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东部和北亚教案

2024-06-17

欧洲东部和北亚教案(共6篇)

篇1:欧洲东部和北亚教案

第八节 欧洲东部、北亚与俄罗斯

一、教学目标

1、欧洲东部和北亚地理位置和范围(空间定位)

2、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经纬位置与俄罗斯气候、河流特征、地形的东西差异

二、教学重点

俄罗斯气候、地形的分布特点与降水量、气温年较差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俄罗斯气候、地形的分布特点与降水量、气温年较差的关系

四、授课时间

一课时

五、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东西跨度特别大,所以东西部的气候有很大的差异。东西部的地形也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自然条件使俄罗斯的经济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东西部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到底有哪些差异。

前言:欧洲东部和北亚

1、欧洲东部的位置和范围

注意:俄罗斯有14个陆上邻国 定位:波罗的海东岸在20ºE乌拉尔山在60ºE 范围: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

2、北亚的位置和范围

注意:西伯利亚地区就是指北亚

俄罗斯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

经纬度位置:北温带为主,北部北寒带(50º N–70º N)30º E–1710W

海陆位置:东临波罗的海,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等国接壤

俄罗斯的主要邻国: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朝鲜

2、范围

欧洲部分1/4,人口3/4;亚洲部分3/4,人口1/4 传统的欧洲国家

二、自然地理特征

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主要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极地气候

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成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a、东西差异:

(西)东欧平原: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平坦,在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降水较均匀。

(中)西伯利亚: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离海洋渐远,海洋性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严寒而漫长。

(东)太平洋沿岸:温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

b、南北差异:

北有极地气候

中有广阔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南有

地中海气候(黑海沿岸)

温带草原气候(里海沿岸)

问题

1、俄罗斯形成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的气候特点原因是

(1)所处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接受光照和热量少,所以气温低。

(2)地处亚洲大陆北部,加上西北低,东南高的地势,使得西伯利亚受北冰洋影响大,造成冬季严寒的气候。

(3)东部,南部地势高,高大的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的深入,加重了西伯利亚北部冬季寒冷的程度。

问题

2、俄罗斯气候对农业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受气候影响,俄罗斯的农业主要公布在东欧平原的中、南部伏尔加河流域和南部顿河流域,东部由于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生产,分布着世界最大的针叶林

2、地形

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地势: 东南高、西北低

二、自然区域特征—地形东欧平原叶乌拉西西伯利尼尔亚平原塞河山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地势特点: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欧平原中西伯西西伯利亚平原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问题3:西西伯利亚平原和河谷地带多沼泽的原因:

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地形:地势低洼,流水不畅 冻土:永久冻土,水分不易下渗

凌汛:洪水泛滥,积水成沼(缺乏湖泊蓄水)

3、河流和湖泊

(1)、北亚三河:源于西伯利亚南部山地,向北入北冰洋,(在图上识记主要河流的位置和名称)

(2)、俄罗斯人的母亲河-伏尔加河: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长河,世界最长的内流河(3)乌拉尔河(亚欧分界线)、(4)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泊)

问题4俄罗斯的河流补给主要是什么?一年之中会出现几次汛期?

补给方式以积雪融水和降水为主。一年中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问题5西伯利亚的几条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哪些共同点?

水量较大,水能丰富,有汛期但较短,结冰期长,有凌汛。问题6伏尔加河航运价值很高,试分析其有利条件。

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降水较多,水量较大,结冰期短;流经地区以平原为主,水流平稳;有运河可以沟通五海(里海、亚速海、地中海、波罗的海、白海),流经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运输需求量大。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俄罗斯的主要的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和河流,这些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关系我们下一课节再学习。

板书设计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

2、范围

二、自然地理特征

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a、东西差异 b、南北差异

2、地形

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地势: 东南高、西北低

3、河流和湖泊

篇2:欧洲东部和北亚教案

东北亚的主要安全问题包括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争端、韩国与日本的矛盾、朝鲜问题以及中国-朝鲜的关系问题。

就过去的情况来看,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争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不大。一方面,俄罗斯在与日本关于北方四岛的博弈中暂时占据优势;另一方面,日本似乎对北方四岛的主权申诉并没有比对钓鱼岛的申诉更强烈。特别是美国没有直接就北方四岛问题强烈表态,表明该地区目前还不是国际政治博弈的焦点;并且没有美国的全力支持,日本应该不会直接挑战俄罗斯。因此,俄日博弈暂时不会严重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利益。但是,中俄应联手防止日本借领土主权申诉在地区进行扩张,因为一旦日本得势、美日在该地区占据上风,就会威胁俄罗斯在该地区进入太平洋的通道,对中俄造成压力,改变地区力量态势;同时使得日本右翼势力得势。

韩国与日本的争端主要在于竹岛(日本称“独岛”)的领土归属问题、慰安妇问题和历史教材问题。目前情况是:日本掌握竹岛(日本称“独岛”)的实际控制权、日本抗议但不强烈;韩国不时就日本慰安妇问题表示抗议、要求日本政府道歉,但日本拒不道歉;日本不断修改历史教材,歪曲历史,韩国表示抗议。韩国与日本固然有矛盾(朴槿惠对安倍的态度并不算友善),但作为美国在东北亚的两个盟友,两国在美国的调解下暂时应该不会发生激烈冲突。特别是,韩国军队受到美国的控制,而目前日本自卫队亦受美国的较大影响,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所以韩日矛盾对我国的国家安全的影响也不大,只要韩国对日态度坚决、我国继续与韩国在历史教材问题等方面的态度保持同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施加影响,压制其右翼势力,维护我国国家安全。

朝鲜问题是久拖未决的国际问题,近几年基本是架平衡的天平——虽然有时候天平略有倾斜,但很快在各方努力下又恢复平衡。所以说,在朝鲜问题上,各方力量的较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朝鲜问题特别是朝核问题事关朝韩、中俄、美日六方利益:如果朝鲜问题造成东北亚紧张局势,美国军事力量就有可能大规模介入这一地区,日本自卫队的扩张也有了充分的理由,于是中国的国防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就不得不向该地区增派军事力量;不仅如此,如果战争真的发生,我国在韩、日公民的安全就有可能直接受到影响,而且整个东北、华北的国际航道、航线都可能被封锁;若冲突升级,我国还有可能进入战争状态。战争之后,若朝鲜亡国,我国的东北地区将直接暴露在美日韩的军事攻击之下;若韩国受到较大损失,则美日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可能持续加强;无论何种情况,都不符合我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综上,目前这种朝鲜问题各方在力量均衡中逐渐谋求问题解决的状态最符合我国的需求。

