管,促进现代服务业较快的发展.

作 者:陈鹏飞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江苏,常州,213016刊 名:唯实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年,卷(期):“”(4)分类号:C913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发展 对策

篇3:加快发展全区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形态的新兴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是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现代经济中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行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扩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利于提高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整合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社会资源,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太原市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太原作为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十五”期间,虽然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3%,但仍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低0.7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1%,其中金融保险业增长11.1%,其他新兴服务业增长15.6%,均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二,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过低,产业层次和质量水平不高。文化产业仅占3.5%,会展和中介服务业比重不足1.0%,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三大现代服务业比重只占25.9%。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与发达城市存在明显差距。

第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为工农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物流、批发等各类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太原市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提高。

第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政府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支撑现代物流、商务会展、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现代服务业市场开放不够,竞争不充分,投资仍受所有制限制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太原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水平提升。

总之,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太原市工业产品以原材料为主,低端产品居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和产品优化升级缓慢,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严重制约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太原市经济绿色转型的新的发展思路,要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要突破口,强力构建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体系。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21世纪绿色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重大战略决策。

2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着力推进四大中心建设

根据太原构筑省会特色产业体系和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迫切需要,着眼于提升“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功能和作用,太原服务业发展要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主动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建设现代商务中心、黄河中游区域物流中心、“华夏文明看山西”国际旅游中心和服务全省的金融中心,优先发展以物流、会展、金融保险等为主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2.1 建设现代商务中心

一是以发展服务外包为着眼点,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商务机构进驻太原,设立公司总部、国际采购机构、研发中心和营销机构,培育和壮大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推进商务“国际化”和“时尚化”。二是以山西会展中心为龙头,整合省城展览资源,以中国(太原)煤炭博览会为契机,引进国内外有实力和专业性强的会展企业,举办国际性、全国性、行业性大型会议和展览,打造富有太原特色且知名度较高的会展品牌,努力使太原成为全省的会展和对外交流中心。

2.2 建设现代物流中心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以太焦线、同蒲铁路和石太高速铁路、太中银铁路为纵横主轴线,建设汇集公路和铁路集装箱运输、航空货运、城市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建设太原公路主枢纽武宿货运中心、北部钢材和不锈钢物流交易中心以及东部、西部大型仓储货运专业物流园区,构筑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形成北有钢材物流交易中心、南有蓝海汽配物流中心的格局,把太原建设成为黄河中游区域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2.3 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文化旅游中心

一是在出台《太原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太原市文化广播电视集团为龙头,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不断推出以三晋优秀文化为背景的文艺精品,作为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文化旅游中心的名牌。二是以晋祠博物馆整体包装和晋阳古城景观恢复为龙头,以西山文物古迹保护、整修、展示为龙身和龙尾,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展示园,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灿烂的华夏文明景观。三是加快民俗文化、民族艺术和历史文化三大产业基地建设,积极筹建太原博物馆和地质、晋商、戏曲等专题博物馆,修复改造城隍庙、崇善寺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传承晋阳历史文化,打造晋阳特色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新亮点,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四是加大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区,培育壮大名牌旅游企业。

2.4 建设全省金融中心

以五大国有银行和保险公司为支柱,以民营银行和保险公司为辅助,以各级各类信托、期货、证券营业部为依托,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和对外开放,吸引国外金融机构和国内民营银行落户太原,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增强区域性金融调控、金融信息、票据交换及资金汇集功能,形成全省产业资本流转枢纽和金融服务高地。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市场建设为契机,打造全国性煤炭现货交易乃至远期的期货交易市场。

3 加快发展太原现代服务业的现实路径

1)转变服务业发展观念,正确认识新时期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长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要把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一样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要正确认识到,只有坚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惠政策,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才能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和两个基地建设的发展规划中,通过制定实施法律法规和政策,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到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太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太原加快崛起和振兴的必然选择;是深化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繁荣城乡经济、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经济活力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太原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太原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意见》和《太原市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按照“政策鼓励、法律保障、放手发展、提供服务”的方针,对服务业多给予政策引导,少进行限制干预。通过加大对各项服务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增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自觉性。针对制约太原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政府应尽快落实服务业与工业同价政策,早日实现价格并轨,在供地、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方面给予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公平待遇,最终为服务业的发展减负松绑。重塑诚信政府形象,切实落实对服务业提供行政服务方面的承诺,在办理证照、缴纳税费、行政收费、人才引进、信息获取等方面尽可能提供便利,兑现优惠政策,对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

3)加大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力度,扩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全面推进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尽快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样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当前最主要的是创新机制和手段,鼓励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种经济类型积极介入旅游、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特别是鼓励省内大型煤焦企业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现代服务业投资。通过吸引国际和国内著名服务业巨头特别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采购、营销中心等来太原市设立分支机构或企业,来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和扩张,进而引进国际和国内服务业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太原市服务业的结构和层次。加快实施绿色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在生产领域,通过主要依靠自然资源高投入的发展模式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服务投入的发展模式转变,促进信息服务、金融、咨询策划、会计法律、研发设计、技术交流、网络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消费领域,通过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盲目追求高消费的行为方式向合理、适度、节约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转变,推动旅游、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等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4)发挥政府投资的推动作用,构建发展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投融资体系。政府要重点支持对服务业发展带动性强的信息、金融、旅游、教育、会展等重点项目和新兴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发展,通过对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补贴,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服务业领域。政府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引导各级金融机构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现代服务业项目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对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尽可能给所有有市场、有效益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和企业发放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大型服务业企业,要支持它们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同时要积极从中央和省里争取更多的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太原市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

