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县全力深入推进特色旅游发展

2024-06-10

乌鲁木齐县全力深入推进特色旅游发展(通用8篇)

篇1:乌鲁木齐县全力深入推进特色旅游发展

乌鲁木齐县全力深入推进特色旅游发展

字体:小字 大字2012-10-19 15:36:06来源:天山网

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县以在首府率先创建全国5A级景区为目标,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努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不断丰富旅游内容,将特色文化自然资源转换为旅游资源,将旅游资源转换为实际经济效益,全力将旅游行业建设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一是全面完善特色旅游发展。在按照已确定的《乌鲁木齐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南山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全县民俗文化特色及现有旅游资源,积极与区、市旅游主管部门沟通、对接,邀请国家旅游局专家团顾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旅游经济学原群教授及北大博雅规划院、浙江远见旅游公司专家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全县特色旅游发展。二是深度开发挖掘旅游文化。选取水西沟镇方家庄农家乐、西白杨沟接待站进行试点,制定《方家庄村农家乐回民特色旅游文化发展方案》和《西白杨民俗风情园哈萨克民俗特色旅游文化发展方案》。统一定制哈萨克民族特色餐具、地毯和装饰品,并对西白杨沟景区哈萨克毡房进行试点改造。引入水西沟香十里旅游经营店,开展方家庄回民特色饮食文化活动,全面挖掘特色旅游文化。三是加强特色精品景区建设。对现有A级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及农家乐严格按照国家旅游标准进行复验,加强精品旅游质量。完善苜蓿台景区、天山大峡谷景区景观保护、观光游览有关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做好创5A各项基础准备。加大推介力度,不断寻找特色旅游亮点,努力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前三季度,该县已接待游客159.64万人次,同比增加33.37万人次,增长26.43%;实现旅游收入18834万元,同比增长36.46%。

篇2:乌鲁木齐县全力深入推进特色旅游发展

醴陵一中党委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依法办学,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的文件精神,扎实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力推进学校优质化、规范化、特色化建设。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党委把握总体原则,立足岗位特点,狠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办学品位,注重“求变”“求新”“求效”“求实”,扎实开展系列活动,全力推进学校科学跨越发展。

一、紧扣创先争优主题,稳中求变

以“抓党建构筑坚强堡垒、抓行风创建文明校园、抓创新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学校党委改变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着力增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队伍素质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竞争力。配合全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校党委致力于提高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着力做实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凝聚合力,建设“廉洁、勤政、团结、创绩”的领导班子。

学校领导班子要担发展之责,谋发展之事,兴发展之举,真正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核心,改革创新的先锋,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我校党委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喊口号,动真格,办实事,见行动。

一是开展比学习、比修养、比业绩、比奉献,争创师德优秀、教育教学质量优秀,让学生家长满意的“四比两优一满意”活动。

二是党员干部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每周一次行政值日制度,及时掌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动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每天一次校园巡视,督查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和校舍安全;坚持每天一小时的学习制度;坚持每天坚守岗位到最后,创造一个“干部与群众合力,责任与质量当先”的上下齐心抓教学质量的氛围;坚持教学工作调研,校级干部经常下到一线、深入课堂。在教研教改工作中,我们一改过去教师上观摩课,领导号召督查的作风,而是自上而下领导干部先上示范课,喊响“向我看齐”的口号。

三是在全体党员中实施“六个一”工程。即每名党员每年要联系1名非党员教职工,每年帮助一名学困生,每期上好一堂示范课,每期进行一次学生家访,每期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总结,每期向学校党组织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每一位党员都依据实情填写了“六个一”工程落实卡,具体到联系对象、帮扶学生、上课内容、家访对象、论文标题、建议内容等,还有落实情况的记载,并要求各支部及时跟进、指导、总结、反馈。

提升品质,建设“敬业、精业、团结、奋进”的教师团队。

学校党委在抓教师队伍建设时,坚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本准则,以新课程改革要求为指针,以提升专业素养为重点,以“学习、实践、反思”为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设“敬业、精业、团结、进取”的优秀教师团队。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真谛,争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二是切实加强教职工的劳动纪律教育,落实市教育局醴教字【2009】47号文件《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整治“散、懒、玩、浮”等不良作风的实施方案》的精神。三是着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做好教师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工作,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优化教师学历结构。四是开展“书香校园教师读书工程”活动,提升广大教师人文素养和做人品位。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德、勤、能、绩优秀的共产党员,其中高三支部王曙光被评为师德师风党员标兵,高二支部黄兄宝被评为勤于学习的党员标兵,高一支部张国林被评为教育教学的党员标兵,行政处室支部吴燕飞被评为服务师生的党员标兵。

二、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推陈出新

学校党委致力于推动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教研管理,稳定提高教学质量。

1.推动教学改革,着力构建高效课堂。

学校党委坚定不移地实施“五环节”课堂模式教学改革,认真落实醴陵一中校办字【2009】04号《关于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工作的三条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克服课堂教学中低效现象,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