中国-朝鲜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地区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事件:第一,几十年来,朝鲜的北逃者大量通过中朝边境出逃,经中国前往其他地区;第二,由于朝鲜国内的饥荒,近年来不断发生朝鲜军人持枪越境抢劫并杀害中国公民的事件;第三,中国公民赴朝投资,结果投资常常被朝鲜没收;第四,朝鲜人民军与我国港口黑社会勾结犯罪,要求我国出海的渔民要向当地黑社会交保护费,否则朝鲜人民军船只就扣押中国渔船、殴打中国渔民。尽管这些事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我国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如果朝鲜政府制造地区紧张局势,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会更加严峻。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促使我国政府调整对朝外交策略,谋求在总体安全的情况下逐步解决。

中韩也有冲突,主要是中国渔船在黄海打渔时有被韩国方面扣留的情况。但当下中国与韩国正深化合作并建设中韩自贸区,需要保持联合以对付日本右翼势力,所以这一安全问题估计不会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

美国是影响东北亚安全局势的重要力量,美国在韩日驻军并影响两国政治、军事,遏制中俄。但是美国的东亚再平衡战略的重心在太平洋,近来又被乌克兰、叙利亚等问题牵制,同时在东北亚估计没有足够力量施加影响,所以其在东北亚的基本战略应该是维持现状,故不会对我国安全造成大的威胁。

中俄是东北亚地区的最强大力量,两国在该地区面临共同的、来自美国的威胁;中俄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有利于地区局势的稳定,有利于我国的国家安全。

总之,东北亚地区局势没有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大的挑战,但我国应密切关注局势发展,应对潜在威胁。

篇3:高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分析

在前期基桩的动力检测中, 高应变法主要提供基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桩身完整性检测一般都作为附带的功能, 低应变才是桩身完整性判别的主要手段。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如工程中采用超长桩、预制多节桩等工艺, 高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相对于低应变的优点就突显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超长桩、预制多节桩在工程中使用得也越来越广泛, 在这些基础面前, 低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的方法就显得有些力所不及。在这基础之上, 高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的这一作用得以体现, 甚至部分地区将高应变检测多节预制桩的桩身完整性列入了地区规程中。高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分析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 一般桩身缺陷; (2) 预制桩中的接头水平焊接缝; (3) 桩侧土层反应的鉴别。

1 高应变法简介

高应变法, 是指所有能使桩土间产生永久变形 (或较大动位移) 的动力检测基桩承载力的方法。常用的两种高应变动力试桩方法为CASE法和CAPWAP法。现场在桩顶下一定距离对称安装一对加速度计和应变计, 通过重锤冲击桩头, 产生沿桩身向下传播的应力波和一定的桩土位移, 记录冲击波作用下的加速度和应变, 传输至基桩动测仪并储存下来。然后采用不同软件分析计算得出基桩的承载力和质量完整性系数。CASE法由于分析时主要影响承载力的因素就一个CASE系数, 可现场提交结果, 因此称波动方程实时分析法;而拟合法因要进行大量拟合反演运算, 只能编程计算, 一般在室内进行, 常用此方法为基桩提供竖向抗压承载力。

高应变完整性检测分析过程中, 只需要CASE法分析就能得出桩身完整性的判别。 (图1)

2 Case法检测基本原理

2.1 基本模型

基桩模型:case法将桩视为一维均质 (等截面尤佳) 连续的弹性体, 基本上不考虑桩身缺陷影响, 应变与质点速度之间满足协调方程。

桩周土动力模型:为排除动力试桩过程中土体的动力效应, case法假定土的动阻力全部集中于桩尖, 且与桩尖速度和广义波阻抗 (Z=ρCA) 成正比。

桩周土静力模型:case法为确保波动方程解耦, 得到半经验解析解, 将桩侧速度与动阻力分离, 同时将桩身位移与静阻力分离。假定土的静力模型为理想刚塑性体, 一旦扰动发生, 阻力即达到极限值。显然, 这只能在桩土间超过一定变形时才适用。

2.2 计算方法与桩身完整性判定 (1) Case法承载力计算, 文章略。

(2) 桩身完整性系数β值计算

式中β-桩身完整性系数;

t1-速度第一峰对应的时刻 (ms) ;

F (t1) -t1时刻的锤击力 (k N) ;

V (t1) -t1时刻的质点运动速度 (m/s) ;

Z-桩身截面力学阻抗 (k N·s/m) ;

tx-缺陷反射峰对应的时刻 (ms) ;

x-桩身缺陷至传感器安装点的距离 (m) ;

Rx-缺陷以上部位土阻力的估计值, 等于缺陷反射波起始点的力与速度乘以桩身截面力学阻抗之差值, 取值方法见图2。

(3) 桩身缺陷位置x计算

(4) 桩身完整性类别判定

等截面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根据桩身完整性系数β值大小并结合经验, 将桩身完整性类别分为四类。Ⅰ类:β=1.0;Ⅱ类:0.8≤β<1.0;Ⅲ类:0.6≤β<0.8;Ⅳ类:β<0.6。

3 高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分析

3.1 一般桩身缺陷

正常情况下, 高应变在检测桩身完整性的过程中, 桩身缺陷的判定根据桩身完整性系数β值的大小来定量描述, 并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完整性类别的判定与基本原理中描述的一致。唯一值得注意的是软件分析过程中β值的计算值, 由于采集曲线信号时外界干扰的因素, 曲线桩顶到2L/C时段反应桩身明显没有缺陷, 但因桩顶前或2L/C时段后的曲线计算出β计算值并不为1.0, 而是稍微小于1.0, 如0.99、0.98, 应结合曲线上没有缺陷反应判定为I类。

在桩顶到2L/C时段, 除依据β值外, 需要根据现场实际的情况来综合判断, 究竟需要综合哪些要素呢?主要分为两类需要值得关注:一类是桩身结构自身的局限性, 如预制桩中有焊接接缝;另一类是桩周土的影响, 特别是存在明显的软弱夹层时所产生的假缺陷反射法。

3.2 预制桩中焊接接缝桩身完整性的分析

预制桩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焊接、锤击施工等因素, 可能造成接头之间形成水平缝, 可以通过多次的连续采样, 来判断水平缝的发展情况。