5)大力引进和培养服务业人才,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员素质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聚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首先,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当前应大力引进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传媒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管理者队伍和技术人才队伍。其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的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第三,鼓励职工在职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引导专业培训机构定点培训相应的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通过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从整体上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摘要:加快太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转变服务业发展观念,正确认识新时期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大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力度,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发挥政府投资的推动作用,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力度;大力引进和培养服务业人才,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篇4:加快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

第三产业成为受SARS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旅游、民航、铁路运输、餐饮、宾馆、金融、房地产、IT、体育和教育文艺等行业均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对第三产业的影响面累计在80%以上。第三产业中的主体行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成为遭受SARS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例看,重灾区面积达到50%,2003年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低于2002年几乎已成定局。

根据各行业受SARS影响程度的不同,大致有几个特点:一是传统服务业影响面较大,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影响面较小;二是生产服务业影响面较小,生活服务业影响面较大;三是高质服务行业影响较小,低质服务行业影响较大,如餐饮行业,这次关门歇业的多为中小型、没有品牌和知名度的餐饮店。当前,正值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多年徘徊不前,增速持续下降的时期。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速出现多年来首次低于GDP的现象,这次SARS爆发,无疑给在艰难发展中的服务业雪上加霜。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和在SARS中的表现行为看,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不够,存在着较强的脆弱性。

当前对服务业发展问题认识的误区

正在我国学者大喊服务业发展空间无限,前景广阔之时,服务业出现多年增速持续徘徊不前,并随第二产业而摇摆的现象,反应出在对第三产业的认识上确实存在着偏差和误区。具体体现在:

1、片面强调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问题

近几年,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国家先后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和出台一系列文件,各地方政府也因此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认识,将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对待,但从服务业近几年的表现看,服务业增速下滑的趋势并未达到根本扭转,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上升缓慢。而进入2003年一季度以来,随着工业经济运行不断传出喜信,第三产业增速也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说明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工业化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一定程度依赖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化进程,单独强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符合我国实际。

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离服务化主导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较早。如果在工业化没有取得质的进展,结构调整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就过度强调服务业在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则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因此,当前,仍应以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工业化进程。并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与之相关的新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过分夸大服务业增长空间问题

自短缺经济消失以后,工业品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进入以工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全面调整时期。受市场挤压,一部分工厂先后倒闭破产,部分工人失业下岗。就是在这种普遍感到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1998年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仍然高于第三产业,与此相反,在普遍认为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的情况下,我国第三产业增速仍然迟迟难以攀高。近几年来,服务业增速一直低于第二产业增速,2002年,二三产业增速之差达到2.6个百分点,是前年增速差1.3个百分点的两倍,服务业增长空间巨大的看法有待充分论证。

在排除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制约束之外,至少可以认为,我国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市场条件还不成熟,服务业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并不强烈。有人认为,我国内需不足就是对服务业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服务需求。这种看法不符合我国国情,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由于服务产品对需求来讲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服务业增长的缩性强于伸性。比如,我国在多次出台有关政策及规定后,服务业增速仍无明显变化,相反,在经过非典袭击后,服务业全面“感冒”,而且,伸性中的刚性较强,缩性中的柔性大。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服务业易缩难伸,服务业还较脆弱。

3、低估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问题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从现有统计资料出发,在与相关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后,认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发展空间广阔。外加第三产业具有就业弹性高的特点,在正值我国就业压力大的时期,提出依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看法。应该说,这种提法有一定道理,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过度低估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夸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至少被低估5~10个百分点的看法。2002年,在我们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通过运用多个模型对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进行评估,也发现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被低估3~14个百分点。自2003年3月SARS在我国全面爆发以来,在我国第三产业重灾面达50%,受灾面达80%左右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4月份统计公报上反应仍不明显,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确实存在着严重的“漏统”与“错统”问题。

长期以来,对工业产值的高速和对服务业产值的低估一直是我国一个较为严重的统计问题。过去我们常强调的“税费”问题中的“费”的问题主要在第三产业,以费代税,忽视统计,漏报、瞒报现象十分突出,造成对第三产业统计的部分失控。“错统”主要与我国先行统计体系有关。当前我国统计仍未按从事活动进行,第一、二产业中的第三产业活动仍被纳入所属行业中进行统计,也掩盖了第三产业的增长行为。

4、过度看重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弹性高的一面,忽视了关键性的发展问题,重视标,轻视本。