2.深化教学管理,建立稳定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

在全面落实教学常规细则的基础上,做到“七个坚持”不动摇。一是坚持和改进各学科基础知识过关检测制度。二是坚持各学科典型题过关制度立。三是坚持做好学困生的补基工作。四是坚持以学科奥赛培训为载体,提高尖子学生的学科核心竞争力。五是坚持数学、外语等学科周考制度,打造难点学科竞争优势。六是要坚持月考教学质量分析和评价制度。七是坚持抓好阅读课、硬笔书法课、电视新闻课

“三课”的指导、检查、落实。

3.创新校本教研方式,提高听评课效益。

以改革传统的教研组听评课方式为校本研修的突破口,推广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的课题成果,在部分学科上率先实践,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校推行,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科研保障。

4.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做好省级规划课题《营建校园亲情磁场,激活中学生自主责任心的研究与实践》的结题准备工作。启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以美育人创建美育特色学校的研究与实践》的实施和研究,以此推动学校特色化进程。

在课堂教学、教研教改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创先争优的优秀典型。陈平老师被评为“株洲市百优教师”;陈万红老师被评为醴陵市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张国林老师被评为醴陵市“十佳青年教师”;曹宝华老师被评为醴陵市“优秀青年教师”。易祖溪老师被评为醴陵市“十佳团干部”;瞿孝林老师被评为醴陵市“十佳班主任”;康艳芬师被评为醴陵市“十佳教学能手”。以高

一、高二年级张国林、曹宝华为代表的年级部管委会,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成为年轻老师的表率。石利民、张国林、王艳等老师荣获湖南省青年教师学科竞赛一等奖。李和平、周香等五十多位老师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很多青年教师在学校“师德标兵”“十佳教师”“高考功勋教师”“服务标兵”系列评比中受到表彰。李华、康艳芬、曹保华、张国林、彭利、贺典范、易祖溪等青年班主任正在各年级部承担着艰巨的教育教学任务。

三、走在前列,勇当先锋,创先争优见成效

近几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8年在省督导评估工作中与师大附中并列获省厅综合表彰奖励;2009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异居湖南省第六名;2009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一次性二本以上上线人数632人,高考成绩已跻身全省先进行列,唐翯袆同学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特别是2010年高考再创佳绩。908人参考,600分以上58人,本科二批以上一次性上线人数达611人(其中文化考生上线560人),上线率达67.5%,比去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上线率创历史记录。文科考分最高639分;理科考分最高666分,位居株洲地区第一名。上线率、600分以上人数是我校近十年最高和最多的一年。本科二批上线人数、上线率、600分以上人数均名列株洲地区所有高中学校第一名。学校高三支部创建

“同心圆”协同作战模式。年级主任和支部书记处于圆心位置,与学校各部门相互策应,凝聚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支持高考迎考工作的力量,营造全校倾情倾力支持迎考备考的良好氛围。各学科教研组长是学科教学的圆心,既负责制定各科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抓好集体备课,选用教学资料,也是学科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各班教育教学单元的圆心,协调各班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学科促平衡工作。通过三组同心圆的构建,凝聚人心,发挥集体智慧,确保了高考奋斗目标的圆满完成。

四、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和书香校园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为了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巩固前阶段取得的成果,部署现阶段工作,学校党委于2010年9月7日及时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全体党委委员和各支部书记参加。学校党委书记罗东红同志对前段工作作了全面总结。新学期之初,学校党委组织各支部认真开展了领导点评,党委围绕“组织抓好正在干的中心工作、公开承诺兑现、促进和谐发展、关注热点难点、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支部进行了客观点评。各支部书记围绕“争优秀、公开承诺、为民服务、模范带头、创业绩”

等五个方面对各位党员进行了点评。学校党委制定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书香校园学习方案》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书香校园推进计划》,规定了学习书目,制定学习制度,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根据行政安排,每周五第7、8节课老师集中学习,或分年级、处室学习,联系领导参与到联系点。建立了学习机制和督查机制,保障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进行。

篇3:乌鲁木齐县全力深入推进特色旅游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高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围绕全局科学定位, 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理念、战略理念、价值理念, 认真分析处于新的宏观环境中的高校工作, 抢抓机遇, 实现持续跨越发展,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积极推进机制体制改革, 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 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考可以归纳为:准确定位———科学谋划学院未来;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学院建设;抢抓机遇———实现持续跨越发展;改革创新———铸就特色学院品牌。

二、学院特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众化、现代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特色”和“质量”成为发展的主要特征。从高等职业教育层面看, 教育部和辽宁省正在实施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教育质量工程;从行业层面看, 国家提出了以机电技术为核心的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辽宁省根据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特点, 确立了装备制造技术、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从区域经济发展层面看, 辽宁省全面实施“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沈阳经济区建设、“突破辽西北”计划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根据丹东具备的优势, 辽宁省确定了建设辽宁 (丹东) 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目标, 对相关应用性技术、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为将基地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产、学、研生产体系, 占地218亩的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仪器仪表学院已迁入园区并开工建设, 整个校园将成为仪器仪表的展示平台、教育平台、社会服务平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对发展与竞争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的学院精神, 对接辽宁省以机电技术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为代表的装备制造类服务业, 满足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国家级示范性层次的高职院校, 是学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三、学院特色发展的基础条件与优势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65年的辽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 199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99年开始高等职业教育试点, 2002年独立升格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2008年学院成为首批“辽宁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现设有4系2部和1个校企共建的二级学院, 建有10个专业群、32个专业方向;拥有1个国家级高职教学试点专业, 3个辽宁省高职教育品牌专业、5个辽宁省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群、9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 省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省级模具加工技术实训基地、省级检测技术实训基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871人, 专任教师226人。其中教授20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 副教授55人, 高级工程师2人, 高级实验师8人,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72.7%;拥有国家、省高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 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带头人2人、辽宁省高职教育优秀教学团队2个。