(1) 有明显施工焊缝反射波, 桩身基本完整的情况

由于焊接原因造成的接头之间的施工焊缝, 在桩身周围焊接牢固, 在多次的锤击情况下, β值基本会维持在一个小范围内波动。速度力曲线和应力曲线相交的范围维持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 力和速度曲线可以向下传递。这种情况下桩身完整性如果依然按照β值的大小来判定, 显然是不准确的。在能清晰看到桩底反射情况下, 可认为对桩身承载力无影响, 存在桩身接头缺陷, 桩身基本完整。锤开始到收锤结束, β值均是在0.52~0.54之间小幅度的波动, 桩底承载力从曲线分离程度看也不小。因此认为此缺陷为预制桩焊接接头缺陷, 且对桩身承载力无影响, 可认为桩身基本完整。

如×××录安洲港区4号泊位的D-16#桩, 型号为PHC-1000 (130) -C80, 桩长45米, 打桩船为浙普工51型, 锤型D138。由于沉桩过程中地质条件与勘探成果相差较大, 无法沉桩到设计标高, 故采用高应变法检测基桩竖向承载力。此桩共采集信号35锤, 从图3中可以看出桩身传感器以下桩长19.5米位置第2击的β值为0.52, 第10击β值为0.53, 第20击β值为0.53, 第35击β值为0.54。从

(2) 有明显施工焊缝, 桩身结构已破坏

另一种施工过程中, 预制桩桩身出现水平裂缝或接头脱落, 也是通过多次锤击来判断, 这时候β值会在连续的锤击过程中不断减小, 速度力曲线和应力曲线相交的范围逐渐增大, 甚至达到速度曲线尾端向上, 这样情况说明桩身结构已受到破坏, 可根据β值并参考有无桩底反射, 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如×××芜湖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专用码头14-C#桩, 型号为600×600预制方桩, 桩长41米, 打桩船柴油锤型D100。该桩因沉桩到位会贯入度突然增大, 故采用高应变法检测基桩竖向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此桩共采集信号12锤, 从图4中可以看出桩身传感器以下桩长31米位置第1击β值为0.59, 第2击β值为0.45, 第8击β值为0.41, 第12击β值为0.37。从总共12击的锤击情况可以得出, β值从0.59下降到0.37, 最后几击速度力 (ZV (t) ) 曲线基本上都上扬到应力F (t) 曲线之上, 桩底也无法分辨有无承载力。因此说明桩已严重破损。严重影响桩身承载力的发挥, 按β值最后0.37判Ⅳ类桩, 所出具基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仅供参考。

3.3 桩周土层存在软弱夹层时桩身完整性分析

在高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分析过程中, 还可能存在一种桩周软弱土层, 尤其是上下土层土性差异明显, 分界线明显的情况下, 如风化岩层上的软流塑状态粘土或粉质粘土, 会形成速度波上拉, 应力波下拉的假桩身缺陷反射, 严重影响对桩身完整性的判断, 这时候需要认真地阅读地质勘探报告, 认真分析在桩身该位置有无软弱夹层的可能。预制桩施工的时候, 在可能存在软弱夹层影响时, 应对怀疑的基桩进行复打, 等有足够的土阻力恢复龄期后复测看是否缺陷指示程度有所变好, 从而正确的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别。

如×××郑浦港一期工程, 桩型为PHC-1000 (130) -C80, 桩长39米, 打桩船采用D125柴油锤, 两根基桩施工参数及检测情况如表1。

基桩所对应钻孔地质情况如图5所示。

其中 (5) 层为中密粉砂夹薄层粉土, N=27击; (6) 层为冲积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薄层, N=4, 呈软~流塑状态, 基桩所在位置层厚约1.80m; (7) 层为密实粉砂, N=32~57击, 为桩端持力层。

两根桩在沉桩当天测试过程中, 由于锤击对桩周土 (6) 层扰动破坏严重, 导致高应变测试采集的信号中在桩身传感器以下30.5米左右, 即桩底以上5.5米左右, 出现假桩身缺陷反射 (如图6) 。根据地质资料显示, 此位置正处于第 (6) 层软弱土层中, 且该层上下土层力学性质均非常好, 形成桩周土性的突变。故怀疑此处的缺陷反射为桩周软土的反映, 等待桩周土有一定恢复时基桩复打进行验证。

三天后基桩复打测试的结果表明, 桩周土 (6) 层经过振动破坏后土性重组, 土阻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再次锤击测试所获得的曲线上已无明显的缺陷反射波, 所测基桩的桩身完整。验证了初打时的缺陷反射应为桩周软弱土层的反射波, 同时也说明桩周软弱土层的反射波对桩身完整性判别有较大的干扰。在桩身完整性的分析过程中, 当所测多根基桩在同一位置上有相同的缺陷反射波时, 应对提供的地质资料和施工记录进行综合的考虑, 着重关注桩周土中是否有软弱夹层等情况。

4 结束语

低应变法简单快捷且易用廉价, 在其能够胜任的范围内优先采用低应变法测试, 因此高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 高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应用中, 基桩的自身结构都比较复杂, 一般都是超长桩或多节预制桩, 抑或是基桩桩身有不明缺陷需要用高应变法进行完整性或承载力校核。

高应变法分析桩身完整性具有其自身无可替代的优点, 由于其应用的场合一般都具有复杂性, 因此对基桩完整性判定过程也相对困难。这就要求在高应变法分析桩身完整性的过程中, 除了对桩身完整性系数和缺陷所反应的曲线形态熟练掌握外, 还需要分析基桩自身结构构成、施工工艺及过程、基桩所对应位置的地层资料, 正确识别出是否有桩周软弱土层反应影响对桩身完整性的判断, 必要时采用多次锤击看缺陷发展情况进一步确定桩身完整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106-201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2013.

[3]罗骐先.桩基工程检测手册 (第二版) [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4.

[4]工程地质手册 (第四版)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1.

篇4:东北亚和世界体系

这种看法与媒体在1989年对世界的看法截然相反。在1989年,苏联正走向崩溃,媒体都把美国视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霸权地位已是无可动摇。而在这一年,中国经历了天安门事件,被认为在政治上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甚至有可能解体。

人们的看法变得多快啊!那么为什么变得这么快呢?媒体、政治家,唉,还有那些社会科学家,都惯于日复一日地追踪新闻事件,并尽力把每一件小事都解释成全新的东西。所以,对正在发生的事,我们得到的都是扭曲的画面。社会科学分析家要更冷静一些才行。

首先要说明的是政治和地缘政治之间的差异。政治是关于现状的东西,反映追求自身直接利益最大化的多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各个政治力量对每一个事件都作出即时反应,因为每一个微小变化都导致其他政治力量改变其短期策略,从而使各个政治力量不断小幅度调整他们之间的结盟关系。所谓的政治技巧,就是要知道如何最好地利用这些不断调整着的关系。