众所周知,相对其他产业而言,第三产业具有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如上世纪80年代,一、二、三产业和GDP每增加1%,其相应所需要的劳动者人数的递增率分别为0.21%、0.45%、0.407%和0.285%,到90年代,尽管这个数字不断下降,分别为0.068%、0.0825% 0.287%和0.0635%,但第三产业对社会劳动者的吸纳能力仍然最高,为全社会平均劳动吸纳能力的4倍多。事实上,“九五”以来,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容量3348万人,占全国新增就业总量4962万人的67.5%。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在500万人以上,最高的1996年一年新增就业达1047万人。正因为如此,全社会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就业问题。但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能力。近年来,围绕可实现就业的第三产业行业,国家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对如何有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关注不够,重视标,轻视本。

5、将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点放在生活服务业领域,如何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问题被一定程度的忽视。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增长轨迹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经历了一段服务业高速增长过程,其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同期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成为我国服务业的高速发展阶段,到80年代末期(大致在1988年),这个阶段结束。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服务业的歧视和压制,服务产品相当短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对服务行业观念不断发生改变,服务业的潜力得到不断释放,生产和生活服务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便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服务业增速受制于第二产业增速。从历年二、三产业增速比较不难看出,凡是第二产业高速发展期,第三产业的增速也较高,相反则较低。这说明,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我国服务业便进入了依赖生产服务业进行扩张的时期。但由于那时工业问题还没有完全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问题,在人们意识里尽管认识到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如在1992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但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服务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未受到重视。以至在服务业也基本完成一般性量的扩张后仍未出台有效的发展政策。事实上,我国服务业发展阶段的转换要早于工业。在工业还未进入发展“瓶颈区”之前,服务业就已经进入依赖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时期。

但在随后的时间里,面对准备不足的就业问题,针对服务业就业弹性大的特点,人们围绕扩大就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的数据问题展开了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对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仍未真正重视起来。一定程度上,将服务业发展的目光仍然集中在生活服务业领域,如社区服务业、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行业的发展完全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依靠市场力的作用获得发展。而真正需要政府大力引导和扶持的生产服务业,如综合技术服务业、与市场经济发育密切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业、农业服务业等等,没有提到相应高度。注意了服务业的近期发展问题而忽视了长期发展问题,导致服务业的根本动力机制没有得到改善。

6、将垄断问题凌驾于结构问题之上,在打破垄断的同时忽视了结构问题。

垄断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事实证明,随着近年来我国垄断问题不断取得进展,并逐步得到解决后,服务业增速并未带来预期效果,相反服务业增速不快反慢。这说明,服务业发展有更为重要的问题——结构问题需要解决。在全社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紧迫。可以说,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结构问题正在取代量的问题而成为突出问题。不调整结构,不加快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增速不可能获得大幅提高,依赖第三产业解决我国庞大的就业人口压力也十分困难。

SARS影响下的第三产业发展建议

1、建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与环境建设,尽快消除人们心中可能长期存在的消费防范心里。

第三产业是个服务行业,在我们还在为大力倡导服务社会化、社区化而努力,让人们走出家庭,留更多时间走向社会,享受服务的时候,SARS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防范意识。人们对服务环境和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如果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不能在这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让广大消费者找回信心与兴趣,即便SARS病人不断减少,人们的恐惧心理仍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当然,一旦SARS疫苗的研制获得突破,将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但如果服务环境和质量没有更加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与提高的话,人们的防范心里还难以消除。人们会担心某一天又有什么新的流行病出现,这种心里必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影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近几年,我国在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逐步偿还多年欠账,但公共卫生欠账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应以SARS出现为警示,抓住广大群众更加珍爱健康的有利时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改善与建设,在世界和公众心中塑造中国新的卫生形象,为未来经济的更快发展打好基础。

2、鉴于SARS对第三产业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出台第三产业发展的刺激性政策。

SARS对第三产业影响的传导环节大致是:消费→流通→投资。SARS出现最先影响到的是人们对服务产品的消费行为,如前一段时期出现的取消各种外出和抢购一些消费品等。接着出现的流通环节问题,在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下得到了有效控制。然后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对第三产业发展投资的影响,一些投资者们正在谋划着取消或改变对第三产业的投资计划。

鉴于SARS目前带来和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出现的潜在影响,一些第三产业的投资者们出现撤资意向,原来准备投资于第三产业的投资者也开始犹豫,谋求其他出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劳动和投资双推动时期,资金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重要。为此,政府应及时出台有关鼓励与刺激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可称之为临时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政策,如对民航、旅游、餐饮、商贸、出租车等受非典影响较大的行业,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适当财税优惠政策措施给予必要的扶持等。起止时间可依据情况而定,或暂定起止时间。

3、由于第三产业整体运行受到影响,就业能力面临挑战,建议一方面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针对工业经济好转的形势,积极挖掘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