学院现占地面积532余亩, 建筑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000万元, 馆藏图书25万余册。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学院办学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逐年提高, 先后荣获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学雷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院有45年的职业教育历史和机电行业办学传统, 始终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产业研相结合的高职办学之路,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精”的原则, 牢固树立“规模适度、质量第一、打造特色、铸就品牌”的办学理念,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积淀,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学院文化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 学院办学特色初步显现。

四、学院特色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我们确定学院特色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实施“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核心, 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平台, 以机电类专业群建设为重点, 以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为关键, 以全面打造职业情境为手段, 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彰显学院办学特色、铸就学院高职教育品牌。

关于学院特色发展建设的目标, 我们以时间为顺序将其划分近期、中期、远期三阶段目标, 具体是:

近期目标 (2009~2012) 。到2012年, 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5000人, 年职业技能培训8000人次, 年职业技能鉴定10000人次, 学院建成辽宁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特色初步显现;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群、检测技术专业群名列辽宁省第一名,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群、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汽车制造技术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群进入辽宁省前三名。

中期目标 (2012~2015) 。到2015年, 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6000人, 年职业技能培训稳定在10000人, 年职业技能鉴定稳定在12000人次, 学院进入国家级重点建设的骨干高职院校行列, 学院成为全国校企合作办学的典范。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学院文化等六大特色开始显现;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群、检测技术专业群进入全国前三名。

远期目标 (2015~2020) 。到2020年, 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6000人, 年职业技能培训稳定在15000人次, 年职业技能鉴定稳定在15000人次, 学院建成国家级示范性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特色办学水平进入全国机电高职院校前三名。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社会服务、学院文化等六大特色凸显;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群、检测技术专业群名列全国前一名, 汽车制造技术专业群进入全国前三名。

五、学院特色发展建设的战略措施

我们全面贯彻“123456发展思路”, 即“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定位、实现三个创新、提升四大能力、实施五大工程、彰显六大特色”。

围绕一个目标。紧紧对接以机电技术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为代表的装备制造类服务业, 满足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把学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质量一流、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国家级示范性层次的高职院校, 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无损检测行业和汽车制造行业的高职领军院校。

坚持两个定位。服务面向定位:扎根丹东, 服务辽宁, 依托行业, 面向一线。层次类型定位:以高职专科教育为主体, 适时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应用性技术服务, 努力实现高职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衔接、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和应用性技术服务并重发展。

实现三个创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创新。

提升四大能力。全面提升学院教学力、管理力、社会服务力、辐射带动力。

实施五大工程。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共建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工程 (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共享性教学资源平台、创新性实践中心) 、学院文化建设工程、大学生创业中心建设工程。

彰显六大特色。校企互动, 双向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秉承传统, 专业集群———专业建设特色;崇尚实践, 学做合一———人才培养特色;三师联动, 三能合一———团队建设特色 (三师:教师、技师、工程师;三能:教育教学能力、生产实践能力、技术服务能力) ;开放办学, 服务至上———社会服务特色;共同进步, 和谐发展———文化建设特色。

篇4:乌鲁木齐县全力深入推进特色旅游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迅猛

李董事长介绍,贵州省自然风景秀美、气候怡人、生态环境多样,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历史等,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非常优越。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贵州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兴产业。2012年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提出,把贵州建设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当前贵州省正处于3年交通会战时期,随着贵阳到广州的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即将开通。贵州将迎来与珠江三角洲的旅游市场对接发展契机。从以前的“口袋底”变成粤、港、澳进入大西南的门户和枢纽。长沙到贵阳的高铁今年也将开通。两条高铁的开通,将加强跨省区域化旅游的发展。随着贵阳到四川和重庆高速在“十二五”期内的开通,贵州将实现县县通高速,预计2015或2016年贵州将成为西南交通枢纽,同时也完成了贵州旅游业的交通支撑,将给旅游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贵州省3年水利奋战,将为高原湖泊带来开发和保护,为旅游开发打造基础,让游客既可以游山还可以玩水。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旅游业投资能力的增强,加工型企业也将会增加,比如饮品饮料企业和湖泊上的游轮等。未来低空航空的运营,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时速和便捷。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贵州的自然风光旅游、人文旅游、红色旅游和科技旅游将得到大力发展。

李董事长表示,贵州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快速提升发展的黄金时期,贵旅集团将增强市场主体意识,打破国有企业优越感、打破国有企业“等靠要”的思维定势、打破国有企业的官本位和行政化的利益格局,放下“身段”,走进市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严格管理企业,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发展企业。增强改革时期的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发挥企业核心优势,使发展红利和改革红利叠加释放,把企业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