地缘政治却是别样的东西。它指涉的是一些结构性制约因素,这些因素控制着世界体系中的主要行为者为求取长期性政治和经济利益而发生的互动。地缘政治趋势在新闻标题中是看不到的,而在政治行为者的视野中往往也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世界体系的地缘政治因素还是会影响政治行为者的短期行动,而后者对此往往并不自觉。地缘政治发生在结构性和周期性的时空(布罗代尔有高论于此)里,而不是发生在我们称之为政治的短期性、即时性的事件中。

比如在2007年春,美国国会就对伊拉克军事行动的拨款中是否应包含对美国撤军日期的规定而举行辩论。在政治上这很重要,因为这会对2008年的大选产生很大影响,或者至少局中人这么认为。但是在地缘政治上这却无关紧要。因为美国已经在伊拉克失败了,而这一失败很可能会对今后至少25年内的世界体系产生巨大影响。无论2007年的美国拨款法案是否附加从伊拉克撤军的条款,都已无关大局。

所以说,对地缘政治的分析就是对中长期的结构和趋势的分析,是在特定时间点上对不确定的未来的评估。我们可以列举出当前考虑到的诸多趋势。我们可以评估各大力量对这些趋势作出何种反应。我们可以思考一组行动者的特定行为会对另一组行动者产生何种后果。但是,我们不能假定任何人的行为都将是必然的。有太多偶然因素。我们永远无法判断各个行动者将要做些什么。我在这里要讨论的是地缘政治的政治,也就是要分析各个行动者最有可能采取的是什么策略,并评估这对其他行动者所产生的后果。

东北亚的崛起及其内部的统一趋势

当前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变化,就是美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力量陡然衰落。我要讨论的是这一事态的后果,而不是其原因。世界体系已经由一种徐进式(creeping)多极化局面转变为一种彻底的(undisguised)多极化局面。仅仅10年前,玛德琳·奥尔布赖特还在宣称美国是一个“谁也离不开的国家”,但现今,其他国家都想和它保持距离,而且是公开地。他们甚至准备把美国甩在一边。这意味着其它的权力中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权力中心,已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强化自身地位并有力地宣示自己的主张。

这些权力中心有哪些呢?备选名单上至少包括西欧、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伊朗以及巴西(或南美洲)。我要在这里讨论的,是未来25年里一个可能的权力中心,我称之为东北亚,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今日东北亚由五个实体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韩国、朝鲜和日本。

如果我们要假定这五个实体会成为一个单独的地缘政治权力中心,那么,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中国的两个实体和朝鲜半岛的两个实体会不会实现某种形式的统一。

朝鲜和中国的分裂分别始于1945年和1949年,基本上都是根源于冷战冲突。对统一的抵制有深刻根源。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真正有意义的克服分裂的努力。然而在另一方面,中国和朝鲜的民族主义力量都十分强劲,两国最终会分别走向统一的观念根深蒂固。当然,在台湾有受到强烈支持的分离主义运动,但也只是一部分人口的支持。

人们又会问,会有什么样的地缘政治压力去促成这两国的统一?针对两国的答案是不同的。中国的基本立场是清晰而坚定的,也就是: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被重新整合到中国之内。中国以往收回香港和澳门时曾作出特别规定,无疑也会愿意考虑对台湾给予类似的让步。但是它仍然坚持要求对方放弃任何主权独立的主张。

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的原因不难理解。它对清朝以后纳入中国版图的任何地区的立场都是如此,这不仅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还包括西藏、新疆和内蒙古。这其中部分原因来自于其漫长的历史经验。在以往数千年间的中国历史上,中央权威下的相对统一和中央权威的崩溃交替出现。

这种崩溃最近一次是发生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国民党掌握中央权力,但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难以有效行使权威。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重建有效的中央权威。然而,中共认为这个任务并未完成。它担忧的是,如果它不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个目标,不仅台湾会继续排拒中央权威,而且中央权威有可能在整体上崩溃。这又将我们引向第二个原因。中共相信,中央权威在国内任何形式的崩溃,都有可能对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强化其力量和地位的能力构成毁灭性打击。这个估计很可能是正确的。

台湾人的看法则是分裂的。在政治上,曾长期掌握政权的国民党似乎倾向于和北京达成某种协议。但是那些所谓的台湾本土力量却自始至终敌视国民党(在1947年发生了大冲突,本土力量失败),基本上反对与中大陆达成任何形式的协议。

台湾内部的这种分裂既是族群的,也是世代的。从族群上看,倾向台独的势力,来自17世纪清朝合并台湾以来就定居于台湾的说闽南方言的族群,而亲国民党的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来到台湾的人。

国民党集团当然长期极度敌视北京的共产党政权。但时过境迁,美苏冷战已荡然无存,而北京也已对其意识形态方针作出重大修正,不再认为其经济路线与台湾截然对立。世代更替,那些1945年以后来到台湾的人大多已然离世,而他们的儿孙辈在政治上则已然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塑造。

促使台湾人对统一的看法发生改变的主要压力来自经济方面。台湾企业家在大陆大举投资,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经济前景与中国大陆的持续经济变革联系起来。对这群人来说,台独会招致双重恶果,既危及他们的经济前景,又损害他们在岛内经济和社会上的合法性。

当然,台湾人始终担忧的是,统一将会导致他们难以下咽的政治后果。所以他们始终保持警觉。但是决不能低估时间的作用。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增强的力量会导致自豪感的提升,而这对台湾人的效应可能是促使更多的人希望成为中国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持续衰退的时候。总的来说,指向统一的地缘政治压力,要显著大于指向对抗统一的政治压力。

两个朝鲜的情况则很不一样。朝鲜在二战一结束就沿着三八线被一分为二,由苏美军队分别实施占领。1950年爆发战争,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大国)和中国分别从对立双方介入战争。战争在1953年达成停火,分割线仍然维持在战争开始的地方。在此后的30年间,南北双方毫不妥协地相互敌对。

但是地缘政治现实再一次改变了。冷战走向终结。1972年尼克松访华,不可能不对朝鲜产生影响。朝鲜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恶化。韩国的独裁政权在1987年告终。1998年,金大中总统宣布实行所谓阳光政策,号召与朝鲜展开积极合作而又不试图“同化”朝鲜。这并不是一项美国所乐见的政策,但韩国对此仍积极追求。这导致韩国内部态度的巨大变化,其民众中的大多数现在似乎愿意与朝鲜加强联系。

严重影响韩国态度变化的一个考虑,是德国在1990年实现统一的经验。在德国,组成前民主德国的各州,被作为单独的实体吸收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中。这一进程虽然在政治上对西德有利,但造成了一个经济上仍然差距悬殊的统一国家。