今年第一季度,工业经济传出喜信,整体状况运行良好,第三产业也出现了近3年来的好势头,第一季度增长率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7.6%。但进入第二季度以后,受到SARS的突然袭击,情况刚刚有所好转,近几年增速下降趋势有可能出现转机的第三产业又进入了困难期。由于SARS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快,也最直接,尤其对生活性服务业的打击最为严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较小。在这个特殊时期,要在尽量减少SARS对生活服务业影响的同时,加大对生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配合整体经济走好的形势,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生产的服务作用;另一方面,生产服务业也是我国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的行业,要借此机会加快发展进程,增强生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使第三产业在特殊时期不至于在就业和总量上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带来过大影响。同时,鉴于工业经济形势好转,在我国工业还没有完全完成就业的历史使命的情况下,应积极回头看,继续挖掘工业的就业潜力与空间。

4、在重视非典对第三产业带来短期影响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的长期问题。

非典对服务业的影响不会长期存在,早在非典爆发之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就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非典的出现,只不过让第三产业暂时性的遭受了严重打击,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就业带来短期影响。针对非典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各种应急措施与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采取了有力措施。最早在香港出台与实施,接着广州、深圳、北京等也相继效仿,成效目前还不明显,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保护一些服务业在特殊时期的生存问题,至于发展问题仍需采取一些长期措施与政策。

首先是服务业结构问题。我国服务业结构传统性强,由于传统服务业不仅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而且市场空间也日趋饱和。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就业空间日渐缩小,一些行业还出现就业缩水。有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传统行业中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从业人员比上年大约减少了135.3万人。因此,无论从发展的角度还是扩大就业的角度,加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十分迫切。重点是加快发展新兴和现代服务业步伐。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阶段的转换,更加需要各种新兴与现代服务业作支撑;二是随着国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快发展新兴与现代服务业,有利于解决新增高素质就业人员去向问题。实现我国劳动力就业空间从“低质”向“高质”的转换。

篇5:加快发展全区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嘉兴市委党校曹小明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升级的新阶段。在土地和资源硬约束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节能降耗、环保和节约用地,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产业集聚、集约用地、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是新时期嘉兴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一、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动因及对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1、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基本动因

(1)政策因素

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我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迎接服务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里程碑。我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区域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首次提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定位。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因此,宏观政策因素无疑是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动力。

(2)经济因素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特别是向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态势日趋明显。在此背景下,嘉兴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和循环经济发展,努力突破土地、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和谐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社会因素

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吸引人才,扩大就业,促进地方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

2、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对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仅有利于嘉兴发挥沪杭同城效应,集聚创新资源;推进城乡统筹,把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发展空间;而且也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对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现代服务业规模的扩张和总量的提升。首先,服务业集聚区是城市中信息流量最大,信息流动最为迅速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交换和技术扩散,也使企业比较容易聘用到所需的专业人才。这种状况一方面提高了市场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信息传播和技术扩散,可以产生知识的溢出效应,有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其次,相关联的现代服务业在区位上的集聚,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也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第三,大量的相关企业的在业务上的互补性,对喜欢一站式服务的顾客有巨大的吸引力,对扩大服务需求有较大帮助。

二是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市场空间的拓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化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现代

1服务业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首先,通过品牌效应,可以提高服务企业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第二,通过建立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可以提高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从而使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得到拓宽。

三是有利于服务业的整体结构优化和功能完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嘉兴集约化、节约型现代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

二、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和特点

1、发展现状

嘉兴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肇始于本世纪初期,与区域特色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直接相关。

目前,嘉兴现代综合物流园、嘉兴科技城、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浙江嘉兴国际商务区、嘉兴中港城商贸综合体、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平湖独山港物流园区、浙北食品交易物流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嘉兴科技城、嘉兴现代综合物流园、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和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等4家服务业集聚区列入浙江省首批(共40家)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嘉兴国际商务集聚区成为浙江省14个产业集聚区中唯一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全市共有包括上述5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在内的9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并有南湖区的服务业外包基地嘉兴市电子通讯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和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产业促进中心等列入国家服务业发展投资计划。

2、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特点

纵观嘉兴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状况,呈现起步相对较、发展相对较快的趋势,其基本特点是:

(1)服务功能日趋健全

各集聚区围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培训平台和统计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了对区内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随着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日益完善,入区企业的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企业发展便利性不断提高,促进了相关企业的集聚发展。

(3)产业贡献日益提高

如嘉兴毛衫业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园),2009年,仅上缴国税地税就比几年前增长了10倍以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正是集聚区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所以使服务业的产业贡献不断提高。

(4)生产性服务业力度加大。2009年全市限额以上服务业投资完成451.1亿元,同比增长30.9%,增速比前年同期提高28.8个百分点,高于二产投资12.6个百分点,占全部限额以上投资比重的40.2%,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投资125.7亿元,增长49.5%。

(5)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目前嘉兴大部分区、市已建立集聚区专门推进机构,大部分集聚区已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集聚区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3、存在的题和不足

一是整体规模偏小。2009年全市尚无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集聚区,如嘉兴科技城自身技工贸总收入不过21亿元,多数集聚区尚处于规划建设和招商阶段,部分集聚区依然采用传统的“铺摊子”方式发展,集聚、集约发展程度有待提高。

二是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建设滞后。目前,周边许多城市都在几年前就已制订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服务业聚集区发展规划以及服务外包、市场物流、科技服务业、教育培训、总部经济、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等各种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规划。但嘉兴除了市场物流等规划外,诸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服务业聚集区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都还处于编制阶段。