“领跑者”的使命责任重大

李董事长说,作为省级国资委管理的唯一一家旅游投资企业集团,既要担负起发展贵州旅游的使命,又要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省委省政府非常希望贵旅集团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期和机遇期,与市场进行无缝的接轨,引领市场资本和企业加盟贵州旅游开发,使得贵州旅游业做到“后来者”居上,实现省委省政府对旅游的发展目标。贵旅集团将深化对中央要求的把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现代服务业”、把贵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把贵州建设成“国家公园省”这“三句话”定位的理解,要以推动贵州旅游的“两加一推”为己任,抓住交通、水利“三年会战”和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机遇,做好贵州旅游打造升级版的主力军、排头兵和领跑者,做省政府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发展目标的助推手。

李董事长介绍,贵旅集团将运用好省级平台的融资条件和融资能力,为市、州、县引进投资商,引进资本市场,为前期注入启动资金、后期引进战略投资者共同开发。目前,贵旅集团正在和部分旅游景区洽谈如何提升和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与多家景区已有初步合作和联合开发意向,将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进行景区资源开发,打造成上档次、上水平的景区。围绕观光、休闲、老年度假、生态旅游、健身旅游等,设计具体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向市场。整合贵州各地资源优势,将打造成全省全新型产品,比如,整合成未来的自驾车旅游大省、全国特色农业旅游大省、全国山体步道健身大省、全国自行车绿道旅游大省等。现阶段贵州政府部门正在规划贵广高铁经济带,在规划确定以后,贵旅集团将考虑和周边省份进行区域化旅游项目的合作,企业和市场投资者一起做成一条线服务,对跨省线路的旅游产品进行包装。

李董事长认为,贵州“公园省”和”全域化”旅游业的打造,需要多家大型企业和多种资本的运用。需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宽资本进入贵州的力度,在体制和机制上发展混合经济,使之更有市场动力。对资源的认识要有新观念,用先进的资源观和地方政府一起梳理和清理资源、共同策划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既要引资又要引智,重点引进有人才、有团队、有品牌又有资金的开发商。利用环境资源、气候资源的资源理论,把自然资源结合休闲娱乐,把生态的回归、文化的回归、文化交流的向往做成产品,开发成重要的资源精品、旅游产品精品、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不断促进产业文化升级发展。

发展中的困难有待克服

为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和项目加速建设,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省政府决定开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大行动,成立“9+1”服务组,由省长和各副省长分别率队,深入9个市(州)和省属国有企业开展上门服务。5月4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常务副省长谌贻琴,副省长王江平率省属国有企业服务组到物资集团、贵旅集团进行调研,现场办公,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长陈敏尔提出,企业首先要认清旅游发展的大战略是什么,从贵州旅游升级版中来找自己的战略定位。并希望贵旅集团按市场规律办事,在转型发展期做好投资管理和服务、旅行服务、酒店管理三件事。

当记者问到贵旅集团在转型发展中遇到哪些困难时,李董事长说,贵旅集团是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基础上更名组建的,成立两年来,在挑战和机遇共存、困难与机遇共存的企业转型期,结合经营优势和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持续提升管理,在酒店运营、管理输出、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本运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资产总量不大、资本流动性不够、支撑投资艰难;基础薄弱、管理粗放、改革创新不足。贵旅集团将进一步结合自身优势,结合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思想,找准企业发展点,围绕酒店管理、旅游景区开发、旅游地产、旅游商务和旅游科技、旅游投融资等6大主营业务,加快发展规划、整合资源、重组机构、调配人员、改革改制、推行扁平化管理,解决当前制约集团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突出的矛盾问题。同时,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在集团及子公司层面实现产权多元化。

目前,集团首先抓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地产和旅游商务,在实施子公司清理整合、项目调整、公司组织架构调整等基础上,优化管理层结构和内部资源配置,形成经营工作新体系。积极开展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降本增效等一些列活动,提高经营效益。进一步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外实施战略投资及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紧紧围绕酒店管理输出和旅游资源认知来规划和包装,并进行适度的投资开发。运用产权改革和股份改造筹备上市。贵旅集团将围绕十大战略工程实施推进一些列重点工作,投资平台建设和旅游资源整合,旅游扶贫、乡村旅游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等,加强科技创新意识,打造科技智慧旅游,实施旅游网络信息化产品开发,努力打造企业品牌,加强城市旅游业接待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今后,贵旅集团将更加坚定在打造旅游升级版过程中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切实践行“轻资产、快增长、创品牌、网络化”的经营指导思想。作为省级企业,对全省旅游资源的了解认知是最全面、理解最深刻的,贵旅集团将认真学习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希望和具体指示意见,认真学习国内外旅游业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创新管理觀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在改革中抓住机遇,培养和尊重人才,采取既引资也引智的办法克服发展中阶段性的困难,发挥省级企业的平台优势和市场优势。

篇5:全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深入开展

全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深入开展

全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深入开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全民创业活动精神,工作队,及时到岗到位,进村入户,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宣传全民创业重要意义,制定全民创业实施计划。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全民创业,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工作,目前全民创业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吃透精神

县委、县政府的“千名干部下基层、推动全民大创业”大会启动仪式之后,全体人员认真领会会议精神,组织学习《关

于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推动全民大创业”活动意见》等有关文件。广泛搜集全民创业成功事例,吸取全民创业经验,丰富工委人员的创业知识面,提高服务水平。