韩国政治家据此认为,追随德国模式(单纯地吸收北朝鲜)将是很不明智的。韩国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将高于当年的西德,而经济差距悬殊的问题将会更严重。他们决定采取更缓慢渐进的方式来推进统一。当然,这也符合一向竭力维护其权力的北朝鲜政权的愿望。

然而,在这里,时间也会起作用。我们无法预言北朝鲜是否一定会发生类似于苏联或者中国那样的渐进式转变,但这种可能性也无法排除。而且在这里也存在外部压力,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压力。经济利益使得韩国希望加强与北朝鲜的联系。但是或许更重要的是,韩国自立于中日两国面前的能力,将会因成功的统一而大大加强,其人口规模和经济潜力将因此而剧增。

日本在东北亚体系中的微妙角色

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在2025年前中国和朝鲜都将重新统一。那么接下来呢?在这种情况下东北亚会在地缘政治上达成更大程度的一体化吗?这首先取决于中、韩、日三国的中长期利益,而三国的利益各不相同。

日本得到的将最多,失去的也将最多。但日本似乎是三国中政治上最缺乏灵活性的国家。这有几个原因。日本在二战中战败,结果导致日本在军事上被阉割,并从属于美国。明治以来,日本不仅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而且力求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大国,但它的这个大计划因战败而受挫蒙羞。

1945年以来,日本的战败因其了不起的经济成就而得到补偿。到1970年代,它已被视为所谓三大力量之一,在经济上与西欧和美国并驾齐驱。在1980年代,日本一直被许多美国分析家吹捧为天下无敌的经济巨人。即使在遭受严重经济衰退的1980年代,日本也仍然是享有很高生活水平的经济发动机。

对日本和对其他国家一样,世界在不停的变化中。冷战已经终结了。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有了显著改善。日本的新生代掌权者不愿意继续生活在1945年战败的阴影中。无论是出于“民族主义”或者说“荣誉”的原因,反正日本热切期盼被认可为一个“正常”国家。这意味着它希望扮演大国所应享有的地缘政治角色,急于得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席位。最重要的是,日本希望终止战后宪法所规定的强制性的非军事化地位。

日本与美国的关系也变得充满矛盾。一方面,保守力量认同美国在世界体系中的政策。但另一方面,美国又是它的经济对手,而且对其所追求的世界体系中(特别是在亚洲)的政治目标构成制约。

在美国制止北朝鲜获得核武器的重大努力中,日本成为旨在遏制朝鲜的六方会谈的其中一方。然而人们还是会怀疑,日本私下里其实希望看到朝鲜抗拒美国,从而获得成为核国家的借口。如果什么时候日本在政治上与中国和韩国更加接近了,那么疏远美国也就容易得多了。

然而,日本还面临另一重两难局面,妨碍它与中韩建立更紧密的政治关系。由于日本将其在二战中的战败视为民族耻辱,它一直极不愿意就其被其他国家(特别是中韩两国)所谴责的过去行为承担责任。从日本的观点看,这样的做法,是其恢复“正常”国家角色努力的一部分。

为什么日本坚持要这样做?与德国加以比较有助于说明问题。德国已经多次声明,它要为纳粹时期暴行承担责任并作出某种赎罪。这正是日本人拒不履行的。有一种地缘政治方面的考量,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两个战败国的差异。就德国而言,冷战迫使西德与其宿敌法国达成和解,以在西欧建立共同对付苏联的战线。德国为消除法国的敌对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它要否定纳粹历史并寻求赎罪。

日本身边却不是法国,它身边的中国和北朝鲜是它的对立方。当时,韩国被美国严加控制,日本没有必要去和它建立更紧密的关系,特别是,韩国仍对日本殖民主义的历史愤恨不已。所以,在1960和1970年代,日本在地缘政治上没有迫切需要去效法德国。而到1990年代冷战结束时,日本已经进入重新申张民族主义的阶段。

虽然如此,在经济方面,日本与中国和韩国的关系对其长期利益非常重要。日本对华经济联系一直在持续加强。自2002年起,日本从中国的进口超过了它从美国的进口。日本对华投资不再限于回销日本的生产基地,而且扩展到面向当地市场的生产和销售基地。双方的贸易是互惠的。随着时间推移,日本在华生产将越来越少地依靠当地工人的低工资水平。但即便如此,中国获益于日本先进技术的空间还是很大。在今后很长时期内,日本仍会继续将其已丧失比较优势的生产领域转移到中国。

日本对华经济关系的加深还有地缘政治方面的原因。这与日本与美国之间发生的缓慢而稳定的经济“脱钩”(delinking)有关。日本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反应,就是寻求强化区域金融合作。这一努力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

中国看待东北亚局势的方式有些不同。其中一端是,历史上,中国在中日关系中是主导性的一方,只是到了19世纪才失去优势地位。中国决不愿意让这暂时的力量对比成为两国关系的永久标记。在21世纪,中国在军事上已经走在前面。在21世纪最初的一二十年里,中国在经济结构上仍然落后于日本,但双方差距正在缩小。而且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重新变得比日本更受看重,无论别人欢迎还是恐惧它的政治姿态。

再者,中国领导层已经展现出一种对地缘政治的精妙理解。他们知道,把日本纳入东北亚区域安排利大于弊。它会试图缓释日本的军国主义,而这是许多日本人自己也担忧的。它会显著地削弱美国在该地区作为一个主要行动者的力量。中国当然不希望日本成为一支敌对力量,为此也许值得作出一些让步。所以,虽然中国始终对日本不就其昭彰罪行予以忏悔而发出强烈抗议,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而使得两国关系被毒化。

无论如何,经济才是中国从中日关系中获益最多的领域。中国不断地大幅度提高其生产能力和利润水平,但是它还有一段路要走。它仍然需要大量外资。它仍然需要以引进或者其他方式获取技术。尽管中国研发能力有所提高,但仍落后于日本。它仍然需要获得外部市场和原料。它特别需要能够把有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卖出去,而且是在持续的世界性经济动荡中做到这一点。

中国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继续扩展它和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而是扩展和谁的联系。就其产品的市场而言,美国、西欧和日本显然最为重要。美国经济已经并将继续处于动荡之中,西欧和中国的文化纽带太少,其进口格局难以适应中国扩大出口的需要。显然日本才是中国倾力以对的地方。无论当下的政治分析说什么,地缘政治分析都会得出中日交往必定加强的结论。