三是高层次服务人才缺乏。尽管近几年来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成绩显著,但就总体而言,嘉兴在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匮乏,对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带来了一定影响。

四是包括服务业集聚区在内的服务业统计基础薄弱,工作严重滞后,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做法

1、重视规划编制,强化政策引导

早在2004年,就出台了《嘉兴市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十一·五”嘉兴大型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旅游线路整合和景点建设规划、长三角职教中心建设规划和房地产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制订了嘉兴市商贸网点规划。200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在服务业市场准入、税费财政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六个方面提出了50条政策扶持意见。2009年,又出台《嘉兴市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明确提出重点建设嘉兴国际商务区以及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创意产业、现代物流和新型专业市场集聚区。

为顺应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竞合发展、推动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嘉兴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嘉兴国际商务区及多个功能区块和各种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从2005年起连续召开全市性大规模、高规格的三产工作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领导,成立了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市区第三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委员会,市三产发展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并确定专门处室主抓服务业,承办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制定有关规划和扶持政策等具体工作。各县(市、区)也分别成立了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协调服务业发展。市县联动,已经形成了合力发展服务业的组织体系。同时制定对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发展第三产业考核奖励办法,每年召开一次全市第三产业工作会议,分解落实第三产业发展目标任务,上下形成合力,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3、创新服务机制和运行模式

为加快服务业集聚进程,积极探索服务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的创新。如:

嘉兴科技城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由嘉兴科技城联合上海晟峰集团和浙江长三角研究院,采取“官办民营”方式开发建设。

而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是对东栅工业(功能)区实施“退二进三”,改造、建设的文化创意集聚区。

嘉兴国际商务区则实行以市为主、市区联动、区(国际商务区)街(街道)合一的开发管理模式。“嘉兴国际商务区党工委”和“嘉兴国际商务区管理委员会”,与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署,各项行政许可事项受市有关部门委托(授权),依法行使。管委会内设若干职能机构,承担相关工作职能。同时调整嘉兴国际商务区域内属南湖区的有关村和社区的行政区划,整合设立新的街道建制。并委托国际商务区管理。

4、推进区域块状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走错位竞争之路

区域块状特色经济是嘉兴的一大优势,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加快专业市场发展,走错位竞争之路,是嘉兴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一大特色。为此,嘉兴市以省级“海宁皮革产业群”

和“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建设为抓手,从战略规划提升、空间布局优化、龙头项目实施、区域品牌引领、服务平台建设等入手,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企业集聚度高、产业竞争力强、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企业集群以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出了一条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5、积极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开放程度

2006年,嘉兴出台《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积极鼓励民资、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改革和发展。2007年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势明显,相继引进了麦德龙、沃尔玛、欧尚超市、普洛斯物流、弗玛物流、江南摩尔、易初莲花等国内外著名的商贸业态,合同外资7.4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分别增长94.3%和18%,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5%上升至21%,扩大开放领域,提升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近几年,嘉兴服务业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大,连续举办2009长三角(嘉兴)投资洽谈会、2009嘉兴服务业项目推介会(香港)和2009嘉兴市服务业发展洽谈会(北京)等。2009嘉兴服务业项目推介会(香港)签约10个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2009嘉兴市服务业发展洽谈会(北京)签下17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24亿元。除了赴香港、北京等地举办全市性的服务业推介活动外,在各市级部门、各县(市、区)举办的各类投资洽谈活动中,服务业项目也无一例外地成为最大的投资热点。

四、加快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建议

1、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实现服务业集聚区的合理布局

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嘉兴服务业集聚区的布局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全市范围内服务业集聚区的分布还不尽合理。建议尽快出台“嘉兴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打破区域局限,立足全市,对资源利用、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等各方面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设计、整体运作,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强化申报和认定工作,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对符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的区域,进行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和功能完善,提升其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并鼓励相关产业、企业、人才、资金、信息资源等向该些区域集聚,通过引导和推动,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3、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服务,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既是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助推器,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根据各地区位特点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并合理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品牌和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当前要重点围绕现代物流、科技、商务、软件、创意和服务外包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对服务一、二产业,对提升城市功能作用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搭建服务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扶持,推进各类服务性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的建设,搭建政府与社会、市场及企业间的各种沟通服务平台,创造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是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和垄断因素,鼓励发展高附加值和有相当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

三是制定集聚区发展优惠政策,对集聚区内企业给予相应的财政扶持与奖励。如用地指标优先,税收、融资、用电价格优惠等政策;在人才引进、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人才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助;凡是符合条件的集聚区内的企业,优先享受市、县(市、区)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优先推荐申报省、市相关资金扶持;凡入驻集聚区且被列入市服务业重点项目的项目,其项目贷款由地方财政贴息。

5、加强整体营销,着力引进高质量、上档次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建议根据嘉兴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集聚区发展的特点,重点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一是依托嘉兴软件园,吸引软件外包的承接企业落户,形成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基地;二是加快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区位、交通和嘉兴综合物流园等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嘉兴,提升嘉兴物流服务水平;三是依托中央商务区和运河商务区,吸引国内外大型商业企业落户,打造长三角南翼商贸中心。