二、广泛发动,做好宣传 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后,按照活动的总体要求,我们积极组织全民创业工作队,深入到村与两委班子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并通过广播、座谈、走访等形式,及时传达了此次活动的精神,目的就是要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千家万户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激发创业热情。在村两委班子中大力强化“不能带头富不能当干部、不能带民富不是好干部”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村干部创业的积极性。

三、全员参与,认真落实 我们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克服困难,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积极深入到派驻村,组织全体人员,调查了解全民创业的进展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能提供帮助的提供帮助,能协调的出面协调,及时为创业者排除各种困难。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创业氛围有了一定的提高,创业项目得到落实。

四、立足实际,做好结合

在深入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我们与村“两委”认真探讨,积极筹划,本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制定该村的全民创业实施方案。并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结合:

一是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2005年12月份,结合该村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召集该村全体党员同志,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利用上党课的机会,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带头实施创业。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深入了解他们对全民创业的认识,认真解决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忧虑与困难;春节期间,在村“两委”的陪同下,慰问了村老支书、老党员,给他们送去面粉及慰问金,希望他们能够为全民创业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二是与“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相结合,培养创业带头人。注重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创业主体,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树立“不会带头富、不能当干部;不能带民富,不是好干部”的理念,推动一批能干事,而且能干成事的村干部带头人。做到“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片”的良好局面。

三是与选派任职工作相结合,搞好发展创业的前期启动。XXXX村是机关工委的选派村,我们充分利用选派的有利时机,开发整理好各种资源,为创业者搭建良好的创业平台,同时在经营的过程中,要为其保驾护航,使其具有良好的经营环境。

四是与外出务工人员相结合,鼓励其返乡创业。探访外出务工人员,了解其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和信息,鼓励他们创办适合家庭作业的小型企业。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农家庭院等空间,兴办家庭作坊。

五是与招商引资工作相结合,链结其他

项目。依托该乡的招商引资项目——XXXXX厂,成立XXX协会。目前,XXXX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该村的各种资源也比较适合养猪,而且所需的成本和资金相对较少,风险不大。充分发挥养猪协会的作用,提供各种技术及销售服务。

五、选准项目,培育主题

一是技术服务,支持创业:邀请县XXXX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受训达30多人。课后技术人员又到XXXX大户XXXX家进行现场指导,提出具体的养殖意见和建议。二是市场分析,鼓励创业:在全民创业期间,了解到XXXX具有很高的创业热情,但对市场行情,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顾虑。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主动了解,积极帮助。目前,投资X万多元的XXX厂正式投入生产。加上原有的XXX,收入相当客观,现在他已是本村闻名的创业能人。三是主动协调,帮助创业:随着农村消

篇6:乌鲁木齐县全力深入推进特色旅游发展

南京郊县,包括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五区和高淳、溧水两县,面积6322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94%;共有镇街81个,村委会900个,村民小组1.3万个,农户67万,乡村人口214万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南京来说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改变郊县落后面貌,树立都市南京新形象。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南京城市相对繁荣、郊县农村相对落后,全市弱就弱在郊县、郊县差就差在镇村,特别是广大农村腹地,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落差明显,与省会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不断提升农村城市化水平,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其次,有利于突破全面小康建设难点,确保实现历史发展新目标。南京实现“两个率先”,重点、难点都在郊县,特别是六合、溧水、高淳“一区两县” 任务十分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第三,有利于拓展市域发展空间,开辟经济增长新源泉。南京经济总量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主城,有限的主城空间难以支撑全市整体实力的持续提升,必须充分开发利用郊县广阔地域、丰富资源,吸纳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新的增长极,促进南京经济跨越发展。第四,有利于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民,实现城乡关系的新和谐。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在义客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弥合城乡界限,实现城乡和谐。

从南京郊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出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机制,倾斜发展资源,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三个集中”,通过工业化转移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市民回报农民,实现城乡之间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农村社会的民主和谐。关键是要抓住“四个一”:一个根本,必须坚持富民优先,以加快郊县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一个战略,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以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一个倾斜,必须坚持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以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为突破点;一个抓手,必须坚持夯实村级工作,以推进“双培双带双创”为切入点。

一、提升郊县经济发展和富民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来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村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统筹这四个文明的核心是加快发展,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郊县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9月份,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9亿元,可比价增长18.9%;实现财政收入 114.2亿元,同比增长2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53.1亿元,同比增长29.3%,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55元,同比增长19%,比上年同期高出2.7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郊县发展中拆迁难、用地难、审批难、资金难等矛盾,导致发展的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同时上升,招商引资势头受挫,财政运转出现一定困难。市委、市政府要求郊县在“十一五”发展中,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确保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2010年达到10000元。围绕以上目标,我们要牢牢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破节点,千方百计此解瓶颈制约。在用地指标偏紧、用地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多策并举,积极向上争取土地转用指标,用好现有政策,最大限度做好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这篇文章。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r入股、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要素集聚,研究外资转移的新动态,加大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力度,系统化、集群化利用外资。同时充分挖掘民间资本、城市资本潜力,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二是抓住要点,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南京与苏州、无锡相比,工业发展度明显不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万多家,无锡8000多家,但南京只有2449家,差距非常大。今后,我们要提高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有效投人,提高郊县中小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保持工业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