当然,中日关系中还将存在由来已久的激烈争夺优势的问题。而在这方面,朝鲜半岛的因素又会起作用。韩国作为世界经济体中的一个竞争者,虽然其地位有了显著提升,但还难以企及日本的水平。与中国相比,朝鲜半岛只是一个小地方,但朝鲜半岛人口规模较大(统一后其人口肯定会大幅增加,)而从全球范围内看,韩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中一个强有力的角色。

从朝鲜人的角度看,中日修好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朝鲜半岛被排除在框架安排之外,那么,这对它就是一种危险的局面。但是,如果统一的朝鲜被纳入东北亚协作(consortium)的框架安排,则其显然能够从中获益。

就东北亚协作的政治方面而言,统一的朝鲜可以承担中日对抗的调解人的角色。它可能通过坚持要求在三国之间达成某种平等而实现这个角色,而这个目的是有可能达到的。就东北亚协作的经济方面而言,统一的朝鲜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一个广大而繁荣的市场,并可以按照最优惠的条件进口它所需的商品。

美国与东北亚

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定在今后20年内,这样一个东北亚协作的安排会被稳固地建立起来。那么,这对总体的地缘政治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在这样一种格局下谁又会成为输家?我们要从三大势力的另外两家,也就是美国和西欧谈起。

美国必须作出根本性的地缘政治决定,要么与东北亚对打,要么加入。由于美国在所有领域内都衰落了,又由于如我所假定的东北亚协作体将很快成为世界市场上最强大的三大势力中的一员,则美国会处于不得不与其中一方联手的境地──要么是和东北亚协作体,要么是和欧盟。美国可能会发现,东北亚集团欢迎美国加入,只要它心甘情愿地做小兄弟的角色;而欧洲人则更不情愿将美国纳入其框架安排,不论他们之间言语有多热乎,历史渊源有多深。

而正是因为有这些历史渊源,欧洲才不愿接纳美国。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一向视美国为其地缘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分支,因而也是它的从属。二战以后,美国无可争议的霸权地位改变了这种关系,而这在某种意义上对欧洲特别是西欧是一种羞辱。除非欧洲割断与美国的政治纽带,否则,它将永远无法在文化上申张自己。而从地缘政治上看,我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

东北亚的情形则恰恰相反。它们有被西方(不仅仅是美国)所宰制的记忆,而在19世纪已被制度化了的西方宰制一直持续到现在。它们的文化愿望,正是宣示它们在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能满足这种文化愿望的,莫过于让美国在它们之下心满意足地做小兄弟。所以,一旦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克服了它们之间的麻烦,并建立起一个共同阵线之后,它们就几乎肯定会一同对美国要求入伙的愿望作出反应。

如果东北亚和美国的联手已成定局,则欧洲就可能在文化上被解放,但在经济和军事上会陷入麻烦。这将迫使欧盟和俄罗斯达成妥协,以求与新生的东北亚加美国这样一个地缘政治上的庞然大物相抗衡。曾属于前苏联或者1945年以后曾是苏联卫星国的东欧各地的政治精英对此会激烈反抗,但这种反抗终将瓦解,因为,欧洲其他部分将极力坚持通过与俄罗斯联手,而加强自己的地缘政治力量。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危机与两条道路之争

在对我们所面临的地缘政治未来所作的这个审视中,还剩最后一个问题需要处理。地缘政治比政治更具长期性,但是体系性的现实,又比地缘政治更具长期性,也更强有力。我们必须将这整个分析置于作为一个历史体系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结构性危机的框架之下。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认为,现代世界体系已经达到它结构性危机的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处在一个由现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world-economy)向别的什么东西转化的阶段。这一转化的发生,要通过体系性大混乱和结构性大分叉。现存体系被更替的途径,有非此即彼的两条;大转型的两种模式,相互间也处于直接冲突之中。

我早先把这称为达沃斯道路和阿雷格里港道路【1】之间的斗争。我曾说过,在大分叉的其中一条道路被最终选定之前,这一斗争将持续25~50年,而最终究竟选定哪一条道路,在根本上无法预言。只有一件事可以肯定,那就是,现存的世界体系已经无法自存而必将消亡。

目前我只能持有上述观点,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体系性斗争对我所作的关于未来前景的地缘政治分析有什么干系呢?这首先意味着一点,即我所概述的所有趋势都将发生,但这些趋势中没有任何一端会有常规性的终点,而在以往世界经济体的历史中,世界地缘政治关系的类似重组是有所谓的常规性终点的。

从我所勾画的格局中,人们可以预期出现的常规后果是:到2050年,东北亚协作体将会具备世界体系中正在兴起的新中心的形态。人们甚至可以想象一下,在与美国联手的东亚协作体和与俄罗斯联手的欧盟之间,将发生激烈的斗争,甚至可能导致另一场“三十年战争”,然后是东亚明显胜出。

但是这真的会发生吗?我表示怀疑。这不是因为霸权更迭这种形态不会重现,而是因为这种形态的霸权转换,有赖于一个能运作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如果我们进入另外一种世界体系,那么,说什么别的都没用了。我们不知道这种新的体系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不知道,地理上的差别,在未来的世界体系中是否还起到现在的世界体系中的这种作用。我们不知道新的体系是比现在更公平呢,还是更不公平。

从以上讨论中我得出的结论是,在政治上达沃斯路线和阿雷格里港路线之间的斗争,远比三大势力之间争夺主导地位的斗争更重要,也比南北之间争夺剩余价值的分配之间的斗争更重要。但是就分析问题的方法,我所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该比大多数分析家都更加谨慎,不要轻易地从短期变化中去归纳出关于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的断言。因为,这是一个处于体系性危机——也就是大混乱——的世界,所以,我们会遇到巨大的起起伏伏。对所有社会行动的领域,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军事的领域,情况都是如此。我们不仅生活在转型年代所具有的长期不确定性当中,而且生活在一个比过去五百年都更混乱的世界所具有的短期不确定当中。

篇5:欧洲东部和北亚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树立开拓创新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西欧封建社会有什么特点?”和“拜占廷帝国曾以其繁荣个经济、辉煌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巍然屹立,为什么后来却衰亡了?”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以及对比中西封建制度、城市的异同,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讲述琅城起义故事了解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探究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难点: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它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猜一猜:下面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梵蒂冈介绍

新课: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1)左图中的事件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左图变化到右图的原因是什么?右图中的法兰克王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起来的?后来分化成了哪些国家?

(2)在扩张中,国王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国库没有充足的军费装备部队,兵员枯竭,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军队呢?

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

变以往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为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①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②奠定了西欧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基础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思想、经济)合作与探究1:西欧封建制度有何特点?