6、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突出人才战略

篇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今天,黄河之都兰州,已从过去单纯的工业城市,变成大西北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立足转型打造服务业新格局

我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现代服务和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近年来,我市从省会城市的特点出发,按照“三产抓转型”的思路要求,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构建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发展与工业、农业和其他领域生产相关联、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搞好陆港物流园和东部物流基地等现代物流产业园地建设。加快推进建材、机电、农副产品等物流中心和大型市场建设,着力构筑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重点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现代商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受到百姓称赞。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市来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便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便民服务体系,推进社区菜市场、放心早餐和农村便利超市、农资超市及农产品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夜市、特色商业街、风味小吃街等大众服务业,方便了居民生活。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商业业态的发展上,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引进能够代表国际国内发展潮流的高水平商业业态,以订单式的开发模式,把国内和国际上著名的品牌一次打捆式地引入兰州,推进兰州服务业态的高端化。所谓“立地”,就是民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休闲、购物、餐饮等。同时,充分利用兰州省会城市和交通区位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和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

近年来,兰州以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三产转型升级,注重引进战略投资、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CBD)、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积极发展特色商圈。目前,兰州国际商贸中心、鸿运·金茂广场、红楼时代广场、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商业综合体相继开工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仓储、配送业,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扩大省会城市物流辐射范围。多管齐下,兰州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11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3.48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8.78%,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举办大型节会扬美名显效益

在兰州发展上,国际马拉松赛事的举办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超重量级事件。这场比赛留给兰州的不仅是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更有大气、自信和厚重、开放。连续举办两届“兰马”,让亿万观众从央视直播中看到了一个与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兰州,居然是如此气质高雅、大气豪迈。在赛事活动中,提升了兰州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兰州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抓发展、治污染,拓空间、畅交通,强管理、提效能,保民生、促和谐,城市的开放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如何在营销城市上走出新路子、展现新形象?市委、市政府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兰州优势,通过举办大型节会赛事打造城市名片。“兰马”以其强大的聚合力,让节会效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吸引了许多境内外客商和游客来兰州旅游、观光、投资,不仅给兰州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更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兰州热”。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带动了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方向和重点,强化景观体育所具有的拉动力、关联度和辐射性,统筹景观体育与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延伸景观体育产业链,带动餐饮、宾馆、交通、娱乐、服务等行业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形态,优化现代产业结构,着力提高景观体育产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推动兰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和提升。

在“兰马”之外,还举办、承办了中国机器人大赛、“环青海湖”兰州段自行车赛、2011中国兰州MBA黄河漂流赛、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一系列重大赛事节会活动。而作为兰州招商引资重要平台的兰洽会也从当年小打小闹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了由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贸易洽谈会,成了兰州扩大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依托这些重大节会赛事活动,兰州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聚集,更多更好地招项目、引外资、借外力,形成了大开放、大开发、大合作、大跨越的发展格局。

壮大旅游业精心包装抢夺高点

旅游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来发展,深入挖掘兰州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注重整体规划,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兰州特点的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黄河风情线、黄河文化长廊、华夏始祖园、陇上名人园、兰州老街的开发建设,围绕“吃、住、玩、看、游”等要素环节做足文章,不断提升旅游业档次和产业发展水平。

对比各地发展旅游的思路,要实现兰州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是规划先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符合实际、目标明确、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指导兰州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可以说,兰州旅游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黄金机遇期,兰州提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这是兰州旅游产业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彰显了兰州抢占西北旅游制高点的雄心壮志。

作为新兴旅游城市,近年来兰州大力推进旅游大项目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带动集团化发展。在落实产业规划,完善服务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外来项目,延长产业链上大做文章,努力使“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创新思路落到实处,抢占西部旅游特别是西北人文旅游的制高点,打造兰州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据统计,2011年,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07.4万人次,同比增长58.03%;实现旅游收入102.93亿元,同比增长62.1%;全市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0752人,当年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790人。而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则显示,兰州市的游客满意度指数大幅上升,在全国50个重点城市中排名跃升15个位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发达的现代物流,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引擎。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社会流通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西北乃至全国发展物流都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2009年,兰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为我市建设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机遇。次年,商务部将兰州列为全国46个物流示范城市,确定了兰州物流的重点发展目标。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市委、市政府立足发挥兰州区位优势,明确提出把我市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近年来,兰州抢抓发展机遇,全面优化整合现有物流市场,加快培育发展辐射全省、西北、乃至全国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大市场,大力发展仓储业、配送业及打造综合主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目前,兰州国际物流产业园、兰州凤凰山钢材物流园、北龙口二手车物流园、安宁医药物流园、西固石化物流园、“主食厨房”九州配送园区和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兰州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安宁图书物流中心、中川空港国际物流中心、甘肃国家基本用药目录药品统一配送中心等一批重大园区的规划、建设已经相继展开。

篇7:加快发展全区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一、什么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第三产业。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认为,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商业性服务(包括法律、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公共关系等专业服务以及计算机、研究与开发、不动产、商务租赁等方面的服务);电讯服务;建筑服务;销售(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其他服务。