三是瞄准重点,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尽管连续几年来农民收入逐年递增,但还未真正建立长效增收机制,2007年达小康必须保持年均13%的增速,困难不小。特别是部分低收入户增收艰难,2004年,10%的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58元,与10%的高收人组收入之比为1:6.3,收入差距在一万元以上。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去年5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千人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当前,城乡统筹的各项工作正在加快向前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机关部门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发展的思维定势,改变了过去工作精力放在城市多、用在郊县少,考虑城市利益多、考虑郊县利益少,城市、农村“两张皮”的状况,初步建立了城市与农村互利性、市场化、内生型的互动发展机制。二是城乡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以郊县现有开发区、工业区为载体,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和规模扩张,加速推进城区工业向郊县搬迁,已初步形成江北医药、化工产业带,江南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带格局。三是乡村建设顺利推进。确立了“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组团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区----新城----重点城镇----一般建制镇----中心村”梯度发展格局,“三城九镇”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按照“城区强力推进,近郊加快实施,远郊规划引导”的原则,全市计划建设1500个农村社区,并通过城镇社区集中、拆迁安置集中、中心村集中、特色居民点集中模式,在11个村先行试点。四是薄弱地区帮促力度加大。在前三年对全市8个经济薄弱镇帮促的基础上,组织动员了南京地区157家机关、城区、高校、科研院所、工商企业单位,对相对薄弱的六合、溧水、高淳开展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挂钩帮促,市向每个区县派驻工作队。截至去年10月底,城乡开展对接活动117场次,敲定合作项目281个,落实帮促资金近12亿元。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督促政策实施,各部门正在制定“十一五”行业发展规划,把郊县发展纳入全市大规划,把“三农”投人纳入财政大盘子,把农民增收纳入全市富民大工程,以确保有专门领导分管“三农”工作,有专门处室为“三农”服务,有专门经费扶持“三农”发展。

三、向农村倾斜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填补弱部

为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社会文明成果,近年来,南京市积极实施财政倾斜政策,先后投入20多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兴办农村各项实事,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水泥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农村低保水平得到提高,有2.5%农村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逐步健全,新建改建了576个村卫生室,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参保率达91%,村覆盖率100%;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发放100多万元的助学券,解决了44.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以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为核心,以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城乡分配格局。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全面完成农村八件实事的基础上,市级财政计划再投入1.33亿元,用三年时间,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五件实事,并鼓励和支持各郊县自行兴办标准更高、范围更广的实事工程。与此同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农村社区、农村私人以及社会民间组织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实行“助学券”补助,不但对书费、杂费、学费进行全免,对住宿费、生活费也要进行减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做到每个农村劳动力“想培训的都能参加,能培训的都有补助”。以完善网络、保护水源、净化水质为目标,推进农村“二次改水”,扩容和升级37个镇级水厂,对100个暂未列入撤并计划的村级水厂配齐消毒和净化设备,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积极整治农村环境,改造改建农村小型农桥和抗旱排水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标准卫生厕所,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着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整洁卫生、设施完备的中心村。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低保标准由目前的人均120元/月,提高到2007年“一区两县”不低于180元/月,其他区县不低于220元/月。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筹资标准由目前的人均50元提高到2007年的100元。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保险制度,保证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利”。探索实施农保、镇保等符合农村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方式,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逐步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

四、大力开展“双培、双带、双创”活动,为新农村建设典型引路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以“争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为目标,市委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郊县开展“双培、双带、双创”活动,把党员村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村干部,让村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农民集体致富,争创专业特色村、文明示范村,激发郊县基层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村干部有了双带项目,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显著增强,村容村貌不断改观,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高淳“双培双争一公开”经验,制定全市“双创”工作实施意见,适时在高淳召开“双创”工作现场会,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从2006年起,力争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每年创100个专业特色村和文明示范村,到2010年郊县 “双创”村达80%以上。一是树产业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积极扶持,引导各村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精心培育最能释放本地优势的主导产品,做大规模,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二是扬文明新风。把做美农民生活环境,创建文明家园,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让文明之花开遍郊县农村。大力开展“三清”工程,整治村容村貌,绿化美化家园,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建立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农村卫生基础设施配套、生产生活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推进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三是民主氛围。不断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村务管理监督制约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和民主理财制度,重点抓好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两组建设”。

篇7:乌鲁木齐县全力深入推进特色旅游发展

抓法律服务第一要务, 促科学发展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深刻阐述了法治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 为司法行政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服务发展, 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责任所系、价值所在, 必须准确把握总书记的指示要求, 在促进科学发展上有新作为。

一是着力推动法律服务向经济建设的各领域、市场经济的各环节、社会事业的各方面拓展延伸。重点围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借重首都资源、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事关“打造京津联动发展桥头堡、京津冀城市群重要支点”这一宝坻总体发展战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组织人员深入调研, 为各级各部门超前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建议和法律审核等服务, 帮助构建法律“防护墙”, 提高服务发展的针对性。