阅读史料:

材料一:

政治上: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中国: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材料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反映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什么特点?

(2) 材料一中左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中西封建制度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会的地位与影响如何?

合作与探究2:

阅读史料:

材料一:

教皇为皇帝加冕

卡诺莎雪地求饶

材料二:

德皇亨利四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教皇随即宣布开除亨利四世教籍,并策动德国贵族反叛。最后,亨利四世向教皇请求宽恕,他赤足披毡在城堡外的雪地里等候了三天,方得进见。

(1) “丕平献土 ” 是怎么回事?材料一教皇为皇帝加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幻灯片展示材料四:

材料三:教皇国的形成

天主教会拥有大量田产。此外,教民按照教会的规定或法律的要求,捐纳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业之用,主要用于神职人员薪俸、教堂日常经费以及赈济。

(2)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教材归纳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在经济上的地位如何?

材料五:

西欧中古时期,广大民众普遍没有文化,不少上层贵族也目不识丁,由教士垄断了文化教育。……教皇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强调知识服从信仰,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主教神学。

材料六:

(3) 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教材归纳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地位如何?

精神文化上: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神权凌驾于一切。liuxue86.com

合作与探究3: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深远意义?

阅读史料:

(1) 经历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什么时候兴起?有哪些著名城市?这些城市地理位置如何?主要从事什么行业?

(2)法国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市民阶级中分化出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有何意义?

三、拜占廷帝国(东罗马)的衰亡

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并简要介绍其中的故事。

世界名城君士坦丁堡

是以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命名的。罗马帝国分裂后成为东罗马的首都。后又成了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现在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是全世界唯一的地跨欧亚两洲的城市

古老帝国的悲剧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船,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土军用重炮轰城,但因城防坚固,金角湾又有铁链封锁,一筹莫展。后来,用木板铺路,上 涂油脂,把七十多艘战船从木板路上运入金角湾。然后,迅速架起浮桥,从海路两面同时攻城,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在战争中,土军烧杀劫掠,很多宏伟建筑毁于一旦,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

思考: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原因:①骄傲自大,无视先进的文明因素。②东征西讨,耗尽国力。③封闭保守,导致其落后。

启示:闭关自守使文明衰落,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

课后小结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灭亡之后,世界历史进入中古世纪时期,在中古欧洲社会,西欧封建制度、城市的产生于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作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廷帝国的衰落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课后习题

1.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重大举措是:

A.将土地有条件的分封给贵族 B.创立赢得人心

C.将罗马附近的地区送给教皇 D.领导琅城市民争取城市自治

2.11、12世纪,西欧“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反映了:

A.地主的要求 B.农民的要求 C.市民的要求 D.商人的要求

3.“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 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以前 D.大化改新以后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 B.兵权 C.财权 D.神权

5.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权斗争的典型例子发生在:

A.琅城 B.伦敦 C.巴黎 D.罗马

6.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7.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是:

A.各国君主 B.查理大帝 C.会 D.法兰克国王

8.下列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事件有:

①大化改新 ②查理·马特改革 ③丕平献土 ④琅城起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A.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封建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C.国王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D.伊斯兰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10.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板书

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意大利、法国、英国、意大利等都有许多著名的城市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15世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帝国灭亡

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讲述君士坦丁堡的故事,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教学难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内容、意义。

2.列举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3.说出古代罗马历史线索:

{ 西罗马帝国476年灭亡

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5 → 公元前27年 → 395年

台伯河畔出现罗马城 进入罗马共和国时期 进入罗马帝国时期 罗马帝国分裂 拜占庭帝国1453年灭亡

二、设问导读: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查理·马特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3.查理·马特改革:

内容: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影响: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西欧城市兴起的时间: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2.在西欧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中最为典型的是法国琅城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3.意义: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灭亡了。

三、合作探究:

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四、自我检测:

1.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改革是( C )

A:伯利克里改革 B:商鞅变法 C:大化改新 D:查理·马特改革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条常规浒于古代( A )

A:西欧一些国家 B:阿拉伯国家 C:中国 D:日本

3.在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 D )

A:世俗封建主 B:矮子丕平C:商人和银行家 D:教皇和教会

4.在古世纪的西欧,通过武装斗争赢得自治权的最为典型的城市是( B )

A:英国伦敦 B:法国琅城 C:意大利威尼斯 D:法国巴黎

5.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延续了大约( C )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五、拓展探究:

6.读图,回答问题。(《课时掌控》P10第16题)

(1)该图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形成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该图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这种制度下,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是什么人?农民和农奴是封建帝王的附庸吗?为什么?

课后小结

篇6:欧洲绘画教案

1、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2、17世纪荷兰的绘画3、17-18世纪西班牙的绘画4、19世纪法国的绘画

第一部分(1)第一部分,首先概述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绘画的特征,以便通过比较加深对文艺复兴绘画的认识。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列举了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的作品,着重分析了《草地上的圣母》。(2)作品分析

唱歌的天使与圣母子(油画,1477年,直径135厘米,德国柏林国立美术馆藏)波提切利(意大利)

此作品是波提切利创作的一系列圣母子作品之一,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在继承古希腊、古罗马写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在表现基督教题材的作品中融入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通过圣母子一类的绘画,表达人间的亲情与爱,不同于中世纪圣像画突出的是神的至高无上、传达神秘的宗教气氛。

波提切利(1445—1510),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著名画家。他的作品既具有写实性,又富于装饰韵味,代表作是《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所绘女性形象,体态修长、优雅,表情透露出淡淡的忧郁与迷惘。《维纳斯的诞生》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据说,画家从波利齐安诺一首长诗《吉奥斯特纳》中受到启迪,诗中形容维纳斯女神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春神又从右边急忙迎来,正欲给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织成的锦衣,纷飞的鲜花加强了这种诗的意境。画家处理这个场面时,舍弃了原诗中一些喧闹的描写,把美神安排在一个极幽静的地方,背景是平静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维纳斯忧郁地站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她的体态显得娇柔无力,对迎接者以及这个世界似乎缺乏热烈的反应。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艺术家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古代希腊人想象中的维纳斯,是成人般地从海中诞生的,即生下来就是个少女。

岩间圣母(油画,1483—1485年,长197.5厘米,宽123厘米,法国巴黎卢浮宫藏)达•芬奇(意大利)

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绘画大师达•芬奇的代表作品。作者描绘的圣母子及小约翰母子身处于大自然的岩石洞穴间。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年轻母亲的温柔、秀美与儿童的纯真可爱,被表现得无懈可击;背景的描绘也十分真实、妥贴,对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作者探索性地运用明暗对比法,画面中的大部分物象处于暗部,光线照在人物的主要部位,女子的面部、手和儿童的裸体分外突出,体积感与空间感增强,明暗对比鲜明,使画面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引人入胜。草地上的圣母(油画,1504年,长113厘米,宽66厘米,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拉斐尔(意大利)