自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未来20年,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二、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

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时期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现代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2、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渠道。

3、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

4、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5、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6、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向知识社会的必要条件。

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目前存在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有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截至200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2%,其中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2%,34个低收入国家为43.5%,而我国仅为40%左右。

2、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劳动力的比重仍远远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该比重在1999年已经达到40%以上,而我国目前还不到30%。

3、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内部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劳动生产率较低。2000年,美国、日本、欧盟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生产率是6万美元以上,我国仅为2000美元左右。

4、服务业市场开放不够,竞争不够充分,服务业投资在所有制结构上的转换仍然缓慢。

5、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和地区差别大,公益性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服务业不小的差距,既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无比潜力,但也严重制约着我国近期经济发展空间的扩大。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长潜力大、应该加快发展的产业,要把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一样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由于服务业范围广、行业多、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而且目前的行政体制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业管理部门,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议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要尽快建立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规划协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

作目标,通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步调,形成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合力,并加强责任制考核,各地服务业的发展要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对地方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实施考核,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改革力度,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

要从改革入手,以改革增压力,求动力,强活力。要从三个层面实施改革。一是按照产权明晰化、投资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经营者职业化的要求,加快国有(集体)服务企业改制步伐,积极引进境外资本,大力吸收民间投资,促进国有资本从一般服务领域有序退出。二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公开、企事公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步伐,将营利性或企业化管理的服务型事业单位改制为产权多元化的企业。非营利性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面向市场提供服务。三是推进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服务由为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为社会服务转变。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部分公益服务事业领域的产业化和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对机关、院校、医院等后勤服务设施尽可能向全社会开放,统一整合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放宽市场准入,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要积极探索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要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市场主体资质,市场准入条件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清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废除不合理的带歧视性的有关规定,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加强对服务市场的依法监管,整顿规范服务市场秩序,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要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加强与境外服务企业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外资投向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现代流通、旅游设施、公共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区服务等服务领域,加快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各类中介咨询机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强与国际知名服务企业的合作,利用跨国公司的经营渠道和市场网络,输出服务产品。鼓励国内外大型服务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配送中心,促进服务业的外向发展。

(五)加强规划引导,促进现代服务业有序、协调发展

规划是龙头。及时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现代物流等重点新兴行业要专门制订好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指导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各地各部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合理布局,准确定位,防止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协调发展。

(六)多渠道增加投入,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

首先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推动重点行业、重大建设项目的发展。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补贴,并根据形势发展,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服务领域。其次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有市场、有效益的服务业项目和企业发放贷款。再次要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同时要积极向中央和省争取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支柱行业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

(七)加快推进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市场化水平,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调节供求矛盾,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服务业发展。

(八)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

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以电子商务为龙头,推进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加快研发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服务领域

或创办服务企业,提高服务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熟悉世贸规则,通晓国际惯例、擅长国际交往的金融、保险、贸易、中介等专业人才。要加强服务业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从而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层次的升级,重点培育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

(九)以市场需求为取向,扩大服务业就业规模

要规范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工作,制定劳动力市场管理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劳动事务代理等就业服务制度的标准,规范劳动者、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方便劳动者就业。对安置就业多、公益性强的社区服务和农业服务等项目,要给予必要的税费减免,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转业军人创办社区服务和农业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十)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城乡居民服务消费

篇8:加快发展全区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1) 建设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是探索“两型社会”改革路径、创新内陆地区发展模式、发挥试验区示范作用、形成区域带动效应的必然要求。

设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 其实质是探索一条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实现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然而, “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改革任务非常繁重, 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因此, 在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亟需选择一个特定的区域, 作为载体和抓手, 先行探索“两型社会”的改革路径, 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积累经验, 并将经验加以提炼推广, 为全国的改革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长沙河西地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秀美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 建设好先导区对于落实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探索“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 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内生型、循环型经济和“两型产业”, 最符合先导区“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先导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产业的发展, 其发展方式、规模和质量决定了先导区建设和发展的成败。由于国际产业分工与转移新趋势的影响和世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 传统制造业已经转型为整个生产过程与服务产业充分融合、产业分工向上下两端服务产业领域延伸、产业价值向服务产业领域集中的先进制造业, 并催生出总部经济、金融后援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新的经济形态, 即现代服务业。长沙正处在工业化中期,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核心产业的相互促进、互动融合, 成为最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3)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先导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承载功能、打造产业发展优势,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 先导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已具备较好基础, 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交通阻隔和“西文东市”的规划定位, 以总部经济、金融保险、大型商业、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严重滞后, 这大大制约了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先导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聚合总部经济、金融保险、大型商业等方面的优质要素, 丰富先导区产业资源;要引进更多的服务业企业和项目, 培育更多的优势业态, 优化先导区产业结构;要拉动产业载体建设, 促进旧城区的合理改造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拓展先导区产业发展空间;要提供更好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 提升先导区产业承载功能。