二是着力推动工作重心由事后法律维权向事前风险防范转变。以推行法律顾问制度为抓手, 把更多精力放到做好招投标、租赁、产权转让等公证业务, 以及经营风险评估、融资引资、兼并重组等法律咨询上, 为企业预防和减少经济纠纷、规避市场风险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目前, 宝坻区在建立区政府法律顾问团的基础上, 正在各街镇、村居和园区、企业有序推行法律顾问制度, 其中24个街镇均与律师签订了法律顾问合同。

三是着力推动法制宣传向广覆盖、深层次迈进。紧紧围绕工作中心谋划和开展法制宣传, 推进法制宣传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注重抓住重点, 分类施教, 针对领导干部、一般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不同对象, 分别采取授课式、宣讲式、引导式、案例式等方法, 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带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从而实现政府依法管理、企业依法经营。工作中, 宝坻区在全区范围启动了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工作, 有力提升了各级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决策能力。

抓法律援助体系建设, 促司法惠民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深刻阐述了法律援助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揭示了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并对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围绕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要求, 一是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重点推动建立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和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及时将更多与民生权益保护密切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将覆盖人群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体, 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的困难群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的需要, 与时俱进地加强区法律服务中心建设, 强化法律援助功能, 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 推动实现全民共享。

二是提高法律援助质量。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服务行为, 细化服务标准, 完善服务流程, 加强对律师、公证员和法律服务者的教育管理, 严格执业纪律, 提高法律援助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水平。建立科学高效的法律援助案件指派机制, 严格办案资质条件, 推广组建专业团队, 提高办案质量。加强案件质量管理, 严格实行案件质量评估, 完善办案质量监督和管理机制。做好投诉处理工作, 加大违法违纪行为处理力度, 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三是夯实法律援助基层基础。重点推动法律援助触角向镇村延伸, 方便广大基层群众获得公共法律服务。目前, 宝坻24个街镇司法所全部完成创建工作, 分别建立了“法律服务超市”, 开通了“一站式”法律服务, 进入“法律服务超市”的群众, 既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各类法律书籍, 也可以自由选择法律专业人士进行一对一的法律咨询。在建成485个“司法工作室”的基础上, 继续在全区推广“司法工作室”建设, 更好地推进便民、利民。

抓法律维稳作用发挥, 促社会和谐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对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人民调解等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必须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进一步发挥好法律对维护安全稳定的“稳压器”、“减压阀”、“保险拴”作用, 着力维护社会安全和谐稳定。

首先, 在社区矫正工作上, 坚持从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社区建设、社会资源和工作力量等方面实际情况, 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确保社区矫正切实可控、平稳运行。切实提高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适应性帮扶工作水平, 有效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重点理顺社区矫正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 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指导管理, 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协同配合,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增强社区矫正合力;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 积极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矫正工作模式, 准确掌握表现情况和劳动技能、就业意向等情况, 将社区服刑人员改造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篇8:乌鲁木齐县全力深入推进特色旅游发展

1.强化组织领导,优化服务增合力

一是市委、市政府领导高位运作。为切实加强对乡镇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双辽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主管市长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乡镇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乡镇企业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不断强化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近几年来,双辽市不断加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做到了乡镇企业管理服务机构健全,人员配备齐全,对乡镇企业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在四平市首家成立了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担保公司,隶属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共给编制16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方位为乡镇企业提供担保贷款、信息咨询、技術支持、人员培训等系列化服务。双辽市于2008年4月在市乡企局的基础上加挂了农产品加工局的牌子,具体承担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规划、指导、统计和管理的职能,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加强了各乡、镇(街)乡镇企业工作服务网络建设。全市19个乡镇(街)均设置了乡镇企业办公室,并在行政编制中设置民营(乡企)助理,具体负责乡镇企业工作。同时,市经济局还将局属管理的25名事业编制的大中专毕业生派遣到各乡、镇(街),协助民营助理做好乡镇企业服务工作。四是以参加全省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每年都拿出20万元,对竞赛活动先进乡、镇(街)及纳税实现地方级收入超30万元的非工业乡镇企业等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奖,切实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氛围和合力。

2.强化规划指导,科学统筹促发展

为推进全市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升级改造,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双辽市提出了乡镇企业“三集中”发展思路,即村屯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集中、引导分散经营乡镇企业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推进乡镇企业向低消耗、高技术、高效益的集约方向发展。一是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近几年来,双辽市积极鼓励机关干部、广大农民、下岗职工、退转军人等各类创业主体创办小企业,并引导村屯小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形成以小企业集聚促进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建设推进小企业规范化发展的良性循环。2009年,在全市新增的乡镇企业中,有82%以上的小企业集聚在小城镇,从而有效地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集中。在双辽市经济开发区内划出10平方公里作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并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园区,目前入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2户。三是引导分散经营的乡镇企业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引导分散性经营的乡镇企业集中形成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切实形成乡镇企业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集聚,提升乡镇企业竞争实力,降低综合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目前全市已形成花生加工、稻米加工、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乡镇,产业集聚初具雏形。

3.以强化融资服务为重点,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破解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融资难题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我市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产生的冲击也非常明显。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双辽市以强化融资服务为重点,化解和减少金融危机对乡镇发展的影响。一是化危机为机遇,趁此机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其培育成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支柱产业。二是抓住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内需这一重大政策机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投入资金帮助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和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大基地、大项目,以非均衡推进的方式,加快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模,吸纳大量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三是充分发挥担保公司融资担保服务平台作用,强化对乡镇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