此画是拉斐尔最擅于描绘的圣母子题材的一系列作品之一,集中体现了作者绘画技艺的完美,也反映了文艺复兴盛期绘画大师的高超水平。作者对圣母、圣婴及小约翰的描绘不仅仅是对年轻女性和儿童形象的真实再现,而且寄予他本人及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人的审美理想。作者笔下的圣母子既与中世纪圣像画的风格判然有别,也不同于早期文艺复兴画家的创作。他描绘的圣母不乏文艺复兴时代圣母像的美丽、庄重与尊贵,而又显得恬静、温和,更加亲切感人。拉斐尔是在借鉴达•芬奇及其他前辈画家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描绘了面目一新、感人至深的圣母形象。这是画家努力探索的结果,也源自其天性的敏锐、温柔、平和。

第二部分:突出17世纪荷兰画派在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方面的成就,埃克河边的磨坊(油画,1670年,长101厘米,宽82.9厘米,荷兰阿姆斯特丹克吉列斯博物馆)雷斯达尔(荷兰)

欧洲风景画在17世纪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荷兰画家在这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荷兰画派中有不少专门从事风景画创作的画家,雷斯达尔(1628—1682)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擅长描绘荷兰的自然景色、田园风光等。他笔下的森林、溪流、风车、帆船等往往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这幅风景画是雷斯达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荷兰风景画的风格。作者满腔热情而又细致入微地描绘荷兰特有的风车磨坊的迷人景色。大风车与远处的建筑、河面的帆船及前景的芦苇等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天空的阴云和不平静的水面预示着将要发生的变化,引人遐想,令人回味。画面中面积最大的部分是天空,空间辽阔而不单调,云层的形态、色彩被描绘得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画家对自然景色的悉心观察和非凡的表现力。

倒牛奶的女仆(油画,1658年,长45.4厘米,宽41厘米,荷兰阿姆斯特丹列吉克斯博物馆藏)维米尔(荷兰)

维米尔(1632—1675)是荷兰画派的风俗画大师。他将画笔伸向荷兰市民生活的多个方面,擅长描绘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从而揭示生活中朴素、和谐、静谧的美。其画风细腻,多描绘室内景,对光与色彩的表现有独到之处。

此画是荷兰风俗画的优秀代表,作者选取的是普通民众生活中最寻常的倒牛奶的细节,并加以描绘,除了准确地表现女仆的形象外,还不厌其烦地刻画了桌上摆放的及墙上挂的各类物品,将不同物品的色彩、质感表现得无懈可击,恰到好处地描绘出窗外射进室内的光线的柔和、温暖。此画对细节的完美处理,可以与同时期荷兰静物画大师的作品相媲美,集中体现了荷兰风俗画与静物画两方面的成就。

第三部分:17-18世纪西班牙的绘画

纺织女(油画,1657年,长289厘米,宽220厘米,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委拉斯凯兹(西班牙)

此画是画家晚年的力作。描绘的是皇家织造厂织女的劳动情景。在构图上的巧妙处理,运用对比的手法,对不同光线下人物及各种物品的悉心描绘,更为画面增色,耐人寻味。1808年5月3日的枪杀(油画,1814年,长345厘米,宽266厘米,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藏)哥雅(西班牙)作者表现的是1808 年5月3日法国入侵者枪杀西班牙起义者的真实事件。画面中起义者处于强光之下,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与逆光中的刽子手的残暴形成鲜明对照。画家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夜幕下的惨烈与罪恶,而且使之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产生撼人心魄的力量。这种非同以往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对此后的欧洲浪漫主义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部分:19世纪法国的绘画发展概况,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马拉之死(油画,1793年,长162厘米,宽125厘米,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藏)达维特(法国)

达维特(1748—1825)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期,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法兰西近代画派的复兴者。他的创作既体现了对古典主义艺术的追随,又紧扣时代脉膊,在多方面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画面构图单纯、简洁。作者运用明暗对比手法,使形象具有纪念碑式的立体感,产生了悲剧的感染力。

自由引导人民(油画,1830年,长325厘米,宽260厘米,法国巴黎卢浮宫藏)德拉克洛瓦(法国)这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取材于19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画面描绘象征着正义与自由的“女神”一手执大革命时代的三色旗,一手执枪立于最高处,引导人民奋勇向前。整幅作品充满热情、动感,令人激昂、振奋,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它将以写实手法表现的起义者与以浪漫手法表现的自由女神相结合,具有开拓的意义。

三等车厢(杜米埃,法国)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杜米埃(1808—1879),如同擅于描绘农村生活的画家米勒(1814—1875)一样,把画笔伸向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普通民众。米勒热情讴歌了农民生活,深刻揭示农民的内心世界;而杜米埃则生动地反映了城市生活,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各阶层市民的精神面貌。他的笔锋犀利,大胆取舍,形象概括,个性鲜明。《三等车厢》就是画家反映现实生活的众多力作中的一幅。作者仅勾勒出人物的基本轮廓,暗部略施薄色,就把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一幕准确地表现出来,不仅使人了解到下层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而且令人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活动。

印象•日出(油画,1872年,长65厘米,宽50厘米,法国巴黎马尔莫丹美术馆藏)莫奈(法国)

莫奈(1840—1926),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领袖人物。印象主义一词即因此画而得名。画家在这里描绘的是勒阿佛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风景。海水在晨曦笼罩下显得极为丰富多彩,雾气中的小船显得模糊不清。整个画面给人以梦幻般的视觉印象,仿佛是光线与色彩的交响

第四节:其他地区的绘画,介绍了印度佛教石窟壁画和日本的浮世绘版画,使学生了解东方绘画的基本面貌和不同的民族特色。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外国古代绘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风格和不同的特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为我们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奠定基础。六:课后作业布置

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相比较有何不同? 七:课后反思:本课由于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时间有限,有的内容与学生探讨的较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欧洲东部和北亚教案】相关文章:

欧洲绘画教案05-14

中古欧洲社会教案04-27

优质课欧洲西部教案05-27

欧洲文艺复兴教案07-11

欧洲文艺复兴教案05-07

欧洲音乐史教案06-07

美国东部05-21

东部经济07-05

第5课中古欧洲教案04-22

九上历史中古欧洲教案07-05

上一篇:大班数活动:认识时钟下一篇:数形结合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