二、先导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以岳麓区为例

先导区辖内“两区两县” (高新区、岳麓区、望城县和宁乡县) 的有关统计数据将于2009年底才实行区域统计, 而岳麓区是先导区建设起步区的核心区域, 分析该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1. 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近3年来, 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占地区GDP的比重有所下降, 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上升 (见表1) 。以2008年为例, 区内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36.42亿元, 占全区GDP比重达53.6%, 拉动经济增长8.9个百分点 (比第二产业高出1.2个百分点) ,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6% (比第二产业高出13.4个百分点) 。这表明长期以来岳麓区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另一方面, 随着现代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其提供的税收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

2008年, 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仅为13.6%, 远远落后于全市五区的平均水平。该区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企业中, 个体经营户占总数的90%以上, 较为集中的3个行业分别是:商贸服务业、教育科研业和文体娱乐业。由于个体经营户规模较小, 从业者素质不高, 因此导致区内整个现代服务业规模小、档次低、市场运作欠规范。从区内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分布看, 房地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 但其他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服务的新兴产业, 如金融保险、总部经济、大型商贸、国际会展、现代物流、旅游休闲、中介咨询、网络服务等, 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 全区尚未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注: (1) 岳麓区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数据用该区第三产业的相关数据代替。 (2) 现代服务业占GDP的相对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GDP×100%。 (3) 现代服务业对GDP的拉动效应= (本期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上期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上期GDP×100%。 (4) 现代服务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 (本期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上期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 (本期GDP-上期GDP) ×100%。资料来源:根据长沙市岳麓区商务局网站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3. 生活性服务设施落后、宜居程度不高

岳麓区内的生活性服务设施, 如大型商贸、星级酒店和娱乐休闲设施等都落后于长沙市其他地区, 这对于人口规模已接近60万人的岳麓区来说, 严重影响了区内居民的生活宜居程度。以商业为例, 区内相对成熟的仅有溁湾镇商圈, 而该商圈也只有通程商业广场独撑, 其他区域均是中小型商业卖场, 世界500强零售商如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隆和全国大型商业卖场都没有在区内设店。因此, 区内一直存在购物不便、消费不旺、人气不足等问题。

三、加快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条件

1. 产业基础

目前, 先导区内分布了长沙国家高新区、宁乡经开区、金洲新区、望城经开区等产业园区, 形成了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现代产业体系。以高新区为例, 2007年共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 000亿元,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80亿元, 分别占全省、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33%和96%。先导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其形成的产业配套需求, 集聚的高端智力要素, 为发展以金融保险、总部经济、大型商贸、国际会展、旅游休闲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区位交通

先导区东临湘江, 西至雷锋镇, 在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重要枢纽作用, 区内正在建设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铁路即将建设石长复线及长沙西客站、货站场;公路主要有京珠高速复线、沪昆高速、319国道以及由潇湘大道、金星大道、金洲大道等形成的八纵十横城市主次干道网络。另外, 先导区过江通道以“三环六桥”为基础, 已经规划并即将动工7条过江隧道和1条地铁通道, 过江交通将十分便捷。

3. 生态环境

先导区沿秀美的湘江分布, 拥有龙王港、靳江河两条一级支流, 以及西湖、后湖、桃子湖、尖山湖、鹭西湖等水体, 水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橘子洲风景区, 以及象鼻山、谷山、大王山、莲花山、泉水冲、乌山等6个森林公园, 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融“山水洲城”于一体的城市形态。从城市气候看, 该区域大面积的丘陵、水体、森林和农田显著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 大幅度削弱了建成区的热岛效应, 这为区内发展商务、居住、旅游、科技、文教、行政等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4. 科教资源

先导区科教资源丰富, 为现代服务业升级提供了一定的智力人才保障。岳麓山大学城建设已粗具规模, 集聚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 在读大学生30万人以上, 研究生近5万人, 每年大学毕业生近8万人, 两院院士46名。先导区拥有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信息服务基地, 建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高新区设有17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综合创新能力在全国56个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六, 是全省创新资源最丰富、创业体系最完善的区域。

四、结论与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 先导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越的区位交通、秀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科教资源, 但其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落后导致该地区一直人气不足。因此, 加快发展以金融保险、总部经济、大型商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能与区内粗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促进, 形成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从而带动先导区又好又快发展。

1. 明确发展重点

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以及税收与就业贡献大的金融保险、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大型商贸、国际会展、科研信息、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产业, 并针对上述产业集中优惠政策资源实行差异化的重点扶持策略 (主要是财税支持和土地优先供给) 。

2. 加大招商力度

要根据重点发展产业精心包装推出一批重大项目, 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的资金、管理、技术及服务品种, 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同时, 鼓励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发展。

3. 优化投资环境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继续优化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环境。行政审批上, 要改革审批制度, 减少审批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消费政策上, 要完善和扩大实施鼓励性消费政策, 并建立以此为导向的信用体系, 使消费信贷比重进一步提高;行业监管上,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统计评价上, 要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健全现代服务业统计制度, 完善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晓东.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剂[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7) .

[2]徐冠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6 (1) .

上一篇:国际经济法模拟法庭案例下一篇:云南省高校2016-2017学年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