双辽市始终把解决融资难做为乡镇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担保公司为平台,不断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有效地破解了乡镇企业融资难题。一是担保贷款稳步增长。 2009年当年新增担保贷款242笔,担保金额18871.9万元,同比增长3%。其中小额担保贷款3685万元,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担保贷款 15186.9万元。在保余额24417.9万元,其中乡镇企业和全民创业者贷款14556.9万元,占担保贷款总额的77%,同比增长了9%。二是担保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担保公司的实有资本达到8900余万元,担保能力达4亿元。三是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在2008年与省开行、吉林银行、双辽市农发行、双辽市农村信用联社合作基础上,2009年和省担保签订了联保框架协议,与省交行开展业务合作,目前公司积极申请加入东北区域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运营体系。四是信用等级进一步提高。2008年,双辽担保公司成为省开行助贷机构,信用等级BB-,授信额度3000万元,2009年,双辽担保公司进行了复评,信用等级BBB,授信额度2.5亿元,风险限额4.2亿元。五是积极向省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服务中心申请万民创业小额贷款贴息,共申请发放万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189.71万元,受到贷款业户的一致好评。

4.强化项目支撑,扩大乡镇企业发展规模

在乡镇企业工作中,双辽市始终把项目建设做为乡镇企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一是抢抓机遇,上项目。近年来,双辽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等有利时机,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重点围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加大项目开发力度,以项目开发促进全市乡镇企业发展。2009年,全市共开发500万元以上乡镇企业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2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3.1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吉林双佳食品有限公司花生精选加工、博来德工贸有限公司现代粮食加工物流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投产为全市乡镇企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23亿元,实现利税4.6亿元,安置就业2000余人。二是突出重点,扶项目。对带动功能强、投资规模较大的双药集团金咳息胶囊生产线、瑞鑫机械铸造有限公司铸件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做到重点扶持,使这批项目能早日投产达产,利用项目的牵动,提高乡镇企业发展质量;三是广泛收集,储项目。双辽市广泛收集项目,建立了乡镇企业项目储备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目前项目库已储备各类项目71个。

5.强化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平台

双辽市着眼农产品加工业长远发展,积极搭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平台。双辽市在经济开发区内划出10平方公里作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一区两园”,即在经济开发区内规划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工业项目集中区两个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以植物油、饲料、花生、乳制品及肉禽加工为主。

为有效发挥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双辽市进一步加快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目前已达到“九通一平”,“两纵一横”的硬面路网已经成型,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善。同时,制定了示范区土地、税收、收费等优惠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先后到园区落户。2009年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2户,实现营业收入17.8亿元,实现利润1.82亿元,实缴税金3560万元。博来德工贸有限公司30万吨大豆加工项目、吉林双佳食品有限公司花生精选加工等5个项目落户示范区后,安置就业人员600余人,为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6.强化政策扶持和软环境建设,為乡镇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一是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体现一个“活”字。为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双辽市于2006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2007年设立了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资金。预算安排100万元,以后每年从企业新增本级财政收入中按20%比例提取,逐年积累,滚动使用。重点用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贷款贴息、技术改造、融资培训等。二是在治理软环境上,体现 一个“严”字。为加大对软环境的整治力度,双辽市像抓农民减负一样抓企业减负,治理软环境决不心软。近两年来,共取消和减少收费项目60余项。

7.拓宽对外合作交流渠道,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2009年,按照省局关于扩大对外交流活动的部署,双辽市积极参加省局组织的对外交流活动。并组织部分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管理人员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开阔视野。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资,借助外力扩充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实力。一是主动出击。通过组织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参加“东博会”、“农博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和到先进地区考察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走出去,到境外寻求市场,加强与外地合作交流,“以外养内”。二是形象招商。在双辽电视台、政府网站、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双辽网等媒体上长期宣传本地企业和产品,以良好的企业信誉和特色产品招商,增强外界对我市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了解,达到共同发展,“以内引外”的目的。三是走访招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诚招商,以亲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启动民间资金。利用各种形式、所有关系抓招商引资,“把老乡请回来当老外对待”,“把老外引进来当老乡看待”。同时,还要把招商引资和招商引资“智”相结合,要切实加强与省内外社团、友好组织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友好组织(团体)的合作,广泛开辟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渠道,使引进国内外智力渠道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方向发展。2009年全市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额达到了13.1亿元。

8.强化培训服务,提高素质育人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乌鲁木齐县全力深入推进特色旅游发展】相关文章:

乌鲁木齐旅游发展05-17

乌鲁木齐策划05-20

乌鲁木齐资料范文06-02

乌鲁木齐地铁范文06-02

乌鲁木齐商圈分析07-18

乌鲁木齐翻译论文题目05-06

乌鲁木齐市规划范文06-17

乌鲁木齐市地铁范文06-17

乌鲁木齐城市交通07-18

乌鲁木齐机场安检07-18

上一篇:XX年同上一堂课我们价值观观后感下一篇:某公司办公室文秘个人工作总结